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考试总结范例

理论考试总结

理论考试总结范文1

关键词:特殊专业;公共教育学;能力评价

自2011年国家启动教师资格考试改革,实行教师资格证考试试点,至2015年教育部颁布《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暂行办法》,教师资格证考试全面展开,正式实行全国统一考试(以下简称为“国考”),这一举措意味着高校师范毕业生不再能直接认定教师资格,必须参加国家统一的教师资格证考试,考试合格后才能获取证书[1]。公共教育学课程作为教师资格证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概念性知识较多,对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教育教学现实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成为很多学生教师资格证考试过程中的一个“拦门虎”[2]。据笔者多年从事公共教育学课程的教学经验,相比其他专业的学生而言,特殊专业(美术类、音乐类、体育类)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低、考试过关率低。在当前教师资格证国考的形势下,提高特殊专业学生对公共教育学课程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其教师资格证过关率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剖析特殊专业学生的特点,结合公共教育学课程特点,尝试对传统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与实践,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的目的。

一、特殊专业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现状

特殊专业学生有其特殊性,给理论性较强的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带来了挑战,现阶段,特殊专业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课程教学内容以教育学理论知识为主,专业指向性不足

在传统的公共教育学课程考试中,以教育学、心理学学科知识的考查为主,在知识的应用与拓展方面考查较少[3],因此,在授课中,教师的教学内容以教育学理论知识为主,教学内容结构体系偏向于按照教育学学科的理论体系来组织。这种根据学科本身的系统性及其内在联系的课程内容组织形式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化的知识、掌握学科内在的逻辑序列。但对于教育学基础理论知识薄弱、专业理论知识较扎实的特殊专业学生来说,其无法在短时间内发现与掌握公共教育学课程的内在逻辑联系,进而使教师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公共教育学课程的教学应结合特殊专业学生兴趣、需要和经验背景,以适合其心理特点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

(二)课程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能动性发挥不足

由于公共教育学课程理论性较强,需要学生有较强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去学习该课程[4],因此,对于团队协作能力强、表现力强、实践能力强、想象力较丰富、思维活跃的特殊专业学生而言,让其在理解理论的基础上对相关教育教学情境进行分析是一件难事。为此,在传统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采取了由教师讲授为主的较单一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记住知识点,但同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受到了限制,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因此,公共教育学课程的教学应在教师讲授的基础上,以启发式教学理念为指导,同时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各种能力的目的。

(三)课程评价以学生知识记忆为主,其他能力的考查较少

传统的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评价内容局限于理论性知识的记忆,评价方式局限于卷面考试,形成了“一考定终生、以知识掌握结果评价学生能力”的单一化评价模式,忽视了学生理解与应用知识能力的评价。这种评价模式既无法满足当今教师资格证考试对学生的要求,更无法契合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强的特殊专业学生的特点。因此,公共教育学课程的教学评价应改变传统单一的评价方式,建立以学生知识识记与理解能力评价为基础、知识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多元化评价模式。

二、特殊专业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策略

针对特殊专业学生的特点,学校应对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质量。

(一)模块整合与教专结合相促进

针对特殊专业学生教育学学科知识薄弱、专业知识扎实的特点,教师可以打破传统的严格按教育学学科顺序组织教学内容的惯例,实施模块整合与教专结合的教学内容组织方式[5],实施方法如下。首先,将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内容整合为3个模块,每个模块下设相应的主题,以明确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学习重点。课程教学内容的模块与主题如下。①基础理论,包括教育概念、教育起源、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规律、教育研究方法等;②历史发展,包括学科发展、思想发展、改革趋势等;③专题探讨,包括教师与学生、课程、教学、德育、班级管理、职业素养等。其次,依据不同的教学主题,选择贴近特殊专业学生专业背景的教育资源,充实教学内容。如在“教育概念”主题中,设置相应专业与教育相关的教学内容,以便学生将公共教育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专业教育实践相联系。最后,在相关主题的案例分析中,选择与专业相同或相近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与讲解;在专题探讨中,鼓励学生搜集与相关专业相同的案例进行讨论与学习。

(二)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

结合教师资格证考试考查内容从知识转向能力的现状,针对特殊专业学生的特点,教师应以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为教学原则,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方法。1.模拟教学法。针对特殊专业学生实践活动能力较强的特点,教师在51个教学课时中,可适当安排2~4个课时进行教学实践演练———模拟教学。模拟教学采取自愿报名,以选用与其专业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片断教学(10分钟)的方式进行。其过程为教师指定教学内容范围、学生自愿报名、收集资源并撰写教案、教师对学生教案进行指导、邀请相关专业教师进行同步指导与评课,同时增设学生评委,培养学生的评课能力。此举不仅锻炼了学生的上课能力与水平,也使其他学生共同参与教学环节,实现了全员动员、全员参与。2.讨论式教学法。针对特殊专业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强、思维活跃的特点,教师可根据相应的专题提出问题(问题可以直接来自教材,也可以来自相关案例,问题最好能紧贴当今时事热点与大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在讨论式教学法中,教师可以案例教学为主、课程即兴讨论为辅,使团队合作与个人发挥相结合,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积极性。案例教学法的流程与步骤如下。第一,课前准备阶段。教师确定好讲授的专题后,开课前两周,布置学生分组查阅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并搜集与具体教学内容相关、与其专业相关的典型案例。开课前一周,对学生收集的数据资料和案例进行整理与反馈,归纳问题提纲并发放给学生以供课前思考、分析。发放案例与问题提纲后,教师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适当的交流,及时跟踪与了解学生在课前案例准备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供相关的指导和帮助。第二,课堂实施阶段。此阶段包括案例引入、案例呈现、案例讨论、案例总结四个阶段。首先,教师采用直观生动的方式,即利用多媒体展示数据资料、视频等方式配合个人(教师或学生)叙述引入案例。案例引入完毕,教师请学生发言,简短分析资料里所映射的问题,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背景资料体现的共同问题。其次,在呈现的案例中,教师继续提出问题,问题的提出应简明扼要,并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再次,请学生发表对问题的见解,并鼓励其进行交流,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最后,教师总结归纳学生的观点和课堂表现,并补充疏漏的基本理论。第三,课后总结阶段。教师对案例的质量及案例讨论的效果进行评价。学生整理课前准备和课堂教学阶段中相关的案例资料,进而整合总结形成一份案例分析报告。3.情境教学法。针对特殊专业学生表现能力强的特点,教师可以角色扮演为主要形式的情境教学法为抓手,以小组为依托,通过设置具体生动的场景,如增设“教育万花筒”“教育对对碰”“专家面对面”等栏目,让学生体验不同的角色,课后布置学生针对相应的主题撰写心得体会,此举可帮助学生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理解公共教育学基本知识,同时也展示了其对教育基本原理认知的全过程,在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的同时,提高了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三)知识评价与能力评价相结合

