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与动力工程环境分析范例6篇

能源与动力工程环境分析

能源与动力工程环境分析范文1

知识经济使得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仅来自于企业所拥有的实物资本,更来自于企业中人所创造的无形资本。人力资源才能受到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目前主要的人力资源才能理论着重的要点在于探讨教育与培训在劳动力市场中所产生的效果,其基本概念即个人在教育与训练上的投资,可提升其相关技能,进而导致个人生产力的提高(Kaufman,1994)。然而,纵观国内研究,将重心放在企业人力资源才能的探讨者为数不多(许爱玉,2010;刘建成,2003;姜翰等,2009;陈永霞等,2006;刘云、石金涛,2009;黄桂,2010)。本研究的动机即由此产生:以企业的人力资源才能为研究主轴,探讨目前企业内部重要的人力资源才能的内涵。本文采用实证研究的方式进行,搜集整理学者对企业人力资源才能的定义,以及学者提出的人力资源才能的衡量指标来编列问卷,进行相关实证研究,探讨企业重要的人力资源才能究竟由哪些因素构成,同时了解企业人力资源才能与财务绩效的关系。同时,Zwell和 Ressler(2000),Knight(1999),Fitz-Enz(1997)等人都指出人力资源才能与组织的财务绩效表现有相关存在。因此,本文希望能够发现人力资源才能与财务绩效的相关关系。另外,企业经营与其所处的行业环境息息相关,因此本文同时加入了行业环境为调节变量,期望发现企业所处的行业环境对其人力资源才能的影响程度。

二、 理论基础与假设

1. 人力资源才能与财务绩效。Zwell和Ressler(2000)研究指出企业财务主管不仅要运用其有形资产来确保组织的战略与运营计划能够达成预定目标,同时还需要成为企业人力资源才能的管理人。管理者需要丰富的方法来运用人力资源才能,以使他们能在当今全球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达到优良的财务表现。Knight(1999)中认为企业中有四项要素结合能够创造良好的循环从而提升了企业的市场价值。这四个要素分别为:人力资源才能、结构资本、外在资本以及财务绩效。他指出投资人力资源才能可使得更多有能力的员工发展更好的结构资本,因此会引领更有生产力的外在资本,从而获得更佳的财务绩效。LeBlanc,Rich 和Mulvey(2000)则认为三种型态的人力投资建构了人力资源才能,它们是知识、动机和机会。知识是人力资源才能构建的基础,而且知识还能提高企业的技能和能力。动机在对疾病和动荡进行长期保险的同时创造有价值的贡献。这两种人力投资的组合能够使员工更加的努力。机会是企业对员工工作环境和员工工作满意度方面的投入,这里主要是不同的、有价值的工作、更好完成工作任务需要的时间、充分的自和识别能力。上述人力投资能够使员工达到极限的性能。另外,(Fitz-Enz,1997)研究中发现,人力资产管理成效良好的企业,其财务绩效表现也相应比较好。根据Wang,Shieh和Wang(2008)针对企业所做的一项调查发现,人力资源才能管理或是人员管理实务的重要实务,明显地将企业的股价提升。由此可见人力资源才能的功效与股东价值之间的关联性。然而,要运用人力资产需要针对企业执行一项严格且务实的检验,即深入评估企业目前所有的人力资源才能,并且分析组织文化及其对人力资源才能运用(培养)的影响(Zwell & Ressler,2000)。

2. 行业环境对人力资源才能-财务绩效的影响。现代的行业社会环境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深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在处理组织内部人力问题时,必须要考虑环境因素。Sinkula,Baker和N- oordewier(1997)指出在规划人力资源管理实务工作时,首先应针对所面对的内在和外在环境进行分析,并且充分地与企业的内外环境进行配合,只有这样才能拥有高绩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他指出外部环境包括政治、市场、人口、价值观、法律和竞争者;内部环境则包含高层管理者的目标、价值观、组织文化、技术、结构与组织规模等。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并不仅是外在因素与内在因素的相互影响,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之间也有交互作用的存在。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应当配合内在环境与外在环境的需要,进行整体的考虑与安排,才能够符合组织的需求。石庆华、赵晓虹(2012)从女性创业与企业绩效理论出发,对女性创业者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市场环境对女性创业者的成就动机与企业绩效起着调节作用,同样市场环境也对女性创业者的风险承担行为与企业绩效起着调节作用。Lengnich-Hall和Lengnich-Hall(1988)指出环境的不确定性、技术的创新以及劳动人口结构的转变等因素均会影响人力资源管理策略。Gomez-Mejia(1992)认为人力资源策略必须与组织战略、外在环境、组织特征与组织才能等四者相互配合,才能改善财务绩效。其研究将企业所面临的环境区分为三个维度,即环境不确定性、变动频率以及复杂性。企业在规划人力资源策略前,必须先行评估其所处环境在此三个维度的程度,再行选择合适的策略执行。Peng和Chiu(2010)提出环境的不确定性、环境变动频率与人力资源管理效能有正相关存在,也表明企业所处环境的不确定性越大、变动频率愈高,其人力资源管理效能越高;环境的包容性对企业人员做出理性决策过程和提升企业的绩效也被一些研究所证实。

三、 研究架构与假设提出

1. 研究架构。根据前面的理论分析,本文提出研究架构如图1所示。人力资源才能对财务绩效具有正向的影响作用;行业环境不同,人力资源才能对财务绩效的作用不同。

2. 研究假设。基于上面的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人力资源才能对财务绩效具有正向的影响作用;

H1-1:员工才能对财务绩效具有正向的影响作用;

H1-2:高管才能对财务绩效具有正向的影响作用;

H1-3:管理者才能对财务绩效具有正向的影响作用;

H2:行业环境水平越高,更能提高人力资源才能对财务绩效的影响;

H2-1:行业环境水平越高,员工才能对财务绩效的作用越大;

H2-2:行业环境水平越高,高管才能对财务绩效的作用越大;

H2-3:行业环境水平越高,管理者才能对财务绩效的作用越大。

四、 指标衡量体系与变量测量

1. 衡量指标体系。

(1)人力资源才能。企业人力资源才能包括员工普遍才能、高管才能和管理者才能三方面。员工普遍才能包括:员工能与他人共同合作并协助他人达成共同目标;员工能主动确保产品与服务符合标准;员工能主动满足内部及外部顾客需要;员工具备整合问题的能力;员工能快速响应不确定的环境;员工能主动积极地解决问题。高管才能包括:公司高层主管具有领导企业达成愿景的能力;公司高层主管能担负领导企业并且引导组织变革的责任。管理者才能包括:公司管理者能够妥善安排员工工作并分配资源;公司管理者能使用多样化的方式帮助企业员工发展其能力。

(2)行业环境。行业环境参照Gomez-Mejia(1992)的行业环境量表,稍加修改叙述,以符合本文所选择的样本特性。行业环境包括环境的不确定性、环境变动的频率和复杂性三个维度。其中环境不确定性包括:企业对顾客需求的预测以及对竞争者动态信息了解的精准度与容易度。环境变动的频率包括:企业所处行业的新技术、新服务开发的经常性以及新产品、新服务上市的速度。环境的复杂性包括:该行业中竞争对手的数量、竞争对手进入行业的壁垒的坚固程度、行业链对绩效的影响程度、顾客满意度对企业销售额的影响程度。

