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农业论文范例

精准农业论文

精准农业论文范文1

DSS是很多的模块根据特定的规律构成的,模块与构造的不同均可能导致最终实现效果的不同。定义方式折射出DSS技术的实现方法以及它与外界环境、人的关联,在最基础的开发研究过程中,整个DSS仅对所要决策的问题以及决策的过程进行叙述。DSS的系统结构由各模块间的关系组成,系统的作用和用途都是根据系统的结构做出判定。因此,各领域具有各异功能的DSS也有着不一样的系统结构。DSS主要包括模型库、数据库以及与数据库管理系统对话的管理子系统,其主要执行过程分工明确,步骤清晰。首先,由对话管理子系统与用户直接对接,通过人机交互界面获取决策者的指令或请求;经过管理子系统对指令或请求的检测后,发出下一级命令;数据库管理系统接收到命令后对信息进行相应操作,将提取出的数据传递给用户。决策系统通过对问题的识别,根据原先构建的执行模型,在方法库中挑选最佳的算法,进一步完成对数据的处理。数据库子系统的主要任务是对信息的储存和管理,为DSS提供基本模块支持和维护手段,是保障模型库子系统和方法库子系统顺利运行的重要前提。数据库子系统主要由数据库、数据字典、析取模块、数据库管理系统及数据查询模块组成。MIS等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库称为源数据库,是DSS数据库中数据的主要来源,DSS数据库是源数据库的拓展和延伸,二者共同组成模型库、方法库以及交互系统的基本结构,但在使用方法和结构层次上存在较大差别。数据析取模块是从源数据库中选择进行决策支持的数据,析取过程也是对源数据的优化过程,对所需数据进行查找、整理以及转换。数据字典在数据库子系统结构中对数据项的属性、来源和关系进行描述和维护。数据库管理系统用于管理和维护数据,为其他子系统提供连接接口。

2机械化农业精准操作仿真平台构建

基于DSS技术的机械化农业精准操作仿真平台与一般的仿真平台有很大的不同,其主要是引入了决策支持系统DSS的思想,集合机械化农业精准操作过程中的传感器网络来进行仿真平台的研究与二次构建开发。本文根据机械化农业操作的特点,采用开源的离散事件仿真器NS-2(networksimulatorversion2),主要是基于其使用无线传感网络来进行数据的传输处理,同时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设计并开发相应的模块,扩展性很强,由于是使用无线传感网络,从而使得网络协议创建更加的精准,同时使得仿真模型更具有扩展性能。NS-2的传感器节点模型主要是由传感器功能模块和传感器节点构成。其中,传感器功能模块又有两个子模块构成,一个负责网络通路,一个负责传感器通路,而使传感器节点主要是保证无线及电源通络的畅通。与NS-2结合的仿真工具TOSSIM主要是运行于一些传感器节点和相应的开发程序之上,通过二次开发使得整个仿真具有可视化的操作界面。本文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主要是采用Crossbow最新推出的IRIS节点,其主要特征是工作在2.4GHz、支持IEEE802.15.4/ZigBee协议;为保证整个平台的服务器运行质量,采用IBMSystemx3650M47915R51服务器,应用MicrosoftSQLServer数据库技术构建数据库。机械化农业精准操作仿真平台有比较多的模块组成。其中,电源模块被其集成在整体结构中,无线射频可以接受外界信号,与外界通信,唯一的缺点是距离受限。NS-2通过C++与TOSSIM融合入最终实现仿真平台的构建,C++主要是实现数据传输过程中网络协议,同时完成NS-2的传感器节点模型库与平台之间的融合,TOSSIM是建立和控制整个平台中仿真环境的重要模块,负责数据的导入、修正、输出及仿真等。基于DSS技术的模型思想,可以构建相应的能像消耗模型,从而实现对整个周围数据集硬件采集器采集数据的分析仿真。

3精准定位感知实现关键技术

为了能够对机械实现远程的控制,以机器小车代替农业机械,在机器小车上安装配置了以Socket为基础的网络服务,通过对接口的不同定义,实现对程序驱动运行,及软件驱动硬件,完成相应的控制操作。当机械的操作环境已知的情况下,机器小车在执行远程控制控件作业的时候,首先在系统中要能够确定小车在仿真平台与实际的位置,通过位置的判断,也就是决策支持的系统分析,再决定下一步移动的位置;在其运行的每个周期内,根据传感器的数据,不断更新并完善周围环境中障碍物及机器自身的位置。如果小车的位置是(Robot(i).x,Ro-bot(i).y),则其可以向其周围的8个栅格运动,栅格数据由传感器提供,并由仿真平台进行决策分析,判断当前所感知到的位置周围哪部属于障碍物,哪部分可以行走。通过传感节点的数据决策分析,决定行走路线,小车在作业环境内传感范围边界的某一个具体的栅格坐标。

4结语

精准农业论文范文2

关键词: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稿源;精准定位;拓展

随着2018年国家关于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简称破“四唯”)[1]的开展及2020年教育部、科技部《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的印发,破除“唯论文”行动具体到了破除“唯SCI”上[2],这为中文科技期刊提供了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不“唯论文”并不是摒弃论文,而是鼓励发表高质量论文,即优秀论文[3],而优秀论文需要优秀的载体。2019年起实施的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4-5](以下简称“卓越计划”),以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为核心目标,针对中国科技期刊在编辑、出版、传播、服务全产业链上的关键短板,系统构建了支持体系。由此可见,我国的科研环境得到了一定优化,人才的评价指标更客观,科研等学术活动逐渐回归本质,高质量的中文科技期刊拥有了与外文期刊公平竞争的平台。然而,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很多优质稿件都流向了“卓越计划”科技期刊,这使得非“卓越计划”科技期刊的发展面临稿源不足等诸多困惑。非“卓越计划”科技期刊拓展稿源,并不是好高骛远,而是出于办刊初心,进一步提高办刊水平、提供高质量的学术交流平台,充分发挥办刊主动性与积极性,谋求期刊高质量发展,这是一种对作者和期刊负责的担当意识。非“卓越计划”科技期刊必须努力总结并探索提升思路,才能在激烈竞争中以质量和特色吸引更多作者投稿。本研究基于对部分优秀“卓越计划”和非“卓越计划”科技期刊的分析与我们的工作实际,从更好地服务作者的初衷出发,从提升、推广、求新等角度提出非“卓越计划”科技期刊吸引稿源的几点思考。

1提升服务质量

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同类科技期刊之间的竞争激烈,特别对于非“卓越计划”科技期刊而言,期刊的品牌影响力相对较低,在吸引优秀稿源方面优势欠缺。这类科技期刊如果能在服务上有所提升并彰显自身优势,也能吸引更多作者关注,从而获得更多优质稿件。

1.1提升投稿体验。出版科技期刊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服务作者、促进学术交流。作者的投稿体验、读者的阅读体验[6]是反映科技期刊服务质量非常重要的因素,科技期刊编辑可以从作者角度换位思考,更好地做好服务工作。本文通过对一些口碑、影响力均较好的科技期刊的做法进行分析总结,得出新形势下非“卓越计划”科技期刊提升投稿体验及阅读体验的几点思考。1.1.1做好投稿前的引导工作编辑部如果根据自身收稿情况为作者提供投稿前的参考,可避免无效投稿,节约作者、编辑部时间。在这方面,领军期刊《园艺研究》(《HorticultureResearch》)做得很好。2020年6月,《园艺研究》编辑部在微信公众号上发表了题为《〈HorticultureResearch〉受青睐与“不待见”的文章》,关于“什么文章投上来肯定被拒稿呢?”“什么样的文章会被考虑”等一系列问题进行解答。通过这样的引导,作者在投稿中就会更有针对性,避免了盲目的尝试性投稿。对于非“卓越计划”科技期刊,这样的做法非常值得借鉴,可以节约大量审稿时间,使编辑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其他提升工作中,加速期刊周转。1.1.2缩短审稿周期审稿周期是作者在投稿中考量的重要因素。作者一般会在投稿前通过已投稿作者或编辑部了解审稿周期,因其长短直接影响作者的投稿决策、投稿体验及对期刊的评价。目前不少优秀科技期刊通过多种方法缩短审稿周期,并取得了明显效果,做法大致有以下几点:1)提高初审判断力与效率。不少优秀科技期刊由专业编辑人员严控初审,此过程可淘汰大部分内容、题材、学术性等不合要求的稿件,仅将符合要求的高质量稿件提交外审,避免部分作者的无效等待。2)控制外审时间。在审稿环节中,外审用时最长且最不易控制,同时审稿周期因外审专家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以《江苏农业学报》(以下简称《学报》)为例,当前不仅外审周期较长,而且最长与最短审稿周期之间的差距较大。这是提升期刊服务质量的主要问题,原因在于审稿专家队伍不固定、专家评分数据库不完善、编辑未充分发挥督促作用等。因此可以先从这几点寻找突破,同时严格执行“一催二等三替换”的做法,对于超期的专家,催审后如再次超期未审,则替换为其他专家。1.1.3优化稿件退修流程稿件的退修过程反映了期刊编辑的专业性与效率性,是作者投稿体验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需要编辑部用心优化。目前,许多优秀期刊通过设置规范可控、内容—格式同步修改的退修流程,使工作更加高效。对于《学报》而言,当前的稿件退修过程存在周期长短不一、编辑与作者交流的效果差异较大等不足。参照其他优秀期刊的经验,可以试行如下优化措施:由编辑部根据稿件的不同处理状态(初修改、需要返修、反复修改后仍不理想)拟定统一的编辑—作者沟通模板,避免编辑将私人情绪传达给作者;拟定严格退修时间,对于超期作者及时催促其修改;设置邮箱、微信、QQ、电话、官网留言等多样化的沟通渠道,提升沟通效率。

