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全球化范例

科技全球化

科技全球化范文1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离不开世界文化的总潮流,只有面向世界的未来发展,才能求得自身的发展与繁荣。在对于人类发展未来的种种预测中,科技全球化无疑已成为人类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指示着人类社会的未来前景。2001年和2006年,美国兰德公司分别发表了《全球技术革命:2015年生物/纳米/材料技术发展趋势及其与信息技术的融合》(简称《GTR2015》)和《2020年全球技术革命》(简称《GTR2020》)的技术预测报告《。GTR2015》的主要结论是:世界正在经历一场全球性的技术革命,这场革命正在加速生物科技、纳米科技、材料科技与信息科技的融合过程《。GTR2020》在《GTR2015》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度分析,从应用角度提出了到2020年可能形成的技术系统和产品的56项技术,并对排在前16位的技术进行了评估。这些技术将对全球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我国著名哲学家梁漱溟对于文化的定义是“人类生活的样法”,著名的美国文化人类学家V.巴尔诺也有类似的定义:“一种文化,是一群人共有的生活方式”(awayoflife)。在科技文明席卷全球的背景之下,文化创新的理论建构应当密切关注人类生活方式的演进,并以之作为决策的实践依据。《GTR2020》报告中所列举的任何一项技术都将为人类生活方式带来巨大的影响。例如,在我国重要技术排序前10位的无线射频技术、无线通讯、数据传送技术以及无处不在的信息访问技术的发展,将创造一个能够随时随地以任何装置,透过无线网路与他人沟通,随处可进行各式各样的资料获取、处理的全新形态的社会。人际关系也开始出现经由各种资讯方式而建立的“虚拟”关系。虽然,人们早已开始运用信息与通讯技术,但是,当信息通讯科技与生物科技、材料科技等高新技术体系产生融合与互动后,将彻底地改变人类的行为模式,并通过科技发展的全球化力量影响社会运作模式,这一巨大的变化正在发展之中。在文化领域,这种新科技的发展趋势,透过多元化的产业应用,必将影响各国文化政策的总体取向,并在文化艺术的表现内容、传播形式及价值观念等多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例如,在第三代行动通讯系统(3G)、微波存取全球互通技术(WIMAX)以及无线射频技术(RFID)等高科技相互融合的基础之上,欧盟正在全方位推动“无间隙网络社会”(UbiquitousSociety),“Ubiquitous”是从拉丁文演化成的英文单词,有“everywhere,anywhere”的意思,在早期欧美所代表的是一种“神无所不在”的宗教观。而如今所指的“ubiquitous”指的是一种服务(service)、网络(network)无所不在、可随时取得的概念。在欧盟“i2010计划”(i2010-AEuropeanInformationSocietyforgrowthandemployment)中,欧盟执行委员会将提供“全面性、高品质的公共服务与生活”作为未来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致力于通过高科技的普及化,考量新时代的文化发展需要,提供立足点平等与创造发展能力的机会,最终提升人民的生活品质。

美国更是将高科技发展的主旋律贯穿在文化内容中,以两部在2010年受到全球瞩目的电影《阿凡达》和《盗梦空间》为例《,阿凡达》集中呈现了当今世界顶尖技术研发的未来前景“,可穿戴计算机”“、军事机器人技术”、“大脑中植入芯片”“、无所不在的传感器”、“智能系统”、“迅速生物测定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影片中都得到了集中的展示。这部建立在世界先进影像制作技术基础上的电影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部绝佳的公众科学素养教材,提高了人们对这些将要投入社会应用的高新科技的认知度。同时,影片也以面向人类发展未来的态度,在剧情中融入了对科技与人文之间矛盾的思考。如果说《阿凡达》所展示的科技类型是人类向外拓展自然空间所依托的技术系统,而另一部影片《盗梦空间》则展示了当今科技前沿领域对于人类内在空间的探索,表中所列举的“靶向给药技术”、“影响人类记忆力的药物”等生物、医疗技术是支持影片情节成立的依据,影片结尾将这种对于人类心理空间探索的思考留给了观众,引发人们对于科技是否能够改变人类意识的无限遐想。在美国,杰出的作家、导演以及其他文化艺术领域的精英会被诸如美国宇航局这样纯粹的科技部门请去当科学传播顾问,依靠艺术家的创作可以帮助公众理解科学家在推动技术发展方面所做的努力。文化艺术界与科技领域的紧密联系与合作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美国居于全球第一的公众科学素养达标率,也使得美国的文化艺术创作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高科技趋势,对于科技发展前景与人类未来命运的思考亦成为文化艺术创作的重要主题。

2理解转型中的国家创新体系

在新科技革命对于现代社会的变革中,科学的知识体系已成为对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影响最为突出的意识形态,与之相伴而来的各种风险和道德问题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尖锐和突出。正如风险社会理论的创始人贝克所说“科学技术是造成当代风险的主要来源”。早在法国大革命以前,关于科技发展是否败坏了道德的问题,就已成为当时知识分子关心的问题。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产生过积极影响的卢梭认为,历史上一切卑劣行为的根源都在于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控制论之父、美国科学家维纳在论述由新技术发展所实现的新工业革命时就提出警告“:新工业革命是一把双刃刀,仅当人类生存的时间足够长时,我们才有可能进入为人类造福的时期。新工业革命可以毁灭人类,如果我们不去理智的利用它,它就有可能很快发展到这一地步。”一项新技术的应用会产生什么负面结果,它的潜在危险是什么,事前人们可能并不知道,或者认识不足。农药DDT是在使用了二三十年后,人们才知道它会在生物体内残留聚集,最终危及生命,并对环境有极大的污染和破坏,才停止使用。如果一项高科技的应用,要等到它的负效应完全显露出来之后,人们才去制止它,人类所要付出的代价将是巨大的。目前,西方国家的政策界已经开始为扭转科技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失衡做出努力。美国在2000年的《科学与工程指标》中提供了一个新的“转型期美国科学政策”的框架。这一报告强调科学为社会服务的主要功能,并强调要达成促进科学与社会其他部分相互协调发展的目标。科技为社会服务的政策转向,意味着科技发展的方向开始转向重视“以人为目标”的技术开发和应用。

这一新时期的科学政策,不仅标志着美国今后的科技发展导向,同时也为世界其他各国的科技政策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视域和途径。面对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全球性问题,我国也开始了对社会发展模式的重新定位:2005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并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与此同时《,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设》中,也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基本国策,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2006年,国家面向2020年的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新时期科技工作方针。2007年8月召开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国家创新体系面临一系列转型:即由传统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的转型,生态文明理念逐渐在全社会的确立。这一转型是在反思传统的社会发展价值观所带来的人类生存和发展困境基础上提出的社会发展新范式,体现了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进步。科技发展所带来的负效应已经证实:没有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没有社会的可持续,也就没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3应对新技术变革的文化政策取向

