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课教学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理论课教学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理论课教学

理论课教学范文1

关键词:主体间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关系着高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主体间性作为现代哲学的重要范畴,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科学性提供了参考。借鉴主体间性理论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既注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实效性,更好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

一、主体间性理论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主体间性”这一概念最早由现象学大师胡塞尔在《笛卡尔的沉思》一文中提出。胡塞尔从传统认识论的角度提出:“内在的第一存在,先于并且包含世界上的每一种客观性的存在,就是先验的主体间性。”他指出,“主体间性”是一种认识上的“共同性”,是“自我”和“他我”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海德格尔从本体论角度丰富和发展了主体间性理论,他认为主体间性的根据在于生存本身,是主体与客体在生存上的共同存在,是自我主体与对象主体间的交往、对话。哈贝马斯从交往行动理论角度提出主体间性是在互动参与者就世界中的事物达成沟通的人际交往中,能够从他人的视角与作为互动参与者的自我建立联系并形成精神沟通的过程。[1](P180)因此,主体间性中的“主体”是超越自我、包容主体双方的“公共主体”,与“他人”互为主客体,从而构成交互主体。主体间性研究“主体-主体”关系的规定性,强调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体与群体之间关系的统一性、相关性、调节性。它在认识论上强调“主体-客体-主体”的认识模式,主张通过“主体-主体”间的相互理解和有效沟通,达成意义上的共识和不同视界的融合;在存在论上则强调异质主体的同生共在、共生共进、共建共享;在实践论上强调主体间的相互交往,提倡平等、互助、合作的和谐交往实践关系。因此,主体间性是指主体之间在语言和行动上相互交流、相互理解所形成的一种双向互动、相互融合的关系,是不同主体间在实践中不断地形成共识、发展共识,进而表现出相关性和一致性的过程。[2](P193)国内哲学界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关注主体间性理论,并积极探索将其与教育相结合的方式。随后,教育界将其作为热点问题进行研究。主体间性理论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供了“主体(教师)-客体(教育资料)-主体(学生)”的新思维范式。主体间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范式的核心思想是注重主体间的交互关系,即交互主体性: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均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这两个主体双向互动,在教学过程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应在保证教育者主体地位的同时,培养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人格。主体间性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本质上体现出平等、尊重、理解、承认、宽容、和谐等具有交往性质的特征。[3]和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相比,主体间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范式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凸显教学活动的交往互动性。交互性是主体间性的最突出特点。主体间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范式强调多元主体间立体、交互、多样的沟通方式,使教育者不再独占话语霸权、受教育者也有话语权,双方在“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合作伙伴关系中平等对话、真诚沟通,相互有选择性地接受信息,不仅能够满足主体表达自我、展示自我的需要,也能够有效促成主体间情感上的共鸣和思想上的认同。二是强调教学过程的双主体性。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共生异质主体,同属于复数主体地位。其中,教育者是实施教学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性作用;同时,受教育者在受教育过程中要积极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体现独立主体性人格,实施自我教育。要彰显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的主体性。三是注重教学实践性。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紧密联系起来的桥梁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通过开展知行合一的实践教学,使主体间相互理解、交流沟通,在和谐的交往实践中彼此接纳、共同提升,达到视域契合和意义融合。

二、主体间性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路径

1.教学相长,树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平等共在的意识。主体间性理论强调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这需要树立师生平等共在的意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同为主体,即两者在人格地位、对话权利等方面是平等的。因此,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教育者应消除自身的话语霸权,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个体特征。通过建立平等、互信、共在的教学关系,关注受教育者的心理特征和个性诉求,引导受教育者的价值认同与社会需求、社会价值相匹配。同时,鼓励受教育者主动表达自己的心声和思想,最大限度激发受教育者参与教学过程的激情。另一方面,突出受教育者的自主能动性,充分满足受教育者的正当需求。虽然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平等与共在,两者有平等对话的权利,但这并不意味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课堂中的地位绝对平等,也不意味着教育者要放弃教学过程中的话语主导权。教育者仍然是受教育者的引导者,要在发挥自身主体性的同时,积极唤醒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构建民主、和谐、平等、互动的良好教学氛围,真正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学生衷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金课”。

2.与时俱进,建构符合受教育者实际需求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设计是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重要因素。在主体间性视阈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育者要以问题意识为导向,充分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对教学内容的可接受程度,与时俱进更新教学内容。一方面,促进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是“根源性”与“派生性”的关系。教材体系是整个教学体系的基础,是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讲授知识的主要依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经过不断修订和更新,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系统性、权威性和准确性,但对于受教育者而言,生动性、可读性、易受性方面仍有所欠缺。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在深入掌握教材的基础上,认真梳理相关内容的逻辑,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善于与受教育者所学专业相结合,按照从抽象到具体的辩证思维方式,科学设计教学内容,把教材语言转化为接地气、易为受教育者接受的教学语言。另一方面,教学内容要兼具时代性、生活性。价值观的传递重在认可与接受,其前提是必须融入受教育者的生活世界,引起受教育者的注意,激发受教育者的兴趣。教学内容脱离生活必然导致理论的空洞,只有融入生活才能有血有肉。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要做好理论的阐释,同时要贴近受教育者的实际生活和思想脉搏,坚持社会化、生活化、个性化的原则,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既有深度又有温度,更好地满足受教育者对最新理论知识的需求。

3.知行合一,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4](P134)理论来源于生活,脱离实践的理论形同枯木,同样,缺乏实践的体验,受教育者也难以深刻理解教育内容。正如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树立实践活动意识,丰富实践教学活动资源,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活起来”。必须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中的抽象命题转变成受教育者的个体体验,受教育者才能感受到理论的魅力,才能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自身承担的责任和使命。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充分重视实践环节,利用地区资源优势,鼓励受教育者走出课堂、走进社会、走进革命老区、走进企业、走进社区和农村,通过参观考察、实地调研等方式,亲身感受改革开放以来伟大中国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提高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在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及学习的热情,真正达到知行合一。

4.多元互动,建立全方位的教学考核评价机制。教学考核评价是在实践基础上对教学效果的价值判断和建构,是检验教育者教学效果和受教育者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在主体间性理论视阈下,要建立更为科学合理的多元化考评机制,最大限度调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体积极性,从而增强教学实效性。一是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考评中,评价主体要多元化、多层次化,既要有主管领导、行政负责人员、授课教师、学生,还要有用人单位、家长等社会主体,力求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全面性、科学性。二是既要注重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查,又要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考核。三是要完善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指出:“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因此,评价指标要全面、客观、综合反映教学水平,包含对教案设计、授课形式、课堂氛围、教学实效等内容的全面考核,更好体现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水平,推动教学创新。评价方式应采取教学管理部门考评、教师自评、教学单位考评、学生评价等相结合的形式,真正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参考文献:

[1]余灵灵.哈贝马斯传[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2]姜建成.科学发展观:现代性与哲学视域[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8.

