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教师总结范例

考试教师总结

考试教师总结范文1

其实,中考与高考有异曲同工之妙,成为学生接受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学生好像成为考试制度下的“奴隶”,为考试而生。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学校把这种重担全部分配给教师和学生,教师呆板教书,学生为考试而考试,致使基础教育向应试教育倾斜。在肯定应试教育的同时,也应看到考试制度的不足之处。应试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把考试摆在过于重要的地位,忽视教育教书育人、为国家培养人才的本质。一切教学活动以考试为中心,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考试成为评定学生是否优秀,教师能否晋升,学校能否评上优秀教育机构的重要标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老师的法宝”,这是考试制度下学生的真实反应。

应试教育另一个弊端则表现为校内考试的异化。学校与学校之间通过考试分出等级,班级与班级通过考试分出差异。有的学校以考试的形式进行分班,把优等生放在一班,分配优秀的教师教学重点培养,提高学校升学率。校内教育盲从于升学考试,不是依据本校的实际,而是按照校外的要求安排考试。具体表现在:测量目标、测量内容、测量水平,测量内容和形式都与考试挂钩,使大多数学生战战兢兢“谈考色变”,惧怕考试。校长和教师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始终离不开考试。尤其是,规范考试标准以后,各类学校纷纷掀起题海战术,考试训练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特殊任务,学生的学业负担没有减轻反而加重。其实,大题量的考试训练未必是提高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充其量只是提高了应试能力。

推行素质教育,需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进行一系列创新和改革。创新教学模式、考试内容、方法和考试结果评定机制等,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兴趣,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和教师教学水平和素质的提高,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的评价体系。考试只是评价的一种手段,不是唯一的。因而,我们的首要任务是要研究考试,改进考试。关于考试改革,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点做起。首先,变革考试制度,使之成为素质教育的推动力。考试只是一种检测学生知识水平的手段,中考和高考只是选拔人才的一种方式和手段,不能千篇一律,照抄照搬。研究考试制度中积极的因素,消除消极因素,推陈出新,充分发挥考试制度的积极作用,使之成为素质教育的推动力。

其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目前,学校教育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教学沉闷,学生综合素质不高,考试能力强,社会实践能力不足。究其原因,是学校的课程安排不合理,重视教书轻视育人。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应大力改革创新,变革传统陈旧的教学模式,采用多媒体教学,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此外,还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加强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最后,树立科学的校内考试观,完善素质教育的校内考试体系。考试制度应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善加利用。让考试成为学生自我检测的手段,而不是害怕考试,“谈考色变”。新的考试制度应与学校的规章管理制度相符合,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只看学生成绩,不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单一性评价方式,考试只是学生认识和查找自身学习漏洞的一种学习方法,教师反思教学、改进教学的反馈促教的方式;依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对不同阶段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学习状况进行分析,重点突出学习内容的全面性和综合性;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突出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多采用主观题型,加大综合题型的比例,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而不是死记硬背,应善于思考、创新和总结;优化考核形式,采用多种形式,如开卷、闭卷、口试、竞答式、头脑风暴、小组合作、自评他评等。

考试教师总结范文2

教育目标的定位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因为只有准确的定位教育目标,教师的教学行为才能一直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下去。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下,高中英语教育的目标定位出现了很大的偏差,教育目光过于集中于考试分值上,错误地把在高考中取得较高分数定位成了英语教育的唯一目标,从而忽视了对学生的英语能力的锻炼和提高。在近期的高考改革背景下,学校和教师应该从“取消高考英语”的实际情况出发,对高中英语教育的目标进行重新定位。定位教育目标应遵循的几大原则主要包括:①科学合理性原则,即英语教育的目标定位应该立足于科学合理的原则上,不能脱离了英语的实际教学情况;②丰富多样性原则,即高中英语的教育目标要摒弃传统模式下的单一分值性,从语言、逻辑、技巧、能力等多个方面来进行教学;③阶段性原则,即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对英语教育目标作出不同的定位,使其能够始终同教师的教学进程和学生的学习情况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等。

二、怎样定位和实现高中英语的教学目标

1.专业技能和素养的培养

在“取消高考英语”的大环境下,高中英语教育的目标应该定位在英语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的培养上,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水平。英语是世界上广为通用的一种国际语言,无论是在今后的学习、生活还是工作中,都会伴随着英语的存在,让学生实际拥有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远远要比在高考中取得较高的成绩来得更为重要。因此,高中英语在定位教育目标的时候,应该把英语看成是一门重要的技能型科目来展开教学活动,更多地以英语技能、语言表达能力、口语能力等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此外,还应着力于全面培养学生的英语素养,逐渐让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英语素质,能够对自己所学到的英语知识和技能加以灵活地运用。