针对特殊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强的特点,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评价模式应改变传统的重总结性评价、轻形成性评价;重知识掌握与记忆能力评价、轻知识应用能力评价的单一化评价模式,建立多种评价形式(笔试、技能操作、口试、材料撰写)、多种评价内容(知识掌握、知识应用)、多种评价方法(百分制、五分制)的多元化评价模式,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评价的构成应分为两部分,第一,形成性评价(占60%),包括技能操作(占20%)、课堂表现(占40%)、案例教学(占30%)和材料撰写(占10%);第二,总结性评价(占40%)。

三、结语

在高校教学中,不同专业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教师因材施教是提高教学针对性的重要保障。作为教师,应熟悉各专业学生的特性,能够总结出各专业学生的个性特点,然后根据其个性特点和学习习惯选择相对应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国强,王丽.对增强音体美专业思修课实效性的探索[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6(6):143-145.

[2]李高云.地方院校公共教育学课程设置与实施存在的问题及策略探究[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115-118.

[3]舒婷,彭海林.教师资格国考背景下地方师院教育学课程改革探索[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7(11):171-173.

[4]陈惠津.教师资格国考制度下教育学课程改革研究[J].教育评论,2016(9):114-117.

理论考试总结范文2

传播学平面设计类课程通过对AdobePhotoshopCS5软件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对各种图片、照片等进行修饰修改;能够设计制作不同风格的广告及海报作品;能够制作各种标签、卡片以及组织VI设计等,是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对审美观念及艺术理论的培养至关重要,如果仅要求学生对软件熟练掌握还非常不够,还应要求学生能够真正设计出具有创意及视觉美感的作品。因此,以卷面考试来检验学生学习成果是片面的,容易使学生陷入“死学”,进行考试方法改革显得至关重要。

2考试方法改革的措施说明

课程考试方法改革可以采用下面模式替代卷面考试来进行评分:阶段性作品(1)×30%+阶段性作品(2)×50%+作品说明书×20%=总成绩阶段性作品(1)将在学生期中阶段布置,要求运用已经学到的工具及技巧进行固定选题的设计与制作,此次作品为学生中期学习效果的检验。阶段性作品(2)要求学生综合运用Photoshop中涉及的所有技巧和工具进行主题海报及广告的设计与制作,要求以系列作品的形式呈现。此次作品作为综合学习效果的检验。作品说明书要求对作品(2)进行详细说明,包括主题及构思的阐述、制作步骤的详细罗列、学习经验的总结和制作体会。要求学生详细并真实阐述,以期使教师了解其作品的构思创意及操作步骤,帮助教师检验其原创性,并且作为教学方法改革的现实依据。

3考试方法改革的具体实施环节

环节一,带领学生对优秀作品进行赏析。布置阶段性作业前,教师应搜集大量同类型优秀作品,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分析与鉴赏。要求学生对优秀作品的亮点和不足进行探讨,激发学生运用艺术思维积极思考,主动接收优秀作品中的经典创意方式。同时,教师对优秀作品中具有代表性或特殊性的技术操作进行演示,使学生学习更丰富的技术效果。最后,教师对平面设计原理、色彩构成原理、构图原理等基础知识进行总结,以使学生从实践回归理论,再用理论去指导实践。环节二,带领学生对自己作品进行创意构思、画面构图及色彩定调并互评。布置阶段性作品的具体选题及要求后,指导学生对自己作品的创意、构图、色彩基调等进行思考。要求每位学生阐述其构思,并提出技术策略以及将会遇到的问题等。组织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创意构思的互评,以期集思广益,并通过团队的力量解决技术问题。同时,教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指导,对团队中作品进行点拨,并解决技术难题。环节三,对学生制作过程进行一对一指导。要求每名学生在制作时限内至少与教师一对一沟通两次。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及时指出学生作品中构思、构图、色彩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并对其操作技术问题进行指导,同时对操作问题和失误进行总结,为下阶段的教学方法和进度的调整提供依据。环节四,对学生作品进行审阅评分。组织学生进行作品答辩会。要求每名学生对作品主题和创意构思进行口头阐述,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通过答辩形式,检验作品原创性。教师在答辩会中对学生作品进行打分工作,以增强给分工作的公开性和公正性,结合作品成绩和答辩成绩给定最终成绩。环节五,阶段性作业的总结工作。将优秀学生作品进行展示和讲评,意在激发学生荣誉感和进取心,充分调动积极性。在讲评中,使学生从他人的失误中获得经验教训,并吸取他人之长。将普遍出现的操作问题进行规范演示,使学生充分完善上阶段学习的内容,为下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

4考试方法改革的综合效果

理论考试总结范文3

美国学者泰勒在“八年研究(1933~1941年)”《史密斯—泰勒报告》中,首次提出“教育评价”概念,他认为“教育评价过程在本质上是确定课程和教学大纲实现教育目标程度的过程”。1963年,美国心理测量专家克龙巴赫提出了“形成性评价”思想,认为评价的重点应放在教育过程之中,而不是在教育过程结束之后,评价不只是决定优劣,同时也是为了搜集和反馈信息,从而改进教学工作。1966年,美国学者斯塔弗尔比姆提出以决策为中心的CIPP评价模式(包括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结果评价),使教育评价深入教育活动的全过程,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评价对象的全貌。1967年,美国著名评价学家斯克里芬在《评价方法论》中,首次明确提出将评价分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思想。所谓“形成性评价(FormativeAssessment)”是指为改进课程教学及其方案活动而在活动过程中进行的评价。“形成性评价”思想讲究信息的及时反馈以便给教学设计人员提供必要的信息,认为“评价的最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所谓“总结性评价(SummativeAssessment)”是指作出选择决策而在活动结束后对其最终结果进行的评价,讲究结论的全面性,以便给决策人员提供某种依据。1984年,美国评价专家库巴和林肯出版了《第四代教育评价》,认为评价结果并不依赖于其客观实际情况相同程度如何,而取决于所有参与评价者的意见一致性程度如何,评价应更加关注过程,关注非预期效应。1986年,泰勒在《教育评价概念的变化》中,又提出“教育评价是检验教育思想和计划的过程”。