[3]张耀灿,刘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涵义初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12).

理论课教学范文2

[关键词]艺术院校;体育理论课;理论研究;在线教学;教学实践

面对线上教学,相信刚开始很多学生、家长包括老师自己都是陌生的,在疫情暴发之前,大家更多的还是倾向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但是由于疫情的影响,全国的学校都延迟了开学时间,时间一拖再拖。但我们不可能不上学,尤其是对于将要面临毕业的学生来说,时间更加的宝贵,尽快复课刻不容缓。我们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选择了线上教学的方式来上课是最好的方式。但如何有效利用线上课程进行教学,如何改进传统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是我们即将面临的实际问题。

一、传统教学模式与线上教学的比较

网课伊始,对于大多数的同学、老师都是不习惯的,这样的上课方式对于我们来说十分的新奇和陌生。对于体育理论课来说更是如此,这样的授课方式具有挺大挑战性。在传统的教学模式里,体育课是要全班同学一起跑,一起跳,一起运动才会有轻松愉快的上课“氛围”。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是选择一块场地,老师边讲解理论边与活动实践相结合。因此对场地有一定的要求,而相对传统教学模式来说,体育理论课的线上学习与教学没有那么多的场地、活动空间。因为体育理论线上的学习与教学侧重于“纯理论”,以文本、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展现出来。传统的线下教学模式,我们的教学场地通常会选择在操场之类适合运动的地方,大多数老师在教学的时候通常都会讲一些理论知识,但是讲解的深度和广度都欠缺,有的时候都甚至会一笔带过,不会讲的很细,一节课的时间更多还是用在实践、活动教学上,真正讲解理论知识的时间和次数都很少。而线上体育理论课教学则不同,老师把事先备好的体育理论知识点全部放在线上教学平台上,同学们可以点开文本、视频等多媒体课件进行视听学习,遇到没听懂或者没看清的地方随时可以按暂停,还可以循环播放,这比起线下的体育理论知识的教学来说要更高效率,同学们看的也比较方便直观。除此之外,体育理论课线上的学习内容也是非常丰富的,对于身体的了解,对于运动后怎么拉伸身体,受伤后怎么做?这些都是可以在线上体育理论知识的教学中学到的。而传统的线下教学模式则一般不会讲得这么细致、深入,更不会有生动的现场视频教学,这可以大大的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趣味性,不会觉得乏味无聊。当然,线下的体育理论知识学习也是有优点的,老师和同学们可以面对面交流,同学们也不会有逃课这样的情况出现,而线上老师并不能确定学生是否认真看视频学习,这对于很多自制力不高的同学来说不利于学习。

二、体育理论课线上教学的利弊分析

与其他传统文化科目不同的是,其他文化理论科目可以有固定教材、桌椅授课、课堂笔记、课后作业的提交等作为考察手段。而体育理论课线上教学无论是在授课方法、课堂互动性还是在监管力度上,都无法达到与传统文化课相同的水平。更何况,体育课是一门极其需要运动空间的课程;是一门与肢体动作极为密切相关的课程;是一门理论、实践紧密联系的课程。对于体育理论课线上教学的利与弊,有如下的总结:

(一)有益方面。1.时间灵活。教师的理论课文本、视频等多媒体课件,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观看。即便有什么看不清楚明白的地方,也可以及时把控自己的进度,不会出现因为一时的走神就导致哪个地方看不明白的现象。2.可以回看。如果有没有看懂的文本、视频等多媒体课件,可以多次回看;多听几遍,老师的演示和讲解,一定能看明白的。更重要的是,重复学习能够更好地巩固已经学到的知识。3.锻炼自学能力。线上教学需要一定的自学能力,无意中培养自己动脑能力,同时养成了自己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习惯。因为没有老师的叮嘱和重复,对老师的依赖性大大减弱,可以独立去思考这些理论知识的意思和意义。这些都能大大促进同学们在学习中的主动地位,让学习由被动变主动,有利于提高同学们的学习效率和自学能力。4.选择面更大,提高效率。在传统的教学模式里,老师往往要面对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学生。无论是秩序还是纪律上的管理,都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大部分同学往往只能强迫自己跟上老师的思路和节奏。有了网课之后,同学们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多听多看,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对体育兴趣的提高有着积极的正面作用。5.可以根据自身定制学习。因为“惰性”的习惯,同学们以前想在体育课课堂以外的时间自主进行体育锻炼是非常困难的,大部分同学都是跟随学校课表走,时间都是安排满的。现在在家里上网课,除了必要的学习时间,剩下的时间可以根据自己的进度和理论知识的掌握来进行个人规划,这比在学校方便很多。

(二)不利方面。1.学生自控力差。学生正是爱玩的年纪,再加上“惰性”习惯,有时候经常会忘记完成学习任务。平时家长也不参与监督,学生自控力差,有时可能会对上课观看视频有敷衍应付的态度。2.观看条件不足。线上体育理论课授课、学习毕竟和传统教学模式不一样的,线上教学对同学们的适应能力是个不小的挑战。同时少数同学并没有可以良好的线上学习的条件:如家里场地不够,摄影设备不足等问题。3.缺乏集体的影响力。大家都习惯了和同学们一起上课,从前在体育课上经常会两人分组练习,互相督促、互相进步。大家都习惯了看着别人学习的时候自己也一起练习,同学们之间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是规范个人学习习惯的一大利器。在完全独立的学习环境中个人是很难做到自主学习。4.课堂效果考核依据不足。体育理论课可以根据看课堂材料和教师讲解完成,但对于理论课的考核往往是依靠结课时的论文来考察。而通过以论文形式的考察往往又不能纠正学生的错误(知识理解),所以难免会导致学生理解方面有很多问题。从而“只知其形,不知其意”,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三、对现有教学模式进行线上实践改进

(一)有效开展体育理论课居家在线教学。依据线上课程教学的特点制定新的教学大纲,改变以往传统教学模式的重实践轻理论的教学习惯,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选择合适的在线教学平台,根据平台的要求制定合适的教学方式。合理安排授课时段与时长,根据不同科目的特点制定符合相关科目教学内容。细化教学内容、细化理论知识的实用性与广泛性,规定作业上交时间、在线答疑、互动时间等。

