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管理体系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科技创新管理体系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科技创新管理体系

科技创新管理体系范文1

当前,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推动时代发展的重要力量甚至最根本的动力,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早已融入时代,融入广大创业者和企业管理者的血液中,成为全社会的一大共识。如何激励科技创新,如何让科技创新为企业发展创造效益,是摆在每一个企业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作为管道局唯一一家采办物流企业,中油管道物资装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物装公司”)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科技创新管理体系,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科技创新活力,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是企业管理者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一、科技创新管理的现状分析

1. 管理制度存在短板

通过梳理现有相关规章制度发现,物装公司在科研课题管理、经费管理、津贴管理等方面,均有相应的管理办法或规定,但基本照搬照抄上级职能管理办法,而且没有针对物装公司特别制定的专门条款,适用性较差。比如,科研课题立项的门槛偏高,立项程序较为繁琐,课题负责人的自主权较小等;经费管理缺少激励措施,津贴管理存在诸多限制,对于一人承担多个课题的情况缺乏足够的激励,只能按照“就高不就低”的原则发放一份津贴,在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方面,公司级管理办法并没有明确奖励制度以及相关规定,不利于科技成果的转化。科技管理的绩效考核实施细则也存在涵盖面不全、细则“不细”、考核漏项等问题,对科技研发的奖惩措施和力度均有明显不足。在目前的考核实施过程中,对科技管理工作只有引导和奖励,缺乏惩罚措施。对科技成果推广又只有扣分的惩罚措施,缺乏足够的奖励手段,未能充分调动员工开展科技创新和成果推广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直接影响了员工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2. 管理手段和发展需求不匹配

物装公司在科技创新管理方面有科研计划申报、科研课题立项审批、中阶段检查、最终验收等管理手段,推动了若干科研成果的开发以及推广和应用,开展了部分科技管理培训工作,制定了较为简单的绩效考核实施细则。但是,随着物装公司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和科技工作的深入开展,这些碎片化的管理手段已明显无法满足实际需求。而且在科技管理方面公司也一直局限于传统的管理手段,绝大多数管理工作都是线下完成,形成的过程资料也以纸质为主,形成的过程审批文件传承性较差,也加大了保管难度,更与科技管理这项工作本身相去甚远。

3. 科技创新氛围不足

科技创新氛围不足是物装公司面临的又一大困境。在历年的科研课题立项征集工作中,绝大多数基层单位没有主动申报立项的意识,即使在管理部门主动沟通甚至要求的情况下,多数基层单位依然无法提出符合编制标准的课题立项申请。不仅如此,在物装公司组织的科技管理培训中,也存在报名积极性不高,迟到早退甚至缺课的情况。这些充分说明科技氛围明显不足,员工甚至基层领导干部都明显对科技创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缺乏用科技创新解决现实问题的意识,更缺少为物装公司发展创造科技储备的意识。

4. 员工的科研素养不高

员工的科研素养不高,也是物装公司无法广泛开展科技创新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审阅各业务单位提交的科研课题立项建议书发现,很少有员工能够独立编制符合模板要求、逻辑清晰、表述合理的立项建议书,而这项技能只是开展科研课题研究的最基本要求。另外,除了极个别科研骨干员工熟悉科研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流程之外,绝大多数课题组成员甚至课题负责人对科研课题研究基本流程缺乏认知和了解,流程性工作必须依赖职能管理部门科技管理人员提醒或督促才能完成,这对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造成了很大障碍。同时,基于物装公司采购物流企业的业务特性,员工日常工作管理性较强,技术性偏弱,因此在科研过程中,技术瓶颈的突破大多依赖外协,也是物装公司员工科研素养有待提高的另一佐证。

5. 绩效考核覆盖面不全

物装公司专门科技管理部门成立时间较晚,科技管理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因此,科技管理的绩效考核实施细则基本出自上级管理部门制定的考核办法,并没有充分考虑物装公司作为采办物流企业的特殊性和专业性,存在考核覆盖面不够全面、考核细则分解不到位、细则规定与物装公司实际工作不相符等问题。绩效考核对物装公司科技工作缺乏足够的引导和督促,并没有充分发挥绩效考核的作用,是未来绩效考核改革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构建科技创新管理体系的具体措施

物装公司以营造科技创新氛围、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完善绩效考核为主要目的,多措并举,构建了一套相对完备的科技创新管理体系。

1. 制度建设打好基础

制度建设是开展科技创新管理工作并使之良好有序发展的基础,也是构建科技创新管理体系的起点。针对规章制度存在的短板,物装公司修订了《科研课题管理办法》,在上级部门规定的级别划分里新增“微课题”级别,通过简化课题立项审批流程提高立项的审批效率,同时降低了科研课题立项的门槛和难度,为更多员工参与科研课题研究创造了前提条件。通过修订《科研津贴管理办法》,增加了参与多个课题研究的科研骨干人员津贴,同一科研骨干人员参与多个课题研究的,可以同时领取至少两份科研津贴,充分尊重大家的劳动付出,提高了科研骨干人员参与科研课题的积极性,也在全公司范围内带来示范效应,进一步提高了员工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制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管理办法》等,进一步明确了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责任人、职责和分工、具体措施和奖惩方式,提高各单位和广大员工参与成果推广的积极性,有效促进了科技成果有型化、产品化。通过修订《科技管理绩效考核实施细则》《科技成果推广绩效考核实施细则》,将更多科技创新工作内容纳入考核体系,奖励和惩罚手段并用,对成功推广科技成果的团队和个人进行物质奖励,有效地激发了各单位参加科技创新的工作热情和主动性。

2. 信息化建设为手段

为了提升科技管理水平,提高科技管理工作效率,物装公司持续推进科技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自主开发了科研课题在线管理系统。该系统将物装公司科研课题全部管理流程纳入在线管理,可实现年度计划申报、立项申请、计划任务书审批、津贴发放审批、课题阶段性检查、课题验收申请、课题延期或终止申请、报表汇总、知识产权申报等多种功能。除必要的存档文件之外,物装公司科技管理的所有流程实现在线办公。科技管理的全面信息化,大幅提高了科研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依托物装公司知识管理系统,完善了科技创新知识库和试题库,鼓励员工分享前沿技术和信息,系统自带的在线培训和考试功能可以在线生成试题,实现在线考试和评分,对科技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突出的作用。

3. 多措并举培养人才

科技人才是开展科技创新的关键。为了广泛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物装公司从制度、培训、考试、实践、考核等多个方面入手,推行多项举措,培养了一批具备基本科研素养的科技人才。为了在实践中培养人才,物装公司坚持开展创新工作小组建设,并且建立了科技创新沟通机制,从各部门遴选 1~2 名兼职人员负责科技管理的沟通工作,并重点开展相关培训工作,创造机会。物装公司积极组织技术前沿、行业动态、科研课题研究等方面的培训,指导员工开展科研课题的流程和方法,依托知识管理平台组织相关知识技能的考试,借此提高员工开展课题研究的技能水平。2021 年,物装公司开设覆盖“线路、工艺、电力、通信、仪表自控、综合、固定资产采购、招标、物流、信息化建设、LNG、储罐、危化品、新能源前沿研究”等 10 余个专业的专题培训课堂 60 余期,组织专业技术在线考试和管道物资知识月考 25 次,参培人数 800 余人次。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策略,在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措施前提下,邀请外聘专家开展 12 项技术培训和技术交流。为了激励员工积极参加培训,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物装公司将培训和考试的成效写入绩效考核实施细则,对积极参加培训和考试并取得良好成效的给予考核加分奖励;反之,对那些培训 和考试成效较差的单位则给予扣分惩罚,以此来提高单位领导对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为科技人员队伍建设创造条件。

4. 绩效考核催生动力

绩效考核一向是开展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构建科技创新管理体系的重要一环。《科技管理绩效考核实施细则》和《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绩效考核实施细则》修订后,物装公司各单位所有有关科技管理和成果推广应用的行为将被最大限度地纳入到考核体系中,如科研立项的申报、检查、验收,成果推广的准备工作、推广计划的申报和实施、推广成效,各单位领导和员工参与培养的积极性和培训效果、科技相关知识的考试参与度和考试结果等,全部纳入考核,奖励和处罚措施并用,奖勤罚懒,可以有效地监督和促进各单位参与科技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科技创新氛围,筑牢科技创新的群众基础。

