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物流论文范例

港口物流论文

港口物流论文范文1

1.构建“产教科创”四维融合的人才培养理论体系

首先,充分分析区域港口物流产业需求导向,来确立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让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紧跟产业发展。通过对港口及相关行业调查研究,我国紧缺的港口物流人才是:集商贸、运输、系统工程、信息技术等多种知识和技能于一体,且具备对企业内外资源进行整合、对经营全流程进行管理的能力和丰富经验的高级应用性人才。用行业需求方更直接的描述是:懂得国际贸易、国际运输和国际采购等国际物流领域的从事第三方物流操作型的专门人才。这一需求,确立了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根本定位。其次,是以新商科应用型人才特征,基于OBE理念,构建“产教科创”四维融合的港口物流应用型人才培养理论体系,让培养的人才适应时代的要求。新商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逻辑是:人才培养的定位是扎根于地方产业链,产业链发展的人才需求确立教学的目标,实现教学目标需要对行业实际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需要高度理论联系实际,教师应具备较强的实践水平,学生要有较多的实践创新机会,培养出的人才能与产业无缝对接,同时有较强的应变与创新能力。其有效路径是做到产业、教学、科研和双创相互融合,即“产教科创”四维融合。其理论体系构架以新时代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行业企业对产业人才需求体系为两条环境链条,将“产业、教学、科研、双创”四个维度的目标融合成一个贯穿全过程的主线,来实现有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该理论体系针对港口物流产业快速发展的特征,同时针对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定位模糊、与产业需求脱节、创新力培养缺乏等问题,在浙江省内较早探索出了以区域港口物流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为目标定位、产教融合设置课程内容、科教融合和科创融合育人途径的港口物流应用型人才模式。并将创新创业融入人才培养体系,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充分体现了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要求和目标,使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完备,更能充分对接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这在物流管理专业(近10年新兴专业)建设定位、课程特色呈现和人才培养方法上在省内甚至在国内起到了领先作用。该模式下培养的急需人才,较好促进了地方产业较快发展。

2.校企合作,开发产教融合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

针对在人才培养过程往往教学内容与产业发展脱节、科研与教学两张皮等问题,实施“产教融合”制定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紧贴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增加学生应用实践环节,实施应用研究为重点、科研直接嵌入教学等方式,促进应用型专业快速发展。以宁波工程学院物流管理(港口物流方向)新建本科专业建设为契机,该专业与宁波舟山港口集团、宁波梅山保税港区、宁波航交易所、宁波市物流协会等10余家物流骨干企业和行业协会紧密合作,共建校内外实践基地、聘请企业客座教授和校外实践导师、企业家进课堂与博士教授下企业挂职、校企共建课程与共同开发专业教材等措施,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建设。课程设置充分结合港口物流产业发展需求与动态趋势,每门专业课程内容做到了理论--实际紧密融合,教学内容、教材,课内、课外等“产与教”一体化。一直以来学生毕业论文90%以上来自企业或行业实际问题。历届毕业生信息统计表明,该专业毕业生80%以上留在宁波工作,企业反映学生岗位适应性强、上手快、实用,历届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保持98%以上,充分证明了产教结合教学体系的有效性。

3.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建立科教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育人模式

“科教融合”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学校加强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紧密合作,教师广泛开展应用型研究,除科研内容直接嵌入教学外,特别加强实施导师制,通过师生科研团队建设等模式实施产教融合。学校与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所联合成立了“国际港口与物流研究中心”,牵头成立了“宁波物流产业产学研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与中国物流学会联合创建“中国物流学会产学研基地”等,搭建了一批产学研平台,依托平台承担了大量服务地方港口物流产业发展的应用型研究项目,依托研究项目推进了本科生导师制、联合培养硕士生和博士生等人才培养方式。项目研究内容植入课堂和教材中,科教高度结合,不仅避免了理论教学的空泛,同时提升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平台建设和科教融合模式,大大促进了师资队伍建设与学风建设,形成了一支较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学生参与教师科研的比例达60%以上,考研录取率(近20%)名列全校前列。

4.实施“多方主体参与”方式,建设校园产教科创一体化的基地

针对学生科创无源等问题,在科教融合基础上,推进以教师科研项目带领学生科创活动方式,“科创融合”提升学生学科专业竞赛水平与创新创业动力。港口物流专业培养体系实施“产、教、科、创”一体化方式,如专业毕业总学分中,科创活动不得少于4学分,优秀双创成绩可抵毕业论文等。一是构建了由市教育局主办、市物流协会协办、骨干物流企业提供经费资助并提供案例、高校承办的“宁波市高校物流规划设计大赛”赛事,已成功举办4届,全面带动了区域高校物流专业科创活动,是行业有影响的专业学科赛事。其中,优秀获奖项目产生了应用价值,获奖学生得到了较好的职业发展机会。二是引进品牌企业进校园,设立物流创客训练营(如青岛海尔日日顺物流创客训练营),为学生建设了资源丰富的科创基地。三是引导校友基金设立学生双创孵化平台,资助有发展前景的创新创业项目。近年来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不断取得佳绩。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20年2月22日)《高校竞赛评估与管理体系研究》专家工作组的2015~2019年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结果显示,宁波工程学院位列全国新建本科高校第7位(位例全国本科高校213位)。这其中,物流类专业学生每年获得全国大学生双创奖项10项以上,名列学校前茅。

5.以结果导向,通过国际商科认证建立质量评价体系

港口物流论文范文2

[关键词]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1引言

进入21世纪,我国物流业进入快速扩张发展阶段,2009年3月,国务院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列入“十大产业规划”。与此同时,我国政府特别重视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物流专业教育也得到快速发展,物流管理专业从无到有。《全国高校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建设及学科战略发展调研报告》显示,2013年我国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学校达到393个。经过10年的快速发展期,当前我国物流业正处于转型发展与产业提升的关键阶段,对物流管理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物流管理专业是实践性与可操作性较强的专业,因此该专业学生特别是本科毕业生除了应掌握系统的物流管理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之外,还应熟悉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物流业务流程和运作,具备实际操作能力,能胜任物流业务运营管理、物流系统优化以及物流供应链设计与管理等工作。然而由于办学时间较短等原因,相较于其他管理类专业,很多本科院校的物流管理教学还是偏重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理论功底比较扎实,但实践能力明显不足,很难在短期内适应工作,导致很多企业在学生上岗前要重新进行系统的专业培养。因此,如何更好地适应物流业快速发展的要求,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能够快速适应工作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2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根据国内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开设情况,其教学内容通常可以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以及实践与创新教育课程等。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除了个别课程如运筹学、体育等外,一般都应设有实验或实践学时。具体来说,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通常包括专业基本素质实践教学体系、专业社会认知实践教学体系、专业核心技能实践教学体系、专业综合技能实践教学体系、专业创新能力实践教学体系等五部分。

