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心理论文范例

焦虑心理论文

焦虑心理论文范文1

“旅游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教学难度较大的课程。首先,课程的综合性较强,涵盖了旅游管理专业与信息技术两方面的内容,教师很难把握教学内容的范围和深度,很多高校将其等同于“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其次,大多数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行文理兼招,加大了学生在信息技术知识等掌握上的基础差异,使得教师在教学内容和进度的安排上很难把握。此外,该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酒店、旅行社、旅游地等主要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实际应用能力,这种能力不仅是指旅游管理软件基本的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运用旅游管理信息系统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的能力,特别是能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知识,提出合理的系统需求,以指导信息系统开发的能力,这也是未来旅游企业CIO必须掌握的能力,这要求教师团队必须具备相关的实践教学能力。上述问题是大部分从事该课程教学的教师普遍感到困惑的问题,也制约着“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

2“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实施方案

2.1课程定位与教学实施方案总体框架

2.1.1课程的定位

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主要涉及信息通信技术(ICT)在饭店、旅行社、旅游目的地等旅游行业管理中应用的内容,运用信息通信技术处理旅游行业问题能力的培养是关键,而加强实践教学是提升这一能力的重要手段。课程基本教学内容方面,主要涵盖了旅游管理信息的基本概念、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组成及相关技术;饭店、旅行社等行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实务;电子商务系统的相关技术及其在旅游业中的应用等。课程能力培养方面,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旅游信息管理技术有一个全面清晰的框架概念,掌握旅游信息管理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概念、基本应用原则和操作方法,了解和掌握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全面了解并熟悉饭店、旅行社、旅游地以及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信息技术应用的基本内容,为今后从事旅游管理工作奠定基础,并能为从事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与维护工作起到铺垫作用。

2.1.2教学实施方案的总体框架

一是课程内容体系结构与传授。如何合理地构建该课程内容体系结构,使之准确地反映课程教学的重点,体现课程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实用性和系统性;如何处理教学难点和重点,使学生能真正地理解所传授的知识点。二是旅游行业管理信息系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如何建立系统化的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实际操作能力训练体系,使学生可以获得旅游行业管理信息系统实际应用能力的训练。针对上述两个问题,本方案从课程的基本描述和整体安排,旅游行业管理信息系统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的方法等方面,阐释了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实施方案的主体内容。

(1)基本描述和整体安排。本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必修课或大类课程,先修课程包括饭店管理、旅游社管理以及旅游目的地管理等专业核心课程,也包括计算机文化基础、数据库基础等计算机基础课程。基本学时安排64课时,其中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各32课时。实验教学可以单独开设。

(2)旅游行业管理信息系统实际应用能力培养的方法。由于对该课程究竟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认识不清,加之没有合适的实践课程教材,目前,关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各高校该课程教学的薄弱环节。从课程定位可知,该课程实际应用能力包括旅游管理软件基本的操控能力,以及通过信息系统提升旅游信息化管理水平的能力,还要能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知识,提出合理的需求以指导信息技术系统开发的能力。因此,可以结合学校实际,编制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实践指导用书,根据上述能力培养目标,组织实践教学知识体系,提出实验课程要求,并安排一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2.2教学内容的组织方式

本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方式有两种:一是围绕管理信息系统的理论体系展开,即“旅游信息管理基本概念—旅游信息管理基础技术—旅游管理应用系统—旅游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二是围绕旅游信息化管理的理论体系展开,即“旅游信息化管理概念—信息技术与旅游业的关系—旅游行业信息化管理—旅游企业信息化管理—旅游支撑体系信息化管理”。目前多数高校以第一种方式来组织教学内容,且在师资方面,主要由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承担。该方式强调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学科研究性,以信息管理及系统开发为课程的核心,贯穿整个教学内容。该方式教学要求高,教学难度较大。第二种方式侧重从旅游行业管理流程、旅游产业供、需管理流程、旅游企业内部管理流程的信息化来组织教学,涉及到信息技术方面的内容主要是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类型与作用、网络的类型和选择、信息设备的选择等基本知识,而对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等信息通信技术的知识很少涉及。目前,该方式因其教学内容在旅游专业上针对性、实用性更强,教学难度有所降低,也在不少高校展开。由于本课程是面向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旅游管理理论体系的建立是第一位的,信息技术应用理论体系必须服务于旅游管理发展的需要,换句话说,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明白怎样把信息技术应用到管理中,能使信息技术在管理中发挥最大作用。

2.3重点和难点的解决思路

明确课程教学的重、难点,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是教学目标达成的关键。这要求教师能从学生的角度,体会学生学习的困惑,反思教学设计中的不足,改进教学方法,真正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本课程的知识重点在于根据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原理,结合旅游业管理的特点,研究和探讨旅游业的信息化管理原理和方法。如某类型的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能解决什么管理问题,怎样支持企业运作等。同时,也要能根据自己旅游管理专业的特长,对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提出合理的需求指导和设计思路。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并不需要精通信息通信技术本身,因此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相关的技术传授不是本课程的教学重点,只需要掌握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原理。否则,只会徒增本专业学生的负担,增加教学难度,使其迷失在技术学习的漩涡中。当然,即使如此,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原理、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开发需求和设计,依然是本课程的教学难点。教师在研究教学内容及其组织方式的同时,更要对教学对象进行深入研究,把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特点,思考和探索教学内容中重点和难点的解决对策。

(1)选好教材;

(2)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

(3)推行“行业环境模拟化”的教学模式,在课程实践中,引进行业版旅游管理信息系统,打造行业模拟环境,鼓励学生参与旅游企业信息管理方面的实习和实践,使学生深刻认识和理解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运营。

2.4实践教学环节与考核

从课程定位可知该课程需要重点提升学生多项实际应用能力,而实践性教学是培养这些能力的重要环节,是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重要特色,也是培养旅游行业应用型人才的基本要求。为了系统地展开实验教学,可以把本课程实验分解成以下几个循序渐进的模块:办公自动化、数据库设计、旅游业管理信息系统操作、旅游电子商务。办公自动化实验主要学习Word、Excel(或WPS)的高级应用,在先修课程计算机文化基础学习的基础上,加强操控普通办公软件的能力。数据库设计实验目的是提高学生对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需求的认识,掌握设计步骤和原理。需要说明的是,本课程安排的数据库设计实验的目的,只是让学生掌握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并非要求学生进行专业的软件设计,因此可以选择相对易学易用的Access进行实验教学,并且可结合旅游企业管理需求的实际,开展小型管理信息系统或部分模块功能设计和实现,如酒店前台的预定、接待、客房、收银等部分管理功能的实现,将原来以验证性为主的实验变为综合设计性的实验。旅游业管理信息系统操作实验主要以酒店与旅行社等市场主流软件进行教学,切实提升实操能力,避免只使用教学版的模拟软件,可以使用多款软件比较教学,使学生具备“普适”的行业软件操控能力。该模块是实践环节教学的重点,除精讲操作步骤外,可采取角色扮演、虚拟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实践教学环节的落实,需要客观、公正、科学的实践评价。建议采用过程与结果并重,学生、小组、教师多方参与的方式实施。课程考核方面,可为笔试和上机操作两部分,终评成绩建议按平时20%、上机操作20%、笔试60%的比例计算。其中,笔试采用闭卷形式,重点考查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上机部分重点考核学生对行业(主要是酒店和旅行社)管理信息系统的操作能力,可要求学生模拟给定的工作任务,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各项操作。

