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技术创新范例

能源技术创新

能源技术创新范文1

关键词:管理者过度自信;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扩散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新兴战略产业之一,其生态、环保、节能等优势愈发受到国家重视。“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要发展新兴战略产业,聚焦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培育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新动能”。新能源汽车企业在国家推动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创新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的主体。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过程中,管理者过度自信作为新能源汽车企业结构转型的重要推手,推动新能源汽车企业进行研发创新、应用与推广,加快新能源汽车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同时,伴随着我国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持续性高涨发展,我国也滞陷于环境恶化扩大的局面,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发展刻不容缓。在绿色发展过程中,新能源汽车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水平成为了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杨晓辉和游达明,2021)。新能源汽车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在从环境到社会再到经济层面的相互贯通过程中,提高了生态优化的效率。在获得环境效益的同时,也得到了经济效益,同时做到了提升新能源汽车企业绿色形象和迎合国家战略发展的需求(宋德勇等,2020)。但绿色技术创新要做到更大的研发投入补贴支持和不断增加优化资源配置的生产成本,众多新能源汽车企业往往难以持续投入。对于新能源汽车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中,由Hambrick(1984)等学者在批判经典战略管理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高层阶梯理论,开创性地将高管团队特征、战略决策以及企业绩效结合在一个框架中,指出高管团队的人口统计特征会对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决策行为具有显著性影响。在高层阶梯理论的基础上,汪明月等(2019)等学者研究得出高层管理人员的地位和组织懈怠态度对驱动新能源汽车企业家社会责任感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同时也有学者从动态心理语言学的角度来考察高管团队特征,并且研究得出高管团队的认知价值观集体影响新能源汽车企业的保守战略决策(魏哲海,2018)。Wang(2021)等学者通过员工素质、经济激励等指标来衡量管理者能力,以高层阶梯理论为基础,并通过动态数据分析得出管理能力能进一步强化管理者过度自信,从而正向调节新能源汽车企业绩效。在此基础之上有学者进一步指出高管视角下的环保认知能力、创新层面的创新管理投入等对新能源汽车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产生着影响,引起了广泛关注。由于高层管理团队是公司主要战略决策的制定者,由个体特征引发的战略决策的改变可能是巨大的。那么,基于高层管理团队特征的视角,这些个体特征对新能源汽车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会产生哪些影响呢?在上市公司中,高层管理人员占据着主要决策地位。据以往文献表明,在新能源汽车企业环境战略决策中,高层管理团队的特征会对环境战略决策产生重要影响,并强调了性别和年龄的重要性。对此,本文引入管理者过度自信的概念,在以往的文献中,魏哲海(2018)首次通过过度自信管理者进行资本结构决策的理论模型,构建了以学历、年龄等个人特征数据的评价指标来进行测算管理者过度自信。刑丽云等(2020)在前人通过高层阶梯理论研究对新能源汽车企业技术创新的研究过程中,在管理者过度自信衡量指标中加入了社会媒体曝光度这一变量,结果显示社会媒体曝光度对新能源汽车企业技术创新有显著刺激。虽然管理者过度自信得以被衡量,但由于指标体系的选取不够客观全面,从目前来看,需要进一步完善。管理者过度自信会驱动新能源汽车企业并购行为、投融资、多元化措施等新能源汽车企业行为,同时,张明(2019)指出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公司避税行为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管理者自信逐渐成为新能源汽车企业行为与绩效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指出管理者的团队特征应该从多层面、多指标、宽领域的方向去测算,并且给出管理者过度自信定义及测算的个人、组织和环境三个层面以及一系列指标,对后述的研究给予了方便。上述文献成果为本文进行探究管理者过度自信对新能源汽车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可以看出目前对于管理者过度自信的测算中指标体系的选择和层面不够广泛,并且在已经得到管理者过度自信对新能源汽车企业行为有着重要影响作用的结果之后,鲜有文章对目前上市新能源汽车企业绿色发展的关键展开探讨,对于新能源汽车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也不够关注。本文将通过文献基础上的三个层面———多指标体系的构建,测度管理者过度自信,并进一步探讨对上市新能源汽车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

二、实证分析

(一)主要变量说明

1.新能源汽车企业技术创新(EVTechnologyInnovation)。本文主要研究对象为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上市企业,样本均根据2011-2020近10年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年鉴》进行筛选。剔除了ST、ST*和样本量不足10年的企业样本,选择了我国16家上市新能源汽车企业,采取超效率DEA模型测度。2.管理者过度自信(OC)。分别从个人、组织和社会三个层面出发,去寻找管理者相关个人特征。个人层面:性别、学历、任期、年龄、自恋、是否为公司创始人;组织层面:两职兼任、企业绩效;社会层面:社会媒体关注度、媒体评价,分别打分综合测算。3.控制变量。本文选取各企业的成立年限(Age)、股权制衡度(Balance)、现金流比率(Cashflow)以及托宾Q值(Tobin'sQ)作为控制变量。

(二)多重共线性检验

在进行回归分析之前,首先对各个变量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观察发现,各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均在1.1左右,远小于5,且容忍度远高于0.1,证明基本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

(三)主效应回归

表2报告了管理者过度自信对新能源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效果。在模型(1)、(2)、(3)中,本文分别对模型采用了最小二乘法估计、固定效应及随机效应回归。观察模型(1)、(2)、(3),管理者过度自信的系数分别为1.19、1.21和1.20,均在1%的统计水平下显著且为正。回归结果表明管理者过度自信显著促进了新能源企业技术创新,说明在创新发展阶段,管理者过度自信能够有效地促进新能源汽车企业技术创新,并且结论在多模型的测算下依然具有稳健性。

(四)Tobit回归

118由于被解释变量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是以0为下限的变量,应采用Tobit模型进行再次估计以确保其稳健性。回归偏效应估计结果如表3所示。在模型(6)中,管理者过度自信与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的关系和上述主效应回归方向一致。模型(7)、(8)结果表明管理者过度自信对非国有新能源汽车企业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更明显的结论依然稳健。股权制衡度(Balance)的系数为负,表明股权制衡度越大,企业决策权越小,会造成企业创新风险的扩大,从而对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产生抑制效应。企业的上市年限(Age)为正,表明公司成立年限越长,技术创新管理体系越成熟,要素资源投入越合理,从而积极促进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现金流比率(Cashflow)回归系数为正,意味着企业内源性融资越稳定,对技术创新投入预期更高,从而促进更多的技术创新投资行为。托宾Q值(Tobin'sQ)回归系数为负,高Q值意味着过高的投资回报率预期,但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发展尚处于不成熟时期,给企业带来不了过高的资本回报,高预期与低回报造成了两者负向的关系。

三、回归结果讨论

(一)管理者过度自信能够显著促进新能源汽车企业技术创新

管理者过度自信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发展有着关键影响。新能源汽车产业面临着研发风险、技术复杂性、挤出效应等,同时面临着市场需求的考验,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新能源汽车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量产发展、技术进步到产业结构升级的发展阶段,带来了技术效率提高的同时降低了生产经营成本。本文从新能源汽车在中国的发展阶段来看,在市场导入阶段,较大的管理者过度自信强度带来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迅速扩张以及规模发展。在管理者过度自信驱动阶段,管理者过度自信强度提高到一个新的战略高度,新能源汽车企业技术进步和创新加快,由数量规模扩张转向技术创新产出扩张,新能源汽车创新产出向个人用户端的渗透率不断提高。

(二)管理者过度自信对非国有新能源汽车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比国有企业更加明显

本文在对样本进行所有权的筛分后进一步研究发现,国有新能源汽车企业在管理者过度自信下的技术创新与非国有新能源汽车企业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出现这种现象可以从两个角度去解释:一是政府在选择激励的新能源汽车企业时,会优先选择风险小、体量大的国有企业,在此背景下,仍然进入到激励名单的非国有企业显然拥有较大的技术创新优势。二是由于非国有企业资本体量小的原因,受到市场创新驱动强度相较于国有企业要更大,所以非国有企业在相同管理者过度自信下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产出比国有企业多出了市场创新驱动作用的一部分。可见,相较国有企业而言,非国有企业可以在管理者过度自信的刺激下,能够缓解由于资金约束对新能源汽车企业技术创新产生的抑制作用,降低技术创新发展成本和投资风险,从而进一步促进技术创新发展。产权异质性的差异关键在于企业规模和竞争环境的差异,从企业规模来看,管理者过度自信强度对非国有企业技术创新发展规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国有企业大规模创新发展环境下,管理者过度自信更多仅仅是起到引导性作用。从竞争环境来看,尤其是当前“补贴退坡”背景下,企业技术创新逐渐由管理者过度自信驱动向市场创新驱动过渡,非国有企业拥有较好的市场创新活力,因而在管理者过度自信下,企业技术创新促进效果更加明显。

四、政策建议

第一,在新能源汽车企业创新发展中,管理者过度自信能有效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对技术创新有着重要引导作用。企业应充分重视高管团队个体特征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积极影响。总结各因素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驱动机理和实证结论,对企业各方面因素合理地优化资源配置情况。优化管理者团队的管理制度和绿色技术创新信息披露制度,帮助政府和投资者更能有效地识别处于绿色经济发展转型阶段的企业。完善政府对绿色企业的筛选和评价标准,加入管理者行为这一影响因子,提升政府对绿色企业及绿色项目的筛选及识别能力。完善相应的管理者评价制度,进一步利用管理者的心理特征。我国尚处于绿色经济转型和调整阶段,政府应该进一步利用“管理者过度自信”,以取得在创新发展中不断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突破,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等国家新兴战略产业中。

