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医疗范例

精准医疗

精准医疗范文1

关键词:心脏大血管;超声;胸痛;精准医疗

胸痛是急诊常见症状,病因复杂多样,涉及多个系统和器官,其中密切相关的包括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肺栓塞、心包炎4大高危疾病,胸痛特点有相似性,但治疗原则不同。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最常见,但约有2%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被误诊或漏诊,病死率是确诊患者的2倍。主动脉夹层和急性肺栓塞发病率低于急性心肌梗死,但临床易漏诊和误诊,死亡率较高[1]。在发病早期,快速明确胸痛原因,才能尽早给予合理救治,在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及时发现并发症并积极治疗,才能挽救生命,改善预后。本研究旨在探讨心脏大血管联合超声检查在急性胸痛精准医疗中的应用价值,为尽早明确胸痛原因、进行合理治疗,观察并发症并评估疗效,从而实现“精准医疗”的目标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因急性胸痛来本院就诊的3066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686例,女1380例;年龄18~92岁,平均年龄(58.76±2.01)岁。

1.2检查方法。所有患者均于30min内行急诊超声检查。对收治的患者进行追踪随访复查超声,观察并发症和心肌运动及心功能情况。心脏大血管联合超声检查:患者取左侧卧位及仰卧位,行胸骨旁左室长轴切面、大动脉及左室短轴系列切面、心尖四腔心切面、剑突下切面、胸骨上窝切面超声心动图扫查,观察心腔大小、大动脉内径、室间隔及左右室壁运动、瓣膜结构与启闭状态、心包腔情况,应用多普勒观察血流情况;然后行腹主动脉长轴及短轴切面扫查,观察主动脉内径、管壁结构及血流情况。对于右心扩大患者,行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观察有无静脉曲张和血栓。

1.3观察指标。基于金标准的诊断结果,计算心脏大血管联合超声检查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2结果

2.1典型疾病的超声图像。急性心肌梗死超声心动图左室短轴切面示:前间壁厚度变薄,回声不均匀,局部向外膨出,运动幅度明显减低,见图1;主动脉夹层超声心动图胸骨上窝切面示:主动脉弓降部明显增宽,官腔可见隔膜样回声,将降主动脉分成“真腔”和“假腔”,“真腔”内可见血流信号,“假腔”内可见血肿形成,见图2。肺栓塞超声心动图大动脉短轴切面示:肺动脉增宽,分叉近左肺动脉起始处见偏强回声血栓,见图3。缩窄性心包炎超声心动图四腔心切面示:心包局部增厚,回声增强,致心脏舒张受限,呈“束腰征”,见图4。

2.2诊断结果。3066例急性胸痛患者中,心脏大血管超声检查异常者1289例,其中临床确诊心源性高危胸痛病例合计1028例,还有5例心源性高危胸痛患者超声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即心源性高危胸痛病例合计1033例,心脏大血管超声检查心源性高危胸痛的敏感性为99.52%(1028/1033)。3066例急性胸痛患者中,除外放弃诊治未能确诊的97例患者,2969例患者均明确诊断,1033例为心源性胸痛,1936例为非心源性胸痛,非心源性胸痛病例中超声检查阴性者1680例,假阳性者256例,心脏大血管超声检查特异性86.78%(1680/1936)。心源性高危胸痛病例中,心脏大血管超声检查协助确诊急性心肌梗死1001例,均经冠脉造影或实验室检查证实;协助确诊主动脉夹层11例,均经主动脉CTA检查证实;协助确诊肺动脉栓塞14例,均经化验及肺动脉CTA检查证实;协助确诊心包炎2例;超声检查未见明显异常1777例,除放弃诊治未能确诊97例外,后经其他检查确诊心绞痛1275例,主动脉夹层2例,肺栓塞3例,气胸、食管炎等非心源性胸痛400例。超声检查纠正临床初步诊断11例,其中急性肺动脉栓塞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6例,主动脉夹层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5例。

3讨论

精准医疗范文2

关键词:贫困县医院;护理;精准帮扶;模式;现状;对策

当前,我国国民经济建设正处于“十三五”发展的收关期,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扶贫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健康扶贫是新时期实现精准帮扶的重要实践,也是实现全民健康的重要保障。强调: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1精准医疗与精准帮扶

2011年,“精准医疗”一词首次出现在《走向精准医疗》的报告中,由美国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正式提出[1]。精准医疗的基础为个体化医疗,是与多学科交叉应用而发展起来的新型医学概念与医疗模式,包括基因组测序技术快速进步以及生物信息与大数据科学,从而达到对疾病和特定病人进行个性化精准治疗的目的,提高疾病诊治与预防的效益[2]。与此同时,奥巴马适时提出并在全世界范围内率先启动“精准医疗计划”,即通过精准医疗的新型医疗模式为每个病人提供精准的疾病预防、筛查、诊断、治疗以及康复手段,使得医疗模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从低效能向高效益转变,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实现以最少投入而获取最大的健康保障,提高全民医疗保障水平,降低医疗成本,为确保新医改的成功和可持续性提供坚实后盾和科学支撑[3]。“十八大”以来,在国内考察时多次看扶贫,重要会议多次讲扶贫,要求“看真贫、真扶贫、扶真贫”,也提出了“精准扶贫”“科学扶贫”“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愚”等创造性的观点。2015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优化整合扶贫资源,实行精准扶贫,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扶贫事业[4]。”2016年,明确提出了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五大重要任务,其中重点提到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瞄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加大资金、政策、工作等投入力度,提高扶贫质量[5]。”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再次强调,要坚决打好精准脱贫的攻坚战,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工作机制,做到脱真贫、真脱贫。精准帮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扶贫开发的战略导向,符合经济发展新常态要求的扶贫资源优化配置和发展质量提升,是最终实现“共富共赢”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关键途径[6]。提高贫困地区医院医疗、护理服务水平,是对《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良好体现[7]。医疗精准帮扶作为一个新兴的医疗模式和理念,需要多学科、多部门的协调合作,并依赖于生物医学信息技术的发展。需要长期、整体的规划,从而提高部分疾病的治疗水平和改善人类健康,同时也会对后续的医学科研产生重要影响,在未来拥有较好的研究前景,是值得我国研究者关注和深入探讨的重要研究领域[8]。医疗精准帮扶针对门诊、健康咨询、基层医生培训、慢性病管理和康复专家团队、健康教育、远程会诊及健康促进等方面开展了具体帮扶工作[9]。护理帮扶是整个医疗帮扶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在转变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健康观念,指导基层医院大力开展疾病预防与快速康复、慢性病自我管理、医养结合、普及健康知识等方面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也明确指出,需要加大对护理服务供给力度,推进护理服务资源的合理配置,通过对口支援、优质资源下沉、建立护理专科联盟体等,帮助和带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高其护理服务能力[10]。

