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论文范例

技术创新论文

技术创新论文范文1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创新性学习;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是现阶段人们生活与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信息素养也已经成为个人综合素养的评价要素之一。如何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提升信息技术能力,提升信息素养,是现阶段人们关注的焦点。小学生处于受教育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候提升他们的信息技术非常重要。而如何通过创新性学习更好地帮助小学生掌握信息技术,是现阶段信息技术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产生兴趣,才能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信息技术的创新性学习过程中。只有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产生兴趣,才能主动探索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奥妙。例如,在教学图画的移动、旋转、大小的改变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教师可以向学生率先展示出一副符合学生审美特点的大森林图画,图画中包含老虎、野兔、小鸟等多种动物。在利用一副图画吸引学生眼球的同时,再以童话故事的形式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从前,森林中居住着很多动物,各种各样的动物都有,有野兔、有老虎、有松鼠、还有小鸟,等等。但是人们为了发展过度的砍伐森林,生态环境被破坏,动物的生存环境也越来越恶劣,于是动物的数量开始急剧下降。为了让自己生存下去,让自己拥有一个美好的生存空间,动物们决定召开动物大会,集合所有动物的想法和智慧。”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在大森林的背景图上填充各种动物,并传授各种变多、变少、转向等技巧。当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的时候,学生的积极性也会空前的高涨,他们就会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大森林背景图上进行绘画。然后,当课程进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继续深入教学,引导学生进行颜色的变换和填充,继续让大森林变得丰富、美丽。最后,再挑选出学生中完成效果比较好的作品进行展示。这样的教学方式既激发了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创造中掌握了信息技术的相关技能。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小学信息技术的创新性学习指的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尽量营造出一种宽松的、富有创新性元素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创新,鼓励学生尝试之前所没有尝试过的事物,大胆猜测,敢于提问。并且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发现并挖掘学生的优点,进行表扬和肯定。例如,在教学幻灯片制作的时候,学生一开始会比较茫然,不知从何处下手,大多都是模仿别人的作品,缺乏创新元素。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可以在学生制作幻灯片的过程中努力发现作品中的特点,即便是很少,也要通过多媒体设备在全班范围内进行展示,然后再让该学生表达出自己的创作思路,启发其他学生的创新意识,然后再鼓励学生进行重新制作,而被表扬的学生的创作热情也会被激发。通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培养出来了。

三、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以及实践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以教材为基础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重点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然后,当学生拥有了一定的创新思维之后,再逐步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掌握能力的不同,以及创新欲望的不同,设计一些启发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思考问题。这些启发性问题的提出,要具有一定的难度,还要让学生充分的利用所学进行探索,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激发创新思维,提升创新能力。让学生在探索中掌握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对所学知识进行创新应用的习惯。之后,再重点训练学生的多向思维、逆向思维、顺向思维,激发学生思维的创新性以及批判性。换句话说,就是运用多种解题思路解答同一道题目,一种解题方法多种使用技巧,一道问题可以出现多种变化,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大胆设想,寻求多种解题途径。四、结语综上所述,现阶段小学信息技术的创新性学习需要从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开始,然后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让学生掌握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相关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全面地促进现阶段小学信息技术的创新性学习。

参考文献:

[1]宁可为,王炜,李甜.创造驱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新方向[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8,(04):84.

技术创新论文范文2

(一)对多媒体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概念认识模糊。

对多媒体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理解过于片面、狭窄。把实践教学停留在实验、实习、实训等环节上,虽然也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但这种实践能力是被当作技能并以知识的形式加以传授。学生参加了实践教学活动,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创新性技术应用能力、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对多媒体技术专业实践教学课程设计不尽合理。

高职多媒体技术专业教学组织过程中普遍存在理论与实践教学分割交替安排不合理,实践教学模块太少、太小、太零碎,教学过程中缺少侧重学生思维的训练、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等综合应用能力的实践教学活动等现象。

(三)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有待加强。

第一,高职院校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双师型”教师不足,兼职教师比例偏低,作用发挥不足分。第二,由于学校的特殊性,很难或少有请到企业的专家、技术能手来学校授课。教师培养培训制度不太健全,培养培训基地条件也相对比较薄弱。总体而言,大部分职业院校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的实践课程缺少一定的创新性,缺少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而创新创业教育正好解决相关的问题。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相对模糊交叉性较强的概念。高晓杰等人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种教育观念和教育形式”,其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能力和创新创业人格的高素质的新型人才”。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在国内学术界大致有三种理解:第一种理解就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等同于创新教育;第二种理解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等同于创业教育;第三种理解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理解为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结合,认为理解创新创业教育必须以理解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为基础。由此可以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一种兼顾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并以创业教育为重点,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为受教育者奠定良好基础的新型教育思想、观念、模式。

三、以创新创业教育引领高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实践课程构建

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引领构建的高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实践课程体现了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该课程共分为四个层次,美学基础类课程、计算机技术类课程、创意设计类课程、综合实训类课程。

(一)美学基础类课程:强调基础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

美学基础类课程主要包括:设计素描与速写、三大构成、美学基础、动画基础、多媒体技术基础和摄影摄像技术。这些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锻炼学生的具体动手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在学习基础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二)计算机技术类课程:强调实用性,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计算机技术类课程主要包括:平面设计辅助软件(PS、AI)、平面动画设计软件(Flash)、网页设计、三维动画设计(Maya)、视音频编辑(Pr)、影视后期合成(AE)等。这些课程实践性很强,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技巧,“教、学、做”三位一体,结合实际教学案例完成学习内容,合理认识各课程间的联系与区别,分析实际问题,解决问题。

(三)创意设计类课程:强化实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创新意识。

创意设计类课程包括:平面广告设计、多媒体制作工具使用(director)、网页设计等。这些课程包含很多设计技巧,如设计文化内涵、美学欣赏、色彩搭配等。采用项目化教学,把企业的实际项目拿出来,让学生充当企业员工的角色使其有效地快速掌握各种计算机技术技巧。通过企业实际项目的训练使其得到全方位训练,强化实践,初步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

(四)综合实训类课程:体现职业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

综合实训类课程包括影视短片制作、动画短片制作、CI设计、多媒体作品制作、招贴设计等,这类课程更能体现职业性和综合实践性,让学生了解多媒体技术和设计制作的方方面面,以便其能够准确、快速地熟悉相关的工作。

四、结语

技术创新论文范文3

摘要: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多媒体技术的学习深度逐渐提升。因此,在进行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时,如果老师只是讲解教材内容以及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难以满足课堂教学的需求,单一的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也很难提升课堂教学水平。而微视频是一种将文字、声音、图片、影像相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这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缺陷。将微视频教学应用到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能够在短时间内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掌握与理解知识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

微视频 初中 信息技术教学 应用效果

一、前言

信息时代下,以往的信息技术教学方式难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长期以来,信息技术教学大多是通过PPT的方式开展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局限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还使课堂学习变得十分枯燥,难以调动学生对学习的求知欲。而微视频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实用性与灵活性,能够突破以往的信息技术教学方式。同时,将微视频教学应用到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活跃课堂的学习氛围,也能够提升老师的教学质量。本文从微视频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并对应用的效果展开深入探讨,以期提升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水平。

二、微视频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老师想要将微视频应用到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以此满足教学的需求,就必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利用微视频开展分层教学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难易程度不一,并且很多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存在很大的差别。因此,老师在讲解信息技术课程时,应该将教材内容的难易程度分解来开,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来选择相应的微视频,并开展分层式的教学。例如,老师在给学生讲解“魔棒工具”这部分内容时,老师可以使用微视频教学工具将教学内容按照难易分解为几个部分,并进行分层教学。通过这样的方式,部分计算机操作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慢慢的学习,而对于一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老师可以直接指导学生观看操作难度大的微视频来进行信息技术学习。经过长时间的试验,采用分层式的教学方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也可以比较轻松的进行教学,对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鼓舞学生制作微视频

微视频不是只有老师能够制作,老师可以指导学生亲自制作视频。学生通过亲自动手,不仅能够拓宽学习思路,还可以把在课本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与微视频制作结合在一起,从而充分巩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另外,学校可以多举办一些,如“微视频创作大赛”、“计算机设计大赛”这类型的比赛,并鼓励学生参加,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学到的多媒体技术来制作出比较新颖、具有特色的微视频。老师对学生创作出的作品进行评比,并对制作的较好的同学进行相应的奖励。学生在创作微视频的过程中,在巩固自己所学到内容的同时还能够提升自己的学习效果,并培养实践操作能力,进而增强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理解力。

三、微视频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一)微视频的开展与时代相衔接所取得的成果

在以往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比较常见的教学方式是将内容直接抄到黑板上,然后老师再进行讲解,也有部分老师是按照课程内容制作PPT将教学内容展示出来。使用这种教学方法也存在很多问题。第一,老师只是注重讲解教材的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对实践操作方面的练习,学生很难真正地学习到信息技术知识;第二,老师讲解的内容十分抽象,没有进行实际的操作演示,常常会使学生难以理解课本知识。而微视频教学正好可以解决上面出现的问题,应用微视频进行教学所使用的时间较短,一般都是控制在十五到二十分钟,视频资料涵盖了课本内容中出现的难点、重点知识。例如,在以往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老师需要先进行相应的操作演示,然后再安排学生根据布置的任务操作,这样就很容易造成老师所讲的知识与学生的操作在时间上很难达成一致。尤其在flash这一内容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忘记操作流程。这时如果老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指导,不仅浪费时间,还增加了老师的教学工作量。但将微视频引入到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能提升信息技术的教学效果。老师通过微视频演示进行教学,把信息技术教材内的重点、难点,通过图片、声音、图像等形式展示出来,学生可以比较轻松地掌握操作的流程,也可以提高中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兴趣,并且方便学生随时观看。此外,老师也可以将微视频直接发给学生,学生在课后有什么问题可直接通过观看微视频来解答,同时还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力。

(二)微视频的选择与教学要求相适应所取得的成果

老师在制作微视频时,可以充分利用网上的资料来制作,但由于网络资源比较复杂,涉及到的信息量较大,如何选择与提取一些有用的材料,就显得非常重要。因此,老师在开展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时,必须要在课前准备充足,把需要讲解的教材内容和微视频进行巧妙的结合,充分发挥微视频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例如:老师在为学生讲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这一部分内容时,就可以把微视频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制作与多媒体技术发展历史相关的微视频,并组织学生观看,通过这样的方式比老师按照课本内容讲解更有效率。但老师在选择制作微视频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教学中心,结合初中生心理特征与审美观,选择比较符合学生心理发展与审美要求的微视频。微视频最大的优点是,将静止的信息技术知识直接转变为动态的操作流程,在短时间内将重点信息技术知识传授给学生,进一步提升初中生的学习效率。

(三)微视频播放时机的把握

在初中设置信息技术课程,最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适当地引入微视频进行教学。例如:学生在学习怎样使用计算机来发送电子邮件这部分教学内容时,老师可以在课前制作一个简单的微视频,老师先详细的讲解操作流程,然后再让学生观看微视频,这样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力,有利于学生顺利完成操作流程。尽管微视频教学法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老师应该把握信息技术教学的时机,适当使用微视频教学,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便较好的完成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老师应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选择不同的时段来播放微视频。例如,老师可以在讲课前,将本次课程要求所提出的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通过微视频的方式播放出来,让学生提前了解要学习的内容与要完成的任务,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自主性。

四、总结

综上所述,将微视频应用到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不仅能提升教学效率,还可以提升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但要想完善和优化微视频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老师应加强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充分了解中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理解程度,并对微视频教学提出相关的建议和看法,这样不仅能减少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还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优良的学习环境,进而提高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效果与质量。

作者:熊乐 单位:南昌市青山湖区湖坊学校

参考文献:

[1]翁力.探究微视频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效果[J].信息系统工程,2015,20(20):151.

