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消耗现状范例6篇

能源消耗现状

能源消耗现状范文1

关键词: 节能;减排;石化;技术;优化

伴随人们对全球能源状况、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深入了解和认识,节能减排逐渐成为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共同关注的问题。当前,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石油化工是高耗能高污染排放产业,相关企业在降低能耗指标和实现国家节能减排任务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 尽快提高能源和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以及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当前石化行业最迫切的任务。石化行业的节能减排离不开切实可行的措施和良好的技术支持[1]。

1 我国石油石化行业能源消耗面临的问题

1.1能源利用效率低

目前我国总能源利用效率约为33%,比发达国家低约 10百分点。而且我国石油利用效率与发达国家相比也明显偏低, 我国每千美元国内生产总值的石油消耗为 0.26t, 比日本高 2.3倍,比美国高1倍,比印度高 0.2倍。同时一些资源约束问题、结构不合理问题、生产技术落后问题、产业体制问题等问题也一直困扰这石油石化产业[2]。

1.2节能管理基础薄弱

突出表现在管理体系建设方面, 各单位均很大程度地存在着节能管理组织不健全、职能不到位、体系不顺、力量薄弱等问题,各级节能管理和技术机构的力量亟待加强。同时,在基础管理方面,计量、定额、监测、统计等还相对薄弱,节能源头管理尚未落到实处,考核奖惩机制还不够完善, 全员节能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1.3石油石化产业节能降耗责任重大

在我国,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的石油石化产业,既是能源生产企业,也是能耗大户。在能耗方面,2009年全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的能源消费量为47192.5×104t标准煤, 占全国工业能源消费量的1/5以上,也就是说,有20%的能源让能源企业自身用掉了;能源利用效率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达15%。如果石油和化学工业能源消耗能够降低1 个百分点,那么,就意味着省出了几百万吨的石油。可见,石油和化学工业企业提高能效、节约能源是何等的重要!

石油石化产业节能降耗责任重大,刻不容缓!石油化工是高耗能高污染排放产业, 相关企业在降低能耗指标和实现国家节能减排任务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 尽快提高能源和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以及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当前石化行业最迫切的任务。

2应对的措施

2.1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低,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因此,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持把节能降耗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有效减少消耗和废物产生,以资源的高效利用促进循环利用水平的提高。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并重,减量化优先的原则,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有效减少消耗和废物产生。

同时还要依靠制度节能。这这方面,我们需要认真学习国外节能的先进经验,尽快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在德国,政府把节约能源作为其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颁布了很多法律法规并采取多种措施鼓励民众节能,将能源问题作为政府工作的重点,同时加强节能宣传,鼓励家庭参与。芬兰一直十分重视节能工作,长期致力于提高能源的生产和利用效率,并在可再生能源和节能技术开发的同时,注重对公民进行节能教育,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根据矿物燃料中碳含量收取能源税的国家。发达国家主要通过法律、法规、科技、教育等手段来节能,值得我们借鉴[3]。

2.2优化炼油结构, 实现装置大型化

“大规模、长周期、系统联合”是石化企业实现大幅度节能减排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通过采用大型化的装置,会使得能量逐级利用、热联合以及低温余热利用更加合理,经济效益也将更好。对于新建的炼油厂来说, 炼油结构的合理布局和装置的大型化需从设计之初考虑;对于已有的炼油厂来说,需要视情况逐步优化炼油结构,实现装置的大型化。

炼油结构的优化包括多套装置的集成设计、产品调和比例的优化以及落后工艺技术的改进等。例如催化蒸馏技术通过将减压蒸馏、加氢脱硫、渣油热转化等多套装置进行组合设计,不仅大幅度减少设备数量,节省投资约30%,而且还能显著降低运行成本, 燃油消耗节省约15%[3]。2008年,我国原油加工量为 3.42亿 t。预计到2011年有效炼油能力将达到 4.4亿t 。但是我国石油炼制企业的规模优势不明显。目前,世界上炼油厂的平均规模约为 500万t/a ,大型炼油厂在1000万t/a以上,最大的为 4000万t /a。但我国现在整体炼油规模水平不高,千万吨规模的炼油厂不是很多,小规模的炼厂还到处可见[4]。规模偏低是造成我国石化企业能耗高和排放多的重要原因。只有炼油规模做大企业才能做强,我国石化行业需要更多千万吨级的炼油厂,更多采用先进的低能耗、低排放的工艺技术,而高能耗、高排放的小炼油厂和小化工厂需要尽快改造、兼并甚至关停。

2.3加快炼化一体化步伐

炼化一体化将炼油厂和化工厂联合在一起,可以实现原料的互供,提高原料的综合利用水平,并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大规模、集约化、短流程、高灵活的结构组合优势, 进而实现石化企业的节能降耗并提高经济效益。炼化一体化可优化原料配制,还可以简化水、电、汽、风、氮、氢等公用工程, 节省装置投资和运行费用,减少库存和储运费用以及中间产品的营销费用,并且能够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调整产品结构。

炼化一体化可以确保化工厂的原料供应不受市场波动的影响。由于化工产品的利润远高于炼油产品,通过炼化一体化可以使炼油厂约 1/4的油品变成价格较高的化工产品,提高了企业利润,这是未来石化企业的发展方向。