在科技发展的双刃剑面前,文化发展面临着既要依靠科技力量发展壮大实力,同时也要用自身具有超越性的人文精神约束绝对理性发展这一双重悖论。彼得•科斯洛夫斯基曾说“:文化是这样一种去蔽的方式,它不只是为了我们的目的而安排对象,即自然和社会,它也促进对象本性的发展;与技术的去蔽相反,文化的去蔽要将其副作用一并考虑进去。”面对新科技发展所带来的价值与理性的二元矛盾,结合我国将要面对的生态文明转型,文化政策的制定应当通过扬弃西方现代工业文明文化模式及中国传统文化模式的利弊,在推进理性与价值、科学与人文融合统一的进程中,形成人与自然之间真正和谐的文化发展空间。这就要求对于文化政策的考量需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3.1应当建立有利于创新的文化生态系统。

文化对国家创新体系的影响是直接而明显的。弗里曼认为“:对工业革命最有影响的是科学文化的兴起。英国对待牛顿的态度与意大利对待伽利略的态度最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培根(1605)早在17世纪初就提出实施一种科学、探险、发明与技术的综合性政策。在英国,科学、文化和技术有一种非同寻常的契合,这使得它能够大规模地将科学,包括牛顿式机械学,应用于各种新工具、机器、运河、桥梁等的发明与设计中。”在他看来,科学、技术、文化和企业家这四个亚系统的积极相互作用构成了英国国家创新体系的特点“,这四个社会亚系统的契合也扩大到政治亚系统之中,而它又促进了这一切。”“中华帝国就是因为没有在这些亚系统之间保持契合才导致了中国在维持其世界技术领先地位方面的失败。”“由于在心灵深处觉得企业命运与自己不直接相关,于是缺乏创新的动力,缺乏提高技术水平的热望,诸如在经营管理上的不负责任、对资源和能源的浪费、违背技术规律的决策等弊端,其深层原因往往由此而来。”虽然,人们接受新观念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但人们一旦树立了创新的意识,这些新观念就会对创新者产生激励作用,鼓励创新者以一种执着精神和奋发进取的品质最终实现创新。文化的创新、演化与变革,是借助一个有生命力的构架模式来取代传统构架模式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看,当科技创新成为当今社会发展主要动力的时代背景下,文化的发展应当在实践中不断进行自我调解和修正,才能更好地维持和促进创新实践的发展,并最终体现出较传统文化模式更为明显的进化。这是文化发展的前提,也是文化创新的存在基础。

3.2重视先进的科技文化模式的引领作用。

德国人类学家兰德曼曾说“:文化是人类的‘第二天性’”。文化模式对于人类而言,即是一个给定的“第二自然”和外在于个体的文化软环境。一定社会的进步与否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制于各民族自身对于文化模式的建构。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纳米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通过对自然进行改造,创造人工自然,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社会生活中人与人的关系。人的观念是对物质生产方式和精神生产方式的反映,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个建立在科技基础上的文化世界逐渐被建构,人们的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及其价值观也会随之发生更新。从这一意义上说,科技文化不仅成为各种不同类型、模式的文化得以互动的基础,而且也是推动诸多民族传统文化推陈出新,走向现代化的出发点和依托。

3.3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智慧,促进人、社会、自然之间的融合统一。

科技全球化范文2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

1.经济全球化的特征

经济全球化是各国在市场和生产中相互依存日益加深的过程,它促使人力资本、商品、服务、技术和资源的跨国流动,优化各种生产要素和资源配置。经济全球化以资本扩张、科技进步和相对的国际和平环境为前提,表现为生产、贸易和金融的全球化、跨国公司经营的主导化、知识人才跨国流动的普遍化等特征。

2.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

经济全球化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发展而产生的历史性概念。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需要即资本的扩张本性,以地理大发现和工业革命、技术革命为条件,以殖民扩张为手段,展开了输出商品、资本,争夺世界市场和原材料的斗争。这个过程,一方面使得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配置,促进世界贸易、世界经济的发展,创造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另一方面,“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在加速世界各国工业化的同时也加剧了世界范围的两极分化。以科技革命为先导,资本主义先后经历了四次阶段性转变,催发了经济全球化浪潮的纵深发展。当前,以信息、生命、纳米、量子、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标志的第四次技术革命方兴未艾,促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向国际垄断资本主义转变,经济全球化呈现出超越时空、纵横联动、内容丰富、经济与社会相互渗透的局面。

二、经济全球化中的中国应对

1.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演变

强调,困扰世界的很多问题包括国际金融危机,从本质上来讲,并不是经济全球化造成的。“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不是哪些人、哪些国家人为造出来的。”经济全球化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它“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促进了商品和资本流动、科技和文明进步、各国人民交往。”另一方面,“当世界经济处于下行期的时候,全球经济‘蛋糕’不容易做大,甚至变小了,增长和分配、资本和劳动、效率和公平的矛盾就会更加突出,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会倍感压力和冲击。”

2.经济全球化的中国应对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经济全球化深刻演变,全球产业链加速整合,主要经济体抢占发展制高点的竞争日趋激烈。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更是贡献者。通过40年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国不仅积累了资本,而且改善了民生。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中国对内需要加快培育竞争新优势,对外需要发出反对保护主义、支持经济全球化的中国主张。同各国一起加强协调、完善治理,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自由化。通过主动作为、适度管理,促使经济全球化进程再平衡;通过顺应大势、结合国情,把控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路径和节奏;通过讲求效率、注重公平,使更多国家地区和人民共享经济全球化的收益。积极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既要做大“蛋糕”,更要分好“蛋糕”,着力解决公平正义问题。

三、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产生和发展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实际的社会主义是在于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各个方面的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不断扩张突破了“民族历史”的界限,形成了“世界历史”或“全球化”的态势;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在这一进程中的飞速发展也暴露了其内在无法克服的矛盾,而对这一矛盾的揭示正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逻辑前提,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正是从资本全球化过程中摄取营养的。20世纪70、80年代,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并超出经济范围,由此带来不同政治理念、社会思潮、文化观念的碰撞和交织。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与社会主义低谷双重影响下,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这一新的伟大革命的进程,邓小平理论应运而生,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全新的历史时期。经历了改革开放40年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积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产生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完全要归功于中国共产党人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局势的准确把握,确立了和平发展这一时代主题,并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从追随经济全球化到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再到引领经济全球化,并以经济全球化思维关注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和道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完善。

2.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与完善

经济全球化是一种世界性的实践运动,对于社会主义中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复杂的,也是利弊共存的。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中国的发展始终面临三种矛盾。第一,是中国和发达国家综合国力强弱对比变化间的矛盾。第二,是中国发展的民族性和世界性间的矛盾。第三,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间的矛盾。经济全球化不仅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开放条件和发展动力,也使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不断得到更新。经济全球化也给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了压力、威胁与挑战。经济全球化对社会主义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长期并存、对话、斗争的过程也是艰巨而复杂的。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的经济全球化面前应该如何发展完善呢?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根本点充满战略自信。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第1版.

[2]石建国.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和发展[J].泰山学院学报,2018,40(01).