1.2提升编校质量。编校质量是衡量科技期刊办刊水平的标准之一[7-9],是编辑能力建设的重要考量指标,高水平期刊一定是在编校质量上对作者、读者负责的期刊。在当前时代背景下,非“卓越计划”科技期刊寻求自我提升不能好高骛远,应该从扎实做好编辑出版工作开始,以高水平期刊为目标,逐步提升,才能得到作者认可,吸引更多稿源。通过分析部分优秀期刊的经验,我们认为非“卓越计划”科技期刊可尝试如下提升措施:1)制定具体的编校规范。根据各个期刊的学科特点,结合实例制定专业、统一的编校质量规范,客观地评价编辑的工作质量。2)与同类高质量期刊编辑部进行深度交流学习。通过深度的交流学习,可以从细节上促进期刊编校质量的提升,对于处于上升期的非“卓越计划”科技期刊获得先进经验知识的捷径。3)完善线上互动与知识共享平台。2020年年初的肺炎疫情,对于各个期刊编辑部的应变能力都是极大的考验,居家办公、线上办公、云审稿、云校对、云会议等成为2020年上半年编辑工作的特征词汇。各个期刊纷纷采取多种途径维持编辑出版的常态。以《学报》为例,云校对的尝试,不但节约了纸张与时间,而且办公地点灵活;校对稿的电子化也方便了编辑与作者的沟通,在此过程中还规避了一些易出现的排版问题。今后,还可以进一步完善线上互动与知识共享平台,实现实时、共享、可参与等多种功能,更好地服务编辑出版工作。

2加强推广与宣传

目前,对于大部分非“卓越计划”科技期刊而言,稿源不足或不佳的原因之一在于推广宣传力度不够,过分依赖于自由投稿,应结合期刊实际进行有效的宣传推广,才能突出自身的价值与优势,吸引来稿。

2.1立足主办单位进行有效宣传推广。任何一个科技期刊的发展壮大都离不开主办单位的支持与帮助,尤其对于影响力相对较小的非“卓越计划”科技期刊,要充分利用主办单位的资源进行宣传推广。一方面,主办单位本身的学术影响力对于期刊的宣传推广有支撑作用;另一方面,主办单位的学术产出(尤其是论文产出),不但可为科技期刊提供优质稿源,而且可以通过有影响力研究者的学术活动间接宣传期刊。以《学报》为例,作为省级科技期刊,虽然该刊目前接收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中文来稿,但是投稿作者主要来自江苏省内或者是国内其他省级农业科学院等兄弟单位。并且,江苏本地作者构成了《学报》的优势作者群,为《学报》优质稿源提供了重要支撑。在利用主办单位资源进行宣传推广的过程中,应结合地域优势,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进一步做好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院内作者的维护与推广工作。对于优质来稿,在审稿时间、出版周期上给予适当的“提速”,从而形成良好的合作基础,从长远上充实优质来稿量。2)主动约稿院内知名专家与优势学科课题组。通过其个人在专业领域的学术引领作用与影响力间接宣传期刊,提升期刊品牌价值。3)与主办单位所属的其他同类期刊协同发展。在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科技期刊中,《学报》与《江苏农业科学》都是综合性农业期刊,在2刊发展过程中,很多经验可以互相借鉴,资源可以协调共享,从而实现协同发展。4)依托主办单位做好新时期的知识服务工作。主要是依托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的学术资源,通过举办学术会议、多媒体形式的科普、基于微信或QQ的院内作者服务群等形式为院内作者提供知识服务,从而拓展作者圈。5)探索局部区域同类、同级科技期刊的协同互作模式。我们前期的研究发现,江浙沪地区的农业综合类中文科技期刊共有10类,但是其栏目类别有差异[10]。如果这10类期刊互相合作,协调稿件资源,可以形成强大的竞争团队,提升整体竞争力。6)依托现有影响力,挖掘邻近地区的稿源。目前,在《学报》来稿中,除江苏外的江浙沪、华东6省1市地区的稿件量占比不是很高,这说明今后这些邻近地区的拓展空间较为充足。

2.2面向全国进行精准宣传推广。当科技期刊面向全国进行宣传推广时,不能遍地撒网,应基于不同的平台类型、学科对主要受众进行精准定位,再分类设置宣传重点,从而缩小范围,精准宣传,找到潜在投稿作者。以《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为例,该刊编辑积极参加各类专业学术会议并在会上做组稿宣传,不但为自己争取了优秀稿源,而且扩大了影响力,是非“卓越计划”科技期刊中的佼佼者。相比之下,《学报》在这方面有待提升。具体有以下几点思考。1)由于农林类高校、农林科学研究机构等受众的专业领域与本刊相同,在拓展这类单位的优质投稿作者时,应基于已有学科范围和已有作者资源,精简宣传内容,将宣传重点放在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与服务优势上,具体可通过线上、线下形式,通过已投稿作者的经验分享、编辑部专题讲座、征稿通知等实现。在实施过程中,应进一步结合高校类、研究机构作者的特征(如年龄、学历、投稿习惯等)精细化宣传信息。2)对于其他类型高校、研究院所,与本刊相关的专业大都为交叉学科,可挖掘潜力较大,宣传方式应采用便于传播、可回放的线上模式,以编辑部名义相关领域专家讲座、已投稿作者经验分享等内容。3)对于公司(如农林公司、生物技术公司等)来源的投稿作者,初步分析可知,其投稿或是为了对公司的技术进行推广、宣传,或是基于产学研课题的研究需求。考虑到这部分作者的时间不是很充裕,且的动力不足,进行现场讲座的关注度可能较小,因此其宣传途径主要是新媒体、网站等,宣传内容与其他类型高校、研究院所相似。

2.3丰富宣传媒介。丰富宣传媒介,为的是在更广的范围内挖掘期刊的潜在作者,特别是对新媒体使用率较高、学术产出处于上升阶段、未来期刊作者主力军的年轻作者。在丰富宣传媒介的过程中,还能拓展编辑部的服务功能,丰富编辑的工作内容。目前,不少科技期刊已经开始重视这个问题,注册申请微博、微信、QQ、抖音、快手、头条账号,部分科技期刊账号的内容也较为丰富。对于非“卓越计划”科技期刊而言,更要把握这一宣传的机会,特别是大部分科技期刊尚未深度挖掘的新媒体(如抖音、快手等),努力探索,做出有特色和实用的内容,从而获得更高关注度。

3更新办刊思路

在当前多样化的办刊模式下,非“卓越计划”科技期刊只有及时更新办刊思路,才能应对新的变化,更好地服务作者,在新环境中拓展稿源,赢得新发展。

3.1以优质的知识服务工作提升期刊的影响力。知识服务是期刊发展阶段更高的信息服务[11],期刊在做好编辑出版工作的同时,做好知识服务,本质是为了吸引更多的关注,从而拓展稿源,提升编辑出版质量。以《Science》在亚太地区合作出版的第2本期刊《植物表型组学》(《PlantPhenomics》)为例,该刊于2019年1月正式上线发行,2020年7月入选2020年度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新刊。作为领军期刊《园艺研究》的姊妹刊,该刊在创办之初便吸纳了《园艺研究》的办刊经验,建立了作者服务群。群内不定期开展主编答疑会、作者分享会、审稿人培训会等优质的知识服务活动,这不仅有利于学术交流,而且提升了编辑服务的附加值,值得非“卓越计划”科技期刊借鉴。此外,非“卓越计划”科技期刊做好新时期的知识服务工作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求突破:1)基于移动应用软件[12],使科技论文中的结论性知识以碎片化形式传播,扩大传播范围与影响。2)举办线上、线下研讨会,促进知识传播,提升知识服务水平[13]。3)借助多元化的知识传播途径、先进的出版平台[14]等实现知识服务模式的多样化。

3.2知识新闻—文献协同传播。科技论文出版的本质是为了科研成果,促进学术交流。科技期刊如果能够借助社交媒体,将重要科技成果以科普的形式进行传播,不仅有利于提升科技期刊的影响力,而且有利于体现其对社会发展的价值,特别是一些受到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和热点问题的研究进展。2020年,新闻媒体关于病毒相关研究进展的报道便是很好的例子,各大媒体紧跟国内外知名期刊的论文动态,争先报道新的研究进展,这充分体现了重大科研成果的社会关注度,知识新闻—文献协同传播效果甚佳。目前,《学报》在这方面的尝试处于起步阶段。2020年,2位作者以新闻稿的形式在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网站上了其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并在文末附上了论文链接。这2篇论文获得了较高的下载量和关注度,这为我们今后更新办刊思路提供了启发,今后应增加这方面的尝试。

