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范例

教育培训

教育培训范文1

国家有关部门先后颁布《关于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及其他从业人员安全生产培训考核工作的意见》(安监管人字[2002]123号)、《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规定》(国家安监局令第3号)、《特种作业安全技术培训管理规定》(安监总局令第30号)、《安全生产培训管理办法》(安监总局令第44号)和《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监督管理办法》(质检总局令第70号)对各类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内容、时间及考核等作出了具体规定。

2、某科研院所安全教育培训的现状分析

某科研院所已充分认识到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安全教育培训与从业人员安全意识、风险辨识与控制、应急处置与避险自救能力息息相关。根据国家及上级部门相关要求识别出以下13类安全教育培训对象:单位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全员、特殊作业人员(包括火工作业人员)、特种设备作业及管理人员、中层领导干部、科研项目负责人、新员工、班组长、班组安全员、复工和变换工种员工、四新(新工艺、新技术、使用新设备、新材料)从业人员、安全生产相关方人员等其他人员。经过调查研究发现:该科研院所从业人员普遍学历和素质较高;安全教育培训做到了年初有计划,年终有总结;领导干部对安全工作比较重视,能按照有关部门要求开展安全教育培训活动;有制度文件对各类人员安全教育培训的内容和学时作出要求;基本能按要求组织各类人员的培训;培训记录包括“培训人员签到表”、“培训评价表”“、培训内容记录表”“、培训考试卷”“、培训成绩单”等。

3、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通过对该科研院所安全教育培训现状的深入研究和剖析,发现了问题和不足。

(1)安全生产责任制中部分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落实不到位,例如新员工“三级教育”中“班组级”的安全教育。

(2)缺乏系统、长远的安全教育培训规划。虽然在安全教育培训方面投入很大,但停留在如何完成国家及上级部门要求,如何满足检查要求,比较流于形式。

(3)缺乏意识形态的培养。目前安全教育培训是被动式、灌输式的,缺乏主动性。

(4)安全教育培训覆盖率需要进一步提高。安全教育培训覆盖率要求达到100%,但由于用工形式较多,有的临时工不受控,所以很难达到100%的覆盖率。

(5)缺乏针对性的培训教材及培训讲师。目前只有新员工的安全教育培训教材和火工危险品培训教材,其他培训资料多来源于上级部门的各种临时性要求,缺乏体系化、针对性的培训教材。培训讲师大多根据以往惯例选择,尚未形成具有专业特长的讲师库。

(6)安全教育培训档案的规范性有待提高。

(7)安全教育培训效果较难评估。目前只是有主办单位和学员按照“授课内容”、“理论水平”、“知识面”、“课堂效果”、“培训效果”和授课讲师进行评价,未能体现学员学习的效果。

(8)对复工和变换工种员工、四新从业人员、相关方人员等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难以深入和控制。

(9)对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情况激励效果不明显。

4、改进措施和建议

(1)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以新员工“三级教育”为例,责任制中明确规定“三级教育”分别由安全培训教育主管部门、新员工所在部门、新员工所在班组按照培训内容和学时要求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只有严格落实了安全生产责任制,能做到“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才能有效地提高安全教育培训的水平。

(2)制定系统的、可操作的安全教育培训规划。构成体系化、标准化的安全教育培训体系,对基层单位逐步开展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提供具体的、流程式的指导。

(3)通过开展安全活动,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员安全意识。安全教育培训的目的是有效地减少人的不安全行为。自上而下的重视是培养良好安全意识的前提。

(4)实现人力资源信息的共享,实时掌握各类人员信息,尤其是临时工。安全教育管理部门可以要求用人部门在支付临时性工作人员工资前必须提供安全教育培训的相关书面记录。

(5)建立针对性的培训教材和讲师库。针对不同类别人员编写针对性的教材、试题库、评分标准等。针对不同的培训内容建立讲师库,将每年的安全考核优秀单位的领导和个人纳入讲师库,把好的经验和大家交流。另外可以将每次安全检查发现的问题和相应的整改建议汇总成册,编制《常见安全问题手册》作为全员培训的内容,对于基层单位的实用性比较强。

(6)完善培训记录。安全培训记录至少应该包括培训人员名单、培训课件、培训讲师;有考试的,应该包括样题和成绩单。教育档案应包括花名册、姓名、年龄、性别、工种、接受教育的种类、时间、考试方式、成绩以及考试卷、教学质量评价资料。可以通过制作标准的培训档案模板,避免各类人员的培训记录“五花八门”,做到只要有安全培训就有规范的记录。

(7)对培训效果进行有效的评估。衡量安全教育培训是否到位应该是员工在培训后是否有明知故犯的违章行为。只要发现了违章行为,就要求启动某一层级的安全教育培训,并留下书面记录,要有当事人的签字,形成闭环管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使用柯克帕特里克(Kirkpatrick)模型、层次分析法(AHP)等构建安全培训效果评估的指标体系,实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估。

(8)通过对基层单位统一格式化的要求,达到对有关人员的培训学时和内容的控制。国家及上级部门要求对班组长和班组安全员、复工和变换工种员工、“四新”(新工艺、新技术、使用新设备、新材料)从业人员及安全相关方进行安全教育培训,重点在基层单位,具体实施也在基层单位。考虑将安全教育培训纳入复工和变化工种员工及“四新”从业人员的岗位管理流程中,制作统一格式的安全教育培训记录表,并要求基层单位对当事人的培训是否合格做出结论。例如制作《班组长和班组安全员培训记录表》对培训的内容、学时,参加的人员及培训的情况进行记录,并将有关要求作为备注说明。

教育培训范文2

(一)以各级党校为干部教育培训的主阵地,抓好各类主体班次的培训工作

1.不断加大干部外派培训力度。大力实施“请进来”“走出去”战略,扩大干部教育培训面,提高培训实效。积极选派干部参加中央和国家机关部委培训117人次、参加省直属部门及地直部门调训1578人次,选派257名干部参加地委组织部调训。

2.积极开展基层干部教育培训。结合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干部队伍建设的实际,科学制定了《青河县2011~2015年干部教育培训规划》,明确了干部教育培训的总体目标、具体任务。根据地区工作要求,制定印发了《青河县加强和改进基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实施方案》,将干部培训工作纳入各单位领导班子综合考核评价工作中,明确要求各单位2013年通过各种培训方式完成全部人员的培训工作任务,累计培训时间不少于5天。

(二)以拓宽干部培训渠道为重点,积极探索推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新途径

针对仅仅依托各级党校为培训的主渠道已经不能满足干部教育工作要求的实际,青河县积极探索拓宽干部培训渠道,尽可能地满足干部日益增长的培训要求。2010年,我们又逐渐将讲坛活动的主讲人由各单位的人员转化为邀请、聘请疆内外专家到青河县授课,使全县各级干部在家门口就能听到较高水平的讲座。

(三)以严肃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纪律为重点,健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机制

为严肃培训纪律,青河县严格落实干部计划调训和点名调训制度,把未参加培训或培训时间达不到规定要求的干部作为重点调训对象,实行点名调训。将干部参加教育培训的学时、内容和在培训期间的政治表现、考核成绩、党性锻炼等情况记入干部日常档案管理的内容,并作为干部提拔使用和评优选先的重要依据,不断激发干部参加学习培训的积极性。

二、青河县干部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研析

(一)干部教育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够凸显

首先是对各级干部队伍的文化知识和能力素质结构缺乏系统的分析,存在教与学、学与用脱节的现象,对干部的培训需求缺乏分层、分类的科学分析。其次是教育培训的标准不够明确,对不同层次、同一层次不同岗位、不同分工的干部的教育培训标准要求区分不明显。

(二)干部教育培训的渠道、形式、内容相对比较单一

目前,干部教育培训主要是输送到各级党校进行政治理论培训,存在着“三重三轻”现象。(1)重理论、轻实践。县党校举办的绝大多数培训班,主要是进行课堂理论教学,缺少或很少开展课外实践活动。(2)重抽象、轻实例。教学培训中往往是就书论书;很少就工作实践进行案例分析。(3)重宣教、轻实效。枯燥的政治理论灌输多,关注学习实际效果少。培训渠道和内容的单一,难以满足培训目标需求的多样性,培训形式的单一使培训效率难以提高。

(三)干部教育培训约束激励机制乏力

一整套系统的、严格的、可操作的、针对干部教育培训的检查、督促、考核奖惩制度尚未形成。虽然干部在任期内有一定的培训要求,但是这一培训要求仅仅是泛指的,并没有明确的具体规定,使干部教育培训成了一项软任务。

(四)学员认识不够,工学矛盾问题突出

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基本上是组织部门牵头,组织具体抓,少数单位主要领导人也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以工作繁忙、人手短缺、经费紧张为由少安排或不安排人员参训,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严肃性;个别干部思想观念陈旧、安于现状,缺乏学习的自觉性,过分强调工学矛盾,不能把参加教育培训真正摆到应有的位置上。

三、对青河县干部教育培训创新的理性思考

(一)适应与时俱进的需求,创新干部教育培训内容

1.要着力加大培训思路创新。

根据干部的职业、年龄、学历层次、心理特点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一方面在组班方式上要体现针对性。要针对工作实际,采取按人员结构和知识需求两种分类方法组织班次开展培训。对不同层次的干部要分类别组织在一起进行集中培训,培训内容充分体现“按需施教”原则,即办学单位必须树立以学员为主的指导思想。在办班前要先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了解不同培训对象最想学什么,最缺什么,然后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调研选题进行充分细致的论证,使课程内容针对干部发展需要,分别实施培训,避免出现“上下一般粗、左右一个样”的一般化教学。

