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教学范例

教育学教学

教育学教学范文1

关键词:幼儿体育教育;现实困境;对策

幼儿教育学是时下教育学研究的热点。开展好幼儿教育工作,对完善教育学科的体系性和完整性具有现实意义。在幼儿教育前沿理论研究中,幼儿体育教育对充分实践幼儿教育理论研究新成果具有实践意义。从幼儿体育教育目标角度,幼儿体育教育对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和养成具有实效。活泼、聪慧、健康的幼儿是其他教育阶段步入正轨的先决条件;无论是精细化教育,抑或是成长化教育,受教育者的幼儿教育首当其冲,地位一马当先。幼儿体育教育,本质属于启蒙和印象式思维教育,其是对现实教育的应急和反馈,而应急和反馈的好坏程度,决定幼儿能否顺利步入正受教育殿堂的速度。基于此,我们认为,先行的幼儿体育教育对幼儿在成长过程中接受其他教育的成功与否具有直接正相关。基于以上对幼儿体育教育重要性的分析,结合目前我国现实国情,仍然存在种种制约我国幼儿体育教育发展的不利因素。因此,分析并归纳这些不利因素,从理论和实践层面进行有效的突破和解决,具有现实意义。

1新时期幼儿体育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现实困境和约束

1.1幼儿体育教育中的时间偏少和方式单一性问题

2016年3月1日起教育部颁布施行的新的《幼儿园工作规程》第23条明确规定:“幼儿园应当积极开展适合幼儿的体育活动,充分利用日光、空气、水等自然因素以及本地自然环境,有计划地锻炼幼儿肌体,增强身体的适应和抵抗能力。正常情况下,每日户外体育活动不得少于1小时。幼儿园在开展体育活动时,应当对体弱或有残疾的幼儿予以特殊照顾。”现实情况是,大部分的幼儿教育机构都未能满足1小时的基本活动时间量,大部分停留在10min,多者不会超过30min。在安排幼儿体育活动中,其活动形式过于简便和平常,没有新意是主要的缺点。通过归纳分析,在体育形式安排上,大部分幼儿教育机构处在“走过场”“走形式”的形式中。时间安排中的“偷工减料”和形式安排中的单一化,都是没能严格落实新的《幼儿园工作规程》的体现,是对既有政策的“阳奉阴违”,损害的是最广大幼儿及家长的切身利益。

1.2幼儿体育教育机构和监护人意识待提升问题

从世界观、人生观角度看,意识是人们对外界事物认知并不断反应和积聚在大脑中的潜意识反应。一旦形成意识,就会不断促进人们按照意识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在幼儿体育教育中,我们当前最为缺失的是对幼儿体育教育意识培养的忽视。在没有意识指导下的幼儿体育教育,一味地按照“旧历”开展幼儿体育教育,往往是舍本逐末,无的放矢。例如,教育机构和监护人普遍认为幼儿因年幼,应让其自由生长,自在成长,无须过分关注;或者认为,社会生存竞争越发加大,教育应从幼儿抓起,让其在幼儿阶段就走在同龄人前面,开展诸如音乐、体能、语言、交际、绘画等知识的学习,更有甚者对前面几种知识上升到专业高度的学习。这2种截然相反的对待幼儿教育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都存在偏激的倾向,核心原因是没有形成对幼儿教育或者幼儿体育教育这一事物客观本质的认识,是没有形成幼儿体育教意识的最为直接的表现,因此对幼儿体育教育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1.3幼儿体育教育中对安全观念过分的解读问题

2016年3月1日起教育部颁布施行的新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第12条明确规定:“幼儿园应当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幼儿园安全管理的相关规定……活动组织和幼儿就寝值守等安全防护和检查制度,建立安全责任制和应急预案。”但目前大部分幼儿教育机构只是机械式地解读该安全规定,且过于注重安全问题这一单一性问题的本身,继而大大削弱了幼儿的体育强度和时间,以期待达成减少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以实现幼儿安全领域的合格和达标。显而易见,这是舍本逐末式思维,从根本上还是未能解决幼儿安全问题,其核心原因是忽视和践踏了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规律,看似为万能之策,实际是不可取的,更是与事物发展规律相悖。

2与时俱进地促进幼儿体育教育发展的新维度

2.1幼儿体育教育中新观念、新意识的逐步养成

新观念、新意识的养成是个逐步的过程,是从量变到质变的唯物主义过程。在这一实践过程中,无论对教育机构抑或是幼儿的监护人,都是阵痛性过程,都是学习认知不断提高的过程。一旦新观念、新意识在人们的头脑里生根发芽,就会影响一代又一代人对幼儿体育教育重要性的认知思维。这其中切实有效的方式是通过教育机构组织的家长会、见面会、沟通会、咨询会等方式,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和讲座,依托教育机构所在场地,让家长、教育机构负责人、幼师等相关人员近距离、简单、直接地接触最新的理论和研究成果,通过充分有效的案例展示,让相关人员面对面直观地感受到幼儿体育教育对幼儿的全面发展、对幼儿安全问题本身维度的突破、对幼儿后续教育接受能力培养的提高方面所带来的效果和影响,以感化和说服人,其效果往往是事半功倍的。

2.2幼儿体育教育中合理引进体育设备和有效利用场地的重要性认知

场地和设备是一切体育活动进行和开展的物质条件。因此,教育机构应规划并预留安全和宽敞的幼儿体育活动场地,应充分认识到这是决定幼儿体育活动良好开展的先决物质条件,更是幼儿体育事业发展的基础。结合实情,首先,教育机构应在幼儿园规划初期,规划和预留幼儿体育活动的场地。教育审批部门可根据幼儿园的规划和计划,有针对性地考核是否预留了体育场地,并将其视为是否达标合格并对其是否进行批准与认可的先决条件之一。其次,根据幼儿体育教育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幼儿教育机构应引进先进的幼儿体育活动设备。设备的引进应切实符合所招生的幼儿处在的年龄阶段,并且能够切实为幼儿所用。教育主管部门,可针对幼儿体育设备的采购,规划形成一个在本地区具可操作性的采购目录,方便幼儿教育机构采购和操作(“名单应经过正常的招投标方式”)。

2.3幼儿体育教育中重视强化对幼儿“自我学习”重要性的认知

处在人生的“模仿”阶段,幼师应充分认知到幼儿“依样学样”的心理特质,应强化并重视幼儿对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幼儿自学能力的培养,达成幼儿学习效率的提升,也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提供捷径。幼儿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可通过以下2种方式来实现。(1)过合理规划幼儿体育课程的设置和安排,不断吸收和引进先进、可行的教学教案精华,来达成理论和实践的融合和发展,为幼儿体育活动的有序、良性开展,提供优秀素材和标准化操作方案。在课程设置过程中,注重引入标准化、简便可模仿的体育活动样式,供幼儿模仿学习。(2)重幼儿体育活动中,塑造具有典型性和标准性幼儿个体。通过挖掘、塑造优秀的幼儿体育活动“标本”,以达成让其他幼儿进行模仿学学习的作用,以此迎合幼儿“模仿”型人格的特点,往往也会事半功倍。