(3)财务绩效。本文的财务绩效参考Venkatraman和Ramanujam(1986)对财务绩效衡量维度,本文的绩效是与同行业竞争者相比较而言进行主观填答得。其中财务绩效包括:销售额增长率;投资收益率和净利润增长率。

2. 样本数据。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企业发放了问卷,调查从2011年7月1日~2011年8月15日,为期一个半月,主要针对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主管进行发放,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126份,回收率为31.5%。被调查企业包括制造业、服务业和金融业。为了避免在同一企业内多人填答的问题,本调查问卷每个企业以收集一份问卷为主。问卷由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企业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为人力资源才能,第三部分为行业环境,第四部分为财务绩效。每个测项采用了里克特5点量表,其中“1”表示“非常不满意”,“2”表示“不满意”,“3”表示“无所谓”,“4”表示“满意”,“5”表示“非常满意”。要求被调查对象根据其真实情况作答。

3. 变量测量。

(1)数据的可靠性分析。文章共回收问卷145份,有效问卷134份,另外11份问卷由于缺失值太多等原因予以剔除,这样,有效率为92.4%。本文检测方法是用Cronba-ch's alpha系数。从表1中看出,Cronbach's alpha系数最小的是0.719,系数最大的是0.826,均大于0.7的标准,因此数据的可靠性较好。

(2)探索性因子分析。本文对企业家能力进行一次探索性因子分析,采取的方法为普遍运用的最大变异转轴法处理。数据的取样适当性量数KMO的值为0.852,大于KMO最小值大于0.5的标准,因此表明变量间的共同性因素很多,适合做因子分析,Bartlett's球形检验x2值为1 323.78,P

五、 结果分析

本文运用SPSS 16.0对数据运用层级回归分析来探讨人力资源才能、行业环境、企业特性对财务绩效的影响程度,并利用层级回归分析进一步探讨行业环境干扰变项对人力资源才能与财务绩效关系的影响。

1. 人力资源才能与财务绩效。为了研究人力资源才能与财务绩效之间的统计关系,本文建立了员工普遍才能、高管才能和管理者才能与财务绩效的回归模型,分析结果见表3。

通过员工才能、高管才能、管理者才能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关系模型检验看出,员工才能与财务绩效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员工才能的系数为0.29,并且p

2. 行业环境的调节效应。为了对行业的环境的调节效应进行探讨,文章建立了员工才能、行业环境*员工才能与财务绩效,高管才能、行业环境*高管才能与财务绩效,管理者才能、行业环境*管理者才能与财务绩效的回归模型。为了避免交互项在回归分析中的多重共线性问题,文中对基本变量使用中心化处理后再将其纳入模型假设中。

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表中的数据显示,交互项行业环境与员工才能的系数为0.265,并且有显著影响,由此可以判断行业环境确实对模型起到了调节效应。并且加入交互项以后,对模型的解释力也由0.44提高至0.451,因此前假设成立。

在模型2-2中,交互项行业环境与高管才能系数为0.362,且有影响显著,由此可以确定行业环境对模型起到了调节作应,解释能力由0.466提高至0.482,增加0.016(p

模型3-2中,交互项行业环境与管理者能力系数为0.301,且影响显著,由此可以判断行业环境对管理者能力与财务绩效起到了调节效应,并且加入交互项以后,对模型的解释力也由0.405提高至0.413,因此前假设成立。

六、 结论与建议

1. 结论。文章分析了人力资源才能对财务绩效的影响;并认为行业环境可以促进人力资源才能对财务绩效的提高。通过对126家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相关的实证研究得出:员工普遍才能、高管才能和管理者才能对财务绩效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根据分析结果可以看出,高管才能对财务绩效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员工才能,最后是管理者才能。同时,本文也发现行业环境对人力资源能力和财务绩效的关系具有正向的调节作用。行业环境水平影响到人力资源能力各要素作用的发挥,员工普遍才能、高管才能和管理者才能与财务绩效的关系都受到行业环境水平的制约。高水平的行业环境能够促使人力资源能力产生更大的财务绩效,低水平的行业环境将影响人力资源能力对财务绩效的作用。

2. 建议。

(1)完善人力资源才能库的建设。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有许多的企业并未对其内部的各项资料做完善的纪录。这些看起来普通的信息可以读出组织在人力资源能力方面的特质,评估组织人力资源能力的现况。例如当企业准备要进行项目计划时,可以通过查询得知整体的人力资源状况。因此,建议企业可以规划通过建立人力资源数据库来储存这类数据,电子化则是方便管理与应用这些数据的一个相当便捷的方法。在已经有人力资源库的企业,只需增列一些储存项目使其更加完备即可;而没有人才库的企业,则需花费一些心思,规划设计此数据库。

(2)高管才能的培养。由实证研究的结果可以知道,高管才能在人力资源才能这个变量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具备优秀高管才能的企业可以在变动频繁与复杂的环境中更能掌握时势,创造优良的绩效表现,同时它还肩负激发员工创业与创新能力、以及将企业员工潜能转化为实际作为的重任。因此,建议企业重视其高管人才的培养。在企业高管人才的培育方面,企业应有一套完善的接班人计划。包括有效地衡量员工是否具备成为高管的潜力与特质、专业知识背景的充实、管理经验的提升、战略能力的培养等。

(3)注重企业间的信息流通。企业内的信息分享有助于企业学习,让组织内的知识、技能能够流动。透过这样的流动,可以促成知识的移转、进而有助于新知识、能力的形成。要让信息充分流通,除了正式沟通之外,组织内非正式的互动具备同样的功能。目前已有一些企业鼓励走动式管理,即鼓励员工与主管间的非正式互动,这可促进信息流通。此外,也有企业在设有下午茶时间,同样鼓励员工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进行互动,如此也能让员工在过程中达到信息流通的目的。

(4)建立良好的组织管理活动。企业的人力资源能力只有转化为能够直接应用在实务表现上才能达到提升财务绩效的目的。由此可见,组织的管理活动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企业只有通过良好的组织管理制度,才能将员工才能、高管才能和管理者才能激发展现出来。因此,建议组织管理制度的设计朝向提供员工、高管、管理者充分发展潜能的机会、鼓励他们发挥创业与创新精神,以灵活的管理方式赋予员工适度的自、规划权并负责自己目标的达成。

参考文献:

1. 许爱玉.基于企业家能力的企业转型研究——以浙商为例.管理世界,2010,(6).

2. 刘建成.国企高级管理者的监督约束:基于东方锅炉股票贪污案的分析.管理世界,2003,(10).

3. 姜翰,金占明,焦捷,马力.不稳定环境下的创业企业社会资本与企业“原罪”——基于管理者社会资本视角的创业企业机会主义行为实证分析.管理世界,2009,(6).

4. 陈永霞,贾良定,李超平,宋继文,张君君.变革型领导、心理授权与员工的组织承诺中:国情景下的实证研究.管理世界,2006,(1).

