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思维论文范例

科研思维论文

科研思维论文范文1

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培养工作现状

目前已经形成双语教学、双语测试、滚动淘汰的专业教学特色。连续十届七年制毕业的医学生都呈供不应求的状态。因其工作后各方面表现突出、成绩斐然,目前大部分成长为本学科的青年骨干,其中一些已成为专家级学术带头人,或成为专业和领导能力兼备的新一代管理人员,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好评[2]。从1998年开始,七年制的招生规模开始扩大一倍。2001年以后招生规模更是比最初增加了十倍。2005年开始,为体现我校的儿科优势,在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基础上进一步分化出儿科方向,专业培养从事儿科疾病防治和儿童保健工作及医学研究的儿科医学专门人才。目前,第一届毕业的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儿科方向学生已经毕业走向临床工作岗位。随着研究生的扩招,大批同年毕业的七年制学生与统招的硕士研究生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虽然七年制学生基础条件好,阅读外文文献能力强、速度快、理解好,但由于学制的限制,在其培养的最后2年才进入研究生培养阶段,且注重在临床各科室的轮转,科研水平反而不高[1]。因此,如何让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儿科方向学生及早建立科研平台,让他们及早进入科研角色,将对日后科研思维的形成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实际意义。

加强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儿科方向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国内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儿科方向)医学生是参照统招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目标进行培养。在五年级的下半年开始进入生产实习第一阶段,六年级开学时开始选择专业,即自己的硕士研究方向,进入生产实习第二阶段。目前七年制医学生在选择专业后撰写综述及科研设计的能力普遍不足,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进入状态;由于毕业仅剩不到两年时间,倘若进入状态较晚,势必影响选题的难度和最终的科研质量。多年来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习惯于临床回顾性总结发表低质量的文章,很少进行前瞻性科研管理设计。鉴于此,学校对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儿科方向学生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在生产实习第一阶段即为他们选择一名“临时导师”,进行“一对一”训练,及早提供查阅文献、综述写作、科研设计的平台,大大提高其选择专业后的科研思维能力和论文撰写能力[3]。让学生在进入研究生临床培养阶段前,即已了解所属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及自己的科研方向,从而有目的地学习及研究,更早转化为成果[4]。随着本校医院诊疗水平在不断地提高,必须充分利用附属医院有大量患者来源和日益先进的医疗仪器设备,以及目前国内外的信息网,加大对七年制研究生的培养力度,争取在国际上发表高素质的文章。

科研思维论文范文2

关键词:本科生;毕业论文;原因;对策

本科生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在本科教育、教学中的最后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实践技能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因此,本科毕业论文是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习成果的集中体现,也是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撰写毕业论文是对本科生进行的综合性培养与锻炼,涉及专业知识、写作、思维方式等多种能力,是对学生文献检索与综述、独立工作、科研思维等多方面能力的考查,是本科生开展科研工作的初次尝试。本文分析了国际贸易本科生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国贸本科生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

(一)选题不当

选题决定了毕业论文的写作效率和价值,对论文质量发挥关键作用。但现实中,不少学生存在盲目定题现象,对毕业论文选题工作的重要性缺乏正确认识。国贸本科生毕业论文选题存在两个最为突出的问题:一是选题过大,内涵、外延太大,需论证的问题太多,对本科毕业生而言,因时间紧迫、知识面窄、篇幅有限等因素制约,选题过于宽泛会导致涵盖面过广,从而难以驾驭。二是选题偏离专业。少数同学出于个人兴趣去研究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无直接关系的问题,从而脱离了专业培养目标。

(二)论证不充分

毕业论文的论证过程展现了作者的思维逻辑性,多数本科生的毕业论文都存在论证不充分的典型缺陷,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违反形式逻辑,具体表现为结构紊乱、层次不清、分类错误等;二是论据与论点间缺乏相关性或相关性较弱,在研究方法上大多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少数采用定量研究的论证中存在数据陈旧的弊病。

二、国贸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低的原因

(一)学生角度

1.思想上缺乏重视

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体制下,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好坏对学生毕业、就业以及攻读研究生均无影响,因此多数本科生忽略了毕业论文写作的重要性,思想上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学生不情愿在毕业论文写作中投入时间和精力,普遍存在敷衍、拖沓的现象,论文质量当然无法保证。

2.科研素养缺失

毕业论文的撰写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储备和学术素养,科研素养的缺失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语言基本功较差,在论文中屡有错别字\句子不通顺的现象;另一方面是学生查找、理解相关文献和数据资料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不能恰当地处理原始文献和数据资料,仅会对手头资料进行简单的堆砌,不会使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对资料进行分析和再加工,提不出创新性的观点。

(二)教师角度

多数本科生都是第一次撰写科研论文,对毕业论文写作的流程、技巧等缺乏应有的认识,需要论文指导老师给予悉心指导,但现实中老师疏于指导的现象并不鲜见,因为指导老师不但要完成既定的课堂教学任务,还需完成特定的科研工作量,很难有充足的时间去悉心指导本科生撰写毕业论文,加之多数学生在大四期间都忙于在外实习或就业,指导老师只能通过电邮等形式了解学生论文的进展,较难对论文的质量进行有效监督,亦不会对学生提出严苛的要求。

(三)教学管理角度

毕业论文启动时间安排在第七学期末,期间涵盖了若干周的毕业实习,并正值学生就业及考研,这些都对毕业论文的时间、精力投入造成了一定影响,学生无法全心全意开展毕业论文相关工作。现实中,笔者指导的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经常以实习、就业和参加各种考试多次拖延,不能严格按照学校规定的时间来交稿。由于敷衍、仓促交稿,导致论文的结构和内容经不起仔细推敲。

三、提高国贸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

(一)选题

毕业论文选题的首要原则是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应用价值,对于国贸本科生而言,应该具备应用基本专业理论知识来分析、解释现实经济问题和现象,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的能力。国贸专业本科论文应具备一定的应用价值,与现实经济问题紧密联系。鉴于选题的重要性,指导老师可以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将自己的研究方向等信息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介入自己的研究课题;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贯穿学科前沿、热点问题,作为专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二)注重对学生的科研能力的培养

科研能力和素养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必须立足于本科教育全过程之中,可借助各阶段的课程设计、科研项目的锻炼来促进形成。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第一,合理设计课程并提高教学要求,要求学生不但要掌握经济学原理、国际贸易理论、国际金融、统计学等专业理论知识,还要熟悉计量经济学软件操作。第二,开设专题科研讲座,让学生能接触到国贸理论前沿知识。第三,提高学生的文献检索、数据搜集能力。不但要让学生掌握常见中文数据库,如知网、万方等数据库的检索方法,还应让学生掌握国际组织,如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统计数据的查询方法。第四,鼓励学生申请学院、学校甚至省级别、部级别的项目,通过撰写项目书来锻炼文献搜索与提炼、社会调研、数据分析与处理等科研能力。

(三)强化激励与约束

在毕业论文工作启动伊始,专业系有必要组织一次关于毕业论文的专题讲座,详细阐述毕业论文的性质及重要性,让学生清楚认识到毕业论文的写作目的、要求和任务。强化激励的方法有:给获得“优秀毕业论文”的同学颁发荣誉证书,并支持优秀文章的公开发表;同等情况下,优先授予“优秀毕业论文”的同学“优秀毕业生”称号。关于约束机制,可行措施有:开题报告写得较差的同学,取消答辩资格;对在第一轮答辩之中评价较差的论文,要参加学院的二次答辩。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论文指导老师应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在工作负荷许可的情况下,设置关于论文指导教师的甄选标准。责任心缺失、科研能力较弱的老师不应担任毕业论文的指导老师。学校和院系要注重教师队伍科研水平的提高鼓励、支持相关教师接受科研理论与方法的培训,有条件的应资助教师多参加高水平的国贸学术会议,追踪本学科的理论前沿。

四、结语

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绝非一蹴而就、一朝一夕可实现,其中需要方方面面力量共同促进,学生的高度重视、指导老师强烈的责任心、学校完善的教学管理体制等缺一不可。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本科生论文重复率过高的不良现象,学校有必要加大相关投入的力度,购买智能化的软件以及毕业论文管理系统,加强对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监控。高等院校本科毕业论文工作与管理亦需要不断自我改革、完善,促进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整体提升,提高本科生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戴晓芳.本科毕业论文组织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以国际贸易专业为例[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0(3):105-108.

