商业银行农业产业链金融服务模式分析

商业银行农业产业链金融服务模式分析

摘要:在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应着力实行乡村振兴战略,重点解决“三农”问题。乡村振兴的基础是产业振兴,商业银行应以农业产业链为基准开展集约化金融服务,实现各个产业的有效融合。分析了商业银行农业产业链金融服务模式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以期为今后顺利推进商业银行农业产业链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商业银行;农业产业链;金融服务;模式

农业产业链发展的关键在于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促进第一二三产业融合。要服务“三农”,发展优质的客户群,保证可持续发展。采用产业链模式可以提高全链条的抗风险能力,解决“三农”发展中的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促进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

1农业产业链金融的基本内涵与价值

1.1农业产业链金融的基本内涵

农业产业化以市场为导向,在主导产业的牵引下,结合合理的利益联合机制,整合人、财、物等资源,整合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销售以及消费环节,核心企业带动上下游企业发展,增加农业产业的附加值,促进整个产业链的集约化发展,实现社会长治久安的目标。农业产业链金融由产业链金融发展而来,可以从产业链源头至产业链末端全方位融合金融产品与服务元素,满足客户多元化与个性化的金融需求。

1.2农业产业链金融的基本原理

农业产业链金融服务主要以产业链的核心企业为基础,结合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设计个性化与标准化的金融产品,实现银行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以获得最大的综合效益。在核心龙头企业与上下游客户开展物流活动时,银行可以控制整个产业链的资金流,在规避信贷风险的基础上,为客户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1]。

1.3农业产业链金融的主要价值

一是服务国家的“三农”政策,整合核心企业、上下游企业、农户以及协会等经营主体,促进整个产业链有效发展,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二是激活农村资源要素,利用股份制、合作制等创新模式推进农业产业链金融服务体系有效运行,最大限度获得农村改革红利,保障产业间的重组、渗透及联动,形成新业态与新模式,增加农民收入渠道,形成良性循环。三是推进农村金融合理发展,实现专业化、社会化以及组织化的集约生产联合体,解决农户的金融难题,在控制风险的基础上,降低运行成本,保证商业与社会责任的可持续发展关系。

2商业银行农业产业链金融服务存在问题

(1)农业具有弱质性,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较大,抗风险能力差,很容易受各种因素的干扰,农户与农场主需要承担更大的风险,而我国农业长期采用家庭责任制,应对风险的能力较差。农业供给侧改革依然存在产业化发展水平低等问题,缺乏精深加工产品,农民的收入并不稳定,无法保证资金来源。(2)缺乏抵押物资,农户无法提供有效的抵押担保,难以获得贷款。同时,宅基地与土地等农村产权抵押融资工作缺乏完善的交易、登记以及评估机制,贷款对象无法偿还时,不能有效处置宅基地与土地,存在贷款难的问题。(3)没有建立完善的保险机制,农作物保障程度较低,无法弥补农业损失。同时,农户的保险意识较差,购买农业保险的积极性不高,抵抗风险的能力差。(4)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根据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建立了信贷机制,运行方式、操作流程、准入条件及贷款调查等均有较强的城市特征。农户与企业不同,其资金需求量小但急,存在较强的季节性。当前并未建立完善可行的财务报表机制,金融机构无法获得农户真实的金融情况,农户也无法获得金融机构的融资与优惠信息,易因信息不对称产生道德与逆向风险。(5)缺乏利益联结机制。为了保证农业产业链金融服务的有效性,经营主体应建立科学的利益联结机制,分享对等的风险,实现合作共赢。但实际经营过程中,农业产业链的龙头企业处于强势地位,农户与农场主处于弱势地位,龙头企业缺乏担保积极性。龙头企业处于农业产业链金融服务的关键环节,风险集中度高,一旦出现风险问题,将会危及更多企业与农户。

3商业银行促进农业产业链金融服务发展的对策

3.1转变思维,确定农业产业链金融服务新方向

一是重新设定银行与客户的关系,树立多赢理念,坚持多边互赢、多边互惠的原则,保证实现生态、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在金融服务对象方面,应探索更多的合作方式,为客户提供立体服务,提升金融服务的整体效益与水准。在金融服务供给方面,应始终坚持融资一体化、公私联动一体化、存贷中收一体化等原则,为客户提供规划性与针对性的金融服务,保证服务升级。在金融服务方式方面,应始终坚持全面细致的服务,遵循绩效管理模式。二是树立协同理念,充分整合内外多种合力。商业银行应利用协同思维,整合金融机构、政府机构等部门的力量,形成整体合力。为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获得扶贫贷款,根据规定享受贴息政策,应强化银行、保险等机构的合作,促进农业企业建设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帮助符合条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申请更多的金融专项债券。金融机构应坚持线上与线下的良性互动,利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技术建立农业产业互联网金融信贷服务平台与结算支付平台,建立信用评级、风险评估等系统,在结合支付、结算、理财以及融资的基础上,探索“核心客户+链条”的营销模式,提供线上办理的智慧化营销服务。三是强化远程客服协同建设工作,保证客服中心向服务与智能化转型,并在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的基础上提供综合性服务。期间还应引入远程支撑平台、外呼营销支持平台等,开办线下银行[2]。

