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论文范例

农村论文

农村论文范文1

1.重融入抓载体,着力在构筑平台上下功夫。

注重发挥各种文化阵地的宣传教育作用,不断开辟和创新廉政文化载体,增强廉政文化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1)充分利用基层文化阵地开展廉政文化宣传。

推进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文化设施网络建设,不断提升公共文化设施服务能力。充分发挥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和村(社区)文化室在农村廉政文化建设中的宣传教育主阵地作用,设立农村廉政文化专栏,适时宣传廉政文化的知识、信息,同时利用民间职业剧团演出前播放廉政格言警句或廉政漫画等幻灯片,营造浓厚的宣传舆论氛围。

(2)借助“农家书屋”平台推动廉政文化传播。

组织实施“农家书屋”提升工程,为农家书屋配购书籍时,把有关道德建设和廉政建设书籍配送到“农家书屋”,在实现“一村一农家书屋”的基础上,2014年重点对32家农家书屋进行规范提升,促进了城乡廉政文化建设。

(3)依托共享工程提升廉政文化宣传深度。

依托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增加道德廉政文化在资源库中的比重,推出了《廉政文化》专题资源库,设置了廉政漫画、廉政故事、惩腐案件、廉政文学、廉政作风教育影片、廉政作风教育戏剧等讲座。

(4)通过免费开放途径创新廉政文化形式。

以市图书馆和博物馆免费开放为契机,在图书馆、博物馆组织举办廉政图片展览,有效发挥一线阵地廉政教育作用。

2.重特色抓亮点,着力在活动兴廉上下功夫。

积极探索区域特色在廉政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寻找区域特色与廉政文化的结合点,使区域特色文化更好地服务于廉政文化,更加有效地促进廉政文化建设。

(1)积极开展廉政文艺作品创作展览。

精心组织举办廉政书画作品大型展出活动,将书画艺术与廉政文化巧妙结合,令人耳目一新。配合市委政法委、市纪委举办以咏廉倡廉为主题的文艺演出活动,以高雅的艺术形式陶冶干部群众的廉政情操。这些活动,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从各种感官中感染着人们,引导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爱廉、敬廉、崇廉、尚廉”,使廉政文化进一步扎根社会、扎根群众,形成一种时代风尚。

(2)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廉政文化活动。

把党风廉政建设与文体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组织开展“惠民乐万家”文艺巡演等系列活动,对群众进行廉政文化教育。积极挖掘本土文化资源,结合基层文化基地示范建设,通过组织举办民间民俗文化节等活动形式,让廉政文化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廉政文化从机关的“深宅大院”迈向社会的“广阔天地”。

(3)积极开展廉政文化服务活动。

组织开展戏曲、说唱、相声、快板、小品以及对联、书画等农民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活动,积极吸引基层群众参与,增强市民廉洁观念。

二、深入开展农村廉政文化的对策思考

坚持把倡导移风易俗,净化社会风气工作放在文化改革发展大局中去谋划安排,寻找推动工作的结合点、着力点,加强领导,明确目标,持续有力地推进农村廉政文化建设。坚持用科学理论引导人、廉政理念教育人、先进文化熏陶人、良好氛围感染人,在内容上要注重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在方法上要注重把握人们不同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时、因地、因事、因人制宜;在过程上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

1.要积极作为。

充分发挥优势,引导、鼓励和支持文艺工作者创作一批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廉政文艺作品,使群众在艺术中受到廉政文化教育。利用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所,开展廉政文化活动,宣传廉政文化思想,使人们真正能感受到廉政文化的熏陶。

2.要完善机制。

建立责任机制,加强对廉政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把廉政文化建设的任务分解到相关部门和单位,有机地融入业务工作,做到同谋划、同部署、同考核、同落实。建立组织协调机制,坚持联席会议、协调会议和工作例会制度,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互相推动、互相促进、互相提高的联动效应。建立投入机制,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探索以文养文、市场化运作等途径获取资金,为廉政文化建设持续发展提供经费支持。建立激励机制,及时总结在开展廉政文化建设工作中的创新做法和典型经验,进行表彰和推广,从而激发开展廉政文化建设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推动廉政文化建设良性发展。

3.要注重创新。

农村论文范文2

立足大理农业发展现状,通过政策引导、财政扶持、机制创新等诸多措施,在当前大理农业推广体系基础上,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合理配置相关农技资源,以大理州县农业科研单位和乡镇农科站为主导,以乡镇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集体组织为基础,在政府政策支持和引导下,通过市场运作构建多渠道的立体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根据《农业科技推广法》第27条的规定,大理乡镇农业推广部门要有目的、有步骤地对农技推广人员开展继续教育培训,使其成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带头人。同时,建立农业技术培训专项资金,适当完善农业推广基础设施建设,如添置必要的仪器设备和办公设施;对长期工作在一线的农技推广人员给予物质利益补贴,“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如云龙县至2014年止已连续3a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总之,要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拓宽农业技术知识面,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农技人才队伍。

2加强科技示范推广,加大农民技术培训力度

大理乡镇农技推广部门要开展农业科技业务培训,形式包括但不限于:现场指导、专家咨询、科技赶集和技术讲座等;组织相关技术人员,深入到农户、田间,开展技术指导培训和咨询服务,做好支农工作。上级政府部门要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兴办各类养殖基地、种植基地、农业技术示范园,不仅做给农民看,而且带着农民干,带领农民脱贫致富。可以选拔几个农业能手作为科技示范户(比如弥渡县苴力镇农业工作站协同弥渡县种子管理站,组织本镇水稻、蔬菜和玉米3大示范主导产业的科技示范户进行培训),并从技术上重点培养,以此推动更多群众参与到新品种新技术的实践应用中来,最终提高农业科技的转化率和入户率,切实解决农技推广科技入户“最后一公里”。根据实用性原则以及大理特色高原农业产业因地制宜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具体措施如下:第一,优化当前农民教育培训资源,构建多方参与的农民教育培训网络,充分动员科研机构、科技人员、农民参与培训;第二,尊重农民意愿,拓宽培训内容。开展相关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可以加强园玉707、蚕桑、茶叶、烤烟、乳业及花卉等实用品种的推广。如祥云县茶桑工作站通过以下5项措施对农民开展蚕桑技术培训:一是加强组织协调,明确工作任务;二是加大宣传力度,认定培育对象;三是加强教学管理,制定管理办法;四是聘请优秀教师,提高教学质量;五是创新培训模式,认真开展培训。

3健全农业信息系统,建立农村科技服务平台

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有线电视、乡镇党员远程教育等相关信息系统资源,搭建信息共享平台,组织科技示范户、乡镇干部、村民代表等收看农业科技节目,及时了解农产品市场价格动态、农业生产实用技术知识,如改进植物重大病虫危害的关键防治技术、动植物重大病虫的长期预报技术及农业机械和水利技术等。通过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可以为广大农民朋友提供及时、可靠的市场动态、农业技术和政府政策等信息服务。此外,大理乡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还可以积极选派农技骨干人员组成科技服务队,将农业技术推广到村、到户,围绕当地主导农业产业,举办各类农业技术培训班,指导农民创办专业合作社等各类合作经济组织,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户提供技术咨询和指导服务。