2国内目前医疗护理帮扶模式优势与不足分析

林凯程等[11]在《大型公立医院帮扶基层医疗机构发展模式探讨》中指出,目前公立医院帮扶基层医疗机构的模式包括托管帮扶模式、区域联盟帮扶模式、远程医疗服务帮扶模式、项目帮扶模式,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2.1托管帮扶模式

在短时间内可以较快地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依托大型医院的学科管理模式可以选择适合的学科管理方式,使大型公立医院的病源适当分流到基层医疗机构,盘活区域医疗资源。但在文化融合、组织架构方面存在问题。

2.2区域联盟帮扶模式

在特定的区域内,通过松散协议的形式,大型公立医院通过双向转诊、医师外出会诊、医师多点执业、派出帮扶队伍等方式,对基层医疗机构实行业务、管理的帮扶指导,其服务半径短,容易实现利益捆绑,帮扶的针对性强,通过双向转诊整合医疗资源,运用医保定额的经济调节杠杆使双方能够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获得最大的经济收益。但联盟协议的约束力弱,且帮扶过程中双方的地位不对等,利益需求不一致,难以建立长效的帮扶机制,难以充分调动大型公立医院的积极性,容易流于形式。

2.3远程医疗服务帮扶模式

是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同医疗技术相结合的全新模式。优势在于可视化的帮扶,节省病人的时间和成本,方便快捷。远程医疗提供帮扶的形式多样化,包括远程医疗会诊、远程医学教育及医疗保健咨询等。但帮扶成本较高、帮扶范围有限。仅通过远程医疗很难发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深层次问题,容易使帮扶停留在表面。

2.4项目帮扶模式

是指大型公立医院根据基层医疗机构的实际需要为其提供骨干医师的培养、协助某项业务技术的开展、帮助发展某项专科等,使基层医疗机构能够逐步独立开展部分适宜的项目,提高自身服务能力和水平,其针对性较强、时效性强。但项目的周期相对较长,使得大型公立医院的正常医疗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12-13]。

3部级贫困县医院护理管理现状

2012年3月19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其官方网站公布了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名单,截至2017年,我国有28个贫困县脱贫,各行各业均承担着艰巨的扶贫任务,健康扶贫面临的挑战与其他行业相比难度较大,而且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县级护理服务能力提升是医疗精准脱贫的基础[14]。但目前县级医院尚未建立脱贫的长效机制,包括护理管理、护理教育、护理业务等方面,如护理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护理人员流失严重、优质护理服务意识差、护理管理者经验不足、开展护理新技术环境差,使得护理服务不能满足病人新的就医需求等[15]。徐厚丽[16]通过自制问卷,针对某省58个贫困县医院护理服务水平进行测评,测评标准分为A、B、C、D档,护理服务处于中下水平者占47.74%,有11.36%处于不及格水平,距离达到优质护理服务水平还有较大差距。护理服务质量是医院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护理管理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护理服务质量[17],基层医院护理管理水平低下导致护理工作发展缓慢,影响了县级医院护理整体水平的提高[18]。国内关于精准扶贫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其他领域,如旅游、农村建设,关于卫生领域方面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医疗方面,包括医疗保障、医院帮扶模式等方面[19-20],但是在护理管理精准帮扶方面没有确切的工作模式,多数是根据1983年国务院提出的对口支援形式,采取派出去、请进来,业务挂钩,组织讲学,专业技术协作等形式,尚缺乏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我国护理帮扶是在政策引导下,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对贫困县医院实施“对口帮扶、一对一帮扶”模式,其中多是根据政策要求进行帮扶,将公立医院的护理管理机制进行套用,而针对不同水平的医院没有帮扶的精准度。目前,护理帮扶开展已有3年时间,但仍然只是简单依附于医疗帮扶,没有充分发挥出护理帮扶应有的作用。查阅相关文献[21],多数仅提到派遣护理人员进行护理管理帮扶,并没有提出明确的帮扶内容和帮扶形式。前期的护理帮扶形式多样,有护理技术实地指导、护理知识专题讲座、参与临床服务实践等,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系统、有效解决基层医院护理工作诸多问题方面,仍存在着识别不准确、扶贫质量低下、针对性差、执行偏差等问题,帮扶工作在认识上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不够深入,帮扶工作未建立长效机制[22]。“水过地皮湿、风过地皮干”成为前期帮扶工作的缩影,尚未从根本上满足病人的护理需求,国家投入的各种帮扶资源没有产生预期效果。现阶段承担护理帮扶任务的三级医院大多有部级或省级临床重点专科,承担着对部级贫困县医院义不容辞的帮扶任务,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有关探索护理帮扶工作模式、建立长效帮扶机制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刘聪香[23]对南昌市护理帮扶需求进行指标体系的构建,指出县级医院对护理帮扶内容需求最高,对帮扶时间需求最低;帮扶形式较好的是派护士到上层医院进修,工作区域、所在科室、职称、最高学历是影响其帮扶需求的主要因素,但对帮扶工作的针对性研究方面,尚不深入。区洁芬等[24]对南海区专科技术帮扶模式进行研究,通过构建护理专科小组,进行临床实地业务查房、案例分析、护理会诊、开展新技术等手段来提升贫困县医院的护理服务水平,但护理帮扶的有效性有待于进一步探索。笔者所在医院前期对部级贫困县医院实施护理管理精准帮扶,在建章立制、临床服务、提高技能和病区管理水平等方面已经初见成效(见表1),有2所被帮扶医院顺利通过国家卫计委和省卫计委等级医院评审检查和验收工作。综上所述,虽然取得了相应的成效,但是在护理帮扶精准度、脱贫成功率、针对性等方面仍然存在差距,护理帮扶模式依托于政策指导下医疗帮扶,只是浅尝辄止,没有针对护理帮扶工作提出明确的帮扶内容、帮扶形式。且针对护理帮扶的研究主题比较分散,属于个案研究,有待于对贫困县医院护理管理精准帮扶做进一步的研究。

