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创新研究

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创新研究

摘要:消费金融市场广阔的市场前景吸引了众多参与者。发展消费金融是商业银行零售业务转型的必然选择。对于擅长对公业务、大额融资的商业银行,如何权衡小额高频的、碎片长尾的、征信不足的消费金融市场的收益与成本,面临巨大挑战。聚焦金融科技,从产品服务、场景渠道、技术能力和经营模式这四个方面深化消费金融创新,是商业银行未来发展消费金融业务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科技;消费金融创新

近年来,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和金融科技的突飞猛进对商业银行的发展形成了严峻挑战,尤其是存贷差利润空间压缩、系统性风险隐患加大和银行间同质化竞争加剧等一系列问题,逼迫银行深化战略转型升级。传统的金融服务已经难于应对高度不确定性的外部环境,提升金融服务的内在价值是银行转型发展的关键思路,而利用金融科技利器是这一过程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居民消费快速增长、消费金融政策红利频出,消费金融以其风险小、流动性好、收益高的特点,成为诸多商业银行零售业务转型的重点发展领域。而如何利用金融科技推动消费金融创新,成为业界普遍关注的焦点。

一、消费金融前景广阔,是商业银行零售转型的首选

1.消费金融市场发展空间大。从2014年起,消费取资成为我国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中的第一动力。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8.5%,超出投资贡献率47.1个百分比。在当前投资不振、中美贸易纷争不断的背景下,消费继续发挥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引擎”的作用。未来,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将带来持续性消费升级,中国消费金融市场具有巨大的成长空间。第一,消费金融市场广阔,市场规模持续增长。2018年上半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8万亿元,同比增长9.4%。居民消费支出增速较前期虽有所下滑,但近五年的平均增速依然保持在10%左右,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为居民消费金融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消费环境的丰富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消费金融市场规模的快速增长。易观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整体的消费金融市场交易规模约3625亿元;2017年增长到8993亿元,环比增长146.4%;预计2018年将增长到19428亿元,市场前景广阔。第二,消费金融核心用户群体消费意识焕新,信贷需求释放。80后、90后群体是与中国互联网共同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消费观念开放、消费欲望强烈、消费潜力持续增长,成为我国消费金融的中坚力量。据艾瑞咨询数据,该类人群占比高达85%。借助消费杠杆,这些80后、90后边透支边理财,在追求品质生活的道路上不断深化财富管理理念。而金融科技为满足多元化、网络化、个性化的消费金融需求奠定了技术基础,推动我国居民增强了信用消费意识、形成了新的消费习惯,信贷需求被激活、被释放,促进了消费金融市场快速成长。2.政策红利推动消费金融高速发展。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转型,拉动内在需求、刺激居民消费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从2009年起,国务院各部委对消费金融的发展予以了高度重视,出台了诸多支持消费金融创新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从拓宽消费金融市场的参与主体和试点区域,到倡导利用数字技术推动普惠金融发展;从鼓励消费金融与互联网企业开展合作,到支持健康消费、绿色消费、农村消费等领域的金融业务创新,我国消费金融市场依托政策红利迅速成长。然而,高速增长的背后,出现过度授信、利率畸高等行业乱象,暴露出一些风险隐患。为此,政府大力整顿消费金融市场,加强了对从业资质与风险防控的监管。从长远看,政策鼓励和行业规范为我国消费金融的高速、良性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3.金融科技驱动商业银行消费金融转型升级。伴随着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人们生活水平有了大幅提高,同时也呼唤着更加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与消费需求发展相匹配。拥抱金融科技,以技术创新推动金融服务创新,是商业银行零售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第一,金融科技聚合了消费金融产业链上的场景,拓展了社会长尾的金融需求,构筑了消费金融创新的起点。消费金融是典型的客户端发起的服务,场景和客群是消费金融的基础。利用金融科技全面嵌入消费场景,不仅满足长尾客群的金融需求,发展普惠金融,还延长了消费金融产品的生命周期。未来,消费仍是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消费升级背后呈现的消费倾向是:数量消费转向质量消费;物质消费转向服务消费。新消费内涵驱使商业银行对消费金融业务进行创新升级。而金融科技将助力消费金融拨开探索之路上的层层迷雾,使金融服务变得更加普惠、便利和高效。第二,金融科技升级了金融基础设施,改变了银行业底层逻辑架构,开启了价值互联新篇章。当前,商业银行消费金融面临诸多发展痛点,例如:金融资源与实体经济对接不足、金融服务流程繁琐成本高、个人信用数据缺失、金融欺诈现象层出不穷等,严重制约了消费金融纵深发展。与此同时,金融科技推动了金融基础设施的更迭,将先进技术融入金融业务,对传统金融业态进行着深刻改造。云计算、大数据、生物识别、人工智能等技术已经进入工业化应用的临界点。基于移动互联的便捷支付、基于消费场景的智能服务、基于大数据的征信建设、基于深度学习的客户洞察等一些创新性技术,正改变着行业底层逻辑架构,突破消费金融的发展瓶颈,推动信息互联到价值互联的转变。