5. 科技成果推广反哺科技创新

物装公司坚持技术成果运用,推广技术创效。在完善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管理办法的同时,积极成立了年度科技成果推广应用领导小组、技术服务小组,明确了推广应用负责人,负责科技创新项目管理工作和成果推广应用工作。其他各部门或人员根据参与课题情况,负责承担课题的研究和所形成成果的推广工作。仅 2021 年物装公司就成功推广应用了智能仓储系统、知识管理系统、监造可视化系统、价格分析系统等多个科技创新成果,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科技创新管理体系的实施效果

通过制度建设、管理手段提升、人才培养、考核合理化以及科技成果大力推广应用等一系列举措,物装公司初步构建了一套相对完备且成熟的科技创新管理体系,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通过“精准培训,多层级覆盖”的培训体系为物装公司培养了骨干采购工程师 180 人,有力充实了技术序列人才队伍建设,形成了良好的技术学习研讨氛围,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初具规模。目前,物装公司已建立技术专家库,累计入库专家 125 人,为深入推进“技术提升”和“科技创新”战略打下了坚实人才基础和强劲内生动力。同时,物装公司积极谋篇布局行业发展新领域,前瞻性开展撬装设备采购技术提升和集成业务可行性研究,紧盯管道局新能源工作安排,自主研究碳排放和碳中和核算技术标准 4 份,编制公司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提前储备相关材料设备技术和人才,为管道局新能源业务发展提供专业支持。物装公司组织撰写的区块链技术和智能化相关的两篇论文在首届全国石油石化采购与供应链技术交流大会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中分别荣获二、三等奖;监造可视化构建成果介绍的微视频,入围首届中国能源科技影视大会“低碳能源影视银河杯”科普类优秀作品,有力提高了物装公司科研成果的行业知名度,为公司开拓新市场提供坚强战斗力。2021 年物装公司两大主推系统之一,管道运营物资仓储系统弥补了ERP系统无法个性化的缺陷,实现采购到仓储的全流程线上流转,将采购计划、采购方案、采购结果、合同、订单和中转站出入库等操作扩展延伸,提高了采办和中转站物资管理效率,创效 200 余万元。监造可视化系统则实现了钢管、三通监造综合工作量减少 51 %,预计总体提高监造业务总体效率11.8 %,按全项目应用折算每年度可节省监造服务费12 万元。该两项新技术也荣获管道局 2019—2021 年度技术革新奖二等奖。同时,自动化立体仓库一期建设圆满完成,二期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中,自动化立体仓库的建成,将全面提升公司仓储物流能力再上新台阶。2019—2021 年物装公司先后承担管道局级科研课题 2 项,成功开展公司级课题 10 余项,单位时间内科研课题及科研成果数量质量均创历史新高。

四、结语

科技创新管理体系范文2

关键词:工商管理;科技企业;推进作用;优化对策

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深入实施,要求企业必须更加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努力提升自身的竞争力。这就需要企业进一步改革和创新工商管理工作,努力为企业科技创新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从企业科技创新的整体情况来看,尽管普遍都具有一定的意识,特别是一些大中型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仍然有很多企业没有深刻认识到工商管理与科技创新之间的关系,在开展科技创新的过程中,没有通过卓有成效的工商管理推进企业科技创新,要求广大企业既要深刻认识到工商管理在科技创新中的推进作用,也要不断强化工商管理改革,努力为企业科技创新保驾护航。

1工商管理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推进作用

1.1具有支撑作用

科技创新尽管属于企业管理的一个方面,但由于科技创新涉及方方面面,因而需要各个领域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企业通过加强工商管理工作,可以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人才等方方面面的保障,进而为企业科技创新创造良好的环境。比如,一些企业为了能够使科技创新工作得到加强,进一步改革和创新了工商管理工作,特别是进一步强化工商管理工作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方面的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投入力度,构建了相对比较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和运行机制,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科技创新的深入开展,同时也形成了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

1.2具有协调作用

对于企业科技创新来说,是一个长期的、漫长的、持续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同时也需要对企业进行有效的资源融合,进而为科技创新创造条件。企业通过加强工商管理工作,可以发挥工商管理的协调作用,使各个方面的智慧、力量凝聚到科技创新中来,比如企业在开展科技创新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人才,企业可以通过创新人力资源招聘工作,特别是通过“互联网+人才”的模式,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使各方面人才能够汇聚到企业科技创新中来。工商管理的协调作用还体现在企业可以协调各个部门共同为科技创新提供保障,努力形成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

1.3具有引导作用

企业在开展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必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其更具有竞争力,同时也能够满足市场需求。这就需要发挥工商管理工作的积极作用,积极引导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工作,比如通过改革和创新营销管理工作,加强对市场的调查和分析,针对市场需求对企业科技创新提出一定的意见和建议,进而能够引导企业科技创新与市场机制对接;再比如通过加强财务管理工作,还可以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撑,特别是由于科技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财务部门可以合理安排科技创新资金,而且也可以向各级政府争取科技创新扶持资金等。

2科技创新视域下企业工商管理存在的问题

2.1管理观念比较落后

对于开展工商管理工作来说,要想更好地发挥企业科技创新的推进作用,至关重要的就是要不断创新工商管理观念,更加重视为科技创新提供服务。但从当前一些企业工商管理工作的开展情况来看,普遍存在为企业科技创新服务观念比较落后的问题,特别是很多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没有深刻认识到服务于企业科技创新的极端重要性,还没有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这已经成为制约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因素。还有一些企业尽管也强化工商管理对科技创新的推进作用,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并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有效的管理,导致企业科技创新环境不优,特别是相关保障工作做得不够到位,必须会制约企业科技创新的规范化、持续化以及有效化。

2.2管理体系相对陈旧

由于我国企业早期对科技创新的认识不足,而且在科技创新方面也没有引起重视,这也直接导致很多企业工商管理体系还在紧紧围绕企业科技创新来展开,工商管理体系陈旧的问题相对比较突出。比如一些企业还没有建立比较完善的科技创新协调机制,特别是在引导和服务企业科技创新方面缺乏有效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导致很多企业在开展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受到了一定的制约。还有一些企业在开展工商管理的过程中,尽管也认识到应当为科技创新提供支撑和保障,但在落实方面仍然比较落后,比如各个部门还没有对科技创新给予高度重视,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缺乏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服务的意识和能力等。

2.3管理方法缺乏创新

要想使工商管理工作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服务,至关重要的就是要不断创新工商管理方法,但目前很多企业在这方面还比较薄弱,工商管理缺乏创新的问题十分突出。比如一些企业不重视工商管理的系统性,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缺乏各项管理工作的有效协调,因而也不可能为科技创新创造有利条件;再比如还有一些企业不重视电子商务体系建设,特别是在开展营销管理的过程中,对大数据技术的应用相对比较落后,缺乏对市场、客户、顾客需求情况的调查和分析,这也直接导致企业科技创新不符合市场需求,甚至一些企业研发的新产品还没有上市就已经成为落后产品,这主要是企业在开展工商管理工作的过程中缺乏对技术创新的有效管理和服务。

3科技创新视域下企业工商管理的优化对策

3.1创新工商管理观念

科技创新是确保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性举措,同时也有利于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和战略发展能力。这就需要企业在开展工商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深刻认识到工商管理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积极作用,积极探索更加科学、有效的工商管理模式。这就需要企业将工商管理工作与科技创新进行有效的融合,特别是要强化工商管理对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协调作用和引导作用,努力为企业科技创新创造良好的条件。要牢固树立“服务理念”,大力推动工商管理工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着眼于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服务和保障,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工商管理机制,努力在企业内部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创新工商管理理念,还要切实发挥好工商管理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组织和协调功能,特别是要发挥好助手作用,比如企业应当制定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对如何更有效地开展科技创新进行系统安排和设计,着力提升科技创新的持续性和战略性,同时还要制定更具有针对性、效能性和系统性的科技创新保障措施,进而能够使科技创新工作持续开展,并且能够取得实实在在的科技创新成果。

