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计划范例

经济发展计划

经济发展计划范文1

一、发展基础和条件

林下经济是以林地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以林下种植、林下养殖、野生资源开发利用、林产品采集加工、森林景观利用为主要内容的立体复合经营活动,也是促进农民增收和脱贫致富的重要举措。我县森林覆盖率71.9%,森林资源丰富、气候条件优越、生态环境良好,非常适宜发展林下经济。

我县林下经济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为初始萌芽阶段。改革开放之前,林区群众传统采集利用林下产品,经常性采摘野生药材、竹笋、野生菌、山野菜等。其次是兴起发展阶段。上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一些乡村群众开始林下种植香菇、木耳和茯苓、杜仲等中药材,经营初具规模。再次是快速发展阶段。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后,发展林下经济参与主体逐渐增多,形成了规模经营、合作经营等多种模式,林下经济快速发展,取得明显经济效益。从2013年开始,全县累计争取省级财政林下经济补助资金600多万元,鼓励扶持林下经济发展项目,扶持面积8.5万亩,受益农户130多户600多人,成立公司企业或专业合作社28个。2018年,我县林下经济总产值2000多万元,促进从业农民人均纯收入增收1万元。目前,全县林下经济主要利用发展项目有:一是林下种植。作物有覆盆子、太子参、黄精、七叶一枝花、铁皮石斛、三叶青、兰花等。二是林下养殖。种类有蜜蜂、肉牛、山羊、土鸡、光鱼、棘胸蛙等。三是林产品采集加工(野生资源利用),如福建酸竹等小径竹笋、牛肝菌以及香菇、毛竹笋等特色野生资源初加工。四是自然景观利用。主要为仙岩杜鹃、芎坑森林旅游、漂流等。

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整体而言我县林下经济发展还存在许多不足和困难,如:开发利用不充分、不平衡,产业规模偏小,参与人数不多,管理水平和产值总量偏低;政策扶持力度不到位,技术指导、加工销售、金融信贷等相关服务薄弱;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基础设施条件滞后。这些不足和困难正制约着我县林下经济的深度发展,需要花大力气进行改善提升。

二、发展目标

(一)基本原则

1.坚持生态产业兼顾,统筹发展的原则;

2.坚持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的原则;

3.坚持政策引导,确保农民得实惠的原则;

4.坚持机制和科技创新,确保林地综合效益持续提高的原则。

(二)总体目标

立体开发森林资源,充分利用林萌空间,科学间种、套种作物和立体种植养殖,采用林药、林菌、林果、林草、林茶、林菜、林苗、林禽、林蓄、林鱼等模式,实施林下经济“二个五”发展计划,力争到2022年打造成林下经济五大产业和五大重点发展区,林下经济面积达12.6万亩,从事林下经济人员达1500人,林下经济产值5000万元,促进农民人均增收1.5万元,同步培育一批从事林下经济的农民增收致富典型,努力实现“不砍树,也致富”目标,促进林业增效、林业增收、生态得保护。

三、发展模式

(一)五大产业

1.中药材产业。以坑底敬龙林木合作社(覆盆子)、大安亭溪庭欣农业合作社(黄精)、山语林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中药材植物园)为龙头,发展覆盆子、黄精、七叶一枝花、太子参、三叶青、太子参、铁皮石斛、大青、牡蒿等林药模式,带动中药材产业发展。

2.兰花产业。以大安半岭亭知春农林发展有限公司、斜滩大溪头春晨花木种植合作社(兰花)、大安亭溪百菊园、清源风水湾生态农业合作社为龙头,发展兰花、菊花、山茶花、香石竹、朱砂根(富贵籽)等林花模式,带动高山冷凉型花卉产业发展。

3.红花油茶产业。以坑底铭木生态园、北山林场(苗圃)为依托,加强与科研单位合作,选育优良品种,出台扶持政策,重点在中高海拔地区清源、坑底、大安、鳌阳、等乡镇推广发展浙江红花油茶,打造全省特有的高山冷凉型花卉和木本油料林结合的浙江红花油茶基地。

4.蜜蜂产业。立足全县现有养蜂农户、合作社60多家的基础,鼓励引导武曲、大安、等养蜂专业户规模发展、规范经营,带动蜂产业发展,促进林农增收,助推乡村振兴。

5.香榧产业。围绕香榧果用、油用、药用、材用、绿地、观光多用途为一体的功能,在坑底、大安西山水库周边山场,大力发展香榧产业。通过利用林间空地、林下空间,套种珍贵绿化苗木香榧、鹅掌楸、闽楠、红豆树等林苗培育模式,扩大香榧种植面积,带动绿化苗木产业发展。

(二)五大重点发展区

根据《“十三五”林业发展规划》,按照全县主体功能划分,突出林下经济产业优势及产业特色,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区位优势,确定区域林下经济发展方向,着力打造“一乡一品”的五大重点发展区,分别为:低海拔区域苗木培育基地与林果疏种植示范区、中等海拔区域中药材种植养殖示范区、高海拔冷凉型花卉种植与生态旅游休闲示范区、重点区域乡村景观提升示范片、林产品采集加工集中区示范基地。

1.低海拔区域苗木培育示范基地和林果疏种植示范区

(1)发展区域范围包括:。

(2)发展方向:重点发展绿化大苗培育和蔬果种植,局部适宜地区选择发展林下养殖和林产品采集加工业。其中:

在域内建立面积300亩、年产绿化大苗2万株的绿化大苗培育示范基地1个,培育品种主要有:乌桕、鹅掌楸、杜鹃、南方红豆杉、柏乐树、红花油茶、闽楠、红豆树等。

在域内建立面积100亩的寿橙品种园、采摘园各1个,200亩食用香椿种植示范基地1个,600箱以上养蜂示范基地2个。

2.中等海拔区域中药材种植和养殖示范区

(1)发展区域范围包括:

(2)发展方向:重点发展中药材林果种植和养殖业,局部适宜地区选择发展林产品采集加工业。其中:

在区域内建立以太子参、三叶青、茯苓等为主的中药材种植示范片500亩。

在区域内建立以三叶青、覆盆子、太子参、黄精、七叶一枝花、大青叶等为主的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500亩。建立棘胸蛙、林蛙等林下养殖示范场1个。

在区域内建立蜜蜂繁育基地一个,包括幼蜂培育室1个、蜂蜜1000箱。

在域内建立年产300头肉牛、1000只山羊的繁育基地一个。

3.高海拔冷凉型花卉种植与生态旅游休闲示范区

(1)发展区域范围包括:

(2)发展方向:重点发展冷凉型花卉种植与生态旅游休闲示范区,局部适宜地区选择发展林产品采集加工业。其中:

在清源区域内建立面积100亩的香石竹(康乃馨)、菊花、月季、君子兰等高山冷凉型花卉基地一个,建立面积300亩山茶花、软籽石榴、猕猴桃采摘基地一个,建立集旅游观光、休闲康养为一体的森林人家一个。

在大安区域内建立面积100亩兰花、朱砂根、(富贵籽)、杜鹃、等高山冷凉型花卉基地一个,建立集林下种植观光、休闲康养为一体的复合经营示范基地一个。

在域内建立50亩的植物收集观赏园1个,建立500亩高标准红花油茶种植示范片1个。

4.重点区域乡村景观提升示范区

(1)发展区域范围包括:。

(2)发展方向:到下党公路沿线村庄,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开展“百村千树”绿化美化行动,打造生态旅游景观廊道。

5.林产品采集加工集中区示范基地

(1)加工示范区:工业园区。

(2)发展方向:在工业园区建立林产品采集加工集中区,采购收集全县林产品进行集中精深加工,提高林产品附加值。

四、保障措施

1.强化组织领导。为进一步引导、扶持林下经济发展,成立林下经济发展指挥部,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任指挥长,县发改、财政、农业农村、林业、自然资源、科技、水利、交通、农机等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下设办公室挂靠县林业局,配备专职人员2-3人,建立工作制度,明确工作职责,为全县林下经济产业提供技术支持和市场供求信息,明确政策倾斜和扶持措施,促进林下经济向集约化、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形成“一村一品”发展格局,增强农民持续增收能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的目标。

2.优化配套服务。县直相关部门要支持、指导、服务和管理林下经济产业,为林下经济产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宣传部门要加强林下经济产业对外宣传工作;林业部门要指导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加强林下经济政策扶持;发改、财政部门要在项目、资金方面扶持林下经济产业发展;水利部门要支持林下经济产业实施节水灌溉项目;交通运输部门要为林下经济产业运输提供快速便捷服务;科技部门要在林下经济产业苗木科研新成果运用方面提供支持;市场监管部门要加强林下经济产业品牌建设与品牌保护工作;金融部门要积极开展林权抵押贷款业务,支持林下经济产业大户抵押贷款;保险公司要探索开展林下经济产业的自然灾害保险业务,减少和降低自然灾害给苗农造成的损失。其他部门要结合各自职能,服务支持林下经济产业发展。

经济发展计划范文2

一、2020年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一年来,面对肺炎疫情带来的严峻考验和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全县上下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方向不动摇,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了经济运行持续回升,发展态势稳步向好,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全县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如下:

2020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85.45亿元,增长3.7%;规模

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9%;实现财政总收入11.77亿元,增长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2亿元,增长3%;实际利用外资2780万美元,完成市里下达的任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093元,增长5.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227元,增长7.4%;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污染物排放量和单位GDP能耗均控制在市里下达的指标以内。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基本达到预期目标。

(一)落细落实防控举措,筑牢疫情防控安全防线

一是疫情防控措施有力有效。疫情发生以来,县委、县政府紧急召开全县疫情防控工作部署会,迅速安排部署疫情防控工作,制定全县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工作方案,明确职责分工,进一步规范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工作。定期开展对全县医疗卫生机构防控工作督导检查,督促落实疫情防控各项措施。及时指导县人民医院设立独立发热门诊,实行预检分诊制度,严格执行发热病人接诊、筛查等流程。县人民医院和县疾控中心核酸检测实验室均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彻底解决核酸检测能力问题。二是疫情防控宣传和监管得到加强。根据疫情防控工作需要,及时宣传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核心知识,科学指导辖区居民认识和预防疾病,引导居民树立正确的防控观念,规范防控行为,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和个人防护能力。成立六个巡查组对市场疫情防控工作进行巡查,落实好农贸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等重点场所的疫情防控场所消杀、体温测量、人流错峰等防控措施。2020年,共出动执法8300人次,检查农贸市场210次,餐饮服务单位3600户次、食用农产品经营主体620户次。三是疫情应急应对能力得到提升。严格按照省、市相关要求,做好防护用品、检测试剂、常用药品、医疗设备等应急物资储备,全县医疗机构物资药品储备量可满足30天运转需要。全县疫情防控形势总体稳定,从2020年2月25日至今没有本地病例报告。

(二)稳企纾困实体经济,筑牢实体经济基本盘

一是支持帮扶力度加大。出台了《县关于有效应对疫情稳定经济增长的若干措施》,包含了21条针对性强的惠企帮扶政策,有效减轻企业负担。创新推出驻企特派员制度和“1+3”联点包干制度,组织县四套班子领导及服务单位主动下沉企业,在全市较早实现工业企业和重点项目全面复工复产。大力开展“两宣一帮”活动,深入55家规上企业114家中小微企业进行惠企政策宣讲,共收到有效问题梳理表88份,并及时将企业反馈问题移送至相关部门协调处理,真正做到政策落地,服务到位。二是减税降费政策加力。充分落实国家、省、市和县出台的应对疫情稳经济增长有关措施。截至目前,累计为全县企业减免增值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印花税等税收共3000.2万元,分别降低企业用水、用电、用气成本16.9万元、515.93万元和190.4万元,减免租金约171.74万元。三是金融服务支持加强。推动金融机构运用普惠金融定向降准政策,压降企业融资成本,2020年,驻县金融机构普惠小微企业平均贷款利率较去年同期下降0.57个百分点,为企业减少融资成本约929.43万元。积极推广应用省小微企业融资服务平台,提高金融服务效能,累计通过省小微客户融资服务平台发放贷款4.78亿元。督促驻县金融机构认真落实展期、无还本续贷及临时性延期还本政策,累计为中小微企业办理展期22笔4150万元,无还本续贷7笔1530万元。

(三)凝心聚力抓项目建设,筑牢经济发展基础

一是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全年共安排省重点项目3个,年度计划投资完成率104.12%;省大中型项目17个,年度计划投资完成率101.71%;市重点项目19个,年度计划投资完成率115.18%。仁发科技有限公司教育文化产品等网络大数据软件研发项目、同胜环境技术有限公司建筑固废绿色循环化环保新材料产业园(二期)建设项目、孔庙二期改造、残疾人康复中心建设工程、德胜中心敬老院建设工程等项目已建设完成,五圆科农实业有限公司扩建工程、康舒技改扩建工程、县人民医院新建工程、社区标准化及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工程等项目稳步推进。二是跑项争资取得新成效。全县全年争取到地方政府专项债、农村公路改造、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改造、应急救灾防涝、县级医院救治能力提升等项目100余个,各类资金达22.38亿元。昌厦(福)高铁列入省“十四五”规划。三是招商引资成果显著。紧紧围绕陶瓷、家具、中医药、文化旅游等主导产业,组建四支专业招商团队,开展精准招商,最大限度挖掘产业链上下游项目。2020年,引进包括总投资30亿元的生猪全产业链项目在内的重点项目31个,总投资60.2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9个。

(四)创新驱动产业转型,产业集群效应显著增强

一是园区平台基础配套设施更加完善。园区一期路网改造,东南片区污水处理设施及管网建设项目基本建设完成,新铺设污水管网3100余米,铺设雨水管道1500余米,铺设临时排水管300余米,修筑边坡护坡400余米,家具产业园一期标准厂房建设、返乡创业园标准化厂房建设工程(A区B区C区)、佳晟中药及大健康产业园建设工程等项目基本完工,为实现园区高质量发展打下基础。二是科技创新不断加强。通过与景德镇陶瓷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及苏泊尔、小米等知名企业合作,通过设立产学研合作基地、创建科技协同创新体、联合制定产品企业标准和研发新技术、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多种科技合作方式,我县工业产业科技含量进一步提升,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截至目前,全县58家企业与36家高校、科研院所或国内知名企业签订科技合作协议,达成合作项目100余项,实现规上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合作全覆盖。新增专利授权363件、达1883件。三是产业链集群效应加强。县内陶瓷企业与雄光智能电器、灵泉智造等智能设备生产企业合作不断深入,“陶瓷+小家电”“陶瓷+信息化”融合发展加快,实现“制造”到“智造”的转变。成立众瓷联产业联盟,实现陶瓷企业抱团发展,打造日用耐热陶瓷产业链体系。2020年,我县陶瓷企业数量与行业产值分别突破100家与60亿元。打造康养家具全产业链体系,完成10万平方米家具产业园标准厂房建设,百余家在外家具企业意向入驻,21家企业正式入驻;引进中医药产业大健康集群项目,加速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打造更加完善的产业链体系;引入正邦集团有限公司生猪产业链项目,建设饲料生产基地、屠宰及配套加工基地,打造集繁育、养殖、屠宰、食品加工于一体的现代化全产业链体系。