2.4幼儿体育教育中重视考核对幼儿体育教育开展的实效

如火如荼开展的绩效考核体制中,无不印证了考核对工作良好开展的实效性。因此,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可评估将细化的考核机制纳入对幼儿教育机构是否合格开展幼儿体育教育中来,以彰显考核出成绩,以借考核立制度、规矩。在考核的过程中,首先应保证考核的强制性规定,杜绝考核中的不明性或者借考核之名行松散之实的局面。其次,教育行政部门,应督促幼儿教育机构形成内部考核机制,并验收和考核内部考核机制的合理性、合规性、可操作性;将开展的幼儿体育教学工作进行量化、细分化,通过指标化、数据化的标准来全方位权衡和考核幼儿教师的工作开展情况,以此做到事无巨细、避免疏漏。通过考核的方式,要让幼教充分认识到,幼儿虽处在初始受教育阶段,在关注智育水平和成绩的同时,更要关注身幼儿身体的健康成长及身体机能和器官的充分发育。再次,幼儿教育机构,可在幼儿入学初期,除开展智力测试外,还可有针对性地开展入学体育测试项目,改变以往仅关注幼儿智力的情况,使其转变到全方位综合考量幼儿的“智体”2方面上来。最后,国家层面应形成关注幼儿、青少年体育教育发展的综合配套体制。唯有从国家教育行政管理层面形成重视、关注幼儿、青少年体育教育发展的政策支持抑或是制度支撑,才能完备地形成从幼儿体育教育到小学体育教育,到初中体育教育等的全方位配套体系,一旦体系得以形成,幼儿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就会越发顺畅。

3结语

正如著名教育家夏丐尊所说:“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出一个空虚。班主任广博的爱心就是流淌在班级之池中的水,时刻滋润着学生的心田”。我们每一个从事幼儿教育的工作者,就是这个“班主任”,我们将所有的心血和能量都浇灌在幼儿教育事业这颗幼苗上,期待它能够茁壮成长。历史走入新时期,教育工作成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不可或缺的核心组成部分,搞好幼儿体育教育又是实现和完成党交给我们的事业的有力突破点。为了实现高质量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我们更应不辱使命、砥砺前行,将幼儿教育事业发展光大。

参考文献:

[1]刘丽娜.幼儿园体育活动中教师回应行为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3.

[2]何成文.幼儿体育活动的创新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教育学教学范文2

1.1案例教学法的主要内容

在使用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案例的具体内容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合理布置案例情景,与学生共同对案例进行初步分析,然后根据学生反馈的问题进行深层次的讲解,使学生对案例具有更加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形成自己的看法和意见。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可以结合各种形式的案例,教学内容丰富而多变,教学方式灵活,可以充分的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另外,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掌握。而传统的教学方法比较死板,教学方式缺乏新意,学生的学习态度消极,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因此,生动形象的案例教学法对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1.2案例教学法的教学作用

应用案例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长时间的教学实践证明,在师范教育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将教学知识具象化,使学生可以对教学内容有更加直观的认识。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以达到通过构造教学情境的方式解决问题的目的。另外,教育教学案例具有强烈的目的性,通过教育教学案例的使用可以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理论知识与教学情境有机的结合,使学生可以通过联想的方式加深自己对知识的认识,为学生学习教育专业理论知识提高了行之有效的方法。

2案例教学法在师范学校教育学中的实施

2.1运用案例教学法的准备工作

运用案例教学法之前应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选择优秀的教学案例是做好案例教学法的必要前提。在选择案例时,应尽量选择具有针对性、典型性、启发性及操作性的案例,使案例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具有足够的代表性。在选择好案例之后,应该设置相应的讨论性题目,加入教师自身对案例的理解和分析。在正式授课之前,学生应认真熟读教学案例,通过自己的分析和理解,理清案例中的已知条件和待求问题,认识到问题的主要内容,并对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理解。另外,做好课堂中的讨论工作。在课堂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积极加入到讨论中,督促学生积极进取,主动对知识进行吸收和理解。教师在此过程中应该帮助学生对案例主题进行理解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给予学生一定的提示,促进学生的辩论和探讨,从而使学生可以对知识有更进一步的理解。除此之外,教师应该做好总结工作,通过对学生问题的解答,结合学生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总结出问题的答案。在得出结论之后,学生也应该做好自身的总结工作,使学生明白自己在分析问题和考虑问题中的不足之处,并整理自己在讨论问题过程中的收获。最后,教师应该让学生作出书面的案例总结报告,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及学习后的成果,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2.2案例教学法在教育学理论学习过程中的应用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都是经过高度概括和总结的,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分析使学生可以得到知识。然而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只是通过教师单纯的讲解,学生很难对知识有着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只能对知识进行表象的记忆,对学生的学习效果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案例教学法则是将理论知识与案例相结合,教师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将知识形象的传递给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3案例教学法在教育实习过程中的应用

在教育实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对即将进行的课程做好充分的准备,理解实习过程中的教学重点,通过录制的方式将教学过程保存下来,学生可以通过反复观看教学视频找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对其进行深入的讨论,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另外,在教育实习的过程中,学生应结合不同学科的特点,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方案,使学生可以对实习过程有更加充分的理解。学生还应对自己在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认真的总结,通过大家的集体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正确的解决方案。

3案例教学法的主要形式

3.1课堂教学中以讲授教育教学基本理论为主

这种案例教学法是在课堂教学中以教育教学基本理论为主,案例作为例证。根据课堂的理论,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插入几个简单的教育教学案例,从而使某一理论或者某一观点更加形象,使学生更加了解更深入。比如在教授教学的方法以及教学改革时,可以介绍一些其他教师所提出的一些成功教学法,让学生对一些较为有效的教学法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3.2课堂教学以教学案例为主

这种形式的案例教学法是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以案例为主,用案例来说明该节课的内容。教师通过将教学的内容融入到一系列的典型案例中使学生能更熟练的掌握教学内容。例如,在讲授“小学教学的实施”时,可以通过选取一些小学课堂教学的案例来完成新课的导入、课堂提问、板书设计等教学的技能。

3.3课堂教学以讨论问题为主

在这种教学形式中首先需要出示案例,教师提出问题,经过小组讨论后再全班进行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例如,在讲授后进生的转化这部分内容时,可以通过教师在课上播放一些后进生在课内或课堂外的不良表现的视频,然后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全班学生进行讨论。在与同学的讨论过程中学生往往能分析出差生与其他同学相比的不足,找到帮助差生转化的合理方案。在“如何处理课堂偶发事件”、“教师劳动的意义和特点”等教学中都可以采用以讨论问题为主的案例教学法。

3.4课堂教学以辩论为主

对于教育学教材中没有明确的问题,教师在讲授这一部分内容时可以采用这种教学方式,以学生的辩论为主。在课堂上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案例,学生通过分析与思考阐述自己的观点并摆明论据,最后由教师对学生的辩论进行总结,使学生深刻理解案例。比如通过让学生进行“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角还是学生是主角”的辩论,让全班的学生都参与到辩论中来,将学生分为正方和反方,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进行辩论可以让学生明白这个问题的争议性,保证学生可以对该问题有一个客观正确的理解,以加深学生对教育理论的理解,让学生在教育学的学习中充满兴趣。

