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思想范例

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范文1

在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来看,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的平民化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本篇文章主要从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涵入手,对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给我国现代幼教改革工作带来的启示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

陶行知;幼儿教育;教育思想;启示

陶行知是我国近现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教育家,他在20世纪中前期创建的“生活教育理论”不仅对当时的教育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为我国现代幼儿教学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参考经验,对此,我们对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给我国现代幼儿教育制度改革问题带来的启示进行了探究。

一、陶行知的幼儿教育思想

(一)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的渊源

在探究陶行知先生的幼儿教育思想之前,我们首先要对他的幼儿教育思想的起源问题进行探究。从先生的生平来看,陶行知1891年出生于安徽徽州,当时中国正处于清王朝的统治之下。两次鸦片战争的爆发,让中国逐步陷入了所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外商品的大量涌入和清王朝的苛捐杂税让陶家陷入了清贫的境地,清贫的家庭生活环境让陶行知养成了一种爱民亲民的思想感情。积贫积弱的社会现状,让陶行知把教育看作是改变中国落后局面的有效方式。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和康有为的“大同”教育思想和西方卢梭等人的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主要思想来源。在中国将长期受到封建教育体系的现状下,乡村教育问题成为了他较为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他所提出的幼儿教育思想,就是其乡村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幼儿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从陶行知的幼儿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来看,在小学教育的发展的同时,对幼稚教育(幼儿教育)进行普及,是他的幼儿教育思想的一大内容。这一思想是在对幼儿园的创办目标进行思考以后所产生的。在陶行知看来,工厂周边地区和农村地区是最需要幼儿教育的地区,工人在工厂做工期间,小孩在家无人照应,工厂的环境对幼儿的发展会具有不利的影响,在这些地区发展幼儿教育,可以让工人的后顾之忧得到解决。第二,从幼儿园的发展方向来看创办“中国的幼稚园”“平民的幼稚园”是陶行知先生。幼儿教育贵族化是民国时期幼儿教育的主要特点。在抗战时期,陪都重庆还仍然有大量穷苦子弟难以进入幼儿园。在对幼儿教育的发展方向进行探究的过程中,陶行知对当时幼儿园教育贵族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在它看来,对外国教育方式及外国教育材料的滥用,是造成幼儿教学费用高昂的重要原因。对此,为了创办“省钱的幼稚园”(幼儿园)陶行知让“打破外国偶像”、训练本地幼师开展幼儿教学和聘请本地工匠制作教学玩具的做法成为了改变当时幼儿教学现状的措施。

二、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的启示

穷人子女难以接受幼儿教育的问题,是民国时期就已经存在的问题,但是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这一问题再次成为了困扰广大工薪阶层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此,在现代幼儿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对幼儿教育的公益性进行强化,是教育部门在对幼儿教育问题进行调整的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问题。从我国的幼儿教育发展现状来看,幼儿园发展混乱的问题是我国幼儿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一些民办幼儿园中出现的幼师虐童事件,更是给我国幼儿教育的发展带来的不利的影响。虐童事件的发生让家长对民办幼儿园缺乏信心,一些公立幼儿园高昂的入园费用也会让一些家长望而却步,家长在将幼儿送入民办幼儿园以后只能期望自家孩子遇到一个对教学事业认真负责的幼师。对此,国家在发展幼儿教育的过程中,首先要给幼儿教育提供大量的财政支持。例如国家在解决幼儿教育发展问题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增加公立幼儿园数量的方式,吸引平民幼儿就读。也可以通过对幼儿教育事业采取免税政策的方式,鼓励社会公众向幼儿教育事业投资。第三,在对幼儿园的幼教资源进行整合的过程中,有关部门可以通过鼓励优质幼儿园兼并非优质幼儿园的方式,促进幼儿园师资力量的提升。第二,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也是我国现代幼儿教学改革中需要关注的问题。从陶行知先生的幼儿教育思想来看。幼儿教学中的健康教育、道德行为品质培养及劳动教育等问题是其较为关注的一个问题。在现代社会,家长对孩童的行为缺乏约束所引发的“熊孩子”现象,已经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一些幼儿在图书馆等场合大声喧哗的行为得不到家长的制止,有的还用只是因为楼外施工中产生的噪音影响到了自己观看动画节目,就将在楼梯施工的工人所需的安全绳割断的行为,给施工者的施工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对此,在幼儿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提升幼儿的自身素质应该成为幼儿园教师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关注的问题。在幼儿教育改革过程中,除了要对幼儿的德育素质等问题进行关注以外,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倾向也是幼儿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需要避免的问题。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情况来看,2013年《幼儿园工作规程》(修订稿)的出台,从身体、智力、品德等方面,对幼儿园的教学工作提出的严格的要求,这一措施的出台,可以说是对陶行知先生的幼儿教育思想进行了应用。因此,在幼儿教育改革中,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原则,是幼儿教育发展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原则。

三、结语

从历史发展来看,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是建立在正确的儿童观的基础之上的。在我国当前的幼教事业改革过程中,对陶行知先生的幼儿教育思想的正确应用,可以有效促进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

作者:张诗雨 单位:泉州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郑国凤.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及其对当前我国幼教改革的启示[D].贵州师范大学,2014.

[2]王含含.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幼儿园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教育思想范文2

关键词:卢梭;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18世纪对于法国来说是“最好的时代”,同时也是“最坏的时代”。一方面,当时的法国仍然是相对落后的封建专制国家,国家权力及土地仍旧由封建贵族所垄断,加之宗教教会的力量,整个社会第三阶级包括资产阶级处于经济和政治的双重压迫之下,人民群众的生活苦不堪言。另一方面,法国处于已有的资产阶级政治权利与经济发展不符的情况,资产阶级试图争取更高的地位及利益,联合起来推翻封建王朝,并将自己视为启蒙者,希望用理性和人性的光芒照亮黑暗的封建制度下的人民群众。为了奴役人民群众,社会教育的工作由天主教会负责。天主教会将宿罪论作为他们教授的核心,用宗教麻痹人们的心理,使其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严重损害了那一时期人们的身心健康。卢梭痛恨这一现象,认为一个国家的教育直接影响其未来的发展,缺乏人性的教育只能培养出麻木的、受控制的工具而并非活生生的人。他希望通过形成新的道德教育模式,推翻以往的奴隶教育,培养资产阶级“新人”,从而促进资产阶级民主社会的发展。

一、卢梭道德教育思想的培养目标

卢梭的教育思想与其政治思想紧密相连,认为一切的权力应该属于人民,强调自然对教育的重要性。卢梭在早期尽可能地让儿童远离社会,最终又让其进入社会,所以卢梭培养的不只是自然人和自由人,也是道德公民。

(一)培养自然人

卢梭在培养爱弥儿的过程中专注于营造自然环境,并试图将教育融入到自然的状态之中。他希望将爱弥儿置于无人的环境之内,利用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使爱弥儿接受教育[1]。首先,卢梭强调人应该拥有健康的身心。在对爱弥儿的培养教育过程中,卢梭从爱弥儿日常的饮食、运动等方面对其进行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培养,认为身心健康是人一辈子都需要关注和培养的。其次,卢梭认为人应该拥有淳朴的天性。他倡导人在不同的阶段有其各自不同的要求,要根据这一要求来进行相应的教育。教师应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了解学生的性格、能力、优缺点等,因材施教[2]。最后,卢梭注重人独立的意志和情感。在当时特定的社会环境下,儿童教育受宗教压迫,缺失个人的主张和情感,将自身的希望寄托于他人。卢梭想要培养的自然人是能够做到不受外界情感所影响,不受物质和欲望的诱惑,这在当时是很难实现的。

(二)培养自由人

在古希腊,人们将自由视为一项基本人权,只有自由的人才有享受政治的权利,没有自由就不能成为国家的公民。自由是卢梭道德教育思想中人类达成的最终状态,他将自由划分为自然自由、社会自由和道德自由三部分[3]。首先,自然自由是指人不依赖于其他事物或关系,而是仅仅依赖于自然界中人们所共享的资源。在自然自由范围之下,道德是由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和善念产生的,形成社会中良好和谐的状态。其次,尽管卢梭十分重视自然自由,但人处于社会关系之中,社会自由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处于社会之中,不可避免地要放弃部分个人自由才能使整个国家社会更好更和谐地运行起来。最后,自由并不是毫无节制的自由,道德自由是一种在理性和良心双重制约下的自由,道德自由是基于人们自然的要求,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