4改进建议及应对措施

护理作为一级学科是医学的重要分支,三级医院对部级贫困县护理管理工作模式的构建,不仅有助于促进当地医院护理水平的提高,让贫困县医院病人在当地就能享受到三级医院的护理服务水平,同时,对推进贫困县医院护理各项工作的规范化、精准化,对落实分级诊疗政策奠定坚实护理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4.1确立理论模型

鉴于前期护理帮扶中存在的问题,基于“精准扶贫”的理念和号召,以及在系统理论的指导下,护理帮扶团队应根据政府的总体部署,明确对部级贫困县医院实施“护理管理精准帮扶”的工作目标。Stevenens[25]于1985年构建了护理管理模型,其模型分为资源、管理过程、护理内容43个维度,其中资源维度包括人、物、空间、信息的利用,管理过程维度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指导、控制,护理内容维度包括护理管理、护理科研、护理教育、护理业务。该模型对护理工作进行了全方位的解释,对护理管理帮扶工作全面开展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4.2构思并建立科学长效的护理精准帮扶模式

精准医疗范文3

本文结合精准医学概念,探讨中西医结合临床教育如何在理念上、实践中与现代医学前沿接轨,同时分析中医临床教育与现代医学前沿接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阐述如何在中西医结合教育过程中树立“衷中参西”的根本理念和“兼收并蓄”的学习模式。

关键词:

个体化诊疗;精准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教育

中西医虽有不同的理论体系和历史发展沿革,但二者从诞生之日起,都是以治愈疾病为目的,对于疾病认知模式虽有偏向“形而上”或“形而下”的差异,但其临床疗效的实现,必然都是通过对人体的病理状态进行了调整而实现的。中医现代化科研所作的努力就在于使中医的诊疗方式能够用现代医学的方式进行阐释,在保持中医诊疗思维方式的基础上,有利于深入理解中医药特点和优势发挥的原理,这在中医发展过程中,是有益且必要的一个环节。本文结合精准医学概念谈如何在中西医结合教育过程中树立“衷中参西”的根本理念和“兼收并蓄”的学习模式。

1在理念上中西医结合临床教育与现代医学前沿接轨

由于时代背景和文化不同,中西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形成明显差异。西医的理论是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中医理论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交织在一起,如中医的一些基本概念如气、阴阳、五行,更多地是从哲学的层面进行人体现象的解释,如果只从实证的角度评价,中医理论就会被认为是粗糙和模糊的,然而中医理论这种系统的、整体的、动态的对生命体的认识进而衍生的理法方药体系,恰恰是中医的特色和优势所在,其明确的临床疗效使中医具有了顽强的生命力,对此持一味否定和固步自封的态度都不符合中医认识事物兼收并蓄的特点,而在与现代医学结合时,完全可以“和平共处”“求同存异”,不必强求理论上的融合,而从寻求理念上的对接入手。在中西医结合临床教育过程中,对于最新的现代医学概念,在充分认知的基础上,应该学会与中医学进行比较联系,发现异同之处,从而加深理解。如当“精准医疗”等概念出现时,我们应该在临床过程中将其与中医的诊疗进行比较并进一步加深中西医结合的理解。“精准医疗”(PrecisionMedicine,PM)是近几年提出的新的医学概念,它是通过深入了解每个患者的遗传学和基因组学信息,力争做出达到分子水平的准确诊断,为临床治疗决策和正确用药提供详细的参考依据,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治疗效果[1]。精准医疗是一种基于病人“定制”的医疗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医疗的决策、实施等都是针对每一个病人个体特征而制定的,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是在合理选择病人自己的遗传、分子或细胞学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的[2]。中医诊疗过程自古以来就是一种基于病人“定制”的医疗模式,根据每个具体病人在疾病过程中某一个病理阶段的“证”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中医的“病”“体质”,同时考虑到患者所处的地理环境、气候环境,甚至要对患者的心理状态、依从性要加以考虑,才能算是完成了一次“量体裁衣”式的诊疗。中医将每一个可能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加以考虑,并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加以处理或在医嘱中加以体现,虽不同于现代医学精准医疗借助了先进的现代科技将遗传信息与诊疗相对应,并做到精细、量化,但二者在诊疗过程中“量体裁衣”的个体化诊疗理念是一致的,并不存在冲突,随着科技的发展,中医也越来可能将其诊治方式以更加客观量化的方式加以呈现。认识到这一点,才会具备中西医结合的思想基础。通过深入比较精准医疗与中医诊疗思维理念的异同之处,在中西医结合教育过程中使学生更深入了解中西医各自的优势,在理论上“求同存异”,在理念上寻找共同的思想基础,进一步进行临床科研实践,才能更好地进行中西医结合。

2中西医结合教育如何在实践中与现代医学前沿接轨

在中西医结合临床教育过程中,借助精准医疗等新的技术的出现,将其与中医理念与临床科研实践结合起来,有助于使“衷中参西”的中西医结合原则落实到临床和科研实践中。

2.1中西医结合与现代医学前沿接轨的临床实践

中医与精准医学结合,不是与精准医学比较谁更能做到精准,而是应该思考在临床上如何使之发挥更好的疗效,精准医学目前在肿瘤的治疗中应用较多[3],采用的方法是根据患者肿瘤的特定基因选择一种针对性的药物进行治疗,在此过程中,中医与西医结合的原则应该是“减毒增效”,尽管中药在治疗过程中对肿瘤的抑制作用不可忽视,但相对于靶向药物治疗的效果评价的证据尚未能完全按照循证医学的规则进行,在抗肿瘤治疗时,中医药的特色优势主要不是针对肿瘤瘤体本身,而是着眼于人体的整体状态,依据靶向药物进行“精准治疗”的过程中,患者出现的临床不适症候进行诊治,通过发挥中医药“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的优势,改善临床症候和病理状态,以减少毒副作用,使“精准治疗”能够顺利进行,从而达到“增效”的治疗目标,如中医联合吉非替尼治疗肺癌的研究,已总结出配合吉非替尼肺癌靶向治疗20种常用中药以及核心处方药物:党参、黄芪、金荞麦、沙参、麦冬、龙葵、白英、甘草、黄精、红景天。体现了扶正解毒的基本法则,在治疗过程中特别重视从整体出发,调补肺、脾、肾三脏,灵活运用“培土生金”“金水相生”之法[4]。从临床疗效的角度,更好地进行中西医结合的实践。

