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范例

病理学

病理学范文1

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医疗市场的发展,医学生不仅要掌握医学专业知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度的责任心,而且还应具备各方面素质,成为综合性医学人才。相关资料表明[1],医学生中自学能力差者占30%,文字表达能力差者占65%,信息处理能力差者占60%,创新精神与科学气质差者占80%,无课外阅读习惯者占90%,这显然不是21世纪所需要的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所以,教师必须把传授系统知识为主要目的的旧观念,转变为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中心的新观念,要注重培养医学生综合技能,培养他们如何进行科学思维及广泛应用知识的能力。然而,没有高素质的教师,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身教重于言教。如果教师具有较高的素质,就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就能在教学实践中影响学生的思想品格、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情感、影响学生的个性、塑造学生的人格。天津大学宗文举等[2]对学生的调查显示,学生希望的教师“应该具有一个健全的人格,一副能够鼓动人心的口才,丰富的人文社科知识和专业知识,有一颗热情的心、年青的心,有着温和的性格及强烈的责任心等”。因此,教师在转变教学观念的同时应注重提高自身素质,在履行教师职责时更好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综合技能。

病理学实践课是培养医学生操作技能和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如何通过实践教学使同学们更好地掌握病理学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综合技能,笔者采取了以下操作方式。

设计观察指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认识来源于实践,病理学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和实践性,学生既要重视理论知识学习,也要重视实物标本的观察,只有以理论知识为指导,才能懂得形态改变的实质[3]。为了使学生对形态结构获得感性认识,加强对所学理论内容的理解,学会观察大体标本成为病理实验课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在长期的教学中我们发现,由于学生们在医学学习生涯中,病理学是他们接触疾病的第一门课程,之前学习的都是正常的生理功能和组织解剖结构,再者,我们给同学们呈现的大体标本均经过10%福尔马林液长期浸泡,颜色、质地都会不同程度地发生一些变化,故而同学们乍一看到这些大体标本,很茫然,不知从何看起。对此,笔者在实践课伊始,即告知学生:经过10%福尔马林液浸泡的标本,较新鲜组织颜色变浅、体积稍小、质地变硬,出血灶则变黑,并制定精确、客观指标,使学生直接按具体的指标去观察。这些指标的设置,给学生建立了一个观察思路,消除学生观察标本时无处下手的困惑,降低了观察的难度,激发了学生的观察兴趣,从而培养、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采用类比式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病理实验课堂中,为了培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笔者采用类比式教学法,即把相同或相似的病变标本放在一起比较其异同点[4]。比如把胃溃疡病和溃疡型胃癌标本同时呈现给学生,引导其用所学过的知识分析二者相似不相同的变化。经分析得知:由于幽门螺杆菌感染,或胃酸分泌增加,或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可导致胃黏膜缺血、坏死,从而形成溃疡,此溃疡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整齐、底部平坦。由于胃蠕动的方向性,可见溃疡贲门侧较深,幽门侧较浅。又由于溃疡有瘢痕形成,牵拉周围黏膜组织,使周围黏膜皱襞向溃疡集中。而溃疡型胃癌则因癌组织部分坏死脱落形成溃疡,此溃疡不规则,比较浅,底部凹凸不平。由于癌组织浸润生长,常破坏血管,故常见癌肿及周围黏膜继发性出血。再比如:把2个鼻息肉的标本展示给同学,一个标本颜色灰白,质地较硬,而另一个标本则色白有光泽,质地稍软,切面见囊状结构。让同学们分析解释同一种病为什么表现出不同的外观质地?经分析,同学更深切地体会到疾病变化的多样性。二者同为一种疾病,都为增生性炎症,但增生的细胞不同,其表现形式也不一样。经此训练,既让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从机械记忆转变为记忆性理解,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病理学范文2

关键词:德育渗透;信息化;病理学

在2019年度山东省教学能力大赛中,考虑到新的教育形势,确定了病理学科参赛内容为“疾病共同规律的教学设计”。在病理学教学中积极利用教育信息化手段,实施有效的隐性教育,即德育渗透。教学设计主要由教学分析、教学设计思路、教学评价、教学反思4部分构成。

1教学分析

1.1教材分析

病理学作为中职护理专业的一门医学基础课程,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起着桥梁学科的作用。本次参赛课程涵盖了总论的内容(包括绪论、疾病概论、组织的适应、损伤和修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炎症等),理论课14节,实验课2节,见图1。总论部分共同特点为疾病发生的共同规律。学论是学习各论的必要基础,并且为后续临床学科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1.2授课对象