3.2创新服务模式,探索定制化的金融服务

一是打造银行、核心企业以及上下游配套企业联合的金融服务模式,将农业产业链的核心企业、上下游配套企业看作整体,在结合贸易关系与行业特点的基础上,制订完善的现金流控制方案,明确资金结算方式与周期,完成银行承兑汇票与贴现业务。根据农业产业链交易频繁的特点提供电商服务,开设网上交易市场支付平台、订货销售平台以及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等。结合农业产业链的贸易情况,制定专业的理财产品,解决产业链配套企业融资难问题。二是实行银行、上游农户、核心企业以及下游农户的金融服务模式,通过公私联动增强银行的风控能力,实现多赢。三是打造银行、市场运营管理方、商户以及市场上下游客户的金融服务模式。在结合市场经营管理特点的基础上,打造电子商务平台,拓展更多的优质市场商户,为市场运营管理提供项目贷款、电子交易系统以及个人金融服务等服务项目。

3.3推进营销变革,探索农业产业链营销方式

掌握链式营销分析方法,在分析判断的基础上找准关键客户。合理分析客户的业务延展度、产品宽度以及产品类型等信息,客户群越大、不同类型的客户越多且规模越大,链条越长,越适合采用链式营销方法。分析客户的话语权,结合链条核心产业的优缺点,准确评价综合效益,采用合理的风险控制与产品服务模式。找出核心客户,编制多方面的网络体系,借助政府平台开展项目合作[3]。梳理区域内大型农业产业客户,在明确金融需求与生产经营方式的基础上,制订可行的营销方案,并逐一对接营销,保证群体营销效应,获得批量客户。创新运用渠道,借助线上与线下营销渠道,保证城乡与国内外的营销服务效果,建立合理的联动机制,全面开发国内外的双资源市场,保证营销渠道与产品便捷化,建立立体网络服务模式,升级客户服务体验。

3.4完善风控模式,探索农业产业链的风控模式

创新担保合作机制,在信贷审查的基础上深入了解主体现金流的使用情况,在保证还款来源的前提下,创新农村改革中的农担合作以及产权融合模式。同时,积极利用财政资金,探索风险分担与补偿机制,在产业链内设置担保基金与农业保险,加大正向激励力度,在释放农村生产要素潜力的前提下,逐级放大增信效应。除此之外,应重点解决农业产业链环节多、风险抵抗能力弱的问题,加大对风险的管控力度。遵循风险可控、审批高效的原则,大胆创新业务办理流程,对重点客户采用联合授信的调查方法,简化信贷审查流程,全面升级客户体验。同时,还应利用线上综合金融服务方法,创新惠农线上平台小额贷与特色产业贷等产品,在保障多样性金融服务的基础上,及时修订信贷制度,保证时效性与针对性。还要强化重点风险防控工作,在动态分析、深度研究以及立体监管农业产业链的基础上,建立信用风险监测、预警、评估以及预防机制,形成自下而上的风险预警模式。相关部门应全面分析客户申办业务的真实性、合理性以及合规性,判断农产品的周期风险、监管风险以及原料风险,明确客户经营管理与财务运营情况,确定农村房地产与土地承包精英群,精准测算授信额度。除此之外,还应在建立数据模型过程中积极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建立可行的制度、岗位、技术以及人员制约机制,全方位提升贷后管理的数字化水平,保证风险防控的智能化水准,完善风险防控工作[4]。

4结束语

我国农业向现代化转变,需要实现产业化。实现产业化的关键在于培育更多的龙头企业,在多个方面给予支持,尤其是金融支持。分析了商业银行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模式,据此确定合理的设计方案。

参考文献:

[1]赵晓丹.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企业财会内部控制监督机制的完善[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9(4):50-51.

[2]吴刘杰.推进农业产业链金融的思考与建议[J].武汉金融,2017(2):72-73.

[3]董雪,曹金莹,黄英,等.供应链金融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J].统计与管理,2015(8):55-56.

[4]唱晓阳,姜会明.农业产业链融资难问题的应对策略[J].云南社会科学,2016(7):62-65.

作者:张博 单位:台州科技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