(三)培养道德公民

首先,卢梭认为爱国是一个合格的道德公民所必备的品质。人是群体性的,在爱弥儿的性格逐渐成熟后,卢梭让他回归社会,四处游历,了解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特别是国家和政府的法律。卢梭认为只有了解不同国家的政府形式和人民生活的状态,才能够更好地进行比较,从而探索出更好的能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政府管理模式。其次,卢梭认为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每个人都能够得到平等的权利和地位,但平等需要法律来对其进行维护,法律是按照全体人民的意志而制定的,在这个国家范围内的所有公民都必须遵守制定的法律。

二、卢梭道德教育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顺应大学生群体的身心发展规律,将高校教育作为其主渠道,从现实的人的角度出发,将卢梭的道德教育思想应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能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从而引导大学生群体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实现大学生群体的全面发展。

(一)遵循自然,顺应大学生身心要求

卢梭十分重视学生的身体素质。他认为良好的身体素质能够为后期的学习奠定基础,如果学生体弱多病,那么他将耗费巨大的精力来保护自身身体健康从而没有办法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4]。与此同时,卢梭也十分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通过锻炼爱弥儿坚强独立的品质从而提高其个人素养。健康的身心素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改善,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却呈现普遍下降的趋势。我们在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教育效果时,要关注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并在其需要时进行心理疏导,使大学生群体能够更好地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提升文化自信

卢梭在培育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时,将爱国作为其重要部分。爱国精神能够使学生认清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能够培养学生的信念和意志,使其远离外来诱惑,增强他们在未来生活中面临困境时的精神力量。爱国主义并不是空喊口号,而是与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重要体现。将英雄前辈们的事迹讲授给大学生,能够使他们体会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并激发他们的英雄情怀和爱国情感。与此同时,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大量西方国家的文化和思想传入我国,并有部分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发生了碰撞。卢梭在对爱弥儿进行教育时强调,学生应通过对历史文化的学习来增强自身的道德意志,克服生活中出现的不良文化的诱导。思政课程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应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大学生产生强烈的文化自信,感受优秀传统文化所带来的精神力量。

(三)创新教育方式,注重经验教学

教育思想范文3

一、思想政治教育所体现出来的深刻内涵

通过陈秉公教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进行分析,总结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通过人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影响,有助于约束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的行为活动。不同的研究者其研究的观点是完全不同的,个人对其都有个人的看法,人的思想是客观存在的,而且能够时刻体现出人的意识,通过人大脑产生思维,而形成思维能力,人们的生活是围绕着人的思维来进行的,然后支配着自身的来进行生活实践。思想政治教育业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种完善的思想理论体系。思想和意识和精神是不可分割的,国家和发展和兴旺都离不开政治,国家的任何活动也离不开政治,政治可以对我国的公共事物进行管理,为了社会利益而努力。不同的思想政治内涵对其理解也存在着不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社会整合手段,是在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它具备一定的理论性和科学性。思想政治教育所构建的理论体系是相对独立的,所有的实践活动都需要人的思想来进行支配。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在内容山尤其独特性特点,而且在实现的目标上面也能显现出独特性特征来。在以往的观念中,人们常常把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等同起来,这种错误的理解势必陷入误区。为了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效应,就应该对这一学科进行科学的诠释和科学的划分。在应用这个概念时,尤其是在实践中,对人的自身品行、道德修养的养成都有助于人们勇于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中使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提升。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每一个学科都会拥有自己的研究领域,同时每一个学科所研究的对象都是相对独立的。对思想政治教育学进行研究,就应该找出具体的研究对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是针对人来进行的,从一定的现实意义上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将正确的思想传授给人,然后来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和帮助人们更好的工作和生活。那么这就可以证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了吗?答案并不是唯一的,并不是肯定的。不仅仅这一学科对人进行研究,同样其他的学科对象也是对人进行研究,甚至可以这样说,所有存在的科学的学科都是以研究人为目标的。但是这样理解并不是非常的笼统。因为人的存在是非常复杂的,人的存在具备着一定的社会属性,因此,每一种学科对人的研究只局限在一部分。虽然思想政治教学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但是不可以说对人的全部进行研究。它和其他的学科存在着一致性,只是对人的某一部分进行科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律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可以减少和其他学科研究对象的重复性。所以,能够从中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学和其他的学科研究对象同样具有着很重要的研究价值。其研究的观点也有所不同,这样就使其含义更加深刻和明显。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鼓励人们多参加实践活动,可以从中锻炼人的思想意志,从人的行为角度出发,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感染人的思想,将人的思想带入科学的领域中,使人能够把握住正确的生活方向,并为此确立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目标。在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引导下,人们正确的思想逐渐形成,无论是从人的思想还是行为方面,都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可以使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有其规律性,和人们自身的行为和实践活动有着很大的联系,同时也有一定的价值取向,无论是早理论上还是在思想方面对人们都会产生影响。同时还挖掘人的心理,对人的思想和行为进一步提升,给人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起着决定性作用,而且作为一门比较重要的学科,也是人们实践活动的基础。结束语: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应该避免其空洞化,必须与人们的生活实际有效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抓住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本质。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进行深入剖析,不仅要抓住研究方法和规律,还要从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面给人以感染和启发,这样才能用科学的态度认真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然后对这一学科进行准确的定位,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科学体系构建的有力依据。

作者:马东华 单位:黑龙江佳木斯大学

教育思想范文4

蒙台梭利的幼儿体育思想,是针对幼儿早期发展的重要教育理念,是基于医学与教育学的综合产物,有利于帮助儿童在幼儿期就完成最大程度的个人发展,为幼儿的后续发展提供充足的后续优势。因此,在现代幼儿教育中,要重视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注重幼儿体育教育问题。

关键词

蒙台梭利;幼儿体育教育;应用

蒙台梭利是著名的幼儿教育家,其思想理念在20世纪的幼儿教育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至今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是基于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培尔等人的自然主义理念,并结合了蒙台梭利自己的精神疾病治疗经验发现的幼儿教育理念,对幼儿成长期的身体运动与幼儿心理发展、生理发展的联系性进行研究。

一、蒙台梭利幼儿体育教育思想

(一)在敏感期连续发展理念

幼儿期是人成长的敏感期,也是学习的最佳时期,许多诺贝尔奖的获得者都认为,他们一生最重要的学习就是在幼儿园的时期。幼儿经验的获得与其他时期不同,主要是靠与环境相互作用进行自发获取信息的成长过程,从而实现经验的积累以促进生理与心理的成长,并且这一时期的经验获取会普遍快于人的其他成长阶段。幼儿对外在环境有一种天生的敏感,能很快地对当时的环境做出应激反应,所以蒙台梭利认为要抓住这一成长的敏感期,促进幼儿快速成长。1~3岁是幼儿肌肉的敏感期,在这一时期幼儿将完成走路的学习并很快地熟悉四肢的使用,是家长进行教育的良好时期。这种幼儿的教育是让幼儿多进行肢体动作的教育,家长要在这一时期让孩子进行充分的教育,通过幼儿充分的四肢活动促进幼儿左右脑的生长,特别是左脑的发展,这决定着幼儿以后的四肢协调程度。因此在幼儿的敏感时期进行连续性的身体运动,对促进幼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均衡、和谐、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蒙台梭利注重儿童均衡和谐的发展,在她的“儿童之家”中通过运动的方式激发学生潜能,通过肢体的锻炼促进大脑和其他生理器官的生长,以促进生理、心理、智力的协调均衡发展。蒙台梭利认为在幼儿期的体育运动可以帮助幼儿培养一定的品质,如坚持、乐观、帮助,等等,幼儿能够在活动中进行自发的行为纠正并且能够更好的与人交往。的确,在幼儿期进行过体育运动的孩子在未来更加乐观、开朗、协调,更具有同龄人所不具备的身体协调度、智力开发度、优秀的个人品质,有更好的发展前景。因此,在幼儿成长期,家长和幼师要更重视协调均衡发展的理念,不能片面的注重行为养成和知识积累,而忽略充足的体育锻炼,而这也是当前我过幼儿教育的主要弊端。

