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

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

摘要:新型城镇化是党的十八大确定的重大战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根据江西省的政府工作报告,江西省2016年人口城镇化水平为53.1%,城镇化进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仍然存在总体水平较低,产业互动较弱,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本文在阐述新型城镇化定义和分析新型城镇化特征的基础上对江西新型城镇化人口、土地城镇化持续加速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并以此提出了改革户籍制度、促进产业互动、规划建设城市群等建议。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人口城镇化;产业互动;和谐发展

一、新型城镇化的定义

城镇化是指一个地区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劳动力向城镇非农业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城镇地域空间集聚,城镇地域拓展或更新的历史过程[1],是衡量一个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2014年3月16日,为了解决城镇化带来的“三农”问题,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从产生背景、指导思想、特征优势等方面阐释了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是指在城镇化的基础上,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使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二、新型城镇化的特征

1.城乡统筹

城乡统筹是指在城镇化过程中兼顾城乡,促使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格局。城乡统筹发展有利于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格局。

2.城乡一体

城乡一体是指城乡在政策规划、经济发展、文化事业以及居民待遇上的一体化,是城乡统筹格局的必然结果。城乡一体格局形成后,政策措施不偏不倚,市场要素自由流动,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趋同,社会现代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

3.产业互动

新型城镇化特征中的产业互动是指农村第一产业与城市第二、第三产业的互动。由于政府专项政策的出台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国第二产业对第一产业的支持力度近一步加强,第一产业的现代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农业器械的普及使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镇,促进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城镇化水平。

4.节约集约

节约集约是指在控制资源投入的前提下,集中合理地运用现代管理与技术,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积极效应,充分利用投入资源以提高工作效益和效率的一种方式。其中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特征。城镇化过程中,人口、生产要素向城镇集中,城镇规模快速扩张,导致乱占耕地、环境污染等负面问题产生,节约集约地利用土地资源能够更好地保护农业生产及生态环境,促进生产、生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

5.生态宜居

生态宜居是城乡居民对居住环境的要求,是新型城镇化必不可少的特征。城镇化过程中,大量人口向城市集中,引发了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污染、社会秩序混乱等“城市病”,影响了城市的宜居程度,保障生态宜居的环境将提高城镇化质量。

6.和谐发展

和谐发展是指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发展。在城镇化过程中,城镇居住成本高、居住环境差的问题非常普遍,再加上生活习惯和文化的差异,导致了农民工融入城镇生活困难。和谐发展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理念,能够促进乡村与城镇互惠互利、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使农村人口得到相对公平的待遇,城市居民拥有相对优质的环境。

三、江西省新型城镇化现状

1.城镇常住人口增多

随着经济水平不断提高,江西省人口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如图1所示,2008年~2016年间,江西省城市常住人口由1595万人增加至2438万人,增长率达52.9%。

2.城区面积扩大

农村人口的大量迁入促进了江西省城区建设,2008年~2016年间,江西省城区面积由1603平方公里扩大至2369平方公里,增长率达47.8%。

四、江西省城镇化存在的问题

1.人口城镇化总体水平低

十余年来,江西省人口城镇化进程持续加快,但总体水平仍然较低。表1的对比显示,2008年~2016年间,江西省人口城镇化率一直比全国平均人口城镇化率低4~5个百分点,且长期低于中部地区,截至2016年,江西省才以0.2个百分点的优势超越中部地区人口城镇化率平均值,但远低于东部地区平均值,且仍比全国平均值低3.6个百分点,江西省人口城镇化总体上仍处于较低水平。

2.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较低

截至2016年,江西省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有35.7%,这说明江西省城镇常住人口仍有大量无户籍的外来务工人员,这部分人虽然在名义上是城市常住人口,却很难享受到城市医疗、就业、教育等社会保障;与此同时,城乡居民文化风俗、价值观念的不同使外来务工人员难以融入城市、享受公平待遇,容易使非户籍人口心理落差加大。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较低的问题将影响城镇化发展质量,阻碍新型城镇化中和谐发展这一重要特征的实现。