[2]李秀杰.微视频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才智,2015,14(20):47.

[3]金菁.微视频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12(25):180.

[4]武红伟.微视频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启迪与智慧,2014,10(13):200.

第二篇: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云计算探析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云计算已经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活中,在网络时代,云计算让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更加便利.初中阶段,学生需要对信息技术进行比较系统的学习,而云计算可同样使得教学更为简便,还丰富了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

一、云计算概述

云计算中“云”是一个抽象概念,网络中的数据如同众多看不见的水分子,但是可以集成在“云”里,而网络云存储作为一个虚拟空间,可以存储众多数据.云计算就是对这些数据的建立和提取.总的来说,云计算的使用对用户来说非常简便,用户只需有一个终端设备,例如,电脑、智能手机等,并且云计算对于终端设备的要求并不高,这也是云计算能够广泛应用的原因之一.一般来说,人们常用的云计算内容为数据、资料的编辑上传,云网盘的使用,共享资料的下载,网站的使用、聊天工具的使用等,这些都极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

二、云计算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关系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初中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初中生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不与社会发展脱轨、利用计算机网络等先进工具进行更好的学习,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云计算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对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来说都提供了便利.在云计算技术产生后,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时需要的资料都可以从云盘中进行下载,可以链接网络给学生展示相关资料,也可以将资料库与学生共享,方便学生的学习.总之,云计算是信息技术的一部分,也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发挥着极大的便利作用.需要注意的是,云计算数据的存储基于网络平台,并构建于各种协议和标准之上,可以通过各种设备进行提取,但是所有的数据在网络平台中又是具有一定的风险的,网络病毒和网络黑客会对数据的安全存储造成威胁,因此要提高云计算的安全等级,并对数据实施专门的维护.比如,信息技术课的期末考试题目也在云存储中,技术高明的学生可以从云存储中得到相关的数据信息,从而获取题目,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对云计算中的数据信息进行归类,可以共享给学生的资料是一类,而不能共享的试题资料等是另一类,并可存储于其他类型的云盘中,避免机密的泄露.

三、云计算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1.实现了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共享性和即时性

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通常需要结合实践操作进行,学生在机房上课,可以根据教师的讲解和操作进行练习,云计算实现了教师教学资料的共享,并让学生可以随时提取,跟上教师的教课思路.比如,在学习photoshop软件应用时,通常以案例教学的方式展开,有了云计算,学生可以轻松下载教师提供的图片资料,并与教师的教学同步进行练习.同时,云计算还可以实现个人资料夹的随身携带,学生即便是在家里完成了作业,只要上传至网络资料夹,就可以在课堂上打开应用.比如,学生可以将自己在家完成的作业上传到百度云网盘中,到学校后依然可以取出,或者可以直接上传到班级共享网盘.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基于云计算所开发的软件也便利了学生的使用,如WPSOffice就具备在线编辑自动存储功能,可以将学生的作业保存到网络中,就不会因为误操作或者断电导致学生在做笔记或作业时中途丢失.另外,像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时会使用到的搜狗输入法也已实现了个人输入习惯的记忆,只要登录搜狗输入法,不管是在哪台电脑上应用打字,都会出现用户的常用词,方便用户的使用,这对学生的课堂练习来说也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作用,提高了效率.

2.云计算拓展了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可用资源

如果不采用云计算教学,初中信息技术在实践练习课上就需要教师为每个学生拷贝资料,并且资料相对有限,学生的练习或者是创造受到资料的限制,在计算机软件学习方面也很难发挥所长.然而云计算能够容纳更多的资料,有丰富而强大的信息技术教学资源,这些资源库对于学生而言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学生可以根据课业练习的要求从中来选取主题资料,并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创造.云计算从资源方面开拓了学生的思路和视野,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由于我国当前不同地区、学校的资源分配并不相同,如果能够实现更多地区的资源共享,那么还可以从更广的意义上解决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衡问题,促进了信息技术教学的发展.

3.实现了计算机安全升级的便捷性

学校机房通常需要对计算机进行定期检查,以防有病毒侵入,这一方面的工作也是由信息技术教师承担的.由于计算机数量较多,如果每台计算机都挨个儿进行病毒库检测、升级,那么对于信息技术教师来说工作量巨大,但是云计算实现了全部计算机的局域联网,并可由教师机来对所有的学生机进行操控,那么只利用一台电脑就可以完成所有计算机的升级.这不但减轻了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量,还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安全的操作环境,为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打好基础.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云计算对初中信息技教学来说,有较强的应用性,实现了教学过程的简洁化,也给予了学生更为丰富的学习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毕竟云计算是基于网络的一种数据存储模式,在安全操作和规范操作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地完善,只有不断打破这些云计算发展中的瓶颈,才能更好地实现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和云计算的结合应用.

作者:何洪涛 单位:江西省进贤县教育体育局电教站

第三篇: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随着现代技术和科技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逐渐成为社会工作组成中不可或缺的成分,信息技术教学也成为了教育课程中的一大重点,而初中信息技术对于学生而言是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步,是进行信息技术知识铺垫以及信息技术学习模式确定的时期.因此,发展好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以及效率十分必要,而达到这一目标的主要方案就是进行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整合以及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整合措施实践分析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学生对于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以及知识的摄取质量低,其主要前提就是初中信息技术使用的教学模式一般为传统教学模式,而这种教学模式与现展需求不相适应.因此,需要对此进行合理地探究从而找出合适的解决措施以及改进方向,合理地应用这些具体较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全面的实践分析,找出不足之处,进行进一步的改进完善,从而合理地进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方法的整合,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最终使得信息技术教学发展更进一步.

1.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存在问题的改进方向和实践分析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主要应用模式是传统教学模式,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师进行的课堂教学模式属于灌输式教学,其主要表现形式就是教师通过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统一授课,期间不存在交流现象,教师将自己所整理的知识通过一节课的时间传授完成,对于学生的疑问以及学生不理解的地方没有多余的时间进行教授,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学生所学知识的内容过多有关.这种教学模式直接导致学生被动的接收知识,无法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全面摄取,无法与教师授课内容同步吸收,无法跟上教学进程,从而导致对于信息技术知识的兴趣衰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难度增加.对此进行合理分析,经过初步调查以及探究,其最具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是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其改革的方向是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点化,对课堂教学进行创新化,教师通过对信息技术教学课程中的重点和必学内容进行划分,从而计划的进行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留出足够的时间进行学生的自主练习以及进一步学习提问,能够稳固学生所学的知识,打好基础,为之后学生信息技术学习和应用提供良好的平台.为了使其效果具体化,进行实际应用,并对实践进行分析,将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知识版块分为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办公软件的应用、图片视频的基础处理以及进制转换,教师在这些内容板块课堂教学中需要重视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例如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板块的学习,教师在将信息技术结构、工作原理、组成示意图进行详细的讲解,与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在疑问解答过程中,加强学生对此加深印象,从而全面提高板块的课堂教学质量;在办公室软件应用板块的学习过程中与学生共同进行练习,以学生自主练习为主,教师进行侧面帮助为辅;在图片视频基础处理知识的学习过程教师需要增加一些教学时间,主要原因就是这一板块的知识内容多学习较为困难,教师可以进行2~3节课的课堂练习,以练习题目完成者快速的学生优先进行课堂网络使用为奖励,从而活跃课堂学习氛围的同时,增加学生对于信息技术学习的热情;至于进制转换这一方面的知识,可以通过课下作业以及课堂学习练习共同使用,使学生熟练掌握该方面知识.这样分版块,有侧重点以及选择性既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能力,也能够提高课堂学习质量.

2.教师教学概念存在误区对此进行改变和实践分析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对于教学内容理解错误这一问题比较突出,其认为成绩为最终教学目的,从而忽略学生对知识的摄取情况以及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导致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存在功利性,对于信息技术的教学而言是极为不利的现象,其会导致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认识出错,从而致使信息技术学习的方向出现错误.其具体的改进方向是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以及重视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状况,其具体方法是教师在课堂上改变自己主导的模式,增加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通过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以及多样的教学方式增进师生之间的关系,从而简化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得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知识的接受能力提高,对于疑问及时提出并解决,从而使得信息技术教学发展更加更为顺利.对此进行举例具体说明:用幻灯片知识教学进行讲解,教师需通过一段学生较为感兴趣的内容作为课上幻灯片播放的主要题材,如一些具有内涵的故事情节、一些社会中发生的具体事件,由此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得学生对此加以关注,教师利用这一情况顺势进行幻灯片知识的传授,使得学生吸收知识的程度随着注意力的增长而升高.

3.信息技术教学方式存在不合理现象进行科学化和实践分析

教师教学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按照固定的流程、按照固定的教学内容,没有与其他方面进行结合,直接导致本就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更为难以接受,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存在模糊性,教师对于固定的教学方式也会产生倦怠现象,需要进行改进.具体的改进措施是进行知识与实际的结合,知识趣味性的增强以及知识实用性的提高,教师通过小组成立以及问题探讨进行这些措施的实施.教师将学生进行分组,给予只运用信息技术将QQ功能进行全面使用探讨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小组通过课堂上相关软件的学习与QQ相结合,进行有方向性的探讨,小组进行相关资料的搜索,这一过程也会使得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使用熟练程度上升,对于教学而言十分有利.小组在通过excel、word等进行信息的全面整合,从而熟练所学的知识.这样就能使得信息技术教学在实际应用中得到有效的提高.

二、总结

我国正处于信息化迅猛发展的时代,而信息技术正是这一时代的重要产物,因此,信息技术的使用以及学习是十分重要,而我国教育课程中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发展时间较短,因此,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导致我国的信息技术教学发展缓慢,以及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改进发展难以取得进步.而改变这一状况的唯一原则是不断实践,坚持这一原则就能保证我国信息技术教学更进一步.

作者:陈家建 单位:江苏省宝应县曹甸中心初级中学

第四篇: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情感教育浅谈

摘要:

教师不要吝惜对学生的鼓舞与欣赏。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民主的习惯是十分必要的。民主的作风就是乐于分享、善于沟通、学会合作,能与所有人平等交往,既坚守自己的尊严又尊重他人,这需要教师用爱、真诚和平等交往去培养。

关键词:

初中信息技术 情感教育 途径

目前,我们面临的现实是许多学生自制力差,对学习缺乏足够的兴趣和信心,心理素质差,情绪易波动,注意力不集中,但玩起游戏来又劲头十足……而学习信息技术需要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学生的这种状态给信息技术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理由

根据生理学、心理学的研究,情感使个体决定怎样对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刺激作出反应,比如趋近或远离,消极或积极。教学中,学习者首先记住的是积极或消极的情感体验,其次才是学习的内容。这是由于主管情绪的杏仁核与丘脑之间有一条极短的神经通路,而进行意义建构的新皮质则稍慢一步才接受到来自丘脑的大量具体信息。如果学习内容对学习者来说代表着消极情绪,则其吸引力就会大大降低,也许还会有抵触情绪,这样,消极的情绪通过神经电波传到新皮质,抑制了认知活动,大大降低了认知效率。教学过程不但具有知识传授这一特定的活动形式。而且要注蕈情感教育。现代教育理念倡导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因此,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关注个体内隐的情感需求,才能较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教育的目的不仅要注蘑对学牛进行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同时还要注重学牛的情感教育。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是人的一种特有的需要,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就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而言,因学科本身的特点,教师容易忽视学牛的情感教育。信息技术课不仅要让学牛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而且也担负着把他们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的责任,冈此,信息技术教师也要通过情感教育调节和协调学生低落的情绪,塑造出一个个健康向上、活泼可爱的青春形象。

