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金融创新问题的探讨

新型城镇化金融创新问题的探讨

摘要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阶段,国家为积极应对国内外复杂变局重点支持“两新一重”(即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以及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本文基于农地金融和资产证券化,多维度解决新型城镇化发展下的金融问题。通过使用金融创新的相关措施,解决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资金严重供求不平衡、支持力度不足和功能弱化的问题,使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能够得到合理的金融支持,进而促进经济更健康稳定的发展。

关键词 :两新一重 ;新型城镇化 ;金融创新

一、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背景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阶段,国家为积极应对国内外复杂变局提出“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并重点支持“两新一重”建设。新型城镇化作为内需最大潜力所在,承载着更加艰巨的历史重任。中国城镇化建设在改革开放中取得了一些成果,城镇化率由最初的 19.99%增加到目前的 59.58%,纵观我国的城镇化建设进程中,仍然存在区域分布不均衡、贷款难以及建设过程中资金严重供求不平衡、支持力度不足和功能弱化的问题。传统的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小城镇、各个产业向城镇转移聚集的过程,一般表现为城镇数量和人口的增加。而“十四五”规划中提出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建设将不止步于过往的大规模基建投资,而具体以农民工及其家属为主体的人群在城镇落户,在户籍、住房等公共服务层面上真正享有城镇待遇上的“以人为本”。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过程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利用新型工业化带动城镇的发展,同时还要追求人民生活幸福,保障人民的住房需求和居住环境,注重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质量。农业生产力的提高推动着城镇化的发展 ;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也会不断吸收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推动其经济的发展 ;城镇化也是农村人口向城镇居民转化的过程。这三个方面都伴随着各种要素的流转、制度变化,而金融的核心职能便在于优化资源的配置。因此,通过联合金融机构、企业以及投资者的力量,宣传“金融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理念,借助科技的力量,通过制度、工具、业务等方面的金融支持多维度解决新型城镇化发展下的金融问题,结合城镇的发展特点分析,从金融角度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

(一)新城镇化金融创新的目的

1. 推进城镇补短板强弱项

通过一系列活动体系,加快补齐县城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金融体系发展、住宅用房、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等短板弱项。在可控范围内的债务风险下,加大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投资,提高财政性资金的支持力度,吸引开发性政策性和商业性金融机构中长期信贷资金积极,增加在金融创新方面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促进城镇的经济发展,资金流动,增加就业岗位,吸引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进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通过整合企业、金融机构及社会人才的资源,配合政府的政策,以实现资金供求平衡、支持力度足够和功能加强的目的,通过制度、业务以及工具等金融方面的支持来扩大城镇化的影响力,以便可以更大规模的拓展活动内容,实现自我运转的良性循环,真正为解决新型城镇化建设做出贡献。

2. 打造城市群与都市圈

我们做好健全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机制的项目同时,构建线上平台进行信息共享,力图打破“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规模扩张”的传统城市化。增强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辐射带动能力,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增强城市群人口经济承载能力,让活动本身成为促进都市圈引领城市群、城市群带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动力系统。

3. 金融创新为新城镇居民提供定居保障

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会面临着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为了保障农民定居在城镇,因此需要提供教育、住房、医疗等多方面的公共服务支持。通过“新城镇化 + 金融创新服务”的形成,使他们得到了支持的同时,也为“市民”提供就业岗位、贷款、保险、投资理财等服务,加强“市民”的居住保障。

(二)新城镇化金融创新的意义

1. 利用“政府 + 政策性金融机构 + 企业”,结合高校学生

资源搭建桥梁,使新型城镇化建设开好局起好步,将科技、文化、资本优势转化为集聚力量的重要手段,对解决新型城镇化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结合金融创新手段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为解决城镇化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我们倡导和主张金融创新手段解决资金不足、供求不平衡等问题,将政府、农民、金融机构视为新型城镇化的相关者和参与者,让农民在面临资金困难的时候,更便捷易懂的学会如何使用金融工具来获取融资难的问题,使农村金融机构开展的业务更多集中于信托、理财等方面,他们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项目运作的主导力量。