授课对象为中职一年级学生,在此之前他们已经学习了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等,对于正常情况下机体形态和功能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对于病理情况下机体的改变缺乏系统认识。掌握抽象、信息量大的病理学知识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师应该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参与度。

1.3教学大纲

国家护理专业病理学教学大纲。

1.4教学目标

1.4.1知识目标

掌握疾病过程中共同的主要基本病理改变;理解常见疾病病理与临床的联系、疾病和健康的概念。了解常见疾病的发生机制、疾病的防护与护理原则并了解常见病变的病理学知识。

1.4.2能力目标

在教师指导下,能初步辨认常见疾病的大体病变和镜下病理变化;能对简单的临床病例进行初步分析讨论;具有初步运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观分析疾病本质及其演化规律的能力;能以辩证唯物论观点,初步分析疾病过程中局部与整体、形态与功能、损伤与抗损伤的辩证关系。

1.4.3情感目标

树立珍爱生命、关爱患者、热爱护理的职业观;培养科学严谨、主动学习的态度;培养良好职业道德修养以及人际沟通和团结协作精神。

1.4.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疾病过程中共同的主要基本病理改变、如何预防疾病。教学难点:疾病过程中共同的主要基本病理改变。

2教学设计思路

根据上述教学分析,确定了本次课程的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接下来通过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媒体的运用为课堂实施做好准备(见图2)。教学策略:教学中充分设计了案例分析法、任务驱动法、问题探究法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带着任务和问题进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确定后,进入课堂授课,每一堂课均按照如下教学流程进行(见图3)。首先以临床案例方式导入病理学内容,教师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任务小组合作讨论、自主探究、展示汇报,教师查缺补漏、归纳总结,适时进行德育渗透(已经深入挖掘教材,找出了病理知识和德育渗透的对接点)。利用超星学习通和问卷星及时测验和反馈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德育提升情况,用思维导图带领学生厘清课程脉络,最后设置课后作业和课后拓展任务,让学生掌握课程重点内容,并且发散、拓展、升华学生思维,让学生学以致用,走进社区、走进医院,服务社会,同时增强社会责任感。

3教学评价

3.1形成性评价

3.1.1德育渗透

职业教育中德育渗透具备可行性[1-2],学生对于专业知识外的德育渗透非常感兴趣,比如用“母亲暴走8个月捐肝救子”的故事,引导学生要关心孝敬父母;通过血栓形成、胃溃疡等模型制作,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科研思维的发展。在“你对病理学教师的期望”的调查中,参与调查的258名学生中有93名选“善于启迪激发”;117名选“思维灵活富于创新”;30名选“病理专业知识丰富”;18名选“对教师没有要求”(见图4)。调查结果体现了学生渴求创新的心理,针对这一结果,教师带领学生做了血栓形成及胃溃疡模型,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

3.1.2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紧密联系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内容,并利用课堂主渠道立德树人,例如提出:静脉输液时如何操作才能避免血栓形成?让学生从病理学角度给予分析解答。学生在微信和QQ平台做课前预习作业,并发送给教师。

3.2自我评价

(1)病理学教师教学基本功扎实,在课程中均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学生能切实感受到教师专业知识深厚和高尚的品德。(2)坚持以学生作为主体,针对调查问卷中学生对创新的渴望,带领学生制备了血栓形成、胃溃疡模型等,体现了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和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3)授课充分体现了新课改中“立德树人”的新理念。教师以病理专业知识为依托,深入挖掘教材中蕴藏的德育元素,将专业知识教育和德育有机结合在一起,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有道德的新时代中职生。(4)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使知识由抽象变具体,便于学生理解;增加了趣味性;网络教学平台统计数据让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4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中利用了大量的多媒体资源,以案例提供的教学任务为主线,将每一节课的知识点串联起来,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病理学知识与疾病的联系,鼓励学生学以致用,让学生在讨论中思考、拓展知识,并制作了大量预防疾病的手抄报、急救卡等走进社区,服务群众,让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培养他们的探索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自学能力,同时增强了社会责任心。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始终主动参与。学生在课前积极查找资料,课堂中积极思考讨论,气氛活跃,课后积极拓展,参与社区、医院的实践。教师点拨疑难问题,避免学生讨论偏离方向,整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临床应用能力,全方位提高了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课堂上对于学生的成绩及时给予肯定,让学生更有成就感、自信心;改进评价系统,让学生更加关注平时表现和具体实践,而不仅仅是通过期末考试。部分学生前期知识储备不足,比如讲到栓塞时,栓子沿着血液循环途径运行,但是有的学生记不清肺循环和体循环的血流方向,不能用这部分知识来解决问题。解决方法:通过小组互助方式,课前由学习小组组长带领大家学习教师在教学平台推送的学习资料,强化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记忆。如何进一步完善评价系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是下一步要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王燕丽,童松辉.寓德育于职业教育各科教学之中[J].职教论坛,2010(35):85-86.

