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专业范例

临床医学专业

临床医学专业范文1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转专业;适应情况

为了以学生为本,为其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重视学生的自主意愿,教育部在2005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提到“学生可以按学校的规定申请转专业。学生转专业由所在学校批准”。近年来,转专业已经成为高校一种普遍的现象,并且众多高校都在逐渐放宽学校的转专业政策,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宽松的转专业环境[1]。其中,扬州大学在2009年颁布了《扬州大学本科生转专业实施办法(试行)》,同年,扬州大学医学院也开始为学生提供转专业的机会。在2013年扬州大学再一次颁布了《扬州大学本科生转专业实施办法(最新)》,从原来的每个专业转出人数不得超过该专业人数的20%变为40%,各专业接受转入学生的人数从不超过本专业一年级人数的10%变为30%,为广大学生提供了更为宽松的转专业环境。而临床医学专业被认为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因此每年转入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也不在少数,故本实验通过对扬州大学医学院转入临床医学专业96名学生的问卷调查以及22名学生的访谈,对转专业学生在学习、人际交往、综合素质等方面进行研究,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以帮助转入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更好地适应学习生活并且为完善学校的转专业政策提供一些建议。

1调查的对象及方法

1.1调查对象

2013级—2016级转入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

1.2调查方法

前期通过对学校转专业政策及医学院转专业情况的了解制订了调查问卷,对2015、2016级全体转专业学生及2013、2014级的96名转专业学生发放了问卷,共回收91份。同时,随机抽取了不同年级的22名转专业学生进行了详细访谈。

2调查结果

2.1学习方面

(1)转入临床医学专业后学生普遍经历一段时间的适应期,适应情况因人而异,随着年级的上升,转专业学生的优秀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大二处于新专业适应期,大二上学期有生理、生化、免疫、中医几门专业课。首先,在学习强度的适应情况上,20.0%的学生认为现专业的学习强度和对学习能力的要求高于原专业,至今还没有摸索到正确的学习方法,感到有点力不从心。另有20.0%的学生表示原专业所学的课程对临床医学专业的学习有帮助,比起原来就在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自己反而更有优势,例如中西医结合专业转入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在中医上就学得相对轻松;化学与化工学院的学生在生化学习上就表现出了较为优秀的实验操作能力。其次,分析转专业学生在原专业的成绩,发现92.4%的转专业学生在原专业的成绩都在班级中上游,转入临床医学专业两年后,成绩处于中上游的学生降至54.9%,转入临床医学专业3年后,58.0%的学生成绩处于中上游。说明转专业学生在适应期时,总体成绩会下降,但学院从2015级开始对转专业学生实行集中管理政策后,这一情况有所好转。在经过适应期后,随着年级的增长,优秀率总体呈上升趋势。(2)比起学习方式的改变,更多的是学习态度的变化。绝大多数学生在转专业前后的学习方式上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基本都是平时带着学,到考试周较为吃力。接受访谈的学生中,大多数都提到了临床医学专业的竞争压力和学习强度比原专业要大,所以医学院的学习氛围督促自己要改变自己的学习态度,并且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学习态度普遍有所改善,但平时学习扎实的人数也在减少。(3)利用暑期补的3门基础课,少部分学生难以消化。由于我校转专业学生在大一期末完成转专业考试,直接转入大二就读,而大一所学的细胞生物学、组织胚胎学、系统解剖学这3门课属于临床医学专业的基础课,为了让学生具备继续学习之后临床医学专业课的基础知识,学校在暑假组织了集中培训。调查数据显示,88.3%的学生对暑期补课的内容都能够掌握,剩余部分学生表示难以及时掌握。

2.2人际交往方面

在每年转入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中,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些在人际交往上的困惑。近年来,大学生中人际关系敏感的人数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因为人际交往困难而产生的心理问题不仅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甚至会间接使人出现生理的不健康状态。经调查,超过1/3的学生在转入新班级后完全不存在人际交往问题,但更多的人由于转入新班级后已经进入大学二年级,大多都没有加入学生组织或社团,造成其交际圈过于狭隘。另外,16.2%的学生虽然能够融入大集体,却难以融入小团体,甚至还有1.8%的学生始终难以融入集体,这一情况在2015级对转专业学生单独组成一个班之后已经大为改善。

2.3其他

因为转专业的暑假补课太多,考试时间安排不合理的因素,导致部分转专业学生相关科目的分数较低,影响了评奖评优。另外,在入党政策上,有些专业与现专业存在差别,对超过10.0%的学生入党造成影响,个别学生入党因为此问题而受到严重影响。

3原因分析及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案

3.1学习方面

(1)刚转入临床医学专业时,经历适应期,成绩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临床医学专业较大的学习强度和竞争压力决定了转入该专业的学生或多或少都要经过一个适应期。他们需要时间对大一的基础课程进行消化,适应接下来的学习节奏,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尤其是跨学院转入的学生,在接触一个新的学习领域时,还要花时间建立新的学科思维和对专业的认知。所以,在刚转入临床医学专业的适应期,成绩会略有下降。随着年级的升高,转专业学生逐渐适应了临床医学专业的学习,摸索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所以成绩有所回升。解决方案:在转入临床医学专业之后多数转入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在原专业成绩都较为优秀,出于兴趣爱好、职业前景等原因选择转入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转专业意愿产生早、在专业选择时更趋于理性,并且呈现出明显的以就业为导向的趋势[2]。为了提高转专业的效率,让更多真正适合临床医学专业学习的学生转入,学校可以在网上开设部分试读课程,使有意向转入医学院的学生提前了解和适应临床医学专业的学习内容和学习难度[3],不仅可以减少无意义的付出,还有助于学生更快地度过转专业后的适应期。同时,学校在大一暑期对3门基础课进行集中培训的做法也对转专业学生之后的临床课程学习带来了很大帮助。(2)尽管会改善学习态度,但对原本的学习方式不愿做出变动。作为一名大学生,在多年的学习中基本都形成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学习方式,无论学什么专业,在方式上都不愿做太大的变化,所以,根据各专业的学习强度不同,学生更倾向于改变自己的学习态度去适应该专业的学习氛围。同时,随着年级的升高,伴随着毕业和考研的压力,学生的学习态度也会有所改善。解决方案:学院可以多举办一些转专业学生交流会,优秀转专业学生的经验分享座谈会,同时,班级内部可以将转专业学生与原来就在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结成一对一学习小组,互相交流各自的学习方法,取长补短。(3)对暑期补课内容来不及消化。大一一学期学的3门基础课在一个暑假之内补完,并且之后还要通过考试,具有一定的学习强度,学生的学习负担也较重。因此,虽然大多数学生可以消化,但仍存在一部分(尤其是外院转入的)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补课的内容。解决方案:对于部分学生,特别是由外院转入医学院的学生,如果其无法在一个暑假之内消化所有补课内容,学院可让其自由选择是直接转入同一年级就读,还是进入一年级重新就读。

