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行业研究范例

能源行业研究

能源行业研究范文1

(一)传统能源行业国际贸易特点

传统能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等,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能源。传统能源是国际贸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石油是传统能源国际贸易比重最大的能源之一。石油是现代工业的血液,是工业社会发展的动力,世界各国,尤其是工业发达的国家对于石油的需求量大,我国对原油的依赖度超过60%,这就意味着国际石油贸易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各个国家都在积极的拓展石油对外贸易合作,多渠道、多角度的开发石油贸易通道,保证国内石油供应量。

(二)新能源行业国际贸易特点

新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海洋能、地热能等,与传统能源相比,生产规模较小,使用范围狭窄。但随着传统能源消耗日益增大,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的巨大威胁,新能源产业逐渐发展。成为国际贸易新的增长点,并逐渐发展成为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因此,各个国家加大对新能源的研发和投入,在国际贸易中也进行大量补贴,并且将新能源产业作为“再工业化”的发力点,试图通过新能源国际贸易加快本国新能源战略布局,提高本国新能源产业的竞争力。

(三)可再生能源行业国际贸易特点

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的主要特点是在自然界可以循环再生。据有关调查报告显示,可再生能源是目前世界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由于可再生能源对于环境保护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世界各国加大对本国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并积极的进行国际间的贸易,从而弥补传统能源贸易中的弱势,加速向绿色经济转型。

二、电子商务给我国能源行业国际贸易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我国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为我国能源行业的国际贸易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在化工、钢铁、石油等重要的能源行业,已经开始依托电子商务平台进行产业整合,实现国际贸易往来,为世界经济贸易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和操作平台。电子商务对我国能源行业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改变了我国能源贸易方式

我国传统的能源贸易方式是以书面文件等形式为主要依据进行贸易方式交流与合作,通过电子商务技术的运用,使我国的能源贸易方式打破了传统的贸易形式。基于网络技术为依托,以虚拟的网络操作平台为贸易交流方式,提高了贸易经济合作效率,加快了我国能源经济的发展。

(二)提高了我国能源国际贸易管理方式

电子商务是基于网络技术为依托,为能源贸易提供了丰富准确的信息资源,为我国能源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技术支持,使我们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取有力的信息资源,使国际贸易市场变得更加公平健康。另外,通过对国际市场的了解,可以加强我国能源行业的资源配置和资源整合,使我国的国际贸易管理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不断的向国家化迈进。同时,电子商务环境下,各个国家开始不断研究和创新贸易方式,很大程度上刺激了我国能源行业管理模式的转变,使我国加强对能源出入境管理和税收制度的改革,加大海关对货物稽查的力度,促进我国各项制度健全完善。

(三)为我国能源国际贸易提供了更好的发展空间

电子商业环境下,使得我国传统的贸易手段逐渐被电子商业化所代替,加快了全球化进程,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共同发展。通过全球信息资源共享,提高了我国对国际经济、政治、能源等信息的了解,提高了对国际能源贸易环境的预测和评估的科学性,提高了我国能源经济贸易活动的经济利益,为我国的能源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电子商务环境下我国国际贸易经济的发展对策

(一)提升我国能源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的水平

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电子商务,提高能源企业应用电子商务技术,发展电子商务活动的积极性,通过全球信息资源共享,提高我国能源行业的技术管理水平和科学决策能力。但由于我国电子商务开展的时间较短,很多企业在电子商务应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技术水平较低,缺乏相关的技术人才。因此,应该加大政府对电子商务应用的扶持,定期组织电子商务技术培训和学习,培养一批专业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提高能源行业的人才结构,提高我国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提升我国能源行业的国际地位。

(二)加快电子商务基础设施的建设

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电子商务活动的基本条件和根本保障。因此,必须加大对电子商务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加强对网络资源建设,提高网络环境的安全性和规范性。同时,由于电子商务中的资金流转都是通过网络技术实现,因此,必须加强对跨区域、跨银行的资金划拨、交易等活动的便捷和安全,满足不同区域、不同企业对于金融交易的需求,保证高质量、高效率的金融转账服务。另外,必须加强我国金融安全风险防范措施,建立健全相关的预警机制,保证我国电子商务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从而实现我国能源行业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

(三)加快电子商务技术的创新发展

全球经济快速发展,国际间竞争激烈,想要在国际竞争中突出我国能源行业的优势,提高国际地位,必须加强电子商务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和相关软件的更新换代。根据时展要求,提高我国电子商务技术的先进性,为我国能源行业的国际贸易活动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另外,基于电子商务的环境下,由于商业活动一般是通过虚拟网络进行,缺乏对客户的登门拜访,因此,要加强对客户的维护,将行业发展动态及时介绍给客户,让客户了解我国能源行业的最新研发动向。加强对门户网站的建设,及时更新行业新闻和相关的动态,提高我国能源企业的知名度。

(四)深化能源体制改革

能源行业研究范文2

1.低碳经济的基本含义。

低碳经济是一种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的、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的社会经济形态。其主要运用产业转型、技术创新等手段,积极发展以太阳能、风能、氢能、生物能为代表的新兴工业。施行低碳经济具有重要意义,从宏观上看,可以更好地维护生态环境,更好地履行我国的世界环境保护责任,是继农业、工业文明之后的人类社会又一重大进步;从微观上看,传统工业生产大多需要消耗煤炭、石油等非可再生资源,由资源枯竭引发的能源危机将是迟早都要面对的重大问题,基于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资源的低碳经济产业将是工业企业的必然发展道路。在此背景下,能源企业作为工业产业链上的能源供给环节,依照低碳经济发展理念来合理制定投资策略十分重要。

2.低碳经济的实质。

在低碳经济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对低碳经济的认识逐步加深,对其本质的研究也在逐渐增加。低碳经济的特征表现为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其实质在于改善人类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从而实现人类安全可考虑地生存和发展。人既是一种自然存在物,有其自然存在对象,又是一种社会存在物,有其社会存在对象。低碳经济的实践一方面通过改变人的自然存在对象从而变革作为自然存在物的人,另一方面又通过改变人的社会存在对象从而也变革着作为社会存在物的人。在这种实践过程中,低碳经济和人的存在逐渐实现着他们的本质统一性。因此,了解低碳经济的循环可持续本质是能源企业有效制定投资策略的基础条件。