3教学效果与讨论

焦虑心理论文范文2

【关键词】接纳与承诺疗法;文献计量学分析;机构;基金论文;文献类型

接纳与承诺疗法(ACT)是一种基于关系框架理论与功能情景主义的行为疗法,被认为是行为认知疗法的“第三浪潮”[1-2]。ACT的核心是提高心理灵活性,即作为一个有意识的人,更充分地利用当下的资源,从而可以改变行为或为实现既定的价值观和目标而不懈努力[3]。2009年刘兴华等[4]关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接纳和觉知疗法述评中首次提出ACT,并指出其是有效治疗PTSD的方法之一。近年来,ACT已广泛应用于慢性病、肿瘤、心理疾病等多种患者的治疗护理中[5]。本研究旨在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ACT在我国护理领域的发展现状及趋势,以期为开展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文献检索与筛选

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检索时间段为建库至2020年7月,检索国内所有期刊中发表的关于ACT的护理文献,检索词为“接纳与承诺疗法”(ACT)和“护理”,逻辑为“和”。文献纳入标准:文献内容必须与ACT相关;内容重复的文章仅算1篇。排除标准:征稿启事或者会议通告;仅有ACT等字眼但未深入分析的文献;未找到全文的文献。

1.2筛选文献

初步检索出340篇相关文献,根据题目和摘要初筛文献后,删除重复题录207篇,仔细阅读每篇文献,删除与护理不相关文献28篇,最终获取105篇文献。

1.3统计学方法

通过NoteExpress3.2.0进行文献题录导入,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包括文献发表年度及期刊分布、作者(以文章第一作者为准)所在地区和机构分布、作者合作度与合著率情况、基金资助情况等,并对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2结果

2.1文献发表数量及年度分布

ACT最早在2009年引入我国,2014年以前论文数量基本维持在每年1篇,2014年后发文量快速增长,尤其在2017年以后,每年数量均在10篇以上,见图1。

2.2文献期刊分布

105篇文献刊载在63种期刊上,其中《护理研究》刊载文献数量排名第一,占文献总数的5.71%。排名前5的期刊共发表文章24篇(22.86%),表明发表此类文章的期刊相对集中,载文量排名前5位期刊,见表1。

2.3作者所在地区及机构分布

通过统计第一作者所在地区和单位发文量,结果显示:105篇文献来源于26个省、直辖市,发文量居首位的地区是北京市,发文量排名前10位地区共发表文献82篇(78.10%),见图2。105篇文献中来源于医学院校(39篇)、学校附属医院(37篇)、省市级医院(20篇),其他(9篇);排名前5位的机构为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8篇)、中国科学院(5篇)、山西医科大学(3篇)、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3篇)、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3篇)。

2.4文献作者合作度与合著率情况

对纳入的105篇文献作者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05篇文献共324名作者,文献署名作者1~8名,19篇文献作者仅1人,文献独著率为18.10%,86篇文献涉及2名作者及以上,根据公式计算[6]:合作度是作者与文献总数的比值,合著率是合著文献与文献总数的比值,本研究文献合作度为3.10,合著率为81.90%。

2.5基金资助情况

105篇文献中,无基金支持64篇(60.95%),基金资助论文41篇(39.05%),其中部级基金资助16篇,省级基金资助13篇,市级基金资助9篇,其他类型基金资助3篇。

2.6文献类型

根据研究类型对105篇文献进行分类,主要分为以下四类:①实验性研究51篇,占文献总量的48.57%,其中随机对照试验49篇,自身前后对照2篇,18篇文献提到盲法;②类实验性研究10篇占文献总量的(9.52%);③综述36篇,占文献总量的34.29%,其中Meta分析5篇;④其他(包括个案报告、经验总结等)8篇(7.62%)。

2.7研究对象及干预形式、干预周期、评价指标

在105篇研究文献中,57篇文献明确了观察对象、干预形式及干预周期,共涉及研究对象8035例,年龄18~81岁,以癌症患者(14篇)、抑郁焦虑患者(13篇)、慢性病(糖尿病、心力衰竭、脑卒中等)(12篇)为主。干预形式以面对面团体干预为主(46篇,占69.23%),ACT干预周期主要集中在6周(8篇),2周(7篇)、4周(6篇)。ACT的评价指标以焦虑抑郁、生活质量、心理灵活性等居多,见表2。

3讨论

3.1ACT受到临床广泛关注

学科文献量是反映该区域的发展速度、状况和科学研究成果的数量的重要指标,同时反映了社会重要性程度[7]。2009年,ACT被正式引入我国,但在2009—2013年我国护理研究领域ACT数量维持在每年1篇的速度,直到2014年才打破这种局面,2017年以后相关研究文献呈迅猛增长之势,尤其是近两年,数量达到30篇以上,由此可以看出该疗法刚引入我国时并未引起研究者的注意,但随着行为疗法在护理领域的不断应用,ACT已成为我国护理研究领域的热门话题。此外,105篇文献刊载于63种期刊上,发表文献数量最多的是《护理研究》,排名前5位期刊共刊载文献24篇(22.86%),可见发表该类文章的期刊相对集中。由表1可以看出载文量排名前5位的期刊有3种均为护理核心期刊,2种为为医学相关期刊,表明ACT相关文献发表质量相对较高。

3.2文献来源地域、机构分布分析

本研究中105篇文献来源于26个省、直辖市,发文量居首位的地区是北京市,其次是江西省、江苏省、广东省;发文量排名前10位地区共发表文献82篇(78.10%),表明文献来源的地域分布不平衡,部分地区未涉足本研究领域。ACT发文量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原因可能是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医疗水平发展较快、医疗资源较为丰富,ACT研究开展较早。研究结果显示,文献来源主要是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其他省市医院。原因可能是该类医院对护理科研较为重视,科研氛围较强,护士科研能力较强。ACT作为第三代认知行为疗法,已被证实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应进一步加强宣传与使用力度,同时需提高护理人员科研素养,以进一步促进ACT疗法在我国护理研究领域中的应用。

3.3文献合著及科研基金资助情况分析

ACT研究合作度为3.10,合著率为81.90%,明显高于我国核心期刊作者合作度与合作率水平[8],表明ACT研究领域作者合作度较高,但发表2篇论文仅占总数的11.43,提示我国ACT研究作者合作度虽高,但尚未形成核心作者群。课题主要研究方向或者近阶段工作重点可通过基金资助体现,接受基金资助的论文更能反映研究的重点[9]。本研究结果显示,105篇文献中受基金资助的41篇(39.05%),基金研究支持力度尚可。部级项目基金对象可以代表行业或领域最前沿的发展状态[10],本研究中仅16篇论文受到部级基金项目资助,说明ACT在我国护理学科还需要进行更深入、更科学的研究与探索。未来建议研究者在ACT领域进行持续性的、多层次的研究,形成系统性研究方案,提高基金项目申请命中率,以形成核心著作群。

3.4ACT研究对象、干预形式、干预周期、评价指标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ACT在我国护理领域的研究以癌症、抑郁焦虑、慢性病患者为主,年龄范围在18~81岁,跨度较大,表明ACT适用人群较为广泛。从文献类型看,58.10%为临床试验研究,46.67%为随机对照试验,49篇文献交待了具体的随机方法,有18篇文献提到盲法。随机和盲法是确保临床试验质量并减少或避免偏倚的有效方法[11],表明本研究中ACT干预研究严谨性有待进一步提高。本研究ACT干预形式以面对面团体干预为主,干预周期主要集中在6周,2周、4周,仅2篇论文提到了随访,表明ACT干预时间不统一,且较少关注研究长期干预和随访,与梅兴燕等[12]研究结果一致。研究表明,患者心理状态是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需要给予持续性的关注[13],因此,建议未来开展相关纵向的研究,延长干预、随访时间,探讨长期干预效果。此外,由表2可知ACT的评价指标集中在焦虑抑郁、生活质量、心理灵活性、自我效能、创伤后成长等心理指标。ACT主张帮助患者积极面对生活中痛苦与不美好的经历,重新建立价值观,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因此结果指标主要集中在心理健康相关指标[14]。

