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核鉴定范例

考核鉴定

考核鉴定范文1

【关键词】强制检定;管理系统;开发

强制检定指的是由政府计量行政部门所属的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或授权的计量检定机构,对社会公用计量标准、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使用的最高计量标准,用于贸易结算、安全防护、医疗卫生及环境监测四个方面列入国家强检目录的工作计量器具,实行定点定期的一种检定。2017年4月1日起,原国家质检总局发文停征强制检定费用,即强制检定费用不再向企业用户征收,而是改为政府财政补贴,这是惠及企业,为企业减轻负担的一项有力举措。通过与多个地区的计量行政管理部门和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进行沟通,笔者了解到,现阶段大部分地区的强制检定申报审批工作都是采用递交纸质文件或发送电子邮件的方式进行,审批部门对材料进行人工审核。人工审核的缺点显而易见,例如,效率低、易出错,人力成本高,保存纸材料占用空间,后续查找、统计十分困难等。因此,开发一套适用于强制检定申报审批的系统成了摆在计量行政管理部门和法定计量检定机构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基于上述情况,我院开发了一套系统,实现了强制检定申报审批工作信息化和网络化。

1系统的实现

本系统采用的是Client/Server(客户机/服务器)架构设计,工作结构分为三层,系统的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系统实际运行时,使用人员只需要在用户界面操作即可。通过统一的接口,由界面层向数据处理层发送一系列的请求。数据处理层在接收到请求后,依据既定的逻辑规则对请求进行分析和处理,然后发送至数据库。存储层将数据返回到数据处理层,最后数据处理层将数据反馈给用户界面。采用上述三层结构的优点主要有三方面:第一,安全可靠。此结构不对数据库进行任何操作,因此数据库的安全性大大提升。第二,方便维护。在此结构下界面层可以忽略数据库的结构,在实际维护时只需维护界面层与数据处理层之间的接口即可。第三,易于上手。此结构架构简单,对开发人员的要求较低,不需要其掌握复杂的开发工具,同时又能满足系统的需求。本系统基于windows7操作系统进行开发,使用Power-Builder12.5作为开发工具,详细情况见表1。

2系统的功能及模块

在系统开发筹备阶段,我们进行了充分的调研,既与计量行政管理部门加强联系,又与多家其他省级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进行交流,同时与大量的企业用户进行沟通,明确具体需求,最后确定建立以下6个子系统,具体如图2所示。

2.1客户信息管理子系统

客户信息管理子系统的主要用途是记录客户的相关信息,包括但不限于系统内ID号、单位名称、单位地址、联系人姓名、联系人电话、所属省份、所在城市、详细地址、单位性质(事业单位、国企、私企、外企等)、单位规模(大型、中型、小型、微型等)、所属行业(钢铁、煤炭、石油石化、电子、汽车、通信、冶金、食品、医药、纺织、工程建筑、服装等)、客户首次在本机构检测的年份等信息,其功能包括增加新客户信息,修改、删除、查询已有客户信息,将两家或多家客户信息合并等。

2.2客户仪器管理子系统

客户仪器管理子系统的主要用途是记录客户上报待审批的强制检定仪器的相关信息,包括但不限于系统ID号、仪器名称、规格型号、仪器序列号、内部管理编号、生产厂家、技术指标(精度等级、AC、MPE等)、所属一级目录、所属二级目录、强检方式(首次检定、周期检定)、强检范围、仪器状态(在用、停用、报废等)、强检年份、强检审批通过日期等信息。本子系统的功能包括新增仪器信息,修改、删除、查询已录入的仪器信息等。在使用本子系统,操作者可以将企业用户申报的仪器信息录入到系统里,系统ID号是系统自动分配的。强检审批通过日期在仪器获批后由系统自动生成,仪器名称、规格型号、仪器系列号、内部管理编号、生产厂家、技术指标等信息则需要手动录入。所属一级目录、所属二级目录、强检方式、强检范围(安全防护、贸易结算、医疗卫生、环境监测、计量标准的主标准器)等信息,因为其内容是根据国家颁布的《实施强制管理的计量器具目录》而定,所以文字内容是固定的,采用下拉条的方式。为了便于操作,对上一年度已经录入过的仪器信息,在系统里均默认仪器状态为在用,下一年度办理时可以直接带入。

2.3客户申报材料管理子系统

本子系统的用途是上传企业申报强制检定仪器的佐证材料。其功能包括新增材料,修改、查询、删除、导出已经上传的材料,对已经上传的材料进行有效与否标记等。根据我国市场监管总局颁布的《实施强制管理的计量器具目录》,按照强检范围将纳入强制管理的计量器具分为四个用途,分别是安全防护、贸易结算、医疗卫生、环境监测,除此之外,计量标准的主标准器也纳入强制检定的管理范畴。企业用户在为所用仪器申报强制检定时,除了填报仪器信息外,还需要同时提供能够证明该仪器强检范围的材料,即该仪器是用于安全防护、贸易结算、医疗卫生、环境监测这四大用途中的一类,还是属于计量标准的主标准器。例如,计量标准的主标准器应提供在有效期内的计量标准考核证书,且计量标准考核证书上的仪器名称、规格型号、序列号等信息应与申报仪器完全一致。

2.4查询统计管理子系统

本子系统的主要用途是对强制检定相关工作进行查询和统计,其功能主要包括按指定条件查询强制检定相关信息,按指定条件统计强制检定相关信息。为了方便查询及统计,我们在查询功能和统计功能里均设置了多项条件,包括单位名称、仪器名称、规格型号、仪器号、内部管理编号、生产厂家、技术指标(精度等级、AC、MPE等)、所属一级目录、所属二级目录、强检方式(首次检定、周期检定)、强检范围、仪器状态(在用、停用、报废等)、强检年份、强检审批通过日期等,使用者可以根据实际需求任意设置一项或多项条件,然后进行查询和统计。同时查询时支持模糊匹配,更进一步提升了系统的实用性和方便性。