(五)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经济壮大发展

一是农业生产总体稳定。全面落实粮食生产面积36.45万亩。水稻种植面积33.3万亩,比去年增长0.6万亩。其中早稻7.85万亩,中稻15.9万亩、晚稻9.1万亩,其他粮食作物种植3.15万亩。大牲畜存栏0.49万头,出栏0.23万头,生猪存栏9.26万头,出栏10.6万头,禽类存笼175.02万羽,出笼634.7万羽。全县水产养殖面积5.99万亩,投放水产种苗2000余万尾,甲鱼养殖面积6300余亩,稻渔共养面积3600余亩。二是特色农业发展迅速。烟叶种植喜获丰收,烟农户均增收1万元;胭脂柚新增种植面积1万亩,总面积达1.6万亩,建成苗木基地2个,培育苗木40万株;启动“胭脂柚”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工作,推动胭脂柚产业实现品牌化发展。食用菌产业取得突破,工厂化、标准化生产鹿茸菇的祥川生物科技项目已竣工投产,预计实现年创产值3亿元。积极培育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020年,全县家庭农场达到99家,专业合作社达到402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2家,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5家,龙头企业销售产值突破1亿元;发展了黎米、茶叶、香榧、芭蕉芋粉丝、胭脂柚等农业产业化联合体5个。三是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工作。制定《县国有粮食仓库“退城进郊”工程实施方案》,确保不因仓储设施问题影响农民卖粮或储粮安全。购置重金属检测仪4台,完成粮食检验站计量认证,我县粮食安全检验监测能力得到增强。

(六)深度融合文旅产业,第三产业发展提质增效

一是景区基础配套设施有效提升。进一步加快推进景区建设精品化、旅游服务标准化、运营管理专业化,同胜九曲东黎文化旅游度假区建设、古城改造建设、东华山水风景区建设、同胜旅游公路(东线)建设等工程建设有序推进,德胜农垦小镇电影院与展厅建设、贤士街区改造项目、古城互动灯光及水幕电影等项目已完成建设。二是文旅产业阔步向前。以召开全市旅发大会为契机,积极推进景区项目业态建设,打造文旅融合欢乐体验。深化与中惠旅合作,完成《聚龙湾景区提升策划规划》编制,并就聚龙湾田园综合体、德胜农垦小镇景区提升运营达成合作。推进民宿精品打造,建成各类民宿50栋,民宿床位400张。积极参加(南昌)文化旅游宣传推介会、文昌里文化旅游宣传推介会、福建邵武文化旅游宣传推介会等活动,充分展示我县文旅融合发展新成果,提高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2020年,全年游客数量达到200余万人次。三是电子商务日益活跃。以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为关键点,鼓励出口型企业通过线上转内销、线下型企业转线上来缓解疫情产生的影响。紧抓我县被农业农村部纳入全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契机,以“互联网+农产品”的方式,带动地方农民转变销售观念,以直播、微商等形式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以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建设为总抓手,建成物流快递配送服务中心,基本实现乡镇快递件共同配送,同时引进顺丰云仓项目,引导电商企业、网店商家抱团发展,以整体合作优势同快递公司进行对接洽谈,降低电商企业快递物流成本。2020年,全县快递日均出港量约3万余件、进港量约1万5千余件,其中农村电商快件3000余件;物流日均出港量约3000吨、进港量约100吨。

(七)稳步推进生态建设,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一是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成立生态文明建设专项小组,印发《县2020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要点》《县2020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进一步细化责任分工,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对接力度,开发生态信贷产品,创新将胭脂柚特色产业与“两权”抵押贷款有机结合,探索开发“百福·胭脂贷”“智慧富农贷”等特色生态信贷产品。2020年,全县“两权”抵押贷款余额13.32亿元,居全市生态功能县第一。二是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聚焦八大标志性战役、30个专项行动,重点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持续抓牢烟花爆竹禁燃、秸秆禁烧工作,加大工业废气、餐饮油烟、道路扬尘治理力度;开展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入河排污口整治等专项行动;加强城镇生活垃圾处理和农村面源污染管控。深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大力整治畜禽养殖污染。全县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8.8%,空气质量超过国家二级标准,位列全省第一方阵;地表水环境质量优良,饮用水源地、出境断面、“小二型”以上水库、“千吨万人”乡镇饮用水源地等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开展土壤污染防治行动,布设12个土壤监测点。持续抓好造林绿化,新增人工造林1.4万亩,荷源乡炉油村、华山镇洲湖村、德胜镇德胜村入选国家森林乡村,全县森林覆盖率73.29%。三是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开展绿色机关、绿色商场、绿色建筑、绿色家庭等“生态杯”评选活动,凝聚全社会共识。举办大型“6.5”环境日宣传活动,组织好生态文明宣传月、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全国节能宣传周等主题宣传活动,增强群众环境保护意识,引导群众积极参于环境保护,增强全民生态文明意识,让绿色生活理念深入人心。

(八)持续改善社会民生,民生福祉实现更大进步

一是民生保障更加有力。新增城镇就业2436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296人,零就业家庭就业安置率100%,城镇就业率达96.9%,就业形势稳中有进;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4190人,其中省内转移2015人;开展岗前培训、就业技能培训等各类培训8031人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680笔,发放金额13212万元;对低收入人群发放临时价格补贴914.6万元。二是公共服务稳步提升。完成县殡仪馆、长福山陵园公墓升级改造、县标准化足球场等项目建设等项目,加速推进县第三中学新建、县人民医院新建、县二中、县职业中专、新区小学改扩建等项目。全县社区标准化及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深入推进,完成城市社区标准化建设任务3个、农村颐养之家服务设施37个。三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以十大扶贫工程为着力点,以贫困人口稳定脱贫退出为目标,综合运用兜底保障、资产收益、产业就业等多种手段,稳步推进脱贫人员增收。健全防范返贫致贫机制,精准摸排有返贫风险的脱贫监测户和有致贫风险的边缘户“两类人群”,并实行动态监测预警,落实精准帮扶措施。抓好产业就业扶贫,在巩固光伏扶贫、资产收益扶贫等产业政策带动增收的基础上,安排扶贫资金500万元入股龙头企业合作发展鹿茸菇产业,进一步兜牢增收底线。引导经营主体在资金资产入股、生产资料采购、产品销售、吸纳贫困户就业等方面与贫困户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带动贫困户增收。截至2020年12月底,全县现有3390户9048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全部脱贫。城镇贫困群众脱贫解困工作扎实推进,1747户2605名城镇贫困群众脱困退出。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受疫情影响,我县经济受到一定影响,大部分经济指标增幅较去年有所下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我县上下同心协力,积极应对,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经济发展不确定因素增加。目前国内外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经济活动开展受到限制,消费全面恢复尚需时日,重点企业外销受阻,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等指标增长基础依然不够牢固。二是产业发展亟需优化。农业发展产业化、品牌化、科技化程度较低,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工业运行质量效益不高,部分产业降幅较大,重点企业支撑不足;投资增长后劲有待增强,工业投资增长乏力,民间投资信心不足;电子商务规模化、品牌化程度不高、文旅产业融合程度不深。三是民生服务供给能力不足。教育、医疗、文体、交通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仍存在相对匮乏、分布不均等问题,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起步之年。扎实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必须攻坚克难,积极作为,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全年经济工作的总体部署,2021年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

1.生产总值93.14亿元左右,增长9%左右;

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左右;

3.财政总收入12.77亿元左右,增长8.5%左右;

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左右;

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58亿元左右,增长9%左右;

6.实际利用外资增长6.5%左右;

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660元左右,增长8%左右;

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06元左右,增长8.5%左右;

9.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市下达的目标值以内;

10.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和单位GDP能耗控制在市下达的目标值以内。

为全面实现上述预期目标,2021年我们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以项目建设为引擎,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

一是项目建设上再突破。2021年,共谋划县重点项目82个,总投资210.48亿元,年度计划完成投资63亿元,重点推动县G322城绕城公路改建项目(西外环)、县2021年度棚户区改造项目、县2021年度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县客运东站建设项目、县红色教育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县乡镇卫生院提升改造项目等项目建设;完成县园区基础设施平台建设项目、县第三中学建设项目、华能百家畲风电场项目、县黎滩河系统整治项目等工程建设。二是跑项争资上再突破。抢抓国家“两新一重”政策机遇及新型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政策机遇,提前谋划布局一批城乡冷链物流、城镇环境基础设施、老旧小区改造、交通基础设施、节能环保、5G网络、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项目,力争更多项目纳入国家、省、市项目库和投资计划,全力争取县粮食应急保障中心建设工程、县2021年度棚户区改造工程、县东部城区客运综合站建设工程等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及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落地,为我县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全力争取昌厦(福)高铁途经并设站,积极推动资黎高速开展前期工作。三是招商引资上再突破。围绕陶瓷、家具、中医药、文化旅游等主导产业,常态化开展招商活动,主动对接客商、企业、科研院校和专家,深化产业链招商、以商引商,力争引进一批投资体量大、质量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项目,推动项目集聚、产业集群。

(二)以产业集群为核心,打造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

一是加快传统产业提质增量。以陶瓷和家具两大主导产业为核心,加快整体产业集聚发展。加强陶瓷与家电、健康养生、物联网等新兴产业融合,深化九州、帮企等企业与苏泊尔、九阳、美的、小熊等家电企业合作;积极引进与陶瓷产业配套的小家电企业,努力向产业价值链下游拓展;鼓励康舒陶瓷、环球陶瓷、九州陶瓷等龙头企业建设“智能工厂”。全力推进家具产业园建设,加强入驻项目前期引资洽谈,积极引导在外家具企业回乡发展,加快形成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家具产业链条并打造一批科技含量高、综合实力强的龙头企业。二是加快新兴产业培育壮大。重点发展好中医药大健康和生态皮革两大产业。以佳晟生物科技、国医研等骨干企业为龙头,推进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园项目、县艾草种植加工基地建设,加强与广药集团、江中集团等知名药企合作,形成一批带动性强、经济效益好的领军企业。充分发挥铭川科技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发带动作用,不断创新升级合成革工艺;支持铭川科技争创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引导新天汇实业牵头组建水性合成革科技协同创新体。三是提升完善物流体系。以发展需求为导向,整合邮政、供销、商超等多方资源,积极搭建网络营销平台,着力建设县乡村三级电商服务新体系,释放农村消费潜力。加快建设集仓储、配送、办公于一体的物流产业园,引导供销e家、昌盛物流、昌顺物流等企业入园,实现资源整合;大力发展冷链物流、智慧物流、绿色物流,培育引进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商贸流通企业,推动现代物流高质量发展。

(三)以营商环境为抓手,提升经济社会发展软实力

一是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积极推进行政审批程序化、标准化、科学化,提升政务服务效能。不断优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全面推广“好差评”系统、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系统。加快推进县级行政审批权限下放,让企业和群众办事更方便、更快捷。二是开展损害营商环境问题专项整治工作。对行政服务方面不作为、行政执法以权谋私、对市场主体的政策兑现打折扣,利用职权干预插手企业运行等方面进行专项整治行动。三是持续推进企业帮扶。深入开展“两宣一帮”和“入企走访连心”活动,助推服务企业政策尽快落地实施,采取“一企一策”精准帮扶策略,妥善解决企业反映的问题。

(四)以乡村振兴为基础,释放经济社会发展潜能

一是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坚持把“保粮食能源安全”摆在首位,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1.64万亩,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坚持绿色兴农、质量兴农、品牌强农,实施“两特一游”产业工程,巩固提升烤烟、食用菌等传统优势农业,做大做强胭脂柚、香榧、黎米等新兴特色农业;加快推进正邦集团生猪产业链项目建设,推动生猪复产增养,确保稳价保供。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香榧产业加工园、艾草产业加工园、佳晟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园、胭脂柚深加工、五圆科农二期、祥川科技二期等项目建设,不断延伸农产品增值链条。推进九龙生态大棚蔬菜项目,打造高标准蔬菜种植示范基地。二是积极开展区域品牌建设。按照“一个优势区域、一个公共品牌、一套标准体系、多个经营主体和产品”的产业发展思路,通过电视广告、网络媒体广告、户外广告、产销对接推介会等形式,对“胭脂柚”“香榧”“黎米”等品牌集中宣传,扩大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三是加强人居环境综合治理。全面启动镇、村规划编制,因地制宜优化村庄布局。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开展新农村建设扫尾提升行动,完成75个新农村点建设;持续抓好农村拆临拆违、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治理等专项行动,健全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建设生态宜居美丽家园。完善乡村基础设施,持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稳步抓好“四好”农村公路建设,改善农村出行条件。

(五)以文旅融合为契机,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一是推进油画产业转型发展。充分发挥中国国旅集团帮扶资源,推进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和油画培训基地申报工作,加快创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联合几米家互联网装饰平台,拓展京东、淘宝网、天猫商城等电商渠道,加快油画产业电子商务基地建设;深化与中国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师范大学等高等院校交流合作,创办本地油画培训班,培养油画人才,并积极选派优秀画师外出参加各类培训,加强油画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油画宣传推介,鼓励和组织油画企业赴外举办油画展、参加各类交易会等,持续扩大油画对外影响力和知名度。二是推动文化旅游提质增效。抢抓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机遇,大力挖掘红色文化、红色资源,推动长征步道、长征公园建设,打造红色旅游样板区;深化与中惠旅等知名旅游企业合作,加快聚龙湾田园综合体、德胜农垦小镇等旅游景区的提质升级,加快同胜九曲东黎文化旅游景区建设,持续丰富古城业态,培育一批本土的旅行社、导游,打响“煲都画乡、康养”品牌。

(六)以生态建设为依托,共谋经济社会发展新篇

一是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全面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扎实推进生态监测站、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生态功能区保护项目建设。压紧压实“河长制”“林长制”责任,完成黎滩河流域系统整治,建设水清岸美的河湖环境;加快林长制信息化规范化平台建设,提高森林资源管理水平;积极推进省级森林乡村、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完成国家森林城市创建验收。二是加强生态环境治理。深化各级各类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落实,以全面、彻底整改的新成效推动经济社会绿色高质量发展,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强饮用水水源安全保障,加快推进水源地保护专项规划编制,启动洪门水库及上游流域的生态综合治理;加快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实现重点排污企业在线监控设施全覆盖,建成水质自动监测站。落实绿色生活创建行动,推广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三是加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转换。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加快打通“两山”的转化通道。立足生态优势,加大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力度,在现有生态信贷产品基础上,探索多类别生态资产、产品抵押贷款。探索启动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融资、“信用+经营权”抵押贷款、林权入股、个体工商经营户快贷等绿色金融产品。加快推进“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使生态资源变成资产、资本、资金。

(七)以社会民生为根本,筑牢经济社会发展基础

经济发展计划范文3

2020年,全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以及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力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保持定力,精准发力,深度用力,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经济运行快速恢复,生产需求持续回升,社会民生保障有力,市场预期不断向好,社会大局稳定有序。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9%,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5.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2.6%,进出口总额增长20.5%,地方财政收入增长2.8%,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6%、7.3%。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约束性指标全面达标。

根据《中共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2021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其中第一产业增长3%以上,服务业增长9%;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9.5%,其中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其中产业投资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地方财政收入增长5%,其中非税占比不高于上年;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提高0.1个百分点;数字经济增加值增长2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2%左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1.5个百分点;进出口总额增长10%以上,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实际到位内资增长12%以上;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增长,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以内,城镇调查失业率与全省目标保持一致,城镇新增就业5万人;绿色发展指标完成省里下达目标。

为实现上述目标,要重点抓好以下九个方面的工作:

一、聚焦产业发展,壮大实体经济。大力实施先进装备制造业倍增、新兴产业培育、产业链供应链提升、军民融合发展、品牌提升、市场主体培优“六大工程”。持续推进产业项目建设和“5个10”工程。全力培育企业主体。建立“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培育一批“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隐形冠军,着力培育300家重点产业链企业,新增入统规模工业企业120家以上。着力推进产业强链。坚持完善“链长制”,完善产业链全景图和现状图,出台“一链一策”三年行动计划。打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农产品精深加工、轻纺箱包制鞋、先进装备制造六大制造产业集群。壮大祁阳纺织、蓝山皮具箱包、江华马达等一批工业特色小镇。大力实施园区强基。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20亿元以上,新建标准厂房120万平方米以上。永州经开区全力创建部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永州农科园力争创建部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二、聚焦科技创新,增强发展活力。大力实施关键技术攻关、创新主体增量提质、潇湘人才行动、创新平台建设、创新生态优化、科技成果转化、协同创新“七大计划”。加强优势产业技术攻关。实施省“5个100”工程重大科技创新项目2-3项、市“5个10”工程科技创新项目30项,争取省以上科技计划项目40项。加快推进潇湘科技要素大市场永州分市场建设,实现技术合同交易10亿元以上。实施人才倍增计划。全面落实“潇湘人才”计划和人才工作“1+8”系列文件政策,支持科技企业引进培育30名科技创新人才、20个创新创业团队。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开展研发合作,新建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5家以上、市级10家以上。加快产研深度融合。支持企业与粤港澳大湾区联合设立研发机构或技术转移机构,探索建立“研发在湾区,生产在永州”的“科创飞地”。整合市农科所资源,与中国农科院 “院市共建”,组建永州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研究院。建立企业培育体系。实施重大产品创新项目30个。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1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330家以上。

三、聚焦改革开放,拓展发展空间。大力实施国资国企、投融资体制、要素市场化配置、“放管服”、社会治理“五大改革”和对接大产业、拓展大合作、构筑大通关、推进大招商、优化大环境“五大开放行动”。激发要素市场活力。加快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业效益。积极落实国家和省相关政策,切实降低企业物流、水电气等成本,减轻企业负担。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实现依申请事项 “一件事一次办”比率达到90%以上。扎实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推动“我的永州”APP用户数突破200万,实现100项政务服务、300项公共服务“指尖办”。全面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0年版)。推动 “双随机、一公开”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全覆盖、常态化,深化营商环境第三方评估和政务服务“好差评”。深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力争成为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市创建提名城市。稳步推进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工作。强化开放平台建设。完善湖南农副产品集中验放场及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永州配送中心的功能配套,推进“湘企出海+”综合服务平台(永州专区)建设,力争全年新增破零倍增企业100家以上,进出口总额增长10%以上。促进RCEP利好落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引进总部经济项目、“三类500强”企业、产业龙头企业。围绕“三个高地”开展精准招商,加快补齐关键产业短板。全年引进三类500强企业20个以上,引进合同资金20亿元以上,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到位内资增长12%以上。做大做强果蔬、鞋业、家具等3个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壮大民营经济实力。全面落实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20条措施,推动民营经济振兴和开放发展互利共赢,新增市场主体5万户以上。

四、聚焦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大力实施乡村产业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业基础设施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提升、乡村治理能力提升“五大工程”。发展精细农业。全力打造“蔬菜、柑橘、油茶、中药材”四个百亿特色产业,建设湘江源优质蔬菜基地50万亩、优质柑橘基地100万亩、优质油茶基地100万亩、优质中药材基地50万亩。出栏生猪620万头、存栏450万头。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新认定30个、提质改造100个。授权使用“永州之野”“湘江源”公用品牌商标的企业分别新增40家、10家以上。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与耕地质量提升,确保粮食生产面积稳定在724万亩以上、粮食总产稳定在297万吨左右,抓好粮食收购与储备。发展现代种业。建立本区域种质资源库,推进地方品种提纯复壮、保护利用和濒危物种组培快繁,建设大型区域性优质稻制种基地、禽苗孵化基地、种猪繁育基地。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坚持“一县一特、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以产业振兴引领乡村振兴。完善村庄保洁长效机制,“一约四制”行政村覆盖率达到100%。继续实施全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一县十镇”工程,新创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特色精品乡村25个以上,改(新)建农村户用卫生厕所2万户、普及率达到90%左右。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稳妥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稳慎推进全国新一轮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深入开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示范创建。推进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巩固拓展脱贫成果。研究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系列措施,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继续对脱贫地区开展产业帮扶,加快补齐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

五、聚焦现代服务业,打造新的增长点。做大做强商贸物流、金融服务、文化生态旅游、信息技术、商务服务、居家服务康养六大服务业。做优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文化生态旅游。打响永州“千年打卡胜地”主题品牌,打造文化生态旅游名城、大湾区重要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全国文化生态旅游融合发展样板区。实施重点文旅项目投资额120亿元以上,各县区至少打造1个国家4C自驾车旅居车营地,实现九嶷山舜帝陵景区通过5A级景区景观质量评审,创建2家4A级景区、3家3A级景区、2-3个湖南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实现规模以上文化旅游企业达200家,全市接待游客总人数和旅游综合收入增长超过10%,实现过夜游客增长12%以上。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园和特色文化街区建设,打造优势文化产业集群。围绕扩大消费,实施大宗商品促销行动。通过汽车家电下乡、以旧换新、促销满减、政府补贴等手段,促进汽车、家电家居等大宗商品消费实现恢复性增长。实施消费升级行动。加快发展网络消费、定制消费、体验消费、智能消费等新业态新模式。提档升级汽车、家电、家居等实物消费,提质扩容信息、健康、家政、养老等服务消费,积极推进线上消费与线下消费、城市消费与农村消费、跨境电商与农村电商、外贸与内销融合发展,新培育70家限上企业。实施电商升级行动。引进电商总部,培育本土电商,开展数字商务企业认定,引进培养一批跨境电商人才,创建1个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培育农村电商特色产业10个以上,支持龙头企业打造电商总部和电商集聚平台。大力发展“夜经济”,培育一批夜间消费聚集示范区。做强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商贸物流业发展,持续推进商贸流通“百十工程”和“优供促销”,不断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网络。围绕打造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加快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现代流通企业,扎实抓好永州国际农产品智慧冷链物流商贸中心、中国物流永州智慧物流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金融服务业发展。实施“引金入永”工程,积极引进全国性股份制银行来永设立分支机构。完善现代金融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创新政银保合作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实施企业上市“破零倍增”计划。加快保险业发展。

六、聚焦项目建设,扩大有效投资。继续实施双月重大项目集中开工签约活动,计划实施重大项目430个、年度投资900亿元以上。突出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重点抓好路网、水网、电网、气网、净网、光网“六网会战”,做到加快建设一批、开工一批、竣工投产一批、储备一批重大项目,全面补齐基础设施短板。“路网”方面,加快衡永、永零、永新高速和新宁、上大公路等项目建设,抓好湘江永州至衡阳千吨级航道改造,开工建设呼南通道邵永高铁,湘桂铁路永州地区扩能改造工程建成投运,力争零道高速开工,做好永清广高铁、永郴高速等项目前期工作。“水网”方面,涔天河灌区工程实现江华、道县片区供水,毛俊水库下闸蓄水,统筹推进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河流治理、城乡水源、水厂、管网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何仙观水库、龙形头水库等前期工作。“电网”方面,加快建设蒋家田—濂溪220千伏线路、双牌220千伏输变电等主网项目,推进发达乡镇供电变电站扩建、110千伏升压工作,逐步开展农村地区老旧设备整体改造,国能集团国华永州电厂实现“双机双投”。“气网”方面,加快推进新粤浙线广西支线衡阳—永州段、永州—邵阳支线长输管线项目建设,推进天然气输气管网“县县通”。“净网”方面,加快推进滨江新城纳污干管项目、冷水滩城区排水排污系统建设及雨污分流整治等项目建设,争取开工永州经开区基础设施配套、道县工业园污水管网、江华工业园区地下综合管网等项目建设。“光网”方面,新建5G基站800个以上,实现城区5G信号连续覆盖,加快建设华为永州云计算中心。突出重大产业项目。实施200个重点产业项目、年度投资500亿元以上,重点推进滨江新城文旅综合体项目、天然植物提取基地、潇湘光电科技产业园、零陵电子信息表面处理中心、蓝山皮具箱包产业、永州5G生态产业园等项目。突出重大民生和生态环保项目。重点抓好城区学位、托育服务、普惠性学前教育、医院床位、防控能力、社会办医、民办养老机构、农村“厕所革命”等民生项目建设,有序推进棚户区、老旧小区改造,加快推进湘江流域生态治理、滨江新城污水处理厂、乡村环境整治等项目。

七、聚焦新型城镇化,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强化中心城区的集聚辐射功能,发挥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轴带支撑作用,发挥枢纽、通道、县域的比较优势,加速释放城市发展新潜力。构建“一核两轴三圈”的区域发展格局。壮大“一核”,推动中心城区扩容提质,增强中心城区辐射带动能力,打造核心增长极。建设“两轴”,根据永州地理特征和产业基础,以城镇和产业园区为载体,建设南北两条经济发展轴,推动两轴优势互补、联动发展,县区之间彰显特色、错位发展。打造“三圈”,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依托公路、铁路、航空快速通道,打造30分钟“同城圈”、60分钟“协同圈”、90分钟“融入圈”,实现联动发展、协同发展、融入发展。加快中心城市建设步伐。按照“一江两岸、南北联城、带状组团、中部崛起”的总体思路,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加快中心城区联城步伐,大力推进滨江新城建设,加快华侨城卡乐文化旅游、市文化艺术中心、文旅综合体等项目建设进度,有序推进湘江西路片区开发、马路街片区综合开发。开工建设港联环球中心、白天鹅两家五星级酒店。进一步完善学位、床位、油气、充电桩、5G网络等公共服务设施。推进县域经济和城镇建设。统筹城市空间开发、市政建设、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特色风貌营造、历史文化保护,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改造县以上城镇老旧小区348个。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争取申报1-2个特色县域经济重点县,打造一批工业强镇、商贸重镇、旅游名镇等特色小镇。圆满完成祁阳撤县设市工作,扎实做好道县撤县设市前期准备工作。

经济发展计划范文4

2020年是极不平凡、极为不易的一年。面对突如其来的肺炎疫情和超历史大洪水,全县上下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疫情防控、抗洪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县经济在短暂停滞后稳步回暖,主要经济指标逐步转正,“六稳”“六保”工作扎实推进,为我县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35.32亿元,增长3.5%;财政总收入16.03亿元,下降6.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44亿元,下降14.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9.06亿元,增长3.4%;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9888元、15348元,增长5.5%和7.3%;金融机构存款、贷款余额分别为227.22亿元、159.26亿元,增长14.3%和17.3%;三产比为8.3:23.2:68.5。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一)聚焦经济质效,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全域旅游提质发展。受肺炎疫情影响,全县旅游业受到严重冲击。政府通过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实施旅游专列补助、实施研学旅游奖励等措施,助力旅游业回暖。积极举办了油菜花旅游文化节、晒秋赏枫文化旅游系列活动,承办国家、省市各类体育赛事50余场。活动高峰期间星级酒店、精品民宿入住率高达90%以上。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对现有老旧景区进行全面提升。新增部级4A和3A级景区各1个,省级5A和4A级乡村旅游点各1家,3A级乡村旅游点18家,省A级乡村旅游点数量跃升全市第一。扎实推进婺女洲徽艺文旅特色小镇、天佑铁路火车风情小镇、微马体育小镇等项目建设,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进入三季度以来,旅游指标同比实现正增长。其中11月份接待游客262万人次,门票收入3357.8万元,综合收入30.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1.47%、43.4%、39.4%。

生态工业提效发展。聚焦“主攻工业,决战园区”,扩园调区获省政府批复,总体规划面积增加了2.5倍。新签约入园项目27个,其中投资过亿元项目7个。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7户。建成红酒业、巨龙精工、程记五金、柏恩生物科技等一批亿元以上项目,园区财政总收入突破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突破30亿元。大力实施技改升级和智能制造工程,推动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全年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家、“上云”企业26家。

现代农业提速发展。狠抓“米袋子”“菜篮子”工程,建设高标准农田2.37万亩,完成粮食播种面积29.06万亩,粮食产量11.05万吨,完成露地及设施蔬菜基地1625亩。全年出栏生猪10万头,肉鸡44.56万只。培育省星级示范蜂场2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2家,县级示范家庭农场6家。加速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建成4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20亩智能温控大棚。扎实推进正稀茗茶、益和茶业、华源茶业等龙头项目,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初具规模。新增绿色产品6个、有机产品认证3个,“绿茶”品牌价值突破50亿元。

(二)聚焦项目建设,投资效应不断彰显

项目谋划抢机遇。围绕交通水利、农业农村、公共卫生、生态环保、市政建设等领域谋项目、补短板。全年实施重点建设项目124个,总投资391.5亿元。其中:列入省重点项目1个,省大型项目8个,三级联动项目7个,市重大项目24个。89个亿元项目中,投资20亿元以上项目5个,10-20亿元以上项目5个,5-10亿元以上项目17个。

项目建设抓提速。扎实开展“项目建设提速年”活动,快速推进了婺女洲徽艺文旅小镇、正博二期等一系列重大项目,全年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69.4亿元,同比增长38.6%。其中,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0.5亿元,增速位列全市第二;市重大项目完成投资59.03亿元,同比增长34.9%。

资金争取创新高。积极对接上级政策投向,做到应报尽报。全年争取到中央和省级无偿资金9800万元,政府债券11.55亿元,争资规模创历年新高。

(三)聚焦城乡建设,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城市品质逐步提升。巩固国家卫生县城建设成果,扎实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建设,加强高铁沿线环境综合整治,城市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扎实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城区污水管网项目建设,体育中心项目主体基本完工。金庸公园、天佑市民休闲中心、文博艺术公园建成投入使用,城市综合功能进一步完善。天佑大桥重建通车,里弄小巷及15条道路改造提升,城市道路更加通畅。新建5G站点128个,基本实现核心城区室外全覆盖。深入推进“街长制”,强化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城市管理水平显著提升。

乡村环境日益改善。稳步推进25个高品质示范村、40个景观特色村建设,完成污水处理设施25套、污水管网24.647公里。持续推进绿色殡葬改革,公益性墓地实现行政村全覆盖。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新建乡村公厕36个、农户改厕39300余户,全县改厕率达到93%。加快“四好农村路”建设,县道升级改造项目已开工建设17个路段204公里。开展农村宅基地改革巩固提升年活动,拆除房屋、附属超大院套32216平方米,退出宅基地1685平方米。

(四)聚焦环境治理,生态优势不断巩固。

打好生态环境保卫战。强力推进中央环保督查及回头看、省环保督查反馈问题整改,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攻坚行动。健全完善“河长+检察长”“环保警察”“环保360”等执法协作机制,严厉打击非法电炸毒鱼,河道非法采砂等行为,扎实做好水土流失生态治理,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和地表水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开展矿产资源开发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启动6个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推动“智慧湿地”项目建设,全力保护蓝冠噪鹛栖息地。开展城市扬尘治理行动,积极推行禁燃禁放、秸秆禁烧,完成32个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城区空气优良天数比例100%。“2020中国县域全生态百优榜”排名第三。

做好“两山”转换大文章。扎实推进“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转换路径,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列入全国首批“生态文明思想实践固定调研点”。荣获国家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县,“生态入股”“湿地银行”创新模式入选国家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典型经验。在人民日报、日报、日报、生态文明杂志上刊发《神奇》《“生态+”战略助力全面小康》《“生态入股” 共享红利》《“点绿成金”启示录》《:最美乡村的“生态经”》等文章。全面总结经验成果,经济生态和生态经济全面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模式”更加完善。

(五)聚焦改革攻坚,发展动能不断积聚。

加大改革力度。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成清产核资工作。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全面推行“互联网+监管”,开展“双随机一公开”和政务服务“好差评”,不断提升市场监管服务水平。建设网上中介服务超市,推动全县中介服务市场更加规范、高效、透明运行,进一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积极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全域旅游“模式”入选国家发展改革委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推广清单》,向全国推广典型经验。完善信用体系建设,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体系,“信用”平台已于1月验收完成投入运行。