[2]李海燕,俞金梅,高志红等,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12):141-144.

[3]王高峰,赵增茹.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J].科技视界,2015(29):36-36.

[4]苑萍,张炜丽,张泽等.加强毕业设计(论文)过程管理提高毕业设计质量[J].西部素质教育,2017,3(10):98-99.

科研思维论文范文3

 

学术写作课程是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其目的是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研究与学术写作能力,帮助研究生了解本学科或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使他们学会如何阅读、评判、分析与利用资料,掌握科研论文写作的技巧、方法与规范。众所周知,科研论文作为一种书面交际形式,在任何学术环境中,人们最为追求的语言及思维的能力都希望在其科研论文中得到最好的体现[1]。因此,学术写作课程的教学改革对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生进行系统的学术训练、提高其科学研究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学术写作课程教学改革的理念当今社会,科学研究需要研究者对学科发展的动态和趋势、研究领域的相关问题与现象有敏锐的眼光,使自己站到学科研究的前沿,这是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前提与基础。同时,开展科学研究需要研究者善于学术创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而能不能及时地发现问题,或者对研究领域的发展作出理性的思考、分析、评价和预测,这需要研究者具有敏锐的思维和眼光。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们认为,对于研究生来说,科学研究与学术写作能力是研究生的必备素质,其核心是要具备高层次思维能力(criticalthinkingskills),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生学术写作课程的教学改革应以培养研究生高层次思维能力为理念。   近二十年来,高层次思维能力被西方教育界广泛关注并被列为大学教育尤其是研究生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   在我国有学者将“criticalthinkingskills”译为“批评性思维能力”。此译法易被曲解,难以完整准确表达原义,而译成“高层次思维能力”更为贴切,更适合我国国情[2]。根据Paul与Elder的论述,从词源上讲critical来自于希腊语的两个词根:一个是kriticos,意为“有眼力的判断”(discerningjudgment);另一个是kriterion,意为“标准”(standards)。二位学者认为“高层次思维”(criticalthinking)可定义为“为了决定某东西的真实价值或优劣,运用恰当的评价标准,进行明晰的思考,以作出有事实根据的判断”,其中包含三个维度:分析(analytic)、评价(evaluative)、创造(creative);作为高层次思维者,分析思维是为了评价思维,评价思维是为了改进思维[3]。由此可见,高层次思维源于研究者对研究问题的投入,是以改进自己的思维为目的,通过分析与评价,对自己思维进行系统的监控,发现并提出问题,研究未知,在思考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发展。对研究生而言,其学习的核心是“研究”,研究的关键就是“创造”,即“创新”,高层次思维能力是学术创新的原动力。   二学术写作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实践   (一)学术写作教学以文献阅读为依托   学术写作是学术语境中为从事学术研究撰写研究报告、课题申请书、科研论文、学位论文等特殊写作目的服务的一种写作方式,与文献阅读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二者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就学术写作教学中的文献阅读而言,关键是要任课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指导研究生查阅反映国内外本学科或研究领域重要的学术观点和最新成果的文献,这是研究生尝试学术研究的根本保证,也是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与学术写作能力的最基本途径。所以,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要有助于培养提高研究生查阅文献、分析评价资料、吸取学科或研究领域前沿知识的能力。钱伟长曾指出,研究生学习阶段要着力培养以下能力,这样就永远不会落伍。第一是会找资料,找你需要的资料;第二是自己会读这些资料,能很快从这些资料中提炼出最核心最有用的东西;第三是要有眼光,能够从中发现、提出问题,看到进一步发展的景象[4]。通过教师指导下的文献阅读,强化研究生的问题意识与学术敏感性,促使研究生追踪学术前沿,充分发挥研究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   (二)学术写作课程的教学设计   Grabe和Kaplan指出,写作能力非“自然习得”(natu-rallyacquired),而是学校或其他环境中的“文化传承”(cul-turallytransmitted),写作是一门技术,是必须通过有效的理论指导与实践才能掌握的技能[5]。目前,英语写作教学似乎还没有固定的模式与行之有效的方法,写作教学与研究有着较大的探索余地和空间[6]。所以,学术写作课程的教学改革应根据研究生培养的自身规律,着眼研究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培养,有计划、分步骤地对研究生在学术写作的基本特征、研究设计、学术规范等方面进行系统的训练,使他们学会如何阅读、评判、分析与利用资料,掌握科研论文写作的技巧、方法与规范,有效提高他们的科学研究能力与学术写作水平。   1.采取模块式教学   根据课程的教学改革理念,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生学术写作课程采取模块式教学,教学内容主要由六大模块组成,充分体现本课程教学内容的个性特征。这六大模块是:第一模块“学术写作的基本路径”,介绍学术写作中必须考虑的“受众———目的———结构———文体———语言———表达”等问题与策略[7];第二模块“选题研究”,介绍科研论文选题的技巧与策略,论文题目的选择、写作与提炼。第三模块“文献阅读与综述”,介绍文献阅读、资料占有与处理方法,文献综述的类型与特征以及文献综述的写作技巧;第四模块“研究设计”,介绍定性研究、定量研究以及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等研究方法;第五模块“学术写作规范”,介绍科研论文的具体格式,写作中的拼写、标点符号等写作基础,夹注、参考文献等开列的格式与规范以及运用缩写形式的具体做法;第六模块“学位论文写作”,介绍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基本结构、具体格式与写作要求,致谢、摘要、引言、结论等部分的写作方法。   #p#分页标题#e# 2.革新传统授课形式   学术写作课程的教学改革注重科学思维方式与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坚持“以学生为主”的教学原则,革新传统授课形式,在教学方法上侧重研究性教学,主要采用课堂精讲、师生对话、小组讨论、实例分析以及研讨课(semi-nar)等授课形式,并定期举行学术论坛,将个性化学习和合作性学习相结合,要求学生全程参与,实现有效的交换思想与学术对话学习。莫雷指出:学习不是孤立的、抽象的、程序化的活动,它是基于沟通的社会过程。与其他个体对话、交流的学习是完整学习体系的一部分[8]。由于学术写作课程涉及面广,课程阅读量大,研究性强,要求学生课前阅读,课堂参与,课后研究,做到课堂教学与课外研究相结合,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从着力培养研究生高层次思维能力出发,注重培养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索精神以及实践研究与创新能力。   3.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教学手段方面,学术写作课程充分利用多媒体与网络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以更丰富的形式与途径呈现教学内容,倡导教学方法的改革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力求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做到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料网络化,在增加课程教学容量的同时增加课程教学的趣味性和可操作性,做到网上作业评阅与答疑,实现优势互补,相得益彰,不断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和课外研究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总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体验、参与、互动、对话、论坛的方式,注重科学思维方式与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帮助研究生了解英语学术研究的前沿问题,使他们学会如何占有与分析资料,掌握科研论文写作的基本技巧、方法与规范,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促进他们研究能力的发展与科学素养的提高,达到着力培养研究生科学研究与学术写作能力的目的。   4.举办学术论坛   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知识是发展的,是内在建构的,是以社会和文化的方式为中介的。学习者在认知、解释、理解世界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知识,学习者在人际互动中通过社会性的协商进行知识的社会建构[9]。我们认为,定期举行学术论坛并使之制度化、常规化,就是给研究生创立一个交流思想、建构知识、培养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学术平台,作为研究生课堂教与学的延伸与深化。在课内外的文献阅读过程中,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如作者为什么要进行这项研究,这项研究是怎样进行的,其研究发现是什么,这项研究的优缺点在哪,对所读文献进行批判性阅读,然后按学术论文写作规范写出论文在学术论坛上以报告形式进行交流。研究生在师与生、研究生与研究生、研究生与文献作者、研究生与文献引证作者等进行多维互动的对话与交流,思想的火花得以多层碰撞,在人际互动中建构知识的同时,扩大了学术视野,升华了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并提高了自身的高层次思维能力。   三新理念下课程教学改革的优势和特色   1.多学科视角下的学术写作   学术写作课程的教学结合语篇语言学、跨文化交际学、修辞学、认知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从写作与文化差异、写作与交际能力、写作与语篇互动等方面来指导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生的学术写作,尤其注重文化间修辞学理论对学术写作的指导。跨文化修辞模式研究表明,对于特定的语言社团来说,写作修辞模式是与其文化紧密相连的,尽管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中西文化在碰撞中的融合将进一步加强,但英汉修辞偏好与文化差异仍是存在的。学术写作亦不例外,因此,多学科视角下的学术写作有助于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生对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更好地掌握学术英语的修辞特征。   2.学术写作规范国际化   学术写作课程采用《MLA科研论文写作规范》[10](MLAHandbookforWritersofResearchPapers)作为参考教材之一,介绍美国现代语言协会(ModernLanguageAssocia-tionofAmerica/MLA)的科研论文写作规范。让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掌握MLA格式规范,使自己研究成果的载体――论文在新世纪,尤其是在当今的因特网时代,更加符合国际规范,以避免剽窃等不端学术行为,严守学术操守,加强学术道德修养。   3.采用原版教材,教学内容个性化   学术写作课程的参考教材以美、英国家的原版教材与著作为主,这样更能针对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生的学术培养。而且将教学内容分为六大模块,个性化的教学内容反映了英语学术写作领域的最新成果,突出了学科特色与专业优势,体现了外国语言文学学术写作课程的时代性、基础性、指导性和开放性。   4.开展研究性教学,授课形式多样化   学术写作课程在方法上采用研究性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主”的教学原则,注重高层次思维能力培养,采用课堂研讨等形式多样的授课形式,同时定期举行学术论坛,强调学生的全程参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与研究的兴趣与积极性,在提高学生的学术写作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   5.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料网络化   学术写作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是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料网络化,将部分教学内容与教学资料在学校局域网英语平台上运行,既扩充了教学信息量,有利于研究生的自主学习与学术成长,又建立起了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的更为便捷的信息通道。   四结语   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是一个研究与探求未知的创造过程。研究未知,探索新事物,不断探索着逼近真理,增加新知识,这是一种至高无上的道德义务,一种至高无上的人生状态,甚至具有一种使人得以永生的神圣性[18]。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生学术写作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以培养高层次思维能力为理念,依托文献阅读与模块式教学,试图构建起“文献阅读———研究方法———课堂研讨———实例分析———学术论坛”五位一体的课程教学体系,做到教学内容个性化、授课形式多样化、教学手段现代化、学术写作规范国际化,充分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突出学科特色与专业优势,体现本课程的时代性、基础性、指导性和开放性,培养研究生在思考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发展,在不断提高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生学术写作水平之同时,不断提高他们的科学研究与学术创新能力。#p#分页标题#e#