2.5强制检定审批管理子系统

本子系统的用途是制作、审批、生成强制检定申请表。其功能包括选择需要申报的仪器,制作强制检定申请表,审批(通过/驳回)强制检定申请表,生成强制检定申请表等。在客户仪器管理子系统里添加过仪器信息及在客户申报材料管理子系统里上传过证明材料后,使用者进入本子系统,选择一个单位后,即可看见所有录入在此单位名下的拟定申报强制检定审批的全部仪器。使用者可以根据需要,勾选本次需要申报的强制检定计量器具,制作强制检定申请表,提交后由具备审批权限的管理人员进行审批,审批通过后,可以在系统里生成带电子印章的强制检定申请表。如审批被驳回,使用者可以根据审批人的修改建议,回到客户仪器管理子系统或客户申报材料管理子系统进行修改,重新提交即可。

2.6系统设置维护管理子系统

本子系统的主要用途是为系统管理者和系统使用人员提供适合的权限,其功能主要包括系统参数设置、人员权限管理、特殊处理等。本系统的所有使用人员均具备基础权限,即重新设置本人的密码。除此之外,可以根据岗位职责和工作需要,管理者赋予使用者特定子系统或子系统下一个或几个功能的权限。

3结语

本套系统的研发实现了节省人力成本、节约工作时间、提升审批效率,也方便后续开展信息查询和信息统计工作。

【参考文献】

[1]吴亚男.强制检定计量器具赋码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J].工业计量,2021,31(1):59-61+69.

[2]胡凤西.强制检定计量器具的信息化管理[J].科技创新导报,2019,16(7):186+188.

考核鉴定范文2

关键词:农机推广鉴定;工作模式;业务培训

1农机推广鉴定检测手段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农机推广鉴定工作中需对安全性、适用性、可靠性三个方面进行评价,涉及到安全性评价的测试项目一般有安全性能、安全防护等,涉及到适用性评价的测试项目一般有作业性能等,这些项目的测试数据均可作为评价的依据。现阶段安全性评价和适用性评价的测试项目均已采用仪器检测。通过采集、分析仪器设备的测试数据,结合检验人员的直观感受和经验,可做出安全性和适用性评价。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对农机产品的卫生、环保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采用更先进的检测方法、精度更高的仪器可大大提高测试的便捷性和精确性,可有效缩短测试周期,将是下一阶段鉴定工作中检测手段的发展趋势。例如茶叶加工机械中与茶叶接触的部分需采用符合环保、卫生要求的材料制造,在以往的鉴定工作中,往往采用核对农机生产企业提供的零部件制造材料的相关证明作为考核方式;若采用便携式光谱仪,即可准确的对样机中的各零部件材料进行定量分析,从而快速判断出各零部件材料的材质。

2农机推广鉴定工作模式的改进

新《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实施后,申请农机鉴定的产品增加,根据新的农业机械推广鉴定大纲,由于适用性和可靠性评价要求的提高,农机推广评价试验内容大大增加,有些还需要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适用性测试。而每年新增申请鉴定的农业机械产品多达数百种,若延续原来的工作模式,则很难在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原有的工作模式已不适应现有的农机检测鉴定工作。检测鉴定最初由鉴定机构自行进行,可靠性和适用性试验必须与农机使用者合作进行。由于检测鉴定所需的场地面积大,同时还需要有符合检测要求的合格技术人员来配合完成。近年来,全国农机生产企业大多存在检测点难找、检测场地租赁价格高的问题,又由于农机生产企业制造水平不均衡,以上问题均影响了检测的质量和效率。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以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理念为重点,完善农业机械化的试验考核、职业资格培训等制度(如图1所示)。一方面,加强检测鉴定与农机使用者、农机生产企业的结合。农机的适用性和可靠性试验需要相当一部分农机使用者配合供给种植基地。农机鉴定是对农机产品进行性能及可靠性试验并通过分析检测结果,从而对农机产品作出评价鉴定。这是农机生产向农机使用的延伸。根据检测鉴定要求,需对农机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材料消耗进行记录和测量。农机使用者的操作水平和生产效率与农机适用性、可靠性考核息息相关。另一方面,要把农机推广鉴定评价与农机生产企业结合起来,必须把试验鉴定评价方案与农机生产企业统一或整合起来。农机生产企业接受农业机械推广鉴定职业培训,在产品出厂检验中落实推广鉴定要求,这不仅可以深化对产品扩展和鉴定的要求,亦可减少对农机产品适用性和可靠性的重复试验负担,减少社会资源的浪费。

3规范农机鉴定业务的培训方式(如图2所示)

近年来,随着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深入实施,农机生产企业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对农业机械的研发投入前所未有,因而检测和鉴定的农机产品数量和种类也越来越多。相比于原有的师徒之间口口相传的培训方式,系统性的培训方式,对于要保证检测鉴定工作合法、公正、科学、准确的农机检测来说,更具备普适性。首先,对培训的类型进行分类,根据学员的适合程度对其进行告知,对于刚入职或从事新活动的新员工,应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基本理论知识;对于需要工作经历和工作经验的管理人员,应掌握计量器具和专用仪器设备的操作能力,并取得满足工作需要的岗位资格,提高专业素质和就业能力,提高员工的整体管理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劳动需求;对于需要核心竞争力的技术骨干,要有更大的成长空间来发展技术骨干,轮流选派技术骨干到相关单位参加专业技术培训,以确保农业机械检测和评价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制定系统的培训流程。1)选择培训时间。农机检测和鉴定工作具有很强的季节依赖性。建议考核机构利用年初和年末的农闲时段,结合农机检测鉴定工作的新任务、新要求,组织各单位全员进行集中讲座或培训。2)根据新大纲要求确定培训内容,组织研讨农机主要推广鉴定技术和工作要求。3)培训表可以通过心得体会、研讨会等方式填写,也可请各部门业务骨干介绍自己的工作经验和工作方法,鼓励员工加入兄弟单位学习。学习材料可以用文字表达并分发给工作人员,不仅可以提高专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还可以使他们增加认识、拓宽视野,提高农机检测鉴定评价的能力。最后,突出培训的评估和监控。目前很多培训只是形式化的,原因之一是只有培训没有结果评估,没有相关的结果评估体系。受训人员是否已学习和掌握知识,无从考核,所以没有学习的动力和压力。考虑到大多数农业生产一线的人员都在农忙季节忙碌,腾不出整块的时间参加集中培训,为了便于学习,建议将学习材料放在专用网络中,也方便出差人员自学。之后,在规定的时间段内提供各自的学习经验或总结,监督学习成果。经培训后还可进行理论知识和实践考核,理论知识的考核可以采取以下形式:网上答疑或现场评议,实际操作考核可采取全程抽样模拟方法或人员、设备对比方法。