据报道[4],炼化一体化技术在发达国家比较成熟。以巴斯夫公司为例,在位于德国总部的一个联合体中有200多家工厂和生产装置联合在一起,形成原料互供。这种联合体在经济和环境上有着巨大的优势。如果将该联合体拆分并分别放置在50个相距 100 km的地方,那么巴斯夫公司每年将要为此多付出 5亿多欧元。

我国的乙烷、丙烷、丁烷及凝析油等轻烃资源缺乏,石油化工的发展必须依靠原油加工提供炼厂气、石脑油等轻烃资源和部分低碳烯烃资源, 这就要求有条件的企业尽快由燃料型转变为燃料-化工型。国内最近几年正在加快此方面的规划和建设, 新建和正在建设一批大型的炼化一体化项目。

2.4 综合利用炼油化工副产品,发展深加工产业

充分利用炼厂干气建设干气提浓或乙置,如中国石化已利用干气中的乙烯资104t/a;充分利用乙烯裂解副产碳四、碳五资源。2009年,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实现裂解碳五全分离,计划建设天津、燕山碳五分离项目;加大轻烃和焦化装置液化气的回收利用力度,每年可回收轻烃350×104t以上、液化气20×10左右;加强氢气资源的优化利用,优化制氢原料,实现原料气体化和富氢气体的回收利用,顶替制氢用的石脑油约30 ×104t,回收氢气约13.7×104m3(标准)。

2.5实现清洁生产,减少污染排放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和环保法规的日益严格,石化企业不仅要为消费者提供清洁的产品,而且自身的生产过程也要实现清洁化。尽可能避免使用有毒、有害、有碍人体健康的酸碱等辅助原材料和催化材料,尽可能回收“三废”中的有用资源, 尽可能减少污染排放。

中国石油兰州石化公司[5]为了减少常减压炉的烟气量,于 2003年更换了炉用燃烧器,并将燃料油改为燃料气。改造后加热炉的烟气排放量减少了33%,烟气中二氧化硫的含量下降了 21 % ,氮氧化合物的含量下降了3%,一氧化碳的含量下降了11%。

2.6开发与应用节能减排新技术

节能减排新技术包括新的分离技术,如超临界分离、膜法分离、变压吸附分离、磁性分离、微波分离、络合分离、抽提蒸馏以及膜法蒸馏技术等;新的反应技术,如反应蒸馏、超临界反应技术等;新型换热器与分离器;新的热能回收、热电联产技术等。

3结束语

石化企业的节能减排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不仅需要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技术和措施,而且更需要众多掌握节能减排技术且有着良好节能减排意识的一线工作者。企业节能减排的有效实施需要政府、 企业、 研究机构和人才培养单位的紧密配合。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节能减排的同时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福琴,等.我国炼化业务现状及近期发展展望[J].石油科技论坛,2008,27(4).

[2]任京东,林敏.我国石化行业节能减排的途径与措施分析[J].现代化工,2010,30(3):4-8.

[3]余绩庆,刘博,高建保.我国炼油企业提高能[J].石油规划设计, 2008,19(2):32-35,48.

能源消耗现状范文2

现阶段,能源消耗量巨大使得能源供求关系发生了相当大的改变,在能源市场中供不应求的现象十分普遍。在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电气领域中,随着人们对照明取暖的要求逐年提高,能源消耗量也随之增加。火电厂能源消耗量的激增,成为近年来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发展战略最大的阻碍因素。我国政府为了解决能源消耗问题,对节能降耗工作的开展与落实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督促火电厂在可允许的范围内实现最大程度的节能降耗。本课题的研究是建立在政府对火电厂节能降耗重视度的基础上的,从火电厂能源损耗的现状出发,找出导致火电厂能源大量消耗的原因,并提出一系列解决建议,希望能够帮助火电厂实现节能降耗,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尽绵薄之力。

2我国火电厂电气能源损耗现状及原因

2.1我国火电厂电气能源损耗现状

目前,在我国火电厂的运行过程中,由于其各个领域都需要能源的支撑,也就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大量的能源消耗的现象[1]。据2014年底国家对全国各地各大火电厂能源损耗的调查结果显示,在我国火电厂的工作过程中,能源损耗的40%都是照明损耗,照明设备的实际功率要大于预想中设备工作的功率,也就增加了照明设备的能源损耗量。另外,铁磁性损耗占据总体消耗量的20%,主要是在交变磁场中铁质材料的消耗导致的。除此之外,设备的能源消耗也占据整体的能源消耗的20%,一般情况下在设备的不工作时也是存在着能源消耗的,因此在设备损耗中大部分都是由于空载造成的。而能源消耗总量最后的20%则多为多余的无用功,其中70%的能源消耗都是可以避免的。

2.2我国火电厂电气能源损耗的原因

导致火电厂能源消耗的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四点:第一,在整体的火电厂供电过程中,对相关设备与工作流程的管理制度不完善,实施力度不严格,使得火电厂在运行中存在着很多管理弊端,是火电厂出现大量的电气能源消耗的主要原因;第二,在照明设备工作时,对照明设备功率规定不够合理,使得照明设备的功率经常超过预想的工作功率,出现多余的能源消耗。再加上有时候由于管理制度的不严格,使得工作人员在选取照明设备时与工作区域的要求不配套,也会导致大量的能源消耗;第三,在火电场的工作过程中,大部分设备都是铁器,铁的导热性非常好,在工作过程中经常会出现铁器设备温度高过规定范围的情况,使得铁器消耗量非常大,无形中又增加了能源消耗量;第四,有时工作中电气设备的运行受非人为因素的影响运行功率不稳定,会出现超载或空载的情况,都会引起能源消耗。