科研思维论文范文4

【关键词】科研能力;培养课程;临床医学研究生;妇产科;科研文献检索;科研论文

写作科研能力是当下对于一个医生综合素质评价中的重要指标,而在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教学中已深刻体现出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1]。目前对于科研能力培养的模式有一定的研究与探索,但是效果甚微。单独开设科研能力培养课程的临床教学单位相对较少,临床医学研究生对于科研能力的认知有待提高,科研能力的培养教学模式还有待优化[2-3]。本文旨在了解目前妇产科临床医学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现状,初步探索开展科研培养课程的模式,并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效果进行对比分析,以期寻找最佳的培养课程模式来有效提高妇产科临床医学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妇产科接受临床培训的全部硕士研究生105名,其中一年级研究生29名,二年级研究生32名和三年级研究生44名。

1.2方法

对研究生开展一年的科研能力培养课程,时间节点为2018年11月—2019年11月,每周一次,每次两小时,课程内容包含文献精读分享、实验经验总结、特殊病例分析、实验操作解析、专家主题讲座、开题及答辩预试讲等,由带教老师、外请专家和研究生们分别轮流进行汇报,期间要求一年级研究生提交每次的文献翻译,有意愿的二年级研究生提交中文论著或综述,有能力的三年级研究生提交外文论文。开始第一次课程前和期满时对105名研究生分别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含研究生基本情况、科研能力背景、培养课程效果和对培养课程的评价。

1.3统计学方法

问卷由3名带教老师共同商讨定夺后制定,汇总数据由专职录入员进行录入汇总。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计数资料用例数/篇数(n)和比例(%)表示。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妇产科临床医学研究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次调查发出问卷105份,收回105份,有效问卷105份,有效回收率100%。根据问卷进行统计分析,被调查的105名研究生中男性10名(9.52%),女性95名(90.48%),男女比例1:9.5;年龄范围22~29岁,平均年龄(25.87±1.70)岁,≤25岁43名(40.95%),>25岁62名(59.05%);105名研究生均为临床专业,其中12名学术型(11.43%),93名专业型(88.57%);招生类型中,来源为七年制8名(7.62%),5+3学年制10名(9.52%),统招生87名(82.86%);来自郑州大学的研究生52名(49.53%),河南大学43名(40.95%),新乡医学院10名(9.52%)。

2.2妇产科临床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背景的培养效果分析

在接受科研能力培养课程后,105名研究生中有除此培养课程外其他的科研培训经历的人数增加显著(χ2=19.507,P<0.0001),比例从35.24%上升至65.71%。其中已确定自己独立课题的研究生人数增加显著(χ2=28.982,P<0.0001),比例从32.38%上升至69.52%。有实验室学习经历的研究生人数增加显著(χ2=27.628,P<0.0001),比例从28.57%上升至64.76%,见(表1)。

2.3妇产科临床医学研究生科研文献检索能力的培养效果分析

在科研能力培养效果分析中,科研文献检索的能力分析如下:29名一年级研究生刚入院时,了解文献的途径多分布在知网和万方,且仅有51.72%的使用率(15/29),但接受一年科研能力培养课程后,使用率提升至89.66%(26/29),检索能力显著提高(χ2=10.069,P=0.002),尤其在百度学术、丁香园和PubMed的检索上较为明显;32名二年级研究生同样在接受了培养课程后,了解的网站数量有所增加,使用PubMed的人数有所增加,使用中文检索网站和学术网站的人数也相应增加,使用率从68.75%(22/32)提升至100%,检索能力显著提高(χ2=11.852,P=0.001);44名三年级研究生因为面临毕业论文的写作,使用的数量进一步增加,全员熟练掌握知网、万方和PubMed,检索能力显著提高(χ2=18.082,P<0.0001),且半数以上常使用百度学术和丁香园,见(表2)。