3.2创新工商管理体系

企业在开展工商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要把健全和完善工商管理体系上升到战略层面,纳入企业战略发展体系当中,不做创新工商管理体系,进而为科技创新提供更加强大的保障。由于企业科技创新涉及面广,而且也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并且需要方方面面的广泛参与,同时还要对企业的各类资源进行系统整合,因而企业在开展工商管理的过程中,要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管理工作,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和协调机制,使企业科技创新能够拥有良好的基础。比如在引导和服务企业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应当建立各部门协调机制,将科技创新纳入各个部门的工作体系当中,共同助力企业科技创新,形成科技创新的强大工作合力。创新工商管理体系,还要更加高度重视内部体系和外部体系的有机结合,除了要对内部各类科技创新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之外,还要更加重视对外部资源的有效利用,比如企业可以加强与其他企业的战略合作,共同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再比如还可以依托行业协会和行业商会构建科技创新平台等,使科技创新能够得到更多的外部支持,推动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显著提升和社会资源的合理利用。

3.3创新工商管理方法

创新是进步的灵魂。企业在开展科技创新的过程中,要想使工商管理工作能够更具有推进作用,至关重要的就是创新工商管理方法。要将“系统理论”应用于工商管理工作当中,强化工商管理工作对科技创新的多元化支撑,比如在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人力、物力、财务保障的过程中,应当更加重视相关方面的系统化应用;要进一步强化工商管理模式创新,特别是要在应用信息技术方面狠下工夫,努力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服务,比如为了能够更有效地提升企业科技创新的针对性,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市场需求信息、企业产品信息以及相关意见建议等进行收集和分析,为企业更好地开展科技创新提供决策辅助;再比如在开展供应链管理的过程中,要着眼于强化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从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角度为企业产品创新提出意见和建议。创新工商管理方法,还要更加高度重视企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通过建立比较完善的团队绩效考核机制,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团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打造高绩效科技创新团队,不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效率。综上所述,在我国大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新时代,企业必须将科技创新上升到更高层面,特别是着眼于提升企业竞争力、强化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促进企业改革创新发展,积极探索更加有利于企业科技创新的工商管理新路径。尽管很多企业都十分重视科技创新,而且与过去相比也有了较大的进步,但很多企业还没有将工商管理与科技创新进行深度融合,导致科技创新受到一定的影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科技创新工作的全面、深入、高效开展。这就需要企业在开展科技创新的过程中,要深刻认识到工商管理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推进作用,从促进企业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新进步的战略高度,着眼于解决企业工商管理面临的一系列问题,重点要在创新工商管理观念、创新工商管理体系、创新工商管理方法“三个创新”方面取得突破,努力为企业科技创新奠定坚实基础、创造良好条件、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李晓燕.浅谈工商管理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推进作用[J].河北企业,2019(7).

[2]单寅鑫.工商管理在企业发展当中的科学应用和实践方法[J].现代经济信息,2018(20).

科技创新管理体系范文3

关键词:工商管理;管理效率;科技创新;核心竞争力;人工智能

工商管理直接关系着企业整体的发展,结合实际调研可以发现,现阶段我国很多企业在工商管理方面仍存在不足,如管理理念落后、管理模式陈旧等。为尽可能提高企业工商管理的有效性,必须高度重视相关科技创新探索,这正是本文围绕科技创新在企业工商管理中的重要性开展具体研究的原因所在。

1重要性分析

1.1提高管理效率

在企业工商管理工作中融入科技创新,即可实现工商管理模式优化,有效弥补传统模式存在的不足,工商管理质量也能随之提高。在科技创新的支持下,企业工商管理的便利性能够大幅提高,如企业管理系统可通过信息技术进行优化,工商管理涉及的日常管理、安全管理、档案管理、技术管理、人员管理等流程也能同时得到优化,以此结合企业发展需求及现状,即可完成更科学的工商管理标准制定,系统的工商管理网络也能在企业内部形成,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企业可基于实际情况更新工商管理模式,通过信息技术对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质量等进行信息采集,并由信息系统完成自动归类、统计,更好地为管理人员提供信息支持,工商管理对人力的消耗也能有效降低,在精确、高效的数据信息供给下,工商管理的水平和质量将大幅提升,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能够更好地得到保障[1]。

1.2提升效益水平

对于企业发展和经济效益获取来说,高水平工商管理能够发挥积极作用,如工商管理工作能够实现科技创新,大幅提高工商管理的能力,从而提升企业效益水平。现阶段,我国各行业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不断加大,企业对科技创新的需求日渐增长,这种需求同样存在于企业工商管理工作中。如果能够较好地满足工商管理的科技创新需求,企业就可通过工商管理更好地认识自身存在的问题,科学分配自身资源,真正实现营销手段丰富、各部门合作深化、市场竞争力提高,从而为企业效益水平的提升提供有力支持,企业也能进入良性循环发展[2]。

1.3增强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我国经济市场的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使得各类不确定因素给企业发展带来的影响随之扩大,为适应这种影响,企业必须设法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同时聚焦各类发展风险的防范。基于科技创新,企业需依托工商管理工作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科技创新在优化企业工商管理工作方面的价值必须得到重视,以实现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激发、企业内部控制的强化。具体实践可考虑将岗位绩效考核制度引入企业工商管理,同时建立相应配套信息管理系统,通过统计不同岗位人员的工作信息,即可通过适当的奖惩和晋升空间,更好地提高企业内部凝聚力和员工积极性,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更好地迎接各类市场的挑战[3]。

2企业工商管理科技创新路径

2.1优化工商管理体系

为实现企业工商管理科技创新,应从工商管理体系和方法优化入手。工商管理体系优化能够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支持,高水平的体系建设能够保证科技创新与工商管理工作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发展。基于企业发展目标,需设法优化和健全企业工商管理体系,以夯实科技创新基础,企业稳定、持续、健康发展也能获得有力支持。企业工商管理科技创新需要得到大量资源数据的支持,因此必须做好对各类资源的整合,同时强化对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视及关注,合理组织并策划相关部门,实现各工作环节及流程的全面协调及提高,这一过程需同时关注部门内的管理流程和管理机制的完善、部门间沟通和交流强化,保证存在共同意识的创新思想在企业内部形成。具体的企业工商管理还需要关注对科技创新的引导,保证资源共享全面实现,从而提高和增强工作效率,在全面系统的工商管理下,高水平利用企业外部资源。需关注政府资源、学术资源等外部资源,同时对企业内外的有利资源进行系统性整合,为相关创新活动提供支持。在工商管理体系优化过程中,还需关注合作创新平台的建设,以更好地吸引创新型人才,为工商管理科技创新提供人才支持。

2.2更新工商管理方法

企业工商管理科技创新还需要设法更新工商管理方法,具体可从工商管理的模式、流程改革入手,对企业经济效益提高及科技创新带来积极影响。通过开展高水平的工商管理,有效构建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即可为科技创新提供可靠、详细、全面的保障,企业各部门人员可同时更深入、全面地了解潜在市场需求,实现对行业及时代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通过全面收集和细致分析各类数据,最科学、合理的科技创新思路及方法能够顺利提出,企业的研发技术及科技创新能力可从根本层面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及成本的管理效能也能实现全面保障和提高。基于企业实际,还应针对性地建设科技创新管理团队,以此保证企业全体员工均能拥有一定的创新意识,通过持续提高员工的主动性、创造性、创新能力,针对性建立相应的绩效考核体系,进一步提升企业科技创新总体水平,工商管理工作也能更好开展,真正实现两者的共同进步。

2.3健全网络基础设备设施

企业工商管理科技创新离不开网络基础设备设施的支持,因此需要聚焦网络基础设备设施的健全,保证安全的网络更好地用于工商管理工作,对提升管理水平、夯实科技创新基础均具有积极作用。对于企业的办公自动化、远程控制来说,网络基础设备设施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同样属于各类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应用基础。在健全网络基础设备设施的过程中,需要聚焦信息安全和设备设施先进性,网络的定期升级、安全漏洞的有效防范、使用人员的定期培训、设备设施的维护和保养也需得到重视。在基于信息化管控的工商管理工作中,还应聚焦网络基础设备设施老化等问题,及时开展网络基础设备设施的更新换代,如定期更新信息安全隔离、防护设备,这类设备能够健全企业建成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另外,信息安全技术在网络基础设备设施中的运用及工商管理工作开展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也需得到重视,基于这一认知,企业还需引进入侵检测系统,优选信息安全产品,保证工商管理工作更好得到信息技术的支持,企业的经济效益和长期发展也能得到更好的保障。

