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创新

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创新

【摘要】在“互联网+教育”的全新时代背景下,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提出灵活又科学的创新改革措施,提高市场营销专业人才教育的整体质量。本文在对传统教育模式和“互联网+教育”模式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设置,最终构建了实施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互联网+;互联网+教育;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对“互联网+”和“互联网教育”的研究者主要是一些互联网工作者和从事在线教育和教学技术的相关人员。马化腾的《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一书中从理论角度、实践经验等,指出了“互联网+”的本质和特性,以及互联网与各行各业连接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王晨、刘男(2015)研究了中国在线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发展前景,以及在线教育对传统学校教育的影响和变革,为互联网+专业人才培养的可能性指明了方向。王乔峰,曹效,英路璐(2015)对“互联网+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杨宗凯(2018)研究了高校“互联网+教育”的推进路径与实践探索。在国外对于互联网教育的研究中,加南大西蒙弗雷泽大学教授琳达•哈拉西姆(LindaHarasim)是在线教育的开拓者,提出了在线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是协作学习理论与实践。在线协作学习要经历生成观点、组织观点和心智交融三个具有迭代性的过程,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和协作推进课程的进展,并根据讨论活动的要求选择课程内容,而不是现有课程内容在讨论学习。美国的海伦•克朗普顿博士和英国的约翰•特拉克斯勒(JohnTraxler)教授提出了使用移动技术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提问。史蒂芬•道恩斯提出了“学习与绩效支持系统”的概念,从学习法和方法论角度讨论了慕课在整合、使用和分享开放教育资源方面的作用。

二、传统教育模式和“互联网+教育”模式比较分析

通过对目前的传统教育模式和“互联网+教育”模式的比较分析发现,首先传统教育中多采取“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灌输,缺乏引导、启发以及对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其次,在传统的课程教学中,教师的课上讲解环节为信息传递过程,课下作业完成为知识内化吸收过程,缺乏教与学的双主体教学,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后,采取共性、集中、统一的教学方式不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挥及全面发展“互联网+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理念的颠覆,改变了知识体系构建观念、教育模式以及教育制度设计。首先,进入互联网时代,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多元化,知识循环方式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而有利于改善学生知识结构,拓宽学生思维,提高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其次在“互联网+教育”模式下,“信息传递”学生可在线上自己来完成,在课堂教学阶段,是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中实现对知识“内化吸收”,从而实现了翻转课堂;最后,通过MOOC等网络公开课形式获得职业或技能培训的学历认证新体系,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教育体系设计。

三、“互联网+”时代下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设置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本科院校应培养综合型、应用型、创新型的营销专业人才。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应该以“顺应时展需要,培养满足互联网时代企业需要的市场营销人才”为基本原则,改进传统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且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在“教、学、研、做”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1.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1)知识要求。营销从业人员需要具有广博的知识面,包括数熟悉掌握经济学、数学、统计学等基础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熟练掌握市场营销专业的基础理论和管理方法,熟练运用市场营销管理的定性、定量分析工具;掌握本学科理论前沿与发展动态;了解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等方面的通识性知识。只有具有完善的知识结构和充足的能力才能解决好营销工作中面临的各类问题。(2)能力要求。专业能力是学生具备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决定了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否更好的展现自我价值。能力要求包括能够运用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解决营销管理工作中商务谈判、市场调研、市场评估和市场策划、互联网、新媒体传播等实际问题,具有较强市场分析能力;具有一定的英语阅读交流能力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综合运用能力;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组织协调能力与探索性、批判性思维能力,不断尝试理论和实践创新;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通过课堂、文献、网络、实习实践等渠道获取知识;善于学习和吸收他人知识,并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3)素质能力。营销从业人员除了具备营销专业相关知识外,还需要具备极强的素质能力,主要包括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能将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融于到具体的营销实践工作中;具备发现市场营销管理问题的敏锐性和判断力,掌握创新创业技能;具有时代精神和充满责任感地工作。

2.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模块

(1)通识教育模块。通识教育模块是培养人的内核能力的教育,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主要涉及的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高等数学、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基础、信息检索、创新创业基础等。(2)专业教育模块。专业教育模块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专业教育模块主要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为了强化学生对专业课知识的掌握,以及提高实际应用能力,开设了与专业课相匹配的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包括社会调研、行业调研、企业经营决策模拟、市场营销专业实习、市场营销毕业实习等环节。使得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将专业知识转化为专业能力和创新素养。(3)个性教育模块。个性教育模块主要是为了培养适合于营销工作岗位的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为了更好的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要求,所开设的课程包括电子商务概论、网络营销、大数据营销、新媒体营销、营销工程等。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加强了对于新媒体营销、新零售、B2B、B2C、C2C等课程体系的构建,能够更好的培养顺应时展的营销专业人才。

3.“互联网+”背景下多样化的课程体系设置

(1)以企业和市场为导向。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应市场为导向,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相应的开设对应的课程。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更多能实际应用的知识,将来更好地为职业发展服务。专业课程的设置要顺应时展的需求,摆脱之后的教育观念,反映当今社会的新趋势、新技术、新应用,引领时代潮流。(2)利用丰富的MOOC资源。通识模块的课程如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等可以运用已经开发好的MOOC资源进行授课,同时也可以将我校打造的精品课程分享至慕课平台上去,供更多的学校及学生学习。MOOC资源使知识分享没有边界,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同时各个高校也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优势,将各地高校教育资源更好的整合起来。(3)打造自身的网络公开课。在MOOC基本上,各个学校可以建立本校的网络教学平台(SPOC)。SPOC又称为后MOOC时代,是使用在线课程对少数真实在校注册的学生实施课程教育的形式。在网络教学平台中,拥有海量的教学资源,优化的课程结构、独特的课程产品,学生可以根据学习兴趣选择一些课程作为选修课来学习。

四、实施的保障措施

1.采取“翻转课程”的教学运作模式。在“互联网+教育”的新时代背景下,需要改变过去传统的教育方式、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满足个性化发展需要。“翻转课堂”教学法中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整个学校过程中承担着设计者、评价者、引导者的角色。2.构建“多元化的诊断性考核”的教学考核体系。对于学习效果的评价采取形成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形式。形成性评价是伴随着教学活动而发生的,主要是为了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总结性评价是学生学习的最终成绩。

【参考文献】

[1]王晨,刘男.互联网+教育: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大变革[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5.

[2]王乔峰,曹效,英路璐.“互联网+教育”模式发展情况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

[3]杨宗凯.高校“互联网+教育”额推进路径与实践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8.

作者:刘晓芬 陈法杰 单位: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