能源技术创新范文2

(一)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

我国煤炭资源非常丰富,占世界已探明储量的13%,但油气资源相对短缺,导致我国只能是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的格局。2013年全国煤炭消费总量36.1亿吨,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约40个百分点,石油、天然气等相对清洁高效的能源所占比例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这种对煤炭的过度依赖,导致能源的利用效率低下,已成为影响我国能源结构优化的重要原因,进一步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相比较之下,几十年前发达国家就已经从煤消耗改为石油消耗,从低效、污染的能源结构转换为高效、清洁的能源结构,而今高效、清洁、低碳或无碳的新能源结构是世界各国共同的追求目标。因此,在世界发展低碳经济的趋势下,积极寻求优化我国能源结构的方法,把煤炭由核能、风能、太阳能等新型、可再生、清洁能源逐步替代,实现多元化能源结构,达到新能源、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三者之间的有机结合,是我国加快经济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

(二)能源约束明显,供需矛盾突出

我国拥有的能源总量巨大,但是人均能源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就失去了优势,特别是近几十年,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持续快速增长,同时伴随着迅速增加的能源消费需求,使得能源供需缺口不断扩大,导致能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反过来又影响了经济发展的速度。自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我国石油进口量持续增长,2013年进口原油2.8亿吨,同比增长4%,原油的进口依存度接近57.4%。原油的进口依存度过高,涉及到诸如供求格局等问题,给我国造成很大的能源安全隐患。同时,大量的燃煤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降低污染排放,保护生态环境刻不容缓。在我国面临着能源与环境的双重压力的情况下,如何保证清洁、充足的,既经济又安全的能源供应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三)能源利用效率总体偏低

能源利用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能源结构的优化,也关系到低碳经济能否实现。目前,我国GDP占世界GDP总量的9%左右,但能源消耗却远远高出世界平均水平。这也就意味着,近些年我国GDP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数倍的资源与能源的消耗来实现的,单位产值的资源消耗量明显高于国际平均水平。据统计,我国近年来单位GDP的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美国的3.3倍,也高于巴西、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低效的能源利用也是许多国家共同面对的问题,这种低效率所造成的能源浪费,已成为影响我国甚至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阻碍。

(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体系不健全

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体系对于优化能源结构,发展低碳经济,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推进国民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短视现象,即只注重短期利益,忽略长期发展,这种短视会导致我国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性投资偏少,不能满足长期经济发展需求。譬如,我国现阶段缺少区域性输送通道建设,也缺少战略储备设施建设等,这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体系都不完善,也就制约了能源结构优化的发展步伐。因此,国家推行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政策和方案势在必行。

二、基于低碳经济背景下的我国能源结构优化策略

在能源危机的背景下,我国只有研发新技术,开发利用新能源,才能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推进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

按照国际环境公约,同时也是基于发展低碳经济的要求,我国应全力开发和探索洁净能源的使用。但根据我国的国情,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模式在未来长期内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故发展洁净煤技术和煤炭的清洁利用是我国实现节能减排,减少或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的最佳选择。基于这样的现实情况,我国应该采用洁净煤技术。就是说在煤炭开发利用时所采取的一种减少污染排放量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加工、燃烧、转化和污染控制的技术。该技术可以使燃煤时减少对空气的污染,使煤炭的利用效率提高,使粉尘和二氧化硫的排放减少,使环境污染得到改善,利于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推进洁净煤技术的产业化发展,增加企业及其它主要用煤行业的经济效益。因此,专注于洁净煤技术的发展是推动我国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改进,发展低碳经济的最现实选择。

(二)优化能源产业结构

我国目前三大产业布局仍不合理,在三大产业中,能耗高的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低耗能行业比重低。并且,仍然以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为主,即高能耗、高排放、低产出,能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严重。这种低效率的经济增长方式必须加以改变,我们应该全力探索方法以改变我国传统落后的产业结构,结合我国的实际技术情况,技术升级和产业结构改造,着力发展低碳相关的产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我国高技术产业在工业中比重仍然较低,大力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相应的降低建材、化工、冶金等高能耗产业的比重,就可以使我国GDP的单位能耗得以大大降低,以靠近世界平均单位能耗水平。所以,调整能源结构,发展低碳经济,我国应把重点放在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消耗能源较低的第三产业上。

(三)加大能源技术创新力度

能源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优化能源结构最根本的措施。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利用财政支持进行合理引导,加大能源技术创新力度,建立能源技术创新的长效机制,稳步推进能源科技发展,联合企业、高校和科研单位充分发挥产学研的集聚效应,为建立我国新的高效、清洁、低碳型能源工业体系提供技术支持。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的创新开发不可能一蹴而就,这是一个长期的攻坚战。我国应大力发展自主创新技术,对当今我国经济需求和应选择的技术路线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逐步推进形成以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等并重的适合中国国情的低碳型多元化能源工业体系。依靠科学技术进步,积极开发建设以太阳能发电、光伏发电等可再生清洁能源作为主要原材料的技术体系。在使用能源消耗的过程中,逐步把旧的排放污染的传统能源所占的比例降低,增加可再生能源和新型清洁能源所占的比例。大力研发矿物能源洁净化技术,建立稳定、洁净、经济、安全的能源产业结构体系。

(四)大力发展新能源策略

对于当今的世界各国来说,大力开发新能源,研发使用新能源的技术,普及新能源已成为发展其经济的主要任务。据调查,世界新能源的增长速度已超过30%,而我国新能源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仅达1.6%。与此同时,单纯地依赖煤炭和石油这些传统能源已经无法满足我国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所以,全方位地开发和利用太阳能、地热能、页岩气能、海洋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调整我国能源结构使能源结构多演化、层次化,使不同能源得以充分利用、有效利用、合理配置,使新老能源梯次配比,减少传统能源的使用,增加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使用范围,以使我国的能源短缺状况和环境污染状况得以缓解,这些已经成为我国能源战略的主导部署。

三、结论

能源技术创新范文3

2008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定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是近年来国际社会应对人类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而提出的新概念。它的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及创新。形成明确、稳定和长期的引导和鼓励,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及运用,并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变。进入21世纪,全球油气资源不断趋紧,保障能源安全压力逐渐增大,全球环境容量瓶颈凸现,同时气候变化问题也成为有史以来人类面临的最大的“市场失灵”问题。在此背景下,英国率先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并于2003年颁布了《能源白皮书(英国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现在,欧美发达国家大力推进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并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以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日本作为推动“低碳经济”的急先锋,每年投入巨资致力于发展“低碳技术”:美国参议院2007年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美国政府制定了低碳技术开发计划。这一切对我国而言,已形成压力和挑战。

二、我国经济发展与低碳经济的矛盾冲突

(一)存在的问题;

中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面临着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多重压力,应对气候变化的形势严峻,任务繁重。节能减排是中国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之一,污染减排是中国“十二五”环境保护的重中之重且任务艰巨。中国经济翻两番面临能源约束;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面临环境约束;能源结构转换任务艰巨。据预测,到2020年和2030年,中国的一次性能源消费总需求,将分别达到29.47亿吨标煤和42.49亿吨标煤。研究结果还显示,到2050年,在基准情形下,一次能源需求为64亿吨标煤;在政策情形下,一次能源消费为47亿吨标煤。政策情形相对于基准情形,减少能源消费27%,减少CO₂,排放39%。根据基准情形的计算结果,2050年,中国排CO₂放量为31亿吨。这就意味着,中国不仅将超过美国成为第一大排放国,而且中国未来几十年的中国温室气排放将持续快速上升。按国家发改委规定目标,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降低率十一五期间累计职只能达到20%,每年在5%以下。据统计2008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降低率为5.18%,四川省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略低于全国水平,达到4.45%。从节能来看,今年至少要降低4.5%,才能完成五年任务。环保方面,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COD)还要完成减排总量的6%~7%的任务,节能减排任务相当艰巨。对于中国而言,由于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所占的比重较大,因此CO₂排放强度也相对较高。我国的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的比重超过2/3,这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以石油、天然气为主的格局大不相同。有数据表明,我国能源消费的CO₂排放强度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30%以上。中国以煤炭等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结构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随着中国经济的继续增长,能源需求和消费增加,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将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内保持持续增长的趋势。目前中国经济的“高碳”特征非常明显:中国正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能源需求也在快速增长阶段,“高碳”特征突出的“发展排放”难以回避;“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高碳”占绝对的主导地位,决定了中国能源是以煤为主的“高碳”结构,国内优质能源不足,能源结构不利于节能;中国经济的主体是第二产业又加重了中国经济的高碳特征,国内工业化比重不平衡,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占比较大;中国经济南“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中国节能减排的政策体系、绩效考核体系以及执法监管体系仍很不完善,在体制、政策、法规方面有待进一步健全。