(二)采取适合线上体育理论课教学备课的方式方法。备课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业,备课的效果好不好直接影响到这门课程的授教。因此要上好线上体育理论课,必须在备课环节有所作为。而线上授课的备课环节必然有别于传统的线下授课模式,改变传统的备课模式,实现线上高质量备课。如,传统体育理论课备课模式,老师可能在上课场地直接口头传授本节课的理论知识,而线上备课则要丰富得多。采取文本、音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手段传授知识,甚至老师自己录制多媒体音视频课件;采取全方位的备课模式,让课堂讲授时丰富多彩。

(三)线上体育理论课教学的时间与节点的把控。与传统线下授课模式相比,线上授课更讲究课程的授课系统性。在设计排定教学大纲时就应该把授课内容的时间、节点设定好,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高效授课。根据每节课的授课内容,在原有既定的时间、节点基础上还应该灵活掌握与把控;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与授课的实际效果相结合,把控好授课的时间与节点。

(四)加强师生互动环节。传统的线下体育理论课教学一般侧重于教学方法的研究,专注于完成教学大纲的认知任务,往往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理论知识一般浮于传授的表层,缺乏师生深入的互动交流。线上体育理论课教学,由于每位同学都是自己独立的空间、“专属的”老师,因此在课堂时间内更应该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交流。老师可以通过教学平台对每位同学学习进度和效果进行点评,学生及时反馈,这样就形成很好的“一对一”的互动交流效果。加强师生互动交流也能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老师所传授的知识。

(五)课程过程、结束的考核方式的改变。采用线上教学,授课方式肯定和传统的线下授课模式不同,在授课手段和方式上有显著的区别。线上除了老师常规讲授外,多采用文本、超文本、音视频课件等多媒体授课方式;另外采用线上授课,可以及时录制老师、学生的课堂表现,同时还可以实现一对一的指导教学;线上课程结束老师、同学还可以就录制的课堂内容进行再交流、再探讨,实现线下教学没有的课堂过程。随着课程按照既定的教学大纲、计划持续系统的进行,在课程结束时,考核方式也随着教学模式的改变而改变。传统考核模式会在课程终了一般随堂考核老师所教授内容,多以实际操作为主;而线上考核则可以采取多种模式进行考核,如线上论文、即时视频、“面对面”提问等环节,根据课程需要灵活运用。

四、结束语

理论课教学范文3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当前高职院校生源渠道多样,学生整体素质与本科院校差距较大,思想政治理论基础和理解能力相对较弱,加之长期以来,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存在着理论脱离实际、教学脱离学生,重知识传授轻思想教育、重系统教学轻专题教育、重理论武装轻实践育人等问题,导致“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学生不爱学、教师课难教”成为较普遍的现象。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如何针对高职学生学习基础、思维习惯、行为特点和心理特征因材施教,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成为“90后”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成为困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大课题。值得欣喜的是,近年来高职院校着眼于“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按照“以机制优化为保障,以模式创新关键,以实效提升为目标”的总体路径,整体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成功探索出一条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符合高职学生特点的改革创新之路。

二、优化“三个机制”,提供有力保障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实践能否持续有效推进,根本在领导,核心在政策,关键在教师。基于这种认识高度,目前高职院校基本优化构建了“三位一体”的保障机制。

1.优化领导机制,加强工作指导。

高职院校党委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纳入年度绩效考核指标,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学校成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任组长,党委副书记和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任副组长,定期深入教学一线掌握教师授课情况,经常性地研究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独立设置中层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由学校党委副书记分管,并配齐配强中层干部,凸显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校的重要地位。

2.优化管理机制,落实政策待遇。

高职院校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实施方案》,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政策支撑。一是健全思想政治理论课管理体制,一般直属学校党委领导,党委宣传部、教务处负责组织协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具体实施。二是设立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经费,部分学校按需划拨、不设上限,用于教师开展教学改革、社会实践和学术交流,实际经费支持超过生均15元的标准。三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绩效工资基数、基本教学工作量、超课时费标准等,与对应岗位的专业课教师完全一致。四是在科研项目申报上,以学校党建理论研究机构为依托,单列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校级课题专项,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优先申报省部级人文社科项目和教学改革项目。五是在职称评定方面,在同等条件下扶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激励教师投身教育教学和职业发展。

3.优化培养机制,提高队伍素质。

从调研的情况来看,高职院校“四措并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团队整体质量和水平。一是实施教师理论素养提升工程。组织教师到红色教育基地集体备课和社会考察,有针对性地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进一步增强教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认识。二是实施教师教学科研能力提升计划。积极投入经费开展公开课比赛、说课比赛活动,选派优秀教师参加国内外学习培训和到本科院校观摩听课,组建科研创新团队开展项目研究,开发具有高职特色的辅学教材。三是实施青年教师成长帮扶工程。推行教师“流动导师制”,由2~3名教授或骨干教师,轮流对新进青年教师进行职业道德、教学技巧等方面的指导。四是实施教师“兼职班导师制”。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加强与辅导员的交流沟通,重点联系一个任课班级,协同做好入学教育、学业帮扶、党史宣传、生涯规划、实践指导和心理疏导等六方面工作,为针对性地开展课堂教学和课外思想教育搭建平台。

三、推进“三化”改革,提高教学实效

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实效的关键。以某职业学院为例,紧紧围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根据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特点和定位,确立了“理论精讲、实践强化、思想升华”的教学改革理念,系统构建以项目化、网络化、专题化为主要特色的“三化”教学模式。

1.探索实施“任务驱动、活动引领”的项目化教学改革,增强教学的渗透性和育人性。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重视道德内化与行为养成,强调理论认知与行动践履。为此,我们依据教材基本内容和学生所学专业,把握和分析社会热点、教学重点问题,对课堂理论教学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从“知、情、意、行”一体化的视角,设计说案导知、论道修情、弘德砥意、观世敏行四个版块的项目,涵盖课堂项目、校园项目和校外项目三类参考任务。学生通过说案例(含视频案例)、主题演讲、话题辩论、情景剧编演、志愿者服务、社会考察调研等活动形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实践创新,增强责任意识、团队意识和合作意识,提高口头表达、人际交往、是非辨别和社会适应能力。这一改革凸显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老师设计课堂、设计问题、设计实践,学生带着问题去准备资料、进入课堂、参与教学,克服了“灌输式”教学弊端约束,使学生积极地“动起来”,并将道德规范内化为道德信念,进而释放成道德行为。

