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营销论文范例

精准营销论文

精准营销论文范文1

关键词:大数据;精准营销;企业伦理

研究机构Gartner对于“大数据”进行了这样的定义:“大数据”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来适应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通过大数据技术可以高速采集信息、发现或分析问题,获取价值信息。大数据既是企业营销环境的变量也是重要的战略资源[1],通过大数据分析这样的信息化手段,企业能够实现对潜在顾客的精准定位,从而集中资源面向其开展有针对性的营销活动。企业利用这一技术通过挖掘用户数据、推送定向广告及开发数据等为精准营销提供基础[2]。所以,业界普遍认为,大数据精准营销提高了网络营销的精准性、决策的科学性和客户服务水平。任何事情都有正反两面,大数据带来巨大商机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令人担忧的不合理现象。“大数据杀熟”来源于电商平台对于不同消费频次的消费者采取不同的价格,即通过采集客户信息形成大数据,精准分析客户日常行为,然后利用消费者信息定制区别性价格,从而获得更高的利润。“大数据杀熟”是一种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恶意溢价的现象[3],在互联网购物等生活服务中常常出现。如对于某电商平台的同一款产品,关注度较高的消费者得到的报价往往高于关注度较低的消费者;酒店预订平台对新老客户也会进行差别定价;打车软件在同一位置对经常叫车的用户收取更高费用。信息技术的进步并没有保证公平公正的交易,反而为一些商家投机取巧牟取私利提供了土壤和孵化剂,这背后反映的是当代电商企业商业伦理问题的失范以及社会思想道德观念和秩序的动摇。目前针对利用大数据进行精准营销的研究多集中于其正面影响,且对其负面影响仅限于个人隐私受到威胁,因此本文将从另一角度——企业伦理的方面探讨大数据精准营销的负面影响。

1大数据精准营销产生的企业伦理问题

利用大数据精准营销,能够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并节省消费者的时间成本,好处在于精准、科学、服务水平高。但由于一些电商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利用技术的不断进步深入挖掘分析客户信息,导致用户数据被过度利用,从而引发隐私泄露和价格歧视等问题,企业逐利的天性与其伦理规范及社会责任相违背。

1.1利益相关者层面。利益相关者是组织内外环境中受组织决策和行动影响的任何相关者,消费者和社会整体分别属于电商企业的“connected”和“external”“stakeholder”。1.1.1消费者个人隐私权受到侵犯在大数据时代,消费者的个人隐私很容易丧失。当消费者在进行交易和注册登记时,不可避免要提供个人信息,因此,某些商家就会利用法律法规的漏洞搜集获取消费者信息并在不经过消费者同意的情况下开发利用、买卖交易。互联网存在一种悖论,互联网的技术平台实际上是一个受高度管控的环境,然而通过在这个平台上建立的网页、邮件和社交网络地址表达的内容却往往被认为是完全不受管控的虚拟空间,不必考虑规则[4]。在这种不受管控的空间里,消费者信息被完全暴露,其隐私权受到严重侵犯。1.1.2消费者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受到侵犯企业基于庞大的数据库对消费者潜在需求、消费水平、消费偏好等进行分析,针对不同消费者制定精准的营销策略,但这些策略都是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的,消费者的信息何时、何地、如何被获取,及作何使用都没有得到授权,因此消费者的知情权受到了侵犯。此外,由于电商行业的信息不充分,企业可以根据分析结果对不同消费群体推送不同产品,影响消费者判断,这就侵害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1.1.3社会整体价值观受到冲击电商企业过度开发利用消费者个人信息会造成网络秩序混乱,消解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信任,不断加深商家与顾客的矛盾,长此以往,不仅不利于企业自身长久发展,也在挑战着社会伦理道德规范。各种负面新闻的曝光加剧消费者内心的恐慌,从而产生对政府的不信任感,构成社会的精神危机。不法分子利用消费者个人信息进行诈骗牟利等诸多行为,实则在冲击社会基本价值体系的壁垒。

1.2企业内部层面。企业利用大数据精准营销涉及如何把握“度”的问题,一旦超过这个“度”,就会威胁到消费者权益,企业的诚信基石就会受到深刻的影响。这种情况下,是企业将自己推进了道德窘境和公关危机中,由此带来的一系列商业伦理问题和舆论压力都将是企业必然要面对与承受的难题。失去了诚信底线就失去了消费者的信任与青睐,最终只会自食恶果。

2大数据精准营销的伦理失范问题原因

2.1历史传统与恶俗的商战文化。从历史原因来看,我国是一个缺少商业伦理传统的国家,拥有浓重的“重农抑商”氛围。而且,中国从来没有独立的工商运行体制,企业家阶层对自身的身份认同感非常薄弱[5]。同时,恶俗的商战文化也是我国企业商业伦理缺失的重要因素。社会主要灌输给企业的都是以战为主的商业理念,竞合意识十分淡薄。大数据时代的企业在迅速成长的过程中,较少关注商业伦理道德的概念,也就造成商业伦理的缺失。

2.2大数据技术野蛮发展。21世纪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大数据的利用渐趋成熟。个人信息可以很容易通过浏览痕迹等途径获取,数据的多、乱、杂等特点给企业垄断数据、不法获取与交易买卖提供了条件。同时,大数据技术的野蛮发展缺乏相应的行业管制,使得对信息的获取与利用没有限制。

2.3用户消费惯性与信息不对称。消费者常常出于节省成本的心理提高对某一产品的使用频率,有学者研究发现消费者习惯是对重复消费行为影响最大的因素[6],商家就可以利用这种消费习惯捕捉到基本全面的个人信息。在长期的交易活动中,商家在应用平台上积累了大量的用户信息,并据此精准地分析出用户的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从而制定出相应的营销策略。而消费者能接受到的只是商家分析好、制定好的产品及优惠活动,相对于商家而言,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这就为企业进行大数据“杀熟”提供了优势。

2.4法律监管不到位。目前我国在互联网、电商领域尚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这就增大了相关部门在执法方面的难度,给不法分子造成可乘之机,且对电商运营过程中的监管也不到位,容易诱发企业伦理失范问题。

3对策与建议

3.1消费者提高维权意识。作为直接被大数据“杀熟”损害利益的消费者群体,无法从技术上规避风险,只能从自身出发,学会摆脱商家的“杀熟”计划。第一,消费者要树立隐私保护意识,在日常网络环境中警惕个人信息的填写及传播,避免被不法获取。第二,消费者要提高维权意识,当个人隐私权、自主选择权受到侵犯时,敢于向有关部门反映或利用网络发挥舆论效应给商家施加压力。

3.2企业进行伦理审计。伦理审计是对企业伦理项目及绩效的系统性评估。作为一种工具,企业可以用它来鉴定和测量其对利益相关者的伦理承诺。进行伦理审计可以帮助企业评估伦理项目和政策的有效性,更好地遵守法律,展示已经合规的领域较之合规前取得的进步。通过审计报告记录企业状况,如记录下企业合规做法,与之前不当行为对比,避免再次发生不当行为。电商企业为避免营销过程中产生伦理失范问题,可以对自身的伦理项目进行伦理审计。

3.3利益相关者加强伦理治理。“伦理治理”一词最早出现在2011年出版的图书《乡土伦理治理——传统视阈中的家与国》(作者赵炜)中,这里我们将该词应用在企业伦理的治理中。治理的含义在于决策和决策实施的过程,包括公司、地方、国家多个层面。由于企业伦理问题涉及多个学科及领域,单靠政府或者网络运营商是无法解决的。政府是伦理治理的重要行动者,但也包括其他的外部利益相关者,如压力团体、网络平台运营者、相关学术组织。伦理治理应该是一个系统的、协调的过程,需要社会各方面协同合作,帮助企业规避伦理危机。学者们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大数据技术的伦理治理原则的建议,如基本目的、负责研究、利益冲突、尊重、隐私、公正、共济、透明、参与[7]。