4结语

自《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办法》实施以来,对农机推广鉴定工作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出了以农机推广鉴定工作社会化、专业化为核心的新思路,增加了农机推广鉴定职业培训内容和农机推广鉴定工作对生产企业和农机用户的考核。将农机推广鉴定工作中的适用性和可靠性测试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相结合,使之真正促进农机产品技术和质量的提高,促进先进适用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维护农业机械使用者及生产者、销售者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袁玲芝.农业机械零件鉴定、检验的方法[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8):172.

[2]徐志坚.以创新思维改造农机试验鉴定工作[J].农机质量与监督,2006(5):36-38.

考核鉴定范文3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技能鉴定;课程改革;职业资格认证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应是培养具备某些专业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而职业技能鉴定则是一项基于职业水平的考核活动,两者的目的都是培养职业或工作岗位需要的人,注重岗位实际操作能力、现场应急工作表现等。这就决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与职业资格能力的鉴定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随着企业对用人要求越来越高,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与企业需求更加对口。[1]将企业对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取得和课程体系的建设结合起来,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保障企业的切实利益,同时能帮助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走上更加制度化、规范化的道路。[2]

一、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被动“双证书”制度

“双证书”制度是国家高职院校职业技术教育工作的一项重大制度设计与创新,对推动高职院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3]。然而,许多高职院校的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双证书制度,主要表现在:

(一)毕业证与职业资格证未能“并重”

传统的高职教育只重视学历教育证书,而不重视职业资格证书,被传统的教学模式所制约,学校只对文凭负责,而不对能力负责。传统教学工作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掌握,学生的实操能力不足,甚至有些院校只关心学生是否获得证书,而忽略了该专业资格所应具备的能力、素质要求和获证的过程,即自我学习能力和企业生产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

(二)传统教学与职业技能鉴定相互脱节

高职教学应以就业为导向,以企业需求为培养目的。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企业生产和适应能力。职业技能证书则是企业人才的引进的准入资格。同样强调技能操作能力,两者的核心是共通的,应有较好的融合。但传统教学的课程仍以学科体系为主,课程内容的设置依据不是实际的生产、管理、服务的工作一线,而是传统知识模块的学习,注重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忽略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导向。不仅不能通过职业资格鉴定考试,更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同时职业资格鉴定机构也没有主动与高职院校寻求配合,而是单独编写大纲,匆忙组织考试,相互独立,相互封闭。职业技能鉴定应具备更准确、更接近于实际生产的职业标准。同时更好地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实践教学结合起来。

(三)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自身缺陷

现阶段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受到利益的驱动,出现很多弊端。其一,考试内容过于陈旧,与实际生产脱节。如某些工种的考试题库多年没有更新,一套题考多次,甚至有些实操项目实际生产中早已淘汰,却仍出现在考试中;其二,考评员队伍层次老化,许多实操考评员没有企业生产经验,不了解真实工作过程,思维守旧,追求新事物能力不强,不能胜任新项目的考核。

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与项目化课程改革的共通性

(一)以实际工作岗位为导向

项目化课程改革是基于真实的工作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完成真实岗位流程中的具体工作任务。使学生不仅知道理论,更能动手完成;不仅能解决常规问题,更能处理生产过程中的意外情境。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企业适应性,缩短了学生刚进入企业时的磨合期,快速具备企业对人才要求的技能,使学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同样,职业资格证的考核也是以真实岗位为导向,作为某一岗位工种职业技能水平的考核,对从事某职业所应掌握的职业能力做出评价。有无企业资格证也是企业对应聘者岗位适应性和职业素质的一项考核标准。

(二)强调实践动手能力

项目化课程改革目的是培养企业需要的人,将企业的生产活动提前到课堂上或把课堂延伸到企业中。让学生真实参与到生产过程中,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的能力。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同样强调实操能力,职业技能考核分为理论考核和实操技能考核。学科体系教育下,考生有较好的理论基础和知识储备,通过理论考核的比例较高,而实操考核却成为考证路上的“拦路虎”。只有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较高的技能操作水平,具有对突发事件灵活处置水平,才能顺利通过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而这些也正是企业的要求。

(三)第三方认证

在职业教育较发达的日本、德国等国家,职业教育与行业协会相结合。行业协会调节企业和职业院校之间的联系,同时检验学生的职业能力,即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同时调研用人单位的发展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标准,与职业院校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为职业院校提供技术训练场所,弥补学校场地和设备的不足。

三、职业技能鉴定与课程改革相结合的价值和作用

(一)有利于学科建设、课程体系的确立、引导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高职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建设应在充分企业调研的基础上,以工作过程和岗位实际为导向,建立基于真实工作流程的课程体系,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将职业资格认证中企业对职业资格的要求与课程体系有机融合在一起,根据职业能力目标确定教学目标,根据职业需求确定课程内容,根据生产任务确定教学项目,根据职业能力的评价确定考核评价方式。学生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既完成对知识的掌握、职业能力的积累,又能顺利通过职业资格鉴定的考核。这种相互融合的方式帮助高职院校制定更符合企业生产实际,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突出院校育人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促进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双师”能力