优化营商环境。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面落实各项减费降税政策。实行“网上申报、限时办理”“容缺审批+承诺制”等模式,优化提升“赣服通”功能,县本级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次不跑”或“只跑一次”比例达88.2%,全县1575项依申请类事项网上可办率达100%。严格落实“七人行”“干企联姻”“工业日”等服务机制,积极开展“服务零距离、园企心连心”等主题活动,通过财园信贷通、旅游信贷通、科贷通等融资平台,为94家企业发放贷款资金4.03亿元,持续开展“降成本优环境专项行动”,全年累计为企业减负4.72亿元。

加强开放合作。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主战场,扎实做好“三请三回”和“婺商回归”工作,成功引进了绿茶现代农业示范园、天佑火车小镇、婺芝源凤凰如意谷康养园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全年引进省外亿元以上项目17个,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9.1%,全市排名第4。

(六)聚焦群众关切,民生福祉不断增进

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分区分级精准施策防控策略,科学应对肺炎疫情,取得自2月6日以来,本地没有出现新增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的战役成果。县人民医院完成了对发热门诊升级改造,县内具备核酸检测能力的医疗卫生机构数量达到4家。全面推进“医共体”建设,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加快补齐教育短板,新(改)建校舍2.1万平方米,改造运动场1.3万平方米,文公中学开工建设,6所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建成投入使用。改善居民住房条件,启动老城朱子小区棚改(三期)和公共租赁住房建设项目,有序推进十字街老旧小区改造,中心城区棚改回购房建成交房。提升基本养老服务水平,稳步推进“老年幸福食堂”建设,县社会福利中心即将投入使用。推动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扩面提质,托育服务率达12.6%。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甲路伞制作技艺入选国家非遗项目,朱子家训、晒秋习俗等9个非遗项目入选市级非遗名录,新增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73人,非遗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总量位居全市第一。

民生保障持续增强。落实援企稳岗政策,帮扶重点群体就业,全县城镇新增就业人数3786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5367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01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4.5%以内。新增城镇职工养老保险1655人、工伤保险1871人。落实国家阶段性减免社保费政策,惠及100多家参保单位,减免4975.94万元。基本医保统筹支付2.44亿元,参保率95%以上。安排财政专项资金3876万元推动196个扶贫项目建设,年内脱贫802户1335人,实现全县“十三五”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摘帽”。全年发放低保保障资金3602万元、特困供养金1246万元、物价补贴资金320万元。开展根治欠薪专项行动,开设农民工工资专户327个,累计发放农民工工资3.5亿余元。发挥失业金“保民生”功效,推进线上申领失业保险金和失业补助金。全面提高新形势下双拥工作水平,创建“尊崇式示范型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14个。

治理能力显著提升。加强法治阵地建设,开展特色法治宣传教育主题活动。扎实推进“平安”建设,“守三规、创四无,推动平安村居建设”活动全面铺开,“雪亮工程”建设实现乡镇重点区域全覆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强力推进,社会风气不断净化。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及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攻坚行动,统筹抓好复工复产疫情防控和安全生产“双防控”。开展“食品安全放心工程”,持续推进爱国卫生运动。实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文明风尚。强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夯实文明创建根基。

过去的一年,全县经济加快复苏、企稳向好。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统筹常态化疫情防控和加快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不少困难和挑战。资金、土地等要素制约依然突出,生态保护压力巨大,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还存在一些短板,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仍有一定的差距。

二、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和任务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起步之年,做好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视察时的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全面做好“六稳”“六保”工作,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扩大有效投资,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城乡协调统筹,补齐民生发展短板,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2021年,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安排如下: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以上;

——财政总收入:增长6%以上;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4.9%以上;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以上;

——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以上;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以上;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5%以上;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节能减排严格控制在市政府下达的指标之内。

为实现上述预期目标,我们将着力抓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着力加快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全域旅游方面:加快推进婺女洲徽艺文旅小镇、华泰沱川度假小镇、珍珠山乡国家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等重点项目建设,改造提升江湾、江岭、石城、汪口等国有老旧景区,努力实现从景区游向文化、生态、休闲、度假游转变。进一步丰富旅游业态,推动“旅游+文化”“旅游+研学”“旅游+体育”深入融合,不断增强我县旅游产业竞争力。加快篁岭创5A及上市步伐,促进景区进一步做优做强。加大互联网营销力度,创新形式,开拓新客源地市场。

生态工业方面:坚持“亩产论英雄”,推行工业用地按照“标准地+承诺制”方式供应。推动正博二期智能鞋产业园、宇辰儿童用品、亿洲再生资源利用等项目建成投产。加快产业数字化发展步伐,强化5G网络、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数字领域新基建,努力打造信息化、智能化生产体系,引进培育一批数字经济龙头企业。抓住扩区调区的机遇,聚焦智能制造、旅游商品和鞋服纺织,大力招引一批稳链、补链、强链项目,确保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不少于20家;新增企业上云20家、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1家;力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工业投资增长15%。

现代农业方面:按照绿色有机发展方向,推动以绿茶为龙头的农业品牌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扎实推进绿茶产业园建设,加快鹤溪万贯茶业、万鸿茶业等项目建设。推动农产品有机化种植,重点培育皇菊、油茶、江湾雪梨等特色产业,探索直播带货模式,为特色优质农产品打开更广阔的销售渠道。

(二)着力扩大有效投资,突出增强发展后劲。

全力争取项目资金。精准对接上级政策,突出在“两新一重”、教育、医疗、托幼、养老等领域,抓紧做好项目前期储备,积极争取中央、省预算内资金和政府专项债券。

加大项目推进力度。牢固树立“项目为王”意识,紧盯抓牢重点项目建设。2021年我县列入省重点项目2个,省大中型项目11个,市重点项目29个,计划安排县重点建设项目117个,总投资409亿元,年度投资计划投资123亿元。重点推进县中医药康养度假区项目、古城区改造提升项目等61个投资过亿元项目。加强投资项目事中事后监管,准确掌握项目建设情况。

做好项目建设服务。进一步优化工程项目审批流程,推行“不见面”审批,提高办事效率。紧盯国家财税、金融、产业政策,着力解决好项目建设资金、土地指标、征地拆迁等要素保障问题。建立健全县领导挂点帮扶、项目调度督导机制,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问题,确保项目早开工、快投产、速见效。

(三)着力深化改革创新,激活发展内生动力。

抓创新。进一步提升信用建设水平,探索和完善信用数据在政务服务领域的应用,健全信用联合奖惩机制。做强创新平台,重点扶持一批创新研发能力强、成果转化率高、创新人才培养优的创新研发平台。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深化合作,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切实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力争申报省级科技项目2个以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以上,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1家。

增动力。深化“放管服”改革,以便民、利企为导向,积极推进“异地通办”,加快推行“容缺审批+承诺制”等集成式审批改革,完善推广“网上中介服务超市”。持续深化“降成本、优环境”工作,全面落实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以评促改,以评促优。完善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促进政务服务质量持续提升。积极落实工程项目、政府采购项目远程异地评标,加快推进“不见面开标”工作。全面完成事业单位改革任务;稳步推进园区管理体制改革。鼓励支持国有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做大做强县投资发展集团、旅游股份有限公司。

添活力。聚焦优势主导产业,紧盯重点区域,加大精准招引力度,全力引进一批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积极对接万达集团、龙骏集团、北京中关村等,推进高铁片区商业综合体、大数据中心项目招商落地。加大外资外贸企业扶持力度,力争外资、外贸工作进入全市第一方阵。

(四)着力统筹城乡发展,打造宜居宜游环境。

推动高品质城市建设。重点在空间布局、功能品质、城市风貌、城市管理等方面进行提升。加快推进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两规融合”进度,大力推进高铁新区、城北新区建设。启动公共租赁住房、城南商贸城、智能停车场、交警指挥中心、城乡供水一体化等一批重点项目,稳步推进城区污水管网、城区道路等项目建设。继续巩固深化“创国卫”工作成果,抓好中心城区街面整治、里弄小巷改造,大力整治农贸市场、“六小行业”和高铁沿线等重点区域环境,加强住宅小区物业管理,不断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推动高标准乡村振兴。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加快推进美丽集镇建设,强化农民建房管理,持续巩固宅改、殡改、徽改成果。建立严格的督查考核机制,加强对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第三方管理,确保农村垃圾治理工作长效化。加快实施乡村污水处理项目改造提升工程,确保主要景区、重点区域实现全覆盖。继续实施“彩色村庄”“花化田园”工程。鼓励引导村级组织充分盘活集体资源、资产、资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五)着力创新生态建设,拓展“两山”转换通道。

扎实做好中央环保督察及“回头看”、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深入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等项目建设,扎实做好县垃圾填埋场周边环境保护、乡镇饮用水源地保护、小水电站管理及绿色矿山建设,集中力量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优化提升“林长制”“河长制”工作机制,深入推进“八大标志性战役”30个专项行动。开展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探索生态产品评估、抵押、转化路径,切实把绿色生态优势转换为经济发展优势,为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打造“样板”。

(六)着力保障改善民生,持续提升幸福指数。

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在城区规划新建1-2所公办幼儿园,解决好幼儿入园难问题。加快文公中学建设,确保秋季开学投入使用。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加快教育城域网升级改造和中小学高质量“班班通”建设,促进县域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科学谋划中医院二期、城南医院、县人民医院外科大楼新建项目。扎实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老旧小区改造和棚改回迁房建设。全力推进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持续推进朱子文化“六进”普及活动,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图书馆等文化场馆运营管理,不断提升服务水平。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统筹做好城乡低保、特困人员供养、临时救助等工作,建立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扎实做好城镇贫困群众脱贫解困工作。全面落实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城镇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优先政策,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拓宽就业渠道,提升就业质量。大力开展双拥共建工作,健全完善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深入推进“党建+老年幸福食堂”建设,全面提升养老服务能力和水平。强化市场价格监测预警,稳定价格预期,保障生活必需品供应充足。

经济发展计划范文5

2021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的严峻复杂形势,我们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和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总书记对工作“三个着力”重要要求和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决落实党中央大政方针和市委决策部署,认真执行市十七届人大五次会议决议,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笃定高质量发展不动摇,积极推进共同富裕,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着力在“补短、强弱、升级、奠基、惠民”上下功夫,打好“治、引、育、稳、促”组合拳,全市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稳中有固,呈现趋势向好、结构更优、动能转强、效益提升的高质量发展态势,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1.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2%,外贸出口总额增长26.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2%,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3%,节能减排减污降碳完成年度任务。主要特点是: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向纵深推进,区域一体化水平稳步提升

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服务雄安新区建设取得新进展。有效开展精准错位承接,建立健全重点承接平台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市场主体和创新主体来津发展需求为导向,推进试行支持重点企业发展服务保障指引。主动对接北京目标单位,51家央企在津新设机构173个,24家落地重大项目42个,中国医学科技创新体系核心基地基地等一批高质量项目开工建设,北京地区在津投资到位资金同比增长8.5%。完善雄安新区至港货运快速通关机制,服务雄安新区绿色通道运输业务超过11000标准箱。三地合作成立智慧教育示范区北方联盟,向雄安新区派驻一批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团队开展专业技术帮扶。

世界一流智慧港口、绿色港口加快建设。北疆港区C段智能化集装箱码头建成投入运营,成为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打造“公转铁”“散改集”双示范港口,铁矿石铁路运输占比达到65%,保持全国港口领先。港班轮航线增加至133条,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000万标准箱,实现历史性跨越。

“一基地三区”建设扎实推进。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加快建设,成功举办第五届世界智能大会,签约项目210个,总投资约1057亿元;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和车联网先导区先后获批,成为唯一双部级先导区城市。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加快建设,出台北方国际航运枢纽建设条例,航运核心区77项年度任务和航运枢纽116项任务顺利推进,环渤海港口联盟加快组建;滨海国际机场三期改扩建工程获批建设,旅客吞吐量超过1500万人次;“轨道上的京津冀”加快形成,京滨、京唐、津兴高铁提速推进,津静线市域(郊)铁路首段开工。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加快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投资基金投入运营,国家租赁创新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改革开放先行区加快建设,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持续深化,京津两市联合实施第8批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创新措施。

(二)自主创新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主要策源地加速打造,创新引领作用逐步发挥

创新平台建设成效显著。高水平建设海河实验室,现代中医药、先进计算与关键软件(信创)、细胞生态、合成生物学、物质绿色创造与制造5个实验室加快建设,聚集各类人才3000余人,30多家龙头企业深度参与。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加快建设,现代中药创新中心获批国家地方共建制造业创新中心,版“国之重器”加快打造。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突破,新一代超级计算机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首次实现实验室条件下从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人工生物合成,银河麒麟操作系统应用于我国空间站,断热稀土涂层打破国外垄断。

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深入落实,大学科技园建设指导意见及配套政策落地实施,认定4家市级大学科技园。高企倍增计划大力推进,梯度培育机制持续优化,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均突破9000家,市级雏鹰、瞪羚、科技领军(培育)企业分别达到4974家、378家、230家。22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创历史新高。

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科研管理改革不断推进,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全面落实,试点开展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改革,在纯太阳能车等领域成功实施“揭榜挂帅”制度,完善“里程碑”管理。推动技术要素市场化流动,科技成果展示交易运营中心建成,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300亿元。落实深入实施人才引领战略加快高质量发展意见,先行先试组建创新联合体,创新创业联盟链接高校院所80家、联系领军企业家1600名。在第一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和获奖数均位居全国第二。

(三)制造业立市成效显现,产业链韧性进一步提升

制造强市加快建设。实施制造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以智能科技为引领,以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为重点,以装备制造、汽车、石油化工、航空航天为支撑的“1+3+4”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形成,制造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24.1%。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累计培育部级制造业单项冠军16家、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16家,130家企业入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重点项目有序推进,联想信创产业总部等头部企业项目落地,康希诺新冠病毒疫苗实现量产,空客总装线升级扩产A321机型、成功交付首架A350飞机。

重点产业链强有力打造。制定实施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着力发展信创、高端装备、集成电路等12条重点产业链,全面实行“链长制”,逐链打造3—5个重点园区,相关做法被国务院第八次大督查作为典型经验通报表扬。规模以上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3%、9.6%和15.5%,增速层层递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快速增长50.7%。开展“中国信创谷”建设三年行动,滨海高新区聚集信创产业创新创业企业超千家,以飞腾CPU+麒麟操作系统为基础的“PK”体系市场综合占有率接近80%,信创产业链增加值增长30%以上。

数字经济加快赋能。率先出台促进智能制造地方性法规,实施加快数字化发展三年行动,建设“津产发”数字经济综合应用平台。累计建成5G基站4万个,在智慧城市、智能制造、智慧港口等重点领域打造一批示范标杆项目,海尔互联工厂成为全球“灯塔工厂”,“云服务”“云体验”等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加速涌现。

(四)“双中心”城市加快建设,内需活力逐步激发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区域商贸中心城市建设积极推进。获批率先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落实加快发展新型消费实施方案,丰富消费供给,引领消费升级。国家会展中心()一期投入运营,“建博会”“汽车展”“糖酒会”等大型展会接连举办,会展经济带动效应持续显现。海河国际消费季品牌打响,金街成为全国示范步行街,五大道入选首批部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聚集区。出台进一步促进汽车消费措施,新增3.5万个小客车个人增量指标。区域商贸中心城市加快建设,中国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建设全力推进,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获批,大通关基地一期国际邮件互换局开通运营,机场货邮吞吐量同比增长5.4%。