二、实施情感教育的途径

1、以爱为基,提高认识,拉近师牛关系。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首先要热爱本职工作,关爱学生。只有这样,我们每天才会有良好的精神风貌展现在学生面前,如讲课时的津津乐道和笑容可掬;指导时的言为心声和情动于意而形于色;娱乐时的积极参与和朋友式的亲切交流等等。都会营造出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建立和谐民丰的师生关系。古人就说过:“亲其师,信其道。”稍具常识,我们便会感受到,当一个您所亲近或崇敬的人,他表扬您时,您会欣喜不已,他批评您时,您会格外愧疚。一个学生会因为喜欢某个老师而喜欢他的课,也可能因为不喜欢某个老师而讨厌他的课。正是这个原因。正所谓“关系大于教育,先于教育,健康良好的关系是教育的前提。”所以,师生之间保持相互信任的火系,是胜过许多教育的。有几个学生,由于我在他们上机操作辅导时,注意与他们进行沟通,耐心、细致地进行指导,结果每次上课他们都做得很认真,并且每次遇见我都很恭敬地问好。

2、多肯定,多鼓励,注意评价的艺术。

过多的批评和指责,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其至产生抵触情绪,不利于师生情感的积极发展。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表扬的手段,即使是批评,也要寓批评于鼓励之中,这是情感教育的法宝。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对刚开始接触计算机的同学来说,的确有点难度,他们没有任何的学习经验,所学内容又是很机械很复杂的操作步骤。因此,学生产生厌学畏难情绪是情理之中的事了。其实每个学生都很可爱,只要你去积极认真的引导他。相信学生都可以很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多鼓励、多表扬,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育不只是教书,更要育人,要让学生好学、乐学。

3、合理挖掘教材,创设情境,体验情感。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创设各种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内心体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情感教育融入实例中。比如用软件制作贺卡时,选取制作母亲节的贺卡。让他们不要忘记感恩父母。也可以让学生制作本地明信片,教会他们要热爱自己的家乡。小组分T合作时,鼓励他们多与组内同学沟通,互帮互助,同学之间形成良好的关系,有助于班级团结。这样将情感教育融入实例中,便于活跃课堂气氛。

三、总结

综上所述,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在育人。注重情感教育,这就对教师有更高的要求。教师在备课中要准备更多的素材,要恰到好处地将情感教育融入到教学当中,而不是简单地添加。课堂教学要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教学并不仅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更是自我成长的过程。

作者:杨俊 单位:乌海市第二中学

参考文献:

[1]潘燕.新课改下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有效教学探究[J].文化研究,2015,(09).

第五篇: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先进的科技产品不断进入教育领域,为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助力。在我国,数字化校园建设方兴未艾,各种数字化教学资源、数字化教学方法,在提升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信息技术教育是实现教育数字化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学生科技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 数字化学习资源 应用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更新进步,我国的教育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教育要实现现代化与数字化相结合,必须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逐步夯实教育基础,努力实现传统教育向数字信息化教育的跨越式变革。随着九年义务教育政策的不断深入推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除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外,初中各门学科的教学方式逐渐向数字化转变,信息技术教学起到了奠定基础和示范效果的作用。本文将结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与管理系统”阐述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数字化”。

一、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的特点

1.教材多样化

传统教学中的教材主要包括课本、计算机等,而数字化资源应用教学中的教材实现了多媒体化、智能化教学,使“教师讲,学生学”的传统课堂变成“师生和谐互动”的新型课堂。数字化的教学模式必须是:充分利用现有的数字化工具,以及用数字化手段把知识体系与课堂教学运作联系起来,并围绕数字化工具和网络技术,从根本上创建一个全新的基础教学模式,这套教学模式除了要保存传统教学技能的作用外,应注重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和加工信息的能力,最终完成教会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的教育目标。数字化资源应用能够清晰明了地将教学内容呈现在眼前,并附带一些图形、音频等,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资源,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享受视听等多种感官盛宴。

2.资源共享化

数字化应用资源融入互联网通信技术,而互联网将全世界的信息资源汇聚成一个信息海洋,用户运用相应的搜索引擎能快速寻找到有用的信息资源。此外,网络上还包含了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网站,如电子图书馆、虚拟软件库、教育新闻网等,用户可以通过下载或上传等功能实现资源的在线共享。学校也可以组建数字化信息教育网站,学生可以在网上查阅、浏览、上传、下载、分享相关的教育资源。

3.管理自动化

数字化资源应用教学是以计算机管理系统为基础,在这个系统中,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管理的过程中。数字化资源应用管理系统本身拥有测试评分、问题解答、任务分配、作业安排、讨论交流等管理模块,能够自动更新学生的身份与测试评分信息、任务分配与作业完成情况等,还能够根据学生的各项任务和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过程。

4.环境虚拟化

数字化资源应用教学是建立在网络空间上的教学模式,网络空间本身就是一个没有时空距离的虚拟世界,这也意味着课堂教学摆脱了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从而实现随时随地接受教育的目的。在网络教学空间中可以无限享受各种虚拟教学活动,如虚拟课堂、虚拟图书馆等。

二、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过程

1.根据课程内容定位资源范围与类型

初中信息技术教师要明确课程内容、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从而准确定位学习资源的范围与类型。如理论知识讲解模块,单靠苍白无力的文字是很难表述清楚的,此时需要收集一些直观的数字图片和案例。又如在作业练习与讲解过程中,需要收集类似参考样例的资源。

2.收集数字化学习资料

根据前面确定的数字化资源范围和类型后,就可以着手在互联网、教育资源库等网站收集目标学习资料。在收集学习资料过程中,可对不符合条件的资料进行筛选和加工。如果实在找不到目标资料,可利用信息化技术对传统资料进行二次加工。

3.搭建资源应用平台

信息技术数字化课堂教学系统建立在Windows系统下操作,信息技术教师操作起来方便简单。另外,对学生而言,只要通过自带浏览器搜索进入即可。设计资源引用平台结构,确定平台的主体功能和模块,每个模块有各自的权限和功能,平常要加强对系统平台的实用功能与资源的维护和更新。

三、总结

综上所述,将数字化信息资源注入初中信息技术课堂,能够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并参与管理。通过系统登陆、课堂作业、互评查阅、交流讨论等数字化界面,学生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时查阅浏览资料、预习复习课程、完成试卷测试,让学生有更宽广的自主学习空间。在系统的辅助下,教师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情况。

作者:张洋 单位: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实验学校

参考文献:

[1]杨烁.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的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22:47-50.

[2]陈立建.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数字化资源应用的研究[J].新课程(中学),2014,11:98-99.

第六篇: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任务驱动法研究

摘要:

通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我国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也取得不小的发展成就,对于教学方式的运用也在不断创新,如讲授法、讨论法等,这些教学方法也在实际教学应用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缺陷。很多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还是在被动的接受知识,师生之间也没有良好的交互性,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初中 信息技术教学 任务驱动法 应用策略

前言:任务驱动法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不论是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发展,还是对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和实践教学水平,对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深入研究,并结合教学内容和要求,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与模式,进而全面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课堂参与度,不断提升其综合学习能力。

一、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任务驱动法的优势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应用任务驱动法开展相应教学活动,教师能够着重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灵活的应用到实践操作当中。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能一味的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应指导学生通过反复的实践操作来深入理解和巩固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任务驱动法能够将相关教学内容融入其中,而学生通过对所提任务的分析和探究,也能够进一步明确其涉及到哪部分知识,并经过教师的正确指导与帮助下,针对其相关问题,探索出科学的解决方法,最后也通过完成相关任务来深入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任务驱动法适用于操作类的知识与技能的讲解,尤其是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知识、技能。另外,这种教学方法,还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并全面激发自身的自主学习、探究和勇于开拓进取的学习潜力[1]。

二、任务驱动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其教材上涉及到的理论讲解较少,因此教师应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相应的实践教学活动,进而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不断巩固相应知识,加深理解[2]。比如:在讲解“图文混排的实现”的相关内容时,其任务是让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和软件制作一个完整的黑板报,其主体可以参考本阶段的节日,如,如果临近国庆节,就要设计关于国庆节的主题,其内容不仅要积极向上,还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教师也要在学生实践操作中,帮助学生解决一些难题。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发挥,通过确定设计主题、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以及操作设计,也能够进一步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另外,也能够全面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通过设计新颖的操作任务,也能够吸引学生自主的去学习和探索,在实践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也能够得到最优秀的设计方案。

(二)充分发挥范例作用

在实践教学中,在为学生布置好实践操作任务后,也可以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清楚的了解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与目标,进而使学习过程更具目的性和针对性,并且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以及教师的指导和帮助能够更好的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实现预期教学效果与目标。而在任务驱动教学中应用相应范例也是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关键手段,通过讲解相应的实际操作案例,可以有效避免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走入误区,进而不断提升学生执行任务的准确性[3]。比如:在讲解“图层的应用”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在设计设置完教学任务后,可以通过讲解相应范例来引导学生掌握操作图层的正确顺序,以及不规范的操作手法会导致什么状况发生。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学生也能够参照范例来执行任务。另外,也让学生实践操作怎样构建、修改图层?如何放大、缩小图层的分辨率等,也通过教师给予的标准操作示范,使学生在执行任务过程中,熟练的掌握图层的构建技巧。

(三)引导学生分享学习成果

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学生可以自主的学习、探究,或是以小组的方式来完成学习任务,并获得成就感,也合作、交流和探究过程中,拉近了师生、生生之间的距离。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的与师生分享自己的在实践操作过程中的一些想法。比如:在学生完成了“图文混排的实现”的相关任务后,学生都通过自己的实践操作设计出了具有自己个性的版面,教师可以选择较为新颖独特的版面,并鼓励相应设计者上台讲解一下自己的设计灵感和方法,以及在设计过程中应用了哪些材料和软件,又是如何让版面看起来更加新颖的。通过学生对学习成果的共享,不仅能够使分享者获得成就感,对于其他学生来讲也是一种提升。另外,学生在执行设计任务过程中,教师也要及时的给予相应的鼓励与认可,对于其存在的不足之处也要给予及时的纠正与指导,并根据学生间在实践操作方面的差异,适当的调节教学进度,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到自身在实践操作方面的优势与不足,进而不断提升自身实践操作能力。

三、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也提出了新的教学任务与要求,强调其不仅要做好与小学教育之间的衔接,还要为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奠定良好基础。然而,当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需要广大教师通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给予解决。而在教学研究和改进过程中,任务驱动教学法逐渐受到了广大教师的青睐,其应用不仅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也能够吸引更多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进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王磊 单位:江苏省沭阳县韩山中学

参考文献:

[1]李正超.任务驱动法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1,(8):151-152.

[2]马珩.任务驱动法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浅析[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12):190-191。

[3]曹军.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驱动法的应用探讨[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3,(6):24-25.

