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下商业养老保险发展探讨

金融科技下商业养老保险发展探讨

摘要:以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金融科技正在给保险行业带来一场颠覆性的巨变。金融科技渗透于整个保险产业链,帮助保险公司进一步提升运营效率,挖掘增长潜力。三支柱养老保险在我国的发展并不均衡,目前主要依靠基本养老保险,大力发展商业养老保险有赖于金融科技的支持,从而有效解决商业养老保险存在的基础数据薄弱、保险公司长期经营能力存疑、专业创新人才稀缺,以及我国民众商业养老保险理念相对落后等问题。

关键词:金融科技;养老保险;商业养老保险

1金融科技概述

根据金融稳定委员会(FinancialStabilityBoard)的定义,金融科技主要是指由新兴的网络信息技术,包括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驱动的新兴业务模型,它们向金融市场和金融服务业务供应新的技术应用以及新的产品服务。现代金融科技距今已有150年左右的发展历史,但金融科技在中国的起步较晚,1992年,中国科技金融促进会的诞生标志着金融科技在中国的落地生根。

2金融科技为保险领域带来的变革

如今,随着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新科技的不断涌现,金融科技给保险行业带来了全产业链的变革,在推动完善整个行业基础设施的同时,进一步提高行业的发展质量和发展速度。随着金融科技对保险产品、市场、渠道、定价、核保及理赔等整个保险价值链的渗透,其最终将成功构筑全新的保险体系和运营生态。

2.1深度数据挖掘,定制保险产品

一款好的保险产品,必然是可以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对于保险公司而言,有效且充分识别和挖掘需求方的需求至关重要。相比较传统保险,如今通过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利用大数据进行建模,保险公司可以更加准确地识别客户需求并进行产品设计。借助科技的力量,可以提高筛选精度并提前锁定消费者,对于一部分保险需求还可以做到根据客户风险特征定制化产品,激发出保险更大的商业价值。

2.2爆发计算能力,提升运营效率

随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居民的保险保障意识与日俱增,人们对健康保险的需求增加,对健康险的付费意愿也随之提高。根据艾媒咨询的统计,仅有11%的受访网民没有购买过商业保险的经历,同时接近60%的受访网民年均的商业保险支出在1000元及以上。为此,即使是在我国经济增速下行的背景下,保险行业依然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借助云计算、大数据等金融科技手段,通过人机结合、机器替代等创新业务处理方式,保险公司将进一步提高运营效率,提升业务处理能力,挖掘增长潜力。

2.3机器替代人工,增强服务品质

得益于科技的加持,如今机器已经被广泛运用于多个保险业务环节,甚至在部分环节实现了对人工的替代,在降低保险公司人力成本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保险公司的服务品质。特别是在客户触达环节,以智能保顾为典型的人工智能技术进一步增强了保险的服务属性。金融科技通过机器替代或人机结合的方式,通过向客户提供全天候专业、及时的服务,提升客户满意度,同时可以帮助保险公司有效识别瞒报、骗保等风险事件,降低保险公司面临的客户端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提升保险公司的风险控制能力。

2.4创新保险科技,增强业务能力

在传统的保险业务中,保险公司主要是运用大数法则对风险事件进行预测,并基于精算结果向投保人收取保费,并为其提供遭遇特定损失时的资金保障,从而实现客户风险转移的目标。在金融科技对传统保险业务的冲击下,客户需求已远不满足于风险事件发生后的风险转移,如今,有效运用新科技对风险进行事前预测和防范,提升客户应对客户风险的能力,成为保险公司创造价值的抓手。

3三支柱养老保险在国外的体现

三支柱养老金模式是世界养老金体系的普遍模式。20世纪80年代,全球人口老龄化逐渐加剧,在那样的背景下,许多国家面临工资水平不及养老负担的压力,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在综合智利和其他国家养老金改革经验的基础上,世界银行提出了三支柱养老金改革模式,旨在预防老龄化危机,缓解各个国家老龄化压力。

3.1第一支柱———公共养老金

第一支柱公共养老金为养老者提供了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以澳大利亚为例,澳大利亚的国民年金就相当于第一支柱养老金,其中男性需满足年龄到达65岁,女性需满足年龄到达60岁,且连续10年居住澳大利亚,即可有领取资格。此外,养老金领取者的配偶即使没有满足享受福利待遇的资格,也可以领到一定的抚恤金。在一些国家,公共养老金覆盖所有人,而在另一些国家,只有少数人可以享受公共养老金。在第一支柱的保险服务形式中,政府对这笔公共资金进行管理和投资,并根据需求将保险资金打回给个人账户。