5. 刘云,石金涛.组织创新气氛与激励偏好对员工创新行为的交互效应研究.管理世界,2009,(10).

6. 黄桂.强调“奉献”的企业为何不能如愿以偿?——基于国企组织与员工交换关系的思考.管理世界,2010,(11).

能源与动力工程环境分析范文2

Abstract: Through the material flow analysis and system dynamics method, the in-depth study of resource consumption and pollution discharge characteristics of industrial system in Tongling City during the "Eleventh Five-Year" Plan, and the pressure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on the environment are conducted, and the inter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model based on "Twelfth Five-Year" Plan is to be set, in order to guid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ineral resources and energy planning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lanning in the economic activities in the future.

关键词: 规划;工业内部结构;优化模式

Key words: planning;the internal industrial structure;optimization model

中图分类号:F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6-0012-02

作者简介:任克秀(1966-),女,安徽铜陵人,学士学位,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规划。

0 引言

物质流账户体系能够定量表述经济系统与自然系统之间的物质交换,测度输入、流出以及留于经济系统中的物质量,能够客观地反映经济系统的代谢规模,既体现了经济活动创造的物质财富,又体现了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1]。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s,SD)是一门分析研究信息反馈系统的学科,也是一门认识系统问题和解决系统问题交叉的综合性学科[2],它适用于经济与环境关系中分析涉及范围广泛、关系复杂、影响因素众多等特点问题,可以充分运用于揭示城市发展过程中经济增长及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机制的研究。本文结合物质流分析与系统动力学方法,深入分析资源型城市铜陵市的资源、能源、环境及产业发展的相互影响与制约关系。

1 研究方法

目前的物质流分析多集中在区域层面和产品层面,基于工业层面的研究较少。工业系统是社会经济发展中起决定性因素的系统之一。美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与其工业内部结构变动带来的一定经济效应息息相关[3]。目前我国的工业化处于中期阶段的上半期,但产业结构偏差和工业结构升级缓慢,影响了工业化中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增长质量的上升[4]。铜陵市总体定位和发展历程决定其工业结构主要以金属和非金属矿采选、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为主。这种依赖资源的工业结构,形成资源、能源高消耗,对生态环境高污染、高破坏的特点;同时处于产业链的上游,与长江三角洲的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相比,资源和能源投入大,产品的附加值低。基于工业层面的物质流分析能够清晰地将资源在工业系统中的转化过程展示在决策者面前,为资源、环境规划的制定提供分析基础。将系统动力学用于资源、环境问题的分析实践并不少见,史学义等(2008)[5]应用系统动力学方法编制了煤炭城市转型模型,并对资源枯竭城市长期发展进行了预测。汤洁等(2005)[6]以吉林省大安市为例,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开展了农业生态环境规划的方针研究,并经过模型调控对比,提出了适合经济发展的最佳方案。但是,基于资源规划与环境规划目标的物质流分析思路与系统动力学的结合研究并不多见。自然资源是一个国家(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有赖于资源持续供给的能力[7]。本研究致力于通过调控物质流分析中的资源投入端为矿产资源和能源规划提供可资参考的研究思路,同时结合投入端调控物质流分析中的输出端为环境规划的编制提供可供利用的研究借鉴。

2 研究问题

2.1 工业内部结构分析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共6大行业是铜陵市工业发展的支柱行业,2009年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80.64%。图1显示2005~2009年间除纺织业产值呈缓慢下降趋势外,其余行业尤其是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产值呈现大幅上升趋势,并成为铜陵市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的行业巨头。

2.2 资源消耗强度分析 根据物质流分析结果,铜陵市资源投入分为矿产资源投入和能源投入,主要有铁原矿、铁成品矿、铜矿、水泥、原煤[8],本研究选取铁原矿、铁成品矿作为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矿产资源消耗强度的分析指标,选取铜矿作为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矿产资源消耗强度的分析指标,选取水泥作为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矿产资源消耗强度的分析指标。研究采用包含原煤消耗的标准煤指标作为6大行业能源消耗强度分析指标。由表1可知,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矿产资源消耗强度的变化幅度最显著,由2006年10.41吨铁/万元下降至2009年的1.90吨铁/万元,物质生产力大大提高。6大行业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的能源消耗强度虽呈现缓慢下降趋势,但仍属于能耗最高的行业,4年持续在5.0吨标准煤/万元的水平上下波动。而给铜陵市带来高产值的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能耗位于6大行业之末,4年平均水平仅有0.11吨标准煤/万元,体现了其节能成效。

2.3 污染排放分析

2.3.1 各行业SO2排放情况 图2所示,2006~2009年间,铜陵市各行业SO2排放量存在显著差异,主要来自有色冶炼和电力,其中除有色冶炼与纺织印染呈下降趋势外,其余4大行业均呈上升趋势,主要原因是其产能扩张抵消了部分减排效益。

2.3.2 各行业COD排放情况 化工行业COD排放量于2006年以后增长迅速,与其产值同步,说明有效遏制化工行业COD不断攀升是铜陵市“十二五”期间水污染控制的重要任务。

2.3.3 固废产生与综合利用情况 铜陵市工业固体废弃物主要包含冶炼渣、磷石膏、粉煤灰、炉渣、尾矿、煤矸石6部分,其中尾矿占据了总量的一半以上,至2009年,除尾矿外,其余主要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100%,磷石膏利用量大于其产生量。提高工业固体废弃物的资源综合利用率是减少其排放的根本途径。

3 工业内部结构优化模式

根据上述分析,构建铜陵市工业系统优化流图如图4。

主要行业资源总投入与直接物质投入指标DMI相对应,主要行业工业总产值与经济系统指标GDP相对应,主要污染物排放与区内加工排放指标DPO相对应。通过调控资源投入量、资源利用效率、能源利用效率、行业污染排放系数以及固废综合利用率,得到不同情境下的主要行业资源总投入、主要行业工业总产值、主要污染物排放预测值,得出矿产资源利用、能源消耗以及污染治理的最优方案,以此指导矿产资源、能源利用及环境保护规划的制定,协调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将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在“十二五”规定的总量控制范围内。

4 政策含义

调控资源投入量、资源利用效率、能源利用效率、行业污染排放系数以及固废综合利用率具有如下政策含义:

4.1 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一是提高综合开发与合理利用共生、伴生矿技术;二是回收和合理利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废水(废液)、废气、余热、余压;三是提升回收和再生利用社会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各种废弃物的水平。

4.2 强化结构性减排 由“十一五”期间主要依赖工程减排向工程减排、结构减排齐头并进。政府应积极引导、政策扶持,推进企业技术升级和转型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控制高耗能、高排放产业增长。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着力从结构调整上实现节能减排。加快发展低碳经济,推动全市经济发展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将节能减排与结构调整、技术进步等相结合,有计划、有步骤地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实行『关停并改转。

4.3 分行业污染治理 在筛选出高SO2、NOx、COD、氨氮排放的主要行业基础上,针对不同行业采取不同污染治理措施。如若致力于削减水泥行业的SO2、NOx排放系数,必须结合水泥行业自身特点,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淘汰落后产能,同时逐步开展水泥业脱硝示范工程建设。

总之,基于“十二五”规划目标的工业内部结构优化模式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将矿产资源规划、能源利用规划与环境保护规划集中到工业系统中进行考量,有效避免了城市综合规划范围过大、针对性不强的弱点,将工业系统中的资源子系统、能源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有机联系,能够更为客观地反映政策的实施成效,并能为政策的进一步推进与实施作出具有参考意义的判断。

参考文献:

[1]王青,刘敬智,顾晓薇等.中国经济系统的物质消耗分析[J].资源科学,2005,27(9):2-7.