3我国火电厂电气节能降耗的方法

3.1置换高效电动机

现阶段我国火电厂在选择电动机设备时,应该充分考虑电动机的工作功率情况,分析其中有用功率和无用功率的损耗对比,适当的借助科学手段降低有用功率和无用功率,此种发动机才是最适合当今社会的高效发动机[2]。能够有效降低有用功率和无用功率的发动机,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适当的减少因设备损耗和其他损耗导致的能源消耗量过大的情况。目前我国火电厂中大部分使用的还是传统的有用功率和无用功率消耗都非常大的低效率发动机,因此为了实现火电厂的节能降耗首先要做的就是用高效发动机置换低效发动机。

3.2采取合理的节电策略

在火电场的工作过程中,为了实现消除多余的无用功,应该合理制定节电策略。借助节电策略的实施,减少在火电场工作过程中设备的不工作的情况下也会产生的能源消耗和设备超过规定范围的工作功率造成的能源损耗,进而实现火电厂能源损耗度的降低。具体的节电策略应该包括制定设备工作与不工作的管理制度,使得设备在不工作时彻底的截断能源消耗,还可以每台设备采取责任到人制,一个人管理一台设备,即便在其不工作的情况下也要控制设备空载造成的能源损耗。现今社会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还为火电厂提供了一种新型的节点产品--轻载节电器,轻载节电器的安装简单而使用方便,还能够在设备运行过程中针对设备不工作时出现的空载情况及时的作出反应,降低工作电压,进而实现节能降耗。

3.3消除电气系统内部的无用功

在火电场工作过程中,要想做到合理的消除电气系统内部的无用功,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设备短路或工作不稳的情况造成的能源损耗的问题。空载现象不仅仅是设备能源损耗的主要来源,也是电气系统内部无用功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为了解决空载问题,进而消除电气系统内部的无用功,除了制定合理的节电策略,还应该在可允许的范围内减少电气设备,根据火电厂实际的工作情况投入适量的发电设备,并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机制,减少无用功造成的能源损耗,促进火电厂节能降耗的实现。

3.4严格规范运行管理制度

严格的制度规范是一切工作的基础,也是保障火电厂正常工作的理论基础。为了实现火电厂节能降耗目标,必须要从根本的制度规范上找出解决办法。首先要做的就是完善能源管理机制,在火电场中成立专门的管理小组,对每一部分的能源消耗情况进行统计,并在年终时宣布统计结果,对节能工作开展较好的部门采取物质或精神奖励,而对那些能源消耗量过大的部门则要采取相应的惩罚。其次还应该建立一个专门的故障排查部门,对工作中可能出现的短路或电压不稳导致的设备功率不稳等情况及时的解决,减少因设备无用功造成的能源损耗,从根本上实现火电厂的节能降耗。

4结语

能源消耗现状范文3

【关键词】油田;电力;节能降耗;问题;管理措施;发展方向;研究

前言

石油是现代能源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其为各个企业的生产活动提供了强大的能源保障。其在生产活动中也需要消耗一定的电力,保障正常运行。现在市场经济的深入,油田企业也需要面对本行业,或者企业能源企业的竞争,需要其强化各个方面的管理,保持强大的综合实力。油田的运行的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电力资源,而减少电力资源的消耗,降低成本,优化企业的经济效益是较为有效的途径之一。但是许多的因素均会对于电力节能降耗管理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限制了节能降耗的效果,造成了电力资源的大量浪费,增加了费用的支出,因此需要管理人员予以高度的重视,对该类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1.油田电力节能降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发电环节

在发电的过程中,由于燃料的燃烧不充分,其无法将全部的热量彻底的释放出来,能源的利用率没有达到理想状态,造成能源的大量浪费。另外油田发电厂使用过的锅炉燃烧的稳定性也与其投入的成本,如果锅炉的燃烧效率较低,本身已经存在老旧的问题,能源的利用情况不稳定,均会造成一定的燃料浪费。

1.2供电环节

抽闲配电变压器的状态,服役时间及型号等,均会直接影响到电厂的供配电网的能源消耗。国家的相关规范中对其的要求较为明确,许多型号较为陈旧,能耗较大的变压器已经被淘汰,且经过国家的检测,几乎三分之一的变压器属于高能耗的设备,给节能降耗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配电网的供电半径是否合理,也与其线路损耗、电压波动、供电稳定有直接的关系,而现在许多电厂明显存在供电半径大多的问题[1]。

1.3用电状况

油田生产过程中电力能源消耗比例最大的是机采系统和注水系统,其中机采系统抽油机的状态对于能耗的影响极大,许多抽油机的平衡度较差,参数设置不合理,造成了能耗较大,而地面注水系统中泵机组的老化,效率会降低,泵并联运行的措施不合理,数量不同的水泵同时运行时。匹配不合理,均会造成电力能源的大量消耗。

2.相应的改进措施

2.1精细化管理

在电力节能降耗方面实施精细化管理,需要全面分析油田当前的情况,并结合现实的情况,学习新型的管理理念,制定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标准及方法,将电力消耗的各个环节及不同方面均制定相应的节能计划,指标明确,按照计划完成,使得能源的管理更加深入,更加细致,电力节能降耗工作也能够提升到另一个高度。该项工作需要长时间的坚持,以及许多细致的工作,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因此需要管理人员将其制定为企业的发展战略,最终实现降低成本,提升效益的目标[2]。