4发挥政府引导职能,强化农技推广扶持力度

大理州县级政府要发挥其引导职能,在农民意愿的基础上调整农业结构。要根据大理农业地理气候的特点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形成产业优势,可以借鉴粮食直补措施出台惠农优惠政策,一方面对生产者进行补贴;另一方面,要对一线农技推广人员给予补贴。由于高原特色农业是一项大规模产业,需要充沛的财政资金支持,大理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单纯靠政府财政投入显然是不足的,因此,要创建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制定市场主体准入门槛,鼓励有实力的龙头企业投资特色农业产业、建设科技示范园区。

5结语

农村论文范文3

(一)印尼人民银行

1895年由爪哇政府官方建立。1897年荷兰管理者将其重组为合作银行。1946年更名为印尼人民银行。1950年成为国有商业银行。20世纪70年代初,建立3600个村银行作为各种补贴性政府贷款的渠道,但都无法持续。1984年村银行被重组为独立的利润中心并实行商业化的微型金融运作。1985年村银行开始盈利。1992年成为有限责任公司。2003年成为上市公司。目前,已成为世界上最大、最具盈利性的微型金融体系。

1.融资政策和方法。印尼人民银行拥有微型银行、零售银行、企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四个部门,其中微型金融服务由微型银行(也称为村银行)提供。贷款产品主要有营运资本贷款和投资贷款两种。贷款数量要根据借款者现有收入流来决定并要求提供储蓄存款、土地、家具、摩托车之类的抵押物。贷款金额最小3美元,最大5000美元。贷款期限最短3个月,最长24个月(营运资本贷款)或者36个月(投资贷款)。贷款可以按月、季或半年分期偿还。如果没有按期偿还,利率要提高0.5%。贷款偿还率非常高,可高达98.34%。储蓄产品主要有:①村储蓄交易数量无限制,深受需要充分满足流动性的低收入家庭喜爱,除规定最小余额(不足10美元)外,免费开立账户,真实利率为正,每6个月组织一次摸彩并以实物形式奖励。因为摸彩在分支银行举行,赢者在较小区域内,大多数人都知道谁赢了,这使摸彩非常流行。微型银行账户的75.7%都是村储蓄。②城市地区的储蓄账户强调安全性。③政府储蓄比村储蓄小,不普遍,主要是因为每月提取次数不能超过两次且以现金形式提供摸彩奖励,而大多数存款者喜欢实物形式的奖励。村银行的目标是用范围广泛的农村经济活动信贷取代直接农业信贷;用正的、能够充分覆盖成本的贷款利率取代补贴性信贷;向农村人口提供储蓄和信贷等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2.主要特点是:①有效的管理。每一个村银行的管理都非常有效。作为独立的利润中心,实行特别的员工激励机制,经营受到监督,超额资金可以存入印尼人民银行分支银行。②偿还激励。村银行的偿还率超过98%,主要是因为偿还激励体系。如果借款者连续6个月都能够按时还款,那么所支付利息的25%会重新返还给借款者。如果借款者没有违约,就可获得更大数额的贷款。③储蓄动员。强调储蓄是其成功的另一个秘诀。一开始就有多种储蓄产品,且每一个都有不同的目标,填充了最贫困农户的空缺。这使村银行增加了贷款数量,也更为持续,储蓄贷款比率为225%。④可持续性和盈利性。村银行最基本的政策变化是从“分配信贷”转向“激励贷款偿还和动员储蓄”,结果是向农村低收入家庭(以前无法获得正规金融服务)提供信贷和储蓄服务的同时实现了财务可持续性;向农村贫困者提供服务的同时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盈利。⑤关注贫困。村银行定位于整个印尼农村地区的极端贫困者。87%的贷款是微型、小型和中型企业贷款,而公司贷款仅为13%。客户大部分处于印尼贫困阶层。小规模农民和渔民收入产生计划受到监管并由分支银行(其目标是贫困的农民)管理。⑥村银行体系的自治。作为独立的利润中心,村银行自由决定贷款期限和价格且贷款过程快。新借款者仅需1周,重复借款者需要的时间更少。⑦经营标准化。实行严格的经营标准,贷款损失准备比其他国家的国有银行高,一般为3%(其他国家为2%),超期3个月或更长的贷款损失准备是100%。⑧广泛的网络和全方位的金融服务。13个地区办公室、324个分支银行、4049个村银行(96%都盈利)、148个次分支办公室和240个村服务点,形成印尼范围最广的银行网络,向农村客户提供贷款、存款和汇款转移等全方位的银行服务。

(二)孟加拉格兰明银行

作为非政府组织计划于1976年由穆罕默德•尤努斯教授在Jabra村进行小额信贷实验而开创。实验项目由商业银行提供资金,由尤努斯教授提供担保。1983年依据格兰明银行法建立,成为专门为穷人服务的银行,不受银行法或其他金融机构法约束,不受利率管制,也不受政府其他政策的约束。其股份大部分由成员拥有,少部分由政府拥有。

1.融资政策和方法。格兰明银行的微型金融是亚洲最流行并被广泛复制的模式,而且多数都成功了,尤其是在宽覆盖面和高偿还率方面。格兰明信托在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和印尼等全球37个国家帮助复制该计划,基本做法:①特别关注穷人,尤其是最贫困的妇女。②促进参与并保证按时还款的金融服务机制(大部分是按星期支付的小额贷款;形式固定的小组,自我选择贷款活动;贷款仅用于产生收入,根据以前的还款记录再次获得贷款的资格)。③财务自我持续。

2.主要特点是:①贷款不需抵押物和担保。这种基于相互信任、责任、参与和创造性的银行体系给孟加拉农村地区最贫困的借款者提供贷款而且不要求抵押物。银行不希望将借款者诉诸法律以防备贷款违约;也不要求借款者签署任何法律文件。因为客户收入低,缺乏传统抵押物,贷款通过连带责任小组发放,并与强制储蓄相联系。尽管每一个借款者必须属于五人小组,但小组不需要向其他成员提供贷款担保。偿还责任由个人借款者承担,小组和中心则监督每个人的行为,没有人出现偿还问题。②穷人所有的穷人银行。94%的权益性资产由银行的穷人借款者(大多数是妇女)所有,剩余的6%由政府拥有。从一开始,银行的主要目标就是改善农村穷人的环境,向他们提供信贷和储蓄便利以及一些非金融的社会计划。信贷是战胜贫困,促进贫困者社会经济条件改善的催化剂。③覆盖面和可持续性。拥有8418838个借款者,96%是妇女;2567个分支银行,在81386个村庄提供金融服务,覆盖了孟加拉97%的村庄;总员工超过25156人;总存款1682.69百万美元,其中成员存款占总存款的62%。贷款资金100%来源于存款,超过56%的存款来自于自己的借款者。存款余额是贷款余额的158%。如果将存款和自有资源加起来,是贷款余额的175%。④具有吸引力的利率和高偿还率。存款利率最低8.5%,最高12%。孟加拉政府将政府经营的小额信贷计划利率定为11%,而格兰明银行的利率比政府利率低,其中:收入产生贷款利率20%,住房贷款利率8%,学生贷款利率5%,极度贫困成员(乞丐)贷款利率0%。所有利息都是单利。贷款偿还率高达97.14%。除1983年、1991年和1992年,每年都有盈利。⑤贫困消减。65%的格兰明借款家庭已经超出贫困线,其余家庭正稳步接近贫困线。