3.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

2009年~2016年间,江西省城区面积增长率平均值为5.06%,常住人口增长率平均值为3.71%,这说明江西省土地城镇化进程快过人口城镇化进程,反映出江西省在城镇化建设中可能存在过于重视城市扩张、忽视人口安置的问题。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水平差距过大将会引发建设用地浪费、乡村耕地被占等问题,导致“城中村”的产生,严重影响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

4.产业互动程度低

2014年~2016年间,江西省第二产业产值从8247.9亿元增长至8829.5亿元,增长率为7.09%,第三产业产值5782.9亿元增长至7764.9亿元,增长率为34.2%,经济建设成就显著。但由于第二、第三产业对第一产业反哺作用较弱的原因,江西省第一产业进步速度缓慢,且仍存在生产方式粗放落后、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市场信息传达缓慢等问题。产业间互动较弱的缺陷将严重影响江西省第一产业现代化进程。

5.区域发展不平衡

江西省城镇化总体而言已取得了较大成就,但由于社会基础、经济实力以及战略方针的不同,各区市经济、人口城镇化水平参差不齐。就人口城镇化而言,经济发达、就业岗位多、基础设施完善的南昌市对农村人口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其他区市的人口吸引力却相对有限。图3显示,截至2015年,江西省人口城镇化率为51.62%,南昌市、新余市、萍乡市、景德镇市人口城镇化率均高与60%,远超全省平均水平,而位列最后五名的上饶市、吉安市、赣州市、抚州市、宜春市人口城镇化率均低于50%,与排名靠前的区市差距巨大,全省各区市城镇化率标准差达8.91个百分点,极差达26.74个百分点。各区市人口城镇化率的差异说明了江西省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状。

五、对江西省新型城镇化的政策建议

为近一步提高城镇化水平,江西省政府应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提升城市设计和建筑水平,明确城镇布局,形成结构合理、布局协调的城镇[2],从而提高城镇吸纳人口、服务工业的能力,促使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各类产业在城市聚集,推进形成城乡一体、统筹兼顾的发展格局,保障新型城镇化质量。为促进户籍人口与非户籍人口间和谐发展,江西省政府应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实施有差别的户籍管理政策,在不同地区设置符合当地现状的入户条件,同时加快城乡户籍一元化管理,制定统一的基本社会保障配套政策[3],促成人与人和谐发展的格局。第一产业的现代化离不开第二、第三产业的反哺,为促进产业互动,江西省政府应引导第二产业与第一产业合作,为其提供先进的育种、灌溉技术以及农业机械,促进第一产业机械化、现代化。与此同时,江西省政府还应借助第三产业推出农业“期货+保险”的服务,在获取利益的同时保障第一产业生产,使三大产业友好互动,共同发展。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的发展理念能够改善土地城镇化过快、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江西省政府应贯彻因地制宜的理念,从宏观层面科学规划本地区城市布局,充分发挥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互补作用,合理规划城镇规模,充分发挥区位优势[4],发掘各设区市特色产业,推进各设区市共同进步,持续发展。与此同时,江西省政府还应加快建设以南昌为核心,以九江市、景德镇市及鹰潭市、上饶市的部分区域中心城市为支撑的鄱阳湖生态城市群;同时做大做强以沪昆线和京九线为主轴,在沪昆线西段逐步形成以新余、宜春、萍乡等城市为主的赣西城市群;做大做强沪昆线东段以抚州市、鹰潭市、上饶市等城市为主的赣中、赣东城市群和京九线南段以吉安、赣州等城市为主的赣南城市群[5]。以先进带动后进,加快落后地区发展速度,促使各地区形成有机整体,共享发展成果,提高江西新型城镇化水平。

参考文献:

[1]胡序威.论城镇化的概念内涵和规律性[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08,(2):26~41.

[2]江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课题组,江西省价格理论研究所课题组.江西省城镇化发展历程、成效、问题及其对策[J].价格月刊,2013,(1):3~12.

[3]奚昕.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滁州学院学报,2018,(1):74~80.

[4]赵永平.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经济效应:理论、实证与对策[D].东南大学,2015.

[5]江西省统计局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处.关于江西城镇化进程和发展路径的探析[R].2014.

作者:黄熙锐 单位:抚州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