二、金融科技为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创新奠定基础

把握消费升级节奏,挖掘场景渠道,完善征信风控,持续更新产品和服务,是消费金融未来发展的方向,而金融科技将为消费金融创新奠定基础。目前,金融科技在商业银行消费金融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支付结算。消费和支付是出现频率最高的经济行为,也是金融科技应用较早和较为成熟的领域。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小额高频的场景支付成为新常态,便捷性成为金融服务发展的必然。移动支付方面,扫码支付、指纹支付、语音支付、虹膜识别和近场识别等技术的应用,简化了支付结算流程、缩短了交易时间,为发展普惠金融提供了基础设施。跨境支付方面,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分布式记账和不可篡改的性能,提升了银行结算效率,降低了交易成本和信用风险,使得金融机构能够处理以往因成本因素而忽视的小额跨境支付业务,满足跨境电子商务的及时性与安全性需求。然而,区块链技术对银行来说,还处于窗口期,短期内可能冲击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但从长远看,运用区块链技术提升运营效率、创新管理模式是趋势。2.征信建设。消费金融的发展离不开征信体系的规范和完善。由于消费信贷更多的是基于客户的信用状况做出的决策,而非基于抵押物和担保,因此,准确评估客户的信用水平对减少金融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降低信用风险和交易成本大有裨益。信用与消费需求相伴相生,征信与消费金融相辅相成。金融科技背景下,大数据技术与征信体系深度融合,给消费金融开辟了新的征信渠道,成为推动消费金融快速发展的重要“推手”。大数据征信就是通过大数据、云计算、深度学习等新兴技术,多维度、多渠道、多镜像收集反映客户特征和风险状况的数据信息,比如,生活轨迹、兴趣选择、财务支出等,再经过挖掘、清洗、转换、导入并分析,得到个人信用评估和量化结果的方式。消费金融市场的发展空间,将随着金融科技助力下征信体系的不断完善而拓展。3.风险控制。风险控制是消费金融的关键内容。消费金融具有交易小额高频、客户群体庞大、业务纯信用无担保等特征,传统的风控模式难以满足数字化时代消费金融发展的新要求。基于海量数据建模而实现定量分析的新风控方式为银行风险管理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手段。第一,从数据的“量”来看,原有基于“单点”型数据来进行风险预警的模式,在金融科技的影响下升级为基于“网络”型数据的风控模式,风险信号更加全面。第二,从数据的“动态性”来看,依托技术和渠道,可及时获得客户个人信息和行为数据,从而对客户信用状况做出实时评估和调整,提高风控效率。第三,从数据的“辨识性”来看,芯片技术和算法的进步推动了智能风控的发展,实现了对客户贷前、贷中、贷后的全流程、多维度风险评估。第四,从数据的“流转性”来看,数据获取和模型优化的速度越快,机器学习的迭代周期越短,信贷服务智能化程度越高。网商银行推出了贷款“310模式”(即3分钟申请、1秒到账、0人工干预),代表智能风控助力信贷服务向金额小、期限短、交易频繁的“蓝海”市场开拓。金融的本质是经营风险,而消费金融的风险呈多样化特征。商业银行只有积极拥抱金融科技,全面地识别、评价客户的风险水平,进而控制信用风险,才能有效提升组织在数字经济时代下的适应力和竞争力。4.场景构建。场景是消费金融的命脉。从概念上看,消费金融场景表现为生活中具体高频消费场景的设定,借助互联网和互联网终端嵌入金融服务,完成消费需求的转化;从商业模式上看,消费金融场景化是一种思维构建,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的等金融科技手段,洞察消费者行为数据背后的消费需求,进而聚合场景资源、细化产品服务、强化风险管控,使金融产品与消费场景呈现高度黏合。金融科技有助于识别与开发依附于各个消费链条上的场景,并通过技术在具体的消费场景中嵌入金融服务,实现场景与金融服务的无缝对接,“润物细无声”。目前,场景化已成为消费金融行业突破同质化竞争、抢占市场份额的主流方式,家装、租房、医美、教育、3C等细分市场成为金融科技支持下的新兴战场。当前,商业银行进行消费金融场景化构建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与金融科技信息平台合作,持续拓展技术应用与场景服务能力。2017年,工农中建交五大行分别与百度、阿里、腾讯、京东、苏宁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围绕金融产品、线上线下渠道建设,以及一系列智能金融服务领域展开全面合作。其中,在校园生态、交通出行、医疗健康、零售商超、移动通信等具较强线下流量和场景优势特征方面的合作是商业银行积极布局消费金融场景化的重要内容。第二,与生活社交、餐饮娱乐、旅游出行等平台机构合作。商业银行长期以信用卡为主要载体开展消费金融业务,具有资金获取、风险管控和客户粘性优势,但缺乏消费金融应用场景。由互联网在前端提供客户和流量,商业银行开放客户端接入的API接口,吸引线上线下商户,打造一站式应用服务平台,构建具有强大场景支撑的消费金融生态圈。近年来,商业银行将消费金融服务直接垂直嵌入具有场景和流量优势的平台企业,例如爱奇艺、美团点评、永乐票务等,提供支付、消费信贷等便捷、优质的金融服务,以此扩大客户基础、增强客户体验,并适时将客户牵引至自身金融生态圈,推动业务能力建设与发展。