(三)危地马拉农村银行

其前身是1970年建立的旨在管理政府给农业部门的信贷资助并由政府拥有的发展银行。1998年1月1日开始运作,目前是危地马拉盈利最多的商业银行,资产规模排第三,有300多个,大部分业务在农村地区。

1.融资政策和方法。它的主要目标是向信用社、非政府组织、小规模农民协会和中小企业提供储蓄、信贷及其他金融服务,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主要任务是在产生盈利的同时不忽视社会责任,如促进国家一体化发展,为农民、商人、中小企业提供良好的银行服务。采用的基本方法是:适宜的信贷评估技术;贷款多样化;对农业贷款的限制;充足的贷款损失准备金。

2.主要特点是:①成功转型。转型和私有化过程非常成功,覆盖面、盈利性和自我持续性方面的表现都非常好。②盈利性。利润持续增长,已成为危地马拉银行体系中最具盈利性的银行之一。事实上,从权益性资产回报率指标来看,它位居第三。这证明,正确地向穷人提供金融服务是能够盈利的;要促进微型、中小型企业发展,农村金融机构必须能够盈利。③自我持续性。在过去的很多年都没有获得任何补贴,这意味着它产生了足够多的利润来覆盖成本,不依赖补贴也可生存。④覆盖面。按照覆盖面的广度、深度和质量来看,它也成功地实现了社会任务。这表明向大量客户提供金融服务和聚集大量储蓄是可能的。不像一些政府拥有的公共发展银行,它能够大量扩大其地理覆盖面,目前是中美洲国家拥有最多服务点的银行。⑤服务数量增长。按照登记的实际平均贷款量来看,因为它的高质量服务赢得了客户信任,客户对它的信贷服务需求非常高。同样,按照登记的实际负债增长率来看,它的债权者(主要是存款者)不仅相信它,而且对它所提供的金融中介服务质量非常满意。⑥有效的利率。信贷量的实际增长不是由于它收取了补贴性的利率,而是因为收取了具有竞争性的有效的利率,它的有效利率总是低于平均市场利率。⑦引人注目的贷款收回率。评价一家银行的信贷服务质量,只有正的客户增加是不充分的;因为正的增加也许是因为它的利率低。这种正的增加也许是由于坏的客户选择,或者银行收取的利率太高引起了“逆向选择”。因此,有必要评价机构的贷款收回率。它加强管理,减少违约率,将未收回贷款降到最小,因此将贷款收回率提高到98.82%。

(四)哥伦比亚爱喜利达银行

于1993年成立,是非政府组织,为小微企业发展提供信贷,得到国际发展的大力支持。因为其经营网络的扩展和盈利能力的提高,国际合作者决定让其转化为银行。2000年10月7日,哥伦比亚国家银行给爱喜利达银行颁发营业执照。在转型过程中,现有的非政府组织将资产和在借的负债(来自捐助者的长期贷款)转移给了新的爱喜利达银行。作为回报,它收到了400万美元银行资本的32%;爱喜利达银行员工协会,是建立的一种信托,给员工的股息高达19%,剩下的49%由四家外国投资者等额持有。自转型以来,扩大了业务,资产增长率超过15%。

1.融资政策和方法。它努力以合理价格提供高质量的银行产品和服务,满足金融部门、商业部门和一般公众的需要。锁定市场较低端部分,向个人(小企业贷款)和小组(微型企业贷款)提供贷款,无歧视地满足城市和农村地区的银行服务需要。为了有资格获得个人贷款,申请者必须满足的条件包括:是土地和建筑物或替代物的所有者;是分支机构经营所在地的居民;不希望搬迁,除非贷款已经完全还清;有赚钱的生意或安全的收入来源,有能力偿还贷款。

2.主要特点是:①覆盖面结构。从地理上讲,它在哥伦比亚有最大的银行网络提供储蓄、转账和其他金融服务。在离消费者较近的地方建立了很多地区办公室和服务网点提供便捷的服务。管理者认为,办公室离消费者越近,银行就越能更快、更好地为消费者服务。这是它的竞争优势,在这一时期,其他商业银行都没有这样做。②获得客户。保证客户总是能够获得金融服务。银行认为金融中介是发展地方经济的关键因素,利用国内储蓄进行投资可以减少对外国资本的相对依赖。③消费者的好处。目标群是小微企业、中型企业和居住在城市和农村地区的一般公众。小微企业消费者可以在银行借款或储蓄,而不用从生意所在地旅行跑到金融服务供给者那里。如果他们想要用信用卡购买或者收回销货款,银行都可以满足这些支付和收款需求。④产品和服务。为服务、贸易、制造、农业和农业相关活动提供贷款。所有贷款的发放和偿还都在分支机构和办公室做。小微企业或小组贷款是一种成员相互担保的小组贷款,贷款数量不超过380美元。如果一个成员违约,其他成员必须为他支付。中小企业贷款数量从10000美元到70000美元不等,是有抵押的贷款。⑤训练和教育。在小微企业填写商业计划表后向其提供基本的商业计划发展培训,主要用于决定每一个客户能够获得多少贷款,解释利用银行服务合理管理资本的重要性;介绍资金转移和其他银行产品。为方便起见,大多数培训都在客户那里做,持续两个小时,客户可以带上有文化的亲戚帮助他们读、写和计算。⑥管理能力。为使银行平稳运行,行政管理者建立了信贷、金融、现金管理、消费者服务、内部控制、人力资源、员工管理等政策,并确信所有分支机构和办公室都在严格执行,尤其是地理位置偏远、基础设施落后的地方。专业化管理要求精细的IT和信息管理系统。IT要求更为严格的使用管理报告的管理责任。在精细的系统下,行政管理能够追索到无效并在问题更为严重之前及时解决。至于分支机构员工,他们可以更有效率地工作。银行管理一直集中在经营风险、资产负债管理、内部控制和审计、信息技术这些关键的管理区域。

二、经验借鉴及几点思考

(一)经验借鉴

在分析了这些金融机构各自的特点、贷款技术、运行模式、客户基础、可持续性、覆盖面等等后,可以总结出以下可供借鉴的经验:①分散化的结构可以扩大客户覆盖面;②合格的、训练有素的、有高度责任心的基层员工对贷款效率有正面作用;③简单的贷款审批程序能够减少贷款处理、审批和发放时间;④与熟悉农民的机构合作可以减少客户信息成本和贷款者的风险;⑤农村贷款在地方和目标方面的多元化有助于平衡因农业贷款季节性而引起的员工工作负担,也可以帮助贷款者抵抗协同性风险;⑥单个贷款产品和贷款偿还计划表的确立与借款者的贷款偿还能力相协调,可以减少贷款违约成本;⑦员工激励机制可以激励员工,有效地提高效率;⑧贷款者和借款者之间的密切联系有助于形成相互信任,促进贷款偿还;⑨应该向农民借款者提供基本的非金融服务支持,如农业发展、财务管理培训;⑩新信息技术为银行采用银行自动化、电子数据处理和发展新农业贷款产品的创新提供了可能。这些经验可以帮助银行设计既能够提高风险管理技术又对农村金融有健康影响的政策。在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过程中,需要侧重于发展目前还比较缺乏的微型农村金融,学习和借鉴国外成功的微型金融机构的管理经验,建立起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微型农村金融风险控制系统。