(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

我国现在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加快推进的阶段,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庞大,能源需求快速增长。“高碳经济”特征突出的现实,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制约。怎样走出一条既确保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又不重复西方发达国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求发展的老路,同时又不盲目让西方国家牵着鼻子走,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发展中国家的排放空间已被严重挤占,必须探索新型低碳发展的道路。发达国家历史,目前和未来相当长时期的高人均排放已经和持续过多地占用全球碳排放空间,全球已失去了按公平原则分配碳排放空间的机会。发展中国家不可能沿袭发达国家以高能源消费为支撑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必须探索低碳发展之路。因此,中国目前最需要的不单纯是规模更大的经济刺激计划,而是提高政策前瞻性,推动结构性改革,推进提高增长质量的深层次改革措施,其参照标准将不仅是GDP数量和股指,还应包含就业、收入、社会保障、环境、能耗等多重指标。对中国来讲,发展低碳经济可以提供很好的机会来实现经济结构转变,促进低能耗、高附加值行业发展。尽管目前我国进行二氧化碳绝对减排还不符合现实国情,但是结合国内的能源政策、产业发展政策和土地利用政策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减缓排放的效果及需求,实现国内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发展低碳经济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主要应通过以下途径:一是投资于新能源、洁净能源等能源基础设施等形成资本积累,通过资本增长率提高来促使产出增长率提高;二是新增投资于低碳能源技术促进新知识、新技能的产生,并外溢到其他经济部门,推动技术进步,从而产生内生增长;三是新增投资到低碳产业部门,往往会形成新的就业,于是通过劳动增长促进经济增长;四是新增投资用于改善碳排放产生的经济效益,通过碳生产力提高以促进经济增长并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我国要坚持不同于发达国家的低碳发展道路。我国当前仍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未来相当长时期温室气体排放量仍会继续增长。因此,我国对于低碳经济的认识更应该强调发展过程和途径,通过低碳能源技术的开发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减缓由于经济快速增长新增能源需求所引起的碳排放增长,以相对较低的碳排放水平,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发展是第一要务和目的,低碳是实现发展的途径和手段,也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特征和标志。低碳发展将成为中国应对两个全球危机的必然选择。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日益紧迫的形势下,我国应把低碳发展作为推动能源技术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协调经济发展与保护全球气候关系的核心战略选择,实现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与国内可持续发展的双赢。

三、发展低碳经济采取的对策

(一)国家要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低碳经济的实现形式是合理调整能源结构,优化能源利用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积极开发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近期,我国已把淘汰落后产能作为重点,国务院下发了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明确了近期电力、煤炭、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焦炭、造纸、制革、印染等重点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的具体目标任务,以优化能源结构。在中期要大幅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重,推进氢燃料电池等新能源技术以及碳收集与埋存技术的应用;更长远看,建立以可再生能源、沾净煤、先进核能等为主体的可持续能源体系。除了节约能源、提高能效外,还必须加快开发清洁的替代能源,尤其是战略性地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消费比重,向“低碳富氢”的方向发展。尤其是应减少地下含碳能源的开采,大力开发太阳能、水能、风能、核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发展替代能源要按照以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以优势能源替代稀缺能源、以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思路,逐步提高替代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今后优质能源发展空间包括将核电作为主要的发展能源,把天然气作为能源调整的重要部分,坚定地发展水电,在分析技术、经济和可行性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发展其他可再生能源。以发展低碳经济为契机来解决我国能源问题,根本出路是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节约优先的方针,大力推进节能降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通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用能结构,加快构建节能型产业体系。要强化工业节能,推进建筑节能,加强交通运输节能,引导商业和民用节能,推动政府机构节能。特别要注意全面推进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工作,力求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推进废弃物能源化、资源化利用,走中国特色的生物质能源发展道路。

(二)中国企业应积极参与制定低碳经济国际规则

不了解低碳经济贸易的国际规则,我国企业将可能遭受重大损失。碳排放交易规则的制定者,将是最大的受益者。我国企业及时参与规则的制定非常重要。目前,企业作为发展低碳经济的主体,应对其建立激励机制,激励企业进行低碳科技创新。政府通过设定明确的碳排放上限,可以科学界定哪些行业、哪些领域当中还有减排的潜力。低碳经济是基于自然规律的经济模式,因此通过对企业的减排进行实时的监测,摸清其减排程度,并对其应尽的减排义务进行客观评估,可使企业获得明确的信息。另外在减排过程中设立一些税收等政策激励的措施,促使企业寻求更好的节省能源的技术和方法。此外,稳定的政策和市场环境从长远来说非常重要,企业需要长期的稳定感,从而根据政府制定的目标相应地调整自己的发展计划和重点领域。低碳经济的政策要有时间范围,如英国政府就承诺在2015年之前低碳政策维持不变,这样就能给企业发出一个明确的信号;明确的信号可以给企业以稳定感,同时也可以给消费者个人提供更多消费的信心。应最大限度地使用以市场为主的自愿性机制,在完全必要和设计完善的前提下提倡以监管等原则来保障成效。其一,通过税收优惠、融资优惠等激励机制,政府和相关企业将会增加对低碳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投入,或者通过对研发资金的重新分配,来推动低碳技术的发展。其二,由于对碳排放的限制,排放温室气体较多的企业不得不增加对低碳技术的需求,一个新兴的低碳技术市场将会形成,这将极大地促进低碳技术产业的发展。其三,由于学习效应,低碳技术的性能在应用中将得到提高而成本却会下降,这反过来增强了技术自身的吸引力,使其市场前景变得更为广阔。中围企业应该而且必须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建立低碳领域的技术创新机制。伴随《京都议定书》的执行,相应的减排技术产业及其市场将逐步形成。清洁能源技术和高效能源技术将逐渐成为这一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的技术,谁在这个领域的技术创新中取得突破,谁就能够抢先占领这一市场,谁就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此外,更应注重低碳技术创新机制和清洁发展机制的整体战略部署,这不仅会带来非常大的利润,也是非常重要的国际合作领域。

(三)个人应选择低碳生活

“低碳经济”仅有先进技术的支撑是不够的,必须依托于“低碳生活”才能实现真正的节能减排目的。“低碳生活”是一种简单、简约和俭朴的生活方式。人们的衣食住行都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乃至于气候变化有关,比如每度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0.62公斤,由此就可算出日常生活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如果绝大多数人的生活能够采取低排碳的适度消费的方式,那么“低碳经济”的实现是有可能的,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就有什么样的经济。“低碳生活”不只包括制造业、建筑业中许多节能技术改进的细节,还包括人们日常生活习惯中许多节能的细节。对于目前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的中国,每个人生活中浪费的能源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看似相对微小,而一旦以众多人口乘数计算,就是巨大的数量。如今在许多发达国家,很多人已经自觉第接受了支撑低碳经济的低碳生活方式,他们愿意放弃享受,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从关掉暖气到放弃驾车上班。今天欧洲人越来越喜欢乘坐火车出行,一个主要原因是乘高速列车带来的人均碳排放只有飞机的1/10。简约生活,也正在成为更多中国人家庭生活的准则。一些收入早已进人中产阶级的市民,也会穿着旧衣服去早市买便宜青菜,骑自行车出行,使用最老款的手机。煮鸡蛋早关一分钟煤气、用洗衣服的水冲厕所、随手关灯、打印用双面纸等习惯早已深入到那些最有教养的阶层中去,从而带来心灵的宁静。然而,能够自觉接受可持续消费价值观指导,做到适度消费的人是不多的,追求高消费依然是社会生活的主旋律。绝大部分情况下低碳经济还只是人们心目中的一个概念,低碳生活也只是处在令人尴尬的纸上谈兵阶段。在实际生活中,以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为代价的“面子消费”、“奢侈消费”的比例太高。一方面在努力实现“低碳经济”.一方面又不停地挥霍。这些都是消费主义文化使然。消费主义文化总是不断刺激你去换最新款的手机、电视、衣服、鞋子;轰炸般的商业广告煽动着公众一浪高过一浪的消费欲望,把人变成商业利润的工具。不少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人,用一个月的收入买一款新式手机或一个名牌皮包眼睛都不眨一眨。中国现在每年平均淘汰近7000多万部手机,产生着大量的电子垃圾。不少年轻女性家里堆满了各种款式的鞋子和皮包,但还是要去买更新的款式。在提倡“低碳生活”的今天,“能挣会花”的口号不再象征着现代化理念,而象征着一种浪费资源的野蛮消费方式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生活方式,正走向人类文明的反面,严重制约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不但污染了生态环境,而且污染了人们的心灵。正是这种无限膨胀的消费欲望造成了世界能源、资源的紧缺。

能源技术创新范文4

“低碳经济”概念是在应对气候变化和保障能源安全的背景下提出的。“低碳经济”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200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正式制定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巴厘岛路线图”,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减排25%~40%,该“路线图”对全球迈向低碳经济具有里程碑的意义。2008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6月5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主要缔约方通过小范围磋商达成了《哥本哈根协议》,协议就发达国家实行强制减排和发展中国家采取自主减排行动作出安排。2000年,英国颁布《气候变化国家战略》,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国家一项重要工作,是最早颁布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的国家之一。2003年英国时任首相布莱尔发表题为《我们未来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宣布到2050年从根本上把英国变成一个低碳经济的国家。欧盟把低碳经济作为未来发展方向,视其为一场“新的工业革命”,并效仿美国20世纪90年代抓住信息通信技术革命机遇的模式,制定了一揽子相应政策。日本制定了《低碳社会行动计划》,并将低碳社会作为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政府长远发展目标。美国也大力推动向低碳经济转型。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低碳经济法案》,奥巴马政府上台不久也推出新能源战略,望其成为美国走出经济低谷、维护其世界经济“领头羊”地位的重要战略选择。