2.1专业基本素质实践教学体系

专业基本素质实践教学体系的教学课程一般为通识教育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其中通识教育课程主要包括大学语文、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育等;学科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经济学、管理学原理、金融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市场营销学、会计学等。该类课程实践环节主要是由教师在授课中采用案例教学方式完成。案例教学中选用的案例既要包括典型案例,也要包括由教师深入相关企事业单位收集资料后整理编写的案例。通过案例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提升其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讲,就是使学生具有综合应用运营管理、营销管理、财务管理等知识解决物流企业运营管理现实问题的能力。同时要注重通过课程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团队协作精神、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和诚信品质。

2.2专业社会认知实践教学体系

专业社会认知实践教学体系的教学课程一般为低年级的专业核心课,主要包括物流管理专业导论、物流学概论等。该类课程实践通常由专业课程教师组织学生到企业或港口等实训基地参观学习和聘请有经验的专业从业人员到课堂授课两种方式相结合。通过这一模式,使学生对物流管理专业对应的工作职位和具体工作内容有初步的了解,认识到从事相关工作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增进学生对物流业和社会经济生活的了解,锻炼学生的学习沟通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有意识地锻炼、提升专业核心技能。

2.3专业核心技能实践教学体系

专业核心技能实践教学体系的教学课程一般为大学二年级和三年级的专业核心课,主要包括物流企业管理、采购管理、仓储管理、运输管理、配送中心规划与管理、物流信息管理、物流成本管理等。该类课程实践环节通常在校内实验室进行,实验系统一般包括沙盘模拟训练系统和计算机模拟软件系统,如物流管理沙盘模拟训练系统、运输业务管理实验系统、仓储业务管理实验系统、3D模拟现实港口集装箱堆场系统交互版系统等。通过这一体系,让学生在专业核心课的理论学习基础上,不出校门也能在有限的课时内亲身体验较为系统、逼真的物流管理各环节的操作流程和技能要求。实验通常由学生分小组进行,通过岗位角色扮演,加深岗位体验,真实地体验物流管理实际工作流程和环境。

2.4专业综合技能实践教学体系

专业综合技能实践教学体系的教学内容首先为大学三年级和四年级的专业核心课,主要包括供应链管理、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物流方案策划、物流金融、国际物流学等。为适应我国物流国际化的发展要求,与国际物流业务密切相关的课程如国际物流学、物流金融等需设置为双语课。该类课程实践环节通常在校内实验室进行,实验系统一般包括沙盘模拟训练系统和计算机模拟软件系统,如港口企业管理沙盘模拟训练系统、供应链系统仿真实验系统、3D模拟现实国际物流系统、物流金融运营仿真实验系统、物流综合业务实验系统等。通过这一体系,让学生在前期所有课程理论学习和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模拟方案设计,提升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物流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企业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打下坚实基础。专业综合技能实践教学体系的教学内容还包括暑期社会实践与企业实训,一般由学生利用暑期(通常为第三学年结束后的暑期),到专业实训基地或自寻实习单位,完成为期四周的社会实践与企业实训。鼓励学生顶岗实习,独当一面,完全履行其实习岗位的所有职责,可以在短期内迅速提升学生的专业综合技能水平。社会实践与企业实训结束后,学生需要撰写社会实践与企业实训论文,总结梳理社会实践与企业实训中所学的技能与发现的物流管理问题,并结合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写成论文。经过专业老师指导,这一论文可以继续完善深化为毕业论文(设计)。因此,学校可以形成制度,由同一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与企业实训、毕业实习以及毕业论文(设计)进行指导,这样可以在一个学年的时间内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技能水平和专业创新能力。

2.5专业创新能力实践教学体系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本科院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专业创新能力。专业创新能力实践教学体系的教学内容包括创业基础理论与训练、毕业论文(设计)和毕业实习等。创业基础理论与训练既包括与创业相关的基础理论讲授,也包括创业训练,后者一般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分组按项目开展,有条件的院校可以实行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的双导师制,最大限度地培训开发学生的创新与创业能力。毕业论文(设计)一般在第7学期末开始选题,根据物流管理的专业特点,一般要求选题方向侧重于实践,要求学生结合大学期间的实训、实践与实习,充分利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理论运用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毕业实习一般安排在第8学期,其目的性更强,与学生的就业紧密联系。需要注意的是,这也是学生毕业前强化其实践能力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学校要注意与企业的合作,强化全过程的毕业实习指导工作,避免出现毕业实习失控的现象。

3保障措施

3.1强化实践教学理念和制度建设

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从注重理论教学向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互动发展进行转变,首先需要学校从教学理念和制度建设上进行保障强化。从学校管理层到一线教师,都应充分认识到现代经济社会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的高要求,进而从制度上确保实践教学比例,进行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并进行实践教学质量的动态考核。

3.2加强物流实验室的建设

物流实验室的建设应该基于现代物流管理的专业理论体系和实践的核心流程展开,并综合考虑学校的专业特色,将沙盘模拟训练系统和计算机模拟软件系统有机结合,有条件的学校应考虑建设物流仿真实训实验室,培养学生掌握关键物流技术,提升实际操作和物流系统全面分析管理能力。同时物流实验室的建设应综合考虑资金和场地,进行长期规划,也可以尝试多校合作共建共用物流管理实验室。

3.3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与合作

校内物流实验室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水平,但其建设会受到资金、场地等因素的约束,并且更新的周期也比较慢。为了弥补其不足,学校应积极利用社会资源,联系规模实力强大、技术先进、经营规范的物流管理相关企业,进行协商洽谈,找准双方的利益结合点,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开展长期稳定的“双赢”式校企合作。

3.4不断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和水平

《全国高校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建设及学科战略发展调研报告》显示,“目前师资建设存在教师‘重科研、轻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缺乏企业实践经验、科研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科院校应该采取措施“走出去”和“请进来”,完善实践教学师资力量,不断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和水平。“走出去”是指派遣专业骨干教师到相关企业挂职锻炼,将实践教学的工作量计入教师总工作量,并将实践教学能力作为教师考核评级的指标;“请进来”是指聘请知名学者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管理人员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走入课堂,承担部分实验实训和实践课程、辅导技能竞赛以及进行创业指导等工作。

3.5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

科学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是实现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首先,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事前评价机制,对实践教学的内容、形式、师资力量、资源平台和教学计划进行综合评价;其次,应对实践教学进行事中监控,将实践教学质量检查纳入学校常规的教学检查中,避免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最后,应对实践教学质量进行事后综合评价,对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参与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进行严格考核。

参考文献:

[1]乔兴旺,纪晓丽.高校经济管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究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黄继英.国外大学的实践教学及其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4):95-98.