4小结

焦虑心理论文范文3

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焦虑是外语学习者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极易受到学生心里因素即情感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学生焦虑情绪的产生会妨碍语言的输人与产出,造成语言学习和交流上的障碍。本文以语言学家Kim的外语听力焦虑量表为指导,探究了基于堪工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的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听力学习焦虑的程度和相关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努力探讨消除或缓解学生焦虑情绪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大学英语听力;焦虑情绪;措施

随着20世纪中后期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和发展,人们意识到人的情感发展和智力发展同等重要,教学活动的开展必须以人为中心,重视学习者的个人情感和心理需求。因此,针对英语听力学习中普遍存在的焦虑现象,调查并找出产生听力焦虑的因素更为重要。基于此,本论文在众多学者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独立学院非英语专业大一学生的英语听力课堂中,学生普遍存在的焦虑现状进行了调查和研究,以探究基于堪工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的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听力学习焦虑的程度和相关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努力探讨消除或缓解学生焦虑情绪的有效途径。

一、Kim的外语听力焦虑量表

Kim曾对韩国英语学习者存在的听力焦虑进行了研究。为了更准确的测试学习者的听力焦虑,Kim设计了一个专门针对听力学习的焦虑量表。结果表明,在测试学习者听力学习中存在的焦虑情绪时,该量表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因此该量表成为了后来诸多学者研究语言焦虑的一个理论基础。在分析总结了学者们对英语听力焦虑来源的研究之后,笔者归纳总结了三大类:与听力材料相关的焦虑情绪、与信息加工过程相关的焦虑情绪和与教学方法和学生个人因素相关的焦虑情绪。并在此基础上对Kim的焦虑量表进行了稍微的调整,设计出了适合本研究的英语听力焦虑量表。

二、基于听力焦虑量表的调查

为了提高听力教学的效果,我院每周都会召开一次教学交流会议。在会议上,老师普遍反映听力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焦虑情绪严重、教学效果不佳。针对此现状,笔者参考了kim的有关听力焦虑的问卷,设计了英语听力学生焦虑心理调查问卷,对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89名堪工专业一年级学生进行了实时问卷调查。该问卷除了基本的调查对象信息外,问卷由三十个选择题构成。其中,1-10题是与听力材料相关的焦虑情绪的陈述;11-20题是与信息加工过程相关的焦虑情绪的陈述;21-30题是与教学方法和学生个人因素相关的焦虑情绪的陈述。在此基础上抽取了焦虑情绪表现严重的20名学生,进行访谈,旨在找寻产生听力焦虑心理的因素,由此得出研究结论。

三、调查结果及对应的改进措施

通过与学生的访谈发现导致学生英语听力焦虑心理产生的因素有很多,经总结归纳共有5个主要因素,它们分别是老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及考试和负评价的影响。针对以上产生焦虑的五大因素,结合学生访谈得到的数据,可以从教师教学、学生个人努力、听力材料的筛选、听力课堂的营造和对待考试和负评价的态度这五个方面着手降低学生的英语听力焦虑情绪。

(一)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努力降低学生的听力焦虑情绪。按照听力教学的三个步骤,!)在听力训练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充分的预测;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语言提示和背景知识介绍等;甚至老师还可以在播放录音前先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对接下来的语言输入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这样可以很大程度上缓解学生的焦虑情绪。2)在听力训练过程中,教师要以任务教学法为中心,为学生提供不同形式的任务,包括选择、填空、排序、听写等。在播放录音的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困惑要及时的给予指导和帮助,并鼓励学生说出他们已经掌握和没有掌握的部分,在这个互动过程中,学生会体验到成就感,有助于降低焦虑。3)听力训练结束后,教师应当继续组织丰富的课堂活动,例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话题总结或者是写作来强化听力材料中的知识点。与此同时,学生在与老师和同学的互动中,加深了对之前听力材料的了解,并且有了语言的输出,这种学习的乐趣可以缓解学生的听力焦虑。

(二)学生作为听力教学的主体,为了缓解听力焦虑,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树立听力学习的信心、并且进行合理的自我评估。此外,听力学习中的焦虑情绪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学生英语基础的薄弱,所以提高学生自身的英语水平是缓解焦虑的一个重要途径。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重语言基本功的巩固,注重“听、说、读、写、译”五种学习技能的交互养成。最后还要在平时的听力训练和课外学习中,注重积累听力策略,努力寻找适合自身的听力策略。

(三)教师应当努力营造一个轻松自在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自由表达思想、不用担心备受歧视,此外老师要及时地给予学生称赞和鼓励。(四)面对考试和负面评价带给学生的焦虑,老师一方面应当调整测试的难度和内容;另一方面必须为学生创造机会感受成功。学生在不断的进步和时不时的鼓励中,慢慢会获得自信,由此逐步消除焦虑情绪。

结语

总之,大学英语听力课堂中学生的焦虑情绪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为了缓解学生的焦虑情绪,教师和学生都应当付出努力,以期提高听力教学的效果,由此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

作者:袁海燕 黄宴 张弘文 单位: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2]刘航,张晓君.大学非英语专业学习者英语听力焦虑因素的实证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35.

焦虑心理论文范文4

关键词:心理健康;思政教育;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一、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创新的必要性

(一)留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亟待重视

随着中国国力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来华留学生规模持续增长。据教育部统计,早在2016年中国便已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生留学目的国,以至2018年在中国高等院校学习的留学生总数突破49万人。来华留学生数量的增长伴随着留学生教育质量问题的凸显以及社会新闻和舆论对留学生群体的关注,跨文化适应困难、语言障碍、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等成为引发在华留学生抑郁、焦虑、孤独等心理状况的主要成因。近期一项关于留学生群体的心理状况研究表明:出于遵守留学国和就读学校的政策和要求,学生因无法跨境、返校而产生心理影响;离家求学越远,受到的心理影响越大;留学生对家人的健康和安危产生担忧;研学交流、毕业典礼等活动的推迟引发情绪低迷;由传统课堂向线上课堂的教学模式转变给学生带来学习障碍,尤其对于偏远地区网络设备条件较差的学生来说,无法参加线上课堂会给他们带来心理压力;以及其他原因引发焦虑情绪等。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亟待革新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面向高校本科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是高校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主渠道。任课教师作为一门课程教学的施动者,从施动者的能动性而言,应最大限度地从教师个人、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践方面发挥课程育人的作用。部分研究表明,情绪管理、人际关系、压力应对应作为教学主要内容,作为相较于被动地吸收知识的大学生更青睐教师采用情景模拟法、案例分析法、轻松教学氛围创设、角色扮演法等实践性强和学生参与度高的教学方法。有关高校网络课堂学生在线学习活动和学业任务的研究发现,学习者、教育者、同伴和家庭是影响大学生在线学习投入的重要因素,即学生个体的自主动机、积极情绪、自主学习能力及信息素养等越高,个体在线学习投入度越高;教师的教学临场感、师生互动和对学生积极支持的程度越高,学生在线学习中认知、情感与行为的投入度越高;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在线上课平台、网络学习资源及学习支持服务的高效、便捷,同伴间的良好互动和协作,以及家庭成员的良好沟通、支持等,都会对大学生的在线学习投入产生积极影响。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需深化融合