2.4科学选择经营战略

企业工商管理科技创新还应聚焦经营战略的科学选择,为工商管理工作优化提供支持,实现工商管理模式层面的创新,保证企业更好地适应时代、环境变化。在具体实践中,企业可结合自身发展战略及面临的内外部环境、行业特点、产业环境进行SWOT分析,企业所处经营战略环境可由此明确,以此为依据即可开展经营战略及保障机制建设,工商管理创新自然能随之推进。如企业通过SWOT分析发现自身存在较为优秀的生产能力、产品质量、财务费用控制水平等优势,存在市场预测能力不足、研发效率低下、高端产品产能过低等劣势,面临行业技术发展迅速、市场需求增加等优势及市场竞争激烈、价格战时常发生等挑战,企业即可针对性确立年度经营战略目标,工商管理科技创新自然能够更好地获得支持。在制定战略后,企业需编制战略实施机制,如战略评估机制、战略实施偏差控制机制等,同时明确战略目标,细致开展信息分析。具体实践可从定量和定性角度入手,结合企业近几年经营情况和竞争对象经营情况开展对比,以结合全行业实际情况完成平台标准制定。通过平衡计分卡进行战略目标信息搜集,针对性建设信息系统,即可对企业运营、财务、客户、社会责任、雇员、经理等进行评估,结合引入的ERP、MIS等系统传递信息,战略评估和实施能够得到更好的保障,工商管理科技创新同样能够随之推进。

2.5打造基于人工智能的工商管理框架

在具体的企业工商管理科技创新探索中,应聚焦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打造基于人工智能的工商管理框架。应明确企业业务中人工智能的适用范围,确定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总目标,以此为依据开展工商管理框架建设,工商管理中人工智能技术应用长久性直接受到该框架影响。其次应在人工智能技术支持下,企业工商管理决策需结合总体布局及业务发展重点,同时关注业务服务需求,以此开展人工智能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工商管理框架建设需要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下,对工商管理的流程及结构进行根本创新,工商管理涉及的安全、监管风险也需设法应对。基于人工智能的企业工商管理框架,还需要关注信息数据安全,对于企业发展关键信息,必须做好安全防护处理,如加密处理工商管理分析涉及的重要因素,避免携带关键性、敏感信息,实现重要数据关注价值降低。另外,企业工商管理的人工智能算法研究也需要得到高度重视及支持,避免算法传递错误、虚假信息的问题出现。

2.6共享企业工商管理数据

对于企业工商管理科技创新探索来说,企业工商管理数据共享能够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提供支持,上文提及的人工智能技术得到更好地应用。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中,企业能够对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目标进行筛选,保证相关数据分析安全,避免隐私、机密被泄露。一般情况下,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企业工商管理框架可选择公开,并与其他企业进行基础数据的共享,信息共享数据库由此形成。企业原有的工商管理模式可融合人工智能技术,从而实现工商管理效用优化,工商管理工作的发展潜力也能得到显著提高。结合企业积累的工商管理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可实现目标群体确定及准确、及时判断,真正做到企业工商管理工作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有机结合。

3实例分析

为提高研究的实践价值,以某企业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建立的工商管理框架为例,人工智能技术在其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智能服务、客户身份信息识别、反欺诈、业务服务量化交易等方面。在人工智能技术支持下,企业工商管理工作完成了人工智能化思维建设,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得以明确,辅以大数据技术,工商管理的联动发展也得以实现。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中,企业工商管理相关的数据质量和数量直接影响工商管理框架的构建,框架的有序性、高效性会直接受到影响。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具体应用中,案例企业采用因子分析法搭建工商管理框架,同时通过少数综合性重要因子对较为复杂的工商管理信息变量进行归结处理,这一过程需同时关注相关性存在差异的工商管理不同类变量。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明确需要分析的企业工商管理原始变量是否为因子,同时开展因子变量构造,为保证工商管理因子拥有可解释性,可通过下式进行因子变量得分计算。1122kkXafafafφφφφφ=++++ε(1)将式(1)通过矩阵形式进行表述,可得到下式:X=AF+ε(2)式中的A、X、ε、kaφ分别为因子载荷阵、因子变量、特殊因子、因子载荷。现代企业工商管理工作会对服务客户的信息进行大量存储,可通过人工智能化数据平台对客户数据进行存储及处理,辅以持续更新的思维模式,即可保证人工智能技术更好地服务于工商管理框架应用。针对性分析企业工商管理的风险性及效益,结合重要变量贡献率,即可得到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工商管理框架。考虑到工商管理中变量与指标间的相关性较强,有效性检验能够通过其中的差异性满足,理想匹配效果能够顺利获取。对比较为烦琐的传统工商管理框架可以发现,传统框架存在不够精确的参数值结果,通过试验得到的标准误差、差分值、T值、P值分别为0.005、0.020、5.24、0.001,而在人工智能技术支持下建立的工商管理框架能够得到更出色的参数值结果,开展相同试验得到的标准误差、差分值、T值、P值分别为0.004、0.036、10.33、0.003,人工智能技术在企业工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得到证明。依托人工智能技术,企业工商管理可实现数据脱敏标准具体计算,企业决策工作能够更好地获得依据。

4结语

科技创新管理体系范文4

关键词:工商管理;管理效率;科技创新;核心竞争力;人工智能

工商管理直接关系着企业整体的发展,结合实际调研可以发现,现阶段我国很多企业在工商管理方面仍存在不足,如管理理念落后、管理模式陈旧等。为尽可能提高企业工商管理的有效性,必须高度重视相关科技创新探索,这正是本文围绕科技创新在企业工商管理中的重要性开展具体研究的原因所在。

1 重要性分析

1.1 提高管理效率

在企业工商管理工作中融入科技创新,即可实现工商管理模式优化,有效弥补传统模式存在的不足,工商管理质量也能随之提高。在科技创新的支持下,企业工商管理的便利性能够大幅提高,如企业管理系统可通过信息技术进行优化,工商管理涉及的日常管理、安全管理、档案管理、技术管理、人员管理等流程也能同时得到优化,以此结合企业发展需求及现状,即可完成更科学的工商管理标准制定,系统的工商管理网络也能在企业内部形成,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企业可基于实际情况更新工商管理模式,通过信息技术对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质量等进行信息采集,并由信息系统完成自动归类、统计,更好地为管理人员提供信息支持,工商管理对人力的消耗也能有效降低,在精确、高效的数据信息供给下,工商管理的水平和质量将大幅提升,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能够更好地得到保障[1]。

1.2 提升效益水平

对于企业发展和经济效益获取来说,高水平工商管理能够发挥积极作用,如工商管理工作能够实现科技创新,大幅提高工商管理的能力,从而提升企业效益水平。现阶段,我国各行业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不断加大,企业对科技创新的需求日渐增长,这种需求同样存在于企业工商管理工作中。如果能够较好地满足工商管理的科技创新需求,企业就可通过工商管理更好地认识自身存在的问题,科学分配自身资源,真正实现营销手段丰富、各部门合作深化、市场竞争力提高,从而为企业效益水平的提升提供有力支持,企业也能进入良性循环发展[2]。

1.3 增强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我国经济市场的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使得各类不确定因素给企业发展带来的影响随之扩大,为适应这种影响,企业必须设法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同时聚焦各类发展风险的防范。基于科技创新,企业需依托工商管理工作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科技创新在优化企业工商管理工作方面的价值必须得到重视,以实现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激发、企业内部控制的强化。具体实践可考虑将岗位绩效考核制度引入企业工商管理,同时建立相应配套信息管理系统,通过统计不同岗位人员的工作信息,即可通过适当的奖惩和晋升空间,更好地提高企业内部凝聚力和员工积极性,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更好地迎接各类市场的挑战[3]。

