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的路径研究

农村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的路径研究

摘要:农村经济形势的复杂性与经济管理范围的广泛性决定了农村经济管理人才必须是复合型、应用型以及高素质人才。受思想观念、农村社会条件、教育培训以及国家政策等因素影响,目前农村经济管理人才存在数量不足、素质不高、稳定性差等问题。对此,建议从推行优惠政策、优化人才培养途径、改善农村环境以及加大宣传力度等几个角度,不断完善农村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路径。

关键词:农村经济管理;涉农人才;培养路径

农村经济管理人才是缩短城乡经济差距、提升农村经济管理水平的重要力量。近几年,在各项惠农强农政策支持下,农村整体实力有所增强,农村生产及生活条件获得了极大改善,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也日趋繁重,亟须大量有知识、懂技术、会管理的专业人才。但是,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促使农村大量劳动力像城市转移,加上农村现有体制以及环境对外来人才缺乏吸引力,造成了农村经济管理人才极度匮乏。因此,加强农村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刻不容缓。

一、现代社会对农村经济管理人才的要求

作为农村社会重要的人力资源,农村经济管理人才是新农村建设的有力推动者。积极开发并培育农村经济管理人才,对于提升农村经济管理水平、实现农业现代化乃至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现实意义。农村经济形势的复杂性、经济管理内容的多样性以及波及范围的广泛性使得农村经济管理活动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第一,复合型人才。农村经济管理人才要时刻关注时事动态,及时了解最新出台的惠农政策,常见的是农地政策、农村金融政策等;为了更好地服务三农,农村经济管理人才要主动熟悉农村社会,积极学习农业技术、财务会计、市场营销、经济管理等等多方面的理论知识,同时,随着互联网在农村地区的广泛普及,还要懂得电子商务、网络营销以及物流管理等相关知识与技能,这样才能带动农村经济效率提升。第二,应用型人才。新形势下,农村经济管理人才除了要具备复合型的知识结构之外,还要有能力将自己所学到的理论知识通过应用转化为技能。而要顺利完成从理论知识到技能的转化,必须掌握一定的方式方法,还要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管理能力等。第三,高素质人才。高素质人才要求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人员要树立服务意识,具备较强的责任心,且拥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不计较利益得失,愿意长期扎根于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当然,这需要政府给予政策扶持,鼓励更多青壮年投身于农村经济管理事业,还需要不断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坚实后盾。

二、农村经济管理人才存在的问题

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有大量优秀人才作保障。农村地区的生活环境、农村基层工作的福利待遇以及农村社会保障建设等问题造成了农村经济管理人才流失严重,导致现有农村经济管理人才在数量上明显不足,质量上也参差不齐。

(一)农村经济管理人才数量不足。在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支持下,一大批新生力量投入到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之中,使得目前农村经济管理人才队伍的总体数量有了明显提升,即便如此,依然无法满足农村对于经济管理人才的实际需求。一般来讲,经济管理人才的数量分布应当从村级到乡镇级再到县级呈逐渐递减趋势,但现实却与之相反,即村级经济管理人才数量最少,乡镇级数量稍多,县级更多。这种倒金字塔形分布使得村级经济管理工作难以实现专人专职,时常陷入混乱局面。

(二)农村经济管理人才素质不高。从人才来源上看,农村现有经济管理工作人员包括两类:一是通过选拔进入到基层经济管理队伍的本地村民。他们出生于农村,长期生活在农村,对农村、农业更为了解,但是由于受教育程度低,且缺乏接受管理业务培训的机会,所以在开展基层经济管理工作时心有余而力不足。二是通过公开招聘成为大学生村官的外来大学生,他们文化素质相对较高,拥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但知识结构单一,同时,对农业、农村缺乏足够了解,在日常工作中难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总而言之,不论是本地村民,还是外来人才,都存在整体素质较低的问题。

(三)农村经济管理人才稳定性差。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力推动了乡村经济发展,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经济始终落后于城市的现状,很明显,农村基层经济管理工作存在环境艰苦、任务琐碎、福利待遇偏低、职业前景黯淡等问题。相当一部涉农人才之所以选择留在农村经济管理岗位,主要是受国家政策鼓励,同时也是希望能够尽快积累工作经验,为日后跳槽做准备。还有一些涉农人才起初的确是心甘情愿服务于农村基层,也能够适应农村艰苦的工作条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其发现自己的努力很难换来相应的回报时,特别是住房、养老等问题得不到保障时,便会产生离职的念头,从这一角度看,农村经济管理人才存在流动性强、稳定性差的问题。