2.4妇产科临床医学研究生科研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效果分析

在科研能力培养效果分析中,科研论文写作的能力分析如下:29名一年级研究生入院前均未撰写和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过论文,在接受一年科研能力培养课程后,已有16篇在写和发表的中文论文;32名二年级研究生写作的数量有所增加,从课前已写和发表了5篇论文,上升至一年培养课程后在写和发表了36篇,其中发表的论文中16.67%(6/36)为外文论文;44名三年级研究生因毕业、读博、就业等各种压力,基本都已在升入三年级前完成写作及投稿,但在此一年培养课程中也与所增加,完成写作数量从15篇上升至24篇,发表的论文中87.50%(21/24)为中文论文。见(表3)。

2.5妇产科临床医学研究生对培养课程的评价

根据科研能力培养课程设置的内容、形式、实际价值和指导意义进行调查,100%的研究生认为形式内容可取,3名研究生认为必要性和帮助性一般,所以有97.14%(102/105)认为开展该科研能力培养课程有必要,对于其之后的学习和毕业都有十分大的帮助。见(表4)。

3讨论

新一代临床医学研究生不仅要有过硬的理论素养,更要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只有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才能加速我国医疗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壮大[4]。科研能力培养课程的开设势在必行,如何让临床医学研究生在短短的三年学习时间里兼顾扎实临床知识和提升科研能力仍待研究[5]。本文通过对妇产科临床医学研究生实施科研能力培养课程,分析目前临床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现状及培养效果,以期为设计最优科研能力培养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3.1强化科研思维培养,提高科研兴趣和积极性

从基本信息统计可见,统招专业型女同学居多,由于妇产科课程内容的专业性,和中国自古以来的应试化教育,使他们多数熟知临床医学基础知识,善于背诵记忆妇产科规划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但就科研创新能力这一方面,相对来说难以自行体会、理解并创建固定的科研思维逻辑[6]。首先,要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我们的科研能力培养课程通过转换师生角色,让研究生自己站在讲台上授课,前期备课过程中自行发掘问题并当场解决问题,强化其科研思维培养。随着参与课程次数增加,科研兴趣在三个年级的研究生中均有所提升,并积极主动参加其他的科研培训讲座,同时随着学习年限的提升,在学校和医院参加科研培训和学术交流的机会增多,科研培训课程和学术交流会的经历也相对增加,因此三个年级有科研培训经历的人数均有所增加。

3.2加强导师辅助作用,尽早确定科研课题

临床医学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仅要言传身教学术知识,更要带领研究生一起更新创新理念。一年级刚入院还不了解导师的研究方向,二年级忙于住培计划轮转,多数没有自己的课题,三年级因毕业要有自己的研究课题才能答辩,仅剩一年的时间来紧迫匆忙的完成自己的课题,时间和精力上都远远不够,这样的培养进阶方式显然不合理,因此教学改革首当其冲是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开题。导师应及早与研究生沟通,帮其发现兴趣点,协助寻找研究课题并指导实施方向,在研究进展阶段要实时察觉研究生的问题所在,及时指出并改正,让研究生在自我学习的过程中加深对科研思维和科研创新的认知。在我们的培养课程启发下,研究生表现出主动发掘临床科研问题的意向,辅以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深入,积极与导师沟通,最终三个年级的课题数量均有大幅度增加。

3.3优化住培轮转计划,增强科研实验动手能力

基础医学研究是临床医学持续进步的基石。“双轨合一”模式下的临床医学研究生不仅要接收住培,还要在有限的三年时间里按照临床医学研究生的毕业标准完成科研学术指标比如毕业论文的发表,因此学业压力相对较大。我们的研究发现,由于妇产科的临床任务相对其他科室较为繁重,在时间和条件有限的情况下,研究生和导师都会选择多投入在临床学习中,因此一年级多数没有实验室学习经历,二年级因转科和课题需要才会观摩学习,而三年级有实验室学习经历的38名研究生中亲自动手操作的仅有16名,撰写和发表科研论文的研究生中无实验室经历的仅有6名,说明实验室专业知识的了解和实验技术的操作经验对于科研思维培养也有一定帮助,有利于科研成果产出[7-8]。因此,教学改革应在住培计划中添加实验科室轮转,包括检验科和病理科中有关妇产科检测项目的实验技术专业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培训,这样才能够让妇产科临床医学研究生切身实际的体验到科研能力的真正用武之地。事实表明,因培养课程受到启发而主动申请进入实验室学习的三个年级的研究生人数显著提高(χ2=27.628,P<0.0001)。

3.4加强文献检索能力,提高论文写作水平

科研思维论文范文5

 

护理科研水平标志着一个国家护理学发展的程度,而护理本科生是护理队伍中在科研方面被寄予较高期望的群体[1]。然而,由于科研能力不足、毕业论文撰写障碍、紧张的毕业实习、就业压力以及各种考试压力等因素的影响,本科护生在撰写毕业论文时遇到很多问题。同时,由于毕业论文的通过与否直接关系护生能否顺利毕业,导致本科护生在撰写毕业论文时容易产生焦虑。鉴此,通过调查本科护生撰写毕业论文时的焦虑水平,并了解护生撰写毕业论文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缓解护生焦虑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10年11月—2011年2月实习后期,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广东药学院2007级四年制本科护生80名为调查对象。其中女64人,男16人;本地实习49人,外地实习31人。护生进入临床实习前已选定指导老师并完成了选题及开题答辩工作,实习时间为第6学期和第7学期,护生需要在实习期间实施课题和完成论文,于第8学期参加学院论文答辩,通过者方能毕业。指导老师为学院老师或主管护师以上、具有本科学历的临床老师。   1.2调查工具   1.2.1自制问卷   调查包括护生学习《护理研究》课程的相关情况以及撰写毕业论文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1.2.2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anxietyscale,SAS)[2]   适用于具有焦虑症状的成年人,具有广泛的应用性。该量表共20个条目,每个条目按评定症状出现的频度进行4级评分,1分“没有或很少时间有”,2分“有时有”,3分“大部分时间有”,4分“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都有”,其中有5条反向计分。将20个条目的各个得分相加再乘以1.25取得整数部分,即为标准分。SAS标准分≤50分为正常,51分~59分为轻度焦虑,≥60分为严重焦虑。   1.3调查方法   向调查对象说明此研究的目的,并向护生保证匿名调查和调查资料严格保密,征得护生同意后,以统一指导语对SAS和自编调查表的填写方法进行指导,以实习点为单位集中发放问卷进行填写,完成后当场检查合格后回收。发放问卷80份,回收有效问卷80份,有效问卷率为100%。1.4统计学方法采用SSP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本科护生撰写毕业论文的焦虑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护生焦虑标准分为30分~67分(49.9分±7.71分),55.0%的护生在撰写毕业论文期间感到焦虑,其中7.5%的护生感到严重焦虑。   2.2本科护生学习《护理研究》课程的相关情况   65%的护生对《护理研究》的学习兴趣不高或没兴趣,75%的护生该课程成绩为70分~80分,仅18%的护生对《护理研究》的教学评价较好。   2.3本科护生撰写毕业论文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3讨论   3.1本科护生撰写毕业论文的焦虑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护生在撰写毕业论文时存在焦虑,且有7.5%的护生存在严重焦虑。可见,焦虑在本科护生在撰写毕业论文时普遍存在。适度的焦虑有利于人的成长和发展,但长期的、超常的焦虑会损害人的健康。由撰写毕业论文所导致的焦虑,不仅影响着护生撰写的毕业论文的质量,同时对护生的学习或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有调查表明,从护理教育者到护理管理者对本科毕业生科研能力的期望值过高,已超过本科毕业生实际拥有的能力[3]。本科护生科研和论文写作能力训练仍然是高等护理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主要难题[4]。因此,是否考虑降低对本科护生论文撰写能力的要求,把重点放在培养护生的科研兴趣和科研思维上,是每个护理教育者需要去思考的问题。   3.2本科护生学习《护理研究》课程的相关情况   本调查中大多数护生对《护理研究》兴趣不高,成绩一般处于中等水平,对教学的评价不高。本院该课程在第4学期开设,为4学分,包括了医学信息检索及医学统计分析的内容。《护理研究》是本科生了解认识护理科研的基础[5],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护生的科研能力。在学习《护理研究》时护生可能没有意识到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思想上不够重视。若护生对该课程兴趣不高,没有掌握护理科研知识,在撰写毕业论文时会产生畏难情绪,易出现焦虑。因此,教师应通过教育使护生充分认识到初步的护理科研能力是本科护生必须具备的知识,同时改变以往的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方法,给护生创造参与科研活动的机会,以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使护生对科研产生兴趣,从而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   3.3本科护生在撰写毕业论文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护生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忙于临床实习而无暇撰写论文,毕业前临床实习对护生而言是一个重要的应激源。由于实习生活与理论学习期间的校园生活截然不同,护生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适应临床实习生活,因而护生会觉得没有精力顾及毕业论文的撰写。其次,实习期间参考资料不足也是护生遇到的主要难题,参考资料是撰写论文的基础,实习医院很少有可供护生利用的资源,在缺少资料的情况下,很难写出高质量的论文,而论文的反复修改会打消护生撰写的积极性。再者,在课题实施过程中,调查对象人数不足及其合作程度低阻碍了护理科研活动的进行,给毕业论文的撰写带来困难,影响护生撰写毕业论文的进度以及撰写的积极性。上述问题均会导致护生论文撰写障碍,影响护生顺利完成毕业论文,使其出现焦虑。另外,由于就业压力大,护生需要抽出时间忙于找工作,导致无法集中精力撰写毕业论文。除了实习期间的出科考核,也有部分护生参加公务员考试或考研。护生忙于应付各种考试,撰写论文的时间大大减少,毕业论文撰写的紧迫感导致护生容易产生焦虑。#p#分页标题#e#   撰写毕业论文使多数本科护生产生焦虑,出现焦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关部门及护理教育工作者应从学校实际出发,指导护生合理安排找工作、实习、考试和论文的撰写等,在护理科研相关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的训练[6],激发护生学习科研相关知识的兴趣,促使护生更好地完成毕业论文,缓解护生的焦虑。