2 企业工商管理科技创新路径

2.1 优化工商管理体系

为实现企业工商管理科技创新,应从工商管理体系和方法优化入手。工商管理体系优化能够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支持,高水平的体系建设能够保证科技创新与工商管理工作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发展。基于企业发展目标,需设法优化和健全企业工商管理体系,以夯实科技创新基础,企业稳定、持续、健康发展也能获得有力支持。企业工商管理科技创新需要得到大量资源数据的支持,因此必须做好对各类资源的整合,同时强化对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视及关注,合理组织并策划相关部门,实现各工作环节及流程的全面协调及提高,这一过程需同时关注部门内的管理流程和管理机制的完善、部门间沟通和交流强化,保证存在共同意识的创新思想在企业内部形成。具体的企业工商管理还需要关注对科技创新的引导,保证资源共享全面实现,从而提高和增强工作效率,在全面系统的工商管理下,高水平利用企业外部资源。需关注政府资源、学术资源等外部资源,同时对企业内外的有利资源进行系统性整合,为相关创新活动提供支持。在工商管理体系优化过程中,还需关注合作创新平台的建设,以更好地吸引创新型人才,为工商管理科技创新提供人才支持。

2.2 更新工商管理方法

企业工商管理科技创新还需要设法更新工商管理方法,具体可从工商管理的模式、流程改革入手,对企业经济效益提高及科技创新带来积极影响。通过开展高水平的工商管理,有效构建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即可为科技创新提供可靠、详细、全面的保障,企业各部门人员可同时更深入、全面地了解潜在市场需求,实现对行业及时代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通过全面收集和细致分析各类数据,最科学、合理的科技创新思路及方法能够顺利提出,企业的研发技术及科技创新能力可从根本层面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及成本的管理效能也能实现全面保障和提高。基于企业实际,还应针对性地建设科技创新管理团队,以此保证企业全体员工均能拥有一定的创新意识,通过持续提高员工的主动性、创造性、创新能力,针对性建立相应的绩效考核体系,进一步提升企业科技创新总体水平,工商管理工作也能更好开展,真正实现两者的共同进步。

2.3 健全网络基础设备设施

企业工商管理科技创新离不开网络基础设备设施的支持,因此需要聚焦网络基础设备设施的健全,保证安全的网络更好地用于工商管理工作,对提升管理水平、夯实科技创新基础均具有积极作用。对于企业的办公自动化、远程控制来说,网络基础设备设施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同样属于各类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应用基础。在健全网络基础设备设施的过程中,需要聚焦信息安全和设备设施先进性,网络的定期升级、安全漏洞的有效防范、使用人员的定期培训、设备设施的维护和保养也需得到重视。在基于信息化管控的工商管理工作中,还应聚焦网络基础设备设施老化等问题,及时开展网络基础设备设施的更新换代,如定期更新信息安全隔离、防护设备,这类设备能够健全企业建成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另外,信息安全技术在网络基础设备设施中的运用及工商管理工作开展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也需得到重视,基于这一认知,企业还需引进入侵检测系统,优选信息安全产品,保证工商管理工作更好得到信息技术的支持,企业的经济效益和长期发展也能得到更好的保障。

2.4 科学选择经营战略

企业工商管理科技创新还应聚焦经营战略的科学选择,为工商管理工作优化提供支持,实现工商管理模式层面的创新,保证企业更好地适应时代、环境变化。在具体实践中,企业可结合自身发展战略及面临的内外部环境、行业特点、产业环境进行SWOT分析,企业所处经营战略环境可由此明确,以此为依据即可开展经营战略及保障机制建设,工商管理创新自然能随之推进。如企业通过SWOT分析发现自身存在较为优秀的生产能力、产品质量、财务费用控制水平等优势,存在市场预测能力不足、研发效率低下、高端产品产能过低等劣势,面临行业技术发展迅速、市场需求增加等优势及市场竞争激烈、价格战时常发生等挑战,企业即可针对性确立年度经营战略目标,工商管理科技创新自然能够更好地获得支持。在制定战略后,企业需编制战略实施机制,如战略评估机制、战略实施偏差控制机制等,同时明确战略目标,细致开展信息分析。具体实践可从定量和定性角度入手,结合企业近几年经营情况和竞争对象经营情况开展对比,以结合全行业实际情况完成平台标准制定。通过平衡计分卡进行战略目标信息搜集,针对性建设信息系统,即可对企业运营、财务、客户、社会责任、雇员、经理等进行评估,结合引入的ERP、MIS等系统传递信息,战略评估和实施能够得到更好的保障,工商管理科技创新同样能够随之推进。

2.5 打造基于人工智能的工商管理框架

在具体的企业工商管理科技创新探索中,应聚焦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打造基于人工智能的工商管理框架。应明确企业业务中人工智能的适用范围,确定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总目标,以此为依据开展工商管理框架建设,工商管理中人工智能技术应用长久性直接受到该框架影响。其次应在人工智能技术支持下,企业工商管理决策需结合总体布局及业务发展重点,同时关注业务服务需求,以此开展人工智能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工商管理框架建设需要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下,对工商管理的流程及结构进行根本创新,工商管理涉及的安全、监管风险也需设法应对。基于人工智能的企业工商管理框架,还需要关注信息数据安全,对于企业发展关键信息,必须做好安全防护处理,如加密处理工商管理分析涉及的重要因素,避免携带关键性、敏感信息,实现重要数据关注价值降低。另外,企业工商管理的人工智能算法研究也需要得到高度重视及支持,避免算法传递错误、虚假信息的问题出现。

2.6 共享企业工商管理数据

对于企业工商管理科技创新探索来说,企业工商管理数据共享能够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提供支持,上文提及的人工智能技术得到更好地应用。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中,企业能够对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目标进行筛选,保证相关数据分析安全,避免隐私、机密被泄露。一般情况下,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企业工商管理框架可选择公开,并与其他企业进行基础数据的共享,信息共享数据库由此形成。企业原有的工商管理模式可融合人工智能技术,从而实现工商管理效用优化,工商管理工作的发展潜力也能得到显著提高。结合企业积累的工商管理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可实现目标群体确定及准确、及时判断,真正做到企业工商管理工作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有机结合。

3 实例分析

为提高研究的实践价值,以某企业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建立的工商管理框架为例,人工智能技术在其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智能服务、客户身份信息识别、反欺诈、业务服务量化交易等方面。在人工智能技术支持下,企业工商管理工作完成了人工智能化思维建设,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得以明确,辅以大数据技术,工商管理的联动发展也得以实现。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中,企业工商管理相关的数据质量和数量直接影响工商管理框架的构建,框架的有序性、高效性会直接受到影响。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具体应用中,案例企业采用因子分析法搭建工商管理框架,同时通过少数综合性重要因子对较为复杂的工商管理信息变量进行归结处理,这一过程需同时关注相关性存在差异的工商管理不同类变量。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明确需要分析的企业工商管理原始变量是否为因子,同时开展因子变量构造,为保证工商管理因子拥有可解释性,可通过下式进行因子变量得分计算。现代企业工商管理工作会对服务客户的信息进行大量存储,可通过人工智能化数据平台对客户数据进行存储及处理,辅以持续更新的思维模式,即可保证人工智能技术更好地服务于工商管理框架应用。针对性分析企业工商管理的风险性及效益,结合重要变量贡献率,即可得到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工商管理框架。考虑到工商管理中变量与指标间的相关性较强,有效性检验能够通过其中的差异性满足,理想匹配效果能够顺利获取。对比较为烦琐的传统工商管理框架可以发现,传统框架存在不够精确的参数值结果,通过试验得到的标准误差、差分值、T值、P值分别为0.005、0.020、5.24、0.001,而在人工智能技术支持下建立的工商管理框架能够得到更出色的参数值结果,开展相同试验得到的标准误差、差分值、T值、P值分别为0.004、0.036、10.33、0.003,人工智能技术在企业工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得到证明。依托人工智能技术,企业工商管理可实现数据脱敏标准具体计算,企业决策工作能够更好地获得依据。

4 结语

科技创新管理体系范文5

环境技术管理作为环境管理体系中极为重要的组成内容,是环境科技创新的重心。目前,我国环境技术管理体系的建设还处在发展阶段,体系要素间发展的还不均衡。本文全面分析我国环境技术管理体系的内容、现状和问题,提出了我国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建设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