2.2强化油田内部的能源管理

强化油田内部的能源管理方式,可以参考国内先进企业的管理方法,或者国外同行的能耗情况及其相应的处理方式,并结合本企业的具体情况,构建能源管理中心,利用各种方式保障能源的利用率达到最大化,包括科学合理的用电环节、制定能耗的定量等,将该管理责任分配到具体的人员,做到责任明确。油田在生产过程中需要使用到许多大型的机械,其能源消耗十分巨大,需要强化该类设备的管理,注意日常保养及维修工作,保障其能耗正常,且生产效率高,能够有效的减少电力资源的消耗。

2.3电网智能化管理

许多油田对于电网进行改造,或者实施节能降耗管理措施,均是以传统电网结构为基础实施的。现代科学技术的提升,社会形式的变化,电力市场也在逐步进行深入的改革,用户对于电能的消耗大幅度提高,且对电能的质量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因此在电网改造时应不仅仅关注与原来电网的优化结合改善,而是需要直接将电网建设为现代化智能电网,优化其结构及供电方式,改进其保护措施,在电网中配置各类智能化设备,该类设备相较传统的设备具有能耗更低,反应更快,且可靠性更高等优点在保障电网供电质量条件下,也减少了电力的消耗[3]。

2.4合理管理资金

合理管理资金是现代油田电力节能降耗工作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油田的生产过程中将能源价值与国际水平保持一致,保障资金充足,为购置新型设备、改造电网线路、检修线路、维护设备及其他项目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能够有效的促进电力节能工作的顺利进行,还能够保障在专项活动中有专用的资金,强化节能降耗的管理效果。

3.油田节能降耗管理的发展

油田的发展经历了较长的实践,其现在电网运行的经济性、减少电能消耗等方面均进行了长时间摸索,获得了一定的经验。但是电能的降耗管理还可以在输配电方面着手。输配电节能的主要方式是减少电能损耗率,可以引进新型的电网形势,优化其线路结构等,提升输配电的电压等级、全面统计及分析线损的,均能够优化输配电环节节能降耗的效果[4]。

4.总结

油田生产环节众多,包含的内容也十分丰富,各个环节中均需要消耗大量的电力资源,保障生产的正常运转,电力消耗是油田生产消耗的重要方面,其直接关系着油田的生产成本情况。而不同环节中的各种因素,包括设备的消耗、人为浪费、使用不当等,造成了大量的电能浪费,不仅大量消耗了资源,也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限制了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本文仅从一般的角度分析了油田电力节能降耗的措施及发展方向,实践的管理活动中还需要管理人员结合油田的实际情况,包括油田的规模、特点、电力消耗量、配电网设置等,不断总结经验,或者引进先进的管理方法,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减少电能的消耗,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良好的市场占有率及正确的发展方向,也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陈玉坤.电力节能降耗采取的技术措施探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03):136.

[2]周新军.我国能耗监测管理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J].当代经济管理,2014,36(02):46-49.

[3]郝景成.关于油田节能降耗技术的分析[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4(02):56.

[4]倪承波.胜利油田电力节能降耗管理研究[J].科学决策,2014(02):56-69.

作者简介

能源消耗现状范文4

关键词:能源强度;人口密度;聚类分析;线性回归

一、 引言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能源消耗量不断增加,然而人均能源拥有量却没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中国经济处于高速发展阶段,能源的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与人口政策、生育观念的转变,中国正在面临着能源危机与人口危机双重挑战。早在19和20世纪,西方国家经过两次工业革命后,先后完成了工业化,消耗了地球上大量的能源资源。伴随着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消费量会不断增加,降低单位GDP能耗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是迫切需要解决的两大问题。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中国的人口在不断增加,能源消耗量同时也在增加。有限的资源以及人类日益增长的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近几年来中国北方大范围的雾霾天气频繁发生,这与人口密度以及冬季供暖等因素有关,通过分析人口密度的过度集中趋势、人均能源消耗的日益增加以及人口密度对地区能源消耗的结构性影响等多方面因素,探索人口密度与能源强度之间的关系,将会为能源结构调整方向,城市规划布局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提供参考依据。

能源短缺和人口居住地区过度集中已经成为中国面临的两大难题。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截止2014年年底,中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重大约为18.78%。虽然人口占比在进一步减小,但是人均能源消耗却在不断增加,2014年底。中国的人口密度已经达到了142人/平方公里(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5),根据国际能源署(IEA)以及《中国能源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测算,中国人均一次能源消耗量已经超过了3吨标准煤/人。从长期来看,中国人口的增速有可能会出现下降,人口的聚集程度会进一步增加,城镇地区人口密度不断增大。从资源禀赋的角度,现已探明的不可再生能源储备有限,工业生产和居民消费过程中能源使用效率普遍偏低,能源短缺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问题。地区人口密度对能源强度将会产生何种影响,需要通过研究不同省份的人口密度和能源消耗之间的关系来揭示。

人口密度对能源效率和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地理位置、、公共服务发展程度等方面,尤其是城市公共交通以及集中暖等对提高能源强度具有明显效果。Brownstone和Golob(2009)研究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人口密度对交通和能源消耗的影响。结果表明,较高的人口密度能够有效地降低私人汽车和公共交通的能源消耗。Pfaff等人(2004)以及Huang和Qian(2010)对交通能耗的相关因素进行了进一步分析,但是人口密度因素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方国斌等人(2016)在对地区能源消耗的比较分析中得出,中国北方地区的能源效率相对南方较低,其中主要因素为气候以及人口密度。