[3]孙卫华.关于高校物流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物流技术,2010(11):148-149.

港口物流论文范文3

从提高该课程实践型教学效果的教学模式来看,在被调查的学生中,64%的学生认为小课的教学模式效果更好;29%的学生认为大小课的教学模式效果更好;只有7%的学生认为大课的教学模式效果更好。大部分学生认为小课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展开和组织各种实践教学方法,而且这样效果也更好;一部分学生认为大课上理论小课完全组织实践型教学的教学模式也对他们的学习起到比较大的帮助。从实践型教学课时占该课程总课时的合理比例来看,在被调查的学生中,22.8%的学生认为实践型教学的合理比重应该占总课时的50%以上;33.7%的学生认为实践型教学的合理比重应该占总课时的40%-50%;27.6%的学生认为实践型教学的合理比重应该占总课时的30%-40%;15.3%的学生认为实践型教学的合理比重应该占总课时的20%-30%;只有0.6%的学生认为实践型教学的合理比重应该占总课时的20%以下。由此可见,学生对实践型教学所占比重期望很高,而目前我们的实践型教学所占比重大概是该课程总学分的30%,说明和学生期望的实践型教学比重有着一定的差距。

从学生对该课程实践型教学的满意程度来看,在被调查的163份调查报告中,9%的学生满意该课程已采用的实践型教学方法;39%的学生认为比较满意;43%的学生认为一般满意;仅有7%和2%的学生认为不太满意和不满意。由此可见,本学期将近一般学生对已经采用的实践型教学方法表示满意和比较满意,但还有超过一半的学生表示一般满意和不满意。为了更好地采用这五种实践型应用能力,我们对这五种实践型教学方法培养的主要能力从提高学习兴趣的能力、巩固专业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和分析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五个方面来进行调查和分析,学生对这五项均可多选。学生对这五种实践型教学方法的培养能力有着较好的肯定,其中企业实习培养实践能力的综合效果最好,平均百分比达到了63.2%;现场参观访问法,平均百分比达到了43.9%;综合效果平均百分比最低的是实验室软件操作,平均百分比为37.4%。这五种实践型教学方法培养能力的综合作用平均百分比为45.0%,说明有45.0%的学生认为五种实践型教学方法有多种作用,可以同时起到培养提高学习兴趣、巩固专业知识、独立思考和分析、组织协调、团队合作五个方面的能力。这五种实践型教学方法培养的能力又各有侧重点,其中现场参观访问法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能力方面百分比最高,为80.4%;实验室软件操作在巩固学生专业知识能力方面百分比最高,为66.9%;案例分析法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方面百分比最高,为68.7%;企业实习在培养学生组织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方面百分比最高,分别为66.3%和73.0%。

这是一项自由问答题,共有35位学生做了回答。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理论知识课时太多,实践课时太少;实践型教学针对性不强;当前的大课教学模式由于人数太多,师生互动较少,很难达到良好的上课效果;课程设计教师占主导地位,学生主体性发挥不足;现有的教学条件无法满足实践型教学方法的有效开展,现场参观和实际动手机会太少;多种实践型教学方法没有综合交叉运用等,由此可见,学生对实践型教学的认可度和要求都比较高,和现在的实践教学方法存在一定的差距。从本文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对于该课程的实践型教学是非常重视的,期望也比较高;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该课程应该采用小课的授课模式,且实践型教学课时应该占该课程总课时的30%-50%;大多数学生对该课程的实践型教学方法是一般满意以上,同时认为这五种实践型教学方法可以培养不同的能力,应该综合使用;最后指出了对该课程实践型教学方法不满意的主要原因。为了提高本课程实践型教学的质量和有效性,结合本地区和本校的实际情况,本人提出以下建议:理论课是实践课的基础,实践课要通过理论课的知识来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均要明白两者之间的关系,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思想,提高对实践型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大纲来指导和执行该课程的实践型教学。

本课程的实践教学大纲应从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特点出发,结合本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考核大纲,制订出该课程明确的实践教学内容和计划,从而实现从课程设置上强化和落实港口物流管理实践型教学。课程性质不同时采用的主要实践型教学方法也会有所不同,但是实践教学设计一定要结合本课程的教学目的、要求,选择最适宜的实践型教学方法和方式保证一步步落实,这样才有针对性,才能实现教学的目标,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的目的,真正起到锻炼学生该课程的实践能力。根据教学大纲的目的和要求每一章节都有相应的教学实践环节和教学实践内容,采用不同的实践教学方法和方式,达到不同的实践教学目标,保证该课程实践教学目标和理论教学目标的一致性。该课程现在采用大课的教学模式,由于人数太多,进行实践型教学时难以调动和顾及全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调动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的同时有可能忽略其他的学生,甚至会挫伤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很难展开各种灵活性的教学方法,因此也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调查显示学生比较喜欢小课的教学模式,但是由于当今的大众化教育以及学校自身办学条件的限制,建议实施大小课结合的教学模式。

港口物流论文范文4

【关键词】港口水运工程;建设管理;思考

1引言

目前,在国外港口水运工程建设管理过程中,使用统一的建筑法规,所有的设计都应该接受当地政府主管部门的检查。除此之外,主管部门也可以聘请外业人员参与监督、采取施工图审查机构进行质量控制、出台对应的标准,有效提高工程建设质量。我国在工程建设管理过程中需要政府、社会、企业共同参与,各参建单位均须建立各自的管理体系和规程,加强工程自身管理。此外,需要健全监管模式,主要是通过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规范等,实现全过程监管。和我国相似,法国的技术法规,主要体现在国家标准和国家法律规范,在施工过程中,相应的建设企业必须具备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做好检查。