4案例教学法在运用过程中的主要注意事项

4.1教师的引导作用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法教学中教师应起到足够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对案例进行认真分析和讨论,让学生在不断的探索中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进学生积极学习,从而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提高课堂的教学水平。

4.2案例讨论的开放性

开放性和自主性是案例教学法的重要特点。通过对案例的讨论和分析,学生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发散性,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学生积极性。教师在课程结束后应该做好及时总结归纳,根据学生的观点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对错误的观点进行及时改正,正确的观点则给予一定的鼓励并进行适量的调整和修改,从而提高案例讨论的教学效率。

4.3调动学生积极性

在进行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尽量让每个同学都积极参与进来,提高学生的主导意识,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可以主动的参与到学习当中。教师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时应做好辅导工作,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督促学生做好对课程的预习工作。另外,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讨论,对课上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归纳,避免以后出现同样的问题,提高学生对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4.4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严谨的治学态度是学生提高学习水平的重要理论保障。只有能对不明白或不理解的地方进行提问和质疑,学生才能从中获得锻炼和进步。通过不断的提问和解决,学生的教学水平才能得到长远的发展。另外,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气氛,对学生进行一定的组织和引导,促进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取精去糟,不断完善自身,在讨论的过程中,要激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了解自己需要改进和更正的地方,不断的用知识来充实自己。

4.5发挥学生的思维开阔性

在教育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应该充分开拓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发挥学生的思维开阔性,避免将学生的思维禁锢,使学生难以具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评价案例的过程中,其问题的答案仅有一个大概的思路,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答案,问题答案的思考角度丰富多样,学生必须充分发挥其思维开阔性,在案例中得出自己的结论和答案。

5小结

教育学教学范文3

[关键词]中职学校;幼儿教学;教学现状;教学策略

一、目前中职学校幼儿教育学的教学现状

幼儿教育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是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在整个专业学习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中职学前教育教学工作得不到老师和学生的重视,陷入了一种“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困境[1],主要表现为:(1)部分学生存在学习态度消极、积极性不高的情况。(2)学习效果欠佳。学生的学习成绩不理想,实践操作能力差,自主学习意识淡薄,合作意识不强,缺乏探究动力。(3)部分教师对教学信心不足。认为学生不爱学,学前教育学内容脱离幼儿园实际很难教。(4)专业理论老化,不能适应幼教改革与实践发展要求。针对以上的现状,我们可以从构成中职教育的三个要素———教师、学生、环境来进行分析。

(一)教师方面

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和引导者,但就目前而言,中职教学中存在着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课程教学目标迷失[2]。在中职幼教专业教学中,很多老师对幼儿教育学的教学目标不甚明了,认为当前的幼儿教育学对教学技能非常不重视,难以通过理论知识来具体地指导幼儿园的教学工作。正是由于老师对中职教育学的定位不准确使教学工作偏离其实际方向,最终导致当前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教学目标迷失的问题。另一方面,当前很多老师依然采取传统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能“填鸭式”地被动接受老师所教的理论知识,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较少,无法发挥学生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认为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客观因素,他们喜欢宽松的、自由的、愉快的、积极的教学方法[3]。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当然,老师对新的社会实践内容没有及时地了解,这也使幼教专业的学生对这一专业学科的重要性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4]。

(二)学生方面

很多学生对幼儿教育学这门课的价值认识不足,缺乏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实践的切身体验。认为自己学的专业课如舞蹈、钢琴、手工等才是最重要的,大多数时间都会用在专业课的学习上,对教育理论知识学习产生抵触的情绪。另外,即使有的学生有想学好幼儿教育学的动机,但是没有掌握正确的科学方法,缺乏独立思考、深入研究的习惯,加之本身的基础知识差,对抽象难懂的幼儿教育学知识很难见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三)环境方面

教育环境主要分为教育内环境和教育外环境。(1)内环境方面。教育内环境也就是校内的教育环境。中职学校教学考核的标准相对单一,把考试分数看成是教师衡量学生好坏的一个重要尺度,仅仅以考试分数来评定学生是否掌握知识是有失偏颇的[5]。单一的评价模式忽视个体差异,严重抑制学生的个性,未能体现学生的全面发展。(2)外环境方面。当前国家二胎政策出台,即将迎来“二胎潮”,因此私立幼儿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造成专业的幼儿园教师相当匮乏,社会需求量大,一些高等学校、中职学校和教育机构着眼于这一点,就放低生源的入学门槛,以此来推动教育人才的批量生产。

二、针对现状的教学策略探析

针对目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育学的教学现状提出以下策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幼儿教育学是操作性很强的理论学科,许多概念和规律都是建立在具体的教学实践和社会调查基础之上的。单凭语言理解、现象描述,显得感性材料不足,说服力欠缺,使学生感到知识抽象和深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因此,我们应改变教学模式,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学效果提升。1.为了使幼儿教育学的相关理论能够被中职学生很好地掌握和运用,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可在幼儿教育学的教学过程中运用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案例分析法[6]。开展案例式教学,将幼儿教育学的理论知识与幼儿园的实际联系起来。教师首先要设计合适的案例,在不同的教育时段,比如在新课导入时、重难点学习时以及学习结束时[7]呈现不同的案例。通过幼儿园真实场景案例呈现,让学生进行观察分析,也可以让学生进行相应的情景表演,引导学生组织讨论,最后教师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回顾和总结,进一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引导小组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改变单一的学习方式。幼儿教育学的内容本身比较枯燥、难懂,对中职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只让学生在课堂一味地坐着接受教师“满堂灌”很难实现教学目标,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以幼儿园经常遇到的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围绕这些热点问题进行分析,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我国当前普遍存在“入园贵”问题,结合这些问题,把学生分成小组,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以完成任务为目标,利用小组组员互相督促的作用,通过探索研究,形成最后的研究结果,最后以课堂报告方式展现。这种学习可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真正的锻炼。3.幼儿教师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职业,因为教育对象———幼儿的特殊性,需要幼儿教师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组织教育活动能力、设计环境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应变处理突发问题的能力等,这些问题必须在实践中进行培养、发展。因此,教育见习、实习是幼儿教育学课程的一个有效补充,也是教学效果检验的一种方式,必须高度重视、严格执行[8]。因此,在幼儿教育学课程讲授过程中,可根据课程的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去幼儿园见习,通常安排一个上午或者一个下午。比如,在讲授“幼儿教师”这一章节时,实践性较强,在讲授知识点后,为了引导学生对幼儿教师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可带领学生去见习,回来分享见习感悟与见闻,促使学生对幼儿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更加坚定走幼师这一道路的信心。