4结语

精准营销论文范文2

1大数据理念赋予“内容为王”新含义

传播力的大小归根结底取决于传播内容的好坏。学术期刊是内容产业,有一流的内容,才有一流的效益。要确保好内容,就要建立一支好的作者、编辑、专家队伍。然而在大数据理念下,“内容为王”在传统内容之外又有了新含义:一是以“全产业链”的模式,对内容资源进行整体的集约整合,将内容、作者群、读者群、网络出版平台、数据库、OA处理系统等整体推出,形成学术期刊内容传播的整体效应、规模效应、平台效应。二是深度挖掘科技信息内容,开发衍生信息。在大数据时代,用户的需求呈现定制式、多层次、差异化的特征,学术期刊不能再局限于传统的仅提供论文的目录、摘要、正文,还要提供与论文相关的作者信息、科研信息、点评信息、行业信息等扩展内容。针对这些衍生信息,可在网站增设读者交流社区、专家在线咨询、文献计量统计分析模块等,也可灵活办刊,栏目设置多样化,出增刊、副刊,设立科研动态报道信息。《英国医学杂志(BMJ)》的“新闻”栏目、《NEJM》设置的“视点”栏目,主要报道医药领域的政策、事件、科研成果等动态新闻信息,便于读者了解比较全面的信息。《中华医学杂志》设有《医学动态》,向读者介绍国内外的医学科技新闻。《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每年出版一期增刊,介绍科普知识[8]。这些个性化的办刊方式,加深了信息的传播强度和深度,满足了一些用户的个性化、边缘性需求,提高了服务的互动性、高容量性、实用性、时效性。三是学术期刊编辑对内容的主动引领,即在编辑过程中,在不改变原稿基本信息的前提下,根据学术期刊传播的需要,适当加工,赋予新角度、新含义,既引导稿件的内容方向,体现办刊的定位、理念和策划要求,又让读者接受到更加权威、明确、全面的信息。

2注重利用新型传播方式

2.1优质论文优先出版

传播的速度决定了学术期刊信息的时效性和价值。信息传播越快,时间越早,其价值就越大。学术期刊要克服纸质期刊发行周期长、容量有限等不足,实现优秀论文和热点论文的快速传播是吸引读者,扩大传播效果的可行做法。快速传播的做法有:①利用自建网络、合作网络或新媒体在线发表。将学术论文先进行信息化处理,然后在第一时间,实现期刊的预出版。国际上一些知名的学术刊物都开设了这样的平台,如Science的“Express”、《Nature》的“AOP”等。②在第一时间将科技期刊论文交给中国知网等优先出版数字平台,可以出版单篇优先、整期优先。排版格式可不同于印刷出版,根据各种数字出版传播载体的特点与优势灵活设定。现在国内通过此数字平台实现优先数字出版的期刊已有一千多种。③推荐到有影响力的网站或微信平台上,扩大关注范围。例如《煤炭科学技术》就用此方法作为加快传播速度的手段。

2.2发挥新媒体灵活多样的特点

学术期刊要突破单一的文字传播形式,大力发展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出版平台,将学术信息通过编辑加工形成大众乐于接受的语言文字,配上图片,或通过音频、视频等形式,借助多媒体技术将静态的文字转化为动态的知识信息,使得学术期刊不仅能够满足特定领域读者对高端科研学术信息的要求,也有利于大众读懂专业知识,更加有利于学术期刊传播力的提升。例如,《柳叶刀》杂志在网站上提供的Podcast能随时收听可下载至iPod的科研进展内容等[8]。应用新媒体技术,可以使学术期刊由传统单一的纸质传播模式变成互动式的一对多、点对面模式,大大提升传播效果。

2.3通过网络精准传播

在网络时代,虽然信息传播较快,但信息多而杂,有的网站虽然可以检索,但仅可满足需要时的检索、下载,读者被动了解信息,不能实时知道相关信息。因此,精准推送这种网络个性化服务形式的重要性和优势显现出来。现在,网络精准推送的常见方法有:邮箱;微信群、微信公众号;QQ群。期刊社安排专人负责,适时发送相关信息,既实现了一对一的精准联系,个性化服务,又扩大了期刊影响力。

3以经营性思维来建设传播力

从传播力的研究来说,存在能力说、力量说、效果说、综合说四种主张[12]。但传媒的传播力就是一种能力,一种传播信息、影响社会的能力。在市场经济中,传播力就是经营力、营销力、策划力。我们只有站到更高的角度来审视、设计、营销自己的产品、资源,用经营的思维来营销策划,期刊才能传播得更快、更远、更广。

3.1传播力建设需要策划,主编是第一责任人

传播力的建设并不是孤立的,它贯穿于期刊出版的全过程,传播力建设也需要策划。从办刊的实际和职责规范看,期刊主编是营销策划第一责任人。但我们以前讲的策划多局限于栏目策划、选题策划、稿源策划、发行策划,市场经济下的学术期刊,还应包括为经营需要的各种营销策划,为提升编辑人员传播策划素养而建立的人才培养机制、激励机制、管理机制等。在传播力建设中,学术期刊主编需要担任多种角色:在社会活动方面要充当领头羊角色、允洽者角色、社会活动家角色、企业家角色;在决策层面要充当伯乐角色、经营者角色、创新者角色、学者角色。笔者在期刊界工作多年来发现,在现实中很多学术期刊的主编营销策划的素养还亟待提升。当然,主编能直接抓策划更好,不能直接策划的主编要会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

3.2“做新闻”——发挥科技期刊的本能作用

从本质上来说,学术期刊还是新闻媒介,在办刊中还要坚持新闻意识。在传播力的建设中,学术期刊也要坚持“做新闻”。“做新闻”有两种途径:一是主动策划或参与新闻策划,特别是公益类的社会活动,策划新闻、新闻报道的过程就是科技期刊品牌传播的过程。二是新闻,新闻的对科技期刊的传播力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为媒体新闻时,都注明信息源,往往直接注明是来源于某某期刊,对期刊的品牌传播作用十分明显。又因为新闻的内容往往是学术论文的重新编辑,因此对期刊论文的被引频次、下载量的提升都极为有益。学术期刊新闻的途径有:①与大众媒体合作,就是学术期刊向大众媒体提供新闻信息源。学术期刊与大众媒体两种媒体的结合是履行学术期刊科普使命的重要途径[14]。在这方面,国际学术期刊界与大众媒体的沟通早已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的体系,由编辑约稿、作者撰稿、公共或专一论文新闻网站发稿、记者注册、新闻稿限时禁发制度组成[15]。②与国际知名网站合作。国际上主要有3个在线途径:全球最大的科研论文新闻网站——美国科学促进会主办的EurekAlert系统、自然出版集团网站、英国粒子物理和天文研究理事会创办的Alpha-Galileo系统。③直接在自己的期刊上设置信息栏或在自己期刊网站上、行业网站上,要注意做好标题和关键词,在新闻读题时代和信息碎片化时代,这往往是读者关注、检索的重要因素。

3.3营造好的经营机制是传播力建设的内在源泉

学术期刊的传播力大小关键在办刊的人,人的素养、能力至关重要。编辑人员要适应期刊网络化环境下、市场经济条件下编辑出版工作的新方法、新方式、新模式的要求。学术期刊要逐步建立全媒体团队,除了编辑出版人才,还要有网络信息人才和运营策划人才,要适应未来的发展,学术期刊必须具备这三类专业人才。但从实际中来看,这三种专业人才也是可融合的,即复合型人才[16]。要让编辑向主动销售服务的“编辑—策划—经营型”人才转换,还需要建立一个全员营销的氛围。首先,需要期刊社为编辑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让大家通过学习知道怎么做。其次,需要建立机制,激励大家跨界发展、学习,树立起全员营销的理念。这个机制就是要鼓励大家组好稿、编好稿,鼓励大家策划活动,鼓励大家走出去,必要时形成考核机制、评审机制,对率先脱颖而出的人员予以重奖。再次,树立主编就是主策划、主营销的理念。主编要带头策划活动,带头营销,要为编辑树立营销、策划的榜样。最后,还可通过引进复合型人才,为其他人员树立一个标杆。《中国家禽》实行全员营销,鼓励全员策划,极大促进了期刊传播。

