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咨询论文范例

科技咨询论文

科技咨询论文范文1

黑龙江省拥有即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伊春、大庆、黑河、五大连池、铁力、等13个资源型城市,是全国资源型城市较多的大省。其中有著名的煤炭城市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中国第一个石油城市大庆和森工城市伊春、铁力等。大多数城市是在进行矿业开发或林业开发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为了能加速矿业资源和森林资源的开发,国家在很短的时间内为这些地区进行人力、物力及财力上的投入,从而出现了像鸡西,大庆这种依托自己资源的开发而在开采区附近兴建起来的资源型城市,它们为黑龙江省及全国提供社会所需要的各种能源。但由于大多数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根据经济生命周期,黑龙江省的大多数资源型城市处在经济的衰退期。资源型城市处于资源转型的关键时期,这使资源产业经济发展缓慢。煤炭资源、石油天然气、森林资源逐渐衰减,可供开发量越来越少,使开发成本增加。因为比较单一的资源型产业结构,当开采量下降时,不能阻止资源开采量下降引起的各种资源的恶化。难以弥补采掘业下降带来的增长缺口。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煤矿城市采煤沉陷区问题突出,油田植被和地质环境破坏严重,土地“三化”、水土流失加剧,林木蓄积量减少,森林生态功能减弱。同大多数资源型城市一样,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面临着资源危机、经济危机和生态危机的局面。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发展存在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结构不合理

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主要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主,因而使资源型城市产业规划不合理,产业结构比较单一,第一产业主要是传统农业,其发展主要是粗放经营为主。第三产业以餐饮业和商业发展为代表,其发展相对较滞后,第二产业其产业链相对较短,主要依赖初级原料产品加工,经济增加值较低;在资源型城市中,大型资源型国有企业在城市发展中处于主要作用,中小企业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这种情况阻碍了企业科技的发展和技术的创新不利于原有核心竞争力的保持和提高,城市各种产业相互关联的程度较低,城市区域产业发展脱节,各种产业难以进行质量上的整合。

2.各种资源逐渐枯竭

由于自然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不断的开采,自然资源的存储量会不断减少,最终枯竭。那么资源型城市随着开采量的增大,这种矿产资源的地理优势将逐渐下降,矿产资源开采成本整体趋势将上升,总的来说,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资源产业的全盛时代已经过去,资源型城市所拥有的资源产业整体正在以非常明显的趋势衰退。黑龙江省正从原来的资源输出型大省逐渐转变为资源输入型大省,其经济发展模式正在进入调整期和转型期.

3.人才结构不合理

资源型城市人才结构不合理的原因:一方面,大多数的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较单一,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对专业技术人员的需要并不多,主要需要从事资源开采和开发的工人,它们大多数文化水平并不高,所以,在大多数资源型城市中,人才结构较为单一,随着资源产业资源的枯竭,资源型产业的产业链条的延伸,资源型产业需要更多的有技术,会管理的专业复合型人才,但是,现有的企业人才发展模式不能满足资源型转型的需要,缺少相应专业人才,导致资源型企业向其他产业扩张和延伸较为困难,调整产业结构不能顺利地进行的局面这不利于资源型城市的市场竞争力的提高,使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后劲不足;另一方面,由于资源型城市大多数位于偏远地区或欠发达地区,投资环境差,难以吸引人才,甚至还出现本地人才大批外流的现象,使得资源型城市人才更为紧缺。

4.环境污染严重

黑龙江是以矿产,森林资源为主的大省,在资源开发建设初期初始阶段,企业的发展注重产能忽视环境保护,造成三废———废水、废气、固体物废弃物的随意排放,没有注重环境保护,使环境污染变越来越严重。最终导致全球温度升高,温室效应加聚。同时由于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矿物资源被过度的开发与利用,地球上许多生物资源正在减少,甚至于有些珍稀生物处于灭亡的边缘。

二、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

循环经济是黑龙江省建立新型工业化城市,同时使整个资源型城市作为一个动态的系统,达到人与人、人和自然以及人与社会和谐的相处,使整个社会在一个良性发展的状态下向前发展。为了实现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本着“节约,环保,发展”的基本思路,把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作为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经济增加的出发点,进而创造出“投入少、产量高、能耗低、排放少、可循环、能持续”的可持续发展的国民经济节约型社会体系。

1.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规划的制定

制定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规划要使全社会都参与到循环经济发展过程来,要让各个部门,机关以及个人都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可以选择一些重点行业和企业作为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试点,例如:在矿产开发、化工、机械制造等行业进行多元化经营,把深度开发主导产业和积极发展替代产业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通过成立和发展一批循环型企业、工业园区、市县,大力推进和发展节约能源、寻找替代能源、对能量进行梯级利用,以达到能源污染的零排放、发展绿色再制造等,对循环经济发展中的一些技术瓶颈进行改进和突破。建立以循环经济为主的经济技术开发园区,对开发区的企业进行整合优化,尤其是对矿产资源,冶金、机械制造,生物化学、医药等产业链进行重点培育,对企业的产品所产生的废物进行循环利用。加强对化工企业的循环经济的治理,通过建立化工基地经济工业园区进行循环经济发展,建立和重点发展以靠高科技为主的生物以及精细化工和新材料循环经济为主的产业链,使上下游之间以及不同产业之间的产业链能够循环利用或交叉利用。同时应重点对循环经济园区内相关行业进行重点管理,提高“三废”综合利用率,降低企业废水,废气及固体废弃物的排放,积极加强对废水,废气的循环再利用,积极发展生物质能源,推广沼气工程;大力推广无公害种植、生态渔业养殖和零污染饲养模式,发展生态农业。

2.大力提高各类资源的利用效率

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大力发展黑龙江省绿色产业,采用高效、无污染或少污染的设备及技术工艺来替代高消耗、高污染的技术装备,用以改造那些传统产业,逐渐建立起低消耗、高产能的产业体系。加强对高能耗的行业如电力、钢铁、化工等重点行业的原料、能源及水资源的能耗管理,实现这些能源的梯级、高效和无污染或少污染的利用和循环利用体系,用以提高企业资源的产能效益。加大力度推进黑龙江省清洁化生产试点企业建设,指导和鼓励钢铁企业、热电企业、三大动力企业、矿物加工企业采用清洁化生产、积极进行ISOl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加强企业污染全过程的治理与控制。

3.积极开展废旧产品的循环利用

运用生产—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模式,大力推进固体废弃物如废机电产品、钢铁、垃圾等的回收利用,最大效能的提高产业的生态和经济效益。逐步建立和完善垃圾集中处理系统,加快建立黑龙江省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工程建设,有效建立起一个集垃圾分类回收、加工处理、综合利用集中在一起的综合性体系。加快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及废旧电子产品回收再利用循环工程建设;建立黑龙江省废物转换系统,如固体物回收再利用、废旧物资回收系统、固废集中处理系统、污水集中处理和中水回用系统等,大力开展循环资源产业建设,以使资源循环利用得以实现。

4.强化矿山等矿产资源的综合运用效果

一方面,合理规划黑龙江省矿业城市的矿产资源开发和利用,大力强化鸡西、七台河,双鸭山等矿业城市的矿产资源的开采管理,加大力度对开采秩序进行整顿,对矿场资源如何进行利用与开发的方式进行改进,进而达到矿业资源规范化的管理与保护性开发的目的;另一方面,应积极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科技研发与攻关,使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对矿业资源深加工技术进行研发及推广,增加矿业资源产品的附加值,积极开发与大力完善有利于黑龙江省矿产资源城市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采,选,冶”的先进工艺,大力提升矿业企业对矿产资源的开采率和利用率。强化共生的矿产资源及由主产品生产中所产生的副产品的综合开发与回收利用。加强矿业资源开发与冶炼的固体废弃物等矿业副产品的开发与利用使其转化为新型建材产品,最大效能的实现矿产资源循环有效的利用。

5.树立全社会绿色消费的观念

大力宣传和积极引导,使全省人民重视循环经济和绿色消费,引导全社会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消费观念,从而使广大群众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向节约资源以及绿色健康环保方面发展。倡导全社会的群众使用带有节能环保标志的绿色产品,抵制或拒绝过度消费产品的消费行为。把节约资源和循环再利用的生活方式及消费行为变成每个公民的自发自觉的行为,达到全民绿色消费。