3.低碳经济的特点。

能源、经济乃至发展观、价值观的变革,为人类迈向生态文明探索出一条崭新的道路。低碳能源,虽然世界各国对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各有不同,但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基本构成要素:首先,要整合国家地区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能源需求、生态保护、气候变化等影响因素,将低碳经济作为一个重要价值环节并入、构建各行业产业价值链,统筹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其次,要以温室气体的减排零排、清洁能源的节能高效为代表的低碳价值理念,沿着低碳经济行业产业价值链层层扩散,贯穿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社会生产活动全过程;再次,要严格依照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等各种有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原则标准,来制定、细化基于低碳能源的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推动各类科技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最后,应通过行业法律体系建设和企业内部制度建设两方面入手,来规范企业开采、利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可再生低碳能源,生产经营低碳能源衍生产品等市场行为。

二、低碳经济下能源企业投资的影响因素

1.能源行业市场因素。

低碳经济以节能减排为目标,重点开发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能等新型能源类型,和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相比,具有普遍、环保、高效、可再生等特点。因此低碳经济下的能源产品,其市场准入可突破传统资源的国家垄断模式,成本更小,门槛更低,其市场定价主要通过市场机制实现价格自发的涨落调节,定价更合理,其市场供给拥有无限可再生资源储量,能效更高,其市场需求面向各种能源消费企业类型,可间接促进企业改革升级,客户群较大。以低碳经济为推动力,将有效推动能源市场及其相关金融资本市场、衍生消费品市场、集群产业市场等繁荣发展,也将进一步加速传统高能耗、高污染的能源企业项目推出市场。总体来说,低碳经济将驱动能源市场及其相关行业市场向着自由竞争方向发展,市场体系发育更加成熟,能源企业在此市场环境中进行投资,将通过市场机制自动实现与投资市场和消费市场的对接,使其投资行为风险更小,收益更高,同时收到较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

2.低碳经济因素。

低碳经济在开发清洁能源产品的同时,必然要引进、使用与清洁能源相适应的能源技术,而新能源技术开发则主要依靠科研领域创新来实现,围绕着低碳经济可将传统的能源行业由劳动技术密集型引向科研技术密集型,推动低碳能源行业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因此,对于能源企业投资来说,可将投资项目逐步拓展到能源产品生产技术应用、能源产品技术开发和能源产品科研创新等三大领域,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创新为制高点,反推新能源技术开发和技术应用、相关能源产品生产等项目产业集群化发展。这样的投资项目影响范围广泛,市场前景良好。

3.政策因素及企业自身因素。

低碳经济是在全球气候变化、生态环境恶化的大背景下产生的,因此低碳经济必将成为世界各国优先发展的经济类型。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政府职能逐步发生转变,一方面由直接参与市场经济建设,转向市场相关法律政策建设,以净化市场环境,完善市场体系,维护市场秩序,一方面政府工作重心逐步由经济建设转向环保工程、民生工程等公共事业建设。因此,对于低碳经济相关能源行业,政府必然会出台系列优惠政策给予财政、融资、纳税、信用等多方面扶持,与低碳能源行业相关的企业也将由此享受到财政拨款、政府贴息融资、减免税款、平台推广等多项优惠政策支持。在此条件下,企业在投资此类政府支持的低碳能源项目时,目标更准,风险更小,收益更高。

三、低碳经济视角下能源企业的投资策略

从我国能源行业结构来看,目前各主要能源企业大多围绕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等传统能源进行勘探、开采、运输和加工等生产经营活动,因此,可先在传统能源企业内部推广、使用新能源,保证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基本能源需求的前提下减少传统能源消耗带来的污染问题,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新能源在企业能源生产结构中的比例,直到完全替代传统能源,实现企业整体转型升级。因此,在推动能源企业发展低碳经济投资项目建设的进程中,应避免一窝蜂、一刀切现象的发生,从现阶段国家经济建设实际能源需求和各能源企业发展现状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实现能源企业投资项目转型的目标。具体说来,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注重技术研发的能源投资。

在能源企业进行投资时要注重低碳技术研发方面的投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将带给企业全新的变革,要实现低碳经济目标技术研发是重中之重。纵观世界上其他国家,都将能源作为一种企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并以技术作为有力武器,从技术研发的高度抢占了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在这样的原则下,我国的很多企业纷纷关注能源技术研发投资。以IGCC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系统为例,将煤气化、煤净化、燃气蒸汽双循环发电相结合,实现煤炭资源的清洁利用。围绕着该技术项目,可将其拆分为煤气化、煤净化、煤制氢等技术环节进行专项投资。这必将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还有很多重工业企业,都逐渐认识到环境保护以及能源利用的重要性,因此在处理废弃物的时候,利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将污染物净化,保护了生态环境。

2.企业应注重投资规模效应。

能源企业还要注重投资规模效应。所谓规模效应,就是在固定成本保持不变的前提下,通过扩大生产规模来降低单位产品所负担的可变成本,拉大赢利点与成本点之间的盈利空间,提高单位产品的盈利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的整体收益。对于能源企业投资来说,可以选择投资生产设备实现规模扩张,以规模效应实现规模生产。企业形成规模效应有很多种方法,比如树立正确的企业规模发展观,在生产以及运营的过程中加大对生产要素的投入力度,以此方法来减少成本,这种做法有利于形成规模经济。然而,企业也要注意到,并不是规模越大就表示企业获得的利润就越高,生产要素如果投入过大的话,超过了企业自身预期的限度,那么相应的总体成本也会增加,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因此在形成规模效应这方面企业一定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是否要利用这点进行投资。

3.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提高企业的能源利用效率,可以从技术上入手,就是利用现有的节能技术及新的技术创新来改造耗能系统,如热电联产、提高电机驱动效率、改进液体膜分离技术、安装能效更高的供热和制冷系统、提高照明效率—推广使用节能灯等等。但技术的创新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并且在节能行业投入的风险及回报比率等问题也常常困扰投资者,这就促使人们应该更多地从政策上进行扶持和鼓励。能源企业还可以考虑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注重培养低碳人才和低碳理念等方面来进行合理有效的投资。由此来看,能源企业可以围绕低碳能源产业链从其相关的供给、物流、仓储、消费等各个环节入手进行组合投资,实现跨行业、跨产业、跨地域的综合低碳节能减排。