3.2人际交往方面

学校从2015级转入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开始,就把所有转专业的学生单独成立一个班级,因此学生无法融入新集体的现象有所好转。对于部分转入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因为无法完全融入新集体而产生的人际交往问题,我们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去解决。首先,要鼓励学生在大一期间,加入一些学生组织和社团,锻炼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以便能够更好地融入新集体。另外,学院可以多组织一些班级之间的活动,加强各个班级学生之间的互动,在增强学院凝聚力的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扩大自己的交际圈。

3.3其他建议

各学院设立专门的转专业责任部门,负责相关材料的对接和信息交换,并为转专业学生提供帮助。开设转专业的网络咨询平台和咨询电话,并公布一些常见问题的处理方法,及时有效地解决转专业学生的困惑。此外,各学院在入党政策上尽量统一,避免学生因为转专业而对入党造成影响。综上所述,扬州大学医学院的转专业政策经过了几年的实践,在管理上趋于成熟,但依然存在改进的空间。除了在转专业之前对学生成绩进行考核之外,更要持续观察其转入临床医学专业之后的发展情况,同时加强转专业服务平台的建设,给学生提供一个较为官方和专业的了解信息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另外,学生在转入临床医学专业后,除了在学习的节奏和方法上要注意调整之外,也要尽快适应新的集体和生活环境,做到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海燕.转专业大学生专业适应性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以南昌大学为例[D].南昌:南昌大学,2012.

[2]方蓬.转专业大学生适应性调查分析———以安庆师范学院为例[D].安庆:安庆师范学院,2014.

临床医学专业范文2

1.1对象

选择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面向城乡基层培养的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2013届毕业生作为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6份,收回232份有效问卷,有效率为75.82%。

1.2方法

根据该校研发的临床医学专业建设情况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毕业生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对在校内实训(或实验)室讲解理论知识的认可度、校内实训(或实验)室讲解理论知识获得认可的原因、理论课教师授课方式获得认可的原因、对实训基地的满意度等。受访者通过登陆专业性网络问卷调查平台完成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回收后,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输入、整理与分析。

2结果

2.1受访毕业生基本情况

在2013届毕业生中,受访毕业生所在单位的类型主要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别占65.52%,15.95%(表1);受访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类型主要为内科和全科,分别占25.86%和18.97%。

2.2学生对教学实践的满意度情况

71.47%的受访毕业生认可教师在校内实训(或实验)室讲解理论知识这种教学方式,25.35%的受访毕业生认为此种教学方式获得认可的主要原因为“教学展开形式好”,23.94%的受访毕业生认为是“知识呈现方式好”(表3);70.09%的受访毕业生认可理论课教师的授课方式,24.47%的受访毕业生认为教师授课方式获得认可的主要原因为“教学方法选择恰当”,21.28%的受访毕业生认为是“教学媒体生动形象”;40.95%的受访毕业生认可教师采用“运用典型工作案例”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76.29%的受访毕业生认为实训基地能满足学习需要,基本实现了通过网络教学、辅导、讨论、答疑、考试的一体化教学。

3讨论

临床医学专业范文3

【关键词】医药类高职院校;转专业;临床医学专业;专业适应性;对策

目前,我国高校主要通过“一考定终生”的高考来进行人才选拔,而当学生未能充分了解自身兴趣、性格、特点以及所选专业的具体情况下,有可能会做出不明智的高校和专业选择,这无疑会对学生以后的职业发展和人生规划产生一定影响。针对过早对学生开展专业教育的一种调整方式是进校后转专业,这是高校人才培养制度上的创新。新生在对专业深入了解和对自己充分评估之后,选择自身感兴趣的专业,可以提升学习效率,能更深入、有效地影响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对其今后的职业规划和选择也会产生正面影响。教育部于2005年出台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其中的第十八条明确规定学生可以按学校的规定申请转专业,学生转专业由所在学校批准。近年来,随着高职学生申请转专业人数逐年增多,包括医学高职院校在内的各类高校纷纷制定出台适应于本校的转专业政策及规定。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不仅是医疗卫生事业的永恒使命,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而医学人才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保障人民健康水平的第一资源。在这种大的社会环境影响下,很多学生在高考时都选择了报考医学类专业。临床医学作为医学高职院校的主打优势品牌专业(工作稳定、就业好、收入高)[1,2],是广大考生心目中学医的首选专业,但由于临床医学专业录取分数逐年升高,导致报考人数远远超出录取计划,很多第一志愿填报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被迫调剂到其他专业,转专业政策给这些学生提供了重新转到临床医学专业进行学习的机会。根据各个医学高职院校出台的学生转专业实施政策和办法,每年有一定数量的学生通过学校严格的选拔,从其他专业转入临床医学专业。但对于转入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还需面对因转专业带来的适应性问题。本研究主要通过访谈形式,深入研究转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专业适应性方面存在的问题、困扰以及影响因素等,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取江苏医药职业学院转入临床医学专业的2015级、2016级和2017级学生进行后续研究分析。

1.2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取学生访谈的模式进行。在取样方面,为更全面地了解不同群体关于转专业学习适应性的真实体验,目的性取样兼顾了性别、年级的差异,最终选取访谈对象60人,其中,性别分布(女生34人,男生26人),年级分布(2015级15人,2016级23人,2017级22人)。以个案访谈为主,以团体访谈为辅,访谈主题主要为转专业一个学期后的生活和学习改变、转专业后的学习成绩水平、对转入专业的满意程度和是否会重新选择转专业等。

2结果

2.1转专业对生活和学习带来的改变。转专业之后,对生活和学习带来的改变主要体现在生活环境方面(如人际交往、就业规划等)和学习适应性方面(如学习的动力、内容、方式、环境、氛围、时间等)。转临床医学专业后,学生会被调到新的班级、住进新的宿舍和结识新的同学,人际交往面明显扩大,时间安排要做出相应的改变,就业目标和计划要做出相应的改变。受访谈的学生中88.3%(53人)表示一个学期后逐渐适应了这种变化。在学习适应性方面,转到临床专业的学生发现学习方式改变、学习内容大大增加(课程科目多、任务繁重)、学习时间长及安排更加紧凑、竞争增大等。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后,受访谈的学生中75%(45人)表示适应这些变化,已经调整了自己的学习习惯和节奏,逐渐跟上了大家的学习步调。

2.2转专业后的学习成绩水平。受访谈学生在转专业一个学期后,总成绩在良好以上的人数共占总数的71.7%(43人,其中20人优秀),在中等以上的人数共占总数的86.7%(52人),在中等以下的人数共占总数的13.3%(8人)。成绩良好以上的同学基本上都是在转专业之前对临床医学专业作了深刻了解、对自己进行充分评估后,成功转入的。