科技全球化范文3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营销组合策略;策略变化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经济环境也发生了巨大转变,在全新的国内市场环境下,企业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冲击和挑战,企业要想保持良好的发展,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就必须积极地变化企业营销组合策略。

1经济全球化概述

经济全球化是商品、技术、信息、服务、货币、人员、资金、管理经验等生产要素跨国跨地区的流动,也就是世界经济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有:1)资源优化配置合理利用。任何一个国家的资源都是有限的,而经济全球化可以使各个国家的资源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合理的配置,使各国的资源能够优势互补,以达到各个国家的资源的有效利用,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2)深化国际分工。经济全球化,让全球变成一个大工厂,各个国家在这个大工厂中分工合作,促进了国际分工的日益细化和深入。经济全球化加速了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流动,各个国家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以达到弥补自身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不足,不断进行创新,改进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开发新产品,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3)优化经济结构。一直以来,发展中国家的科技水平就低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要依靠自身的力量去发展科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耗费的时间也非常长,再加上本身发展科技人才和资源的缺乏,使得科技水平的提高之路举步维艰,而在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先进的科技可以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各个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可以借助世界先进的科技去进行经济发展,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4)企业发展模式创新。经济全球化促使各个生产要素得到全球优化配置,企业可以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可以不断地进行企业发展模式的创新。5)促进利益融合。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国家之间、企业之间无论是从政治上还是经济上,相互之间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它们已经融为一个利益共同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促进了各国经济的较快发展。但同时,也使世界经济的发展蕴藏着巨大的风险,企业变化营销组合策略,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

2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企业营销组合策略特点

2.1营销组合策略体系更以消费者为核心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同时也让消费者的需求不断升级,买方市场的特征日益明显。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已经成为全球化时代企业营销的核心。

2.2产品个性化

一直以来,企业往往把某一类消费者作为企业营销的目标,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消费者获取信息的能力不断加强,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消费者可以借助现代科技和互联网,更快更有效地以更低的成本获得更多的产品和服务,面对多样化的供给,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个性化需求的满足,因此企业的营销的关注点应该放在具体个体的消费需求上,提供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产品。个性化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能力也成为衡量企业实力的重要指标,企业营销人员必须时刻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变化,保证产品的设计生产符合消费意愿,进而提高全球竞争力。

2.3价格灵活化

价格一直以来都是消费者最为关注的因素,是最为敏感的因素。产品的个性化促使产品的定价也应更有个性,即更有灵活性。企业产品的定价主要是成本加成法,而消费需求出现多样化与个性化后,产品如果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定价将毫无意义。企业需要根据消费者的具体反应,灵活运用各种定价方法。

2.4促销网络化

经济全球化使得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也更为密切,经济全球化需要网络促销。网络促销除了价格更低、覆盖面更广、效率更高之外,还可以通过大数据、借助网络工具,追踪、了解每位消费者的需求,向消费者一对一发送精准促销信息,更能满足消费者个性化服务的需求。

3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企业营销组合策略变化

3.1产品策略

产品策略是指企业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生产和设计产品所使用的一系列手段和措施。经济全球化,企业面对的是世界各个国家的消费者,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价值观、风俗习惯。企业在进行全球产品的设计与生产的时候,要考虑的不仅仅只是产品的外观、功能、成本等方面的问题,还需要考虑不同市场的文化以及各国的法律规定。

3.2定价策略

定价策略是指企业为了取得产品或服务在销售过程中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对产品和服务的价格进行制订而采取的一系列手段和方法。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的跨国经营使得在进行产品定价时比一般的国内经营更为复杂。从生产成本的角度看,定价就必须涉及关税、税收、中间商和运输成本以及通货膨胀、币值波动等;从市场的角度看,还必须考虑市场需求、市场竞争以及全球的市场价格。

3.3分销策略

分销渠道,又称为营销渠道,它是产品从生产者向最终用户转移的过程中所经过的途径。全球营销渠道跨越了国家的边界,它是指产品从一个国家的生产者向另一个国家或多个国家的最终消费者转移的过程,其问包括了相应设置的中间机构和设施。因此,企业在选择分销渠道时,必须根据产品特征、销售区域、市场情况等一系列因素选择合适的中间商。另外,由于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许多新的分销渠道逐渐涌现,并取代了传统的销售方式,比如直销、折扣商店、邮购、电子营销等。

3.4促销策略

促销策略是指企业为了促进产品或服务的销售而采用的一系列手段和措施,主要方式有公共关系、人员推销、营业推广和广告。与一般的国内营销一样,国际营销的促销战略可以有全球广告、公共关系、人员销售等多种形式。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国际营销是一种跨国界和跨文化的行为,因此在进行促销战略组合的时候必须首先考虑各民族文化和各国法律规定之间的差异。

4结语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面临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市场环境和经营模式的变化现状,企业必须加强自身营销策略的适应性,才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实现企业的营销目标。

参考文献

科技全球化范文4

(一)经济全球化的涵义

经济全球化是指,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科技的不断进步,技术创新、知识应用、贸易投资和金融活动日益国际化,各国经济的相互交流和依存度日益加深这样一种经济现象。古巴共和国国务委员会主席菲德尔·卡斯特罗曾说:“全球化是历史规律,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卡斯特罗)。究其原因是世界生产力的发展与推动,其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全球化。

(二)经济全球化的特点

经济全球化曾是塑造战后世界秩序的最强大的力量之一(约瑟夫)。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催化作用下,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配置,以越来越大的规模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各个国家的经济被越来越深地卷入统一的世界市场体系,国家与国家相互依存,且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一些评论甚至认为距离与国界已经无关紧要,民族国家和地理本身已经失去经济方面的意义(约瑟夫)。

二、经济全球化的现状

以由美国为首的24个发达国家与“新兴工业化化国家”,包括中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大国,以及140多个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其中最穷的48个国家相比较为例。

(一)从高新科技的空前发展来看

美国发明了开启因特网热潮的万维网,使其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中33%来自信息技术产业。信息技术领域的革命有助于商品市场更好的发挥作用,从而保证更高效的资源配置;信息革命使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发生革命性变化,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徐崇温)。目前,世界最不发达国家平均每100人只有0.48部电话,而美国每100人拥有60部电话;在美国,每15个居民就拥有一台计算机,上网费在居民月收入中所占比例为1.2%。反观不发达国家,即使在因特网发展最快的拉丁美洲,每1120人拥有一台计算机;更甚的是在非洲,平均25127人才有一台计算机。这样的信息贫穷国家在这场信息战中成为了终极的失败者,更别说利用信息技术发展国内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了。

(二)从实现全球化的重要渠道之一的跨国公司来看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通过跨国公司以直接投资等形式帮助东道国发展中国家解决资金问题的同时,又以利润和红利等形式带走大量资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把低级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进行转移。这种产业结构调整成为把世界经济危机的策源地由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的根源。

(三)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贫富差距来看

发达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20世纪90年代初为73%,1999年为86%;发展中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相应为17%和14%。有的发达国家人均GNP超过3.6万美元,而最穷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80美元。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人口的收入差距,1960年为30︰1,1997年为74︰1。这样的差距还在扩大。