6.完善资源城市的资源保护政策

黑龙江省的资源城市已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因而这一时期资源消耗量大,污染严重,因而应加强环境、土地资源的保护,注重提高土地资源的应用效率。根据环境、资源二者的相互关系,对资源的开发应本着有限性、有序性以及有偿性等原则进行开发,加强和完善资源保护政策,对矿产资源的开采与环境保护要加强立法,注重矿产资源开采的安全性与效率性。制定较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注重单位面积的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提高矿产和水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水平,以期形成一个具有节能性的工业和具有节水性农业,同时在各行各业开展节约各种资源的活动,在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减少资源的消耗。

7.推进“生态黑龙江”建设,建造舒心、安适的生态环境

科技咨询论文范文2

1.1建立实训室,构筑实训平台

通过实训室的流程模拟,学生可以达到熟练操作业务的程度。但是当前商贸企业的“理想员工”不光是业务熟练的员工,因为业务的熟练操作是可以在企业慢慢培养的,而且学生所学习的软件平台有时候并非企业所使用的软件平台,所以很多商贸企业的“理想员工”是能够开发海内外客户,能够拿到订单的员工,而不是只能在办公室处理流程的员工。

1.2扮演各角色,模拟业务流程

这种实训方法操作比较简单,就是让学生自由组队,每个学生扮演一个角色,用“演戏”的方法表演某个业务场景。如学习国际贸易术语FOB时,可设置进口方、出口方、保险公司、船运公司、出口地海关、进口地海关等六个角色,由六个学生分别扮演这些角色。于是,作为进口方的同学必须熟练掌握所学的术语知识,并根据术语的要求向保险公司投保,向船运公司订舱,向进口地海关报关等。而出口方同学必须做好出口地海关的清关工作。当然,表演过程中可能出现插曲,比如到了进口地货物出现损害,于是涉及到了索赔问题。这种实训“表演”的成分比较大,因而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由于时间的关系,能有机会“表演”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学生只能在座位上看人家“表演”。于是,坐在位子上的同学的实训收效甚微。

1.3分析小案例,总结经验教训

这是商贸类课程考察学生基本技能的实训方法,往往和理论知识的学习相结合。教师首先查找课程资源库,选择针对某一知识点的典型案例。课堂教学中,由教师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一般来讲,学生的结论会多种多样,持不同结论的学生往往会展开激烈的辩论。最后,由教师总结分析,学生提交案例分析报告。这种实训方法操作简单,无需投入额外的实训设施,因而相对灵活,被广泛采纳。但是,案例分析往往只能起到“纸上谈兵”的效果。如果实训方法仅有案例分析,学生的理论功底可能是比较扎实的,但是因为没“操作过”,一旦从事相关工作往往感觉无从下手。不仅基本的业务流程不通,更谈不上开发客户和管理客户。

2商贸类课程实训环节引入电子商务思想的必要性

2.1适应新型贸易方式发展的需要

近十多年来,电子商务出现了井喷式的发展,促使贸易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通过统一的网络平台运作,可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三位一体,并将传统贸易方式下繁琐的交易谈判、合同签订、通关工作、物流跟踪高度整合。虚拟企业、手机银行、微博营销、微信商圈等新型模式极大地渗入商贸行业中,并为企业带来丰厚的收益。商贸类企业之间的竞争在电商背景下变得日益白热化。谁掌握了前沿网络营销手段,谁才能继续生存下去。所以,作为把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人才为己任的高职院校,有必要在商贸类课程中加大改革步伐,特别是在实训类课程中,加大电子商务背景下的交易谈判模式、电子合同签订、网银结算等切实符合行业实际的学习内容。

2.2适应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需要

作为有志于成为外销人才的学生,不仅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功底,熟练的操作技能,更需要把前沿的贸易信息技术应用于开发客户、管理客户的职业能力。操作流程的技能是最基础的,如果只具备操作流程能力的学生,在职业生涯当中可能将长时间处于底层,甚至由于网络技术、智能平台的发展面临被淘汰出局的尴尬境地。相反,如果能在专业学习中跳出传统的实训平台,增加电子商务技术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在商贸类课程的实训中开发客户、管理客户、挖掘数据、分析数据,相比于第一类学生,显然能增厚专业功底,发展职业能力。既懂开发客户,又懂操作业务的学生不仅更受企业青睐,而且在其职业生涯中更容易脱颖而出。

2.3适应高职学校课程改革的需要

目前商贸类课程的实训方式以软件平台为主。但是,往往那些能在学校软件实训平台上得到高分的学生在顶岗实习时却感觉无从下手。究其原因是实训室里操作的软件跟企业应用的软件大相径庭。所以,实训课程不能光把重点落在模拟软件的操作上,而应该把学生的软件应用能力纳入进来。也就是说,不同的企业可能使用不同的软件,但是软件的功能模块是相似的。因此,在课程改革中,需要用电商技术加强学生对商贸软件功能模块的认识和流程的应用能力以达到“一通百通”。此外,必须要看到大部分的实训软件以仿真业务流程为主,侧重于“幕后工作”,至于贸易中的重头戏———寻找客户和揽取订单却是缺乏的,在课程改革中,也需要从行业实际出发,采用电子商务思想进行扩充。

3商贸课程实训应用电子商务的实践———以国际贸易课程为例

3.1突破实训室软件平台,引入电商平台实战

国际贸易实践中,通过专业的电商平台寻找客户或货源已成了外贸业务员的一大习惯。所以,在课程学习中,有必要使学生了解并熟悉这一技巧。例如,阿里巴巴系列网站包括最近发展迅猛的速卖通是专门为进出口企业服务的,也是最为真实和成熟的互联网平台。速卖通是面向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专为中小企业出口货物服务,集订单处理、货款支付、物流配送为一体的外贸在线交易平台。其官方网站还开设了速卖通大学,免费指导初学者从账号注册开始直到客户下单物流配送。在国际贸易课程的实训中,我们可以尝试让学生在速卖通上免费开设外销店铺,认识常见的营销工具,与外贸实践相接轨。此外,一些典型的面向全球的采购网站(如阿里巴巴全球)也可以纳入到课程学习中来。因为在这些平台上,往往集聚了全世界的货源,是从事进口业务寻找合适货源的主要工具。

3.2增加网络构建知识模块,熟悉网络营销手段

企业打开产品的国际销售渠道的模式一般分为两类。一是中小型外贸企业借助成熟的电商平台产品目录,如上述提到的速卖通;二是大型进出口企业构建自己的网站,在自己的网站上产品目录。对于第二类电商模式,商贸类毕业生应该能分析网站的功能模块以及如何利用这些功能模块完成商品的、订单的生成、付款的实现。不同的企业可能具备不同的网站形式,但是网站的功能和流程大同小异,所以在实训过程中应该增加电子商务网站功能模块及流程分析这些最本质的内容。此外,外销企业的电商网站建构完毕后首要的目的是要能被海外客户搜索到,所以还需要借助一系列网络营销手段扩大知名度,如网络广告、友情链接、搜索引擎关键字登记等。这些典型的网络营销手段同样也应该被运用于实训课程教学中。

3.3采用多种互联网教学手段,培养网络应用意识

跨境电子商务的崛起意味着国际贸易会越来越走向网络化,不仅仅是交易的网络化,也包括企业内部管理的网络化。所以,为了使学生毕业后能学有所用,更好地适应就业岗位,教师有必要采用多种互联网教学手段,培养其网络应用意识。如,随着智能手机在高校的兴起,微信、微商成为了一个热门词语。教师要让学生看到微信不仅仅可以跟朋友玩互动,也可以作为一种学习的手段,甚至可以作为一种商业模式。于是,教师可以先通过朋友圈功能,建立实时交流和分享平台,接着整合网络上的教学资源与微信平台相连接。学生通过手持智能设备,随时随地可以移动学习。当然,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慢慢地引导学生学习一些诸如微信营销、微支付等新型商贸手段,不仅仅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也能培养网络应用的意识。

4结语

科技咨询论文范文3

一、科研传播功能

科技期刊是传播科技信息的媒介,是科技信息交流的平台,也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提升科技期刊的传播功能,稿源是关键。在丰富的稿源中优中选优,提高办刊质量,才能扩大刊物的影响力,吸引更多读者。在扩大刊物受众面的同时,也能吸引更多优秀作者投稿,从而使刊物进入良性循环。期刊稿源的多少和读者受众面的大小直接影响期刊科研传播功能。