2.全面推进“资源在线、学习自主”的网络化教学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是实现课程教学资源网上共享。组织和建立课程资源建设团队,及时更新和完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网上教学资源,依托学校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对外开放,为学生学习、师生沟通提供了新空间。二是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网络化改革。在落实“05”方案、保证三门课程规定学时学分的基础上,在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单列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大一年级计36学时2学分,实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课程化。根据实践教学的目标要求和学生网络学习心理,在全国率先开发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网络平台,平台按照“学时固定、环节必修、模块选修、积点完成”的原则,设立社会认知区、师生互动区、自主学习区、成果展示区、精品专区、成绩查询区六大核心功能区,对应实现教师教育、自我教育、社会教育等3个教育环节、9个教育模块的学习任务,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兴趣。其中,教师教育环节设计“师生网上互动”1个教育模块;自我教育环节设计“红色影像”“经典文献”“精彩歌曲”“名言警句”4个教育模块;社会教育环节设计“社会调研”“基地参观”“志愿活动”“素质提升”4个教育模块。这种任务模块化的设置方式及运用,集在线学习、移动阅读、互动交流、在线辅导、适时考核、过程监控等功能一体,教师通过平台组织实施教学活动,学生在平台上分区完成学习任务,体现了思想性和教育性、灵活性和多样性、开放性和可控性的有机统一。专家讲坛、红色影院、经典阅读、精彩歌曲、名言集锦、网游圣地……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让学生在轻松快乐中体验学习。实践教学的网络化促进了师生的互动交流,让学生课余时间“忙起来”。同时通过实践教学课程管理办法、学生学习和指导手册、教师工作量核定办法等规范性制度,对实践教学网络化的有序推进提供保障。三是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无纸化考试改革。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评价方式,自主开发建设的网络考试平台,能够实现题库建设、在线考试、网上阅卷和成绩录入等功能,学生上机考试,试题随机生成,一人一套试卷。考试的无纸化解决了传统考试“千人一卷、千人一面”的问题,促进了考务工作的规范性,提高了教师的工作质量和效率,增强了成绩评价的客观性,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考分离。

3.积极开展“内容重构、交叉轮课”的专题化教学改革,提升教学的高度和厚度。

主要是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为解决教师数量相对不足、时间精力不够、学科相对单一、学术研究不深和学生学习基础薄弱、理论思维不强等问题,本着“精要、管用、适度”的原则,整合优化理论教学内容,提高理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以概论课2013年修订版教材为例,内容整合重构突出“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体系”的课程主旋律,以马克思主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为主线,从“六个视角”将全书十二章整合为八个专题。在优化专题设置的基础上,建立两个专题备课组,变一个教师自主备课为集体备课,同时实行教师教学AB角轮课制。在具体操作中,两个专题组各负责四个专题的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任课班级相同的两名教师各负责四个专题且交叉轮课,保证了个人授课专题总学时一致,承担总课时数量不变,备课内容减半。既更好地实现了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促进了优势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又使教师成为相关问题研究的专家,让学生感受教师不同的授课风格,提高了教学的学术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得到教师和学生的普遍认可。

四、实现“三方受益”,提升育人质量

通过优化“三个机制”,推进“三化”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将取得学生受益、教师受益、社会受益“三方受益”的显著成效,对整体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质量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学生受益:课程建设水平得到提升。

基于“三化”教学模式的探索实践,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水平达到了新的层次,学生对教师的满意度和认可度增强。笔者所在学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2010年立项为市级精品课程,2012年立项为市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系目前重庆高职院校中唯一立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2013年“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立项为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课程网络总点击量达20余万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学生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广大教师的学生评教分数逐年提高,整体水平位列公共基础课前列。学生普遍认为“三化”教学模式,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改革理念,是灌输式、单向式教学法向探究式、互动式教学法转变的有益尝试,很好地消除了学生的厌恶心理和抵触情绪,让课堂“活起来”与学生“动起来”“忙起来”,有助于引导学生成人、促进学生成才。

2.教师受益:教学科研实现相得益彰。

目前高职院校形成了一支梯队结构合理、基本功底扎实、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团队。如笔者所在职业学院现有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15名、兼任教师18名,其中教授6名、副教授6名,100%的新进教师拥有研究生学历和硕士以上学位,30余人次教师获得市级和校级表彰。2011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立项为全市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唯一的市级教学团队。教师主持主研各类教改和科研课题80余项,其中主持省部级以上项目30余项;150多篇,其中核心期刊60多篇、CSSCI期刊20余篇;公开出版教材、专著25部,其中主编副主编教材13部、专著5部,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教改专著《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被多所高职院校应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实践经验得到了进一步推广。

3.社会受益:改革成果对外影响广泛。

理论课教学范文4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一、引言

校企合作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之中的实施,其主要指在教学过程中将高职院校以及企业这两种不一样的教学环境与资源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以此来对学生进行培养与教育,让学生形成较为良好的素质以及能力,为其今后就业以及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校企合作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教学活动的实施,需要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作为重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以及企业实习方式的有效结合来对学生进行培养,以此来保障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能够满足国家以及社会需求,让学生真正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中得到发展与提升。

二、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受到的影响

相较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而言,校企合作这一种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对于社会的适应能力,同时也能够更好地满足素质教育背景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以及动手的机会;另外,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活动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与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时间变化而造成的影响

校企合作主要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于学校以及企业这两种教育资源以及环境,来对学校理论课程学习以及校外定岗实习工作进行交替安排,通过这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来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素质”的一种教育教学活动。这一种人才培养方式促使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组织发生了改变,之前原有的教学方式无法再很好地满足新的教学需求,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对现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创新与改变,积极寻找出全新的教育教学方式。校企合作背景之下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活动所呈现出来的特征,主要是以差异性、分散化以及多时段等为主,所以学校和企业之间一定要构建出较为紧密的联系,形成良好的互动以及沟通机制,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无缝对接。