三、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正面效应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主要工农产品的产量大幅增加,一些重要产品的产量跃居世界前列;市场供求总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商品供应由普遍短缺转为相对过剩;经济发展水平由低收入国家变为中下收入国家;人们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两个阶段的历史性跨越;经济结构由工业化的初期阶段进入到中期阶段(朱柄元)。处于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整体联系日趋紧密。

1、吸引外资方面。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来说,中国的发展为它们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外资直接投资国之一,基本上属于一个资本净流入国。1979-1999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达4595.6亿美元,外国直接投资存量在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经超过了20%。外资的大量引入,对满足国内资本需求有巨大贡献,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中国现代化建设急需的资金,促进了产业结构的改善和生产力的发展。在吸引外资的同时,我们还引进了一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对中国现代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对外贸易方面。对外经济贸易已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近年来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额中,每年约1/4左右的经济增长是靠对外贸易实现的。贸易顺差从1994年起开始连年增长,即便是在出口环境十分严峻的1998年,仍实现了0.5%的出口增长。2008年的金融危机给中国加工业带来了重大危机。不过,随着2009年中国经济率先复苏,许多企业的出口量都达到了历史高位,一批有实力的企业随之崛起,产业经历了全球性的打击后得以推陈出新,升级换代。

3、剩余劳动力与就业方面。中国在努力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巨大的农村人口和剩余劳动力始终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但近些年来,遍及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对外贸易加工带,吸收了近两亿农村劳动力,这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中国的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进程。随着中国经济转型,一批新型的技术工人和具备先进理念的服务人才充实到就业队伍,为国内经济及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国际水准的劳动力。

(二)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

同构成机遇方面相比,经济全球化也必然带来一些挑战。其根本原因是,国际垄断组织经常在损害别国利益的条件下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1、经济全球化加大了我们同发达国家的收入差距。经济全球化为以发达国家为主的国际资本开拓了寻求更高利润的地域和空间,在经济实力相差甚大的背景下,使我们与发达国家的收入差距在拉大,并且在一定时期内,我们不太可能有效的缩小这种差距。

2、经济全球化阻碍了中国经济的产业发展升级。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发达国家构筑以其为中心的国际经贸基础,它们凭借其经济与技术的强大优势,使我们在产业发展上仍然处于被动地位。对我们来说,引进外资虽然可以带动少数产业或行业的发展,却不能带动整个国家产业的整体发展。同时,跨国公司的进入也可能会操纵和控制我们的支柱产业和市场,抑制民族工业的自主发展。

3、经济全球化的传感性会影响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经济全球化使得经济传递和同步性加强。发达国家的经济周期、汇率、利率的变动会更多地传导给我们,使我们的经济出现不利波动。西方国家的大量游资也可能不时冲击我们的金融市场,甚至引发金融危机。 #p#分页标题#e#

4、经济全球化可能引发的发达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颠覆。国际资本主义在输出资本的同时,从来没有忘记和放弃对社会主义国家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战略,这对中国这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构成了严重的现实威胁。如果我们不能掌握好发展的主动权,就有可能被外国操纵或控制。

四、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对策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它们更担心全球化将有可能破坏经济稳定,摧毁重要的社会保障体系,加速环境的恶化,导致文化认同的丧失,使得冲突增多,疾病、犯罪蔓延。实际上,不确定的经济发展机会,普遍的贫穷,体制的弊病丛生,制度以及技术革新扩散的极限等因素,均制约了它们的发展机遇(约瑟夫)。因此,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应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一)保持良好的宏观经济政策

1、在政府机构内部创建技术分析部门并任命训练有素的政策顾问。例如,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政府正致力于加强提升金融监管部门的技术和管理能力。

2、使用经济学上的手段去分析激励机制和体制适应性等问题。使制度发展和改革等问题的透明度将大大提高。

(二)积极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参与经济区域化和集团化

1、积极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单个发展中国家力量单薄,声音微弱,其实力不足以推动利于自身发展的全球化规则的制定,发展中国家要联合起来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使发达国家在制定全球化规则时能更多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2、参与经济区域化和集团化。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必须以发展本国的经济为基础。作为发展中国家和世界贸易大国,中国理应积极参与国际多边经济组织的活动和国际多边经济规则的制定,加强多双边经贸合作,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积极、稳定和建设性的作用。

(三)引导相应产业和部门参与国际竞争

1、引导相应产业和部门参与国际竞争的必要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国家对有条件的产业和部门应引导其直接参与国际经济竞争,这样才能使相应的企业有更大的动力去追求新技术、提高效率和改进管理,从而在世界市场上获得更大的利益。

2、引导相应产业和部门参与国际竞争的措施。对国民经济的同产业部门,在不同的时期采取不同程度的保护措施,在对国内需要挖掘潜力的产业和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产业进行适度保护的同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在能够保证立足国内市场的前提下,向国外发展。

(四)加速科技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1、加速科技创新。科技的不断创新和进步,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和条件。中国将坚持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科技兴贸,不断提高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科技含量和国际竞争能力。

2、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运用先进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高传统产业技术含量,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中国技术发展的跨越。

参考文献:

1、约瑟夫·S.奈.全球化世界的治理[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

2、朱柄元.全球化与中国国家利益[M].人民出版社,2004.

3、菲德尔·卡斯特罗.全球化与现代资本主义[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科技全球化范文5

关键词:创新;全球化背景;中国;文化创意产业;三大建设

一、适应创新全球化,直步全球化文化产业链的顶峰

(一)从创意产业开展的方向来看

创新全球化的重要构成体系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改革创新措施,这就好比浩瀚无垠的大海中突然泛起层层涟漪平静而不失美感。[1]全球化的发展从世界历史角度来讲,大体历经如下几个时期:即第一时期的全球化制造行业,其突出特征是全球对产业分工明确,涌现了大批的替代生产和对外承包形式等,从而呈现出一条从钻研到生产再到运用的经济产业链,对一些拥有石油产业、矿石产业以及其他能源和沿海贸易港口的地域来讲明显占有上风优势,新型经济产业由于加入全球化制造业而掌握了再一次崛起的机会[2];第二时期全球化服务行业,其主要特征是对于策划、钻研、构建等步骤各企业逐渐独立自主操作,服务行业的发展促进了制造业从规范化、合格化迈向多元化、个性化开展,而全球的大部分产业分工也逐渐脱离了古老的地缘向导发展形式,利用服务行业转变产业整体结构;第三时期全球化改革创新,其主要特征是全球的改革创新开始对高端人才、设备、创意等进行布局,其中知识体系和科学技术成为最昂贵的产品,对该领域投入大批风险资金,从而成为促进全球化改革创新的核心枢纽,同时全球的更新改革又促进了全球产业体系的大幅度整治,从而更拥有提升自身发展的动力。