三、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创新的路径选择

金融科技提高了整个金融行业的效率,银行业需对技术提升做出积极应对,才能跟上经济技术环境飞跃发展的步伐。商业银行把消费金融作为实现轻型化、科技化和智慧化战略转型目标的重要内容,需深化战略布局,推动消费金融创新。路径一:产品服务创新,推动业务转型升级。第一,提升洞察客户需求,精准客户画像,提升智能服务水平。借助大数据征信、生物识别、人工智能等技术,准确判断客户信用等级、项目风险、成本效益,主动感知客户消费信贷需求,智能对接产品和服务,优化客户体验;第二,围绕客户全生命周期,开展智能营销,稳定客户忠诚度。根据客群特征,构建涵盖个人信贷、信用卡、财富管理等投融资需求的有层次的消费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加强对目标客户的精准触达、智能营销,并匹配最优产品组合,提高差异化定价能力;第三,深耕存量客户,持续开拓新客市场,打造细分领域竞争优势。利用金融科技,激活商业银行拥有深厚客群的优势,强化获客、留客、活客的能力,并基于客户属性、行为偏好、需求倾向等多维数据,对客户进行精细化管理。尤其关注社会消费领域中尚未饱和的细分市场,例如蓝领、银发客群、在校学生等市场,进行前瞻性、多元性地战略布局,持续挖掘市场潜力。路径二:场景渠道创新,拓展金融服务深度与广度。展望未来,消费金融将以场景为依托,聚焦细分人群,提供差异化产品和服务,而金融科技公司将为平台化、场景化的消费金融生态圈建设提供基础设施和金融应用,并将持续拓展金融服务的深度与广度。第一,推动平台对接与场景嫁接,拓展线上服务渠道。顺应居民线上消费趋势,线上渠道成为争夺客户资源的“主战场”。银行需将领先技术融入业务体系,洞悉客户的消费习惯和偏好,以服务便捷性、高效性和安全性为导向,持续更新和优化移动客户端。同时,加大与电商、旅游、教育等消费平台的对接,拓宽消费场景覆盖,实现消费场景与金融服务深度融合。第二,丰富线下网点服务功能,强化客户体验与营销展示。金融科技冲击下,传统实体网点的交易功能在弱化,但它具有互联网平台所不具备的“触摸真实感”。因此,银行可以充分发挥线下网点在活客、留客上的优势,采用智能化服务和互动式沟通,为客户提供综合化、多样化、立体化的产品。第三,线上线下无缝衔接,打造基于场景的生态链。银行要搭建开放式的新型经营平台,通过内部协同联动、外部创新联合,打通线上线下渠道,实现交叉引流、场景渗透,构建消费金融场景生态链,有效增加用户粘性。路径三:技术能力创新,升级金融基础设施。受制于有限的研发创新和科技应用能力,商业银行应探索金融产品设计和服务创新,持续改善金融基础设施,着力提升技术研发、应用和转化能力。