(二)教学目标以及需求发生变化

校企合作模式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中实施之后,学生也就从之前的学校学习直接步入到了企业以及社会,而学校与企业之间差异性较为显著,不管是在文化、环境抑或者是管理模式上差异都十分的明显,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很容易会产生不适应,最终加大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难度。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活动的实施,大多是局限于教学课堂,教学内容也是以理论知识为主,而教学目标则大多是以提高学生个人道德修养以及理论水平为主,可是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之下,则提倡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发挥出自身指导者作用,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以此来促进学生职业能力、操作实践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等多方面的成长与发展。为此,在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之下,教学的目的除了要对学生进行理论教育之外,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实践努力以及适应岗位要求能力的培养。除此之外,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实施本就直接改变了传统由学校进行单一教育与教学的形式,所以整个教育环境也变得更加的真实且开放,学生可以直接进入企业进行实训以及定岗实习,这样整个教学活动就能因此而变得更加的具有实践性,处在这种校企合作背景之下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的实施自然也需要对教学目标以及需求进行创新与改编。

三、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实践

在校企合作背景之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受到的影响也是毋庸置疑的,这个时候要想有效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树立起思政教育教学理念

思政教育教学理念主要指的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意义、内容方式以及环境载体等多方面形成正确的认识,在这一理念指导下展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以校企合作来促进这一目的的实现。具体而言,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及时转变传统的教学主体认识,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实现多层次、多角度的思想政治教育,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得到较为良好的发展。首先,从教学主体这一方面来分析的话,在校企合作背景之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只是简单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问题,反而是全体教职工的事情,所以高职院校全体师生都应该要对这一项工作形成正确的认识。在校企合作背景之下,不仅要让学生成为教学主体,企业在这一过程中也需要介入成为重要的教学主体,所以可以积极展开校企合作,让学校与企业进行合作办学,积极构建出长期教学、实习以及实训的基地,聘请企业领导抑或者是一些较为优秀的员工,然后将其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这样就能进一步提高理论课教学质量,让学生得到良好的发展与提升。另一方面,若从教学模式来分析的话,校企合作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的实施,不再只是教学课堂上的理论知识教学,反而成为了贯穿学校实践、教学以及定岗实习等多方面的环节与整理,这样才能借助于不一样的教学模式有效保障教学效果。

(二)结合企业发展特征调整课程教学方案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职院校实施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三观,同时有效解决培养什么人这一问题,让学生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中得到提升和发展。校企合作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过程中,一定要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来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方案进行调整,结合企业实际需求来制定出相应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方案,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实现校企合作,避免出现完全脱离具体行业与岗位需求的现象。具体而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实施过程中,需要依照我国中央部门以及教育部门所提出的要求来开设课程,然后在实施过程中结合高职院校学生专业实际来选择出能够适应企业生产的特点,以此来对整个教学计划进行调整。例如,假设学生为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教师在对其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时候,教师则需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以此来真正突出职业道德需求,让其在今后就业过程中真正诚实守信、不做假账等情况;而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则不仅要进行基础职业道德培养,同时还需要对所有服务类的专业学生知识讲解也需要着重强调一下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热情服务等多方面,这样才能真正让整个教学活动变得更加的生动、形象,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对于这一课程理论的讨论,让学生得到良好的发展与提升。

(三)结合企业用人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

校企合作背景之下,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提高学生职业素质,这也是校企合作有效落实的基础与关键。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脚点本就是为了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让其形成正确的三观,同时让学生自我学习能力以及完善能力得以提升;另一方面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落实到学生今后毕业有可能会从事的岗位之上。校企合作作为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本就提高了高职学生实践性、职业性以及主体性等特征,这也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需要结合企业发展情况进行调整,真正结合企业用人需求来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与创新,以此来有效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综合应用型技术人才。例如,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过程中,对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施,一定要结合企业需求来进行调整与完善,可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增加对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利益等多方面的指导,这不仅能够有效丰富教学内容,还能让整个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实践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四)发挥校企合作优势创新教学模式

在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之下,要想有效实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其主要特点就是开放性、实践性与职业性,所以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教师一定要改变传统以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主体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借助于丰富的课内外教学资源来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出校企合作的优势将整个教学活动变得十分的生动且具有氛围,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进行坦言与交流,从而实现相互学习与进步。例如,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教师在对其进行教学的时候,就可以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教学,带领学生真正参与到社会旅游实践活动之中,以此来让学生真正在实践中感受到海外国际旅游等多方面知识,这样学生整个思想政治理论就能在社会实践中得到提升,在亲身体验中获得较为真切的感受,从而有效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质量和效率。

(五)依托校企合作对教学评价体系进行完善

校企合作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在实践过程中,除了上述几点之外,还需要依托校企合作来对教学评价体系进行完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本就是为了提高学生职业道德与素质,所以在学校指标考核过程中应该要将遵纪守法、道德修养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思考与提升。在实际考核过程中,高职院校对学生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情况没有形成深入了解和把握,同时还需要进行实践表现,在发展以及考核过程中,需要将教师各个要素作为综合素质考核要素,像是思想道德修养培养效果、遵纪守法等多项指标都可以将其有效地作为考核教学评价体系,从而有效发挥出校企合作背景下的人才培养目的。除此之外,高职院校教学评价体系也需要及时进行改变,这样才能让整个教学评价分析变得更加的合理且科学,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四、结语

综上所述,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必经之路,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发挥出校企合作的优势,循序渐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也是现如今高职院校教育活动实施过程中较为重要的部分,而本文则对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受到的影响进行了概述,然后提出了具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实践措施,希望能够以此来有效发挥出校企合作实施效果,促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有序实施,保障教学效果,让学生在理论课上得到发展与提升。

【参考文献】

[1]贺立萍.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以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28(3):136-137.

[2]王畅.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探索[J].科技展望,2014(7):28.

[3]闵敏,马跃龙.校企合作工学交替背景下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的创新[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5):112-114.

[4]徐晓霞.基于校企合作视角下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探析[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6,18(5):19-22.