(二)从产业结构方面来看

全球化改革创新促进了文化创意产业向更高级的发展。全球化改革创新大幅度提升了依赖于石油产业、矿石产业、土地资源等自然能源及占有区域优势的全球化制造业和全球化服务行业,促进了科学技术、高端人才、资金成本等要素的快速贯通以及布局整个世界,促使美洲、欧洲、亚洲等发达国家的改革创新策略涌现出一批重要特点,如美国2011年报刊重点强调的;要大力对基础设施设备和有利要素的资金投入,强调改革创新的根基就是对人才、科技研究、基础设备的把握,在全球实行对高层次的人才培育和引进策划[3];促进对高效竞争环境的改革创新刺激。规定无论是科技界、经济企业界乃是各国政界,都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共同促进产业的改革创新。从微观层面刺激改革创新的整体支柱。

(三)从地缘政治和空间构造方面来看

从智能科学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层面进一步整治全球的经济环境,从而促进了新型市场经济这个大体系引发的大批人加入到全世界文化创意产业中,与此同时促进了拥有快速流动、跨洲供给、双向交流的新型产业和产品。正如俄罗斯某研究院的研发报告提出:在经济体系的发展过程中大部分青年劳动者,逐步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参与者和消耗者。在调查中显示,在10-27岁年龄阶段中的人大部分拥有共同特征,即爱好颇多、好奇心重、愿意身临其境、追求工作时间与自由时间平衡、并且已经逐渐与网络成为一体的特征[4]。然而大部分东方国家经济体系的增长,也衍生了中等水平以上的资产阶级快速壮大发展。相对来说亚洲发展最快,亚洲新型经济体系中快速发展的中等以上资产阶级,逐步将全世界的休闲娱乐综合在一个大规模的制造业上。所以倘若是某个国家在这场全球化的改革创新中掉队,那么这个国家就会丢失整个文化创意产业市场,包含大量的新型经济体系消费者的影响力度。在这场全球化创新改革大环境下的文化创意产业争夺战中,我国正逐步从标准化的数量优势转变成改革创新型的品质优势,并且从文化创业产业国家转变成文化产业服务出口国家的过渡中。根据联合国对全球贸易报告来看,我国近几年的文化产品对外出口上升速度坐拥全球榜首的位置,在文化创意产品方面的能力没有国家能够与之相比。然而,在文化产业服务出口层面,中国相对较弱,并没有进入全球出口的15个国家内,而美国无论是增长速度还是整体保持都占据第一。与此同时,我国经济总值远超一些人口相对少的国家,如韩国、荷兰、比利时,但是我国的文化产业服务业赶超不过[5]。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只有不断突破传统的创新,才能在资金、科学技术、创造方面快速的提升文化创意服务贸易,才能在全世界文化的资金投入,知识所有委托受用、互联网服务、建筑领域服务、媒体服务等方面逐步发展成国际竞争市场的主力。

二、建设创新城市,打造文创产业的生态体系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跟随全球发展的新趋势,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创新体系的构建,从而加强创新城市的建设,建设创新城市的基础方向是制造新型产业、新型生态结构、新型模式,构建以创新为基础方向的新型机构。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要多层面促进改革创新的潮流、开放重新发展的新动力,所以有必要对建设创新城市结果的开展规划进行深层次的探索[6]。创新城市适应了全球化的历史潮流,同时创新城市的内在素养还包含创新向导的人文精神和传统文化,人文精神向往的是人类最终使命和发展过程的探讨和思索;科技水平强调的是让自然发展的好奇心;文化创意寻求的是多样化的创新动力,主要是没有框架的想象,提倡无拘无束的感觉;然而各产业家注重的是对产品的收益具有敏捷的判断精神和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利用市场环境这把大锁,将探寻资金、生产成本、创造利润这些环节锁起来,但是这一切必须有勇于探索的勇气来带领和整顿[7]。

三、促进各要素互相贯通,实施产业升级战略

近几年来,尽管对外贸易的保护声音时高时低,但是向先进性的全球化方向发展是必须的脚步,是跟随世界潮流的主要途径。全球化改革创新是全球高层次的发展,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要顺应全球化改革创新,是为了进入全世界的争夺提供了有利的依据。从文化创意的产业特征来讲,我国各方开展的文化创意产业,不但要吸取精华,也要结合现实状况;我国在吸取经济贸易的经验时,要先行试验,不断提升文化市场环境的开放程度,为缩小文化产品畅通投入资金,提高对外贸易的争夺实力。比如上海的贸易基地,发展的主要内容是以文化市场空缺为导向,以钻研科学技术为导向,以提升制造业为根本,以一条龙式个性化服务为特色的产业基地[8]。与此同时,该基地确立了以双向发展为特色的发展方针,鼓励企业与全球创新互联网相结合,参与全球创新能源的分配,发展跨行业的共同改革创新。这种双向式方针不仅促进了我国从使用、制造转变成研发创造,也大力促进对外贸易出口愿望的实现。这一举措实施后,务必会促使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更加融入进全新的全球化潮流,不断提高在全区球产业链的位置,也为全球人民创作出更多的属于中国的文化产业。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型的经济已经崛起,文化创意产业是我国整顿经济体系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从文化创意发展的总体来看,改革创新已经对古老的形式进行了改革突破,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步骤,也是我国全球化发展的主要方向。同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也为各城市创意发展提供了便捷。我们要将文化创意产业观念渗透进我国各行各业,从而促进我国在制造业和服务行业更上一层楼、焕发全新的光彩。

参考文献:

[1]花建.创新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三大建设重点[J].文化产业研究,2017(2):335-336.

[2]张洁.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空间分布和地区绩效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7(2):66-72.

[3]华正伟.中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3(3):39-41.

[4]高松.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与创新[J].智富时代,2017(2):15-16.

[5]刘琦岩.以自主创新不断增显中国道路的内涵和特色——我国科技改革开放40年的探索和实践[J].全球化,2017(11):210-211.

[6]黄文娟.创新全球化背景下江苏推进"聚力创新"政策的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12):44-45.

[7]王贝芬,张慧颖.全球化背景下以专利为例中国企业的专属性与开放式创新的关系[J].南大商学评论,2017(3):192-207.