二、药学专业教学评价的现状与问题

成功的教学需要一系列与决策相互关联的评价,并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始终。教学评价的实践可分为两个方面:教学过程的评价和教学成果的评价,即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学习单元结束时进行,目的是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弥补不足,从而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总结性评价是在一门课程结束或者某个学习阶段结束时进行,主要目的是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确定不同学生各自所达到的水准和彼此间的相对地位,并确定总体教学目标的达成状况。长期以来,我国高等药学教育一直都是一种应试教育,忽视形成性评价,注重总结性评价,教师为了考而教,学生为了考而学,进而导致学生“上课记笔记,下课看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这种评价体系考查的是人脑储备知识的能力,而不是人脑运用知识的能力,阻碍了高素质、创新型药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体表现如下。

1.教学评价方式单调

目前高校药学教学评价形式基本上仍然以“总结性评价———考试”为主,存在几多几少现象:一是闭卷考试多,开卷考试少;二是笔试方式多,口试答辩方式少;三是理论考试多,技能操作、实践能力考查少;四是一次定结论多,数次考试综合考评少。这种单一的考试形式虽然操作简单,便于管理,但知识覆盖面窄,考察代表性差,难以客观、全面地评价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

2.忽视教学过程评价

对教学过程的评价包含在师生互动的教学活动之中,既包括对教师教学满意度的评价,也包括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虽然近年来增加了“生评教”环节来评价教师的教学满意度,并纳入教师年终的教学业绩考核,但大多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学生常凭自己对任课教师的好恶随意评分,结果造成教师不敢管、不愿管学生,甚至对学生管理出现放羊现象。另一方面,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除了实验课程和实践环节外,基本上都是以平时成绩来体现,而平时成绩的评定大多以考勤或教师印象来决定,缺乏真正的课堂互动环节设计和相应的评价标准。

3.忽视知识运用能力评价

现行考试检测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局限于书本(教材)知识或讲课内容本身,过分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的测试,强调共性知识和记忆能力的考核,忽视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尤其是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考核,这种以测量学生“知识接受度”为主要内容的考试,不但没有起到促进学生智能发展和激励学生主动研习的作用,反而加速了学生消极应付考试和瞬时遗忘的进程。

4.忽视评价信息分析

学校教学管理者和任课教师往往只注重命题、施考、监考、成绩评定等前序环节,忽视考核结果信息的分析和反馈的后续环节。过分地扩大了课程考试的评价功能,淡化了导向、反馈和激励功能,不注重通过考试改进教学内容、方法和效果。导致管理者和教师无法知道现行评价模式存在的弊端和改进方向,学生也无法通过考试来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进而改进学习上的不足。

三、药学专业形成性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

改革总是从问题开始,这是教育评价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必由之路。否定之否定规律是事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内在机制。纵观教育评价的发展历史,清晰地印刻着它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改革应试教育原有的“一考定成败”的总结性单一评价模式,构建兼顾过程和结果评价的形成性教学评价体系,加强学生学习过程考核,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要求,灵活运用提问、讨论、作业、小论文、小测验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学习状况,调整和改进教学计划,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对实现高素质创新型药学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1.建立药学专业课程分类评价体系

按照全国药学本科专业认证方案要求,将药学课程分为纯理论课程、理论-实验课程、实践类课程三大类,根据不同类型课程的特点分别设置相应的评价标准。

(1)纯理论课程:即只有课堂理论教学,而没有实验教学环节的课程。比如,临床医学概论、药事管理学、药学概论、中医药学概论、药物经济学等。这类课程评价指标包含课堂考勤、课堂提问和讨论、平时作业、小论文或平时测验、期末考试等组成部分,突出课堂讨论环节和平时作业的考核,期末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比例为50%以上,其余组成部分的比例由任课教师根据课程性质以及学生群体的实际情况决定。课堂讨论或小论文的题目和次数、作业或平时测验的次数和时间,必须在教学日历中明确规定,以便于考核和教学管理人员的监管。

(2)理论-实验课程:即理论和实验教学兼而有之的课程。比如,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人体解剖生理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生药学、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理学、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药剂学、药物分析、仪器分析、生物技术制药和医药数理统计方法(上机)等。这类课程评价指标包含课堂考勤、提问和讨论、平时作业、实验操作、平时测验、期末考试等组成部分,突出课堂讨论和实验操作环节的考核,其中理论测试与实践考核的比例与理论课时数与实践课时数的比例相当。任课教师可根据课程性质以及学生群体实际情况的不同在指导性意见允许范围内决定总评成绩各组成部分的比例,以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讨论、平时作业或测验的次数和时间,以及操作考核的内容和方式,必须在教学日历中明确规定,所有的考核材料应当存档备查。

(3)实践类课程:指完全实验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比如药学专业大实验、药用植物野外采集实习、药学生产实习、临床见习和毕业实习(设计)等实践环节课程。这类课程属于集中实践环节的性质,由于不同实践环节的内容和开展方式完全不同,且差异较大,故每类实践环节都要根据相应的教学大纲设置独立的、特征性的教学评价体系,尤其要突出实践教学过程的评价,注重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弱化教学成果的终结性评价。比如“药学专业大实验”应注重操作技能和结果分析能力的评价;“药用植物野外采集实习”应注重独立认知和分析能力的评价;“药学生产实习”应注重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临床见习”应注重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药事管理能力的评价;“毕业实习(设计)”应注重实验设计能力、实验动手能力、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文献检索以及论文撰写等综合能力的系统评价。

2.形成性评价的实施与信息反馈

要想改革现有的教学评价模式,关键是要更新观念,形成统一的切合目前实际的正确的教学评价理念,认识传统的总结性评价的局限性和建立形成性评价的必要性。药学生的认知发展,“存在着以记忆为主的专业知识积累、记忆与理解并重的专业思维发展,进而以联想为主的综合应用能力发展的阶段性变化”,根据这一特点,药学教育不同进程,其相应考核评价体系也应有所不同,基础课程考核应加强学生自学能力和综合归纳能力培养训练的引导;专业课程阶段考核应体现发散性思维的培养、综合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因此,在不同阶段课程评价体系相应指标应有所侧重,着重考核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和创新的能力,避免重蹈“应试教育”的覆辙。要实施形成性教学评价体系必须更新观念统一思想,首先应通过校内外调查研究、开展教学评价改革大讨论、召开教师座谈会、学生座谈会等形式,组织广大师生深入分析、探讨,确立课程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制定药学专业形成性教学评价实施意见。根据建立的药学专业形成性教学评价实施总体方案,任课教师与教研组可结合课程及学生群体的实际需要来确定具体课程评价指标,在课程开课初将评价方案告知学生,明确评分标准,在评价过程中要及时、如实记录以作评价依据随时备查。任课教师在某一单项评价结束后应及时进行总结分析,并将分析结果及时向学生反馈,这不仅可帮助教师了解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学习情况,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此外,“生评教”作为学生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应纳入评价体系,但在设计内容上应具体化,操作上应实名制,强调学生评价的责任性和客观性,以确保评价内容的有效性。