3. 通过推行“互联网科技 + 实体联合”的模式,结合线上平台资源共享和线下金融

创新支持的方式推进城镇化金融创新发展。在城镇地区充分发挥政府及有关部门的主导作用,利用当地优势,整合社会资源,建立线上金融平台 ;联系相关中介机构,其中借助各大通讯平台增强乡村与城市的联系,盘活多余的土地资源。同时注重对老旧城区的调研,使可利用的土地、老旧城区的到充分的利用。重视社会资本的参与作用,提高社会资本的参与度,提供更有效的金融服务,为新型城镇化发展贡献力量。

二、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瓶颈

(一)城镇发展体系不合理

首先,从区域城镇发展看,我国城镇化水平呈东高西低。由于我国人口分布总体呈现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人口较为集中,而中西部经济发展速度较慢的地区人口较少,若要指定统一的改革方案则难以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其次,现阶段全国还存在着城乡发展不协调的问题,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城镇得到较多的发展,农村往往容易被忽视。因此,我国城镇发展过程中会存在发展体系不合理的问题。

(二)城镇化发展水平滞后

1. 人口城镇化不彻底

新型城镇化不是单纯的人口流动,更不是简单地理解为将部分农村用地转化为城镇用地,而是更关注人,以人为本,是人们更加切身享受到城镇的各项社会福利与公共服务。据数据显示,截至 2020 年,全国人口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 0.9 亿,占63.89%,而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 45.4%,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 63.89%。这就意味着有部分进城市工作、生活的农民,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他们没有机会享受到城镇的各项社会福利与公共服务。因此,我国长期以来处于“半城镇化”的状态,即农村劳动者流动到了城镇,但却仍然保持着农民的户籍身份。

2. 城镇化发展质量不高

我国当前的城镇化存在用地不集约、城市发展粗放、服务业发展滞后、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等问题。以往由于对人的忽视,城镇化速度提高的很快,大部分人们将城镇化建设等同于城市的建设,因此,城市建的很漂亮。虽然高楼、马路、公园等硬件设施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所处的生态环境、生活方式、生活舒适度、幸福感却与居民的预期有一定的差距。

(三)城镇化发展模式不合理

1. 城镇化发展特色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

有的地方一些地区的城镇化出现了“空城”“鬼城”等的现象,其背后的真正原因是“产业空心化”,缺乏产业的支撑,面临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的发展难题,没有产业支撑的城镇化,是无法发展下去的。没有城镇化作为基础的产业缺乏人才支撑,难以形成有效竞争力,这样将会导致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协调发展处于低水平,结构性问题突出,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可以看出,城镇化没有产业的支撑是不行的。因此,推进新型城镇化以及促“新四化”的协调发展,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是第一任务,新型城镇化面临的最大障碍是产业空心化的城镇化。

2. 资源问题趋于紧张

由于长期高强度的土地开发,造成土地资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土地后备资源越发紧张。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出现一系列严重威胁居民身体健康的因素,一些地区出现的灰霾现象突出等,这都是制约城镇化建设的原因。

(四)城镇化发展中体制机制的滞后

新型城镇化其根本是要实现城镇化从数量型增长到质量型提升的转变,因此其落脚点应该是人的城镇化,也就是说解决它的核心问题 -- 农民工进城后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定居落户难。但基于现在我国经济、社会政策的不协调以及相关的管理制度方面的改革滞后,限制了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地流动,影响了农民身份转化的进程,阻碍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五)城镇化建设中的金融困境