病理学范文3

【关键词】中职生;病理学;教学方法;探索改进

中职病理学包括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两大部分,分别从器官组织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代谢变化的角度观察、研究疾病,两者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病理学作为“桥梁”学科,以解剖学、生理学、组织胚胎学、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等作为基础,与临床学科纵横交错,为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方向和理论依据。由于融合了不同的医学学科相关知识,病理学涉及的广度、深度、难度水平以及范围都超过其他医学学科,需要理解性记忆,对于习惯机械性记忆的中职学生来说,容易产生恐惧和气馁[1]。加之现今中职入学门槛较低,学生的理解、逻辑思维能力较为薄弱,且学习上存在畏难情绪,更加大了病理学的授课难度。因此,寻求有效、实用、符合中职生特点的病理学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阐述了近年来在病理学教学工作中的一些有益探索。

1合理使用数字化教学

对于注重器官形态结构改变的病理解剖学来说,一图解千惑,大体标本和切片观察成了不可或缺的部分。但随着诊疗技术和手段的改进,诸多疾病在早期阶段已经得到有效的治疗,伴随而来的便是典型病例稀缺、尸检率降低,标本及切片的来源逐渐减少[2];另一方面,经过长期使用之后的标本及切片,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褪色、模糊等老化现象[3];加上近年来中职扩招后学生数量急剧膨胀,这些都造成各种病理标本及切片严重缺乏,成为制约病理学教学质量提高的瓶颈问题。同时,对于注重机体功能代谢变化的病理生理学来说,传统的动物实验及试剂存在一定危险性,且有较大操作难度,实验中很难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而且实验器械通常价格昂贵,对于办学经费有限的中职学校来说确实是很大的负担。信息化教学是21世纪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成像及仿真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字标本、切片及虚拟实验室的问世,使得传统的病理观察方法有了替代途径。学生直接在电脑终端就可以浏览三维立体动态图片及仿真实验,教师可通过控制,与学生达成内容同步,讲解时可通过旋转、放大、缩小,对视野进行调节,清晰展示病变特征,准确示教。数字化教学是大势所趋,数字化病理标本及切片生动形象,较为真实地还原各个病变细节,可同其他教学资料如示教视频一起作为病理学微课、慕课制作的素材,将数字化更好地融合到病理学教学进程中。虚拟实验能够创造如同真实一般的环境,实验者可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舒适地使用各种仪器设备,实时仿真操作,完成预先设定的实验目标,甚至所得到的效果还优于真实环境中的操作。对于医学生教育来说,虽然数字化教学并不能完全取代实体教学。但是,对于强调技能培养的中职生来说,重点并非掌握临床诊疗技术,而是掌握相应操作技能,数字化教学资源可以让学生认识众多常见、经典的病理变化,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使学生开阔眼界、掌握技能,同时解决了中职学校病理标本、切片、仪器及资金等严重匮乏而影响实验教学的问题。

2以病例为基础的PBL教学法

PBL(problem-basedlearning)是指以问题为基础学习,现今多数中职学校的病理学教学仍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教师按大纲知识点滔滔不绝地讲授,占据了几乎全部课堂时间;然而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4],这种教师主导性教学,忽略了对学生“学会学习”能力的考量,以及是否具备“获得知识”、“创造知识”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无法调动其主观能动性[5]。可设计针对具体章节的合适问题,鼓励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大胆表达自身观点[6],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例如在讲解栓子运行途径时,引用了一个平素健康的小伙子因大面积烧伤入院,股静脉反复多次输血输液近2个月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脱落致死,并附上尸检报告的案例。通过复习血液循环途径,让学生掌握栓子的运行途径,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对以下问题展开讨论:①肺部梗死灶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在讨论过程中,对出血性梗死的特点进行归纳总结。②下肢静脉血栓脱落的原因是什么?在讨论过程中,先联系性地复习生理学中抗凝、促凝血及纤维蛋白溶解等知识,再进行血栓结局的讨论和分析。③如何预防血栓的形成?学生考虑到患者大面积烧伤造成的血液凝固性增高、长期卧床造成的血流速度减慢、反复多次股静脉输液造成的血管内皮损伤等多种引起血栓形成的因素,提出了避免在下肢近端反复穿刺,尽量选择上肢粗静脉以及尽早下床活动、适当使用抗凝血药物等措施来预防血栓形成。因此,将病例与PBL相结合,并注重学科间的融会贯通,可以给学生塑造一堂生动、高效的病理课,初步树立临床观念。但是,我们发现在PBL教学中,学生参与课堂问题讨论时常充满不确定和发散性,容易突破原有设定的知识框架且往往耗时较长,需要教师有极强的现场控制和引导能力。因此,只能选取相对简单易懂、有代表性的知识点进行教学,且应点到即止,不可过分深入研究。

