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国际贸易逆差问题分析和对策

农产品国际贸易逆差问题分析和对策

摘 要:中国作为同时生产和消费大量农产品的农业大国,凭借土地资源的劣势和大量进口需求使中国农产品长期处于贸易逆差阶段。该论文旨在解决贸易条件恶化问题,从需求、比较优势、竞争力等角度分析了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的影响因素,并以大豆为例分析了我国虽然进口了大量的农产品,但并不具有大国效应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采取对外直接投资和在世界范围建立供应链来改善中国农产品的贸易条件的措施。这些措施都有效解决了原有问题,扭转了贸易逆差,给宏观经济传导正面效应。

关键词:农产品贸易环境;大国效应

一、引言

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虽然土地资源并不充足,但神奇的是,7% 的土地资源养活了全世界 22% 的人口。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对外贸易带来的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中国农产品(尤其是大豆)长期处于贸易逆差状态,然而在大量进口的情况下,却并不存在大国效应。中国农业贸易条件的恶化也对国内大豆价格与农产品结构产生了影响。因此,本文分析了如何缓解贸易逆差和提高市场话语权以更好地应对风险的解决方案。此外,“一带一路”倡议是近年来提出的。中国支持中粮企业反对外资多家公司垄断,调整产业结构,提升我国农业市场话语权和健全农产品供应链。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

针对农产品国际贸易问题,前人已经有大量相关研究。早年李月云在国际贸易专著中研究了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的成因及诱发因素(2007),王亚娟结合疫情前 2002—2017 年的贸易数据对中国贸易条件进行分析(2017)。国内外研究人员统一认为,贸易逆差的形成分为两个方面:国际贸易环境和出口国的竞争优势。马舒、夏和群、程国强、凌峰分别从产业结构、竞争力、产业化和技术的角度分析了单方面的原因,为本文对贸易问题的分析奠定了基础(2011)。此外,蒋兴红博士从经济增长的角度分析了贸易条件恶化带来的问题(蒋,2013)。马苏中和王军特别指出了我国没有大国效应的原因。该研究将大国效应重新定义为市场话语权,而不仅仅是市场价格与进口量的关系(2012)。本文研究针对提升我国企业国际市场话语权和通过对外投资完善全球供应链的对策建议来解决贸易条件恶化带来的问题,以我国中粮集团企业为例,创新地从对外投资的角度进行分析,弥补了前人研究的空白。

三、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问题

(一)贸易逆差

由中国农产品进出口数据可知,2002 年至 2017 年间,除 2009 年外,进出口百分比增长始终在零以上,2009 年进出口额受 2008 年经济危机的影响呈下降趋势,这是全球的整体趋势。所以可以得出在不断开放的基础上贸易程度不断加深。然而,我国的贸易逆差也不断加大,在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前,2020 年我国农产品贸易额为 2468.3 亿美元,同比增 8.0%。其中,出口760.3 美元,3.2%; 进口 1708.0 亿美元,增 14.0%; 贸易逆差 947.7 亿美元,增 32.9%。(农业农村部,2021)。此外,农产品在所有国际贸易产品中的比例也在下降,20 世纪 90 年代,这一比例高于百分之十,2015—2019 年这一比例稳定在 6% ~ 7%,持续下降意味着我国农产品贸易的竞争优势的丧失。

(二)大国效应的缺失

1. 大国效应

在小国,基于贸易保护,国家对进口商品加税。加税后,生产者增加,消费者剩余减少,因此存在无谓损失。与小国相比,具有大国效应的大国面临的压力较小。对进口产品征收的关税提高了进口国的价格,大国市场的进口需求减少。由于国际市场的需求量巨大,世界价格将下降。尽管世界价格没有变化,但进口国的最终价格较低,这意味着关税压力由进口消费者和出口商承担。这就是大国效应带来的福利。此外,马和王在 2012 年表示,对市场价格的影响并不是“大国”效应的唯一表现,他们分析了中国农产品大国效应对市场价格表现和市场支配力的影响,以及在市场上讨价还价的能力(2012)。他们认为大国更依赖市场,这使他们面临更多来自市场的风险。国家是否有能力保持独立和稳定抵御风险,决定着是否具有市场力量和大国效应。