3.网络互动教学的形成性评价

随着高校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传统的教学时空被打破,尤其是内部局域网的广泛应用,教学方式逐渐转向以多媒体网络为主体、以自主的个性化学习和互动式的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已成为大势所趋。目前高校的大量课程包括精品课程、重点课程,甚至一些普通的选修课程和实践类课程,都建立了网络互动教学平台,大部分课程建立了常规课堂教学与网络互动教学平台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获得的信息有很大局限性,通过网络教学互动平台实现教学过程的在线实时评价,不受时空限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改进教学设计和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网络教学互动平台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互平台,有利于教师对教学资源的管理和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其主要优点如下: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个性化学习成为现实。网络互动教学强调教学中知识信息资源的多元性,通过在线系统把文本、图像、动画、视屏、语音等多媒体信息有效整合,从而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从接受型学习转向探究型学习,实现自主、探究、个性化学习,通过对网络教学资源的加工和更新,在实现知识建构的同时实现能力的提升。②加强了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互动和反馈。通过网络互动教学平台,可以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实时和有效的交流,从而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师生间的角色定位,建立了平等的、朋友式的共学关系。另外,通过在线讨论方便了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教学效果,实时反馈教学情况并监管整个教学进度。③为教师提供了更大的教学设计空间。通过网络教师可以把相应的教学资源整合加工后,根据学情特点实时上传到网络互动平台,方便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学习。同时,也方便了教师课后在线更新教学资源和进行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创造过程。

网络教学的形成性评价与传统教学的形成性评价一样,也需要首先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比如上网点击率、网上作业完成情况、网上测验情况、参与讨论发言情况、教学信息反馈发帖情况、教学满意度问卷调查情况等。但其特点在于整个评价活动都是按照任课教师的预先设计,通过建立的“在线实时评价系统”自动记录、分析和统计完成的。当然,网络教学还应结合常规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另外,网络互动教学关系应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方式应以“问题”为中心,以“任务和兴趣”来驱动;教学过程始终围绕“师生互动、实时反馈”展开。网络教学的过程评价具有简便、高效等诸多优点,因此,随着网络教学及评价平台的不断完善,必将为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和药学人才培养作出更大的贡献。教育评价研究对于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教育管理和决策,具有重大意义。目前人们对教育评价的认识还不到位,而且我国教育评价研究存在着行政化、统一化、行为化、指令化等问题,由此产生了窄化功能、缺乏个性、注重外表、被动应付等负面效应,影响了教育评价在教育改革中的应有地位与促进改革功能的正常发挥。

理论考试总结范文4

关键词:材料力学;课程;考试;考核;改革

材料力学是高等院校土木、机械、力学、航天航空、材料等多个专业重要的技术基础课,是学习后续相关专业课的基础,许多工程问题也可以直接采用该课程的理论解决,故被认为是连接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桥梁,在工科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一流课程建设过程中,在“互联网+”背景下,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不断涌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材料力学课堂发生了深刻变革,材料力学课程的考核也由简单的课堂学习成效评价逐步改革发展为多种考核评价手段结合的全方位考核评价体系[1]。

1材料力学课程的传统考核办法分析

在很多高校,学生的课程总成绩一般是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构成。平时成绩通常占总成绩的30%左右,具体评定方式由任课教师决定;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左右,一般为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这种考核方法在总体上考核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对于理论严密、逻辑性强、工程应用广的材料力学课程来说,该考核方法存在诸多问题。

1.1课程过程考核评定的不确定性。教师一般采用平时作业和课堂考勤作为课程过程考核的评定依据,但这种过程考核方式并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平时的学习效果。教师依据有标准答案的课后练习和可以由他人代替考勤的课堂考勤得到的过程成绩,其科学性是存疑的。而且每位教师在过程成绩评定中很难形成合理的量化标准,同一专业不同班级的过程成绩随机性较强,甚至还存在为了提高课程及格率,个别教师给出的平时成绩偏高的现象[2]。

1.2课程考核对象的均一性。对所有学生采取统一的课程过程考核和期末考试试卷,表面上看有利于保证考试的公平性和公正性,教师也能很好地掌握评定标准。但这忽视了当代大学生个性多样化的特点,对于同一门课程,不同专业、不同学生有不同的学习特点。有的学生习惯在教师的带领下逐步学习,稳打稳扎;有的学生对工程应用非常感兴趣,经常去实验室;有的学生思维跳跃,喜欢自学,不太注重课堂学习;还有的学生善于攻克难题,志在竞赛。教师应在公平公开的原则下,充分考虑学生的不同个性,对不同的学生群体采用有针对性的考核方式,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3课程考试内容的局限性。材料力学课程学生人数众多,学校往往采取统一考试的方式,以体现考核的公平性。在考教分离原则下,出题教师一般是在大纲规定的内容基础上,进行规范性和标准化的命题,考试内容一般包括:60%~70%的客观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30%~40%的综合应用题,要求学生应用基础知识解决综合应用问题。但由于考试时间只有100分钟,实际上能让学生自由发挥的主观性内容非常少。这就导致出题思路易于被学生揣测,考试题型经年不变,学生在考前根据以往的考题进行押题,也能考出好的成绩,无法如实反映课堂学习的成效。

1.4课程考核结果反馈的滞后性。期末考试只是完成了课堂学习成效评价,但对教与学的促进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学生只是了解自己本课程的最后得分,教师虽然提出了试卷分析结果,但学生并没有渠道接受该结果,或者由于课程已经结束而忽视了教师最后的试卷分析,考核结果反馈的滞后性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教师与学生之间实时交流平台的建立非常重要。综上所述,现行材料力学课程的考试考核方法使考试内容的客观性更强,但考试形式单一、过程考核评定缺乏科学性、课程考核反馈平台不健全等,导致学生无法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思维,也不能全面考核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因此,在材料力学一流课程建设中,以学生为中心,打造“两性一度”的金课课程,建立一套配套的客观公正、科学合理的材料力学考核体系刻不容缓[3]。