(二)转变学生的观念,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我们要引导学生认识幼儿教育学该门课程在整个学前教育专业学习的重要性,该门课程不仅是一门基础课程,同时也是学前专业的必修课程。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深入了解幼儿教育的本质、价值,了解基本的教育观察,初步了解幼儿教育、幼儿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认识幼儿教育机构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学习如何组织幼儿园教育活动等。因此,要转变学生“重技能、轻理论”的观念,合理分配学习时间。2.学生想学好幼儿教育学,却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根据崔红毓学者关于学习方法的调查显示,学生在学习中,能和同学进行交流的学生占21.3%,只有12.8%的学生平时复习功课,只有17.4%的学生尝试使用学习记忆的技巧、方法,82.6%的学生只会死记硬背。由此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方法单一,较少使用学习技巧和方法。教师要引导他们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科学地预习、上课、复习、做作业,使学生愿意学、乐意学,提升学习的效果。

(三)改变单一的教学评价模式,形成合理的教学评价模式

为了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针对当前单一的教学评价模式,进行适当的改变,利用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加强对学生本课程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考查。将学生的平时表现(考勤情况、课堂讨论、活动设计方案、课堂情景模拟上课)按40%的比例计入总成绩,期中考试按30%计入总成绩,期末考试按照30%计入成绩,改变以传统的单一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的方法,引导学生将重点转向平时的技能训练和幼儿教育经验积累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形成学生乐学、教师乐教的良好氛围。

三、结语

本文通过对目前中职幼儿教育学教学现状的阐述,试图将产生该种现状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进而提出相对应的策略。但是,教学策略实施效果如何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开展,有待于实践的检验。

参考文献:

[1]白海燕.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前教育学》教学现状与改革策略探析[J].中学课程辅导,2014(6).

[2]宋贵源.中职学校幼儿教育学的教学策略探析[J].中学课程辅导,2014(8).

[3]崔红毓.中职幼师学生《幼儿教育学》学习现状及应对策略[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4).

[4]杨建华.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幼儿教育学》中的实施[J].江苏科技信息,2013(23).

[5]李方珍.实施有效教学构建幸福课堂:中职《幼儿教育学》教学启示[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1(9).

教育学教学范文4

教育学是一门以培养未来教师为主的师范类学科,因此,在教育学的教学过程中,必须使学生明确教育的根本不仅仅在于对学生基础知识的传授,还在于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的传承。所以,在教育学的教学中应该突出教育的文化性。本文以教育学教学应突出文化性为课题展开了研究与讨论。

关键词:

教育学;文化性;师范类

教育学是师范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也是与学生未来就业紧密相连的一门课程。在传统的教育学教学研究过程中,主要以科学化研究为主体,以传授学生教育基础知识为主。然而,教育学的相关知识并不是静态的,而是根据时代的变化,国家对教育体制的相关要求而不断发生变化的,因此,传统的教育学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课堂教学内容乏味,学生学习兴致不高的情况时有发生,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因此,我国的教育学教学体制必须进行一次彻底的改革,突出教育学教学中的文化性。

一、教育学的教学中突出文化性的作用

1.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教育理想。从教育学的教学目的来看,教育学主要是为了培养师范类的岗位人才。由于岗位特性的原因,在实际的教学中,单纯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基础知识的培训已经无法施行新时代教育领域的发展,因此,在教育学教学中突出其文化性的作用,并以此为根基,推进教育学教学的发展。从教育事业的发展来看,从事教育事业研究的工作者,对于教育事业具有一种执着性的热爱,这种热爱也是其开展教育工作的动力及源泉,是教育事业精神及价值的集中更体现,为我国教育学教育工作的理想化提供了巨大的贡献。

2.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教育个性。由于教师工作的特殊性,使得教师的言谈举止都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学生会习惯性的模仿教师的习惯行为。因此,教师必须要树立优秀的主体人格,为学生的日常行为做出榜样。所谓的教育个性,从知识结构上来看,就是哲学、心理学、历史学等各类知识的相互融合,知识结构的多样性与知识面的广度是一个优秀教育工作者所必备的条件之一,因此,在教育学的实际教学当中,可以采取一定的手段与方法,引导学生们自主阅读相关的书籍、杂质,使学生达到未来教师应具备的知识结构水平。

二、从课程的优化入手,突出教育学教学中的文化性

1.课程内容的优化。在传统教育学的课程安排中,课程内容过于单调,主要以课本涉及的相关知识为主,富有文化性的课程教学内容较少,因此,为了突出教育学教学中的文化性,可以从课程的优化改革入手,增加选修课与活动课的课时,课程内容包括:中外名篇赏析、国学经典朗诵、中外传记朗诵等课程,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内在品质与文化气息得到升华,使学生通过教育学的学习,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与思维理念,学会正确的处理人与人、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

2.张扬人文精神。在教育学的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张扬人文精神,引导学生更好、更早的接触社会,使他们可以亲身感受社会、自然带给他们的感受,增长学生们的见闻,陶冶学生们的情操。然而,这些感受都是传统的校园式教学所无法给予的。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可以培养学生们的独立思考能力,使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努力求解的优秀个人素质以及敢于探索的人格魅力。

三、加强课程资源之间的整合

1.加强课程资源整合。从教育学的角度上来看,课程资源始终是以多元化的形式出现的,作为将要从事教师工作的教育工作者来说,正确认识课程资源中的作用及价值,对今后教育工作的开展大有裨益。因此,若要在教育学教学中突出其文化性,可以从提升师范类学生的人文素养入手,将教学中设计的科学、艺术与人文等方面的课程资源进行系统化的整合,促进个课程之间的融合,从而弥补现行教育制度中,分科教学所存在的缺陷,将教育学的课堂教学变为学生获取灵感的源泉,使教育学的课程拥有人文与个性的色彩。

2.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人文精神的培养重在理解与领悟,而并非知识的传授。因此,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同时,要准确的抓住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在教学的过程中将人文精神逐渐的渗入其中,使其逐渐的渗透到学生的思想理念之中。传统的教学理念中,知识来源于书籍,教学来源于课本。然而,课本中涉及的内容必然是有限的,作为师范类专业的学生,未来要承担教书育人的工作,仅依靠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教育学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涉猎各类相关的知识内容,丰富学生自身的知识水平,使教学内容更加富有延展性。

3.建立学科内部知识体系。由于分科教学体制的限制,导致许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只注重科目内容的学习,却忽略了各科之间内容方面的联系。从整体上来看,所有知识内容之间都具有相关性,而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要将这些知识内容传授给学生,还要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突出各个学科之间的相关性,使课堂教学的内容更加系统化。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课本入手,将课堂教学视为教学的重心,在传授知识内容的同时,大力发展德育,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基础上,人文素质也得到有效的提高,从而使学生自觉地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凸显教育学教学中的文化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教育学教学作为培养优秀教师的摇篮,要充分的展示处民族文化教育的优势,在传授学生相关知识内容的同时,也要体现出民族教育中的优秀成果,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民族教育的历史与特色,突出教育学教学中的文化性,以便在未来的教学当中更好的对其加以应用。

作者:孙锋 单位:菏泽学院

参考文献:

[1]赵红卫.内部控制应以文化为“本”、大学为“源”——基于教育学的视角[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01):62-67.