2.与应试教育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

虽然说要将英语排除在高考科目以外,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英语就再也不参与任何形式的考试了,还是可以通过考试的方法来检测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掌握程度,让高中英语同应试教育长期维持一种若即若离的状态。长时间以来的应试教育在我国已经是根深蒂固了,在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心目中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要在短时间内让英语完全脱离应试教育几乎是不可能的,加之,应试教育的利与弊是共存的,利在于应试教育是教师检测学生学习结果的一种最为直接有效的方式,弊在于应试教育使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目的都太过于功利。所以,在英语取消高考以后,还是可以利用适当的考试检测来检验高中英语的教学成果,降低学生的应试压力。

3.加强实践环节的构建

对于英语教育而言,实践环节是尤为重要的。在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英语能力往往只表现于试卷上,而不具备较高的使用能力。新时期的高中英语教育目标应该较多地定位在学生的英语实践环节,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教学实践活动来对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进行锻炼和提高。例如,可以在校园内开展以各种热门话题为题的英语演讲比赛和英语辩论赛等;可以适当地增加外语教师的代课时间,让学生能够有足够多的机会与以英语为母语的外语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除此以外,高中学校还可以将大学阶段的校企合作环节提前应用到高中英语教育中,为学生提供一些能够与社会实践紧密接触和联系的机会,在充分实践的过程中得到英语能力全面提高的效果。

三、总结

考试教师总结范文3

第一,课程教材内容陈旧,且缺乏合理的考试评分标准

企业管理这门课程要求培养的是技术加管理的双重人才,而传统的这种只靠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评判企业管理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是培养不出这种人才的。传统的考试评分标准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且学生的实践能力差,使之不能将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的企业管理中去。目前对教学方法的改革已经在企业管理课程中广泛应用了,但是由于考试评分标准的不合理,并没有有效的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没有得到提升。

第二,教师缺乏创新能力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更有效的学习。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管理的内容更加丰富,企业对管理者地要求也更高,而这就注定了教师必须改革教学传统的教学方法,培养出更适合企业管理的应用型人才。然而,目前部分教师由于多年来的实践教学,在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已经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模式,没有意识到改变教学方法的重要性,整体上缺乏创新精神。同时,由于现代企业要适应新时期知识经济的发展和行政现代化的需要,在企业管理方面就必须创新,这样才能使企业得到一个长期的发展,而这势必就要求教师在企业管理课程教学中具备较强的综合组织能力,能密切联系实际。而现实情况却是部分教师科研能力差,不懂得如何选用信息资料设计有效的研究方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进行研究、探讨。而且从理论到理论,教师只凭主观想象,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无法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

第三,学生自身缺乏学习积极性

传统的应试教育中,学生属于被动接受知识的一方,习惯了教师按部就班的讲解知识,平时也是为了考试死记硬背知识点,缺乏对知识点深入的理解,不懂得总结归纳所学的知识,知识视野狭窄。虽然目前教学方法有一定的改革,然而学生长期在应试教育下培养的学习习惯还是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应对企业管理课程中传统教学方法存在问题的相应对策

第一,加强对课程的管理

首先,改革教材。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采用亲验式教学模式。教师设计各种可以让学生参与的教学形式,全面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巩固专业基础知识,并获得技能的实践经验。同时,教师可将一些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概念引入到教材中,并增加一些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分析能力的教学内容,按企业的真实情境模拟课堂,让学生真正成为企业所学得“实用”人才;其次,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在考试中,不仅要对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进行有效的考查,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也要考查。而考试形式除了传统的笔试,还可进行口试、实践能力考查等多种形式。而后,在评价方面,学生可自评,或小组互评或教师评价等。

第二,注重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

首先,在教学方法上,积极鼓励教师采用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如项目教学法、亲验式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具体的企业情境中,掌握解决实际企业管理问题的技巧,并可有针对性的为企业提供一些建议。其次,还必须切实提高教师的创新精神。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带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加科研活动,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实际案例研究的相关能力,然后反思自己教学能力,多方面的提升自己。

第三,采用亲验式教学模式,有效激发学习兴趣

在亲验式教学模式中,教师以各种学生参加的实践环节为主要的教学形式,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学中积极指导学生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它关注的是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如在研究“企业生产运作管理”这一课题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到企业中参观,现场体验企业的经营运作流程。通过实际参观,让学生理解到企业如何进行生产运作,并要求学生分小组设计课题的教学方案,然后在实际课堂中,学生对自己的方案进行模拟与讲述,结束后小组讨论,进行互评,最后教师总结。这样就可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能力。

三、结束语

考试教师总结范文4

1.我国大学教育只重视知识教育,在能力教育方面缺乏创新,高等院校素质教育体系不完整。长久以来,我国学生在应试教育与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下,从小学至高中,已经习惯了接受式的教育,进入大学学习也一时难以改变。而我国目前的大学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以往传统的延续,考试为主、理论脱离实际、教学内容和方法陈旧落后等现象十分普遍。同时,在知识传授过程中,高校课程未能较好地解决理论与实践的问题,未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往往理论高于实践,这无形中把学生关在自设的象牙塔里,脱离社会实际,非但未培养好其实际工作能力,还有意无意地培养了学生高人一等的意识,这些意识非常害人。现在,一说大学生就业难,矛头就直指大学教育脱离实际,实际情况本来也是如此。因为大学教育脱离实际,学生理论水平高,动手能力低,当然也就难找到满意的工作。其实,尤其是大学,更应该顺应市场规律,紧密联系实际,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出符合实际需要的人才。