3增强学科间的联系

目前医学院校中,大多仍奉行来源于赫尔巴特及其弟子莱因的教学体系,按学科独立性地设置课程。中职生因受限于两年在校学习的学制,解剖学被安排在第一学期,病理学和生理学的课程则被安排在第二学期同时讲授。致使学生在学习病理学时,多因间隔过久,无法联系正常解剖结构来理解病变器官组织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等知识;而在讲解部分疾病的病理变化时,学生尚未学习相关生理机能,便会觉得晦涩难懂,容易丧失学习兴趣。鉴于以上问题,可在课前复习相关解剖、生理结构和功能,进而引申出病变情况。如讲解门静脉性肝硬化时,首先利用思维导图回顾肝脏形态位置、肝小叶的组成、肝血流途径及门静脉系统结构和功能,为学生理解假小叶特点及门静脉高压症中侧支循环形成的原理做好了知识储备,将正常与病变后的肝脏变化直接对比,树立疾病整体观。又如讲解动脉粥样硬化时,先复习血管的类型、结构及功能,引申出冠状动脉循环特点,在此基础上讲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以便帮助学生逐步搭建知识平台,形成病理知识的空间感。同样,为了增强学科间联系,教学中也尝试过对病理学、解剖学、生理学三门课程进行整合、统一授课,注重系统性、连贯性,学科间不再彼此孤立和脱节,以器官为中心,衔接基础和临床知识,改变学生孤立性学习、死记硬背的传统学习方法,培养系统性学习能力。通过对比发现,不同专业的学生病理学成绩均有所提高,学习中能形成自主观点,分析问题的条理、逻辑性较强,后期临床学科任课教师也反映,学生学习氛围更活跃,在各项案例分析中能提出自主观点,有明确的思路。这也再次印证了人作为一个整体,各组织器官之间,紧密相联、高度统一,以学科为基础划分课程的教学方式忽略引导学生建立内在逻辑联系,使教学过程变得更加枯燥,也浪费了宝贵的教学资源[7]。以上多维一体的病理教学方法探索,重在通过联合应用、扬长补短,而非独立性使用。可在合理使用数字化技术的前提下,课前通过网络对应病例让学生预习知识点、分组讨论,课堂上以此为基础进行PBL教学;同时,在授课过程中注重学科间联系,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兼顾复习人体正常结构及功能,务求学生能够理解性地记忆相关知识点,并树立疾病的整体观。诚然,教学方法的改进,对病理学教师的素质和能力也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应努力创造机会,让教师定期到高校或各种学术会议参加各级授课技能培训,增加与当前病理界前沿学术接触的机会,更新知识储备,全方位提升师资水平,使之能更好地服务于现代中职教育。

参考文献

[1]夏妍.病理生理学教学改革初探[J].养生保健指南(医药研究),2015,14(15):71.

[2]叶菁,袁媛,赵元琳,等.病理形态学数字化教学的利弊探讨[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16,15(1):66-68.

[3]潘献柱,吴义春,汪晓庆,等.多资料整合下的病理标本库建立[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17,26(3):281-283.

[4]胡艳萍.PBL主导的多元化教学在临床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17,19(11):808.

[5]高慧,应磊,,等.案例式教学法在研究生高级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8,10(7):207.

[6]魏霞.案例式教学法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7,9(51):174.

病理学范文4

1.多媒体技术可以将图片、文字、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相结合,将信息比较直观的展示给学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脑等器官,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接收比较大量的信息,促进解决课堂时间短与教学内容多不协调的问题。

2.多媒体技术的视频、声音等方式可以直观、清楚地展现病理形态的演变过程,使抽象、晦涩难懂、枯燥的信息变得具体可见、活泼生动,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3.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在形式上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也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多媒体技术多形式相结合,给学生提供不同的角度和途径去了解信息,正确地运用,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二、病理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的问题