2.3对转入专业的满意程度。受访谈学生在转专业一个学期后,对于临床医学专业感觉满意的人数共占总数的95%(57人),其中21.7%的人(13人)感觉非常满意,只有5%(3人)感觉不满意。

2.4是否会重新选择转专业受访谈学生在转转业后一个学期后10%(6人)仍然会重新选择转专业,而3.3%(2人)对于再次转专业会再多加考虑。

3讨论

针对学生转到临床医学专业后遇到的问题与困难,本研究提出了以下的对策:①转专业学生的自身调整。a)在转专业之前,学生要深入了解临床医学专业的专业特点和开设课程科目,要对自身情况进行评估是否适合临床医学专业(如测试自己的个性特征、与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或已经转过去的高年级学生交流沟通等),对转专业过后可能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做充分的准备。本研究结果显示,做了深入准备和对临床医学具有浓厚兴趣的转专业学生未来的专业适应性更好。b)转临床医学专业之后,学生要尽量处理好新环境中的人际关系,积极调整好心态,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困难和问题及时与班级同学、任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或学校学生管理部门等进行交流和沟通,共同解决问题。②教师与同学给予转专业学生帮助与指导。a)学生转到临床医学专业后,会发现生活环境、学习环境都会与原专业有较大差别。班主任和辅导员要积极关注、指导和解决转专业学生可能遇到的生活、心理和学习上的问题,鼓励他们积极参加班级和学院的活动,尽快融入新的集体。任课教师也需要特别关注转专业同学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如果有条件的话,学校可以组织任课教师对转专业学生进行专门的专业课辅导,如人体解剖学,以使这些转专业学生在学习上尽快赶上。b)转专业同学在生活和学习环境适应上更需要同学的接纳与帮助。在生活环境部分,需要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主动接纳转专业过来的学生,帮助他们熟悉班级的各项基本情况,多些关爱和包容,少些排斥。在学习环境部分,有的学生原属于文科的专业,理科基础比较薄弱,学习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比较困难,这时需要其他同学帮助他们了解新的学习方式和内容,熟悉新的学习环境,如果有条件班级里成绩优秀的同学可以对学习困难的新同学进行一对一的帮扶或成立学习小组,从而减少转专业学生的紧张情绪,使其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③教学和管理部门建立处理机制。a)教学和管理部门人员在制定本校的转专业政策和措施之前应该进行充分的调研,吸取同类院校的经验和教训,听取学生的心声和需求,从而制定有效的政策,实现转专业工作有效而合理运转。同时也应该根据学生在转专业之后出现的困难与问题、产生原因以及最终的解决方式、及未能解决的原因与后果、新情况和新问题,对转专业政策和措施不断进行动态完善。b)在每年的转专业活动进行之前,学校的教学和管理部门要全面和深入地向有转专业倾向的学生宣传转专业政策和注意事项、各专业特点和特色、各专业开设的课程科目和以后的就业方向,并告知学生转专业后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让学生能够基于自己的性格、兴趣和个人情况进行评估,从而决定是否转专业以及转什么专业。总之,教学和管理部门应该对转专业成功的学生的生活和医学教育学习适应情况进行跟踪反馈[3],制定相关措施和预案。只有这样才能在转专业学生遇到问题和困难时及时进行解决,而不是遇到问题时措手不及,以做好服务。

参考文献

[1]刘军号.高职学生转专业的动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1(1):84-87.

[2]王开淮,余彩霞.高职院校学生转专业的主要因素及对策研究———基于成都地区高职院校的调查[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33(2):76-78.

临床医学专业范文4

关键词:教学质量;临床医学专业;提升;高职高专;思考

1临床见习的目的及意义

临床见习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步骤,见习生在校期间仅仅通过书面理论知识进行临床医学基础知识的学习,缺乏实际临床经验。通过临床见习教学,使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见习生直接与患者接触,生动丰富的临床实际案例,提高见习生学习兴趣。通过临床见习,在教育见习生的同时,能够解决患者关于病情、治疗及预后的各类问题,在完成教学计划的基础上,有效解决了临床实际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临床见习培养见习生与患者的沟通能力,在实际临床工作中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临床思维,进而提升见习生的综合素质[1]。

2制定系统、规范的临床见习教学计划

2.1优化临床见习教学内容

开展临床见习教学前,带教老师应明确教学大纲,并制定统一、规范的教案,要求内容简练,覆盖知识重点;选择临床症状、体征较典型的患者作为临床见习教学示例,了解患者的具体情况,与患者进行沟通做好心理工作,取得患者配合,使其能够接受见习生对其进行病史询问以及体格检查等临床操作。

2.2规范临床见习教学流程

见习生入科后,带教老师向其详细介绍见习目的及相关要求,讲解问诊内容及查体方式,见习生要做好对相关疾病知识的掌握,做到对该疾病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等多方面知识的学习。见习生对患者进行病史采集及体格检查检查过程中,带教老师注意观察见习生在问诊及体格检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否存在项目遗漏、操作错误以及缺少人文关怀等,离开病房后带教老师对见习生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及指导。带教老师通过引导的方式,询问见习生患者的初步诊断、辅助检查、治疗、并发症以及鉴别诊断等情况,能直接了解和观察见习生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和思考、分析问题能力以及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对见习生的临床知识掌握程度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做以评估,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得见习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都得到良好的锻炼,对其各方面能力都是一个提升。

3临床医学专业临床见习教学策略

3.1提高见习生的医患沟通技巧

见习生由于缺乏问诊技巧,与患者沟通能力较差,带教老师主要采用情景模拟培训的方式对见习生进行问诊相关培训,选取真实病例,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使见习生了解问诊流程及技巧,除了一般流程外,还应包括不同类型患者沟通演练,演练过程中可以发现学生思维、创造及表现力。然后在带教老师陪同下,见习生进行临床实践,参加问诊的其他见习生对病史采集进行补充询问,带教老师能够对整个问诊过程进行协调,能够缓解见习生心理压力,同时能够避免患者及家属出现不满情绪。

3.2对见习生查体技能进行全面、规范的培训

在见习生与患者接触前,应对见习生进行培训,使其了解查体内容、流程、手法等方面知识,并反复进行操作训练。见习生对患者进行查体时,带教老师在旁进行协助并指导,及时纠正见习生操作中出现的问题。查体过程中,带教老师精心设计了很多疾病相关的问题,供见习生与其他见习生进行研讨,旨在提升见习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求知欲。

3.3提高见习生病例汇报及诊疗讨论能力

完成病史采集及体格检查后,见习生对患者基本资料进行汇报,总结归纳疾病特点,通过与其他见习生进行临床疾病的研讨,做出初步诊断,并相互交流确定需要进行的辅助检查。通过见习生之间互相交流及讨论,使得见习生的临床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得到显著的提升与巩固,同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3.4优化教学方法