(三)以肌肉训练、游戏为主的幼儿体育教育

在蒙台梭利体育教育理念中,最具特色的就是她根据自己医学专业提出的肌肉训练,主张通过体操和游戏进行幼儿体育教育。体操运动是最适合幼儿阶段进行肢体运动的活动,它不如跑步强度大且动作单一,却比走路等简单方式更吸引学生,并且体操运动是锻炼肢体配合、节奏感与团队感最好的方式。体操运动能够将幼儿身体各部位的肌肉都充分运动,并且音乐的伴奏更能吸引幼儿的兴趣,幼儿更愿意参与其中。体操的动作类型多,不限制幼儿的发挥空间,虽然幼儿没有办法完全标准的重复动作,却可以努力跟上老师进行四肢活动。另一个最适宜幼儿肌肉锻炼的就是游戏。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方式,幼儿在游戏中会运用经验自己组织、完成游戏,并且游戏中的跑步、跳跃、动手都可以帮助幼儿锻炼肌肉,使幼儿发自内心的感到快乐与满足。幼儿游戏实质上也是幼儿各方面机体发展过程中幼儿自发性的需要,因此在幼儿期,家长或幼师不能过于限制幼儿进行游戏,扼杀幼儿游戏的需求,应帮助幼儿选择更适合的游戏类型,帮助幼儿更好的锻炼肌肉,促进身体各部分器官生长,推动智力和心理的发展。

(四)“自我教育”的体育教育原则

幼儿阶段的儿童自制力差,很多时候表现为不受约束、管教。但是蒙台梭利却不这样认为,她认为幼儿阶段的儿童应该给予很大的活动自主权。蒙台梭利的体育教育理念是通过肌肉的锻炼实现幼儿其他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因此让幼儿主动并且热爱肌肉锻炼运动是实现理念的前提基础。幼儿阶段的儿童不受约束,那么就让幼儿按照自己的心意进行游戏,释放幼儿天性,满足幼儿自身需求。因此蒙台梭利的“自我教育”是指两方面的满足,一是满足幼儿进行自我活动选择的诉求。二是满足不同幼儿的个体运动量的需求。每个幼儿期望的肌肉锻炼即体操和游戏的类型是不一样的,并且每个幼儿能够承受的运动量或动作完成程度会受到先天条件的约束,因此“自我教育”是最好的方式,使每个幼儿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完成适合自己的体育训练量。

二、蒙台梭利幼儿体育思想的应用

(一)注重幼儿早期体育教育

蒙台梭利的幼儿体育教育理念就是在说明幼儿早期进行体育教育的重要性,最好的实例就是蒙台梭利的“儿童之家”。蒙台梭利在“儿童之家”对幼儿进行体操和游戏训练,以完成幼儿的肌肉训练,并且为幼儿设计绳梯、攀登架、跳板和摇椅等各种专门幼儿活动设施,并且通过铁环、手推车、风筝等游戏帮助幼儿进行肌肉训练。结果是意料之中的,“儿童之家”的幼儿在充足的肌肉训练之下有明显优越于同年龄段的儿童的特点,并且有明显的后进动力。这就说明了幼儿早起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因此幼师在现在教育中一定要注重幼儿的早期体育教育,使幼儿通过敏感期的肌肉锻炼更好的促进生理和心理的协调发展。

(二)注重幼儿运动的“自我教育”

幼师在早期幼儿体育教育中要特别注重幼儿的“自我教育”问题。幼儿的“自我教育”是在肌肉锻炼层次之上的层次,它的实现可以帮助幼儿实现最大程度上的自我发展,实现每一个儿童与自己实际相匹配的锻炼,因此具有重要价值。但是在现实中,幼儿园普遍呈现班容量大的特点,并且幼师数量有限,如果进行幼儿“自我教育”很难实现幼师对每个孩子的有效看管,容易发生意外事故引发家长责难。因此要实现这一理念颇有难度,但却不是完全不可能。学校可以在实施前对每个班级的儿童进行体育爱好和运动承受量的分类,将持有相似特点的儿童分为临时的体育班级进行体育教育,就可以实现相同层次的幼儿实现“自我教育”,但这样的方式同样有前提,那就是同年级班级同时进行体育教育和足够的活动设施。所以,在大型的幼儿园,蒙台梭利的幼儿体育教育“自我教育”理念还是可以得到实现的。

(三)建立平等协作的师生关系

在进行幼儿体育教育时,幼师要注意与幼儿建立平等协作的师生关系。幼儿通过体操学习进行肌肉锻炼时,需要教师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这是因为幼儿对体操动作的学习不完全是自愿的。如果幼师不能在这时吸引学生,就会出现动作完成的敷衍、不到位、跟不上的现象,体操就失去了锻炼肌肉的价值,而这也是现代幼儿园体操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因此幼师必须与幼儿建立平等协作的关系,让幼儿愿意服从幼师的指导和安排,愿意听从幼师的纠正,完成教学与发展要求。

三、小结

蒙台梭利幼儿体育教育具有合理性,是重要的幼儿教育理念,因此,在幼儿教育中,要重视幼儿体育教育,通过身体的运动带动生理和心理的成长,实现幼儿更好的发展。

作者:郑玉霞 单位:广东省工商高级技工学校

参考文献:

[1]黄贵.蒙台梭利幼儿健身思想与方法[J].体育文化导刊,2006,(02).

[2]苏永骏,黄贵,周景晖.蒙台梭利幼儿体育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J].南京体育学报,2013,(06).

教育思想范文5

1.梁漱溟乡村建设概述

梁漱溟先生的乡村建设运动,是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反思的前提下,寻求改造中国、建设中国的新道路。他认为,中国问题就是“文化失调———极严重的文化失调。所表现出来的就是社会构造上的崩溃和政治上的无办法。”然而中国社会是一种“伦理本位、职业分途”的特殊形态,因此必须坚定以农立国的观念,从农村入手,以教育为最主要手段,以改良主义的方法来建设乡村,改造社会。梁先生认为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导致中国传统社会组织构造崩溃,而此时新的社会组织构造又未能够及时确立,由此造成了文化失调的现象。他认为这种文化失调就是近百年来中国社会秩序混乱,对外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他看来,认识老中国的最好办法是对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进行对比。并且“认识老中国”不是最终目的,“建设新中国”才是终极目标,只有在正确地认识了中国文化之后,才能为中国的社会改造提供具有价值性的、可操作性的设计。

2.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的文化哲学基础

(1)梁漱溟划分三种不同人生路向

梁漱溟深受传统儒学和印度佛学的影响。在他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书中,他将印度、中国和西方分别看成三种不同的发展路向:他认为西方文化走的是第一条路向,即征服自然,改造环境的路向。以意欲向前发展为其根本精神。第二条人生路向是中国文化走的路向,其根本精神是持中,推崇不温不火的中庸精神,是以意欲自为调和,强调内外矛盾的调和、持中。印度文化走的是第三条路向,即以意欲反身向后要求为其根本精神,这是佛教文化的路向。印度不谈现世的人生问题,而是要超脱人生的问题。梁漱溟个人倾向于中国文化,虽然他也认为印度的文化超出中国文化,但对其完全持排斥的态度。

(2)梁漱溟的“文化失调与重建理论”

梁漱溟曾提出了“文化失调”的概念。他是这样解释的:“伦理本位”与“职业分立”的中国传统社会组织结构被破坏了,却并未形成西洋的“个人本位”与“阶级对立”的社会,反而深陷于“旧辙已破,新轨未立”的泥潭中无法自拔,致使严重的“文化失调”现象产生。梁漱溟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了他的构想:保持当时的中国在传统的精神方面的长处不变,但需要一个团体或者组织,这个组织在对比中西文化差异的过程中,结合了中西文化的优点,以中国固有的精神为主体,同时又吸收西洋人的物质文化(科学,现代先进的物质工具等),以此来弥补中国文化所固有的缺点。