四、结语

能源行业研究范文3

循环经济的核心,是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领先的管理模式,通过大力提升能源的重复利用率,实现成本的降低和污染的最小化,我国的大部分国有石油企业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与先进的技术管理,因此已经具有了一些引入循环经济的便利条件,分析如下。

(1)全球化背景下的外部便利条件:当前处于经济全球化的时期,循环经济所需的新技术适逢经济全球化的需求,能够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从而使国际化的分工更加明确。我国拥有能源企业发展的优势,同时也得到了众多国际能源巨头的投资圈地,因此能够在循环经济的引入路径中获得很好的外部支持和内在发展潜力。我国工业发展的新趋势是由粗放式发展转而向精细化发展演变,发展路线的优化与发展结构的调整必将促使资源能源型行业中发生战略性重组,这就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外部的便利条件。

(2)我国的宏观发展战略支持循环经济:我国已经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并将其写入愿景规划目标。随着对环境的日益重视,我国也已经建立和规范了各类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和管理污染严重的企业实体。可以说,当前我国已经构建了一个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大环境。众所周知,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循环经济所占有的比重是至关重要的,可持续发展鼓励对于能源和原材料的循环开发,并支持废弃物的再利用,因此循环经济非常适合我国的宏观战略。

(3)我国的经济社会支持循环经济模式:我国的经济正处于难得的高速发展周期,能源行业的发展有目共睹,综合实力连年攀升。尤其是石油产业属于能源行业的领头羊,是不能忽视的支柱产业,因此石油行业的循环经济必将对我国的经济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支持。

(4)循环经济的技术研发已经取得一定成就:我国对于循环经济的重视由来已久,不少有条件的省市地区已经将能源行业的循环经济置于重要的位置,并成立了能源研发的科研院所,支持循环经济的发展。这些科研机构已经有了不少有益于能源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成果,对推动石油企业的循环经济起到了很好的经济积极作用。

石油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困境分析

当前,在我国的不少石油企业,引入循环经济模式还存在若干必须克服的障碍。首先是思想方面的障碍。我国能源充足,因此不少企业并未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难以体会到循环经济模式的紧迫性;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认识不清,并未意识到经济增长和生态保护的双重责任;对怎样引入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也缺乏系统性的把握。其次是相关法律的缺失或者不完善。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较迟。在立法方面尚未形成一个完善的思路,而一些传统的规定则没能很好地适应形势,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第三是激励体制的缺失。我国虽然早有规定,要求企业对自身所造成的污染或者环境隐患进行负责,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并未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由于环境治理需要的技术投入与资金比较多,因此不少企业并不具备投资的积极性,而我国的宏观调控与政策激励也未能充分发挥作用。第四是产权制度未曾理顺。我国石油资源属于一种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之间并未形成一种基于法律形式的关系,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自然资源往往是绝对的公有制,导致资源与环境评估的难度曾大。第五是循环经济的关键技术未能出现突破进展。在我国,能源行业的循环经济研究虽然方兴未艾,但是并未能及时满足污染治理的需求只有结合循环经济的规律和石油企业的生产实际,开发出满足其需求、符合其特点的污染治理技术、废物利用技术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循环经济。第六是管理体制亟待优化,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牵一发动全身的工作,因此属于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所有相关单位和管理部门的协调配合。在这方面,我国的整体方向是积极的,但是一些地方政府则由于资金问题和管理体制而没能给予足够的支持。

基于循环经济的石油企业发展路径

1.树立循环经济的管理思想:应该正视的是:在我国,能源行业的循环经济发展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只有经过管理部门和石油企业的联合分析与努力,实现两者的互相支持,才能够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探索出循环经济的发展路径。我国的石油企业为了真正引入循环经济的模式,应该抛弃传统管理方法和发展思维的桎梏,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发展理念,通过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以科学发展观作为企业发展壮大的真正指导。

2.引入清洁生产模式:在石油行业推行清洁生产模式,是为了从源头杜绝环境污染,实现循环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石油企业应该以企业或者集团为单位,在企业内部实施全方位的清洁生产模式,尽可能减少生产系统的原料消耗与能源使用,同时通过技术研发和资金支持,大力改进当前的生产的清洁化水平,通过引入无废生产技术,实现清洁生产。

3.加大生态环境管理力度:石油企业为了增强自身的生态环境管理力度,首先,应积极拓展石油企业环保部门的工作与权限范畴,通过直接参与企业环保来协助企业提升环保力度;由传统的事后控制模式转换为预防性控制模式和预警模式;具体可以采用的做法包括:石油企业的负责人同时管理企业的生态环境保护,使相关职能部门能够协调统一工作,保证业循环目标的实现;在企业内部设立环保和循环经济的负责人,通过分级管理实现层层负责、层层落实,构建一整套生态环境管理体系。

4.严格循环经济检控体系:企业应定期接受环保的评估与抽查,对企业日常生产中所涉及到的物料、用水等资源按照企业生产实际作出明确的规定,实时监控企业环保设备的运行以及企业环境指数,考察企业对资源的利用是否达到了环保要求,并结合考察结果作出整改措施和下一步的努力方向。

5.重视循环经济的研发:领先的研发水平是保证石油企业履行环保责任的先决条件。石油企业应以循环经济的要求为准绳,大力发展生产过程中的工艺、技术相关研发,使企业通过对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和情况的攻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节能环保。结合石油企业自己的研发实践与生产经验,构建出一系列适合我国能源行业特点和需求的循环经济模式。应在充分认清自身社会责任的基础上树立企业的环境目标。在企业发展方向的确定上,应与社会责任紧密结合,在当前的经济大环境中确立自身的研发路径。