3.3错位竞争,寻求差异化发展。在当前背景下,非“卓越计划”科技期刊在拓展稿源的过程中不能脱离自身实际,一味追求“高精尖”类来稿,而是应根据自身实力合理定位,与同类期刊错位竞争,才能有效拓展稿源,在差异化中获得优质发展[15]。以《学报》为例,在拓展稿源的过程中,一度与同一主办单位的《江苏农业科学》存在一定的同质化竞争。但是,《学报》突出的是学术性,《江苏农业科学》突出的是应用性,2刊在定位上凸显了差异,在实际运作中也逐步实现了良性互通与协同发展。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2刊还可以通过重组栏目以避免重复,并突出各自特色学科,开设不同的交叉学科栏目来吸引不同类型稿件投稿。

精准农业论文范文3

关键词:农业科技论文;校对;问题

农业科研和推广人员都需要对所从事的工作进行归纳、总结,进而在期刊上,但是在撰写论文时往往只是着重于所从事研究的目的、方法与结果及推广技术本身,却忽略了文章在文字表述上的规范和论文写作时的标准化问题,使得所写文章虽然学术水平很高,但是读者读起来却很不顺畅,大大降低了论文的整体质量。本人通过多年在《辽宁农业科学》的编辑校对工作实践,提出以下几点应注意的问题,希望能对广大科技人员在撰写论文时有所帮助。

1论文题名及文内各级标题出现的问题

1.1题名中出现的问题

论文题目是对文章核心内容的精准表述,是文章创新点所在。它不应该过长,最好不超过20字;不应该写得过大,读者看见题名很吸引人,可是读到内容却感觉空洞,没有新意,使人有一种头重脚轻的感觉;题名与文章内容要一致,不应该脱节;再有就是在论文题名中最好不要出现标点符号。例如有一篇文章的题名是“我国**种业现状及发展方向”,文章题目很大,看篇名应是对全国**种业的概括总结,是一篇能引领**种业全局的文章,可是在编校过程中,却发现内容并不是很全面具体,只是简单地从个人观点角度对**种业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论述,经编辑与作者沟通说明,将题目改为“**种业现状及发展趋势之我见”,这样就避免了文章题目过大,过空,与下面的内容更加贴切。还有一篇文章题名是“**平原苏打盐碱地种稻关键技术”,可是内容并不是单一的种稻技术,而是一篇总结性的文章,是对这一技术环节的归纳总结,所以将题目改为“**平原苏打盐碱地种稻关键技术问题”,加上“问题”二字就更加文题相对了。另外一篇文章是“加强**队伍建设,促进**创新发展”,题目内容没有问题,但是却不应该有标点符号,应改为“加强**队伍建设促进**创新发展”。

1.2各级标题中出现的问题

1.2.1在科技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各级标题都应该用阿拉伯数来表示,比如一级标题是“1”、二级标题是“1.1”、三级标题是“1.1.1”、……。1.2.2在二级标题中,如果只包括一部分内容,二级标题就不应该存在了,例如在1后面只有1.1,没有1.2,就不用分层次了。1.2.3因为各级标题都是用阿拉伯数字来表示,所以在内容中分项说明时不应该出现单独的阿拉伯数字,例如标题是:“2.3坚持多措并举,积极探索有效的培养方式,内容中:……有以下几种方式1.……。2.……,”这里的1和2就不应该出现,应变为三级标题———改成2.3.1和2.3.2。1.2.4每级标题的内容也不应过长,应该以简短、准确的语言概括所述小节的内容。

2论文正文在文字表述及标准化中出现的问题

高质量的科技论文,不仅研究的内容具有先进性,实效性,同时在形成论文的文字表述上也应该做到准确、规范。以下是本人在从事《辽宁农业科学》编辑、校对工作中经常遇到的一些问题。

2.1文字表述方面出现的问题

2.1.1“的、地、得”的不正确使用,例如,“……,成功的研制出机动插秧机……”,应该改为“成功地研制”。2.1.2关联词的不正确使用,“既……又”写成了“即……又”。2.1.3词语运用不通顺,如“蓄水、保墒是成为关键”,用上“成为”读起来很别扭,应该去掉。2.1.4有些字、词是农业科技论文专用的,很多作者经常用错,如“可溶性盐”写成“可容性盐”、“成分”写成“成份”、“对水”写成“兑水”、“秸秆”写成“秸杆”、“水蒸气”写成“水蒸汽”、“籽粒”写成“子粒”、“坐果”写成“座果”……2.1.5单位一定要写全称,如“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不能只写成“辽宁省农科院”。2.1.6在论文中不要出现繁体字。2.1.7如果第一次出现“**年代”,前面须加上“**世纪”,下文中再出现就可以省略了,如第一次出现“50年代”要写成“20世纪50年代”。2.1.8常用玉米自交系Mo17,不能写成M017、MO17、mo17等。2.1.9对于面积单位的表述上,现在一般不用“亩”来表示,而是用hm2,例如,“**hm2”,或者是“**kg/hm2”、**kg/667m2。2.1.10在农业科技期刊中,现在一般不用ppm来表示浓度单位,而应该写成ml/L或mg/kg;酸碱度用“pH”来表示,诸如PH、ph都是不正确的。2.1.11在英文摘要中,经常出现如LiaoningShengyang这种中文式表达,是错误的,正确应该是Shengyang,Liaoning,先城市后省份,中间用“,”隔开。

2.2论文写作标准化中出现的问题

2.2.1省略表达的问题

如10%~20%中前面的%不能省,不能写10~20%;表达面积形状和大小时,如10cm×10cm中前面的cm不能省,不能写成10×10cm。

2.2.2关于正斜体问题

在农业科技期刊中常出现一些生物的拉丁学名。按规定属名和种名要用斜体,命名人要用正体,亚种在属种后加正体小写“ssp.”或“subsp.”,变种则在属种名后加正体小写“var.”。所有的计量单位,如:kg、mol、μL、d、L、J等用正体;数学中的函数、常数、运算符号,如sin、cos、max、π、δ、∑等用正体;化学元素符号也用正体。量符号,如T(热力学温度)、P(压强)、V(体积)等用斜体;数学中的变数,如x、y、f、g等要用斜体;统计学符号,如F(x)、G(x)、f(x)、g(x)、n等也要用斜体。再有要注意的是:统计学符号按国家标准GB3358-82《统计学名词及符号》规定书写,如t检验用英文小写斜体“t”、F检验用英文大写斜体“F”、概率用英文大写斜体“P”等。

2.2.3英文编排的问题

在英文摘要中,经常出现用中文的输入法表示英文标点符号的错误。如5、10、20mg/L,在英文是没有顿号的,所以应将“、”改为“,”;英文中的省略号也不用“……”表示,而是“…”3个小圆点;撇号正确的输入法应是“'”,不应写成“’”,双引号正确的输入法是“""”而不是“”。

3结束语

评价一篇科技论文的质量,不能只是局限于其研究水平的高低,还要看作者的文字表达能力,一些标准化的运用是否规范。这些不仅需要广大科研人员在平时多学习、多积累,做为一名长期从事科技期刊编辑、校对的工作人员也应该增强责任心,努力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注意细节,提高校对水平,将平时稿件编校中发现的问题及时通报给作者,以便其加以改正,提高论文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曾德芳,王贵春,陈焰,等.农业科技期刊常见校对差错探析[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6(3):266~268.

[2]姚杰.农业科技期刊文稿及文字加工中常见的问题[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4,15(6):752~754.