2港口水运工程建设管理特点

港口水运工程和我国的铁路、公路、民航、管道都是我国交通运输业的重要内容,港口工程建设隶属于土木工程建设领域之中,具有投资大、规模大、施工难度大等特征。港口工程一般都临江海河湖,位置特殊,气候环境、地质环境等差异较大,工程内容包括水域、陆域,专业包括水工、房建、钢结构等各个专业,专业面广泛。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对港口、航道、通航构筑物等水工设施进行建设,码头项目能有效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改善地域投资环境,有效降低腹地企业综合物流成本,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港口水运工程在建设管理过程中有一定的行业特色。首先,具备一定的特殊性,相比于其他的基础工程,它的地理位置、规模、用途均有不同,采用的工艺技术也有一定的特点,在建设管理过程中,每个项目各具特色,必须要结合水运工程的自身特征,不能全盘照搬以往的工作经验。其次,港口水运工程建设周期长,一般情况下,水运工程规模大、设备设施较多、投资较高,在施工作业过程中,需要各专业人员相互配合,如果某一环节出现问题将对后续工序造成重大影响,尤其在水上作业环节,以及土建和设备安装交叉环节中尤为重要。最后,港口项目配置的大型港机设施设备多,工艺复杂、设备智能化程度高,基于港口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工序较多的特点,混凝土浇筑前的电气、给排水、工艺设备基座等预埋量非常大,这为提前的沟通联络、熟悉各专业图纸及综合协调加大难度,可减少后期的返工。若未做好上述工作,加之港口水运工程在建设过程中易受当地环境影响,水运工程还具有变更频繁的特点,因此,建设单位务必做好综合管理和协调工作,采取措施,充分发挥责任主体的管控作用,以达到预期目标。

3工程实例分析

3.1工程阐述

该工程以我国长江内河某港口水运工程建设为例,其中该码头工程设计主要有煤炭泊位两个、散货泊位四个。码头所在区域涉及水产养殖业,在建设过程中使用到陆地面积为280hm2。与此同时,陆域吹填面积12hm2。在工程施工建设中,需要综合做好成本管理、质量管理、工期管理等模式,突出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在计划阶段,主要通过定期、不定期以及常态化的巡查检查,找出施工现场存在的危险源并分级管理,编制预案,对从业人员进行宣贯,设置告知牌,并及时消除隐患,做好各级管理人员的职责分配,管生产必须管安全,要有“人人都是安全员”的安全管理理念。在安全管理过程中,要对目标和指标进行科学设置,具体到部门对目标值采用分解的方式,编制方案,严格履行审批流程,针对暴雨、台风等特殊情况,必须建立专项预案,做好施工现场的保护,保证人身和财产安全。在实施阶段,应该按照计划定制的方案和内容,做好严格执行工作,层层落实,避免出现安全隐患,以此同时,应提高施工的安全性,定期组织安全检查和召开安全例会,对安全防护措施进行分析,及时整改、排除隐患。在检查过程中,需要对安全生产规划以及实际生产情况进行分析,评估安全管理体系能否顺利完成,通过安全检查的方式对不安全因素进行全面管控,降低不安全状态以及潜在性危险的发生次数。尤其是在处理阶段,需要对主要任务目标开展经验总结,全面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在此基础上,加大安全管理方案的实施。各部门负责人需要对项目管理工作进行定期的汇总、讨论、分析,分享成功管理经验,将其纳入管理制度,保证施工管理顺利进行,保证项目整体质量呈现出螺旋式的提升变化。

3.2管理成果

该国内港口水运工程建设管理在建设期间并没有发生严重的安全问题,各参建单位全员安全意识较高,各项目管理目标基本实现,在项目验收过程中,工期从建设的19个月缩短为15个月,因优化技术方案,提升管理模式等方面综合节约成本超过2000多万元,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1]。

4加强港口水运工程建设管理的重点

4.1质量管理

在港口水运工程质量管理过程中,需要做好前期阶段的准备工作,对设计图纸、质量管控体系、施工方案、工属具材料等影响建设环境的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建立完整的数据资料信息网,保证后续施工顺利进行。明确各参建单位、各部门,各岗位之间的职责,严格地按照图纸、标准和规范施工,做好各工序的检测,针对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降低质量风险,满足建设质量要求。

4.2成本管控

在工程成本管控过程中,需要建立成本职责体系,组建成本监察小组,在建设期间针对不合理的情况进行分析,对各项经费支出应该明确用途、专款专用,避免资金浪费。港口项目一般都为重资产基础设施项目,投资额较大,如何发挥资金的效益,就需要在工程估算、概算、预算管理过程中,全面参与项目管理过程中,考虑工艺、工序、技术、方法等各个要素,合理安排资金计划和融资方案,全面实现成本管控,做好投资收益的最大化。

4.3工期管理

在港口水运工程变更管理过程中,需要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合理开展各项前期工作,进度计划的管控也是贯穿于整个工程项目的生命周期,也就是说从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设计阶段、建设阶段、验收阶段等每个阶段都需要对进度、资源、费用进行管理和控制。对发包人需要调整工期的,需要提前14天向承包人发出书面变更通知。需要对合同管理进行完善,针对施工建设期间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避免发生变更之后,导致工程建设混乱,为管理打下良好基础。与此同时,在工程变更过程中,应该获得有关勘察、设计以及上级监管部门的审批,全面提高工程质量,针对建设不合理的情况,实地调研考察之后,综合各方评估后方可组织变更方案的指定工作。采取追踪管理模式,对投资的各项内容进行分析,保证施工建设管理如期完成。

4.4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贯穿项目全过程,“人命关天,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是新时代安全生产不可逾越的红线,在港口水运工程进行安全管理作业中,大型施工设备多,复杂工序多,安全隐患也非常多。在安全管理过程中,各级参加单位应该定期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做好培训教育工作,让管理人员以及施工作业人员思想上重视安全工作,树立安全意识。加大安全领域高素质人才的引进,高度重视安全管理工作,严格落实各级安全基础性工作。加大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对水位、气温、风力等极易变化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尤其是在台风多的季节,应该制定紧急预案,降低人员伤亡。

5结语

近年来,随着科学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港口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能有效提高工程领域建设管理人才的能力,培养建设管理人才。与此同时,需要制定科学的管理方案,解决施工作业过程中存在的质量、安全、成本、工期等各项问题,结合国内外先进的工作经验,综合运用科学理论知识,为港口水运工程建设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港口物流论文范文5

(1)主干课程:管理学、物流学、西方经济学、运筹学、运营管理、物流战略管理、物流成本管理、物流管理信息系统。

(2)主要课程:管理学、物流学、西方经济学、运筹学、运营管理、物流战略管理、物流成本管理、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库存控制与仓储管理、运输与配送管理、现代港口物流。