环境技术管理;技术指导体系;最佳可行技术

我国在第六次环境保护大会上首次提出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技术以及可行的行政办法处理环境问题。我国政府2006年明确提出要依靠科技创新,依靠技术进步推动环保工作,全面实施环境科技创新、环保标准体系建设和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建设三大环保科技工程。在国家防污减排等国家环保工作方面,技术手段创新尤为重要。2007年,环保部的《国家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建设规划》,为我国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建设工指明了方向。2012年颁发的《关于加快完善环保科技标准体系的意见》中,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建设被着重强调。

1我国环境技术管理体系的基本框架

所谓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就是用最佳可行的技术系统科学的评估防治行业污染的体系,通过设定环境管理目标、实施环境管理制度、提供技术支持,建立环境技术的示范推广体系。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分别在国家层次、地方层次、产业层次、发展层次发挥技术指导作用,主要应用于特殊行业、河水流域、特殊企业和发展环境的污染防治方面。目前,我国技术管理体系主要包括技术指导文件、技术政策、最佳可行技术指南针和环境工程技术规范。技术政策是基本原则和路线,最佳可行技术指南针是具体指导,环境工程技术规范为新技术提供技术验证。要素间既层层递进,也相辅相成。

2我国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建设现状

2.1环境技术指导体系建设现状

我国已经出台的《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编制管理办法》《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编制指南》和《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编制指南》等文件为促进和规范环境技术指导文件编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并高效率推动建设环境技术指导体系。“十一五”期间我国组织实施了技术指导文件编制工作,目前技术指导文件的范围不仅覆盖了高耗能的钢铁行业、高污染的轻工业,还覆盖到了城镇污水处理、农村生活、畜禽养殖等领域。环境技术指导体系建设成效明显。

2.2环境技术评估体系建设现状

我国环境技术评估体系建设较为缓慢。早在20世纪末,原国家环境保护局就组织开展了环境保护最佳实用技术评价和筛选工作。直到2009年,环境保护部才第一部较为全面系统地规范评估模式、评估程序及各方职责等内容的管理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技术评价与示范管理办法》。这份文件虽相对较晚,但其作用和重要意义对我国环境技术评估工作而言尤为重大。2010年我国建立了展环境技术评估与管理工作的专门部门“国家环境保护技术管理与评估工程技术中心”,这标志着环境技术评估体系建设迈上新台阶。

2.3环境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现状

1993年,为推广最佳实用技术,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了《环境保护最佳实用技术推广管理办法》;自2006年以来,环境保护部为推广新技术和先进成熟达标技术,连续6年颁布《国家先进污染防治技术示范名录》和《国家鼓励发展的环境保护技术目录》;建立的环境技术管理网,为实现污染防治技术推广不断和更新污染防治技术和技术指导文件。

3环境技术指导体系的作用

国内环境技术指导文件主要为污染防治工作提供技术指导,政府合理利用技术指导文件并充分发挥其技术指导作用服务污染防治工作。例如,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环境保护部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均以提到技术指导文件为依据出台关于污泥处理处置等污染防治办法。

4环境技术指导体系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

通过梳理已和已开展编制的技术指导文件,结合近几年行业技术指导文件编制的经验和问题,本文认为我国环境技术指导体系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目前我国完成并的技术指导文件数目并不多,涉及的行业范围也并未达到全覆盖的程度,技术指导体系的完整度有欠缺;另外,已的技术指导文件之间联系不够紧密,对环境保护技术指导的合力效果不理想[1]。

2)技术指导体系建设实际中还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体系表设计不完善,对各指导文件间的配合与衔接考虑不足,甚至有些文件的有些内容稍有冲突;另外在国家重点关注的重金属污染、矿山生态、有毒有害有机物等方面并未及时跟上步伐,体系设计与新时期环境保护工作的要求和任务还有时差[2]。目前,我国严峻的环境形势对环境技术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环境技术指导体系未来发展应着重在以下方面下功夫。1)首先,要认识到提高对环境技术评价重要性。从世界发达国家和环境良好国家经验来看,环境技术指导是环境管理的高效手段。技术手段相对于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而言同等重要,在一定程度上技术手段较其他手段能发挥遏制作用。我们必须认识到建立科学完善、客观规范的技术评价体系是我国环境管理工作的必要手段,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管理环境实效明显,意义重大。2)其次,要完善环境技术评价实施细则的配套内容。环境技术管理部门必须要有计划、分阶段、突出重点逐步完善我国现行环境技术评价体系,建议在环境技术评价实施细则、综合性技术文件和环境技术示范实施细则等方面出台一些配套文件,细化实施发放和具体程序,呼应完善环境技术评价制度建设,提高制作的可操作性,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各地政府也要积极配合,针对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一些环境技术具体实施方针,形成配套规范、上下衔接的高效的运行局面。

3)积极研究建立环境技术示范推广长效机制。目前我国采用定期《示范名录》和《鼓励目录》等文件来推广成熟环境技术,也解决了先进成熟技术推广、先进技术引进、创新技术示范等方面的经费,在环境技术示范推广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是,评价和推广等机制间合理衔接还没有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笔者建议建立一个上下联动的推广机制。首先建议国家建立一个评价技术信息平台,这个平台要集管理业务应用、环境技术基础数据以及信息服务于一体。国家可以利用这个技术平台向公众、地方环保部门以及企业和更新管理政策先进技术信息和先进技术成果。各级政府、环保部门可通过该信息平台进行环境管理交流,也可通过此平台解决一些环境管理中遇到的问题,最重要的是各级政府可向该平台上报本区域先进技术成果,国家定期对技术及推广成果进行评比,视情况奖励先进地区技术推广资金,促进先进技术研究积极性和先进技术推广成果转化,实现上下联动[3]。

4)大力培育环境技术服务市场。我国科技产业化的快速推进,为环境管理技术的市场化提供了可行条件。环境管理技术的市场化将有利于先进技术的创新和推广。建议各级环境管理部门履行服务责任的同时积极研究环境技术服务市场的培育,培育一批环保技术评估、技术咨询、技术测试等第三方服务机构,用市场竞争激发先进技术创新活力,用市场竞争促进先进技术成果转化。各级管理部门要尽量避免干涉市场主体间的合作,由环境监管者向市场监管者转变,维护换进技术市场的规范秩序,极大促进环境技术市场的创新、发展和繁荣。

作者:何强 单位:高州市生活污水处理厂

参考文献

[1]刘文仲,杜晓雪,汤天丽,等.我国环境技术转移模式与运行保障机制的研究[J].中国环保产业,2012(4):19-23.

科技创新管理体系范文6

关键词:科技管理 体制创新 路径选择    

       进入21世纪,科技已成为决定一个国家政治地位与经济实力的关键,成为决定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科技管理体制是否合理,关系到科技政策能否得到认真正确贯彻,科研机构和队伍的潜力能否充分发挥,科技规划、计划能否顺利实现。笔者通过分析当前科技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探索科技管理体制创新的路径,以期为提高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成效提供若干可资借鉴的参考。

       一、科技管理的内涵

       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 (NRC) 在1987年的报告中将科技管理定义为:科技管理是一个包含了科技能力的规划、发展和执行,并且用来规划和完成组织营运以及策略目标的跨科别领域。

       科技管理的目的在于鼓励创新,促进经济成长和增进全人类的利益。短期的科技管理包含品质改善程序、高效率的制程设计等,长期的科技管理内容则包含了整体性、策略性的科技预测与规划。

       科技管理是一个整合了各种专业领域,诸如科学、工程学、企业管理等跨领域的学科,其影响组织的研发、设计、生产、营销、财务、人事以及信息等各个不同功能部门的活动,包括组织的日常运作以及策略规划。

       二、我国科技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科技管理体制,是科技活动的组织结构、管理体系和制度的总称。我国原有的科技体制存在着科技与经济严重脱节的现象,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发展到今天,仍然有许多深层次的问题亟待解决,包括科技管理体制所需要的基本法律框架,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科研院所的治理结构,科技资源的使用和监督等,这些都是制约我国科技发展的瓶颈。目前,我国科技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资源配置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在科技资源配置中,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二)决策机制不适应科技创新的需要。宏观调控能力不足,科技和经济在国家层次上的决策机制中存在许多弊端;缺乏高层次的科技决策咨询、评估、监督机构,不能就科技发展的总体设计、战略重点提供政策建议与咨询意见。

       (三)自主创新不适应科研活动的特点。各创新主体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管理僵化,人才活力难以激发,无法适应科技创新的规律。