(一)多途径拓展稿源

科技期刊编辑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向本刊稳定作者群和潜在作者群组稿约稿,为作者提供高质量的及时到位的服务,激发作者科研写作热情,为刊物赢得高质量论文。省级农业科技期刊多为本省科研院所主办,期刊编辑除向本单位的科研专家约稿外,还要调动编委与审稿专家的积极性,可以定期向本刊聘用的有较高学术素养的编委约稿,并充分调动编委的积极性,希望编委多向其同事、同学、校友等宣传刊物,并能积极给刊物荐稿,借助编委的影响力为期刊组稿。还可通过学术会议和学术讲座,向各地参加会议的专家约稿。或利用刊物的重大活动组稿约稿。约稿要注意约稿技巧,并长期坚持,保持约稿的连续性,与科研人员保持长期、有效、深入的联系[4]。编辑部可经常性地组织科研专家参加学术期刊质量提升座谈会,听取专家的办刊建议。由科研单位主办的科技期刊,建议主办单位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支持并鼓励本单位的科研人员为本刊撰写论文,从而为期刊质量提升提供保障。

(二)重视区域外同质同类稿件的刊登

农业生态系统具有地域性,决定了农业科技信息也具有地域性。农业科技信息必须符合相应的农业生态条件,否则,就失去了信息本身的价值[5]。作为刊登农业科技信息的省级农业科技期刊,必须重视本省区相应的生态、气候条件,但又不能局限于只刊登区域内稿源的传统思维定式,要重视区域外稿源收集与挖掘,特别要着眼于生态条件相似地区同质同类科研稿件的收集、刊载,为本省科研工作者了解区域外农业研究动态提供参考,从而提高刊物在本省的影响力与受众面。

(三)缩短时滞,重视网络优先出版

周期的长短,是影响科技期刊传播力的重要因素。提升科技期刊在科研创新中的传播功能,首先要提高刊物的时效性。缩短时滞,帮助作者及早确定科研论文的首发权至关重要,其关系到信息自身的价值,以及能否尽快得到开发利用,并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的问题。因此,编辑部应建立高效的出版流程,加快稿件送审、退修、校对、印刷等出版环节,缩短稿件出版同期。纸制刊物因其来源可靠、数据准确、论证充分、结论明确、查询方便等特点,是农业从业者获取目标知识信息的主要来源,得到受众的广泛认可,但也存在传播时效性不及网络的特点。期刊编辑部在注重纸制刊物出版的同时,也应注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大的期刊网站上同时进行网络传播。对时效性强的创新性研究论文,组织专人进行优先审稿、校对,迅速、准确地完成网络优先出版,可以提高论文出版时效,加快论文上网速度和文献传播速度,提升科技信息的传播功能。

二、科研导向功能

要提升刊物的科研导向功能,一要在办刊过程中密切关注科研新动态,打造刊物特色栏目,及时报道科研新成果;二要提高编校质量,保证论文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先进性,不出技术性差错。科技期刊科研导向功能的强弱直接影响刊物的知名度和受众的认可度。

(一)加强与学科创新团队的联系,激发立题新思路

科技期刊上刊载的文章,如能为科研人员的科研工作提供在研参考,使其了解前人相关研究的成效、利弊、得失,可以使科研人员少走弯路,激发其立题新思路,在同领域研究中选立更新、更深、更好的课题。这是科技期刊导向功能的一个重要体现。编辑要通过多种方式建立与部级、省级科研创新团队联系渠道,定期与科研专家联系,了解其执行的重大科研项目的研究进展,并积极约稿。对学术水平高、有创新性的论文,制定“优稿优酬优先发表”等优惠政策。如能及时刊登发表最新科研成果,可提高刊物学术水平,进而提高刊物影响力,提升期刊科研导向功能。

(二)多渠道吸引优质稿件,打造期刊特色栏目

要提升期刊的科研导向功能,关键是多渠道约到优质稿件。优质稿件是指能够反映该研究领域发展方向、能代表该领域研究前沿、有创新性、内容真实的稿件。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取决于来源质量,优质稿件是科技期刊学术质量的根本保证[8]。编辑要重视与重大及重点基金项目的主要研究人员建立长期联系,加强平时的交流和沟通,时刻关注其项目进展,力争在其科研成果产生的第一时间向其组稿。编辑应密切关注科研动态,挖掘热点和主题,多渠道设法吸引优质稿件[9]。根据稿件内容,结合农业科技期刊地域性、季节性的特点,结合农业生产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打造特色栏目,或分专题出版专刊等。科技期刊编辑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全心全意并及时到位地为作者服务,以激发科研人员撰写科研论文的积极性,便刊物成为科技创新成果的交流平台。

三、科研提升功能

科技期刊主要为广大科研工作者服务,只有提高期刊的载文质量,才能提高期刊的学术质量,从而提高期刊被科研工作者的关注程度,提升科技期刊对科研工作的指导意义。

(一)选择优质的审稿专家,严格把关载文质量

科技期刊审稿过程包括编辑初审、审稿专家二审、主编三审的环节,其中,专家审稿是保证论文学术质量的重要环节,应予以高度重视。审稿专家可以从投稿作者中选择,从编委中选择,从作者推荐的审稿人中选择,从项目负责人中选择等。要选择活跃在科研一线、具有较高学术素养、精力充沛、乐于将部分时间奉献给期刊工作的科研专家作为审稿专家。将稿件送给研究方向相近的审稿专家二审,才能保证稿件送审后能及时获得准确高效的审稿结果。稿件送审期间,编辑要及时与审稿专家交流沟通,要尊重专家的意见,也要仔细倾听作者的申辩意见。如能将审稿专家对稿件提出的建设性的建议及时反馈给作者,则更有利于稿件学术质量的提高[10]。期刊在录用稿件时,可优先录用近3年内下达的基金项目论文,对非基金项目论文择优录用。无论是否为基金项目论文,都要严格执行制度,遏制学术不端行为,尤其要重视稿件先进性、科学性、创新性把关,确保载文的学术价值,提高刊物的学术影响力。

(二)增大研究论文比重,优化刊文研技比

农业科技期刊发表的论文包括研究类论文和技术类论文,提升期刊的科研功能,须强调刊文内容能紧跟目前农业科研大趋势,能充分反映当前研究的新成果、新技术。科技期刊要在载文量一定的情况下,提高研究性论文的比重,压缩技术类论文的刊载量,提高刊物的学术水平。判断稿件学术水平的高低,主要看其前沿性、创新性、科学性等方面。优化稿件学术水平主要途径就是向高水平科研人员约稿。

四、人才培养功能

优质的稿源来源于优秀的作者,优秀的作者需要科技期刊编辑用心发现与培养。科技期刊不仅是科技信息传播的载体,也是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摇篮。科技期刊编辑应将培养作者科研能力作为自己的重点业务工作之一,依托期刊日常的编辑工作,做一位善于发现潜力作者的有心人,并尽己所能将其培养成优秀作者。建立一支责任心强、工作严谨、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编辑队伍,不仅能保障刊物的学术价值,而且能对作者的成长起到良好的引领作用。

(一)通过培训提高作者科研能力

农业科技期刊作者群中,大多是来自农业生产一线的科研人员,他们工作经验丰富,研究内容实用性强,有推广应用价值,对生产的指导意义大,但研究水平和写作能力尚待提高。编辑可以就有关申报科研项目的内容组织培训班,对包括科研选题与设计、课题申报、论文检索、科技查新、数据统计与分析、论文结构与撰写等方面进行培训。在培训中,可以就作者在研究与写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详细解答,对作者提交的科研课题进行评价与引导,对作者提交的科研论文进行点评与辅导,从而在提高作者科研能力的同时,提高刊物影响力,为刊物吸纳并培养作者,不断扩大本刊作者群。

(二)通过稿件处理培养优秀作者

作为科技期刊的编辑,在日常的编校工作中,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作者服务的意识,尽己所能为本刊培养作者群。尤其对学术领悟能力强、思维活跃、有科研热情但写作能力有待提高的作者要进行重点培养。在稿件退修过程中,要耐心指导,经常沟通,关心作者成长,对作者的合理要求予满足,努力为作者提供高质量且舒心的服务,从而赢得作者对编辑的信任,建立良好的协同合作关系。退修的稿件经多次交流沟通并往返多次修改后,作者的写作水平会明显提高。