1.主次不分。在教育领域多媒体技术盛行的时代,很多教师为了多媒体技术而实施多媒体技术,多媒体课件成了主导,学生真正所要学的内容、教师的指导都退居二线。

2.重量不重质。多媒体课件一节课所展现的内容比较多,有的教师认为课件播放完了课就讲完了,完全不顾及学生是否能够理解消化信息。

3.过多运用多媒体技术,造成学生视听疲劳或者学生注意力被承载知识的外在形式吸引而忽略了知识本身。

4.医学信息是时时变化的,而有的教师怕麻烦,一个课件用几年,造成信息的滞后。

5.多媒体技术可以生动、直观地展现实物,过多地应用,将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

三、病理学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策略

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不言而喻,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推广应用也是大势所趋,病理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发生问题有可能是因为教师对新技术把握不够,经验不足,不能将自身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特点与新技术进行良好的结合。在运用多媒体技术时,教师应当及时总结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找出对策,多思考、多变通、多改善,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在病理学教学中的有利作用。

1.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是否使用多媒体技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为了迎合形式而一味追求多媒体教学,使用教学辅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更好的理解、吸收、运用知识。多媒体技术只是一种教学手段,如果使用多媒体可以促进学生各项素质的提高就使用,如果使用多媒体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反而会产生不利影响就没有必要使用,有些课程运用常规教学方式更有利于达到教学目标。在病理学教学中,如病理形态部分,使用多媒体技术能够让学生更加仔细、微观、清楚的认识人体组织主细胞在病态下的发展,能够更加深刻的学习知识,就可以使用;在学习病理生理学机制部分,对于比较晦涩难懂、语言难以描述的知识点也可以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对于一些运用常规教学方法就可以达到教学效果的课程就不必使用多媒体技术;而对于一些需要学生亲自动手做的实验,需要在临床上做的观察,不能用多媒体操作或者观察多媒体资料替代。

2.提高教学质量,控制信息量。

信息量大,效率高是多媒体技术的一个优势,但是如果不注意控制将会转变为问题。当学生在短时间内接受的信息量超过可接受范围后,所接收的信息将会处于“无效”的状态,即使课上讲了很多,学生所接收的也有限,甚至因为学生对知识来不及理解,还会造成知识储存的混乱。另外,学生面对众多的信息时,只会忙于接收,思考的时间减少,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进一步理解和接收。一般一节课多演示的图片在10~15幅为宜,每幅停留的时间2~3min为宜,需要给学生留下眼见、耳听、脑记的时间。

3.提升多媒体技术应用的艺术性。

病理学范文5

实验室开放的意义

1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传统病理学实验主要以学生观察大体标本、镜下观察切片为主,这种方法使学生在短期内能掌握疾病病变特点和诊断方法,但没有机会学习和了解切片制作原理和过程、动物模型制备等基础病理学实验技能。通过开放实验室,带领学生完成病理标本取材、固定、染色,某些疾病模型的制备,如大鼠糖尿病模型、肝纤维化模型、大鼠精子发育障碍模型等。不仅丰富了学生学习内容,而且增强了学生动手能力,更促进了学生对病理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2贴近于临床的实际应用平常的病理理论课及实验课,大部分以书本的内容为主,距离临床实践较远,学生临床实习后往往会有一种实践和临床脱钩甚至需要重新再学习一遍的感觉。这样的结果常常导致学生觉得病理学晦涩难懂。而实验室开放恰恰是从这个角度,对平常上课的内容进行了补充。给予了学生更加充足的时间去观察、思考并参与到诊断和切片制作中来,给了学生更多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3引导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科研能力培养是医科类高等院校培养医学人才的一项重要任务。病理学理论和实验技能是医学研究不可或缺的素质,而具有良好的科研思维和操作能力将有利于医学本科生的进一步深造和发展。实验室开放本身,作为教学中的一个模块,又为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场所。我们通过本科生参与病理学技术小组,参与教师科研等方式,让学生尽早接触科研,了解科研,并以此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培养学生缜密的思维方式和严谨的学习态度。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实验记录,整理实验数据,撰写相关论文。

4实验教学由教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主体转换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设计实验总体方案,实验步骤,实验方法。实验结束后陈述实验结果,总结感想和体会,分析实验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开放性实验教学将过去的填鸭式实验教学逐步转变为学生参与性、实践性的教学形式。这样的转变,增加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病理学习的兴趣,更增加的学生参与到实践中的机会。

5有效提高了实验设备的利用率通过实验室开放,实现了教育资源合理配置,提高设备的使用率。医学院校在实验室建设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存在着实验室各自为政、相对独立,设备的使用率普遍不高等问题,这直接导致了实验室重复建设,设备重复购置,对高校的资金和人员投入都是极大的浪费。实验室开放通过优化整合现有的实验室人力资源及仪器设备,重新构建学校或学院级的较大规模、资源配置合理、设备完善的实验室开放平台。避免了实验室的重复建设、仪器设备的重复购置,使实验教学的投入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开放和利用,提高了实验室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投资效率。