2.加大培训模式改革创新。

(1)坚持把培养能力和提升素质贯穿培训始终,以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为重点,不断更新现代知识培训课程;如党政机关干部,其工作岗位一般都比较重要,用宏观战略解决中观和微观层次问题的能力,对提高党政干部工作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2)根据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岗位干部的特点,因人而异,因岗而异,合理设计培训内容。对科级干部的培训,要突出“综合素质”的重点;对后备干部的培训,要突出“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重点;对少数民族干部、妇女干部和非中共党员干部的培训,要突出“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妇女观的教育”的重点;对一般干部的培训,要突出“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能力的学习”的重点。

(3)大力推行“三三制”培训模式。在培训模式上,采取“理论学习→实地调研→座谈讨论→演讲交流→总结提高”的教学模式,激发干部参加学习的内在积极性。积极开展自主选学,不断满足干部日益增长的多样性、个性化、高层次培训的需求。

(二)适应干部教育培训多样化的需求,创新教育培训方式

根据成人的认知规律,创新培训方式。干部培训方式要由单一的课堂授课辅导向多元化、灵活性的教学方式转变,增加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性,要变以教师为中心的培训方式为以学员为中心的活动方式,让教师围着学员转,突出培训对象在教育培训中的主体地位。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对象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并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实现教员与学员、学员与学员之间的信息共享,经验互补,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多开设一些“相互交流”“案例教学“”现场教学”“思维训练“”拓展训练”实际观摩等教学方法,做到“研讨、考察、实践、调查报告”相结合,让学员在轻松愉快的培训环境中总结经验,发现知识,开发潜能,提高素质。

(三)完善干部教育培训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建立干部培训学习备案及学习档案制度。按照《干部任用条例》和《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的规定,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对干部教育进行有效约束。培训与使用相结合要坚持做到“三不”原则:

(1)现职领导干部任职期内不按要求参加党校培训和其他培训的,一般不能连选连任;

(2)年轻干部未经党校脱产培训或培训不合格的,一般不能提拔使用;

(3)各级组织部门研究干部提拔任用时要上报干部参加培训情况,未经组织培训的,一般不能提拔。

(四)建立培训质量评估机制,确保培训效果

科学的培训评估是保证干部教育培训效果的重要前提,它有利于及时发现并改正培训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确保培训工作逐步实现科学化、效益化。首先要建立培训质量评估机制。教学质量评估制度是通过对干部培训的教学活动、教学方法、教学主体等与实际需求和预期目标的比较,评估出教学质量的优劣。其次要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有计划地引进高学历、高水平的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同时加大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在对他们进行理论更新的基础上,通过挂职锻炼、参与县委、政府重大调研课题研究等活动,增强他们的实践性,便于他们在教学中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

(五)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干部培训考核机制

教育培训范文3

摘要:

根据供电企业目前存在的内部培训问题,从抓好岗位胜任能力评价、开展结对帮扶、加强实战培训、树立学习标杆、发挥内训师作用、应用信息平台等方面,探索如何提高供电企业教育培训质量,切实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

供电企业;培训质量;综合素质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群众对供电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如何强化电力职工的综合素质,如何提高其业务水平显得日益紧迫。要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关键是做优做强教育培训工作,但是目前供电企业内部培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班组自主培训积极性不高、工学矛盾突出、员工技能水平参差不齐、年轻员工动手能力不足等。针对这些问题,以下结合有关案例,来探索如何提高供电企业的教育培训质量。

一、工作思路

按照“锻炼技能,提升素质;树立标杆,鼓励先进”的思路,以提升岗位胜任能力为切入点,积极开展送教送培工作,以练促考、以考促培,完善结对帮扶模式,常态化开展岗位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创建一流团队。

二、建议或做法

1.持续开展岗位胜任能力评价

一是按照“岗位大练兵、技能大比武”的思路,持续自主开展员工岗位练兵工作,通过普考、抽考等方式检验基层练兵质量。重点引导基层做好“自我培训”,常态化组织专业部门人员下基层检查,及时沟通协调解决培训问题。对于评价中发现的典型错误,将标准答案和作业流程拍摄成视频课件下发至各供电所,让基层员工更直观、更形象地学习。此外,结合每年上级下发的技能抽考计划,细化本局的培训方案,有针对性开展专业培训,采取本局选拔、局外邀请等多种形式组织优秀的师资力量进行指导,促使考生有效提高技能水平,提高抽考合格率。例如,台山供电局连续多年组织基层班组员工按照配电运行维护班、抄核收班、营业班三大类别进行岗位胜任能力普考,聘请兄弟单位内训师作为考评员,有效提升了基层员工的技能水平。经过连续几年的“以培促学、以考促学”,该局员工岗位胜任能力评价合格率从2013年的62%提升到2016年的89%,共有376名技能人员获得中级作业员及以上资格,占所有技能人员的88.1%。二是差异化应用岗位胜任能力评价结果。例如,台山供电局从2014年岗位胜任能力评价成绩排名前50名的人员中,择优提拔了22人担任供电所负责人以及专业部门一般管理岗位负责人,比例占了44%;共有18人在2014年度的个人绩效考核中获得A级(优秀),比例占了36%。对于岗位胜任能力评价排名前10%的员工,将作为派选代表参加上级技能比武的依据,以及作为下一步班组长以上管理人员调整的人选。对于连续两年在岗位胜任能力评价中成绩排名后10%的员工,组织他们与分管局领导“面对面”沟通,了解其日常培训情况,咨询其培训效果,听取其培训需求,并组织其与本班组内训师结对学习,强制性参加强化培训。通过以上结果的应用,带动基层员工积极参与各类评价和考试,主动参与培训,切实提高了其岗位胜任能力。

2.持续开展结对帮扶活动

一是将青年员工与老员工结成对子,由青年员工指导老员工计算机及生产系统基本操作技能,老员工指导年轻员工专业实操技能,帮助青老员工实现个人价值。二是组织技能薄弱人员与所属单位的班组内训师结对,签订师傅协议,由内训师对落后员工进行理论知识、实操技能培训,促进技能薄弱员工有效提高。根据薄弱人员的技能提升情况,以及上级抽考结果,对表现优秀、贡献较大的内训师进行通报表扬,并推荐其参加上级评先工作、外出交流学习等。三是组织近五年新进员工开展登杆作业、挂接地线、起立电杆等的实操培训,由经验丰富的内训师对其“十个规定动作”进行观摩指导,务求动作符合规范,提高年轻员工的基本技能。四是积极推行差异化培训,引导基层形成“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的良好氛围,推动员工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最终达到“向老员工、低效率员工要效益”的目标。

3.将“考证”与“实战”相结合

一是鼓励员工持高证、持多证。人事部门组织各基层单位编制《员工职业生涯规划表》并悬挂上墙,明确辖下员工近五年的发展规划。人事部门定期统计技术、技能人员的持证信息,提醒、督促相关人员及时参加考评,组织本局具有高级技能或职称的人员对符合报考条件的人员进行辅导和帮扶,鼓励低学历员工参加继续教育学历学习。将人才发展指标列入各单位每年的年度组织绩效和岗位责任书,要求各供电所及时做好基础薄弱人员的“本地化”帮扶,确保按时按质完成上级下达的晋升指标。二是开展形式多样的“实战式”培训。通过提供更多的现场锻炼机会,多措并举提高班组长、工作负责人、年轻员工的动手能力,积极向技术技能专家靠拢。将城区供电所中的一个运行维护班调整为检修班,专门负责开展设备消缺,把技能薄弱人员安排至检修班进行实战型的技能锻炼,定期轮换,以此提升他们的动手能力。

4.树立标杆典型

一是将优秀的技术技能专家树立为标杆典型,加强宣传,组织广大员工向标杆学习,营造“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二是组织技术技能尖子到管理优秀、科研发达的单位取经;邀请先进单位到本局交流,聘请专家学者开展授课培训,取长补短,提升队伍素质;三是将技术技能尖子与年轻员工结对参与企业科技创新项目,全面推进职工技术创新、管理创新。

5.多措并举发挥内训师的积极作用

一是系统梳理本单位师资库,结合实际划分为局层面内训师以及班组内训师,按照“一班组一内训师”的标准去配置,规范师资队伍,每年对表现优秀的内训师进行表彰奖励。二是通过举办内训师培训班,加强授课技巧培训,提升师资队伍综合素质。组织教练团队下基层巡回授课,进一步提高基层培训质量。三是鼓励内训师根据自身实际,结合员工需求,制作培训课件,向班组员工培训授课,这不仅使内训师的课件制作水平得以提高,而且在课件制作的过程中,业务知识也得以巩固,同时也在基层营造了一种主动学习、互相学习的氛围。四是将教育培训经费分解到各基层单位,赋予其培训自主权,推动培训模式转变,使各供电所和班组真正成为培训的责任主体。鼓励各层级内训师积极投身教育培训工作,支付一定的酬金,肯定其劳动成果。

6.充分应用各类信息平台

大力宣传“考速通”“掌上学院”“培评系统”等信息平台,组织基层员工应用信息平台开展自主学习,加强理论知识的培训和练习,合理利用班前班后会的时间,组织员工在线学习岗位相关课件,逐步培养员工通过信息平台自主学习的习惯,对学习中遇到不懂或不理解的,要求记录下来,将问题进行集中反馈,然后由班长或者内训师形成培训资料组织再培训。

三、结论

随着电网规模的日益扩大,以及智能电网等高新技术的应用,供电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因此,如何提高企业内部教育培训质量显得非常重要。本文从抓好岗位胜任能力评价、开展结对帮扶、加强实战培训、树立学习标杆、发挥内训师作用、应用信息平台等方面,对如何提高基层培训质量进行了积极探索,想方设法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以便更好地服务企业和广大用电客户。

作者:梁建煜 单位: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江门台山供电局

参考文献:

[1]李芝山.企业新员工入职培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探讨[J].中外企业家,2010,(Z3).