精准农业论文范文4

关键词:乡村振兴;文献计量学;乡村发展;文献分析

2017年党的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农业农村的发展摆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位置进行决策部署,以达到2020—2035年显著缩小城乡差距、迈向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需要充分认识这一战略的重大意义,而且需要准确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内涵、目标任务及实施路径,这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效率[1]。研究乡村振兴问题,可以向上追溯到乡村发展、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有关文献[2]。自党的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出现了对乡村振兴的多方面的诠释,关于乡村振兴的文献日益丰富,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见仁见智,形成了一系列的丰硕成果。为了了解我国学者关于乡村振兴研究的全貌,追踪相关领域研究的总体发展情况及动向,帮助相关学者把握研究的发展方向,本文采用文献计量法对“乡村振兴”相关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如每年的发文数量、主要发文期刊、高频关键词、主要作者和主要研究机构及最具影响力的论文等作全面的梳理和分析,呈现我国乡村振兴研究的整体现状和发展脉络、研究基础、当前研究的热点和发展趋势,摸清该领域的活跃作者群、最具影响力的学者,分析出主要研究机构及其影响力情况、最具影响力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方向,以期为从事乡村振兴领域研究的学者提供信息支持和决策参考,也为探索新时期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一定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基础。

1文献来源与选择

本文通过中国知网(CNKI)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获取研究数据。具体检索方法是:选择主题字段,以“乡村振兴”作为检索词,选择来源期刊类型为SCI来源期刊、EI来源期刊、核心期刊、CSSCI和CSCD来源期刊,以保证论文质量的可靠性。共检索到2827条检索结果。排除会议信息、相关报道和通知通告等非期刊论文后,共得2795条检索结果。检索时间为2019年12月30日。

2统计与分析

2.1论文年代分布。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于2017年,所以相关文献起始于2017年(25篇),2018年、2019年发文数量迅速增长,分别达到1004篇和1757篇,另外9篇论文属于2020年优先出版。这一变化表明此战略目标一经提出,就掀起了研究热潮,吹响了我国乡村振兴发展的新号令。

2.2学科分布。2795篇论文按CNKI的分类体系进行大致归类,部分论文有学科交叉,但归类时一篇论文只归到其中一类。2795篇论文以经济管理和人文社会科学为主,与自然科学略有交叉。经济管理类的论文数排第一(1612篇),占了57.67%,其中又以农业经济为主(占90.55%),其他涉及的有经济理论与体制机制、财政金融、创业、电商、旅游餐饮服务等领域。人文社会科学类的论文数排第二(552篇),占19.75%,涉及的有农村人才与教育、法律法制、农村社会学、乡村治理、乡村文化、乡风民俗、乡村历史发展、地理等。党政类的论文排第三(408篇),占了14.60%,主要涉及政党、基层党组织和群众组织等。哲学与宗教类论文数排第四(101篇),占了3.61%。论文数排第五的为农村科技(95篇),占了3.40%。其余少量论文分布在基础科学(0.43%)、信息科技(0.29%)、医疗卫生(0.28%)等。

2.3研究主题分析。通过分析文献的高频关键词可以发现某一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一般来说,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反映了某一时期的学术动向与学术热点。本文对一些相近的关键词进行了合并,如城乡融合、城乡关系、城镇化合并到城乡融合。除了与本研究主题高度重合的关键词“乡村振兴”外,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有城乡融合与城镇化、精准扶贫、乡村旅游、“三农”问题、乡村文化、新型职业农民、乡村建设与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农村建设与改革、农村现代化、村民自治等。

2.4发文期刊分析。对相关研究领域的期刊进行分析可为研究人员阅读和选择投稿提供参考。2795篇在469种期刊上,发文量超过30篇的期刊有《人民论坛》(178篇)、《农业经济》(136篇)、《农村经济》(58篇)、《农业经济问题》(42篇)、《中国金融》(32篇)、《地理研究》(30篇)、《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0篇)。篇均被引较高的期刊是《中国农村经济》(24.50次)、《改革》(20.41次)、《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2.46次)、《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1.20次)、《农业经济问题》(11.17次)。

2.5发文作者分析。发文6篇(含6篇)的作者信息如表1所示。这19位作者是我国乡村振兴研究的高产作者群。其中发文量较高、影响力较大的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刘彦随,发文16篇,篇均被引高达25.69;其次是武汉大学社会学系的贺雪峰,发文10篇,篇均被引为21.70。其他较有影响力的高产作者是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的叶敬忠,发文6篇,篇均被引为19.83;南宁师范大学的屠爽爽,发文10篇,篇均被引是13.50;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的陈秧分,发文6篇,篇均被引为14.33。

2.6发文机构分析。21所机构中除3家研究所外其余均为高校,可见高校是我国乡村振兴研究的主体。中国人民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武汉大学、中国社会科学农村发展研究所、南京农业大学等机构是我国乡村振兴研究产出的主要机构。论文产出量及影响力较高的机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44篇,15.14次/篇)、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56篇,11.8次/篇)、北京师范大学(34篇,12.44次/篇)、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22篇,17.41次/篇)。表2列出了发文量超过30篇的前15所机构信息。

2.7高影响力论文分析。我国乡村振兴研究被引次数最高的论文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刘彦随发表于《地理学报》2018年第4期上题名为《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一文,被引次数为320。该文探讨了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的基础理论,剖析了乡村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问题导向的中国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科学途径及研究前沿领域。[3]被引次数排第二的论文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的叶兴庆发表于《改革》2018年第1期上题名为《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战略论纲》一文,被引次数为230。该文指出乡村振兴的总要求与新农村建设的总要求在内容上相比,前者内容更加深化。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①从“生产发展”到“产业兴旺”,要求农业农村经济更加全面繁荣发展;②从“生活宽裕”到“生活富裕”,要求持续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农民消费升级、提高农村民生保障水平;③从“村容整洁”到“生态宜居”,要求促进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农业农村;④从“管理民主”到“治理有效”,要求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新体系。该文提出在城乡二元结构仍较为明显的背景下,要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跟上国家现代化步伐,必须牢牢把握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两大原则。[4]被引次数排第三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的张军发表于《中国农村经济》2018年第1期上的题名为《乡村价值定位与乡村振兴》一文,被引次数为186。该文全面阐述了乡村振兴的理论基础和国内外实践现状,探讨了乡村价值提升和乡村振兴的主要内容体系,包括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福祉建设和政治建设等内容。不仅提出了在国家层面上制定“乡村振兴法”,编制乡村振兴规划,设置乡村振兴机构,采取主要领导负责制,还提出在制度层面上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彻底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为突破口,创新乡村振兴体制机制。[5]从内容上看这三篇论文均涉及到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基础和内容内涵的理解、城乡二元结构、中国城乡融合,以及乡村规划、乡村治理的顶层设计和体制机制等问题。这些都是我国乡村振兴研究较具代表性、影响力的基础性论文,对后续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精准农业论文范文5

1农业科技期刊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中包含的中文类期刊共8700余种,其中农业科技期刊(大农业范畴)600多种[1]。在出版行业转企改制基本完成的背景下,全国绝大多数农业科技期刊改制成了经营性出版企业,部分省份农业科技类期刊强强联合组成了集群式出版集团(中心)模式。基于农业事业发展的特性,多数农业科技期刊、出版集团仍由所属省份农业农村政府部门、农科院、农业类大学主管,期刊企业主办。农业科技期刊基数大,分布范围广,发展相对成熟。但是,近年来农业科技期刊作为传统媒体,期刊编辑出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纸质期刊发行量呈现逐年下降趋势。现阶段,农业科技期刊的问题包括:核心与非核心期刊收到作者投稿数量、质量差异明显,一方面非核心农业科技期刊投稿数量不足,稿件质量不高,另一方面核心农业科技期刊投稿数量充足,但是出版发行时滞问题突出。在新时代背景下,农业科技期刊缺少适应新时代的转型发展思维,运用新媒体的融合发展能力弱。这些问题严重削弱了农业科技期刊的传播力,制约其进入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轨道。

2提升农业科技期刊传播力的途径

2.1期刊网站平台建设

传统纸媒农业科技期刊普遍存在出版时滞、关联信息查询困难等问题。周期长造成了所传播技术的滞后,关联信息查询困难影响了受众获取信息后接受信息的程度,从而削弱了期刊的传播力。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期刊网站建设是解决以上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农业科技期刊提高传播力的必由之路。期刊网站建设初期,存在人员、技术、资金短缺等问题。在实践过程中,有部分期刊网站出现了照搬纸质版内容、“僵尸网站”等情况。现阶段,根据期刊转企、集团化发展趋势,农业科技期刊可以根据各省农业期刊发展实际情况、农业各领域分类情况,集合力量、发挥集群优势,建立以核心期刊或省级优秀期刊为主力,多期刊共同建设的农业科技期刊网站平台。通过网站平台,将走完编辑流程,期刊纸质印刷之前的优秀论文稿件,在网站平台及时、优先发表。期刊网站平台可有效解决出版时滞问题,提高期刊内容传播速度、频次,提升农业科技期刊的传播力。在信息时代,受众对农业科技信息的需求已由接受型逐渐转向求证型,农业科技期刊网站平台可以集中力量实现由单一文字信息传播转向综合、多媒体、立体关联信息传播。农业科技期刊网站平台的信息不应仅仅局限于纸质期刊论文,应结合自身多期刊主体优势在网站平台刊载论文的基础上,运用超链接的形式对论文中涉及的内容、信息点进行立体的介绍,尽可能提示延伸阅读、新闻链接和视频技术讲解,并确保这三方面的信息内容严谨、真实、准确。从而实现以网站平台的信息内容和权威性吸引受众,达到提升网站平台多期刊传播合力的目的。