随着全球各个国家的经济不断得到发展,人口不断增加,不可再生能源能源储备逐渐变小。怎样合理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实现绿色生态化和可持续发展,需要从资源配置合理调整出发,分析影响能源效率的各种不同因素。本文首先研究能源消耗及人口密度的区域性差异,通过聚类分析分析得出不同地区的能源需求和人口状况的差异,最后针对中国的能源现状进行回归分析,切实了解地区人口状况及其对能源消费的影响。

二、 中国各省人口密度与能源消耗现状

中国各省的人口密度因地区差异很明显,沿海地区因为改革开放的政策优惠,使得经济发展速度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人口城镇化速度较快。中国各地区人口密度差异较大,地区间不均衡状况尤为明显。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人口为净流入,人口密度较大;中部地区人口为净流出,人口密度相对较小;而西部高原地区由于自然生态原因,人口稀少,资源消耗量和综合利用率普遍偏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着传统工业化道路,经济增长以高投入、能源高消耗、环境严重破坏为代价。中国对能源的需求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在不断增加。同时,中国的目前能源利用有很多不足之处:

(1)过度依赖煤炭资源。中国正处于发展阶段,新能源开发和利用的能力仍然有限,导致中国的能源消费主要依赖于煤炭资源。煤炭等化石能源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如果新能源不尽快开发并替换这些不可再生资源,最终会出现不可再生资源,如煤炭,石油等将被耗尽。

(2)能源消耗总量增加,从而导致能源短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能耗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能源和人口之间的矛盾将变得更糟。人口规模不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生太大变化,但是人口密度可以做一个合理的分配,适当的人口密度要放在重要位置。

(3)能源效率低下,污染严重。随着不断上升的能源消耗,以及能源使用效率问题,大量不合理使用煤炭消费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由于生态环境面临越来越大的破坏,人均能耗增加,能源供应形势日益严峻,人与资源矛盾突出,对原本日益脆弱的生态链造成巨大压力。

三、 中国各省人口密度和能源消耗的关系

1. 数据描述。为了分析人口密度与能源消耗的关系,需要考虑各个地区的人口数(单位:万人),土地面积(单位:万平方公里),能源消耗(单位:万吨标准煤)等情况,并据此计算得到人口密度(单位:人/平方公里)和人均GDP能耗(单位:吨煤/人)等指标。由于自治区的数据缺失,本文选取2012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数据进行分析,主要包括地区分类和计量分析。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3。表1是这些地区人口数,土地面积和能源消耗三个指标的描述统计。从表1可以看出,各个地区的人口面积和能源消耗差异非常大,从统计分布来看,地区之间差异非常明显。

能源强度是反映一个地区能源消耗的相对指标,可以采用单位GDP能耗或者人均能耗,为了增强对比性,这里采用人均能源消耗。由于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生活方式,工业化程度,自然资源禀赋等因素差异较大,中国各个地区人均能源消耗水平也不一样。2012年,人均能源消耗量最大的是内蒙古自治区,为8.88吨煤/人;人均能源消耗量最小的是上海,为1.77吨煤/人;前者是后者的5倍。

2. 能源消耗与地区人口状况的综合分类。为了正确反映中国各个地区能源消耗的差异,便于进行进一步的比较,需要首先对各个地区进行合理分类。本文选取五个指标作为分类依据,这五个指标分别是:人口数X1、土地面积面积X2、人口密度X3、能源消耗X4以及人均能源消耗X5,采用的分类方法为多元统计分析中的系统聚类法。聚类分析就是分析如何采用多个相联系的指标对样品进行综合分类的问题。系统聚类的基本思想是:距离相近的样品先聚成类,距离相远的后聚成类,过程一直进行下去,每个样品总能聚到合适的类中。图2是30各省、市、自治区聚类结果。

从图2的聚类结果可以看出,如果将样品分为三类,则分为第一类的省份有河南、江苏、河北、广东、山东、江西、山西。此类省份大部分为人口密度大,能源消耗量大,人均能源消耗适中。分为第二类的省份有湖北、湖南、四川、内蒙古、辽宁。此类省份的特点是人口密度适中,能源消耗量较大,人均能源消耗适中。其余省份归为第三类,此类省份人口密度和人均能耗均介于上述两类当中。

3. 回归分析。人口密度的变动是怎样影响地区能源效率的,需要对两者的相互变动关系进行研究。从图3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人口密度与人均能源消耗情况可以看出,除了北京市和上海市,其他地区能源消耗和人口密度之间大致满足负相关关系。北京和上海,天津这三个直辖市人口密度比较集中,相对来说,人均能源消耗水平比较低。所以人口越集中,越利于节能。但是,相对而言,其他地区包含大量农村地区,能源消耗量比较少,所以需要进一步确定费直辖市地区能源消耗与人口密度之间的关系。

为了对人口密度和人均能源消耗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我们以人口密度为自变量(X),人均能源消耗(Y)为因变量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以便进一步明确两者之间的关系。为了使得结果有对比性,这里只考虑除掉北京,上海和天津以后的其余27个地区。建立如下的线性回归模型