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离不开具有较高实际生产水平的老师。将生产融入课堂或将课堂带到企业,要求我们的老师有较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和较强的综合能力。知识体系的课堂理论和实践的教学相分离,很多老师理论知识过硬但并不承担实践教学的任务。教师要转变观念,不仅理论基础要扎实,实践能力也要求更高。只有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以职业鉴定为纽带加强教师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培养,促进高水平“双师型”队伍的建设。

(三)促进校企合作,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如何培养出优秀的人才适应企业的需求,为企业带来更高的经济利益,要求我们的学校和企业密切结合,相互融合。只有深度的校企合作、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齐头并进,才能适应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职业技能鉴定就是搭建校企合作的桥梁和媒介。通过职业技能鉴定了解企业对该行业该工种的人才需求标准,根据企业的用人标准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更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发展趋势。职业技能鉴定为高校提供了社会上对于人才的需求程度和要求,促使学校培养出综合应用型人才。

四、提高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策略

(一)促进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与教学改革的接轨

将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作为一项教学工作,将职业标准、考试大纲与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教学评价相结合,实现与人才培养的接轨。

(二)建设技术先进的实训场地

先进的技术条件是保障教学的基础,也是实现职业技能鉴定的必要条件[5]。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不能纸上谈兵、只看不做,要建立设备完善、功能齐全的实训基地。让每一名学生都能真实动手操作,同时设备的更新,技术的更迭也要紧跟发展的脚步。实训基地的建设既能满足教学的需求,也能满足职业技能鉴定的需求,实现资源的共享。

(三)完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健全职业院校职业技能鉴定所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建设,鉴定所的质量管理文件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三部分,分别从三个层次指导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按管理体系的要求,鉴定工作更规范有序,每一流程有理有据,全面提高了鉴定工作效率。加强对考评员、监考员的管理和培训,建立一支高水平高标准的考评员、监考员队伍。

参考文献:

[1]毛波军.论职业教育评价体系与职业技能鉴定的互通[J].职业技术教育,2005(1):41-44.

[2]程正翠,唐磊,郭慧然.高校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J].科教文化,2015(3):75-76.

[3]谭丹,熊隽迪,谭世海.高职院校职业技能鉴定体系研究与实践[J].现代职业教育,2015(8):8-11.

[4]李新红.五年制高职《网络产品配置》课程教学探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15):242-247.

[5]王云霞,王波,张海涛.技能大赛对汽车营销专业教学改革的影响[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6(15):61-62.

考核鉴定范文4

目前,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鉴定并没有被紧密连接起来。我们应该从职业鉴定机构和职业教育机构两方面来找原因。从职业鉴定机构的角度来讲,他们为了更多地获取利益,很多机构都在办理职业资格证书,并且互不承认甚至互相牵制,鉴定方向和内容也不能完全符合社会需求。从职业教育机构的角度来讲,教学内容陈旧的现象非常严重,并且与职业技能鉴定完全脱节,受训人结束学习时,往往只能得到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却要考另外的内容,完全失去了职业培训的意义。纵观世界上其他国家,如日本、英国、德国、法国等,职业教育比较发达。职业教育机构往往与行业协会合作,紧密联系现实,大大加强了职业教育的实用性。另外,职业教育机构受到相应行业协会和教育主管部门的联合管理,由教育主管部门发放毕业证书,行业协会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并对合格的学生发放职业资格证书。行业协会组织还会根据社会现实和经济发展需要,及时对职业教育机构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以保证受培训者的培训质量。

二、职业教育与职业技能鉴定紧密衔接的途径

1.积极推行“双证”制

在过去的职业教育中,从专业建设、课堂教学到教材选择、结业考试,都与实际工作严重脱节,属于“象牙塔”内的职业教育,并没有将企业的现实需要和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内容结合到教学内容中,培养出来的人才并不能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也很难顺利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职业教育机构在对被培训人进行培养时,应积极根据行业发展和社会现实调整教学内容、学科建设,尽量使课堂内容与职业技能鉴定接轨,与工作时间接轨。要做到这一点,就应该积极与行业协会和企业联系,及时对教学及考核内容进行调整。并将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联系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在平日的教学及考核中紧扣职业技能鉴定内容。在被培训者通过结业考试时发放毕业证,证明学生所有培训课程合格;并组织学生进行职业技能鉴定,若学生职业技能合格,则颁发职业资格证书,只有同时取得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才能顺利毕业。

2.积极推行“双证”互通

职业教育的发展,应向积极推行“双证”互通的方向进行,也就是说教学质量比较高、社会声誉较好的职业教育机构,在经过教育主管部门和相关行业协会认证之后,其毕业生在通过所有学科考试之后,可等同于相关职业技能鉴定合格,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这样将大大降低被培训人的时间投入,提高教学效率,被培训人的职业素质也将大大提高。

3.采用“全直通”考试取证法

为了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需要,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能够胜任岗位工作的优秀专业人才,我国的职业教育机构在这些年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对教学内容、方法、考核方式、实习内容、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了改革,近些年,在将职业教育与职业技能鉴定衔接起来的实践过程中,先后尝试了各种考试考查方法,实践证明,“全直通”考试取证法较能适应现实需要。“全直通”考试取证法是指将中级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用学校的相关专业课考试代替,避免了重复考核,大大节省了时间和人力物力。这是一次有益的尝试,为将职业技能鉴定与职业教育紧密衔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实行职业技能鉴定学分制

在职业教育机构的教学活动中,将国家对相应职业的专业技能规范、要求、技术标准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并配以相应的学分。教学机构要求学生接受规定的课时学习和实践活动,并参加考试,成绩合格即可获得学分。当累积到一定数量的学分时,即由相关行政机构颁发给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这是将职业技能鉴定与职业教育紧密衔接起来的新尝试,也切实提高了教学质量,是对职业教育机构的一次新的发展,新的提高,有利于培养适应岗位需求的高素质技术人才。