[2]王其藩.系统动力学[M].(修订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

[3]景跃军,沈诗杰.美国第二产业内部结构演变趋势及经济效应研究[J].人口学刊,2005,(5).

[4]郭克莎.中国工业化进程、问题与出路[J].中国社会科学,2000,(3).

[5]史学义,海国治,郭嗣宗.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系统动力学模型[J].煤炭工程,2008,(2):90-94.

[6]汤洁,佘孝云,林年丰.吉林省大安市生态环境规划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J].生态学报,2005,29(5):1178~1183.

能源与动力工程环境分析范文3

环境科学论文3500字(一):浅谈地理信息系统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论文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地理信息系统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展开研究,先阐述了GIS的概念和功能,然后重点论述了GIS技术在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等方面的具体应用,旨在将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价值充分发挥出来,给予环境科学强有力的支撑和保证,为环境科学领域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环境科学;应用

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强大推动下,地理信息系统发挥着不可比拟的作用和优势,其应用价值极其显著,尤其对环境科学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借助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对于环境科学发展也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现阶段,人们对环境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环境科学不断发展过程中,投入了较多新型技术,其中,地理信息系统不容忽视,已经得到了社会上的高度认可和关注。

1GIS的相关概述分析

1.1概念

对于地理信息系统来说,作为计算机系统之一,可以促进空间数据的采集、储存以及查询检索等顺利进行,有助于对海量地理数据予以分析和处理,已经成为一大通用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的关键就在于地理空间数据库,基于计算机软硬件环境,采集和储存整个空间相关数据,所以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技术系统。

1.2功能

对其功能进行分析,主要是指在地理数据处理工程中,GIS的作用显著

数据的采集和输入,也就是在数据处理系统中,实现系统外部原始数据向系统内部的顺利传输,并将这些数据从外部格式实现向内部格式的顺利转换,为系统处理提供便利性。第二,数据编辑,首先,对于图形编辑来说,主要涵盖、图形编辑、图形修饰等功能,其次,对于属性编辑来说,主要是指与数据库管理相整合,其功能主要体现在修改和删除等。第三,数据存储和管理,对于数据存储来说,要求在计算机内部或外部存储介质上,记录好数据,其存储方式与数据文件的结构之间的关系是紧密联系、密不可分的,关键要加强记录的逻辑顺序的构建,属性数据,在关系数据库管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第四,空间查询和分析,其中,对于数据查询和检索来说,主要是指從数据文件和数据库中,对所需数据予以查找或选取。借助GIS技术,可以对所定区域的各种现象予以有效分析。

2GIS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环境监测,与信息的采集和处理有着密切的联系,而环境信息与空间位置的关联性极其明显,所以在环境监测中,地理信息系统得到了广泛应用。借助该项技术的应用,可以为各种环境信息的获取和存储等提供很大的便利性,并确保环境信息具有高度的全面性和准确性,为环境监测的开展助益。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和数据处理功能显著,要加强GIS的功能模块的应用[1],与选定的环境监测模型结合在一起,有效处理多源环境信息,将环境演变的动态规律挖掘出来,动态化监测环境,并直观展示出环境的变化情况和规律等,将其制作程图片。

2.1在大气环境动态监测方面

在城市工业化不断发展过程中,城市工业企业数量越来越多,在城市空气中,充斥着较多的有毒有害物质,诸多国家和地区都对大气环境质量的改善予以了高度重视。对大气环境的特点进行分析,主要是指其空间尺度较大,人类生存的大气圈中,其厚度是不可想象的。空气在自然环境中的流动性较高,所以GIS技术,在大气环境动态监测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以此来将监测和分析功能发挥出来。加强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可以有效收集和整理大气污染隐患的企业和位置信息等,并加强地理信息数据库的构建。通过对GIS空间分析和数据显示功能的发挥,可以为污染物在大气中浓度分布图的获取提供便利性,从而对污染物的空间分布和超标情况予以充分了解。

2.2在水资源环境监测方面

在工农业发展中,水资源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觑,但是水源污染现象越来越严重化,而且复合型污染特点比较明显,对于饮用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所以针对水资源环境,必须要注重监测和管理的实施。对水资源环境的特点进行分析,具有庞大的空间信息量,GIS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有效管理和分析空间信息这一方面。在水资源环境监测中,加强GIS的应用,可以将水质监测数据和空间数据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提升上来,为管理人员有效查询和修改各种空间信息创造有利条件[2]。GIS的空间分析和图标分析功能显著,可以更好地制作空间和检测数据的专题图,确保污染治理方案的制订具有高度的可行性和合理性。比如某一研究人员借助GIS技术,合理设计地下水监测网络,有效监测和分析所选研究区域的场地,不断提高管理地表和地下废物的有效性,及时将潜在污染源挖掘出来,更好地保护水源井,并且作用于填埋场选址这一方面。

3GIS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对于环境影响评价来说,主要是指系统化分析和预测拟议中的建设项目实施后对环境产生的影响程度。环境影响评价,旨在对在规划和决策中考虑环境因素予以积极引导,确保人类活动具有较高的环境相容性。现阶段,环境影响评价的诸多环境问题,可以借助成熟模型来进行描述,但是这些环境模型空间数据的难度性较高,尤其在操作和显示方面,而且空间特性较为显著。借助GIS技术,可以集中整合数据和地图,加强拓扑关系的构建,为空间分析和查询各类专题图创造有利条件,并将环境质量和污染状况直观展示出来。

3.1在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方面

在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方面,环境信息数据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要对相关环境信息予以充分掌握,如区域自然与社会经济、区域环境质量等。环境信息数据量比较庞大,而且与空间位置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在环境评价的各种模型中,要对GIS集成与场地相关的各种数据予以应用,给予综合化分析和模拟强有力的保障,更好地分析环境质量现状。GIS的数据管理和跟踪能力较为强化,可以对环境影响评价单位和工程建设单位予以协助检查,引导单位自身将自身的职责履行到位,并将环境影响报告书的事后验证工作落实下去。

3.2在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方面

对于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来说,主要是指加强科学技术的原理和方法的应用,将该区域环境中与发展过程相关的人类活动、自然作用的规律予以反映。借助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旨在协调发展区域内的社会、经济以及环境等,确保与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的要求相互统一。在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中,GIS的应用,可以对地理区域复杂化的污染源信息等予以管理,并对区域环境影响因素的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3]。此外,叠置地理对象的功能不容忽视,将同一区域不同时段的多个环境影响因素与特征叠加整合在一起,对区域环境质量演变和其他因素的相关关系予以合理化分析,从而更好地预测区域的环境质量。区域的污染源数据关联于各种环境预测模型,加强模型预测法的应用,可以为预测区域的环境质量创造有利条件。