理论课教学范文5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业教育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提出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创业”一词在《决定》中出现了11次,“创新”一词在《决定》中出现了55次。党的报告中“创新”出现59次,“创业”出现6次。由此可见党中央和政府对创新创业的重视程度,因为创新和创业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驱动力。大学生的就业更是“两会”关注的焦点,也是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但由于目前大学教育中创业教育环节薄弱,大学生的创业实践并不顺利,因此,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渗透创业教育这一独特视角探索创业教育的可能性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渗透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分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创业教育好像是两个互不相干的领域,但仔细研究不难发现,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渗透创业教育可以起到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渗透创业教育有助于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2017年是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第18个年头,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达795万,约为1999年扩招之初的5倍,人数再创历史新高。伴随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形势愈加严峻,毕业生不能及时就业以及就业不稳定等问题长期存在。[1]因此,如何妥善安排大学生就业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政府也采取了很多方法解决这一难题,比如号召大学生到中西部地区、边疆地区、农村等地去。同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还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譬如针对个体经营的,金融部门要给大学生最低5万元的贷款;如果是合伙经营的,贷款数量还要增加;对于小型微利企业,还要按照规定给予贴息贷款;对于需要培训以后再进行就业的,国家还要补贴培训费用。虽然政府出台了很多措施鼓励大学生创业,但大学生毕业后的创业率并不高,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目前大学生缺少创业意识和相应的创业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渗透创业教育可以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帮助他们形成创业意识,再加上开设创业教育方面的课程,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渗透创业教育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般不太感兴趣,再加上课程内容本身的原因,学生的总体学习积极性欠佳。如果能够把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与创业教育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和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对创业方面的认知,关键是要找准两者融合的切入点,真正做到寓教于乐。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渗透创业教育有助于促进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高等院校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教育教学理念当然要考虑到每个学校具体实际情况和各自的特色,但还是有一些共同的规律可循的。比如,我们反思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就会发现有一个共同的缺陷:现在的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都是专才,并且是能胜任某项工作的“工作者”。所以,毕业后大学生大都是去找工作,而根本没有想到自主创业,这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情况有着相当大的差距:当前发达国家大学毕业生创业率高达20-30%,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创业率仅为1-2%[2](P281),且成功的比例也不高。鉴于此,高校应转变教育理念,认识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制订创业教育的发展战略和规划。

二、制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渗透创业教育的因素分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渗透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这里至少涉及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的因素,这三方协同作用的合力就形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渗透创业教育的机制,下面就从这三方面分别进行分析。1.从学校层面来看。学校行政管理层决定着本校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向,“从历史角度看,创业型大学是大学延续中世纪保存和传播知识的机构,进而发展成为创造新的知识并将其转化到实际应用中去的多功能机构”[3](P13)。从西方大学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创业型大学是未来大学的发展趋势。虽然每个大学的实际情况迥异,应根据自身情况找到适合自身实际的发展战略,但大学的发展还是有共性的,一个脱离了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违背了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大学即便具有再独特的个性,也不可能有持续性的发展。面对高校扩招带来的高校之间的激烈竞争,哪个学校率先转变思想观念,顺应高等学校发展趋势,哪个学校就能取得更强的竞争优势。“在未来的高校竞争中,核心竞争力是培养学生的人文和科学素质、就业和创业技能、创新和创业精神的机制。因此,大力发展创业教育,引导大学生积极创业,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探索精神、冒险精神和创业能力,将是我国高校创新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途径。”[4](P2)创业教育在提升高校的竞争力方面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从教师层面来看。由于现在高校基本上还没有设置创业教育专业,所以这方面的师资力量薄弱,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创业教育在目前的条件下还很难得到实现。在这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有所作为,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面向所有专业的大学生的,如果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渗透创业教育,这必将推动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这里有两个方面的工作要做: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要主动承担起创业教育的重任,意识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第二,学校管理层要重视大学生的创业教育,通过制定相应的战略、制度、机制与具体措施,鼓励有相关知识与经验的老师开设创业教育方面的选修课,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创业教育。3.从学生层面来看。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学生也应该转变思想观念,不要把找工作作为唯一的选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读大学?大学期间应提升自己哪些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因为很多大学生根本没有思考过这样的问题,或者对这样的问题存在一些误解。他们当中还是有很多人把大学的学习简单地等同于高中阶段学习延续,认为就是应付考试,拿个文凭,毕业了找份工作。这样的大学学习观还比较普遍,其实这种学习观是很片面的,大学的学习应该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各方面素质和能力都要得到提高,比如说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人文素养等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不论是对于就业还是创业,都十分有必要。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渗透创业教育的实现路径

1.重视课堂教学的设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中,可以根据每门课程的内容适当地找到渗透创业教育的切入点与侧重点,采取相应的方法设计课堂教育。比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可以在培养创业意识这方面做文章,强调意识对物质实践的能动的反作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可以结合近现代史中创业人物的经历来说明创业环境和制度的重要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可以结合创业成功的案例说明道德法律素养对创业成功的重要性;“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可以结合相关案例说明创业成功者应具备的条件,训练大学生的创业能力。2.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在大学生的素质结构中,动手能力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动手能力的提高只有通过实践环节实现。所以,应多鼓励学生在业余时间从事创业方面的活动,比如参加各种级别和层次的创业设计大赛,参与一些成本低的创业活动,做一些兼职,或者做一些市场调研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等。大学生只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才能增进对社会的了解,对市场的了解,这样一方面可以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同时还可以促使他们在实践中提升创业能力。3.重视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大学生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有助于提高创业的成功率,主要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多举办人文学术讲座,可以邀请国内外的哲学、管理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学等方面的专家和学者做学术报告,也可以邀请创业成功的毕业生或企业家做讲座,以此开拓学生的视野;除此之外,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创业文化氛围,多开展创业计划设计大赛等相关活动,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提高自己创业的兴趣,提升自己的创业能力,增强自己的创业自信心。鉴于创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复杂性,需要调动政府、学校、教师、学生乃至社会等各方面的力量,共同为中国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做出贡献,从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雪辉,张宏雷.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因素探究[J].人才资源开发,2017,(11).

[2]应金萍.大学生创业取向及其对环境与政策的诉求[J].社会科学战线,2009,(10).

[3][美]亨利•埃兹科维茨.麻省理工学院与创业科学的兴起[M].王孙禺,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理论课教学范文6

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包括学前卫生学、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和幼儿活动设计与指导等,主要解决“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和“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四个问题。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和教育实践课组成了学前教育的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和专业理念,提升学生的专业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因此,专业理论是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的核心课程。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是开展一切学前教育专业工作的理论基础,可以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地掌握专业理论知识,能够提升学生的专业科研能力;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是学习深造的基础。

二、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内容滞后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实际发展水平

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均有指定教材,但是教材知识的更新速度相对较慢。随着国家对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视,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呈现出飞速发展的趋势,出现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但是将这些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整合到教材中则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造成了教学内容相对滞后于学前教育实际的现状。

2.教学内容较为抽象,不能很好地与实践相融合

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的教师大都是教育学、心理学、学前教育学专业出身,他们往往更重视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性,却缺乏学前教育工作的实践经验,因此,出现了学前教育毕业生重理论、轻实践,甚至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现象。特别是近几年,学前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大量涌现,更新极快,部分教师对此关注不够,跟不上专业的发展,这也导致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3.教学方法单一,不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调查显示,首先,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主要采用讲授法,教学方法单一,师生互动很少,学生一味地被动接受,感觉枯燥无味。其次,讲授法基本以“满堂灌”为主,导致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差,缺乏思考,依赖性强,进而体会不到钻研和探索的乐趣,丧失了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再次,讲授式教学的弊端是学生一味地、被动地、盲目地接受知识,对知识的理解仅停留在表面,不能真正理解知识的内涵。理解尚不能,谈何应用,谈何创新!

