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经济下电子商务物流运营策略

网络经济下电子商务物流运营策略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在人类生活中的使用领域越来越广泛,受到网络的影响,人类的生活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互联网的引导下,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经济形势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本文将探析网络经济背景下的电子商务物流运营策略,以期能够有效的解决当前物流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电子商务;物流运营;策略

现代社会追求效率与创新,市场呈现出多样化需求,致使服务也呈现出多功能发展。当前,电子商务已经成为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主流形式,但仍无法避免存在诸多问题,物流企业想要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就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的实现管理创新,与信息技术有效的结合。

1当前物流运营存在问题分析

1.1基础设施落后

物流企业在运输、管理等工作上都需要搭配大量的基础设施,但就目前来看,许多物流企业的基础设施管理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在电子商务背景下,人们对于商品运输的速度以及提供的服务都有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基础设施早已无法满足当代物流发展的需要。

1.2物流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不高

我国信息化发展时间较晚,且缺乏专业的信息技术,这些因素都导致了我国物流行业的信息化程度不高。就管理方面而言,物流企业没有构建完善的网络信息化管理体系,即便利用互联网进行管理,在许多环节上也仍需要依赖人工操作,致使物流智能化与自动化始终没有办法实现。此外,信息数据无法共享也是阻碍物流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工作人员缺少技术上的交流,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也不高。

1.3物流配送成本高

通常物流配送的运输费用大都是固定的,例如我们要在网上购买十元钱的商品,配送费就需要五元钱,但要是换成五十元的商品,运费仍然是五元钱,对于十元钱的顾客而言,这五元的运费价格就显得很高,因此,在大多数顾客的眼里,运费的价格都是偏高的。随着网站运营规模的不断扩大,知名度也越来越高,电子商务想要更好的求发展,就必须学会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做好成本控制与管理工作。

1.4人才缺失

近年来,物流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人才的需求量不断上涨致使人才资源缺失,尤其是物流运营、现代管理、国际英语等方面的人才供不应求,这也是导致我国物流服务质量始终跟不上国际水准的一大重要因素[1]。

2网络经济背景下电子商务物流运营策略分析

2.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虽然与过去相比,我国物流产业已发生巨大的变化,但仍然难以适应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对此,我们需要从长远出发,建立起适合电子商务发展的基地。对城市的交通枢纽、物资价格、沿海港口、适合使用的交通工具等进行充分的考虑,有效的结合经济发展规律,将科学技术渗透进物流技术与管理中,不断的加强学习与实践,以推动电子商务在物流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2健全信息化物流管理体系

物流企业的发展需要内外兼修,因此需要外部环境与内部管理的相互搭配。物流企业要从物流的配送方式、信息收集以及资源共享等方面入手,实现物流管理的信息化与自动化,以提高配送服务质量,最大限度的满足客户的需求。此外,我国也要实现向智能化方面的靠拢,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与社会发展需求,不断引进国外现代化技术,为我国物流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技术上的支持,最终实现物流智能化管理,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

2.3明确物流发展方向

除物流企业自身外,相关部门也应当加强对物流企业的重视力度,结合物流发展规律,编制出具有实际效益的规章制度,不断的规范物流基础建设,促进物流企业与国家的协调发展,在此基础上构建物流设备规划的公共平台。政府需要加大对我国物流企业的扶持力度,消除一切阻碍我国物流发展的因素,打造公平、公正、和谐的外部环境,为物流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条件。有关部门也需要不断的转变自身职能,强化服务意识,努力的解决物流跨区域经济中遇到的问题,有效的提升物流服务质量[2]。

2.4加快人才培养

物流企业应当加强与高校间的和合作,以实现人才订单式的培养,一方面能够强化学生的专业素养,另一方面也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高校教师能够通过长期的观察,寻找出更适合学生发展的途径,并制定针对性的学习与实践计划。此外,企业内部也应加强对在岗人员的培训,定期开展讲座与技术竞赛等活动,将员工的实际工作情况纳入到考核范围等,只有这样才能够为企业培育出专业素质过硬的人才,从而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水平。

3结束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几乎覆盖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种形势下,传统的物流管理已经很难满足现代客户的需要,物流企业想要实现自身的突破,就需要从电子商务入手,结合先进的管理技术与设备,实现管理上的创新,进而更好的为社会提供经济服务。

参考文献:

[1]秦臻.电子商务环境下第三方物流运营模式的研究与优化[J].价值工程,2017,36(27):78-80.

[2]覃凯.“互联网+电商”背景下的京东物流模式研究[J].电子商务,2017(10):1-2.

作者:刘莹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