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涉及多个方面,是我国未来拉动内需的关键之处,也就是说其建设会产生大量的资金需求。而涉及到的资金需求主要分为基础设施投资需求、社会公共服务需求、保障房投资需求以及相关的贷款利息等。因此,单靠财政资金是远远不够的,其离不开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而如今新型城镇化的建设陷入一系列金融困境,使金融对城镇化建设的支持力度远未达到预期的水平,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资金来源的单一加剧了政府的负担

城镇化的建设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主要解决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对改善民生、拉动投资、提升内需、和经济增长具有非常积极的社会意义。而城镇化建设中资金来源主要财政、地方政府债券、融资平台、社会投资等四个方面,其中财政投资在基础设施建设中仍占较大的份额,金融机构因其逐利性与城镇化建设社会性本质上存在着矛盾,因此,其在城镇化建设参与性不高。长期以往,新型城镇化投资主体和资金的来源单一,会不断加剧政府的负担,导致新型城镇化建设受困于金融困境,而缺乏可持续性的发展动力。

2. 农村整体金融服务水平仍严重滞后于城镇化建设要求

虽然金融改革在农村的快速推进,带动了农村的经济发展,提高了农村的金融服务水平,但在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仍滞后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金融供给需求。首先,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结构单一,网点覆盖率较低。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主要由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和农业银行构成,其他银行金融机构占比较少,这些金融机构支农业务单一,以吸收存款为主,大量资金外流城市,加剧农村金融服务的供需矛盾。其次,适应农村特点的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开发仍然不充分。金融机构往往会忽视适合于农村尤其是普通农户的金融产品的供给,其针对农户开展的业务基本局限在存贷和汇兑,其他理财业务、中间业务等服务较少提供,这也是农村金融服务缺乏多样性的原因。再有,目前农民的信用意识较低,信用商品化程度也不高,缺乏支农贷款的积极性。而农村缺乏为农民和企业贷款提供担保,缺乏相应的风险机制,所以,金融机构的积极性也严重降低。由此可见,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整体服务水平仍然偏低,不能够满足城镇化建设的需求。

3. 城镇化发展进程中风险管理型机构发展不全面

城镇化不仅包括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的转变,也包括农村社区向城市型社区的转变,因此,振兴农村经济、务实产业基础十分重要。现阶段农村经济具有高风险的特点,其原因主要在于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金融为其提供大量资金,也需要金融发挥其分散风险的功能。如以第二产业为主的农村,当自然灾害发生、农产品的价格周期性波动等对产业的发展以及农民的收入冲击都是比较大的,与此同时,还有农民各方面的问题,比如人身、财产、失业、工伤、住房、养老等方面的保障,基于此,城镇化进程中系统性的风险缺乏化解机制。

三、金融创新视角下新型城镇化发展问题的解决路径

新型城镇化的提出将城镇化发展的焦点从单纯聚焦城镇化率逐渐转向同步关注城镇化质量。本研究内容主要深入发展不充分的城镇,从业务、制度、工具三个方面进行金融创新,改善城镇基础设施缺乏,商业银行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健全,需要大量资金持续不断投入等问题。

(一)建立资产证券化招商制度

面对城镇化亟需投资资金的问题,新型城镇化的建设需要找到有效的融资投资方式。资产证券化是将缺乏流动性,但能够产生和预见的稳定的现金流的资产,通过一定的结构安排,对资产中风险与收益进行分离组合,进而转化成可以出售和流通的证券的过程。而建立证券化招商制度可以充分借鉴资产证券化在盘活资产方面的积极作用,并合理控制风险。而目前城镇化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拨款,债务主要来源于商业银行贷款,这种融资模式必然导致政府财政压力过大,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不利。因此,为了促进融资渠道多元化发展、缓解政府财政吃紧的现状,可以合理利用证券化招商制度,盘活资金。建立资产证券化招商制度,可以解决政府财力不足和市场资金闲置的问题 ;保障建设中资金的持续支持 ;推动招商引资发展和为城镇化建设吸引更多投资人。