2.2运用“两微一端”多渠道传播

农业科技期刊作为传统媒体,由于编辑流程制度化、纸质版固态化等因素,本身就带有权威的特征,容易形成单向传播的传播方式,甚至形成“刻板印象”,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期刊的传播力。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新时代,受众对媒体互交性的需求大大增强,农业科技期刊应运用新媒体,增强互动性、延长受众关注时间。以建立集群式网站为基础,农业科技期刊可通过发展新媒体,如:创建认证官方微博、认证微信公众号、开通App客户端应用等方式,增强期刊的传播力。农业科技期刊建立官方微博,一可突破期刊出版周期的限制,在官方微博及时“刊载”重点论文、相关科技新闻信息、主题征文通知等信息;二可借助微博推送功能,提高期刊官方认证微博受关注程度;三可运用微博的评论功能和私信功能,加强与受众的互动。农业科技期刊建立官方认证微信公众号,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定期或热点事件期间,向订阅者精准推送优秀刊文、期刊导读、期刊目录、征稿启事等,并利用微信公众平台互动功能做好作者、读者、专家、编辑相互联系的工作,并引导作者、读者及专家将微信公众平台的热点时文、优秀论文和当期论文的目录转发给更多的读者,也可通过微信朋友圈进行推送,进行二次传播、二次售卖,有效增加期刊的传播力[2]。农业科技期刊开通App客户端应用是移动终端成为信息传播主要媒介之一的必然趋势。有条件的农业科技期刊:如核心期刊,可以根据期刊的特点和需求功能建立独立的手机客户端,运用手机客户端实现多媒体信息推送精准传播,实现读者编辑作者三者互动。对于大多数农业科技期刊建立独立的手机客户端对于来说难度大、可操作性小、安全系数低,可采取开通优秀客户端官方账户的方式拓展期刊传播途径,同样可以提高传播力和影响力。

2.3打造复合型编辑队伍

在舆论热点你方唱罢我登场的高频次多维度信息传播竞争中,农业科技期刊要做到提高传播力,以便更好地为“三农”服务,打造编辑业务能力强、媒体素养高的复合型编辑队伍是提高期刊的传播力的内在动力。在新时代背景下,农业科技期刊编辑人员队伍在掌握扎实的编辑功底、熟悉的编辑出版流程、广泛的农业科技知识,学习了解农业前沿科学技术成果及发展动向的基础上,紧跟信息时展的步伐,抓牢新媒体阵地,掌握信息传播主动权[3]。农业科技期刊编辑队伍建设,一要增强做好新媒体信息宣传工作的责任意识。提高编辑对新媒体发展的认识,深刻认清形势,认识期刊新媒体发展的重要性,增强运用新媒体增强期刊传播力的责任责任感和紧迫感,努力在新媒体运作上有所作为。二要强化编辑队伍互联网信息传播思维,提高多媒体工作技能。不断提升编辑学网、懂网、用网、管网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互联网信息传播规律的运用、把握能力,增强通过新媒体联系、引导、服务读者、作者的本领,从提高编辑主体思维角度提高期刊传播力。三要加强教育培训和人才引进,打造媒体素养过硬人才队伍。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沉下去”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多媒体传播知识编辑人员教育培训。同时引进合适期刊工作的互联网人才,用新人才新思路激活编辑队伍思路,不断提升编辑队伍的整体素质。

精准农业论文范文6

关键词:科技期刊;精准传播;邮件推送;智能算法;优化方案

智能新媒体的发展大大延伸了人们接收信息的触角,使得人们的信息接收量呈现爆炸式的增长,所以信息的快速有效传播在当下显得尤为重要。科技期刊作为科技信息的一种传播媒体,其传播能力的提升也应受到重视。我国科技期刊以往的数字传播主要依托自建网站和大型学术数据库(如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这2种方式均为被动式传播,传播效率较低。相关数据公司和部分科技期刊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初级的精准推送方式随之面世,如将当期目录通过邮件批量发送至已建的作者、专家和编委群。虽然该方式实现了由被动向主动(即信息找人)的跨越,但推送的内容不够“精”,推送的对象也不够“准”,致使很多推送的邮件被用户设为“垃圾邮件”,推送效果不好。高层次的精准推送是将所推内容进行精细化划分或加工,并将其通过有效的方式推送给经过专业细分的用户的行为。张慧敏等[1]调查表明:97.57%的读者希望获得专业期刊信息的精准推送。2018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选取了50种高水平科技期刊,开展了“科技期刊精准推送服务试点项目”[2],这说明精准推送已经受到了国家层面的重视。业内学者也从内容的精细化加工、推送对象的精准化定位以及推送方式的精心选择方面对精准推送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实践。例如:《中国科学:物理学力学天文学(英文版)》(简称《SCPMA》)通过邮件向与文章相关领域的小同行和专家推送单篇文章、专题或虚拟专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逐年提升[3];《计算机工程》基于语义分析和智能分词等技术,将读者—文章—标准关键词进行匹配,通过邮件为潜在读者精准推送与其研究方向相关的最新研究论文[4];《应用生态学报》通过运用大数据和数理统计方法,构建了科技期刊单篇论文推送客体指标体系,通过邮件对读者进行单篇精准推送,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5];《计算机研究与发展》构建了微博、微信、邮件等多渠道精准传播体系[6]。这些都是值得同行借鉴的案例。然而,目前我国开展精准推送服务的科技期刊数量仍较少,且已有的精推措施还处在探索阶段,有待进一步优化,在此谈谈个人的看法和思考,与同行交流学习。

1推送时间:针对作者的精准推送前置化

目前,多数期刊实行的精准推送多在刊后进行,即刊出一期或几期后的集中推送。笔者认为,精准推送应分散贯穿于整个出版过程中,而不只是某一时段的集中体现。作者在投稿到的整个过程中,与编辑部的联系最直接和频繁,此过程中的推送目标明确、反馈直接、效应明显,所以针对作者的精准推送应前置化。前置化精准推送不仅对提升作者写作水平有极大帮助,而且对提升编辑服务形象有积极作用。编辑可在作者投稿后或退修时精准推送与其投稿内容相关的文献:投稿后的推送对象可以为论文署名的全部作者,推送的文献以专题为主,且专题主要为近2年内质量较高的文献,作者出于对稿件能否录用的探知心理会存在较强的比较阅读欲望;退修时的推送741对象为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推送内容作为修改论文的参考,应以高质量单篇文献为主。前置精准推送的方式有2种:一是编辑自主推送,可以在发送收稿回执(针对投稿后)或退修邮件(针对退修时)时附上精推文献。该方式虽然耗费精力,但推送对象更具针对性,推送内容更精准,易被作者接受。二是依托数据公司。该方式比较省心省力,如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已开发出了针对作者投稿的前置精准推送服务,其利用精准推荐算法自动向投稿后的作者推送过去3年内与作者投稿最相关的文章。但是,数据公司的推送偏模式化,且相关文献量有时较多,实际推送效果有待考证。此外,即使基于智能算法的精准推送也需要编辑的积极参与和摸索,通过对推送模式的考查、细分算法的检验和推送效果的反馈提出更合理的精准推送方案,在数据公司的辅助下达到有效推送的目的。

2推送内容和界面:注重灵活性和交互性

为解决科技期刊推送内容被“垃圾化”问题,编辑需特别注意推送内容的灵活性和界面的交互性。

2.1推送内容的灵活性。王??等[7]通过问卷调查发现,读者对推送内容的需求有期刊目录及与其研究方向接近的论文、学术会议信息、最新资讯等。目录是大多数实行精准推送期刊的必推项;精选论文、学术会议信息的推送也受到了多个期刊的重视并已付诸实践,如《SCPMA》和《应用生态学报》向读者推送精选论文,《农业图书情报学刊》有时在推送目录时会附上相关会议信息等;而最新资讯的推送比较少见,可能由于一方面最新的专业资讯信息较难收集,另一方面刊后集中精推的时间与资讯时间不契合。张慧敏等[1]调查表明:74.25%的读者希望推送的内容要精炼且图文并茂,这也是数字信息时代读者追求浅阅读的一种体现。然而,目前的精准推送内容以单篇或专题的完整文献或目录列表为主,如何做到精炼且图文并茂,业界尚未见相关报道。一方面,编辑需要对论文的创新点和研究结论进行提炼和浓缩,建议不超过100个字为宜;另一方面,科技论文的图表通常比较多,若全部呈现于推送界面会让人产生厚重和繁杂之感,编辑从中选择1或2个有代表性的图表展示即可。此外,在短视频和听书盛行的当下,音视频已成为能够吸引读者的重要信息元素。近2年兴起的OSID(开放科学计划)不仅为促进期刊的媒体融合发展提供了途径,而且为期刊论文相关音视频信息的上传和收集提供了平台。据OSID实时数据,我国已有1676家期刊社加入了OSID,69359位作者进行了注册(https://www.osid.org.cn/data.html)。可见,OSID的期刊用户和作者用户已形成一定规模。编辑前期与作者进行良好、有效的沟通,做好音视频信息的上传和完善工作,是开展音视频信息精准推送的前提和基础。需指出的是,提炼的文字、图表、音视频信息(或OSID码)都应直接展示在推送界面中,以便让读者快速直观地获取论文有价值的信息,引导其深入阅读。