(三)通过样刊使作者掌握写作规范

编辑加工是保证期刊质量的重量环节,编辑要对稿件进行全面、细致的加工整理,做到内容准确、逻辑清晰。农业科技期刊的部分作者长期在基层工作,对科技论文写作要求和国家标准了解不够,加之写作水平有限,在论文内容、撰写格式方面可能会存在问题,需要编辑对论文摘要、讨论内容进行完善,对数据、参考文献进行核实,对图、表进行加工整理等等。通过编辑对稿件内容进行新的加工和整理及作者的配合性修改,使文章内容结构严谨,论点论据一致,参考文献著录标准。待样刊返回到作者手中后,及时与作者交流写作规范,也能为作者的再次投稿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科技咨询论文范文4

关键词:标准查新,科技查新,查新检索,标准信息知识服务

1引言

标准查新是科技查新中较为特殊的一类查新项目,标准查新指由查新机构的查新人员根据查新委托人提出的查新要求,依据标准信息数据库系统、标准组织的官方网站等权威信息渠道,以标准文献为基础,以标准检索和标准调研为手段,以检索结果为依据,对查新点的新颖性进行综合分析和审查,并出具具有参考价值和结论性的查新报告的过程。知识经济时代,以知识为基础,以脑力劳动为主体的创新活动是主要特征,要创新,先查新,科技查新助力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在标准化领域,标准查新为标准制修订、标准化成果鉴定、申报奖励、技术咨询等提供参考决策,同样重要。

2标准查新发展历程

标准查新源于科技查新,科技查新最早开始于1985年,是在我国科技体制改革进程中萌芽并发展起来的一项情报咨询工作。原科技部系统、教育部系统、卫生部、行业学会等机构授权查新站及查新机构超过300余家。2003年国务院取消部分行政审批项目,其中包括科技查新机构业务资质认定,科技查新工作开始走向市场。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加强文献检索和科技查新等科技咨询服务业的市场化开发利用,科技查新脱离政府行政审批后全面推向市场化运作。2017年10月,根据国务院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教育部取消系统内科技查新机构认定,科技查新完整脱离政府管理。2011年,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牵头制定推荐性国家标准GB/T32003-2015《科技查新技术规范》,统一科技查新工作原则和流程,规范和管理科技查新行业。2012年,科技查新机构联盟及科技查新专业委员会成立,科技查新行业自律管理模式逐步完善,我国科技查新体系日趋成熟。

3知识经济时代标准查新开展概况

3.1标准查新开展背景。目前世界上存在众多的国际性和区域性标准化机构,此外还有很多行业和产业标准组织。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标准涉及的学科越来越多元,标准信息来源越来越复杂,标准数量逐年增长,这给准确获取标准信息带来了一定难度。有关研究表明,技术人员查阅文献所需时间,约占其完整解决问题和方案所需时间的40%。因此,如果没有专业的标准文献数据库系统集成各大标准化机构的技术标准、技术文献和相关技术信息,技术人员很难有效、全面掌握各个独立机构的零散标准信息。近年来,我国进一步加大标准有效供给,2001年至2019年国家标准数量年均增长3.84%;新《标准化法》进一步明确了团体标准法律地位,截至2019年底,已有3000余家社会团体了12000余项团体标准。制定新标准前,首先应当检索是否存在相同或相近主题的国内外技术标准,以免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制定重复或类似标准。制定标准过程中进行标准查新检索,可以通过提高查全率获得相关参考信息,为标准编写提供丰富的技术资料,避免新标准中的技术内容与已标准或法律法规矛盾交叉。标准查新检索还可以为标准审批、评价、奖励等工作提供客观公正、全面准确的参考依据。标准查新检索是标准制修订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程序,对于提升我国标准质量,优化现行标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3.2标准查新开展情况。对国内主要标准化研究院官方网站调研显示,截至2020年6月底,仅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北京市标准化研究院、重庆市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吉林省标准化研究院、福建省标准化研究院等5家机构明确公示开展标准查新服务。上海市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江苏省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浙江省标准化研究院、安徽省标准化研究院等4家长三角地区标准化机构均没有公示该项服务。在实际业务开展过程中,标准有效性确认有时冠以标准查新的名称,各大标准化研究院均开展标准有效性确认服务。以上海市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标准文献馆为例,一直以来,上海标准文献馆都小规模开展标准查新检索,最早可以追溯至2000年。服务对象比较小众,多是关系维护密切频繁的企业用户,并未通过网站、期刊等渠道正式面向社会公布,而且大多供用户参考使用,并未制定规范化、标准化工作机制与流程,确保标准查新工作质量。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以“标准查新”为关键词进行检索,仅检索到10篇相关论文,其中2篇是标准新颖性查新论文,其余均为标准有效性查证论文。关于标准新颖性查新这一主题,国内标准化界尚缺乏公开发表的研究成果。科技查新已经如火如荼开展30余年,但是拥有海量标准馆藏资源和专业标准文献数据库系统的综合性标准化机构却鲜有开展标准查新服务,这和标准信息知识服务的发展趋势背道而驰。

4知识经济时代标准查新工作模式

标准查新本质上是一种标准信息专题服务,以信息搜集为起点,通过信息提炼、重组、整合、分析等综合智力投入,最后形成具有参考价值的查新结论。基本工作模式为委托人提出标准查新申请,查新机构根据查新委托人填写的《标准查新委托单》,判断该项目是否属于受理范围。如超出受理的专业范围,则拒绝受理。委托通过后,查新人和委托人进行充分的沟通交流,听取委托人关于标准查新项目的情况介绍,仔细审查委托人提交的技术资料是否可以支撑后续工作。准备事项完成后,查新人按照提炼主题、确定检索词、制定检索式等步骤进行查新检索。当检索到直接否定查新项目查新点新颖性的对比标准时,或者检索到多篇与查新项目查新点相关的对比标准,经分析,否定了查新点的新颖性时,即停止检索。当查新员认为不可能检索到更多密切相关的对比标准时,停止检索。检索到目标标准后,查新人分析判断对比标准的标准化对象、适用范围、主要技术特征与查新项目的查新点是否相同或相近,内容是否具有可比性,认真填写标准查新报告,确保查新结论的完整性、逻辑性和客观性,查新结论中每个论点都应有充分可靠的标准依据。完整的标准查新工作流程详见图1。

5知识经济时代开展标准查新工作的意义

5.1开展标准查新是综合性标准化机构的使命使然。综合性标准化机构基于地方财政专项经费采购国内外标准文献,面向社会开展标准文献信息服务,是图情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查新自1985年开展以来,已经成为图情信息研究机构和各大图书馆的传统业务,但是标准化机构却鲜少开展此类服务。知识经济时代,标准信息知识服务已经成为标准信息服务的发展趋势,综合性标准化机构馆藏海量标准资源,具有完备齐全的标准数据库,不应仅满足于简单的标准文献传递。标准查新运用文献检索和情报调研等技术手段,深入文献内容,能够最大程度发挥标准资源的科技支撑作用,进一步夯实机构职能。

5.2标准查新是重要的标准信息知识服务产品。知识经济时代,标准信息知识服务是标准信息服务的发展趋势和新方向,也是核心竞争力。标准查新作为重要的标准信息知识服务产品,通过对检索结果综合分析和理性判断,出具是否具有新颖的结论。该过程基于服务人员的智力活动和专业技能,对海量无序化标准信息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进行有序化处理,提炼总结隐藏于显性知识中的隐性知识,是对标准文献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利用。

5.3标准查新有助于提升我国标准质量水平,优化标准体系。标准查新从源头把关,避免相同主题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重复立项,节省标准化科研资金。通过标准查新检索到的关联标准是了解同领域标准发展现状的重要参考资料,就某一领域而言,如果已有成熟的国际标准,应积极采标,借鉴国际成熟的经验,提高产品的整体水平;对我国原创或产业实力雄厚的领域,应积极推广中国标准走出去,把中国标准上升为国际标准。此外,通过标准查新,还可以提高与已标准的衔接配合,减少标准内容的重复交叉或自相矛盾。

5.4标准查新是评价和证明先进标准的重要手段之一。以上海地区为例,《上海市标准化条例》明确推行“上海标准”标识制度,经自愿申请和第三方机构评价,符合国内领先、国际先进要求的上海地方标准、团体标准、企业标准,可以在标准文本上使用“上海标准”标识。标准查新、科技查新以及其他有关标准水平等证实性资料是评价和证明先进标准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获得“上海标准”标识的重要参考资料。标准查新报告有助于评审专家进一步了解标准是否新颖,鼓励和促进先进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提升地方标准化水平。5.5标准查新有助于提高标准化人员的专业能力标准查新过程要求查新人员具备扎实的标准检索和情报分析能力,检索过程需要根据不同情况,及时调整近义词、同义词、上下位等,确保查全率和查准率。专业交叉和边缘学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查新人员还需要与时俱进,通过自学与培训,掌握新工具新方法,同时具有更全面的专业结构和知识储量,以及相应的专业知识,这对标准化人员专业能力培养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6总结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标准化意识愈发强烈,越来越多的企业从被动的接受标准转变为主动参与标准制修订活动。新《标准化法》鼓励社会团体、企业制定高于推荐性标准的团体标准、企业标准。据统计,2019年上海地区自我声明公开的企业标准和团体标准数量分别为7181项和121项。虽然查新检索是一项传统业务,但是政府和市场对标准查新仍具有较大需求。以标准信息知识服务为导向,开展标准查新服务,主动对接政府热点和市场需求,规范完善标准查新流程,培养培训标准查新人员,严格控制标准查新报告质量,使标准查新成为推动技术创新、质量提升的重要技术手段,最大程度释放标准文献资源的技术价值。

参考文献

[1]高春燕.知识经济环境下的科技查新工作[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36):44-45.