第七篇:浅谈初中信息技术教学

摘要: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是现代社会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要想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学好这门学科的兴趣,提高初中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效率呢?本文从更新教育理念、实施分层教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采用多元化评价等方面来探讨信息技术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

初中信息技术 教育理念 分层教学 多元化 评价

当今是一个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它在我们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都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因此,在初中阶段的学校教育中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的培训变得越来越重要。于是信息技术课程在这样的时代召唤下应运而生。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基础的信息技术知识,能够进行基本的操作,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何上好这门课是我们一直在思索和探究的课题。下面,我结合自己近几年来的教学工作,来浅谈自己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作为初中信息技术教师,我们要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

要做好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工作,教师首先要从理论上武装自己,用先进的教育教学观念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1.教师要改变传统落后的教学观念,要认识到教学活动的开展不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实施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目标,明确现代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终身教育打下坚实且良好的基础。

2.教师要树立全新的教学观。传统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教师要学习运用现代先进的教育技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3.教师要将信息技术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整合,以全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次教学

大部分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基础,但是由于每个学生的认识水平、家庭环境以及学习环境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所以他们在步入初中之后,信息技术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如果教师采用“一刀切、齐步走”的教学方式,显然是行不通的,极易造成好学生“吃不饱”、中等生学不好、后进生“吃不了”的不良局面。这样的教学方式只会使两极分化现象越来越严重,无法实现高效的信息技术教学。所以,在平时的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我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来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以求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具体操作如下:我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学习能力和知识基础的不同把学生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的学生为学习基础比较好、电脑基础知识和操作熟练的优等生,第二层次的学生为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一般的中等生,第三层次为学习基础比较差、学习能力也相对较低的后进生。在备课过程中,我会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来设计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在课堂教学中,我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能被充分调动起来,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学有所获。

三、教师要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要想让学生真正掌握信息技术知识、提高操作技能,教师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只有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调动起来,才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在初中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设表现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学生智慧的火花在交流和讨论中碰撞出绚烂的光彩。课堂教学的时间毕竟有限,教师可以倾向于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础操作技能的训练,但是在课外的时间里,学生的思维应该是无拘无束的,教师要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自由发挥,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延伸到课外的活动中,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第二课堂继续学习和巩固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四、教师要采用小组互助的方式进行教学,减轻教师的辅导负担,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和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基本上都是在微机室里完成的。在具体的上机操作过程中,几乎每个学生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技术问题。尤其是刚刚开始进行操作学习的阶段,教师在微机室里忙来忙去,还是无法兼顾到全体学生,以至于部分学生因为无法得到教师的帮助,不能及时解决操作时遇到的问题而逐渐失去了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我想出了一个小组互助学习,用学生来辅导学生的办法。这个办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既解决了教师忙不过来的难题,又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办法是这样的:在刚开始的教学过程中,我会认真观察哪些学生能够快速准确地完成教师布置的操作任务,然后我会大力地表扬这些学生,并且宣布让这些学生来充当教师的小帮手,把全班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让这些学生分别负责辅导一组学生来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并开展小组竞赛,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他们更是干劲十足。在学生辅导学生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巡视指导工作,充分发挥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有重点地辅导某些学生或者班内存在的共性问题。这样的教学方式减轻了教师的负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了及时的帮助和指导,一举多得。而且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要比师生的交流更容易,因此学生辅导学生的效果甚至比教师的讲解更好。

五、总结

总之,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是我们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一项重要措施。作为初中信息技术教师,我们要避免传统教育的缺陷,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提高操作技能,为信息技术的普及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吴高英 单位:河北省任县永福庄乡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1]邹桂开.初中信息技术有效教学实践与思考[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11(4).

[2]司清清.农村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软件导刊,2013(2).

[3]滕飞.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之我见[J].中华少年:教学版,2012(18).

[4]李志河.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应用发展性评价的实验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0(5).

第八篇:初中信息技术教学问题和改进措施

摘要:

在当今的教育体系中,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在培养中学生全面成长的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开展不仅标志着我国教育工作的现代化水平正在不断提高,也意味着我国人才的培养体系已经走向了科学化的道路。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本文根据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出现的问题为基础,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意见。

关键词:

初中 信息技术教学 改进 措施

自从进入21世纪以来,计算机应用技术已经在我国社会的各个领域普及,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应用能力也成为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为了适应时展需要,信息技术教学逐渐成为中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门课程,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信息技术教学活动在初中开展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一线教育工作者应清醒的意识到信息技术在不断的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式、道德观念,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全面成长。

一、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1.一线教育者对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

应试教育体系的存在从根本上导致了一线教育工作者对信息技术教学认识的不足。在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新兴课程,已经被划入中考范围,但仅作为考查内容,不计入分数。因此,大多数教育工作者都没有给予这门课程充分的重视,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成为了应对检查的敷衍措施,利用信息技术课补习其他课程的现象在初中教育体系中屡见不鲜。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管理松懈,教学进度严重耽误。出现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教育工作者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

2.学生对初中信息技术学习的理解存在误区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在中考中不受“重视”,加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态度松懈,初中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没有得到明确的认知导向。在部分初中生的潜意识里,信息技术课就是用来放松、玩游戏、聊天的。这种思想的存在,使很多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停留在娱乐性层面,而对于信息技术的实用性毫无了解。情况严重的,信息技术课成为了学生网瘾养成的导火索。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结果与初始的信心技术教学目的相差甚远。

3.教育工作者的信息技术水平有限

很多初中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是由其他科任教师负责的,其专业性令人怀疑。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知识结构十分庞大,在其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又不断的融入了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因此,一线信息技术教师要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不过从实际的教学实践成果来看,许多一线教育工者的信息技术知识储备量不足,专业水平不达标,面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只能传授单一的信息技术知识,无法做到因材施教。

4.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不足

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许多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不能与其理论知识掌握水平相匹配,实践能力远低于理论知识掌握水平。其根本原因在于,信息技术课程在初中开设时间有限,所以很多学校的信息技术师资队伍经验不足,教学设备落后,甚至一些学校的计算机拥有量不足以使学生人手一台计算机进行实际操作,从而影响了学生上机练习。在信息技术考试中,学校只重视理论知识考试,忽略了学生操作能力的考核。

二、信息技术在初中教育中应用的改进措施

1.更正教师对初中信息技术的认识

学校的领导者和相关部门可以通过教师培训的方式,向一线教育工作者普及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意义以及重要性。学校管理层要根据国家教育部门的相关规定,科学合理的制定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大纲,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进程和教学目标提出明确的要求,建立明确的教师能力评鉴体系,提高教师教学积极性。与此同时,也要引导学生重视信息技术课程,例如,在信息技术考试中,增添实践操作考试。通过严格的考核制度,严把教学质量关。

2.明确学生学习目标

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之前,首先要引导学生明确信息技术学习的目的。然后,要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提升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许多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枯燥乏味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例如,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计算数学、物理、化学公式,制作动画、修改相片等。让学生深刻感受信息技术对生活方式的改变是真实存在的。

3.提高教师信息技术水平,完善配套设备

对于初中学校而言,不仅要对教师进行专业技能培训,还要完善信息技术教育的硬件设备,加大对信息技术教育的投入力度,要保证相应的配套人员与配套措施。例如,配备专业的计算机故障维修人员、教学资源管理人员,及时更新现有计算机程序。完善的师资队伍以及网上的配套设施,是初中学校良好的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基础。

4.增加学生动手实践机会

信息技术课程在初中阶段开展的主要目的,及时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除此之外,学校可以通过开展活动的方式,为学生增加学生动手实践机会。例如:学校可以计算机技能大赛、计算机知识座谈。鼓励学生应用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参与课件设计。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增加了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也增加了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深化了学生对信息技术实用性的认知。

三、结语

在信息应用技术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学习、企业的生产销售、政府的管理工作都离不开信息化热潮的影响。所以,教育体系要与时俱进,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相关的教育工作者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及时更新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以便适应时代进步的需求,从而为培养全面发张的高素质人才打下坚实的计算机应用基础。

作者:陈岭 单位:扬州市江都区邵伯镇昭关中学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年总目录(一)(2012年第1期~第21期)[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01(16):126-144.

[2]《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年总目录(二)(2012年第22期~第36期)[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02(16):107-120.

[3]陈文慧.浅析初中课堂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才智,2012,02(16):243.

第九篇: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与对策浅谈

摘要: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它使我们的生活和学习都更为方便和快捷。在初中教育阶段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成为时代的需求,信息技术课程承担着培训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的重要任务,更重要的是为其他学科学习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打下良好的技术基础。本文从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出发,浅谈如何进行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工作。

关键词:

初中 信息技术教学 现状 对策

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类社会进入到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基础教育阶段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势在必行。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的操作技能,并且能够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学习,为其他学科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下面我将从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和对策两个方面来谈一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

我们现在处于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主要有两大部分的内容: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但是由于受到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和问题。

(一)计算机专业教师缺乏,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是现代教育中的新兴学科,具有专业教学水平的教师资源欠缺,很多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是由其他学科的教师来兼职的。这样的教学现状直接影响着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效率,限制着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此外,有些学生受到家庭环境的限制,只有在学校才有机会接触到计算机,因此很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都是非常薄弱的。在使用的过程中,学生没有使用计算机的正确方法和保护计算机设备的意识,破坏比较严重。由于学校的资金比较短缺,对于计算机专项基金的投入有限,所以维修起来比较困难,再加上很多领导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度不够,造成很多硬件设备流失严重。

(二)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课堂管理难度大

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一般安排的课时比较少,每节课之间间隔的时间比较长,学生到第二次上课的时候往往是早就把上节课的教学内容忘在了脑后。有些学生家庭条件比较好,家长的教育意识比较超前,家里早就有电脑,所以这些学生有很好的教育基础。受到这些客观条件的限制,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个体差异性非常明显,课堂教学的难度非常大。在初一刚接触计算机的时候,学生学习了计算机的开关机,有些学生直接关掉了显示器的电源,而没有操作关机程序。通过课后的调查了解到:这些学生都以为只要看到显示器的屏幕不亮了就是关机了。看似非常简单的一个操作步骤却难倒了很多学生,所以很多初中学生信息技术的基础薄弱,需要从头学起,而有些学生却可以熟练地操作计算机,这样的教学现状加大了课堂的管理难度。

二、改进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对策

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特点,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要探索更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此来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效率。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浅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充分挖掘,深入了解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真实水平

由于全国各个地区经济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一些发达地区很早就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而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近些年才开始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很多初中学生没能在小学阶段接受系统的信息技术教育。因此,在学生刚进入初中时,教师就要及时了解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来进行科学的分组,把接触计算机机会多的学生和接触相对较少的学生平均分配,让基础好的学生起到良好的带动作用。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当的教学计划,做到因材施教。

(二)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努力上好信息技术课

学生对信息技术这门新兴学科总是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再加上大部分学生在课外也或多或少地接触到一些计算机游戏,学生往往对课本上的理论知识缺乏兴趣,教师可以利用游戏教学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此外,教师还要经常做大量的宣传教育,从正面积极引导学生,让他们明白学好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不能仅仅学习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要让学生真正领会学好信息技术在未来社会的重要作用。学生进入初一刚接触计算机的时候,对于基本的操作都不太熟练,这个时候,教师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练习的时间,即使是再简单的操作也务必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掌握。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三)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

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会因为自己其他学科的学习成绩不理想而产生对计算机操作畏首畏尾的紧张情绪,并因此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要想使学生在身心愉悦的状态下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信息技术知识的探索当中去,教师就必须正确地引导和鼓励学生,为他们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够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指法练习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指法软件来进行练习,使学生能够在玩耍中获得锻炼,在练习中学到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鼓励和肯定学生的每一点进步,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感。

(四)教师设置问题,学生自主学习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需要教师讲授,实践操作大部分内容则需要学生自行掌握。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先设置一定的任务,让学生通过自主操作、小组讨论、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完成这些任务,提高操作技能。教师通过一些具体的问题来把一系列的基础操作结合起来,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在这个实践过程中遇到问题就会自己去想办法,或者依靠集体的力量,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

三、总结

总之,要上好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师必须运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把枯燥无味的知识变得更为生动、有趣,同时鼓励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运用到实践当中,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学科的重要性。我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这朵信息技术教学之花将会开得更加灿烂。

作者:杨影 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安子岭总校

参考文献:

[1]李英.试析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J].新课程学习:中,2013(9).

[2]朱宽.游戏化教学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下旬,2014(22).

[3]冯希伟.初谈初中信息技术教学[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10).