实验室开放在培养应用型病理学人才上取得成就

我院实验室开放项目在五年的运行中在培养应用型病理人才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院病理系学生就业率达到100%,签约三级甲等医院的学生占总人数的50%。通过实验开放,学生能够提前适应医院的工作环境和操作模式。在实习和就业过程中,学生可以独立完成简单的技术性操作,得到了医院和医生们的认可。

实验室开放亟待解决的问题

1实验室设备、经费投入不足实验室经费不足导致了仪器设备的损坏程度较大、更新率较低、实验室教学与临床脱轨等问题。实验室开放本身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对新知识和新技术充满渴望,一方面还要不断更新和完善自身的建设,使实验室开放水平再上新台阶,这样才能有利于应用型病理人才的培养。

2实验室开放的时间相对不足由于实验室数量较少,实验室开放要在满足正常的实验教学后,所以大多数实验室开放都是在晚上或周末才能进行。开放时间有限,同时也限定了学生参加实验室活动的积极性,而开放也变成了一种形式,实验室开放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病理学范文6

教材内容陈旧,与实际需要不适应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成人病理学教学普遍是按照绪论、病理学总论、病理学各论、病理生理学的顺序逐章讲解[1]。再加上教材内容基本雷同,缺乏个性,实践性不强,给教学带来一定困难;教学内容重复,各层次各专业无明显差别,缺乏连续性和实用性。第二,课程安排与教学模式落后,与新的教学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不相适应。

成人学员的特殊性我们的学生大多为医院在职人员,且来自基层和社区,并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专业技术与临床经验,他们提高学历层次的动机,一是由于工作需要,必须提高自身的职业理论和技能水平,二是以得到医药系统和社会的承认。可以说,他们是带着问题和明确目的来接受继续教育的特殊群体。加上成人教育护理学生平时工作时间多,集中学习时间少。针对此特点,我们对成人病理学教学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除集中时间进行理论授课外,重点在于其学习能力的培养。课堂上还要教会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与途径,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学习的设计者与主动参与者,有利于学生掌握自我更新知识和临床技能的方法与技巧,注重独立获取及应用新知识、新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重视能力培养病理学教学内容繁多,但是学时数仅为正规专科教学的1/2。考虑到成人教育的实际情况,要求教师精练教学内容,突出重点,明确难点,组织好每一堂课。对于比较浅显、易懂的内容,可以只做适度提示,或使内容问题化,同学自学为主,必要时归纳小结或提问讨论。而重点、难点的部分一定要讲解透彻,让学生充分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形成知识框架。病理学和临床实践有密切联系,在教学中,我们常把病理变化与临床表现串联起来讲解,通过镜下变化推断出大体改变,由病理变化推断出临床表现。因为成教的学生对临床的症状和体征有着强烈的感性认识,通过联系,使他们对一些疾病不但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如讲栓塞时,提出为什么给患者输液、注射时要把空气排干净?如输入气体过多,将会对机体造成什么影响[2]?另外,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如采用案例教学:增加临床真实病例、尸体解剖案例,插入相应的大体标本及组织病理学切片,以案例引导教学,提出问题,通过教学或小组合作的形式解决问题,培养实用型人才。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如问题引导,精讲启发,视听组合,讲导结合,讲习结合,讲练结合,课堂形式灵活多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学手段多样化,如利用数码互动显微实验教学、观察大体标本、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课件演示、教学VCD/DVD、挂图和教学图谱等多种教学形式,课余采用病理学教学网站、开放数码互动显微实验室、临床病理见习等手段,强化教学内容,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针对成人教育护理学生轻基础、重临床的普遍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以专题讲座的形式介绍病理学知识在临床的实际应用,这样既复习巩固病理学的理论知识,又将知识点渗透到相关的学科,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病理学的兴趣。重视病理学实验课。病理学是一门形态学科,实验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大体标本和病理切片的变化,培养学生观察、描述病变的能力。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慢性肺淤血时根据肺脏切面特点:肺质地变硬,颜色呈棕褐色,称其为“肺褐色硬化”。学生记忆时只是感觉这个名词有意思而死记硬背下来,当在显微镜下观察慢性肺淤血病变时,看到肺泡壁大量纤维组织增生,也就是我们教学时讲述的“淤血性硬化”,肺泡腔内有大量含铁血黄素的沉积,于是我们就可以提示学生含铁血黄素颜色呈棕褐色,这样就将肉眼改变和镜下变化结合起来,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掌握慢性肺淤血的病理改变,并牢记“肺褐色硬化”这一名称。