[2]夏冬,王超,任波.标准查新项目与一般查新项目的比较研究——基于查新项目的实证研究[J].标准科学,2020(2):34-38+54.

[3]邹凤,李春玲,宫长红.标准查新在技术检测中的应用[J].石油工业技术监督,2014,30(3):35-37.

[4]马英,杨春壮.大数据时代科技查新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8(12):92-94.

[5]闫江,吴素坤,董政娥,等.从情报服务到知识服务——科技查新机构的服务增值[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0(27):101-104.

科技咨询论文范文5

关键词:实践教学;环境工程专业;新工科

2017年2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印发《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希望各高校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深化工程教育改革,推进新工科建设[1]。环境类专业是新工科建设的重要内容。2018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公布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在410项新工科专业改革类项目中,环境类专业隶属19大项目群之一的“环境、纺织、轻工类项目群”,该项目群共立项专业改革项目18项,其中环境类专业相关项目9项[2],足见环境类专业在新工科建设中的重要性。实践教学是提高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增强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理论联系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新工科背景下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3],也是实现新工科建设目标的重要任务。教育部副部长钟登华院士就如何建设新工科提出了“三个阶段、三个任务、三个突破”的行动方案,其中,“实践与创新创业”就是新工科建设三个关键任务之一[4]。长期以来,实践教学都是高校人才培养中的短板,普遍存在实践教学资源匮乏、实践教学改革力度较小、实践教学氛围不浓等问题,难以有效支撑新工科培养“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

一、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环境工程是集理论、技术、实践于一体的工科专业,需要学生具备系统的理论、掌握全面的技术、具有强大的实践与动手能力。长期以来,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理论系统全面,而实践教学环节较为薄弱,实践内容与企业生产脱节,学生实操能力弱,导致高校培养的学生难以满足环境工程专业未来的就业需求[5],难以达到“具备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掌握相关专业的专门知识,能够在环境保护及相关领域从事教育、研究与开发、工程设计、咨询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的国家要求[6],显然也不符合新工科培养“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的建设目标。查阅相关资料可以发现,部分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还存在以下不足。一是部分高校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仍然局限于“实验—实习—设计—毕业设计”的传统实践教学模式,模式单一、不完善、无特色[7]。二是高校教学内容以理论为主,实践课程开设不多、学时不足,课程单一,多年无变化;实验课实验项目开设不全,且教学实验室硬件条件差,实验室面积严重不足,仪器设备落后、补充更新困难;实验室管理人员严重缺乏,从而导致实验开展困难、效果差,难以满足教学要求[8]。三是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善,高校普遍引进高学历、高职称人员,但这些人员更愿意从事科研、科研教学岗位,不愿意从事实践教学岗位,这导致高校实践教学师资难以引进、配齐,实践教学难以得到保障[9]。四是校外实践教学形式化,部分高校学生几个周的生产实习变成了去几个企业参观几天;部分高校毕业实习比例较低,导致对学生毕业实习监管困难、毕业实习质量难以保证;部分学生毕业实习单位与所学专业毫不相关,但学校仍然认可其毕业实习。五是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足,有些学校没有建立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而部分实习企业由于自身的生产、安全问题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有些院校建立的校外实习基地只能满足学生最基本的实践教学需要,难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根本达不到实践培养的目的。六是课程设计质量差,本来计划几周的课程设计,但部分教师直接将任务布置给学生,缺乏指导,而学生往往通过各种途径复制抄袭,未达到课程设计的训练目的;毕业设计(论文)选题面较窄,质量不高,实用性不强,能密切联系实际的应用型选题不多;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中,选取的标准、规范及参数不准确,甚至有的设计标准不符合地方要求。七是实践教学管理考核松散,由于实验实践课程上课时间不固定、地点不固定、人员不固定等,导致其管理难度很大、考核检查困难、管理较松散[10]。

二、新工科背景下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举措

据上文所述,本文拟以宜宾学院(以下简称“学院”)环境工程专业新工科背景下的实践教学改革为例,介绍学院环境工程专业推进新工科背景下实践教学改革的一系列举措,希望能对其他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帮助。

(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实践教学

占比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实施人才培养的根本性文件,是高校推进教学任务、实施教学内容、开展质量管理的重要依据。因此,要对实践教学进行改革,首先要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和完善。新工科建设的第一个关键任务“教与学”明确指出,新工科建设必须注重实践创新性课程体系建设,改变工程实践环境和工程实践模式,这就要求高校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加强各类实践教学。2019年,学院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占比为32%,但专业实践教学占比仅为26%。查阅部分院校文件、资料可以发现,工科专业实践教学占比早已超过30%,同时在新工科背景下部分高校仍在进一步提高工科实践教学占比[11]。学院环境工程专业相关人员在广泛调研相关高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与广泛征集相关企事业单位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基础上,及时修订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提高实践教学占比,2021版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占比已达49%、专业实践教学占比达61%。具体来说,主要实施两方面举措:一是重点围绕专业核心课增加实践教学学时,如“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环境监测”等多门专业课的课程设计与实验课学时均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16学时,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实践时间;二是大幅增加企业实践学时,如“专业认知实习(企业实习)”由16学时增加至32学时、“生产实习(企业实习)”由32学时增加至96学时、“毕业实习”由128学时增加至256学时,让学生有了更多的机会、更充裕的时间参与企业生产,以了解企业需求、了解相关工艺、熟悉相关仪器设备、掌握相应操作方法,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教师作为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提高教学水平、教学质量的第一动力。将教师置于教育的“本”“源”之位,赋予了教师更为重要的使命和责任,突出了教师的基础核心作用。“教与学”是新工科建设的关键任务,其中“学”的效果很大程度上与“教”有关,因为没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显然难以培育出卓越的工程师。2019年之前,学院环境工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不够完善,专任教师仅有8人。近年来,环境工程专业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大量高学历、高职称、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人员,目前专任教师已达17人,博士11人,具有企业工作经历人员4名。在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院还采取了以下举措。一是大力引进环境工程及相关专业博士,这些博士教师知识面较广,关注相关学科、专业发展,了解行业前景、技术前沿与发展趋势,熟悉相关仪器设备及软件的使用,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二是大力加强“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通过“送出去”与“请进来”两种途径培育“双师双能型”教师。“送出去”指学校与宜宾北控水务公司、宜宾市华洁环保公司等多个单位建立了“双师双能型”教师培训基地,学院已派出多名教师到相关企业锻炼,同时还结合短期挂职、调查研究、科研合作、科技咨询、业务培训、社会实践和指导毕业实习等形式,进一步选送了多名专业教师深入环境相关企事业单位,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请进来”指有计划地引进理论与工程技术经验都比较丰富的人才,目前学院已引进具有企业工作经历博士4人,同时聘请企事业单位专家、高级技术人员来校授课、举办专题学术报告、指导课程与毕业实习、指导毕业设计等。