2.部分高等院校缺乏相应完善的指导机制,学生普遍没意识到学习的严峻性和重要性,奉行“60分万岁”原则。在高等教育高速发展和扩招下,学生普遍感觉上大学容易了,人性的弱点告诉我们———往往容易得到的东西,都不太会珍惜。同时,在当今物质丰富、诱惑众多的社会情境下,由于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方式不正确,很多大学生在享乐主义的侵蚀下,放弃了理想与抱负的追求,放弃了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过上了大学混文凭,60分万岁的日子。而部分高校在新生入学教育、专业介绍和建设、社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就业指导等方面,都较缺乏,从而导致学生在大学里没得到系统、科学的指导,迷失了自我,淡化了理想和目标。当然,更多的大学生是因为自身对学习知识重要性的认识不足,而导致习惯接受式教育,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认识与能动性,对自学能力培养和终身学习重要性不清晰。

3.应试教育现象严重,考试方式重背诵轻理解运用,学生实践能力较差。由于目前评定学生成绩优劣的主要方式还是考试,而考试方式大多还是传统的需背诵的知识多,重理解运用的少,这很容易就造成了目前高校中普遍存在的学生考试前“临门一脚”的现象,学生在平时把时间都花在了娱乐、恋爱、打游戏等,临近期末考试,再进行突击性的死记硬背,考过了就万事大吉,但是学生到头来在大学没学到什么知识、本事,当然就不能说是人才了,寻工难也是非常容易解释的。这种应试教育,严重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原则,影响了学生。因此,高校必须深刻认识到应试教育的危害,对应试教育实施必要的改革和纠正,加强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的联系,并进一步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如专业实习、大学社团锻炼、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等。

二、进一步促进我国高校素质教育发展的对策

1.高校加强管理和指导,让大学生充分认识刻苦学习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使其采取主动学习的方式。由于我国高考制度的局限性,刚进大学校门的高中生对大学是陌生的,对自身在大学该采取的学习方式是陌生的,对自身的定位也是陌生的……这种种的陌生,会让大学新生们对大学产生严重的不适应,新生们这时急需辅导员教师、教授专家、科任教师、师兄和师姐的及时指引和建议。因此,类似的新老生交流会、已毕业工作的优秀毕业生交流会、科学实用的专题讲座、活跃新颖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等都是必不可少的,通过老师、师兄和师姐的经验交流与引导,使新生们尽早适应大学学习与生活,尽早摸索出适合自己和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的学习模式,而这种模式一旦起到作用,将在整个大学与今后影响一名大学生。很多时候是开始难和坚持不易,同时需要不断地引导,通过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并肯下苦功。对于在校学生,必须加强对其管理和引导,充分运用科任教师、班主任政工队伍、学生干部、党员等人力资源,并进一步加强社团组织、学生机构在锻炼、培养学生中发挥的作用,使大学真正成为自由、开放和传授知识的乐园。

2.素质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关键。素质教育实际上涉及了教育的方方面面,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关键,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教师的知识传授功能,师生间需要的是密切配合和共同努力。同时,素质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是一种全方位、全过程的全员教育和系统工程,它是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上的每一堂课,我们教师的一举一动,我们的学风校风,我们参与的每次社会实践,都与学生素质的培养息息相关。因此,我们提倡素质教育并不是聘请几位专家教授或知名学者就能将高校的素质教育实施好的。大学的管理者应该致力于改革课程体系,加强学科之间的交叉与渗透,加强校风学风的建设,从而形成一种氛围,把素质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大学教师则应该勇于创新授课形式和秉承师德,努力上好每节课,教导好每位学生;而学生则应珍惜上大学的机会,勤奋刻苦地钻研知识、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注重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如果不是整个高校的全体师生共同努力,而是片面地强调每个学生一定要修多少学分的素质教育课,素质教育就有可能成为另一种应试教育,这是有必要引起我们充分注意的。同时,应该大力提倡学生的自主与终身学习。

3.改革考试的方式,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目前,应试教育的关键因素之一是我们的考试方式,注重背诵、死记硬背,忽视了知识的理解运用,其实知识只有需要运用才能产生价值,知识失去了价值,还有存在和学习的必要吗?所以,要改革应试教育,很大程度上,需要改变我们的考试、考核制度,只要在这方面彻底扭转过来,学生就不能靠“临门一脚”来应付考试了。当然,我们也应该明白改革目前的考试考核制度和方式,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科学地布局规划和实验论证。不过,我们可以从点点滴滴做起,从教师的认识做起,从同学们的理解做起,先局部实验进行改革,成功后再进行推广,相信终有一天能探讨出符合素质教育原则的考试考核方式。