2.国际低碳经济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实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增长,各种能源和环境问题集中凸显,粗放型的发展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低碳经济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国际社会长期发展的趋势,是实现社会经济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的必由之路。但是,发展低碳经济关乎于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以及消费结构的调整与转变,而这些变化需要各国政策、技术创新和庞大的资金支持,因此发展低碳经济不能一蹴而就。近年来,各国纷纷将低碳经济列入国家战略,在产业政策、能源政策、技术政策、贸易政策等方面进行一系列大调整,并综合运用法律、行政、财税、金融等手段促进低碳经济发展,为各国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取得了积极成效。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时,应该借鉴国际社会低碳经济的政策和措施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战略,并逐步建立起我国低碳经济政策框架。国际低碳经济发展对我国的启示有以下几点。

2.1制定发展低碳经济规划与政策体系,引导低碳经济的发展

2.1.1制定与实施发展低碳经济的中长期战略规划

后金融危机时期,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力。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凭借低碳领域的技术和制度创新优势,制定与实施发展低碳经济中长期战略规划,力图在新一轮的世界经济增长中获得强有力的竞争优势。英国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先行者,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明确提出2010~2050年碳排放目标,2007~2009英国政府又先后颁布了《能源白皮书》和《英国可再生能源战略》,明确了实现低碳经济的能源总体战略;2007年,欧盟提出发展低碳经济的“三个20%目标”,并通过了欧盟能源技术战略计划,促进低碳经济发展,2010年欧盟提出“欧洲2020战略”,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削减20%;美国虽然没有加入《京都协议》,但近20年来美国也很重视节能减排,如2005年通过《能源政策法》,2007年提出《低碳经济法案》,以及奥巴马政府提出的“绿色新政”,美国政府在寻求一个综合、平衡和对环保有利的能源安全长期战略中,把低碳经济发展道路作为美国未来重要战略选择。2006~2007年日本先后出台了《国家能源新战略》、《21世纪环境立国战略》、《新经济增长战略》等一系列发展规划与战略,描绘了日本中长期低碳经济发展的国家战略,2008年日本首相提出的“福田蓝图”是日本低碳战略形成的正式标志,包括应对低碳发展的技术创新、制度变革及生活方式的转变,并提出了日本温室气体减排的长期目标:到2050年日本温室气体排放量比目前减少60%~80%。

2.1.2制定创新清晰稳定的发展低碳经济政策体系

如实施碳排放交易,发现碳排放价格;征收碳税,构建绿色财政体系;提高能效和环境监管标准;鼓励能效提高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加大对清洁能源的研究开发投入。近几年来,英国在其“气候变化计划”中提出征收气候变化税,来确保其低碳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同时,英国积极培育和推动碳排放市场及建立碳基金;欧盟委员会提出一揽子能效行动计划,并制定一系列针对建筑、交通运输和制造业的节能政策;美国的新能源政策主要包括税收政策和“总量控制和碳排放交易”计划;法国结合税务和投资,从农业、交通、住房建设等方面入手,宣布了一系列环保措施。

2.2制定发展低碳经济法律体系,保障低碳经济健康发展

从西方发达国家经验看,低碳经济相关法律覆盖不同的法律部门与不同的社会领域,就法的功能而言,各层级的低碳经济立法都可以归为以下三类:节能减排类立法、传统能源替代类立法及碳排放控制类立法。

2.2.1节能减排类立法

节能减排包含着两层内涵,一曰“节能”,即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方式减少能耗;二曰“减排”,即通过改变能源利用方式等手段减少能源利用中温室气体的产生与排放。就低碳经济而言,节能减排意味着能源效率的提高、能量损耗的降低、温室气体的减少、其他污染物的减少、意味着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节能减排类立法主要致力于能源效率的提高及降低利用过程温室气体的排放,是低碳经济法制中最重要的部分。国际上节能减排立法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大致分为三大类。(1)节能减排基本立法。这类立法覆盖领域最广,以国际公约为基础,以各国低碳经济基本立法与节能减排基本立法为主。属于节能减排的基本立法有《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京都协定书》,英国的《气候变化法案》,美国的《低碳经济法案》,日本的《推进低碳社会建设基本法案》、《关于能源使用合理化法》、《大气污染防治法》,以及德国的《能源节约法》、《排放控制法》。(2)节能减排综合性立法。这类立法不是专门为低碳经济或节能减排目的而颁布,内容广泛、目标多元,以综合性能源立法及资源环境保护类立法为主。各国属于这类立法的有英国的《能源法案》,日本的《循环型社会推进基本法》、《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固体废弃物处理和公共清洁法》,德国的《循环经济与废弃物法》等。(3)节能减排专门法律法规。它以节能减排某一领域为目标,内容具体。如英国《消费者排放(气候变化)议案》,日本的《建筑材料再生利用法》、《多氯联苯废弃物妥善处理特别措施法》、《报废汽车再生利用法》等。

2.2.2传统能源替代类立法

传统能源替代是指以清洁、低碳新能源的使用来替代传统能源使用的一种能源低碳化的使用方式,有传统化石能源低碳化利用、开发利用清洁低碳的新能源两种途径。传统能源替代类立法致力调整能源结构、改变传统能源的利用方式、促进绿色能源的开发利用,主要分为三大类。

(1)新能源开发促进法。

其专为新能源的开发提供制度支持,如日本的《石油替代能源促进法》、德国的可再生能源法。

(2)综合性能源开发与温室气体减排立法。

这类立法中含有促进与发展低碳新能源相关内容,是传统能源替代法律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美国的《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及《能源政策法》等。

(3)为推动某一领域清洁低碳能源开发利用而出台的专项法律法规。

如德国的《生物质发电条例》、《促进可再生能源生产令》、《太阳能电池政府补贴规则》等。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各国低碳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还处于起步阶段,由于技术不成熟、大规模应用存在成本、技术、体制等诸多障碍,没有哪个国家是完全依靠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来发展本国经济。传统能源替代作为发展低碳经济最理想的方式,对人类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因此,为开发利用清洁低碳新能源,我国应结合自身基本国情,制定传统能源替代法律制度。

2.2.3碳排放控制类立法

碳排放控制类立法是指对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通过技术手段进行有效控制。碳排放控制措施包括“碳捕获与封存”、“生态碳汇”建设以及促进碳减排的各市场化机制、财税、金融等间接的碳排放控制促进措施。碳排放类立法主要致力于通过发展低碳技术对已产生的温室气体进行有效控制,由多项制度共同构成,与措施对应的有“碳捕获与封存”法律制度、生态碳汇法律制度、碳排放控制财税、金融及市场交易法律制度等三大类。

(1)“碳捕获与封存”法律制度。

“碳捕获与封存”主要通过将二氧化碳从其释放源中分离并补集起来,通过运输途径将其输送到制定地点,进行永久封存,从而阻止其向大气中的排放。据专家估算,“碳捕获与封存”作为一种新的节能减排技术,可实现全球碳减排需要的3/4。由于碳捕获与封存还存在技术、体制等方面的应用障碍,对该技术的推广及商业化必须有专门的制度尤其是相应的法制框架予以保证。国际上对碳捕获与封存政策法规有:澳大利亚《碳捕获与地质封存规章性指导原则》、《近海石油与温室气体封存法案》;欧盟的《碳捕获与封存指令》。

(2)生态碳汇法律制度。

就“生态碳汇”法律制度而言,最重要的法律文件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世界上首个为全面控制温室气体,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达成的国际公约,为国际社会在相关领域开展国际合作确立了一个基本法律框架,而《京都协定书》是国际碳汇交易的法律基础。

(3)碳排放控制财税、金融及市场交易法律制度。

碳税对能源节约及能源效率的提高有着积极作用,对温室气体减排的作用明显。该制度具体包括碳税法律制度、碳金融与碳交易法律制度,各项制度相辅相成,关系紧密。第一,碳税法律制度。碳税的减排机制如下:一是直接刺激相关企业采取节能措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变粗放式生产方式,从而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二是通过碳税收的再分配,鼓励能源节约及转变高碳化生产生活方式,改进相关技术,实现碳减排。尽管碳税法律制度还不是一项普及的税收制度,但低碳经济发达国家已经开征碳税,如丹麦、芬兰、荷兰、挪威、意大利和瑞典等国。美国、新西兰、日本等国正积极酝酿碳税立法。现有的碳税法律制度有丹麦的《1995年绿色税收框架》、英国的《2000财政法》和《2001气候变化税收规定》、美国的《清洁能源未来》和《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第二,碳金融与碳交易法律制度。碳金融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与投资、低碳项目开发的投融资以及其他相关的金融中介活动。碳交易即排放权交易,指为了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而采取的市场化经济激励措施。碳金融与碳交易是伴随低碳经济发展而出现,在《京都议定书》框架下的减排约束及合作机制基础上发展起来。碳金融及碳交易法律是推动、规范、保障碳金融及市场交易活动的行为规范的总称。碳金融法律制度包括:其一《京都议定书》,包括三种碳交易机制,也就是碳排放贸易机制、清洁发展机制、联合履行机制;其二《温室气体排放配额交易指令》,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公法约束力的温室气体总量控制的欧盟排放配额交易机制,以及包含碳排放交易内容的《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

2.3重视低碳产业发展,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2.3.1重视低碳产业技术开发与创新