[2]仲田田,国.互联网时代下的企业员工培训[J].中外企业家,2016,(7).

[3]滕年勇.新形势下职工教育培训的创新与管理探究[J].科教文汇,2014,(4).

[4]徐莉.对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档案,2012,(2).

[5]封延君.职工继续教育———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有效途径[J].中国电力教育,2008,(24).

第二篇:企业职工教育培训思考

人才是企业兴衰之基,人才是企业发展之本。职工教育培训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旨在通过教育、培训的方式,不断提升职工素质,疏通企业育才渠道,为企业提供坚强人力支持,保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景。而企业人才的接续问题已成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当务之急,企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深谋远虑,努力探索,开展好职工教育培训,使企业在长期、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充分认清开展职工教育培训对企业发展的意义

认清开展职工教育培训对企业发展的意义,首先要清醒的认识到,在当今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人力资源的滞后将会成为企业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而教育培训作为一种有效途径,是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聪明才智,实现个人理想提供广阔平台,带动企业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有源之水。随着企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产品的更新,工艺的改进等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做好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已不单单是为企业输送高端人才,将逐渐演变成企业文化的一项内容,有助于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成为对外彰显企业品牌形象的重要标志。

二、当前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

(1)从企业内部管理来看,多少存在着企业对职工教育培训重视程度不够,力度不强,造成走过场的现象严重,甚至于有些企业以此当作职工休假、旅游的快速通道。看是皆大欢喜,实则是对企业和职工的不负责任。

(2)从职工自身需求来看,由于文化层次的区别,专业的不同,岗位需要的不同,许多职工对培训有抵触情绪,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3)从培训形式来看,基本上还是会议听、课堂讲、现场看的“老三样”,过于单调简单,没有创新性,提不起职工对学习的兴趣,起不到关键作用。

(4)从培训效果上看,由于培训期间措施不严,培训后的监督考核不严,对职工培训后达到一个什么标准不能跟踪落实,使得培训效果不明显,起不到真正提升职工素质的目的。

三、解决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存在问题的方法

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我认为企业作为具有主导作用的一方,应因地制宜,根据企业和职工需求,做到以下几点:

(1)强化管理,明确主体责任。企业要始终坚持人才强企战略,把人才培养放在人力资源各项业务工作的首位,重点抓好人才引进和激励政策的同时,坚决保证教育培训责任主体落实到人,培训内容要规范;要不断扩大培训工作覆盖面,可以按照“优秀人才优先培养、紧缺人才抓紧培养、骨干人才重点培养、后备人才超前培养”的工作思路,建立各类人才库,形成“培养一批、使用一批、储备一批”的良性人才循环机制,着力培养一支结构合理、梯次明确、规模适当、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人才队伍。同时要加大培训监督考核力度,建立培训考核专项机制,对培训重视程度不够、措施落实不到位、管理有空档、培训效果不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做到严肃问责。

(2)完善制度,紧跟发展实际。没有好制度的培训工作将会乱成一盘散沙,要结合企业实际,最大激发企业管理潜能,总结好的教育培训经验,建立健全一套适应企业的培训工作制度,形成“培养一批、使用一批、储备一批”的良性人才循环机制。同时要紧跟企业发展的需求,提前预控,超前准备,针对行业特点,进行精细划分,按照常规、专业、单项、特殊等类别制定详细培训单项制度,同时还要将职工教育、经历、培训等相关内容纳入到职工本人的人事档案。

(3)认识到位,把握培训内容。企业要结合不同岗位,在培训内容上下功夫,深入现场调研,把握企业动态,从思想、素质、技能、安全等各方面精编教案,满足企业培训需要,进一步增强教学吸引力和感染力。特别是对每年新招员工,学习内容包括企业概况、员工行为准则、劳动纪律、企业制度及管理规定、计划生育政策、贯标及体系运行、安全生产、质量管理、劳动合同等企业各方面知识。通过学习,使他们尽快掌握企业发展状况,做好心理调整,以便更好地明确自身专业和岗位定位,完成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换,实现自身和岗位的有效结合。同时要积极灌输一些企业文化内容,以及企业特有的一些沟通交流方式,使他们较快融入到企业大家庭中来。

(4)形式多样,确保培训效果。培训主要是抓人的工作,通过培训要让人变成企业所需要的人才,这才是培训效果的真正体现。企业要注重培训实效性,进一步改进培训方式,在讲授式教学基础上,根据培训内容灵活运用研讨式、案例式、模拟式等多种方法开展培训,结合企业发展实际,企业也可以搞集中课堂培训,也可以搞现场培训,也可以搞案例培训,还要针对所缺人才分专业、分阶段,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进行培训,与各高校、各专业培训机构强强联合,签订人才培育协议,分高层、中层和基层三个层次进行,不同的层次采取不同的培训方法,并形成与之配套的教育培训管理机制,开辟更为宽阔的途径,构建开放灵活及多元化的职业教育体系。

作者:赵雪峰 单位:兖矿东华建设有限公司

第三篇:企业干部教育培训铁路改革

在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要通过加强和完善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党的建设,使国有企业成为党和国家最可信赖的依靠力量,成为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决策部署的重要力量,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力量。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我国国有企业的光荣传统,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是我国国有企业的独特优势。党校作为党“培养执政骨干的学校”,承担着为领导干部补钙壮骨、立根固本的重要任务,是加强党对国有企业领导的重要途径和力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总体要求以来,北京铁路局党校就以主体班干部教育培训为抓手,不断加大党性教育和党的理论教育力度,进一步创新培训模式,逐步形成了“坚定理想信念、锤炼意志品质、强化作风养成、全面提升素质”的培训主题,为加强和完善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党的建设、不断深化铁路企业改革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加强党性教育,坚定理想信念,为铁路改革奠定坚实思想基础

指出:“应该认识到,坚强的党性是成为高素质领导干部的决定性条件。一个干部的党性强,即使其他素质有所欠缺,也比较好弥补;其他素质虽好,如果党性不强,就难当大任,如果丧失党性,甚至走向反面,那么其能力越强,负作用就越大。”缺乏坚强党性支撑的行动,是难以持久战胜各种风险和困难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和思想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撑和信念之源,是领导干部的看家本领。这一论述,深刻阐明了党性素质在党员干部素质全部内容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因此,理所当然地要把加强对党员干部的党性教育作为首要任务,这既是“党校姓党”原则的重要体现,也是党校办学的最大潜力和优势所在。围绕这一点,北京铁路局党校始终将“党性教育”模块放在首要位置,不断加大对原著和经典的导读、讲解,同时邀请高端的校外师资力量进行“充电”,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对中央精神、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重大工作部署的学习、研究和宣传。为了突出理想信念和党性教育特色,一方面,紧密围绕党的工作部署开展培训,坚持把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作为党建工作龙头任务,抓好“学”的基础,落实“做”的关键。另一方面,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党校姓党”的具体实现形式,积极实践如研读经典、升旗仪式、班前歌曲、课前分享、每日学习感言等模式,注意总结成功做法和经验,并用制度固定下来和坚持下去。通过党性培养,使铁路各级领导干部从政治上与中央保持一致,从理论上武装头脑,从实践上推进各项工作有序发展,从精神状态上凝聚党心、提振民心,为铁路改革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推进形势教育,创新改革思路,为铁路改革指明方向

铁路作为我国十分重要的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特别是在深化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推进铁路建设、增强企业自我发展能力等方面,面临极大挑战。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铁路各级领导干部只有认清形势并理清思路,迎难而上、开拓进取,才能带领广大干部职工开创企业发展新局面。因此,推进形势教育,让领导干部树立起“改革创新求发展”的意识,就成为党校培训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一是构建“形势任务”模块,明晰改革形势。面对新任务、新要求,北京铁路局党校本着“贴近企业实际、指导工作实践”的原则,设置了“形势任务”模块。通过开设“京铁大讲堂”,增设《国际形势与报告》《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开创铁路改革发展的新局面》等课程,邀请专家学者讲授新形势下党的政策方针以及国企改革发展理念。通过培训,使各级领导干部感受到市场的严峻和挑战,认识到与先进企业的差距,明晰“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现实,引导干部解决当前铁路工作面临的主要矛盾和实际问题。二是创新“形势教育”模式,理清改革思路。为了使形势教育深入人心,切实指导改革工作实践,北京铁路局党校大力创新培训模式,紧紧围绕铁路改革发展新形势和全局中心工作,特别是结合北京铁路局近期出台的一系列新政策、新制度和新措施展开研讨。针对领导干部中存在的依赖思想和创新意识不强的观念问题,我们创新性地开设了“转观念、闯市场、增效益”大班论坛,通过讨论,使各级干部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树立起“转变观念闯市场,改革创新求发展”的意识。在夯实理论基础的同时,引导各级领导干部大胆创新管理方法、大力开拓市场,为实现全局改革发展提供动力支撑。