第十篇: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运用

摘要:

针对“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扎实掌握相关知识的优势,总结出创设情境、明确任务、自主合作、点拨析疑、学习评价、发展创新的课堂具体操作环节,并通过具体操作环节提出了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三点注意事项。

关键词:

任务驱动 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信息技术课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1]。可是学生往往不知道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主要任务,也不清楚学习目标,他们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多是基于游戏娱乐,真正想通过课堂学习切实提高信息技术水平的学生少之又少。通过教学实践,我们认为任务驱动教学模式非常适用于初中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可以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达成教学目标。

二、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基本教学环节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以任务驱动教学法为基本教学方法,以构建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新型教学模式[2]。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是:教师通过创设课堂情境,把教学内容自然地包含在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环节里,引导学生结合对课本内容的学习,主动地完成各个任务,之后再组织学生一起对任务完成情况及学习效果进行评价,从而使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充分落实了“主导与主体相结合”的教学设计原则,它巧妙地调和了“以教为主的教师主导作用”与“以学为主的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并使“主导作用”和“主体地位”二者都能得到充分保障。同时还有效地解决了“课堂上学生不了解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不清楚学习目标”的问题。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的应用,通常有如下三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与明确任务

1.创设情境。

实践告诉我们,生动的情境设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激活学生已学知识里的相关认识,便于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去“消化”并“吸收”新知识,从而掌握新的技能。因此,课堂上教师必须创设包含当前学习内容,而且切合实际的学习情境,用一个个实在的“任务”来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使整个学习过程能在较真实的情境中发生。例如,在进行初中信息技术课“平面设计”的教学时,教师可先询问哪些同学在本月过生日,再邀请全体同学一起祝福他们生日快乐。之后不失时机地提出任务:请大家一起通过对“平面设计”的学习,来制作精美的生日贺卡送给过生日的同学。这样的情境导入就使得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积极地接受任务,并有效激发起他们的求知欲。

2明确任务。

在所展示的情境里面,要把与本堂课学习目标相关的问题设置成“闯关”任务,并用这些精心设计的任务调动同学们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引导他们主动自觉地认真思考问题。这样,在整个授课过程中,学生们都容易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任务的设计要能使学生更主动、更广泛地激活已有知识和经验,用来理解、分析和解决当前任务,任务的解决为新旧知识的衔接、拓展提供了良好平台,通过任务的解决来建构知识[3]。例如,在“平面设计”这节课中就可以这样设计任务:“怎么设置生日贺卡的大小”“如何在生日贺卡里面插入生日蛋糕、小铃铛等图片”“怎么在生日贺卡的图片上输入祝福的文字”等。

(二)自主合作与点拨析疑

1.自主合作。

“信息技术”是很讲究“实践”的一门学科,所以我们应该避免把问题的解决方法、操作步骤、答案一股脑地灌输给学生,而是通过向学生提供线索、思路及参考资料,引导学生自发、主动地分析、解决问题,积极鼓励学生内部讨论与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比较和交锋,修正并完善学生对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法。例如,在“平面设计”这节课中,学生通过阅读课本、与其他同学交流,很轻松就可以弄清楚如何插入小插图,以及操作中的相关注意事项。

2.点拨析疑。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教师精妙指点、剖析疑难是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体现。教师的点拨,必须点到要点、点到关键部位,且力求准确、精炼,让学生茅塞顿开,这样既能解开学生自主学习中的疑惑,也可以使知识的传授更加准确、系统。如在“平面设计”这节课中的“怎么运用钢笔工具绘制‘心’形”环节,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师点拨下,师生、生生合作,就可以扎实掌握绘制“心”形的基本做法和关键技巧:第一,执行“文件”“新建”命令,新建一个名称为“爱心”的文件;第二,选择“钢笔工具”,设置属性为“路径”;第三,用鼠标进行点击、拖动等操作,配合组合键的使用,通过“确定起点”“拖移控制点”“闭合路径”等步骤,完成心形的绘制;第四,通过鼠标和CTRL组合键的配合,进行“角拖移”操作,微调“心”形的弧线和角度,绘制完成漂亮的“心”形图案。

(三)学习评价与发展创新

1.学习评价。

评价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对学生在各项任务中采取的解决方案的过程及结果评价,即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评价;而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对学生自主学习及协作学习能力的评价[4]。评价应该立足于“教学过程”,特别要注意评价的激励性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在“平面设计”这节课中,我们一方面可以通过点评学生制作生日贺卡的过程,总结归纳操作程序,一方面可以通过点评和比较学生制作的生日贺卡,肯定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学生自主学习和集体协作学习的成果进行表扬。

2.发展创新。

通过对学生作品的评价,让学生初步品尝到成功喜悦的同时,教师还要进一步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例如,在学生初步做出生日贺卡之后,教师可鼓励学生对贺卡做更细致地改进,启发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想象空间。

三、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注意事项

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对教学目标的落实有着独特的优势,它可以使教学环境情境化、问题化。但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以下三点。第一,情境设置要新颖而贴切。教学情境既源于具体情境,又要超越具体情境,达到融知识、技能、情感于一体的至高境界。因此,创设情境时,一方面,需要情境新颖,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更要注意教学情境与教学内容的吻合,假如教学情境不贴切,再新颖的情境也必须坚决剔除。第二,任务布置要具体且明确。在总体学习目标的框架内,教师要把总的学习目标分解为多个小目标,再把小目标细化为一个个易于操作的具体任务,学生通过逐个完成任务来实现总体的学习目标[5]。如果任务不清晰,学生就容易变得无所适从,这样的任务驱动教学就会失败。因此,任务布置务必具体且明确。第三,教师点拨要及时且到位。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布置任务,更重要的是指导、点拨学生去完成任务,并在学生完成任务的基础上进行概括、总结、提升。如果课堂上教师把任务一甩就撒手不管,对学生做不做、会不会视而不见,那么课堂教学效率就会很低。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要更善于观察、善于点拨、善于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作者:黄斌 单位:宁德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

参考文献:

[1]马涛.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中学生能力的培养[J].东西南北:教育观察,2012(8):152.

[2]吴海侠.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职药事管理实务教学中的探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12):108-109.

[3]刘松平.“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在高职课程教学中的研究与探讨[J].现代企业教育,2014(4):109.

技术创新论文范文4

一、创新教学方式,拓展信息技术教学的时空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改变,教学中越来越突出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自主探究,而近年来慕课、翻转课堂在教学中的应用也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开展中,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更应该充分利用在计算机房上课的独特优势,研究如何更好进行在线教学、在线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目前学校利用魔灯平台构建了一个学生自主学习平台,我将所有信息技术课程内容都放在这个平台上,学生不论在校还是在家,都能登录学习平台进行学习,而在课堂教学中,我也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记得有一天晚上接到通知,让我明天到校外参加一个重要会议,显然第二天的课已来不及调动,按照传统的办法,这节课只能改由其他教师上了,而我并没有这样做。当天晚上,我在平台上安排好要上的内容和任务,并指定由班长负责课堂秩序。第二天上课时,同学们自己进行课程学习,有问题的同学在班长的同意下进行交流讨论,还有许多同学通过学习平台上进行交流,我虽然在外开会,但也能通过笔记本电脑登录学习平台回答学生的提问。在线学习平台不仅能把课堂教学和学生课后自学有效统一和衔接起来,还能突破传统教学时空的限制,从而做到无时无刻、无处不在地学,使教学方式更灵活、更有效。

二、创新教学内容,注重信息技术与多学科、多领域的整合

目前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安排因要兼顾各地实际而显得比较滞后,现行教材仍以WindowsXP、Flash8等现实中正被或即将被淘汰的内容为主,而作为信息技术教学的核心课程———程序设计,则往往被大家所忽视。如初中阶段的VB程序设计课因课时少,只能让学生了解点概念和基本结构,学生学习后也根本无法用来进行实际的程序设计,教学内容的脱节和无用也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感到了无趣。为此,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大胆创新,根据自己特长和学生实际情况引入新的教学内容。为了让学生对程序设计感兴趣,并能通过学习编制出一些他们自己的作品,我尝试着在教学中引入了Scratch教学,通过教学使学生乐于上信息技术课,能够将自己的想法制作成信息技术的作品,与大家交流分享。

事实证明,这种尝试十分有效,既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也使得他们学会了与人合作、分享。此外,我还开设了Arduino创意制作编程的兴趣班,希望对有潜质的学生进行深入培养,力求使他们在程序设计方面有进一步的发展。当然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创新可以是多方面的,只要教师用心研究,一定会发现适合自己和学生的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去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教学内容的选择一定要使得学生切身感受到知识的学习是为了应用,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应用意识;同时,在教学中就要注重信息技术与生活、与其他学科或其他领域的整合,教学内容与案例也要基于这方面考虑。

三、创新教学评价方法,搭建信息技术自主学习交流平台

学生从小学到初中一直在参加各类考试,如果学习信息技术最终就是为了完成考试的话,学生势必会失去兴趣,也就没有学习的动力,为此,必须要改进评价方式。于是我不再亲自对学生的作品打分,而是让同学进行互评,甚至班级之间进行互评,并将同学独特的作品到校园网上让更多的人去欣赏,这样学生会自己去不断地改进自己的作品。在进行Scratch教学时,为了让学生的作品更好地得到展示,我在学校服务器上单独建立了一个分享网站,集中学生的故事、动画和游戏,这样我的Scratch教学评价就无需采用考试的形式,而是看自主学习平台上学习过程的参与度的评价和分享网站上谁分享的作品多,谁的作品别人浏览的多,谁的作品评论多,谁的作品改进的多,这样学生非常热衷于作品研究与开发,观看别人的作品来获得新思路,看自己作品的评论有哪些修改意见,或更新了一个作品,并主动鼓动其他学生去看。实践证明,让学生参与学习与评价的整个过程,反思取得的成果、生成的经验以及存在的不足,进而明确自己下一阶段的学习目标,这种评价方法对培养反思型学生十分有利。

作者:范勇 单位:苏州市平江中学校

第二篇

一、落实合作分工,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小组合作模式确实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小组分工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小组学习效果。一般情况下,为了实现“一帮一”“手拉手”的合作目的,在信息技术教室中以4~5人为一组,组长坐在中间位置,副组长与评论员分别坐在组长两边。这样的座位安排既考虑了合作,又顾及了互助。科学的小组设置,再加上小组长条理清晰的分工,可以让信息技术课堂焕发无比的生机与活力。例如:在《设计应用文档》一课教学中,这一部分内容较为枯燥,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师首先向学生展示了一个范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制作一张小报由哪些要素组成;二是本节课要掌握哪些重要的技能;三是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小组内部需要进行怎样的分工。教师抛出这样的问题,目的是让学生明确接下来小组合作中小组成员的各自任务。小组成员在明确了自己的角色后,对所学知识有了初步的把握,利于更好地接受新知。事实确实如此,在这节课的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制作过程有条不紊,展示环节得心应手,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二、创新合作策略,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合作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增强学生自主意识和合作意识的学习方法。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应用中,教师可以创新策略,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或分组合作,或集中讲解,或灵活展示,当然也可以几种方法综合运用,从而增强科目的魅力,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例如:internet搜索引擎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竞赛,即利用不同的搜索引擎,共同搜索“目前世界濒危物种华南虎存活的数量”。这个教学环节融入了小组竞赛模式,极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学生操作能力。学生可以在最快的时间里学会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创新合作策略不仅需要教师深入研究教材,探索合理的教学方法,还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小组合作能力有详细的了解,进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小组合作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能力的提升。

三、优化合作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为了更好实现小组合作学习目标,培养学生合作技能,优化小组合作评价尤为重要。评价是学生学习的导向,是引领学生积极向上的动力源泉,而传统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评价较为呆板,通常以期末成绩决定学生一个学期的表现,这样的评价较为单一,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必须采取合理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日常操作表现。如:建立一个信息库,以小组为单位将合作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感受和成果记录下来,教师针对学生的表现评定分数;另外,还可以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的方法,从不同角度综合评价学生,学生在公平合理的评价结果下提高学习热情,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效率。

四、总结

综上所述,小组合作模式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为了更好地应用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之中,需要教师在合作氛围的营造,小组合理的分工,合作策略的选择及合作评价的优化等几个环节下功夫,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在探索中不断提高。