(3)实践性教学环节:物流专业见习、社会调查、专业实训、专业实习,就业实习、毕业论文写作。钦州学院物流管理港口物流方向专业的实践形式有:专业见习、专业实训、社会调查、专业实习及就业实习五种方式。

2德国双元制的实践案例借鉴

目前德国双元制教学由原来的“行动导向”范式逐步转化为“工作过程”范式。“工作过程”范式是指企业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也是一个综合的、无时无刻不在运动且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它的目的在于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范式中不再存在传统统一的行动特征,工作要求不再可能固定不变,依据掌握单项技术的制作过程也不再是对某一职业的最低要求,只能根据不断变化的、非标准化的工作活动内容来设计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依据掌握从事该职业的特定典型工作过程来确定,在处于不断发展中的职业过程来培养学生自我调整、自我提高的能力。要实现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范式,要求学校教育与企业之间注重充分的交流并相互配合,与生产中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专业的密切交流,要求以真实的企业过程为导向来设计教学,而学习者则要求更多地在工作岗位上进行学习,体现完全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性质。本文以德国马格德堡大学和西门子公司合作培养员工为例,分析了双元制高等教育课程教学安排情况。在这个案例中由西门子公司负责招收符合高校入学资格的学员,并与其签订培训合同,公司除承担培训费用之外,还提供学员一定生活费用,然后学员在马格德堡大学接受总学制为4年的本科阶段的学习(如表3所示),较普通本科学生多1个学年,毕业后获得学士学位和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相对于普通大学生来说,双元制项目学员每年只有4周企业假期,大学寒、暑假期间,学生在企业接受培训。双元制教学分为大学学习、企业培训和实习三部分。大学学习4年的总学周是84周,而企业培训周数为45周,为大学学周数的53.6%。除了大学要求的实习外还增加了行会要求的实习,大学要求实习周数为37周,行会要求实习的周数为26周,行会要求的周数为大学要求实习周数的70.3%。总的企业培训时间加上实习时间占4年的总周数的51.9%,超过一半。同时我们也发现双元制教学的休假时间很少,每个学年只有4周的时间,如果按我国情况,一学年有两学期,一学期能休假的时间只有2周。

3钦州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双元制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3.1企业实践时间明显不足

从钦州学院物流专业实践教学调查中可知,实践环节有五个部分,分别是见习、社会调查、专业实训、专业实习及就业实习。这五个部分的实践时间大致分配如表4所示:钦州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每个学期有20周,每学年包括两个学期,大学本科教育共4学年,那么,4个学年总的周数为160周,而用于实践的周数总共有12周,占4学年总的周数的7.5%,远远小于德国双元制理念教学下马格德堡大学和西门子公司案例中提到的51.9%。

3.2实践中缺乏具体内容

实践基本上以看为主,动手机会较少,流程基本是实时联系企业,做好带队计划,出去参观学习。这种模式下没有明确的目标,主要基于企业在当时情况下所能提供的内容。学生在此之前没能做任何准备,看到什么就记什么,当时想到什么问题就问什么,这样就会比较被动,并且效果不好。带队出去见习或调查通常时间都是非常有限的,如果没有详尽的计划和目标,企业较难给予相应的配合,很难在很短的时间内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3.3分散实习所导致的不认真

本专业所实践的企业是学校通过跟企业签订实践基地协议的方式与企业进行沟通联系的。当学校方面需要安排学生见习或实习或做调查时,企业就提供一定数量的岗位。而通常情况下这些岗位实习补助很少,吃住也不一定能够提供,也只能依靠学生自主学习来获取知识。一般也不提供指导老师,一是条件不允许,二是会影响到企业本来的正常工作,因此,集中实习在目前条件下还不够现实。但是分散实习,同样会遇到问题,一是学生自己找不到对应的企业,因此为了应付学校,随便找个企业盖章;二是学校推荐的企业不想去,原因是企业提供的待遇不好,有的企业不在当地,吃住问题难解决。而根据互联网招聘信息调查得到:物流企业招聘的应届生90%都是物流专员,主要负责收发货、仓储管理、采购等工作,要求吃苦耐劳、认真负责。

4钦州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双元制实践教学建议

4.1增加学生在企业实践的时间

实践时间的长短是影响实践效果的一个关键因素,时间过短,容易造成走马观花,对企业的了解不够深入,学生的工作技能得不到提高,实践效果不明显,同时也会导致很多学生的敷衍行为;时间过长,理论知识的学习时间就会被压缩,实践和理论知识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少了理论知识作为实践的基础,实践只会事倍功半,并且学生在大学本科4年的时间是有限的。但是从钦州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来看,实践的时间还是相当较少,特别是钦州学院定位于应用型大学本科,更应注重实践方面的教学。

4.2增加企业培训

本文在调查中发现,钦州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虽然和企业沟通联系,但是除了第四学年的专业实习和就业实习会深入企业实践之外,其他实践环节都没有涉及到企业内部的培训。而双元制实践教学以企业为主、学校与企业分工协作,以实践为主、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职业教育模式。企业的培训对于新进职员熟悉业务,快速进入工作状态有很大的作用,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使学生能尽快融入工作环境,因此学校应该加强与企业更深的联系,增加企业培训在大学本科的实践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

4.3加强“双师型”师资力量

钦州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师大多是从学校毕业直接进入学校进行教学工作的,企业工作经验几乎没有,实践能力薄弱,没能深入了解企业岗位能力和企业文化。因此,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是本专业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之举。学校方面,应该科学、合理制定出岗位培养、实践培养与校内培养等不同层面的培养制度,制定规范的评价制度和激励制度,加强“双师型”教师的成长机制;教师方面,应该树立自主发展意识,主动掌握所授专业及相应行业应用技术的动态,提升专业实践技能;同时,最大限度发挥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丰富的兼职教师作用,打造具备实践教学特色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4.4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

港口物流论文范文6

通过笔者调查,目前广东省的很多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实训和专业综合实训比较弱,很多校企合作停留文字层面,或者通过个人关系在维护,在整个合作过程中,多数企业都是把这种合作模式做为负担,企业需要学校提供的服务教少,而学校则需要企业提供实习、参观讲解以及外聘老师,合作不对等造成合作关系不稳定。课程或者专业综合实训不能与行业对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核心课程实训项目少。目前,我校物流专业建设经过示范专业平台的建设,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改革处于国内的前列,但是由于专业教师对行业掌握的欠缺,以及物流专业本身的复杂性,造成各门课程的实训和专业实训存在实训简单,或者无法模拟实际业务的问题。