结束语

能源行业研究范文4

关键词:能源金融化;能源企业;金融市场;融资

0引言

能源金融在经济学中是一个复合型的概念,通常指通过资源整合的方式将金融资源与能源资源结合在一起,建立起一个有效的机制,实现金融产品或对其进行直接投资来使得能源产业与金融业进行有效融合[1-3]。二者本来是相互独立的两个问题,但从实质上讲,能源问题也是金融问题,二者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具有很强的互动性[4-6]。这是因为两者之间互相依赖,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能源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资金支持,金融产业则需要依托能源产业的发展提升金融产品的活力和拓展,通过对能源产业的资金支持,金融业也有了利润来源。金融与能源之间相互关联,进一步构成了互通互补的战略关系,共同促进双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7-9]。最近俄乌战争的持续进行,蝴蝶效应造成了全世界能源紧张的局势,油价疯涨,对世界经济发展不可避免的造成重大影响。这种现象已经充分表明,能源金融化的影响,对于国际金融秩序重建的意义至关重要,与金融有着密切交织的能源问题,必将成为世界金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在市场萧条的经济环境下,能源价格的上涨会导致全球通货膨胀,经济出现持续衰退,进而引发金融危机。当金融危机出现后,又会对能源行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10-12]。这种影响也进一步促进和推动了能源行业的深度改革,如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兴起和发展,继而形成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反过来促使金融业进行重新调整,从而形成健康良性的金融生态环境。

1能源金融化的基本思考

中国作为能源储量巨大的国家,每年开采和储存的能源储量巨大。但是从资金链来看,资金的来源相对比较单一,大多数为银行贷款,只有少数公司可以通过发行债券的方式进行融资。同时,金融业多为风险厌恶者,投资经营方向多倾向于选择经营风险较低的能源公司,且能源公司多为跨周期运营,其市场价格常存在波动现象,因此选择能源企业进行融资少之又少。近年来,随着能源行业的发展,规模效应和经济效益日渐突出,创新项目不断出现,融资空间越来越大,融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在这种情况下,能源行业越发靠近金融行业,较多企业在开拓市场时不断利用金融工具寻找更符合企业发展的经济增长点进行投资,扩大营业收入,壮大企业实力。国际上最开始被用来缓解能源问题的金融工具是石油期货。20世纪,由于石油危机的爆发,石油价格波动较大,且当时有相当多的参与者活跃在市场上,交易量大,消费者和生产商们便开始利用石油期货参与石油交易,这在一定程度上驱动了能源金融工具的发展。除石油期货外,还有很多非标准化的合约工具可以使用,如掉期交易、远期交易和场外期权交易等金融衍生工具。发展能源金融市场,不仅可以保障国家能源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投资组合结构。正因如此,在当前形势下推动能源金融化,则显得十分重要,也特别必要。在传统意义上,金融的投资组合包括:股票、债券及贵金属等。在能源金融化后,显著增加了产品种类,如现货交易、期货交易及其衍生品。除此之外,金融市场的参与还可以增加国内能源储备,用来应对国内外的能源危机。然而,伴随着能源行业过度使用金融产品,能源企业面临着不小的挑战。首先,能源企业为了达到自身投资预期,通过使用衍生产品来频繁进行交易进而忽略了衍生品的套期保值的基础功能。过度金融化对中国的金融体系有较大的冲击。金融市场不断降低衍生品的保证金,采取高杠杆性来获得较高的收益,一旦出现突发性事件如投资者改变其投资偏好等,会对市场有负面的冲击。另外,监管的滞后管理同样对于市场存在着潜在的风险。这些事件都会对能源市场有着较为明显的作用,使得能源价格波动较大,进而引发金融市场的强烈动荡。其次,过度能源金融化会致使能源成本与实际价格不符。近十年,煤炭、石油的价格波动不断,且有下跌趋势,国内企业大都面临着价格波动风险。但对于生产效率较低的一些地区,开采煤矿所带来的成本并没有因为能源价格的下降而下降,反而由于生产模式的区别,以及通货膨胀引起的各种社会成本的增加造成能源开采直接成本的增加。

2推动能源金融化的具体案例

陕煤集团作为陕西省主要能源骨干企业,一直致力于能源金融化的探索与实践,在实现企业资本运营的进程中,坚持“以煤为基、能材并进、技融双驱、零碳转型,矢志跻身世界一流企业”的转型发展战略,依托技术创新和资本运作“双轮”驱动,以技术创新带动产业发展,以现代金融促进企业发展,逐步形成了虚实相生、互为依存、同步驱动的新产业发展格局,助推陕煤集团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陕煤集团近十年来在能源金融化方面,尤其是在产融结合、以融促产方面进行大量的探索、实践,卓有成效。旗下开源证券、财务公司、长安期货、开源租赁、善美保理、胜帮智链、善美基金、安诺保险经纪八家企业,发挥金融资源优势,围绕加强金融板块合作,提升产融协同效应,促进陕煤金融高质量发展,金融板块和实体企业在实现“共享”“开放”的同时,坚守风险底线,防止金融风险和实体风险的相互蔓延和相互影响。以金融赋能之举,产融结合之为,为集团“16555”战略目标实现提供支撑,为集团高质量发展贡献了金融板块力量。陕煤集团不仅在能源方面做到主要营业收入年年破新,还十分注重自身金融板块的发展。通过管控旗下陕煤财务公司和开源证券两个子公司,不断发挥其金融服务的功能。集团在2019年12月16日和12月25日先后完成了规模超150亿元的可续期企业债。2020年,陕煤集团发行总规模40亿元的公司债,助力榆林化学有限责任公司项目的建设。不仅如此,陕煤集团在2017年陆续与朱雀基金、西部信托合作进行资本运作,在2019年携手开源证券通过西安善美商业保理有限公司成功发行ABS“开源-陕煤应收账款第一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集团不断将目光投向新能源相关行业,在新能源、互联网方向抢占先机。2021年,陕煤集团通过金融服务的方式,全年累计向各实体企业投放贷款超过380亿元,同比增长25%,帮助陕煤集团所属企业节约财务费用达7.5亿元。自主搭建运营陕煤“善美E融”供应链金融管理平台,融资规模超过60亿,为陕煤集团节约保证金支出22.3亿元。开源证券在投行、债券、产业研究等细分领域的优势持续扩大,债券业务在陕连续四年稳居榜首,取得北交所、新三板业务行业第一。开源融资租赁、长安期货等为集团各企业发展转型提供了多元融资保障。数据显示,陕煤集团旗下上市企业陕煤股份、北元集团、建机股份市值最高分别达到1600亿元、530亿元、300亿元。旗下开源证券公司,自2007年陕煤控股以来,其营业收入增长217倍,总资产增长196倍,净资产增长355倍,整体规模和竞争力大幅提升,这是陕煤集团在资本运作方面的重要举措和亮点,从而使能源金融化成为陕煤集团创建世界一流企业的有力支撑和经验范例。