3.4积极推进国际化传播

在“地球村”时代,学术期刊要有国际化视野,积极推行国际化战略,面向全球传播。关于期刊的国际化有多种说法。有人认为,包括编委成员国际化、审稿专家国际化、编辑标准国际化、出版语言国际化及论文水平国际化、稿件来源国际化、发行市场国际化、编辑出版效率国际化、论文投稿网络化等[17]。也有人认为,国际化的期刊就要在第一时间报道国际上最新的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交流中体现较高的国际影响力[18]。实际上,学术期刊的国际化是围绕其三个属性,即学术性、媒介性、国家性来展开的。其中,学术性、媒介性是其根本属性,作为中国的学术期刊,国家性也是一个重要体现。不过国家性往往是学术性、媒介性达到一定程度后的自然体现。因此,对学术期刊而言,发展学术性和媒介性是基本任务,所谓编委、评审、作者的国际化其实就是为保证科技期刊的内容质量——学术性而服务的,所谓发行的国际化、网络化等则是为提升学术期刊的传播能力——媒介性服务的。学术期刊国际化的的方法主要有“引进来”“走出去”“做大做强”三个方面。“引进来”主要包括与国际出版商合作,实现编委国际化,按照国际上通行的同行评议制度,双向匿名评审稿件,组稿国际化,编辑、排版等与国际规范同步,等等。“走出去”主要包括积极创办英文刊;通过提升论文质量来提高国际引用率;提高国际检索率;通过建立专门的国际营销队伍、机构,加入国际发行营销系统来使期刊营销国际化;发挥网络和数据库的作用。当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期刊则可以进一步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打造国际知名期刊。在学术期刊国际化的实践中,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办的《CellResearch》在审稿时90%以上选择国外专家,请国际知名专家撰写评论,并参与国际学术会议,与国际编辑同行交流,与国际出版集团合作,取得了较高的国际影响力。

3.5规模化传播强度更大

在市场竞争中,规模竞争、抱团竞争是一种重要策略。学术期刊加强传播力建设,也可实施规模化策略。规模化的含义有两种,一是拉长产业链,做大做强。如学术期刊利用自身优势,与行业协会、政府部门、相关高校合作,甚至与知名企业联手,举行学术研讨会,举办前沿性、高层次的国际论坛,举办大型报告会或专家讲座,还可举行学术咨询会、行业培训等活动。二是联合重组。联合重组是学术期刊整合出版资源,从分散走向集约化发展的重要路径。集群化可以将小、散、乱的科技期刊有机地整合起来[19]。目前出现的联合方式有联盟、集群、集团三种,联盟是最松散的,相互缺乏约束力;集群相互之间有契约,但未从根本上形成组织管理约束,内部还有同质竞争;集团则有共同的法人主体,实行统筹管理。从整合资源联合发展的角度讲,在数字出版时代集群化出版是学术期刊发展的必经之路。期刊联盟和出版集团通过资源整合可以在编辑出版、营销策划、物资采购、人员调配等方面形成一体化管理,组成统筹协调的出版联合体。实践证明,类似学科的期刊实现集团化办刊效果比较好,特别是通过学会牵头,将同类型的专业学术期刊联合起来,组建一个同行专业权威数据库。比如,中华医学会整合行业资源主办126种医学期刊,在国内外成为权威性最强、规模最大的医学期刊系列,学会发挥专家云集、信息畅通、联系广泛的优势,组成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的编辑委员会和专家审稿队伍。这些期刊的发行范围覆盖世界上60多个国家和地区,长期与近千种国外期刊交换。中华医学会还通过与全球最大的医学专业出版集团荷兰威科集团合作,把中国优秀的医学研究成果推介到世界。在国外的学术期刊出版集团中,爱思唯尔是全球影响力最大的,发表的论文每年有250000篇,下载量每年高达10亿多。因此,集团化出版还必须上规模,形成品牌,才会在国际上有影响。

精准营销论文范文3

随着融媒体从一种理念到一种媒体的清晰界定以及融媒体技术的发展,融媒体已经日益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并影响着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高校学术期刊作为一种传播学术成果的传统媒体在融媒体时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融媒体时代学术期刊面临编辑流程再造问题,这也是高校学术期刊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1流程再造与高校学术期刊融媒体转型

流程再造是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次管理变革,流程再造的核心是对组织的作业流程进行再思考和再设计,通过对企业的生产流程进行梳理、精简以实现流程化管理,流程再造以追求全局最优为目标,以提高顾客满意度为目的。流程再造的模式主要有迈克尔•哈默的四阶段模式、乔•佩帕德和菲利普•罗兰的五阶段模式、威廉姆•J•凯丁格的六阶段模式等。以上模式从不同侧面比较完善和详尽地设计和描述了流程再造的步骤,既各具优势又相互补充。流程再造的原则有迈克尔•哈默的八原则、阿什利•布拉干扎的十原则、乔•佩帕德和菲利普•罗兰的十五原则等。按照上述模式和原则并结合实际对企业进行流程再造,如果流程再造科学合理,适用于企业,将给企业带来高回报、高收益。学术期刊要实现融媒体转型,就必须进行编辑流程再造,才能达到融媒体传播的目的。融媒体时代学术产品传播首先要解决学术论文生产的多介质化和多媒体化问题,收到的论文必须是包含文字、图片、视频等多介质元素的论文。第二,责任编辑要对收到的学术论文进行学术价值、创新价值等方面的价值判断和传播渠道判断。第三,要构建纸质媒体、网络媒体、移动客户端等多渠道传播的融媒体传播平台,使同一内容、不同形式的学术产品能沿着各自既定的渠道运行,达到“一次采集,多渠道传播”的目的。第四,要解决学术产品抵达用户后的反馈,融媒体时代的受众将变为用户,学术期刊还要建立学术产品的推送模式,以短信、微信等预告学术产品的发生并号召用户及时使用并积极参与到改进该学术产品的过程中。

2高校学术期刊传统媒体编辑流程

高校学术期刊传统编辑流程是:选题策划→组稿→审稿→编辑加工→校对→出版。选题策划是编辑流程的起始环节,选题策划是编辑结合期刊办刊宗旨、行业现状、读者需求等进行的一种全面系统的编辑活动。传统媒体时代,选题策划通常采用检索查新、关注科研基金项目、关注学术会议、问卷调研及专家咨询、从自然来稿中选题、从优秀科研团队的研究方向中选题、从行业单位活动中选题等方法进行信息采集,并对采集的信息进行归纳、提炼,系统分析学科领域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形成具有预见性、引导性、实用性的选题。传统媒体时代,组稿一般采取向高被引作者和知名专家约稿、联系国家重大科研项目课题组、联系高等院校、联系科研院所、联系重点实验室等方式。也可以采用针对热点问题利用学术会议进行组稿、针对填补学术空白的问题进行组稿,还可以结合办刊特色在期刊及网站上征稿通知,接受自然投稿的方式组稿。传统媒体时代,学术期刊审稿程序一般先由责任编辑对纸质稿件进行初审,在纸质审稿单上填写初审意见后,连同纸质原稿送交复审、终审人员审稿。采用投稿平台后,在投稿系统中审稿,实现了审稿实时化。传统媒体时代,最初,学术期刊来稿多为纸质手写稿件,原稿经编辑修改加工后,送印刷厂录入排版,打出样稿,编辑再进行编辑加工和校对,编、校环节是分开的。采用投稿系统后,编辑在电子版稿件上直接编辑加工,边改边校,实现编校合一。编校工作主要是按照国家标准对文稿的语言文字、量和单位、标点符号、图表、参考文献等进行修正,一般是“三校一读”后送印刷部门。出版是编辑流程的终端,只有通过出版,期刊的功能才得以实现。传统媒体时代,学术期刊出版程序较为繁琐,出版周期较长,只有纸质版和网络版两种形式。纸质版学术期刊印数少,发行量小,影响力有限。网上检索或在线阅读虽然打破了阅读的时空局限,大大提升了学术期刊的影响力,但还存在传播途径单一、只是纸质期刊的电子版翻版、创新不足的问题。