二、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及其实践活动

1.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乡村建设理论提出的时代背景,我总结为中国内部因素和来自西方的冲击:首先,民族危亡日益加深促使梁漱溟探索救国之路。自鸦片战争后,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实业救国、教育救国、铁道救国等救国设想纷纷涌现。在此情况下梁漱溟也开始提出自己的救国主张。第二,农村的破败衰落促使梁漱溟将改革目光锁定农村。梁漱溟曾指出“近几十年来的乡村破坏,中国文化不得不有一大转变,而有今日的乡村建设运动。”第三,仁人志士进行的乡村运动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运动,启发了梁漱溟。晏阳初的定县平民教育运动、黄炎培的职业教育运动还有陶行知的晓庄生活教育运动。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农民所表现出的巨大力量,真正使梁漱溟重新认识了农民和农村,意识到农村的力量所在。西方国家的农民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坚定了梁漱溟从事乡村建设的决心。丹麦的民众教育给梁漱溟的启发就是:“乡村教育应当以人生行谊教育为立足点,着重激发人们向上欲求自拔的人生态度,然后发达其他知识技能”美国1909年,罗斯福主持的“乡村生活会议”和乡村教育议案中“保留儿童与成人居乡”,“以预备农业生活”,“以养成公民的农民”使乡村学校成为乡村社会的中心,也对梁漱溟有一定影响。

2.梁漱溟乡村教育理论的内容

1931年1月,梁漱溟等人建立了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开始潜心在山东邹平的试验区从事乡村建设工作。在他的著作《乡村建设理论》一书中详细向世人阐述了他的思想,书基本上分甲乙两个部分,主要内容分别是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可以看作是其理论体系中的“行动理论”,是其它所有方面理论的逻辑归宿。在《乡村建设理论》中梁漱溟不单单回答了中国社会“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而且提出了解决中国问题的行动方针,即回答了“怎么办”的问题。梁漱溟认为中国的自救之路,在于建设一个新的社会组织,它是中国传统精神与西洋文化长处的沟通调和,也就是要学习西方的团体意识和科学技术,以此来培养发展中国的固有精神。他认为从国家最基本的组成单位乡村入手建设全新的社会组织构造具有最大的可行性。

3.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的主要实践活动

(1)乡村组织的建立山东邹平的乡村建设研究院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乡村建设研究部、乡村服务人员训练部、乡村建设试验区。分别具有以下作用:乡村建设研究部,这是研究院的核心部分,招收大学或者大专毕业生,学制两年,梁漱溟的《中国民族自救之最后觉悟》和《乡村建设理论》是其主要教材,学生毕业后被分配到实验县担任科长和辅导员等职务,后来大都成为乡村建设运动中的骨干人员;乡村服务人员训练部,负责对到乡村去服务的人才进行培训。教授乡村建设理论、农村自卫、精神陶冶、农业知识、武术等课程,结业后各回原县,负责各县乡村建设的工作;乡村建设试验区,即邹平试验地,试验地县政府隶属于乡村建设研究院。实验获得了当时山东省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并成立了“乡村建设学会”。(2)教育实验梁漱溟曾经断言中国问题就是极为严重的文化失调。他试图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教育来维护遭到破坏的原有乡村秩序,由此开展了他的乡村教育实验。主要有以下内容:取消原有的区级行政单位,将全县重新划分为十个乡。相应的设置“乡学”、“村学”。乡学和村学的主要教育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1)乡学,村学都必须设儿童工学处、小学部和职业训练部,学校注重对合作社社员在蚕业,机织传习方面的训练。(2)对妇女缠足、买卖婚姻等不良的社会风气进行大力改良,还在农业改良、修缮道路、宣讲现代卫生知识等方面做了很多努力。(3)帮助农民经营举办各种合作社。把合作社作为从经济上组织农民的主要手段,辅以技术指导,良种推广等活动。(4)办理乡村自卫,执行维护社会治安,防护青苗等任务。(3)经济建设梁漱溟认为乡村建设“经济上进一步…而后才有政治改革教育改革的需要。”秉承着这一原则,梁漱溟着力发展当地经济,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梁邹美棉运销合作社。合作社的所有社员,须一律种植由总社配发的托里斯美棉。由于合作社的棉花卖出的价格高于村民种植的一般品种,所以梁邹美棉运销合作社发展迅速。邹平实验县农村金融流通处也是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在试验区的一项成功实践。金融流通处向农民提供利息低廉的贷款,以此来减轻猖獗的民间高利贷发放,解决农民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三、梁漱溟乡村建设实践活动的评价及对当前农村教育的启示

1.梁漱溟乡村建设实践活动的评价

首先要肯定的是,梁漱溟以中国传统的儒学为其核心思想来指导乡村建设,这在二十世纪的中国无疑是具有独创性的。从影响范围来看,山东邹平的“乡村建设运动”可以说是影响最深远的一个,后来人称甚至梁漱溟为“三十年代农村改革的全国发言人”。但梁漱溟的乡村建设实验也存在不少局限:

(1)指导乡村建设的理论还没有跳出“中体西用”的框架。无视贫富分化的现实,完全否认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使他对中国问题的判断并不符合中国的事实,最终走上了改良主义的道路。

(2)乡村建设需要国民政府的帮助,但最后这种合作关系却变成了依附关系,使乡村建设不得不屈从于政府而丧失动力。当失去政府支持时,乡村建设也就会失败。

(3)梁漱溟曾谈到过,救济乡村“农民不自救,谁也救不了乡村。”但是乡村建设运动采取循序渐进的改良态度让农民看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他们最为关心的土地问题梁漱溟丝毫没有提到,农民对梁漱溟的乡村建设并不感兴趣。

2.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对当前农村教育的启示

(1)教育为本培养新农民,改造农村

梁漱溟认为新社会组织中,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社会功能。他主张乡学村学(类似于农村中小学)的教员应当意识到自己“乡村运动者”的身份并且在运动中充分发挥作用。在我们今天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同样是乡村里的文化高地,新农村的文化建设绝对不能离不开他们的积极参与。举个例子来说,乡村教师可以运用其深厚的专业知识教育和指导周围乡村民众,传播和普及科学知识;可以让有过实际经验的乡村教师管理和运用当地珍贵的文化设施,指导学生和村民编排节目,以此来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梁漱溟的乡学村学教员,大多是其研究院的毕业生,在任教期间有机会受到在职培训。拿到现在来看,我们也可以开设一所专门培养农村教师的研究院.用以对农村教师进行培训和指导,并整合教师文化资源。农村成人教育中知识的学习和精神的培养需要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可是实际上对精神的培养往往受到忽视。梁漱溟一直认为情意(精神)教育比知识教育更重要,他曾经说:“生活的本身全在情意方面,而知的一边———包括固有的智慧与后天的知识一只在生活之工具。工具弄不好,固然生活弄不好,生活本身(即情意方面)如果没有弄得妥帖恰好,则工具虽利将无所用之,或转自贻戚。所以情意教育更是根本的。”今后的农村成人教育只有在精神教育方面加强,并且加上知识技能的培训,才能培养出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求的新型农民。梁漱溟在邹平实施了多种类型的职业教育,教授农民知识技能,为农业、农民和农村服务。但现在的职业教育却正好相反,以城市为中心,失去了本来的意义成为农民进城而进行的岗前培训。梁漱溟的经验给了我们很多启示,我们可以依据各地村镇实际,挖掘本地资源,组织专人来编写村本和乡本教程。以农业知识技能和相关知识为主要内容为农民开设职业教育课程。在教学形式上,为适应农村特殊的情况必须要形式多样,采用组织专题讲座、分类编班授课和开展巡回教学等。