在如何将来华留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结合的研究问题上,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层面的思政教育路径研究、思政教育渠道的协同研究、课程思政的理论探究以及具体课程思政融合实践研究等。如果以“政府—高校—师生”作为研究对象划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研究层次,现有研究层次主要关注中、微观研究对象,中观研究主要聚焦“高校应如何开展思政育人”,微观研究主要探索“教师应如何实施课程思政”,其中理论探讨较多,微观层面的实践研究深度有待挖掘。尤其针对来华留学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的课程思政建设,实证研究和行动研究相对不足。

二、思政教育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路径探究

笔者任课的学生主体为经济贸易专业大二的非洲留学生,全班18名学生,主要来自非洲大陆不同的非英语母语国家。经向相关教师了解,该班学生“比较有个性”,敢于发问与质疑。为了减缓留学生的焦虑、恐慌等常见消极情绪并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同时加强课程思政建设,融入中国国情、中华文化、道德修养、法律常识等思政元素,针对性地改革创新线上教学模式,笔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程目标、学时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进行了相应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该课程以心理学的科学原理和方法为基础,根据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在团体的情境下,借助共情、倾听、提问、表达等各种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技术,有针对性地对生命教育、自我接纳、人际关系、问题处理、情绪管理、学习技巧、恋爱和社会道德等方面展开教学。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和心理调适能力;通过训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适应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

根据笔者所在高校的教材征订和管理的相关要求,为了满足教材语言为英语、教材内容为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出版社为国内出版社、教材费用尽可能低廉的条件,本课程在为数不多的选择范围里选用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年出版的《心理学与生活》(第19版,英文版)作为教学用书。由于该书在美国部分高校是作为心理学专业的教材,内容理论性较强、偏向专业化,因此笔者作为任课教师同时参照《大学生心理素质训练》(黄群瑛著)、《新编大学生心理健康》(王志兵、杨丽著)、《大学生心理素质训练教程》(郑洪利著)等教材内容,并结合知网、springer和GoggleScholar等文献数据库或文献搜索工具筛选的相关中英文学术论文,以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卫生知识,以“教学课件为主,其他材料为辅”的理念,有选择性地将内容制成教学课件并将英文版课程大纲、电子教材、课件及文献等电子版学习资料提供给留学生班级。

(三)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

通过课前授课班级情况调查,发现疫情期间3名留学生身在中国,其余大部分学生因疫情影响待在非洲。基于学生意愿、跨境教学的需求和授课教师本人网络教学的设备条件,本课程采用腾讯会议、腾讯课堂等在线教学平台和QQ、微信、钉钉等即时通讯软件,采取线上实时课件讲授、直播教学、教学视频播放,组织线上讨论、线上活动、线上答疑辅导等多种方式开展线上创新教学模式,以及线上模拟法、案例分析法、轻松教学氛围创设、线上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法进行教学。与传统教学相似之处在于,本课程的线上教学流程包括课程导入、课程考勤、课程讲授、多媒体演示、教学视频观看、讨论与答疑以及作业布置等。创新之处在于:强调借助共情、倾听、提问、表达等心理咨询技术营造轻松课堂氛围、给予学生积极的心理援助,同时结合留学生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背景和专业兴趣,将部分市场心理学知识与中国国情、中华文化、道德修养、法律常识等思政元素以角色模拟和案例分析的方式融合于课堂教学之中。譬如:在情绪调控训练的模拟情景中,假设一个商业个体户与挑剔的顾客产生了语言冲突,学生如果作为商业个体户该如何控制情绪,并顺利解决与顾客的冲突。通过这样的角色扮演和模拟,能提升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知识巩固和运用能力。此外,向学生推荐英文慕课平台(FutureLearn,Coursera,edx,Alison)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课后自学,如哈佛的积极心理学课程,以补充课上有疏漏或不涉及的内容。

(四)评价方法

本课程的考核方式是随堂考查。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占30%)与课程论文(占70%)组成,平时成绩由考勤、参与课堂活动、问题讨论、平时作业、课程论文等项目构成。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课程论文要求每个学生的论文应该包括以下内容。1.介绍在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以前对心理学的先验认知或误解。2.运用学过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展现自己对某种心理学现象或观点的看法。3.探讨现实生活中可运用的方法、策略和技巧,以改善自身心理健康。4.结合实践分析心理健康技能(感恩练习、冥想、交流等)给自身带来的影响或益处。5.总结课程学习的收获以及该课程对于自身的意义,并表达未来对自身心理健康发展的期待。

三、思政教育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教学的教育实践反思

(一)学生的规则意识得到增强

在线上教学实践和教育观察过程中,部分留学生在课程早期阶段有以下影响课堂教学的无意识行为呈现:忘记线上开课时间导致迟到或缺勤;个别学生因表达欲强,过于踊跃的线上发言和表情包使用影响教学秩序;部分学生缺乏自信,不敢加入课堂讨论活动等等。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通过采用心理学的鼓励技术和正强化原则,在每堂课对按时出勤的学生给予表扬,对积极参与线上教学活动的学生表示鼓励,对迟到但表达歉意的学生给予理解,对遵守课堂秩序的学生表达感谢,学生的行为表现逐渐得到改善。偶有迟到的学生出勤率越来越高,不愉快的课堂行为因得不到鼓励而逐渐消退,学生向教师展现的交流方式越来越趋于双向和互动,而非以个人为核心的自我表达方式。学生通过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接受关于法制和社会习俗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逐渐发自内心地认同规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价值观以英文为教学语言,以文化探讨的方式传达到学生内心。学生在话语里反映他们遵守课堂纪律、遵守法律、遵守社会公德规则的愿望,譬如“老师,很抱歉我可能打断你一下(interruptyourclass),但我想和您讨论……”表现了学生讨教问题的意愿和维护教学秩序意识的觉醒;在行为上塑造他们的习惯,比如说尊重“不评判他人(Stoppingjudgingothers)”的课堂要求,在进行学术争论时对批判他人的倾向或行为进行自我纠正,并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趋向正面发展

相较于学生在课程早期阶段的表现,该班级留学生在后来以及课程即将结束阶段的话语、作业、表情及课程论文都反映出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趋向正面发展。在课程早期阶段,大部分学生线上的情感表达比较保守,个别学生出于对课程与教师的探索、期待而作出热烈但随意、轻佻的表达。随着课程的进行和共情、鼓励等心理咨询技术的应用,学生逐渐卸下心防、打开心扉,在课堂对话中显露自身的真实情绪,在感恩练习中表达对父母的感恩,在生命教育章节的学习中流露出对他人的人文关怀和同情,随意、轻佻的表达方式出于对教师的尊重而迅速消退,学生在线上课堂微笑的频次也越来越多,甚至会有学生在微信上以“老师,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门课”等话语表达对课程的喜爱。在态度上,大部分学生对目前的人生阶段的满意度由“不太满意”和“一般”向“一般”和“满意”过渡,并表达出作出改变的意愿和对未来的积极愿望。除在生活态度上有积极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也愈发端正,主要体现在:积极上课不迟到、渴望教师的鼓励和回应、主动发问并探讨学术问题、兴高采烈地表达延长课时的期望以及积极且有创造性地完成课程作业。在价值观上,学生在话语与文本中表达出实现理想、赡养父母、帮助他人、回馈社会、报效祖国等积极正面的看法。整个课程因价值观分歧而引发的争论仅有一次,在生命教育章节讨论人生意义的环节,有学生表示人生意义在于追求物质财富,有学生认为人生意义在于精神财富,剩下学生则认为两者兼需。通过课堂上的提问、表达、倾听和引导,学生最后达成一致,认可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三)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得到增强