3.3累积环境影响评价

对于累积环境影响评价来说,主要是指针对累积环境变化的过程,应进行系统分析和评估,也就是分析和调查,对影响源和过程的累积,并解释各个影响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的累积,对以往、现在的人类活动的累积影响进行预测,当然也包括对社会发展的反馈效应。结合可持续发展目标,如果具有统一的潜在发展行为的方向和内容等,应予以合理化选择。累积环境影响评价,可以将环境影响评价的时空分析范围予以拓展化,并将环境变化的时空放大作用发挥出来,所以对评价方法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GIS技术,在编辑和加工长时段区域数据的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对环境影响在时空的累积特征进行有效识别,所以可以广泛应用于累积环境影响评价。

4GIS在环境规划中的应用

对于环境规划来说,主要是指调查和监测一个区域的环境现状,由于经济发展可能造成的环境变化进行预测,并基于生态学原理,要对工业部门结构和生产布局等予以调整,作为战略性部署之一,实现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建设目标。在环境规划中,GIS的应用,有助于集中整合GIS空间分析技术、空间图形库,促进环境数据收集和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并为预测和污染控制规划方面的处理提供帮助,确保环境规划决策的过程,具有高度的直观性和有效性。

5结束语

综上所述,GIS的空间数据和非空间的属性数据管理优势显著,而且具有较高的空间分析能力,GIS可以有效编辑多种空间数据,并借助对各种专题图和统计图的分层输出,可以满足资源节约化需求,避免浪费更多的人力和财力等,同时所获取的精准度较高。在GIS技术发展中,将会大大完善环境领域中的应用范围,促进我国环境科学领域的健康发展。

作者简介:赵一蕊(2003-),女,上海七宝德怀特高级中学在读,研究方向: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浅谈地理信息系统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论文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地理信息系统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展开研究,先阐述了GIS的概念和功能,然后重点论述了GIS技术在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等方面的具体应用,旨在将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价值充分发挥出来,给予环境科学强有力的支撑和保证,为环境科学领域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环境科学;应用

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强大推动下,地理信息系统发挥着不可比拟的作用和优势,其应用价值极其显著,尤其对环境科学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借助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对于环境科学发展也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现阶段,人们对环境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环境科学不断发展过程中,投入了较多新型技术,其中,地理信息系统不容忽视,已经得到了社会上的高度认可和关注。

1GIS的相关概述分析

1.1概念

对于地理信息系统来说,作为计算机系统之一,可以促进空间数据的采集、储存以及查询检索等顺利进行,有助于对海量地理数据予以分析和处理,已经成为一大通用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的关键就在于地理空间数据库,基于计算机软硬件环境,采集和储存整个空间相关数据,所以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技术系统。

1.2功能

对其功能进行分析,主要是指在地理数据处理工程中,GIS的作用显著

数据的采集和输入,也就是在数据处理系统中,实现系统外部原始数据向系统内部的顺利传输,并将这些数据从外部格式实现向内部格式的顺利转换,为系统处理提供便利性。第二,数据编辑,首先,对于图形编辑来说,主要涵盖、图形编辑、图形修饰等功能,其次,对于属性编辑来说,主要是指与数据库管理相整合,其功能主要体现在修改和删除等。第三,数据存储和管理,对于数据存储来说,要求在计算机内部或外部存储介质上,记录好数据,其存储方式与数据文件的结构之间的关系是紧密联系、密不可分的,关键要加强记录的逻辑顺序的构建,属性数据,在关系数据库管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第四,空间查询和分析,其中,对于数据查询和检索来说,主要是指從数据文件和数据库中,对所需数据予以查找或选取。借助GIS技术,可以对所定区域的各种现象予以有效分析。

2GIS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环境监测,与信息的采集和处理有着密切的联系,而环境信息与空间位置的关联性极其明显,所以在环境监测中,地理信息系统得到了广泛应用。借助该项技术的应用,可以为各种环境信息的获取和存储等提供很大的便利性,并确保环境信息具有高度的全面性和准确性,为环境监测的开展助益。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和数据处理功能显著,要加强GIS的功能模块的应用[1],与选定的环境监测模型结合在一起,有效处理多源环境信息,将环境演变的动态规律挖掘出来,动态化监测环境,并直观展示出环境的变化情况和规律等,将其制作程图片。

2.1在大气环境动态监测方面

在城市工业化不断发展过程中,城市工业企业数量越来越多,在城市空气中,充斥着较多的有毒有害物质,诸多国家和地区都对大气环境质量的改善予以了高度重视。对大气环境的特点进行分析,主要是指其空间尺度较大,人类生存的大气圈中,其厚度是不可想象的。空气在自然环境中的流动性较高,所以GIS技术,在大气环境动态监测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以此来将监测和分析功能发挥出来。加强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可以有效收集和整理大气污染隐患的企业和位置信息等,并加强地理信息数据库的构建。通过对GIS空间分析和数据显示功能的发挥,可以为污染物在大气中浓度分布图的获取提供便利性,从而对污染物的空间分布和超标情况予以充分了解。

2.2在水资源环境监测方面

在工农业发展中,水资源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觑,但是水源污染现象越来越严重化,而且复合型污染特点比较明显,对于饮用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所以针对水资源环境,必须要注重监测和管理的实施。对水资源环境的特点进行分析,具有庞大的空间信息量,GIS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有效管理和分析空间信息这一方面。在水资源环境监测中,加强GIS的应用,可以将水质监测数据和空间数据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提升上来,为管理人员有效查询和修改各种空间信息创造有利条件[2]。GIS的空间分析和图标分析功能显著,可以更好地制作空间和检测数据的专题图,确保污染治理方案的制订具有高度的可行性和合理性。比如某一研究人员借助GIS技术,合理设计地下水监测网络,有效监测和分析所选研究区域的场地,不断提高管理地表和地下废物的有效性,及时将潜在污染源挖掘出来,更好地保护水源井,并且作用于填埋场选址这一方面。

3GIS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对于环境影响评价来说,主要是指系统化分析和预测拟议中的建设项目实施后对环境产生的影响程度。环境影响评价,旨在对在规划和决策中考虑环境因素予以积极引导,确保人类活动具有较高的环境相容性。现阶段,环境影响评价的诸多环境问题,可以借助成熟模型来进行描述,但是这些环境模型空间数据的难度性较高,尤其在操作和显示方面,而且空间特性较为显著。借助GIS技术,可以集中整合数据和地图,加强拓扑关系的构建,为空间分析和查询各类专题图创造有利条件,并将环境质量和污染状况直观展示出来。

3.1在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方面

在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方面,环境信息数据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要对相关环境信息予以充分掌握,如区域自然与社会经济、区域环境质量等。环境信息数据量比较庞大,而且与空间位置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在环境评价的各种模型中,要对GIS集成与场地相关的各种数据予以应用,给予综合化分析和模拟强有力的保障,更好地分析环境质量现状。GIS的数据管理和跟踪能力较为强化,可以对环境影响评价单位和工程建设单位予以协助检查,引导单位自身将自身的职责履行到位,并将环境影响报告书的事后验证工作落实下去。