三、总结

考核鉴定范文5

关键词:医疗纠纷鉴定;医疗损害责任;司法鉴定;侵权责任法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同时对于自身的生命与健康尤为关注。医院作为向患者提供医疗护理服务的机构,承担着救死扶伤的使命。在我国医疗保障制度逐步完善的过程中,患者到医院消费就医的同时,也存在着发生医疗损害的风险,当该风险发生后,就可能需要有专业的权威机构公平、公正地评价风险的责任归属,但目前在医疗纠纷案件的法律实践中,鉴定机构的选择、鉴定人员的选取以及鉴定程序的公正合法化等相关问题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1目前国内医疗纠纷鉴定制度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2002年国务院颁布并正式施行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随后原卫生部了《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暂行办法》,其中包含了医疗事故鉴定的具体内容、程序等方面。但随着患者维权的意识不断增强[1],2010年7月1日颁布实施的《侵权责任法》中对于医疗损害责任有了明确规定,其后最高法关于审理医疗损害责任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对于医疗损害责任鉴定的相关问题进一步明确,“鉴定人由双方当事人协商确定鉴定人,协商不成由人民法院指定,同时鉴定人应当从具备相应鉴定能力、符合鉴定要求的专家中确定。”鉴于以上情况,医疗损害鉴定成为近年来的主流,但医疗事故鉴定并未废止,这就导致了医患双方对于鉴定方式的选择存在一定争议[2]。

2产生以上争议的原因

国家针对医疗纠纷鉴定先后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但社会上仍然存在着一些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鉴定显失公平,究其原因有如下几点:(1)无论是医疗事故鉴定还是医疗损害鉴定,往往都是由医学会组织进行,但其性质又很难与卫生系统隔离开来,中立性受到质疑。(2)在选取专家的环节,形式上是随机抽取,但专家库的成员基本上都是辖区内的医务人员组成,而且在鉴定会召开之前,专家也会提前收到相关案件的病历材料,提前就能知晓是哪家医院、哪位医务人员作为被告,此种鉴定模式能否做到公平公正[3]。

3完善我国医疗纠纷鉴定制度的构思与建议

3.1尽快制定统一的《医疗损害鉴定规则》

随着《侵权责任法》关于医疗损害责任的明确规定,医疗纠纷鉴定规则也应及早统一,由相关部门举行听证程序,充分听取各方意见,不仅要保证实体上的公正,更要保证程序上的公正[4]。

3.2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应当加以完善

虽然目前国家没有完全废止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程序,但其适用的社会环境、法律背景已经发生变化,如果其继续存在只会对医疗损害责任案件的处理及法院审理造成一定影响,本人建议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应当加以完善。

3.3建立科学的医疗损害鉴定机制

3.3.1对鉴定人资格实行准入制度

我国医疗损害鉴定人的资格审核一直以来是个空白,法律上没有具体规定,因此导致鉴定人的水平参差不齐,无论是患方还是医方都可能对部分鉴定人的专业性和职业性提出质疑,因此建议对鉴定人资格实行准入制度,首先准备成为鉴定人员应具备副高以上技术职称且有10年以上工作经验,其次对于符合报考条件的人员统一组织考试,考试内容包括临床专业理论知识和法律基础知识。对于之前已经取得鉴定资格的人员组织定期培训、定期考核,考核合格的鉴定人员继续从事医疗损害鉴定工作,对于考核不合格人员应给予重考或补考机会,如仍无法通过考核,只能撤销其鉴定资格,以达到提高鉴定人员业务水平的目的。

3.3.2增加医疗损害鉴定机构的数量

按照侵权责任法的规定,医疗损害责任纠纷属于一般侵权案件,应归于司法鉴定的范畴,而长期以来医疗损害鉴定大多由医学会组织进行,这就导致鉴定周期十分漫长。因此建议:(1)可以通过考核评审,增加具备医疗损害鉴定资质的司法鉴定机构数量;(2)为医学会颁发司法鉴定资质,使其合法化;(3)用新的医疗损害鉴定规则统一规范管理医学会以及其他司法鉴定机构[5]。

3.4制定更加科学的鉴定程序

一些司法鉴定机构的医疗鉴定程序尚不完善,往往都是由内部固定的法医进行鉴定,由于法医缺乏临床经验,也导致鉴定结论很难被大多数临床医生信服[6]。而医学会鉴定人员的配置相对科学,它是由临床专家和法医共同组成,但其专家库的成员部分集中在本辖区内,即使采取了回避制度,也很容易让患者感觉到缺乏公正性,按照有争议的鉴定程序作出的鉴定结论肯定也存在争议。现在国家提倡“互联网+”,各行各业也都应跟上时代的步伐,医疗损害鉴定程序就应该引入互联网技术,建议如下:(1)无论是医学会还是其他司法鉴定机构在选取专家的环节时,可以同时在线使用一个专家数据库,既实现了数据共享,又确保了公平公正。(2)专家库的成员可以是本辖区内或跨辖区,甚至是在全国建立大数据库。当然这需要长时间的统一规划和管理,但若想实现科学和公正,这种发展是必然趋势。(3)在听证会召开前,鉴定机构以往先要复印大量的鉴定材料通过快递的方式寄送到专家手中,耗费了许多人力、物力,我建议可以采用手机或相机拍照形式并通过互联网传输到每位专家的手中,使其随时随地都能通过互联网平台审阅鉴定材料。(4)根据医患双方的意愿,如果选取的本辖区内专家,医患双方及专家同时在场举行现场听证会;如果医患双方选择辖区外专家,鉴定机构可以采取互联网技术,实行远程视频听证会,让医患双方与专家通过视频进行对话和交流,大大缩减了辖区外专家到会的舟车劳顿及额外支出,而且也贯彻了专家回避制度,让医患双方对鉴定程序及结论充分信服。综上所述,医疗纠纷鉴定是处理医疗纠纷的法律程序之一,也是法院审理医疗损害责任案件的重要依据,一个科学、透明、公平的鉴定程序才能保证得出准确、合理、公正的鉴定结论,因此本文对我国医疗鉴定的完善和发展提出一些创新的观点,希望更好地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营造出更和谐的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秦兆亮.再论医疗纠纷鉴定“二元化”[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6,2(27):147-149.