病理学范文7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内化与外化相统一在病理学的教学工作中,除了要用科学的理论来进行指导之外,也要注重联系学生个人的实际开展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素质。同时在实践的时候用正确的理论来指导和规范学生的行为,养成良好的习惯,通过内化为外化创造条件,最后在实践中还要注意理解掌握和巩固相关理论,通过外化来体现和检验内化的成果。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采取“以问题为中心”(problem-basedlearning,PBL)教学。精编PBL教学病例,围绕病理学重点难点提出问题。并进行PBL教学试点,学生就病理大课学过或尚未学的疾病主动性学习,自己查资料、写提纲,自己组织发言和讨论,让学生充分阐明当他们遇到医疗问题时应该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处理。老师仅作必要的引导和归纳。实践证明,PBL教学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空间思维和促其个性发展,培养其自学习惯和终身学习的能力[3]。

采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模式试举两例,一是以SPDCA教育模式为例。尤其是随着环境的改变,一些新的疾病类型不断出现,医学技术和相关的研究也处在不断的发展进步之中,病理学的教学工作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这要求开展病理学教学工作必须结合时代背景,根据具体情况因时因地制宜,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与途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认为融合了系统论、控制论和教育论的SPDCA教育模式可以在病理学教学工作中予以采纳和推广。具体来讲,SPDCA包含五个阶段,即serach:病理学教学工作信息的采集与分析过程;plan:教学决策与计划的制定过程;do:教学决策和计划的执行过程;check:教学决策和计划执行结果的检察;action:最后效果的总结与处理。这五个过程依顺序不断循环,既保证了系统的有效连接性,又克服了循环断裂的现象,而且在开展病理学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在计划阶段与接受教育的学生共同制定方案,体现了受教育者的主体参与性,这样在目标明确、方案合理、过程科学的情况下,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二是建立病理学综合教学模式(理论课-实验课-网页),把启发式、讨论式、答疑式等多种教学方式适当应用于教学过程,从多方面多角度学习病理学知识。病理学教学网页设立,研制了网络课件及病理图片。选编典型病变图象,制成图片,图文并茂,体现形态学教学特点,用于橱窗展示图片,并制成影像资料;制作一套完整的本科《病理学》多媒体教学课件,其理论内容与病理学教材内容一致,语言精练,重点突出,便于学生课后复习、记忆;在实验教学的大体标本中,选择典型病变,描绘成实物写生图片,指导学生观察肉眼标本,提高教学质量;在各类病理学幻灯片中,精选典型图片,分别用于总论、各论的阶段复习,帮助学生掌握系统的病理学知识。加强临床病例讨论,充分体现病理学是临床医学的桥梁,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临床医学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加强病理学师资队伍建设,改进和创新教学工作的方法高校病理学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切实有效推进病理学教育工作的关键,学校必须从战略上高度重视,切实加强政策措施和财政经费的支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当前很多学校的病理学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虽说已进行改革多年,但有些流于形式,部分教师在授课时仍倾向于传统灌输的方式进行,没有给学生适当的选择权,忽略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不满意学习病理学课程的方式,从而打击了学生学习病理学的主动性、自觉性。另外医学教育改革按系统、器官教学的新趋势,推进了医学院校在医学教育方面实施学科整合的步伐,病理学教学学时缩短,但目前仍没有适合改革需要的教材,教学内容的改革、整合未切实执行,教师也依然按原来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分科教学,这给教师授课带来了相当的难度。学校必须结合教改的新要求,加强教师进行相应的进修与培训,拓展、充实、提高教师的知识结构,才能适应医学教育的新趋势。还要紧密联系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实际,把传授知识与学生教育结合起来,将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切实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

采用科学的具体教学方法病理学的重点是“病理变化”,其直观性很强,除了实验课直接观察实物标本和切片外,还必须借助实物图片。因此,本课程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大量典型病变图片,不断更新、充实图片库并应用于多媒体教学课件;同时采用教学简笔画、电视录相片等多种直观手段予以补充,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性。病理学的概念多且较抽象,必须借助形态学的直观性予以阐明。因此,本课程在授课过程中,充分利用病理形态学特点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从而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远为近,使学生一目了然、豁然开朗。实践教学如形态学实验与理论课同步进行。及时将理论课的内容与实验课的观察有机地结合起来,能更好地掌握和巩固理论课所学知识。并通过开放形态学实验室,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环境。学生在学习病理学的过程中有疑惑时可自己随时动手观察最现实、直观的病理形态变化,印证理论、加深理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实验操作的动手能力、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校园网建立病理学网络课程,使学生在课堂外可延续学习,增强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或选部分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分组制作课件、自己讲解,使学生有选择主动构建知识的权利并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乐于学;同时训练组织沟通、团队协作的能力。在形态实验课适时增加病例讨论教学。以病例讨论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技能[4],加强与临床学科的联系,提高学生学习探索的兴趣,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为今后临床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病理学范文8