三、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常见问题的解决策略

1.及时优化、更新教学内容

专业理论教师要突破教材和自己所学专业的束缚,更新学前教育理念,关注学前教育动态,及时更新专业知识结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出现了许多新的学前教育内容,例如,蒙氏教育、感统训练、奥尔夫音乐等。这就要求专业理论课教师必须注重整合新的内容和技术,推陈出新,保证专业理论知识的前沿化和实用性。

2.努力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努力提升理论教师的专业能力,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所谓“双师型”教师,是指既能讲授专业理论课,又能指导学生实践的教师。“双师型”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能力:(1)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2)要有与时俱进的学习能力,及时更新知识结构;(3)要有指导实践的能力,定期进入幼儿园或早教机构;(4)要有科研和创新能力。这样就能很好地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3.探索、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理论课教学范文7

关键词:立德树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培养和锻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关键。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指出:“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①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作为其中的关键一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基础性作用。面对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切实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这个主渠道,必须紧扣制约教学实效性的关键性难题,精准施策,促进高校青年学生在深化理论学习中提升政治站位,在应对复杂环境考验中保持政治定力,从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基本内涵

准确界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基本内涵是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各项研究的逻辑起点。当前国内学者在理论和实践上对如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问题进行了很多探讨,但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内涵却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实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生命力的体现,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归宿。学术界一般认为,所谓“实效性”,指的是事物经过特定的实施过程以后,与预期目标相比,所能达到的真实程度和结果。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内涵,有学者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是指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运作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即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产生与出现正向结果的效能性”②。有学者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的实际效果,“这种效果既体现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掌握,以及对党的基本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认同,也表现为大学生运用正确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③。在此基础上,有学者进一步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是指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以培养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知与行的能力为核心,促进其思想品德全面发展的实际效果”④。由此可见,学术界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内涵的阐释具有较强的一致性,即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预期目标与实际结果的符合程度。同时,我们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内涵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内涵也会体现出不同的时代性要求,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紧紧抓住时展的脉搏,与时俱进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方式方法,以期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最佳效果。

二、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高度重视以及各高校的积极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得到显著加强,逐渐摸索和积累了许多经验和方法,教学实效性有了实质性提升。但同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一系列现实问题更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总体来看,当前制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发挥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实效性不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根本宗旨,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教育,增强其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对大学生的成长是必不可少的,对大学生的成才也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当前不少大学生对此缺乏清晰的认识。与之相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空洞的说教,实用性不强,对以后的升学就业也没有太大用处。与其花时间去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他们更愿意把时间用在能够提升自身“硬实力”的专业课上面,或者去考取一些对未来可能有用的“资格证书”。这就导致当前大多数学生对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态度不是“我要学”,而是“要我学”,并且就算是学习也是采取简单应付的消极心态。这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期待形成强烈的反差,影响了其实效性的实现。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单一,教学效果不理想。在传统教学过程中,知识传递的路径是从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开始,通过课后作业、实验或者实践的方式对知识进行理解,最后通过考试对学习效果做出评价。整个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课堂教学以注入灌输为主,课后学习主要以完成作业的形式来完成,考核手段单一。这种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缺乏参与感,进而导致课堂上经常出现学生提前到教室占据后排位置,一边听课、一边看手机的现象,课堂讲授成了无效供给。具体来说,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单一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重理论,轻实践。我们经常看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要么不关痛痒地高谈阔论,给学生猛灌“心灵鸡汤”;要么毫无思想建树地“照本宣科”,不注重对理论进行深入浅出分析,也缺乏对理论内容的现实性解读;要么简单要求学生机械背诵,完全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更不管学生是否已经消化所学的知识。二是重教师,轻学生。课堂教学基本上是单向的理论灌输,学生很少有机会发表自己观点和看法。长此以往,制约了学生主动探究、获取知识的主体能动性,也必然降低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三是重传统,轻现代。当前,在校大学生基本以“00后”为主,他们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对网络的依赖性和熟识程度很强,而受传统教学手段的固化影响,当前仍普遍存在教师“一张嘴、一本教案、一套课件、一支粉笔”就完成教学任务的情况。很多教师尤其是老教师对多媒体教学的了解不够深入,对互联网教学的操作不够熟练,从而降低了思政课教学对年轻学生的吸引力。

(三)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不健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同于单纯的知识技能教育,这就决定了其考核方式也不应只注重考核知识和理论。目前大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评价仍然以终极评价目标为主,在这样的教学评价体系下,打出的分数越高则代表的学生所掌握了更高的理论水平。长此以往,容易对学生的健康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一方面,由于学生最终的学习评价和结果是由考试分数来决定的,这就容易造成学生单纯为了提高分数而去做一些短期性的记忆,而忽视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真正目的。这样容易导致学生的投机心理,滋长上课不认真听,临近考试机械背诵的不良现象,这无疑是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初衷相背离的。有学生不禁反问道,如果考试成绩高低等同于素质水平高低的话,那是不是说卷面考试中成绩相同的同学其思想品德修养水平也是等同的呢?另一方面,长期的分数利导会让思政课程教师的教学模式变得固化,教师只需要在期末考试之前出一份卷子即可完成对学生的成绩考核,导致其对于高校思政课程理论实效性教学的探索停滞不前。长此以往,也必然会降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总体分析,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随着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深刻变化以及教育信息化等因素的不断发展,高校学生的成长环境更为复杂多变,这对高校学生的政治信仰、理想信念以及价值取向等都有着较大的冲击。一方面,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一些新思潮也不断涌入,但各种消极错误思想也掺杂其中,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高校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对于是非好坏的判断能力尚有不足。另一方面,各种不良的社会现实,如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官二代”“富二代”等社会现象的滋长、近期闹得沸沸扬扬的“港独”事件等,在高校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中的影响加剧,这些都给高校大学生思想状况带来消极的影响,从而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难度。第二,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思想认识存在偏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工作在人才培养以及高校稳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也是不断增强。但目前仍有部分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存在偏差,有的高校口号喊地响,具体行动却少得很;有的高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只是出于完成任务即可的心理,按部就班完成上面布置的规定动作,对于教学创新消极怠慢;更有甚至,有的高校怀有应付心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地敷衍了事,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设置、人员安排和经费投入等方面存在不足,严重违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初心和目标。第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能力有待提升。教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相较于其他专业课教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求具备更高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要求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关乎国家和民族发展重任的事业贯彻好、执行好。但是,目前一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对其从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足,认为教学工作只是自己谋生的手段,加之繁重的工作、家庭等方面压力,使其忙于应付教学,而无力再参加各类培训,这就导致有些思政课教师的能力素质难以得到持续性的提高。此外,还有一些高校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教学质量好坏并不作为教师职称晋升的硬性指标,在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看来,与其耗费时间和精力去提高教学质量,还不如多去发表文章或者承担课题、出版专著。这也导致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注于教学的时间和精力受到挤压,进而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际效果。