       三、现行科技管理体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现行科技管理体制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科技体制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这主要表现在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到30%,高新技术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例不到10%。

       (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独立于企业之外的科研开发力量过多,企业内应用研究仅占全国总量的约10%,大大低于美国80%这一比例。

       (三)科技力量内部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独立科研机构的大量重复设置;科技人员难以流动,难以进入企业和市场。

       四、科技管理体制创新的路径选择

       分析我国目前科技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制度变迁造成。只有逐步探索、研究和解决好这些科技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断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我国经济才能走上依靠科技自主创新促进发展的良性轨道。为此,笔者就改革我国科技体制机制提出以下三大路径选择:

       (一)建立合理的资源配置机制。

科技创新管理体系范文7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管理;优化路径

引言

改革开放大潮涌动,当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社会面貌焕然一新,农村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形势。我国农业发展历史悠久,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农业生产越来越科学化、正规化,逐步形成了一定的体系。但是,受制于传统生产观念以及各地不一的经济发展形势,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尚未走向现代化。在党的报告中鲜明指出施行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构建新农村,这为农业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同时也对相关工作人员提出了挑战。面对崭新的社会形势,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农村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状况,理清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而采取措施予以解决,这具有十分深刻的现实意义。因此,探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优化路径就成为值得研究的一项课题。

1农业经济管理的具体含义

农业经济管理,其核心要义在于“农业”,是围绕农业展开的一系列经济管理活动,通过对农业从业人员进行计划、组织、控制、协调,更好地对农业生产总过程中的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等经济活动进行调控,概而言之,农业经济管理,就是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活动以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打造新农村。农业经济管理主要体现在如下两方面。

1.1新农村建设

长期以来,我国对农村和城市施行的管理原则是“二元制”,即对农村和城市采取不同的管理制度,这一制度有其客观必要性和优越性,促进了我国农村和城市的发展,但同时也造成了农村和城市发展步调不协调、资源配置倾斜化、政策扶持不一致的问题,制约了农业发展活力。作为农业大国,我国有着丰富的农产品种类以及傲人的农业产量,但是在生产方式上却落后于发达国家,在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依然过度依赖人工,机械化水平较低。要想发展农村经济,就必须提高机械化程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1.2管理农业经济

管理农业经济是指按市场发展规律调整农业生产关系,使生产力快速稳定提高,进而实现农业收益最大化。一直以来,我国对于农业发展是采取宏观管理的模式,由政府主导,未来,要想充分释放农业发展活力,就必须激发各要素活性,落实奖惩制度与监督管理活动,调动农业从业人员的积极性。

2农业经济管理现状

正所谓“对症下药”,要想提升农业经济管理水平,构建新农村,就必须首先了解农业经济管理现状,明确其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践经验,本文认为可以概括为如下三个方面。

2.1管理体制存在缺陷,与时展脱轨

管理体制属于顶层设计的一部分,对于农业经济管理而言,管理体制是否科学,直接影响经济管理活动是否高效。在农业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我国一直坚持小农经济模式,这是一种最为简单的经济模式,以一家一户为基本的生产单位,有利于激发各户生产热情的同时,也造成了我国农业“大而不强”的局面,如今,发达国家的农业经济管理活动已经迈入机械化时代,减少了劳力,农业也成为一种体面的职业。纵观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大多数的地域仍然处于小农经济模式,与时展出现脱节现象,亟待改革、创新,构建能够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管理体制。当前,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缺乏正确的农业经济管理理念,没有意识到管理体制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要性,自然也就没有采取措施改变当前落后的管理模式,是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优化农业经济管理面临的一大障碍。

2.2环保理念差,环保政策落实不到位

时至今日,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也十分重视绿色生态,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然而,对于农村而言,由于其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大多数的农民仍然将发展重心放在满足温饱、提高生活水平上。加之农村经济基础较差,财政投入不足,无法支撑绿色发展,造成了农村环保工作不到位的局面。

2.3缺少科技创新,缺乏发展动力

科技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相关报告显示:2010年以前,美国就已经有了4家农业科技公司,2012-2013年,美国农业科技公司有8家。根据调查的结果,中国直到2015年才陆续出现了一些农业科技公司。当前,美国正在利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改变农业“看天吃饭”的现状,实现农业领域的全面变革。而我国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缺少高端人才、资金不足等问题阻碍了农业走向高端的步伐。

3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方向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应当坚持管理方法现代化、农业生产专业化、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方向。

3.1管理方法现代化

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农业经济管理现状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管理方法也应当随之有所转变,以适应当前的发展状况。新农业将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变革传统管理方法,确保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是未来发展方向之一。3.2农业产业专业化农业产业化就是指明确农业的发展方向,以市场为导向,突出区域特色。在长期以来的家庭联产承包的经营体制下,市场经济越往纵深发展,这种个体化分散经营模式与市场就显得矛盾重重,造成农业产业化水平难以得到提高。近年来,农家乐、果园、文化节等一系列农业活动应运而生,象征着农业产业化有着良好的发展态势。此外,要注意发挥企业作用,让市场主体融入农业生产中。

3.3经济管理信息化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大数据、物联网等高新技术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彻底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也颠覆了以往的生产模式,从教育领域到农业领域,从纸质管理到信息化管理,无一不隐藏着信息技术的身影。通过引入现代信息技术,农业发展必然也会迎来新的发展局面,在科学技术的支持下,有效改善病虫害,因地制宜生产农作物,生成个性化的防护方案等有望实现。

4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优化农业经济管理的措施

我国农业积患已久,优化农业经济绝非易事,不可能一蹴而就,本文认为,可以从完善农业经济管理体系、坚持生态环境保护理念、重视科技创新、组建高素质的农业经济管理团队四个方面入手。

4.1完善农业经济管理体系

宏观大环境的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经营主体的变化等因素倒逼农农业经济管理体系不断进化和升级,完善农业经济管理体系势在必行。为实现这一目标,可以从主观与客观两个方向同时入手,在主观方面,要建立正确的经济管理体系,并向地方政府和农民宣传普及。在客观方面,还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和科学的管理模式优化农业生产,用现代技术实现农产品深加工,在涉及的每一个价值链环节上作出变革,打造有机农产品,同时,不断拓展销售渠道,如:设立专卖店、开发网络销售渠道,此外,完善售后服务,提供安心农产品。如此,打造完善的农业经济管理体系。

4.2坚持生态环境保护理念

生态环境保护理念与农业经济发展并不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二者完全可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更进一步说,只有生态平衡,农业经济发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凌驾于生态环境之上发展农业经济,是竭泽而渔的做法。各级政府应当大力开发喷灌、滴灌等节水技术,提倡节水、节肥,提倡使用有机肥。此外,还要广揽人才,研发绿色技术,通过政策扶持完善环境保护机制,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4.3重视科技创新

随着农村老龄化加剧、劳动力转移,未来需要农业机械来提高生产率,降低人工投入,并且科技创新是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重视科技创新,为传统农业提供现代化的车轮是必然趋势。一是拓宽科技创新资金的来源。各级政府要建立相应的资金扶持体系,农业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做好基础设施规划,用科技手段提高现代农业发展速度。二是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拓宽销售渠道,发展农资电商。

4.4组建高素质的农业经济管理团队

农村发展需要各方面人才,如农业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才、乡村旅游/乡村文化人才、各种能工巧匠等等,因此优化农业经济管理需要吸引大量相关人才来农村发展。为此,一方面,要大力引进优秀人才,在招聘时,严格审查其任职资格与思想素养;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在职人员的培训,邀请行业内专家对其进行培训,为了激发工作人员的热情,还可以制定一定的激励制度,奖励在创新、绿色发展等方面表现优异的人员,在农业经济管理团队内营造“评、比、追、赶”的良好氛围,确保每一位工作人员都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都能够发挥自身的价值。

5结语

总而言之,农村是中国发展的压舱石,而农业则是农村发展的重中之重。新农村是农村的未来,新农业是农业的未来,未来农业经济管理将会使数据处理系统更加智能化,精准化、简单化、在降低农民农业生产投入、提高农民种植水平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怀揣梦想的同时必须脚踏实地,我们应当意识到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管理体制存在缺陷,与时展脱轨、环保理念差,环保政策落实不到位、缺少科技创新,缺乏发展动力等问题亟待解决,未来农业经济将朝着创新、科学、先进的方向迈进,我们必须审时度势,加强对农业发展的重视,以“功成不必在我”的情怀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为新农村的建设贡献绵薄之力。希望本文提出的上述措施能够在实践中得到运用。

参考文献

[1]韩艳霞.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优化途径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20(22):198-199.