教育部出台的《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要求“来华留学生应当熟悉中国历史、地理、社会、经济等中国国情和文化基本知识,了解中国政治制度和外交政策,理解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和公共道德观念,形成良好的法治观念和道德意识”。因此,通过在课程教学中融入中国国情、中华文化、道德修养、法律常识等思政元素,留学生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得到进一步增强。留学生不再仅仅把中国当成留学国,留学的经验、师生的情感交流增强了他们对中国的认同感,使他们时不时表达出“中国做得好(Goodjob,China.)”以及对中国学校的怀念和返校的热切心理。但由于该课程不似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概况等专门向留学生普及中国文化和中国国情的课程,思政元素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过程中存在零碎化、非系统性的特征。同时,留学生将教师作为一个了解中国的渠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因兴趣或启发而随机发问,问题不一定来自教师准备的教学内容,因此对教师的知识储备和应答能力具备一定的挑战性。留学生基于认知需求以“外来者”的视角从比较的维度观照中国与自身国家的异同,不仅促进其对自身国家发展的关心,反过来也促进其对中国不同国情的理解。

(四)跨文化交际能力得以提升

随着中国国情、中华文化、道德修养、法律常识等思政元素以角色模拟和案例分析的方式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及共情、倾听、提问、表达等心理咨询技术的应用,留学生在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逐步提升了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课程初期阶段,整体留学生对跨文化认知能力处于防守和审慎的阶段,他们倾向于以自己的民族为中心,潜意识里倾向于认为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是普世的、正确的,而易于忽略文化间的不同,表达时较少考虑来自于其他文化的感受。譬如,在课程中,谈论到饮食文化里的米饭,学生会不假思索地表达非洲米饭要比中国米饭好吃。在课程即将结束阶段,整体留学生的文化敏感性和跨文化胜任力得到进一步增强,他们逐渐意识到各国文化不同,自己所属的文化不是唯一的或举世独尊的,开始愿意尝试体验并平等看待不同的文化,甚至产生认同感并接纳其他文化的视角,从而在态度和行为上根据不同的文化规范做调整。譬如,最开始教学过程中,学生倾向于用辩驳的方式与教师和其他同学讨论问题,会导致其他同学感到“下不来台”而回避线上课堂讨论。但随着教师尝试与学生共情,倾听学生的见解和看法,鼓励和表扬学生的积极观点,通过提问诱导学生从跨文化多角度思考,以及辩证地表达教师自身的观点,会发现学生在涉及中非文化差异的讨论上会向辩证的思维方式靠拢。不同于之前倾向于情绪和立场主导的思维方式,学生会在表达看法时更趋向于理性地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表达方式在力求客观的同时也避免让来自其他国家和文化的人感到尴尬。

四、结语实践证明

通过对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教学要素进行创新,将共情、倾听、提问、表达等心理咨询技术应用于线上教学模式,将中国国情、中华文化、道德修养、法律常识等思政元素以角色模拟和案例分析的方式融入留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能够增强来华留学生的规则意识,提升来华留学生对中国的认识、理解,促进他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积极发展以及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留学输出国和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国[EB/OL].(2017-03-1)/[2020-09-15].

焦虑心理论文范文5

本文在分析研究生心理健康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的基础上,探讨了加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发挥导师的引领作用;强化辅导员的陪伴作用;完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积极开展体育锻炼等文体活动。

【关键词】

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现状;原因;教育对策

研究生是我国最高层次教育培养出的高层次人才,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更肩负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伟大使命。近年来,国家逐年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而且缺乏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控制,导致研究生整体素质下降。随着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承受多重压力的研究生也随之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如何改善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升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成为国家、社会和高校面临的刻不容缓的问题。

一、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国内各个专家机构对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都做了大量的调查与分析。2011年,马喜亭、李卫华用SCL-90及《研究生压力问卷》针对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和生活压力做了调查研究,存在心理问题的研究生占44.16%;与全国成人常模比较“强迫”、“抑郁”、“焦虑”、“恐怖”及“精神病”五个因子得分均高于全国成人常模。[1]同年龚惠香以浙江大学为例,针对研究生心理健康现状及需求做了研究,显示男性把“压力问题”排在首位,女性把“职业发展问题”排在首位;未婚的心理健康问题大于已婚的;农村家庭的心理健康问题大于城市家庭的。[2]2015年赵红伟、徐海燕用SCL-90量表对高校研究生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有三成学生存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并且与学历呈正相关的关系。心理问题主要集中体现在“人际关系问题”、“学业问题”、“自尊问题”上。[3]

二、高校研究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1、追逐功利的心态

现在研究生越来越多抱着功利的心态进行学习和科研活动,这与个人有关,也与学校的教育有关。研究生的教育都强调论文、学习成绩和科研成果,而这些又直接影响到奖学金的评定。僧多粥少的局面也必然导致同学之间关系的疏远和相互猜忌。随着论文要求的越来越严格,而且对发表质量和数量都有规定,这也让研究生的心理负担加重。

2、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随着研究生的全面扩招,研究生的文凭价值降低,就业前景也不如以前那么好,有时甚至还比不上本科生的就业率。学历越高,期望值越高,对未来的期待也越大,但在现实中一些用人单位更愿意用更低的工资去聘用本科生,而一些研究生迫于现实压力不得不去与专科生竞争同一个岗位。研究生在理想与现实的差距面前,往往都会产生挫败感。

3、网络导致人际关系淡漠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成为研究生学习的重要手段。与此同时,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日益凸显:网络交往淡化了生生与师生之间多方位的人际关系;沉迷于网络容易使研究生漠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降低现实的人际沟通能力;网络“教育”和“监控”功能的弱化,大量的不良信息正在慢慢侵蚀着研究生的责任感和道德感。长期人际关系的淡漠就会引发研究生心理和生理各方面的问题,表现为情绪低落、焦虑易怒、思维缓慢、反应迟钝、精力不集中、丧失学习兴趣等。

三、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国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虽然很重视,发展迅速,力度也大,但主要是针对大学生。研究生作为国家高素质、高层次人才,人们会认为研究生各方面素质都会高于大学生,但其实不然,要面对比本科生更大压力的研究生在心理素质方面相应会更容易出现问题,出现的问题也会比大学生的更严重。对比本科生心理教育工作的开展,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资源配置方面:服务层次不够深入;硬件设施方面不够完善;专项经费投入较少且来源单一。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培训力度不够;兼职为主且专业不对口,专职教师较少;男女教师比例不协调,女教师居多。教育体系方面: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四、加强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发挥导师的引领作用

导师的治学态度、个人作风、道德修养对研究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引领作用。导师不仅要指导学生的学业科研方面,还要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做到关心每一个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亲人般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减压策略,共同应对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2、强化辅导员的陪伴作用

辅导员作为研究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与学生成为朋友,帮助研究生应对心理压力和问题,促进研究生健康成长。为了更好地做好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辅导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应提高自身能力素质,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以体验式教育为模式,以饱满的热情、积极向上的态度、独特的人格魅力和丰富的理论知识投入到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

3、完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建立针对研究生心理健康的资料数据库,及时更新,全面动态地掌握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督导制度,依靠专兼职心理咨询师,为学生提供工作日全天候个体咨询,对学生的心理危机进行及时的干预、有效的防范。因为心理咨询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时候还可能出现反复,所以需要建立跟踪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4、积极开展体育锻炼等文体活动

体育锻炼不仅是身体健康的重要保障,而且对心理健康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学生通过参与集体的体育活动,锻炼了身体,超越了自我,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增进了同学间的感情,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愉悦感和幸福感,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使生理和心理各方面都得到积极的发展。

作者:李绮雪 单位:河南中医学院

【注释】

[1]马喜亭,李卫华.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生活压力调查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

[2]龚惠香.社会变迁与研究生心理健康调适—以浙江大学为例[J].浙江学刊.