4.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准确地说,大学是一个准社会大环境,与高中之前的学校学习有明显的区别,同时,大学又是一个给予学生时间和空间,通过学习更高层次科学知识、增强自身社会生存能力,随时准备步入社会而设计的场所,大学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地方,是国家科技、知识传播与应用的重要载体,因此,大学肩负起了培养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教育的本质告诉我们,理论知识需要应用到实践中来,才能检验其科学性,才能在不断尝试和总结中创新出新的知识。大学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地方,我们对其理解是大学需要在培养学生向全面发展、德才兼备、理论与实践结合等方面追求,因此,在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我们也需要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如鼓励学生担任学生干部、积极参与科技竞赛、专业实习、社会实践等,让学生通过实践检验自身能力和思考人生。

考试教师总结范文5

(一)确立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地位

中学课程改革提出,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明确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的地位。众所周知,学生个体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只有以学生为本,才能进行合理有效的课程目标设定,设计多元丰富的教学环节,并且能不断调整课程评价,不断开发教学资源。课程改革强调老师不再是包讲到底包揽全局的主角,而是在课堂教学中更多的扮演合作者、指导者和帮助者等角色。学生的知识的构建、技能的提高,都由他们自己来完成。与以往的老师千篇一律,一以概之不同,通过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展现,这也更加有利于学生活跃思维、发展心智,成为最好的自己。课程改革,冲击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老师离开曾经束缚着他们的三尺讲台,走到学生中。师生的英语交际语言交往活动的增加,能够不断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强化学生对英语的热爱,端正学生学习英语的态度并且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也要求老师运用更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大大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和高效性。

(二)明白了英语语言教学的真谛

英语教学应该注重词汇的积累和语法的讲解,这似乎是不可辩驳的真理,却是英语教学中的几大误区之一。一些学者认为,中学是英语学习中夯实基础的阶段,听、说、读和写的技能就是学生要学习和掌握的全部。课程改革很好地认清英语教学的真正目的和意义。除了通过基本的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来掌握英语的知识和技能,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使其视野得以开拓,情操得以陶冶,人文素养得以提高,意志得以磨砺,思维得以发散,个性得以发展)才更是英语教学必须完成的使命。习得的东西永远代表过去,而学习的能力才代表着未来。通过课改,英语教学走出了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的误区,关注对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也使得教学模式更加多样,学生的学习途径也更加多元。教师注重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等实际情况出发,让学生更多地通过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方式学习,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对学生自信心的树立,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和有效的学习策略的习得都大有裨益。

二、问题反思

在课程实施中,教师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自主学习,不断探索,这才是有效的英语教学。要使一堂课真正出效率,并不是轻而易举之事,课前准备充分不可少,上课教法灵活多样多变不可少,上课激情迸发不可少,教师自身深厚的底蕴不可少,驾驭课堂的能力不可少,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探究、尊重学生的奇心的理念不可少。这就要求教师具备多种能力和素质。而现在中学的教学环境中,教师的整体水平却并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一)教师的英语语言技能亟待提高

近年来,我国的高校扩招速度不断提高,英语专业的毕业生越来越多,却并未给英语教学带来一道道曙光。据调查显示,我国英语教师(尤其是新晋英语教师)的整体素质不容乐观。另外,在职教师的英语语言技能有减无增。中学英语教师的教学任务大都繁重,忙于教学之际,极少还有教师不断为自己充电,提高自己的各项技能。与此同时,教师的待遇虽有好转,却并不使人满意,相当一部分教师将心思花费在如何另谋生计上,无暇顾及怎样提升自己来更好地帮助学生。

(二)教师的外语教学学养有待丰富

教学是一门艺术。外语教学就像是戴着镣铐舞蹈。好的教师不仅会通过丰富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他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无不蕴藏着无限的吸引力。一部分教师把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导致课堂学习效率低的问题,全都归结为学生的态度问题,殊不知,自己的教学过程因缺乏生动的讲解和自然的教态,也是不能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大大降低课堂效率的重要原因。

三、努力方向

(一)进一步更新教学理念

创新教育理念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没有理念的创新,就不会有实践的创新。教学过程创新,就应该打破教师满堂灌的传统模式。教学理念创新体现在:

1.教学脉络要新。要改变过去英语课中过多“说教式”的情况,引导学生通过“看一看”“说一说”“唱一唱”“画一画”等活动感受学习的愉悦、享受学习的快乐。

2.学习方式要新。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合作、探究形式要新,让学生获得快乐、创造美丽,表达感受、享受成功。

3.评价理念要新。英语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改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既关注过程评价,又注重结果评价;既关注学生的基础与技能情况,又重视学生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评价。只有这样,英语教学才能更上层楼。