三、农村经济管理人才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造成农村经济管理人才数量少、素质低、稳定性差等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观念方面。事实上,绝大多数经济管理人才都是接受过系统教育或者培训的中青年,他们掌握着丰富的经济管理理论知识,并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如果能够将其所学应用到农村经济管理活动之中,势必能够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受家庭、社会某些观念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城市比农村更好,城市的“好”主要体现在经济水平高、就业机会多、福利待遇高、工作前景良好、生活条件便利等,与之相反的是,农村则存在着生活环境差、发展空间小、经济发展落后等问题。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认识,才使得多数经济管理人才宁愿在城市待业,也不选择到农村就业,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管理人才队伍的扩充与发展。

(二)农村社会方面。“三农”问题是我国政府近十多年持续关注的重点,各项惠农政策的制定与出台促进了农村生产生活生产条件的改善,从用水、用电,到道路、桥梁,再到网络安全、公共卫生以及居民住房,多个方面的基础设施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变。但与城市相比,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比较匮乏,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社会福利水平偏低,居民生活不够便捷,居住环境也并不尽如人意,导致不少经济管理人才始终向往着城市生活,期待着能够返回城市。因此,为了留住更多人才,降低人才的流动性,必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保障建设,积极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尽量满足农村经济管理人才的基本生活需求。

(三)教育培训方面。高等院校大多是面向城市面向工业企业制定培养目标的,所开设的涉农专业极少,专门设置农村经济管理专业的院校更为屈指可数。考虑到专业对口问题,多数学生毕业后不愿意选择与自己专业无关的农村经济管理岗位。少数高等院校尤其是涉农类院校虽然开设了农村经济管理相关的专业,但是在人才培养中,过分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不重视学生择业观的培养,导致多数学生在毕业后选择了与自己专业无关的职业;同时,涉农专业课程设置过分追求全面而忽略了专业性,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学习多门课程,难免会出现浅尝辄止的情况。最后,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岗位范畴较广,其中的一些岗位如会计、网络营销等必须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但目前相当一部分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人员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职业培训,更谈不上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了。

(四)国家政策方面。农村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缺乏政策扶持,相当一部分中高等职业院校的师资力量薄弱,教育条件落后,导致教育培训管理工作流于形式,无法为农村经济发展培养出更多有用人才。多数农村经济管理人才之所以不愿意选择到农村就业,主要原因在于缺乏良好的政策环境。例如,农村基层人员的薪资待遇难以落实,分配制度不够合理,一些如政治激励、人才表彰等政策措施不太完善,使得多数人因自身价值得不到体现而选择在服务期满后离职。再如,因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导致农村经济管理人才的医疗、养老以及子女教育问题得不到保障。因此,为了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必须推行各项优惠政策,营造出良好的社会氛围在农村地区建立起,让“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不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通过各项积极措施将其落实到行动上。

四、加强农村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的路径

为提升农村经济管理水平,确保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有序进行,必须重视农村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这既需要政府出台多项优惠政策,支持并鼓励涉农人才参与农村经济管理,也需要中高等职业院校优化人才培养途径,提升涉农人才的综合素质,还需要重视农村环境改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基层工作对涉农人才的吸引力。唯有多管齐下,才能真正解决农村经济管理人才资源匮乏、素质不高以及流动性差的问题。

(一)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农村经济管理。农村经济管理人才紧缺与大学生就业难形成鲜明反差.对此,政府要尽快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并引导大学生走向农村,服务于三农。首先,制定相应政策,鼓励高等院校开设涉农专业,并引导其在招生时与学生签订定向培养协议,要求学生毕业后必须在农村地区服务一定年限。凡是签订定向培养协议的学生,其在校期间的学费一律由政府承担,并为其提供一定的生活补助。另外,要鼓励高等院校开设农村经济管理专业,为农村产业发展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其次,结合各个乡镇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以及每年毕业生数量开展大学生村官招聘工作,重视对大学生村官的政策扶持力度,通过项目扶持、资金奖励等方式吸引更多大学毕业生投身于农村经济管理事业。最后,为了确保大学生能够扎根农村,还要积极探索相关配套制度。一是分配激励制度。在分配利益时,切勿实行平均主义,要以多劳多得为基本原则,并将农村经济管理人才的利益分配与劳动技能、工作业绩以及岗位职责等挂钩,以此来体现个人价值。对于长期工作在偏远地区的基层经济管理人员,要给予相应的补贴,尽可能缩小城乡之间收入差距。二是人才表彰奖励制度。针对那些对农村经济发展有特殊贡献者或者工作业绩突出者,要进行表彰,除颁发荣誉证书之外,还要提供人才津贴,并允许其及家人享受免费体检政策。三是政治激励制度。建议从农村经济管理队伍中选取优秀人才,或者对其进行干部提拔,或者推荐其担任党代表、人大代表等,为其参政议政创造机会,从而有效提升农村经济管理人才的政治荣誉感。