教育学教学范文5

1.学校、教学系和任课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学习、发展的理想的树立。“把教学理解为德性生活,才能确立教学的根本使命,即引导受教育者判别什么是他值得过的善的生活,生活的意义何在以及如何谋划自己的生活”等。在大一新生进入学校起,首先借助学校和教学系的入学教育和专业导论课的教学,引导、鼓励学生立足现实,认识自我,克服困难,树立崇高的学习和发展的理想和目标。其次,教育学的开设,三年制的大专学校应该安排在大一学期。这样,可以借助教学及时督促学生学习和发展方面目标的树立。教育学中就有“教育功能”、“教育目标”等章节的教育内容。“教育目标”直接与学习和发展目标相关;“教育功能”中,涉及教育的社会化功能,个体化功能,都与共性和个性发展相关。教师应该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配合学生辅导员或班主任,借助就业指导相关知识和实践,及时、适当地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制定契合社会和个人需要的发展目标,并在以后不断完善和修正。

2.学生进入大学后不适应,需要学校、教学系、任课教师的帮助和指导。如前所述,大一新生的不适应问题包含文化适应问题、心理适应问题、教育适应问题和专业认同问题等。首先,文化适应方面,同样要借助学校和教学系的入学教育、专业导论课以及心理辅导和咨询方面的教学、辅导预警,请老生来现身说法,引导和帮助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文化适应方面,给新生介绍学校所在地区的地理位置、生活习惯和文化环境,使学生知彼知己,在心理和行动上做好准备。对于教育学的教学,特别是在“教育功能”的“教育的文化功能”部分,“教育制度”中“学校教育制度”的“高等教育”的特点部分“,教育目标”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目标部分,“教师和学生”的“学生的主体性”部分的授课内容中,教师要用讲授,学生自学、合作学习、讨论等形式,可以对比本大学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学生中学的文化环境,使学生在心理和行动上积极主动地适应大学的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复杂和松散的人际关系以及自由探索、主动求学的氛围。

大一新生心理适应的问题包含:远离父母、独立生活,诸多独生子女共处一室,文化背景、生活习俗、经济状况、城乡差异等带来的矛盾;学习和表现一贯优秀的学生,现在和同学相比之下却自惭形秽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同样也需要借助学校和教学系的入学教育、专业导论课以及心理辅导和咨询方面的教学、辅导预警,请老生来现身说法,引导、帮助学生面对现实,克服困难。教育学教师通过本学科的教学,配合学生辅导员或班主任,鼓励、引导和帮助学生基于之前掌握的心理学基础知识,进一步学习、掌握和在实践中运用心理健康教育,包含心理辅导、咨询等方面的知识和技术,首先学会自我引导、自我治疗等。专业认同问题的出现,是由于中学生对学科专业的理解存在片面性和有限性,高考志愿填报存在诸多影响因素,而且新生修读喜欢的专业后也会若有所失甚至大失所望。

大学阶段使学生在中学的基础上能更充分、更自觉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并准备好实现自己的能力。如果能换到自己喜欢的专业更好。如果现实情况是不能换,只能在学校、教学系和学生辅导员或班主任以及任课教师的帮助下,使学生安于原来的本专业,巩固其专业思想。不少学生对本专业失望是由于期望过高,应该引导其学会脚踏实地,外在条件只是其成才的一个次要方面,个人的内在努力才是最关键的。

二、指导、帮助和监控大学生改善学习态度、习惯、方法

教育学教学范文6

何谓实践性教学?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讨,并取得了一些成果。扬州大学陈军博士认为实践性教学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将教学内容情景化、生活化;二是强调师生共同参与,设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先生曾对实践性教学作过精辟的论述,很有代表性。他认为实践性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性教学的各种教学的总称,其目的是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掌握技能、技巧,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和独立工作能力,注重和强调的是学生在实践中的亲身体验感受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积极互动,既重视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又非常重视社会生活和生产实际,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都强调以实践性为主。可见,实践性教学是一种将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强调师生直接参与的教学。对于师范专业公共教育学课程来说,实践性教学是相对于教育学基本理论教学而言的,它要求将教育学基本理论知识与教育教学实践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强调主动性、突出参与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与教育学基本理论教学相结合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比如公共教育学典型案例的分析与讨论、教育学文献资料查阅与分析、学生试教、组织学生观看与讨论教育教学影视作品等;二是为师的教育教学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比如课前演讲、三字一话训练、教学技能展示等;三是教育调查、教育参观、教育教学设计、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等。从公共教育学课程实践性教学的内涵分析看,它有自己的特点。第一,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加强实践性教学,不仅使学生获得一些实践性知识,而且能使学生的为师技能得到锻炼和培养。第二,在公共教育学实践性教学中,学生有较高的热情,主动性较强,积极参与,直接体验与感受,有助于学生对教育学基本理论知识的消化理解。第三,公共教育学实践性教学不仅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而且更多地通过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等实践来开展。

二、加强公共教育学实践性教学的价值分析

1.从理论学习的角度看,加强实践性教学,有利于学生学习教育学理论知识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这种学习又是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的。在公共教育学教学中,教师传授和学生接受的教育学理论知识,主要是以教育学教科书为媒介,通过教科书陈述的教育学理论知识来进行的。由于教育学理论知识本身具有的抽象性、概括性和间接性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滞后性等特点,使学生在学习教育学理论知识时,常感到困惑与困难。在教学中教师如果只注重教育学基本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不重视实践性教学训练,学生就会不仅觉得教育学课程是花架子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而且对掌握了的有限的教育学理论知识也会很快遗忘。因此,为了便于学生较好地掌握教育学理论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在注重教育学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着力加强实践性教学,为学生提供直接经验,让学生在可视、可感、可操作的现实环境中体验,由外在于学生的“公共知识”逐渐内化为学生的“个人知识”,达到对教育学理论知识真正掌握之目的。

2.从能力培养的角度看,加强实践性教学,有利于学生习得教育教学能力

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为达到教育教学目标,顺利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所必须的,并且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活动效率,它主要包括教育教学技能、教学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师范专业学生未来从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的习得在今天的培养活动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如何习得?教育教学技能、教学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能力的培养,具有很强的直观性,仅凭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师的理论讲授和学生的教育学理论学习是不可能真正获得与提高的,只有在实践性教学中,学生身临实际教育教学情境,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性活动,才有可能形成。比如,课堂教学技能的习得,就应该加强实践性环节教学,提供给学生尽可能多的练习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当“教师”,以教师的身份不断尝试、体验。可见,学生将来从师必备的教育教学能力的获得与提高是离不开实践性教学的。

3.从职业道德的角度看,加强实践性教学,有利于学生增强教育的使命感

2011年12月颁布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教师恪尽职守,甘于奉献,淡泊名利,志存高远,树立崇高职业理想,对人民的教育事业要有强烈的使命感。公共教育学基本理论知识的灌输虽然也能激发学生投身教育工作的热情和使命感,但是给学生的感觉较为抽象、空乏,其时间维持也较为有限,热情会逐渐消退和使命感容易淡化。在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中注重和加强实践性教学,通过教育典型案例的剖析、榜样教师的现场示范、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等活动形式,可让学生了解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熟悉教师的工作职责以及课改背景下新型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教育教学实践体验中对教育事业产生一种深厚的纯真的情感,从而增强从事教育工作的使命感。