3.2在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方面

对于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来说,主要是指加强科学技术的原理和方法的应用,将该区域环境中与发展过程相关的人类活动、自然作用的规律予以反映。借助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旨在协调发展区域内的社会、经济以及环境等,确保与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的要求相互统一。在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中,GIS的应用,可以对地理区域复杂化的污染源信息等予以管理,并对区域环境影响因素的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3]。此外,叠置地理对象的功能不容忽视,将同一区域不同时段的多个环境影响因素与特征叠加整合在一起,对区域环境质量演变和其他因素的相关关系予以合理化分析,从而更好地预测区域的环境质量。区域的污染源数据关联于各种环境预测模型,加强模型预测法的应用,可以为预测区域的环境质量创造有利条件。

3.3累积环境影响评价

对于累积环境影响评价来说,主要是指针对累积环境变化的过程,应进行系统分析和评估,也就是分析和调查,对影响源和过程的累积,并解释各个影响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的累积,对以往、现在的人类活动的累积影响进行预测,当然也包括对社会发展的反馈效应。结合可持续发展目标,如果具有统一的潜在发展行为的方向和内容等,应予以合理化选择。累积环境影响评价,可以将环境影响评价的时空分析范围予以拓展化,并将环境变化的时空放大作用发挥出来,所以对评价方法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GIS技术,在编辑和加工长时段区域数据的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对环境影响在时空的累积特征进行有效识别,所以可以广泛应用于累积环境影响评价。

4GIS在环境规划中的应用

对于环境规划来说,主要是指调查和监测一个区域的环境现状,由于经济发展可能造成的环境变化进行预测,并基于生态学原理,要对工业部门结构和生产布局等予以调整,作为战略性部署之一,实现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建设目标。在环境规划中,GIS的应用,有助于集中整合GIS空间分析技术、空间图形库,促进环境数据收集和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并为预测和污染控制规划方面的处理提供帮助,确保环境规划决策的过程,具有高度的直观性和有效性。

5结束语

能源与动力工程环境分析范文4

关键词GIS;环境质量;环境监测;污染源

中图分类号X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12-0123-02

所谓环境监测是指测定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 来反映环境质量及发展趋势。环境监测的结果就是指监测数据,它应当准确而全面地反应出某区域范围内污染物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环境监测的方法渐渐由手动监测向自动监测发生转变, 自动监测技术和计算机系统在环境监测的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如今,GIS技术在环境监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GIS技术不仅能够合理高效的对多种环境监测信息进行管理, 对监测管理进行科学的评价, 还可以收集数据,使空间分析和决策整合成一个整体的信息, 使工作效率得到明显提高,为解决资源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带来技术支持。GIS的具体应用在以下3个方面。

1 环境质量监测

环境质量监测是指对各种环境因素的污染状况和污染物的发展趋势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实时监测,并且对环境污染控制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价,收集与环境质量监测相关的数据,以此了解一定区域内环境污染状况和变化趋势。它是环境监测工作的主体部分。一般情况下环境质量监测针对的是一定的区域,对该区域的水质、噪声、空气状况、生活垃圾等方面进行定点的、长时间的监测以掌握该区域的污染现状并且对其进行全面准确的评价, 从而反映出该区域受污染的程度和污染物空间分布状况。

一般情况下,监测所获得的有关数据都是在空间上离散的点,我们可以利用GIS的空间数据内插方法来准确地反应环境质量的现状。比如说,通过某监测河流上监测断面的数据对该河流的水质状况进行评价。

另外,在对监测环境中的各种客体(如废弃物、水质等)进行评价时, 常常与多个污染指标有关。怎样依靠这些多个单一的、包含一定空间信息的污染物指标来对空气的质量进行综合评价, 我们可以通过GIS的空间叠合分析来实现它。空间叠合分析就是在一定的空间系统条件下, 每次都将同一区域的两个地理图层进行叠合, 以此产生空间区域的多重属性特征, 或者建立各种地理对象间的空间联系。前者通常可以用来搜索同时具有集中地理属性的分布区域, 称为空间叠合属性;后者通常用于发现某区域内一些专题的特征, 称为空间叠合统计。这样就实现了利用多个污染指标的空间叠合分析对环境质量的全面分析和评估。综上所述,要想准确地表述某一区域的环境质量, 仅靠某一点的监测是不够的, 只有利用GIS强大的空间处理能力和综合分析等优势, 结合污染物的分布,全面统计分析监测数据,才能得到准确而客观的表述。

2 污染源监督监测

污染源监测的目的是了解污染源的分布, 为监视主要污染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趋势所采取的长期定点的监督监测,主要对污染物浓度、污染物排放总量和变化趋势进行监测, 通过监测对某一地区的污染现状和变化趋势进行一定的掌握和预测。要想评价污染源对周围环境的危害, 不仅要获得污染源的浓度和排放总量的数据, 还需要了解污染源所在地理环境的背景信息。在污染物排放量同等的情况下, 如果其所在的地理位置不同,所造成的污染程度和范围同样会有所不同。这就是所谓的污染源的地理空间特性。污染源的地理空间特性决定了对污染状况影响的表述必须要利用GIS。这要求不仅要进行污染源的定量分析, 而且还要进行空间上的掌握。而GIS正是这种结合的体现, GIS用数据来表示空间分布, 将数字和图形作为一个整体, 而且支持数字与空间思维同时开展, 相对于传统的地图分析方法有明显的改进 。

除此之外,GIS的空间缓冲区分析是进行污染源的扩散影响分析的有力工具和依托。所谓空间缓冲区分析就是根据被分析对象的实体, 自动在其周围一定范围建立带状区, 以此来识别这些实体对周围对象的辐射程度和影响程度。GIS与污染源监测监督相结合,能够通过计算得出污染源扩散的具体范围, 从而总结出污染源与环境污染间的大体规律,掌握一定的技术和方法,准确地预测出环境污染的发展趋势, 为污染源规划和环境质量保护提供有力方法和工具。

3 应急监测

GIS广泛应用于环境污染的应急监测。污染物应急监测是指对各种污染事故的污染源进行现场追踪,确定污染事故造成环境的污染程度,带来的危害等。它能够对环境污染进行动态地监测并且对重大污染事故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是环境监测功能中重要的一个方向。为了使相关部门能够快速有效地实施污染事故的应急措施,需要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相关的数据进行详细的分析。首先要确定事故发生的地理位置, 其次利用GIS与环境模型相结合来预测受影响区域的具体范围, 利用GIS的可视化特点得出污染区域内的敏感单位、救援单位、以及最佳路径等基本信息, 以此为应急监测和应急救援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一定的依据。

4 结论

有关部门在进行环境保护工作时,环境监测地理信息系统是一套集先进科学技术于一体的环境监测和预警平台,它能有效而准确地反应出水质、空气、噪声以及污染物等实时的监测信息。地理信息系统(GIS)能够帮助实现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的整体监控和管理。GIS的应用有效地提高了环保部门的整体反应速度和能力,提高了有关部门的工作效率,提高了数据处理速度,大大减少了人为失误。通过对周围环境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异常状况,在最大限度上有效降低污染事故带来的不利影响,使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得到了进一步的保障,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环境监测工作的需要,为环境监测工作的进行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参考文献

[1]何艳.GIS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现状与发展[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3,25(4) 359-361.