三、加强作风建设,强化作风养成,为铁路改革提供动力支撑

同志曾说过,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干部是否具有优良的作风是我们事业成败的关键。因此,作风建设既是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迫切需要,也是深入推进铁路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北京铁路局“转观念、闯市场、增效益”的工作要求已经明确,要想做到抓落实、求实效,关键在于作风建设能否落到实处。因此,党校要充分发挥干部培训职能,培养领导干部良好的工作作风,切实增强领导干部的忧患意识、使命意识和进取意识,为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效益、实现创新发展”提供作风保障。针对在铁路发展中干部存在的“动力不足”问题,北京铁路局党校开设了《传承和弘扬铁路精神》《发扬三种精神,迎接市场挑战》等课程,大力弘扬“振奋、担当、创新”的精神,激励和鼓舞全局职工奋发图强、开拓前进。一是弘扬“振奋”的精神,其内涵实质就是一定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一定要有充分的信心,面对发展中的困难不回避矛盾、不绕着圈子走,始终保持工作的激情和昂扬的斗志,解决好“不想干”的问题。二是弘扬“担当”的精神,其内涵实质就是一定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在深入推进改革过程中不干就前进不了,干了也有可能出错,必须倡导敢于负责、敢闯敢试,解决好“不敢干”的问题。三是弘扬“创新”的精神,其内涵实质就是面对快速发展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增强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善于运用创新的理念和方法,解决好“不会干”的问题。

四、创新教学模式,全面提升能力,为铁路改革提供素质保障

在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党组织对国有企业选人用人的领导和把关作用不能变,着力培养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企业领导人员队伍。党校系统向来重视素质培养,并将其作为长期的教学目标,但在教学过程中普遍采用传统的讲授模式,长此以往会使学员产生意识疲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培训质量。因此,在实践中,北京铁路局党校注重借鉴和应用各种教学方法与培训理念,创新教学形式,大力推进教学改革,积极探索“研究式教学”的多种实现形式。一是科学设置研究主题,确保研究式教学的有效开展。研究主题的确定是研究式教学的灵魂和导向,也是教学活动能否成功开展的前提。最关键的是要把握“两头”,即上级的要求和基层的需求。对上,紧密围绕上级党委的中心工作和战略部署,紧贴组织部门的干部培训目标和总体计划安排,以提升领导干部的素质和能力为培训目标;对下,根据不同主体班次的培训对象层次和特点,贴近企业实际,发掘出领导干部广泛关注的可供研究的课题,使课题成果转化为教学专题,这样才能激发他们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确保研究式教学的有效开展。二是创新融合教学方法,全面提升领导干部的综合素质。研究式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是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能够贯彻研究性理念,无论案例式、答疑式、讨论式、模拟式、论坛式等,或者是不同的教学方法有机的融合,都可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为了提升培训效果,北京铁路局党校采用自学、专家解读、研讨交流、现场教学、素质拓展、情景模拟、庭审观摩、辩论比赛、参观考察、考试考评等形式,实现培训教学的形象化和全面化。通过开展研究式教学,全面提升管理人员的决策能力、领导水平、科学思维和道德修养等综合素质,真正培养造就“政治上靠得住、发展上有本事、干部职工信得过”的企业高级管理领导人员,为深化铁路改革奠定了坚实的能力素质保障。

作者:杜琳琳 单位:北京铁路局党校

第四篇:铁路企业职工教育培训改进

摘要: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教育培训工作在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效的职工教育培训能够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作为铁路企业的职工教育培训工作者,应适时改进现代铁路企业的职工教育培训模式,提高职工教育培训的成效,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推动铁路事业的良好发展。本文针对现代铁路企业职工教育培训模式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几点改进建议,以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铁路;职工;教育培训;模式;改进

0引言

现阶段,铁路已转型发展为相对技术密集型企业,这就对铁路企业的全体职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为此,职工教育培训必须结合时代的特点,积极调动职工参与教育培训活动的意愿,加快职工专业知识、实作技能以及综合素养的提升,从而为铁路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如何在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强化铁路职工的教育培训工作,已成为铁路职工教育培训工作迫切需要深思和研究的课题。

1现代铁路企业职工教育培训模式存在的不足

1.1教育培训效率偏低

铁路企业的整体运营涉及到了各个部门,所以铁路职工的教育培训涉及到的专业知识较多,是一个多层次、多内容的多级管理模式。职工的教育培训需要根据不同运营部门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培训规划。但从目前的教育培训状况来看,效率和质量偏低,缺乏明确的教育培训主导,存在多头管理的问题,无法统筹规划,阻碍了铁路职工教育培训的高效开展。

1.2缺少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内容

据相关调查表明,铁路企业的有些单位在制定职工教育培训计划前缺乏对本单位实际情况的规范化、系统性调查,存在随意性。负责组织实施职工教育培训的部门或领导没有深刻领悟和解读上级培训文件精神,甚至未经本路局或站段的细化、分解就组织教育培训活动,针对本单位职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哪些专业技能需要加强、哪些人员需要教育学习等情况没有详细的了解,无法准确把握培训目标,也就缺少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还有有的教育培训部门工作态度不认真,没有将更多的时间放在制定本阶段的培训计划上,重演以往的培训计划,极大地降低了培训的效果。

1.3培训意识薄弱

目前,有些铁路企业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存在“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实。一些领导没有深刻认识到职工教育培训的重要作用,过分注重生产实践中的安全、效益问题,缺乏必要的培训意识。虽然铁路总公司一直都在加大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力度,但具体贯彻落实到各级单位,实施的情况不容乐观。有些单位对职工的教育培训工作不重视,大部分都是在走形式,造成了大量教育培训资源的浪费,并且职工在教育培训的过程中未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严重制约了教育培训效果的提升。

2改进现代铁路企业职工教育培训模式的有效策略

2.1重视职工培训

①领导层面要强化领导管理层对职工培训的重视,加大职工培训的投入力度,包括师资力量、基础设施以及资金等方面。在人员配备方面,要尽量结合现场实际选用与现场专业相关的师资力量,以保障培训内容符合职工的岗位作业要求,提高职工培训的实效性,体现职工培训的重要价值。同时,还应将其纳入铁路企业职工教育长期的发展战略中,严格贯彻落实,为培养出更多的高水平、高素质人才服务,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提高。通过企业制定的职工培训计划以及实施,使职工感受到强烈的存在感,继而增强职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当前,职工培训教育已经被列为衡量一个企业的重要指标,其实行力度代表了企业对人才的重视度,因此铁路企业也应采取有效的保障措施加大职工培训教育所需的人力、物资、设备以及资金。②职工层面要充分重视及正确认识培训活动的意义,转变培训态度和行为,积极主动的适应和参与培训,努力通过培训来增强自身的综合能力和素养,从而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总之,企业为职工提供了生存发展空间,职工的作业行为影响着企业的发展,企业的发展和职工的进步是相互促进的,只有协调好二者的关系,才能实现个人成长和企业发展的共赢局面。

2.2结合职工具体情况,明确培训需求

培训需求分析是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必要的前期工作,只有结合职工的具体情况,明确培训需求,才能从本质上提高职工教育培训的效果。首先,铁路职工教育培训要真正落实单位领导带头组织,人力资源部门配合,培训部门实施的模式,切实提高各级职工的培训意识,使职工深刻认识到教育培训在提高自身知识技能和增强铁路企业实力方面的重要作用,让职工重视起教育培训。其次,充分了解员工对于培训的实质要求,需要将员工个人与相应的岗位相联系,做出科学、客观的需求分析,要求培训需求在满足员工个性化的发展要求的基础上,还要符合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以量化统计的方式收集不同学历、不同年龄、不同岗位员工所需培训的知识和技能内容。另外还要考虑当前及未来需要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等对职工知识技能的要求,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制定科学的培训内容,以此来提高职工教育培训的效果。

2.3优化培训方式

合理的培训方式是影响培训效果的重要因素,在开展铁路职工教育培训的过程中应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采用多元化的培训方式。可以在原有的培训方式的基础上,结合职工生产作业时间合理安排培训活动。第一,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形式。培训基地重点进行大规模的专项培训,其他培训则可以在现场一线进行。根据需要利用工余时间在站段、车间、班组和岗点进行分专业、分岗位的教育培训活动。第二,充分利用模块化教学考试系统,实现网络化的在岗培训。应不断完善各工种技能要求的培训考试题库及学习资料,方便职工网上练习,同时考试应实现网络远程评分、分析、评价,逐步形成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第三,采用网络教育、模拟实训、案例教育、实作演练等多种形式,根据铁路专业特点,按不同的岗位,分运输、客运、货运、机务、供电、工务、电务、通信、车辆等系统,提供各工种相关培训资料、课件、在线作业。

2.4构建科学的职工教育培训评估体系

铁路企业应采用与时俱进、动态灵活的培训机制,科学的职工教育培训体系包括需求分析、制定培训计划与内容、培训实施和评价反馈几个阶段,其中培训评估反馈环节是至关重要的部分,应在培训过程中分阶段进行考核和意见反馈,对于新出现的问题和建议,受训员工应及时反馈给培训组织人员,以调整培训内容及侧重点;培训组织和管理者对受训员工的考核成绩和反馈意见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可以根据培训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培训方案、培训计划以及培训方式等,以期达到理想的培训效果。另外,还要建立完善的考核激励机制,以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在制定培训计划的同时,设置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估方案来考核员工的培训效果。通过建立“培训、考核、实用、收入”的培训机制,加强员工对培训的重视,加大职工的危机感,调动员工学习的积极性,为铁路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促进铁路企业的稳步发展。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代铁路企业职工教育培训还存在教育培训效率偏低,缺少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意识薄弱等诸多问题,为了进一步提升职工的专业技能与工作能力,铁路教育培训部门应重视职工培训,结合职工具体情况,明确培训需求,构建科学的职工教育培训评估体系,切实提升培训效率和质量,促进职工的全面发展,为铁路企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作者:韩国俊 单位:太原铁路局太原北站

参考文献

[1]朱端豪.浅析现代铁路企业职工教育培训模式的改进与创新[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1,04:57+89.