3高校学术期刊融媒体编辑流程

融媒体传播是将网络、传播终端、媒介形态等融合在一起,使媒介产品生产方式、生产流程、生产观念等也实现了融合。这迫使高校学术期刊必须整合工作流程,按照融媒体的特质,打通各种传播介质的边界,进行编辑流程再造,以适应学术期刊的融媒体发展,为用户提供更好的学术服务。高校学术期刊融媒体编辑流程再造首先要从理念上创新,在选题策划上除发挥传统媒体的优势外,更要建立以用户为核心的理念。传统媒体时代,高校学术期刊的选题策化主要以编辑为主体,由编辑部选题内容,然后由学科编辑组织专家、学者围绕选题进行稿件撰写,或者通过编辑人员参加学术会议、深入课题组、与专家学者约稿等形式获得,编辑部和学科编辑占有主动权和优先权,学术论文生产都集中在编辑部和学科编辑选定的专业人员手里,论文也集中在编辑部独具品牌优势的机构中进行。融媒体时代,新技术带来的一个重要变革就是UGC(用户贡献内容)的大量产生,新技术使得人人都可以成为学术论文的生产者和传播者,用户生成的新观点、新设想可以为编辑部提供新的选题策化内容。这种自然萌发的力量,借助新技术手段浮现出来,并被传播出去,这为选题策化流程提供了新的信息资源。融媒体时代,受众除了通过各种方式、各种渠道贡献内容之外,还能多路径地反馈信息,评价并影响媒体机构的学术论文生产,因此,融媒体时代选题内容来源的多元化也必然促使高校学术期刊进行编辑流程的优化。[1]融媒体时代高校学术期刊的审稿流程也需要再造。传统媒体时代,高校学术期刊审稿流程是由责任编辑初审、学科专家二审、主编终审。审稿主要审查学术论文的选题是否具有创新性或重要应用意义、是否有充足的实验或分析支持文章的结论、文字叙述是否清楚简洁、有无学术道德问题、参考文献引用是否准确与完整。融媒体时代的审稿除了需要上述内容外,还要对学术论文内容做出价值判断以及去向判断。论文涉及的实验数据、背景资料、音频、视频、实验方法、实验过程等都将成为审稿的内容,同时也要对其做出不同介质传播的判断,这就要求责任编辑、学科审稿专家、主编具有融媒体思维和价值判断能力并重建自己的知识结构。融媒体思维是一种开放性的、专业性互补的思维,融媒体信息传播的互动性和精准化,内容生产的大众化和定制化,平台的开放性和共享性,内容形式的多维性和跟踪性的特点必然会引导编辑思维模式的转变。融媒体时代,要求学术期刊编辑具备更加系统的知识储备。新媒体形态的多样化,内容读取的随机性和碎片化,内容生产的开放性、共享性、多样性和繁杂性,传播的即时性和交互性要求学术期刊编辑应具有与之相适应的能力。融媒体时代的编辑既要有全面化的知识体系,又要具备掌握专业化技术的能力。以上变革必然会促使高校学术期刊进行编辑流程的再造。融媒体时代的编辑加工也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不但要按照国家标准对文稿进行语言文字、量和单位、标点符号等方面的编辑加工,还要对论文的实验数据、图表、音频、视频、实验方法、实验过程等多种类型的相关数据进行加工,使其成为融媒体传播的素材,同时可供审稿专家、读者共享,成为参考和再利用的数据资源。融媒体时代的学术论文出版也不仅仅是纸质期刊的印刷,学术论文传播除了跨介质传播外,还将跨平台传播,如网站的传播、两微一端的传播以及音视频的传播。[1]高校学术期刊的传播渠道会扩大,并实现编辑、审稿专家、读者、作者的交流互动。除了学术论文的纸质传播,还可以在学术期刊的网页、PAD移动版及微信平台上设置学术论文流媒体格式的数据专区,使用户在以上媒体阅读中,能方便地浏览并下载相关的信息,甚至可以获得作者提供的算法代码和各种应用测试工具,在微信上,可以为学术论文设计微信推广版,将论文中最有价值的数据、图、表通过微信平台推广,还可以加入论文作者对该论文进行解读的音频、视频等。这些传播方式既以多媒体形式传播了论文的科学内容,又满足了用户的多种浏览需求。融媒体时代与传统媒体最大的不同就是以用户理念取代受众理念,变受众为用户是融媒体时代获得并扩大目标人群的关键。吸引用户、培养用户是传统媒体不具备的新流程。融媒体时代,用户是学术论文生产及媒体运营的起始点,也是终极目标。学术论文的作者、读者不再被动接受内容传播,从受众成为了参众,高校学术期刊编辑要把服务用户、吸引用户、集聚用户作为内容创新的评价标准,作为办好学术期刊的追求。高校学术期刊要根据用户少而精的特点,结合自身的办刊特色,深入挖掘学术资源和有价值的学术信息,借助融媒体的优势,搭建编辑、读者、作者、专家的学术交流平台,加强与用户的互动。可以以学术机构为平台组织学术会议、通过微信平台学术会议信息帮助用户及时掌握学术动态,参与学术交流。也可以通过对用户细分,精准推送最新目次、最新论文,与作者一起开展论文的宣传推广。融媒体时代学术期刊获利、获益问题也是编辑流程再造的内容之一。传统媒体时代,高校学术期刊的经费来源基本靠主办单位的拨款,仅有少量的发行收入和数据库效益分成。融媒体时代由于传播平台的多样化,传播介质的多元化,学术期刊的收益也会多元化。融媒体复制便捷的特点推动了学术产品的传播,降低了传播成本。新技术不断降低门槛,使得新媒体传播成为可能,高校学术期刊可以在网络平台、微信平台及手机移动传播平台等设置付费阅读模式或赞赏模式,实现收益。可以借鉴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流程再造模式,实现学术产品营销的新变化。融媒体时代,营销的对象不再是从前的“铁板一块”、“面目模糊”的群体,而是“个性鲜明”、“面容清晰”的个体,他们需要适合自我个性特征的学术产品,学术期刊面向个体推送产品的服务是点对点的精准服务,也会获得个性化服务的收益。另外,融媒体时代也会带来营销成本、营销渠道的变化,微博、微信等传播平台的形成,使人与人之间有了更多的“微链接”,病毒式传播、口碑式传播都降低了传播成本、拓宽了传播渠道,使营收在复合式传播的基础上实现复合式营销,以上都会是未来高校学术期刊经营的发展方式,也会为期刊带来可观的收益。

精准营销论文范文4

1单篇抽印本

期刊单篇抽印本是抽取期刊中的单篇论文而单独印刷出版。最初出版单篇抽印本的主要目的是降低成本,使作者以较低的价格获取纸本,进而开展交流。当前,网络版单篇抽印本已经普及。最简便的单篇抽印本制作方式是根据排版文件直接生成PDF[6-7];然而,在当前海量信息快速传播的时代,仅提供论文本身是不够的,强化期刊品牌形象、增添论文扩展信息、增强论文的交互功能、提升用户体验同样重要。上述目标采用过去的排版方式很难实现,而基于XML(eXtensi-bleMarkupLanguage)的排版[8-9]却可以轻松完成。这就需要改变过去用方正书版系列软件排版的工作方式,转而利用基于XML的生产系统,在此基础上结合期刊过刊数据库和期刊网刊系统,完成单篇抽印本的深度优化。以《高压物理学报》为例,笔者采用北京仁和汇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研发的“XML在线生产流程管理系统”制作论文的XML文件,进而生成能够增强论文功能性和交互性的PDF,利用系统的“网络出版(推荐文章)”模块,基于预先设计的封面模板,自动生成论文封面,包含期刊标识、论文引用信息、相关度较高的其他论文及其链接等,其中相关论文无需人工查找,系统自动完成推荐并添加外部链接(图1)。对于特别优秀的论文,编辑部还制作了纸版单篇论文抽印本,通过学术会议平台进行宣传推广。