2一流课程建设要求下材料力学课程的考核体系改革思路

中南大学材料力学课程团队在打造一流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中,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课堂,开设基于在线课程的材料力学SPOC课程,实施翻转课堂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采用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和团队导向学习方法,由教师创建问题情境、布置学习任务,学生带着问题和任务在线自主学习,线下课堂组织讨论等。在对材料力学课程进行一系列改革的同时,摸索出一套与一流材料力学课程相适应的课程综合考试考核体系。

2.1科学规划课程考核的模块及权重。将材料力学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对综合知识及应用的掌握要求细化到整个考核中。考核包括三个部分,每个部分又由多个模块组成。第一部分为基本知识考核,包含在线测评、课堂表现和标准化作业三个模块,在线测评模块是指材料力学MOOC课程的综合评定结果,占总成绩的15%;课堂表现模块分为课堂考勤和互动,一般要求教师设置N次签到和N次提问,具体评分标准由任课教师制定,占总成绩的10%;标准化作业模块主要是指统一的课后练习,每个章节学习结束后进行一次练习,包含基础知识及综合应用,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上交练习,该模块占总成绩的5%。第二部分为综合素质考评,包括学科竞赛、课题探究、专题小论文和课程知识重点难点总结四个模块,学生可以在四个模块中任选两个参加考评,综合素质考评占总成绩的20%。第三部分为综合能力考核,以期中和期末综合考试为主,占总成绩的50%。

2.2利用在线课程测评,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考核。中南大学材料力学MOOC课程是部级在线精品课程,该课程的在线测评贯穿于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具有考核方式多、涉及面广、评分科学、量化方便、易于反馈的优点,学生在线课程的成绩占基本知识考核成绩的50%。在线课程成绩由“在线过程测评”和“在线期末测评”两部分组成。“在线过程测评”由“课堂讨论”“单元测验”“单元作业”三部分构成,紧跟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测评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效果,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促进学习效果的进一步提升。①课堂讨论:讨论主题是课堂讲授知识点的延伸和工程实际应用。以学生讨论活跃度为测评标准,课堂讨论占在线课程成绩的20%。②单元测验:主要为客观题,考核课程单元知识点及其应用。全课程共设置14次单元测验,单元测验成绩占在线课程成绩的30%。③单元作业:主要为综合性计算题,考核课程单元知识的综合应用。全课程共设置12次单元作业,采用学生互评的形式。学生除了要完成自己的单元作业之外,至少要批改和评定其他三位学生的作业。完成全部互评的学生获该作业分数的100%,未完成互评的学生获该作业分数的80%,未参与互评的学生仅获该作业分数的50%。单元作业成绩占在线课程成绩的10%。“在线期末测评”为客观题,考题综合性强、具有一定的计算量,考核学生对整个课程学习的掌握情况。期末测评成绩占在线课程成绩的40%。

2.3以学生为中心,针对不同学生群体采取不同的考核办法。每年5月,湖南省都会举行大学生力学竞赛。每隔两年,湖南省都会在6月举行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这两个赛事吸引了中南大学一部分学习热情和自主性非常高的学生参加。当年的材料力学课程和上年度的理论力学课程正是竞赛的内容,教师可以利用这个机会组织各班级学习好、自学能力强的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接受培训。对于这部分学生,可以不用常规的考核标准衡量,而以他们的竞赛培训态度、培训成绩和最后的竞赛成绩作为考核标准。这部分学生占学生总人数的5%~10%。还有极少数学习非常用功但成绩一般的学生,他们没有能力参加竞赛,也较难完成小论文。对于这部分学生,教师可以要求他们写出课程总结。课程总结的内容可以是分析比较材料力学的一些概念、方法,也可以是力学问题求解规律的总结,还可以是对材料力学教材重点难点内容的总结。该部分学生不能超过学生总人数的5%。

2.4材料力学课程考试内容的改革。2.4.1建立和开发智能型远程课程理论考试系统。在材料力学“金课”建设的基础上,利用已有的远程教学平台,建设课程远程考试试题库。该远程试题库涉及材料力学大纲要求的所有内容,范围广,既体现了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又包含课程中的重点、难点。题型多,有填空、选择、简答、作图、计算等多种题型,有客观题也有主观教改教法题,题目难易搭配适宜,包括60%的基础知识、30%的初步综合应用和10%的拓展分析。由于是远程考试系统,教师可以灵活运用该系统对学生进行平时考核,测试的时间长短可以随时确定,系统自动批改,成绩反馈迅速。2.4.2增加团队的课题研究和论文撰写的考核方式。材料力学中的很多知识来源于生产实践,其理论又可以直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因此,该课程具有非常强的工程训练性。教师可以利用翻转课堂引入工程问题或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题目可以来自专业实验、实习,也可以源自生活、工程实际,将学生每3~5人分为一个小组,小组分工合作,通过查阅资料、讨论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确定解决方案,进而解决问题,最后以小组论文的形式提交报告,或者在翻转课堂上向教师和其他学生汇报。这样不仅考查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2.4.3加强对平时成绩的评定和对标准化作业的考核。为了全面、正确地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在材料力学课堂上,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中心,采用启发式、问题式教学、团队式学习、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根据学生在整个线上线下课堂上的状态和师生互动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力学的课后练习非常重要,学生课后练习完成的质量、数量和时间都应得到量化评价。

2.5材料力学课程考试方法的改革。考试时,不允许学生携带教材或参考书,但学生可以携带一页A4大小的手写复习资料,上面写有自己总结的公式或基本理论。同时,考题中纯记忆性的公式、理论偏少,主要是综合分析应用。考试结束后,学生携带的手写复习资料随同考卷一起上交。这种考试方法得到了学生的好评,该方法将考试过程有效地延长到了复习阶段,将平时学习、复习和考试有机结合成整体,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和综合分析应用知识的能力[4]。

参考文献

[1]汤可可,王华宁.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理论力学教学体系探索[J].力学与实践,2017(1):68-70.

[2]苏禾.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学的几点体会:在理论力学教学中[J].力学与实践,2012(3):78-80.

[3]倪玲英,谢翠丽,张洋洋.《工程流体力学》考试、考察方式的改革[J].力学与实践,2014(1):94-98.