(二)几点思考

1.明确微型金融的目标定位。

微型金融是向被边缘化的人群提供金融服务。印尼人民银行村银行定位于整个印尼农村地区的极端贫困者;孟加拉格兰明银行定位于穷人所有的穷人银行;危地马拉农村银行定位于向信用社、非政府组织、小规模农民协会、微小中型企业提供储蓄、信贷和其他金融服务,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哥伦比亚爱喜利达银行锁定市场较低端部分,向个人和小组提供贷款,没有歧视地满足城市和农村地区的银行服务需要。这提示我国农村微型金融体系构造中一定明确目标地位,不能偏离了微型金融的真正内涵。

2.向被边缘化的人群提供金融服务一定要遵循市场规则,按商业化模式运作,才具有可持续性。

补贴信贷已经在世界范围失败了,而无补贴、完全市场化的微型金融革命却出现了很多成功的案例。所以,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中一定要坚持这一点,不能演变为政策性的金融机构。

3.强调微型金融机构的储蓄功能。

有了聚集资金的能力,微型金融机构才可持续地扩大贷款规模,提供各种金融服务。如果只能贷款,不能吸收存款,那么这样的金融机构是不可持续的。至于吸收存款可能引发的问题,完全可以通过监管体系来解决。

4.建立和完善农村微型金融风险控制系统。

农村论文范文4

1.1农村劳动力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由于劳动力持续外流,特别是因新生代外流,使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女性化过于严重即农村有效劳动力减少的速度明显快于农村现代化推进的进程,导致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势头变缓。同时,农产品供需的不稳定性直接影响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增长。农村经济跟不上,农民收入少,农民更倾向于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外流更为加快,使农村劳动力更为稀缺,农村经济更跟不上。这种恶性循环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1.2农村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容纳作用

以来,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制使农村获取了更多的经营自主权、发展潜力和劳动力容纳量。随着“三农”问题的提出和新农村建设的实施,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吸纳了部分劳动力,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劳动力剩余的问题。同时,农村经济发展必然伴随着广阔的农村就业渠道的拓建、农村劳动力自主创业率等的提高,这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能于农村就业,融入农村经济建设。农村经济发展不仅仅是农村相对能力的自我提高,也是城市后备能力的提高。城市一旦出现经济危机,就有相当多的城市劳动力向农村转移,即城市压力直接向农村转移以求减少对城市的冲击,保障城市体制和经济等的相对稳定。在解决城市危机的同时为农村引入相对数量的人才,促使农村劳动力年龄、素质结构等合理化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劳动力和农村经济发展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就四川省自贡市农村劳动力与农村经济发展进行具体的探讨分析。

2自贡市农村劳动力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探讨

2.1自贡市农村劳动力特征

2.1.1农村劳动力由劳动力剩余变为有效劳动力不足

据自贡市农村外出务工出现的新情况及措施(一)中表述:近年自贡市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人数约占农村总劳动力的70%①,且劳务输出人数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又据该市自流井区、大安区、贡井区、荣县对4个乡镇的12个村37个社的具体调查:适龄劳动力6117人,外出务工3076人,占适龄劳动力的50.29%,且男劳动力占外出务工人数的57.68%②。可见,当前自贡市农村后续劳动力严重匮乏,农村劳动力呈现老龄化和女性化的趋势。该市向外输出农村劳动力时忽视了农民老龄化进程和输出劳动力返归所需时间及回归年龄,对青少年外出打工的情况并未引起足够重视。劳动力情况不佳,农业生产本身风险大,经济效益不高导致农村条件的相对较差,使新生劳动力不愿留在农村从事生产,老龄劳动力和女性则成为农村的主要劳动力。而因老龄及女性劳动力体力有限等原因使其只能粗放式种植。很多区县的粮食播种、管理、收割严重缺乏劳动力,青壮年在外务工,家里承包地请人耕种、老年人请临时工收割或直接放弃耕种的情况日益普遍。这种现象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及农业经济发展。

2.1.2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

向外输出的劳动力的素质比留在自贡市的劳动力的素质更高,导致呈现农村可塑人才过度外流、老龄农民积聚和本地劳动力素质偏低的现状。虽然高学历毕业生在逐年快速增长,但留在农村发展的却极少。自贡市农村教育较为落后,初中及小学以下学历者占农村劳动力中的大多数。许多乡镇没有形成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及教育机构,没有农业方面的专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农作物生产仍停留在经验的基础上。尽管政府等有关部门向村镇赠予了农业方面的图书,但因村镇农民文化程度过低而使自学改进农业生产的效果极差。农村劳动力现今的偏低素质明显难以符合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

2.1.3外出劳动力出现近乡、回乡就业和季节性回乡务农趋势

选择在成都等离自贡近的城市就业的人数有所增加,其中年轻人的人数增加尤为显著。农忙时节有一定数量的中年打工者回家帮助播种、收割,但中年打工者是考虑到家中年迈的父母难以操持农忙事务,为减少农忙成本才回家务农。当前农业生产效益仍不足以引回农村劳动力,农村现有及潜在劳动力十分稀缺。

2.2自贡市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特征

虽第一产业产值在逐年增长,但所占生产总值的比例较小,即第一产业的发展远不及其他产业。收入方面,农村居民的纯收入只有城镇居民收入的百分之四十。由此可见城乡收入差距之大。农业产业化经营正覆盖进行,但进度相对缓慢且农业产业化经营不平衡。自贡市优质柑橘、特色蔬菜和乡村旅游三大产业带基本形成,粮食、生猪、肉鹅、笋竹等产业形成了供产销链。但与当前农村劳动力外流速度相比,自贡市农业产业化进程偏慢。另外,农业产业化经营在某些区县相对集中,余下的区县只出现极少的产业化经营或根本没有产业化经营,这令自贡市的市区和县镇间存在较大的收入和贫富差距。

2.3自贡市农村劳动力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

自贡市农村劳动力数量庞大,这必然会对其经济发展产生影响。首先,农村劳动力收入增加促进消费增长,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其次,收入较低阶层收入的增长率超出了一定限度也会带来消费总量增长和消费结构变动。最后,随着自贡市农村劳动力收入、消费水平等的提高,农村经济的周转循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进程便相应加快。农村劳动力数量变动会引起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特别是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动。自贡市农村劳动力过多时,农村经济会更倾向于传统密集型的生产及经济发展模式以防止农村劳动力过于闲置的状况出现;农村有效劳动力不多时,则需要向新型化、现代化的农村生产及经济发展模式转化以保证农业产量,并发挥农村后勤补助的作用。农村劳动力与农村经济发展相辅相承。农村劳动力合理配置的实现或完善需要资金和相关经济政策支持,而农村经济发展必然需要农村劳动力及其技术等要素的参与。自贡市农村劳动力及农村经济发展的情况体现了当前解决农村农民就业问题不再是纯粹将农村劳动力向外转移,而是寻求农村劳动力向外流动和有效劳动力回流、引入的均衡发展。从而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竭力发展农业经济和相关行业,创造就业岗位,促进外来或回流人员的充分就业。