(2)知识分子下乡,与农民相结合

梁漱溟曾说过:“知识分子今后要想在解决中国问题上表现力量,非得与农民联系起来,为农民说话。”所以他非常看重知识分子的作用,希望通过知识分子下乡来改变当时中国农村凋敝状况。梁漱溟主要提倡两种知识分子下乡,一种是具有专业技能的的高级知识分子,另一种是朝气蓬勃的大学生。梁漱溟曾经在北京大学做过教授,晏阳初的定县实验的人员中超过70%的人拥有博士和硕士学历知识分子,这些高级知识分子无疑是农村发展的巨大动力。“当这些知识分子走进农村,把新风尚、新信息、新技能、新知识带入农村,传播给农民,这种简单而又高效的社会教育方法可以使农民得到实惠。”因此,国家应该鼓励知识分子到条件相对差的农村去,用自己的科学知识技能指导农民进行生产生活实践,这会极大推进农村的发展变化。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如果国家给予一定的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鼓励过剩的大学生去乡村工作和创业,这样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同时,又给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方兴未艾的“大学生村官”计划就体现了很好的体现了大学生下乡的意义,但仅仅这一种渠道还是不够的。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大学生回乡就业,使他们在乡村也能达到自我实现的需要。比如师范类的大学生回当地农村中小学任教;农林类的大学生回到当地进行农林科研;管理类、美术类、音乐类、建筑类的大学生在农村都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3)以乡村学校为核心,重组文化基础设施和增加文化活动

教育思想范文6

关键词:新时期;教育思想;音乐教育;多元发展;教育策略

在20世纪发展初期,西方国家对于地域音乐文化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认为欧洲的传统音乐文化属于世界音乐的核心内容,是世界音乐的最高展示形式,但是在此过程中,西方音乐教育的音乐文化主题大多数是本区域的音乐文化,对于其他地域文化存在歧视。在时代的不断发展过程中,部分西方学者逐步认识了此类认知的不足,并且逐步尝试接受其他国家的多元音乐,例如流行音乐和爵士乐,并且发现了音乐教育内容中的优秀部分,将自身的音乐风格予以了实时融合和交流,产生了更加柔美的音乐形式。20世纪后期西方音乐文化体系,形成了较为专业的音乐教育课程体系,并且摆脱了传统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正确认识到音乐文化中的不足之处,并且积极的与国外音乐展开交流沟通当前我国以及西方各国也逐步创新了音乐教育模式,并且将更多外国音乐融入到国内音乐教育体系中,吸收外国音乐的教育优秀内容,并且逐步推动自身音乐教程的发展。所以在新时期开展音乐教育,应当有效结合自身的音乐体系,并且积极吸取西方国家的先进音乐文化,加强音乐文化的有效融合与交流,才能够逐步完善我国的音乐教育内容,促使音乐教育多元化发展。

一、新时期教育思想下音乐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基于新时期教育思想下,音乐教育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但是在教育过程中仍然存在各类问题,亟待完善和解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并未正确认识音乐教育作用及价值

由于部分学校开展音乐教育时,并未正确认识音乐教育的重要作用与价值,盲目的认为音乐教育就是增加音乐欣赏课程,甚至有的人认为音乐教育与并没有较大的关系,也不利于学生日后的发展,所以音乐课程可学可不学。由于此类观念的影响,教师教学不认真,学生学习也并不积极踊跃,缺乏音乐学习主动性与音乐教学热情。主要原因在于学校与教师并未正确认识音乐教育的重要作用与价值,但是音乐教育能够陶冶学生性情,开拓学生学习事业,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情怀,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与艺术鉴赏能力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切实提高综合素养。

(二)音乐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随意性,尚未明确教学目标

当前音乐教育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但是并不是要求学生必须要掌握高超的音乐技能或者是技巧,音乐教育的重要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作品欣赏或者是练习,有助于陶冶学生性情,使学生感受到音乐美,提高审美能力,使学生在发展过程中能够精神愉悦,身心合一,从而提高思想水平与精神境界。所以开展音乐教育,应当明确音乐教育目标,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中心,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美育与德育功能,但是学校的音乐教师都是具有音乐专业特长,所以教师在上课时可能会运用自身的强项去展开音乐教育,导致课程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随意性,缺乏科学合理的系统性,也体现出音乐教育教学目标过于混乱,教学内容尚未清晰。

(三)课程设置单一滞后,教学方法枯燥乏味

大部分学校内音乐课通常是音乐欣赏教学教师只是向学生简单介绍著名的音乐作曲家以及代表作品教师,将音乐家的创作经历以及生平、音乐代表作品的创作背景,简单介绍给学生,然后引导学生根据曲目进行思考欣赏学生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教师提问,学生听了作品后有何感想,但是缺乏多元化教学方法与内容,此种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难以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主动性,也无法加深对音乐课程的重视程度,主要原因在于音乐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滞后教学方法枯燥乏味,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失去音乐学习兴趣,音乐课程教学价值与作用也难以得到凸显。

(四)师资队伍水平亟待提高

由于音乐教育并未得到重视,所以大部分音乐教师并不愿意倒学校任教音乐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要承担教学任务,并且将精力放在学生工作上,所以难以有效开展音乐相关活动,或者是进行教研改革,所以音乐教师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养难以有效提高,导致音乐教师整体素质水平平较低,所以教育效果也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二、新时期教育思想下音乐教育思路及路径

21世纪世界音乐文化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并且各区域的文化呈现融合走向各国家各地域的音乐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且逐步更新了教育观念,展现出多元音乐教育走向。为了进一步适应21世纪经济的多元化发展需求,以及素质教育的多元化要求音乐教育必须以改革和创新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予以完善,才能够促进音乐教育可持续发展。

(一)设置针对性与趣味性课程

在音乐课程体系设置上必须形成科学性的体系,应当有效处理好课程设置的个性与共性问题,所以学校必须明确办学体制与办学目标,紧密结合新课程改革要求以及素质教育要求,明确教育发展方针,创新教学模式与办学规律,充分发挥审美教育功能,才能够利用各类共性,有效设置多元化内容,由于每个学科每个学校的情况有所不同,所以音乐课程设置具有个性差异性问题,在设置音乐课程时应当充分重视个性与共性的发展,对于学校音乐课程设置而言,必须着重突出音乐教育的趣味性与针对性,可以根据学生的多元化学习需求,设置多层次的音乐教育内容,例如可以带领学生欣赏外语歌曲,也可以欣赏纯音乐或钢琴演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也能够确保音乐课程丰富多元,由于大多数学生喜欢丰富多样的音乐内容,所以通过丰富音乐类型,例如选用流行歌曲或者是戏曲、美声以及民歌等,有助于满足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多元化需求,使学生积极踊跃的参与音乐学习活动。

(二)引入专业性教师队伍

教师是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执行者,也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与专业技能,有助于提高音乐教育质量,促使音乐教育可持续发展,由于目前部分学校的音乐教师队伍结构尚未合理,教师数量明显不足,缺乏高学历高素质的教师,尤其是高水平的专业教师,目前的音乐教育队伍过于滞后,教学观念极为单一,所以必须通过有效的定期培训,切实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养。所以学校应当根据音乐教育的多元发展需求以及自身的发展情况,积极引入先进教学设施以及应用型和专业型的音乐教师,对于当前的教师队伍予以完善,并且采取多元化教育培训措施,从经费与制度角度确保教师能够得到多元化发展,通过应有的培训,使教师在短时间内提高音乐教学水平。基于新课程改革教育理念下开展音乐教育,最重要的是促使学生多元化发展,所以教师不仅要掌握音乐专业技能,也应当等与音乐相关的技能,例如运用计算机设备制作音乐曲目,或者是唱英文歌曲的,通过教师多元化引导与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促使学生多元发展。

(三)开展生活化音乐教学

开展音乐教育的重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思想认知,但是目前音乐教学过于枯燥乏味,学生感觉音乐学习可有可无,主要原因在于并未正确认识音乐学习的重要性,也难以感受到音乐学习与自身生活的关联性。所以在新时期教育思想引导下,教师应当有效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采用生活化教学策略,将课程教学与生活进行有效结合,通过引导与帮助,提高学生的思想认知水平,例如通过音乐作品欣赏,能够使学生感受到自然的美妙以及自然的神秘无穷,同时以播放生活化音乐内容,例如演奏自然风景的作品,或者是描写欢快事物的歌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生活化认知水平,丰富学生的音乐学习经验,也能够使学生感受到音乐学习与自身的生活紧密相连,通过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会逐步学习并应用音乐知识,加强对音乐知识的理解和认知,切实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能够看出,音乐教育对学生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也是提高学生审美水平与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所以学校应当充分重视音乐教育的重要性,紧密结合新时期的教育思想,有效创新课堂教学方式,结合素质教育要求理念,充分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切实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并且创设音乐教育内容,使学生能够多角度感受到音乐知识的熏陶,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与综合素养,有助于学生日后更好的学习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瑛琪.西藏拉萨市音乐教育现状调查及策略研究[D].拉萨:西藏大学,2017.