投资关键作用有效发挥。开展两批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领域项目占40%,投资结构明显优化。制造业投资显著发力,全年同比增长13.8%,高于全市投资9个百分点。项目支撑持续增强,中石化南港高端新材料项目集群、中芯国际T3等项目启动实施,氢能产业示范区、一汽丰田新能源汽车等项目加快建设,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三星电机陶瓷电容器三期扩能、“两化”搬迁、中沙新材料园等项目建成投产。资金保障持续强化,精准安排专项债券发行,累计发行1073亿元,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32.5亿元。加大社会资本引入力度,海河产业基金46支母基金签署协议,滨海产业发展基金核准8支基金;地铁4、7、8、11号线等PPP项目加快实施。招商引资不断加力,市企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陆续落地,制定全市产业布局和招商指引,实际利用内、外资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五)改革开放全面深化,发展动力不断增强

市场化改革有序推进。出台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具体措施,加快构建高标准市场体系。财税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出台全面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意见,市区两级预算管理一体化平台成功上线。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扎实推进,在国家中期评估中达到A级,“一企一策”推动国企深化改革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进展。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所属国有企业改革启动,市属国有企业混改涉及职业院校隶属关系调整稳步推进。深入落实“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26条”等措施,新登记民营市场主体26.58万户。深入推进产权保护工作,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实现全覆盖。开展清理规范转供电不合理加价行为专项行动,整改后每年可为终端用户节省电费7.7亿元。“双万双服促发展”活动深入推动,解决企业问题1.4万个。积极稳妥防范化解债务风险,推进落实“1+4”债务化解方案。召开债券市场投资人恳谈会,有力提振市场信心。

高水平开放持续扩大。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深入推进,意大利中小企业产业园与意大利知名企业形成更多务实合作,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累计入驻企业120家,在亚非欧三大洲19个国家累计建成20个“鲁班工坊”。自贸试验区创新升级,首创五位一体供应链金融创新体系,保税租赁海关监管新模式入选全国第四批“最佳实践案例”。外贸外资促稳提质,进出口总额达到8567亿元,创历史新高。跨境电商出口试点模式实现全覆盖,累计建成海外仓43个,中新生态城获批国家文化出口基地。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获批,116项试点任务落地实施61项。

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扎实推进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实施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更好服务市场主体36条措施,12项国家评价指标成为标杆。坚决落实国家和我市减税降费各项举措,全年为企业减负超过300亿元。“一制三化”改革3.0升级版加快实施,公布3508个标准化操作规程,实现同一事项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编制2021版政务服务事项承诺制清单,可适用承诺制的565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全覆盖。“证照分离”改革全面落地,办理涉企经营许可事项13.1万件。推进市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二期建设,城市综合信用排名稳居全国前列。质量强市战略深入实施,我市企业单位新增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255项、行业标准115项。召开知识产权保护大会,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成运营。

(六)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加快

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粮食种植面积560万亩,产量249.9万吨。小站稻种植面积100万亩,提前一年完成振兴规划目标。建成高标准农田27.1万亩,新增设施农业20万亩。“菜篮子”重要农产品自给率继续位居全国大城市前列。高水平举办中国种业振兴大会。

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150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全部启动建设,“厕所革命”成效持续巩固。提升改造农村公路300公里,农村饮水提质增效工程全部投入运行,1000余户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基本完成。

农民富裕程度稳步提高。增收渠道不断拓展,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8%,快于城镇居民收入0.8个百分点。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加快推进。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和流转服务,蓟州区、静海区首批160个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稳步推进。东西部协作和支援合作升级加力,投入财政资金28.4亿元,实施帮扶项目1202个。

(七)“双城”发展格局加快构建,城市宜居水平显著提升

“双城”发展竞相辉映。建设创新宜居“滨城”,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短板,56个老旧小区改造加速推进,建设建成一批幼儿园和学校,B1、Z4线轨道交通项目加快建设,Z2线开工,双城间互通互联基础加速完善。建设紧凑活力“津城”,“设计之都”核心区加快打造,高端服务业提速聚集,华为区域总部等优质项目相继落户。

城市载体功能不断完善。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形成阶段性成果,执行土地利用计划750公顷,切实保障有效投资用地需求。轨道交通建设有序推进,国家已批复轨道交通全部开工,地铁4号线南段、6号线二期建成通车。津石高速东段主体完工,津汉公路东丽段等普通国省道建设稳步推进。规划建设的41处停车场全部开工,预计增加公共停车泊位1.3万个。小区建设公共充电桩模式在全国示范推广,新建各类充电桩超过5000台。

(八)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碳达峰碳中和有序推进

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迈出坚实步伐。率先出台碳达峰碳中和促进条例,制定“1+N”政策体系,落地实施第一批118项重点任务。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机制不断健全,纳入交易试点的104家企业在全国率先全部履约,全国首单碳中和资产支持票据成功发行,国际领先的智慧能源小镇建成投运。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扎实开展钢铁去产能“回头看”、粗钢产量压减工作。

“871”重大生态工程深入实施。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完成海河故道公园提升改造等17项生态基础设施工程,一级管控区林木绿化覆盖率达到25%,蓝绿空间占比提升至65%以上,碳汇能力明显增强。湿地生态补偿办法完成修订,修复和综合整治集中连片、破碎化严重、功能退化的自然湿地,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珍稀濒危鸟类种群数量明显上升。海岸线生态保护修复持续推进,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修复岸线和滨海湿地任务。生态示范创建持续推进,宝坻区、西青区辛口镇分别被评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污染防治持续加强。坚持“五控”治气,港国Ⅴ及以上集疏港车辆占比达到80%,PM2.5平均浓度降至3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0.4%。坚持“四措”治水,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100%,12条入海河流水质总体达到Ⅳ类以上。坚持“两控”治土,严格管控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稳步推进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平原区平均地面沉降量和沉降严重区面积均较2020年缩小。

(九)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高,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

民生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始终把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严格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防控策略,时刻保持热备灵敏状态,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当好首都疫情防控“护城河”。就业增收稳中有进,新增城镇就业37.6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大力支持重点群体就业创业,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见习机会,加大就业困难人员兜底帮扶力度。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推出24条居民增收措施,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多层次社会保障不断健全,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月人均提高4.5%,失业保险金月人均提高90元,居民医保住院报销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15.2万名困难群众列入社会救助范围,发放社会救助资金22.3亿元。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制定我市基本公共服务标准,7项高于国家标准,结合实际自选17项标准。推进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全年节省费用34亿元。继续实行提前和延后供暖,完成12490户群众户内暖气改造和115公里供热旧管网改造。20项民心工程群众满意率超过90%。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一老一小”工作扎实推进。新建养老机构24家、照料中心100个,新增养老床位4055张。增加中小学学位5.9万个,疾风厉势推进“双减”工作,线下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压减率达到92.9%。教育医疗服务水平持续提高。与教育部共建新时代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标杆,深化职业教育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高校“双一流”建设有效推进,52个学科入选市级“顶尖学科培育计划”。健康提速建设,妇女儿童健康提升计划启动实施,出台实施中医药条例,一中心医院新院区、海河医院四期配套工程竣工,协和医院一期、中心妇产科医院原址扩建工程加快推进。文化事业繁荣兴盛。推出“建党百年庆华诞”等群众文化活动,周邓纪念馆、平津战役纪念馆完成改造并对外开放,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标志性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排球之城”与“运动之都”启动建设,蓟州国家冰上项目训练基地二期工程竣工。社会治理效能进一步提高。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达到5614个,持续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实体、热线、网络平台融合发展,食品药品监管迈上新台阶。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持续深化,市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条例出台实施,自然灾害防治“九大工程”取得新突破,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稳定健康。

过去一年,面对艰巨、繁重、复杂的改革发展任务和各类风险挑战,全市各方面在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激励下,以坚定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砥砺前行、攻坚克难,经济社会更多领域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也要清醒看到,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主要是:新旧动能转换仍需持续加力,数字经济与实体产业融合还不够;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落地不够到位,创新环境还需不断优化;国企改革仍需深入推进,民营经济规模偏小活力不强;商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滞后,消费潜力没有充分释放;国际化城市功能亟待增强,营商环境还需进一步提升改善,土地开发利用效率还比较低。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一定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也是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深化之年。做好今年工作,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和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以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为主线、为首要政治任务,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对工作“三个着力”重要要求和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会、十二次全会暨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要求,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持续改善民生,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迎盛会、铸忠诚、强担当、创业绩,把坚决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体现到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成效中,奋力开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新局面,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2022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城镇新增就业35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以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定增长,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节能减排减污降碳完成国家下达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聚力落实重大国家战略,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主动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服务雄安新区建设。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和疏解工作方案,用好支持重点企业发展服务保障指引,持续深化部市、院市、校市、企市合作,精准对接引进更多优质资源。跟踪评估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京津合作示范区等市级重点承接平台,全面提升承接能力。完善港雄安新区服务中心功能,支持我市职业院校参与雄安新区职教师资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打造世界一流智慧港口、绿色港口。推动区块链、5G等新技术与港口深度融合,升级推广关港集疏港智慧平台。以全球首个零碳码头为起点,谋划打造零碳港区、零碳港口,提升港口绿色能源使用比例。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推动港集疏运专用货运通道尽早开工,持续打造“公转铁”“散改集”双示范港口。

加快建设“一基地三区”。围绕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推动国家层面出台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规划,聚焦信创、生物医药、汽车等领域,联合打造部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围绕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深化北方国际航运枢纽建设,落地实施津冀港口企业“1+4”合作协议,全面推进滨海国际机场三期改扩建工程;建成京唐高铁、京滨高铁宝坻至北辰段,加快津兴高铁、津静线市域(郊)铁路建设。围绕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积极争取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开展区域性股权市场创新试点和数字人民币试点。围绕改革开放先行区,深入落实支持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意见,健全自贸试验区与京冀自贸试验区创新联动机制,进一步深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二)聚力制造业立市,持续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力实施制造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出台制造业立市若干政策措施和重点产业链专属政策。进一步扩大信创产业优势,落实“中国信创谷”建设规划和支持政策,繁荣PKS生态集群,加快建设中芯国际T3等重大项目。着力壮大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核心研发基地、环泰科技高效太阳能叠瓦组件智慧工厂、中环领先半导体硅片等项目建设。巩固提升高端装备、汽车、石油化工、航空航天等优势产业,推进临港海洋装备核心区、(西青)部级车联网先导区、中石化南港高端新材料项目集群、“两化”搬迁二期产业链项目和首批民用无人驾驶航空示范区加快建设。

集中攻坚重点产业链。深入推进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落实12条重点产业链工作方案,“一链一策”打造产业链生态。梯次培育优质企业,遴选若干具有龙头带动作用的市级“链主”企业,择优推荐部级“链主”企业,新增20家市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60家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60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加强链群协同,逐链打造若干重点产业园区,推出10个特色鲜明的市级产业主题园区。继续用好“产业链撮合对接”机制,发挥联盟、协会、商会作用,保障产业链上下游畅通。

推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落实“津产发”数字经济综合应用平台建设方案,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现代服务业数字化发展、商贸数字化发展三年行动。发挥智能制造专项资金作用,加大企业设备更新技术改造力度,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新建100个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加快5G、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应用规模化发展,新建5G基站1万个,打造一批数字化集聚区、示范园区和主题楼宇。

(三)聚力提升创新能级,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完善科技创新平台。高标准建设海河实验室,建立完善重点产业链对接机制,出台资金使用、项目管理、人才引育、机制改革等政策指引,努力创造“从0到1”的原创成果,全力推进“从1到N”的产业化应用。促进新一代超级计算机、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省部共建组分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承接更多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加快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国家科技创新汇智等平台形成承接国家重大科研任务能力。

强化科技成果与产业需求有效衔接。深入落实大学科技园建设指导意见和三年行动计划,开展市级大学科技园认定与绩效评价,力争新认定3—5家。发挥市科技成果展示交易运营中心作用,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1400亿元。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争取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均突破1万家,雏鹰、瞪羚、领军企业分别达到5000家、350家、240家。高水平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打造智慧城市、自主算力引擎等部级标杆示范区。

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强化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推行“揭榜挂帅”等新机制,实行“技术总师负责制”,完善“里程碑”管理;改革完善财政科研经费管理,健全科技成果评价机制,赋予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强化资金支持,健全覆盖科技型企业成长全周期的风险投资体系,加大高成长初创专项投资等扶持力度,继续实施企业研发投入后补助政策。强化引才育才,加力实施“海河英才”行动计划,培养打造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四)聚力打造“双中心”城市,有效释放投资消费潜力

加快建设国际消费和区域商贸中心城市。深入落实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打造消费新地标,引领消费新时尚。发挥会展经济带动作用,制定推动会展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确保国家会展中心()二期建成投用,精心办好世界智能大会、新领军者年会等重大展会。促进消费多业态融合,打造“佛罗伦萨名品”、V1汽车世界、“洋楼文化”等主题消费商圈,继续实施老字号振兴工程,做强数字消费、康养消费、文化消费、银发经济等,培育引进一批商贸大企业、消费大品牌、电商大平台。打造特色鲜明网红“打卡地”,建设国家海洋休闲运动中心,形成一批精品民宿。出台建设区域商贸中心城市行动方案,加快构建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物流网络,大力发展多式联运,争取获批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形成商贸资源配置高地。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强化项目储备转化,组织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适度超前布局基础设施,精心谋划交通、能源、水利、防灾减灾、新基建等领域项目,加快开展港西部铁路通道、津潍铁路等前期工作,推动供水、供热、燃气等城市管网改造建设;聚焦宁河区、蓟州区等生态涵养区发展,推动实施宁河七里海、蓟州区生态产品价值转化项目。强化产业项目支撑,加快联想()智慧创新服务产业园、特变电工数字化工厂等建设进度,推动一汽丰田新能源工厂、“两化”搬迁等投达产见效。强化资金支持保障,全力争取专项债券和中央预算内资金,建立资金直达机制;搭建常态化银项对接平台,引入更多金融活水。强化招商引资,实施全市产业布局和招商指引,瞄准重点央企、知名民企、优质外企等精准招商、以商招商,实际利用内资增长7.3%左右。

(五)聚力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更高水平改革开放

加快推进市场化改革。出台构建高标准市场体系具体措施,开展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深入推进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所属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具备条件的市管重点企业完成“一企一策”改革。完善财政支持区域发展政策体系,实行市和区收入共同增长正向激励。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重新制定引进民营企业总部认定奖励政策,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做好上市后备企业梯次培育,力争上市企业数量达到90家。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加强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构建重点行业领域以信用为基础的分级分类监管机制。着力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严格政府债务限额管理和预算约束,持续推动重点市属国有企业债务风险化解,强化对7家法人机构风险的源头治理。推动住房租购市场均衡发展,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推动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提档升级,提高中欧(中亚)班列运营质量,优化“鲁班工坊”全球布局。加快建设意大利中小企业产业园、中日()健康产业发展合作示范区。加强自贸试验区“首创性”制度创新,力争临港综合保税区尽快获批。扩大外贸外资新优势,实际利用外资达到55亿美元,推动建设大通关基地,加快中国()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鼓励发展海外仓等新业态。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推动国家数字服务出口、中医药服务出口、文化出口基地能级跃升。

创新优化营商环境。加大减税降费力度,落实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等政策,加强整治拖欠中小微企业账款等问题;推动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落实普惠小微企业贷款支持工具,促进融资增量、扩面、降价。创建一流营商环境,对标国家开展营商环境创新试点标准,制定落实任务清单;深入推进“一制三化”和“证照分离”改革,落实政务服务标准化,动态调整事项清单,制定国家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与我市政务服务事项目录清单对应关系表;实施市场主体登记管理若干规定,持续提升市场主体登记法治化、便利化水平。

(六)聚力乡村全面振兴,推动现代农业提质增效

坚决维护粮食安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新建高标准农田20万亩,粮食播种面积达到542.8万亩以上,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保持在90%以上。主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蔬菜产量稳定在255万吨以上,生猪存栏稳定在170万头左右。持续壮大“津农精品”规模,提高小站稻品牌溢价能力。推动实施种业振兴行动。