[3]赵红伟,徐海燕.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心理咨询趋势的调查研究[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5.01.28+40.

【参考文献】

[1]欧阳丹.广西地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04.84-85.

焦虑心理论文范文6

【关键词】焦虑;心理;缓解;钢琴演奏

我国钢琴起步比较晚,在钢琴演奏心理方面的研究是有所欠缺的。笔者查询了与钢琴演奏焦虑心理相关的论文有两百多篇,调查中显示,有16%的人表示自己有紧张焦虑的情绪,所以重视演奏者的心理状态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立足于演奏者的角度,对他们如何产生这种心理进行了分析,运用心理学分析,让演奏者有一个良好的心态。

一、钢琴演奏中焦虑心理的症状以及成因分析

(一)钢琴演奏焦虑心理的症状基本概述

适度的焦虑心理其实是正常的状态,可以促使人去完成迫切想要达到的任务,但是这种焦虑心理时间和程度超过自己所能承受的能力,就会产生极度的焦虑情绪,从而影响正常的精神状态以及健康状况。焦虑的表现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精神性焦虑,表现为没有确切对象与理由的坐立不安、焦虑烦躁、时常担惊受怕、注意力不集中或者容易被激怒;另外一种是躯体焦虑,表现为肌肉紧张、出汗、呼吸急促等症状。放到钢琴演奏过程中也是一样的,我们更多的情况是躯体焦虑,有不同程度的紧张情绪,比如轻则流汗导致滑键,重则会无法集中注意力,有一些演奏者甚至出现忘谱以及手指不听使唤的情况。

(二)钢琴演奏焦虑心理的原因分析

首先,产生焦虑心理一定程度上与自己不合理的认知相关,比如过分地要求自己在演奏中超常发挥,如果自己失误就会夸大自己的错误以偏概全,不能正视自己的错误,甚至是没有承受失败的勇气,因此迫切地想要完成某一件事情并且不允许自己出现任何的瑕疵,不能太过分看重成功与否,就算是不成功自己也从中得到了锻炼。其次,产生焦虑心理还与自己对所弹曲目技巧的掌握程度有关,如果表演过程中缺乏自信心以及缺乏表演的欲望,其实可以归结为对这首曲目没有做充分的准备,导致自己充满了焦虑的心理和怯场。钢琴演奏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在视觉、触觉、听觉上对演奏者有很大的考验,我们在平常练习的时候要先看再弹之后要听,眼睛要快速地识谱,当我们在弹第一小节的时候眼睛就已经要看到第二小节,同时我们要判断自己弹奏的正确率,比如弹奏的拍号、调号、音高位置以及声部之间旋律的层次、乐句的划分,我们还要了解整个曲子的创作背景以及曲式结构。最后,产生焦虑心理还与演奏者的经验有关,这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很多演奏者都是在琴房练习,没有太多上台的经验,还有一些登台就怯场的演奏者更是具有较大的压力,所以不要害怕失败,多多上台练习,相信自己。

二、缓解钢琴演奏中焦虑心理的有效方案

(一)培养音乐记忆的能力

在我们熟练了曲目技巧之后可以进入背谱阶段,背谱的方式分别是逻辑记忆、听觉记忆、运动记忆、视觉记忆。其中运动记忆中采取的方式是肌肉记忆,肌肉记忆是大多数演奏者最常见也是最常用的一种方式,在漫长的练习过程中我们多次反复的练习就可以形成,这种方法有利有弊,因为如果一旦在弹奏的过程中受到外因或者内因的影响而被打断那么就会严重地影响演奏者的表演而且会使得自己更加焦虑。听觉记忆和视觉记忆可在刚刚练习的时候就加入,听觉记忆的方法是效率最高的背谱方法,但需要一些先决条件,使得这种方法的实际操作可能性不大。首先它要求具有敏锐和准确的音乐听觉,其次还要有极其完美的演奏者提供正确的听觉范例。如果单纯靠听觉记忆来背谱,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很可能会不由自主地完全模仿范例者的演奏风格。最重要的是很难有一个理想的演奏范例为听觉记忆提供范本。视觉记忆往往用于跨度比较大、音符较为密集的片段,比如在肖邦练习曲Op.10No.9中,右手跨度太大并且是以八度进行,就需要演奏者进行视觉的记忆,因为速度太快或者跨度太大演奏者来不及去顾及,听觉记忆是对旋律、节奏、音高的记忆,如果弹奏过程当中出现了错误也可以提醒演奏者,因而这两种方式对于演奏有很大意义。最后一种是逻辑记忆,第一步是要对曲目整体的曲式结构、和声、织体、调性分析记忆。随着钢琴学习程度的不断提高,作品篇幅越来越长,从只有一两行的小品逐渐发展到动辄十几页乃至几十页的大作品,这种时候已经不适合采用早期那种从头至尾弹奏记忆的背谱方式,而应当分节分段地有意识地把作品化整为零地逐步背下来,特别是在一些再现、模仿、变奏等环节,需要特别抽出来分析和练习加强记忆。例如,在再现部,开始部分往往和呈示部完全相同,而随后会进入转调,这个转调的部分就是背谱中需要特别注意的环节。这样分节分段并且有重点地背谱会大大提高学生的视奏水平和背谱速度,在麦克道威尔的《女巫之舞》中呈示部和再现部很相似,便可采用逻辑记忆的方式进行背谱。笔者认为在考试和比赛中要把听觉记忆、视觉记忆、运动记忆与逻辑记忆相结合,无论是哪种记忆方式都要采取分节分段,演奏者基本上可以在拿到乐谱的一周后顺利地把一首十多页的钢琴作品完整背下来演奏。尽管也许在某些技术段落的演奏速度上还需大大改进,但在基本的读谱方面已经基本完成任务。刚上台会比较容易紧张我们可以先采用逻辑记忆与视觉记忆来缓解部分焦虑的情绪,当进入状态之后,我们便可采用运动记忆以及听觉记忆,这样他们之间才可以做到相辅相成、相互渗透,并且也可取长补短,如果处理好这些问题我们在演奏过程中不合理的情绪可能会有所缓解。

(二)哲学理论的自我调节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认为,对立和统一表现了矛盾的两种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两方相互依存又相互贯通的性质以及趋势;而斗争性又是指矛盾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笔者认为钢琴演奏中这一关系原理也很大的帮助,首先我们知道焦虑和放松在生活当中是无处不见的,一个人的心理素质,虽然和先天性遗传密不可分,但是对于后天的自我调节以及影响也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我们从刚才的原理中明白,我们要正视焦虑,因为同一性和斗争性说明了事物发展表现为相辅相成,矛盾双方还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我们在平常训练的时候就要带着这种意识来完成作业,这样才能比较流畅以及放松地完成演奏。笔者认为选择曲子时首先要选与自己水平相当的曲目,这样提高也会很快,但如果为了拔苗助长而挑选了与自己水平不相符合的曲目,则会影响自己的进步,产生厌学和焦虑情绪;而有的习琴者低估了自己的实力,往往可以胜任的曲子但因为没有信心而不去尝试,一遇到了难点就胆怯害怕。我们应该理性地分析这些问题,保持积极稳定的心态,扬长避短就可以收获技巧与信心。像郎朗等钢琴家在举办音乐会的时候首先会演奏一首第一乐章比较抒情的乐曲,因为可以让演奏者慢慢背谱以此缓解焦虑紧张情绪。