2.2医学科研中与现代医学前沿接轨的中西医结合实践

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使医学科研越来越精确,也成为精准医疗得以实现的基础,这些组学的理念与中医的系统观念有相似之处。如“代谢组学”的概念,是由Nicholson等在1999年提出[5]。因其“组”“群”“谱”集成的功能特点,可以更好地反映中医“证”的本质。使其成为证候标准化研究的一种有效的途径,代谢组学的系统研究方法在本质上与中医理论相一致。中医采用多成分多靶点作用方法用于疾病的治疗,与代谢组学的整体观完全吻合[6]。目前已有较多中医联合代谢组学技术的研究,如王喜军等[7]应用高通量、高分辨、高灵敏度的UPLC-MS分析仪器,结合模式识别、专家系统等生物信息学技术,建立黄疸证和阴黄、阳黄证的特征性代谢模式,并从微观角度解读黄疸、阴黄和阳黄证候的科学内涵。王广基院士课题组[8-9]采用GC-TOF/MS分析冠心病不同中医证型(痰阻心脉、气阴两虚、气虚血瘀及气滞血瘀型)患者血浆代谢谱,其结果显示能将疾病组与健康组明显区分,并与临床中医症状分级量化指标显著相关,提示中医分型的物质基础可能正是代谢组学所研究的体内小分子化合物。代谢组学技术有利于助力精准医学的发展,也有助于进行中医“整体观”临床诊疗机制的阐释,从现代科学角度进行中医药的继承与发展,这种理念上的共通之处更易于进行中西医结合。

3中医临床教育与现代医学前沿接轨中存在的问题

3.1信中还是信西的问题

在中西医结合的临床教育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衷中参西”的观念,西医临床诊疗的过程中,以指南为参考依据,而中医临床的特点和优势决定了其临床统一模式形成的难度,因而在进行诊疗活动中,尤其是对于刚毕业的学生,西医的诊疗相对易于操作,中医的辨证相对较难把握,因而在心理上容易认为西医更加客观,中医更加主观,而且中医的阴阳五行及中药的四气五味等与西医学的认知在理论层面较难对应,所以在这个阶段,临床教育对树立中医临床信心至关重要,一方面,要肯定西医的认知模式的实用性,同时,要充分认识中医临床自身的特点、规律和优势,不能一味地在理论层面寻找对应,而要更多地从理念上寻找共同点,如目前西医学对中医扶正、驱邪的理念,未病先防的理念,并不存在认识上的冲突,从中西医的疗效优势上树立自信,进而比较中西医各自的优缺点,然后从相互弥补彼此的不足入手。随着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的深入,加深对彼此的理解,更好地为临床诊治疾病服务。

3.2会不会影响中医思维的问题

中医和西医的思维方式有差异,西医以客观数据作为诊疗的依据,中医通过望、闻、问、切收集的临床资料进行辨证论治,收集到临床信息都必须由临床医生进行主观思维的综合判断,在中西医结合教育过程中,要牢固树立采用中医思维方式进行临床的思想意识,中医辨证论治的整个过程必须完全按照理、法、方、药的思维过程进行,在此过程中西医学的认识作为参考,不能影响到辨证论治的思维过程,否则可能会影响中医疗效优势的发挥。在中西医结合临床过程中,将理念的相同之处作为结合的切入点,将临床疗效的提高作为结合的目的,将机理的阐释作为结合的手段,将理论的差异作为深入思考的方向,在保持自身特点和优势的同时,借助现代科技,借鉴现代医学研究方法,更好地将中医临床有效性的机制和原理加以阐释,使中西医能够进行更通畅的交流,更好地为提高临床疗效作出贡献。

作者:王睿林 单位:解放军第三○二医院中西医结合中心

参考文献

[1]彭亦良,周雄.精准医疗对未来医学发展的启示与质疑[J].中国医药生物技术,2016,11(1):88-90.

[2]夏锋,韦邦福.精准医疗的理念及其技术体系[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10,31(22):1-3.

[4]刘浩,林洪生.基于无尺度网络分析中医药配合肺癌靶向治疗用药与处方规律[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5,33(7):1671-1673.

[6]贾伟,蒋健,刘平,等.代谢组学在中医药复杂理论体系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中药杂志,2006,31(8):621-624.

精准医疗范文4

关键词: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生物;医疗系统

1信息资源系统需求和分析方法

1.1信息资源管理系统

1.1.1系统结构划分

建立信息资源管理系统,需要满足信息应用的集成化、系统化原则[1]。21世纪以后,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发展较为迅速,且计算机技术人才储备较为充足,信息应用管理规范逐渐普及,单位项目对信息需求存在不一性[2]。由此,导致信息管理系统在管理逻辑上逐渐呈现复杂化,信息规模逐渐庞大,决策参照条件增多,对信息资源包含的层面要求更为广泛。因此,单位信息资源需要全面规划,使系统在构建过程中框架更具合理性。分析单位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需求,一般会收集三个层面的业务需求信息数据,分别为信息层面、信息技术层面和管理层面。

1.1.2信息层面

信息层面指单位信息门户,能够提供单位运转所需的数据及信息。一般而言,首先建立信息分析模型,比如财务信息、研发信息、市场信息、信息接收方等。其次,采用面向数据、面向模型、面向业务数据关系以及面向对象等建模方法建立信息模型。

1.1.3信息技术层面

信息技术层面是单位应用信息管理系统的基础支撑结构,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形式随之改变。目前,单位发展往往采用互联网推广和企业门户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单位为了便于将信息资源管理系统逐步变成客户端,以网页化的形式进行应用。信息资源管理系统服务端多样化发展,应用了服务器平台技术,由此实现大数据与面向服务方面的结合。此情况下,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平台服务接口、消息处理事务报备和服务泛化等能力,同时,提高事务数据、数据仓储、数据集群、大数据查询以及存储的能力。基于此,现代信息管理系统在决策及管理方面已具备较为全面的规范,保障了办公效率。

1.1.4信息管理层

信息管理系统中,管理层的核心内容是管理模式的改变。单位管理模式的改变是单位未来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更是当代各单位适应信息时代的策略之一。互联网时代,信息管理已成为决定单位生死存亡的关键。互联网经济与经济全球化相互推动,这也是单位管理模式不断变动的重要条件。由此,大量单位承接互联网业务,对单位管理模式变化有实质性作用,且使管理模式不断趋于完善,提高单位效益。