[2]薛皓,袁云兵.现代化的铁路企业职工教育培训模式优化与创新[J].现代企业教育,2014,18:37-38.

[3]周青青.浅析矿区铁路职工教育培训的改进与创新[J].科学中国人,2015,26:294.

教育培训范文4

关键词:;“丽水之赞”;教育培训;资源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科技经济带来了比较严重的环境压力,资源枯竭,环境恶化,人与自然的关系越趋紧张。21世纪,改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全世界的共同任务和目标。我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也是负责任的大国,如何在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中找到平衡点,尤其是保护生态资源的发展模式,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面临的主要任务。党的召开以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期,新时期的新任务是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次表述,把“美丽”作为新的内容增加其中,就是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种呼应和要求,并进一步明确指出和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本要素和必然要求,即所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环境带给我们人类的财富是不可估量的。对于生态环境问题重视由来已久,早在2002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调研时说:“从长远的眼光看,丽水的资源优势是无价之宝。”而在2018年4月,在长江经济带座谈会上更是直接表扬了浙江省丽水市的一些想法和做法,主要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方面的探索,总书记给予肯定和表扬。按照国家部署,丽水市把“丽水之赞”的发展经验推广出去、复制发展。并着力加强所有致力于揭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以推动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政府、事业单位、企业等单位干部的培训工作。但是,从理论和实践工作来看,“丽水之赞”的继续教育培训是什么、怎么办等问题均不明晰,这里的核心逻辑是挖掘其中的培训资源,需从理论源头上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两山”重要思想的内容进行梳理,从实践的需求上对“丽水之赞”中丽水探索和实践的继续教育培训资源内容进行剖析。所以,本研究拟较为系统、全面地阐述“丽水之赞”的理论内容和实践意义,并进一步分析其中可为其他城市所推广的工作样板,进一步从“丽水之赞”中提炼可供继续教育培训使用的培训资源,增强“丽水之赞”的推广效果。

一、“丽水之赞”的基础条件分析

丽水市地处浙江省的西南部山区,市域1.73万平方公里,是浙江省陆地面积最大的地级市,其面积约占浙江省陆地面积的1/6。丽水的生态资源丰富,生态文明建设是浙江省的先行区和优势地区。在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期间,先后8次来到丽水视察工作,并寄语山城丽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丽水来说尤为如此”。丽水市之所以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思想的重要萌发地之一,其基础条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丽水是美不胜收的生态名城

丽水有着无与伦比的生态优势,素有“中国生态第一市”的美誉。山是江浙之巅,水是六江之源。长三角(江浙沪皖)最高的山在丽水,最清的水在丽水,最好的空气在丽水,瓯江、钱塘江、闽江、飞云江、灵江和福安江的源头都在丽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81.7%。2002年,同志首次到丽水,在视察了丽水生态资源后,他赞叹丽水:“秀山丽水、天生丽质”。这是丽水第一次以生态资源丰富获得总书记的赞赏,也是几届丽水市委市政府领导一任接着一任干,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实现绿色崛起的动力源泉。

(二)丽水是积淀深厚的文化名城

丽水是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地级市第一个民间艺术之乡,历史文化遗存丰富。蜚声中外的龙泉青瓷、龙泉宝剑、青田石雕被誉为“丽水三宝”。全市共有3项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龙泉青瓷、丽水木拱廊桥、遂昌班春劝农),18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建造了全世界最古老拱形水坝、首批世界排灌工程遗产的通济堰;还有50个部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158个部级传统村落,是华东地区古村落数量最多、风貌最完整的地区,被誉为“江南最后的秘境”。明代汤显祖曾任遂昌县令,在此期间创作了中国文学史上脍炙人口的《牡丹亭》,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三)丽水是人们心驰神往的旅游名城

丽水全域就是一个千姿百态的大花园,9个县(市、区)各具特色,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际休闲养生城市。全市有20家4A级以上的高等级景区,2725个美丽乡村镶嵌在绿水青山间,犹如一幅幅美丽的风景画。如诗如画的美丽风光,让各方游客趋之若鹜,这几年随着“高铁时代”的到来,游客呈现井喷式增长。可以说,这是一座自然风光秀美、人文底蕴深厚、充满活力、朝气蓬勃的城市。

二、“丽水之赞”的形成与发展

众所周知,在多个场合发表了一系列关于生态发展、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的重要讲话,这些真知灼见未能获得系统梳理,相关的实践和理论问题未能在一个整体的框架下进行分析。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做出“丽水之赞”后,为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整体性的框架。也正是基于此,笔者通过中国知网、Sci-enceDirect、Ebsco等数据库广泛收集“继续教育”“培训资源”“‘两山’重要思想”等方面的文献,在深度剖析“丽水之赞”的框架下进一步梳理关于生态发展、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的重要讲话,提炼和梳理“丽水之赞”的理论内涵。2002年,同志提出“尤为如此”的理念和要求之后,丽水市委、市政府统一思想,贯彻方针,充分考虑到丽水生态环境保护这个大前提、大基础,恰逢其时地提出了“生态立市”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思想,及时了《丽水市生态文明建设纲要(2008-2020)》,这也是全国地级市中最早公布的生态文明建设纲要。十余年来,丽水市始终根据生态文明发展纲要的要求,践行两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其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协调有序发展,开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境界、新高地、新局面。2018年4月26日,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对丽水15年来深入践行“八八战略”、12年来牢记“尤为如此”重要嘱托,探索实践“两山”转换通道,不断开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境界予以充分肯定,做出了“丽水之赞”。说:“浙江丽水市多年来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坚定不移保护绿水青山这个‘金饭碗’,努力把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为金山银山,生态环境质量、发展进程指数、农民收入增幅多年位居全省第一,实现了生态文明建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协同推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注重表达了丽水市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态文明建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协同发展,这其中的作用机制在于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在选择之中,找准方向,创造条件,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

三、“丽水之赞”背景下继续教育培训资源的开发

党的召开以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继续教育和生态发展特别是“两山”重要思想,明确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过程中,基于“丽水之赞”提炼丽水生态文明建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协同推进的丽水实践样板和挖掘继续教育培训的意义、目的、原则、运行模式等。在此基础上,结合“丽水之赞”实践情景,进一步探讨上述研究内容中继续教育培训资源的类型、内涵、意义、运用方法、课程开发等方面,进而为相关继续教育机构和政府部分提供操作借鉴和政策建议,以推进相关研究。

(一)“丽水之赞”的继续教育培训资源开发现状

“丽水之赞”既是对丽水既往选择道路、发展成绩和积累经验的肯定,也是对丽水今后发展要引领、示范全国绿色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因此,如何将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如何将强大的精神力量转为丽水发展的行动自觉、思想自觉、理念自觉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也是当前丽水市各方面应该认真考虑、通盘研究的重点,其中最重要的一方面必然离不开开展继续学习,继续教育和继续培训。然而,目前关于继续教育的资源问题存在不足之处,丽水市近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但在“丽水之赞”背景下,这些资源没有很好地转化成系统的专业的教学资源,特别是师资资源、平台资源、课程资源、合作资源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探讨“丽水之赞”的继续教育培训资源的另一方面是继续教育培训模式研究。当然,目前“丽水之赞”已开展了相关的继续教育培训,但是培训的力度不够,对于继续教育培训模式没有从意义、目的、原则、运行模式、资源利用等方面进行系统的剖析,也没有形成和相关高校、机构的联系,典型继续教育培训模式开展得不够。总之,“丽水之赞”中蕴含着丰富的继续教育培训资源,是推动“丽水之赞”工作样板有效推广和复制的重要保障,但是就目前现状来看,仍存在很多问题,且现有研究未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二)“丽水之赞”背景下继续教育培训资源挖掘的建议

如何为“两山干部”充分挖掘“丽水之赞”中的培训资源,首先需要明确两个核心概念,即继续教育和培训资源。通过概念的解释来挖掘其中的有效建议。首先,是大力发展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为生态文明建设培养更多的人才。“丽水之赞”为生态环境发展提供了一个成功的案例,值得全国范围内的学习和作为领导干部继续教育的重要素材。丽水是“两山”理论的重要起源地和实践地之一,同志提出的“尤为如此”是对丽水生态发展的要求,而十几年后的“丽水之赞”则是对发展成果的高度肯定。因此,丽水市要继续坚持不动摇的发展生态环境,同时,将发展的经验教训总结提炼,形成理论成果,继续教育领导干部,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打造一支“干”字当头领导干部队伍,以“丽水之干”担当“丽水之赞”,为全国领导干部竖起先锋榜样,提供教育培训的资源和人力优势,在全国范围内打开“两山”转化新通道,开创绿色发展新时代。其次,是积极拓展社会培训资源,依托“两山”理论,拓展培训市场,为丽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的专业人才,凝聚更多的发展共识。培训资源中最核心的三个方面内容为讲师(Coach)、课程(Course)和项目(Class),即3C,三者之间互相联系、相辅相成,能够实现积少成多的效应。“丽水之赞”为继续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首先培养了大批在实践中成长起来的领导干部,这些领导干部可以说是现成的讲师。其次,丽水市的成功就是丰富的教学资源,其他地市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借鉴,或者形成合作项目。如今是信息化引领的时代,丽水市想要开展继续教育培训就必须加快教育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基于丽水实际情况顶层设计教学,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的优势,基于电脑网页、手机APP等移动学习终端,同时充分发挥实践的教学机会,对创新取得成效的实地调研取经,或者形成视频教学资源,最终形成全覆盖的教学方式和模式,多方面深入展开继续教育培训。总之,的“丽水之赞”是对丽水过去几十年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和发展成就的充分肯定,是对200多万丽水人民的激励和鞭策。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丽水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思路、清晰了目标、把准了脉搏,是丽水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实践指南。诚然,总书记的“丽水之赞”也是做好丽水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要求和总体思路,无论哪个部门和哪个方面都应该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但是,怎么落实?如何做到“真落实”,却是我们面临的考验,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我们理解,方方面面都应该是不一样的,有差异的,有区别的,创造性地落实。就继续教育培训资源而言,总书记的“丽水之赞”是我们做好相关工作的重要精神力量、理论基础和资源宝库,我们只有认清形势,结合实际,认真做好相关工作,充分挖掘所有资源,高质量地开展继续教育培训工作,才能为丽水的“绿色发展”提供更多的人才智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教育培训范文5