以往临床见习教学主要采用带教老师演示以及口头讲解的方式进行,随着教学方法的发展,主要采用案例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对于临床常见病及多发病主要采用真实病例式教学,使见习生能够了解各种疾病的特点,对于发病较少的案例采用多媒体视频播放的形式,增加见习生学习乐趣,加深对疾病的认识及了解,提高教学质量。

4总结

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学生采用优化的临床见习教学,应用效果显著,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升。通过制定见习教学计划、实施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显著提升了见习生知识掌握程度和临床实践能力,体现了临床见习教学实践性、双向性的优势。在临床带教中,带教老师对见习生指导及时、耐心、正确、规范,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对教学理念、模式及方法进行全方位的改进,让见习生在参与中获得临床技能,提升其医患沟通能力及技巧,有助于提高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其今后独立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临床医学专业范文5

1、基于工作过程开发授课内容

临床医学专业是医学院校的重点专业,经过实际调研笔者发现临床课课程体系存在着知识分割过细、内容陈旧、实践环节薄弱﹑课程结构不够合理等问题。依据基层实际需要,参考学生临床执业医师考试的需求增加了外科基本技能操作;突出了执业医师考试大纲要求的内容;规范练习常用的急救治疗技术,如心肺复苏、止血、三角巾包扎、胸腹腔穿刺、导尿、吸氧等操作;对于临床中常用又难以掌握的水、电酸碱平衡紊乱编纂了教学讲义;加强了关节复位、骨折固定实用性教学内容。

2、采取专题讲座的教学模式

在96个学时有限的时间内不可能全部讲授外科学的内容,再者学生既往已经学习了系统的外科内容,如果面面俱到学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教学内容要选择学生实用的又难以理解的内容,我们重点开设的几个讲座是:水电解质酸碱平衡、急腹症、神经外科新进展、血管外科、胆道结石的诊治、门脉高压的外科治疗、乳腺疾病等,这样解决了学生在临床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及外科各类考试的难点内容。这些外科讲座以疾病为中心,综合相关各基础医学的内容,又涉及到原因、发病机制、检查、诊断及治疗等知识,并增加了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使学生们既掌握了临床知识和动态又使基础知识得到系统及强化。

3、建立外科学网络教学平台

网络教学能摆脱时间、空间的限制,方便学生选择方便的时间随时随地学习,让学生攻克传统教学中的难点,拓宽学科知识和视野。依据调研结果,参考本科《外科学》(第7版)教材,建立的成人教育外科精品课网站,主体结构有:外科学电子教案、CAI课件、理论课程、实践操作、教学图库、外科手术视频等,有十余套外科试题、病例分析等资料,设有意见反馈和疑难解答等内容。既能弥补学生参加面授辅导的困难和不足,又提高了集中面授辅导时的教学效率。

4、强化临床思维训练

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症状或体征,以临床思维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有关问题,层层深入。临床思维训练作为主要教学内容,贯穿于整个临床教学过程,强化了临床思维训练,培养了能力,激发了学习兴趣。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将部分教学内容制定出工作任务,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围绕此工作任务,进行自主探索及相互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既掌握了外科知识又训练了临床思维能力。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多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5、完善教学质量测评体系

既往结课后出一套试卷进行考试,决定这一科的成绩,这样的测评模式,缺乏真实成绩评定的可信度,学生没有学习兴趣。教学改革后将平时出勤、课堂表现、技能操作、网上平台答题成绩、期末理论测试五部分各占20%计入总分。这种考试方式使考试变为双向性、互动性,教师评价学生的同时,学生同样也可以评价教师,对教学效果进行反馈,有助于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发挥考试在整体教学活动过程中的评价和激励作用。通过考试的引导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着重知识的横向联系,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分析能力。

6、考查指标及评分

从学生结课后的客观成绩和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效果的主观感受两方面对改革效果进行评价。外科学期末考试分为实践和技能两部分,分别占30%和70%,两者相加即为外科结课成绩。调查两组学生对的外科教学内容及效果的主观感受,具体项目包括外科专业知识、外科技能操作能力、外科急症处理能力、临床专业知识、临床思维能力、主动学习能力,每项满分为10分。

7、统计学方法

将考试成绩及问卷结果进行整理、核对,并录入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2009级学生调查问卷结果

对167名2009级学生进行调查问卷显示,授课时间和上班时间冲突(69.12%)、教学内容不符合实践工作的需求(48.56%)、教师专业水平或教学水平不足(25.75%)、考试监管不力(12.65%)4个因素位居前列。

2、两组外科学期末考试成绩比较

统计显示,实验组外科学结业成绩为(94.69±9.27)分;对照组为(87.62±10.65)分,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

3、两组学生问卷调查情况

实验组学生外科专业知识、外科临床思维能力及外科急症处理能力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外科技能操作能力、临床专业知识、主动学习能力评分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均较优。3讨论临床医学专业成人本科教育对基层高端医学人才的培养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社会环境、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受众对象等方面尚存诸多不利因素,临床医学专业成人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多年来我们一直是将成人教育沿用普通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不仅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也不适应基层的实用型技能人才的培养需求。本研究通过对2009级学生的调研,探求临床医学专业成人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通过分析学生学情,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评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果,提高临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习及再学习能力。

三、结语

临床医学专业范文6

为实现临床医学专业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的无缝接轨,让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改革传统的“2+1”教学模式,形成新的“1+2”教学模式,实现课岗对接,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有效地保证了教学质量。

关键词:

校院合作;教学模式;高等职业教育;临床医学

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学制三年,时间较短,如何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真正学有所成,成为各高职医学类院校积极探索的课题。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泉州医高专)不断深化校院合作办学机制,校院双方共同实践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的“1+2”教学模式,努力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农村和社区培养更多优秀的医疗卫生技术人才。

1“1+2”教学模式的构建

在我国传统的三年制高职临床医学专科教育主要采用“2+1”教学模式,即学生在校学习2年、医院实习1年。这种模式的弊端有:教学方法单一,以填鸭式为主,以教师为中心;重理论轻实践,晚接触临床,实践能力不足;较不利职业道德养成。因此这种模式已不能适应当下新形势医学人才培养的需要。为此,泉州医高专根据教育部“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思想,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积极推行教育教学改革,构建基于校院合作共育人才的“1+2”教学模式,即学生第一学年在校部学习人文学科和专业基础课程,第二学年进入教学医院和附属医院完成专业课程的理论与实践学习任务,第三学年在教学医院和附属医院实习。这种“1+2”教学模式以“校院合作”为基石,搭建对接临床工作岗位和融通执业标准的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1〕。