(三)加强实验室建设,提升实验教学水平实验教学

作为大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的方式,更深入地理解知识和创造知识,进而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与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同时它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主要手段,以及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因此,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离不开实验教学、离不开实验实践。近年来,学院从人、财、物等方面加强了环境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保障了实验的高质量开展,提升了实验教学水平。一是加强实验教师队伍建设,配齐实验师资队伍。2020—2021年学院已引进了3名专职实验教师负责环境工程实验室运行与管理,其中包括1名在国企负责实验室管理、从事分析化学工作10余年的高级工程师,2名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由此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队伍进一步完善,能促使实验教学保质保量完成、实验室高质量运行。二是进一步加大实验室硬件投入,近年来学院新增了气相色谱仪、离子色谱仪、光学显微镜等实验设备,新建了环境微生物实验室、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室、有机化学实验室、固废处理与资源化实验准备室、固废处理与资源化实验室等,新增实验室面积400余平方米,有力地保障了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的开展。

(四)加强实践基地建设,保障校外实践教学

校外实践基地是学生专业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巩固理论知识、加深感性认识、培养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且对专业教学质量提高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12]。学院环境工程专业积极参与并不断加强实践基地建设,目前已建立了包括五粮液集团、北控水务、海天水务、海诺尔环保、丝丽雅集团、宜宾纸业集团等10余个校外实习基地,充分保障了课程见习、专业认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校外实践教学的开展。

(五)借力第二课堂建设,深化实践教学

第二课堂是在正常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之外,在学校的支持和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有组织的课外集体活动对教育对象施加影响的教学活动,是对第一课堂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有机延伸,对提高大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学院环境工程专业所在学部(国际应用技术学部)重视第二课堂育人,在学部层面制定了《国际应用技术学部第二课堂成绩单管理实施方案》。环境工程专业充分发挥第二课堂育人作用,在培养方案中将“第二课堂成绩单达到20学分”作为毕业学分要求之一,并设置了32项第二课堂项目供学生选择。学院环境工程专业围绕学科竞赛、创新创业训练、教师科研项目等第二课堂活动,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实践教学。一是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类学科竞赛,近2年环境工程专业共有50余人次参与“四川省大学生环保科普创意大赛”“四川省大学生生物与环境科技创新大赛”等12项部级、省级、校级各类学科竞赛,共33人次获得奖项;二是充分利用各类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开展实践教育,学部鼓励和支持学生申报,同时教研室所有教师均参与指导学生申报,近2年环境工程专业共获批各类创新创业训练项目30余项;三是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近几年环境工程专业已有数十名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协助教师完成野外调研、室内研究、分析测试等工作,开阔了学生视野、培养了学生的科研能力与实践能力。

三、结语

科技咨询论文范文6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科技;广西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是我国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举措。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迫切需要通过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通过科技创新支撑和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是广西农业科技工作发展的重心。当前广西农业虽然在良种良法创新、农业科研平台建设、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的完善等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供给需求不匹配、机制体制不完善、资金投入不足以及人才紧缺等问题制约着广西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因此,必须通过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增强农业科技创新活力、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以及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来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广西农业科技创新对农业现代化的支撑。

1广西农业科技创新现状

1.1良种良法创新取得新进展

据统计广西全区2016~2018年共育成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474个,其中水稻210个、玉米132个,甘蔗自主品种占有率超过30%,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农业科技攻关成效突出。

1.2农业科技研发平台建设稳步推进

依托高校、农业科研院所等,全区至2018年已累计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认定建设广西重点实验室22个,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7个、农业良种培育中心100个、广西星创天地156个、广西院士工作站29个。整合区、市、县三级农业科研院(校)所资源,建立19个创新团队,涵盖23个产业,其中首席专家岗位19个、功能岗位49个,综合试验站88个,一级团队专家156名。组织成立广西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协同创新战略联盟。

1.3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逐步完善

继续加强国家、自治区级农业科技园区、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建设。截至2018年底,共建设国家、自治区农业科技园区65个,自治区级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16家,并成功举办全区农业科技成果展示对接会。

1.4对外农业科技合作日益活跃

积极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加强与东盟、非洲、欧盟国家农业交流与合作,加大我国—东盟边境动植物疫病防控合作力度,共建中老、中柬、中缅农业合作示范项目。通过建设一批桂台农业合作试验区、示范区和创业园,近300家台资农业企业落户广西。拓展深化与粤、闽、浙、鲁、沪等区域农业科技合作,逐步形成了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农业科技合作格局。

1.5农业科技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一是强化科技特派员服务“三农”和企业。2011~2015年,广西共有各级农村科技特派员6072名,其中自治区级科技特派员1088名,累计服务企业650家、农民131万人。2017年和2018年,全区分别确认选聘贫困村科技特派员2959名和2873名,科技服务覆盖5000多个贫困村和贫困村的主要服务产业。二是加快推进科技信息服务水平。建设完善区级农村科技信息综合服务中心,推进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工程,科技服务热线实现全覆盖。各农业相关单位通过微信群等,各类农业资讯信息。完善广西农业信息网站及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三是依托科技示范县,提升科技兴县(市)科技服务能力。通过引进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等,形成产业品牌79个,建设服务机构515家,培训农民140327人次。

2广西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2.1农业科技创新供给侧与需求侧匹配失衡

一是在现行科技创新激励机制背景下,科技成果转化专职人员不足,且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有待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二是在现有体制下,农业科技的供给方(农业研究与开发机构、高校等)和需求方(如农户)匹配失衡,供给方对市场调研不足,导致科技创新成果并不是市场需要的成果,同时农户等需求方由于受文化素质的影响,对于供给方的供给成果并不能很好地消化和接受,农业供给侧与市场需求侧目标错位。

2.2农业科技创新体制与管理机制问题突出

一是农业科研院所、高校成为广西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农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推广能力较强的新兴农业经营主体在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中未能发挥主体作用。二是对农业科技创新主体的考核方式仍以论文、立项等级、立项数量等指标为主,未与农业生产相结合,科研链与产业链对接存在障碍。三是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与转化机制尚不健全。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在50%左右,广西仅为40%,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也仅为46%左右。其原因主要在于农业科技成果孵化平台建设滞后,面向市场的新型农业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机构极其缺乏,在农技推广人员与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开展技术合作方面也存在大片空白。四是广西农业科技创新管理机制存在严重不足。不同农业科技项目供给主体间资料没有实现共享,不同科研单位对一个项目重复立项等问题严重,科研单位之间相互竞争,难以形成创新合力,极大地导致了科技创新资源的浪费。

2.3农业科技创新资金投入不足

袁学国(2012)等学者认为,只有当农业R&D投入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超过2%时,农业科技创新才会突显,才会真正进入农业科技创新阶段。2018年我农业科研投入强度(即农业科研投资占农业GDP的比重)为0.77%,广西更是不足0.7%,而国际平均水平是1%,我国农业科研投入强度明显偏低。广西农业科研单位科研资金审批困难,特别是农业科技创新的资金不到位,严重制约了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加强资金投入成为广西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关键。

2.4农业科技创新及技术推广人才紧缺

人才的紧缺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高素质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紧缺。广西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对人才的吸引力本身较小,人才引进政策实施效果不明显,高端人才留不住、低端人才占位的问题突出。二是农业科技专业技术推广人员紧缺。农技推广人员能够实现农业生产者、试验场以及农业科研机构之间的最新信息交流。但当前广西农技推广人员紧缺,没有实现产学研紧密合作,这也是导致农业科技转化率低的重要原因。三是高素质农民紧缺。与传统经验式的农业技术相比,新的农业技术的理解和运用对农民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提升农民素质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当务之急。

3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广西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对策建议

3.1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消除“供需”矛盾

强化供给侧和需求侧要素资源的培育,激发科技创新新动能。明确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重点,转化优质高效成果。以调结构为重点,大力推进种业、生物肥料、农业机械装备等现代产业技术转化,促进农业转型升级,优化供给结构。以提品质为重点,大力推进绿色生态核心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技术集成与转化。以增效益为重点,大力推进高效生产、健康养殖和疫病控制关键技术以及规模化、设施化、工厂化农业技术等技术集成与转化,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科技、休闲农业、“旅游+”、“生态+”、现代物流和信息技术等成果转化,实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3.2强化机制体制创新,增强科技创新动力和活力

健全科技创新治理、科技创新评价、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协同创新四大机制。强化政府对农业科技创新活动的服务和引导,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和科研院所科技管理的作用。进一步优化政府农业科技创新治理方式,建立科技创新联席会议制度,建立起多层级、网络化、多方参与的科技创新治理信息互通平台。加强科技创新高端智库建设,推进特色产业科技智库发展,优化科技咨询决策。

3.3加大投入力度,夯实物质基础

完善财政支持机制,提高各级财政对农业科技预算,加大各类科技投资计划向农业领域倾斜的力度,同时,应建立落实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提高农业补贴政策的指向性和精准性,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回流“三农”,农业非公投资与政府投资存在很强的互补性,积极引导社会资金的投入,调动龙头企业、社会组织、个人等多方面的力量,拓宽资金来源,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体系。

3.4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激发创新与应用能力

强化农业科研领军人才、农业科技服务人才、企业技术创新人才、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完善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与激励机制。实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杰出人才培养计划,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及科技服务队伍建设。创新人才交流方式,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在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之间双向流动。统筹高校、科研院所等各类公益性培训资源,引入农业企业等市场主体参与,构建多元开放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深入开展新型职业农民系统培育,加大村干后备队伍培养力度。分类精准培育,重点培育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着力培育技能服务型职业农民,加大培育创业创新型职业农民。强化能人带动,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加大农民创业园等基地建设力度,吸引致富能人、种植大户、经营人才等能人投资创业,带领周边地区农民创新创业。

[参考文献]

[1]曹博,赵芝俊.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7,37(17):36-41.