科研思维论文范文6

中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最终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自2002年开始,我院中药系为高年级本科生开设了中药学专业综合实验课程,旨在训练学生熟悉中药研究的一般思路,锻炼其综合运用知识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实践创新意识及团队合作、协调沟通等科研精神。

1.1课程设计

综合实验课程共36学时,包含的研究项目一般由2~3个学科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综合而成,同时提倡融入教师的最新研究成果,增强实验项目的新颖性和探索性,例如:黄连与吴茱萸配伍比例变化对总生物碱提取率及镇痛作用的影响、左金丸的剂型设计与质量研究、炮制对续断中化学成分的影响等。课程要求由4~5名学生组成实践小组,针对指导老师选定的研究题目,从查阅文献、设计研究方案、学习实验方法、完成实验内容、分析实验结果、撰写研究报告到成果汇报。最终的评价标准包括4个方面:文献综述(20%)、研究报告(40%)、研究态度与技能(30%)、研究贡献度(10%)。

1.2教学效果

经过10年的实践和不断的探索,课程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紧接着的毕业专题设计环节,学生们表现出了良好的科研素质,在拿到课题后很快进入角色,从查阅文献、制定方案到完成实验、撰写论文,对教师的依赖程度明显降低。针对教学效果设计的调查问卷也显示90%以上的学生认为课程能够训练科研思路、提高学习热情和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

2建立实践创新能力全程培养体系,鼓励科研创新

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其目标是要求学生以扎实的理论知识为支撑,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及创新能力。但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药学专业本科生前2年主要学习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大三开始学习各种专业课程,到大四开展综合实验和毕业设计时才有进行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实践机会,最终学生的实践操作及创新思维能力收益甚浅。因此,必须将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于本科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将创新教育与知识的传授、创新意识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融为一体,将科研实践创新活动合理地分配到本科教育的4年当中,形成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全程培养体系。在学校和学院相关政策制度的支持下,我系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建设,通过以下环节已初步形成了“项目为基础,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实践创新能力全程培养体系。

2.1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实行本科生导师制

教师的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高校聚集了大批优秀的专家学者和思维活跃、创新力强的青年教师。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无疑是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实现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我院中药系于2006年开始大力推行本科生导师制,新生入学即确定导师,导师遵循“全程培养,分层训练”的原则,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创新精神、科研意识、科研素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导师制实施8年来,已培养近300名学生,导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体现了我校精品教育模式所取得的良好效果,学生普遍对此持肯定态度。在导师的引导下,学生加深了对中药专业及其发展前景的了解,对专业的兴趣和科研的热情逐步提高,近半数的学生参与了学生科研活动,其实践技能和科研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3%的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了论文。能力的提高对学生的进一步深造或就业都有很大的帮助,近2年中药系毕业生就业率为100%;考研成功率由6年前的3.7%大幅上升到36.7%。

2.2创建高水平实践创新平台,全面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为了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学校和学院不断构建和完善科研和教学平台,并于2006年启动了导师指导下的第二课堂实验教学项目。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教学的补充,将实验教学与科研训练相结合,以课堂重点知识为基础,通过短期的科研项目加强对学生的科研方法和实验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更进一步的加深和了解课堂中所学知识的应用,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供平台。其实施过程是由老师申请第二课堂项目,学生根据项目内容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以中药学专业本科大二、大三学生为主,每3~4人为一组,实行小组长负责制,实施年限一般为1年。第二课堂的实施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对专业知识的应用,对学生的科研设计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实施以来,中药系每年开展第二课堂项目10余项,参与学生约有40人,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起到了强化作用。

2.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科研创新课题

近年来,我校实施了“本科生科研创新”项目,从资金上给予保障和支持。中药系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此项目,在选题、申报、实施、结题各个阶段均给予悉心指导,随着学生对该项目参与度的逐年升高,其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高的作用逐步显现。2012~2013学年参与此项目的中药系本科生以第一作者撰写并投稿核心期刊论文4篇,其中1篇已发表,3篇已录用。

2.4规范毕业专题设计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毕业设计在中药学专业学生全程培养的过程中,是锻炼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中药系对学生的毕业专题实习已经形成一整套较为完善的管理办法,同时在首都医科大学校长研究基金“中药学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实施过程中不断的完善该环节,以提高毕业设计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不断完善师资队伍,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如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是我校共建的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合作培养毕业生近20年。为了保证毕业专题质量,每个老师指导的毕业生不超过2名。

二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选题。通过本科生导师制和第二课堂等项目的实施,学生可以继续选择前期的科研项目作为毕业专题。由于选择的是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并有一定的研究基础,这部分同学会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毕业设计工作,充分发挥自己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往往能做出一些具有创新性的成绩。

三是做好毕业专题的过程控制。在毕业课题实施过程中,开始阶段学生要交毕业课题设计,通过中期检查不断改进和完善实验设计方案,以提高毕业课题的创新水平,确保课题的顺利开展。