3推动能源金融化的基本对策

基于以上对能源金融化问题的分析和研究,结合中国当前在能源金融化问题上的现状和探索,并以陕煤集团推动能源金融化工作的探索和具体做法为例,提出如下几点对策。

3.1推动能源市场化

按照国际国内新形势的发展和国家建立统一大市场的新要求,推动能源金融化要不断加大工作力度,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逐步完善市场秩序,改善投资环境,创新投资项目,升级金融产品,为能源金融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成熟和有序的发展空间。

3.2拓宽能源融资渠道

根据能源金融投资的一般规律和倾向,在做好规避和降低较大风险的投资项目的基础上,力求稳妥的投资原则,追求安全和效益最大化。与此同时,在保持创新程度高、项目回报率高、技术含量高的前提下也可吸纳社会多元投资,以拓宽能源金融融资渠道,为更多的资金融入提供条件和基础。

3.3规范能源金融交易行为

在推动能源金融化的过程中,要有强烈的风险意识和依法经营意识,按照市场规律和有关金融法律法规依法交易,做好规避风险,坚决杜绝投机取利的不良行为。同时要建立信息保障和交流机制,进一步完善交易行为的透明度和合法性,与国家监管机构保持密切联系,以确保能源金融交易行为的安全、效率和可控性。

4结语

能源行业研究范文5

关键词:海洋石油,钻井行业,碳中和管理,标准化

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石油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正因为如此,石油工程的钻井技术也在不断提高,各种标准化生产技术和现代化、智能化设备在海洋石油钻井技术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种应用的广泛发展不仅对提高石油钻井技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而且进一步保障了国内工业对石油的需求。海洋石油钻井技术和管理手段的革新对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碳中和达标起着关键作用。

1碳中和背景下的新形势

“十三五”期间,国家明确要求坚决淘汰落后低效产能,加大可再生能源利用力度,积极发展生物基材料,推进重点产业和重要领域绿色转型,加快推进二氧化碳捕集、存储和利用,开展智能能源大脑建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从2016年到2020年,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经济发展与环境破坏的矛盾日益凸显。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2020年9月,我国向国际社会作出“碳达峰、碳中和”承诺。

2石油钻探技术以及存在问题分析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石油钻探开发技术也在不断升级,基于RTU、PLC、SCADA等技术研发的DP3、电子司钻、贪吃蛇等工具和系统被大规模运用在石油行业,油气勘探开发的自动化水平越来越高,集成度、可操作性、安全性也越来越高。石油钻探的效率和服务品质持续提升,为油气行业实现碳中和目标打下坚实基础。随着油气勘探大型装备的“老龄化”加剧,行业绿色发展挑战不断显现,包含科技成果转换、设备更新、数字平台建设等需求不断增加,海洋石油钻井行业聚焦拓展低碳技术和低能源消耗,优化产业布局,推动设备转型,为实现“碳中和”探索多元化发展道路。

3海洋石油钻井行业碳中和管理标准化举措分析

3.1更新老旧钻井平台,运营管理模式标准化

海洋石油钻井平台作为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的关键装备凝聚了我国海工装备的尖端技术和科技成果,从设计建造和运维管理到更新改造和优化升级,钻井平台已经走过了近30年的发展历程。部分入列时间较早的平台已服役近40年,成为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高耗能装备。国内某知名油田服务公司为加快实现“碳中和”目标,已开始大规模引入第四代或第五代钻井平台,通过去资产化探索,形成自主建造为辅,外部租赁为主的标准化运维管理模式。笔者调研发现,截止2020年底,该公司运维管理钻井平台56艘,较2017年增加14艘新平台。结合数据分析发现,该公司碳排放量增加趋势却不断缩小,如图1所示。

3.2加快新技术研发,构建标准化绿色低碳发展体系

一是全面推进绿色清洁生产,加快空气钻井等绿色技术研发,提高生产工艺效率,减少碳排放。二是全面推进低碳产业发展,加快“可燃冰”工业开采进程,实现产、储、销体系建设,将清洁低碳能源在油气供应链中的比重提高到50%以上。第三是积极参与新能源开发,促进海上风电业务发展。建立传统能源和新能源生态链,推动海上风电与海上油气勘探开发相结合,降低油气田勘探开发用电成本,减少油气开发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四是努力提高碳资产管理能力,积极参与石化行业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和碳排放实施方案制定。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海、陆、空三位一体的标准化绿色低碳发展体系为能源行业搭建起“碳中和”高速环形车道。

3.3加大技改技革资金投入,促进节能减排规范化

通过设立技术改造专项资金和奖金,加大节能举措的政策支持力度,鼓励一线生产班组积极参与节能减排规范化发展。借助5G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对节能需求和信息进行处理,挖掘节能效益。通过科技研发、技术突破和管理标准化,解决生产过程中影响产品能耗的因素,推动先进节能技术的成果转换。据了解,国内某石油服务公司近5年技改技革资金投入与碳排放减少量成正比趋势,如图2所示。以某钻井平台零排放系统改造为例,零排放系统从最初设想到调研立项再到验收使用累计投入不到10万,功能上实现了生产污水的闭环管理,通过多级自然沉降分离,达到油水分离的目的,间接消除了机器和动力设备对污水处理的碳排放。

3.4建标准化管理平台,推动碳中和战略良性发展

目前,海洋石油钻井行业碳排放管理主要依托各公司的自作业安全机构和部门,通过设置节能减排岗位,监督生产过程中油、气、水、电的合理化消耗和碳排放达标。单兵作战力量薄弱,无法匹配国家碳中和目标和计划实施。因此有必要建立碳中和研究机构,为企业碳中和发展规划和区域规划提供研究和决策支持。通过规划碳中和顶层设计,加强资源整合和智库建设,推动绿色低碳转型迈上新台阶。碳中和标准化管理平台作用分析如下:一是加强政策分析,丰富“碳中和”产业基础环境分析;二是协助政策宣传和实施,强化2030年碳峰值要求理念,主导规划管理;三是布置研究任务,探索碳中和愿景下的转型路径;四是通过“学术研讨会”等渠道,积极探讨能源转型,搭建碳中和标准化管理平台,为碳中和提供技术和管理保障;五是建立碳排放影响评价技术体系,规范碳排放影响评价工作,与世界一流能源企业建立沟通交流机制,推动海洋石油行业低碳转型。