[2]廖洪刚.浅谈基于新课改背景下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拉萨:西藏大学,2017.

[3]巴桑财吉.新时期教育理念背景下音乐教育多元发展策略[D].拉萨:烟台大学,2017.

[4]李洋.素质教育理念下音乐教育调查与分析[D].西安:西安音乐学院,2017.

[5]冯哲.社区音乐教育的调查与实践开发研究[D].西安:西安音乐学院,2017.

教育思想范文7

 

目前,“反思”或“反思性实践”作为优秀教师的标准之一,已为大家公认。人们一般将反思视为一种对行动的理性思考,通常反思行为发生在实践终止的时候,反思行为总是意味着暂时从一种正在发生的教育实践中撤离出来。这是对反思在行为层面的理解,而作为意识层面的反思,我们关注与理解得还远远不够。范梅南在其教育名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中的思想或许能带给我们一些新的启发。   范梅南认为,反思可分为几种不同的形式:行动前的反思、行动中的反思、全身关注的反思以及对行动的反思。他提出了一种新的反思类型:全身关注的反思,认为这是特别适合教育情境的反思。在他看来,在教学前尽管可以周全而缜密地思考与计划,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几乎没有反思的机会,“它不允许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对他们正在做的事进行批判性反思。更成问题的是,几乎没有机会与同事们一块儿对教学的实践和教育的经历进行全面地反思”[1](P.133)。“教育的情境通常不允许教师停顿下来进行反思,分析情况,仔细考虑各种可能的选择,决定最佳的行动方案,然后付诸行动……多数情况下,教育的情境要求教师不断地行动。用理性观察的标准来看,这种不断地行动可能就像一种当机立断,但是,这又不是普通的解决问题和反思意义上的决策。”[1](P.145)因为如果在行动中反思,很可能由于对自己过度紧张地注意,使得正常的师生互动变得不自在、做作或根本不可能发生。事实上,“在我们与孩子们的教育生活中我们以一种下意识的方式主动地立刻参与,只是到后来才进行真正的反思。当我们在一种情境中遇到一个孩子需要我们采取行动时,通常的经验是在我们真正知道了我们做了什么之前我们就已经行动了”[1](P.145)。   这就是“教育情境中的智慧性教育行动”或“机智性行动”,它与反思性行动的区别在于:前者以智慧的方式对它的行为关注,而不是从情境中撤出来反思各种办法和行动后果。因此,当我们谈到机智性行动时,我们不说它是“反思性”的,而说“机智性行动是一种全身心投入型的智慧性行动”[1](P.146)。   与行动中的反思不同,这是一种不同的反思类型,是一种全身心关注的反思。这种全身心的关注将机智的教师行动与行动前的反思、行动后的反思区别开来。因为当我们在与人互动时,我们通常没有时间和机会对正在发生的一切进行反思,多数情况下,我们与孩子的教育互动大都是由持续不断的教育情境和环境所构成的。在我们行动的瞬间,反思既不是在行动间断的时刻发生的,也不是与行动并行发生的。换句话说,瞬间的行动通常并不是由反思产生的。然而,这种交互作用的经历或者说“冲动”本身可能就是充满了全身心的关注。   范梅南还说:“教室里的生活是充满偶发性的,每一个时刻都是一个具体的情境。而且,相互作用的教育学过程的瞬间性很难加以描述,因为任何的描述往往会将体验放置在一种与体验本身保持着反思的距离上去加以沉思。”就好比“不论我课备得多么好,或者我对课的内容多么富有激情,可课堂上的相互作用的情境就是这样,我必须时刻意识到孩子是怎样的感受。这种意识更是一种智慧,而不是一种仔细计算的或缜密的反思。缜密的反思同样会让你与学生丧失接触,只有与学生交流才能与他们保持一种真正的面对面的关系和亲密的个人关系”[1](P.149)。   在范梅南看来,“与一个在医疗情境中边行动边反思的医生不同,教育时机要求的行动既是‘充满智慧的’,又是‘未加思索的’。换句话说,父母或教师与孩子的教育互动不是以行动中的反思为标志,而是以一种充满智慧的机智行动为特征。机智行动是充满智慧的,因为教育者对情境所要求的和什么样的行动才是好的这两方面表现出了恰当的敏感性。   但同时,机智行动又是‘未加思索’的,因为你不可能退出来在行动中反思。机智行动是一个‘瞬间反思的行动’,它不可能是充分的反思”[1](P.157)。“假如我们的行动总是需要瞬间地、批判性地、理智性地反思的话,生活很可能就会变得没法生活了。教师和学生一样需要能够依赖从教育学原则上可以说得过去的常规、惯例和习惯”[1](P.159),也就是说常规、惯例和习惯也是可以充满智慧的,而不一定时时处处都要教师批判性地反思。   综上所述,行动前和行动后的反思作为一种行为层面的反思,这样的“反思行为”表现为一种“回顾性”的反思,即教师将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变为一个可以客观认识的对象的过程,是在教育发生之后回过头来分析总结自己的教育行为、教学策略的过程。   因此,反思行为总是需要从实践中停下来,不可能与实践同时发生。而机智行动是一种意识层面的反思,即教师对自身意识的一种自觉和敏感。“反思作为一种意识,就不再是发生在教育实践之外的,而是始终伴随着教师的教育实践。教师的反思意识越强烈,教师的教育意识就越清醒,教师的教育实践就越具有自觉性、主动性。这样的反思意识使得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往中,能敏感地建立教育情境中的意义联系,能及时地觉察到赋有教育意义的时机,因此教师也更具有教育的敏感性。教师的反思意识使得教师总是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意识状态,教师总是具有一种教育的意向和期待。具有反思意识的教师随时都有捕捉到赋予教育机会的可能,随时都有构建教育情境与教育意识之间意义联系的可能。教师之所以有教育的敏感性,就在于其对学生的教育意识始终萦绕在心中,随时都能把握教育的时机,随时都能产生教学的机智,随时都能将每次与学生的交往变成教育的机会。”[2]虽然在教育情境中的机智行动不是反思性行动,“但是这种行动应该是全身心的投入,它获益于反思”。这种全身心的行为能力,范梅南把它称作“机智”或教育的机智。他说:“凡需要机智的地方,都没有机会去作仔细的计划和反思,机智的行动总是即刻的、偶然的和即兴发挥的。”[1](P.163)这就是说,教育机智虽不可能是充分的反思,但它却源自日常的反思行为。因为反思意识与反思行为并不是截然对立或并列平行的两种反思。反思意识支配、指引着反思行为的发生。只有教师真正具有反思意识,才有可能自觉地、有意识地产生反思行为;同时,反思行为能增强教师的反思意识,激发教师的教育机智和促成实践智慧的生成,正如范梅南所说:“我的智慧的行为并不是魔术般地发生的,它们依据的是我在回忆性的反思中所能够获得的智慧。”教学机智或教育机智虽不是一个新的话题,但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却未引起广大一线教师和理论研究者的应有关注与重视。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在他们看来,教学机智是对课堂突发事件和始料未及的事件的合理处理,教学机智只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小插曲,是教师灵感的忽然闪现,它体现了教师一时的教学智慧;教育机智的功能主要在于对课堂教学秩序的调控和对教师良好形象的维护。在教师专业蓬勃发展的今天,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评价观等正在发生深刻的改变,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应当重新认识教育机智的特点与功能。由于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不断地面临新挑战,意想不到的事件越来越多,迫切需要教师在看似普通的事件中捕捉教育契机以及将看似不重要的事情转换成具有教育意义的事情。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教学就是即席创作”[1](P.209)。因此,教学机智不只是表现在对突发事件的处理上,而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如果说教育机智是可观察到的教育行为,那么在其背后起支配作用的则是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也可以说教育机智是教师教育理念的生动体现,通过教育机智可以折射出教师的教育观,如课程观、师生观、教学观等。也可以说,教学机智集中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智慧,但它又绝不只是教学能力、经验与技巧的问题,在它的深层和背后起支配作用的是教师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甚至可以说是教师教育理念和价值观的直接体现与具体实践。因此,研究教师的教学机智实质上是对教师教学核心观念的深度探视,是对教师教学素养和教学行为的微观考察。#p#分页标题#e#   范梅南曾描述了这样一个教育机智。暑假过后学校又开学了。十年级的同学们集中在自己的教室里,老师在黑板上写说明。教室里有点紧张,有点“第一天”的焦虑感。拉里向他的新老师提了一个问题:“‘occurring’这个单词是不是有两个‘r’?”