(二)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让课堂成为学生领受礼物的地方

考试教师总结范文6

美国学者泰勒在“八年研究(1933~1941年)”《史密斯—泰勒报告》中,首次提出“教育评价”概念,他认为“教育评价过程在本质上是确定课程和教学大纲实现教育目标程度的过程”。1963年,美国心理测量专家克龙巴赫提出了“形成性评价”思想,认为评价的重点应放在教育过程之中,而不是在教育过程结束之后,评价不只是决定优劣,同时也是为了搜集和反馈信息,从而改进教学工作。1966年,美国学者斯塔弗尔比姆提出以决策为中心的CIPP评价模式(包括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结果评价),使教育评价深入教育活动的全过程,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评价对象的全貌。1967年,美国著名评价学家斯克里芬在《评价方法论》中,首次明确提出将评价分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思想。所谓“形成性评价(FormativeAssessment)”是指为改进课程教学及其方案活动而在活动过程中进行的评价。“形成性评价”思想讲究信息的及时反馈以便给教学设计人员提供必要的信息,认为“评价的最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所谓“总结性评价(SummativeAssessment)”是指作出选择决策而在活动结束后对其最终结果进行的评价,讲究结论的全面性,以便给决策人员提供某种依据。1984年,美国评价专家库巴和林肯出版了《第四代教育评价》,认为评价结果并不依赖于其客观实际情况相同程度如何,而取决于所有参与评价者的意见一致性程度如何,评价应更加关注过程,关注非预期效应。1986年,泰勒在《教育评价概念的变化》中,又提出“教育评价是检验教育思想和计划的过程”。

二、药学专业教学评价的现状与问题

成功的教学需要一系列与决策相互关联的评价,并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始终。教学评价的实践可分为两个方面:教学过程的评价和教学成果的评价,即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学习单元结束时进行,目的是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弥补不足,从而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总结性评价是在一门课程结束或者某个学习阶段结束时进行,主要目的是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确定不同学生各自所达到的水准和彼此间的相对地位,并确定总体教学目标的达成状况。长期以来,我国高等药学教育一直都是一种应试教育,忽视形成性评价,注重总结性评价,教师为了考而教,学生为了考而学,进而导致学生“上课记笔记,下课看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这种评价体系考查的是人脑储备知识的能力,而不是人脑运用知识的能力,阻碍了高素质、创新型药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体表现如下。

1.教学评价方式单调

目前高校药学教学评价形式基本上仍然以“总结性评价———考试”为主,存在几多几少现象:一是闭卷考试多,开卷考试少;二是笔试方式多,口试答辩方式少;三是理论考试多,技能操作、实践能力考查少;四是一次定结论多,数次考试综合考评少。这种单一的考试形式虽然操作简单,便于管理,但知识覆盖面窄,考察代表性差,难以客观、全面地评价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

2.忽视教学过程评价

对教学过程的评价包含在师生互动的教学活动之中,既包括对教师教学满意度的评价,也包括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虽然近年来增加了“生评教”环节来评价教师的教学满意度,并纳入教师年终的教学业绩考核,但大多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学生常凭自己对任课教师的好恶随意评分,结果造成教师不敢管、不愿管学生,甚至对学生管理出现放羊现象。另一方面,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除了实验课程和实践环节外,基本上都是以平时成绩来体现,而平时成绩的评定大多以考勤或教师印象来决定,缺乏真正的课堂互动环节设计和相应的评价标准。

3.忽视知识运用能力评价

现行考试检测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局限于书本(教材)知识或讲课内容本身,过分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的测试,强调共性知识和记忆能力的考核,忽视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尤其是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考核,这种以测量学生“知识接受度”为主要内容的考试,不但没有起到促进学生智能发展和激励学生主动研习的作用,反而加速了学生消极应付考试和瞬时遗忘的进程。

4.忽视评价信息分析

学校教学管理者和任课教师往往只注重命题、施考、监考、成绩评定等前序环节,忽视考核结果信息的分析和反馈的后续环节。过分地扩大了课程考试的评价功能,淡化了导向、反馈和激励功能,不注重通过考试改进教学内容、方法和效果。导致管理者和教师无法知道现行评价模式存在的弊端和改进方向,学生也无法通过考试来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进而改进学习上的不足。

三、药学专业形成性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

改革总是从问题开始,这是教育评价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必由之路。否定之否定规律是事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内在机制。纵观教育评价的发展历史,清晰地印刻着它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改革应试教育原有的“一考定成败”的总结性单一评价模式,构建兼顾过程和结果评价的形成性教学评价体系,加强学生学习过程考核,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要求,灵活运用提问、讨论、作业、小论文、小测验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学习状况,调整和改进教学计划,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对实现高素质创新型药学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1.建立药学专业课程分类评价体系