3促进自贡市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3.1优化农业经济产业模式及结构

根据区域、资源、交通等情况加大对地区特色化产业的发展力度,以少数地区的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自贡市农业经济整体发展,努力形成自贡市农业产业的规模化和供产销一体的农业产业经济模式,创建特色农产品品牌,维持并开拓农业产品的供需市场。另外,近几年,自贡市农业经济结构进行调整获得了高速发展,但调整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突出,据此提出优化自贡市农业经济结构,加快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进程的建议。

3.2坚持本地农业经济产业的持续发展

本地农业经济产业是一个地区稳定和发展的前提。发展其他各类经济产业的同时不能减弱对农村固有经济产业,如自贡市种植业、畜牧业等的维持及发展。各地区应加大力度促进农业经济产业向新型、高科技含量、多样化方向发展,加大对粮食农业的生产基地或生产项目的扶持力度,提高劳动力务农的积极性,使其在保证自给的情况下仍有且仍愿意将多余农产品向市场供给,满足本地及外地的粮食需求,从而促进农民增收。一方面,根据地区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在发展条件成熟的地区建立农业生态园和农业产品基地等为整个农村树立榜样;在条件相对成熟的地区考虑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使农业资源得到有效、循环利用;在条件不成熟的地区则根据当地情况并借鉴农业经济发展较好地区的经验,尽可能为农业经济发展创造条件。另外,增加各地区的交流,实现经验的分享和良好技术的推广。另一方面,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将有限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用,积极改进技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如改进农作物生产收割技术,增产节时,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等。此外,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追求农业经济长时期的又好又快发展。

3.3加大对农村经济的金融支持力度

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要持续提高农民收入。以前认为提高农民收入的关键在于农业人口的非农化以及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而今当转变观念,在能发展农业的前提下帮助农民创收,如渔副业规模化增收、投资创收等。这就要求在着力发展优势产业的同时,要适当引导或以优惠政策等方式让金融、保险等行业能够并愿意将资金投入农业,如“微贷”业务,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与保障,并结合区域情况,针对性地加强配套措施。

3.4培养、引进人才并促进外出人才回流

3.4.1加快调整农村教育结构,发展农村文化产业

自贡市应加强对农业及创新人才的培养,积极改变在农人员的生产经营观念。增大对农村教育机构建设和发展的投入,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农业知识入乡交流等活动,促进在农人员对生产模式与经营的理解。选取典型地区建立生态园、农产品加工基地等,以实际可见的成果促使农民改变“务农没有收益”的观念,增加农业人员的积极性。同时促进农村基层领导人员及近农岗位的年轻化并加强其继续教育,使其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有准确认知,充分发挥其引导、带头作用。另外,促进农民对农业循环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等的理解和运用,适时更新和传播农业技术及信息,并使农村与城市发展接轨。

3.4.2发展“归雁经济”,重视农业与农民就业的兼顾性

根据当前农民务工人员就近就地就业的愿望的日益强烈和农村经济发展缺少有效劳动力的情况,鼓励并引导经商成功人士、外出务工人士回乡创业,使回流人才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起“领头羊”作用。同时,创造近乡就业、本乡就业及兼职就业的机会,适当在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企业中预留不需太多专业知识的兼职岗位,促使在农人员的流动性就业和兼职性就业。此举既能带动农民的收入增长,也能降低企业的劳动力成本。

3.5加强对农村的宣传

主动展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果,并宣传农村中有效、新颖或具领先优势的技术等,积极组织开展新闻会、主题宣传月、成果展示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引起社会对农村的关注和重视,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创造机会。同时,可先发起自贡市市内农业技术交流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交流会等,适时适度发起省内外及以上的交流会,借此促使农业发展并丰富农村经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3.6政府发挥积极作用

自贡市政府有关部门需扶持并引导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经济辅助,分派专员深入农村调研,向农民提供持续性的农业指导等。同时,研究并规划各地区可能发展的农村经济,付诸实践,在有典型示范农村经济的前提下,继续促进本省农村经济的各地区相对均衡发展和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另外,农村人员就业现绝大多数都是自主寻求方向和职位,缺乏地区针对性而不能满足地区用人的需求,政府可适当引导并进行针对性培训,同时鼓励高校、社会力量形成培训机构加入。

4结论

农村论文范文5

1.培训工作缺乏长期规划及顶层设计,培训的连续性不强。

教师培训作为教师职后继续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渠道,需要有系统性和前瞻性的整体规划。良好的教师培训规划对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引领作用。但通过大量研究发现,受领命主义培训思想和被动性培训方式影响,农村教师培训目前缺乏整体的、长期规划,各段培训的衔接性不强,每次培训只是针对某个项目做出短期性安排,省、市、县各级培训之间没有较好的沟通与联系渠道,培训的系统性与连续性不强。访谈中一位多年从事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教师培训及管理工作的专家谈到:“在农村教师培训的系统性、连续性和计划性方面,宁夏地区缺少三至五年的长期考虑。每年培训只考虑了当年的培训情况,没有前瞻性的统筹考虑。培训内容重复性较大,又没有合理的受训教师选拔机制,每年每次培训都会有一些不能教学的后勤、教学辅助人员派上去顶数。”省级顶层设计应当由省(区)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组织专门的专家调研团队和论证团队,以农村教师当前的实际专业化水平为基础,依据全省(区)农村教师培训的整体需要,制定出适宜的系统性培训方案以及培训管理措施。但是,在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方式下,区域内教师培训设计却缺少清晰的层级目标,培训管理处于纵向断层状态。一位长期从事教师培训工作的专家认为:“顶层设计对于整个教师职后培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当下省(区)级教师培训在顶层设计方面缺乏专家团队,或者说专家的参与率不高、作用发挥不够”。而基层教研员作为农村教师培训者队伍的主干力量,是支撑日常教育培训的基础,但是多数基层教研员进行教师培训时,只是大量转述他们曾参加过的上一级培训的内容,没能根据当地实际将他们学到的东西本土化。因此,纵观当前的教师培训,省(区)级缺少管理及执行监督方面的顶层设计,没有较长期灵活机动型的专家调研及评估团队,培训缺乏专家团队的严密论证和精心设计。

2.缺少前期的培训需求调研,培训的针对性不强。

教师培训是基于政府、社会特别是教师自身对其素质状况不满意而展开的一种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活动。对于教师个体而言,教师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自我成长需求是师资培训考虑的首要内容,这也是整个培训顶层设计以及制定具体培训措施的主要参考依据。然而,研究者在对参加过培训的教师调查访谈时发现,90%的受训教师在受训前没有接受过培训需求调查。访谈中73%的教师认为当下的在职培训无论是市县级还是省区级培训,仍然是自上而下的命令式培训。培训前缺乏摸底调查,培训过程中只是根据文件命令中安排的学科进行灌输。这种浓厚的“政府本位”与“文件规定”式培训,严重忽视了教师个体参加培训的目的与需求,导致培训内容与教师个体需求相距较大,教师培训的内容选择没有切合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对农村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缺乏相应的指导意义。调查数据也显示,当问及培训课程内容对教师的帮助程度时,43%的受训教师认为培训课程内容对自己专业发展具有一定帮助,但是实际操作层面的指导价值并不大。36%的受训教师认为培训目标界定不清晰,培训内容与自己的期望值相差甚远,培训内容设计随意性较强,课程设置系统性与层次性不强,培训效果不明显。而且还存在为了完成项目而进行的培训。由于培训内容严重滞后,与实际教学需求相脱节,出现了“二少一脱离”现象:即涉及教育教学科研的内容较少,达不到提高教研水平的目的;涉及学科前沿发展情况的内容少,达不到开阔眼界的目的;部分培训内容脱离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达不到帮助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教师自身实际需求是教师主动参加培训,促进自身发展的内动力。教师培训目标的设置应当是教师自身的一种自我抉择。调查结果显示,不少教师连自身的培训目标也不清楚,在培训中教师只是一味接受教育管理部门的安排,受损失的既有国家巨大的培训资金,也包括了教师自身。由此可以看出,当前,宁夏地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及相关培训机构在制定师资培训计划过程中,不能深入了解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及培训需求,不能把教师作为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主体,而是作为一个被动适应者被安置在教育培训过程中,忽视了教师培训的主体参与性,教师自我需求不明确,导致培训内容缺少针对性,培训的适切性较弱,难以满足教师需求,培训的方式缺乏灵活性,难以被接受,最终影响了培训的质量。