2.实训教师缺乏,实训项目与行业相差较远。作为新兴的专业,高职物流教育普遍缺乏师资,具有物流多行业工作实践,了解物流企业运作的能进行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则更为缺乏。有些学校就算执行了相关的鼓励政策,教师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了解市场行情,所以开放的实训项目都是针对应该掌握的内容而开展的实训,没有按照整体的人才培养方案,逐渐落实到各门课程中。

3.虽然实训室建设投资加大,实训整体水平低。目前随着各级政府对文科类相关专业的重视,很多学校物流专业都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越来越多的学校建立了物流专业实训室,而且2012年,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物流专业就达54所学校,每个学校,一方面,是大力的专业建设投资;另外一方面,则是建设完的专业实训室空置率高,开出的实训项目无法与企业对接,整体实训水平较低。

4.校企合作停留在表面,深层次的实质性合作项目企业积极性不高。目前,校企合作越来越受到学校管理层的重视,学校的校企合作单位越来越多,但是这些物流企业只停留在简单的层面,老师带领学生到物流公司、港口、车站、仓库配送中心进行参观,让学生对物流有个感性的认识,只是了解物流这个行业的大概工作,需要具备哪些知识。

二、创新的校企合作模式构建

基于以上分析目前物流专业的特殊性,但是很多课程很难通过简单的参观、讲解达到了解市场的情况以及目前实训存在的多种问题,我们规划设想的方案则可以确保广大在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掌握各类企业的经营模式、盈利情况、发展前景、业务操作,为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选择将来就业的行业,更加带着工作的目的性去学习,确保学生在校园学习过程中就掌握各类物流企业的运作。

1.学生培养思路及方法。建议在一年级的时候主要学习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各个物流子行业的市场基本情况;第二年开专业课的同时,让学生到企业了解各类企业基本盈利模式和运作模式,并且这些学生可以选择在学生的咨询公司进行兼职业务操作,深入学习和跟踪不同的物流业务。到第三年的时候,学生基本可以完全胜任相应的岗位,无论论文撰写还是毕业创业,学生都可以应用自如,完全达到了专业培养的目标。

2.校企合作完成实训内容组织。根据物流专业培养方案,学生应该掌握生产企业的分销配送体系,掌握各类运输配送的运作,掌握仓库规划与日常的管理,掌握报关业务,同时根据行业的特点,有些物流辅助行业比如拖车、国内运输竞争已经非常火热,基本没有利润的空间,咨询公司目前开展的主要业务包括国际快递服务、国际海运整箱、国际海运拼箱、保税物流相关业务、中港、中台快递。

3.校企合作模式设计。物流专业学生毕业生主要的毕业去向都是在货代、快递、第三方物流等公司,而且通过调研发现,大部分学生从事文件、操作、业务等岗位。而且行业内有些公司是负责做同行业务,有些是专门做直客生意。考虑到目前物流企业鱼龙混杂,每类物流供应链上真正有优势的企业不多这种情况,所以必须精选供应商。在物流需求市场上进行挖掘业务,最后公司通过对客户进行考察、咨询,为客户量身定做最合适的物流服务,并且选择合适的物流公司为其提供服务,实现优化其物流供应链服务的目的,具体业务流程如图1。

港口物流论文范文7

关键词:企业需求;高职院校;物流管理;实践教学

随着近几年电商的兴起,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量骤然增加,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物流管理专业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高职院校必须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充分了解当前企业对物流管理人才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和实践技能掌握情况的要求,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管理,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能够将自身掌握的理论知识充分的应用在实践中,从而更好的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让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具备较高的就业竞争力,提高了高职院校就业率,同时也能更加满足企业用人的需求,降低了企业用人成本,达到校企双赢的局面。然而从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现状来看,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企业对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专业的技能型人才。基于这一目标和定位,企业对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总体需求

近几年,我国的物流行业发展势头迅猛,并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扩展,这也导致了物流专业的人才缺口很大,有机构调查显示,预计接下来至少有600万的人才需求量,这为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前景。从就业方向上来看,物流企业的总体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物流规划咨询、国际物流、物流科研等几方面,这就要求人才应当具备创新能力、运筹规划城市物流系统的能力以及熟练掌握运作技术和操作能力。

2.具体岗位的需求

从物流企业的具体岗位上来讲,目前的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类:一是基层物流运营操作人员,这类岗位包括仓管员、报关员、跟单员、理货员、分拣、派件和客服等,这些岗位要求人才应当能够掌握物流操作的基本流程,应届毕业生一般都可以胜任。二是物流运营管理人员,这类岗位包括仓储经理、物流企业运营经理、国际物流运营经理和物流信息管理经理等,这些岗位要求人才必须非常了解物流运营的管理流程,并对整个物流行业的知识有一定了解,一般还会要求熟练掌握外语和计算机,最好有2-5年的相关工作经验。三是物流规划咨询科研人员,这类岗位包括供应链管理咨询师、物流顾问和物流科研工作者,这些岗位要求人才必须具备十分完整的系统物流理论知识,并且要有科研创新能力,最好有过相关项目的工作经验,属于高级管理人才。

二、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现状

现如今,很多高职院校都开设有物流管理专业,与会计等传统专业相比,物流管理专业属于一个新兴专业,因此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师资力量薄弱、人才培养体系有待完善、教材脱离实际等多方面的问题。这导致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在毕业后无法达到企业用人的需求,导致企业招不来人,学生就不了业的矛盾现状。具体来讲,目前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重理论轻实训。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在教学中应当更加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当然理论知识也不容忽视。但是目前来看,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都是以理论教学为主,且理论教学不重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导致学生对理论知识一知半解,理解掌握情况较差。至于实训方面,则大多流于形式,无法发挥有效的实践技能培训效果。二是假期实习流于形式。为了能使学生更快的适应企业岗位,一些院校会安排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借寒暑假的机会到企业实习。但是从企业角度出发,短短的一两个月实习时间并不能真正掌握业务流程,为此对于假期实习的学生,企业往往是安排一些无关紧要的工作,学生并不能真正接触到企业的具体工作,导致实习流于形式,毫无意义。三是考核方式欠缺。受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经验的限制,目前高职院校在该专业的考核体系还有待完善。当前主要是以理论考试为主,辅以论文形式的考核,但这些考核都过于书面化,并不能真正评价出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改革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