2精选本

期刊精选本是代表性论文的集中展示。一方面,它有助于提升精品论文的关注度,延长论文热度的持续时间,形成持续影响,提升科技学术期刊的品牌形象和影响力;另一方面,它还可使作者切身感受到科技学术期刊对高水平学术成果宣传推广的作用,使其产生较强的认同感,吸引潜在的优质作者。《高压物理学报》采取如下步骤制作和宣传精选本。1)确定时间窗口。精选本非定期,时间段的选取比较灵活,可长可短。综合考虑精品论文数量和论文时效后,选择2年这一时间窗口。2)遴选论文。根据专家评审意见、主编或总编辑推荐,结合其代表性和研究方向的分布情况进行遴选,选出38篇论文。3)论文分类。因所选论文数量较多,所以须按照主题进行分类,形成主题精选本,达到控制尺寸、便于传播,以及定位明确、精准服务的效果。将38篇论文分为6个主题,每个主题包含约6篇论文。4)集结成册。设计精选本的封面和封底,并与论文主体进行PDF合成,其中为了凸显论文,将论文题目直接呈现在封面上。5)确定传播方式。采用2种途径传播:对于纸版抽印本,基于学术会议平台,选择对应的主题精选本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对于网络精选本,基于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号进行传播推广。需要说明的是,凡采用北京仁和汇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网刊系统,可直接调取论文数据制作网络精选本,无需合成PDF。

3主题抽印本

主题抽印本是按照某一主题将期刊论文抽选出来集结成册。这里的主题可以是期刊的特别专题,可以是某个栏目,也可以设立新的虚拟主题。主题抽印本的目的是围绕主题、整合资源、提升关注。它解决了科技学术期刊专业方向多而难以聚焦用户的问题,使用户便捷地获取关注的信息;同时,它也是对科技学术期刊资源的第二次开发,在一定程度上放宽了时效性要求,显著提高论文的关注度,实现期刊论文的再宣传;最后,主题抽印本还有助于出版社选取行业热点、寻找优质作者、整合优质资源及出版学术专著,形成期刊资源的第3次开发。笔者制作了2种形式的主题抽印本:一是基于特别专题的主题抽印本,例如将“创刊三十周年(上)”和“创刊三十周年(下)”2个特别专题合并,形成“创刊三十周年”主题抽印本;二是设立新主题形成虚拟主题抽印本,例如将2018年所有论文进行重新分类汇编,形成16个虚拟主题抽印本,具体制作和传播过程如下。1)时间窗口。综合考虑期刊的出版周期、发文量、学科方向等因素,结合读者的心理预期,划定虚拟主题抽印本的时间范围为1年,以此为周期,于每年3月定期制作和,按此惯例,逐渐培养读者的习惯,使其形成3月获取主题抽印本的心理预期,加深期刊和读者的联系。2)主题设定。对期刊5个常设栏目进行细分,对论文数较少的栏目,少设或不设子主题,对论文数较多的栏目,先提取热点主题,然后按照研究方向设置多个子主题,最后再适当合并,由此得到16个主题。3)集结成册。设计主题抽印本的封面、封底、目次和扩展信息页,提升主题抽印本的视觉体验,给人以正式之感,同时提升功能性,便于读者阅读和引用,获取其他感兴趣的主题论文。最后进行合成,完成制作。4)传播推广。主题抽印本是以主题形式、面向特定用户群体的期刊论文二次宣传推广,包含了期刊在所选时期内发表的大部分论文,论文总数较大,为此选择期刊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微信群、E-mail进行推广。其中,为了充分利用期刊官方网站,在网站首页导航栏中特别设立“主题专刊”,专门主题抽印本和主题精选本,E-mail推送则是针对特定用户的精准推送[10-11]。

4宣传推广反馈

对所制作的《高压物理学报》单篇抽印本、精选本和主题抽印本进行宣传推广,将收集的反馈信息进行整理、汇总,得到如下结果。单篇抽印本的应用明显缩短了出版周期,提高了论文时效性,提高了期刊对作者的吸引力以及期刊影响力。经统计,应用优质单篇电子抽印本之后,《高压物理学报》官方网站日点击量翻一番,自由来稿量明显提升。精选本的应用得到了良好的反馈,特别是基于学术会议的纸版精选本的宣传推广效果更佳,如在与《高压物理学报》相关度很高的中国高压科学学术会议上,按照参会人数的40%准备,半天内所展示的精选本被全部领完。主题抽印本的应用得到了很好的反馈,特别是基于E-mail的精准推送,读者对于期刊的个性化服务给予高度肯定,说明主题抽印本确实发挥着让用户了解期刊、让用户关注期刊、吸引作者投稿、扩大论文传播范围和提升期刊品牌效应的作用。

精准营销论文范文5

【关键词】社区商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一、产业创新驱动,精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湖北大学知行学院管理类专业,针对地方经济的发展,将社区商业作为校企合作的突破口,并与代表企业深度接洽,捕捉社区商业对人才需求的新变化,从学生具备的专业知识、就业能力、综合素质的角度进行研究,精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一)社区商业在当前经济社会中的发展现状

1.社区商业发展潜力巨大

商务部、发改委、工信部等10部门联合的《国内贸易流通“十三五”发展规划》显示,到2020年社区服务市场规模可达到13.5万亿元。另外,据统计在发达国家,社区商业占据了社会商业总支出的60-70%,而目前,社区商业在中国社会商业中的比重还不足30%。这说明,社区商业在中国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2.社区商业具有多样性、规模性和连锁经营特征

社区商业发展注重各类商业设施实行连锁化经营,各类业态有机搭配,有综合超市、各类专业专卖店、各类餐饮及电影院等娱乐场所,错位经营,协调融合,而其中连锁品牌是支撑社区商业的脊梁,也是社区商业赖以成功发展的根本。“新一代社区商业”多由开发商统一管理,业态更丰富、功能更齐全、服务更周到,更能满足消费者“最后一公里”的个性化、多样化、定制化、品质化的消费需求,以更便捷和贴心的消费体验来提升消费者的生活品质。

(二)社区商业对管理人才需求提出挑战

社区商业是商业发展的一种转型升级,社区商业在国外发展得比较成熟,但我国由传统的社区商业急需转型升级,来迎合不断增长的社区消费需求。工商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培养如何应对这种人才需求发展趋势,提出了以下问题与挑战:

1.社区商业运营人才需求与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供给矛盾突出

当前社区商业的快速发展,急需社区商业的规划、招商、营销、运营环节相关人才,社区商业形态中生鲜零售、休闲餐饮、物业管理等人才的培养,以及规模化、连锁化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同样迫切。在产业创新的驱动下,社区商业中各类行业岗位的内涵不断变化,能胜任岗位的人才所具备的能力和素质要求也在不断改变和升级。

2.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需转变升级

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重理论轻实践,培养出的学生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一方面是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逐年增加,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日渐严峻;另一方面作为急需用人的企业却招不到合适的毕业生。教学中实践课程不足,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得不到锻炼。由于学生数量大,对实践的要求与实践条件之间存在很大反差,学生很难接触到真实的商业环境,动手机会少。高校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方面高校大多是“高校到高校”的教师,这部分教师理论知识扎实,但普遍缺乏工作经验,另一方面企业有经验的企业人员很难走进课堂,因此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不到培养。

3.传统教学体制和实习实训模式与社区商业运营人才培养的冲突和挑战

受原有教学体制的影响教育界与社区商业界相脱离,一方面,高校在社区商业运营人才培养规格方面得不到社区商业界的指导,导致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就业竞争力不强;另一方面,社区商业企业作为利益最大化的生产单位,缺乏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

(三)明确工商管理人才的精准培养目标

因地缘因素及办学资源的约束,在确定专业类别方向时,湖北大学知行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决定采取轻电子商务(网络营销),以O2O商业模式中的offline这一端为切入点,围绕着“社区商业”中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按照专业、学科发展趋势与地方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结合自身的办学条件,工商管理类设置专业特色方向:企业管理方向、连锁经营方向(店长班)、新零售方向和新媒体营销方向,并明确培养目标。1.本培养计划立足湖北、面向全国,培养适应经济转型升级以及区域经济社会协同发展需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备经营管理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2.通过系统学习掌握管理、经济、法律等相关知识和现代工商管理的理论、方法,具备管理专业知识以及自我学习的能力。3.通过校企联合教学、工学结合,掌握社区商业领域的实践知识,具备在社区商业领域就业和创业的能力。4.毕业后能在社区商业领域零售购物、餐饮服务、社区服务等方面从事运营管理、投资服务、市场咨询等工作。