[2]王桥,等编著.环境地理信息系统[M].科学出版社,2004.

[3]杨志峰,刘静玲,等编著.环境科学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能源与动力工程环境分析范文5

关键词:信息素养 环境质量综合分析 培养

21世纪是知识与信息的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环境质量综合分析技术人员应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更好地为环境管理服务。环境质量综合分析主要任务是说清区域环境质量状况、变化原因和发展趋势,为环境决策与管理提供依据和技术支持。环境质量综合分析人员要善于从纷纭复杂、浩如烟海的信息中获取必要的信息,就必须具备相应的信息素养。所谓信息素养,是指“能清楚地意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能确定、评价、有效利用信息以及利用各种形式交流信息的能力”。它主要具有五大特征:捕捉信息的敏锐性、筛选信息的果断性、评估信息的准确性、交流信息的自如性和应用信息的独创性。信息素养不仅要求人们有主见地选择自己需要的信息,而且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还要评价资源信息、共享信息资源、发挥信息效益。笔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谈谈如何提高环境质量综合分析人员的信息素养。

一、提高获取信息的素养

与环境质量变化密切相关的有两大因素,即污染源变化和受体变化。影响污染源变化的因素包括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人口变化、能源政策变化和能耗变化、环保政策与措施的实施及环保投资变化等。环境受体变化的因素包括大气环流变化、区域生态变化、局部气象特征和气象要素变化、水文水情变化、自然灾害影响、城市发展、农业生产模式变化等。环境质量综合分析人员不但要有较强的信息意识,而且要有较高的信息获取能力,能够及时、准确、全面地捕捉与环境质量变化有关的各类信息、数据和资料。由于信息来源的技术特点不同,信息获取的方法也多种多样,除了可以通过亲自观察、调查、实验直接获得信息,也可以通过询问周围的人、查阅书刊、收听广播电视、网络检索等方式间接获得信息。获取的大量信息应分类保存,并建立相应的信息数据库,以便查询。

二、提高分析加工信息的素养

综合分析的过程就是信息的输入-处理-输出的过程,及时、准确、适用的信息是正确分析的基础。由于环境变得愈渐复杂,工作和生活中面临着多样化的、丰富的信息选择,增加了信息的不可靠性和不全面性。如果缺乏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就会使有关环境质量分析报告失去真实性、正确性和可靠性。为保证信息的准确性,首先要保证信息来源的真实可靠。要在信息收集过程中做深入细致的工作。一是善于鉴别,把信息中不真实部分剔除出去;二是追根溯源,对不太准确的信息进行调查,直至彻底证实为止;三是未经证实的信息,不能随意采用。环境质量综合分析人员要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进行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善于抓重点、抓本质,准确把握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对环境质量状况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客观的分析。

三、提高创造性利用信息的素养

信息创新是信息加工的高级阶段。可以说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就会大大降低信息的价值。信息创新就是在信息加工过程中通过归纳、综合、抽象、联想等思维活动,找出相关性、规律性的线索,或者从表面现象中分析出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获得创新的信息。环境质量综合分析人员应打破思维定式、克服思维障碍,杜绝程式化、定式化的综合分析模式,全面培养超越性思维,善于综合各方面的信息,不断创新综合分析技术与方法,运用先进的现代技术和手段,对环境信息资料进行深度加工和提炼,增强环境质量综合分析的针对性和科学性。环境质量状况报告可采用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等多种电子作品形式。

四、提高信息交流能力的素养

信息交流能力是指人们将自己拥有的信息,通过各种形式纳入统一的、正规的信息交流渠道的能力。信息交流能力是基于信息素养的延伸,是提高人的信息素养的基石。准确的判断能力,是信息交流能力的关键。只有准确的、果断的判断力,才能使信息交流活跃起来,速度加快,信息的价值得以尽快实现。由于综合分析人员知识有限,工作范围有限,有时不能及时、准确把握环境管理真正的信息需求。这就要求综合分析人员不断求实创新、吸收新知识,提高自身的信息交流能力,适应现代科技发展潮流。同时,环保部门应构建相应的信息沟通平台,采取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为综合分析人员拓展获取信息的渠道,主要措施如:⑴编发内部刊物或内部资料,及时将国家和省、市等有关环保工作的方针、政策、措施等信息传递给环境质量综合分析人员。⑵定期组织召开环保工作座谈会,交流近期环保工作情况、探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通报下一阶段的环保工作动态。⑶积极开展综合分析业务技术的学习交流活动,适时地组织人员参加各种业务培训班。⑷加强与外部门的信息交流合作,及时获取与环境质量变化相关因素的信息等。

五、提高信息伦理道德的素养

信息伦理道德是指个人在信息活动中的道德情操,能够合法、合情、合理地利用信息解决个人和社会所关心的问题,使信息产生合理的价值。信息伦理道德的主要内容涉及到隐私权问题、产权问题、信息正确性问题、信息授权问题等。环境质量综合分析人员在信息活动中,必须遵循一定的信息伦理道德,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恪守职业道德准则,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杜绝虚假,发扬团结协作精神,增加内部信息共享性。

信息素养在当代科技迅速发展和信息资源极其丰富的环境下变得越来越重要。环境质量综合分析人员应积极探索、创新工作思路,努力塑造成为适应现代信息化环境、具有信息技术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为环境科学决策和综合管理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能源与动力工程环境分析范文6

【关键词】工业园区;能源、经济、环境;协调发展;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13)03-0140-04

【基金项目】中国建筑业产业政策和建筑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项目子课题“中国建筑业技术进步研究”(批准号:200904)

【作者简介】刘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建筑经济与管理;

杨婷,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为建设工程项目管理。(陕西西安710055)

近年来,建设和发展工业园区已成为促进我国地方经济增长的主要途径之一。然而,由于在园区建设和发展中过度追求经济利益,不少地区在获得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如环境遭受污染和破坏,土地、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被严重浪费等。如何在工业园区建设和发展中使能源、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已成为当今经济社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本文将研究影响工业园区能源、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关键因素,并针对这些因素提出促进工业园区能源、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相关研究现状

工业园区早在20世纪50年代产生于西方国家,在其发展的初级阶段主要以单一的重工业和基础产业为主。随着西方国家经济系统质量的改善,工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愈来愈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其中工业园区资源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研究尤为学术界所重视。近年来,我国学者也开始关注工业园区建设与发展中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但至今鲜有关于工业园区能源、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方面的研究。

西方学术界最初利用经济学理论研究能源和环境问题,形成了能源与经济、经济与环境二元系统的研究成果。其中代表性的研究如Rashe和Tatom(1977)将能源使用因素引入柯布一道格拉斯(cobb-Douglas)生产函数,定量描述了能源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随着环境的日益恶化和能源的逐渐枯竭,能源、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日益受到重视,在学术界也产生了相关研究成果。如Carla和Carlos(2004)研究了能源、经济和环境多目标模型,为政府部门提供了决策支持。Nick,Peter和Swales(2006)等通过案例研究了能源效率对经济和环境的影响,认为须采用互补性的能源政策来保证能源、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