(三)运动心理学的调制

运动心理学在国外是一个新兴起的研究领域,不同的精神状态会对两个实力差不多的运动员在比赛或者考试的成绩上产生很大影响,钢琴演奏也是一个竞技的过程,演奏者在大多情况下要对肌肉加以控制,但精神状态的好与坏会对控制的过程有着抑制或者促进作用,所以运动心理学对于调节钢琴演奏中的焦虑心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时运动心理学也是研究从事体育活动时心理的特点及其规律的学科,可以为平常训练提供科学的指导,有效避免一些不良情绪的产生。在《简论运动心理学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一文中思维控制法、心理演练法等演练法都是比较适合演奏者调节的方式。思维控制法就是控制不良好心理的方法,我们可以向老师寻求引导,比如说在产生焦虑心理的时候我们可以想一些美好的事情,想一想自己曾经演奏中完美的瞬间,给予自己积极的暗示,我们努力创造积极情绪培养自身的信心。心理演练法表现为在每次上台表演前先放松自己,演奏者可以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在台上表演的画面,每训练一次就放松一次,如此多次对缓解焦虑心理有很大的帮助,在训练的同时还增加了学生对台上突发状况的预知,大大增强了演奏者的信心。

(四)增加演奏的经验

部分演奏者的焦虑心理来源于没有参加过重大的比赛或者没有在公开场合演奏过,他们在面对未知的环境以及对钢琴的触键的感觉没有了解前会产生一系列焦虑和恐惧的心理,这种情况只要多参加各种比赛以及音乐会,经历日积月累的训练,就会有比较明显的改善。平常练习一首曲子,哪怕只是一首普通的练习曲,我们也可以表演给父母朋友听,还可以请求老师突击性地检查表演的状况,这可以高效地发现演奏中会出现的临时应变的能力,而且在训练时不能因为紧张就脑子里一片空白,虽然利用肌肉记忆可以蒙混过去,但是一定要踏踏实实地做到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手与大脑同步,这样才不会因为紧张而进行不下去。可以找机会去比较大的演奏厅或者有陌生人的地方展现自己,每次开始弹之前先回忆一下谱子做好准备,把每一次的训练当成是在比赛或者考试,这样经过多次的训练会帮助演奏者的焦虑心理得到较好的缓解。

三、钢琴演奏中焦虑心理解决的现实意义

(一)有助于技巧和表现力的发挥

演奏中出现焦虑心理是正常的,如果克服这种焦虑,对演奏的完美呈现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技巧和表现力是钢琴演奏中最为重要的两个部分。钢琴的表现力主要依托于技巧,如果不能掌握演奏的技巧,就谈不上具有表现力;而另一方面,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追求技巧而忽略应有的表现力与情感,那么我们的整个曲目与表演将会显得平淡无奇,两者相辅相成才能发挥自身的价值,才能获得技术和心理上的双重进步。

(二)有助于提高审美的能力

音乐的律动与人的情绪波动是有很大关系的,如果一个演奏者只过分追求技巧与表现力,而且仅仅是为了吸引观众没有加入自己的情感,那么这首曲子是没有灵魂的,每个习琴者都知道不同的人弹同一首曲子会具有不同的特点,会代入自己的情感,表现自己的心灵,无论弹奏得好与不好,我们只要做到扬长避短,演奏的水平就会得到提高,同时要不断创造,真正去体会一首曲子的内涵,才能使自己更上一层楼。

四、结语

焦虑心理论文范文7

目前,我国民办高校在校生数量稳步增长,随之而来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多地受到教育界的普遍关注。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针对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特殊性,立足一线民办本科高校学生管理角度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掌握“一手”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并进行理论研究,运用“分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接地气儿”的心理健康实践活动进行心理疏导,培养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健康的心理,辅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关键词:

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分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实践

由于民办高校办学的特殊性,使民办高校大学生既有普通高校大学生共性心理问题,还承受着其他方面的心理压力。本文针对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提出分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探索民办本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思路、新途径。

一、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得知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普遍表现为自我意识强,抗挫能力差;学习兴趣不高,目标不明确;功利性强,缺乏感恩之心等。本文将从大一至大四不同年级的角度分析研究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同年级学生存在的共性心理问题。

1.大一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是因高中填鸭式学习转向大学自主式学习,产生的学习心理压力;另一方面,从高中以家庭为主的人际交往扩大到与同龄人、老师甚至社会其他行业人士的人际交往,导致人际交往障碍心理。以上两方面总的原因是能否渡过高中生向大学生的角色转变,尽早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如大一年级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缓解,会导致学业困难,学生个性的自闭、自大、自卑、孤僻等一系列的严重后果。

2.大二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因习惯大一以来“独立”的生活模式,对学校周边环境有了接触性的认识,从而导致学习精力上的松解。在学业上又进入了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因精力上的松解,导致娱乐与学业的矛盾心理;另一方面,经过一年的“考察期”,正处青春懵懂期的大学生进入异性恋爱式交往的高峰期,从而导致一系列的恋爱问题心理。以上两方面总的原因是因熟悉大学学习、生活模式,想自由而丰富多彩地生活。如此时得不到正确引导,会导致焦虑、自我怀疑、偏执、困惑、敏感、忧郁、责任感缺失等心理问题。

3.大三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大三是开设专业课阶段,需要全面整合文化、专业基础知识,融会贯通于专业理论、技能学习,因知识底子“薄”,导致学业焦虑心理。大三学生已对自己所学专业、社会大环境有一定的认知,但对自己的将来,目标仍然不确定,产生对未来的迷惑心理;另一方面,大学生对社会上的一些思潮有了一定的认知,但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定位仍不完善,多种态度、标准、思想相互“切磋”,处于“三观”濒临成熟的缓冲期,产生压抑模糊心理。以上两方面如不能得到较好的心理疏导,会导致毕业困难、对生活失去动力、对人生失去目标。

4.大四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因社会就业现状所至,各高校包括民办本科高校都在鼓励学生大四上学期就进入就业期。然而,学生一边完成大四的相关课程,另一边还要整合大学“收获”,奔向招聘求职大潮中,从而产生就业、择业心理问题,更甚者会出现消极求职等心理;另一方面,毕业在即,一边要撰写论文,另一边要完成毕业前的各种离校事宜,会将学生推向烦躁的顶端,产生浮躁的心理。以上两方面如不能得到较好的疏导,会导致学生求职、就业难,患得患失于自己的大学学习生活,引发一系列不文明毕业离校问题,更甚者出现极端事件。

二、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分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实践

目前文献中体现解决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大多采取心理测试量表的方式,如:症状自评量表SCL-90、自尊量表SES、个人评价问卷PEI,或提出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立建全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等方式。本文将从民办本科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角度,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

1.针对大一年级学生因学习方法改变产生的心理压力,开展“优秀学子事迹座谈会”、“学生学业案例分析大会”,以学习成绩突出的学生典型代表为主体,与大一学生分享学习方法转变过程、心理调节方法等等。针对人际交往障碍心理,开展以寝室、班级、年级为单位的,丰富多彩的文、体、学、劳活动。让大一参与者“享受”其中、收获其中。通过实践活动做好高中生向大学生角色转变,做好衔接育人管理,让学生勇于与他人沟通、主动适应大学学习生活。