3.2第二支柱———职业养老金

第二支柱职业养老金指的是由政府设置好相关的优惠政策来充分鼓励每个劳动者在有能力劳动的时候积累养老资产,并且由劳动者的雇主支出一部分收益来一起配备成一笔养老资金。1991年澳大利亚政府立法通过了超级年金保证制度,该制度要求雇主为其雇员向经批准设立的职业养老金基金缴费。职业养老金的主要目标是保证劳动者在失去劳动能力以后仍然能够保证其生活水平与退休前无太大区别。第二支柱养老金通过投资来确保养老金增值,同时发挥养老保险的作用。部分国家有对应的组织将来自企业的职业养老金进行集中的管理、运营和投资,从而使投保者受益。

3.3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

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是居民根据自身的经济状况以及风险承受能力,自愿购买的商业养老保险,其服务形式主要体现为保险公司按合同约定来支付养老金。国外养老保险的制度设计几乎都是以商业养老保险为主的,且基本都采用账户模式,美国和澳大利亚直接将个人养老金命名为个人退休账户。个人养老金的主要优势在于保证账户资金的同时,被保险人还能享受投资收益和税收递延优惠,税务机构可以在投保人退休后准确地对养老金进行征税,而投保人则能够准确掌握个人养老金的相关信息,对退休后的收益形成合理预期。

4我国商业养老保险发展现状

4.1我国养老保险体系概述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我国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重为13.5%。依据1956年联合国《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确定的划分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时,代表这个社会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如果占比达到14%,代表这个社会进入到严重影响经济的超老龄社会。由此可见,我国已经确定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且非常接近超老龄社会。我国养老体系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分别是基本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就目前来看,我国养老体系三大支柱的发展并不均衡,其中,基本养老保险在养老金规模中占最大,是我国社会养老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伴随着老龄人口在总人口中占比的提升,有关于养老保险的支出逐年上涨。目前,我国养老保险的大额支出以财政补贴为主,这使得财政压力不断增大。随着我国建立个人储蓄养老保险的进程开始加速、个人税收递延型保险试点、公募养老基金的推出,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补充养老保险分为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由于补充养老保险在我国的发展起步较晚,相较于部分发达国家差距明显,还有非常多的潜力可以被挖掘。总体而言,我国的企业年金覆盖率仍然保持较低的数值,并且其主要覆盖对象依旧以东南沿海等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个人储蓄养老保险在我国的发展同样滞后,目前尚未制定出成体系的规则。但是,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对养老保险体系的作用不容忽视,我国在这两个领域仍然需要不断努力进行开拓。

4.2我国商业养老保险的种类

我国的商业保险产品中可以起到养老保险作用的主要分为四大类,分别是传统养老保险、万能险、分红险以及投连险。就传统养老保险产品而言,其特点在于收入稳定,基本不会产生亏损,但是,一旦经济发生通货膨胀就会使得货币贬值,对用的养老金就会面临贬值的风险。对于万能险而言,此类产品会设有一个最低额度的利率,能够有效降低通货膨胀带来的影响,同时该类保险产品缴费灵活,保额可调整,但这类产品是需要长时间经营的,所以对年龄大的投保人并不划算,如果是为了满足养老的需求需要提前规划。分红险同样会设定一个保底的金额,且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获得保险公司盈利产生的分红,但是,分红收益的高低没有办法被准确预测,主要取决于市场行情、政策支持以及保险公司自身的经营能力等因素。最后,投连险产品主要以投资为主,相较于传统的养老保险更像是理财产品,带来高额利润的同时也可能导致巨大的亏损,因此就其适用群体而言,并不一定适合中老年人,反倒更适合于风险承受能力更强的年轻人。

4.3我国商业养老保险发展阶段

目前,我国的商业金融发展迅速,但其中商业金融保险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相较于其他国家,我国的商业养老保险发展的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相符且差距明显,但同时这也意味着我国商业保险市场空间巨大,尚未得到有效开发,亟须政府进行积极的市场引导,并制定相关的支持政策,建立完善的监管制度。就养老保险账户规模来看,我国商业养老保险的密度和深度相较于国外养老保险市场仍有比较明显的区别。根据慧择奇点研究院与西南财经大学“人口老龄化与老龄金融创新发展”研究团队联合的《商业养老保险消费新趋势》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第三支柱商业养老保险密度仅为339.74元/人,远低于美国的1258.7美元/人,同时,我国的养老保险深度为0.48%,而美国第三支柱个人退休账户的保险深度为2.3%。就法规制度来看,以税收优惠政策为例,参考国外先进经验,我国依据国内市场情况制定了《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国发[2000]42号),根据规定,企业最多提取不超过职工工资总额4%的资金购买企业年金,并享受税前列支的税收优惠政策,但在实际操作层面依然出现了工资总额界定标准不明确等问题,导致了政策落实慢、优惠福利小等缺陷,影响了国内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

5我国商业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

5.1基础数据薄弱

我国的保险业本身起步较晚,特别是针对人身保险,有关我国的疾病发病率和人口死亡率的基础数据积累不足,大数法则的作用有限,影响了风险定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虽然有发达国家的经验可以借鉴,但考虑到各国的人口情况差异,外国的保险业数据只能提供部分参考。也正是由于薄弱的数据库,目前市场上人身保险产品的定价普遍较为保守,且产品的同质化程度严重。