4.从课程改革的角度看,加强实践性教学,有利于学生投身教育改革的积极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高校师范专业公共教育学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是要求公共教育学在内容上增加实践性知识,与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紧密结合,与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结合起来;二是要求公共教育学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性环节训练,注重学生为师技能的培养;三是强调学以致用。在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中,加强实践性教学,将会使学生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认识到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从而激发学生投身教育改革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5.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看,加强实践性教学,有利于教育学学科建设与发展

公共教育学是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学科,其最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为师意识和能力,增强服务教育教学的自觉性,懂得如何做教师,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掌握教育教学的操作理论和技术。古今中外的教育学理论都是为了更好地指导教育实践,是对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建议和规范。同时,教育学学科理论的发展也依赖于教育教学实践。教育教学实践是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基石,没有教育教学实践支撑的教育学就成了无源之水,其理论会显得十分苍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与可能。由此可见,加强实践性教学,在实践中尝试、检验、淘汰、修正和丰富教育学有关理论,有利于教育学学科建设与发展。

三、公共教育学实践性教学现存的主要问题

当下的公共教育学教学偏重基本概念和理论的抽象阐述,片面追求教育教学理论的系统化取向,偏离了教育教学理论得以生长和发展的生活根基和人文轨道,缺乏对实践教学的关注,存在严重的实践乏力。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实践性教学组织管理落后

公共教育学实践性教学是以师范专业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发展为中心,以师范专业学生的实践性活动为主要形式的一种教育教学模式,其涉及的范围较广。比如,典型案例的剖析、学生试教、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调查和教育研讨等,组织管理难度较大。长期以来,有人认为公共教育学是向学生灌输为师之理,起引领之作用,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和加强教育教学基本理论的解析和为师之道的宣讲。受此观念影响,人们对公共教育学实践性教学的认识出现了偏颇,认为实践性教学是雕虫小技,是缺少技术含量的低层次的可有可无的花架子活动。即使人们能认识到公共教育学实践性教学的作用,也没有真正确立其在师范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由于人们从根本上忽视了公共教育学实践性教学,以至其在组织管理方面问题不断。比如,有的高校师范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虽列入公共教育学教学计划,但课时较少,操作中的随意性较大;有的高校师范专业实践性教学基地不足,难以满足学生教育教学见习和实习的需要;有的高校没有专门人员负责实践性教学,而由临时聘用人员或其他教师兼管。尽管有不少高校成立了师范专业实践性教学指导中心之类的组织,但也仅仅限于学生临近毕业而进行的教育实习这单一任务的组织和管理。除此之外,在实践性教学组织形式、日常管理和考核评价等方面还尚未真正形成具有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的运行机制,这就使公共教育学实践性教学大多流于形式,实际效用较低。

2.实践性教学主体参与不足

实践性教学的主体有两个,即学生和教师。现实中的两个主体在公共教育学实践性教学中都表现出参与不足。其一,学生参与积极性的高低是影响公共教育学实践性教学效果好坏的关键因素。在实践性教学过程中,学生理应唱主角,积极能动地参与到实践性活动中,在活动中体验、感受、理解和掌握。现实情况如何?仔细观察不难发现,由于对公共教育学重要性的认识存在偏颇,不少学生看重并专心于专业课程,轻视、忽视、放松了教育学等公共课程,特别看轻其实践性活动。学生由于对公共教育学的不重视,从而在试教、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调查和教育研讨等实践性活动中表现出参与意识不强、参与精力不足和参与方式随意,导致参与效果不佳。其二,教师参与积极性的高低是影响公共教育学实践性教学效果好坏的重要因素。在实践性教学过程中,教师负责组织、指导和协调等工作,没有教师的组织、指导和协调等工作,学生的实践,可能是盲目的低效的实践。现实中一个明显的不足是作为主体的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师参与实践性教学的积极性不高,主要是因为“重科研轻教学”的教师评价制度导致他们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教学投入不足。此外,“重理论轻实践”的导向也使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师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忽视了实践性教学。

3.实践性教学经费保障乏力

经费不足是当前公共教育学实践性教学难以得到重视和加强的重要原因之一。“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目前人才培养中最薄弱的环节,也是我们今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在实践性教学必须加强的新形势下,为深化实践性教学体系改革,很多高校单列了实践性教学专项经费并逐渐增加经费投入。但由于实践性教学作为公共教育学教学的重要环节,要求全体师范专业学生全员参与,有限的经费难以满足所有学生进行实践性活动的需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参加教育教学实践性活动效果。另外,有限的实践性教学经费还存在使用效益不高的问题。

4.实践性教学理论研究薄弱

目前,关于公共教育学实践性教学的理论研究还很薄弱:关注不够,研究滞后,成果不多,影响不大,作用不显。究其主要原因,一是由于人们过于强调公共教育学的理论作用,忽视了公共教育学实践性教学价值,致使公共教育学实践性教学体系构建不清,位置不明,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二是公共教育学实践性教学研究引力缺乏,未能较好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致使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师既不愿积极研究,也不愿学习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三是关于公共教育学实践性教学的考核评价等方面的研究还很欠缺。

四、提升公共教育学实践性教学效果的路径

2001年8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指出高等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实践性教学,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颁布,明确提出高校教学改革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把加强实践性教学提升到了国家教育战略的高度。从此实践性教学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关键和重点。2012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强调高校要增加实践性教学比重,强化实践育人环节,明确了高校实践性教学在人才培养、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中的重要意义。公共教育学作为培养未来教师的重要课程,是研究怎样做教师的课程,应该走在高校教学改革的前列。针对当前高校师范专业公共教育学实践性教学在组织管理、主体参与、经费投入和理论研究等方面的诸多问题,要积极进行改革,注重和加强实践性教学,努力提高实践性教学效果。

1.加强实践性教学的组织管理

首先,学校应尽快成立师范专业实践性课程教学工作领导小组。分管校领导为组长、教务处、人事处、学生处、财务处和系(部)负责人为成员。小组成员责任明确,齐抓共管,努力使公共教育学实践性教学更具吸引力和实效性。其次,健全公共教育学实践性教学规章制度。强化计划意识,增加公共教育学实践性教学课时并规定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克服公共教育学实践性教学的随意性。第三,抓好公共教育学课堂实践性教学环节。坚持以启发式思想为指导,突出和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比如,采用案例教学、微格教学、模拟教学和研究性教学等,让学生在实践性课堂活动中得到锻炼,能力得到培养。第四,加强公共教育学课外实践性教学环节。充分考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情况,加强与中小学的合作与联系,增加学生到中小学见习的次数,强化教育实习;鼓励学生自主拜师学教,义务支教,家教实习。第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网络资源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最后,定期检测评价公共教育学实践性教学效果。