二、工学结合,“选修班订单式”的人才培养

工商管理类专业确立社区商业运营作为特色方向,涵盖社区商业规划、招商、营销、运营整个产业链,针对社区商业不同业态和不同岗位,结合个人职业规划,依托校企合作开展“选修班订单式”的人才培养。具体而言学生入校后前三年的时间完成通识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的课程学习,并借助第二课堂的方式,让学生建立起对社区商业及社区商业运营的基础认知。在第四年参与企业实习,将企业的培训资源引入课堂,开设校企共建课程提供给学生学习。对校企共建课程按正常教学理论课进行要求,课程需准备授课计划、授课大纲、授课内容等教学资料,教学运行的内容严格按计划要求讲授。

(一)建立教学毕业实习平台

具体形式表现为顶岗实习,学生在基本上完成了专业理论课学习之后,第七学期本着学生自愿报名的原则,由合作企业进行选拔,学生到企业要求工学结合,修得一定的学分,与学校相应课程置换学分。学分置换的要求具体体现在,教学毕业实习是工学结合的模式,学生不是纯粹的职员,而是在某一个培训要求体系下开展实习。一般要求企业提供120小时的培训计划,折合在校学时为160学时,10学分。这10个企业学习学分用来置换学生需完成的在校修读学分,从而使之顺利完成学分修读任务,保证毕业。选择与社区商业的社区购物、社区餐饮、社区服务等企业进行合作。

(二)实习模式针对学生个性需求进行选择

1.校企共建课+双师型培养+毕业实习

新型的“3+1”人才培养模式,3年理论课学习,1年企业实习成长。以学时置换学分的方式开展了毕业实习活动。学时学分置换就是用企业的培训学时置换学校在第七学期开设学生需修读的理论课时换取学分。目的是保证学生在7月至12月为期半年的实习期内能连续完整且较为安心进行工学结合的毕业实习活动。按此模式,学生能在毕业前获得更多的专业知识,提升就业能力。这种培养模式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稳定的实习职位数,稳定的模式,学生的实习成长有较系统的计划。二是稳定的培训资源投入,有完善的校企共建课授课经验。三是双师型教师培养,合作经验丰富。

2.选修班+校企共建课+赞助学科竞赛

这种培养模式定位是学生初入职场的一个过渡性的公司。企业结合自身的人员培养计划———新人成长计划,制定了实习生学分置换课程。经过深入沟通,企业在第六学期开设校企共建课程,并结合企业营销方面的需求赞助营销专业学生开展营销策划大赛活动,校企双赢,取得了很好效果。这种培养模式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制度完善,学生保障措施比较好。二是阶段性学习考核较为有效。三是培训制度挖潜还有较大空间。

3.特色选修班

选择社区商业中心总部组建“买手”特色班选修班,该企业有着完善的实习生管理制度,选修班有建制,上规模。企业集中培养辅导,职位统一,且便于管理。这种培养模式的特点:一是专业化培养,职位有吸引力,且职位较为统一。二是企业具备新零售领域发展的基因,能作为专业特色发展的良好基础。三是规模化,也有利于打造专业特色。与社区商业企业合作,开展零售卖场服务的实习实训,学生体验零售卖场的服务管理,培养学生零售管理的基本能力。

(三)联合企业制定学生毕业论文选题、指导

依托学生毕业顶岗实习,联合企业共同制定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学生的论文选题需结合企业经营实际,解决实际中的问题。毕业论文的课题可以由直接由企业给出,一般建议联系企业毕业论文的指导由学校论文指导老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实现,论文答辩也可选择在企业进行,并聘请企业高管参加答辩,探索尝试校企联合论文指导的模式。

三、构建人才培养质量多元主体协同评价机制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体系的根本,应重点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高校培养出的人才能否满足社会职业岗位的需求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评估的重要尺度。传统评价模式的组织结构往往以教师为主,以学生所学知识的成绩来衡量,这是一种唯知识的质量观,对评价应用型人才是不适应的。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评估体系,打破评估机制的封闭式,可从内外两个方面进行评估

(一)内部评估

应用型本科人才也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积累,评估主要针对应用型人才的理论素养方面,在课程、专业范围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与评定。。

(二)外部评估

主要针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范围对学生进行评定,只靠闭卷考试则无法准确评估学生的应用能力。因此学校要建立资源共享的管理平台,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同时不仅评估的方法要多样化,而且评估主体也要多元化。评价主体为学校、企业、学生三方。

(三)评价标准

1.评价内容

工作态度、创新能力、团队协作沟通、岗位实际操作能力、专业实践成果等几个方面。

2.评价方式

专业实践成果的数量统计、书面总结(设计或论文等)材料及质量评定、专业汇报和答辩、综合能力和素质的评价等。

3.评价内容权值

工作态度(0.15)、创新能力(0.15)、团队协作沟通能力(0.10)、实际操作能力(0.30)、专业实践成果(0.30)

4.评价等级

根据加权平均分将校外评价结果分成5个等级:优秀(90分以上)、良好(80-89分)、中等(70-79分)、及格(60-69分)、不及格(60分以下)。

四、结语

学校根据自身办学条件,将工商管理类教育与社会商业运营实践相结合,大力倡导高校与社区商业企业的联系,建立校企深度合作关系,通过个性化“订单式”人才培养,搭建校企合作的平台;充分利用企业资源,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可以形成产教双方互动、互惠、共赢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李学华等.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培养信息通信产业的卓越工程人才[J].教育教学论坛,2017(11)

精准营销论文范文6

一、人工智能对科技期刊出版流程的影响

随着网络化、数字化的发展,传统的信息获取方式逐渐发生转变,人们更倾向于碎片化阅读,如何从海量信息中迅速便捷地获取精准信息成为现代出版业亟须解决的问题[5]。科技期刊的出版流程由纸质投稿、邮寄审稿、邮局订阅等传统形式,在数字化的发展下逐渐转向系统投审稿件、数字出版印刷、网络下载等形式,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助推下,期刊出版将迎来新的技术性变革[6]。一是将人工智能技术的大数据、计算法、图像识别、深度学习等方法理论运用到科技期刊出版流程中的选题策划、编辑加工、营销发行、阅读方式等要素中,将实现科技期刊的选题策划从经验转变到智能计算;二是编辑加工过程从耗时、复杂到高效、自动化,由原来的广撒网式营销发行到精准推送、个性化定制服务;三是阅读方式从单一转变为场景化,全面、系统地将人工智能技术贯穿整个出版流程,体现了人工智能赋能下科技期刊的新型出版模式特点。图1为从科技期刊出版流程出发构建智能化出版平台的示意图。

二、科技期刊智能出版平台的构建

1.构建选题策划智能算法平台

内容质量决定科技期刊的发展,优秀的科技期刊往往需要通过选题策划来不断提高其内容质量,集中报道最新研究成果,引导未来发展趋势,以吸引读者的关注。因此,选题策划在科技期刊的出版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传统科技期刊在选题策划上主要依赖主编和编委的科研影响力以及期刊编辑对学科热点的直觉判断,受限于专业背景等因素的影响,这种传统的选题策划方式在大数据背景下已经滞后,特别是对交叉学科的内容把握相对较弱。人工智能运用于科技期刊出版后,依据人类经验的选题策划逐渐向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能化算法转化,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的选题策划可以更为精准地抓取学科热点、交叉学科以及学科前沿发展趋势,获取所需领域的专家信息,同时,结合读者下载量以及相关文章的引用量等自动生成选题策划方案,填充科技期刊的素材储备与知识结构。