提升乡村宜居水平。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深化农村“厕所革命”,建成第二批150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大力推动建设乡村振兴示范村和扶持经济薄弱村工作,指导具备条件的经济合作社深化改革为股份经济合作社,加快推动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多措并举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持续深化东西部协作和支援合作,助力受援地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

(七)聚力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建设生态宜居城市

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统筹发展与减排,建立完善我市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加强碳排放核查监管,健全碳市场交易管理。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优化能耗强度管控。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东北郊电厂等燃煤机组改造升级。推动外电入津通道前期工作,提升电网对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扩大清洁能源利用规模。做好煤电油气运调节工作,切实保障能源供应安全。

持续推动“871”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强化双城间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加快拆迁与生态修复、造林绿化等重点工程建设,继续提升生态碳汇能力,建设海河流域中下游区域全国流域试点。深入实施湿地自然保护区“1+4”规划,推进生态移民、土地流转、湿地修复等工程。推动海岸线修复建设,完成中新生态城临海新城北堤防潮等工程,打造“美丽海湾”。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积极探索价值实现的路径。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污染防治攻坚战“1+3+8”行动,有序推进全域“无废城市”建设。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坚持PM2.5和O3协同控制,完成热电厂15公里范围内燃煤锅炉改燃任务,PM2.5浓度、优良天数比率达到国家要求。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坚持陆海统筹、河海共治,加快补齐城镇水治理基础设施短板,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达到国家考核要求,12条入海河流稳定消劣。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加强农用地分类管理,严格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加快污染地块修复治理和后期管理,坚决防止新增土壤、地下水污染。

加力构建“双城”发展格局。精心建设创新宜居“滨城”,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推动第五中心医院市级医学中心建设,启动泰达时尚广场等城市更新项目,加快B1、Z2、Z4线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精心建设紧凑活力“津城”,实施服务业改革开放发展工作措施,大幅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集聚高端服务业新业态,加快“设计之都”载体建设,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

不断增强城市载体功能。完成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新一轮轨道交通线网、综合交通体系等规划编制,深入落实储备土地类项目全生命周期“四本预算”管理。推动塘承高速滨海新区段实现通车,加快地铁7、8、10、11、4号线北段等建设,建成开通10号线一期。出台石油天然气长输管道中长期发展和布局规划,完成宝坻引江供水、尔王庄水库与宝坻石化管线联络工程。建成津滨水厂二期工程,实施新开河、芥园、杨柳青水厂提升改造。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提高集约节约利用水平。有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内涝系统化治理,扎实开展既有住宅加装电梯惠民工程,推进园林绿化建设,创建50个精品公园,生活垃圾分类示范街镇比例达到30%。

(八)聚力实现共同富裕,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

坚决果断有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落实“四早”要求、压实“四方责任”,紧盯海空两港、进京通道、聚集场所、聚集活动,强化冬奥会和重要节假日期间疫情防控,持续推进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精准打赢疫情防控围歼战、歼灭战。

扎实推进稳就业增收入。强化就业优先导向,实施提升就业服务质量工程,制定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若干举措,切实做好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稳就业工作,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落实年度促进群众增收主要措施,认真组织根治欠薪专项执法行动。

经济发展计划范文6

2021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的严峻复杂形势,我们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和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总书记对工作“三个着力”重要要求和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决落实党中央大政方针和市委决策部署,认真执行市十七届人大五次会议决议,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笃定高质量发展不动摇,积极推进共同富裕,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着力在“补短、强弱、升级、奠基、惠民”上下功夫,打好“治、引、育、稳、促”组合拳,全市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稳中有固,呈现趋势向好、结构更优、动能转强、效益提升的高质量发展态势,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1.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2%,外贸出口总额增长26.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2%,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3%,节能减排减污降碳完成年度任务。主要特点是: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向纵深推进,区域一体化水平稳步提升

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服务雄安新区建设取得新进展。有效开展精准错位承接,建立健全重点承接平台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市场主体和创新主体来津发展需求为导向,推进试行支持重点企业发展服务保障指引。主动对接北京目标单位,51家央企在津新设机构173个,24家落地重大项目42个,中国医学科技创新体系核心基地基地等一批高质量项目开工建设,北京地区在津投资到位资金同比增长8.5%。完善雄安新区至港货运快速通关机制,服务雄安新区绿色通道运输业务超过11000标准箱。三地合作成立智慧教育示范区北方联盟,向雄安新区派驻一批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团队开展专业技术帮扶。

世界一流智慧港口、绿色港口加快建设。北疆港区C段智能化集装箱码头建成投入运营,成为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打造“公转铁”“散改集”双示范港口,铁矿石铁路运输占比达到65%,保持全国港口领先。港班轮航线增加至133条,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000万标准箱,实现历史性跨越。

“一基地三区”建设扎实推进。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加快建设,成功举办第五届世界智能大会,签约项目210个,总投资约1057亿元;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和车联网先导区先后获批,成为唯一双部级先导区城市。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加快建设,出台北方国际航运枢纽建设条例,航运核心区77项年度任务和航运枢纽116项任务顺利推进,环渤海港口联盟加快组建;滨海国际机场三期改扩建工程获批建设,旅客吞吐量超过1500万人次;“轨道上的京津冀”加快形成,京滨、京唐、津兴高铁提速推进,津静线市域(郊)铁路首段开工。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加快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投资基金投入运营,国家租赁创新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改革开放先行区加快建设,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持续深化,京津两市联合实施第8批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创新措施。

(二)自主创新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主要策源地加速打造,创新引领作用逐步发挥

创新平台建设成效显著。高水平建设海河实验室,现代中医药、先进计算与关键软件(信创)、细胞生态、合成生物学、物质绿色创造与制造5个实验室加快建设,聚集各类人才3000余人,30多家龙头企业深度参与。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加快建设,现代中药创新中心获批国家地方共建制造业创新中心,版“国之重器”加快打造。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突破,新一代超级计算机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首次实现实验室条件下从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人工生物合成,银河麒麟操作系统应用于我国空间站,断热稀土涂层打破国外垄断。

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深入落实,大学科技园建设指导意见及配套政策落地实施,认定4家市级大学科技园。高企倍增计划大力推进,梯度培育机制持续优化,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均突破9000家,市级雏鹰、瞪羚、科技领军(培育)企业分别达到4974家、378家、230家。22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创历史新高。

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科研管理改革不断推进,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全面落实,试点开展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改革,在纯太阳能车等领域成功实施“揭榜挂帅”制度,完善“里程碑”管理。推动技术要素市场化流动,科技成果展示交易运营中心建成,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300亿元。落实深入实施人才引领战略加快高质量发展意见,先行先试组建创新联合体,创新创业联盟链接高校院所80家、联系领军企业家1600名。在第一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和获奖数均位居全国第二。

(三)制造业立市成效显现,产业链韧性进一步提升

制造强市加快建设。实施制造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以智能科技为引领,以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为重点,以装备制造、汽车、石油化工、航空航天为支撑的“1+3+4”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形成,制造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24.1%。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累计培育部级制造业单项冠军16家、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16家,130家企业入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重点项目有序推进,联想信创产业总部等头部企业项目落地,康希诺新冠病毒疫苗实现量产,空客总装线升级扩产A321机型、成功交付首架A350飞机。

重点产业链强有力打造。制定实施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着力发展信创、高端装备、集成电路等12条重点产业链,全面实行“链长制”,逐链打造3—5个重点园区,相关做法被国务院第八次大督查作为典型经验通报表扬。规模以上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3%、9.6%和15.5%,增速层层递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快速增长50.7%。开展“中国信创谷”建设三年行动,滨海高新区聚集信创产业创新创业企业超千家,以飞腾CPU+麒麟操作系统为基础的“PK”体系市场综合占有率接近80%,信创产业链增加值增长30%以上。

数字经济加快赋能。率先出台促进智能制造地方性法规,实施加快数字化发展三年行动,建设“津产发”数字经济综合应用平台。累计建成5G基站4万个,在智慧城市、智能制造、智慧港口等重点领域打造一批示范标杆项目,海尔互联工厂成为全球“灯塔工厂”,“云服务”“云体验”等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加速涌现。

(四)“双中心”城市加快建设,内需活力逐步激发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区域商贸中心城市建设积极推进。获批率先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落实加快发展新型消费实施方案,丰富消费供给,引领消费升级。国家会展中心()一期投入运营,“建博会”“汽车展”“糖酒会”等大型展会接连举办,会展经济带动效应持续显现。海河国际消费季品牌打响,金街成为全国示范步行街,五大道入选首批部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聚集区。出台进一步促进汽车消费措施,新增3.5万个小客车个人增量指标。区域商贸中心城市加快建设,中国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建设全力推进,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获批,大通关基地一期国际邮件互换局开通运营,机场货邮吞吐量同比增长5.4%。

投资关键作用有效发挥。开展两批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领域项目占40%,投资结构明显优化。制造业投资显著发力,全年同比增长13.8%,高于全市投资9个百分点。项目支撑持续增强,中石化南港高端新材料项目集群、中芯国际T3等项目启动实施,氢能产业示范区、一汽丰田新能源汽车等项目加快建设,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三星电机陶瓷电容器三期扩能、“两化”搬迁、中沙新材料园等项目建成投产。资金保障持续强化,精准安排专项债券发行,累计发行1073亿元,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32.5亿元。加大社会资本引入力度,海河产业基金46支母基金签署协议,滨海产业发展基金核准8支基金;地铁4、7、8、11号线等PPP项目加快实施。招商引资不断加力,市企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陆续落地,制定全市产业布局和招商指引,实际利用内、外资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五)改革开放全面深化,发展动力不断增强

市场化改革有序推进。出台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具体措施,加快构建高标准市场体系。财税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出台全面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意见,市区两级预算管理一体化平台成功上线。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扎实推进,在国家中期评估中达到A级,“一企一策”推动国企深化改革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进展。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所属国有企业改革启动,市属国有企业混改涉及职业院校隶属关系调整稳步推进。深入落实“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26条”等措施,新登记民营市场主体26.58万户。深入推进产权保护工作,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实现全覆盖。开展清理规范转供电不合理加价行为专项行动,整改后每年可为终端用户节省电费7.7亿元。“双万双服促发展”活动深入推动,解决企业问题1.4万个。积极稳妥防范化解债务风险,推进落实“1+4”债务化解方案。召开债券市场投资人恳谈会,有力提振市场信心。

高水平开放持续扩大。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深入推进,意大利中小企业产业园与意大利知名企业形成更多务实合作,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累计入驻企业120家,在亚非欧三大洲19个国家累计建成20个“鲁班工坊”。自贸试验区创新升级,首创五位一体供应链金融创新体系,保税租赁海关监管新模式入选全国第四批“最佳实践案例”。外贸外资促稳提质,进出口总额达到8567亿元,创历史新高。跨境电商出口试点模式实现全覆盖,累计建成海外仓43个,中新生态城获批国家文化出口基地。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获批,116项试点任务落地实施61项。

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扎实推进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实施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更好服务市场主体36条措施,12项国家评价指标成为标杆。坚决落实国家和我市减税降费各项举措,全年为企业减负超过300亿元。“一制三化”改革3.0升级版加快实施,公布3508个标准化操作规程,实现同一事项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编制2021版政务服务事项承诺制清单,可适用承诺制的565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全覆盖。“证照分离”改革全面落地,办理涉企经营许可事项13.1万件。推进市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二期建设,城市综合信用排名稳居全国前列。质量强市战略深入实施,我市企业单位新增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255项、行业标准115项。召开知识产权保护大会,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成运营。

(六)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加快

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粮食种植面积560万亩,产量249.9万吨。小站稻种植面积100万亩,提前一年完成振兴规划目标。建成高标准农田27.1万亩,新增设施农业20万亩。“菜篮子”重要农产品自给率继续位居全国大城市前列。高水平举办中国种业振兴大会。

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150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全部启动建设,“厕所革命”成效持续巩固。提升改造农村公路300公里,农村饮水提质增效工程全部投入运行,1000余户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基本完成。

农民富裕程度稳步提高。增收渠道不断拓展,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8%,快于城镇居民收入0.8个百分点。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加快推进。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和流转服务,蓟州区、静海区首批160个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稳步推进。东西部协作和支援合作升级加力,投入财政资金28.4亿元,实施帮扶项目1202个。

(七)“双城”发展格局加快构建,城市宜居水平显著提升

“双城”发展竞相辉映。建设创新宜居“滨城”,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短板,56个老旧小区改造加速推进,建设建成一批幼儿园和学校,B1、Z4线轨道交通项目加快建设,Z2线开工,双城间互通互联基础加速完善。建设紧凑活力“津城”,“设计之都”核心区加快打造,高端服务业提速聚集,华为区域总部等优质项目相继落户。

城市载体功能不断完善。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形成阶段性成果,执行土地利用计划750公顷,切实保障有效投资用地需求。轨道交通建设有序推进,国家已批复轨道交通全部开工,地铁4号线南段、6号线二期建成通车。津石高速东段主体完工,津汉公路东丽段等普通国省道建设稳步推进。规划建设的41处停车场全部开工,预计增加公共停车泊位1.3万个。小区建设公共充电桩模式在全国示范推广,新建各类充电桩超过5000台。

(八)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碳达峰碳中和有序推进

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迈出坚实步伐。率先出台碳达峰碳中和促进条例,制定“1+N”政策体系,落地实施第一批118项重点任务。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机制不断健全,纳入交易试点的104家企业在全国率先全部履约,全国首单碳中和资产支持票据成功发行,国际领先的智慧能源小镇建成投运。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扎实开展钢铁去产能“回头看”、粗钢产量压减工作。

“871”重大生态工程深入实施。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完成海河故道公园提升改造等17项生态基础设施工程,一级管控区林木绿化覆盖率达到25%,蓝绿空间占比提升至65%以上,碳汇能力明显增强。湿地生态补偿办法完成修订,修复和综合整治集中连片、破碎化严重、功能退化的自然湿地,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珍稀濒危鸟类种群数量明显上升。海岸线生态保护修复持续推进,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修复岸线和滨海湿地任务。生态示范创建持续推进,宝坻区、西青区辛口镇分别被评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污染防治持续加强。坚持“五控”治气,港国Ⅴ及以上集疏港车辆占比达到80%,PM2.5平均浓度降至3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0.4%。坚持“四措”治水,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100%,12条入海河流水质总体达到Ⅳ类以上。坚持“两控”治土,严格管控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稳步推进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平原区平均地面沉降量和沉降严重区面积均较2020年缩小。

(九)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高,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

民生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始终把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严格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防控策略,时刻保持热备灵敏状态,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当好首都疫情防控“护城河”。就业增收稳中有进,新增城镇就业37.6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大力支持重点群体就业创业,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见习机会,加大就业困难人员兜底帮扶力度。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推出24条居民增收措施,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多层次社会保障不断健全,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月人均提高4.5%,失业保险金月人均提高90元,居民医保住院报销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15.2万名困难群众列入社会救助范围,发放社会救助资金22.3亿元。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制定我市基本公共服务标准,7项高于国家标准,结合实际自选17项标准。推进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全年节省费用34亿元。继续实行提前和延后供暖,完成12490户群众户内暖气改造和115公里供热旧管网改造。20项民心工程群众满意率超过90%。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一老一小”工作扎实推进。新建养老机构24家、照料中心100个,新增养老床位4055张。增加中小学学位5.9万个,疾风厉势推进“双减”工作,线下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压减率达到92.9%。教育医疗服务水平持续提高。与教育部共建新时代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标杆,深化职业教育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高校“双一流”建设有效推进,52个学科入选市级“顶尖学科培育计划”。健康提速建设,妇女儿童健康提升计划启动实施,出台实施中医药条例,一中心医院新院区、海河医院四期配套工程竣工,协和医院一期、中心妇产科医院原址扩建工程加快推进。文化事业繁荣兴盛。推出“建党百年庆华诞”等群众文化活动,周邓纪念馆、平津战役纪念馆完成改造并对外开放,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标志性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排球之城”与“运动之都”启动建设,蓟州国家冰上项目训练基地二期工程竣工。社会治理效能进一步提高。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达到5614个,持续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实体、热线、网络平台融合发展,食品药品监管迈上新台阶。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持续深化,市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条例出台实施,自然灾害防治“九大工程”取得新突破,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稳定健康。