2.重视实践性教学的主体参与

其一,作为实践性教学活动主体的学生要主动积极参与,充分体现自己的主体地位,发挥主体作用。一要积极参与试教、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调查和教育研讨等实践性活动,在活动中唱主角,大胆实践;二要积极主动参与诸如“课前三分钟演讲”“课堂讨论”和“教学技能竞赛”之类的微型实践性活动。其二,在公共教育学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主动积极参与。一要转变思想观念,充分意识到实践性教学活动对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性;二要自觉提高自身素质,投入较多的精力到实践性活动中,努力做好实践性教学的组织、指导和协调等工作;三要设法调动学生参与实践性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启发式思想为指导,克服传统课堂上填鸭式的灌输方式,提供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实践展示与操作机会,对学生多表扬多鼓励,不断深化实践性教学改革。“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3.加大实践性教学的经费投入

教学是学校各项工作的中心,教学经费应该首先得到保障,在教学经费的分块切割中,应该加大实践性教学经费的比例,这是其一。其二,实行专款专用,杜绝将公共教育学实践性教学经费挪作它用现象发生。其三,开源节流,高校要积极主动争取财政拨款和引进社会、民间资金投入,压缩“三公”经费支出,把开源节流出来的资金用到公共教育学等课程实践性教学上。其四,增强公共教育学实践性教学经费使用的计划性,加强监督审计,确保有限的实践性教学经费能产生较大的效益。

4.注重实践性教学的理论研究

教育学教学范文7

广义上讲,互动教学是指学校教学中的备课、上课、作业、测试等一切相关事物的相互作用与影响。互动教学是互动教学模式的简称,是指教师通过启发和引导,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对话、研讨和交流等方式,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与文本材料的互动,以及师生与教学内容相互影响的学习机制,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协调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教学形式。这种教学形式不仅是一种开放的、动态的、发展的、教与学交互影响、教学相长的过程,更是师生之间进行的一种生命与生命交流沟通的过程。

1.互动式教学的特征。

互动式教学注重师生互动、注重情理交融、注重教学相长、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全面培养学生。

2.互动式教学的具体形式。

互动式教学的具体形式主要有课堂问答、合作学习、课堂讨论、自主学习等。

二、喀什师范学院“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师队伍及教学概况

喀什师范学院11469名普通本专科学生中,汉族学生总计4016人,占35%,少数民族学生7453人(23个少数民族),占65%:其中维吾尔族6561人,占57.2%;在校生11469人中,新疆籍考生10952人,占95.5%;内地考生517人,占4.5%(近年来,喀什师范学院大力增加内地省区市招生计划,生源现已涵盖14个省市自治区)。笔者在对273份学生问卷统计整理的基础上呈现,学生对教师课堂提问的态度消极,不主动,并伺机躲避;课堂上很少或者从未向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很少愿意借助一定的问题跟教师互动;学生互动意识比较单薄;学生在课堂中觉得紧张有压力、烦躁或者觉得一般、无感觉。

三、学生在“公共教育学”教学互动不良方面的原因分析

1.学生从教意愿不强削弱课堂互动意愿。

志愿可以表明考生的志向、愿望、爱好、个性和能力等因素。笔者认为,学生的志愿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从高师院校招生情况来看,志愿从事教育事业的学生才能选择师范类专业,抽取样本中有43.2%的学生是自愿报考师范类专业,50.6%的学生不是自愿报考师范类专业。在“是否有志于从事教师职业”这一问题上,26.4%的学生对毕业后是否当教师表示无所谓,48.5%的学生表示以后有志于从事教师职业,认为毕业后不当老师的学生的比例为27.9%。以上分析学生选择师范类专业和志愿从事教师职业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可见,被调查的大多数学生不愿从事教师职业,这必然会影响学生学习教育课程的兴趣。

2.学生的学习习惯不良影响参与课堂互动的能力。

学习习惯是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形成并发展的学习行为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学生有效学习。笔者认为,学生遇到难题时采取的解决方式是调查互动教学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学生在遇到教育学课程中的难题时或者直接放弃或者做上记号,上课注意提或者查阅课本和其他资料,而不跟老师和同学讨论。这表明学生的这种学习习惯导致学生的互动意识淡薄。

3.学生对“公共教育学”学习意义认识不明影响课堂互动热情。

从学生对“公共教育学”的重要的认识来看,绝大多数学生认识到了学习公共教育学的重要性和意义。这表明,大多数学生意识到公共教育学课程对以后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价值。对学习公共教育学意义的认识不足,缺乏学习动力。大部分学生认为公共教育学内容太多、繁琐、分散、理论性强,与实际脱节,乏味,难以理解。因此,学生不感兴趣,不愿意学习。但是,51.3%的学生在课堂中难以做到自始至终认真听课或不认真听。这也表明目前的公共教育学课程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无法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当中来。

4.学习能力较差。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回答问题只会照书念,只能回答是什么,而不能回答为什么;学生概括能力不高,对材料不知如何归纳总结;发现问题的能力欠缺,大部分学生不愿意或不会提问,很少提出“为什么”。

四、改进喀什师范学院“公共教育学”互动教学的对策与建议

1.充分发挥教师在开展互动教学的主导作用。

“公共教育学”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教学观、学生观和科学的知识观。同时,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如组织讨论的能力、创设问题情境的能力、使用小组学习、合作学习等多种策略的能力和交往能力等。

2.加深学生对“公共教育学”课程学习意义的认识。

公共教育学是一门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课程,通过公共教育学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到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了解教育的相关规律,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并用教育的眼光去审视现实中的教育问题和现象。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一定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采取课堂提问、课堂小测验等方式促进学生预习的习惯,另一方面要安排一些案例分析或者写学科论文等方式来督促学生查阅相应的文献资料,促进学生与内容之间的互动。

4.加强对学生的职业引导。

教育学教学范文8

关键词: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问题;策略

公共教育学课程在我国师范类院校课程体系当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通过对学生开展中国中小学教育发展史、教学成果、教育价值、学校教学管理体系等各方面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来深化学生对教师这一特殊工作岗位的认识。公共教育学在课程体系上与公共心理学、学科教学法等师范类专业其他相关课程构成一种承上启下的关系,该课程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后续相关课程的教育教学情况。为此,无论是基于对师范专业教学工作的重视,还是单纯地从高师教育深化改革的角度来看,公共教育学课程改革实践都已经成为高师教育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作为公共教育学的教学工作者,我们有必要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围绕目前我国公共教育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情况展开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1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教学内容缺乏时代感

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工作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教材的约束,无论是对于课外教学资源的引入,还是对于国外教育界最新教育研究成果的采用都表现得较为滞后,无法满足时展对师范人才的多方面需求。由此而造成了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与社会发展之间的滞后性。

1.2课程教学规划不合理

就目前师范院校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总体规划情况来看,理论教学占比较重,在课时有限的基础上,大部分课时被理论性知识讲解占据。导致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用于开展实践学习,由此造成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得不透彻、不消化。常常是还在学生一知半解的情况下,教师就又展开了新一章节的教学工作。在此种情况下,多样化教学方法的运用变为空谈。

1.3教学评价缺乏科学性

公共教育学课程考核主要以闭卷考试为主,重点围绕课程相关概念、重要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为考核内容。在评价效果上具有单一性特点,无法全面反映出学生课程学习综合状况。