三、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路径和对策

针对当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为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着力。

(一)更新教学理念,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必须与时俱进更新教学理念,推动思政课教学由过去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方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学习方式转变。首先,教师要切实发挥好课堂的引导者角色,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同传统的单向式教学相比,教师不能仅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还要在更深层次上培养起学生运用书本知识分析社会现象、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落实学生学习主体责任、做好课堂管理,在此基础上安排一系列教学活动。如是,看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退居二线”,实则这对教师的要求更高,责任更大,任务也更重。其次,要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意识,把学生的需求作为教师供给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认识教育对象的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现实需要。坚持学生主体地位,就是要求思政课教师深刻理解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准确把握学生的成长需求,主动融入学生日常生活,成为学生的朋友,了解学生所关心的是什么,所需要的是什么。然后在此基础上客观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不足,对症下药给出解决方案。只有这样,才能将理论知识同学生的实际诉求相统一,并贯穿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全过程,才能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有温度、有质量的,也才能进入学生的头脑,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最终内化为学生人生价值的指导,这对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大有裨益。

(二)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教学方法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桥梁和渠道。目前我们所使用的讲授法虽然有其优势,但这种长期单一的“灌输式教育”却忽视了培养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的能力,使学生领会不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魅力。大学生觉得学习这些理论非常空洞,导致他们不爱听、不爱学,从而大大降低了课程教学的实际效果。因此,只有根据当前大学生的实际需求,探索创造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同时适应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要求,运用更加符合当代大学生认知心理、有助于大学生更加有效地接受理论知识的教学手段,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教学互动的积极性。一是创新授课方式,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如教师可以灵活采用专题讲座、主题演讲、课件汇报、情景模拟表演、组织辩论会等形式进行穿插教学,吸引学生参与其中。在此过程中,教师可就该知识点内容对小组进行提问,检验其学习成果。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充分运用现代互联网技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影响力。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翻转课堂”“慕课”等新型教学模式开始在各大高校施行,相较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依托网络平台组织教学可以有效弥补传统教学形式局限于课堂、受制于固定的课程时间和教学班级人数的缺陷,使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很快地在网络中寻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各类资源。

(三)改革课程评价方式,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的的角度来看,单一的卷面分数不仅不能有效衡量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高低,反而会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目标相背离。因此,科学系统的课程评价体系就成为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考核亟须解决的重大课题。具体来说,一是要增加过程性考核在评价体系中的权重。除了把卷面成绩和出勤率纳入考核范围以外,还可以把上课回答问题的数量和质量等教学参与状态纳入考评过程,将课下随堂的作业完成度作为考核学生最终成绩重要内容。二是要着眼于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来设置考试目标,突出对学生思维方式的考核。更多地采取案例考核模式,在学生面前放置事实材料,让其去分析,让学生不仅能够熟练掌握理论本身的基本内容,而且还能掌握理论的运用条件和具体范围,提高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和判断能力。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形成新的理论内容,真正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三是要注重思想品德素质以及综合素质的评价内容比例设置,采用教师测评、同学互评、学生自评等多元方式,不断提高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提高学生思想及综合素质的目的。

理论课教学范文8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历程

建国初,我国高校开设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目的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1995年国家教委印发了《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首次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简称“两课”,2004年,中共中央下发16号文件,“两课”名称统一改称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1998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的通知》,标志着“98方案”开始实施,2005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实施方案》,标志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的“05方案”全面启动,“05方案”把七门必修课合并调整为四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整合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整合为《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现改名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整合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同时,还增开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课以必修课的方式延续下来。“05方案”一直沿用至今,纵观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变革的过程,其内容的变化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文化结构的变化而革新的。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与“学”的现状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不断地改革与创新,但在高校内仍没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和重视,课堂效率低,有些学生即使来到课堂也“身在曹营心在汉”,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直是高校的“老大难”课程。目前多数高校为了给专业课让路,采用缩减课时,大合班的形式授课,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采用“满堂灌”的授课方式,“教”与“学”没形成良性的互动,从而造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低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我国正处于从传统到现代转型的历史时期,文化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改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要紧跟时代步伐,才能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因而,教学方法的改革成为必要途径,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一种创新性尝试。

二、探究改革的路径

(一)创新教学话语体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种“言教”方式,话语体系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工具和媒介,因此,掌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权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前提,在“课堂中有两个角色:教师和学生,其中,教师的角色远比学生重要。课堂是基于两个年龄阶段的权力结构以及专业人士和人之间的知识区分。教师运用合法的、有组织的以及文化的方式来控制课堂教学,这种权力几乎不会受到挑战。”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在课堂上很容易获得话语权,教师掌握话语权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通过话语体系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把教材内容通过话语方式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创新教学话语体系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路径之一,首先要创新话语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具有特定性和规范性,教师要运行通俗易懂的语言解构教材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体现中国特色的话语内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直是近代以来中国的最强音,教材内容的解构要保证教学话语内容的科学性、时代性和创新性。其次要创新话语方式。钱理群在《话语方式的选择》中提到有三种话语方式,一种是宣讲式,一种是独语,还有一种是对话式,思想政治理论课过度使用政治话语,缺乏吸引力,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为了使理论表达通俗化和生动化,便于大学生接受,就要改变生、冷、硬的表达方式,多用对话式的话语方式,“这是一种宽松的、亲切的、自然的谈话,每一个人既是说话者,又是听话者,……说话者和听话者是一种平等的关系,……不是把结论强加给别人。”话语体系的创新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重要问题。

(二)有效开发和利用隐性课程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