我国学术界也经历了从能源、经济、环境单个系统,到其二元系统关系研究,再向其三元系统发展的过程。相关研究涉及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之间的关系,能源、环境与经济系统综合平衡的原理和方法,我国能源、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我国能源、环境与经济系统综合发展水平评价等。

国内外关于能源、经济和环境系统和工业园区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研究成果,为本文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本文通过调研和文本分析,识别出影响我国工业园区能源、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22个一般因素(如表1所示)。为了从中找出关键影响因素,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各因素的影响程度进行调查。问卷设计采用李克特量表形式。调查对象主要为工业园区的入驻企业、管委会等相关组织的管理者、技术专家和相关工作人员等。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91份,问卷有效率为61%。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以SPSS19.0软件作为辅助工具分析有效问卷获取的数据,找出影响工业园区能源、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

三、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

(一)信度与效度检验

为保证问卷数据的有效性,本文采用Cronbachα信度系数分析量表信度,利用SPSS19.0软件计算出α=0.844>0.7,表明量表的信度良好。影响工业园区能源、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22个因素是在实地调研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确定的,符合内容效度的要求。用因子分析法检验量表的构建效度,通过KMO(Kaiser-Meyer-Olkin)和巴特利特球形检验(Bartlett Test of Sphericity)比较变量间的相关程度,结果发现KMO值为0.710,Bartlett球度检验给出的相伴概率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拒绝了Bartlett球度的零假设。检验结果表明,变量间具有相关性,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二)数据分析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应用SPSS19.0软件计算相关矩阵,其结果如表2所示,发现有7个因子的特征值均大于1,其中前3个因子可解释的方差比例分别为25.94%、14.92%和8.96%,累积解释的总方差为49.82%。

从公共因子碎石图(如图所示)可以看出,前3个成分的特征值变化比较明显,从第4个特征值开始,其变化趋势渐渐平稳,这表明前3个成分对原变量的信息描述有显著作用。为了更加明确其涵义,在因子分析的过程中,采用最大方差法对矩阵进行旋转,其结果如表3所示。

(三)结果分析

根据旋转后的因子负荷矩阵,归结出影响工业园区能源、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3个关键因素,包括节能减排与经济发展政策和节能技术水平、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政策、节能环保投入与技术创新。

1.节能减排与经济发展政策和节能技术水平。研究发现,促进园区经济发展的政策和经济激励措施(X19)、相关行业节能技术水平(X7)、促进园区产业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X18)对主成分1的负荷值较大,分别为0.862、0.757和0.753。其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节能减排与经济发展政策和节能技术水平,这是影响工业园区能源、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

园区的管理者和企业家的行为会受到节能减排与经济发展政策的影响。调查发现,一些园区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由于实施了过度追求经济目标的发展政策,导致在产业规划的制定、招商引资和对入驻企业监管等诸多环节忽视了能源管理工作,结果在园区产生高能耗、低能效;而另一些园区在重视经济增长的同时,实施了有效的节能减排政策和激励措施,结果促进了园区管理部门和入驻企业的能源管理工作。由于在一些领域仍存在能效检测与评估、节能产品设计与制造技术标准发展滞后等障碍因素,节能减排政策的有效性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影响。

2.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政策。国家和地方的环境保护政策(X15)、园区的土地和天然原材料等资源(X11,X13)对主成分2的负荷值较大,分别为0.751、0.784和0.684。其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政策,它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工业园区能源、经济、环境协调发展。

目前相当一部分工业园区仍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以大量土地、原材料、劳动力等资源的占用为基础,即便以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园区,也很少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链,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率低。不少园区存在资源使用粗放,土地被圈占、闲置,天然气、煤炭和其他矿产资源被过度开采,环境遭到污染和破坏等现象,由此产生的问题和引发的社会矛盾日显突出。就园区环境保护而言,由于国家和地方的环境保护政策本身缺乏法定约束力、执行力和可操作性,环境保护政策实施机制不健全,导致许多政策难以在园区得到落实,监管工作陷入被动,企业污染在先、征收费用在后的现象司空见惯。

3.节能环保投入与技术创新。研究发现,园区在节能、环保方面的资金投入强度(X6)、专业人才的引进与开发(X3)、园区企业在节能技术、环境治理技术开发和技术引进力度(X9,X10)对主成分3的负荷值较大,分别为0.874、O.617、0.647和0.659。其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节能环保投入与技术创新,它影响了工业园区能源、经济、环境协调发展。

园区管理部门尤其是入驻企业在节能与环保方面的资金、人才、技术等投入水平,决定了园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水平。调查发现,由于节能改造和环境治理项目所创造的价值多为社会和环境效益,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对企业利润的增长和工业园区的经济增长效果不明显,加上企业融资困难、相应的经济激励政策和措施不到位等因素,导致在此方面缺乏投入。由于一些领域在节能和环境治理方面仍存在技术障碍,开展技术创新就成为唯一选择。然而,企业技术创新动力却表现不足。缺乏研发经费、政策激励不足、企业缺乏创新能力、相关标准和规范滞后等是园区企业开展节能和环境治理技术创新的主要障碍因素。

四、工业园区能源、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完善节能与环保法律法规和激励政策,健全其实施机制

通过立法补充和完善针对工业园区能源管理与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条文,合理制定能源资源价格政策,改善能源、资源和环境税费制度,明确能源管理与环境保护执法监察机构的法律地位。组建由政府和企业代表组成的工业园区发展规划机构,使其担负起园区能源管理与环境保护规划、制定相应的措施并组织实施的重任。健全工业园区能源管理与环境保护管理体系,建立资源环境产权交易机制。改善税收、补贴、贷款等经济激励政策和措施。例如对园区节能与环境治理项目的投资者减免税收,提供低息贷款;对能效或环境治理效果优于国家标准的项目,给予一定的补贴等。

(二)建立节能与环保技术创新体系,完善创新机制

开展节能与环保产业化示范园区建设,培育和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节能、环保科技企业。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条件的园区作为试点,集中力量在园区水污染综合防治、修复和资源化利用、垃圾发电和工业废弃物综合处理、生态保护及修复、能效检测与评估、园区生产与服务系统节能等领域开展技术创新。建立多种用于该领域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创新基金,采用税收减免、补贴、增加低息或贴息贷款等多种经济手段鼓励企业和民间投资,以增加科技投入。充分发挥园区发展规划机构的作用,通过建立园区信息服务平台,使相关方能够及时了解能源管理与环境保护等相关信息;通过开展技术交流、技术咨询服务和人才培训,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合作创新,促进科技成果在园区转化和推广应用。

(三)开辟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增加园区节能与环保投入

通过法律、经济等手段开辟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如制定并实施针对园区节能、环保项目的贷款政策,使银行为其提供政策性贷款,包括增加贷款额度、降低贷款利率、延长贷款期限等;设立节能与环保专项基金,为节能环保项目提供资金支持,也可以用这部分基金为节能、环保服务公司提供担保,帮助企业从银行获得低息贷款;通过发行债券或者实施税收、补贴等优惠政策,鼓励民间资本投资节能环保项目;将风险资本引入节能环保技术含量较高的领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