5.2保险公司长期经营能力存疑

养老保险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养老保险对于保险公司而言是一笔长周期负债,且对于资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都有很高的要求,这就对保险公司的长期经营能力提出了挑战。我国的保险公司成立时间不长,相比较国外发达保险市场中的百年保险公司,我国的保险公司并没有经历过多个生命周期,长期风险控制能力、资金运作管理能力存疑。就目前来看,在日益激烈的竞争和非标准化的市场环境下,部分保险公司暴露出了在处理速度与效益的关系上重速度、轻效益的问题,风险管理意识和风险控制水平低。在短视的经营理念下,部分保险公司过度依赖传统的、单一化的保险产品,创新能力不足;公司治理结构混乱、销售人员留存率低,而最终体现为公司在盈亏平衡附近挣扎。

5.3专业创新人才稀缺

科技的飞速发展创新了行业技术,也对行业运行生态提出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面对金融科技的冲击,传统保险公司仍处于被动接受和尝试适应的状态,其专业创新人才的缺口尤为显著。其一,在产品创新方面,企业缺乏真正引领和掌握保险科技的高素质人才,保险科技的应用多为服务外包,相关技术研究和创新没有被视作企业核心竞争力而存在,特别是在中小型保险公司,该现象尤为明显。其二,在机器替代人工的趋势下,就目前而言,机器并不能很好地替代人工进行以养老保险为例的长期保险的销售,而销售人员如何借力保险科技提升自身展业水平仍有待探究。

5.4民众商业保险养老理念相对薄弱

首先,我国民众对于商业保险的认知较为浅薄,对于什么是商业保险、各商业保险产品可以起到哪些作用没有很好的认知。究其原因,很大一部分在于我国保险公司前期的野蛮生长,各种销售误导使得民众对保险公司缺乏信任。加之到目前为止,市场上的保险销售人员依旧存在专业度不够、纠缠性销售等问题,使得民众对商业保险进一步反感。其次,在当前的市场中,“养儿防老”和“公共养老”的传统观念仍然盛行,公众对商业养老保险的认知较为浅薄,对于养老保险第三支柱的作用和意义知之甚少,许多人缺乏对未来养老保障需求的清晰分析和评估,缺乏长期投资的概念。

6金融科技在商业养老保险运营中的应用

6.1挖掘养老行业基础数据

人口老龄化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面对逐年攀升的公共养老金支出,如何提前做好养老规划,是如今的“70后”“80后”甚至“90后”必须面临的问题,也是摆在保险公司面前的巨大商机。如前所述,由于基础数据薄弱,当前保险公司给到的养老保险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创新性。为此,保险公司应当借助金融科技打通数据渠道,深挖基础数据,实现产品的创新性和定制化。譬如,通过可穿戴设备,收集特定年龄段人群的健康特征数据,并对单个客户的健康情况进行管理和预测,进而提供差异化的、定制化的养老保险产品。

6.2提高保险公司长期风险管理能力

保险行业是经营风险的行业,保险公司在向客户提供风险转移服务的同时,其自身也面临各式各样的风险。对于提供商业养老保险的公司而言,尤其需要思考如何有效提高公司自身的风险经营能力,进而夯实公司的长期可持续发展预期。借助云计算的算力,依靠大数据的输入,保险公司可以对风险进行建模,有效预测可能的风险事件,并提前做好防范措施,进而提升公司的长期风险管理能力。

6.3参与保险公司人员管理

保险科技可以被充分运用到保险公司的人员管理过程中。从保险公司员工的招募、培训,到入职后的日常工作,保险科技正在逐步渗透其中。以保险销售人员的管理流程为例,通过大数据比对,多家保险公司已形成了高成功率的销售人员图谱,并借助人工智能对面试人员进行筛选,提高人员招募的效率;开发各类APP对人员进行持续培训,提高人员素质;通过各类展业APP辅助销售人员提升展业成功率。

6.4普及商业养老保险理念

提升民众对保险业的认可度、增强民众对养老保险重要性的认知,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政府层面加大对保险业的支持和宣传力度,需要公司层面不断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并多渠道塑造良好公司形象。就金融科技的应用层面,借助互联网,保险公司可以通过网站、手机APP等多渠道接触潜在客户,并通过智能投顾24小时提供咨询、出险、理赔等服务,在为客户提供多样化产品的同时,培养客户的保险意识、纠正客户的养老观念、养成客户的保险习惯。

参考文献

[1]王丽辉.基于保险“长尾”的保险科技理论与策略探析[J].财会月刊,2018.

[2]姜珊,李婧一.商业保险参与养老服务发展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8.

[3]党雪.金融科技在养老金融发展中的赋能作用与路径[J].西南金融,2021.

作者:陆晶 李取洋 王酩翔 单位: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