低碳技术是人类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而创造和发展起来的能做到较低的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总和,包括减碳技术如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等高能耗、高排放领域的节能减排技术,煤的清洁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等开发技术;无碳技术如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潮汐能、地热能、氢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去碳技术如碳捕获与封存技术、温室气体的资源化利用技术三大类型。低碳产业技术研发是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英国首相布朗提出,低碳技术是继蒸汽机、内燃机和微处理器之后的第四次技术革命。近几年来。许多发达国家为获得低碳经济发展的话语权,纷纷采取各种政策工具促进低碳技术创新。美国政府制定了低碳技术开发计划支持开发低碳技术包括节能技术和碳排放处理技术如智能电网技术、节能型交通工具及建筑技术、碳处理技术等;清洁能源和新能源技术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氢能等。并成立了专门的部级有关低碳经济研究机构,为从事低碳经济的相关机构和企业提供技术指导、研发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从国家层面上统一组织协调低碳技术研发,以落实节能减排目标。欧盟成立了“欧洲能源研究联盟”和“联合欧洲能源研究院”来发展低碳经济,在执行发展低碳经济的6项计划有风力、太阳能、生物质能、可持续核裂变、电网、二氧化碳回收与储藏,这6项中有4项与清洁能源有关,由此可见低碳技术重点放在清洁能源技术方面。2008年,日本经济产业省制定了“凉爽地球环境能源技术创新计划”,同时制定了“中短期(2008~2030年)技术战略”和“长期(2030~2050年)技术战略”,日本政府还通过了“低碳社会行动计划”,明确提出积极推进低碳技术开发,如新能源应用技术、二氧化碳回收储存技术等。另外日本持续投资化石能源的减排技术装备,重点开发燃煤电厂烟气脱硫技术装备,形成了国际领先的烟气脱硫环保产业。澳大利亚政府持续投资于研究开发、示范推广关键的低排放技术,并将低排放技术的重大突破作为低成本的、长期的、可持续减排的关键所在。

2.3.2加大低碳产业发展的投资力度

低碳技术创新经历研发、试点推广、产业化应用等阶段,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发达国家不断投入巨额资金,试图抢占世界低碳技术高地。美国是世界上低碳产业投入最多的国家,2007年美国对低碳技术投资总额为30.2亿美元,美国政府2008年低碳技术创新预算为42.80亿美元,2010年为60.6亿美元,增加了45%,主要用于清洁能源技术方面,如从2009年10月到2010年底美国就对清洁燃煤技术的研究开发提供了150亿美元的拨款,近期又计划投入10亿美元集成最先进技术建造世界上第一个零排放的煤基地发电站;2009年6月颁布的《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明确到2025年对清洁能源技术和能源效率技术投资1900亿美元。日本则投入巨资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光能、地热能等方面的研发,打造低碳产业链。2007年日本对低碳术开发投资总额为39.1美元,2009年,日本提出推广太阳能发电、电动汽车及节能电器实现“低碳革命”环境保护项目,计划支出160亿美元。2010年日本经济产业省推出“低碳型创造就业产业补助金”制度。截至当年5月日本经济产业省已经对42家企业补贴了297亿日元,并带动这些企业进行设备投资1400亿日元。2010年5月,日本经济产业省宣布,为了增加低碳产业的就业机会,将进一步完善“低碳型创造就业产业补助金制度”,把每年补助总额从300亿日元提高到1000亿日元。英国则加大对可再生能源以及低碳排放技术的投入,在2002~2008年间,英国政府每年提供5亿英镑用于可再生能源的研发;投资3.7亿英镑成立国内“环境变迁基金”,推动环保技术产业化;投资10亿英镑重点研发可再生能源技术,计划2020年前对可再生能源项目的财政支持达到20亿英镑。

3结语

能源技术创新范文5

1.低碳经济的基本含义。

低碳经济是一种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的、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的社会经济形态。其主要运用产业转型、技术创新等手段,积极发展以太阳能、风能、氢能、生物能为代表的新兴工业。施行低碳经济具有重要意义,从宏观上看,可以更好地维护生态环境,更好地履行我国的世界环境保护责任,是继农业、工业文明之后的人类社会又一重大进步;从微观上看,传统工业生产大多需要消耗煤炭、石油等非可再生资源,由资源枯竭引发的能源危机将是迟早都要面对的重大问题,基于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资源的低碳经济产业将是工业企业的必然发展道路。在此背景下,能源企业作为工业产业链上的能源供给环节,依照低碳经济发展理念来合理制定投资策略十分重要。

2.低碳经济的实质。

在低碳经济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对低碳经济的认识逐步加深,对其本质的研究也在逐渐增加。低碳经济的特征表现为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其实质在于改善人类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从而实现人类安全可考虑地生存和发展。人既是一种自然存在物,有其自然存在对象,又是一种社会存在物,有其社会存在对象。低碳经济的实践一方面通过改变人的自然存在对象从而变革作为自然存在物的人,另一方面又通过改变人的社会存在对象从而也变革着作为社会存在物的人。在这种实践过程中,低碳经济和人的存在逐渐实现着他们的本质统一性。因此,了解低碳经济的循环可持续本质是能源企业有效制定投资策略的基础条件。

3.低碳经济的特点。

能源、经济乃至发展观、价值观的变革,为人类迈向生态文明探索出一条崭新的道路。低碳能源,虽然世界各国对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各有不同,但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基本构成要素:首先,要整合国家地区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能源需求、生态保护、气候变化等影响因素,将低碳经济作为一个重要价值环节并入、构建各行业产业价值链,统筹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其次,要以温室气体的减排零排、清洁能源的节能高效为代表的低碳价值理念,沿着低碳经济行业产业价值链层层扩散,贯穿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社会生产活动全过程;再次,要严格依照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等各种有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原则标准,来制定、细化基于低碳能源的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推动各类科技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最后,应通过行业法律体系建设和企业内部制度建设两方面入手,来规范企业开采、利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可再生低碳能源,生产经营低碳能源衍生产品等市场行为。

二、低碳经济下能源企业投资的影响因素

1.能源行业市场因素。

低碳经济以节能减排为目标,重点开发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能等新型能源类型,和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相比,具有普遍、环保、高效、可再生等特点。因此低碳经济下的能源产品,其市场准入可突破传统资源的国家垄断模式,成本更小,门槛更低,其市场定价主要通过市场机制实现价格自发的涨落调节,定价更合理,其市场供给拥有无限可再生资源储量,能效更高,其市场需求面向各种能源消费企业类型,可间接促进企业改革升级,客户群较大。以低碳经济为推动力,将有效推动能源市场及其相关金融资本市场、衍生消费品市场、集群产业市场等繁荣发展,也将进一步加速传统高能耗、高污染的能源企业项目推出市场。总体来说,低碳经济将驱动能源市场及其相关行业市场向着自由竞争方向发展,市场体系发育更加成熟,能源企业在此市场环境中进行投资,将通过市场机制自动实现与投资市场和消费市场的对接,使其投资行为风险更小,收益更高,同时收到较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

2.低碳经济因素。

低碳经济在开发清洁能源产品的同时,必然要引进、使用与清洁能源相适应的能源技术,而新能源技术开发则主要依靠科研领域创新来实现,围绕着低碳经济可将传统的能源行业由劳动技术密集型引向科研技术密集型,推动低碳能源行业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因此,对于能源企业投资来说,可将投资项目逐步拓展到能源产品生产技术应用、能源产品技术开发和能源产品科研创新等三大领域,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创新为制高点,反推新能源技术开发和技术应用、相关能源产品生产等项目产业集群化发展。这样的投资项目影响范围广泛,市场前景良好。

3.政策因素及企业自身因素。

低碳经济是在全球气候变化、生态环境恶化的大背景下产生的,因此低碳经济必将成为世界各国优先发展的经济类型。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政府职能逐步发生转变,一方面由直接参与市场经济建设,转向市场相关法律政策建设,以净化市场环境,完善市场体系,维护市场秩序,一方面政府工作重心逐步由经济建设转向环保工程、民生工程等公共事业建设。因此,对于低碳经济相关能源行业,政府必然会出台系列优惠政策给予财政、融资、纳税、信用等多方面扶持,与低碳能源行业相关的企业也将由此享受到财政拨款、政府贴息融资、减免税款、平台推广等多项优惠政策支持。在此条件下,企业在投资此类政府支持的低碳能源项目时,目标更准,风险更小,收益更高。

三、低碳经济视角下能源企业的投资策略

从我国能源行业结构来看,目前各主要能源企业大多围绕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等传统能源进行勘探、开采、运输和加工等生产经营活动,因此,可先在传统能源企业内部推广、使用新能源,保证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基本能源需求的前提下减少传统能源消耗带来的污染问题,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新能源在企业能源生产结构中的比例,直到完全替代传统能源,实现企业整体转型升级。因此,在推动能源企业发展低碳经济投资项目建设的进程中,应避免一窝蜂、一刀切现象的发生,从现阶段国家经济建设实际能源需求和各能源企业发展现状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实现能源企业投资项目转型的目标。具体说来,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注重技术研发的能源投资。

在能源企业进行投资时要注重低碳技术研发方面的投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将带给企业全新的变革,要实现低碳经济目标技术研发是重中之重。纵观世界上其他国家,都将能源作为一种企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并以技术作为有力武器,从技术研发的高度抢占了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在这样的原则下,我国的很多企业纷纷关注能源技术研发投资。以IGCC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系统为例,将煤气化、煤净化、燃气蒸汽双循环发电相结合,实现煤炭资源的清洁利用。围绕着该技术项目,可将其拆分为煤气化、煤净化、煤制氢等技术环节进行专项投资。这必将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还有很多重工业企业,都逐渐认识到环境保护以及能源利用的重要性,因此在处理废弃物的时候,利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将污染物净化,保护了生态环境。