2“1+2”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

2.1有序安排教学工作

学校目前有1所直属附属医院、3所附属教学医院为临床专业专业课教学基地。根据各教学基地的实际,分别安排50~80名学生进基地教学班。校部教务处下达教学任务给临床学院教学办,并指导院办统筹安排各教学基地的教学任务,各教学基地教务科召集相关教研室开会研究,落实分配教学任务,抓好教学各项工作,保障专业课程教学的顺利进行。各临床教研室负责某一专业课的教学安排、组织大讲课、小讲课、床边教学、病历讨论、评教评学、考核等教学具体工作。建立关于备课、授课、实训见习、课程考核等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保障教学有规可依、有章可循。

2.2确立教学内容、制定课程标准

通过调研,按照基层医生岗位能力需求与工作任务的要求以及执业助理医师准入标准,确立临床专业专业课的教学内容、制定专业核心课程标准,重新设计、开发实训项目、改进实训条件、增加实训时间,加强对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实现课堂与临床岗位的无缝对接。为适应教学内容改革,校院共编特色校本教材。

2.3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根据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特点,采取案例、情景(床边)、实践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保证理论与临床实践的有机结合。理论讲授与实训见习按照1∶1或1∶1.5的比例交替进行。充分利用医院的医疗资源和教学优势,注重围绕多形式床边教学这一关键环节〔2〕,通过教学查房、临床情景、病历讨论、问诊查体示范、社区实践教学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丰富生动了床边教学内容,高效地将理论授课、床边教学、技能培训三者有机融合,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突出学生临床岗位能力的培养。

2.4教学管理组织与实施

2.4.1组建教学管理机构,形成院系合一的管理机制:为保证附属及教学医院按质按量完成第二学年临床专业课的教学,校院联合成立专门的教学管理机构,明确学校、教学医院和附属医院的教学任务。专业课教学工作在学校由分管教学校长负责,在教学医院或附属医院由1名副院长负责,医教科负责统筹、协调、落实教学工作。每个教学医院或附属医院为1个教学点,成立教学办,可以单独设立或与医务科合署,配备1-2名专职医务人员负责专业课教学。根据医院实际和教学的需要,设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专业课教研室,教研室主任由临床各科主任或副主任担任,各教研室配备至少1名教学秘书,教学秘书须由高年资医师担任〔3〕。学校至少派出1名教师负责联络每个教学点的工作,上传下达,其职责是:协调安排教学工作;协助抓好学生管理;做好学校与每个教学点的沟通联络等。通过整合临床医学系与附属、教学医院的关系,形成比较健全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深化院系合一。院系合一的管理机制为深化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的培养模式改革搭建了平台。

2.4.2制订管理制度:校院合作共同研究制定《临床教学基地教学管理办法》、《专业课教师选聘管理办法》、《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质量评价办法》等一系列教学管理规章制度。规范临床专业课的教学设计、过程控制、师资管理、教学考核、质量评价等方面的管理,为专业课教学的正常进行及按质按量完成提供制度保障。

2.4.3规范教学环节:依据“1+2”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以临床岗位职业核心能力需求与国家助理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标准为依据,优化教学内容,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建立教学文件制定、备课、授课、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实训见习、课程考核等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以临床工作岗位任务为依据,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制订并推行专业课程的课程标准,规范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强实训见习,体现临床医学专业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工学结合”教育理念,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2.4.4过程管理:教学过程管理是保证教学计划顺利实施和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保证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质量的基础〔4〕。校院联合组成教学督导组,通过以下措施加强教学过程的控制与评价:①对各教学点进行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阶段性地掌握教学状况、教师授课效果,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②深入课堂随机听课、访谈等形式,监控课堂教学、促进教学提高。③深入开展评教评学活动。评教由学生评教、领导评教、督导评教、同行评教等环节组成,根据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对教师教学进行综合评价;评学主要是任课教师对学生的平时表现、学习兴趣、接受能力和综合素质进行定性评价,以便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实现因材施教。④由教学秘书及学校派出教师进行常规教学巡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⑤建设理论和实践试题库,坚持教考分离。⑥实行理论考试与技能考核结合、阶段性综合考试与实习前综合技能考核结合、毕业前理论考试与综合技能考核相结合。

2.4.5实训场所管理:实训教学是实现专业课程教学目标所必需的。为实现教学目标,校院共建了实训教学场所。由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提供场地,学校投入设备,建成了多媒体教室、各病区多媒体示教室、体格检查实训室、急救实训室、仿真手术室、动物手术室等,为教学提供硬件支持。

2.4.6教学质量评价:校院合作共同完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以“督导、反馈、评价”为总体思路,校院合作共同构建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开展信息收集、整理和分析,及时进行教学质量纠偏。成立了教学质量监控小组,负责制定专业教学质量监控细则,检查督导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实行医院临床实践教学月报制度,学生定期座谈反馈教师教学与带教情况;校院每月信息互通。成立了教学质量评价小组,负责制定听课评课制度、“以老带新”制度、学生评教制度、教师教学评价制度和用人单位评价制度,采取教学检查、教学反馈、督导评价、领导听课、同行评教、学生评教、教师评学、教学信息员反馈等评价方法,定期开展教学质量评价活动,教师教学活动由校院双方给予督察和评价,根据综合评价,由校院双方给予相应奖惩。

2.5教学团队建设

教学团队质量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校院共同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的教学团队建设。

2.5.1教学团队“准入”条件:按照《专业课程教师选聘管理办法》的规定,承担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师,必须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8年以上临床工作经历,且必须具有较好的临床教学能力。保证专业课教师全为有经验的临床一线医生,实现专业课教师双师资格的预定目标。

2.5.2教学能力培训:根据各教学医院师资状况,制定教师培训计划,对任课教师采取岗前集中培训、分散培训、定期培训,加强其医学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教学技巧、课堂艺术培训,增强教学基本功,提高其教学能力。每年寒暑假,学校对每个教学点的专业课程教师进行为期1~2周的教学能力集中培训;每年派出2~3名教学名师到各个教学点举办教育理论、教学方法等讲座或示范课教学活动。

2.5.3“双师型”教师培养:为加强临床医学专业优秀“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泉州医高专“建站立室”,即建立临床医学专家工作站和教师工作室。主要成效体现在:一是学校教师不脱离临床岗位,课余参与医院的临床诊疗工作,将理论付诸临床实践、丰富临床经验,以更好地培养学生;二是充分利用医院资源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强化青年教师的专业理论,丰富其临床经验,提升工作热情和职业素养,完成了“双师”教师的跨越;三是临床医生更多机会参与学校的教学工作,不仅自身理论知识得到夯实和教学水平得到很大提升,且能将临床实际案例、诊疗经验融于教学之中,使学生受益匪浅。

2.5.4教师激励机制:为调动临床一线医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学校设立了“双师型”教师专项津贴,给予教学医院专业课程教师的课时津贴明显高于校本部教师,有效地激发了临床医师从事专业课程教学的积极性。学校出台了《临床教学基地优秀教师评选办法》,对在教学工作中成绩突出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同时,医院将教学工作作为业务人员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使专业课程教师自觉地投入到教学中去。凡教学点承担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师,学校为其提供学术交流的机会,并创造条件支持其申报或转评为高校教师职称。