4小结

能源行业研究范文6

关键词:海洋石油,钻井行业,碳中和管理,标准化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石油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正因为如此,石油工程的钻井技术也在不断提高,各种标准化生产技术和现代化、智能化设备在海洋石油钻井技术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种应用的广泛发展不仅对提高石油钻井技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而且进一步保障了国内工业对石油的需求。海洋石油钻井技术和管理手段的革新对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碳中和达标起着关键作用。

1碳中和背景下的新形势

“十三五”期间,国家明确要求坚决淘汰落后低效产能,加大可再生能源利用力度,积极发展生物基材料,推进重点产业和重要领域绿色转型,加快推进二氧化碳捕集、存储和利用,开展智能能源大脑建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从2016年到2020年,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经济发展与环境破坏的矛盾日益凸显。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2020年9月,我国向国际社会作出“碳达峰、碳中和”承诺。

2石油钻探技术以及存在问题分析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石油钻探开发技术也在不断升级,基于RTU、PLC、SCADA等技术研发的DP3、电子司钻、贪吃蛇等工具和系统被大规模运用在石油行业,油气勘探开发的自动化水平越来越高,集成度、可操作性、安全性也越来越高。石油钻探的效率和服务品质持续提升,为油气行业实现碳中和目标打下坚实基础。随着油气勘探大型装备的“老龄化”加剧,行业绿色发展挑战不断显现,包含科技成果转换、设备更新、数字平台建设等需求不断增加,海洋石油钻井行业聚焦拓展低碳技术和低能源消耗,优化产业布局,推动设备转型,为实现“碳中和”探索多元化发展道路。

3海洋石油钻井行业碳中和管理标准化举措分析

3.1更新老旧钻井平台,运营管理模式标准化

海洋石油钻井平台作为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的关键装备凝聚了我国海工装备的尖端技术和科技成果,从设计建造和运维管理到更新改造和优化升级,钻井平台已经走过了近30年的发展历程。部分入列时间较早的平台已服役近40年,成为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高耗能装备。国内某知名油田服务公司为加快实现“碳中和”目标,已开始大规模引入第四代或第五代钻井平台,通过去资产化探索,形成自主建造为辅,外部租赁为主的标准化运维管理模式。笔者调研发现,截止2020年底,该公司运维管理钻井平台56艘,较2017年增加14艘新平台。结合数据分析发现,该公司碳排放量增加趋势却不断缩小,如图1所示。

3.2加快新技术研发,构建标准化绿色低碳发展体系

一是全面推进绿色清洁生产,加快空气钻井等绿色技术研发,提高生产工艺效率,减少碳排放。二是全面推进低碳产业发展,加快“可燃冰”工业开采进程,实现产、储、销体系建设,将清洁低碳能源在油气供应链中的比重提高到50%以上。第三是积极参与新能源开发,促进海上风电业务发展。建立传统能源和新能源生态链,推动海上风电与海上油气勘探开发相结合,降低油气田勘探开发用电成本,减少油气开发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四是努力提高碳资产管理能力,积极参与石化行业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和碳排放实施方案制定。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海、陆、空三位一体的标准化绿色低碳发展体系为能源行业搭建起“碳中和”高速环形车道。

3.3加大技改技革资金投入,促进节能减排规范化

通过设立技术改造专项资金和奖金,加大节能举措的政策支持力度,鼓励一线生产班组积极参与节能减排规范化发展。借助5G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对节能需求和信息进行处理,挖掘节能效益。通过科技研发、技术突破和管理标准化,解决生产过程中影响产品能耗的因素,推动先进节能技术的成果转换。据了解,国内某石油服务公司近5年技改技革资金投入与碳排放减少量成正比趋势,如图2所示。以某钻井平台零排放系统改造为例,零排放系统从最初设想到调研立项再到验收使用累计投入不到10万,功能上实现了生产污水的闭环管理,通过多级自然沉降分离,达到油水分离的目的,间接消除了机器和动力设备对污水处理的碳排放。

3.4建标准化管理平台,推动碳中和战略良性发展

目前,海洋石油钻井行业碳排放管理主要依托各公司的自作业安全机构和部门,通过设置节能减排岗位,监督生产过程中油、气、水、电的合理化消耗和碳排放达标。单兵作战力量薄弱,无法匹配国家碳中和目标和计划实施。因此有必要建立碳中和研究机构,为企业碳中和发展规划和区域规划提供研究和决策支持。通过规划碳中和顶层设计,加强资源整合和智库建设,推动绿色低碳转型迈上新台阶。碳中和标准化管理平台作用分析如下:一是加强政策分析,丰富“碳中和”产业基础环境分析;二是协助政策宣传和实施,强化2030年碳峰值要求理念,主导规划管理;三是布置研究任务,探索碳中和愿景下的转型路径;四是通过“学术研讨会”等渠道,积极探讨能源转型,搭建碳中和标准化管理平台,为碳中和提供技术和管理保障;五是建立碳排放影响评价技术体系,规范碳排放影响评价工作,与世界一流能源企业建立沟通交流机制,推动海洋石油行业低碳转型。

4小结

能源行业研究范文7

关键词:新能源行业;应收账款;信用政策;内部控制

一、应收账款的概述

(一)应收账款的含义

应收账款是指公司在日常的运营中中因售卖商品、提供服务等活动业务,向赊销公司收取的款项。若是从企业的角度进行阐述的话,应收账款则是与购买方形成的债券关系。通俗地来说,应收账款是应该收回的款项,其又分为广义和狭义两大类,广义的应收账款包含销售产品或提供劳务而应收的款项、分期应收账款、应收票据以及其他应收款项,而狭义的专指企业销售产品或提供劳务而应收取的款项。