作者:樊丽娟 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常青藤实验中学

第三篇

一、理论知识生活化激发学生兴趣

初中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时,喜欢上机操作,而不喜欢上理论课。可是理论知识是实际操作的基础,在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的把理论知识与生活的实例联系起来,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如在讲授“信息无处不在”时,可以告诉学生,我们是根据校园的铃声来获取上课、下课的信息,人与人之间通过网络进行沟通、交流,传递感情等实例,让学生轻松地掌握信息的概念及信息的载体。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与学习密不可分。用好贴近生活的例子,可以把理论课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愉快,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计算机世界的五彩缤纷。

二、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综合能力

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材上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教师应当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现有工具软件,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教会学生图形图象的制作、声音文件的处理、简单动画制作、网页制作、防毒杀毒等。拓宽这些知识不仅能对学生的发展起促进作用,还能巩固所学知识,促进各种基本操作及应用能力的发展。

三、总结

技术创新论文范文5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性目标、技能性目标和情感性目标。知识目标包括理解和应用知识水平;技能目标包括独立操作和熟练操作水平;情感性目标包括获得感性认识并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等。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把信息素养描述为信息的获取、加工与交流的基本能力;对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流畅地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中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具体体现在教学目标的三个方面的发展。信息技术基础模块是培养高中信息素养的基础,同时也是学习其他模块的基础。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信息的获取、加工、交流的基本方法;能够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信息技术交流思想,开展合作。解决实际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本模块的教学要注重以信息处理与交流为主线,强调在信息技术应用基础上的信息素养的构建,要面向学生的日常生活,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培养信息素养,这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有基础性的作用。

本模块有四个主题组成:信息获取、信息加工与表达、信息资源管理以及信息技术与社会。其中信息获取部分要求学生能够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能够列举信息技术应用实例,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内容比较偏向理论性,但是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信息加工与表达部分要求学生能够根据任务需求,熟练使用文字处理、图表处理等工具软件加工信息。选择恰当的多媒体工具软件处理多媒体信息,本部分的知识偏重于个人的实际操作能力,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信息资源管理部分对学生的要求是通过实际操作,了解当前常见的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与管理方法,描述各种方法的特点,分析其合理性,这部分知识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特征来丰富学生的个人知识,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信息技术与社会部分主要通过学生探讨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个人生活学习的影响,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影响较明显,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用不大,所以说前三个主题的知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占主体地位,应尽可能的使学生创新能力得到有效的发展。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算法是关于解决问题的计算过程的描述,即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的描述;程序设计是使用计算机可理解的语言表达算法的过程。本模块教师可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二、信息技术课程的特征

l)发展性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新兴的课程,这是信息技术本身的发展所造成的,同时也是新课程的发展过程中所特有的。不断有新的信息技术经过研究、开发、实验与推广,从而成为人们日常应用的新技术,如新的多媒体技术等,所以信息技术课程所要学习的内容必然要求不断更新与发展。信息技术课程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信息技术,不断完善信息技术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现在我们要把信息技术课程与当今社会紧密结合,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综合性

信息技术本身是多种学科技术发展的结果,其中涉及到物理、数学、化学、生物、心理学等各个学科,体现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水平。同时信息技术也综合了语言文字、图形、图像的理解与表达,因此如何在教学中将科学知识与机械操作结合起来,将知识目标与情感目标统一起来。

3)实践性

信息技术课程包括实践操作和理论知识,其中实践操作有限,过程与结果并重,过程优先。这是因为信息素养集中表现在操作能力上,信息技术能力直接体现在学生能否使用某些软件。其次信息素养的培养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操作,也就是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操作才能够实现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因此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实践性。

4)创新性

应用信息技术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个性化,具体体现在使用计算机网络与其他设备,采用不同的应用软件做同样的工作。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同样的问题,因此信息技术本身提倡创新,信息技术课程更加需要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但由于学生所处的阶段决定了他们创新工作的不同,首先需要在大量的模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其次要不断的在练习中重复与创新,所以在教学活动中应该一方面从模仿开始入门,要求学生按照书上的步骤进行操作,自己掌握其过程,观察其结果,同时学生应明白这不是唯一的方法,并尝试其他方法,提倡求异思维。

三、信息技术教学过程的特征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课程,其教学活动除了一般课程应该具有的特征之外,还需要遵循其它一些重要理念。为了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应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不断进行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呈现、传递和交流,掌握技能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从而达到信息技术教学的目标。首先为了更好的达到信息技术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应该了解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活动具有哪些特征。

l)信息技术教学具有时代性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今社会中,信息技术已成为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对于现时代的人才来说具备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随着素质教育及创新教育的进行,人们逐渐认识到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所以说加快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步伐和改进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许多国家都在重视并改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目前,美国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中小学生的技术活用能力,把培养学生信息的检索和创新能力放在了信息技术教育的首要目标,同时英国和日本也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之一。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要不断完善和创新,以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

2)信息技术教学需配备一定的设施条件

为了能够有效的实现信息技术教学,让学生懂得信息技术的基本常识,并且具有一定的基本操作技能,这就要求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应该具有一定的设施条件,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能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有利于学生通过探索与创新获得成功的体验,设施条件包含开展信息技术教学的硬、软件条件。高中阶段更加需要每个学生一台计算机进行操作实践,最好能够建立校园网。

3)信息技术教学具有开放性

信息技术教学的目标具有开放性,开放性的教学目标具有更高的灵活性,进而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枢纽,体现了学生综合发展的目标要求;其次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具有开放性,传统学科的教学强调教材内容就是教学内容,而信息技术是一门与时俱进的学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在学科间进行拓宽;再者信息技术教学形式具有开放性,信息技术教学应以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方面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采用多种互动的教学形式,给予学生自主创新的实践机会;最后师生关系具有开放性,这有助于学生自主发展,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影响重大。信息技术教学过程是师生主动开发课程资源并不断创新课程的过程。正是由于有了互联网络,使得信息技术教学过程具有开放性。信息技术教学过程成了不断开发创新课程的实践过程,丰富的网络资源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主动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和创新信息的过程。

4)强调学生的自我反馈与调节

现在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因为信息技术课程的实践性和具备良好的环境,所以信息技术的教学活动十分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自我反馈。在信息技术提供的环境下进行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学生每一步操作大都能够观察到实际结果与其设想的结果是否相符。所以自己得到了操作的反馈。这样能够得到及时反馈的学习有利于促进学习与探究的积极性,也就促进了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内化,有利于学生自我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所以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自己进行尝试与学习各种操作,而不能强调学生一步一步的跟着教师操作,鼓励学生自主创作有个性有特色的作品,而不仅仅是模仿,同时教师须明确地指导学生自己获得信息系统反馈的方法。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学生发生错误时不要匆忙指出,指导他们进行反思,查出错误,如何利用信息系统解决。另一方面,大部分学生的思路不一定十分开阔,需要学生自我调节,教师的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完成这个调节的过程,并且使学生掌握自我调节的方法。

四、信息技术教学对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信息技术课是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课程,具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优势条件,完全具备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学科基础,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理想的教学环境,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促进自主学习。

l)提供了最佳创新环境

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宽松的环境,学生表现出更强的主体性,学生面对计算机进行学习时,可以消除拘谨,同时去掉不必要的心理负担,有利于学生提出各种问题,进行各种尝试,敢于冒险,敢于质疑,所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敢于创新。同时互联网技术弥补了教材的空缺,为学生提供了知识储备空间,学生需要素材时可以随时通过互联网获得,为学生创新能力的进行减少了障碍。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不被教材所束缚,通过文本、音频、图像、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信息给予学生以不同的信息刺激,可以提高脑活动的灵活性,多样性和广阔性,进而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高思维的敏捷性。

2)突出自主学习,重视学生个性的培养

新的课程理念强调了信息技术教师应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个性得到发展。这种自主学习能够给学生提供最大的表现和发展空间。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只有在他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信息技术课程能够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良好氛围,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使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从个人的个性特征出发设计和实现自己的想法,使个性得到发展。教师也可以采用分层教学,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个性与创新能力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任何创新者都具有独特的个性特征,因此培养学生的个性特征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有益的。

3)信息技术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与其他学科的不同,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等,能给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的完美结合,通过对多媒体软件及操作技术的学习可以设计艺术化的作品,能够启发学生思考并可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实践空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些都大大的增加了教学魅力,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长时间的保持,从而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习效率。

4)信息素养的培养为学生的创新提供了有利的前提

信息素养是为了某种目的而寻找、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因此信息素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常用技能,依靠信息素养技能,能够进行有效的决策。具备信息素养对个体在创新过程中能够认识到信息的重要性,能够在需要信息时及时快速的寻找到所需的信息,并对所需的信息进行评估和利用,为创新活动提供了基础。所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实践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信息技术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学生除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外,还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学生通过构思、分析,可以有效地发展个体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五、结束语

技术创新论文范文6

(一)社会管理创新

社会管理创新是指在现有社会管理条件下,运用现有的资源和经验,依据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态势,尤其是依据社会自身运行规律乃至社会管理的相关理念和规范,研究并运用新的社会管理理念、知识、技术、方法和机制等,对传统管理模式及相应的管理方式和方法进行改造、改进和改革,建构新的社会管理机制和制度,以实现社会管理新目标的活动或者这些活动的过程。社会管理创新既是活动,也是活动的过程,是以社会管理存在为前提的,其目的在于使社会能够形成更为良好的秩序,产生更为理想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现代社会的复杂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社会已经变得越来越复杂。现代社会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环境的复杂性

会环境的复杂性,亦是一个历史的进程,在这个进程中,历史(时间箭头)具有将简单事物,向复杂性内涵推衍的功能。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很多“单位人”变成“社会人”,这本是一个很好的现象,是国家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的一种表现。但是身份的转变却使得社会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为我国本就薄弱的社会管理带来的更加严峻的挑战。就人类社会环境而言,封闭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常态。这就非常具体地点出了人类社会,必然具有的不确定性特征,因为在有序与无序并存的环境条件下,任何事物都被赋予了不确定性的内涵,更何况人的行为对“无序与有序”兼而有之的条件,本身就具有先天的主动性。这种行为的主动性,加上行为的历史进程,就?足了人类社会被赋予复杂与不确定性特征的条件。

2社会流动性增大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流动性逐渐增大,这其中包括了社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等的不断增大,而且其速度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不断的加快。人们希望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从而常常是跨越千里的距离打工、寻找商机,从而促使了社会人员的流动性增大。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物质与资金的支持,我国快速发展的经济使得物流与资金流同样在快速增长。流动性的增强使得社会管理不能够进行有效的管理,特别是我国的社会流动性还存在着不正常的现象。

3现代社会涉及的范围广

现代社会与过去的社会相比已经有了质的变化,其涉及的范围也远比过去的社会要广。在现代社会中出现了很多以前没有的东西,例如各种保险,教育的改革,网络等。社会在各个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延伸。这些也使得社会变得更加的复杂,为管理带来了更大的困难。这种广泛性要求我们要能全面的把握、迅速地了解和处理,才能保持社会的稳定和有序。这同样是计算机网络所具备的优势功能。