科技全球化范文6

【关键词】全球化;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

随着科技与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从政治、经济实力、科技发展等发展的比较,逐渐转向了人才素质与民族精神、凝聚力等文化层面的竞争。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要想实现国家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双重发展与进步,显著提升国民的民族精神与文化底蕴,实现经济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都需要教育事业的支持,只有致力于教育事业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国民的道德思想与文化素养、才能实现国家长久而稳健发展的目的。文化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在高职教育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知识经济时代对复合型人才的新需求

全球化一直以来都是世界各国用来形容经济之间的相互依赖与联系,特指的是各种商品与技术、资金与人力在全球范围的分配与流动。各国的政治经济的相互联系发展极大的促进了全球化的发展,世界成为“地球村”的代名词。世界上任一地区发展的情势的好坏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我国人民的生活。强化国与国之间的联系,世界也会随之得到强化,人们毫无意识毫无选择的融入了全球化的大浪之中,伴随着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国内诸多区域的职位流动性显著增加,尤其是加入WTO后,我国的市场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而带来了就业导向的多元化发展。高职传统的教以强调专业化能力的特定性培养,这种教育方式已无法适应多变的时代对人才的需求。知识经济时代下,需要的已不是传统经济下追求人才量的扩充为主的智育教育,而是追求人才质的提升,强调人才的全面发展。复合型人才将成为新时代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战略资源组成的关键。

二、全球化发展趋势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影响

科技与网络技术快速发展趋势下,高等教育也逐渐走向全球化、与国际发展的步伐中。国际上高职教育历经了三个阶段的转变,从知识、能力与人格三方面为基本建设文化素质教育,以实现知识经济人才的发展。全球化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1.经济全球化致使高职教育主体性缩小

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前提与基础,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学生人格的完善,以及综合素养的发展,尤其是在21世纪下知识经济时代,知识逐渐转化为具有价值的商品,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正是知识的商品化的发展趋势,使知识的育人目的受到严重的影响,发生疏离现象。全球化发展这一趋势必然使世界“地球村”的建设成为可能。但与之同行的是诸多青年将生活于浮躁之中,他们沉沦与网络和手机等现代工具中与同代人进行交流,而忽视了书中圣贤与哲人的沟通。同时,信息技术与科技为人们创造了巨大的利润,致使诸多大学在社会潮流中对其教育模式和人才教育理念进行了调整,这使得大学在未来发展中教育性质发生巨大的转变,从而缩小了教育主体在教育中的主体性地位。

2.文化全球化导致高职教育文化地位的改变

自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逐渐走进了国际中发展行列,西方文化也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传入我国。西方文化中有许多值得我国人们需要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当然也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之处,针对外来文化的优缺点,大学生要有明确的吸收理念,以提升自身知识实力。然而就当前形势而言,大学生过多的崇尚西发文明,而忽视对本民族文化的重视,致使国民对自己民族的自信心的降低,甚至异化其价值尺标。若在政治经济等上体现,将直接影响到国家国情与历史的现实发展,而盲目的追求西方资本发展道路,从文化传承角度而言,文化全球化的发展直接影响到中国传统文化,从而为西方国家在中国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机会,而强化国外文化对中国文化的侵略。

3.政治多极化致使高职培育方式的转变

全球化的发展推动了国内经济的变化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化,随之而来的是人们生活与行为的转变。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国际政治与非政府组织对其他国家政治的控制。高等教育作为促进人类思想进步与发展的重要支柱力量,国际化发展对其具有深刻影响。在国际教育资源的融合下,国外教学资源随着这一融合趋势传入中国。同时,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跨国流动、教学内容与教学材料的融入、国际化项目的确立与教学方式的传入也促进了实习的跨国际化实现。在这种“走出去,引进来”的国际文化交流中,难免会有学生过多的崇拜西方文化,而使其价值观疏离与中国文化,国际化教育对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三、全球化视野下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对高职院校的作用

1.有效提升我国劳动者的综合素养

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作为中国发展历程中重要的两大文明形式,在全球化的发展中,人们过多的追求社会物质文明而忽视了精神文明的发展。随之而来的就是国家范围内的信仰危机与道德的失落等社会问题。基于此,在高等职业学院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成为新时代精神文明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创建社会和谐的必然需求。21世纪是政治经济与知识经济发展的时代,作为21世纪主人的大学生更应该具备全球化发展趋势下,知识能力的转变和再学习的能力,以应对多变的社会岗位的转变和对人才需求的转变,从而增强中国劳动者的职位适应性与就业率,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因此教育设置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中国合格接班人与建设者,以培育出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优秀领导者,立足社会主义制度下,成为国家有用人才,为祖国的社会事业奋斗终生。因此,在培育人才历程中,高职院校要立足长远,以达到教育的长久平稳发展。

2.增强中国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中国全球化的发展给我国教育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由于企业岗位中人才的流动性与选择性较强,因此在培育高素质人才中,要对其进行多元化的教育,使其在毕业之后能够适应各个岗位的需求,由此对学生开展核心能力与专业能力培养显得更加重要。高职人才所学到的专业技能应该是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知识能力,在实践操作中具有相应的创新性与思想特征,这一技能才是新时展下人才所应具备的。若单纯的依赖于简单的操作技能在一定程度上将会限制学生就业能力的二次形成。党和国家向来高度重视科教和人才工作,特别是近五年来,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在教育、科技、人才方面出台了许多政策,这次又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纳入报告,明确了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目标。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因此高职院校要重视对学生文化素养教育的开展,提升学生在国际中的竞争力以及社会对人才的满意度。

四、全球化浪潮下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强化策略

1.实现文化素质教育与办学理念的融合

根据当前对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进行分析中发现,其存在严重的缺失现象,尤其是在专业知识中,缺乏对专业知识传授教育的系统化指导与学习。然而在学校发展历程中,学校周围的文化传统与经济条件直接影响到院校的发展。因此在高职院校定位中要从自身特点的营造与构建出发,创设科学系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文化素质教育融入办学理念中,以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例如,以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汽车专业为例,秉承船政学堂“工学结合”办学的理念和“精益求精、密益求密”的船政质量观,构建和实施了“行动导向、校企合作、多元订单”的人才培养模式,联合开展多元化的订单人才培养,探索实施“现代学徒制”、“二元制”项目,实现了校企共育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坚持科技与人文结合为一体的教学目标。将办学特色落实到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过程、实际效果上。

2.创建高素质的人才师资队伍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份子,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引导作用和启蒙作用,在文化素质教育的实施下,首先需要组建一支具有高专业能力与素养的师资队伍,带领高职院校能够在人才竞争激烈的社会背景下稳健发展,保障职业院校所坚持的文化素养教育健全实施,以带领各地“以专业为核心”的高职教育创设出一支“专业性强,素质高能”的双师队伍。强化职业技能示范院校的有利建设,并实现学校与大中型企业之间的合作,为双师队伍创建提供有效培训基地以及高等学校、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机制。在实践教学中,注重文化素养教育与专业知识和教学体系的相互融合,创设属于高职院校独有的办学体系与教学模式。以依托企业为主,创建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的发展形势。如我校自办校截止以实现了与国内外488家企业的合作,共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千万,并实现了“学徒制与福建二元制”的模式进行人才培养,汽车服务与维修、船舶工程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3个专业被列为省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汽车车身维修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等3个专业试点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成功的实现了与企业的深度融合,创建了福建汽车职业教育集体与交通物流职业教育集团。海滨邹鲁忆峥嵘,丝绸海上望愿景。新时期,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将勇担历史使命,砥砺奋发,努力探索全球视野下中国特色社会高职教育发展,以实现国家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力怡.当代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构建[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

[2]董仁忠.职业教育观念与职业教育制度的变迁——新制度经济学的解释[J].职教探索与研究,2008.