(二)应收账款的成因

应收账款的产生根本原因是商业的竞争,企业为了扩大销售、占有市场份额,从而会使用赊销的手段,因而导致了应收账款的增加以及加剧了应收账款管理的风险。

(三)应收账款风险含义及表现

应收账款风险是指由于企业在账款收回的过程中出现的坏账等现象,加剧了企业成本消耗而引发的风险。类型包括:回收时间风险、回收金额风险、直接风险和间接风险。各类风险在实务中具体的表现如下:(1)占据较大的现金。企业日益增长的应收账款,致使流动资金在日常管理显得力不从心,很可能出现资金循环断裂的危机。然而公司想要在众多竞争者中存活,不得以赊销进行供货,因而导致某些管理成本与运输成本必须经现金形式发生,这为公司经营带来极大负担。另一方面,企业不得不采用赊销的方式购买产品,因为资金链的紧张。而这种做法终将会使产业链整体应收账款的大幅增加,并且增加公司负债,迫使公司陷入资金难以抵债、货款收不回的疾患局面。(2)坏账危机逐渐提升。公司使用承兑汇票的原本目的是想快速回款,然而效果与理想结果相差很大,所以,公司在需要资金情况下会进行再贴现,这是成本负担加重,以至于造成过高的局面。再者欠款收不回,使企业不得不形成了不能收回的坏账。货款的不能快速回收使企业不能再次对外投资,从而产生了机会成本。(3)资金的贴现较为困难。公司与公司间为偿债,经常利用非流动资产抵减欠款、平账,然而这些非流动资产账面价值已经超过公允价值,一方面,企业很难以原价抵出,是因为市场供过于求;另一方面,难以确保质量。此种做法,严重阻碍产业一体化的发展。(4)缺乏现金流保障。应收账款为流动资金,但是,应收账款的收不回来,导致了难以回收的坏账,因此应收账款的流动性无法体现。从以上对应收账款风险的分析,可以得出,深究应收账款存在的风险及其对策是十分必要的。

(四)新能源行业应收账款管理的意义

近年来一直支持二十世纪初中期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主要是石油、煤和天然气等化石能源在前所未有的困难中,除了因其原始储量在不断缩减外,还有最新研究发现,原有能源产生的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等排放到大气中,打破原有的生态环境的平衡,导致全球变暖,这方面也引起了人们对未来生存环境的积极思考和关注。大环境关注绿色生态,同时新能源的发展和应用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随着绿色经济的深入与企业越来越高的要求,应收账款管理不再仅仅依靠事后来进行根脆,而是全面的建立信用机制,通过全流程的监管,事前评估、事中跟进、事后的评价和修订,全方位的获取应收帐款各个阶段的信息和资料,及时修正规避风险点。同时通过企业内控流程的建立、高效执行,设计完善的风险控制流程对企业具有极大价值以及极强意义,可以帮助公司提升流动资金的周转,促进效率提高,并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减少企业不必要损失,帮助企业更好地发展。

二、对于应收账款的内部控制和信用管理

(一)内部控制理论

(1)监管应收账款发生的形成过程;(2)对应收账款进行风险评估;(3)控制活动,主要控制不良变动;(4)积极处理应收账款与之密切的信息,与应收账款公司协调,保证按期收回;(5)从人员、欠款方面进行全面监督。

(二)信用管理理论

信用发展的最初形式是商业信用,而且它是应收账款的本质,因此。在信用管理中,对于信用风险进行识别、测度、评估,是信用管理的重要环节。(1)建立相对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专门负责管理应收账款;(2)销售部门与会计部门相互协调;(3)建立信用资料库,并且展开信用调查;(4)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与评估,在此之后评级确定客户的信用状况。不过,以上必须在制定信用管理政策的基础上执行。

(三)风险管理理论

应收账款风险管理是对于应收账款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与控制的一系列活动。从而确定合理化的管理,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首先,要确认应收账款风险的来源,其次,是确定应收账款风险的大小,最后,是控制应收账款的风险。通过事前事中事后进行分阶段管理。

三、新能源企业应收账款存在的风险

(一)信用政策风险

新能源行业为新兴行业,会吸引大批公司争夺职场,市场明显处于买方市场。而中小企业既要面对龙头企业的竞争,又要面对潜在竞争者的压力下,为了增加企业的销售,利用商业信用换取巨大的销售额,但是由于新兴行业运营的时间不长,许多客户公司并没有大量的资金用以运营,或者为了追求眼前的利益,编制虚假报表,披露不正确的财务数据,会导致中小企业对客户的信誉度及偿债能力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时,会得出有失偏颇的结论甚至是未评估,最终导致应收账款坏账账面价值的增加,无法及时回款,因此应收账款的风险与日俱增。

(二)内部控制风险

内部管理存在失控的现象。有些中小企业仅仅看到应收账款的增加,却没头看到坏账所隐藏的巨大风险。其次,在内控管理方面,各部门为了各自利益各怀心机,不能有效与协调配合,致使工作效率很低。销售部门在公司中处于主带地位,其他各部门对其销售缺乏明确监督;企业为了公司长远发展,鼓励销售部门成员不断对外签订订单,对外销售,销售人员也为了销售提成,却不在乎货款回款质量,公司对其存在的现象缺少监管,导致公司内控体系不完善,缺乏监督与反馈环节。

四、新能源企业风险对策

(一)应收账款事前评估

在对客户进行赊销前,成立专门项目组对客户信用情况,偿债能力进行分析,建立客户数据信息库,对客户信息进行分类,实行严格的客户赊销准入管理机制,做到提高应收账款周转率,提升资金质量。建立内部的信用管理机制和预警机制,无论是新入的还是已经合作过的,要保证已经评估过信用,才可以在签合同的时候放账期,这样才能保证应收账款的及时收回,降低坏账的风险。

(二)应收账款事中跟踪

要加强发出未结库存商品的核对工作,明确单位责任部分,并及时开具发票。在销售过程中加快发票传递,尽可能有效避免挂账现象发生,不定期财务部门要进行账本与款项的核对,定期进行款项回款情况的审核与汇报。要加强赊销责任机制,明确主要人员责任,做到“谁赊销,谁负责”,落实责任主体,建立明确赏罚条例,加强对回款质量以及客户等级评价制度的考核,做好公司内部控制。

(三)应收账款后期评估

要加强应收账款的动态分析评价,期末定期对核心客户、逾期客户进行重点评估,预计资金回笼的周期以及发生坏账的风险概率,及时反馈业务、财务等相关部门及时进行行用等级调整,综评坏账风险,为后续应收帐款的管理提供详实的数据支撑。本文结合应收账款和企业信用管理理论,以新能源行业为案例行业,对企业应收账款现状以及存在的风险点进行探索和研究,基于事前的信用评估、事中的过程监管和事后的评价管理,提出了相应的优化对策和风险防范措施。企业应收账款的有效管理对于企业的整体资金流管控和上下游供应商、客户管理都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梁慧.浅谈如何加强企业应收账款管理[J].中国商论,2018(18).