2.2推送界面的交互性。1)界面的简洁。简洁明了的界面是让读者获得良好观感的第一要素。首先,布局清晰,通常自上而下依次为刊名、介绍性文字、文献信息(如题名、浓缩图文、音视频、DOI)列表;其次,文字形式有层级,指不同区域和不同要素的文字字号、字体、行距等要有层次之分;再次,色彩稳重,一般背景色为白色,不同要素的字体要有区分的颜色;最后,信息量适中,过量的信息会对读者造成不良的冲击,推送的内容若是专题,建议以8篇以下文献为宜。2)语言的温度。有关推送内容的介绍性文字关系到读者对推送内容的接纳程度,也关系到编辑对推送效果的判断,应以体现人文关怀为原则。例如:针对作者的前置化推送用语可以为“本刊精心组织了**方面的专题论文(或一篇高质量论文),望对您的写作或科研有所启发和帮助”;针对平时联系较少的用户,推送时语言应更为谦和,如“打扰您了”“望海涵”等类用词不可少。此外,编辑可以要求读者对推送内容、推送方式等进行反馈,及时获取读者体验信息,方便日后提供更适合、快捷的个性化服务[8],用语包括“为了进一步提升本刊的推送服务能力和您获取信息的有效性,您对此次推送是否满意,或有任何的意见或建议,欢迎来函告知”“感谢您的支持和帮助”等。3)信息的出口。这是界面交互性和服务人性化的重要体现,当读者对某条提炼信息感兴趣时能够直接找到获取其全文文献或拓展信息的渠道。该功能的实现需依托数据公司,如仁和汇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HTML邮件。信息出口可以有多种,如通过题名、DOI、二维码等链接至免费获取全文文献的平台。为增强期刊自主数字平台的黏性,建议考虑以期刊自主平台为主要链接指向。值得注意的是,有的科技期刊将链接出口指向数据库平台,目前我国数据库平台针对个人用户均收费,此类指向无疑不利于读者的有效阅读,所以信息出口的有效性不容小觑。

3推送途径:重视期刊网站精推功能的开发

目前,多数期刊精准推送采用的方式是邮件,其不仅可以提供简单易用、高效精准的触发式邮件和批量邮件发送服务,还能提供多维度数据统计,便于发送方及时关注邮件投递结果[5]。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精准推送方式。然而,单一的精准推送方式效果有限,出版单位应结合自主数字化平台(如期刊网站)和网络社交媒体(如开设不同专业、不同学术水平的微信群或QQ群)开展多方位精推服务。其中,期刊自建网站是编辑办公和文献传播最重要的数字平台,作者、专家、编委、读者都会通过期刊网站了解期刊动态,用户量很大。因此,通过期刊网站实行精准推送意义重大。据报道,2015年中国科协所属科技期刊的自建网站比例就已达84.6%[9],近年也在逐渐增多,但期刊网站实行个性化推送的案例仍较少。国外大型期刊集群出版平台如ScienceDirect含有文献自推荐系统。当读者阅读某篇论文时,网页中的Recommendedarticles版块会自动推荐6篇其他相关论文,引导读者继续阅读。我国一些专业集群的期刊出版平台如中国知网也提供了丰富的推送功能,用户在一篇论文的详情页面可以看到内容相近的论文,以及读过该论文的其他读者感兴趣的其他文献,在积累了一定的用户搜索数据后,还会在“我的CNKI”页面为用户推送一些新发表的文献。科技期刊网站可以吸取集群平台的优良做法,实现个性化精准推送服务。目前,“智能算法+学术期刊”已成为创新趋势。基于大数据的智能推荐算法有协同过滤算法、关联规则分析、聚类算法、矩阵分解算法等。科技期刊可构建信息数据基础环境,进一步完成动态精准信息推荐,最后以传受关系交互实现长期有效的黏性连接[10]。期刊网站都是依托数据公司而建,数据公司的服务对象包括了多种专业的多种期刊,资源比较丰富,数据比较充实,其作为技术提供方,只有具备开放、共享、互联的宏观服务理念,才能在智能算法技术的辅助之下,不断促进我国科技期刊的整体发展。数据公司可以考虑将专业相近的期刊在后台组成期刊群,各专业的期刊群之间能够实现文献信息的互联和共享,使得用户在查阅某个期刊的某篇文献时网页能够自动推送该专业其他期刊的相关文献。这不仅能够解决目前期刊网站普遍存在的孤岛问题,而且能够丰富用户的阅读体验,扩大期刊文献的传播广度。此外,出版单位也可以通过引入第三方的技术实现期刊网站的个性化精准推送。例如,从事国际出版技术服务的信息公司TrendMD,在全球首次推出“跨平台相关文章推荐服务”。期刊用户在期刊网页上安装该公司开发的“文章跨平台直达推荐”插件,即可将在线出版内容精准呈现给全球高端读者,提高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目前,该公司已与《TheBMJ》《TheLancet》《JAMA》在内的4500多种国际期刊合作;在我国,其已经与包括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国激光杂志社、清华大学出版社期刊中心、浙江大学出版社学术期刊中心等旗下的200多种期刊(其中英文刊120余种)开展了合作[11]。

4推送实施主体:关注思维转变和能力提升

4.1秉承用户思维。媒体正在走向“用户时代”,没有用户意识的媒体是没有生命力的。精准推送就是以用户为核心,根据其需求和偏好进行细分,将内容以特定的方式准确推送[12]。在实施过程中,编辑不仅要对读者的研究方向有所了解,还要对其所偏好的内容形式和信息接收方式有所掌握。对于读者的研究方向,编辑可以通过用户自己或相关联系人提供、数据库查询、工作单位网站查询等途径获取。学科交叉和研究方向细分是当今科学研究的重要特征[13]。因此,编辑在查询过程中,不仅要看其个人简介,更重要的是看其近几年发表的论文,以便准确定位其研究方向。对于读者偏好的内容形式,编辑需要以读者的视角进行考虑,各个环节都需要细化和完善。对于读者偏好的接收方式,编辑要善于搜集用户反馈并做好记录和整理,以便因人而异地进行推送。

4.2拓展关注面。1)关注新技术应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不仅使得期刊的出版模式发生了变化,也为期刊的快速发行和精准传播提供了保障[13]。HTML邮件精准推送、期刊网页个性化推送等的实现都离不开语言编码或智能算法等技术的支撑。编辑必须适时关注和跟进新技术动态并学习新技术基本操作,不断提高自身的新媒体素养,从而为精准推送的持续完善提供创新思路。然而,不是每种新技术都适合期刊特点和符合编辑预期,且不同数据公司开发的同一种技术也会有不同之处,出版单位需要充分了解新技术原理,结合期刊特点,选择适合的技术手段。2)关注国内外同行的先进做法。编辑需要经常查看国内外期刊集群平台和国内精准推送试点期刊的做法,同时通过数据库查阅相关方面的研究和实践经验,为促进期刊精准推送的发展蓄力。3)关注学术社交媒体。学术社交媒体,如ResearchGate、Kudos、Figshare、Mendeley、Academia、AMiner为学者提供了共享研究成果和关注最新研究成果的平台,吸引了大量学者加入其中。编辑通过这些媒体能够了解学者的关注热点,为推送内容的甄选提供思路;同时,学术社交媒体可以成为科技期刊推送文献或信息的平台,吸引学者的关注。4)关注推送过程的各个环节。Sommer[14]认为可以通过一种整体创新的文化来实现科技期刊的精准传播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作者、合作者、出版商、机构、社会和赞助者需要发挥各自的作用并共同承担责任。就我国科技期刊而言,精准推送能力的提升,离不开作者—出版单位—数据公司—推送媒介等各主体的配合。其中,出版单位是激发其他主体合作积极性的关键一环,需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主导作用。

4.3加强内容分类和解构能力。精准推送意味着推送内容的精细化加工,要求编辑必须具备提炼单篇论文的核心内容,以及细分、重组同类内容的能力[8]。核心内容一般指论文的创新点、结论等信息,编辑需积累一定的专业知识,以提升对内容选择的敏感性和内容重构的灵活性。同一内容不同提取点的展现可能会产生不同的传播效果,如何在大篇幅论文中提取有价值的稀缺信息是编辑开展精准推送服务的关键。细分、重组是将论文所涉及的专业方向进行细化,并将同一专业方向的论文进行归类。编辑要打破以往按栏目归类的做法,对各栏目论文作更细的划分和归类存放,以备随时推送。

4.4加强用户分类管理能力。对用户的分类依据包括行为动态和静态标签2种。前者主要对用户的网页浏览行为(如访问时长、访问深度、浏览次数等)、使用偏好(如高频访问词、收藏内容、内容形态偏好等)、交互数据(如评论、转发、引用等)进行深入分析,在收集和整理海量用户数据后,从不同层面对用户进行标记、分类甚至画像,从而有针对性地推送与之相匹配的内容。这种分类方式是基于大数据技术而实现的,无须编辑过多参与。依据静态标签的用户分类则需编辑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这也是编辑基于邮件实现精准推送应具备的能力。静态标签有研究领域、学术地位、活跃程度等,编辑需不定时对这些标签进行分类整理,并建立相应的邮件列表,以给不同类别的用户推送满足其需求的相关信息。如《计算机研究与发展》把每期的目录发给学科涉猎较广的大导师,将新思想和新技术的文章发给科研一线的科学权威,将综述文章发给处在学习阶段的研究生的导师[6]。