1.4课程教师专业能力素养不足

公共教育学课程主要人才输出方向为广大的中小学,然而我们的师范类课程教学实施者大多从一毕业开始就执教于成人高等教育,在不具备中小学实际教学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导致教师的教学空洞、不具备感染力。从而抑制了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

1.5辅导练习程度不足

面临快速变革的社会教师资格考试管理办法,大多数师范院校反应不及时,缺乏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国考辅导练习。尤其是在教材和习题的编写上尚未同步将国考内容纳入习题编排范围当中。在此种情况下,为满足学生的现实学习需求,教师只能够依靠个人作用来实现习题集的收集和编制。

2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为了加强公共教育学对师范生的成长价值及提高师范生的职业竞争力,教学实践中,我们对教育学的课程建设开展了如下一些工作。

2.1调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对于后续各项教育教学活动都极具导向作用。因此,我们要想实现公共教育学课程改革理想效果,首先就必须从教学目标的优化调整上做起,使我们的教学目标更贴合社会人才需求及行业发展实际。通过对前期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问题的总结分析来看,我们发现大多数院校以及教育工作者相比较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创新能力等核心素养的培育而言,更为关注学生是否具备成为一名合格中小学教师所应具备的理论基础、技能基础。因此将教学重点过多地放在了以教材为主的教育教学工作当中,而忽视了教育管理部门对师范类院校培育高素质教育类人才的相关要求。为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积极发挥社会的导向作用,结合市场人才需求来对当前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目标进行进一步的优化调整。转变以往偏功利性的人才培育目的,在转变对教育教学综合认识的基础上,树立起培育具有创新精神、独立精神、进取精神,能够实现对问题进行自主分析、处理能力的人才。以此来在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综合能力建设的同时,满足社会对师范类专业教育的各项要求。

2.2优化教学内容

优化更新课程教学内容的目的意在建立起一个更具开放性的全新的课程教学体系,使师生的视角能够从传统教材拓展至外面无限的教学空间。为此,首先,参照国家教学大纲管理相关要求,结合学校课程教学实际需求,对现有课程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删减。去除那些过时、冗余的知识点,增加能够反映社会新时期中小学教育教学新发展、新成果、新方法,以此来促进课程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性,确保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岗位中实现学以致用的目标。其次,由于我们的教育人员缺乏足够的中小学教学实践经验,导致其课程教学内容上存在一定的缺失。为此,我们的课程教师需要广泛的开展中小学教学实践调查与走访,通过与广大中小学建立彼此合作关系,来借助中小学的力量实现师范院校精品课程视频资源的收集,以此来作为师范院校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的重要辅助教学资源存在。此外,在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上,我们适当增加教师资格考试、招聘等相关内容的要求,将其最为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调整的重要依据,使学生切实的学习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最后,建立教育教学资源库,使师生可以共享教育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资源库内容包括教学课件、电子讲义、练习题、中小学学科课堂教学录像、教育影视作品等,收集整理了大量的与教学内容相配套的习题和案例,建立习题集和案例集,以锻炼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参加资格证国考提供备考参考。

2.3创新教学方式

由于公共教育学课程涉及知识点较多,且其中大多是偏理论性的内容。如若单纯依靠教师传统的单一讲授教学方式来开展教学,那么必定会造成教学效果的枯燥无味。要想调动课堂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对公共教育学课程进行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就需要在多样化教学方式的综合作用下,来将公共教育学课程知识点以多样化的方式展现出了,在对学生进行多感官刺激的作用下,增进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为此,我们可以采取几种不同的教学方式:研读导学法———运用于课堂备课、预习环节,教师通过提前为学生布设相关预习任务,使学生在任务的导向下实现对课堂教学知识的提前自主学习,并划分出学习难点、疑问点,以便于课堂上有重点的进行听讲和学习。在进行导学的过程中,学生自主地提前完成了对知识点的研讨;案例教学法———运用于课堂理论知识点讲解过后,用以对前面知识点进行说明的作用。能够在真实案例的作用下,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生动、直观地展现在师生面前,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实践活动法———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自诞生以来就受到了教育界的重点关注,实践和理论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密不可分。教师可以通过相关主题实践活动的开展,来将课堂教学拓展至学生生活实际当中,在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基础上,使学生通过真实的体验来收获丰富的学习经验;小组合作学习法与讲授结合———主要用于对课程教学难点、重点知识的集中讲解和突破,在教师讲解和学生讨论的共同作用下降低知识点的难度。

2.4强化师资建设

完善的师资队伍是确保教学质量的关键。针对上述问题的产生,我们需要加强师范院校相关师资队伍建设工作。针对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特点,定期对校内教育学课程教师队伍进行先进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模式以及中小学教育界相关成果的培育工作,不断增强专业课程教师的知识涵养、教育教学能力。此外,借助和利用本地的中小学教师培训专家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共建课程校外师资队伍。适当聘请了优秀中小学名师到教育学课堂中参与授课,以其自身真实的中小学教育教学经验来对学生进行教学,丰富学生对公共教育学课程相关内容的认识。同时在中小学教师、教育学课程教师相互沟通的作用下,实现优秀教学理念、方法的共享。

3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启示与思考

受各方面现实条件的限制和影响,我国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与既定教学改革目标仍然存在一定的距离,在教学内容、课程规划、教学评价、教师能力素养、辅导练习程度等方面仍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不足。为提升教学质量,为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培育出更多极具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的师范生。我们提出师范院校应加快教学改革实施进度,并以时展需求为导向,结合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特点,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调整,并强化了师资建设。迅速地构建起一个极具时代气息的公共教育学教学体系,以此来彰显师范院校的创新改革精神。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符合一般教学改革规律,对我们进一步做好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改革工作提供了较多的启示。具体包括:一是,教学改革要符合以人为本原则。这里的以人为本不仅仅体现在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彰显,要求教师必须结合学生所需开展教学服务工作。同时也体现在针对公共教育学课程特点,教师要将以人为本原则纳入课程教学内容中去,使公共教育学专业学生认识到以人为本对于其今后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二是,教学内容需要做到统筹兼顾。由于公共教育学涉及范围较为广泛,不仅包含了对教育学历史、发展的相关介绍,更涉及一些基本的教育学理念、职业素养、创新能力等各方面内容。为人师者本身就需要有着较为渊博的知识体系,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为此,在对学生开展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公共教育学专业与其他相关课程之间内在关系的建立,并加强对公共教育学课外教学资源的挖掘与拓展,引导学生不断开阔视野。

4小结

公共教育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其教学质量关系到我国未来基础教育人才储备情况,能够为我国高水平基础教育目标的实现提供重要源动力支持。虽然目前受各方面现实因素的影响,我国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中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不足。但我们坚信只要我们坚定教育创新改革的决心不动摇,在教学改革的引导下、在社会发展的导向下,通过不懈的努力,就能够逐渐实现我国公共教育学教学改革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赵爱荣,张有龙.公共教育学有效教学路径探究[J].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2019,37(04):138-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