2.针对大二年级学生的娱乐与学业矛盾心理,开展“学业规划大赛”、“学生学业家长座谈会”。通过活动强调学业的重要,还要发挥家长的推动作用,辅助家长从实际出发定位孩子的能力及目标,不因家长的期望值过高或过低引发孩子不必要的自卑、自负心理。针对学生恋爱产生的心理问题,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相关内容解析性与爱的利害,引导学生以正确的心态与异性交往,鼓励以促进学业、责任为先的恋爱观。通过实践活动做好学校家庭互动,关注学生学业,推动学风育人管理,让学生正视学业,勇于面对恋爱问题心理,学会担当,学会取舍与放弃。

3.针对大三年级学生的学业焦虑及对未来的迷惑心理,开展“专业技能比赛推广会”、“考研经验交流会”。通过专业老师指导参加专业技能比赛,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获得奖励的方式促进学生专业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考研,做好升学与就业的选择,调节学生内心的焦虑及迷惑。针对“三观”渐于成熟的大三学生,因各项思想碰撞而产生的压抑心理,开展优秀毕业生返校事迹报告会,以生动、亲近的方式与在校生沟通,讲述自己的生活、工作情况、努力拼搏事迹,以此助力“三观”的正确形成。通过实践活动,在专业老师指导下参加专业技能比赛,同时也提升了专业育人管理水平,引导学生增强专业技能学习,对未来有一个初步打算,对“三观”有更深刻的理解。

4.针对大四年级学生的就业压力心理,开展“就业简历点评会”,与学生交流如何总结大学四年所获,制作体现个人“闪光点”的、求职意向明确的求职简历,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求职自信心。引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赫兹伯格的激励理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辅助学生就业及择业。针对因即将毕业产生的浮躁心理,开展“毕业、就业有关事项说明会”,让学生根据时间推进做好相关安排。通过实践活动,完善就业育人管理制度;加强学生的自我总结能力,明确毕业前的各种事项,合理安排,顺利毕业;尽早给自己合理定位,实现顺利就业。

三、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分年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任何实践活动的开展都呈现出“多面立体”效果,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引导作用体现于实体,感知于无形,但其中的影响效果是极其明显的。

1.防患于未然,影响于无形。不可否认一点,从严格意义上讲所有人都患有一定程度上的心理疾病,比如强迫症、烦躁等等,但并不影响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能通过全国统一高考进入高校的大学生,只有极少数学生患有医学上的心理疾病,且患病人数不多,这类心理疾病学生的医治方法大多选择休学医学医治。对于民办高校的在校大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重在防患于未然、影响于无形,从学生实践活动的角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这种无形的影响力达到最优,即可以“防”又可以“引”。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学生实践教育活动相融合,更有助于解决、疏导心理问题学生的病症。

2.干预极端个体,宏观调控整体。心理健康本身的状态就是一个变量,一颗心是孤独的,但一群心是有力的,个人如粟,集体如仓。因此,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通过针对性的实践活动,可以让很多颗心因为一个理由在一起,彼此会有影响和照应。同时,注意日常学生心理状态调查,针对心理危机情况及时做出针对性的干预,既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也从关心帮助学生的角度,控制住极端问题。在心理健康个体或集体教育过程中由学生管理者传输健康的思想、道德,最大限度地发挥“仓”的包容度和安全感。

3.学校、家庭、社会联动,共同辅助学生学业有成。学生不仅仅是学校的学生,更是家长希望的延续者、社会的建设者。因此,通过系列实践活动,立足学校,联系家长,将学生推向社会,从中认知自己、感知社会,面对问题、接受现实,完善自我、调节心理,顺利完成学业。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主要因学业问题、人际问题、就业择业问题带动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从学生管理视角剖析学生心理问题,更有的放失地进行实践活动引导,从而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作者:张艳丛 赵婧 苏永彬 单位:哈尔滨石油学院

参考文献:

[1]张薇薇.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及方法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5,(19):186.

[2]李利荣.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3,(30):95.

[3]林红.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134.

焦虑心理论文范文8

1有特色

除了常规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开展个别心理咨询与辅导活动外,中职生心理素质教育应体现职教特色。中职生年龄结构偏小,知识结构偏低,接受能力不强,缺乏对现有专业和将来岗位性质的明确认识,在文化课和专业课学习方面普遍存在智力和心理障碍。凡事缺乏兴趣,尤其是谈到学习就心生厌倦,更有不少中职生对学习有“被逼无奈”的感觉,他们迫于家长的压力上学,没有学习目标,没有学习压力,没有学习动力,不能回答“我为什么来学习”、“我为什么要学习这个专业”等一系列问题,不知不觉就成了“学困生”。针对学生缺乏学习动机、缺乏学习兴趣,自卑心理严重,缺少成就感的现状,我们的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就是让学生扬长避短、以“技能”为突破点,变自卑为自信,变眼前灰暗为前途光明,让学生能走出来、站出来、高出来。职业学校的技能鉴定、校园吉尼斯、各级各类的技能比赛为学生搭建了全员参与、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平台。学生们首先要在班级小组海选中胜出,才能代表本专业在学校里比赛,学校比赛再胜出,进而参加市级、省级以至部级比赛,就这样,学生们在过五关、斩六将的激烈角逐中不断增长才干,也不断增强战胜对手的自信心。即使只能参加最初的比赛,每个学生也会充满斗志和乐趣,为了获得胜利,每个心理教师一个学期最少给学生做一次学习方法训练和考试、赛前心理辅导,尽可能地消除学生的焦虑情绪。借助体育课开展意志训练,借助心理课进行放松训练,借助班会课组织人际交往训练、实训操作的自信心训练,让学生在以技能为核心的竞争中,不断挖掘自身的潜力,调动学习和训练的热情和激情。比如在校园吉尼斯比赛中,让学生在竞赛中体会实验的快乐,享受动手的愉悦,成为操作“能手”和“标兵”。这种“以技促学”、“以比促练”的职教模式潜移默化地寓有形的心理训练于无形中,学生综合心理素质得以不断提高。

2抓关键

2.1师资培训到位。中职学校除了专职心理老师外,都是班主任兼职心理老师,为提高专兼职心理教师的理论水平,每学期我们都聘请省市心理教育专家、大学教授进行讲座,最近一次我们聘请了访美归来的王欣教授给全体教师做了《系统观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的心理学讲座,此外还选派骨干教师参加省市心理培训中心组织的学术会议和专业知识培训。

2.2科研整体推进。学校心理教研组定期开展培训、研讨活动,以培训促研讨,以研讨促提高。比如心理教研组以省科研课题为契机,对《中等职业学校心理活动形式的策略》进行了立项研究。

2.3辅导、活动落实。心理教师定期分析学生的心理状况,对个别出现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重点地进行心理咨询与辅导,帮助他们解除心理困惑或障碍。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开展集体活动,如社团活动、体育比赛、演讲比赛、校园歌曲比赛、书法绘画作业展等等活动以及一些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视野开阔、心胸更宽广,及时化解孤僻、郁闷、焦虑等心理困扰。

3见实效

3.1学生心理素质得到提高。学生技能比赛成绩是学生心理素质提高的最好证明。在实训车间里,“有想法”的学生多了,“不服气”的学生多了,喜欢动手、喜欢创新、喜欢参加活动的学生多了。事实证明:条条大路通罗马,世上的路千条万条,一定有一条是适合自己的。

3.2师生关系更和谐。通过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首先取决于教育者良好的心理素质”的观念在教师的心中扎下了根。“不制造师源性障碍”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在校园中,教师非常尊重、理解、信任、接纳学生,建立了一种新型的和谐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