过去一年,面对艰巨、繁重、复杂的改革发展任务和各类风险挑战,全市各方面在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激励下,以坚定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砥砺前行、攻坚克难,经济社会更多领域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也要清醒看到,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主要是:新旧动能转换仍需持续加力,数字经济与实体产业融合还不够;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落地不够到位,创新环境还需不断优化;国企改革仍需深入推进,民营经济规模偏小活力不强;商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滞后,消费潜力没有充分释放;国际化城市功能亟待增强,营商环境还需进一步提升改善,土地开发利用效率还比较低。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一定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也是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深化之年。做好今年工作,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和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以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为主线、为首要政治任务,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对工作“三个着力”重要要求和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会、十二次全会暨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要求,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持续改善民生,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迎盛会、铸忠诚、强担当、创业绩,把坚决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体现到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成效中,奋力开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新局面,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2022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城镇新增就业35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以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定增长,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节能减排减污降碳完成国家下达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聚力落实重大国家战略,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主动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服务雄安新区建设。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和疏解工作方案,用好支持重点企业发展服务保障指引,持续深化部市、院市、校市、企市合作,精准对接引进更多优质资源。跟踪评估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京津合作示范区等市级重点承接平台,全面提升承接能力。完善港雄安新区服务中心功能,支持我市职业院校参与雄安新区职教师资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打造世界一流智慧港口、绿色港口。推动区块链、5G等新技术与港口深度融合,升级推广关港集疏港智慧平台。以全球首个零碳码头为起点,谋划打造零碳港区、零碳港口,提升港口绿色能源使用比例。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推动港集疏运专用货运通道尽早开工,持续打造“公转铁”“散改集”双示范港口。

加快建设“一基地三区”。围绕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推动国家层面出台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规划,聚焦信创、生物医药、汽车等领域,联合打造部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围绕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深化北方国际航运枢纽建设,落地实施津冀港口企业“1+4”合作协议,全面推进滨海国际机场三期改扩建工程;建成京唐高铁、京滨高铁宝坻至北辰段,加快津兴高铁、津静线市域(郊)铁路建设。围绕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积极争取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开展区域性股权市场创新试点和数字人民币试点。围绕改革开放先行区,深入落实支持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意见,健全自贸试验区与京冀自贸试验区创新联动机制,进一步深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二)聚力制造业立市,持续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力实施制造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出台制造业立市若干政策措施和重点产业链专属政策。进一步扩大信创产业优势,落实“中国信创谷”建设规划和支持政策,繁荣PKS生态集群,加快建设中芯国际T3等重大项目。着力壮大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核心研发基地、环泰科技高效太阳能叠瓦组件智慧工厂、中环领先半导体硅片等项目建设。巩固提升高端装备、汽车、石油化工、航空航天等优势产业,推进临港海洋装备核心区、(西青)部级车联网先导区、中石化南港高端新材料项目集群、“两化”搬迁二期产业链项目和首批民用无人驾驶航空示范区加快建设。

集中攻坚重点产业链。深入推进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落实12条重点产业链工作方案,“一链一策”打造产业链生态。梯次培育优质企业,遴选若干具有龙头带动作用的市级“链主”企业,择优推荐部级“链主”企业,新增20家市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60家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60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加强链群协同,逐链打造若干重点产业园区,推出10个特色鲜明的市级产业主题园区。继续用好“产业链撮合对接”机制,发挥联盟、协会、商会作用,保障产业链上下游畅通。

推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落实“津产发”数字经济综合应用平台建设方案,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现代服务业数字化发展、商贸数字化发展三年行动。发挥智能制造专项资金作用,加大企业设备更新技术改造力度,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新建100个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加快5G、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应用规模化发展,新建5G基站1万个,打造一批数字化集聚区、示范园区和主题楼宇。

(三)聚力提升创新能级,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完善科技创新平台。高标准建设海河实验室,建立完善重点产业链对接机制,出台资金使用、项目管理、人才引育、机制改革等政策指引,努力创造“从0到1”的原创成果,全力推进“从1到N”的产业化应用。促进新一代超级计算机、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省部共建组分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承接更多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加快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国家科技创新汇智等平台形成承接国家重大科研任务能力。

强化科技成果与产业需求有效衔接。深入落实大学科技园建设指导意见和三年行动计划,开展市级大学科技园认定与绩效评价,力争新认定3—5家。发挥市科技成果展示交易运营中心作用,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1400亿元。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争取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均突破1万家,雏鹰、瞪羚、领军企业分别达到5000家、350家、240家。高水平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打造智慧城市、自主算力引擎等部级标杆示范区。

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强化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推行“揭榜挂帅”等新机制,实行“技术总师负责制”,完善“里程碑”管理;改革完善财政科研经费管理,健全科技成果评价机制,赋予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强化资金支持,健全覆盖科技型企业成长全周期的风险投资体系,加大高成长初创专项投资等扶持力度,继续实施企业研发投入后补助政策。强化引才育才,加力实施“海河英才”行动计划,培养打造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四)聚力打造“双中心”城市,有效释放投资消费潜力

加快建设国际消费和区域商贸中心城市。深入落实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打造消费新地标,引领消费新时尚。发挥会展经济带动作用,制定推动会展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确保国家会展中心()二期建成投用,精心办好世界智能大会、新领军者年会等重大展会。促进消费多业态融合,打造“佛罗伦萨名品”、V1汽车世界、“洋楼文化”等主题消费商圈,继续实施老字号振兴工程,做强数字消费、康养消费、文化消费、银发经济等,培育引进一批商贸大企业、消费大品牌、电商大平台。打造特色鲜明网红“打卡地”,建设国家海洋休闲运动中心,形成一批精品民宿。出台建设区域商贸中心城市行动方案,加快构建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物流网络,大力发展多式联运,争取获批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形成商贸资源配置高地。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强化项目储备转化,组织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适度超前布局基础设施,精心谋划交通、能源、水利、防灾减灾、新基建等领域项目,加快开展港西部铁路通道、津潍铁路等前期工作,推动供水、供热、燃气等城市管网改造建设;聚焦宁河区、蓟州区等生态涵养区发展,推动实施宁河七里海、蓟州区生态产品价值转化项目。强化产业项目支撑,加快联想()智慧创新服务产业园、特变电工数字化工厂等建设进度,推动一汽丰田新能源工厂、“两化”搬迁等投达产见效。强化资金支持保障,全力争取专项债券和中央预算内资金,建立资金直达机制;搭建常态化银项对接平台,引入更多金融活水。强化招商引资,实施全市产业布局和招商指引,瞄准重点央企、知名民企、优质外企等精准招商、以商招商,实际利用内资增长7.3%左右。

(五)聚力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更高水平改革开放

加快推进市场化改革。出台构建高标准市场体系具体措施,开展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深入推进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所属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具备条件的市管重点企业完成“一企一策”改革。完善财政支持区域发展政策体系,实行市和区收入共同增长正向激励。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重新制定引进民营企业总部认定奖励政策,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做好上市后备企业梯次培育,力争上市企业数量达到90家。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加强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构建重点行业领域以信用为基础的分级分类监管机制。着力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严格政府债务限额管理和预算约束,持续推动重点市属国有企业债务风险化解,强化对7家法人机构风险的源头治理。推动住房租购市场均衡发展,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推动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提档升级,提高中欧(中亚)班列运营质量,优化“鲁班工坊”全球布局。加快建设意大利中小企业产业园、中日()健康产业发展合作示范区。加强自贸试验区“首创性”制度创新,力争临港综合保税区尽快获批。扩大外贸外资新优势,实际利用外资达到55亿美元,推动建设大通关基地,加快中国()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鼓励发展海外仓等新业态。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推动国家数字服务出口、中医药服务出口、文化出口基地能级跃升。

创新优化营商环境。加大减税降费力度,落实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等政策,加强整治拖欠中小微企业账款等问题;推动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落实普惠小微企业贷款支持工具,促进融资增量、扩面、降价。创建一流营商环境,对标国家开展营商环境创新试点标准,制定落实任务清单;深入推进“一制三化”和“证照分离”改革,落实政务服务标准化,动态调整事项清单,制定国家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与我市政务服务事项目录清单对应关系表;实施市场主体登记管理若干规定,持续提升市场主体登记法治化、便利化水平。

(六)聚力乡村全面振兴,推动现代农业提质增效

坚决维护粮食安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新建高标准农田20万亩,粮食播种面积达到542.8万亩以上,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保持在90%以上。主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蔬菜产量稳定在255万吨以上,生猪存栏稳定在170万头左右。持续壮大“津农精品”规模,提高小站稻品牌溢价能力。推动实施种业振兴行动。

提升乡村宜居水平。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深化农村“厕所革命”,建成第二批150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大力推动建设乡村振兴示范村和扶持经济薄弱村工作,指导具备条件的经济合作社深化改革为股份经济合作社,加快推动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多措并举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持续深化东西部协作和支援合作,助力受援地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

(七)聚力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建设生态宜居城市

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统筹发展与减排,建立完善我市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加强碳排放核查监管,健全碳市场交易管理。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优化能耗强度管控。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东北郊电厂等燃煤机组改造升级。推动外电入津通道前期工作,提升电网对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扩大清洁能源利用规模。做好煤电油气运调节工作,切实保障能源供应安全。

持续推动“871”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强化双城间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加快拆迁与生态修复、造林绿化等重点工程建设,继续提升生态碳汇能力,建设海河流域中下游区域全国流域试点。深入实施湿地自然保护区“1+4”规划,推进生态移民、土地流转、湿地修复等工程。推动海岸线修复建设,完成中新生态城临海新城北堤防潮等工程,打造“美丽海湾”。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积极探索价值实现的路径。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污染防治攻坚战“1+3+8”行动,有序推进全域“无废城市”建设。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坚持PM2.5和O3协同控制,完成热电厂15公里范围内燃煤锅炉改燃任务,PM2.5浓度、优良天数比率达到国家要求。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坚持陆海统筹、河海共治,加快补齐城镇水治理基础设施短板,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达到国家考核要求,12条入海河流稳定消劣。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加强农用地分类管理,严格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加快污染地块修复治理和后期管理,坚决防止新增土壤、地下水污染。

加力构建“双城”发展格局。精心建设创新宜居“滨城”,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推动第五中心医院市级医学中心建设,启动泰达时尚广场等城市更新项目,加快B1、Z2、Z4线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精心建设紧凑活力“津城”,实施服务业改革开放发展工作措施,大幅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集聚高端服务业新业态,加快“设计之都”载体建设,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

不断增强城市载体功能。完成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新一轮轨道交通线网、综合交通体系等规划编制,深入落实储备土地类项目全生命周期“四本预算”管理。推动塘承高速滨海新区段实现通车,加快地铁7、8、10、11、4号线北段等建设,建成开通10号线一期。出台石油天然气长输管道中长期发展和布局规划,完成宝坻引江供水、尔王庄水库与宝坻石化管线联络工程。建成津滨水厂二期工程,实施新开河、芥园、杨柳青水厂提升改造。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提高集约节约利用水平。有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内涝系统化治理,扎实开展既有住宅加装电梯惠民工程,推进园林绿化建设,创建50个精品公园,生活垃圾分类示范街镇比例达到30%。

(八)聚力实现共同富裕,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

坚决果断有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落实“四早”要求、压实“四方责任”,紧盯海空两港、进京通道、聚集场所、聚集活动,强化冬奥会和重要节假日期间疫情防控,持续推进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精准打赢疫情防控围歼战、歼灭战。

扎实推进稳就业增收入。强化就业优先导向,实施提升就业服务质量工程,制定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若干举措,切实做好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稳就业工作,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落实年度促进群众增收主要措施,认真组织根治欠薪专项执法行动。

经济发展计划范文7

一、积极对上协调联系,保障重点项目实施。

认真把握上级投资走向和重点,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着力点,围绕生态环境保护、旅游设施建设、矿产资源开发、清洁能源利用和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扎实做好项目谋划、论证等前期工作,及时争取和储备一批新项目。2016年,全县拟定49个重点建设项目,年度计划投入资金11.76亿元。主要涉及农林水利、工矿能源、交通、商业、旅游、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方面,重点推进翠宏山铁多金属矿、和城区基础设施、铁路等重点项目建设。

二、加快延伸产业链条,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突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产业化发展、城镇化建设主题,逐步实现农业产业链条的再延伸、再突破,努力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播种大田作物241.6万亩,其中种植大豆130万亩,同比增长2.4%;玉米90万亩,同比下降9.8%;水稻4.5万亩,同比增长50%;小麦7万亩,同比增长16.6%。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农产品标准化基地发展到175万亩,申请绿色、有机食品使用标识4个,培育市级知名商标2个。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20万元,实施水稻育秧大棚小区建设项目120栋;投资3733万元,实施克林、大平台和靠山南大沟24.3万亩灌涝区建设任务;完成奇克镇、干岔子乡、松树沟乡、逊河镇6万亩生态高产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建设部级示范社1个、省级规范社2个、县级标准社10个。整合北纬49度区域的绿色有机粮食、杂粮、蔬菜、畜牧、水产、食用菌、蜂蜜、北药等农产品品牌,培育创建市级知名商标、省级著名商标,推进木耳、大豆、蜂蜜等品种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工作。

三、突出发展矿业经济,聚积跨越发展后劲。

立足于我县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顺应市场经济和工业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引进和培育新兴产业,着力抓好以矿产加工业为主导,以环保、民生、旅游、农副山产品加工、清洁能源等产业为重点的工业产业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聚积后劲。全力推进翠宏山铁多金属矿、的手续办理和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强对投产矿山企业的规范化经营和内部管理,积极推动绿色矿山建设,全力打造生态矿山品牌。翠宏山铁多金属矿计划处理矿石200万吨,生产铁精粉100万吨。投入生产,计划处理矿石17万吨,生产黄金1500公斤、白银7500公斤。库南铅锌矿计划处理矿石4万吨,生产铅锌精粉3000吨。茅宝沟铁钼矿、宏铁山铁矿、库源铁矿等矿山企业全面投产,处理矿石37万吨,生产钼精粉1800吨、铁精粉1.4万吨。2016年,地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计划实现1.68亿元,同比增长5%;利税总额实现4565万元,同比增长10%。

四、加速第三产业发展,提升经济发展活力。

坚持内引外联,培育和壮大外经贸主体,加快推动旅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为经济发展注添新动力。立足我县特色旅游资源的优势,加快发展旅游服务业,指导重点景区加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完善景区服务功能,促进服务业提档升级。完成东山森林公园凉亭和木栈道二期工程、俄罗斯民族村文化广场建设项目,完善大平台雾凇景区基础建设,力争使大平台雾凇景区、高滩现代农业观光景区达到AAA级景区标准。紧抓口岸过货企业增多的有利契机,吸引大型进出口企业在我县落户,支持企业扩大玉米、大豆等大宗农产品进口规模,为大豆进口企业争取政策资金支持。积极推动边民互市贸易,确保互市贸易交易中心项目按时开工,尽早达到运行状态。帮助县内企业申请边境小额贸易转移支付补贴,支持本地外贸企业与内地批发、零售企业建立联系,增加俄优质食品进口。