Yi=β0+β1Xi+ui

模型的估计结果见表2。

即样本回归方程为

Y=7.361 8-0.008 2X

由表2的估计结果可知,回归方程的斜率为负,它表示随着地区人口密度的增加,人均能源消耗减少;R2=0.725,说明因变量人均能源消耗的变动的72.5%可以用自变量人口密度予以解释,因此,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很高;给出显著性水平α=0.05,回归方程的常数项和斜率项估计结果显著不为0,t值分别为21.30和8.12,表明人口密度对地区人均能源消耗有显著影响。

从以上可以得出结论,人口密度越大的地方,能源消耗的数量也大,而人均能耗却是偏低的。其原因在于人口的密度效益与能源消耗的规模效益,人口密度大对沿海经济发展的影响要远大于人均自然资源多少的影响。人口稀少一般可以导致人均拥有较多的自然资源。人口密度小会导致较多的人均交通投资,人均通信投资,人均其它基础设施的投资,从能进一步产生能源利用效率的集群效用:

(1)从交通运输角度,在发达地区,由于交通拥堵,人们更倾向于大容量交通和密集型交通网络服务的发展,大大减少了私人汽车的能耗。而人口密度低的地区,人员流动小,交通投资要远大于发达地区,因此,人口密度高的地区人均交通能耗低。

(2)从电力上消耗角度,中国沿海地区居民的人均居住面积要远小于偏远地区,人口密度越大,人均居住面积就越小,家庭拥有独栋建筑的就越少,居民大多居住在公寓式多单元的住房里,照明及空调制冷、制热的综合效率得到提高,电力能源消耗的相对于偏远地区较少。

(3)从燃气能耗方面,燃气能耗与居民家庭的人口总数、家庭的从业人口比重有关。家庭人口越多,人均燃气能耗越少,比如,在发达地区,很多单位或公司都提供餐补,并且公职消费很普遍,从业者在家就餐的机会较少。在人口规模效应的影响下,人均燃气消耗相对较少。

四、 结论

本文对人口密度对能源强度的影响进行分析,揭示了不同地区能源消耗的规律,通过聚类分析、回归分析,对中国30个省的人口密度,能源消耗总量,人均能源消耗量进行了研究分析,阐述人口密度对地区能耗的影响以及和地区人均能耗的关系。研究认为,人口密度对地区的发展和能源消耗有重要影响,高密度人口的地区人均能耗少,提高了能源的利用率,有利于国家的节能减排。具体表现在:

(1)人口密度会影响地区的交通能耗。在人口密度低的地区,人均交通投资比较大,居民对交通网络和服务的利用率较小,居民的交通行为也比较分散,会降低公共交通的规模效益,交通能耗会随之增加。而在发达地区,由于人口众多,交通拥堵,人们外出时更容易选择公共交通设施,大大提高了公共交通设施的利用率。所以说低密度发展会增加交通能耗。

(2)人口密度会影响地区的家庭能耗,如电力燃耗,燃气燃耗等。在高密度人口的发达地区,人们居住面积小,对制冷、照明没有欠发达地区的人们要求高。所以,在发达地区居民家庭中相应的电力能耗和燃气能耗相对来说会降低。

参考文献:

[1] 方国斌,宋国君.城市能源效率的PS-kNN分类综合评价[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4,29(9):34-43.

[2] 姚永玲.北京城市发展中的能源消耗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7):40-45.

[3] 方国斌,宋国君,马慧敏.基于气候区划的城市能源效率分类研究――来自中国213个城市的证据[J].统计与决策,2016,(13):23-28.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项目号:15AJY01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号:71171001);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项目号:12YJA790111)。

能源消耗现状范文5

【关键词】安徽;经济增长;能源消耗;脱钩

一、引言

近年来,在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背景下,安徽抓住机遇,大力推进皖江城市带建设,积极融入泛长三角地区经济圈,全省经济经历了快速发展的进程,2012年,安徽省生产总值(GDP)达到17212.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1%,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3个百分点。GDP增幅居全国第9位。

经济的快速发展给安徽省带来了机遇,但是也使安徽的发展面临更大的挑战。安徽省已然成为了能源消费大省,对能源需求的增加,环境压力增大的问题日益突出,而安徽省在“十二五”规划中再次提出了积极推广低碳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任务。这一矛盾的正确处理是安徽省继续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保证,因此,对安徽省能源消耗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它能为安徽省更好地实施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以及制定相关政策等提供必要的依据。

二、文献综述

关于经济发展与环境压力的“脱钩”研究最早是由Carter于1966年提出来的,此后在1978年,Kraft在论文中提出了能源消耗与总产出的脱钩关系。九十年代初,在一份关于可持续生产和消费的报告中,英国政府提出了第一套脱钩指标。Janicke(1994)等人对联邦德国、比利时等一些欧洲国家的经济增长与物质消耗进行了脱钩研究。Maria Buitenkamp(1999)在一份报告中提出了“相对脱钩”的概念,同年J.W.SUN等人从IU曲线的角度验证了OECD国家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的脱钩。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02)才给出了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反应(DPSIR)的脱钩评价指标。J.Vehmas(2003)基于综合环境压力、经济增长及单位GDP的环境压力变量指标综合判断脱钩程度,将脱钩类型分为弱脱钩、强脱钩、衰退性脱钩、弱复钩、强复钩和扩张性复钩六种;同一年Juknys还从初级脱钩和次级脱钩的角度对立陶宛的经济、能耗脱钩状况进行了分析。Tapio(2005)在对芬兰的城市交通研究中提出了脱钩弹性的概念,并将脱钩类型加以细化,相对于前者增加了扩张性耦合和衰退性耦合两种类型,使脱钩状态变为八种类型。此后几年,对于各个国家和地区关于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实证研究较多,例如David Gray等人对苏格兰地区的经济、交通运输和碳排放作了脱钩研究;LU I J等人选择了台湾、德国、日本和韩国作为研究对象;DE FREITAS等(2011)又对巴西的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作了研究。