改进实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1应用多媒体教学,改进实验条件病理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引入多媒体教学,PPT幻灯演示成为实验课的一部分。实验课前十分钟左右的理论知识的回顾、实验重点内容的点拨及病变观察要点图片结合显示,成为学生理论知识巩固和启发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多媒体进行直观讲解,形象分析,避免了单纯枯燥的病理形态学描述,使学生病理形态识别、记忆,一目了然,唤起鲜明的表象,产生“形象启发”效应[3]。采取“观察→引导→再观察”的方法,把形态观察与思考结合起来,教师在讲切片时,不是全盘托出式的传授,而是设疑问、提示、引导,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点,从而获取知识、掌握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设立数码互动局域网教学实验室,提高学生对形态学知识掌握的效率。在互动实验室中,每位学生和教师的显微镜连接在终端电脑上投影与屏幕,使每位学生和老师显微镜下的切片动态的成像呈现在屏幕上,老师可以通过按键单独与学生进行交流,也可以就老师或某位学生的切片,动态地对所有的学生进行教授或讨论。在此过程中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视觉感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的积极性,便于学生更快、更准确地对病理切片重点难点掌握,加深病理学知识的记忆。

2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开设临床病例讨论课传统的病理学实验是验证性实验,通过大体、镜下标本的观察,让学生验证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但病理学各论的教学内容应更加强调联系临床。开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临床病理讨论课,结合以授课教师提问,学生互动的PBL教学模式,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病理学课程开设于大学二年级的第二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解剖学、生理学、组培学和病理生理学等基础课程,对宏观与微观正常人体有了基本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学习了病理学。病理学又分为总论和各论,总论所研究的是各种疾病的基本病理变化和共同规律,而各论是在总论学习的基础上,研究和阐述各种不同疾病的特殊规律。根据学生所学知识和内容的特点,病例讨论课设立于各论的实验课中。根据教学目标和大纲,各论每章节系统疾病都编写了实验病例讨论的内容。每堂病例讨论课,学生被分为几个小组,每小组4~6人,对所设立的病例进行组内讨论,教师在此过程中起到了引导的作用,而作为主体的学生就要讨论的问题进行积极的思考,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智力,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例如“心血管系统病例讨论”,针对30岁的患风湿性心内膜炎的男性开设病例讨论,以“心慌、气短五年多,浮肿3月,皮肤发黄1周”为主诉,提供该患者的现病史、既往史、住院后体检、住院经过及患者死后尸检的描述,学生根据患者病情和检查经过进行分组讨论,老师作为旁观者参与讨论,在此过程中,允许学生翻阅课前预习检索的资料和书籍,提出各种假设,同时允许组间进行询问和探讨,最后由每组选派的代表对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发言,学生和老师参与对总结发言的学生进行提问,同时,每组代表发言学生进行联系和讨论,对该病例达成共识,最终由老师对讨论的内容进行总结,更正讨论中错误的结论,对讨论中的难点和争论的内容加以讲解,这样学生对所讨论的内容豁然开朗,加深了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的联系。在此过程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还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反应灵活性。

3开展开放式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实验室通过对时间、内容的开放,能很好地弥补课时不足,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设备和实验室利用率,在时间和空间上给学生实验创造了条件,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兴趣[4]。教师利用开放实验室给学生配备病理组织大体和切片,在教学的第16周、第17周固定时间对学生开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开放时间内选择实验内容和时间,教师在此过程起到指导、答疑和咨询的作用,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一些学生课堂的内容没有完全掌握,在这里可以重新学习或复习,通过形态学和文字知识的比较联系,更加巩固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另外,开放实验室还准备一些难度稍高的切片,比如各系统多发肿瘤,对病理有兴趣的学生可以选择性学习,拓宽知识,增加对病理的了解。

改革考核方法,建立多层次考核

考核是实验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习评价的重要形式。考核方法的改革是推动实验教学改革的一项有力措施。科学的实验考核模式,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保障。任何教学模式下的人才培养都离不开考试,但是优秀的考核方式能够起到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以及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才能的医学人才的作用[5]。实验考核采用平时考核和课程结束时考核相结合的方法。以学生的兴趣学习和能力培养为导向,建立多层次的考核方法,通过实验报告书写、标本及切片认识等手段考察学生对实验内容掌握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