五、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乡承载能力。

计划投资1920万元,完成水源地一级保护区清理、自来水厂升级改造、8公里老旧供水管网改造、“一户一表”水表出户改造等项目。计划投资77万元,建立供热信息管理平台。计划投资2027万元,对镇内主要道路、人行道及边沟进行延伸、改造;对镇内13栋楼房外立面进行改造;安装镇内路灯290盏;实施镇内5处小公园等基础设施建设,对镇内超高土进行治理。计划投资475万元,完成4座垃圾压缩站、垃圾中转站建设。计划投资2016万元,实施惠民家园二期工程。计划改造泥草(危)房600户。

经济发展计划范文8

在区委的坚强领导和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有力监督指导下,紧紧围绕“打造四个中心,建设大美湾里”的发展战略,同心协力,迎难而上。全区经济延续了总体平稳的发展势头,主要经济指标基本达到预期目标,为全面完成全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奠定了基础。

(一)经济发展运行平稳,综合实力不断厚实

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0亿元,同比增长8.4%,增速位列全市第7位。财政总收入完成11.06亿元,同比增长25.7%,增速高出年初计划(7%)18.7个百分点,增速位列全市第2位。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5.95亿元,同比增长24.1%,增速高出年初计划(7%)17.1个百分点,增速位列全市第4位。500万元及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2.3%,增速高出年初计划(11%)1.3个百分点,增速位列全市第1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1%,增速高出年初计划(9%)0.1个百分点,增速位列全市第2位。2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完成5.76亿元,同比增长10%,增速与年初计划(10%)持平,增速位列全市第12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0508元,同比增长9.2%,增速高出年初计划(9%)0.2个百分点,增速位列全市第1位。游客接待量完成945万人次,同比增长30%,增速高出年初计划(15%)15个百分点。旅游综合收入完成31.4亿元,同比增长27.4%,增速高出年初计划(15%)12.4个百分点。

(二)绿色产业加快发展,三产培育不断加强

服务业加快发展。一是服务业主要指标实现平稳增长。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完成4.8亿元,同比增长6.75%。规上服务业十二大行业营业收入完成4709万元,同比增长17.3%。省级服务业龙头企业夏氏春秋加快发展,主营业务收入完成967.23万元,同比增长10.64%,缴纳税金44.21万元。二是旅游业快速发展。旅游集散中心、月亮湾山体公园提升改造等旅游基础项目有序推进,旅游格局和档次不断提升。节庆活动精彩纷呈,狮子峰油菜花海竞相绽放,南昌市第二届郁金香花展、美丽乡村游、梅岭电音节等系列节庆活动火热开展。民宿品牌日渐唱响,启动了立新徐家民宿村等项目建设,泊园茶村、岭溪谷、“半朵悠莲”等28家规模民宿开业经营,民宿床位达1831张,占全区总床位数的41.6%,连续三年荣获全省旅游产业先进县区。三是高标准规划幸福产业。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编制的《幸福产业规划》顺利结题并通过评审,致力打造具有湾里特色的“一核、两圈、多组团”的空间布局。生态工业提质增效。一是全区规上工业完成利润总额3987万元,同比增长134%,增速列全市第1位;完成营业收入9.38亿元,同比增长11.2%,增速列全市第5位。二是罗亭工业园加快转型升级,“腾笼换鸟”,处置僵尸企业2家。实现工业总产值6.71亿元,同比增长33.37%;实现营业收入6.37亿元,同比增长27.14%;实现税收2861.63万元,同比增长38.47%。三是区属重点企业南昌矿山机械有限公司完成工业总产值1.96亿元,同比增长43.4%;完成营业收入12903万元,同比增长19.7%;完成利润总额2494万元,同比增长53.1%;上缴税金1688万元,同比增长241.7%。平台建设势头强劲。新经济产业园高歌猛进。新增注册企业60余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8亿元,同比增长46%;完成税收2560万元,同比增长45%。中医药科创城建设稳步推进。中医药创新综合体收购已经签约,人才公寓项目完成施工方案设计及概算编制。江中科研中心新增设备92台,完成江中集团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省内技术评审,开展了中医药古籍文献整理挖掘、药材资源评估、药学研究等工作,承担了半夏泻心汤等15个经典名方的开发,中医香疗体验中心正式入驻。农业发展态势良好。南昌绿谷湾里罗亭段秀美乡村试点线等5项农口重大重点项目按序推进。积极整合了600多万元资金用于奖补扶持茶叶、果业、蔬菜、中草药等特色生态农业。目前,成立117家农业专业合作社,建有37个精品果业基地。强抓农业产业集聚,申报3家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创建6个市级、10个区级现代农业示范园。产业培育日益加强。目前已奖励47家企业,共兑现奖金391.2万元。出台了《的政策补充通知》。区委、区政府和经济主管部门每月对经济运行及产业培育进行调度。各镇、街、处、园等相关责任单位加大摸排力度,建立名录库。完成“个转企”27家;摸排“企升规”企业33家,完成上规2家。

(三)机制体制改革深化,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放管服”改革力度加强。简化行政办事流程,高位推动“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和“一次不跑”改革。全区已公布“一次不跑”“只跑一次”事项清单2批,共计338项。出台了《政府项目投资管理办法》等4个文件,实现了政府投资项目审批时间由120缩短为60个工作日以内,企业投资项目网上备案制,率先实现一次不跑,极大的优化了投资环境。降成本优环境成效明显。深入学习贯彻在民营企业家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召开了民营企业家座谈会,区主要领导率队走访了重点民营企业。收集问题及意见建议共77个,53个已解决,24个正在跟踪落实。帮助企业降低成本4938.22万元。申请到各类产业发展扶持奖励金额约2858万元,争取到上级各类财政扶持资金2820.29万元。

(四)重点项目加快推进,经济动能不断增强

区级项目稳步推进。实施58个重大重点项目。计划开工单位工程68项,已开工单位工程49项,开工率72.06%;计划竣工单位工程48项,已竣工单位工程4项,占度计划竣工单位工程8.33%。年度计划投资额30.09亿元,累计完成投资9.2382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额30.7%。市级项目快速推进。列入市重大重点项目10个(其中正式项目8个,前期谋划项目2个),总投资为68.1亿元,年度计划投资为16.51亿元。已开工正式项目8个,开工率100%;累计完成投资7.4549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46%。民生项目按序推进。实施政府民生实事项目15个,总投资约3.53亿元,其中年度计划投资约2.28亿元。已开工项目11个,开工率73.3%。另外,湾里五小扩建(二期)、岭秀湖公园及周边亮化工程、老旧社区环境整治工程等3个项目7月份开工,井冈山农贸市场水产摊位改造工程项目8月25日开工;累计完成投资1.0056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44.6%。招商引资持续推进。累计完成进资数16.21亿元,接待来访客商200余批次700余人,组织外出招商57批次,新引进江西赣电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投资25亿元的特色风情商业街区项目等10个产业项目。

(五)生态建设稳步推进,湾里品牌不断唱响

水系质量不断提升。扎实推进了42个农村污水治理村点建设。乌井水库、罗亭水库、筲岭水库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保持100%。新建小桥断面水质稳定在Ⅳ类水以上标准。空气质量保持优良。全域禁燃禁放禁售工作成效显著,全区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0.4%,较去年同期提高了0.85个百分点;PM2.5平均污染浓度为42μg/m³,较去年同期下降了4.55个百分点。林业建管更加高效。完成森林绿化、美化、彩化、珍贵化及人工造林400亩,低产低效林改造1900亩,森林抚育3000亩,优质油茶生产基地建设40亩,森林药材种植基地建设160亩。积极开展治理松材线虫病“百日攻坚”、梅岭保卫战工作,清理疫木达6万多株,打孔注药5万多支。松材线虫病除治和林长制考核工作均获全市第一。完成生物防火林带建设230余公里,隔离带清理300余公里。生态试点稳步推进。结合我区优良生态环境,加快打造生态文明示范样板,有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草拟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方案》,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变的道路。

(六)城乡建管多措并举,花园城市不断美化

城乡基础不断夯实。全面启动了岭秀湖公园及周边基础设施亮化提升工程,积极推进了15条样板路打造工程和城市出入口改造工程。实施了道路“白改黑”和雨污管网改造,聂城村、竹山路社会停车场等基础项目建设,对城区交通拥堵问题实施全面整治,扩充了我区城市承载功能。城乡管理有效规范。加快文明城市创建步伐,全力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平整沥青路面、人行道板等1300m2,修7复破损井具100处,修复路灯1200余盏;累计整治占道经营780起,累计整治非机动车乱停乱放现象3000余起;查处新增违法建设168起,拆除面积达10000m2。厕所革命成效显著,在城区已完成2座公厕建设,剩余5座正在规划选址;在农村已全面消除了旱厕,水冲式公厕达145座。全区日处理垃圾达200吨/天,垃圾转运效率提升5倍以上。“六长共治”全面开展,进一步提升了区域整体环境硬件,提升广大群众幸福感。成功入选全省首批美丽宜居试点县区。

(七)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惠民工程不断推进

脱贫攻坚矢志不渝。全力实施“春季攻势”、“夏季整改”脱贫攻坚行动。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3417万元,共推进42个扶贫项目。6个贫困村已全部脱贫,连续2年位居全省脱贫攻坚绩效考核第一方阵。教育事业朝气蓬勃。高考再传捷报,本科上线206人,上线率达41.9%,同比提高了4.5个百分点。湾里三小扩建项目已于春季正式投入使用。湾里五小扩建项目(二期)工程前期工作已完成。湾里学校建设项目按时序完成进度,预计9月份开学。医疗水平日臻提高。医联体建设向基层延伸,基层卫生医疗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持续推进,南昌市第四医院改革提标加速。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编排了“文化扶贫”、“扫恶除黑”、“三风”等文艺节目10多个,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30余场,鼓舞群众创业、创新,实践富裕的决心和斗志。安置工程不断推进。招贤镇周边棚户区(港下村片区)安置房桩基施工完成45%;全面完成全区第一、二、三轮旧改部分项目未分配1029套、5.57万平方米安置房的接管,初步建立了电子信息管理系统。社会保障确保到位。发放低保资金460.5万元,医疗救助金159.86万元,各类慰问金、社会救助金238万元,创业担保贷款1750万元。城镇新增就业人数970人,新增家庭服务从业人员187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364人(其中省内转移326人),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信访、安全生产、食品安全、法治建设等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区社会和谐稳定。,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态势总体稳中向好,但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受国际国内环境影响,加上产业基础仍然相对薄弱,致使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变缓,而且后续保持高质量增长动力不足。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加以解决,同时,也要坚定信念完成全年的计划任务。

二、下半年主要工作举措

为全面完成全年的发展目标,下半年我们要着力抓好以下六项工作。

(一)聚焦产业集聚,壮大发展平台

加快服务业发展。一是大力推进全域旅游建设。着力做强做优旅游品牌,加快智慧旅游建设,全力创建部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着力推动区域性旅游集散中心建设,加快完成月亮湾山体公园、狮子峰、竹海明珠等景区升级改造,持续推动梅岭镇在芙山房、太平镇雷港等民宿产业项目建设,唱响民宿旅游品牌。持续办好梅岭伶伦音乐节等节庆活动,不断丰富旅游业态模式,将生态旅游资源转化成万家致富的“美丽经济”。二是积极推进太平心街申报创建市级服务业集聚区,南昌福寿园创建市级服务业龙头企业,推进服务业品牌化发展。三是推动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大力推进爱琴海购物公园、漫和城商业中心、佳源•公园一号、招贤中大道城建广场等大型商业建设,打造“吃住行娱购游”一体的消费街区。推动城区老旧厂房、闲置资产盘活招商,转型发展创意文化、居民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力促产业平台发展。加快罗亭工业园升级发展。引进培育科技创新人才,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引导鑫驰实业、天淳医用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进一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园区承载能力和土地利用效率。力争罗亭工业园全年完成营业收入13亿元、税收突破5000万元。加快新经济产业园集聚发展。力争全年完成主营业收入6亿元、税收突破4000万元。加快中医药科创城核心区建设。构建中医药孵化、研发、交易、人才储备等平台,重点推进中医药人才公寓、中医药创新综合体等项目的建设。抓紧出台支持科创城江中药谷核心区建设的配套政策,全面支持核心区企业发展壮大、科研成果转化、产业项目建设。融合生态农业发展。继续推进太平九龙溪、罗亭先锋义坪等田园综合体项目建设,贯彻落实《乡村振兴百日攻坚10行动方案》,大力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联合体建设,深度促进农旅融合,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二)聚焦项目建设,强化发展抓手

协同推进。持续深入开展重大重点项目“百日攻坚”行动,倒排时间、挂图作战。严格落实“六个一”项目推进机制,加快推进罗梅公路升级改造工程、湾里学校、中华情•优山美地养老社区等项目建设。精准招商。进一步完善招商体制,增强招商动力。优先引进符合产业发展、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附加值高的项目。全力完成招商引资年度目标任务,积极推动产业项目高效签约落地。强化督导。进一步强化项目责任单位的责任意识,严格实行“周调度、月通报”制度,用好项目推进“三函五分”制(推进函、提醒函、督办函,五分制考核办法),及时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全心全力完成全年计划。积极谋划。积极谋划2020年度重大重点项目,利用我区资源优势,策划包装一批涵盖旅游度假、健康养生、休闲娱乐等方面的重大重点产业项目,建立储备项目库。

(三)聚焦重点改革,优化发展环境

持续推进重点事项改革,释放发展活力。年底前完成事业单位改革,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继续开展“企业大走访,服务大提升”活动,用好用足《南昌市高新技术企业量质“双提升”行动方案》《推进“个转企、企11升规、育龙头、成集群”工作实施方案》等一揽子服务事项,创新驱动民营经济发展。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流动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大力宣传、落实《南昌市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意见》。稳步推行“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工作服务模式,进一步推进“最多跑一次”向基层延伸,打造“网络一体化、事项标准化、流程统一化和服务集成化”的区镇两级行政审批平台。优化完善“互联网+政务服务”实效,全力推进“赣服通”建设,实现政务服务事项“掌上办”、“指尖办”。

(四)聚焦生态保护,夯实发展基础

全面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打赢“蓝天、清流、护林、净土”保卫战,持续做好“六长共治”工作,持续深入开展污染防治攻坚行动,制定出台城区餐饮油烟治理、入河排污口整治等7个专项行动的具体实施方案。加快推进城区、景区主干道水系综合整治工程建设,力争在底前完成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任务。进一步落实河湖长制,建立问题台账,实行清单管理和销号管理。严格落实森林防虫、防火及林业执法工作,强化森林资源管理。持续抓好中央环保督察整改,确保整改不反弹。积极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加快部级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积极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要点》任务分工,在生态中期考核基础上查漏补缺,全力推动省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提档升级。积极落实《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实施方案(2019-2021)》,竭力做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工作,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转换实现的新通道,促使生态环境优势转化成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五)聚焦城乡建设,提升发展品味

抓好城市建设。持续深入开展城市功能和品质提升攻坚行动,持续推动道路白改黑、暗改亮、积水点改造、污水管网建设、停车场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承载力;加快智慧城管、智慧环保监测等智慧城市建设,促进城市管理提质增效。抓好地标工程。加快推进岭秀湖市民公园及周边提升改造工程,继续推进林湾省级森林公园二期、磨盘山公园二期、南铁采石场矿山复绿景观工程等项目,打造大美湾里新地标。抓好农村建设。贯彻落实《“美我湾里•净我家园”百日攻坚行动实施方案》。扎实推进脱贫攻坚、秀美乡村建设、特色农业培育发展、“一乡一园”建设以及殡葬改革等工程。力争全年完成370名贫困对象脱贫,确保全区贫困发生率控制在0.22%以内。分步推进27个新农村村点、2个“五位一体”综合示范村建设,争创全省“美丽示范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