[2]陈玉林,冯宗美.医疗损害鉴定制度改革构想—以《侵权责任法》为视角[J].中国司法鉴定,2013(2):112-116.

[3]陈娜.医疗事故鉴定中行政管理的弊端与对策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2015,34(9):135-137.

[4]王晓燕.现行医疗损害鉴定制度的反思与重构[J].南通大学学报,2016,32(1):53-60.

[5]廖天明,杨晓梅,丁斌,等.医疗损害赔偿案件中医疗鉴定问题的调研思考[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29(2):2-3.

考核鉴定范文6

1.农业机械推广鉴定的涵义

农业机械推广鉴定(以下简称推广鉴定),顾名思义就是为了实现农业机械的推广而进行的鉴定,它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①是一种鉴定行为;②推广是指国家作为主体为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而进行的推广,不同于其他社会主体进行的商务推广、市场推广等。

2.推广鉴定的本质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以下简称《促进法》)第十八条规定:“……确定、公布国家支持推广的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产品目录,并定期调整……列入前款目录的产品,应当由农业机械生产者自愿提出申请,并通过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机构进行的先进性、适用性、安全性和可靠性鉴定。”由此可以得出,为确定“国家支持推广的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产品目录”而由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机构实施的推广鉴定,其本质要求可概括为先进、适用、安全、可靠的“八字方针”。对于推广鉴定而言,先进性鉴定是首要因素,“适用性鉴定、安全性鉴定、可靠性鉴定”是对“先进性鉴定”的扩展。只有具有了先进性,评价适用性、安全性、可靠性才有意义。如果不谈“先进性”,很多落后、简单甚至原始的农机产品都具备“适用性、安全性、可靠性”的属性,但并没有值得推广的价值,自然也没有为之进行推广鉴定的必要。

3.推广鉴定是对技术的鉴定

农机产品本质上只是技术的载体,评价农机产品是否先进、适用、安全、可靠,实际上是评价农机产品所承载的技术是否先进、适用、安全、可靠。推广鉴定是对技术的先进性、技术的适用性、技术的安全性、技术的可靠性的鉴定。再者,推广鉴定的产品既包含鉴定实施之时生产者已经生产出来的,更包括鉴定以后才生产出来的,所以,鉴定的对象只能是产品所承载的技术,而非产品对象本身。农机生产者事实上是某种农机技术的表达者、提供者,表面上是提供农机产品“实物”,实际上是向农民或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提供的的一种农业技术。所以,推广鉴定的本质是对技术的鉴定。

4.推广鉴定包含对农机生产者的鉴定

推广鉴定是为了农业机械推广而实施的鉴定,某种农机产品是否适合于向社会、向农民推广,不仅取决于其本身承载的技术,也取决于其生产者是否能保质保量地持续地提供该种产品。所以,推广鉴定也包含了对农机产品生产者生产能力的鉴定。

二、当前农业机械推广鉴定工作面临的问题

1.鉴定错位

以农机推广鉴定大纲为“产品标准”,以检验检测的思维方式实施推广鉴定,实际上传达了这样的认识:“只要满足相应的‘指标’,推广鉴定就必然会通过”。例如,一种由普通的农用电动三轮车配置药桶、喷雾泵、喷杆等装置简单改装而成的自走式喷杆喷雾机,其满足目前大纲规定的指标,就“必然地”通过了推广鉴定。但是站在“推广鉴定是对技术的鉴定”的角度来看,这种产品不具有高地隙行走底盘技术,亦不具有长喷杆宽喷幅技术或者其他值得推广的农机技术,不满足“先进、适用、安全、可靠”原则中最重要的“先进”原则,应不能通过推广鉴定。类似的鉴定错位问题,使得不满足“先进、适用、安全、可靠”要求的农机产品通过了鉴定,进而获得农机购置补贴的资格,损害了推广鉴定工作的技术意义。

2.重复鉴定

很多农机生产者拥有依据同一技术方案设计生产的同一结构型式的多个型号的农机产品,多个型号的产品往往是非关键技术结构、参数的调整,或者高性能覆盖低性能,根本的技术路线并没有改变。例如,某企业生产的喂入量10kg/s的4LZ-10型谷物联合收割机已通过推广鉴定,并经推广获得使用者认可。现为满足市场需要,推出采用同一技术路线向下拓展的9kg/s喂入量的4LZ-9型,或者横向拓展的4LZ-10A型等。按照推广鉴定是对技术的鉴定的原则,鉴定人员可以在认定新型号产品关键技术路线没有变化,且该生产者的生产状态没有变化的情况下,不再需要对新型号产品相关项目进行重复的检验检测,只需进行例如参数确认等必要的鉴定工作即可。而目前的鉴定思维则要对每个型号都进行“规定”的检验检测,实际上是进行了大量的重复性工作,浪费人力物力,导致鉴定任务繁重。

3.鉴定缺位

当前,农机技术的发展更多地体现在技术细分领域,但是在将鉴定大纲当作产品标准、以检验检测为工作思路的鉴定模式下,无论机器承载的技术如何,都是实施同样的鉴定内容,涉及的基本上是与产品标准相关的质量检查和试验,鉴定过程及结论对鉴定对象承载的新技术很少涉及,后续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也无法对新技术进行更多的政策支持,挫伤了农机生产者设计制造高技术水平农机的积极性,不利于新的农机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例如,两台谷物联合收割机,一台配置智能化、信息化操作系统,另一台仍然是传统机械配置,两台机器在鉴定时都是按照既有鉴定大纲,进行相同内容的鉴定。从鉴定过程到鉴定鉴定结论可能完全不涉及前者配置的新技术,体现不出前者蕴含的技术价值,在相应的农机购置补贴中,前者也不享有更高的待遇。