关于支付,银行可以通过跨界联合创新,开发和应用新支付技术,提升支付便捷性。支付是用户流量的入口,获取金融服务和场景链接的核心环节。面对支付账户出现虚拟化、网络化的趋势,银行需坚守支付入口,积极吸纳为客户带来便捷性、高效性的新技术,同时,还要确保信息安全,强化个人隐私保护。关于征信,银行可依托大数据征信等技术,建设多元化信用评估体系,并积极引入外部机构获得的数据信息,综合评定客户欺诈风险和信用风险。通过对客户进行标签化分层和精准画像,合理设置信贷额度和利率水平,推动多维征信在普惠金融中的应用。关于风控,银行可借助新技术,以及第三方征信平台数据,不断完善风险预警、风险评估体系以及反欺诈模型。基于海量数据,充分挖掘客户信息、信贷行为等风险数据,对客户进行综合评价和推断,提高智能化、精细化风控水平,从而多维评定客户的授信额度,最大限度规避集团性、规模性的欺诈行为。路径四:经营模式创新,布局生态圈建设。在全球化竞争加剧、市场发展不确定性增强、跨界模糊了行业边界等一系列挑战下,互联互通、合作共赢已成为组织生存与发展的时代主旋律。金融业也不例外。缺乏技术创新、脱离顾客价值参与的金融机构将慢慢淡出市场竞争。而具有强大适应力和生命力的金融机构,将是那些不仅持续创新经营模式,而且能够以积极姿态融入金融科技大生态的领先者。共建平台、协同创新,是科技赋能金融创新、提升银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商业银行消费金融经营模式的创新,需利用金融科技公司的先进技术,基于与电商、社交等具有流量优势的平台,通过数据分析、场景构建,将支付、借贷、理财等服务以应用程序接口形式嵌入外部服务平台,打造资源共通、价值共创、利润共享的消费金融生态圈。

参考文献:

[1]连平,周昆平,武雯,等.商业银行转型提速[J].中国金融,2017,(2):40-42.

[2]孙国峰.中国消费金融的现状、展望与政策建议[J].金融论坛,2018,(2).

[3]周昆平.如何通过发展金融科技优化金融服务?[J].银行家,2017,(1):116-117.

[4]李伟.金融科技发展与监管[J].中国金融,2017,(8):14-16.

[5]易宪容.金融科技的内涵、实质及未来发展———基于金融理论的一般性分析[J].江海学刊,2017,(2):13-20.

[6]刘桂荣.金融创新、金融科技与互联网金融征信[J].征信,2018,(2).

[7]杨鹏艳.消费金融的理论内涵及其在中国的实践[J].经济问题探索,2011,(5):97-101.

作者:文巧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