精准农业论文范文7

关键词:农业;科技期刊;宣传;推广;新平台

一、引言

在农业科技期刊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意识到论文的质量至关重要,同时要提高农业期刊的知名度及影响力。然而在实际调查中发现,现阶段农业科技期刊在宣传和推广的过程中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如果仅仅保证学术期刊的质量,没有良好的宣传方式及渠道,那么必然得不到优秀的传播效果,因此必须通过多元化的渠道来提高期刊的影响力[1]。本文主要立足于信息技术发展,建立多元化的平台,加强对期刊的有效宣传,保证推广工作的落实。在新形势下加强新技术和平台的运用、提高办刊水平至关重要,必须在研究农业科技期刊和其他优秀期刊的前提下获得相关的实践经验,更好地借助学术期刊的知名度来科普相关的农业知识。

二、重视期刊网站的有效建设

目前,在期刊网站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宣传展示期刊,同时也要立足于编辑部网络化办公的实际情况,根据期刊的内容及媒体形式,保证期刊信息,有效推进期刊网站建设,增强期刊的综合实力。在建设期刊网站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其他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2]。我国的核心期刊都有自己的独立域名网站,网站具有在线投审稿的功能,同时也能够在线办公并定期相关的论文,如果期刊网站的功能没有得到进一步开发,那么就可能成为现阶段期刊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问题,因此必须重视从新的角度获得更多学者的关注。

(一)不断丰富网站的功能及相关内容。目前,在期刊网站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对多元化主体的需要进行设计。例如部分期刊网站首页的模块相对较多,如果通过信息动态与农业有关的内容,那么便可以为读者提供其感兴趣的内容,而通过编辑部的首创也可以实现名人微博转载功能[3]。读者比较注重当期目录,或者被引频次相对较高的文章,在友情链接中要与同类期刊主页相互关联,保证网站具备一定的连通性,使读者的人数不断增多。除此之外,在期刊网站设置人为分类的过程中,要加强深度检索功能模块的有效开发,为读者和作者提供高效的检索服务,使其更愿意学习和借鉴。

(二)对具有高品质的文章进行推送。现阶段,要将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推送给相关的科研人员,这种推送的效果比整期推送的效果更明显。例如,相关的杂志在定期邮件推送的过程中会推送相对优质的内容,并定期设置征稿的有关信息页面,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读者非常较感兴趣的话,他们会点击链接进入网站。同时可以设置推荐阅读的相关栏目,保证读者能够择优选取,吸引读者的兴趣,达到更优的推送效果。

三、建设经营微信公众平台

在多媒体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移动终端技术和设备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使得期刊出版宣传方式面临新的挑战,人们使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频率越来越高,通过移动终端可以浏览相关的网页或下载自己需要的资源,农业科技期刊的移动终端业务在此基础之上也获得了一定的发展,突出表现为大部分科技期刊开始建立微信公众平台和相关的APP,有利于为多元化的读者提供多层次的服务,比原来传统的纸质期刊内容更加丰富,促进了农业科技期刊的有效传播[4]。结合31种地学核心期刊来看,目前有部分期刊开通了相关的微信公众号,但是整体比例较低,主要是因为编辑内部人员较为紧缺,在更新微信平台的过程中受到限制。对于已开通微信公众号的部分期刊,人们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来实现投稿的目标,并及时查询稿件的进度,也能够浏览相关的学术论文。部分公众号不断运用优秀稿件绿色通道的相关栏目,发表农业科技领域有重大影响和指导作用的相关学术成果,人们通过微信公众号就可以学习农业方面的知识,了解农业行业的热点,这为农业科技期刊的宣传和推广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微信的优势是不仅可以使用文字图片,同时也可以相关的视频,人们可以利用较为碎片化的时间来获取更多的农业知识点,编辑也可以利用微信这一载体,从多元化的角度对期刊的发展进行审视,实现运营和推广的最终目标。

四、通过学术会议出版专辑

(一)出版学术专辑的多元化方式。现在学校里在科研人员交流沟通的过程中,可以提升农业科技期刊的影响力。因此可以立足于农业科技方面的学术会议主题来策划有关的专辑,这对于提升科技期刊的影响力至关重要。可以通过学术会议征集论文等多元化的方式,加强学术专辑出版,并定期吸引部分学者[5]。一方面,在农业科技方面的专辑主题不突出的状况下,或者出版时间受到影响的前提下,要及时改变相关的工作思路,展开专辑主题讨论,并有针对性地进一步约稿,保证在会议召开前的出版专辑有一定的优秀学术成果,从而通过学术会议来扩大其带来的影响,引起学者的关注。针对目前我国相关的会议主题,必须意识到相关专家学者发送的约稿函等,在专辑会议召开之前,可以通过正式出版印刷等多元化的方式,在会议现场对纸质期刊进行分发,并通过会议微信公众号的方式来进行有效推广,同时立足于期刊的实际内容,通过邮件和微信等多元化的平台进行推广,保证提高期刊关注度。

(二)相关的宣传广告。立足于农业期刊的实际情况,必须在相关主题会议上进行有效的和宣传,这能够起到良好的宣传效果,也是一种较为便捷的宣传方式。比如可以在相关的研讨会上制作色彩鲜明的宣传页,这有利于吸引与会人员的关注。同时也要重视农业科技期刊网站的点击量是否获得了明显提高,重视文献下载量是否得到了提升,然后安排相关的负责人联系出版的学术编辑等。农业科技期刊要主动与各种大会组委会保持良好的沟通及联系,并作为合作方积极主动参会,利用网站和微信公众号进行宣传,及时制作吸引人眼球的宣传材料,有效进行农业方面的推广。

五、超星期刊域出版

目前,超星搭建了关于期刊等与专题相关的平台,这有利于农业科技期刊实现内容智慧分享的目标,也能通过多元的渠道进行宣传,对农业科技机关宣传来讲至关重要,带来了新的机会。域出版构建了作者、读者、编者进行学术交流的空间,因此通过超星期刊域出版能够在手机终端上解决现阶段期刊需要关注的公众号问题,并及时解决期刊APP带来的困扰,同时根据数据库检索等多项功能,能够保留原本的期刊栏目,还原农业科技期刊的原本面貌,而读者也能通过手机终端浏览相关的期刊,通过链接分享的方式向自己的好友展示,有利于农业期刊论文的进一步传播。最后,编辑、作者、读者之间能够实现相互沟通的最终目标,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从而提供了全流程、自助化、智能化等专题汇编的有效功能,保证了农业科技期刊的进一步发展。编辑部要求所有来稿作者在投稿的过程中,必须运用较为简明的话语,概括文章中的研究亮点,保证责任编辑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初步了解文章,编辑部也可以给出相关的评论,以评论的方式来展现文章亮点,保证读者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有效的信息。除此之外,该平台提供的各种专题汇编功能,有利于进一步归纳和运用期刊信息资源,从而保证实现专题汇编的最终效果。

六、结语

精准农业论文范文8

1中文学术期刊“国际传播”的必要性

有人认为:当今世界上科技传播和文化交流的通用语种就是英语,中文期刊不符合国际化期刊的基本特征,论文语言的障碍和平台的限制是中文学术期刊的天生缺陷,无法改变。那么,中文学术期刊是否就理所应当仅仅只局限于国内,固步自封,完全不考虑国际战略?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首先,从论文作者的角度出发,我国的学术研究工作者需要将自己的最新学术成果与国际同行进行交流,希望自己的论文能显示在世界学术研究交流平台,并得以全球范围的传播,这样才能为中国的学术发展营造一个更为有利的环境,促进我国科技文化创新事业更快地进步和发展。其次更为重要的是,中国要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中文就要在各个领域拥有相应的国际地位。虽然我们必须承认当今世界上科技文化交流和传播的首选语种是英语这个现实,但同时也需提醒自己保持民族文化自信心,在国际学术交流中不失去自我,英语霸权的现实不可能是永远合理的、长久不可改变的。如果我们一味地把国内优秀研究成果发表在国外期刊或者只是考虑用英文来推介中国的学术成果,中文学术期刊只会越来越被边缘化[9]。作为中国学者和期刊人,有责任更多地参与到国际交流之中,努力让国际学术界和期刊界更了解中国[10]。中国的学术论文有国际推广的必要,同时,坚持中文传播也是发扬中华文化、提高民族凝聚力的使命所在。若能在遵循国际学术期刊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结合中文学术期刊特点,把优秀的中文学术期刊推向世界,则可提升中文学术期刊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进而使中国学术研究在世界范围内获得更多的话语权和掌控力[11]。这是昂首挺胸走出去的姿态,更是一种主张自我的自信表现,这才是在推动中国学术成果的国际交流与融合过程中所应该推崇的。因此,中文学术期刊应在立足本土的同时,有必要努力走向世界,打通国际传播途径。