1.2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及需求分析方法应用

当前社会中,多数单位在信息系统应用方面,信息系统建设具有多样性,广泛集成了系统部分信息。比如,个人计算机间数据共享及部门间信息交流等问题,得到了有效改善。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中,整合了市场信息、服务信息和销售信息,有效应用了客户信息,并将数据传输到企业资源计划系统,便于仓库、财务和采购生产等部门应用,推动了企业营销体系改变,极大促进了企业经营活动的有效展开。通过互联网的应用,集成社会化信息,信息不再受企业内部局限,能够在行业内共享数据,同时,结合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企业虚拟信息集群完成,实现了云端数据信息共享。

1.3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及需求分析方法效果

建设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完成具体目标信息收集、处理、存储和转发等功能,改善信息处理流程,是单位满足信息资源管理系统需求的主要方法。多系统集成和整理、收集、外部数据,通过互联网、云计算等分析网络技术信息,是当下企业及单位在信息化技术应用中需要完善的部分。因此,需要结合系统需求,设计信息资源管理系统,从而达成信息资源管理的预期目标。

2癌症基因检测与靶向诊疗的多元信息管理系统构建

2.1项目研究意义

本文的信息管理系统项目为癌症基因检测与靶向诊疗多元信息管理系统。基因检测技术凭借灵敏度高、精度高、通量高和价格低廉等优势,使制定癌症病人精准医疗个体化方案成为可能。近十年来,英、美等国家大力推动人类基因工程学和癌症精准治疗,癌症诊疗水平显著提高。我国癌症患者的生存期和生存率与美国相比有显著差别。比如,肺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中国为9%,美国为32%;胃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中国小于10%,美国为61%;中国肝癌患者的两年生存率为10%,美国肝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为10.2%。建立基因检测与靶向诊疗信息管理系统,能够有效推动癌症精准医疗体系的技术创新、癌症精准医疗资源的利用与整合,提高癌症患者精准医疗就诊质量,培养现代癌症医疗信息管理的专业技术人才。

2.2项目主要内容

建立移动医疗和信息安全网络采集数据,建设癌症基因数据库,实现数据及生物样本共享,制定精准药物靶向治疗方案,建立医疗信息管理技术培训项目,提供癌症基因检测和靶向诊疗的咨询服务。

2.3项目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建设

本项目中运用大数据分析方法作为主要手段,使用高效且精确的全自动化高通量测序数据分析作为技术核心,并结合计算机管理系统和在线监控系统整合数据,保证癌症患者的治疗方案科学有效。基因检测数据分析管理系统改善后,能够保证时效性,将基因检测生成测序分析和报告,有68h缩减至24~48h,进一步缩短癌症患者的就医时间。靶向诊疗信息管理系统能够根据样本数据自动生成合适的个人诊疗方案,且能够根据数据样本流向、流量、存量进行管理,对患者就医档案进行电子化管理,追踪患者治疗质量、治疗中的用药情况以及患者诊疗效果,保障患者治疗效能。

3结语

要想有效应用信息,最直接的方法是建立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系统的管理信息资源,提升信息管理效率,进而提高信息应用能力。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建立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分析项目信息资源,从而平台化、模块化和程序化构建系统。

参考文献

[1]陈瑜.企业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J].内燃机与配件,2017(3):112-113.

精准医疗范文5

目的探讨精准护理管理在内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内科于2015年6月~2016年6月实施精准护理管理,统计分析实施精准护理管理前后2个月的基础护理合格率、护理文书书写合格率、意外事件发生率、护理并发症发生率、患者满意度。结果实施精准护理管理后,基础护理合格率、护理文书书写合格率、患者满意度均高于实施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意外事件发生率、护理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实施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准护理管理可以提高护理质量,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精准医学是指通过了解病人个体基因、生活环境以及生活方式,将个体化医疗和大数据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有深度地精准用药,实现对病人的“靶向性”治疗[1]。为适应精准医疗的不断发展,精准护理也将成为今后护理实践的重要原则[2],而精准护理管理即为首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精准护理管理,顾名思义,即在精准医学的大背景下,护理管理的内容、方法、方式等方面实施的一系列创新举措。精准护理管理是精准护理的基石与保障,只有精准护理管理措施科学有效,才能保障精准护理服务的有力进行,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提高精准医学的治疗效果。为提高本科的护理质量,以适应形势的发展,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本科于2015年6月~2016年6月实施了精准护理管理,收到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院内科病区拥有床位50张,护士18人,年龄24~39岁,其中大专及以下5人,本科13人,主管护士5人,护师9名,护士4名;工作年限>10年5人,5~10年5人,<5年8人。

1.2具体实施方法

1.2.1改进护理人员的管理制度

护理管理主要针对护理人员,因此首先要改进护理人员的管理制度。①科学配置人力资源。临床护士紧缺是共性问题,一味地增加新护士不太现实,所以如何充分调动院内护士的积极性,充分挖掘院内护士的潜力是关键。在查阅文献和经过院领导同意后,我们实行了护理动态管理。比如门诊抽血上午最集中,我们根据自愿申请调动愿意利用自己时间到抽血岗位的护士抽血,医院根据工作时间给予一定的薪酬。这样既减少了患者等候时间,也实现了人力的最大化。②人性化管理。过去护理人员的奖金是根据科室效益核算的,与护理人员的岗位无关。这就造成了有些护理岗位比较繁忙,比如ICU,神经内外科等,但奖金与岗位付出不成正比,大大降低了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因此护理人员均愿意去效益高的科室。我们尝试将护理人员奖金与岗位挂钩,根据每个护理岗位的工作内容、工作强度、风险大小来综合评价护理人员的奖金,这样就实现多劳多得,大大调动了护理人员的积极性。③提供多种发展机会。根据护理人员的特长,为其选择不同的发展方向,而不是从护士到护士长,再到护理部主任这样单一的发展,比如护士有做管理的才能,可以做护理管理;有做教师的才能,可以成为教师;有做护理的才能,可以发展为专科护士等。