[3]徐志平.论民政职业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

科技全球化范文7

关键词:国际会计准则趋同;金融工具;全球化;贸易融合

引言

本文首先介绍我国国际趋同的历史进程,通过分析当今经济全球化、贸易融合,发现未来发展国际趋同的必要性,进而预测未来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趋势。

一、回顾过去:国际趋同的历史进程

2006年,我国进入后WTO时代,市场经济开始蓬勃发展。中国经济更广更深地融入全球市场经济体系,中国积极与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及地区进行战略经济对话,增强国际合作。而此时财政部了企业会计准则,中国开始与国际会计准则实质性趋同,这一新会计准则的出台既适应了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也顺应了国际经济发展的趋势。在这之后的十年间,中国响应了G20关于建立全球统一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倡议,财政部修订了公允价值计量等新企业会计准则,进一步保持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持续趋同。此后,2017年企业会计准则又进行了一次重大变化,修订了金融工具、政府补助等具体准则,以金融工具为例,在金融工具定义上,从《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2017)来看,金融工具的定义与IFRS的表述近乎一致,这说明我国会计准则已经加快了向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步伐。在金融工具分类和计量方面,在旧准则中,金融资产被分为了四类,即交易性金融资产、贷款和应收款项、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这种金融资产的四分类划分的标准很模糊,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因此导致了主观性增强,仅根据管理者的意图便可以划分金融资产。新准则将金融资产的四类划分为三类后,除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对金融资产的细分增强了其分类的逻辑性之外,国内外会计准则实际含义相同。可以看出,在这一基础上,对国内会计准则的更新和向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是必要的。从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历史进程可以看出,趋同进程一直在进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2001年我国加入WTO,我国经济便开始更深入地融入全球市场经济体系。随着时代进步,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全球价值链深刻推动着全球化的发展,我国必须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并发挥协调作用,承担国际责任。在这一形势推动下,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很可能发生变革,可以看出趋同进程具有波动性和周期性,历史上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步伐又会重现,未来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将会更有利于我国经济和贸易的规范发展,促进我国与各国经贸团结合作,从而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提升中国的国际声誉。

二、着眼现在:国际趋同大势所趋

(一)国家发展建设推动我国会计准则的出台。我国会计法制建设都是紧紧围绕并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也是如此。在国内和国际会议中可以看出国家经济发展的趋势。近年来,在众多国际会议上中国和各国表现出了合作共赢的进一步展望。比如,2019年,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四次峰会上,与会各国领导人对于世界经济形势、贸易、数字经济等议题进行了探讨,在各国都走向开放融合的大趋势下,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大,各国经济产业在生产要素全球流动下更快融合。当世界经济面临风险和不确定性加强的情况下,逆全球化对全球化造成冲击,各国倡导共同反对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以及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以减少经济风险对本国的冲击。全球共同治理需要共同的准则规范和交流,在这一背景下,从经济交流方面为践行互利共赢理念,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成为大势所趋。

(二)经济全球化助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有利于在世界各国面对经济全球化中的困境时,加强全球治理,促进区域合作,在贸易融合的背景下促进经济发展。在疫情扩散至全球时,从G20领导人应对肺炎特别峰会中中方表示会尽最大力量为国际社会提供援助,到中非团结抗疫特别峰会中中国明确发声会加强中非的友好关系,共同抗疫,团结合作,再从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到全球疫苗峰会,可以看出中国高举多边主义旗帜,面对全球疫情下民族主义倾向增强。逆全球化浪潮加剧等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矛盾,倡导更加包容的全球治理,更加长远的发展之道,更加有效的多边机制,更加紧密的国际交流,更加积极的区域合作。目前,在疫情仍未在全球得到全面控制下,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全球服务贸易峰会召开,中国表明将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共同促进全球服务贸易发展繁荣,此后我国加强了中国贸易强国的建设,抓住国际分工深化所带来的全球价值链重构机遇,进一步推动全球化发展。因此,随着科技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贸易融合的进程也成为会计准则向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必要原因之一。

(三)数字化经济急需与国际接轨。随着数字化经济的日益发展,为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提供了技术条件。在疫情的冲击下,数字化经济的发展成为大势所趋,而之前我国数字化经济虽在快速发展,但效率不高。疫情期间,实体经济陷入困境,数字经济线上线下加速融合。一直以来我国的数字技术在行业上发展并不平衡,此时正是我国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的最好发展机遇,通过数字化转型,可以取得在国际社会上发展数字经济的主动权。而会计作为一门深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影响的学科,会计数字化转型也即将成为大势所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技术也将成为中国企业的决定性因素。云技术的发展成为经济和贸易全球化的载体,对比传统财务内部系统,云财务将更加方便快捷。随着线上办公成为趋势、数字化办公软件的普及,社会对数字化会计师的需求也日益增长。这要求财务专家不仅要具有数字化思维方式与国际化新兴技术相接轨,更要具有开阔的国际化视野以满足因社会需求而不断变化的客户需求。数字化经济的发展对我国会计准则向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发展契机:经济全球化下的贸易融合现状

(一)国际贸易的发展进程。二战后为重整国际经济秩序,避免贸易保护主义对世界经济造成打击,破坏世界经济秩序,逐渐形成了以互惠为基础的货物贸易自由化国际贸易准则。近些年随着科技的发展,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运输成本降低,各国贸易进一步融合,国际贸易模式也一改传统模式变为跨国生产、全球销售的一体化综合体。与此同时,贸易融合的趋势也间接推动着在这一进程中必不可少的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发展。

(二)我国进行国际贸易融合的进程:风险和机遇并存。机遇可以总结为以下两点:(1)改革开放后,我国抓住了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机遇,加入了全球贸易融合的队伍,开始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深度融入了全球贸易链,并通过发挥自身劳动力优势及积极引进外资,发挥生产要素的价格优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继续深化全球化的进程,推动国际贸易融合无疑有利于我国的经济发展。(2)因肺炎疫情而迅速发展的线上线下融合的跨境交易模式,通过大数据发展线上电子商务平台,实时监控订单收发,引流线下实体店至线上交易平台,扩大了国际市场的销售规模,新开发的线上交易系统需有统一的交易政策和计量政策对产品进行监管从而使国际交易顺利进行。除此之外,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要想在全球贸易链和价值链中取得更具优势的地位,不仅要知悉全球贸易链和价值链的发展方向,更要洞悉国际所采用的各项会计准则及其文化和发展历史,及时作出适应线上交易的战略调整,采取相应的贸易战略和投资战略。从以上进程可以看出我国的贸易融合在深入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着风险。风险可以总结为以下三点:(1)国际贸易依存度降低。近年来逆全球化对我国贸易融合产生了较大阻碍,发生了很多像英国脱欧,美国增强贸易壁垒并挑起贸易摩擦等逆全球化的事件使进出口贸易额下降,国际的贸易依存度降低。(2)负面影响所带来的连锁反应。国际分工深化作为当今贸易融合的体现之一,全球分工一方面意味着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更大的风险。一国受到负面冲击,会通过全球贸易链传递到其他国家,进而影响整个世界。(3)国家发展后面临的潜在威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日益缩小,面对日益强大的竞争对手,各国产生危机感,进而转向加强国内价值链的构建,减少对国际贸易的依赖,使我国的贸易融合进程受到潜在威胁。除此之外,我国目前对外部资金、技术等依赖在增强,而中美贸易摩擦、科技冷战使我国受到潜在威胁的风险增大。在贸易融合下国与国之间的界限更加模糊,趋同后的机遇和风险并存,而如何在紧跟国际趋同步伐的前提下应对随之而来的风险才是当今中国会计准则向国际会计准则趋同亟须解决的问题。