关键词:新时期;地方党校;教育培训

一、新时期党校授课的需求导向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传的什么道,在党校的课堂上,传的是马克思主义大道,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道,这是党校教育培训的政治需求;授业,需要提升领导干部的业务知识和业务能力,还有一点很重要的是敬业精神,这个“业”是地方组织部门的重要要求;解惑,解答学员的疑惑则是满足了领导干部的个体需求。所以,党校教师传道受业解惑的前提是必须搞清楚传什么道,授什么业,解什么惑。

1.政治需求是总体方向。在报告中指出,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党的政治建设摆在了首位,党校是党的理论的重要阵地,是干部培训的主渠道,承担着为党员干部补钙壮骨、立根固本的重要任务,责任重大。党校需要旗帜鲜明的讲政治,讲政治具有原则性,是必须要做且不能做错的。党校课堂纪律严明,党校人不论是课堂上还是课堂外,不论是已发表的文章还是正在研究的论点都要坚持党校性党的原则。所有党校人在培训设计、教学实施、学员管理等环节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旗帜鲜明讲政治,这是党校办学第一位的要求,是党校姓党最重要的标志;也是党校对党员领导干部进行培训的政治要求,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方向,更是党校存在的意义。

2.组织需求是现实要求。地方党校教育培训需要结合中央大的方针政策、地方党委政府的各种战略问题和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实际问题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热点问题,这必然对地方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眼界、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期盼。所以,地方党校要突出主业主课,现时期使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扎实进头脑。这体现了干部教育培训组织需求共性的一面,它不以部分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各级各类党校、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领导干部都必须服从于这个需求。当然组织需求也有地方个性的一面,需要围绕各个地方发展战略,当地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开展教育培训,让学员更清晰地把握地方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

3.个体需求是自身期盼。学员在各自的岗位上和社会生活中都会产生一些疑惑,很多领导干部是带着问题来党校的,涉及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实际工作等多方面。他们希望在党校学习期间能够将这些问题解决,因此个体需求涉及到岗位和干部个体自身。一些地方党校会在学员名单确定之后,就发出通知,比如“三带来”。通过这样的问卷调查来了解将要来学习的学员的真正需求,以根据这些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回应学员的期盼。

二、新时期地方党校干部教育培训的特点

1.教育培训安排上突出主业主课。新时期,改革向纵深推进,发展面临多重转型,社会价值多元并存,网络对社会影响深入,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我们党面临较大的治国理政的考验,对于执政者来说同样面临着巨大的思想、能力和素质的考验。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成为党校主业主课是党的事业发展的必然的时代选择。新时期,我们的学员群体也有了较大的变化,他们的知识、能力、眼界和经验越来越丰富,但也面临多元价值社会氛围的影响。因此,地方党校需要围绕贯彻落实精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地方发展实践开展教育培训。党校在教育培训安排上需要突出主业主课,讲好主业主课,在理论教育和党校教育中地方党校必须具备无可竞争的优势。这就需要地方党校在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的基础上加强对基础理论和现实问题的深入研究,将观点说清楚,讲明白,且必须讲得令人信服。

2.教育培训内容上突出用学术讲政治。“用学术讲政治”是党校教师必须具备的一项内功,也是新时代对党校教师在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上提出的要求。首先是教师得知道什么是政治。当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涉及到方方面面,内容丰富,不论什么学科都需要广学、细学、深学,从中挖掘本专业相关专题的理论依据。教师首先需要知道中央、省市委各项决策,以及这些决策的来龙去脉,才可以在课堂上讲得明,当然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其次是要讲求纪律和规矩。明确指出:“学术探索无禁区不是绝对的,反对四项基本原则的言行,违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错误观点,无论公开还是私下里,在党校都是不允许的。”不仅是教师,党校全体教职工都需要讲政治,讲政治应该是党校人的基本政治素养。

3.教育培训对象上突出学员为主体的课堂。我们的党员领导干部在岗位实践中摸爬滚打,即有疑惑同时也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学员为主体的课堂可以让学员充分提出自己的疑惑,满足个性化需求,也可以将这些实践经验进行分享,做到教学相长、学学相长。因此,地方党校在教育培训上需采取多种形式的互动,比如各种讨论课、读书会、思想交流会、学员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等等。突出学员为主体的课堂能够让教师充分地了解学员所思所想,充分地调动学员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更有利于学员将所学化为所思所想后转化为实际行动。不论是讲授式的教师为主体的课堂还是互动为主的学员为主体的课堂,都需要满足政治、组织和个体三种需求。

三、党校教育培训适应新形势的举措

1.校园内突出环境感染力。党校不同于其他学校,也不同于其他的机关单位,党校校园的环境建设同样要突出学校“为人师表”以及干部教育的特点,同时更要突出“党校姓党”这一鲜明的政治特征。通过校园内部的环境建设让学员感受到党校的办学宗旨、价值准则和管理理念。从外部围墙标语、教室布置、电子显示屏内容等形式处处体现党校特点,突出党校阵地熔炉作用,营造一个处处能强化理想信念教育、科学理论武装、增强党性修养的校园氛围。这样的校园环境不仅对来进行培训的党员领导干部形成感染力,也有利于党校全体教职工增强党校人意识。同时对于举办对外培训的地方党校来说,对所有进入党校校园的个体和团队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增强党校党的思想理论宣传征地的作用,使得党校成为地方发展的思想保障。与此同时,通过硬件建设辅助特色校园文化的形成。

2.校园外构建合适的现场教学点。党性教育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从课程开发、结构安排、现场教学、党性分析等环节需要制度化、规范化的机制建设为牵头进行全面布局,精准发力。一是课程开发上,需要进行需求调查,建立课程开发更新机制,不断开发新专题并优化老专题。二是在党性教育的结构安排上,适当安排专题讲授、现场教学、实践活动、讨论、党性分析等环节,“听、看、论、思”使得党性教育真正触及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和灵魂。在学期最后开展党性分析,组织部门来人听取,逐步建立健全党性教育考核评价机制。三是整合区域力量打造合适的现场教学点。各个地方因其不同的区域文化,可以依据特色文化培育党性教育特色品牌。除了传统文化,还需要关注当代的鲜活榜样来感染、教育、启迪和引导学员努力做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四是在党性教育方面建议增加论和思的环节内容。听和看往往当时当地会使得学员很有触动。“论”和“思”则是结合“听”和“看”对己观照,这样的环节越少越不利于内化于行。党性教育需要精准发力,更多的环节和内容也有利于不同培训班次的需求,对于多次来党校进修的学员来说采取不同的形式开展党性教育也有了空间。

教育培训范文6

关键词:党员教育;党建工作;教育培训

在新形势下,党员教育培训工作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担负着艰巨的任务。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新的方式方法,巩固学习成果,筑牢思想防线,才能进一步提高党员的先进性,使党员不断增强四个意识,提升底线思维、战略思维、法治思维和创新思维,强化组织观念和法治观念,提高服务能力和履职能力,从而懂规矩、守纪律、明底线、知敬畏,带头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一、新形势下党员教育培训模式创新工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党员教育培训渠道较窄,缺乏多样性。在各级党组织的党员学习活动中,普遍都是念念通知、学学文件,党组织书记念、党员抄写,形式较落后,党员学习效果不佳。培训内容指导实际工作效果不明显,教育效果不明显。党员教育培训不同于一般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其自身的特定内容。分析以往一些单位的党员教育时效性不强的原因,其中很重要的几点就是内容设置单一、教育培训方式陈旧,从而导致党员对学习内容理解不深不透,学习兴趣乏味。此外,当前的党员教育培训成效考评机制较为单一,多以撰写心得体会、书面总结考核为主,存在个别党组织未设置考评机制的现象,从而导致教育培训活动侧重于形式,培训完成即可,没有充分考虑到学习成效的问题。考核是促进培训学习成效的利器,学习效果也只有在服务群众和服务基层中才能检验真实的效果。因此,建立科学的党员教育培训考评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一件事。

二、新形势下党员教育培训模式创新的意义

党委书记应落实主体责任,切实加强各级党组织的领导,落实党员教育培训经费,强化党员教育阵地建设,为党员教育提供组织保证。党委书记以推动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为目的,结合工作实际,于每年年初逐级制定党员教育培训工作实施方案,基层党支部按照上级党组织实施方案,结合党支部工作实际制定“”、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安排,结合党员队伍思想工作实际,制定操作性和针对性强的教育培训计划,建立健全教育培训制度,确保教育培训计划落到实处。在制定党员教育培训计划时,应坚持将理想信念教育与能力建设贯穿始终。把增强党性、提高素质作为第一任务,融入党的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广大党员,引导党员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不断增强党性,提高能力。开展党员的教育培训工作,是各级党组织培训计划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既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全面学习落实贯彻党员的精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一项重要任务。各级党组织及全体参训党员应高度重视,服从大局,协调好部门工作和个人事项,保证按时参加培训,无特殊情况尽量不要请假。