2.企业应注重投资规模效应。

能源企业还要注重投资规模效应。所谓规模效应,就是在固定成本保持不变的前提下,通过扩大生产规模来降低单位产品所负担的可变成本,拉大赢利点与成本点之间的盈利空间,提高单位产品的盈利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的整体收益。对于能源企业投资来说,可以选择投资生产设备实现规模扩张,以规模效应实现规模生产。企业形成规模效应有很多种方法,比如树立正确的企业规模发展观,在生产以及运营的过程中加大对生产要素的投入力度,以此方法来减少成本,这种做法有利于形成规模经济。然而,企业也要注意到,并不是规模越大就表示企业获得的利润就越高,生产要素如果投入过大的话,超过了企业自身预期的限度,那么相应的总体成本也会增加,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因此在形成规模效应这方面企业一定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是否要利用这点进行投资。

3.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提高企业的能源利用效率,可以从技术上入手,就是利用现有的节能技术及新的技术创新来改造耗能系统,如热电联产、提高电机驱动效率、改进液体膜分离技术、安装能效更高的供热和制冷系统、提高照明效率—推广使用节能灯等等。但技术的创新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并且在节能行业投入的风险及回报比率等问题也常常困扰投资者,这就促使人们应该更多地从政策上进行扶持和鼓励。能源企业还可以考虑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注重培养低碳人才和低碳理念等方面来进行合理有效的投资。由此来看,能源企业可以围绕低碳能源产业链从其相关的供给、物流、仓储、消费等各个环节入手进行组合投资,实现跨行业、跨产业、跨地域的综合低碳节能减排。

四、结语

能源技术创新范文6

低碳经济的核心为低能耗、低污染,因此,发展低碳经济,使碳排放降低,在世界各国快速展开,我国对于发展低碳经济,展开了各个方面的探索,颁布了相关的国家政策以及法律法规,提出节能减排的重要目标等。黑龙江省是我国的重要老工业生产基地,因此,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非凡,有利于经济转型与结构升级。

关键词:

低碳经济;节能减排;思路与对策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与特征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是由英国政府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中首次提出,即为了使人类的生活能够向文明和谐的方向发展,则必须提高我们的生活标准和质量,要实现这些目标需要依靠发展低碳经济,主要是指消耗较少的自然能源以及产生较少的生态环境污染,同时获取较多的经济产出;各个国家需要更多的机会,主要包含发展、应用以及输出先进技术,以此来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另外,发展低碳经济能够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新的商机。[1]低碳经济的概念一直没有得到统一界定,当前,最具代表性和广泛采用的是鲁宾斯德的定义,他将低碳经济定义为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模式,核心为基于市场机制,通过制定与创新政策措施和制度框架,来推动节约能源技术、提高能效技术、温室气体减排技术以及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开发与利用,从而促使整个社会经济转型,转向高能效、低碳排放与低能耗的发展模式。[2]

(二)低碳经济的特征

1.低碳经济的基础是低碳技术。低碳经济的重要前提是能源技术,高效利用化石能源或运用清洁能源,以此来减少或代替化石能源,[3]使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以及环境”的领域内,达到低能耗、低排放与低污染的目的。

2.低碳经济的核心是提高生态效率。基于生态投入与社会产出的视角,生态效率包含两层内涵:一方面,在减少或不增加生态投入的情况下,达到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目的;另一方面,在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经济持续增长的情况下,大幅度减少向环境排放废弃物,保持生态的平衡与和谐。[4]因此,提高生态效率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

3.低碳经济的目标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全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目标,更是全社会追求的最高目标。[5]低碳经济为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只有人类社会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发展低碳经济才有意义。

4.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保障是世界各国的共同合作。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减低能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发展低碳经济,既不是某一个国家的任务,也不是某一个国家能够单独实现的任务,而是全球的共同任务。[6]只有全球的共同合作,各国间相互分享绿色能源技术,以未来的共同发展为核心,团结一致,共同合作,才能更好地迎接全球气候恶化的挑战,以及顺利发展低碳经济。

二、黑龙江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

(一)促进黑龙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优化经济结构

作为我国拥有资源较多的省份,黑龙江主要以重工业与高能耗产业为主,经济增长方式较为粗放,即高能耗、高投入、高污染以及效率低,进而导致区域性的水污染与生态系统破坏。因而,发展低碳经济能够促使黑龙江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经济结构。低碳经济的本质是清洁能源与高生态效率,开发并利用能源和产业新技术,[7]从而促使黑龙江省改变以往的经济发展方式,变为低能耗、低排放以及高效益的模式,大大缓解了经济增长和能源、环境之间的协调问题,有利于建设科技创新型省。

(二)为黑龙江的林业和农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一方面,在温室效应日趋严重的情况下,黑龙江应该充分利用低碳经济带来的发展机遇,大力促进水利建设,以此来推动林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进而更好地为国家生态功能区服务。与此同时,黑龙江是我国最主要的林区,低碳资源非常丰富,因此可吸引其他国家进行投资造林,以此来促进全省的林业发展。另一方面,作为我国的粮食主要产区,黑龙江应该发展以低碳经济为主的农业,选择低排放且高产的水稻品种进行培育,不断研发微生物技术,以此来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优化,提升农民的收入,增加农业效益,推动农业生态环境的构建,进而达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三)对黑龙江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起到促进作用

低碳经济倡导开发并利用再生能源与生物质能源,黑龙江是粮食的主产区,其拥有丰富的生物质能源,在此发展低碳经济,可大力开发并充分利用生物质能源,如建设以秸秆为主要燃料的中小型锅炉或发电厂;积极研发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充分利用太阳能热;在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厂、大规模畜禽养殖场等地加强建设沼气工程,加大对生物质气化技术的研发力度,[8]并将其运用于农村生活、工业生产废弃物等方面,从而提升农民的收入,同时也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促进黑龙江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四)为低碳交易提供了理论指导

世界各国无限制、无偿地使用地球的二氧化碳排放空间,这是造成二氧化碳浓度急剧升高、气候恶化的最根本、最重要的经济原因。为了有效解决全球气候恶化问题,必须对地球的二氧化碳排放空间给予足够的重视,将其视为一种稀缺资源,同时实行有偿分配,并构建有效的交易机制。建立交易机制的方法为:首先在全世界根据国家来分配二氧化碳的排放权,以此来构建国际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换极易机制;然后各个国家在其国内单位与个人间构建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换和分配交易机制,该交易机制可为直接的,也可以为间接的。国际以及国内的低碳交易,都应该有一定的标准和依据,主要是指确定低碳量和价值量两个方面。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加强对黑龙江省低碳的研究,从而有助于黑龙江省确定低碳量和价值量的标准,为低碳交易提供理论指导。

三、黑龙江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与对策

(一)完善低碳经济发展的有关制度

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所在。黑龙江省应该对有关的制度进行完善,以此来保证低碳经济的发展,根据相关制度与措施,贯彻落实发展低碳经济,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制度化与规范化。按照经济学理论,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9]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就需要保证具有一定的生产关系,并且必须有相关的制度给予保证。黑龙江省政府应该发挥作用,一方面,需要建立并不断完善发展低碳经济有关的制度,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此外,还应该建立相关的评价指标与监测机制等。不断总结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并汲取教训,在相对成熟度的条件下,建立碳市场,制定有关的价格形成机制;对能源、碳排放以及环境进行综合考虑,制定相关税种与税率,确定财税奖罚政策,对企业行为给予正确引导。另一方面,黑龙江政府部门应该加强社会宣传,使公民具有低碳意识,大力倡导低碳生活,如此实现政府、企业与公民共同参与来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二)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黑龙江省应该确保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的协调发展,在逐渐扩大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的同时,不断优化第一和第二产业的经济结构,以低碳工业体系代替高碳工业体系,以低碳农业代替高碳农业,转变为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低碳经济。转变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不断提升科技手段,以新能源行业、环保产业以及生物行业等新型产业来带动经济增长,优化黑龙江省的经济结构,从而促进低碳经济的增长。

(三)不断研发并充分利用新能源

运用新能源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思路,不断开发并充分利用新能源,优化能源结构是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对策。黑龙江省应该减少使用石化能源等,对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给予足够的重视,实现能源的多样化,重点开发与利用太阳能、水能以及风能等新能源,减少使用或用新能源代替高污染能源,构建新能源经济体系,如此不仅能够有效缓解资源短缺的问题,而且降低了环境污染,有利于促进黑龙江省的可持续发展,促使黑龙江发展低碳经济。

(四)增强国际合作,不断提升低碳研发技术

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黑龙江省需要制定综合措施,为企业发展低碳经济提供良好的政策与市场环境,尤其在低碳技术创新方面。黑龙江省应该提出低碳技术发展的路线图,推动研发与推广低碳技术,同时逐步建立低碳技术体系,其中低碳技术主要包含消费和生产方面的低排放、高能效的技术;为低碳技术体系主要包括开发节能、清洁能源、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以及森林碳汇等多元化的技术。为实现低碳技术体系的构建,黑龙江省应该大力培养并引进相关技术人才,相关部门应该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对技术人员的培训。另外,黑龙江省应该增强国际合作,不断引进先进低碳技术,为经济结构优化与经济增长提供技术支持。

(五)加强低碳城市及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发展低碳经济创造条件

黑龙江省在进行城市规划的同时,应该引入低碳理念。一方面,在建设建筑物时,重视低碳观念,大力倡导使用太阳能、节能电器;采用节能制冷与取暖系统等,对生活质量不产生影响的情况下,使日常生活中的碳排放量有效降低。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应该重视发展低碳经济,对低碳经济的模式及评价指标等进行规范。另一方面,在交通方面,注重降低碳的排放量,大力推广多种节能、减排的新型交通工具,如电动汽车、混合燃料汽车等新能源汽车的应用,同时衔接好多类运输方式,构建科学、合理的交通体系,在协调好机动车、自行车以及行人间关系的同时,建立现代物流信息系统,降低运输的空驶率。另外还应保证管理的科学化和智能化,建立智能管理系统,通过一系列措施,强化低碳理念,建设低碳城市。为了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黑龙江省应该明确发展思路,从多方面入手,采取完善制度、优化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低碳技术等措施,以此来实现黑龙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甘曦之 单位:黑龙江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4]朱团,车文实,陈丽华,刘立红,代立梅,唐晶,张晓雨,项晓宇.黑龙江发展低碳经济的现实意义及对策[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7):265.