2.构建智能编辑加工管理平台

人工智能技术对科技期刊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编辑加工的变革,通过人工智能的代替,需要人类进行重复劳动的、不可控的、复杂的传统编辑加工过程将实现自动化、标准化的作业流程,编辑过程更为统一化、精细化、规范化,大大提高了编辑的编校质量与效率,减少了编辑的重复劳作,使其有更多时间和精力从事更具创造力的工作。大数据背景下,人工智能可以在三个方面对科技期刊的编辑加工过程进行优化,建立智能编辑加工管理平台。一是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对期刊来稿进行预处理,将来稿内容的学科、选题热度等进行归类,对来稿进行把关与定位;同时,统计作者发文数量、发文期刊级别、被引频次等,评价作者的学术水平、学术知名度,为论文初审提供参考意见;在稿件外审阶段,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匹配关键词、题目等关键信息,在审稿专家库中进行匹配,以安排更为适合该稿件的审稿人;另外,还可以通过大数据平台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智能检测识别,保障科技期刊出版的科研诚信,有效提高编辑加工的质量和效率[7]。二是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保证编辑、审稿人、作者三者在编辑加工过程中的及时沟通与公正。对审稿专家审阅的稿件进行定期超时提醒,对审稿人的审稿速度、审稿意见进行综合评价,保证审稿专家可利用移动终端登陆审阅系统,进而加快审稿进度;对于作者而言,不仅可以及时获知所投稿件状态,还可以通过平台及时获取后被下载与引用等信息;编辑在审稿人与作者之间起到的是“中间人”的作用,须及时将专家的审稿意见、编辑意见等整合后反馈给作者,并允许作者在规定时间内答辩或申诉,使作者、专家和编辑三者之间形成良好互动,保证审稿的公正和透明化[8]。三是传统科技期刊内容制作需要编辑对文章逐字通读、编辑校对、识别图表错误、核验数据模型、参考文献核实等,编辑人工操作容易出现错漏且效率低下。而人工智能可以基于大数据挖掘、图文识别等功能,对明显的逻辑错误、前后文不对应等错漏进行纠正;自动文稿中的编辑错误也能通过自动校对完成更正,以降低编辑校对的差错率。四是整合所有疑似错误信息,形成一个智能分析报告,交给编辑分析判断把关。

3.构建智能知识服务平台

在学术论文出版后,营销发行对提高科技期刊的影响力尤为重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科技期刊的作用已由单纯的消息传播转为面向用户的知识服务,科技期刊营销发行阶段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动下,逐渐向为科研人员提供创新型的知识服务层面发展[9]。大数据时代,构建智能化知识服务平台能够让科研工作者的科研成果传播范围更广,传播速度更快。智能化知识服务平台通过将大数据和智能算法相结合,实现科技期刊内容的多维度传播推广,为特定用户提供了其所关心的最新科研动态。未来,用户获取科研信息的方式将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下发生深刻变化。传统科技期刊的传播营销方式是撒网式传播,即使在融媒体发展下,大多数科技期刊也只是将其纸本期刊的内容复制后到数据库、期刊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并不能针对用户需求进行精准推送。撒网式传播的推广模式忽略了读者的阅读需求,需要读者主动浏览网页寻找对自己有用的信息。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通过记录读者的阅读习惯,分析读者的关注点,精准洞察读者的需求,定制和推送相关信息和文章,做到科技期刊的个性化服务。科技期刊的编委、作者、审稿人和读者信息可以形成一个最基础的专家信息库,其中包含专家的研究领域、学术背景、科研团队成员、发表的文章、文章被引用情况等各种数据,专家库的建立为科技期刊的约稿和审稿工作提供了必要保障,同时也为期刊的个性化服务提供了基础条件。个性化服务的发展目标是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分析专家的科研背景以及研究方向,定期发送与其背景相关的文章信息,并通过收集点击阅读数量,进一步优化推送精准度。

4.构建场景式阅读平台

传统的科技期刊论文篇幅过长,且阅读方式较为单一,难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而通过大数据分析读者的阅读习惯,为用户构建不同的阅读场景,如碎片化阅读、移动阅读等更能提高读者对出版内容的关注度,科技期刊的编辑工作不再是单一的文稿加工工作,而是在出版内容中添加丰富的声音、动画影像等多媒体形式,将原本复杂、难以理解的科研成果转化更为简洁、直观的表达;增强现实和虚拟实境,为用户带来沉浸式体验,同时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意与灵感。新型出版载体的加入让传统的科技期刊出版变得丰富多彩,而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实现科研过程全方面、系统化的呈现,不仅可以杜绝学术造假行为,还可以为读者阅读带来便利,利用直观的学术科研活动吸引读者的关注度。

精准营销论文范文7

1研究背景及意义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出行的代步工具的需求越来越大,在综合方便、舒适等条件下,汽车便成为了广大消费者的最优选择。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汽车产销分别为2522.5万辆和2531.1万辆,产销量在全球连续领先。据太平洋汽车网销售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热度最高的车型为东风日产系列的轩逸牌轿车,其2020年1~12月总销量在各大轿车车型中排名第一,在紧凑型车车型中排名第一,综合太平洋汽车网所提供数据分析,轩逸牌汽车已经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因此,本文将东风日产系列中的轩逸轿车作为研究对象。论文主要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和数据分析方法,获取太平洋汽车网上的轩逸轿车论坛相关评论文本信息,并对这些评论文本信息进行预处理后,分析出消费者对该型汽车产品的积极、消极或中性的情感,引用BERT模型算法并进行指标值计算,利用负面情感分析和词云分析挖掘出消费者对车型本身的关注点,最后结合4P营销策略和情感分析结果,对车企提出相关建议。论文研究有助于对有购车需求的潜在消费者提供做出购买决策的重要依据;另一方面,还对汽车商家准确把握消费者的情感倾向、改善产品和服务、制定正确的销售决策和增强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指导意义。

2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对情感分析的研究有很多,但大多都更偏向于社交网络(诸如微博、微信等)的文本情感分析,专门针对汽车行业的研究却寥寥无几。根据论文研究内容,由情感分析展开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论述。情感分析又称意见挖掘,是对有感情色彩的主观性文本进行分析、处理、归纳和推理的过程。在国内,情感分析领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巨大成果,有对微博等社交网站评论进行情感分析的,也有对互联网上某一具体产品的评论文本进行细腻度情感分析的,一些学者更是专门针对汽车领域,就消费者消费价值取向与对汽车产品的情感倾向等问题做出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苏菊芳通过对图书馆读者的评论文本进行情感分析,得出图书馆读者情感极性从而采用本体的形式构建图书馆读者情感画像库,为读者的个性化推荐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实现了读者的情感知识语义检索与共享[1]。杨立公等则以文本颗粒度为视角,从情感词抽取等五个方面对文本情感分析文献进行了梳理,并指出了当前情感分析系统准确率不足的问题[2]。王献伟结合了Spark平台提出应用文本情感分析来挖掘商品评论中的特征属性信息,选取了京东商城上行业排名前五的智能冰箱评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评论语料中智能冰箱各属性的情感倾向进行分析,获取各属性在市场上的褒贬评价[3]。周立柱等则对情感分析的研究对象和目标进行了定义,详细地回顾和分析了主要的处理方法,简要的介绍了一些相关的情感分析问题,并对情感分析现有的成就、不足和挑战进行了总结[4]。王琛则通过获取了商品以及电影评论数据,提出了Word2vec的情感分析方法,并设计实现了一个在线实时情感分析系统,方便了用户实时查询,具有可操作性、准确性、直观性等优点[5]。

3BERT模型

DevlinJ等于2018年时提出了BERT模型,并指出模型是一种NLP领域的与训练模型。BERT模型的核心内容是找出目标文本中每一个词汇与其他任意词汇的关系,在这基础上,将词汇与句子中或文本中其他词汇的联系充分表示出来,即BERT模型能更清楚地展现出词汇在上下文的不同语义。其中,E1,E2,…EN表示需要进行训练的目标文本中的文字的输入,在经过编码层的双向的Transformer编码器后,输出的就是目标文本的向量化表示结果,即T1,T2,…TN分别对应输入字的向量化表示结果。BERT语言训练模型和其他模型相比,层数更深,对词向量表示的结果更加泛化,能够对目标文本中的任意词汇或句子之间的关系进行更详细地描述。但由于BERT模型在向量化时是经过编码层的双向Transformer编码器所进行操作的,其输出结果中的词包含了该词在其他句子中的所有语义,这对预测结果会产生影响。为解决此问题,BERT模型提出了两个预训练任务模型:Masked语言模型(MaskedLanguageModule,MLM)和下一个句子预测(NextSentencePrediction,NSP)模型。