4.鉴定扭曲

认为检验检测等同于鉴定的观念,以及将鉴定大纲视作产品标准的想法,造成各种鉴定扭曲问题。很多情况下,国际上或者其他行业的某种“标准指标”,并不适用于我国当前农机行业的发展现状。作为鉴定机构,应研究“不适用”问题的原因,提出解决方案,而不是将某一标准要求揉合进鉴定大纲中,然后机械地执行鉴定大纲,导致一方面现有农机生产者的设计能力不满足该指标,另一方面相应的农机产品又是国家支持推广的,造成鉴定扭曲现象;鉴定大纲是纲领性、指导性的技术文件,需要鉴定人员凭自身专业素质去把握,非要将大纲作为“标准”进行解释是行不通的。例如,很多鉴定大纲的适用性评价中都有“根据产品的适用范围,在主作业区选取3个有代表性的区域进行用户调查”的类似描述。“有代表性的区域”的涵义正是需要鉴定人员从农业生产环境的角度去主观把握的,如果强行将其作为“标准”进行解释以便“机械”执行,则出现很多扭曲的结论。

三、农机推广鉴定发展改革的新思维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时期,出台了大量改革举措,例如清理规范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等,又提出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等,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正不断地推向前进。农机推广鉴定工作,也应该从深层次领会相关改革举措的意义,形成改革发展新思维,大踏步地迈入改革发展的新阶段。

1.深入把握推广鉴定的本质

推广鉴定工作应回归对技术的先进性、适用性、安全性、可靠性评价的本质,当前的面向产品的检验检测模式应扭转为面向技术的评价和鉴定模式。推广鉴定工作应贯彻掌握先进技术、知识以及行业经验为重点的工作主线,研究对先进技术的鉴定方法以及对于农机生产者保质保量生产能力的鉴定策略,做好农机技术的先进性鉴定工作,支持农机技术创新。过去的农业机械发展更多地解决的是由无到有问题,以后将更多地面临的是从有到优的问题,农机创新将更多地体现在技术细分领域。随着技术的发展,同种农机之间的技术水平会越拉越大,农机推广鉴定必须聚焦于机器所承载的技术,将对技术的鉴定做为工作重心。鉴定机构的职能部门划分应该由按照产品种类划分转变为按照技术方向划分,比如划分为力学、电气技术、信息技术等职能部门。

2.消除检验检测思维对推广鉴定工作的影响

转变按理解产品标准的方式来理解推广鉴定大纲的思维,改变“只要满足大纲书面规定的相应指标,推广鉴定就必然会通过”的认识。推广鉴定大纲的性质是关于推广鉴定工作的指导性的、纲领性的文件,其作用是指出鉴定要点,而不是规定“细枝末节”的作业指导书。“新思维”下的推广鉴定大纲应满足以下要求:①摆脱仿照产品标准的格式和要求来编写的思维;②明确推广鉴定工作中的技术细节应由鉴定人员凭自身的鉴定能力予以把握;③给出鉴定要点的限定框架,鼓励鉴定人员发挥主观能动性,强调人的价值,而不是走入检验检测工作否定人的因素、人的价值的误区。

3.利用第三方机构检验检测

推广鉴定是农机化行政系统依法实施的独立的行政行为。《促进法》奠定了推广鉴定是国家农机化政策的组成部分的法律地位。国家支持和推广何种农机技术首先是从推广鉴定工作中予以体现,推广鉴定不应依赖或受制于来自质监系统等其他行政系统的规则与要求。农机推广鉴定机构依据国家农机化法律、政策以及农机化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部署开展工作,拥有从技术的层面对相关问题做出决定的权力,包括:①某型农机产品是否可以给与推广鉴定;②鉴定过程中,是否需要采取检验检测手段,采用何种检验检测手段,是否要利用第三方机构的进行检验检测等,解决因“缺少资质”而无法鉴定新产品、新技术的被动局面。

4.改革鉴定机构的能力认定制度

目前鉴定机构的能力认定主要是采用类似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的模式,其结果不可避免地把鉴定机构认定成检验检测机构。从法律定位来讲,推广鉴定机构不是为社会提供公证数据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不必然需要出具检验检测报告。推广鉴定机构应由农机化行政主管本门从其掌握农机新技术的程度、了解行业数据的详实度等角度进行监督管理,例如考察鉴定机构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或者主持、参与新产品新技术的项目或者工程的活跃度等。

5.建立合理有效的人才培养和考核制度

考核鉴定范文7

传统的中职职业教育、教学计划性太强,理论高于实践,普遍采用演绎式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由于学生没有良好的知识基础,无法掌握完整的学科体系知识。说明这种学科体系的教学模式已完全不适应中职职业教育,必须进行教学模式改革。深化学校教学模式改革,可以通过项目教学、模拟教学和岗位教学,提升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创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实现岗位化教学。

1.1创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

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在于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深入结合,创造性地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实现“理实一体化”。使学生的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训相对接,理论课与实践课并进,穿插进行,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在时间、空间上有机地融为一体。项目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项目教学的创新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深入企业调研,与企业专家共同研究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制定教学项目,并进行项目教学评价。将企业真实生产产品引入校内生产实训基地,并将真实产品经教学转化,开发出能够开展教学的教学项目。