[2]韦志扬,陆宇明,韦昌联,等.广西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J].南方农业学报,2011,42(08):1020-1024.

[3]袁学国,郑纪业,李敬锁.中国农业科技投入分析[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2,1(1):11-15.

[4]胡?,陈芳,易建勇,等.中国农业科技创新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食品与机械,2017,33(01):209-212.

[5]顾卫兵,蒋丽丽,袁春新,等.日本、荷兰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典型经验对南通市的启示[J].江苏农业科学,2017,45(18):307-313.

[6]覃志威.乡村振兴视野下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4):95-96+98.

科技咨询论文范文7

【关键词】图书馆;核心业务;创新服务;挖掘研究

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让人们获取信息的便捷度大大提升。在此之前,图书馆的馆藏资源是读者查找文献资料的最主要场所,而现在网络文库、云计算等新兴产物的出现,使得图书馆的核心业务遭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图书馆近年来已逐步意识到此问题,除了单纯的资源收集、存储外,通过各种渠道拓展馆藏资源的共享和打造符合实际情况的读者服务。图书馆的信息管理系统为了迎合这种变化也在不断地升级和发展,通过大数据和区块链技术,提高系统的安全性,使得图书馆的核心业务能紧跟时代的变化,贴合广大读者的实际需求。

一、图书馆核心业务的变迁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前我国图书馆的核心业务基本以收藏各种文献资料、购买各种电子文献资料库、做好图书的流通管理为主。信息系统结构较为简单,只是为读者提供图书的查询、借阅和图书库存的管理工作,还能提供已购买电子文献资料库的查阅和下载。彼时的图书馆推广宣传工作以校内网站为主,半数以上的新闻信息为资源相关的培训通知,偶尔出现零星的讲座通知。有些图书馆在每年的下半年会组织一些简单的问卷调查,决定下一年度图书、文献资源的采购计划,内容较为单一。2013年随着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的普及,不少图书馆逐渐意识到读者服务这项核心业务必须做出改变,随之而来的是基于图书馆业务的技术创新。许多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不再局限于对现有馆藏资源的管理,将与读者互动这项具有移动互联时代新特征的创新服务融入其中,让读者从以前的图书馆网站获取信息,到微信公众号的主动推送信息,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这让图书馆的推广宣传工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另外随着大数据和区块链技术的落地,图书馆可根据信息管理系统中数据的分类和用户的画像,得到更加精准的数据,为图书馆资源的引进奠定良好的基础。区块链可以实现图书馆的自主借还书业务、图书共享业务,还能与知识库结合起来,打造基于资源共享的图书馆核心业务新模式。

二、图书馆核心业务情况分析

(一)资源建设与共享图书馆的资源建设主要包括新资源的调研、试用、培训和图书捐赠等工作。在互联网共享、开放和自由精神的指引下,图书馆也将资源共享提到了核心业务的范畴。这里的资源共享,不局限于各图书馆之间的图书、文献和电子资源的共享,也可以放大到读者之间的资源共享,不少图书馆展开了“图书漂流”业务。通过读者捐赠的图书,放置在图书馆的专门区域,实现自由的借取。“图书漂流”业务与传统的图书馆借阅服务不同,不需要借书证、不需要押金、没有具体的借阅时间的限制,这符合互联网自由、开放、共享的精神。自有的资源,如学术论文、馆藏孤本等,通过图书馆的整理与收集,最终上传至图书馆的信息管理系统,在网络安全技术升级后,具备了各之间共享查阅的基本条件。

(二)读者服务工作。读者服务工作是图书馆核心业务的重中之重,其存在的主要意义就是为读者服务。传统的图书馆读者服务主要基于图书的流通管理,为读者提供图书的借阅、归还服务和资料的查询、复印服务。在当今的物联网时代,传统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台模式不仅工作效率低下,而且由于操作中有许多人工参与部分,导致图书归还后放错书架等事件经常发生,严重影响了读者服务工作的质量。传统的图书馆对于读者的服务意识不足,工作人员极少有主动服务的意识,虽为图书馆的核心业务,但是多年来的改进状况堪忧。

(三)技术创新工作。图书馆的信息管理系统承载着整个图书馆的运转,其技术的先进与否直接决定了图书馆的运营质量。随着读者对于新知识、新技术资料的需求越来越多,图书馆必须在技术创新上走到前列。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加入,为图书馆的高效运转提供了技术支撑,减少了图书馆的人力资源使用量,提高了图书流通、资料查找的效率。图书馆还应该在资源搜索引擎和数据精准匹配等方面走在各类图书馆的前列,让知识共享时代的读者能够轻松地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源,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科研工作和学习中。

(四)活动推广与宣传。图书馆不应拘泥于传统的业务,还应积极适应社会变化,使自己成为校园文化的汇聚和扩散地打下基础。文学作品评论大赛、图书馆书签设计大赛、图书漂流活动、朗诵比赛、书画艺术展等都是丰富读者校园生活的文化活动。传统的博物馆以海报和网页等形式推广宣传活动,需要读者主动登录网站,定期发现活动,使博物馆的活动处于被动发现的状态,如果读者自己不关注,无法知晓活动的信息。如何将被动发现转化为主动推送,如何借助于新的技术使活动得到更好的宣传,这些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三、图书馆创新服务的挖掘与服务质量的提升

图书馆的创新服务挖掘和服务质量的提升有着密切的关系,要通过找差距,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挖掘可以创新的服务点,另外还需要关注创新服务对服务质量的提升是否起到帮助作用。

(一)打造安全、精准的资源建设与共享体系。虽然图书馆已经在多方尝试资源共享,但是目前的力度还完全不够。在资源共享时,不仅要共享,更要注重信息资源的安全和知识产权的保护,不能为少数别有用心的人提供可乘之机。在共享时,要注意电子资源共享传输过程中的加密性,避免信息的截取和篡改。同时在电子资源的存储时,要注意数据的备份,防止意外情况造成数据的丢失。区块链技术是资源共享体系中,标识资源唯一性和识别访问者身份的利器,让加入共享的图书馆组成区块链联盟,将区块链的去中心化优势发挥出来,为鉴别资源的真假和访问者身份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在保证共享过程安全的前提下,破除图书馆之间的资源壁垒,对资源进行唯一标识,保证其知识产权,尽量为资源共享提供便利。

(二)运用大数据技术,创造以用户为核心的服务体系。传统的图书馆给人以高高在上的感觉,要使其服务质量更上一层楼必须转变观念,更多以用户的需求和体验出发,创造以用户为核心的服务体系。传统图书馆的图书流通服务一直是被读者评论最多的点,图书分类众多,如何快速找到自己需要的图书,对于读者而言至关重要。图书馆应根据大数据,分析读者查找图书的习惯,提供针对性的推荐图书清单,还能结合物联网,实现书籍的精准定位和书籍是否在库信息的提供,避免读者跑了图书馆又未能找到书的情况发生。不少图书馆运用各类小程序,开展了图书预约、图书自动投递、归还和根据预约信息送书等人性化服务,甚至可以使用人工智能机器人代替部分图书馆管理员的职能,突显出以用户为核心的服务理念,打造智能化的图书馆,真正做到用户至上。除传统的图书馆读者服务外,图书馆应该更多的扩充其教育功能,增加诸如儿童阅读区等专属区域,也可以参考一些书店,在图书馆中为读者打造专属自修区并配备零食、饮料贩卖机等,让读者不仅能学习,还能满足读者的味蕾,实现一体化的读者服务。