他指着黑板上的字问。老师有那么一会儿看起来很困惑,然后说:“你是对的。”接着她狡黠地笑了笑说:“只是为了考查你们一下。”可是拉里却不够宽容:“今年你准备教我们拼写吗?”就好像是说“你究竟是哪方面的语言老师”,然后他看起来有点为自己的傲慢感到吃惊。有几个小家伙已经开始窃笑了。然而,老师却安之若素地反击了,“噢,我本想把这个秘密保守得稍微长些,但现在只好坦白了:我并不完美!但这肯定不能阻止我期望你们所有的人完美无缺。”[1](P.263)像拉里的这位教师起初对待拉里的问题一样,我们许多教师也曾经很“机智”,但这时教师表现出的“机智”,显然想要极力掩饰自己的错误,其功能在于维护师道尊严,隐藏的深层次的教育观是“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这种教育观强调教师要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储备,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由于学生被当作知识的容器,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传递,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受到忽视。而在当今信息时代,教师的知识储备并不一定多于学生,学生很容易从其他途径获取知识,教师的主要职能应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知识的促进者,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协助者。可见,不同的教育观,不同的反思意识,表现出的机智行为必然不同,但不是所有的“机智”都能称得上教育智慧。   具有丰富的教育智慧是教师专业发展达到成熟的标志。智慧属于能力范畴,它是辨析、判断、发明及创造能力。智慧实际上涵盖了个体多方面的素质,融合了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毫无疑问,教育智慧也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产生于教育教学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表现为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规律性的把握、创造性驾驭和对教育情景深刻洞悉、敏锐反映及灵活机智应对的综合能力。教育智慧是教师长期实践、感悟、反思的结果,是教育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是教师专业素养个性化的体现。“作为教育的一种内在品质,教育智慧是应当渗透、内化于包括师生教育活动及教育目的、教育价值、教育过程、教育环境、教育管理在内的教育的一切方面的。由于教师是教育目的意义价值任务的直接体现者、承载者和实践者,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主导者,因此在具体的教育情景中,教育智慧主要是通过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体现的。”[3]教育智慧在实践中往往表现为教学机智,教学机智是教育智慧的外部表现。乌申斯基曾经指出:“不论教育者怎样研究了教学理论,如果他没有教学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良的教育实践者。”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1802年在他首次关于教育的讲演中对听众说过“关于你究竟是一名优秀的教育者还是拙劣的教育者的这个问题非常简单:你是否发展了一种机智感呢?”[1](P.170)范梅南说:“教育的智慧和机智可以看作是教育学的本质和优秀性……智慧构成了教育学的内在方面,而机智则构成了教育学的外在方面。”[1](P.173)在范梅南看来,机智是师生互动的基本特征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说,机智是“充满思想的行动和充满行动的思想”[1](P.195)。   这样的教育机智从何而来或它是怎么产生与形成的呢?范梅南说:“首先,我们得记住教育性机智是教育学理解:注意孩子,聆听孩子。……教育学的健康性是一种使命感,一种对孩子的爱和关怀,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危机盛行时的积极希望,一种反思的成熟,一种基于聆听和‘看’孩子的能力的教育学理解,一种对年轻一代的一般信任和同情的态度。”[1](P.164)他还提出教育的智慧性表现为对儿童的关心,并把这看作是教育者的崇高使命。范梅南指出,“使命”在词源学的意义上有“召唤”之意,只有当教育者感受到教育作为一种召唤而被激起活力和深受鼓舞时,教育生活才有意义。“召唤”要求教育者聆听孩子的需求,并以适当的方式采取行动以利于孩子发展,然后对行动进行反思。教育者如何能保证面对孩子的“召唤”采取适当行动呢?范梅南提出3个条件,即对孩子的爱心和关心、希望和信任以及对孩子的责任感。爱是教育的前提,希望意味着对孩子的各种发展可能性的耐心与信任,意味着给孩子以支持;责任感则是由于孩子的柔弱与需求而被激发的。是的,教育机智绝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教师专业知识、专业道德、专业技能等专业素养的体现。有人认为,教育机智的形成主要源自以下5个方面:热爱学生的情感、勇于实践探索的精神、良好的思维品质、虚心学习的态度以及广博的学识。[4]   在谈到教育机智的表现时,范梅南说:“教育机智主要体现在与孩子们相处时的关心取向上……机智在我们的教育言行中可以表现为克制,对孩子的经历坦诚以待,尊重孩子的主体性,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情境中充满自信,还可以表现为一种临场的天赋。”[1](P.196)教育机智在有些时候就是“不采取行动”,即机智表现为克制,一个知道“何时克制自己,何时忽略什么事,何时该等待,何时‘不去注意’某件事,何时后退几步,而不去干预、干扰、打断别人的工作”的教师,就是一个机智的教师。因为这时教师把发展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促进了学生主体性、独立性的发展,这对孩子的终身发展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当然,有些情境中,正确的和机智的行动是以—种直截了当的方式行事,比如说,当课堂失控,或者在某种情境中有太多的冒险和危险的时候。有时,克制自己、置之不理的行动是不机智的,比如当孩子需要直接面对事情的时候,或者孩子很明显地需要帮助和反馈的时候。教育机智有时表现为对学生情感体验的理解,这意味着一个机智的教师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要从学生的角度而不是从教师的角度去理解学生;有些时候教育机智表现为“润物细无声”,这意味着教育机智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学校生活的任何时刻教育机智都有“用武之地”,而不只是出现突发事件时;有些时候教育机智表现为对情境的自信,这意味着当一个机智的老师在不断变化的情境中充满了处理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自信时,他就会将这种信心传递给自己的学生,从而让学生自己感到信任感,这种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本身就是一种教育。#p#分页标题#e#   教学活动是充满智慧的实践活动,机智虽是教师瞬间的智慧行动,它却来自教师内心深处对教育的理解。只要我们在思想在行动,只要我们具有反思意识和反思行为,每位教师都可以在教学实践中表现出自己的教育机智,体现出自己的教育智慧。

教育思想范文8

关键词:艺术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多元融合;发展路径

在当今社会生活中,教育本身不仅是知识的传播、文化的传承,更是价值的同化,这在每个国家都是如此。思想政治教育和其他文化教育,既要符合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趋势,又要体现自己的时代特点,要与艺术教育紧密融合起来。新时代推进高校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要正确认识其价值,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养。积极探索其教学模式,大力完善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管理机制。艺术给人以价值导向、心理调适和审美唤醒的作用。把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多元融合,能正确认识其代表的价值,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个性发展,共同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