(三)计算机网络对社会管理的作用

我们从信息功能角度,把计算机网络看成是由信息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利用等五个信息子系统组成的一个大型信息网络,它从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中采集信息,经过网络中信息传输、存储和处理形成更有价值的信息向人类社会提供各种更有效的信息服务。使社会信息网络的信息功能产生一个突破性的飞跃。模型中信息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利用等五个子系统并不是相应各种信息技术的简单集合,而是系统的融合,是在各种信息技术协同工作基础上形成的等价功能性模型。它与单项的信息传输、存储、处理、采集和利用技术相比,已有了质的变化和许多新的特点。计算机网络的信息传输可以中继不同的通信信道,具有极广的覆盖范围。由于通信技术与计算机结合,可以把各种不同类型、不同性能的通信信道,包括电线、电缆、光纤、无线电、微波中继、卫星通信等,都通过计算机这一中继站互联起来、因而大大扩张了信息在社会信息网络中的直接传输范围并也提高了传输速度。计算机网络技术又有极高的信息传输速率。利用计算机的信息处理能力可对传输的信息进行更好的组织,如进行打包处理、转储包交换、多路复用、路由选择等,这可以明显地提高信息传输效率和提高通信线路利用率,并可支持多条和多种不同信息流在网络中有组织地传输。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传输信息时有着极强的可靠性。利用网络系统中协同工作的计算机的流控制、差错控制等处理功能可大大提高信息传输的可靠性和抗干扰能力。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提供大容量的存储空间。计算机网络可以把大量与计算机相联的或者独立进网的先进存储设备如磁盘、磁带、光盘等通过网络通信联接起来形成一个极大容量的虚拟存储系统,大大增加了整个社会信息网络中的信息有效存储能力,使人类社会日益增长的信息有了更充足的存储空间。构造网络分布数椐库系统,方便信息查询。利用计算机处理能力、网络通信和数据库技术,可以把网络中分布存储的信息有机地构造成各种网络分布数据库系统,使远程用户和本地用户都能快速而方便地查询或利用,提高了对分布存储信息进行查找和访问的速度。方便信息共享。由于计算机网络联系着大量人和计算机,它所存储的信息是人类社会共同积累的知识,可以方便地为人类社会共享、交流或学习,同时也便于及时更新和在网内再生,从而提高了社会信息的利用率,也提高了存储信息的价值。正是由于以上的这些计算机网络的特性,使得在社会管理中,可以很好的因对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环境。对于社会流动性的增强,社会管理的过程中主要能够快速的进行信息交换,与拥有够广的信息来源,也就可以很好的解决社会流动性的问题。

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极大地促进了现代社会管理科学化、自动化的发展

(一)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社区的日常管理中的应用

社区的日常管理是一项繁琐而又必须的管理工作,其也是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人工处理势必会影响到社区日常管理的效率,也不便于及时的更新信息。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社区的日常管理中已经有了许多的应用,例如智能化社区的建设其中包括了物业管理平台的建立、无线监控系统的实现等等。智能化社区的建设是为了满足人们对居住环境所提出的更高的要求。智能社区的建设实现了以下几个功能:自动抄表,即自动抄水、电、气表;自动告警系统,它通过各种监视终端、传感器可实现煤气泄漏告警、红外线防盗告警、烟雾告警及紧急求助告警等,提高了居住安全;社区车库管理,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使得门禁管理更加的人性化。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物业管理系统需要达到以下的目标:楼盘管理、住户管理、报修管理、维修管理、停车管理、设施管理等功能。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的无意管理系统具有以下的特性:易操作性,可扩展性,实用性。这是物业管理系统的桑基本特性。

(二)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社区医疗管理中的应用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自我保健意识的增强,人们对医疗服务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社区医疗的出现,对于解决城市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看病麻烦等问题提供了一条全新的思路。社区医疗有别于传统大医院的经营管理,社区医疗经营具有自己的特色,新型医疗模式的推进必然带来经营模式的变革。据国家相关部门介绍,将来的色回去医院,要能够利用现代的网络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和一些医疗设备终端,将医疗及延伸服务引入家庭,最大程度的体现出这些服务的及时性、随时性、交互性。是居民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可以充分地享受医疗服务。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建立起社区居民的个人健康档案,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记录居民体检结果,形成数据库。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可以为社区卫生服务站带来巨大的服务计划。居民健康档案数据库建成后,社区卫生服务站可以根据居民的健康情况,主动地向居民提供健康咨询服务和医疗保健服务,通过个案发现或人群筛选,自动建立慢性病专案,对社区居民的慢性病患者进行诊疗、健康教育和追踪管理。

(三)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对人口管理的作用

在人口管理中,流动人口的管理一直都是起其中的一项难题。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国内已经出现各种各样的流动人口管理软件。2010年1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在听取了人口宏观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PADIS项目建设情况汇报后,要求国家人口计生委进一步加强人口信息化建设,引导人口合理分布和有序流动,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的人口管理系统,可以有效的实现常住人口信息、暂住人口信息、工作对象等的计算机管理,并能够进行准确地空间定位、查询、统计等操作。同时,在安全布控、罪犯抓捕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正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使得社会管理能够跟的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并能够促进社会管理的发展,让社会管理能够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三、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将给现代社会管理创新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技术创新论文范文7

(一)以工程需求为导向

企业的技术创新通常以市场为导向,而重大工程的技术创新则首先是实现创新技术的工程价值,其次才是实现技术创新的市场价值。即工程的技术创新是被“逼”出来的。工程的技术创新一定以工程实际需求为驱动,即某些关键技术难题不解决,工程就难以建成。因此重大工程的技术创新必须以解决工程问题为目标,这也是技术创新的共性成果在行业内其他工程推广应用的重要前提。

(二)技术创新难度大

重大工程的技术创新问题源自于工程需求,其自身的复杂性往往会提高技术创新的复杂性。因此重大工程的技术创新问题通常是世界级难题,采用继承性创新方法,对已有成熟技术的简单改良或整合而形成的新技术一般还不能满足重大工程的技术需求。因而需要业主联合设计施工企业、学研单位,乃至境内外咨询机构等多主体共同参与,联合攻关。当然,此类问题一旦解决,便能够成为行业内甚至世界范围内的标志性创新成果。

(三)创新成果层次高、影响大

《国家技术创新计划管理办法》第三条明确提出“创新计划围绕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针对国家产业及产品结构调整中的突出问题,通过开展技术创新,重点解决产业中的共性、关键性和前瞻性技术,并有效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产业优化升级,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重大工程作为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它不仅是一项重大基础设施,更是工程技术创新活动的主战场。重大工程技术创新项目的研究是响应国家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科研实践,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展关键技术研究,同时应坚持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工程,促进工程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时间约束性强

由于技术创新成果的产生具有一定滞后性,若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则会严重影响工程质量、成本、进度等各项目标顺利实现。因此,重大工程项目技术创新工作受到工程工期的约束,具有较为强制性的时间约束性。

(五)技术创新成果应用难

重大工程创新成果技术性强,应用前景巨大,但工程项目的临时性与组织的独立性特征使得各技术创新主体不一定能在未来的项目中再次集结,因此技术创新很难连续、系统地进行,重复研究较多并且零散的创新也很难有效地按项目集成,造成技术创新成果容易流失,难以被保存与再用,不利于我国的重大工程建设管理与创新水平的提高。

二、重大工程技术创新定位与管理流程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重大工程技术创新的基本特征是以工程需求为导向,在对工程技术创新项目进行规划时,首先要考虑工程对技术创新的需求。然而重大工程的技术难度大,技术创新复杂性强,创新成果水平高,因此有必要在满足工程需求的基础上,考虑这类技术创新的“溢出效应”与国家战略目标的一致性。因此,应集中多方向的科研力量对技术难题进行深化研究,形成行业层面多领域的关键技术创新平台。因此重大工程技术创新一般都会存在一个从工程层次,到行业层次,再到国家层次的提升过程,进而形成一个金字塔形的重大工程技术创新目标结构。随着这三个层次的递进,创新的目标越来越凝练,从满足工程需求,到提高行业创新的竞争力,最后形成国家创新的竞争力。

(一)工程级项目

为了保证重大工程的顺利建设,首先应围绕工程层面的需求与问题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在这一过程中,首先由业主单位根据工程需求与国家战略目标制定工程级技术创新规划,再根据建设市场体制、企业技术和资金能力以及工程技术创新的特征,向设计施工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和创新环境保障。设计施工单位负责应用该阶段研究成果。业主单位负责检查、督促创新活动,组织审查创新成果和评估应用效果。

(二)部省级项目

在工程层面技术创新基础上,业主单位配合行业部门的相关政策规划,结合工程层面的创新成果进行进一步分析与提炼,形成凝练后的技术创新项目,并组织设计、施工和科研等单位开展相关课题研究,由行业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进行评审,争取形成行业内的共性技术创新成果。

(三)部级项目

由业主单位根据国家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并在工程层面和行业层面的创新基础上总结提升,形成部级项目的初步规划,并向科技主管部门进行申报。项目正式立项后由交通部作为项目组织单位,业主单位作为项目承担单位,并由业主单位具体组织设计和施工单位开展相关课题研究。最后由科技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和认定。

三、重大工程技术创新的战略选择及原则

重大工程技术创新的目标体系呈金字塔形,从工程级项目到部省级项目,再到部级项目,其立项的课题数量表现为逐渐递减,而课题的质量则表现为逐渐提升的趋势。这就要求业主单位必须对不同层级上的创新课题进行选择与凝练。一般而言,对课题进行选择时应满足以下几点条件:首先课题应为本工程提供技术保障,能够对工程建设瓶颈形成突破或者显著提升工艺水平和施工能力,实现工程建设的各项目标。其次课题应为行业持续、协调、快速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具有行业领先水平,能够形成行业核心竞争力。第三,课题的预期成果先进、成熟、适用,具有在行业层面以及国家层面,乃至世界层面具有普遍推广意义,且推广应用后,能够形成示范效应。具体地,在对课题进行战略选择的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一)系统性原则

工程层面与行业层面的技术创新课题通常分别由多个不同的设计与施工企业进行研究,由于重大工程技术创新具有高度的复杂性与学科交叉性,在研究的过程中会涌现出一些共性的研究问题,为了避免重复研究并提高研究成果的水平,业主单位会考虑系统性原则,将这些研究课题进行整合与打包。例如,泰州大桥针对多塔连跨悬索结构的重大技术问题,把工程层面的多项课题整合为行业层面的“多塔连跨悬索桥结构体系与结构性能研究”,该成果不仅满足了泰州大桥的建设需求,还能够对同类型大桥的设计施工提供指导和借鉴,为行业规范、标准的修编和完善提供重要成果。

(二)先进性原则

业主单位经过前期调研、建立科研规划、签订科研合同等几个阶段,技术创新的研究工作便正式展开。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业主单位需要根据各单位的研究成果重新考虑下阶段课题的筛选工作,为了保证课题成果的先进性,其中某些没有达到预期研究目标的课题,或者不是更高层面上共性关键技术的课题将被删除。例如,部省攻关阶段所设立的“三塔悬索桥上部结构施工技术研究”虽然和结构体系有关系,但是总体的施工技术与传统的结构相差不大,因此该课题没有入选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三)动态性原则

为了确保工程的顺利建设,降低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风险与成本,工程层面的课题通常采取提前规划,由业主单位根据工程建设各个阶段的特点,以及所面临的技术难题,征询相关部门和设计、施工单位的意见和建议,并参考有关专家和相关高校以及科研院所的建议,在工程正式施工前确定科研项目目录。但随着工程的开展,业主与相关设计施工单位会根据施工中面临的实际问题随时调整规划的技术创新课题。例如,泰州大桥初期科研规划阶段的“国产大跨径悬索桥主缆干空气除湿系统研发”课题经调整后,并入行业层面的“三塔悬索桥上部结构施工技术研究”课题中。“大跨径桥梁设计及施工风险评估”中的“中塔鞍座抗滑安全性评价”调整至行业层面的“多塔连跨悬索桥中间塔关键技术研究”等等。