最后把好毕业论文的写作和评审关。在毕业论文答辩之前,每位学生的毕业论文由5位老师进行审阅,答辩时由答辩小组的老师根据毕业论文的学术水平、先进性、难度、工作量、数据统计的可靠性、图表的规范性、语言表述的逻辑性和论述的正确性,以及答辩中的反应能力和回答问题的准确率进行综合评定,同时设定了10%的优秀毕业论文,并对获得优秀论文的学生和指导教师予以奖励。通过不断的完善和努力,近五年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有了明显提升,毕业实习平均成绩和优秀率逐年提高,答辩通过率均为100%。

2.5完善创新激励机制

除了在资金和项目设立上给予保障和支持外,学校、学院和学系各个层面均建立了完善的大学生科研创新激励机制,旨在强化学生科研创新动机,激发学生科研创新的兴趣和愿望,增强学生参与科研创新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科研活动的可持续发展。主要措施有:①设立科研创新及学习进步单项奖学金,对实践活动中有科研成果、发明创造或的学生给予500元/年的奖励;②开展科研创新大赛,对获奖团队给予奖励;③选拔推荐免试研究生时对参加过科研小组活动并有或取得专利者给予优先考虑,并在选拔时增加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潜质和综合素质的考核,在综合成绩中纳入科研能力分(占总分10%),对学生参加学科有关竞赛获奖、发表的学术论文、授权专利等均按等级和排名给予适当加分,如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加6分/篇,科技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加5分/篇,校级认定的核心期刊论文加3分/篇,其他相关期刊或会议论文加1分/篇。

3结语

科研思维论文范文7

关键词:科技论文写作;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考核方法;教学成效

科技论文是科学研究成果的主要呈现形式,是国际学术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有理有序撰写科技论文的能力,涵盖独立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总结与表达问题等诸多层面,对于其树立逻辑思维判断理念、增强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亦有重要促进作用。目前我国不同领域均已意识到“科技论文写作”课程的重要性。刘然认为“科技论文写作”课程可培养学生的科研设计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张杰等认为“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思维能力[2];李玉中等认为“科技论文写作”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扩展专业知识面、撰写学位论文等有重要指导意义[3]。硕士研究生是一股重要的科研力量,尤其是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有望进一步攻读博士学位并进入科研岗位,故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对其未来发展意义重大。近年来,尽管我国大部分高校在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增设了科技论文写作方面的训练课程,但未根据学科背景的差异性来设置“科技论文写作”课程的授课内容、授课方式及考核要求等;同时,对于刚进入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当中的大多数对科学研究并没有清晰的认识,对论文的阅读与研究积累相对较少,甚至部分学生对科学研究兴趣不高,缺乏对论文写作常识性规则的认知,不清楚论文结构、投稿流程、期刊选择等基础知识[4-5],导致部分高校在学生科技论文撰写能力的培养上收效甚微。笔者结合多年为硕士研究生讲授“科技论文写作”的经验,在深入剖析“科技论文写作”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两方面对课程教学进行优化创新,以期达到提高“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教学效果的目标。

一、教学现状及问题

(一)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科技论文写作的基础建立在大量的文献阅读之上,须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和消化。首先,当前许多高校“科技论文写作”课程侧重于写作方法和技巧的讲授,甚至将语言和词汇作为重点[6-7],而忽略了对文献综述方法、科研思维与论文架构等方面知识的讲解。其次,在安排教学内容时,经常忽略学生的专业背景。比如,进行实用工程技术研发的工科专业、开展基础理论探究的理科专业与从事人文社科研究的文科专业在思维方式等方面往往差异较大,若教学内容不根据专业特点进行优化调整,则“教”与“学”间易出现严重的脱节问题。

(二)缺少实践环节。科技论文的撰写相当于烹饪美味佳肴,论文中题目、摘要、引言、结果及结论等板块相当于基础食材,如何将论文“烹饪”成一道有理、有据且有趣的“大餐”需要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并在“烹饪”过程中恰如其分地添加各类“佐料”,即写作方式方法。目前传统的“科技论文写作”课程大多停留在对知识点的传授上,以学生为主体的论文写作实践实训环节严重不足,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加上大部分学生本身论文写作基础较差,无法充分掌握论文写作的整体思维框架及各类“佐料”的使用技巧。

(三)考核方式落后。目前,大多数高校所开设的“科技论文写作”课程以学生期末完成一篇简要的科技论文为主要考核方式[8]。大部分学生则根据所查找到的文献照猫画虎,随意堆砌文字,论文本身与流水账无异,课程教学内容收效甚微,学生也无法掌控科技论文写作的深刻内涵。由于缺乏过程考核,任课教师只根据一篇匆忙完成的低质量论文无法准确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效,不能持续改进教学体系,学生亦学不到真材实料。

二、课程教学改革创新

(一)教学内容优化。长安大学硕士研究生“科技论文写作”课程被安排为每学期32学时,授课内容划分为文献检索、写作技巧、投稿方法三个部分,并在期间穿插个人经验分享。1.文献检索。教师在讲授该部分时要在授课前假定硕士研究生已具备一定的文献信息检索能力,自己只需讲授给学生如何根据写作目的来检索和归纳总结相关文献信息,熟悉文献信息检索的途径、方法、步骤及获取全文的技巧,并着重讲解如何利用布尔检索、截词检索、邻近检索、字段限定检索等技术提高检索效率,让学生深入了解国内外常用的SCI/SSCI(WebofScience)、EI(Compendex)、Scopus文摘数据库及中国知网、Elsevi-er、SAGE、Taylor&Francis、SpringerNature、ASCE、IEEE等全文数据库。同时,介绍ClarivateAnalytics的MasterJournalList、Google学术、ResearchGate、小木虫等论文写作交流站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此外,在掌握检索技巧的基础上,教师还会为学生推荐与专业相关的顶级期刊,并对文献综述的写作技巧进行详细的教学。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总结自身感兴趣研究内容的发展动态,还能进一步加强学生的阅读积累,为下一步写作打下更坚实的基础。2.结构化写作技巧。该部分是整个课程的核心内容,授课学时长,知识点多。与以往粗略介绍科技论文写作方法不同,本部分将完整的科技论文拆解成篇前、正文及篇后三大板块,教师要分别讲解每部分的写作要点与内容要求,并通过典型案例详尽剖析常见写作错误,提出写作过程中的特别注意事项。篇前板块包括标题、作者及单位、摘要、关键词四部分。首先,教师要系统讲解主副标题与名词词组、动宾、疑问等标题的写作形式,并对标题的作用与写作要求也要进行深入阐述,同时还要介绍作者及单位的写作要求,以及涉及到作者排序、作者贡献阐明、通讯作者选择等问题。在摘要与关键词的写作讲解中,教师也阐明结构式摘要中目的、方法、结果及结论的写作要求,并分析如何从摘要中提取关键词,最后要着重讲解如何根据关键词来拟定恰当的论文标题。正文板块包括引言、数据与方法、结果、讨论及结论。引言部分主要从引出研究对象、阐明重要研究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及研究目的四方面入手进行写作方法的讲解。数据与方法部分无固定写作模式,阐明如何获取和使用数据即可,须特别注意的是是否涉及到伦理问题。结果部分要通过结合典型案例,分析了不同类型科技论文的研究结果该如何写作,其中图表制作和阐述是关键环节。内容丰富、制作精美的插图能第一时间抓住审稿专家与读者的眼球,激发其进一步阅读全文的兴趣,而表格的优势则在于集中展示和对比数据结果,二者各有所长,优先选择插图,对图表内容的阐述须抓住重点,突出关键点,切忌面面俱到。讨论部分是对研究结果的进一步升华,须对结果进行解释说明,并与既有研究结果相对比,指出研究的局限性及其对研究结果的影响,该部分最考验写作能力,也是整篇论文写作的精华所在。最后的结论部分侧重于讲解结论的作用、结构与写作内容,并从研究成果总结、论证的不足及进一步研究展望三个方面展开讲述。篇后板块重点讲述了参考文献的写作方法,须对照作者投稿指南来规范参考文献的标注形式,可适当使用EndNote等文献管理工具,但对直接导入的引用文献格式还需一一核查。同时,还讲述了基金资助、致谢、数据声明、个人贡献、利益冲突等环节的写作注意事项,强调了对各部分内容的细节把控,避免因较低级的错误引起审稿人反感,或是增加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如在反复修改中浪费时间。3.投稿。这部分课程首先讲述了投稿期刊的选择。初次投稿或经验不足者可考虑中东欧、南美、非洲、中东、东南亚等地的小语种国家主办且影响因子偏低的期刊,待有一定经验积累后再向美英德荷等国主办的高水平期刊投稿。作者也可选择先向影响因子较高的刊物投稿,这类期刊通常拥有大批量高水平审稿专家,可快速拿到富有建设性的审稿意见和建议,这对论文进一步修改完善大有裨益,如再投低一级刊物往往能快速录用。另外,该部分还讲解了ScholarOne、EditorialManager两大常用投稿系统及投稿流程,并详细剖析了投稿信(coverletter)和询问审稿进展、请求撤稿邮件的写法,重点讲述如何有效回复专家和编辑的审稿意见,以便于让学生掌握投稿技巧,避免走弯路。