3.培训资源的整合度不高,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从培训资源的层次上分析,教师培训有部级培训、省级培训、地市县级培训,以及校级培训资源。部级培训特别是国培计划是21世纪以来最大的农村教师培训项目,为农村教师全面素质提升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省级培训作为部级教师培训的主要载体,着力推动了教师培训的有效进行。许多市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根据当地教师实际状况与自身需求,以专题讲座和课题立项方式也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各种类型的教师职后培训。而随着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各个学校校本教师资源也得到了有效发掘。但是,在教师培训过程中,各级培训机构及其培训工作应该体现“总体规划、分类指导、分区规划、分步实施”的培训原则,统筹、协作与协调好各级各类师资培训工作,以协商一致的方式共同做好农村教师培训工作。然而,调查显示,宁夏地区的校级、县级、市区、省区级培训缺乏统一规划。培训中时常听到教师发出这样的感慨:“这种培训我已经参加过了,这个老师的讲座我都听过好几遍了”,“有的专家讲座在校本培训时已经讲过,但在更高层面的培训中仍然重复性地进行……”这些问题在当前的农村教师培训中经常发生。部级、省级、市级、县级、校级培训者各挥各的指挥棒,各自为政,缺乏沟通与整体设计,造成培训资源的隐性流失。访谈中,一位平时上课听讲认真,课堂笔记记录扎实,对培训比较重视的教师这样评价如今的培训,“前几年培训的机会较少,听到的课程因为少而感觉很新颖,然而近几年随着“国培计划”的开展,我们学习的机会多了,可是我们每年面对的培训师却是同一些人,专家的授课内容丝毫没变”。究其原因,在农村教师培训系统中不仅缺少培训专家库的建立,教师参与培训的电子档案记载更是缺少。由于师资培训没有培训记录平台,在连续性培训中不能根据教师培训状况很好地进行培训,使得部分教师多次参与同一性质或者同一类型的职后培训、而另外一些亟需培训的教师却一直得不到有效培训。而有的培训师以同一讲稿多次面对同一学生,缺少创新性与实时性;有些高水平教师却不能参与到培训活动中去,致使有限的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隐性资源流失严重。从培训管理角度而言,随着国家对农村地区教师教育的关注,各种倾斜性政策已从政策制定阶段落实到了执行阶段。宁夏作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在教师职后培训方面国家给予了更大资助。这就需要各级教育培训机构以国家相关政策为依据,统合各方力量,协同做好师资培训工作。

4.培训后的及时反馈不足,缺少检测与评估。

教师在职培训结束,回到原任教学校的实践效果如何,需要培训组织管理部门和培训机构做跟踪式检测和评估,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后续培训的有效进行。然而,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培训结束后,绝大部分受训教师与培训组织管理部门、专家团队之间没有必要的联系,影响了培训组织机构后续工作的有效开展,也影响受训教师的跟进式发展。究其原因,从教师培训组织者维度分析,培训机构和培训组织管理部门实施培训的动力是培训经费利益驱动,培训的目的就是完成任务。所以,教师培训工作结束后,他们没有对培训效果实施跟进式检测与评估的欲望,也没有对培训问题监督检查的想法,自然也就没有将受培教师学习成果的二次传播效果纳入到教师培训结果的检测与评估之中,导致集中培训工作结束后,培训机构与管理部门把本不该结束的后续培训事项过早地划上了句号。从教师自身方面看,多数受训教师也抱着完成任务的想法参加各种培训。因此,伴随着集中培训活动的结束而自动终止了培训的后续工作,终止了对培训内容的应用工作,未能将培训中获得的相关理论与实际教学自觉结合。培训结束后,大部分教师同时也中断了与培训管理部门、培训机构的联系,不能将自我培训困惑、自我培训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主动地反馈给培训机构。从学校主管领导层面看,学校作为受训教师与培训机构的链接枢纽,在组织传播受训教师专业知识、专业理念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作用。据调查,在近年参与国培计划的教师中,35.2%的教师对本校教师进行了再培训和专题辅导,介绍了自己参加培训的收获与体会。因此,宁夏农村地区学校在教师培训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多数学校对自身在教师培训工作中所应该承担的职责不够明确,很少为受训教师制定外出培训考核制度,甚至不对受训教师进行任何的考核。同时,也没有举行任何形式的学习交流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培训机构、培训单位跟进式检测与评估的深入进行。教师培训的最初设想及预期目标———教师培训后要在所在学校和地区发挥辐射和引领作用,确保新的教育理念、方法尽快融入到本校及邻校同行的教学中,以便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由于缺少学校在教师培训后的跟进式检测、评估与及时性反馈,也致使这种设想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着执行不到位现象,进而影响了培训机构与学校以及受训教师之间的信息畅通。

二、农村教师培训管理层面需要采取一些积极措施

1.从培训资源的共享性、互补性与实效性层面考虑,需要将当前国家、省(自治区)、市、县、校五级师资培训机构分别组织实施的师资培训整合为省、市、县“三级培训”,以提高各级培训机构之间联系的质量和效率。

同时,对同一专家的授课范围、授课次数进行一定限制,避免同一培训专家过度地为同一对象讲授同一内容情况的发生,提升培训资源的利用率。“三级培训”体系形成以后,县级师资培训机构的培训任务、内容和对象应当界定在本县急缺乡村学科教师培训上,以适应本地区教学的应急需求;市级层面的教师培训应当界定在全市区不同学科、不同类别农村教师的统筹培训上;省(区)级教师培训的主要精力应该在顶层设计、督导评估、高端培训方面,如分层次、分类别设计论证全省(区)性农村教师中长期培训规划,组织遴选和培养省级培训专家团队,定期、高频率地跟踪督查各级各类培训项目的实施情况并进行督导评估,组织(省)区级及以上前沿性、专题性培训项目。研究证明,有效整合和利用培训专家团队,实行“三级”整合的师资培训方案,可以建成职后统一的教师培训一体化管理体系,增强各级培训机构之间的联系,避免重复讲授和学习同样的课程内容,提升培训资源的利用率。