(三)提高用户的参与度,助推学术研究工作的开展。图书馆本质上是为的教学和学术研究工作服务,在挖掘创新服务点时要注重用户的参与度,明白他们工作、学习需要什么。定期开展各类数据库、文献查找的讲座,传播图书馆学的相关知识,帮助读者更好地运用图书馆资源为各类科研机构的学术研究工作提供服务。利用好图书馆自身的新媒体平台,做好用户的互动工作。针对读者时间普遍紧张的局面,可以多开展线上活动,通过钉钉、腾讯会议等软件,提升讲座的参与度和互动度。另外发挥线上交流的优势,通过互动主动摸清学术研究团队的需求,定制化的为研究团队推送相关学科的前瞻性研究简报,助推学术研究工作的开展。

四、结语

通过对图书馆核心业务的梳理,发现其最核心业务依然是资源共享和读者服务,随着时代的进步,图书馆以人为本,将技术创新和推广宣传也纳入到核心业务的范畴,使其在创新服务上达到了新的高度。图书馆在创新服务点的挖掘上,要坚持以用户为核心,注重新技术、新方法与用户的需求方向相匹配,致力于解决教学与学术研究中资源查找的问题。相信通过科技的不断驱动,图书馆的核心业务必将得到持续性的改进,为广大读者的工作和学习提供最大的便利。

参考文献:

[1]王芳.“互联网+”时代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的创新策略[J].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72-76.

[2]戴燕,刘利,潘颖.图书馆核心业务与创新服务挖掘研究——以“985工程”图书馆网站的新闻内容为对象[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6,(3):59-68.

[3]宫启生.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图书馆创新服务模式研究[J].甘肃科技纵横,2019,(10):61-63+60.

[4]何中华.大数据环境下面向图书馆资源的跨媒体知识服务研究——以四川铁道职业学院为例[J].科技咨询(教育科研),2020,(11):7-8.

科技咨询论文范文8

公路工程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基础工程之一,因此,公路工程施工单位有必要加强对于公路工程施工阶段的管理工作,保证公路工程的完成质量。当前在公路工程的施工阶段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因此,论文对公路工程监理在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对策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

公路工程监理;施工阶段;质量控制

1引言

对于公路工程施工单位来说,不断加强对于公路工程的监理与质量控制,保证工程的整体进度与完成质量,是其所追求的最终目标。为了这个目的的达成,施工单位有必要提高工作人员的思想认知,对工程监理与工程质量控制工作进行有效规范。但在当前的公路工程监理工作中,尚存在一系列问题,对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造成了极大的制约,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就成了当前公路工程施工单位需要关注的重点课题。

2公路工程监理在施工阶段质量控制的含义

施工质量控制与工程监理是对施工单位日常工作进行规范的重要依据与保障,通过建立工程监理与施工质量控制相关制度,规范施工质量控制与工程监理的操作流程,可以对公路工程的整体施工进行监控与质量控制,从而保证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能够满足质量需求。[1]做好工程监理与施工质量控制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公路工程能够顺利开展的基础与保障,能够推动公路工程施工的制度化、规范化与标准化建设。

3公路工程监理在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方法

3.1制定相应的工程监理与质量管理程序

在对公路工程进行工程监理与质量控制的过程中,需要严格遵照相关程序,严格规范工程监理与质量控制工作,使所有工作的开展都有所依据。[2]首先,要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与管理人员;其次,要有计划地进行技术交底;最后,要做好工程中所有技术资料及相关规范的整理与交接工作,并入库保存。

3.2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

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需要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管理办法,以此为基础,来有效地对工程监理与施工水平进行提高,使公路工程建设质量符合预期标准。[3]具体来说,就是建立施工质量控制与工程监理的管理办法,全面评估公路工程的施工方法与所有环节,据此细化管理工作,对工程的每个环节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从而保证公路工程建设可以达到相关的标准。在公路施工过程中,还要根据具体的工作情况,对工程监理与施工质量控制工作进行评定,对不足之处进行及时改进。

3.3对工程监理与质量控制体系进行完善

3.3.1加强对相关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

对工程监理与施工质量控制工作人员的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使其专业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保证公路工程施工的质量与规范。

3.3.2建立相应的监察体系

要建立针对工程监理与施工质量控制的监察体系,对其具体实施进行实时的监督与检查,保证监理与质量控制工作的规范性与有效性,对有可能出现问题的地方进行及时处理;制定分层次的监察制度,不同的管理阶层进行分层监察,保证监察的有效性;监察的结果要进行详细、务实的备案,若发现施工中存在安全隐患应立即停工整改。[4]

3.3.3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

建立奖惩制度并严格按照有关标准对工作人员进行考核,确保其能够按照公司制定的标准来开展工作,对表现优秀的员工进行奖励,对松散的员工进行处罚。公路工程施工单位要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来制定相应的奖惩标准,在制定之后要由领导审阅批准,同时成立相应的部门主管公司的奖惩工作,保证奖惩工作能够切实执行,从而保证公路工程的质量。

3.4落实工程监理与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3.4.1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

公路工程施工单位应该根据以往的工程监理与施工质量控制经验,制定出符合自身的管理制度,并对其进行不断完善与健全。[5]与此同时,施工单位还要在先进管理理念的基础之上制定出详细的工程监理与质量控制标准。

3.4.2对岗位职责进行明确

对各岗位、部门的职责进行明确划分,把具体的监理与质量控制职责具体到各部门甚至个人,对工程施工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进行充分的监管,保证公路工程的质量,杜绝安全、质量事故的发生。

3.4.3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

施工单位要制定健全的培训制度,对工作人员开展定期的专业培训,可以采取同行之间的交流与专家讲座等形式,这些都能够使工程监理与施工质量控制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进一步提高,从而保证工程质量能够符合标准。[6]

3.4.4进行有效管理

施工单位要严格遵守工程监理与质量控制的相关制度,设置专门的监督管理部门;要制定质量问题处理方案,尽量避免可能发生的质量事故,及时处理已经发生的质量问题,在最大程度上降低质量问题对公路工程带来的损失。

3.4.5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在工程监理与质量控制工作的实施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资金不足的问题,因此,施工单位要加大对于工程监理与质量控制工作的资金投入,满足工程监理与质量控制工作的需求,保证其能够顺利开展。

3.4.6抓住工作重难点

如何保证施工在规范条件下进行是施工质量管理中的重点与难点,其是公路工程施工能够顺利进行的基础与保障。同时,工程监理工作也需按照规范来进行,确保工程施工过程的安全性与高效性。

4公路工程质量监理与施工质量控制中应该注意的事项

4.1综合治理,预防事故

在对工程进行监理与质量控制的过程中,一定要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及时处理已经出现的质量问题;同时,要切实保证工程施工的规范性,从而提高公路工程的质量。

4.2加强领导工作,提高相关认识

工程监理与质量控制工作想要顺利实施,就必须要加强领导对于其重要性的认识,得到领导的支持。施工单位领导可以在人力、物力等方面加强对工程监理与施工质量控制工作的支持力度,保证此项工作的顺利进行,从而实现保证工程质量的最终目标。[7]4.3落实责任,全员参与工程监理与施工质量控制工作极为繁杂,其需要施工单位投入大量的人员与精力,因此,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必须要将责任落实,建立完善、严格的工程监理与施工质量控制责任体系,从而提高公路工程监理与施工质量控制的管理水平。[8]

5结语

工程监理对公路工程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做好公路工程的监理与施工质量控制工作,能够保证公路工程施工的安全性与高效性。因此,施工单位要对工程监理与施工质量控制工作提起重视,建立完善的控制体系、对工作人员进行严格的培训教育,从而有效保证公路工程监理与施工质量控制工作的质量,保证公路工程完成的质量与自身的经济效益,进而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刘万军 单位:内蒙古晟昱公路工程监理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余承宏.浅析公路工程监理在公路建设中的作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15):23-24.

【2】戴彩同.公路工程监理管理方法的探讨[J].科技与企业,2014(22):45.

【3】尹代刚.做好公路工程监理工作的措施[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4(11):77-78.

【4】余强,翁晓敏.浅析我国道路施工安全管理[J].科技咨询导报,2007(12):56-67.

【5】尹平.山区高速公路施工安全问题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外公路,2007(02):45-46.

【6】王祥林.浅议安全教育培训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安全、健康和环境,2007(01):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