(二)教学模式改革。“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旨在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科技论文写作能力,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以教师讲解PPT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效果并不理想,理论授课与实践结合,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其主要原因在于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不足,故亟需推行互动教学模式。首先,课程注意调动学生对论文写作的兴趣。许多学生在写作时往往卡在了如何创新的问题上,限制了其深入研究的热忱。因此,本课程通过讲解三种简单实用且操作性强的方法,帮学生快速构建起创新性研究思路。(1)弥补缺陷法。所有研究工作都不是完美的,解决其中一个关键点、改进某个参数或引进一种新方法来处理传统问题等均为创新,针对研究问题通过查阅文献等找出存在的“researchgap”,进而根据缺陷弥补方案展开研究。(2)新型方案法。针对某个研究问题,从目标、数据、方法等方面进行突破,通过不断磨合、修正、完善形成研究新方案,借此展开创新性研究工作。(3)减少约束法。研究假设为约束条件,对研究所涉及的约束条件进行简化、合并,在有望取得突破的方向上深入探究,往往能“柳暗花明”,收获意外之喜。其次,课程加强了科技论文的日常写作训练。写作能力的提升,需要通过大量有计划、有序、有系统的训练,逐渐积累才能确保效果。教师在课上每讲完一个知识点,都要在标题、摘要、引言、数据与方法、结果、讨论、结论环节的讲授过程中设计相应的课后练习,并利用成熟的线上教学平台(课堂派)向学生。比如在讲解摘要写作时,教师可提供一篇科技论文的正文部分,要求学生根据所学方法写出摘要,并进一步探讨标题的拟定,以期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两次,课程增加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反馈环节。在学生完成各阶段的写作训练后,教师可根据作业批改情况,抽取不少于10%的作业作为典型写作案例在后续课堂上进行讲解,并在部分环节的评分中采取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结合的形式,鼓励学生走上讲台分析写作问题并分享写作经验,深入了解学生对于各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及时纠正学生写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深其对知识点的学习掌握及写作能力提升的成效。最后,课程还充分利用了线上教学的优势,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通过建立QQ群搭建师生沟通桥梁,学生若对作业有疑问或完成过程中有困难,均可在群中进行讨论。该教学辅助方式的实施实现了课上课下、线上线下的良性互动,有助于任课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借此优化调整授课方案,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显著提升了其学习主动性。互动教学中科技论文写作经验的分享是深受好评的授课环节[9],该课主要讲述科技论文“读、写、改”三步流程。在“读”方面,强调在“读”行业内主流刊物上发表的最新成果,并通过回溯主线,彻底读懂研究问题的来龙去脉,把握不同时代研究的关注点与技术手段突破。在“写”方面,首先注意论文前后环节的连贯性,尤其是引言与结论相呼应、结果与讨论间做到逻辑一致、境界升华,并提醒学生注意加强日常写作训练和记录,从点滴进步中积累经验和实力。在“改”方面,则强调了论文反复修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审稿专家和编辑的意见建议尽量采纳,逐条回复修改方案,内容详实,有理有据;对个别不当或错误的意见要清晰解释、引经据典、不卑不亢,切忌直接拒绝修改、语言粗鲁。

(三)考核方式创新。由于课程结束时的大论文是整个课程总体掌握情况的呈现,所以需要在总体考评中保留并占有一定权重,且还要在降低其总体权重的同时为灵活性较强的综合考评留下一定空间。虽然这种考核方式存在一定的缺点,但其优点在于可以全面考察学生对课上知识的掌握情况。此外,由于课时作业是根据特定课程内容单独制定的,相关内容缺乏连贯性,从这个方面来看,要求学生完成一篇小论文可以同时考察学生的总体写作和创新能力,以及行文逻辑严密程度,是不可或缺的考核环节。传统的“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最终的考核方式一般以学生提交一篇科技论文大作业作为评分依据,该考核方式有诸多缺点,如缺少平时训练,所学知识无法得到强化记忆,容易遗忘;期末提交的论文大作业数量众多,任课教师仔细评阅工作量繁重,难以准确为学生提供反馈,仅告知其期末考核成绩,缺少师生互动及查漏补缺的环节,学生完全不清楚自己科技论文写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缺陷等。因此,要在保留最终提交一篇科技论文大作业的考核方式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创新,通过“五次平时作业×40%+大作业×50%+考勤/课堂表现×10%”来系统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强调过程考核,润物于日常。

三、结语

科研思维论文范文8

一、科研传播功能

科技期刊是传播科技信息的媒介,是科技信息交流的平台,也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提升科技期刊的传播功能,稿源是关键。在丰富的稿源中优中选优,提高办刊质量,才能扩大刊物的影响力,吸引更多读者。在扩大刊物受众面的同时,也能吸引更多优秀作者投稿,从而使刊物进入良性循环。期刊稿源的多少和读者受众面的大小直接影响期刊科研传播功能。

(一)多途径拓展稿源

科技期刊编辑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向本刊稳定作者群和潜在作者群组稿约稿,为作者提供高质量的及时到位的服务,激发作者科研写作热情,为刊物赢得高质量论文。省级农业科技期刊多为本省科研院所主办,期刊编辑除向本单位的科研专家约稿外,还要调动编委与审稿专家的积极性,可以定期向本刊聘用的有较高学术素养的编委约稿,并充分调动编委的积极性,希望编委多向其同事、同学、校友等宣传刊物,并能积极给刊物荐稿,借助编委的影响力为期刊组稿。还可通过学术会议和学术讲座,向各地参加会议的专家约稿。或利用刊物的重大活动组稿约稿。约稿要注意约稿技巧,并长期坚持,保持约稿的连续性,与科研人员保持长期、有效、深入的联系[4]。编辑部可经常性地组织科研专家参加学术期刊质量提升座谈会,听取专家的办刊建议。由科研单位主办的科技期刊,建议主办单位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支持并鼓励本单位的科研人员为本刊撰写论文,从而为期刊质量提升提供保障。

(二)重视区域外同质同类稿件的刊登

农业生态系统具有地域性,决定了农业科技信息也具有地域性。农业科技信息必须符合相应的农业生态条件,否则,就失去了信息本身的价值[5]。作为刊登农业科技信息的省级农业科技期刊,必须重视本省区相应的生态、气候条件,但又不能局限于只刊登区域内稿源的传统思维定式,要重视区域外稿源收集与挖掘,特别要着眼于生态条件相似地区同质同类科研稿件的收集、刊载,为本省科研工作者了解区域外农业研究动态提供参考,从而提高刊物在本省的影响力与受众面。