1.2深化岗位化教学

实现课岗对接,即学生开设课程与企业岗位相对接。主要学习针对数控专业岗位的主要技能知识。突出职业岗位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岗位教学法根据企业具体岗位的工作情况设计教学方案,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了工作过程,真正实现了学习与岗位的无缝对接,实践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分成多组,互相配合,按工作流程同时进行岗位实践。岗位化教学实际就是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过程,是针对与数控专业紧密相关的职业“行动领域”的工作过程,从中小微企业提取典型工作任务,按照企业的实际工作岗位,采用“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价”六步法组成完整的“行动”过程。在教师的组织、协调与引导下,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通过独立自主与同伴合作中“获取资讯、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反馈评价”,在亲自“动手加工零件”的实践中,掌握相应的职业技能、习得对应的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知识和能力体系。

2改革以技能鉴定为核心的多元化评价模式

充分利用企业专家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根据行业发展趋势,运用行业前沿信息,共同制定和实施专业培养方案,调整教学计划,合理设置课程,修改教学内容,改革以技能鉴定为核心的多元化评价模式。充分发挥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企业行业专家的作用,共同建立学校内部评价与社会外部评价相结合的、科学的、完善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具体内容如下。

2.1评价模式的多元化

在企业专家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将课程标准、教学设计、典型职业活动目标细化,以岗位和职业资格能力要求为依据,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制定多层面的评价标准。

1)根据工作过程中的表现,对学生专业知识、新工艺、新方法、工作态度、工作质量、合作态度、创新意识、客观处事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价。

2)根据企业要求和专业实际,参照课程标准,将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作为评价教育教学质量的依据,制定过程性考核方案,确定有针对性、分层次的考核内容和评价标准。一是评价标准细化,校企双方依据课程标准对考核内容、考核方式、考核标准、考核工具进行认真地设计。二是评价内容多元化,在评价标准中要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表现,如出勤、学习态度、行业规范、专业技能、任务效果、职业素养等。三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教师、学生、企业共同参与评价。在专业课程中引入企业评价,使学生技能水平更接近工作实际。学生在自评、他评的活动中学会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调整。四是评价方式多元化,采用任务考核、项目考核、案例分析、技能大赛、成果展示等多种方式进行。

2.2建设以技能鉴定为核心的评价模式

改革传统的理论考试形式,采用理论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技能鉴定形式。每年通过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会议,及时了解企业行业对学生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的要求,学校专业教师与企业行业专家共同制定理论考试内容和实际操作考核内容,并适时修改。技能评价分阶段评价、技能鉴定型评价、技能鉴定和生产评价。阶段评价采用学生小组互评、个人自评、专业教师抽查评价相结合方式进行,重点是实训过程中操作规范评价、过程质量达标评价。技能鉴定型评价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根据教学计划结合国家工种职业标准,进行学生技能综合评价,重点是学生实训课业标准。技能鉴定由行业技能鉴定机构按照相关标准对学生进行国家技能水平鉴定。将学生各项考核情况及生产实习情况汇总、分析、反馈,进行生产评价。通过分析评价结果,结合社会需求动态调整专业教学内容,完善教学计划,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以技能鉴定为核心的评价模式虽然属于终结性评价,应该以具体的产品来实施评定。但是由于进行的是职业教育,所以在实施过程中也要同样重视项目加工过程评价,重视每个学生动手操作的每个步骤,重视每个个体的情感及职业素养,从而激励学生改进工作和学习,为企业培养输送优秀人才。

3结束语

考核鉴定范文8

胶州市高一开设“计算机文化基础”课,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网络基础知识,熟练应用Office办公软件。高二学习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组装与维修、flash、Dreamweaver、Photoshop课程。其中,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组装与维修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和网络管理与维护方面的知识,解决单机与网络的问题;flash、Dreamweaver、Photoshop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熟练运用这些工具开发网站程序,解决网站方面的实际问题。

一、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分析

1.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大纲一成不变

目前各中职学校并未完全按照自己的特色制订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而是随大潮,盲目模仿其他中职的计算机课程设置,照搬其他中职的教学模式,忽略了学校特色。

2.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教学内容难以统一

由于我校的生源多为农村学生,导致高一新生的计算机水平出现了很大的差异。新生中部分学生已经能够熟练掌握一些日常操作,而部分学生还从未接触过计算机。学生计算机水平的参差不齐加大了教学难度。

3.教学手段落后,学生缺乏实践能力

目前大部分中职在计算机公共课教学上采用多媒体教学,学生被动地从视觉上接受知识,抹杀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严重制约了学生的上机实践,使学生缺乏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4.水平测评自主化、简单化,缺少科学评价标准

目前,还有部分中职依然采用试卷考试的方式,这就存在试卷不规范、内容不严谨、缺少科学的评价标准等问题,不能全面考核学生。这种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的考核方式,不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

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措施

1.优化课程体系结构,提高学生的自主选择性

新的计算机应用技能鉴定大纲中的鉴定工种分为几类,考试中有多个方向可供选择,学生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掌握所有的方向。因此要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制订出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目前各中职普遍采取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加一门高级语言的教学形式,这种统一教学的组织形式严重束缚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性。因此,各中职应该实行“2+X”分类教学形式,即所有非计算机专业高一新生学习计算机文化基础,高二分专业开设多门专业课。另外,学校根据应用技能鉴定的科目,开设相应的选修课程,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爱好和需求进行自主选择。

2.改革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

计算机基础教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实验环节,而目前各中职理论课和实践课的课时比例不合理,对实践课教学不够重视。因此,各中职要从思想上重视实验教学,加大对实验室的经费投入力度,并且要从体制上提高实验室与实验教学的地位,适当地加大实践课的课时数,重视实验师资的培养,完善实验室人员配置,建立起一支专业化的实验队伍。此外,实验室的管理要实现统一,打破实验室之间的封闭界限,优化实验设备配置,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设备的使用率。

3.改革教学方法,以“任务驱动”引导学生学习

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解决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习的一种实践活动。任务驱动教学法打破了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整个教学过程中强调学以致用,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积极性,对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