3“1+2”教学模式实践效果评价与展望

为考察“1+2”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成效,泉州医高专委托独立第三方(麦可思)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估近五年校院合作的“1+2”教学模式实施效果。效果评价主要从2个维度进行:①临床教师评价。向4个教学点共发放临床教师调查问卷82份,回收有效问卷81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8.8%。调查结果显示,98.8%的临床教师支持此种教学模式。按照《专业课程教师教学质量量化考评细则》对82名临床教师进行考核,其平均分数为(84.5±2.7)分,优于以往校本部专业课程教师的考核成绩。②学生评价。设计教学效果满意度调查表,从每个年级中随机抽取2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600份,收回问卷597份,其中有效问卷59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9.7%。调查结果显示,98.9%的学生赞成或接受此种教学模式。在4个教学点学习的学生,其实习前理论考试和综合技能考核成绩,以及毕业理论考试和综合技能考核成绩均较传统教学模式下的相关成绩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麦可思调查数据显示:近3年来,本校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7.5%以上(2013年97.5%,2014年97.9%,2015年98.1%);基层就业率达到85.5%以上(2013年85.5%,2014年86.9%,2015年85.9%);用人单位满意度达到94.7%以上(2013年94.7%,2014年95.1%,2015年95.6%);2014年专科升本科考试上线率达98.7%;执业助理医师初次过线率达68%以上(2012年68.9%,2013年68.4%,2014年69.2%);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生对学校培养的满意度(2013年98.2%,2014年97.9%,2015年98.5%)、各用人单位对泉州医高专临床专业毕业生满意度高(2012年97.9%,2013年98.6%,2014年98.5%)。从2006年来,校院合作共同实施“1+2”教学模式,在促进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理论水平、实践技能、岗位工作能力提升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可以说是成功的实践。但是在深化校院合作、培养合格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等方面还有许多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如校院合作机制应当更加完善、全面和科学,以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的需要;专业课程教学的质量评价体系和专业课程教师的培养机制、激励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等等。今后,将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深入探索,改革与完善校院合作办学体制机制,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的技术技能医学人才。

作者:吴海容 黄幼霞 单位: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务处

参考文献

〔1〕夏玲,宋建军.校企深度合作: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和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1):225.

〔2〕杨敏,何雨芩,郎秀琼,等.三位一体的整体化临床实习教学模式在消化内科的实践与思考〔J〕.重庆医学,2015,44(20):2862-2863.

临床医学专业范文7

关键词:微型讲座;临床医学专业;临床知识

刚刚进入医科大学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都怀揣着美好的梦想,希望能成为一名妙手回春的医生。但是大一与医学有关的只有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和中医学概论,其他都是一些公共基础课程。因此学生常常会有疑问:“学习这些知识有用吗?我们是西医临床,为什么还要学习高深莫测的中医?”由于学习的知识与学生梦想相差甚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会大大降低。因此,面对厚厚的医学专业书籍以及许多需要记忆的知识点时,学生往往会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受挫感。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主要培养学生的临床操作技能。学生只有明确将来的发展方向,也就是了解自己未来的职业具体是做什么的,在学习过程中才能占据主动。比如美国公共卫生学院的学生入校一周就开始接触患者,包括角色体会、床边访谈等,对于临床专业学生的入门教育非常有必要[1]。但是国内大多数医学院校学生刚入校就去临床接触患者是不可能的。如何在大一学生中有效渗透临床医学知识,让学生在入门医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可以接触到临床。我们学校是由辅导教师和班主任共同管理学生的工作,班主任主要从学习方面对学生加以指导和帮助。因此,为了让学生提早接触临床知识,我们班从大一开始就组织学生针对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开设学生微型讲座,使学生对临床疾病有了一定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学习医学基础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培养。

1微型讲座的模式

大学举办各类学术讲座对学生拓展专业知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多种能力的培养。学术讲座一般是专家将知识在较短时间内通过演讲传授给学生[2]。学术讲座一般专业性很强,对没有基础的学生来说无疑是在“听天书”,达不到讲座预期的目的。我们组织的这种微型讲座是由学生独立完成的讲座,学生是主角,即由学生独立查阅文献资料,然后自讲、自评、自我探究、自我总结和分析的小型班级讲座。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确定讲座的主题,引导学生查阅资料、讨论和交流,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答疑。与学术讲座有所不同,微型讲座强调的是小、实用和有效。“小”指的是针对一个临床小问题或一个知识点开展的班级活动;“实用”和“有效”强调的是讲座主题要围绕与临床或正在学习的医学基础知识展开,其目的在于消除学生对临床医学知识的疑虑和神秘感,减小学习医学的难度,了解医学基础知识是临床的灵魂,并充分体现了临床紧密结合的教育理念。

2微型讲座开设的步骤与方法

2.1选择合适的主题

在大一开展微型讲座,一定要选择好主题,所选临床有关的内容要尽量贴近生活,难度不能太高,要适合这个阶段的学生理解和学习,才能有效达到学习的目的。第一次讲座选择了“感冒”这个主题。因为生活中“感冒”这种小病十分普遍,所有学生都有过感冒的经历,也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尤其是儿科疾病大多数都与感冒有关[3]。目前西医对感冒的治疗普遍使用抗生素加抗病毒药物,糖皮质激素的使用也相当普遍[4]。在感冒并发细菌感染时,此类治疗方法是有必要的。但在感冒初期,滥用抗生素弊大于利。因为抗生素的过度使用会使细菌耐药性增加引起菌群失调和双重感染、腹泻、肝肾功能损害,甚至会导致患者死亡[5]。中医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在治疗疾病方面具有独到的效果,尤其在感冒的治疗方面有很多疗效很好的良方。由于我们是中医药大学,学生在大一的时候正好在学习中医学概论,为了促进学生对中医学概论的学习,所以第一次讲座的主题确定为“感冒的治疗与预防”,讨论普通感冒的发病原因与防治方法,着重介绍感冒的中医药防治。

2.2分组准备资料

将班级分为4个学习小组,布置任务。教师告诉学生查阅文献的方法和途径以及怎样获取知识点。每个小组学生自主查阅与感冒相关的文献资料,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并准备,收集、整理资料和图片,并制成精美的PPT。