2. 以大豆为例

我国大豆是农产品进口中增长速度最快、净进口量最大的粮食品种。自 1996 年以来,它的净进口量逐年增加,2010 年达到 5400 万吨,为当年世界第一,占进口大豆总量的 60.3%。而近三年来,进口大豆占整个世界平均贸易额的 75% 左右,然而大豆贸易的种种现象表明我们并不具有大国效应。国际垄断企业阿彻丹尼尔斯米德兰、邦吉、嘉吉、路易达孚四大谷物类跨国巨头牵头其他企业压低农粮收购价,提高粮食销售价,为其赚取高额垄断利润。生产资料少、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的中国对市场价格的影响力低,议价能力弱。2004 年的“大豆风暴”也可以说明缺乏大国效应。大豆风暴表明中国缺乏应对风险和市场变化的能力。2004 年农产品产量大幅下降,南美其他国家产量下降。在我们需求增加和美国出口可能减少的情况下,投机者利用信息不对称和谣言造成的恐慌来获利。他们拉动了美国股市和 CBOT 市场大豆期货的价格(国际市场大豆以 CBOT 价格计价,加价)。但在中国采购团高价收购约 300 万吨大豆后,整个国际市场大豆价格大幅下跌,每吨下跌 125 美元(中国行业资讯,2018),输出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减少。这增加了很多国内豆油加工企业被外资企业收购的风险。外国投资者也通过对外投资来增加农产品国际贸易议价权,降低了中国在大豆谈判中的地位。

四、对农产品贸易问题的分析

(一)影响国际贸易逆差的因素

第一是需求因素,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我国通过杂交水稻技术实现了水稻的自给自足,但土地资源的稀缺使我们战略性地放弃了大豆的种植,大量依赖进口。出口上我国主要出口水产品、动物副产品和水果等农产品。2017 年,水产品产值 203.3 亿美元,占比 28.76%,居农产品之首。第二是比较优势,根据要素禀赋理论,中国是劳动禀赋国家,由于我国土地资源稀缺,大部分农产品不具备比较优势。从中国出口水产品、动物副产品和水果的产品比例也可见:水产品居首位,其他种类农产品比重逐年下降。我国战略性地放弃一些主导进口需求的产品的开发。1994 年以前,大豆基本自给,主要种植在中国东北的黑龙江。但是很大一部分土地需要满足工业化的需要,而过去是农业用地。因此,在满足了三大粮食基本需求后,放弃大豆生产,所以大豆严重依赖进口。第三是竞争力因素,这一因素影响了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出口。从理论的角度来看,竞争力是指在特定数量的产品中获得更多利润的能力,也就是以最低成本销售产品的能力。成本包括生产成本、运输成本和营销成本。而这些都是公司竞争力体现的不同部分。我国棉花、粮油等主粮作物的生产加工被认为工业化程度低、质量低、成本高、企业信誉低、技术发展缓慢,这都是我国企业竞争力的劣势。我国由于发展工业化的需要,农业产业发展相对缓慢,导致产、供、销全链条不强,链条的某些环节被国外多个国家的企业控制。这降低了我国市场的控制力,带来了更多的金融和经营风险。 第四是贸易保护,这个因素也影响到我们对其他国家的出口,从而增加了贸易逆差。进口产品会对国内企业造成巨大冲击,因此各国将采取负责任的措施保护国内产业。通常采取的保护措施是关税和设置贸易壁垒。壁垒可以是高产品标准、生物免疫要求以及相关的反倾销和反补贴贸易保护措施。此外,障碍可能是技术要求,这对我们国家来说需要巨大的成本。与关税相比,这种壁垒在市场上是无形的、隐藏的,但直接影响着国内企业的市场份额和销售。通过与一些国家建立良好贸易关系,部分产品的关税低至零。但对进口国需求依存度高,尤其是我们出口的国家集中在亚洲。出口集中的国家容易触发反倾销和反补贴法,这也属于进口国的保护。当出现交易摩擦时,我们将面临政治或市场波动风险。

(二)大国效应缺失的原因

大豆是进口依赖度高的突出例子。前面已经指出,大国效应是大国的市场力量以价格影响的形式表现出来。对于中国大豆产业缺乏这种影响的原因进行分析,可以分为国际因素与国内因素。从国际因素来看,主要是国际食品垄断资本对全球大豆产业链的操纵。美国、巴西、阿根廷和中国是世界四大大豆进口国。巴西和阿根廷拥有比美国和中国优越的大豆生产资源,而国际食品垄断资本早在 20 世纪末就开始通过提供转基因大豆种子,控制巴西和阿根廷的大豆生产资源,实施除草剂和优惠农业贷款策略。整个农业市场包括跨国运输,被阿彻丹尼尔斯米德兰、邦吉、嘉吉、路易达孚“ABCD”四大粮食企业垄断。这使得两个国家,甚至是大量进口的中国,更加依赖美国资本,跨国粮食贸易商获得更大的垄断利益、更广泛的资本渗透和对生产资源更深入的控制。从国内因素来看,农产品战略性放弃与进口量巨大的前提下,我国的生产规模小,生产成本高,进口的依赖程度高,本质上缺乏价格优势。国内生产成本与进口价格的差异可见一斑。中国企业必然会选择更便宜的方式——进口,因此中国对进口的依赖度很大。不仅自然资源匮乏,技术和企业规模也难以与外商抗衡。进口非转基因大豆的榨油量是国产转基因大豆的 2 ~ 3 倍。虽然国内加工企业规模迅速扩大,行业集中度也明显提高,但欧美等主要发达国家拥有大型跨国粮食集团,无论是企业规模还是行业集中度都远优于我国企业,如美国四大大豆加工企业加工量占加工总量在 2006 年的容积率(CR4)已达到 80%。因此,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讨价还价能力仍然不足。