三、新形势下党员教育培训模式创新的建议

1.打破传统教育模式,拓宽党员教育培训渠道

集中培训渠道。坚持集中培训与经常性教育统筹协调。把集中培训作为党员教育培训的重要方式,坚定不移地抓好抓实;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抓好党员经常性教育,把党员享有接受教育培训的权利与履行学习的义务落到实处。坚持党员培训与党员实际工作岗位有机结合。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按照党员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确定教育培训内容,切实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网络渠道。党员教育的学习形式可在政治理论学习的基础之上,增加观看视频等。伴随着无线网络技术和移动设备的高速发展,手机越来越智能化,其便捷、智能的特征,逐渐改变着人类的学习和生活方式。视频学习资源可以提高学习者的注意力,优化学习效果。例如观看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感动中国人物先进事迹,组织党员观看大型纪录片《百年潮•中国梦》《永远在路上》《榜样》等先进事迹视频。在党员集中学习时,党支部工作者可提前从网站上下载,集中学习时播放,可以很好地增加学习者的兴趣;在党员自学时,党支部工作者可将视频通过网络传输至各位党员手机终端或电脑终端以方便其收看学习。特别在现今无线WI-FI的覆盖面的不断扩大,党员在拥有了使用手机进行视频学习条件的基础上,观看视频学习显得尤为方便。另外下载或制作党建知识微课进行学习也是不错的学习方式方法,互联网时代,教育技术日新月异,在线教育领域不断扩大,党建微课的兴起是紧跟教育前沿的一种进步。根据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基层党组织的调查,高校中的各级党组织已开始着力从制作党的知识微课方面开展实践,微课在基层党组织建设中的运用已成为重要的学习途径。实践活动渠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外出学习参观也是提高党员的党性,增进党员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增强党组织凝聚力的有力措施。例如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史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展览等,追寻红色足迹,铭记历史;各类讲座和报告会中诚邀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作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汇聚实现中国梦正能量报告会,邀请优秀宣讲人员宣讲解读党的精神等。拓宽党员教育培训途径,着力点在于使其正确把握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的深刻内涵、精神实质,掌握科学理论的立场、观点、方法,并且在将理论成果转化成工作的指南针。

2.线上线下相结合,丰富党员教育培训形式

探索建立教育培训党员工作新机制,提高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培训可采取党校集中理论培训和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网络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即线上培训及线下培训相结合。线下培训:内容应以原原本本读原著、悟原理为基准,例如学习《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为基本教材,学习基础知识。线上培训: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观看专题辅导视频,上级党组织制作学习答题,党员学习后通过参加网络答题测试学习成效。综合运用测评、课堂讲授、经验介绍、交流研讨、观看专题片等多种形式开展学习培训,以理论延伸、实践拓展来丰富和深化培训内容。在新时代应充分利用网络媒体技术,在教育形式上积极借鉴网络教育发展的成果,采取思维建构法、翻转课堂法、协作探讨法等形式,借助多媒体教育用具,借鉴成熟的网络软件,如建立党员学习微信群、qq群等,搭建互动社区,党员可在互动社区内进行学习研讨交流、心得体会的抒发,彻底打破空间限制,完成相应学习内容。参训期间,参训的党员在党支部书记组织下进行一次主题研讨,集中进行或由党支部书记在参训平台上发起主题帖进行。例如:参训学员在“我的学习—党支部研讨”版块开展讨论,每人至少发帖2条,还可在“互动社区”中开展论坛版块,参训党员可在“我的学习—项目论坛”版块与全体党员进行交流研讨,分享学习成果。另外,还可通过国家认可的主题教育网站,学习最新党建实事、观看最新党员报道;各级党组织可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搭建“两微一端”等网络新媒体党员教育平台,即党建微信公众号、党建APP;各级党组织还可根据自身实际,搭建特色党员微信平台,党员可通过扫描二维码进入平台中,实名注册并绑定手机号码登录平台,平台中可包括头条新闻、要闻、党组织工作信息、“两学一做”、党员风采、互动广场、课程学习、交流研讨、专题辅导、成果撰写、在线考试、党费计算等一系列内容。有能力的党组织还可开通网络党校,除包含以上学习模块外,还可以增设专家工作室栏目,设立专家答疑与专题研讨区,参训党员可直接向专家咨询问题、申请学习案例资源,并与全国同行进行广泛的交流互动。在培训期间,专家工作室于培训中定期围绕学员普遍关注的问题开展多次直播答疑活动。学员根据自身学习需要,自主选择进入专家工作室参与交流互动、直播答疑等专题辅导活动。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培训都要根据各级党组织实际、结合各级党组织特点进行分类指导,不能照搬、照抄、照套,要切实从工作实际出发,找准切合点,灵活多样、讲求实效,切实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确保普通党员们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对于线下培训或者线上的网络培训各级党组织要集中力量,统一组织,确保人员到位、时间把控、内容翔实、任务具体四落实。

3.建立合理科学的党员教育培训考核评价机制

考核评估是检验党员教育培训成效的关键环节,合理科学地建立党员教育培训考核评价也是一种激励手段,同时有利于上级党组织对党员教育过程进行监督,可以有效地提升党员的学习积极性和责任感。上级党组织在每次培训后期,参训党员结合培训内容,立足支部实际工作,围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严格组织生活等重点内容撰写研修成果,在网络学习平台提交。撰写要求要做到主题鲜明、语言通顺、条理清晰、结构完整、逻辑严谨。制定考核要求,如党员每年培训不能少于32学时,线上交流研讨发言至少2条,撰写学习体会1篇,在线考试1次,结果必须达到70分及以上等。培训结束后,完成各培训环节考核要求、考试成绩70分及以上的培训党员可以进入线上“教学服务-电子证书”栏目在线打印“结业证书”。可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党员学习教育培训登记表,表中包含学习时间、学习主题、学习内容、学习类别、个人总结、总学时等内容。该表可于每年的1月1日起开始填写,每年12月20日收取,党员签字,党支部书记把关审核进行签字后上交上级党组织审核存档。党员教育的培训考核除落实结果性考核更应该注重过程性考核。还应将党员教育培训纳入党员组织生活会、党员民主评议考核中,党员在每半年召开一次的党员组织生活会上与年终的党员民主测评中说明学习培训成效,党员在自评和互评中可相互监督。

参考文献

[1]颜武,齐德琼.系统化整合党建资源全媒体服务党员教育[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4(11):17-20.

[2]薛冰.新形势下干部教育培训模式的变革与创新[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4(S1):17-19.

教育培训范文7

关键词:“互联网+”;信息技术;教育培训;教育新生态

目前,新一代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使教育领域与其他技术有了更多的融合,中国的教育转型和教育现代化建设也因此找到了新的发展和改革方向。互联网与教育相结合的价值在于推动传统教育发展和制度的变革,在开放的教育理念之下,寻求知识经济时代教育以来的教育培训变革的新方向。在“互联网+”背景下,在教育培训领域改革创新发展中,如何在新的教育培训理念、模式下合理利用新技术,采用新手段、新模式,如何让“互联网+”推动教育培训行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如何通过“互联网+”优化教育培训中的办学机制、运行模式和学习方式,如何实现“互联网+”时代教育培训的改革发展,这些都需要我们重新思考。为了应对“互联网+”时代对教育培训带来的冲击,需要有战略发展的眼光提前规划布局,探索“互联网+”教育培训的新形态、发展方向和实施路径。

1改进传统课堂的教与学

1.1基于VR的临场化培训

教育培训临场化,可解释为教育培训的实施场所突破传统教室的局限性,进入一个真实的现场或虚拟的现场,从而使教育培训场景与真实的工作场景相一致或高度相似,从而减少知识技能从课堂掌握到实践应用的障碍,促进知识与技能到绩效的转换,使培训学员在集中注意力的同时,提升学习效果。利用目前正在不断探索和发展的VR、AR技术,为培训学员创建一个虚拟的学习环境,更加逼近真实的课堂环境,增强学员的临场感。随着VR这一新技术在教育行业的逐渐兴起,许多教育培训人员对其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VR教育市场已经发展起来,首先从学校、语言培训机构开始,教育公司、出版机构等也逐渐加入其中。当然我们目前也能看到VR技术的难点主要体现在VR教育软件和培训教学内容的开发,特别是对原有教学模式的更新和再创作上。

1.2移动混合学习

移动混合是随着移动设备和技术的发展,将原有的传统线下学习与线上学习结合起来,开始体现出移动的特征,将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相互结合起来,打破了原有传统课堂学习在时间、空间上的界限,提高培训效率、缩短培训周期、节约培训成本也是移动混合培训所想要达到的效果。而移动培训主要涉及到的是相应的移动学习设备、移动学习平台。企业在移动学习培训过程中,培训系统以企业内部员工为中心,为解决企业内部员工难于集中或者集中成本高的培训特点,由企业管理者自主定制开发课程,员工通过移动终端设备实现视频课程培训,另外通过系统的数据分析功能,也能及时为培训管理员和个人提供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的分析。将传统方式下的面对面培训和线上移动培训相结合的这种方式,实现了企业与员工的共同发展、双赢发展。