2.3微型讲座的具体实施过程

经过认真、精心的准备,第一次讲座在大一的第二个学期正式举行。学生积极性很高,由小组代表轮流上台汇报该组收集和总结的有关感冒的资料。第一小组讲解了感冒的主要病因:普通感冒是常见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一般在受凉、淋雨和过度疲劳等情况下发病,主要由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和腺病毒等引起,抵抗力低的人容易并发细菌感染,如鼻炎、咽喉炎或扁桃体炎[6]。中医认为感冒是指身体感受风邪或者时行疫毒,导致肺卫失和引起的外感性疾病[7]。第二组介绍了西医对感冒的治疗[8-9]:抗感冒西药主要是减轻感冒的症状,根据作用效果不同可分为五类:(1)收缩血管药物,如伪麻黄碱,可减轻鼻窦、鼻腔黏膜血管充血,解除鼻塞症状,常用的药物有新康泰克、力克舒和白加黑等。(2)抗组胺药物,如马来酸氯苯那敏和苯海拉明等,可缓解流泪、流鼻涕、打喷嚏和鼻塞等症状,该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有嗜睡、疲劳等。(3)解热镇痛药,如果伴有发烧、头痛、肌肉酸痛等症状,需要选择解热镇痛类药物,常用的有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药物,该类药物对胃、肝、肾有一定的副作用。(4)抗病毒药物,由于感冒大多由病毒感染引起,在感冒初期运用抗病毒药,可以抑制病毒增殖和释放,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是副作用比较多,常用药物有金刚烷胺和盐酸吗啉胍等。(5)止咳祛痰药物,可选择右美沙芬等镇咳药物。第三组重点介绍了中医对感冒的治疗:中医将感冒分为实证感冒和体虚感冒两大类。实证感冒又可分为风寒、风热、风燥和暑湿四种证候[10]。中医对不同证候感冒的治疗方法是有很大区别的。风寒型感冒是由于人体承受不了六气的剧烈变化,当天气突然转凉时就很容易感染风寒。其症状有鼻塞流清涕、打喷嚏、咳嗽、头痛、脉浮、无汗、畏寒与低热并存、吐稀薄白色痰、苔薄白等特点,治疗风寒感冒的原则应以辛温解表为主。传统方剂有桂枝汤、麻黄汤、小青龙汤和小柴胡汤等,也可用中成药伤风感冒冲剂、感冒清热颗粒、柴连口服液和通宣理肺丸等药物[11]。风热型感冒通常有发热重、便秘、鼻窍干热或流浊涕、痰液黏稠呈黄色或带绿色、口干和喉咙痛等症状,治疗应以辛凉解表为原则。中医方剂桑菊饮可达到明显改善病情的目的,其主要功效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中成药如桑菊感冒片、板蓝根冲剂、银翘解毒颗粒、羚羊感冒片和感冒清胶囊等,同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12]。风燥型感冒要注意与风热型感冒区分,其主要症状包括发热恶风、唇干鼻燥、咽喉干痒甚至伴有疼痛感,舌苔薄白干或薄黄等,治疗应以辛凉宣透、润燥生津为主。用于该类型感冒治疗的中成药有杏苏止咳颗粒、桑菊感冒片和蜜炼川贝枇杷膏等。暑湿型感冒多发生在夏季,患者主要表现为畏寒恶风或发热、口淡无味或粘腻、头痛头胀和胸闷心烦等症状。主要治疗方剂有:新加香薷饮是治疗暑湿型感冒的良方,白虎加苍术汤既清热又化湿,为治疗暑湿病症之名方;中成药有六一散、藿香正气水和银翘解毒丸等[13-14]。第四组讲述有关感冒的预防[15]:一则需避免诱因,避免受凉、淋雨、过度疲劳,避免与感冒患者接触,避免脏手接触口、眼、鼻,年老体弱易感者更应注意防护,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时应戴口罩,避免在人多的公共场合出入。二则需增强体质,坚持适度有规律的户外运动,提高机体免疫力是预防本病的主要方法。

2.4教师点评和总结

学生汇报完后,教师对4个小组依次进行点评,挖掘学生汇报中的亮点,对学生给予鼓励,尤其是对学生整理的中医药治疗感冒评价非常高。同时教师也强调西医治疗感冒方法有限,而临床上治疗感冒的中成药较多,但是要运用中医理论分清感冒的类型,才能正确选择中成药类感冒药。如果辨证不清,错误选择感冒中成药,往往会适得其反。教师还与全体学生分享了自己或家人感冒时的一些治疗经验,使学生获益甚多。最后,要求学生将这次讲座以论文的形式进行整理和总结。

3微型讲座开设的收获和反思

临床医学专业范文8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药理学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高校课程和课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每一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协同效应[1]。药理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的疾病防治、合理用药提供理论和知识支撑。药物作为临床医生治疗疾病的工具,既可以挽救生命,也可以危害健康。如何正确有效地运用药物,不仅取决于医生是否具有全面而扎实的临床用药知识和经验,而且还取决于是否具有足够的责任心和高尚的医德。因此,在临床医学专业药理学课程教学中,“课程思政”的有效开展,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几年来,我校药理学课程教学团队在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教学中进行了积极探索。现将我们的探索与实践报告如下。

1药理学“课程思政”的背景与动因

2014年,上海市把德育纳入教育综合改革,推出了一批“中国系列”试点课程,逐渐形成了“课程思政”理念[2]。北京中医药大学鲁艺等提出在药理学课程动物实验教学环节渗透人文教育,“引导学生尊重并感恩实验动物,使学生进入临床以后更加懂得尊重和爱护患者,在临床用药时做到规范、合理、安全”[3]。安徽医科大学王佳佳等提出在以病例为中心的理论教学环节中融入医德教育[4]。泸州医学院章卓等[5]提出在药理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律意识教育。滨州医学院李庆忠等[6]在药理学的理论和实验教学中开展了医学人文教育渗透的探索和实践。总之,高校“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已基本确定,也进行了多角度药理学“课程思政”的探索,但具体上,药理学“课程思政”的教学体系尚未完全形成,药理学“课程思政”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也未对药理学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进行系统化挖掘。

2系统挖掘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药理学课程教学

我校药理学课程作为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课程组教师不仅教学经验丰富,而且创新意识强。课程组全体教师站在“两个根本”的高度,对“立德树人”在本课程中的落实进行了深入研讨,最终决定以临床医学专业为试点,就药理学课程的“课程思政”进行立题研究与实践探索。在查阅文献、深入一线调研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医学专业特点,最终挖掘、整理、确定了5个方面、10余个思想政治教育点,并确定了融入药理学课程教学的基本路径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初步构建起临床医学专业药理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的主体框架。

2.1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药理学课程教学

药理学教材本身就有丰富的爱国主义素材,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好这些素材,不仅可以很好地活跃课堂氛围,更重要的是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在药物与药理学发展史的讲授环节,介绍我国古代医药发展的成就和对全世界的贡献。在抗疟药青蒿素的篇章中融入当代药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事例。屠呦呦受《肘后备急方》的启发,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历经数百次的失败仍不退缩,终于创造性地从中药青蒿中分离出治疗疟疾的青蒿素,为人类健康做出了突出贡献。让学生明白只要立足当代中国实际,汲取中华文化精髓,瞄准世界科技前沿,着力提升科研原创能力,就能在科技创新上不断取得突破,走在世界前列。从而激发广大学生的民族自信、科学自信、文化自信。