四、展望未来:对未来国际趋同的建议

面对当今的时代挑战及贸易融合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对中国未来国际趋同步伐的建议如下:

(一)密切关注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动向。应密切关注会计在国际上的发展动向,例如通过国际化发展得较好的国际化机构ACCA(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可以及时了解会计在国际上的发展,并主动参与会计国际化进程,运用IASB会议提供的开放机制提出建议,反映我国等发展中国家存在的特殊问题,增加参与度并提高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并提升我国在制定国际会计准则中的发言权,从而争取更多的国家利益。

(二)“因地制宜”地推进会计准则国际化。在具体准则推行方面,例如因高素质人员配备不足,风险管理部门制度不健全,基础数据的缺失等问题。我国现行的金融工具减值原则还不能实现国际化接轨,在具体企业推行方面,因我国企业类型,数量众多,国有企业,大型企业,中小型企业在业务性质和相关需求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如果一概推行国际会计准则,对于有些企业可能产生更多的负面影响,反而不利于实现个体的经济目标。因此,之前我国会计准则还实行渐进式趋同,在新会计准则颁布后,实施之初仍以原会计准则为主,再渐渐过渡,不仅吸取了国际准则的精华,还创立了自己的特色,将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行实行。新会计准则体系系统全面地联系了整体与部分,并逐步解决了企业治理规范的问题。因此这一特色应继续延续下去,因地制宜地推行会计准则国际化,可以更好地兼容我国企业发展的特点。

(三)加强贸易强国建设,夯实推进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基础。国际贸易融合作为稳定推进会计准则国际化的背景和基础,中国应着力加快贸易强国的建设。而目前因疫情演变对全球经济造成了巨大影响,此外,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发展中国家不断膨胀的债务负担仍是全球经济的重大隐患。因此,中国应为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作出有力的中国贡献,同全球各国共同推动全球贸易稳定复苏,推进更具开放性、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的贸易发展路线,营造有利于复苏的国际环境,并继续推进国际贸易便利化,尽早解决疫情带来的影响全球贸易的法律问题,进而最终完善多边贸易体系下的全球价值链和全球生产网络。面对国际分工深化所带来的负面冲击,为了尽量减少贸易链分散导致的效率损失,我国应加强自身的科技含量,积极创新贸易方式,并加快提升国际标准制定的能力,利用更先进的技术来趋利避害。在中国-阿联酋经济贸易数字博览会上,中方表示世界经济数字化转型成为大势所趋。而数字技术与贸易融合的新型贸易方式,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国际贸易链的安全,我国应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趋势,积极发展数字产业,并通过自主发展,减少因依赖外部而产生的潜在威胁,从而推动我国贸易强国建设。

(四)加强国际合作,抵御逆全球化风险。2021年1月1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新时代的中国国际发展合作》白皮书中详细阐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开展国际发展合作的理念和政策主张,反映出新时代中国国际发展合作所取得的实践成果和进展。加强中国与国际的发展合作是大势所趋,也是经济全球化和贸易全球化的必然结果。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相互依存的程度在空前加深,既是社会发展的结果,也是在世界发展面临难题和挑战的情况下的必然产物,肺炎疫情便是对世界的警示,唯有团结协作才能应对各种全球性的风险挑战。要深化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我国应积极将合作理念传递到世界,并加大国际援助,积极支持国际组织发挥领导作用,各国发挥沟通协调作用,为世界经济稳定作出贡献。

(五)稳步推进趋同步伐。我国现阶段的会计准则基础较为薄弱,要完善趋同机制,不能一蹴而就,而要稳步推进,扎实前行。若趋同进程与我国发展进程不协调,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就会与国家经济现状脱轨,反而不利于我国经济发展。因此,在趋同过程中要调和国际会计准则发展趋势和我国经济现状的需求,针对我国的发展需求,综合不同国家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经验,从而总结出适合我国发展的趋同步伐。

五、结语

科技全球化范文8

公共管理以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来实现。从公共管理的运作看,政府在制定相应的规则、政策和采取具体行动所依赖的信息是政府以自己为核心得到的。在信息的收集、取舍上,公共权力的掌握者主要从自己管理的方便角度出发,或者为积累政绩而按照上级的指示去采取相应的活动,公民的具体需求和愿望往往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这就有可能造成公共管理决策信息依赖的不完全性。这种局面直接造成公共管理系统内部自下而上的信息量和信息有效性的递减,而从根本上则造成信息向政府的回馈困难。最后,以政府的需要为出发点的办事方式实际上造成政府公共管理决策的暗箱操作,而由此也决定了公共管理的主要方式是生硬的命令型或突袭型。

一、全球化行政改革视野中我国公共管理面临的机遇

1.全球化行政改革给我们带来了“新公共管理”的思潮,这必将竞争机制引入政府公共服务领域,打破了政府独家提供公共服务的垄断地位。这一方面提高了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另一方面也缓解了政府的财政压力。为了提高我国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特别是基础设施行业的管理效率和水平,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我们可以借鉴西方的做法,在加强公共服务的宏观管制的同时,将竞争机制引入公共服务领域,开放一些公共服务的市场,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和鼓励私营部门进入提供公共服务的领域。

2.全球化行政改革将为我国的公共管理提供动力。全球化行政改革意味着我们最终接受并服从经由几百年市场经济发展而形成的通行规则,从而也意味着不论我们同意与否,都要被卷入或主动加入全球化的政府改革浪潮中,从而更好地适应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并为推进国际合作作出自己的贡献。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西方发达国家公共管理改革思想的冲击。而借着全球化浪潮而来的“新公共管理”思想其实为我们的公共管理改革提供了重要参照。我们不可能完全按照他们的思想去指导我们的公共管理,但是,他们的一些理念和具体做法却的确可以起到指示作用。

二、全球化行政改革视野中中国公共管理面临的挑战

1.全球化行政改革使治理结构呈现出多元化和多层次的特点。由于全球化以科技和知识信息为主要依托,政府运用科技对知识信息的掌握程度就成为政府管理社会的一个重要基础。面对纷繁无穷的知识信息,政府在国内的治理中需要寻找合作者进行信息的交流和有效管理,而合作者正是社会当中的各种组织和个人。实际上,从知识和信息角度看,国家的公共管理已经不可能维持以往那种政府单一中心的格局和权威。政府只是多个管理中心中的一个相对的核心,与不具有国家强制力的其他管理中心并存。因此,深受全球化行政改革影响的我国公共管理也不可避免地将随之呈现出多元化和多层次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