五、对策建议

(一)贸易逆差

想要解决我国贸易逆差问题,首先,要解决我国农产品成本高、竞争力低的问题。国内多家跨国民族企业在巴西、乌拉圭、巴拉圭等世界主要产粮国投资,弥补国内技术和土地资源的不足。通过在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建设,利用当地优势,最终降低成本,提高国际竞争力。其次,投资世界主要粮食生产国是为了拥有完整的产业供应链,因为我国一些农产品有巨大的进口需求,如果没有投资和资金流向粮食生产企业、控制供应来源,一旦国际市场供应受限或价格被拉高,我国将面临很大的风险和变化,处于非常被动的局面, 2004 年的大豆危机就是一个例子。我国目前已实施相关战略措施,以中粮集团为例专注于国际贸易。中粮涵盖了多种作物品种和作物技术以及生物能源。改革后的中粮致力于提高中国的市场力量与竞争力。针对我国巨大的进口需求,中粮在全球范围内打造完整的生产链。通过涵盖各类农产品,实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目标。通过覆盖多种作物品种、作物技术和生物能源,国内企业以其为主导,在国际市场上有更多的机会和知名度来获取利润。中粮在美国、巴拉圭、乌拉圭、巴西、阿根廷等国家拥有广泛的投资和资金投入,分布在 140 个国家和地区,连接六大洲的关键物流节点。

(二)改善缺乏大国效应的状况

如上所述,中国缺乏大国效应是由于缺乏议价能力和对市场价格的影响。中国应该从粮食来源国入手,在生产供应链的各个环节注入资金,也就是在各个定价渠道上投入资金,拥有议价能力,使其不被供应链中的其他外商投资企业劫持,减少对外国公司的依赖。我国中粮企业也已经开始布局,中粮业务与四大粮商(ABCD)的竞争从粮食来源到运输和生产。除了在粮食生产大国对范围广泛的产品进行资本投资外,港口分散在 140 个国家,以确保运输顺畅。中粮还投入了大量的研究和技术开发成本来提高加工技术,扩大市场和出口布局。我国农产品行业应加强国内公共信息服务,实现行业协会功能或适应行业企业服务设置本土化。这使得政府和市场公司有效合作,共同抵御国际市场的价格风险。例如,国际大豆市场的定价是以期货为基础的,而顺畅的公开信息传递是期货市场发挥功能的前提。但是,国内还没有统一权威的信息渠道,还是以美国农业部的信息数据为主。信息不对称是导致大豆危机的一个原因。一些国内企业甚至为了自己的利益对外界屏蔽信息,这使得相关部门获取和处理信息更加困难,从而增加了企业的市场和经营风险、利润损失。

(三)宏观经济效应的对策

价格的变化是由于总需求的变化,包括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净出口需求。扩大需求,不能只用价格拉动需求,这是相反的逻辑,正确的是需求拉动价格。我们要优化价格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和核心竞争力,如豆类出油量、大米和玉米的营养和口感,提高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这种改变价格的方式也将吸引资本流入,这也会对我国经济产生积极影响。在结构上,要注重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结构的升级和调整,通过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实现农产品出口持续稳定发展。此外,降低初级产品的比例,追求行业先进产品,使先进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更高。进口农产品可分为用于直接消费的消费性农产品和用于工业生产的原料农产品。在保证我国供应链完整的前提下,我国需要尽量降低农产品直接消费的比重,以国产优质产品取而代之。而原材料农产品的进口相比于国内稀缺的原材料农产品来说,降低了中国制造业的成本,增加了利润,从而提高了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而这些都对纺织、服装、饲料、食品等行业的宏观经济产生了联动效应。

六、结论

本文阐述了中国国际贸易的现状,指出了贸易逆差、贸易条件恶化、市场议价能力不足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分析了影响因素及原因。贸易逆差和贸易条件恶化受到需求、比较优势、竞争力和贸易保护等因素的影响。在大豆进口量巨大的前提下,中国仍然不具备大国效应,这是由供应链的控制和外国跨国粮食贸易商的垄断决定的。在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后,本文给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思考。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国际市场的竞争在所难免,这也成为我国外贸发展的契机。根本的解决方案是提高我们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降低成本。此外,产品生产供应链的控制也是重点。不仅是对粮食主要生产国原材料的资金投入和控制,更是对供应链各个环节的控制,从而增强中国的市场议价能力以及减少对外国垄断企业的依赖。

作者:刘婧彬 单位:黑龙江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