[2]刘冬敏.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优化路径探究[J].山西农经,2020(17):69-70.

[3]胡小闹.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优化方式研究[J].当代旅游(高尔夫旅行),2018(01):64.

科技创新管理体系范文8

关键词:知识管理;管理体系;CBB;方法与实践

一、前言

在业务飞速发展、产品多元化、市场快速响应的需求下,大型企业集团越来越重视研发的投入及科技创新工作。在研发投入日益增长的情况下,知识的产生与管理面临一系列问题,主要包括:新人靠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培养,起效慢,偏差大,无法满足培养需求;业务知识未体系化,业务操作依赖经验;知识存储杂乱无序,员工无法快速获取岗位所需知识,新人对自己所在岗位如何学习和进一步提升比较茫然;公司岗位能力模型尚未建立,管理者对员工的培养及指导无章可循。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大型企业集团应该制定符合战略发展需要的知识管理规划,逐步打造知识“结构化、场景化、智能化”的知识管理体系,以研发知识为主要管理对象,以研发人员为主要服务对象,从规划、制度、内容、平台等多方面同时开展知识管理体系建设[1]。

二、知识管理规划制定

大型企业集团应从企业战略发展和核心竞争力出发,规划知识管理的愿景、目标、举措。

1.知识管理愿景

“让科技创新更轻松”——主要是期望于把知识管理平台作为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的一个基础平台,使知识平台成为员工创新的工厂,促进员工创新工作,使科技创新更加轻松,知识管理平台也将沉淀积累企业经验和智慧,打造一个企业智力资产平台,最终使知识管理平台能够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工具。

2.知识管理目标

“实现知识三化”——逐步实现知识应用“结构化、场景化、智能化”的具体目标。知识结构化即实现企业业务过程中产生的知识结构化存储、展示;知识场景化即实现基于业务场景的知识推送;知识智能化即实现基于知识应用的智能识别、分析、判断,以及知识的智能化挖掘、评价、滚动建设[2]。3.知识管理举措“搭体系、构平台、融流程”——搭体系,即搭建一个知识管理的完整体系,其包含组织、制度、流程、文化等内容,通过管理体系来保障企业知识管理的长效运作;构平台,即构建一个技术平台,整合企业各业务系统相关知识,促进员工知识共享交流,并通过技术手段保障企业知识安全;融流程,即将知识与研发设计流程进行结合,实现基于应用场景的知识推送、知识挖掘、评估,将知识与设计工作进行紧密关联,最终提高员工工作效率[3]。

三、知识管理制度建设

在制度建设方面,结合大型企业集团多元化多层次的企业组织特点,知识管理采用分层分级的管理模式,制定公司级顶层管理制度及各业务主体管理制度,规定各层知识管理的组织架构、职责分工、管理要求、考核激励要求、日常运营要求等[4]。例如,某大型企业是一个包含了十多个大业务主体的集团公司,其知识管理系统采用分层分级的运营管理模式,通过发布的《知识管理系统运营管理办法》对运营管理要求进行规定及检查。除公司统一的知识库外,各业务主体分别建有知识库,分别组建本主体的知识管理团队,制定本主体知识库的入库流程及管理权限等。分层分级的运营管理模式既保证了公司级统一管理及运营的需求,又提高了各业务主体参与的积极性。

四、知识管理内容建设

建议以研发知识作为主要管理对象,以研发业务作为主要应用过程,在持续优化研发知识管理的过程中,通过统一的知识管理系统对制造业务、试验业务、服务业务、智能管理业务等知识进行管理,形成一定的固化模式。

1.多维度多视角知识库

大型企业集团应建立专业线、组织线多视角的知识库,以及基于知识类别、业务类别、产品类别等多维度的知识分类体系。其中,专业知识库是公司级共享的,由专业部门管理,包括设计知识库、技术标准知识库、科技情报信息库、科技文献库、术语库、专家库等;组织知识库是各下级业务主体独立管理的,承载了各级次企业业务特点及管理需求。

2.CBB库

为解决企业内部重复开发,产品标准化率低的问题,应投入大量资源梳理及建立CBB库[5],包括物料库、标准件库、通用件库、电路库、软件组件库、三维模型库、仿真模型库、EDA符号及封装库等。CBB库与公司PLM系统建立数据接口,PLM系统中通过专家团队评定的零部件打上CBB标签后传递到知识管理系统的CBB库,并进行合理分类,标记技术参数属性,以便于设计人员查询及选用。同时,CBB库与EDA设计、三维设计等软件进行集成,可直接在软件中进行调用。CBB库的建设有效保证了通用成熟的零部件的重用,有效消除重复工作、缩短研发流程、提高产品质量。

3.严谨的知识入库

机制为保证知识的有效性及准确性,企业的知识库分为强制应用的知识及参考应用的知识,对于强制应用的知识,要求必须严控入库流程,并根据不同的知识类型制定不同的入库流程,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为设计规范、技术标准类知识,采用最严谨的入库流程,流程中包含校核、审核及专家评审;第二类为经验分享、案例分享类知识,采用一般的校核、审核流程;第三类为外部知识,仅进行形式审查。

4.持续有效的激励制度

为激励员工积极进行知识积累,将无形经验转换成有形知识,公司应出台多项激励制度。设计知识积分制度用于奖励对设计检查项、设计经验、质量案例、设计文件样例、CBB成果等进行提炼总结的行为;技术标准制修订奖励制度用于奖励对公司产品设计规范及技术进行标准化成果固化的行为;专利成果奖励制度用于奖励对产品、技术提取专利保护的行为。

5.灵活多样的知识分享活动

企业应推行以人为本的知识传承文化。每月有活动、每周有交流。把以人为本的创新理念融入知识建设中,为科技创新营造充满活力的知识文化氛围,增强团队的战斗力和发展凝聚力,激励全体员工与公司合力同心、长期奋斗。

五、知识管理平台建设

建设知识管理系统前,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应已经取得较好的效果,如OA、PLM、HR、BPS(流程平台)、售后服务平台、试验平台、设计知识平台、标准化查询平台、科技文献查询平台、物料查询平台等。为打通公司分散的信息孤岛,提出建设“一站式”知识搜索功能,采用三种方式对既有知识资源进行梳理整合:一是废除已有的标准、设计知识、科技文献等平台,将其历史知识整合到知识管理系统;二是保持已有信息平台为数据输入端口,知识管理系统定期将数据采集到对应的知识库中,如售后服务平台的外网访问端口必须保留,便于供售后服务人员在异地外网环境中访问;三是对OA、PLM等业务系统进行跨库搜索,搜索后跳转业务系统查看。“一站式”知识搜索的建立有效提高了员工的工作便利性及效率[6]。基于以上分析,企业的知识管理平台建设,需要统一标准库、情报库、质量案例库、物料库、设计知识库等既有的零散知识库,从而搭建企业统一的知识管理系统。通过与核心业务系统(OA、PLM、售后服务平台等)集成的方式实现一站式知识搜索。知识管理系统承载企业组织库及各级次企业知识库,同时提供CBB库、专家库、交流社区、学习考试系统、知识地图等服务。其中,以研发知识为主的知识库采用多维度知识模型的方式,实现不同视角的知识视图。为提升知识与业务的结合程度,方便知识的使用,企业可对知识管理系统与设计工具及PLM系统做深度集成,实现基于Word、EDA工具、CAD工具的设计准则推送及知识库搜索,实现基于PLM的关键流程知识推送。

六、知识管理风险规避

为了保证企业知识资产的安全,在建设知识管理系统时,公司应制定严格的风险防范策略,主要包括:(1)知识管理系统仅允许在公司内网访问;(2)知识管理系统实现域集成单点登录,对系统和知识做严格的访问权限控制;(3)服务端采用堡垒机进行系统监测,对访问实现可追溯;(4)系统的实现和管理遵循ISO/IEC20000-1信息技术服务管理标准及ISO/IEC27001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要求。

七、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