一、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现实基础

(一)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具备相对统一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引领并培养学生的正确三观,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艺术教育更多地是让人经历美好事物的体验,从而提升鉴别和领会事物或者艺术品的美感,让人知晓何以为美何以为丑、何以为善何以为恶,才能有效形成学生完善的人格,二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具有一致性。用诚实守信刻画学生的三观,净化杂念、使之保存赤子之心,以此达到育人成才的效果。从培养的实质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是对马列主义以及与马列主义相结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结合的优秀革命文化传承和发扬的过程,从而达到科学引领、达成共识的价值;艺术教育离不开中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与此同时,还需积极学习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最新发展成果,以此来引领和完善理论建设。总结艺术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性,就能发现只有二者相互融合、相互借鉴、相互促进,才能培养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复合型新人才。

(二)艺术教育充实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性

艺术教育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由僵化型转向活力型。目前中国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多都是泛泛而谈,而且还缺乏目标性,在教学的课堂中缺乏创意和吸引力,一股脑地灌输方式必然没有激情的文化号召力,导致学生们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是缺乏兴趣;艺术教育借助自身的审美功能,能够带给学生们轻松、愉悦的活动氛围,让学生们在放松的情况下积极思考、踊跃发表观点,自然而然地接受艺术的熏陶。再者,艺术教育能够充分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由呆板乏味转向活力风趣。从两种教育的语言表达而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表达多侧重概念化、抽象化,学生们在思想政治课堂上更是表现出疲惫、厌倦的状态,所以老师们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也变得事倍功半。反观艺术教育,运用美术斑斓的色彩、能够调动人们情绪和感情的影视、婉转悠扬的音乐等艺术形式,课堂内容表达既充分又生动,把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博大精深的理论与艺术教育的美、影、音有趣地结合起来,由小事显著大道理,提升学生们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

二、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实际意义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选择

众所周知,培养人才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但艺术教育对于立德树人的独特价值广受中西教育学者的极力提倡。艺术教育有助于培养人的认知、创造、审美能力,更重要的是艺术教育能在给予人美的享受的时候可以提升人的心理调适能力,同样艺术使人体会美好,也让人不局限于表达自己。除了培养人们的社交能力,还有助于人格的完善。中国传统美育将古朴厚重的爱国情怀、道德品质镶嵌于思想政治教育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育新时代人才是高校根本立足点。

(二)塑造健康人格的重要途径

社会高校育才,但更加重视人才的道德品格是否正常健康。一个健全的人格一般体现为乐观、进取的三观,赋予自我的正确意识、会与人友好和谐地交往和谐和豁达地面对人生难题等。而高校学生恰恰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期,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的融合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利用艺术的方式去排遣来源于人际、家庭、学习等方面的问题,增强了克服困难的意志力,让学生在情感的抒发中接受到积极的正能量,使之明白和体悟到“解放自我”的愉悦和对生活拥有独特意义的认知。艺术教育对情感的释放、调动十分得心应手,这有利于学生们提高认知能力与协调能力。艺术活动的特性源于能够表达出人类悲欢喜乐的情感,并且能够将情感作为传递,变成全新的外因而进行升华。一个人优秀与否,是看其综合能力,而艺术教育的作用就是将综合能力提升后将其品格注入美好和高尚。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在教育方式上尽管有区别,教育方针和教育技巧上也不尽一般,但二者的共同目标都是让学生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督促学生们能健康成长,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三、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主要路径

(一)全面提升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养

要全面提升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养,就首先要让教育工作者正确认识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价值。国家在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主义的教育革新的要求上持续巩固加强创新概念。学校要用思想指引行动,发挥好艺术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功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正确认识其结合的内在联系和重要价值,摒弃老旧思想——只重视学生智商培养,而选择性忽视其美德和人格培养。我们要将艺术教育的特性发挥到极致,那就是在体验美好的同时,也使人知善恶、明是非。而不仅要在老旧思维上进行革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要进行全面的革新,那就是在具备成熟、系统、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以外,也必须熟练地了解、掌握艺术教育的技巧和能力。一定要坚持我党信仰以及坚信我党的领导的政治立场是正确的,全面地认识和评价艺术教育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使我们的教育队伍既能够根正苗红,又能以美育人,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言堂”。而是自由的、高效的和美好的,是真正地将艺术教育融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准确地把控教育时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老师们,每天需要面对的不仅生理上活泼好动的同学,而且精神世界也是天马行空的学生,他们既丰富又好动,也不具有稳定性。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老师,必须多多洞察学生的生活习惯和心理需求。在合适的时机,因时制宜,利用艺术教育的特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其中,生动、轻松地展现出来。有意义的双向交流。一个好的老师并不是在教学上有多么出众,而是善于倾听学生的想法,与学生们有意义的双向交流。如果能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那么在教学的过程里就能让学生感到放松、自由,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这样不仅有益于教学效果的提高,也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大力完善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管理机制

想要建设和完善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管理机制,必须从积极探索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教学模式开始。相较于专业教育,艺术教育课程在培养人才的机制里存有效果甚微、不够重视等问题。我虽然想要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但是目前的学校主流还是以成绩为主,艺术教育往往被忽视,也缺乏有效地、长期地投入。所以,相较于其他学科来说,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质量、成效都不甚明显,甚至发展出现一种封闭、疲软的趋势。目前来说,形式出现两类派别:一类派别的学校紧跟政策走,大力地紧抓思想政治教育,却只夸大思想政治地位,不重视内容创新和丰富,只要求成绩而不要求接受与否;而另外一类派别学校只强调比赛荣誉和活动数量,却缺少艺术教育培养。以上问题的出现,不难看出大部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程和艺术教育实践课程上教学内容、形式上的单一。所以我们要将其整合起来,充分地完善艺术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多元融合起来。

1.一个健全完善的工作机制是运行顺利的根本保证

优化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工作机制,能够科学地改进艺术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里各自为政的不合形势。我们第一步就应该先将大局粗定,创设部门负责机制,在学校的领导层选拔人才,设置专门的领导和教学部门,日常担负制定教学方针、制度整合以及形势评估。另外,再创建一个直属的下属机构,主要负责艺术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日常信息采集,积极创新,实时监督教学的进程等工作。

2.创设艺术文化活动的实践机制

精彩的校园时光一定离不开多姿多彩的实践,不光是关于艺术教育的绘画、音乐、舞蹈等比赛机制等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有趣活动,还有思想政治教育的辩论比赛或者是关于思想碰撞的教育讲座等强化学生思想认同性的思政活动,都是校园实践活动。创设艺术文化活动实践机制,是将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比如将校园文化、地方文化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融合起来,在其正确引领下,让学生们在施展个人才华的同时,也培养学生们蓬勃进取的人生态度。

3.完善教学评价机制

建立综合教学队伍的时候,需要配以科学的评估指数,要从是否有益于学生的目标出发,不仅仅是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和美学进步方面评估、而是要从各方面进行量化评估和性质评估,达成对课程实时监督,科学准确的完善教学评估机制。

四、小结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的自我意识的价值取向,是培养人们符合社会价值观的教育。而艺术则贯穿着今古中西,可以简而言之是一种天然的文化,来源于人们对美好的亲近和喜爱,它一直是文化教育的一部分,而艺术教育并不是要求每一个人学会创作,只是想让人们看到和欣赏世界的美好。而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多元融合下,不仅可以培养人们对于艺术和审美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两者不仅要相互融合,还要多元化融合。如果没有指导性的思想政治教育,那么本国的艺术教育发展就会变得良莠不齐,一些黑暗血腥性艺术会对心智不全的学生造成影响,轻则影响其发展,重则过度依赖国外艺术文化,盲目崇拜追求异国文化,这会削弱我国文化软实力;从另外一方面来说,如若过分宣扬政治性就会使思想政治教育失去文化的涵养和支撑,蜕变为枯燥、空洞的说教和强行的灌输,难以让人认同并且接受。把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多元融合,能正确认识其代表的价值,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个性发展,共同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多元融合发展的局面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主导和引领社会文化的演变,形成积极健康、和谐共生的社会文化生态,为我国早日实现强国梦提供精神动力,为人们艺术发展提供文化滋养。

【参考文献】

[1]党的报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J].西藏发展论坛,2018(1):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