[5]梁艳华.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与对策[J].中国外资,2013(5):129-120.

[6]闫晓红.试析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与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3(15):12-15.

[7]李惠男.黑龙江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困境及破解思路[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4(6):23-26.

能源技术创新范文7

2008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定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是近年来国际社会应对人类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而提出的新概念。它的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及创新。形成明确、稳定和长期的引导和鼓励,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及运用,并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变。进入21世纪,全球油气资源不断趋紧,保障能源安全压力逐渐增大,全球环境容量瓶颈凸现,同时气候变化问题也成为有史以来人类面临的最大的“市场失灵”问题。在此背景下,英国率先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并于2003年颁布了《能源白皮书(英国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现在,欧美发达国家大力推进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并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以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日本作为推动“低碳经济”的急先锋,每年投入巨资致力于发展“低碳技术”:美国参议院2007年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美国政府制定了低碳技术开发计划。这一切对我国而言,已形成压力和挑战。

二、我国经济发展与低碳经济的矛盾冲突

(一)存在的问题;

中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面临着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多重压力,应对气候变化的形势严峻,任务繁重。节能减排是中国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之一,污染减排是中国“十二五”环境保护的重中之重且任务艰巨。中国经济翻两番面临能源约束;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面临环境约束;能源结构转换任务艰巨。据预测,到2020年和2030年,中国的一次性能源消费总需求,将分别达到29.47亿吨标煤和42.49亿吨标煤。研究结果还显示,到2050年,在基准情形下,一次能源需求为64亿吨标煤;在政策情形下,一次能源消费为47亿吨标煤。政策情形相对于基准情形,减少能源消费27%,减少CO₂,排放39%。根据基准情形的计算结果,2050年,中国排CO₂放量为31亿吨。这就意味着,中国不仅将超过美国成为第一大排放国,而且中国未来几十年的中国温室气排放将持续快速上升。按国家发改委规定目标,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降低率十一五期间累计职只能达到20%,每年在5%以下。据统计2008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降低率为5.18%,四川省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略低于全国水平,达到4.45%。从节能来看,今年至少要降低4.5%,才能完成五年任务。环保方面,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COD)还要完成减排总量的6%~7%的任务,节能减排任务相当艰巨。对于中国而言,由于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所占的比重较大,因此CO₂排放强度也相对较高。我国的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的比重超过2/3,这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以石油、天然气为主的格局大不相同。有数据表明,我国能源消费的CO₂排放强度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30%以上。中国以煤炭等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结构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随着中国经济的继续增长,能源需求和消费增加,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将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内保持持续增长的趋势。目前中国经济的“高碳”特征非常明显:中国正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能源需求也在快速增长阶段,“高碳”特征突出的“发展排放”难以回避;“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高碳”占绝对的主导地位,决定了中国能源是以煤为主的“高碳”结构,国内优质能源不足,能源结构不利于节能;中国经济的主体是第二产业又加重了中国经济的高碳特征,国内工业化比重不平衡,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占比较大;中国经济南“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中国节能减排的政策体系、绩效考核体系以及执法监管体系仍很不完善,在体制、政策、法规方面有待进一步健全。

(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

我国现在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加快推进的阶段,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庞大,能源需求快速增长。“高碳经济”特征突出的现实,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制约。怎样走出一条既确保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又不重复西方发达国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求发展的老路,同时又不盲目让西方国家牵着鼻子走,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发展中国家的排放空间已被严重挤占,必须探索新型低碳发展的道路。发达国家历史,目前和未来相当长时期的高人均排放已经和持续过多地占用全球碳排放空间,全球已失去了按公平原则分配碳排放空间的机会。发展中国家不可能沿袭发达国家以高能源消费为支撑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必须探索低碳发展之路。因此,中国目前最需要的不单纯是规模更大的经济刺激计划,而是提高政策前瞻性,推动结构性改革,推进提高增长质量的深层次改革措施,其参照标准将不仅是GDP数量和股指,还应包含就业、收入、社会保障、环境、能耗等多重指标。对中国来讲,发展低碳经济可以提供很好的机会来实现经济结构转变,促进低能耗、高附加值行业发展。尽管目前我国进行二氧化碳绝对减排还不符合现实国情,但是结合国内的能源政策、产业发展政策和土地利用政策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减缓排放的效果及需求,实现国内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发展低碳经济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主要应通过以下途径:一是投资于新能源、洁净能源等能源基础设施等形成资本积累,通过资本增长率提高来促使产出增长率提高;二是新增投资于低碳能源技术促进新知识、新技能的产生,并外溢到其他经济部门,推动技术进步,从而产生内生增长;三是新增投资到低碳产业部门,往往会形成新的就业,于是通过劳动增长促进经济增长;四是新增投资用于改善碳排放产生的经济效益,通过碳生产力提高以促进经济增长并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我国要坚持不同于发达国家的低碳发展道路。我国当前仍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未来相当长时期温室气体排放量仍会继续增长。因此,我国对于低碳经济的认识更应该强调发展过程和途径,通过低碳能源技术的开发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减缓由于经济快速增长新增能源需求所引起的碳排放增长,以相对较低的碳排放水平,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发展是第一要务和目的,低碳是实现发展的途径和手段,也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特征和标志。低碳发展将成为中国应对两个全球危机的必然选择。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日益紧迫的形势下,我国应把低碳发展作为推动能源技术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协调经济发展与保护全球气候关系的核心战略选择,实现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与国内可持续发展的双赢。

三、发展低碳经济采取的对策

(一)在武汉城市圈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建议

低碳经济的实现形式是合理调整能源结构,优化能源利用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积极开发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近期,我国已把淘汰落后产能作为重点,国务院下发了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明确了近期电力、煤炭、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焦炭、造纸、制革、印染等重点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的具体目标任务,以优化能源结构。在中期要大幅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重,推进氢燃料电池等新能源技术以及碳收集与埋存技术的应用;更长远看,建立以可再生能源、沾净煤、先进核能等为主体的可持续能源体系。除了节约能源、提高能效外,还必须加快开发清洁的替代能源,尤其是战略性地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消费比重,向“低碳富氢”的方向发展。尤其是应减少地下含碳能源的开采,大力开发太阳能、水能、风能、核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发展替代能源要按照以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以优势能源替代稀缺能源、以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思路,逐步提高替代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今后优质能源发展空间包括将核电作为主要的发展能源,把天然气作为能源调整的重要部分,坚定地发展水电,在分析技术、经济和可行性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发展其他可再生能源。以发展低碳经济为契机来解决我国能源问题,根本出路是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节约优先的方针,大力推进节能降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通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用能结构,加快构建节能型产业体系。要强化工业节能,推进建筑节能,加强交通运输节能,引导商业和民用节能,推动政府机构节能。特别要注意全面推进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工作,力求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推进废弃物能源化、资源化利用,走中国特色的生物质能源发展道路。当前,湖北省正在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乃至全省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从根本上是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模式。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实际上也是能源结构的调整过程;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实际上代表着“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变要求。旗帜鲜明地提出发展低碳经济,可以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两型社会建设的必由之路。2008年11月,湖北省出台了《湖北省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试行办法》,要求对转让无偿取得的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所得收益,应当按照转让方的隶属关系向同级财政缴纳主要污染物排污权出让金。在今年武汉市“两会”上,也有政协委员提出武汉城市圈应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其建议包括制定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法律法规、建立排放管理机构、保护大气环境、调整产业结构以及使用清洁能源等。为推进武汉城市圈发展低碳经济,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开展武汉城市圈发展低碳经济的资源潜力调查

以问卷调查及实地走访等多种方式,对全省发展低碳经济所需的自然资源、科技资源潜力等基础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建立动态数据库。对基础数据进行分析,确定我省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领域及存在的问题。

2.制定武汉城市圈低碳经济发展规划

虽然今年武汉市“两会”上有政协委员提出发展城市圈低碳经济。但目前就政府层面看,湖北省及城市圈尚无发展低碳经济的具体规划,缺乏发展低碳经济的纲领性文件。因此,应尽快制定并出台武汉城市圈低碳经济发展规划,并将该规划的相关目标和措施整合到其它各项规划和政策中,形成城市圈发展规划有机整体的一部分。