按照全国药学本科专业认证方案要求,将药学课程分为纯理论课程、理论-实验课程、实践类课程三大类,根据不同类型课程的特点分别设置相应的评价标准。

(1)纯理论课程:即只有课堂理论教学,而没有实验教学环节的课程。比如,临床医学概论、药事管理学、药学概论、中医药学概论、药物经济学等。这类课程评价指标包含课堂考勤、课堂提问和讨论、平时作业、小论文或平时测验、期末考试等组成部分,突出课堂讨论环节和平时作业的考核,期末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比例为50%以上,其余组成部分的比例由任课教师根据课程性质以及学生群体的实际情况决定。课堂讨论或小论文的题目和次数、作业或平时测验的次数和时间,必须在教学日历中明确规定,以便于考核和教学管理人员的监管。

(2)理论-实验课程:即理论和实验教学兼而有之的课程。比如,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人体解剖生理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生药学、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理学、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药剂学、药物分析、仪器分析、生物技术制药和医药数理统计方法(上机)等。这类课程评价指标包含课堂考勤、提问和讨论、平时作业、实验操作、平时测验、期末考试等组成部分,突出课堂讨论和实验操作环节的考核,其中理论测试与实践考核的比例与理论课时数与实践课时数的比例相当。任课教师可根据课程性质以及学生群体实际情况的不同在指导性意见允许范围内决定总评成绩各组成部分的比例,以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讨论、平时作业或测验的次数和时间,以及操作考核的内容和方式,必须在教学日历中明确规定,所有的考核材料应当存档备查。

(3)实践类课程:指完全实验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比如药学专业大实验、药用植物野外采集实习、药学生产实习、临床见习和毕业实习(设计)等实践环节课程。这类课程属于集中实践环节的性质,由于不同实践环节的内容和开展方式完全不同,且差异较大,故每类实践环节都要根据相应的教学大纲设置独立的、特征性的教学评价体系,尤其要突出实践教学过程的评价,注重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弱化教学成果的终结性评价。比如“药学专业大实验”应注重操作技能和结果分析能力的评价;“药用植物野外采集实习”应注重独立认知和分析能力的评价;“药学生产实习”应注重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临床见习”应注重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药事管理能力的评价;“毕业实习(设计)”应注重实验设计能力、实验动手能力、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文献检索以及论文撰写等综合能力的系统评价。

2.形成性评价的实施与信息反馈

要想改革现有的教学评价模式,关键是要更新观念,形成统一的切合目前实际的正确的教学评价理念,认识传统的总结性评价的局限性和建立形成性评价的必要性。药学生的认知发展,“存在着以记忆为主的专业知识积累、记忆与理解并重的专业思维发展,进而以联想为主的综合应用能力发展的阶段性变化”,根据这一特点,药学教育不同进程,其相应考核评价体系也应有所不同,基础课程考核应加强学生自学能力和综合归纳能力培养训练的引导;专业课程阶段考核应体现发散性思维的培养、综合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因此,在不同阶段课程评价体系相应指标应有所侧重,着重考核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和创新的能力,避免重蹈“应试教育”的覆辙。要实施形成性教学评价体系必须更新观念统一思想,首先应通过校内外调查研究、开展教学评价改革大讨论、召开教师座谈会、学生座谈会等形式,组织广大师生深入分析、探讨,确立课程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制定药学专业形成性教学评价实施意见。根据建立的药学专业形成性教学评价实施总体方案,任课教师与教研组可结合课程及学生群体的实际需要来确定具体课程评价指标,在课程开课初将评价方案告知学生,明确评分标准,在评价过程中要及时、如实记录以作评价依据随时备查。任课教师在某一单项评价结束后应及时进行总结分析,并将分析结果及时向学生反馈,这不仅可帮助教师了解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学习情况,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此外,“生评教”作为学生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应纳入评价体系,但在设计内容上应具体化,操作上应实名制,强调学生评价的责任性和客观性,以确保评价内容的有效性。

3.网络互动教学的形成性评价

随着高校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传统的教学时空被打破,尤其是内部局域网的广泛应用,教学方式逐渐转向以多媒体网络为主体、以自主的个性化学习和互动式的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已成为大势所趋。目前高校的大量课程包括精品课程、重点课程,甚至一些普通的选修课程和实践类课程,都建立了网络互动教学平台,大部分课程建立了常规课堂教学与网络互动教学平台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获得的信息有很大局限性,通过网络教学互动平台实现教学过程的在线实时评价,不受时空限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改进教学设计和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网络教学互动平台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互平台,有利于教师对教学资源的管理和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其主要优点如下: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个性化学习成为现实。网络互动教学强调教学中知识信息资源的多元性,通过在线系统把文本、图像、动画、视屏、语音等多媒体信息有效整合,从而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从接受型学习转向探究型学习,实现自主、探究、个性化学习,通过对网络教学资源的加工和更新,在实现知识建构的同时实现能力的提升。②加强了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互动和反馈。通过网络互动教学平台,可以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实时和有效的交流,从而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师生间的角色定位,建立了平等的、朋友式的共学关系。另外,通过在线讨论方便了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教学效果,实时反馈教学情况并监管整个教学进度。③为教师提供了更大的教学设计空间。通过网络教师可以把相应的教学资源整合加工后,根据学情特点实时上传到网络互动平台,方便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学习。同时,也方便了教师课后在线更新教学资源和进行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创造过程。