2.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全面把握受训教师的培训需求。

综合当前农村教师培训后的系列表现可以看出,对受训教师培训前的前期调研,对于培训形式的设计、培训内容的选择、培训管理制度的制定,特别是培训效果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如果不对各级各类培训对象进行前期调研,必然会使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培训教师也将会搪塞应付培训过程,进而导致教师的培训需求与实际培训内容及课程设置之间,培训效果与培训预期目的之间设计出现较大差距。但是,培训需求调研工作很复杂。一方面,不同教育阶段、不同年龄阶段教师的知识储备不同,他们的培训需求不同,教师需求调研是一个长期性过程。另一方面,不同性别、不同学科、不同学历教师需求不同,教师需求调查又是一个全面性和系统性过程。因此,在教师需求调查过程中,既要把数量和方式上的跟踪式或者追踪式个案调查研究与不同类别、不同性别、不同学科、不同年龄段教师特殊需求的全面性调查结合起来,也要将点上的深入访谈法与面上的问卷调查结合起来,以期全面、系统而又深入地了解培训对象需要,有针对性地做好培训工作。

3.加强顶层设计,切实制定出培训的长期规划,促进培训机构、受训学校与受训教师在受训过程中、受训后的协同发展。

具体而言,在未来的“国培计划”以及地市县级教师培训过程中,首先要把农村教师培训的主动权交给培训机构,督促师资培训部门依据当地农村师资构成和专业发展情况,自觉主动做好师资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和培训过程的顶层设计和长期规划。在未来的“国培计划”以及地市县级教师培训工作结束后,要通过一定的物质或精神手段,继续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励培训机构、培训专家自觉了解受训教师发展情况的欲望和自觉开展培训工作的意识。同时,依据受训学校的规模层次,将其主要领导分别纳入到不同层级的培训管理团队以及受训教师发展评估成员之中,加强各级教师培训管理工作的衔接性和针对性。

4.建立良好的监督、考核与评估机制,推动受训学校、受训教师与培训组织管理机构工作的即时与后续发展。

教师职后培训结束后,国家教育督察部门,一方面要通过调查研究、督促省(区)级教育培训机构不间断地收集整理受训教师受训以后的发展信息,建立起培训教师成长记录袋,并对其成长记录分析评估,指导其后续发展,也为修订旧培训方案、制定新培训方案提供依据。另一方面,要督促省级教育培训部门通过大量观察访谈,检查受训教师所在学校利用受训教师的方式、方法及其效果,督促受训教师在本学校发挥更大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同时,要督促受训学校组织受训教师通过公开课、示范课教学,及时展示培训学习成果,扩大培训的效果。或者引导其及时反思培训成果,以便检视培训内容的适切性,培训方式的有效性,及时发现问题并为教育部门以及培训机构和专家团队改进培训工作指出重点、难点,提供建议与培训改革的突破口,切实提升各级师资培训部门政策制定的适切性与时效性。

三、结语

农村论文范文6

1、农村中学英语教师少且教学观念相对滞后,教学方法单一。

虽然随着这几年国家特岗计划的实施,农村中学引进了大量的英语专业教师,但还是满足不了农村中小学的需求。现有的英语教师观念比较落后,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新的课堂模式有排斥心理。更重要的是对于高效课堂建设不会实施。

2、农村中学的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对英语学习兴趣不高。

由于深居农村、缺少英语语言环境、家庭贫困以及应试教育的影响等原因,农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缺乏积极性与主动性,表现在课堂上是兴趣平平、不敢参与。

二、我们要在困境中寻求农村英语高效课堂建设的出路。

1、师生充分做好课前准备,为积极高效的课堂打好基础。

俗话说,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对于没有语言环境的英语教学来说更是如此,老师和学生都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科学合理的导学案让学生目标明确。导学案是高效课堂必备的导师,它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且目标明确。导学案的编写并不是把所有的知识点简单的罗列,而是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具有引导和指向的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意识。因此,教师要科学合理的设计导学案,必须课前一天下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在自习时间完成预习,课堂上针对预习情况“以学定教”,突出针对性,精讲多练,注意启发学生思维,逐渐培养学生在学会与他人合作的基础上自己总结、归纳、思索和探究的能力。实际可行的教学设计让学生轻松快乐的学习。教学设计中各个环节的安排要层层递进,照顾各个层面的学生,时刻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一主旨。例如,导入环节是新课的兴奋剂,能否让学生在新课开始的短短几分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师在设计时就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来安排恰当的导入,能一开始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笔者在这一环节经常根据内容采用歌曲、新闻、师生对话等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导入新课,使整堂课在积极欢快的氛围中开始。课前合理的分组让学生扬长补短。分组要根据学生的学业水平、兴趣爱好以及性别做到合理安排,让孩子们能够扬长补短,充分发挥兵教兵,兵带兵的优越性,让学生成为英语高效课堂的真正主人。我的英语课堂小组为六人一组,aac-cbb相邻、相向,便于他们同质互学、异质帮学和小组群学。

2、课堂上要改变角色,做好主导者,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人翁地位。

教师要把握好角色的转变,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要具体做到:首先调动英语学习的情感因素,发展学生积极学习英语的情感态度,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的情感策略:①实行教学民主,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②以英语歌曲欢快的曲调和明快的节奏引领新知识的学习,活跃课堂气氛。③对于有较强故事情节的课文,引导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或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其次开展教学问题的合作探究,深化学生独立学习英语的情感投入倡导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一大亮点。因此,要构建中学英语高效课堂,教师必须强化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由“带着知识走进学生”转变为“带着学生走进知识”,潜心设计具有启发性和求异性的教学问题,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良师益友。第三,实施及时恰当的激励评价,愉悦学生自信学习英语的情感体验。教师要用欣赏的心态看待每个学生,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体现学生个性的教育目标和教学方案,给每个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独特才华的机会,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达成自己目标的过程中找到自我、体验成功的欢快。对于学生取得的点滴进步,教师要实施及时恰当的激励评价。

三、结语

农村论文范文7

我校是一个偏远农村小学,这里教室简陋,设备陈旧,但是却有一群天真聪明可佳的孩子。为了学生,为了适应新环境新时期的需要、保证德育工作内容的落实,我校重新组建了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德育工作的组织建设,学校德育工作形成了以校长为核心的督导指挥系统,以德育校长为核心的具体实施落实系统。以全校教师为核心的评议反馈系统。从而构建了严密科学的管理系统。

2探索适应农村环境的德育工作的途径与方法

2.1树立老师良好的师德风范影响学生

单独的德育工作不是传授知识那么简单更不只是说服教育,德育工作最重要的是班主任老师尤其是每一位班主任的仪表形象,更应是德育工作者,古有“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亲其师,信其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些古代教育名言,有助于学校德育工作。正如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所说的”教师是孩子们心中最完美的偶像。我们应用这种完美的偶像力量启开学生的那向往美好的心灵。每一位教师都应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种习惯,以自己的良好的师德风范,循序渐进地影响学生,反过来再让孩子去影响家长,这样便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但有利于德育工作的进行,更有利于改变同代素质。

2.2抓住班级这块德育工作的主阵地

以班级的德育工作推进全校的德育工作。德育工作不是学校某个人的工作,而是每一位教职工的工作,从校长到教师每一个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老师更应是一个好的德育工作人员。在学校里班主任和学生走得最近,学生的每一个缺点,最先知晓者那就是班主任,每一位教师都不希望自己的学生成为品德的差生。那么就看班主任的工作,只要班主任耐心、细致的做好每一位同学的工作,善于把握他们向好的方向上引路,才能以班级的德育工作推动全校的德育工作。