理论考试总结范文5

良好的歌唱心理,可以克服表演过程中的焦虑、胆怯、畏惧和软弱无力等不良现象。实践表明,声乐表演过程中,良好的身体状态、良好的技术状态和良好的心理状态构成了最佳的发声状态,其中歌者的心理状态是能否进入最佳状态的关键。因此良好的心理素质关系到激发演唱者的表演激情,稳定歌唱者的发声与气息,发挥歌唱者的演唱技巧,展示歌唱者的舞台表现力,自然流畅地完成整个演唱过程,正常发挥演唱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不良歌唱心理素质的表现及原因

声乐专业学生不良歌唱心理素质主要表现为各种考试、表演、比赛中不同程度的焦虑、紧张、恐惧、怯场等不良现象。产生这些现象的具体原因很多,除了生理、性格、环境等原因外,主要是因歌唱者自身的心理素质不好造成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个人的功利心太重对于在校的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考试、比赛中怕出差错,怕老师批评,怕丢面子;有的学生面对一些较大的正式比赛或演出机会,功利心过重,希望通过难得的机会一展才华,一举成名。由于对自身期望值过高,使自己在表演之前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同时,“一唱定终身”的观念造成自己过度紧张,考虑过多,心态不纯粹导致演唱频繁失误,表演不能尽如人意,从而导致焦虑、紧张、恐惧、怯场等不良现象的形成。

2.演唱时缺乏自信心自信是一种良好的心理素质。自信是一种对生活的积极态度。自信心强的人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相信自己能获得成功。在校的声乐专业学生缺乏自信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他们有的是由于声乐基础差,缺乏应有的技术水平;有的是自己的性格原因而胆小怕事;有的是由于缺乏实践锻炼而无经验等等,从而使他们自己在平时的学习、考试或比赛中缺乏自信,从而影响自己演唱水平的正常发挥。所以我们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之中,要自觉加大自信心的自我培养,有了自信心才能临阵不慌,才能更加完美的演绎艺术作品。

3.演唱基本功不扎实由于学生的基本功不够扎实,到了舞台上由于受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必然导致在舞台上的紧张、恐惧和胆怯的心理,从而使演唱器官干涩、紧张,气息不能沉下来,也就必然导致声音的艰涩难听,达不到良好的艺术表演效果。

4.缺乏舞台实践经验经验不足导致学生在演唱时无所适从,引发表演前的紧张和担忧。一是缺乏环境适应能力。由于学生缺乏较多的不同环境的实践锻炼,当真正登台演唱时,他们不能及时适应演唱环境的改变,从而给心理带来很大的负担而影响演唱的效果。二是跳不出失败的阴影。有的学生由于曾经表演受挫,记忆中的不快经历使自己心理蒙上阴影,进而引发紧怯场、恐惧、焦虑,背上极重的心理包袱,如学生自己不能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极有可能陷入心理怪圈,使每次表演都重蹈覆辙,使自己无法正常发挥演唱水平。

良好歌唱心理素质自我培养的途径

1.正确看待失败,培养歌唱心态一是要有不怕失败的心理准备,树立失败乃成功之母的意识。对于在校的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考试、比赛中希望自己取得好的成绩,得到老师、同学以及观众的好评或早出名,这是正常现象。但由于我们自身的知识水平、技能技巧、实际演唱经验等都有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也有一个由观念转化为行为的过程,因此,在平时的学习、考试、比赛中出现问题都是正常的现象,不要怕挨批评,不要怕丢面子,不要期望“一鸣惊人”。同时,要调整心态,让自己心态平和,豁达乐观,用积极自信的态度对待一时的得与失,才能轻松愉快的学习、考试、比赛。二是要不断总结和善于总结。在平时的学习、考试、比赛结束后,都要自觉地进行反思、体会和总结,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长期坚持,那么,每一次失败或效果不好都是迈向成功的阶梯,都应是自己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良好的歌唱心理素质也在每一次失败和不断的总结过程中得到培养。

2.明确学习目的,培养歌唱态度学生能否在学习或演唱中能否获得进步与成功,自身的态度也极为重要,也是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前提。因此,学生要自觉地培养自己良好的歌唱态度。一是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只有明确了学习目的,才能克服练唱时学习兴趣不浓,精神萎靡不振,思想意识不集中,缺乏应有的激情等现象;才能在练声或练唱前,有意识地调动自己内在的积极性,诱发自己内心美好的歌唱欲望,调动自己的歌唱情绪,从而使一切与发声有关的器官处于它们应有的积极灵活、协调一致的状态,从而发生的声音才会通畅、自然、优美,进而避免或减少学习和演唱时的失误,也有利于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二是要培养自己坚韧的歌唱毅力和积极乐观的态度。在某一学习阶段,或某一考试、演出、比赛时遭遇失败的情况下,能以积极的态度,乐观向上的情绪,美好的歌唱状态带动积极的歌唱生理活动,这样,才能够克服许多无法克服的困难,从而获得良好的歌唱效果,良好的歌唱心理也得到培养。

理论考试总结范文6

从目前来看,大部分经济类数学教材在编写时,虽然理论性、科学性较强,但是缺乏相应实际例子,造成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套用公式、以及相关定理的现象一直存在,部分经济数学教师虽然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了相关应用概念如弹性、边际递减、边际递增以及股票、利率等等,但他们还是注重书本上数学知识的讲解,很少涉及固定性和特色性的知识。利用数学建模思想去解决应用经济的例子就更难看见,这与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有关,长期下去,会严重影响学生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创造性的培养。其次,高职学院经济数学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教学方式过于简单,教学方法过于守旧。

从今年来看,科班出身的教师虽然在逐渐增多,但是他们毕业之后直接参与教学工作,没有经过长期训练,缺乏所教专业的知识,不能很好地把握课堂教学。再加上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严重影响,国内大部分高职院校仍然采用以教师为中心,依旧按照复习提问、导入新课、课堂讲授、提问、课堂总结、课后作业等几个教学环节,而且在这几个教学环节中采取“填鸭式教学,满堂灌教学”,其结果导致教师不愿多讲,学生不愿多听的结果,在期末考试中挂科率逐渐增加等等。除此之外,部分教师不懂得多媒体教学,仍然采用黑板、粉笔、作业本等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创造性的培养。再次,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创造性不高。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老越多。高职学院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其扩招势在必得。广大学生作为扩招的产物,其水平不可能完全一样,而面临着薄弱的数学基础,要想学好经济数学非常困难,这边导致一部分同学放弃对数学的学习,再加上教师讲课魅力不足等原因,越来越多的学生不学经济数学,学生没激情、无所适从,令教师也感觉困惑。最后,教学课时有限,考试方式单一。高职学院一直强调职业技能的训练,忽视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因此,学生上课时间比较少,理论知识掌握不牢固,只实践没经验也是不行的。再加上考试方式仍然坚持过去以老师命题,学生背诵答题为主,考试方式过于简单,不利于学生抽象和逻辑思维的培养。