基于当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现状,培养出的学生在实际的工作岗位上往往会出现“眼高手低”、“高分低能”的情况,企业不得不再重新对其进行培训,这不但加大了企业的用人成本,也影响了毕业生的职业发展。为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必须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进行教学,尤其要注重实践教学。

1.基于市场需求创新教学理念

在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改革时,必须要从市场需求出发,创新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相关院系应当组织一个课改小组,并深入到相关的物流企业中,积极调查和分析物流企业对相关人才的具体需求,并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确定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改革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探究如何将理论教学和技能操作教学结合在一起,研究如何同时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2.基于岗位需求改革教学内容

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设置中,不仅仅要设置相关专业课程,还要将职业标准的相关内容融入教学内容中。这就要求课改调研小组加大市场调研力度,立足于物流企业的具体岗位需求,有针对性的制定教学内容,使课程方案更加适应企业的岗位需求。另外,所设置的教学内容应当符合实际,不能泛泛而言,也不能架空在实际之上。目前一些物流企业本身存在管理混乱、服务不佳等问题,在物流管理的教学内容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设计课程时,要注意将教学内容和企业生产情境联系在一起,使课程的内容最大程度的还原企业真实生产状况,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就了解一个物流企业的运作流程,例如供应物流、生产物流、回收物流、废弃物物流等,明确各个岗位的具体职责以及对胜任该岗位所需要的能力,以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有针对性。另外,课堂教学内容改革应当顺应物流行业的发展趋势,注意创新,与时俱进。

3.基于生产需求改革教学手段

学校在设计物流管理课程教学环节时应该以企业生产过程为基础,将教学环节项目化为供应物流、销售物流、信息管理、成本管理等内容。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具备一定的操作能力,更适应企业的生产需求。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企业生产实践,设计教学任务,采用案例导向、岗位模拟等教学方法,与学生积极互动,组织学生讨论、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另外,使用多媒体教学、校内实训室技能操作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结合起来,综合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教学效率。同时,学校必须重视学生实习,校企对接,安排学生进入企业岗位,落实学生实习任务,进行真正的实践操作。校企对接的教学方式能够扩宽学校的教学资源,提高学校教学效率,最终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全能型人才,促进物流管理行业蓬勃发展。

4.基于技能操作需求改革考核方式

针对当前过于单一的考核方式,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改革也应当给予高度重视。对于学生而言,考核是一个分量很重的事情,好的考核方式有利于督促学生更好的学习,也有助于学生认清学习重点。对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考核而言,不但要注重对物流专业理论知识的考核,还要注重对学生管理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考核。显然单一的考试或论文考核是不能满足以上考核需求的,建议采取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将平时的成绩也纳入总体考核范围中,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物流活动模拟操作等多元化的手段进行综合考核,以更全面的掌握学生的综合能力。

5.创新校企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常见的实训教学手段,可以帮助企业直接培养优秀人才,也有助于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但校企合作不能流于形式,而是要能够真正发挥作用,才能达到合作的预期目的。目前以参观为主的表层合作模式显然无法达到校企合作的真正目的,对此应当创新校企合作模式,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企业实习机会。首先,可以和一些制造企业仓储中心、零售企业配送中心、港口、货运站、集装箱堆场等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成立认知实践教学基地,组织低年级的高职学生进行参观了解,从而对物流行业有一个整体认知。其次,鼓励学生团体利用暑假自主找寻实习企业,并在返校后提交实习调研报告,然后由调研室对比较典型的企业进行实地考察,以进一步深层合作。再者,学校也应该建立一批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并与合作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充分调用学校资源,考虑产业关联度、企业规模、市场份额、区位优势、技术水平等多个因素,遴选一批企业,与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操作:一方面,利用师生在理论知识储备方面的优势,积极与企业开展交流互动,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进行全面的考查,为企业的运营模式和业务流程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增强高校在校企合作中的吸引力。另外,当前电商的兴起使得网购得到快速发展,大学生也是网购的主要群体,目前高校的包裹收发业务十分频繁,基于这个机会,高职院校可以建立一种新的校企合作模式,即校园物流机构。学校只提供场地,企业提供设备和技术指导,剩余的运行管理都由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负责,包括包裹的揽收、录入、分拣、跟踪、发放等业务流程都由学生自主完成,这样不但解决了校园包裹的收发问题,还为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不出校园就得到锻炼的机会,切实的提升物流管理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对物流企业的工作也有了一定的认知。

四、结语

总之,随着物流行业的快速扩张与发展,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为了能使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掌握更多实战技能,使其可以快速融入企业岗位需求,为企业带来效益,就必须要对当前的物流管理专业进行实践教学改革。只有立足于企业发展,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开展教学,才能培养出更符合企业用人要求的物流专业人才,才能实现校企双赢的最佳局面。

参考文献:

[1]许超.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和建设探索[J]中国市场,2017(32)

[2]刘子玉,肖静.JT学院物流专业校企合作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J]商业经济,2016(08)

[3]阮晓华.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物流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为例[J]物流科技,2017(03)

[4]魏蕾.基于市场导向的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7(06)