相比较而言,国内学者对于脱钩理论的研究确实比国外要晚一些。2003年,陆钟武,毛建素在其论文《穿越“环境高山――论经济增长过程中环境负荷的上升与下降”》中基于IPAT方程推导出了关于脱钩评价的方法。邓华,段宁(2004)总结分析了脱钩评价模式,并分析其对循环经济的影响。诸大建(2005)根据脱钩实现模式“四倍数”理论提出了适应我国的C模式。之后的几年里关于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的脱钩研究在国内比较流行。王明霞(2006)在研究浙江循环经济的发展情况时引入了生态效率指标;同年,赵一平使用总量评价模式研究了我国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的相应关系。庄贵阳(2007)利用Tapio的脱钩弹性指标对20个国家的碳排放脱钩状况进行了研究。王虹等(2009)在研究我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时发现经济指标与环境压力指标在弱脱钩后出现了扩张性复钩的现象。王崇梅(2010)在研究中定义了一个脱钩指数作为评价脱钩的指标,并用脱钩指数对胶东半岛的生态环境压力与经济发展的脱钩关系进行考量。陆钟武等(2011)以IeGTX方程作为能耗、废物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定量表达,并将脱钩程度分为绝对脱钩、相对脱钩和未脱钩三种。

综上,由国内外相关文献可知判断脱钩状态或测度脱钩程度的方法有很多,如OECD的脱钩指数法;Tapio的弹性分析法;基于完全分解技术的脱钩分析;IPAT模型法以及计量分析方法等等。其中Tapio的弹性分析法主要是利用弹性来测度脱钩程度,它将脱钩类型分为八种,是最为精细的一种分类方法。

三、脱钩评价分析

(一)脱钩分析的评价指标

Tapio的弹性分析法是Tapio在研究1970―2001年欧洲的交通行业发展与能源消耗问题是提出的,脱钩弹性的计算公式如下:

二氧化碳排放量的GDP弹性=二氧化碳排放量变化的百分比/GDP变化的百分比

即%ΔCO2/%ΔGDP

本文用DI表示脱钩弹性,TEC表示能源消费量,计算公式如下:

DI=%ΔTEC/%ΔGDP(1)

(二)数据准备

本文所需的数据主要有安徽省GDP总量,安徽第一、二、三产业的增加值、比重以及三大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和拉动率,安徽省能源消耗总量(包括不同种类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能源强度,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这些数据分别可以通过查阅相关年份的安徽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并计算得到。

(三)安徽省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的脱钩分析

鉴于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完整性,本文选择1992―2011年安徽省的GDP和能源消费总量数据作脱钩分析。为剔除这段时期间因价格因素对经济增长总量(GDP)产生的影响,文章以1978年的价格为基期价格计算安徽省的历年GDP,

然后以可比价格GDP计算GDP增长率,得到1978年可比价格的GDP增长率。能源消耗总量单位为万吨标准煤,能源消耗总量增长率的计算使用的是各期的当年数据,未再作变换。

图1反映了1992―2011年间安徽省GDP增长率与能源消耗总量增长率的对比变化趋势。同能源消耗量变化图一样,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增长对比图也具有明显的三阶段特征:第一阶段是1991―1995年,这几年经济增长率呈现倒U型,而能源消耗缓慢增长,并于1995年两条曲线几乎相交;第二阶段是1996―2003年,这个阶段经济和能源消耗增长率都处于同步下滑的趋势;第三阶段是2004―2011年,本阶段相对于上一阶段的增长率都有所上升,并且呈现平稳增长的变化过程。总体上看这十年间经济增长率持续高于能源消耗增长率,不过二者的增长率差幅波动性较大,例如九十年代初期二者差达到25%,而九十年代末,2000年初之后增长率差幅变得很小,最小的年份几近为零。因此通过脱钩评价指标可以大致得出结论,区间内不存在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的强负脱钩,不过具体的脱钩状况需要通过各年的脱钩弹性系数进一步进行分析。

图119922011年安徽省能源消耗增长率

与经济增长率对比图

能源消耗现状范文6

【关键词】分离指数;环境压力

1.分离指数概述

研究者将环境压力定义为“人类活动引起的能够引起造成环境服务功能退化的对环境状态的扰动力”[1]。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环境压力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和经济规模的扩大而加重,环境退化与经济增长间有密切的互动关系[2]。而在科技进步及完善的情况下,这种关系可能发生变化。本文采用物质流方法之一即分离指数来分析四川省各市州工业系统经济增长与物质消耗及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通常,分离指数指的是社会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环境污染之间的背离程度。理论上,分离指数越大,经济增长相对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效率越高,也就是实现了“脱钩”;相反,如果经济增长对环境物质消耗的依赖度大,且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效率较低,则处于“复钩”状态。用公式进行计算时,分离指数被定义为经济增长速度与特定环境压力增长速度的差异。