1.2.2运用护理管理系统科学智能管理

①全面管理: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系统对护理人员、护理工作进行全面的监控,除此之外,还可以对想要了解的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比如可以查看某个不良事件不同时间的发生率,从而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的原因,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②科学管理:通过直观的数据报表,管理人员可以持续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统计分析,持续跟踪督促,持续改进,形成了护理质量的PDCA循环管理,从而不断提高护理质量。

1.2.3重建基础护理质量指标体系

不管何时何地,基础护理是体现护理质量的重要方面。管理的目的就是提高基础护理的质量,从而提高患者满意度。重建基础护理质量指标体系,强调用数据监测各种指标,如基础护理合格率、护理文书书写合格率、意外事件发生率、护理并发症发生率等。如通过分析各类不良事件发生的主要人群、时间和环节等,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1.3评价标准

统计分析精准护理管理实施前后2个月的基础护理合格率、护理文书书写合格率、意外事件发生率、护理并发症发生率、患者满意度,其中患者满意度包括患者对住院环境、服务态度、护理操作、健康教育等4个维度的护理满意度。

1.4统计方法

通过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通过均数±标准差(x±s)表示,选择的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选择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精准护理管理实施前后护理质量的比较,见表12.2精准护理管理实施前后患者满意度的比较,见表2。

3讨论

3.1精准医疗因以个体化治疗为基础而被大力倡导,在精准医疗模式里,精准护理是精准医疗的重要保障,而精准的护理管理又是精准护理的基础。因此研究精准护理管理非常有意义。3.2本研究结果显示,精准护理管理提高了基础护理合格率、护理文书书写合格率,降低了意外事件发生率、护理并发症发生率,从而提高了患者满意度。结果表明通过改进护理人员的管理制度,运用护理管理系统科学智能管理等措施大大提高了护理人员的积极性,提高了管理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在此基础上重建基础护理质量指标体系,使有效的管理措施真正落实到临床护理中,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颜巧元.精准医疗背景下护理学科面临的挑战[J].护理研究,2016,30(10C):3713~3716.

精准医疗范文6

1电子技术对医疗行业发展重要性

电子学是一门具有复合型的现代科学,其建立在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综合了物理、化学、生物、数学、材料学等内容,电子技术发展是电子学的延伸,按照科学原理设计并制造电路模型,使其为社会生产提供帮助。电子医学则建立在电子技术基础上,属于现代化生物医学工程的组成部分,也是生物医学工程的最关键分支,例如:计算机、大数据、信息处理、信号传输、电磁波射线都属于其核心技术,通过操作设备来分析生物生命状态,检测量化情况,从而掌握生命机体结构,并根据生理功能与疾病情况做出进一步治疗方案。虽然电子医疗在我国起步较晚,但是通过技术人员的不断努力当前已经得到较好成果,例如:精密注射泵就融合了医学与电子技术,采用电机及其驱动器、丝杆和支架构成,并且有能够移动的丝杆、螺母,所以也可以称为丝杆泵,仅需要在注射器中盛放药液,就可以做到高精度,平稳无脉动的液体传输。电子医学融具有很强的复合型与跨界性,是我国科学技术现代化发展的标志,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电子医学已经被划分为独立性学科,目前在精密医疗设备应用效果较好,联动大数据实现信息在线交互、医疗传感、数字信号传感等内容。例如:当前可穿戴医疗设备就利用自身良好的精准度与效率性,实现了对患者健康的在线监控,生理信息的集中上传,给慢性病管理提供良好支持。

2电子技术在精密医疗设备的应用

2.1电子传感器分析

传感技术作为一种现代化科技,能够对社会多个行业有良好的适应效果,我国研究院了《传感器制造行业发展前景及投资预测报告前瞻》系列文件,表达了其对于医疗卫生领域的贡献。电子传感具有精密性、现代化、智能化、规模化等优势,能够帮助医疗行业向着创新型转变。将电子传感技术应用到医学领域中主要是在设备仪器上装置电子传感器,从而感知患者身体情况,并根据传感信息制定下一步治疗计划,在中控计算机中得到身体物理性质,然后把其整合成数字化内容,录入到数据系统当中,最终便于医疗人员解读数据。当前最常见的电子传感技术就是院内设备检查,例如:CT、X光、细胞检测等等,此类设备的应用不单单是电子传感,同时还有其他多个综合学科的应用,由此可见电子技术具有低能耗、高精密、便携带等优势,融合了生物芯片技术,能够不同类型的生命体进行检测,常见芯片材质有硅类半导体、塑料、玻璃、金属等等,多元化的技术类型能够打破传统医疗体系制约,当前很多家庭式精密电子仪器中也应用了电子传感技术,从日常身体检查、慢病健康监控、急病预警等多个方面发挥出良好效果。

2.2无线网络通信器

当前社会群众身体健康意识越来越强,很多医院都开始应用电子技术加持的精密医疗设备,有效提升设备功能性,减少患者在就医时面对的心理压力以及身体伤害风险,降低各项身体检查的重复性,精准给患者身体病变位置进行判断,并结合实际情况及时制定方案,继续后续治疗计划。无线网络通信在精密设备中较为常见,因为该技术需要前期成本投入比较低,所以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在比较近的距离范围内仅需要低能耗就可以完成数据的高速传播。无线网络通信是一种现代化的单双向结合电子技术,常应用在一些功耗低、近距离的精密设备里,数据显示,仪器精密程度与功耗之间存在正向发展比例,无线网络通信较为实用,所以对于一些需要长期护理的患者有较好应用效果,有效提高医生与患者的沟通效果,通过无线通信能够及时了解到患者个人情况,方便高效掌握就医信息,提高治疗进度。

2.3数字信号处理

可穿戴医疗设备是当前很多家庭选择的一种护理型精密设备,该设备中集成了智能化信息技术、网络中断等内容,利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获取目标信息。例如:佩戴在患者身上,能够利用生物传感器感应心电信号,然后过滤处理后,突出特征性数字信号,按照心电滤波计算公式判断心电参数,从而感应到心电信息的异常,按照:记录-预警-上传-呼叫等顺序流程向控制中心发出信号。当前我国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发展建立在FIR、IIR科学基础上,综合功率谱计算、自适应滤波、维纳滤波等技术,精准提炼目标内容,然后实现综合判断与再处理。这种家庭式医疗设备能够集成无线网络、数字信号处理等多种交互性科学,并且具有小体积、成本低等优势,不用将患者限制在医院当中,方便医生及时了解到患者病情,有良好的精准度,提高医护决策的有效性。