2.3发挥课堂教学这块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作用

小学生在学校的主要时间和精力是投入在教学活动中的,所以无论哪个学科都应理所当然地成为德育教育的主渠道,所有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个渠道,抓住契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语文课《桂林山水》、《富饶的西沙群岛》通过这些课文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祖国的山河,从而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而《小音乐家杨科》、《凡卡》则能培养学生辨别美与丑,善与恶的人和同情心。思想品德课:教育学生热爱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优良传统和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让学生了解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伟大的祖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是世界文明古国之国。

3摸索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新规律

3.1根据年级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渗透不同的德育教育

近几年来,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在进行各项活动的同时,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安排了不同的教育内容:小学一年级进行争做一名合格的小学生一系列活动,向小学生进行基本的道德教育。二、三年级进行社会调查活动,观察乡村的变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激情。五年级为毕业班,进行“我为学校添光彩。”培养学生关心集体,热爱校园的思想感情,这样在不同的层次上受到不同的教育。

3.2根据不同的月份的重大节日和纪念日

开展系列活动进行德育教育如三月份“我为妈妈唱首歌”的孝心献给父母的教育;四月份“消防知多少”的防炎安全教育;五月份“勤劳小帮手”的热爱劳动教育;六月份“做一名合格的少年队员”的组织观念教育;七月份“党的光辉传万化”的爱党教育;八月份“写给解放军叔叔的一封信”的热爱解放军叔叔的教育;九月份“献上一份祝福”的尊师教育;十月份“祖国好儿女”的爱国主义教育,每月都以演讲、征文、文艺汇演等形式开展不同的活动。在活动中进行良好的德育教育,以有声的说服教育转化成一种轻松活沷的无声教育,这种教育更容易在学生心中激起波澜,更容易让学生的心灵得到震撼,不断的争取进步向好的方向发展。

3.3德育工作要善于观察,根据学校的情况

而改变德育教育的内容我们的德育教育不能关门造车,那样只能把脚下的教育之路越走越窄,要脚踏实地的去细心观察,观察学校学生的问题,多年来,我很少坐在办公室里,我要么和教师聊天、谈心。了解他们对德育工作的想法,要么在走廊、楼梯、班级间行走,去发现德育教育的问题,记得在上学期,我在走廊行走时,有几次听到学生说脏话,为了改变这一现象,使学生养成文明用语的好习惯,我连续一年在班级“文明在我心中”系列主题队会活动。一年后,学生讲脏话的现象再也没有出现了。学校的德育活动不是想搞什么就搞什么,为检查而设计,而是要细心的观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德育工作做到实处,这就需要我们善于观察。

4德育教育要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

农村论文范文8

关键词:农村电子商务;辽宁省;解决对策

一、辽宁省农村电商发展现状

(一)政府政策助力

2016年起,辽宁省将全面加快推进电子商务在农村地区的推广以及应用,计划到2020年,全省电子商务应用农村覆盖率达到100%,进一步推动辽宁省城乡一体化进程。《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日前正式。《意见》明确了三方面的重点任务,涵盖推进农村电商的普及应用、培育农村电商市场主体、以及完善农村电商支撑体系等。

(二)产业平台助力

辽宁省商务厅与中国邮政集团公司辽宁省分公司近日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助力辽宁省地区农村电商产业的发展。目前,辽宁省共建立县级电商服务中心41个、电商仓储物流中心113个,开展农村电商培训、带动就业数万人次,精准扶贫人数更是超过1万人。

(三)电商企业助力

目前,辽宁省共有电商企业近10万余家,在阿里巴巴集团、京东商城、苏宁易购等电商平台共开设网络商店数量超过25万个,电商从业人员约68万人。去年,全省B2B市场交易同比增长17.0%,占全省电子商务交易规模的71%,居于主导地位。其中,大连、沈阳等5个地市B2B交易额占全省B2B交易额的81.6%。

二、辽宁省农村电子商务面临的问题

在辽宁省农村电商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一)网络品牌意识薄弱

农村电商产品资源分散,缺乏品牌化运作观念,农产品资源整合程度低。在已知的农产品中像丹东“九九草莓”、盘锦河蟹等认知度较高的农产品数量不多。农村电商产品具有一定特殊性,客户无法对产品质量进行有效的识别和分析,很难建立起完善的质量监督体系,限制农产品的质量保证。

(二)农村电商从业者自身文化水平和理念不高

从村电子商务从业者学历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创业理念缺乏,计算机操作技能程度不高,网店的前台后台操作对他们来说不易。思想上对农村电子商务认识程度不高,有一定抵触心理。具有一定知识的青壮年群体,往往选择外出打工,对信息化等现代科技认识不足,上网只停留在表面阶段,谈不上电子商务相关交易。

(三)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缺乏

由于经济和文化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具有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不愿意到农村去工作,加之农村电商人员知识水平与自身能力有限,人才匮乏是制约当地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因素。辽宁在发展的过程中尤其注重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但是电子商务相关人才仍然缺口很大,还无法适应当前电子商务整体发展的需求。

(四)物流等基础设施环节缺乏

物流环节的通畅决定电子商务产品是否能够顺利地流通,辽宁城镇物流体系虽然发展迅速但还不够完善,有些快递公司配送范围只能到乡镇,很多自然村没有设置物流网点,过低的物流覆盖率,严重影响了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

三、解决辽宁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中问题的对策研究

(一)加速品牌创建,提升农产品标准化和品牌化水平

按照电商产业要求,推进电子商务与产业发展融合,挖掘辽宁的饮食文化、旅游文化、历史文化内涵,打造培育好电商农产品例如“丹东九九草莓”、“盘锦锦珠米”等知名品牌;理顺和简化农产品认证的环节,积极引导我市农产品参加QS、SC认证逐步建立起涵盖生产过程控制、质量检验、冷藏保鲜等环节的一整套质量管理体系。

(二)增强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是广大农村地区发展电子商务的最大短板和痛点,保障农村物流体系建设,完善农村地区宽带网络,实现覆盖率快速增长,逐渐缩小城乡间的差距。整合物流系统与物流相关企业,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先进的企业管理制度,建立以电子商务交易为中心的实时物流信息共享平台。

(三)规范市场运行、建立标准化体系

目前农村电子商务市场还是存在各种乱象,尽快加强和完善法律、标准等各方面制度与政策,发挥制度引领、规范和保障作用。完善批发、零售等物流环节,加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中农产品生产、配送等各环节的标准体系建设,规范市场运行秩序,引导行业、企业积极良性发展,打造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健康、法治、有序的营商环境。

(四)增强培训、人才引进、公共服务等力度

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为条件不丰富的当地居民提供购买、沟通、退换货等服务,帮助解决遇到的技术、政策、人才、资金等方面的问题。加大电子商务专业培训,帮助农村电子商务从业人员快速掌握电子商务基本应用,对充满信心与激情的回乡创业青年进行创业指导,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为农民提供经营、推广、操作、结算等专业化服务,增强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杨朝继.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商论,2018(02):20-21.

[2]杨镜融.新型中国农村电子商务的应用前景分析[J].时代金融,2018(05):96-97.

[3]郝晓雅,程书华,陈胜开.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7(07):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