2新时期高职学院经济数学教学改革的路径选择

针对以上高职学院经济数学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笔者总结以下解决路径。首先,突出专业特色,优化经济数学教学内容。既然现在国内多数高职院校采用的是注重理论知识,忽视应用经济的教材,那么高职学院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需要转变这种观念,把经济、管理以及数学知识结合起来,优化教学内容体系。矛盾着的事物各有其特点和特色,因此,高职学院要根据自身的现实状况,根绝学生需要,编写突出经济专业特色的教材以及讲义。具体措施有:

(1)在原有教学内容体系的基础上,增加经济例子。

(2)教材编写时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尤其是当前重大现实问题,吸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3)改变纯数学教学思维,降低严谨性要求。其次,提高高职学院教师综合素质,转变教学观念,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以及方法。21世纪是人才辈出的时代,高职学院要想继续生存和发展,必须引进高素质教师,并在实践教学中加大培训力度,培训出适应学生需求的教师,不断丰富自身专业知识、教学水平、管理学生等综合能力。此外,经济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转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在教中学、在做中学的教学方法,采用情景式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等教学方式,使广大学生都能够受益。再次,加大培养学生的学习力,培养其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创造性。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的基础虽然薄弱,但是可以通过培养其兴趣来加强其学习的能力。利用生动的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利用先进的媒体辅助增加学生听课的兴趣等,总之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最后,完善考核机制。现代教育趋势的发展表明,传统的以教师命题为主的考试方式需要进行创新,考试机制需要转变,采取多种考试方式来迎合学生的考试需要。除此之外,还应该完善评价体制等。

3结语

理论考试总结范文7

关键词:公共教育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案例教学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完善并严格实施教师准入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将提高教师队伍质量正式纳入国家发展规划。2015年,教育部颁布《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暂行办法》,开始实施教师资格证考试改革,教师资格证考试正式实行全国统一考试(以下简称为“国考”),这意味着高校师范毕业生不再像以往能直接认定教师资格,必须参加国家统一的教师资格证考试,考试合格后才能获取证书。教育学作为“教育知识与能力”(“国考”三大笔试科目之一)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对近年来“国考”分数分配比例统计,教育学知识在“教育知识与能力”科目中所占的比重为50%—60%。这就意味着,占据半壁江山的教育学在是否通过“教育知识与能力”课程中起着决定作用。根据对改革后的“国考”考试大纲进行分析,国考考试形式由以往的客观题为主转变为大量运用案例分析、教学设计等主观题,考察重点由原来的对概念的识记与辨别能力为主转变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教育教学现实问题的能力。教育学课程也不例外,非选择题占70%。具体而言,考察重点如下:第一,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广泛使用案例分析、选择题、辨析题等题型,且引用的案例大多数来自一线教育教学,主要考查考生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相关教育现象,从现象看本质,进而得出对相关问题的举一反三的能力。第二,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教育学知识的能力。据对教育知识与能力及近几年的考试试题分析,试题涉及的内容越来越广,某一小题考察的教育学知识点不再是以往的一对一的形式,而是多个知识点的融合。这就促使学生必须在熟悉各知识点的基础上,对知识点融会贯通,加以综合运用。

一、地方本科院校“公共教育学”课程存在的问题

地方本科院校大多是在原有师范院校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师范教育是传统专业,也是优势专业。随着地方本科院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师范专业招生萎缩,师范生的比重下降,师范教育不像以前那么受到重视,公共教育学课程作为师范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师资格证的获取、师范生师范素养的形成、学生未来职业发展都有重要作用。然而,在现实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学习这门课程时积极性并不高,大多抱着应付的态度上课。长此以往,势必影响教育资格证“国考”的过关率、师范生专业素养的形成和教学技能的提升。因此,相关人员在访谈及书面调查的基础上,从课程本身着手进行教学反思,发现存在以下问题:如课程内容陈旧,教学内容不能紧密结合中小学新课改要求,与时代接轨不足;教学内容理论性太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偏重于理论知识的讲授,理论与实践结合较少,导致理论和实践价值较低,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方法、手段落后,采用以往的讲授式教学、单一的PPT文字展示对教育理论知识进行讲授,学生在课堂上被动接受为主,导致思想被束缚。

二、“公共教育学”课程的改革趋势

近年来,由于教师资格证“国考”的影响,学者们及一线教师们对地方本科院校中公共教育学课程改革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索,纷纷探寻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更新,尤其是教学方法的研究更是层出不穷,不可否认,研究者付出了很多心力,大多方法也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前瞻性,面对如此多的教学方法,有没有哪种教学方法能够应对新“国考”的考察重点,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与综合运用教育学知识的能力?于是,很多学者把目光聚焦到案例教学,案例教学为公共教育学注入新的活力,作为能解决公共教育学教学过程中相关问题、把教育理论和教育教学实践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案例教学被称为应对新“国考”的一把“利器”。

三、“公共教育学”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程序

(一)课前准备阶段

课堂准备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前提与基础,其准备质量好坏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好坏。因此,此阶段应是最耗时、最耗精力的一个阶段,老师的把关尤其重要。

1.案例搜集:查阅资料

教师确定好讲授专题后,开课前两周布置学生分组查阅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并搜集与具体教学内容相关、与专业相关的典型案例。在布置案例收集任务时,教师须详细说明案例收集的标准与方向,提高学生收集案例的目的性。

2.案例整理:整合资料

开课前一周,对学生收集的数据资料和案例进行整理与反馈,归纳问题提纲并发放给学生以供课前思考与分析。

3.案例指导:交流指导

在发放案例与问题提纲后,教师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适当交流,及时跟踪与了解学生在课前案例准备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供相关指导和帮助。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若涉及教师收集的案例质量方面的问题,教师应及时予以修正。

(二)课堂实施阶段

1.案例引入:创设情境

基于学生课前阅读与分析案例材料的基础,教师宜采用直观生动的方式,即利用多媒体展示数据资料、视频等方式配合个人(教师或学生)叙述引入案例。案例引入完毕后,请学生发言简短分析资料里面映射的问题,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背景资料体现的共同问题。案例引入的目的在于将学生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引起学生对案例内容的关注,阐释案例学习所要实现的目标,说明接下来围绕案例的活动计划、活动要求和时间安排等。