(二)优化人才培养途径,提升农村经济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范畴极为广泛,要为农村经济管理培养更多有用人才,必须适当地调整高等院校专业设置,发挥中等职业学校的职业教育功能,并做好对在职农村经济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第一,为提升大学生就业率,高等院校要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适当调整人才培养方式,增设涉农专业,结合农村经济管理发展需求,逐步优化涉农专业的相关课程,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在端正学生择业观的基础上,不断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所学应用到未来职业之中;另外,积极开展校外实践活动,推动农村经济管理人才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素养的融合发展。第二,涉农类中等职业学校要优化教学环境,改善教育条件,强化师资力量,积极引进涉农专业教师,除了要提升学生的文化水平外,还要强化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为学生创造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条件与机会,并鼓励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为日后工作为准备。第三,鼓励在职农村经济管理人员接受继续教育或者职业培训。将农村本土人才与外来人才统一纳入职业教育培训范围,积极发挥高等院校、职业学校教育职能,结合农村经济管理需求制定合理的培训内容,采用电视讲座、实地考察、远程教育等多种方式,对农村经济管理人员进行包括农业政策、农业经济管理、各项农业技术、财务会计等在内的各项知识技能培训,通过继续教育与培训,帮助农村经济管理人员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提升经济管理水平与能力,并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并利用发展的眼光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改善农村环境,为农村经济管理人才提供更多便利。为了吸引更多人才到农村地区就业,并能够长期服务于农村经济发展,必须不断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为农村经济管理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为其提供更多生活便利。一方面,提升农村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倡导绿色出行,减少碳排放,做好生产生活垃圾的分类、回收以及处理等工作;增加财政投入力度,在强化农村水环境、空气环境治理的同时,积极建造景观绿地,为发展生态农业、打造绿色农村做好准备;打造专业的环境监督执法队伍,加大农村环境执法监督力度,严厉打击破坏农村环境的行为。另一方面,加强农村教育、医疗及养老基础设施建设,妥善解决农村经济管理人才的医疗、养老以及子女教育问题。要尽快改善农村地区医疗条件落后的局面,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医疗卫生设施的购置以及医疗机构的建设,支持并鼓励三甲医院到乡镇地区建立分院,以此来提升医疗资源利用效率。要在乡镇地区建立养老机构,并完善相应的养老保险制度,从而免除农村经济管理人才本人及其家人的后顾之忧。要进一步普及农村基础教育,将现代农业理念融入基础教育课程之中,帮助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在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的同时,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组织能力等,为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后继有人奠定基础。

(四)创新多种方式,积极宣传农村基层就业情况。受家庭、社会等多种因素影响,多数农村经济管理人才尤其是非农籍人才对农村存在很深的误解,不愿意到农村就业。对此,要做好各种宣传教育工作。第一,高等院校可以围绕农村政策、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大学生基层就业等主题,利用演讲比赛、校外实践、征文活动、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向在校学生进行宣传教育,让学生端正择业观,并有机会了解农村基层,了解农村就业政策。其中,演讲比赛或者征文活动可以围绕农村扶贫工作、农村基层就业等话题展开进行;主题班会应考虑邀请那些正在农村基层工作或者曾经深入到农村基层且工作突出的回乡大学生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分享给大家,也可以通过面对面交流方式帮学生答疑解惑;社会实践活动则需要利用暑假、寒假等,组织学生到农村地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第二,发挥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积极宣传农村基层就业的相关情况。依托互联网平台农村经济管理人才招聘计划、招聘流程以及工作服务期限、薪资待遇等,激励更多的大学生积极投身于农村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对于在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岗位工作成绩突出或者表现优秀的大学生,要给予奖励,除了由当地政府颁发荣誉证书之外,还要以文字或者纪录片形式记录其先进事迹,并通过微信公众号、新闻媒体等进行宣传,号召更多外来优秀人才投身于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中。

作者:李益求 单位:新乡学院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