2.4远程病情监控

现代化电子技术精密医疗设备开始逐步应用到社会各行各业当中,包含了生物监测、放射治疗、病情远程监控等内容,例如:X光仪器在融合了电子技术后,结果的精准度与分辨率都有进一步提升,核磁共振、B超检查、内窥镜等设备也能提高精准度,防止病患在进行检查时受到不必要的身体伤害。另外,对于部分有慢性病的患者,电子技术能够有效实现远程病情监控,通过网络传感与数字蓝牙医生就能知道身体情况,实现在线病情检测,提高信息传递的准确性,患者不在需要长时间住院观察,影响日常生活。

3结论

综上所述,信息化技术的繁荣在社会各行各业中都有体现,提高生产力水平,医院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单位,需要给群众提供全方位的医护服务。虽然从发展历史来看,电子技术与医疗医护属于两个独立学科,但是目前二者开始实现高度交互,电子技术能够利用计算机优势完善设备精密度。

参考文献

[1]黄家富.精密医疗器械设备维修与保养的必要性探究[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9,25(02):175-176.

精准医疗范文7

认真贯彻脱贫攻坚重要指示和总理的批示精神,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当前重要的政治任务和中心工作来抓,紧紧围绕贫困人口脱贫增收目标,推进各项扶贫政策落实。

1.保障住房安全,积极推进安居扶贫。整合危房改造、移民搬迁及乡镇统建保障房改造等政策,帮助19户贫困户享受危房改造政策。硬化入户路20户,改水38户,改户厕31户。

2.保障义务教育,坚持扶贫先扶智。2019年,我镇共有85名学生享受春季寄宿生补贴,共计62375元;筹集爱心助学基金10万元,帮助217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极大减轻了贫困学生经济负担。

3.保障基本医疗,夯实社会保障。建立医疗结对帮扶台账,组织入户健康体检,精准帮扶患病贫困户。2019年为206户贫困人员代缴了城乡医保、城乡居保,张贴健康扶贫一对一帮扶联系卡张。建设古坑村卫生计生服务,保障基本医疗服务。同时,积极宣传城乡基本医保补偿、大病保险、贫困人口疾病医疗补充保险、民政医疗救助四道保障政策,为8户申请了民政大病救助资金9.67万元。

4.增强“造血”能力,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坚持主导与特色相结合,做好生态旅游综合开发及特色农业发展,发挥产业扶贫辐射带动作用,提高产业覆盖率、提升贫困户造血功能。2019年发展蔬菜产业扶贫基地1个,共向41户贫困户发放产业奖补资金4.489万元。同时,积极宣传“产业扶贫信贷通”政策,鼓励有发展产业意愿的贫困户办理贷款,提高脱贫致富的内生发展力。

5.提供就业渠道,增加经济收入。建全贫困人口劳动力台账,积极推介贫困劳动力到园区、乡镇企业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就业。我镇将就业创业精准扶贫与技能培训有效的结合起来,提高了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贫困劳动力提供就业培训一期,共计25名贫困劳动力人口参加培训。

6.完善基础设施,推进项目实施。2019年,为着力保障扶贫资金落到实处,充分利用整村推进项目资金实施古坑村整村推进项目48.6万元、四组水利工程13.6万元、贫困户边缘户五改工程4.7万元、贫困户五改工程12.9万元,润洞村田心竹头下围老围新农村建设点饮水工程17.8万元、田心片贫困户五改工程29.8元、上围片贫困户五改工程29.5万元、上围三、四组道路硬化工程12万元,墩头村坪坑香火堂通组道路硬化工程14.1万元、中迳二组通组道路硬化工程22.4万元、公共厕所建设项目22万元、贫困户五改工程4.8万元和边缘户五改工程7.9万元,共计13个工程240万元。并建设古坑村安置点基础设施工程,贫困户生产生活得到巨大改善;着力打造具有知青文化元素的圩镇,充分利用国开行资金100万元建设了横黄公路古坑段两边水沟工程、圩镇街道入户路及门坪改造、地质灾害点排水沟建设工程、圩镇农贸市场基础设施工程(扶贫农产品交易中心)等4个工程,古坑圩镇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大力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耗资180万打造三个村共计9个新农村建设点,奏响乡村振兴的时代强音。同时,为做好6.10灾后重建工作,计划投资180多万重建古坑润洞村7座桥梁,全面保障居民通行顺畅。

7.加强制度衔接,推进兜底保障。2019年我镇根据“应保尽保、应退尽退”的原则,依据对象家庭状况和经济收入状况变化,建立起民政救助对象纳入、退出关口畅通,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机制。目前,林场农村低保对象125户259人,农村分散特困人员3户3人,其中纳入建档立卡低保户118户246人;未纳入建档立卡低保户10户、16人;纳入户数占比92%,纳入人数占比94%。城市低保11户17人;其中建档立卡3户5人;城市分散特困人员1户1人,纳入城镇困难群众8户11人。

精准医疗范文8

关键词:重症监护;医疗;数据可视化;发展前景

1引言

近年来,“互联网+医疗”系统的广泛应用,使得各类医疗信息急速增长。数据可视化应用概念,覆盖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医疗数据精准研究对中国医疗整体领域发展、国民健康状况预测、医疗护理精准护理等方面都起到核心作用。为了应对大量医疗数据、更为复杂的病情走势、医患关系紧张等医疗问题,医疗领域需要进一步得到技术上的支持和创新。数据可视化技术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通过分析国内外众多机构或团队对医疗数据可视化研究的情况得知,在数量巨大的医疗数据面前,可视化研究技术效能还是比较低下。医疗数据可视化研究尤其是对一些类似重症监护医疗方面的探索,就显得尤为必要。选择重症医疗数据做可视化技术研究的原因是衡量一个国家和社会在医疗救治方面的关键指标和重要医学工作之一。其涉及内容包括:病历多、病情杂、场景多、环境差异大、用药范围广、多样性数据复杂。如果要在复杂环境及复杂数据的基础上克服技术的障碍,则需要对可视化技术不断做出技术研究和技术突破。

2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目前在IEEEHEALTHCOM会议、中国医疗科技大会、CCF可视化与可视分析大会(ChinaVIS)等国内外众多医疗信息化顶级会议上都提到医疗数据可视化问题。目前对医疗数据可视化的研究非常火热。在科研论文领域上,医疗数据可视化相关的论文也是逐年递增,趋势颇高。从宏观角度分析,国内国外基本趋势保持一致。