[2]胡晨茹.我国企业应收账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市场研究,2018(6).

[3]韩冬.对应收账款管理的几点思考[J].经贸实践,2018(24).

[4]高继红.关于坏账损失处理的若干思考[J].经贸实践,2018(23).

[5]郝慧慧.新会计准则下企业应收账款的核算与管理[J].财界,2018(12).

[6]杨茗.企业应收账款管理浅议[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8(24).

[7]湖南大学金融发展与信用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兼首席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杨胜刚.推行应收账款融资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N].湖南日报,2018-12-11.

能源行业研究范文8

1.注重学生专业综合素质培养的同时,突出强化专业外语的听、说、读、写能力。

近几年来,为了适应我国对外开放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上海“四个中心”建设对国际化人才的大量需求,我们加强专业基础教育、专业技能教育,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鼓励学生参加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使其成为一专多能的综合性人才的同时,更加突出强化学生专业外语的听、说、读、写能力。除了基础英语外,我们还开设双语课程,并聘请外教上专业课,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交流能力。

2.注重学生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更加突出强化贸易实务和金融证券业务等实践操作能力。

在考察、学习国内外各层次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建设情况的基础上,结合上海电力学院人才培养定位和服务面向,我们将人才培养定位为:“宽口径、国际化、实用性、行业化”,基于这一定位,我们在注重学生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更加突出强化贸易实务和金融证券业务等实践操作能力。在课程设计上,我们利用学院较为完善的各类实验设施,开设了综合性的大型作业“会计模拟操作”、“国际市场营销”,还开设了“进出口贸易实务”、“进出口单证及结算”等国际贸易实践类课程,同时还开设了股票、期货、外汇等金融交易的模拟操作课程。

3.依托上海电力学院电力、能源的行业学科优势,突出体现电力、能源贸易人才培养特色。

作为电力、能源行业高校,学校要求从事教学的教师必须具有相应的电力能源行业经验,不少教师都会安排专门时间在电力行业与电力企业挂职或兼职,通过校企合作模式,本专业学生每学期至少可以听到6~8学时的具有电力、能源行业背景的专家讲座。他们不仅为学生提供了电力能源经济理论、电力国际化与电力行业产品国际贸易的相关政策,也提供了来自一线的电力能源贸易实践案例。在课程设置上,本专业开设了多门“触电”课程,比如电力发展概论、电力生产概论、电力金融市场、电力系统优化与决策、国际电力市场、电力国际贸易等。在实践课程环节,安排和组织学生到电厂及电力公司等实习单位实习。通过以上途径使本专业学生在学好国际经济与贸易共性专业知识的同时,接触、了解和掌握一定的电力、能源特色知识,从而提升专业学生的竞争优势。

4.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学生走出校门、适应社会、迎接挑战、开创辉煌事业的基因。本专业从大一新生抓起,要求本专业学生必须踊跃参加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活动,参与各课外兴趣小组,参与教师科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第二课堂。在课程设计上,开设了大型实践课程《创业之星》,让同学们进行创业模拟实践。经过几年的努力,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自2011年以来,每年至少有3个团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全国性的学科竞赛活动。自2011年以来,共有15项涵盖校级、市级以及部级的创新和创业项目立项。

二、实施特色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现存问题

1.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还缺乏本专业领域学术造诣深、知名度高的教学名师。

大学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任,人才培养质量取决于教师的业务素质,教学和科研水平是衡量教师业务素质最重要的两个方面,两者同等重要。教学是立足的根本,科研是保证。教学和科研应该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本专业教师在科研和教学上取得了骄人的业绩,但依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在科研方面,表现为高质量的论文偏少,部级、省级的科研项目还比较少。尤其是还缺乏本专业领域学术造诣深、专家级的专业带头人。这种状况的出现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主观方面在于教师普遍缺乏科研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客观方面的原因在于,繁重的教学任务和大量的事务性工作使得他们很难抽出时间静下心来关注学科发展前沿并从事科研,科研精力不够。在教学方面,本专业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不够高,与学生沟通交流不够充分,还没有形成成熟的教学团队,还没有知名度较高的教学名师。这种状况的出现也是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主观上,教师对教学工作重视不够,教师敬业、爱岗、乐教的思想觉悟有所降低;客观上,面对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大学教师的收入相对较低,影响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2.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缺乏深度。

依据本专业人才培养“宽口径、国际化、实用性、行业化”的定位,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已经给予了高度重视,但由于主客观原因,这方面做得还不够,仍需进一步加强。主观上,本专业教师大多毕业于国内名牌重点高校,知识结构和思想观念依然偏好理论教学,致使教学中自然而然偏重理论教学,而淡化实践操作教学。客观上,一方面课时总量有限制,扣除各类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留给实践教学环节的课时非常有限;另一方面,实践教学的场地、教学软件、实习基地等条件有限,尤其是校企合作,目前大都流于形式,仅限于实地考察、听报告,还没有真正将合作融入专业实践教学。

3.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方面仍缺乏经验。

“高分低能”是当前中国大学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其核心症结就在于培养的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主要是由于大学的教学还是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学生比较被动地在接受教育,缺乏积极主动性,教和学是相分离的,同时教学内容比较陈旧、不能与时俱进,在进行理论教学时不能很好地理论联系实际。本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同样存在这些共性问题,如何发挥教师教的指引作用和学生学的主体作用,在教与学的良性互动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仍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今后亟需解决的问题。

4.专业建设经费的投入不是很充足,分配不均衡,使用不尽合理。

目前普遍的看法依然是,社会科学类专业建设和发展不需要太多的经费投入就可以建好,尤其是在以理工科为主的高校,社会科学类专业会更加遭受建设经费投入的“歧视”。本专业作为上海电力学院中为数不多几个文科类专业,在专业建设经费投入上还不是很充足,教师的办公备课条件还不是很好。同时,有限的专业建设经费在使用上还不尽合理,体现在重硬件设施投入轻软件投入,一方面,因为这是可以用定量化指标进行评价和考核的。另一方面,实验室引进的部分教学软件,与现实管理存在差距且需要进行二次开发研究。

三、解决特色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现存问题对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