2中文学术期刊实现“国际传播”的办刊策略

中文学术期刊“国际传播”真正实践起来面临的状况较复杂。例如:国际传播,显然不是单纯的在互联网上全文上载和开放阅读,因为期刊单独上网在网络上的显示度非常低,容易成为信息海洋中被淹没的一粒尘埃;另外中文语言的不通用、中华文化的差异性宛如一座座高墙,使得中文学术期刊在国际传播过程受到重重阻碍,即使非常优秀的学术成果也很可能被忽略……由此可见,中文期刊的国际传播不能仅停留在口号式的倡导,空泛的坐而论道。于是,笔者通过办刊实践以及调研了一系列“中国优秀国际影响力”(清华大学《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遴选)中文期刊的办刊策略,针对提高中文学术期刊“国际传播”能力,总结出以下几点在办刊实践应用中的可操作性措施:

2.1出版内容国际化

中文学术期刊“国际传播”,首先最为关键和本质的一点就是要在出版内容上面向世界:虽然出版语言是中文,但刊登内容和学术质量应紧跟国际前沿并具备国际学术水准。意思就是说,虽然期刊语种是中文,但刊登的研究成果更多地是在全球一体化的视野下研究本国实际的问题,或者从本国实际出发研究全球性的问题。例如《资源科学》在办刊宗旨上就明确提出了上述要求,建议作者以国际视野研究我国的重大资源环境问题,所提出的资源科学方法理论紧跟世界前沿热点,因此该刊逐步发展成为一本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中文优秀科技期刊。另一方面,在当前国家科技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科院、中国工程院等五部门发出“联手开展清理‘四唯’专项行动”通知的大背景下,这对于中文学术期刊的发展是个较好的契机,中文期刊的编辑们可投入更多的精力去邀稿、组稿,努力争取好稿源,提高期刊学术影响力,使得期刊所发表的科研论文能代表该领域的国际前沿进展。事实上,在各种翻译工具如此强大的今天,语言障碍不是大问题,中文学术期刊只要拥有的国际一流水准的出版内容,即使是非中文为母语的读者也会通过各种手段来获取到他们需要的论文内容和数据。对于中文期刊的传播内容,全球的读者一旦从被动接收变为主动获取,那么中文期刊的国际传播能力显然会大幅提升。

2.2充分利用国际数据库平台

中文学术期刊上刊载的论文被国际文献数据库出版平台收录,实现国际传播是非常必要的,这也是作者的迫切需求。建议尽可能地实现开放获取(OA)出版,同时对期刊每篇论文进行数字唯一标识符(DOI)注册,这样一来,使得无中文输入法的国际读者更容易搜索和定位到期刊论文。另外,努力申请加入可收录中文学术期刊的国际数据库,如国际著名的OA期刊文献检索系统(DOAJ)、Elsevier旗下的Scopus索引数据库、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等等,通过各种手段,扩大传播广度范围,使得刊载的论文被更多国际学者检索到,这样中文学术期刊才能逐步站稳国际学术传播平台。笔者所在的期刊《波谱学杂志》采用绿色OA出版,并对每篇刊登论文进行规范的DOI注册,期刊被DOAJ国际数据库收录后,通过分析期刊网站访问数据以及论文DOI解析数据可知,来自国际IP的访问量明显增加,期刊论文的国际被引率也有所提高。

2.3必备项目的英文对照

中文学术期刊实现国际传播,应充分完善论文中一些必备内容项目的英文对照,其中英文文题、关键词、以及英文表注、图注等这些基本项目应注重符合学术论文国际规范并与中文内容严格对应。而英文摘要则建议采用长摘要“onepage”规则。因为,中文摘要版幅上一般有所限制,若英文摘要与之严格对应,则国外读者(母语为非中文的读者)从中获取的关键信息有限,这不利于学术成果的国际交流。因此建议每篇文章附英文长摘要,详细介绍成果的创新性和亮点,甚至可附上关键研究方法说明和结果数据,这样不仅有利于国外读者了解论文学术成果相关内容,同时也有利于期刊被国外检索机构收录,扩大国际学术界的可见度和关注度。事实上,国内已经有较多的优秀中文期刊就非常重视英文摘要的写作,例如已经连续6年评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期刊”的《中国农业科学》、《旅游学刊》等等,在期刊投稿指南中明确规定:“提供长英文摘要,要求比中文摘要更详细具体,其内容需提供比中文摘要更丰富的信息来展示成果的主要内容”,这些期刊的英文摘要平均篇幅达500字以上。

2.4优于国际期刊的出版服务

中文学术期刊应提高出版和传播效率:尽可能地通过在线发表、网络首发、绿色通道等手段使得中文期刊的出版及传播效率优于国际期刊,以优质的出版服务吸引更多优质稿源,这样才更有竞争力。例如:《物理学报》特别对下述两类稿件进行约稿———(1)希望抢先快速发表的优秀科研工作;(2)被PRL、Nature、Science等拒收或者拖延审稿的优秀科研工作。另外明确说明:最新前沿研究工作可在期刊“研究快讯”栏目快速发表,不影响作者将更详细的研究成果投往国外刊物。同时期刊还建立快速发表绿色通道,针对知名专家或期刊编委推荐的优秀文章和作者自荐经专家评审优秀的文章进行快审快发,最快2周内网上发表。中文学术期刊上优质学术内容的传播效率有了显著提升,必然会促进中文期刊国际传播能力的提升。

2.5中文参考文献的英译准确性

中文学术期刊还应充分重视参考文献的英文对照。目前较多中文期刊对稿件文后中文文献的英文对照比较忽略,遗漏错误较多,其实这一条也十分重要。中文参考文献也只有英译后,才能被海外读者快速地追踪信息并准确定位至所关注到的中文文献,从而便于他们更进一步地解读和引用相关研究,继而关注到该研究论文相关的中文期刊。因此,中文期刊的被引信息(期刊名缩写、年卷期等)的英译内容必须准确规范,同一篇被引文章的英译应尽可能统一(唯一性),便于精确查询。这需要整个中国学术期刊共同遵循,每本刊都做到规范互引,并正确提供中文参考文献的唯一英译,这样才能达到共赢。

2.6期刊英文网站建设有侧重点

中文学术期刊可以通过建设英文门户网站,打开这一重要对外窗口,并将其作为主要展示平台吸引国际读者和作者的关注。中文期刊英文网站上的学术内容可通过深度开发中文论文中的核心内容来实现,传播内容上可内外有别,有侧重点。例如提供部分中文论文的英文网络出版,即把经过遴选的优秀论文成果的核心内容,结合国际读者的思维习惯,翻译为英文再次发表,以开放获取的形式刊载在中文期刊的英文网站。这种用英文详细介绍部分中文论文学术成果的创新性和亮点的做法,不仅让国外非中文母语的读者了解优秀中文论文的学术价值,也有利于被国外检索机构收录,更好地拓展中文学术期刊在国际上的显示度和影响力。例如《经济研究》的英文网站上的学术内容就非常丰富、完备,它将每篇稿件提炼并翻译为约4500英文字符的英文梗概(Summa-ry),以方便全世界范围内的读者较完整、准确地了解论文的精华与贡献,提高论文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英文梗概内容包括了:“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主题与思路、研究方法与理论依据、经验数据及来源、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重要创新与贡献(包括与以往文献的区别,对未来研究扩展的意义)”。其英文网站上的内容更多地考虑到国外读者的阅读及语言习惯以及知识背景等,特别针对有关中国特殊国情的概念及背景信息,进行了恰当介绍。

2.7媒体融合、增强出版

中文学术期刊应充分重视媒体融合发展,努力实现媒体、平台和内容的互融互通来提高中文学术成果的国际传播力。可以利用增强出版来打破语言障碍,利用全媒体来丰富出版形式和传播手段:比如通过视频演示、动画等形式,将研究方法、研究成果以网络在线出版展示出来,这样更加简洁明了,更有展示度,让国际读者完全不用受语言不通的限制,显著提升读者对于论文内容的理解程度,从能够快速而清晰地获知中文学术论文中的创新研究成果。笔者所在的《波谱学杂志》正在逐步推行增强出版,将部分论文的重要内容和创新结果的相关资料以数据附件或视频动画的方式进行随文在线网络,例如:利用flash动画演示神经元精细结构标记,利用作者语音讲解和操作视频来辅助进一步介绍论文中所开发的新软件的使用,等等,受到了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2.8通过集群网站或学会支持实现精准传播

中文学术期刊针对相关学术领域分类读者群的精准传播是提高国际传播效能、加强传播深度的有利手段。可依托网络信息技术,特别是大数据技术推进传播方式创新;再利用集群网站或所在学科领域学会的支持为实施精准传播提供有利条件。具体而言,可以通过期刊集群网站的英文页面或所在学会的各种学术活动来建立对口专业的国际受众网络。例如:中国化学会期刊集群、清华大学出版社期刊中心的英文网站,就包含了较为完备的各隶属期刊英文介绍、以及投稿、浏览等周全的服务功能,建立期刊刊群的英文网站这样的形式,可以避免单刊小、散、弱的劣势,而通过集群优势,创建一个精准、高效的国际传播平台。还可以通过所在学会的各种学术活动,特别是相关领域的国际会议中进行期刊宣传,并充分利用学会专家智库资源组稿、约稿,优化出版内容,加强期刊对于国际读者受众的针对性,从而来提升期刊在国际学术领域的关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