3.加强低碳技术的引进、开发及推广

低碳技术包括节能、传统一次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我省在开展CDM项目与发达国家签署协议时,在重视单纯的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买卖等资金的引进的同时,更要重视低碳技术的引进。主要是积极培育环境交易市场,提高在碳排放市场交易中的议价能力。鼓励企业依靠商业渠道引进技术,鼓励企业通过CDM项目融资实现技术改造。争取更多CDM项目在联合国CDM执行理事会注册,以获得更多资金及技术支持。

4.积极开展低碳经济示范

结合武汉城市圈实际,在冶金、石化、化工及建材等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先行试点,作为探索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领域,以此带动各领域低碳经济的发展。选择有条件的社区(小区)进行低碳生活示范区试点,在绿色交通、建筑节能、园林绿化、小区环保、垃圾利用、资源再生、市民参与等方面进行率先探索,以此带动城市圈低碳经济的发展。

5.制定实施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结合武汉城市圈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节能减排的工作需求,探讨运用政策手段制定相关优惠机制,为发展低碳经济服务。综合经济、环境保护和税务等部门,充分利用节能减排与低碳经济发展之间的政策协同关系,研究建立适应武汉城市圈的低碳经济市场体系和政策体系。构建低碳创新政策,包括低碳政策的建立,调整现有的政策体系,包括环境与生态保护的政策体系、资源节约使用的政策体系、经济生态核算与环境价值评价的政策体系。制定低碳创新激励机制。通过技术预见,要发挥产业低碳技术政策在市场激励中的作用,政府用政策激励和保护企业的创新积极性,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来发挥政策的激励作用,适当增加环保投资,开展环境资源税和环境补偿税的收费。完善低碳管理机制。通过低碳管理的统计、核算、认证和标志等手段,来建立起低碳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管理机制,分析管理成本的支出对经营效益的影响。

(二)中国企业应积极参与制定低碳经济国际规则

不了解低碳经济贸易的国际规则,我国企业将可能遭受重大损失。碳排放交易规则的制定者,将是最大的受益者。我国企业及时参与规则的制定非常重要。目前,企业作为发展低碳经济的主体,应对其建立激励机制,激励企业进行低碳科技创新。

政府通过设定明确的碳排放上限,可以科学界定哪些行业、哪些领域当中还有减排的潜力。低碳经济是基于自然规律的经济模式,因此通过对企业的减排进行实时的监测,摸清其减排程度,并对其应尽的减排义务进行客观评估,可使企业获得明确的信息。另外在减排过程中设立一些税收等政策激励的措施,促使企业寻求更好的节省能源的技术和方法。此外,稳定的政策和市场环境从长远来说非常重要,企业需要长期的稳定感,从而根据政府制定的目标相应地调整自己的发展计划和重点领域。低碳经济的政策要有时间范围,如英国政府就承诺在2015年之前低碳政策维持不变,这样就能给企业发出一个明确的信号;明确的信号可以给企业以稳定感,同时也可以给消费者个人提供更多消费的信心。应最大限度地使用以市场为主的自愿性机制,在完全必要和设计完善的前提下提倡以监管等原则来保障成效。其一,通过税收优惠、融资优惠等激励机制,政府和相关企业将会增加对低碳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投入,或者通过对研发资金的重新分配,来推动低碳技术的发展。其二,由于对碳排放的限制,排放温室气体较多的企业不得不增加对低碳技术的需求,一个新兴的低碳技术市场将会形成,这将极大地促进低碳技术产业的发展。其三,由于学习效应,低碳技术的性能在应用中将得到提高而成本却会下降,这反过来增强了技术自身的吸引力,使其市场前景变得更为广阔。中围企业应该而且必须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建立低碳领域的技术创新机制。伴随《京都议定书》的执行,相应的减排技术产业及其市场将逐步形成。清洁能源技术和高效能源技术将逐渐成为这一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的技术,谁在这个领域的技术创新中取得突破,谁就能够抢先占领这一市场,谁就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此外,更应注重低碳技术创新机制和清洁发展机制的整体战略部署,这不仅会带来非常大的利润,也是非常重要的国际合作领域。

能源技术创新范文8

关键词:低碳经济;新能源技术;太阳能发电技术;研究

一直以来能源都是世界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现阶段,合理开发利用新能源,在缓解当前我国能源压力,优化资源利用形式的同时,还能对我国传统能源开发利用活动加以约束,引导传统能源技术向新能源技术的转型升级,为我国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1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新能源技术发展现状

从数据统计中可以了解到,当前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能耗占全球总能耗的75%以上,这一情况的出现不仅会导致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气体的排放量,还会导致石油资源的逐渐枯竭,对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现阶段,为实现化石能源的节约、温室气体排放量的降低,2020年9月,我国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将会通过颁布相应政策,采取针对性措施的方式,切实降低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争取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为切实实现上述目标,合理开发使用新能源,尤其是在2030年实现风电、太阳能装机量超过12亿kW的目标,已经成为减轻能源环境污染问题、缓解全球变暖问题的重要抓手,为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支持。我国作为当前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与消费大国,2019年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7.7%,天然气、太阳能、风能、水能等能源的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3.4%,图1是我国“十三五”以来全国发电装机状况。从图1中可以了解到,尽管近年来为切实满足人们对能源的需要,火电装机规模不断上涨,但与此同时我国的新能源占比逐年上涨,这一情况的出现为我国社会低碳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支持[1]。

2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新能源技术应用情况

低碳经济的本质是通过技术创新与产业调整的方式,大规模使用清洁无污染的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从根本上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中可以了解到,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创新,新能源技术作为发展低碳经济的新动力,合理应用这一技术不仅能有效优化资源,改善环境,还能促进产业与生产力的发展,为低碳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2]。

2.1新能源发电技术

2.1.1太阳能发电技术。在我国新能源技术发展过程中,太阳能是应用实践相对较早的一类技术,在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太阳能不仅被用在取暖、采光等方面,太阳能供电技术更是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太阳能供电主要是借助太阳能电池板对太阳光进行收集,并将其转化为电能,太阳能充电桩、太阳能路灯等设备的使用不仅进一步提升了太阳能的使用效率,还为电力资源的有效应用,低碳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支持。但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当前太阳能发电技术的应用范围相对较广,但由于太阳能转化效率相对较低、其应用受到日照时间限制等因素的影响,太阳能发电转入电力系统中的难度相对较大。现阶段,为切实解决上述问题,部分地区结合区域的特点,通过将光伏发电与水力发电结合到一起、熔盐热能与光伏发电结合到一起等方式,实现不间断发电[3]。2.1.2风力发电技术。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陆上、海上风力发电设备的装机规模不断扩大,并取得了较好的发电效果。风力发电技术是一种在风力资源较为丰富的区域布置风电转化设备,使风能能够有效转化为电能的一种绿色化能源转换技术。当前,我国风电技术大多被应用在一些平原或者沿海地区,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尽管风电设备被布置在风能较为丰富的区域,能够有效地将风能转化为电能,但风电设备布置区域仍存在风停的情况。这种情况下,风电设备的工作稳定性不足,同时,风电设备在长期运转过程中容易出现较多的故障,降低风电技术的使用效果。现阶段,为切实解决上述问题,当前部分地区在布置风电设备时,会通过将风电设备与光伏发电设备布置在一起,组成联合发电体,在风能、光能充裕时自动充能,在风能、光能不足时,将存储的电能输入电网系统中,维持电网的功率,进一步提升自然能源供电的可控性[4]。2.1.3水力发电技术。当前水力发电是我国较为常见的一种发电技术,不仅能够实现水利资源的有效利用,还能为洪涝灾害的管控提供有效的支持。现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力发电技术不仅被应用于传统河流水能的应用过程中,还被应用到潮汐能、海流能源的转化过程中。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水力发电技术不仅不会对周边环境产生明显的污染,能源的转化效率也比较高,因此,水力发电成为了一种广受人们欢迎的能源转换方法。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对地势、环境等方面有着一定的要求,这使得这一技术有着较为明显的使用限制[5]。2.1.4地热发电技术。近年来,地热能同样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这种能源主要是借助地热设备将地壳结构中存储的天然热能进行合理利用,以满足人们对室内环境温度的需要,在建筑中合理配置地热系统,不仅能够有效降低暖通空调系统的应用频率,还能有效节约燃料供热所消耗的能源,进而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当前我国有着较为丰富的地热能源,但这一能源的使用同样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域限制[6]。

2.2新能源技术应用实例

2.2.1新能源汽车。低碳经济与新能源技术紧密相连,相互促进,在当前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的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升,为切实满足自身的出行需要,汽车行业得到了高速的发展,新能源汽车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纯电动汽车、太阳能汽车得到了有效的普及,不仅有效减少了化石能源的消耗,还降低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为低碳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支持[7]。2.2.2能源构成。在某乡村地区,为进一步降低居民对化石、秸秆等资源的消耗量,当地政府通过制定针对性新能源使用补助政策,加大低碳经济发展重要性宣传力度等方式,有效提升了当地群众使用新能源的积极性。并且经数据调查显示,一年间,当地居民生态能源消费消耗的电力能源占总能源比的22.74%、液化气占比10.03%、沼气占比2.01%、太阳能占比9.38%、煤炭或木炭占比46.72%、薪柴或秸秆占比46.72%,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地居民太阳能、电能等清洁能源的消耗占比逐渐提升,这一情况的出现为当地低碳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支持[8]。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