2.案例呈现:确定问题

首先,在呈现的案例中教师继续提供问题,问题的提出应简明扼要,并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其次,教师向学生提供该问题的有关线索,让学生根据线索进行案例分析,此阶段旨在培养学生自主确定学习内容、获取有关信息资料及利用、评价有关信息资料的能力。最后,针对呈现的案例资料,教师提出相应的思考问题。

3.案例分析:自主学习

教师进一步将提出的思考问题细化,学生通过仔细分析教师提供的线索与剖析教师提供的思考问题,结合教师的引导,学生获得问题的答案。此阶段旨在培养学生在问题的指引下确定学习内容、获取有关信息资料及利用、评价案例资料的能力。

4.案例讨论:协作学习

请学生发表对问题的见解,并鼓励其交流,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此阶段的目的在于通过师生共同讨论、交流和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5.案例总结:总结补充

教师总结归纳学生的观点和课堂表现,并补充疏漏的基本理论;鼓励有兴趣的学生课后深入思考,共同探讨相关问题。此阶段教师可准备一系列备用观点与结论,以供学生拓展思考。

(三)课后总结阶段

1.教师总结:案例评价

通过与学生的课后交流,教师对案例质量进行相应评价,以便为今后教学和相关主题研究积累丰富资料;同时,教师对案例讨论效果进行评价,从讨论学生的覆盖面、讨论问题与材料的关联度、讨论的延续性等三方面进行。

2.学生总结:归纳整理

学生整理课前准备和课堂教学阶段中相关案例资料,总结形成一份案例分析报告;教师应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继续深入挖掘其中问题,并做相应的研究从而训练学生的研究能力。

四、实施案例教学法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教师应注意时间的把控

由于案例教学的具体过程是严格按步骤进行的,因此实施之前须严格科学分配好几个步骤的时间,尤其在课堂实施阶段,时间把控非常重要。不同专题不一样,因此,每个步骤的时间可能不尽相同,没必要追求所有专题教学时间的整齐划一。但是在案例讨论这部分,如果掌控不好,可能导致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偏题或延展太多,不能在计划时间内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为此,教师必须严格整体把控,尽量把学生的思维引到案例上,争取在规定时间内圆满完成任务。

(二)教师应注重案例资源库的构建

鉴于案例教学的优势,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师们对教育学课程中推行案例教学的热情日益高涨,但案例教学法的成功推广与应用离不开案例开发与研究和案例库建设,因此,应集合教师与学生的力量,共同搜集符合时展的、受学生欢迎的、多学科、多形式的案例,共同建设“开放、动态”的案例资源库及应用推广是形势所趋。

(三)教师要处理好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之间的关系

事实上,案例教学不等同于教师不进行或少进行理论知识讲授,对教师的理论功底要求更高。因为每一个精选出来的案例,都有比较深远的教育意义和重要的教育价值,教师对案例的深入挖掘程度才能保证案例教育价值的彰显。教师只有有非常深厚的理论讲授功底,才能真正做到理论讲解深入浅出,才不会使案例教学变得泛泛而谈。

(四)教师要考虑成绩考核体系的分配与构成

学生成绩的考核方式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指挥棒”,如何扩大学生的参与度与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考核体系的合理构建应是重点。案例教学流程相对较复杂,前后经历时间较长,因此,如何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是一个必须解决又较难平衡的问题。教师应在重视课程过程评价的基础上,将过程评价的考核要点散布于案例教学的每个流程、每个步骤,才能最终实现案例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高雅静.“公共教育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7(6):75-77.

[2]李向群.案例教学法在教育学原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3):102-103.

[3]胡春丽.地方师范院校公共教育学课程资源开发的困境与超越[J].课程教学,2015(1):115-118.

理论考试总结范文8

远程教育考试依然以传统教学的考试理念来组织考试,将单一的考试当做评判学生的整体学习能力的决定性因素,这就放大了“考试”这样一种考核方式具有的作用及功能。而且,由于某一单项“考试”所涵盖的考核内容的片面性,它不能够完全彻底地反映教学效果及学习结果。同时,此考试的开展,一般是试卷编订与评阅标准二者同时出台的,这就导致评价的死板僵化,使得学生在对考核的结果产生疑惑或不满时,也不能够为自己某些方面的独到见解进行辩护,进而降低了对于远程教育的兴趣。还有,其考试目前一般都是只关注分数,而对其他方面置之不理,这就使得学生的学习无法得到考试的有效激励,也不能让学生以更加创新的思维进行学习。其次,远程教育的考试内容片面、低质,考试形式单一、僵化。

教师对考试题目的设定一般仅限于书本原有知识方面,而未能根据知识来设置具有一定的思维延展性与创新性的题目,同时,其考试往往还是设定单选、多选、填空、简答及论述等传统的题目类型,侧重于对学生硬性记忆的考察,不能够从多个方面考查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及运用能力。而且,远程教育所对应的考试一般是在每个学期末开展,进行简单的总结性考核,而不能够从平时的细致、阶段性的教学中对学生某个时期某个部分的学习进行全面精细的考察。还有,其考试报名方式、时间安排、时间与题量设置等方面皆存在诸多问题,学生往往会因为错过信息而不能报名,或者因为时间调不开而不能报名,又或者在考试中不能利用规定时间展现自己的整体水平。

端正考试理念及评价观念首先,现代远程教育人员一定要对考试有正确的认知,全面地了解并掌握考试的目的及其应有的作用。远程教育一般是针对成人学习开展,必须以成人的学习规律、学习特点为设定的取向,从考试的形式、内容设定、考试组织、具体方式、考核结果评阅等各个方面,将远程教育所具有的灵活、丰富、开放等教育的特征渗透进去,并且积极地推动考核评价方式的全面性、科学性、合理性及客观性等。其次,远程教育人员在面对考试时,还要重视对于评价观念的精准设立,保证其评价结果符合客观公正、全面准确等要求,还要使评价方式、评价内容、评价结果等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帮助学生拓展学习的思维。

而要达到这样的评价目标,可以通过借助网络形式进行客观题测试,以笔试方式实施主观题的考察,并且针对客观题设定统一的标准答案,对主观题则简单地设定参考答案的方向,由评价人员针对不同的答案进行创见性、拓展性的有效评价。还要将所有的成绩初步录入学生都能进入的相关系统,给他们一个固定的时间段来帮助他们针对考试结果进行复查,然后就有问题的成绩实施研究及适当调整。全面完善考试内容及方式首先,考试内容的设定必须切合远程教育的特色及成人学习的特点来设定,无论是基础的理论知识考核还是对于基础理论值的掌握、运用及创新拓展等各个方面,都要有所涉及、合理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