四、泰州大桥技术创新案例分析

跨江越海桥梁建设是21世纪桥梁工程界面临的重要课题。在直布罗陀海峡、白令海峡、英伦三岛间、日韩海峡、我国东南沿海岛屿间、琼州海峡、渤海湾、台湾海峡等地均规划了大型跨江越海工程,而目前这些大型桥梁工程的首选桥型多为悬索桥,这对悬索桥的跨越能力提出了极高的挑战。由于单一主跨跨越能力的限制,目前传统的两塔悬索桥难以满足宽阔水面情况下的超长跨越需求。泰州长江公路大桥主桥采用三塔两主跨悬索桥桥型方案,在这之前国内外还没有同类型大跨径悬索桥的建设经验,已建成的多塔悬索桥工程实例还只限于中小跨径。由于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大桥在建设过程中遇到很多技术挑战:三塔两跨悬索桥结构受力复杂,该桥型全桥刚度较小,主梁挠跨比大、中塔顶主缆不平衡力会导致主缆在鞍槽内滑动、中塔柱根部受力大且不均匀;施工技术复杂,在解决好工程设计关键技术问题的同时,还必须解决好诸如深水基础、钢塔架设、缆索系统、钢箱梁、钢桥面铺装以及施工安全等难题。面对众多技术难题,泰州大桥经历了指挥部规划课题、交通部攻关项目以及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三个层次的技术创新过程,从勘测、设计、施工乃至运营全过程对大桥进行必要的专项科学研究,确保优质优量地完成工程建设。

(一)指挥部立项的科研项目

为了系统地开展泰州大桥的科研工作,2007年初,江苏省大桥指挥部开始了《泰州大桥科研规划大纲》(以下简称《大纲》)的编制工作,对泰州大桥提出系统的科研规划。在《大纲》初稿编制完成后,先后大量征集了设计、施工、管理、科研等单位以及国内许多专家的意见,在吸收了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对《大纲》进行了完善,于2008年中完成了修订稿。根据《泰州大桥科研规划大纲》,泰州大桥建设指挥部从8个方面规划的科研课题达到300多项。建设指挥部具体开展的专题课题研究达88项。

(二)交通部重点项目

在积极推进《大纲》科研项目的基础上,指挥部将其中的重要项目归纳、整合成6个重点项目:多塔连跨悬索桥结构体系与结构性能研究、多塔连跨悬索桥中间塔关键技术研究、深厚覆盖层地区桥用锚碇基础关键技术研究、长大桥梁深水超大型沉井基础施工成套关键技术研究、三塔悬索桥上部结构施工技术研究以及泰州大桥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关键技术研究。重点规划的这6项科研项目于2008年6月申请了交通部部省联合攻关项目。2008年11月交通部以交科教发[2008]476号文下达了2008年度交通科学技术项目执行计划,这6个项目被列入。泰州大桥从项目级课题到部省级课题的凝练过程遵循了重大工程技术创新战略选择的基本原则。例如,项目初期,指挥部对三塔悬索桥上部结构施工的安装、制作、施工控制等多层面问题进行了初步调查研究,随着项目建设的开展,至建设中期,上部结构施工的关键问题得以汇总提炼,基于系统性原则,将上述研究问题汇总为“三塔悬索桥上部结构施工技术研究”;此外,课题“大跨径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关键技术研究”早在江阴大桥和润阳大桥都研究过,但都没有取得满意的研究成果,所以该课题被选入了泰州大桥部省级攻关项目,但在对部级课题申报立项时发现该课题的研究成果不具有国家层面的先进性,因而又再次被删除。

(三)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2008年初,泰州大桥指挥部启动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申报的准备工作,编制了《多塔连跨悬索结构及工程示范》国家支撑计划的项目建议书,于3月赴交通部向科教司进行了专题汇报,科教司提出了许多非常中肯的意见,指挥部根据交通部的意见对建议书进行了完善,整合优化为“多塔连跨悬索桥结构体系与结构性能研究”、“多塔悬索桥中间塔关键技术研究”、“超大跨连续大柔度桥道系结构行为特性及其铺装关键技术”三个课题,于2008年8月向科技部申报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多塔连跨悬索结构及工程示范”,在交通运输部和科技部的大力支持下,已于2009年2月获科技部立项,并于2010年3月被列为“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获得了对多塔连跨悬索新结构科技攻关的国家层面支持。交通部于2010年5月19日在泰州召开了项目启动会议。泰州大桥的关键原始创新在于“多塔连跨悬索桥结构体系”以及由结构体系带来的“多塔悬索桥中间塔关键技术研究”两个核心课题。部省攻关阶段所设立的“三塔悬索桥上部结构施工技术研究”虽然和结构体系有些关系,但是总体的施工技术与传统的结构相差不大;基于先进性原则,“上部结构施工技术研究”课题未入选部级课题;而泰州大桥的大跨径使得桥道系结构特性表现得更“柔”,并带来桥面铺装上的高度技术挑战,基于动态性原则,“超大跨连续大柔度桥道系结构行为特性及其铺装关键技术”被确定为部级课题重点研究。此外,三塔两跨的结构体系使得大缆拉力反而减小,“深厚覆盖层地区桥用锚碇基础关键技术研究”中的施工方法并没有高水平的创新,因此该课题没有入选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在三层次技术目标体系的指导下,泰州大桥取得了多项科技创新成果。其科技攻关成果一方面为今后我国沿海及连岛工程的大跨径桥梁建设提供了新技术,提升我国大跨径桥梁的自主创新能力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如,部分成果已在九江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四桥、崇启大桥、武汉二七长江大桥、马鞍山长江大桥、武汉鹦鹉洲长江大桥和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等项目得到应用;另一方面泰州大桥的自主创新技术成果将有着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所形成的技术指南、标准,专利、工法以及软件系统,将大大提高我国大跨径多塔悬索桥建设的国际竞争力,为“中国创造”走出去再添竞争力。

五、结论

技术创新论文范文8

1.1管道的安装技术问题

管道安装是水电安装的重点,在安装过程中常出现以下三点问题:(1)未严格按照标准程序对防水套环或防水翼进行制作,没有有效地控制好预埋管的水平状况;(2)未选择阀门类型,朝向不符合需求,安装启闭不灵活未规范地设置主干的活接位置;(3)未有效地控制排水横管的坡度,出现严重倒坡的现象。

1.2卫生器具的安装技术问题

在进行卫生器具的安装时常会出现排水配件的质量问题,而在进行卫生器具及其他配件安装时,常常未按照规定的尺寸进行安装,也未给坐式大便器留有正确而规范的排水口。在对卫生器具进行电位连接时,虽通过PE线接地但未做局部等电位联结,卫生间管道、穿楼板金属套管及管道金属支架也未做等电位联结,局部等电位联结线经常穿钢管进行敷设等。

1.3开关插座的安装技术问题

开关插座的安装位置并不合理,没有考虑到居民的实际需求,而在进行开关插座的线路连接时,也常发生接错、误接的现象,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导致短路、串联的情况发生,威胁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强弱电平行布线间距未按照施工图纸进行安装,终端无法确保分开300~500mm的距离,强电信号将严重干扰弱电信号。

1.4防雷安装的技术问题

防雷安装既是对建筑电气系统的有效保护,也是保障居民安全的重要措施,但在实际的防雷安装过程中,往往出现接地线焊连接技术质量较差、补偿器的缺损、破漏及焊渣存留较多、预埋深度较浅等情况。

1.5消防安装技术的问题

消防安装主要分为生活泵及消防泵,包括自动喷淋、自动火灾报警、室内外消火栓、排烟送风四个系统。在压力指示表的设计安装中生活水泵的水压力设置不够智能化,无法保证及时灭火及补水的需要,而排烟风机的安装中风管常出现漏风的情况,管道井阻力也过大,致使排烟系统无法正常运行,消防安装不到位。

1.6安全防护安装的技术问题

为了保障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智能化的安全防护系统也进行了广泛普及,通常在经过防盗报警的信号采集或门磁开关传感器后确定其是否为业主身份,以进行有效的安全防护,但在安装过程中,由于安全节点程序设计不系统、信号采集技术不完善、信号处理系统不敏感等技术问题,而出现求助报警等信号不能有效传达,降低了报警的时效性,而使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

1.7空调安装的技术问题

建筑空间环境取决于空调安装的技术,为了使居民能更舒适地生活,供热通风及空调安装技术的应用都势在必行,而在空调的安装中,室内温度的设定往往无法把握,而致使大量的资源浪费,且空调系统带的冷热源正常联合试运转也常常不达标准,室内的热湿负荷也不符合设计标准,无法使空调安装技术达到良好的、让居民满意的效果。

2建筑水电安装工程技术的新策略

2.1管道安装技术新策略

对建筑管道的坡度进行严格的核对,保证管道坡度的均匀,可适当增大建筑出口管道坡度,松土在未经过必要处理的情况下,不能用于安装预埋地管道,对于预埋地的干管,进行全面的预检及常规的管道试压,压力为管道工作的1.5倍,在进行建筑给水前进行24小时的游离氯消毒水滞留,有效地保证建筑给水质量。

2.2卫生器具安装技术新策略

在管道毛坯安装完成后,用建筑专用的橡皮塞严堵管道的开口处,对卫生器具如坐便器、浴缸、地漏等同时进行排水口的堵塞,避免建筑施工的垃圾落入其中,而致污染发生。在进行卫生器具的安装时以标准坡度进行施工,同时进行管道通球试验,试验所用皮球或木球的直径应为管道直径的3/4左右,只有在用皮球(木球)试验时管道未堵塞或渗漏才能判定为合格,使卫生器具的安装技术得以更加完善。在对卫生器具进行电位连接时,要明确等电位联结与漏电保护器是两种不同的安全保护措施,不能相互代替,套管与管道间填充物虽不存在导电现象,但由于套管与底板钢筋会直接接触,人脚碰到后易形成电位差,因此,应对其做好等电位联结。

2.3开关插座安装技术新策略

在建筑水电安装工程中,要对家用电器的标高、固定件的墙距、固定间距及高度进行控制。对上下两层统一轴线的误差控制在50mm以内,同一居室的开关及插座的标高偏差小于15mm,并严禁将开关或插座位置安装在门后。在水电安装工程中,要保证相同施工单位的开关方向相一致,并以向下为开启标准,在进行开关、插座接线时,箱盒内的方木至少留有10cm。开关及插座的接地线、相线都以并联等方式连接,同时规范接地线的颜色(绿、黄),有效地保障业主的安全。在同一平面的强弱电平行布线时,强弱电线管间距应不少于30cm,有效地避免强电干扰弱电的信号强度。

2.4防雷安装技术新策略

对建筑四周的屋顶进行避雷带设置,运用大于D16的柱内混凝土电焊主筋作为防雷系统引下线,并同时采用基础桩或钢筋混凝土承台作为接地体,未连接的钢筋部位采用镀锌方法连接主筋。为了使防雷安装技术更完善,可运用均压环暗设两根主筋与防雷引下线进行焊接沟通。避免居民受到电磁脉冲的干扰,同时进行配电房及系统配电回路间的级别浪涌保护,更好地为居民提供服务。

2.5消防安装技术新策略

在建筑进户外总闸靠近户内管道处安装压力表,以便实现对水压传播、子系统保压情况的监督,进行水试工作。在消防栓的安装中注意消防栓与外墙距离,距离一般在5~40m的范围内,据路边小于2m。利用双速风机控制原理在控制箱上设置自动、手动两个开关按钮,并在其中设置地启、停高、低速的排风档,在低速档运行时可以智能化地确认火灾信号,并同时自动开启高速排烟档,在施工期间进行直流开关的试验以确保消防安装的有效性。

2.6安全防护安装技术新策略

将安全防护的节点程序采用NeuronC语言编写,并运用NobeBuilder节点工具进行安全防护调试,LonWorks总线技术对智能建筑安全防护系统进行有效的设计。在进行多路报警信号检测设置时通过特定的路由器进行远程计算机的控制。在信号采集过程中加强探测距离,采用菲涅尔透镜作为红外辐射的聚焦系统。

2.7空调安装技术新策略

空调系统带的冷热原正常联合试运转至少在8h以上,在可变的新风系统中原有的安装温度调节器及湿度调节器的基础上,安装自动季节转换的识别的装置,可有效地使空调系统根据季节的变化而进行室内干球及回风温度的调节,使居民拥有更多的舒适度的同时使资源得到有效的节约。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