4数据分析模型构建及分析

4.1BERT模型相关指标值计算

BERT分类算法的任务中,官方代码文件中给出的评价指标只有准确率(Acc)与损失(Loss),为使实验结果更准确,论文在官方代码基础上,新增了召回率(R)与精准率(P)的计算,然后加入到Return字典中,部分代码如图1所示,输出指标值如图2所示。从图2可以清晰看出,准确率(Acc)值为0.8901413,精准率(P)值为0.91316281,召回率(R)值为0.89652703。通过计算,最终得到的F1的值约为0.904768456,即F1为90.48%。实验结果表明,BERT模型分类方法能够有效地处理词汇本身在文本中不同位置的语义,且对中文文本的分类效果比较显著,对情感极性的预测准确。

4.2基于ROSTCM6软件的情感倾向分析

本文采用了由武汉大学教授团队开发的ROSTCM6软件,对目标文本进行了情感倾向分析,分析过程如图3所示。由图3可知,通过ROSTCM6软件进行情感分析,可得到正面情绪结果、负面情感结果以及情感分析的详细结果。分析得出,轩逸论坛中多数车主对产品本身持积极情感,希望继续保持。在情感分析后,通过得出的正面和负面情感文本,利用该软件对负面情感文本进行社会网络和语义网络模型分析(论文没有对正面情感进行分析,因为正面情感部分代表着车主对该汽车的认可度比较高,说明商家在许多地方做的不错,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因此,论文只针对负面情感文本进行分析,挖掘出消费者对汽车的关注点以及期望提高的产品性能和品质)。如图4所示,经分析可知多数车主对产品本身是认可的,希望商家继续保持(负面情感语义网络图中基本上没有结点,因此初步判断车主对该产品负面情绪不集中,即属于特殊情况)。

5总结

精准营销论文范文8

关键词:学术期刊;封面设计;品牌营销;影响力提升

0引言

封面是学术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期刊展示其特色、价值判断、审美情趣以及学术内涵的重要载体。封面的视觉心理作用于受众的阅读感受,通过这种视觉冲击、由于文字的视觉信息感受和视觉说服力进而对期刊的品牌营销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许多国内外学术期刊除了注重内容质量,保障学术水平之外,对于期刊封面设计也极为重视,借助封面的艺术表现力彰显期刊的内容特色与学术内涵。

1国内术期刊的封面调研

为了突出期刊品牌特性,许多学术期刊在封面的个性化方面做足了工作。许多国内外期刊已逐步摆脱了过去固有的、单调而刻板的封面设计,而呈现出多元化和个性化的风格特征。这些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封面为期刊品牌营销提供了便利的渠道。为探究目前学术期刊的封面营销模式,笔者就国内的影响力较大的学术期刊做了简单的调研分析,针对10种国内主流的科技类学术期刊做了比较分析,见表1。以上调研结果显示,对于以传统固定色彩或背景为封面的营销方式,固有封面的延续性比较好,给受众以严肃和严谨的印象植入,但受众从视觉感受的角度来看,信息量、震撼力和传播力都要显得更为薄弱一些。而诸如《自动化学报》这种以目录的形式作为封面主要内容传递当期信息的期刊,在学术期刊界也不乏少数,这种封面的优势就是一目了然当期的所有主要文章信息,对于读者来说,信息量足够大。但缺点在于缺乏视觉冲击力,封面导读信息通常不宜过多,否则会影响封面美学表达。因此,内容营销的目的是达到了,但视觉冲击和直观感受并不良好,受众的注意力和吸引力并不容易获取,因此营销效果未必能达到预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以《机械工程学报》的期刊封面为例,为了凸显期刊的学科定位和当期的主题特点,封面设计多以封面文章的内容以及专题的内容为背景进行创意设计,封面元素借用作者课题组提供的图片元素进行延展设计,这种营销模式对于对于进一步提升文章的传播力以及期刊的科学宣传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设计师充分考虑到封面主题的学术性与美学的双重需求,这种营销方式可以有效吸引读者的关注,并进行深入阅读和传播。

2封面设计对期刊品牌营销的促进作用

封面设计是体现学术期刊新闻属性和学术内涵的重要环节。例如,国际知名的顶级期刊《Science》和《Nature》,它们的封面也历经变革,而成为如今具有相当视觉冲击力的大气美图。学术期刊的封面不仅可以蕴含科技创新与领域背景,最重要的对于期刊品牌的营销作用也居功至伟。因此,基于视觉体验的前提下,学术期刊封面的读图时代已然到来。根据调研内容,我们不难发现:凡有图片的期刊封面,大多以与专业和营销文章、主题相关的图片为主,充分体现了学科定位以及主题特点,对于期刊品牌影响力和感染力的提升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若将期刊封面比作一张“脸”的话,那么期刊图片则好比它的“眼睛”。合理而具有美感的封面图片对于营销品牌,提升期刊传播力和影响力具有很重要的促进作用。例如《机械工程学报》2018年第4期封面(见图1),以专刊的主题“大国重器:复兴之路上的轨道交通技术专辑”为大背景进行了思维延展。封面的高铁图片来自于高校科研团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同时辅以鳞次栉比的摩天大厦,整个封面以蓝橙色调搭配为主,给人以自然、清新、现代、大气的视觉感受。该期刊每期封面会将重点栏目、精品专辑或高质量热点文章题名以及作者或客座专家姓名放置在封面醒目位置。读者对于主题内容以及专家姓名一目了然。这样充分提前了服务意识,又精准锁定了受众的注意力。与此同时,该编辑部的微信公众号在做重点文章推送时,每篇推送都会将当期封面植入进去,这样给受众与持续的视觉冲击,这样还可以引起微信粉丝的持续关注,提升黏性。同时,编辑部会从每期文章中遴选出具有较高学术影响力和科技贡献的论文作为封面文章发表,这种做法对于吸引优质稿源和提升优秀团队认可度也有很大帮助,同时对于推广课题组的科研成果以及深化期刊影响力和传播力都有促进作用。再例如,《中国中药杂志》的封面图片多以手汇图为主(如图2),图片内容以中草药为主要表现元素,彰显传统文化和期刊的特色,同时也实现了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这种封面营销的理念,不仅有利于期刊的宣传推广和品牌形象的植入,还有利于受众对于中药领域以及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期期封面均以这样的风格不断延续,受众会对刊物的文化内涵与特色产生极为浓厚的兴趣,因此期刊的影响力自然而然随之显著提升。众所周知,视觉传播倾向于一种注意力的争夺,呈现出一种以受众需求为主导的态势。对于学术期刊来说,封面设计以受众需求来进行设计和传播,对于期刊品牌营销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这种由封面带来的视觉心理作用于受众的阅读感受,进而影响受众对于期刊品牌的认知和信任。各种领域的学术期刊都在图文并茂地营销品牌上下足功夫。

3结语

期刊是特殊的文化产品,影响着人们的意识形态领域,而封面设计是期刊向受众进行品牌营销的一个重要渠道,也是与其构建信息传达的视觉桥梁。笔者认为,采用封面重点文章的封面设计形式比较符合学术期刊的定位,封面营销更容易体现内在统一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既反映诠释论文课题的科学价值,又在视觉上突出新意,既不抛弃品牌的延续性,又要杜绝拘泥于一成不变。通过封面设计营销品牌,不仅可以创造与众不同的视觉亮点,吸引目标读者,还能够吸引优质稿源和扩大读者群有着重要作用,对科学发展史也有特殊的记录意义,因此封面论文应当作为我国学术期刊封面设计的主要发展方向,在充分展示各学术期刊特色、学术内涵、领域定位与审美感染力的同时,同时可以促进期刊品牌营销,提升期刊传播力和影响力,也为鲜活记载传承我国科学发展史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丁佐奇,郑晓南,吴晓明.国内外学术期刊封面图片的调查分析及启示[C].第六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论文集,2010.

[2]邱湘敏.从视觉心理看时尚杂志封面营销[D].广州:暨南大学,2010.

[3]董策,俞良军,陈辉.科技期刊封面设计:基本规范•主要类型•图片获取———以《岩石学报》为例[J].编辑学报,2016,28(5):43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