(三)缩短时滞,重视网络优先出版

周期的长短,是影响科技期刊传播力的重要因素。提升科技期刊在科研创新中的传播功能,首先要提高刊物的时效性。缩短时滞,帮助作者及早确定科研论文的首发权至关重要,其关系到信息自身的价值,以及能否尽快得到开发利用,并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的问题。因此,编辑部应建立高效的出版流程,加快稿件送审、退修、校对、印刷等出版环节,缩短稿件出版同期。纸制刊物因其来源可靠、数据准确、论证充分、结论明确、查询方便等特点,是农业从业者获取目标知识信息的主要来源,得到受众的广泛认可,但也存在传播时效性不及网络的特点。期刊编辑部在注重纸制刊物出版的同时,也应注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大的期刊网站上同时进行网络传播。对时效性强的创新性研究论文,组织专人进行优先审稿、校对,迅速、准确地完成网络优先出版,可以提高论文出版时效,加快论文上网速度和文献传播速度,提升科技信息的传播功能。

二、科研导向功能

要提升刊物的科研导向功能,一要在办刊过程中密切关注科研新动态,打造刊物特色栏目,及时报道科研新成果;二要提高编校质量,保证论文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先进性,不出技术性差错。科技期刊科研导向功能的强弱直接影响刊物的知名度和受众的认可度。

(一)加强与学科创新团队的联系,激发立题新思路

科技期刊上刊载的文章,如能为科研人员的科研工作提供在研参考,使其了解前人相关研究的成效、利弊、得失,可以使科研人员少走弯路,激发其立题新思路,在同领域研究中选立更新、更深、更好的课题。这是科技期刊导向功能的一个重要体现。编辑要通过多种方式建立与部级、省级科研创新团队联系渠道,定期与科研专家联系,了解其执行的重大科研项目的研究进展,并积极约稿。对学术水平高、有创新性的论文,制定“优稿优酬优先发表”等优惠政策。如能及时刊登发表最新科研成果,可提高刊物学术水平,进而提高刊物影响力,提升期刊科研导向功能。

(二)多渠道吸引优质稿件,打造期刊特色栏目

要提升期刊的科研导向功能,关键是多渠道约到优质稿件。优质稿件是指能够反映该研究领域发展方向、能代表该领域研究前沿、有创新性、内容真实的稿件。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取决于来源质量,优质稿件是科技期刊学术质量的根本保证[8]。编辑要重视与重大及重点基金项目的主要研究人员建立长期联系,加强平时的交流和沟通,时刻关注其项目进展,力争在其科研成果产生的第一时间向其组稿。编辑应密切关注科研动态,挖掘热点和主题,多渠道设法吸引优质稿件[9]。根据稿件内容,结合农业科技期刊地域性、季节性的特点,结合农业生产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打造特色栏目,或分专题出版专刊等。科技期刊编辑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全心全意并及时到位地为作者服务,以激发科研人员撰写科研论文的积极性,便刊物成为科技创新成果的交流平台。

三、科研提升功能

科技期刊主要为广大科研工作者服务,只有提高期刊的载文质量,才能提高期刊的学术质量,从而提高期刊被科研工作者的关注程度,提升科技期刊对科研工作的指导意义。

(一)选择优质的审稿专家,严格把关载文质量

科技期刊审稿过程包括编辑初审、审稿专家二审、主编三审的环节,其中,专家审稿是保证论文学术质量的重要环节,应予以高度重视。审稿专家可以从投稿作者中选择,从编委中选择,从作者推荐的审稿人中选择,从项目负责人中选择等。要选择活跃在科研一线、具有较高学术素养、精力充沛、乐于将部分时间奉献给期刊工作的科研专家作为审稿专家。将稿件送给研究方向相近的审稿专家二审,才能保证稿件送审后能及时获得准确高效的审稿结果。稿件送审期间,编辑要及时与审稿专家交流沟通,要尊重专家的意见,也要仔细倾听作者的申辩意见。如能将审稿专家对稿件提出的建设性的建议及时反馈给作者,则更有利于稿件学术质量的提高[10]。期刊在录用稿件时,可优先录用近3年内下达的基金项目论文,对非基金项目论文择优录用。无论是否为基金项目论文,都要严格执行制度,遏制学术不端行为,尤其要重视稿件先进性、科学性、创新性把关,确保载文的学术价值,提高刊物的学术影响力。

(二)增大研究论文比重,优化刊文研技比

农业科技期刊发表的论文包括研究类论文和技术类论文,提升期刊的科研功能,须强调刊文内容能紧跟目前农业科研大趋势,能充分反映当前研究的新成果、新技术。科技期刊要在载文量一定的情况下,提高研究性论文的比重,压缩技术类论文的刊载量,提高刊物的学术水平。判断稿件学术水平的高低,主要看其前沿性、创新性、科学性等方面。优化稿件学术水平主要途径就是向高水平科研人员约稿。

四、人才培养功能

优质的稿源来源于优秀的作者,优秀的作者需要科技期刊编辑用心发现与培养。科技期刊不仅是科技信息传播的载体,也是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摇篮。科技期刊编辑应将培养作者科研能力作为自己的重点业务工作之一,依托期刊日常的编辑工作,做一位善于发现潜力作者的有心人,并尽己所能将其培养成优秀作者。建立一支责任心强、工作严谨、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编辑队伍,不仅能保障刊物的学术价值,而且能对作者的成长起到良好的引领作用。

(一)通过培训提高作者科研能力

农业科技期刊作者群中,大多是来自农业生产一线的科研人员,他们工作经验丰富,研究内容实用性强,有推广应用价值,对生产的指导意义大,但研究水平和写作能力尚待提高。编辑可以就有关申报科研项目的内容组织培训班,对包括科研选题与设计、课题申报、论文检索、科技查新、数据统计与分析、论文结构与撰写等方面进行培训。在培训中,可以就作者在研究与写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详细解答,对作者提交的科研课题进行评价与引导,对作者提交的科研论文进行点评与辅导,从而在提高作者科研能力的同时,提高刊物影响力,为刊物吸纳并培养作者,不断扩大本刊作者群。

(二)通过稿件处理培养优秀作者

作为科技期刊的编辑,在日常的编校工作中,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作者服务的意识,尽己所能为本刊培养作者群。尤其对学术领悟能力强、思维活跃、有科研热情但写作能力有待提高的作者要进行重点培养。在稿件退修过程中,要耐心指导,经常沟通,关心作者成长,对作者的合理要求予满足,努力为作者提供高质量且舒心的服务,从而赢得作者对编辑的信任,建立良好的协同合作关系。退修的稿件经多次交流沟通并往返多次修改后,作者的写作水平会明显提高。

(三)通过样刊使作者掌握写作规范

编辑加工是保证期刊质量的重量环节,编辑要对稿件进行全面、细致的加工整理,做到内容准确、逻辑清晰。农业科技期刊的部分作者长期在基层工作,对科技论文写作要求和国家标准了解不够,加之写作水平有限,在论文内容、撰写格式方面可能会存在问题,需要编辑对论文摘要、讨论内容进行完善,对数据、参考文献进行核实,对图、表进行加工整理等等。通过编辑对稿件内容进行新的加工和整理及作者的配合性修改,使文章内容结构严谨,论点论据一致,参考文献著录标准。待样刊返回到作者手中后,及时与作者交流写作规范,也能为作者的再次投稿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