港口物流论文范文8

(一)案例的大小与选取

运营管理案例从内容来看有大小之分。大案例一般篇幅较长、细节俱全,往往涉及到运营活动中的某一阶段或具有相互联系的运营业务,如哈佛大学编写的经典案例均属此类型;小案例一般短小精悍,通常是根据企业生产运营活动的某一环节或某项知识点设计的案例。大小案例各有其优缺点。大案例注重提供大量的原始资料作为分析基础,涉及内容比较全面,且具有内在联系性,融合了多种知识与分析方法,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企业实际生产运营的全部状况,有利于培养学生从繁复纷乱的背景资料中获取关键信息要素的能力。但大案例也有不足之处,内容涉及面广不利于教师备课,学生也很难把握主要知识点,且今后实际工作中,大多数学生并不会面临如此复杂的决策环境。而小案例强调企业生产运营某一环节的关键知识,提供企业缩影或某侧面情况,并不纠结于表面数据和细枝末节,这利于教师解决实践教学中的关键问题,避免学生陷入纷繁的数据资料,从而在短时间内接触到更多的案例,有更多机会了解企业实际运营情况,从多方面掌握运营管理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但其不足之处在于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运营管理案例教学中可以灵活选用大小案例。首先从教学目的来讲,通常在导入概念、理解方法原理时应用小案例。比如在讲授企业纵向一体化战略时,为学生介绍了上汽集团从仅有整车厂发展为97%以上的零部件为国产化的发展历程,该案例非常短小,重点关注上汽纵向一体化的原因,使学生对何时采用纵向一体化战略有个清晰的认识;在讲授企业选址方法的时候,引入了“东湾核电站选址”的案例,不到三千字的案例却清楚地对深圳市附近土洋、东山、湖头角三个备选厂址作了分析,对厂址技术条件、经济效果等因素做了比较,能够使学生更深刻快速地了解因素评分法在企业选址中的应用。而在对所学知识复结并鼓励学生探索式学习时则采用大案例。例如在运营管理课程即将结束时,会让学生讨论“惠普喷墨系列打印机供应链”这样的案例,该案例涉及到运营管理领域的多个问题,包括供应链设计、JIT制造、配送中心的功能、产品需求预测、安全库存制定、牛鞭效应、模块化生产、定制化延迟等,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对整个运营管理课程所学知识做个总结回顾。其次,可以针对教学对象选用大小案例。对于本科生来说,不仅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对管理类相关知识还不能很好地融合。虽然运营管理课程通常都设置在大三或大四学年,学生已经学习了管理学、战略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等管理类专业课,但掌握的知识点较为零乱破碎,无法连贯起来,这为分析运营管理综合性大案例带来很大难度,很难从纷乱的背景资料中发现主要问题,若教师一点点的梳理,课时又不够。因此为本科生教学更多选用小案例是不错的选择,既能够在课堂上当堂完成案例分析,又能够达到学生认识企业运营管理业务的多样化、掌握关键知识点的目的,增加了教学趣味性。而对研究生尤其是在职MBA学生来讲,则以大案例分析为主,授课过程中根据需要随时插入小案例。研究生已经具备了较为完善的管理基础知识,部分学生甚至具有实际工作经验,多分析大案例能够培养他们快速发现本质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的综合能力;但小案例在课程讲授中也必不可少,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和理解。笔者的经验是在每章授课过程中至少运用2个左右的小案例作为引导和方法的说明,综合性的大案例采用5个左右为佳。

(二)案例的生熟与选取

所谓生熟案例是指从应用的广泛程度来分类。一些广为人知、在很大范围内得到应用,并且有极其详细的使用说明的案例可以称之为熟案例,这类案例通常在编写时被精心设计,背景资料、数据运用等非常讲究,使用说明也极尽精细,在使用过程中根据师生反馈还不断地修正调整,哈佛大学的许多经典案例均属于熟案例。对教师来讲,使用此类案例有据可依,比较容易把控进度节奏,始终引导学生围绕主题进行讨论。而生案例通常是指根据最新资料编写的较为粗糙、未经打磨、使用者较少的案例,这类案例虽然涉及到的问题不一定典型,但因其数据资料比较新颖,更能反映当下的运营管理问题而受到学生欢迎。笔者使用的生案例通常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根据报刊电视等新闻媒体资料自己整理,篇幅一般不长,能够说明问题即可。在讲授企业往原材料端纵向延伸时,就编写了国内最大的实木地板制造商———安信从单纯销售地板到种植木材的纵向一体化进程,选取的企业即贴近学生生活、又容易被各层次的学生理解;另一方面根据MBA学生的毕业论文进行改编。MBA学生的毕业论文大多选用自己所在企业为研究对象,最能反映企业实际情况并且数据翔实。笔者所在学校以研究港口物流、航运企业为特色,MBA学员大多来自港航企业,在指导学生撰写宁波港口物资搬运的质量控制毕业论文时,把该论文改编成案例并应用于质量管理模块的学习,既能加深学生对行业的理解、又能学习质量控制工具在企业中的具体应用。在不考虑时代经济背景、仅作为知识点传授时,最好选用熟案例,利于教师备课。比如运营管理领域耳熟能详的“红酸果”案例,研究了红酸果生产流程中各环节处理能力差异过大的问题,该案例配有详尽的分析过程,甚至用仿真工具模拟出各种解决方案的效果,授课效果非常好;讲授供应链牛鞭效应时,“啤酒游戏”也是必用的案例,不仅学生感受直观,还有全球众多商学院学生参与游戏的结果作为参考。但涉及到当下经济背景和较新运营理念时,还是需要与时俱进,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本地实际出发,选编符合企业运营管理实际发展的生案例,使学生感觉这些管理现象就发生在自己身边。

二、运营管理案例教学的实施方式

鉴于授课学时的限制,笔者在运营管理教学实践中采用了多种方式进行案例教学,能够在授课效率和质量之间取得平衡。

(一)即兴穿插式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根据需要即兴举例的方式,大多采用小案例,教师对案例的处理方法不直接发表意见,仅简短陈述企业的实际做法,多在引入运营概念、原理方法时使用。该方式既能运用多样化案例、理论联系实际,又不需要学生占用过多的课堂时间思考讨论,教学效率较高,很适合本科教学。

(二)分组讨论式。

当班级学生人数在40人以下时可以采用这种方式。通过团队合作,可以调动每一位同学的积极性,发挥群体智慧,能够使案例分析多样化、全面化、周全化。这种方式需要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提前进行资料阅读和讨论,难免产生“搭便车”现象。教师要熟悉学生的背景信息,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能力和性格等进行合理分组,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等方式,每组控制在5~8人为宜,通过提出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引导每个小组成员参与讨论,并不时插入简短讲解,澄清学生的认识,达到教学目的。但其耗时性决定了一门运营管理课程使用1~2次分组讨论式案例教学比较合适,过多运用会挤占基础知识的传授。

(三)头脑风暴式

需要学生参与质疑讨论而不占用过多课堂教学时间的案例教学实施方式,其授课效率在即兴穿插式和分组讨论式之间。即在学生提前阅读资料的基础上,老师通过直接点名的方式让学生参与讨论,每个问题都可分为质疑、答疑、存疑这样的环节,让学生之间互相质疑、答疑,遇到有争议的问题可以存疑。每个问题可以让2~3名学生参与进来,一个案例可以涉及到6~10位同学,通过头脑风暴式的轰炸,学生对案例的认识更加清晰,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三、运营管理案例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案例更新难

熟案例虽然经典但过于陈旧,并且缺乏国内企业的案例,完全依赖教师自身编写或寻找课程适用的生案例,不仅造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还难于保证案例教学质量的稳定。

(二)案例教学的效率有时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案例教学要求学生的积极参与,碰到发言不活跃的班级,往往难以碰撞出火花,造成教师自问自答的局面。

(三)教师缺乏企业运营经验,导致案例难以讲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