2.2医德教育融入药理学课程教学

在抗精神病药章节的理论课中,通过案例让学生明白泄露患者信息对患者可能带来的伤害,以及自己将要承担的法律责任。让医学生牢记医疗工作中要注意“保守医密、保护隐私”,实行保护性医疗。在调血脂药章节的理论课中,以“辛伐他汀与伊曲酮康唑合用导致横纹肌溶解致人死亡”的案例,让医学生懂得作为医生必须要“钻研医术,精益求精”,只有不断学习相关领域研究进展和学科前沿,努力提高知识和技术水平,才能在临床实践中帮助患者解除疾病带来的痛苦,也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避免医疗事故、医疗纠纷,尽可能地减少对患者的伤害。在抗菌药物理论课中,探讨过度医疗的问题。现实生活中,医生拿回扣滥用抗生素等药品的现象屡见不鲜。抗生素滥用不仅会使细菌病毒产生耐药性,出现超级细菌,同时还可能引发二次感染。以个别医生拿回扣被追究法律责任的案例警示教育学生。

2.3生命教育融入药理学课程教学

防病治病、救死扶伤、保护人民健康是医生的神圣职责,通过生命教育培养医学生珍爱生命、敬畏生命、关爱生命的意识和自觉性是十分必要的。药理学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实验动物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在药理学第一堂动物实验课中融入实验动物伦理教育。敬畏实验动物是加强医学生“敬畏生命”伦理教育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7]。通过该思政元素的融入增强学生对实验动物的尊重与关爱,触发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以及对实验动物的感恩之心,使学生毕业从医后能懂得尊重和爱护患者。在性激素类药及避孕药章节中融入生命教育,以大学生婚前性行为和开学“人流”高峰的新闻案例,引导学生谨慎对待婚前性行为,掌握科学避孕方法,选择安全避孕措施,告诫学生尤其是女生要学会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2.4法制教育融入药理学课程教学

在中枢镇痛药物的理论课中,通过吗啡的成瘾性和戒断反应等知识增强学生远离的意识。同时让医学生明白吗啡等特殊药品具有双重性,正确合理使用能解除患者的疼痛、造福人类,但如果管理或使用不当,药品将变为,危害他人,影响社会稳定。该类药品的使用要严格按照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的相关管理规定和医疗单位的相关流程处理,确保合法、安全、合理的使用。在多肽类抗生素的理论课中,以“本可成为世界第一的万古霉素,因没有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而被礼来公司抢先申请专利”的案例展开,指导学生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临床医生的发明和发现往往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但目前医疗、科研单位存在着明显的“重论文、轻专利”的现象,一些优质的研究成果都首选发表在SCI收录的期刊上,而未先进行知识产权的保护,这大大影响了科研成果的转化。

2.5团队合作精神融入药理学课程教学

当今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许多工作都不可能由一人独自完成,像医院如此复杂、精细、尖端的临床工作,不但需要医生之间的相互配合,还需要医生、护士、检验、影像、药剂等不同科室和专业人员的相互协作,因此,团队合作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在抗幽门螺杆菌药篇章中,讲解临床常用的三联法或四联法,通过联合应用质子泵抑制剂、抗菌药、胃黏膜保护剂,大大提高对幽门螺杆菌的杀灭作用,强调协同作用、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当然,药理学课程中团队合作精神的反面教材也是比比皆是。例如,头孢羟氨苄与藿香正气水合用导致双硫仑样反应,瑞格列奈与克拉霉素联用导致低血糖等等,这些都是联合用药不当所致。引导学生提升大局意识,培育团队合作精神,无论是在学校、在单位,还是在社区、在家庭都要尽量使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相统一。

3提高药理学“课程思政”效果的探索与思考

基于系统挖掘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及其与课程教学的融入途径,并由此构建“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构架,要付诸于实施,并取得成效,有赖于“课程思政”的主导者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和课程教学单元设计的优化,有赖于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思政教学资源的建设。

3.1转变教学理念,提升教师素质

“课程思政”就是要把思想价值引领与专业知识传授相融合,这是教育教学理念的变革,在这场变革中教师是主导也是关键。我们的初步体会是:首先,教师要树立全员育人的理念。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把教书和育人割裂开来,在传授知识技能,解答问题疑惑的同时,还要注重“传道”,即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其次,教师要树立“课程思政”理念。作为一名药理学教师,必须在育人上有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理念和意识,使药理学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再次,教师要提高思政教育本领。在“课程思政”改革的探索过程中,我们不仅组织课程组全体教师学习相关理论、总结育人工作经验,还赴上海相关高校学习取经,并吸纳校内思政教师共同参与课程设计,以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水平。最后,教师要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通过率先垂范、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塑造健康人格、实现全面发展[8]。

3.2完善教学方案,提高教学质量

我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药理学只有64课时,相对于药理学教学内容来说,课时量偏少。在保证药理学理论知识、实验技能传授的同时,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有效融入,课题组重新编写了药理学课程教学大纲,把各思政元素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写进大纲、编进教案。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大胆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巧妙地将思政元素结合到教学中,主要以案例、互动讨论等为载体形式融合思政元素,使教学方式变得更加多样、灵活,教学效果更加理想。课后,充分发挥网络资源优势,教师与学生可以通过在线开放课程共享平台、雨课堂等媒介就课程要点、难点以及社会热点、焦点等进行互动交流,并在互动交流中拓展“课程思政”,如在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的交流互动中,教师发现问题学生或异常情况,及时给予引导、处理,情况严重的及时向学生所属二级学院和校学生工作部门反馈。总之,通过近几年临床医学专业药理学“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拓宽了药理学的教学内容,丰富了药理学的教学方法,提升了药理学的教学效果和育人作用,并初步构建起药理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框架。但作为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落实到课程中的一项改革还未完全成熟。在今后实践探索中,我们将进一步丰富与优化这一体系框架,并根据后续专业课程教学及学生毕业后追踪反馈,不断完善这一体系框架,为最终确立医学生药理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提供我们的经验、模式与方案。

参考文献

[1]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高德毅,宗爱国.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01):31-34.

[3]鲁艺,禄颖,钟相根,等.药理教学渗透医学人文精神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02):24-25.

[4]王佳佳,方海明.融医德教育于药理学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2,(14):3.

[5]章卓,刘文胜,黎志敏.医学专业课教学中渗透法律意识教育的探索———以药理学教学为考察对象[J].医学与法学,2009,1(3):57-62.

[6]李庆忠,李玉玲,王垣芳.医学人文教育融入药理学教学的探索与实施[J].高教学刊,2016,(2):51-52.

[7]王立榕,王德国.加强医学生“敬畏生命”伦理教育的内容及路径选择[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3,(05):345-346,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