2.1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在国内,对医疗数据可视化研究的载文相对比较集中,如《医学信息学杂志》、《医疗卫生装备》、《中国数字医学》等。上述载体主要是以医疗大数据可视化在辅助智能决策上的应用。根据大量文献,目前国内医疗数据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数据采集、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近些年,相关文献数量呈指数式增长[1-2],研究主题逐步多元化和细化[3]。2020年病毒肺炎疫情席卷全球,突如其来的“灾难”让全球的人类、医疗体系都在经历一场严峻的考验。虽然国内医疗信息化建设已经有了初步的进展,但是当面对大量病毒患者的集中发病、病情陌生、复杂等问题时,还是出现了数据设计方向不断变化、数据维度越来越多的情况,导致数据展示和分析有很大的困难。由此得出,国内医疗数据可视化建设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目前很多学者在从事、思考这方面的研究工作。科研技术的成功,不仅可以提高疫情防控效率,降低感染风险,保障数据安全,维持数据完整、系统,还对后续的疫情防控提供进一步的参考。急危重症综合救治方面,国内相关机构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建立网络信息平台,处理相关数据[4]。针对数据来源复杂、分散等问题能结合具体场景提出具体的数据可视化方案等较为具体的研究领域也有所涉及[5]。在重症医疗领域的数据可视化研究文献中,国内中医药在重症医学方面的应用领域有较大的关注度[6]。重症医疗可视化技术应用研究目前在医师规范化培训辅助教学等教育领域中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7]。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可视化技术辅助教学会使数据更加直观、全面,对规范培养医师专业知识、实践技能操作能力的提高以及教学质量的提升有很大促进作用。对于重症医学领域来说,数据可视化技术研究和机器学习模型是应用比较晚的领域。目前成功落地的大数据AI系统,大多集中在影像医学领域,在血液管理和输液治疗等方面也有应用。但这些大多处于一个“项目”阶段,创造价值还有待于提高。就重症病情而言,通过数据可视化技术和机器学习建模,构建早期预警模型,在早期医疗AI刚兴起时很火热,但同样存在所建立的模型没有应用价值的问题。综上,国内众多机构或团队,对医疗数据可视化都在进行研究,但其可视化的效果还有待于提高。这对要求较高的重症医疗方面的实现来说还肩背难望。因此,对辅助精准医疗数据可视化技术的探索还有待于投入和提升。

2.2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目前,国外发达国家已有较成熟的医疗数据可视化服务平台。他们作为医疗数据建设先行者,非常重视医疗大数据的开放和共享。国外对医疗数据可视化技术的研究,除了有促进人类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领域[8],还提出了另一个方面的研究领域,即注重于去发现如何发掘和分析研究结果的方法,并验证研究发现的真实性。同时将研究结果整合到医护方面[9],实时动态地获取病人的实验数据,及时进行数据挖掘和数据可视化分析[10-11]。重症患者护理一直是重症医疗领域的“重头戏”。救治完成后,从ICU病房出来后的病人是否患有ICU后综合征[12],疫病的严重程度,以及延续性护理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等[13],都是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综上,国外就重症患者延续性护理的刊文情况较为集中,对此方面的研究较为重视。就医疗数据可视化的研究、分析与应用,国外相关研究机构对其理论研究更为重视。目前国外同样存在日益增长的医疗数据和复杂的医疗数据类型以及日益复杂的医疗环境等问题。研究出医疗大数据可视化分析工具是辅助医护利用智能化、信息化的清晰数据进行诊疗的迫切需求。

3应用前景

对医疗大数据进行可视化研究,潜力大,涉及面广泛,符合目前科技发展的要求,存在巨大的应用前景。首先,在个人方面,对个人生活、工作、饮食等与人体健康相关性较强的数据通过医疗大数据可视化研究得出用户短期、中期、长期的健康预测,从而使人们能够及时了解自己身体各项健康指标的状况,并做出相应的预防工作。其次,在医疗领域方面,能促进医疗行业的精准医疗发展。医疗数据可视化可以支持临床决策。临床决策系统能够有效帮助医护人员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及时对症下药,提高治疗速度和精准度。面对类似重症病情的场景,能够及时准确地做出相应的病症预判和医疗治疗。在就医和开发医疗监护系统时,发现病人的生命健康问题在重症室内非常关键,也非常紧迫。简单的护理延长或护理监控不到位,很可能造成一个生命的结束。重症患者,身体各项指标都是需要紧急关注的数据,并且能够通过数据可视化和正常人的身体水平进行比较。这是提高诊疗过程中救治率的关键点。最后,可以促进医学研发及保障病人的安全性。针对疾病相应的药物制造、用药计量、治疗方案及措施等能进行不同维度的数据建模研发分析,对研发过程中存在的安全性、有效性、反作用等进行实时跟踪及调整。目前就重症医疗领域数据可视化研究有几个问题。首先医护人员和数据可视化分析员没有很好地进行结合,二者仍各司其职,没有合作。这就导致目前医疗数据可视化研究与实际相脱节。其次,研究模型过于繁冗。这对数据可视化专业性不强的医护来说,使用起来就会有困难。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调整医生和数据可视化分析员之间的关系。医生和数据可视化分析员之间应当是产品经理和程序员的合作关系。医生提出要求,可视化分析员来具体实现,并给予医生技术指导和协作,共同研究。(2)将模型“简单化”、可视化,把预测结果和相应的特征变化更直观地表现出来。如此,医护才能更精准和快速地采取应对措施,从而提高救治效率。我国医疗数据可视化建设发展起步较晚,但相关利好政策频出,其发展已上升至民族及国家战略,初步形成良好的发展趋势,但仍面临数据挖掘和可视化转化。从更多的临床应用需求来说,医疗数据可视化还面临着很大的机遇和挑战。医疗数据可视化研究是符合国情的必然发展趋势。数据可视化突破了传统数据收集的局限性,表现力更强,信息量更充足,充满新颖性,信息密集,可以进行多元交互,适应医学大数据的时代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医疗领域的数据类型会更加复杂,数据记录也会更加庞大。要想解决“消化”好大量的数据问题,就必须对数据挖掘进行深入解读。

4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