D=VED-VES

式中,D表示分离指数;VED表示年均经济增长速率;VES表示环境压力的年均增长速率[3]。本文仅对四川省工业部门的分离指数进行研究,故公式中年均经济增长率指年均工业总产值增长速率,环境压力指标包括主要资源的消费、水资源的消费、综合能源消费、主要水体污染物的排放、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固体废弃物的排放。主要的水体污染物包括COD和NH3-N的总量,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为SO2、烟尘和工业粉尘的量代替,固体废弃物是一般工业废物和危险固体废物的总和。本文通过对2007年及2009年两年间各地区分离指数大小的比较,来分析四川省工业的发展对环境形成的压力情况。

2.分离指数核算

2.1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

2.1.1主要资源消费

由图1可知,四川省2007年至2009年主要资源分离指数最大的市州为自贡市,为100.42%,其次是成都市,分离指数达到41.40%,呈显著的“脱钩”状态,表明自贡市及成都市经济增长速度远远大于主要资源消费的增长速度,经济发展状况良好,环境压力较小;主要资源分离指数为正的市州还包括德阳市、绵阳市、泸州市、南充市、眉山市、达州市、巴中市、内江市、阿坝州等,呈现“脱钩”状态;全省包括10个主要资源分离指数为负的市州,占所有市州的47.62%,其中资阳市分离指数达到-102.85%,绝对值最大,分离指数绝对值较大的市州还包括广元市、乐山市、遂宁市等,处于严重的“复沟”状态,表明这些市州经济增长速度远远小于主要资源消耗的增长速度,经济的发展是依靠牺牲更多的资源为代价的,环境压力大。全省各市州工业系统主要资源分离指数分布具体情况见图1。

2.1.2水资源消费

四川省21个市州中,有15个市州水资源消费分离指数为正,占所有市州的71.43%,分离指数主要集中在10%到30%之间,“脱钩”状态差别不大,较为平稳,而自贡市则处于十分明显的“脱钩”状态,分离指数达到了105.33%;分离指数小于零的6个市州有4个分离指数绝对值接近于零,“复钩”状态不明显,而泸州市分离指数达到-56.24%,“复钩”状态较严重,其次是遂宁市,“复钩”状态也较为明显。全省各市州工业系统水资源消费的分离指数分布具体情况见图1。

图1 四川省工业系统经济增长

与主要资源消费和水资源消费的分离指数

2.1.3综合能源消费

全省各市州中,有7个市州综合能源消费分离指数大于零,占所有市州的33.33%,其中以自贡市和成都市分离指数最大,分别达到了112.86%和30.64%,“脱钩”状态十分明显,而其余5个市州分离指数则接近零,“脱钩”状态不明显;14个分离指数小于零的市州中有6个分离指数绝对值大于10%,“复钩”状态较严重,其中最为严重的市州是达州市,其次是眉山市,分离指数分别为-37.11%和-27.28%;各市州工业系统综合能源消费的分离指数具体情况见图2。

图2 四川省工业系统经济增长与综合能源消费的分离指数

2.2经济增长与污染物排放

2.2.1主要水体污染物排放

全省各市州主要水体污染物排放分离指数为正的市州达到17个,占全部市州的80.95%,由此可知,全省总体状况良好,其中以自贡市和成都市的“脱钩”状态最为明显,分离指数分别达到了107.59%和50.71%,其余市州分离指数也主要集中在10%~30%之间,“脱钩”状态也较为明显;4个分离指数为负的市州中有两个“复钩”状态较为严重,分别是眉山市和内江市;各市州主要水体污染物排放的分离指数具体分布情况见图3。

2.2.2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

全省各市州中仅有5个市州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的分离指数小于零,且其中3个分离指数绝对值接近于零,“复钩”状态并不明显,仅泸州市和阿坝州“复钩”状态较为严重;而剩下的16个分离指数为正的市州中,自贡市及成都市“脱钩”状态十分明显,分离指数分别达到123.06%及54.03%。各市州工业系统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的分离指数具体分布情况见图3。

2.2.3固体废弃物物排放

全省各市州中,仅泸州市及甘孜州固体废弃物排放分离指数为负,泸州市处于严重的“复钩”状态,分离指数达到-124.68%,而甘孜州则“复钩”状态明显,分离指数接近零,为-0.67%;其余市州分离指数集中在40%以上,总体上处于明显的“脱钩”状态,其中以自贡市和成都市最为明显,分离指数分别达到了191.31%及103.11%;各市州工业系统固体废弃物排放的分离指数具体分布情况见图3。

图3 四川省工业系统经济增长与三大污染物排放的分离指数

3.结论

由上述计算结果可知,6大环境压力指标中,除综合能源消费外,其余5个指标分离指数大于零的市州均多于分离指数小于零的市州,而三个污染物排放指标的情况明显较物质消耗指标,分离指数为正的市州所占的比例远远大于分离指数为负的市州所占比例,表明四川省工业系统经济增长对物质消耗造成的压力大于对环境污染造成的压力。从具体市州来看,自贡市及成都市各指标均处于明显的“脱钩”状态,表明两个市州工业系统发展的环境压力相对较小,而资阳市、泸州市眉山市、内江市、阿坝州等市州多个指标呈严重“复钩”状态,表明这些市州经济的发展是依靠更多的物质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环境压力相对较大。

【参考文献】

[1]王青,刘敬智,顾晓薇等.环境载荷与环境压强:环境压力指标及应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1):5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