网络教学的形成性评价与传统教学的形成性评价一样,也需要首先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比如上网点击率、网上作业完成情况、网上测验情况、参与讨论发言情况、教学信息反馈发帖情况、教学满意度问卷调查情况等。但其特点在于整个评价活动都是按照任课教师的预先设计,通过建立的“在线实时评价系统”自动记录、分析和统计完成的。当然,网络教学还应结合常规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另外,网络互动教学关系应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方式应以“问题”为中心,以“任务和兴趣”来驱动;教学过程始终围绕“师生互动、实时反馈”展开。网络教学的过程评价具有简便、高效等诸多优点,因此,随着网络教学及评价平台的不断完善,必将为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和药学人才培养作出更大的贡献。教育评价研究对于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教育管理和决策,具有重大意义。目前人们对教育评价的认识还不到位,而且我国教育评价研究存在着行政化、统一化、行为化、指令化等问题,由此产生了窄化功能、缺乏个性、注重外表、被动应付等负面效应,影响了教育评价在教育改革中的应有地位与促进改革功能的正常发挥。

考试教师总结范文7

当前,虽然儿童舞蹈被中国教育界越来越重视,在其中做了许多的努力和尝试,从而实现舞蹈从小抓起的目标,但是,还有许多的教育工作者对于舞蹈的领会不深,这就导致在实际教学中,教学目标达不到标准,甚至有些儿童因为教师的原因失去了对于学习舞蹈的兴趣。当前,对于儿童舞蹈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不仅要做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且还要能够会教、会跳、善编等特点,由于儿童具有极强的模仿能力和好奇心,因而教师在实际中还要注重儿童创造能力的培养,将艺术和教育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2、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存在的问题

2.1学习目标的偏差

因为作为一个舞蹈教师,必须懂得表演、编导、教学、这三门主要的学科,并且每门学科要经过系统的学习达到本学科所要求的标准。现实情况是,在教学中教师只注重教学,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很少给学生时间来安排舞蹈的编排,因而导致学生无法真正学会舞蹈的精髓,只是一种简单的模仿而已,原创的东西很少,这也是学生舞蹈质量提不高的原因之一。

2.2时间过少

中职教育的学制为3年,但真正学习的时间可能只有两年,要学量的课程,导致专业课学习的时间很少,而且舞蹈又分为很多种,民间舞中只学藏、汉、蒙、维、朝、傣这六大民族的舞蹈,种类繁多且复杂,每周两节舞蹈课很难对其完全掌握。

2.3学生素质不高

作为中职院校,其招生的主要为应届初中毕业生,有许多是来自农村的学生,这些学生舞蹈的基础很差,甚至没有,入学前不仅没有跳过舞,就连正规的舞蹈节目都没见过,所以,这些学生入学后,必须从基础学起,这对于舞蹈课本身时间不充足是一个巨大的难题,导致很多学生跟不上学习的进度。

3、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对策

3.1基训是舞蹈教学的保障

基训是以腰、腿的能力训练为主,技巧训练为辅,其主要的目的是为了使每个舞蹈初学者改变自身的条件,以达到专业舞蹈的要求,因而基训是关键,影响着后续的舞蹈学习。

3.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喜新厌旧”是学习者都有的缺陷,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也不例外,如何在教学中采取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为此,教师有必要对教学进行调整,采取生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教学大纲指出:学生的学习应该以学生的兴趣作为前提条件出发,在实际中提高学生的编与教的能力,通过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其将所学的融会贯通,达到新时代的要求。

3.3激发学生的信心

虽然应试教育有许多弊端,现在教学也逐渐向素质教育转变,但是传统的应试教育也有其积极的一面,考试不仅是对学生掌握知识熟练程度的考核,同样也是对教师教学成果的考核。一些考试是必要的,在考试中适当的增加难度,当学生完成后加以表扬、鼓励是增加其信心的主要体现。例如:在考试前,教师除了对于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考前辅导外,还可以对那些信心不足,成绩较差的学生适当的鼓励,使这些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也可以取得理想的成绩,不仅可以增加其信心,还可以使其提高对于学习的兴趣,在舞蹈学习中具有成就感。经过研究表明,在实际教学中,适当的运用一些考试方法以及鼓励的话语,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还对教学的质量提高有非常大的帮助。

考试教师总结范文8

我国高等教育入学考试改革的深入进行,给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现阶段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有以下一些特征:

1.1教材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化。《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我国高级中学历史课程的教学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根据这项标准,一些出版社也相应编制出了新的教材,比如人教版就推出了必修和选修的教材,供相关学校选用。这种新编出来的教材,不再单纯采用以往的以朝代更替来划分历史阶段的做法,按照一些章节单元的结构重新构建了教材体系,这种做法就有助于学生告别对于历史阶段的分裂式理解方式,形成大一统、整体化、全球化的历史观,慢慢帮助学生形成整体性思维。

1.2内容更为详实。《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导下出版的教材,内容更加详实,突破了以往过于重视叙述革命、起义、和运动等内容的做法,更多的设计到人类世界古往今来的科技、文化、艺术、哲学、宗教成果等,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向学生传播更多的人类知识。当然,新教材对于一些具有标志意义的历史事件比如工业革命、资本主义革命、十月革命、抗日战争、新民主主义革命等,也进行了专门的论述,以保持鲜明的立场,向学生输送正确的价值取向。

2新教程对授课教师的要求

教师是教育职能实施主体,是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引路人,作为教育前线的教师应仔细研究《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最新要求,只有这样日常教学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对授课教师提出了一些具体要求。

2.1从应试教育转变为启迪教育。高中阶段历史学科分为选修和必修两大部分,必修部分是学生未分科之前必须学习的内容,选修部分是分科后文科班学生必须学习的内容。高中学生要进行会考和高考两大考试,教师和学生为了应对考试教育,历史课程中侧重于让学生背诵大量史料内容,提高卷面分数。新课改后的历史教材,知识结构和知识内容都进行了一定的调整,调整后的教材涉及到纵贯古今,横揽中外,涉及到政治经济生活制度,军事战争,思想文化、科学艺术等各个领域,这样学生如果单凭背诵就难以完成学习任务。这种变革就需要教师革新教育理念,从应试教育转变为启迪教育,鼓励学生涉猎大量知识,引导他们实现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智能与智力因素并重改革目标。

2.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历史学科的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完备课内容后,学生只要通过认真看书、背诵课堂笔记、做几套试卷,就能应对考试。这种缺乏思维空间的学习方式,久而久之,就慢慢抹杀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新教改之后出版的历史教科书,呈现出多样化特征,留给了教师更多的教学选择空间,有意淡化机械教学对学生能动性的束缚,这样,从教学任务中解放出来的教师,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思考中生成学习结论。新课改后的命题立足课本,却高于课本,善于探讨和思考的学习方式将是考试立于不败之地的前提。

2.3实施多元化教学。长期以来,历史学科的教学就难以摆脱考试束缚,学生在学习历史时,一般都围绕着会考和高考来阅读课本和一些参考资料,他们的学习兴趣被埋没,学生不是凭着兴趣去学习,而且为了成绩去学习,这就违背了教育的初衷。新教程鼓励教师实施多元化教学,采用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这种新要求,一位资深历史教师曾说道,有多少历史学习的途径,有多少历史学习的方法,就会有多少对学生历史学习的评价尺度。每一种评价方法都有其优势,也有其局限。可以看出,新教程留给了教师更多的发挥空间,教师要在实践中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和使用简明有效、形式多样的评价方法,并重视对实践的不断反思和改进,最终激发学生的智慧和创造力,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3新教改时代背景的历史教师队伍构建策略

课程改革对高中历史学科的授课教师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和挑战,我国各个高级中学和相关学科教师都应行动起来,学校可以制定出相应的调整策略,教师也应加强学习,双管齐下,构建出符合要求的教师队伍。

3.1构件终身学习的教师队伍。新课改的时代背景下,教师坚持自我更新是适应教学多变化的唯一途径,其中,学习就是自我更新的重要手段。历史既是博学的学科,也是博识的学科......博学首先是读书,这句话形象说对了学习对于历史教师的重要性。历史课程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到文学、艺术、哲学、地理、科技、宗教等方面的知识,教师只有终身学习、大量阅读、广泛涉猎,才能胜任新教改的要求,新教改也是提升教师队伍综合素质的一个契机。

3.2打造专家型教师队伍。高中阶段历史科学的教学,需要有一只专家型的教材队伍进行专业引导,教师的学科知识、专业知识在于日积月累,教师队伍更需要学识渊博的资深人士作为学科负责人。具备实力的高级中学可以去一些综合性大学和师范类学校聘请一些自身历史专业教师作为学科负责人,请他们定期来给学生做专题讲座,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还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深入学习的机会。这种有专业教授作为领军人的教师队伍,才能满足新课改的具体要求。

3.3构建开放型教师队伍。三人行必有我师。新课改背景下,我国高级中学的历史学科不能单单依赖于学校授课教师,还是实施开放式教学,实现学校和社会的有机结合,引进社会力量才充实教师队伍,构建构建开放型教师队伍。学校可以充分挖掘本地历史课程资源,利用包括教材、教学设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以及历史遗址和文物等物质资源进行教学,还应把当地历史爱好者、资深讲解员、及社会各界人士等人力资源引进学校,来开展相关教学,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

4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