(二)设立土地资源再利用业务

土地资源再利用是进行农地金融的重要途径,企业可以通过构建线上平台统筹老旧城区和未利用土地的信息,在平台上寻找可利用的资源,进行平台信息联络等业务。从而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对于老旧城区进行合理化改造,同时在平台上大力推广将老旧城区改造成景点等提议。利用新型农地模式,因为企业对农村所处的地理环境、经济条件、发展潜力等具有较高要求,大多数农村地区存在一定的招商引资难度。为助力县域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区域,在当地政府主导及支持下,银行可依据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进行整体授信,支持政府对农村土地进行综合整治,并将整治后的节余指标交易收益作为还款保障。在此情况下再利用资产证券化招商制度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

(三)健全网上商业银行业务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商业银行应以此为引擎加速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近年来伴随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打破了传统商业银行之间原有的格局,作为金融中介的银行所发挥的作用进一步减弱,线上线下的融合已成为趋势,但目前商业银行线上渠道与线下渠道的发展并未形成真正的合力推动新型城镇化,只有通过加强线上线下渠道的融合,产生营销合力,才能真正发挥商业银行 1+1>2 的效能,才能在不断的金融创新中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商业银行实现业务转型和资产结构调整,以“智能化 - 智慧化 - 引流化 - 宣传化 - 教育化”为一体进行业务创新,推动金融业务向“方便、质量、高效”发展。

(四)进行线下商业银行的转型

1. 业务上,加大官方媒体宣传、社交媒体使用,提高对相关政策关注度

政府的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宏观政策,往往与国家经济的发展方向挂钩,因此其中蕴含着巨大的金融需求。如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2021 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文件提出 2021 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因此对新型城镇化的利润增长点的把握可以通过研究政策实现。此项研究认为可以通过加大官方媒体宣传、传播社交媒体使用的方式,在开展金融业务之前让商业银行提前做好研究,明确有利于自身发展政策和制约发展的政策。以自身发展优势和当地新型城镇化的程度实现更好的转型。

2. 工具上,制定城镇化的行业信贷政策

信贷政策是商业银行开展金融活动的指导方针,是做好金融服务工作的标尺。针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金融需求特点,创新规范化、系统化的信贷政策,可以更好地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此外,对于新型城镇化中的特殊地域,如落后的乡村地区,不能盲目照搬其他机制,应创新区域性信贷政策,选择具有独特金融需求为重点发展方向,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为重点区域提供更加快捷、高效的融资,实行政策倾斜,有选择地积极推动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充分拓展市场、满足市场金融服务需求,促进落后地区的发展。

3. 制度上,做好网点机构布局,创新旧机制

在新型城镇化推动了商业银行金融发展要素的优化,商业银行也需要改变其线下布局以适应城镇化发展的需要。我们认为,针对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过程,重新布局规划营业网点的设置,对政策倾斜区域进行重点发展,并注重落户地区的规划,获得更多的顾客资源,并结合不同地方的发展情况,与时俱进,加大和减少 ATM 机的投入。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必定会面临许多专业性的金融知识或与国家政策相关的问题。因此需要对营销队伍开展专业性的培训、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提高风险承受能力、创新相关金融工具,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新型城镇化业务发展的需求,并且为此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四、结论

本研究基于新型城镇化化问题,通过制度、业务、工具等,多维度解决新型城镇化发展下的金融问题,结合城镇的发展特点分析,从金融角度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本研究通过联合政府、金融机构以及企业,以更具效率性、更具效果性、更具创新性的特点,创新制度,创立新型平台,从而搭建金融机构、企业与城镇之间的沟通桥梁,促进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不断优化,以此完善区域分布不均衡、质量差、金融抑制——资金少、贷款难以及建设过程中资金严重供求不平衡、支持力度不足和功能弱化的问题,帮助农民解决融资问题,使信托、理财等业务更多地被人们接受。

作者:梅漫琪 王怡文 蔡晓仪 单位: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