1.3跨区域协同研究

新一代互联网技术最明显的优势体现在突破时间、主体范围、空间等的限制,更好地促进了区域间和跨区域的优势资源共享,带动区域内外教育资源的均衡协调发展。想要解决学校管理上的困境以及数据互联和资源共享的问题,就需要提出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模式、策略,有效地推动区域统筹。在“互联网+”背景下,企业培训能够充分利用本部培训资源优势,并且通过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跨区域员工培训,使参训员工专业岗位知识技能与职业态度得到提高。而在教师培训方面,每个基础教育协同发展共同体由各地区学校组成,各地建联盟校,中小学、职业学校、高等院校等开展校际合作交流活动,提升跨区域协同地区学校教学培训水平,互派中小学骨干教师、职业院校教师和管理人员进行工作交流和在岗培训,在课程建设、资源共享等方面进行交流与合作,共享教育培训资源,共同打造优秀培训师队伍建设。

2优化培训过程管理服务

2.1培训需求识别精准化

培训的精准化首先体现在对培训学员需求的精准分析,教育培训目标定位的起点是培训对象的学习与发展需求。教育培训需求分析是指在规划与设计培训项目之前,不仅需要一些教育培训一线的培训工作者,更需要专业的教育培训师队伍,通过接受系统专业的训练,能够胜任开发与管理培训项目、监测与评估培训质量等专业培训工作。通过前期调研的每位学员的实际需求,并将学员实际情况反馈给培训者,使培训更具针对性。能够做到注重培训学员自主选择培训内容,满足个性化、差别化的培训需求,不断适应新形势下不同学习者对不同方面的培训需求。其次需要对培训效果进行精准化评估,通过培训结束后的评估反馈、学习效果测试及后期跟踪等环节,深入全面地了解学员的培训效果,建立系统的、科学的质量评估办法和评估指标体系,全面掌握学员学习效果和培训工作的成效与不足,为进一步提高教育培训工作水平打下一定的基础。

2.2基于AI的多元化助学

“AI+教育”是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与发展,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提升了教育培训的智能性、动态性,利用新的技术优势来拓展教育边界。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下,各企业正在不断研发出各类教育智能产品,能够理解培训学员周围的教学环境,从而根据教学环境的变化做出适时、恰当的调整。人工智能能够在教育领域大有所为之处,目前能看到的有自动批改作业、拍照搜题的在线答疑、语音识别测评等。目前的人工智能技术利用其强大的计算能力、存储能力和大数据处理能力,依托于AI技术在教育培训领域中的应用,如基于语音识别技术的语音教学、基于图像识别技术的智能评卷等,也正在改变着传统教育培训模式与形式,推动着教育培训自身的不断创新,在解决教育资源不均、提高教育效率和教学质量、提供个性化精准化教学、优化教育评价系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利用“AI+教育”可以为培训者实现定制化教育内容和精准培训服务,帮助培训者批改作业、与学习者交流,促进其个性化学习。

3优化教育、科研资源配置

3.1培训需求、资源众筹

众筹这一词,原指企业或有创意的个人以互联网平台为载体,面向社会公众,聚合社会资本、智力等资源的融资模式。当前,将“众筹”的理念引入到教育培训领域,通过发起人、跟投人、平台共同筹资。众筹的投资者主要利用互联网,以捐赠或者以获得有偿回报的方式来提供资金支持,支持特定的需求人群完成特定目标。众筹培训改变了原来的培训的组织与管理模式,其中包括课程资源开发众筹、培训课程实施众筹等,当审核通过的项目将上线作为培训资源,众筹项目成功即进入启动阶段。基于互联网发展的时代,教师培训课程供给模式变革,需要以各大学校及其教师参与为基础,实现大众支持的课程供给、教师培训课程资源众筹也是一项新趋势。

3.2培训资源精准推送

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培训资源推送是培训学员在学习活动中获取所需资源的一种机制,即个性化的资源推送服务。在大数据时代,网络信息数量庞大、资源丰富,导致学习者在短时间内很难找到真正需要的学习资源,这样就很可能导致学习者学习效率降低,学习效果不佳。因此,针对不同教师学员的学习需求和学习兴趣,从学习资源库中选取可以满足教师学员需求的学习资源,个性化地精准推送,能够满足个别培训者的个性化、多样化、差异化的学习方式,适时适当地为其推送学习资源,也能将其学习过程中产生和发现的优秀资源适时地推送出去,使更多的培训者受益。这样既减少了每个学习者重复搜索资源的劳动,又为培训平台和培训机构减轻了开发资源的负担。个性化智能推送不仅按需推送资源,而且可以按需推送活动、服务、工具和人际资源等。

4创新教育培训发展形态

4.1基于社交的社群化培训

社群化学习是由有共同的兴趣、任务或需求的人,有组织性、有协作性、有交互性地组成的一个小型学习社群。社群化培训能够帮助企业或培训机构发掘和整理学习者存在于个人头脑中的、非结构性的、难以通过语言文字外显化的隐形知识,这些隐形知识是知识创新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与传统培训的形式相比,这种社群化学习模式具有学习效果良好、学习成本较低、覆盖面更广等特点。这种小型社交型学习组织促进了社群成员间的协作交流,并通过讨论、分享、矛盾解决等方式将学习者的隐形知识逐渐引导出来,使得隐性知识显性化,实现个体和群体的知识建构。社群化学习打破了部门壁垒,冲破时间和空间的障碍,加速信息交流速度,使沟通更顺畅,这种培训模式使得企业中跨部门信息能够更加快速地流动。社群化学习帮助教育培训构建互联网化的学习型组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能帮助培训过程快速向学习型组织转型。“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社群化学习将连接人与人、思想与思想,为培训学习创造无限可能性,每个个体都是互联网上的一个小分子,社群化培训将人与人、思想与思想连接起来,为学员培训学习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

4.2培训价值链扁平化

价值链就是一系列创造价值的活动,一般用来指企业内部各部门或者行业内部多个企业合作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在教育培训领域,根据学员的需求不同,向学员提供的服务产品不同,价值链也就不同,不同的网络教育市场也呈现出不同的价值链。从网络教育的价值创造过程来看,整个网络教育价值链的整体框架都包括了网络培训资源提供、网络教育培训服务运营等一系列环节。培训价值链扁平化是一种培训领域操作模式,根据培训机构、企业自身的条件,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信息技术,最大程度地简化培训链条过程,从而实现培训机构、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企业的营运效率,显现企业的成本优势。培训价值链扁平化能够减少培训机构和企业由于中间环节太多而导致的信息失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信息的畅通性,降低企业的成本,优化原有的供应链,促进供应链向价值链的转变,进而实现培训过程的可持续发展。

5小结

教育培训是基于理念、能力和技术提升的服务活动,“互联网+教育培训”也是一个逐步变革的过程,要通过利用互联网等技术来实现培训活动的价值创造和效益创造,创造出新的教育培训业务流程、新的教育培训形态、新的教育培训业务生态。利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出新的教育培训生态模式,从而改进教与学、优化教育培训管理服务、创新教育培训发展形态等,促进“互联网+教育培训”的创新性转型和全局性发展。

参考文献:

[1]余胜泉,王阿习.“互联网+教育”的变革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社,2016(10).

[2]陈丽.“互联网+教育”的创新本质与变革趋势[J].远程教育杂志,2016(08).

[3]余胜泉,汪晓凤.“互联网+”时代的教育供给转型与变革[J].开放教育研究,2017(02).

[4]张岩.“互联网+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6(02).

[5]张巧文.基于“互联网+”的“双师教学”模式在乡村教师培训中的运用[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7(05).

教育培训范文8

(一)农民教育培训参与主体多,资源利用效率不高

目前,甘肃省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主要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教育、科技、发展和改革、财政、扶贫开发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相关工作。但是,在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开展中,各级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具体负责的培训任务由乡(镇)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动员和组织农民参加教育培训,资金和资源投入分散,培训的次数多,内容和形式多样,占用农民的生产经营时间多,影响农业生产,农民疲于应付,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教育培训的资源利用率低。

(二)监督检查机制不健全,农民教育培训效果不明显

甘肃省区域产业发展差异大,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均衡,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高低差别大,各地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视程度不一样。所以,在开展教育培训过程中,缺乏完善的监督检查机制,有些行政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对教育培训工作敷衍了事,流于形式,信息不公开,培训过程和资金使用监管不力,存在教育培训资金使用效率不高、培训效果不明显的问题。

(三)教育培训机构基础条件差,职业教育职能发挥不足

目前,甘肃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发展相对发达地区滞后,大量的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主要依靠各级农广校、农技推广部门和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具体实施,基础条件相对差,设备落后,师资力量有限,教育培训内容和当地产业发展结合的不够紧密,生产实践指导性不强,对农民教育培训缺乏吸引力,农民积极性难以调动。同时,缺乏政府的统筹协调,县级职教中心和农业职业院校的教育培训职能未能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助推地方产业发展的积极性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产教融合不突出。

二、甘肃省农民教育培训的对策与建议

(一)明确参与主体职责,全方位提升农民教育培训水平

根据《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决定的实施意见》,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整合各类教育培训资源,优化和提升农民教育培训水平。农民培训主要由中高职院校承担,其他培训机构承担一部分劳动力转移培训。同时,要明确各级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按照培训目标由相关政府主管部门实行分类培训,主要由教育、农牧、人社三部门主体管理推动,减少培训内容重复与缺位,保证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有序开展。

1.教育部门的培训要以农村职业教育和新生代职业农民培育为主。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的通知》(教职成厅〔2014〕1号)精神,依托涉农中高职院校、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和农村社区学习中心,进行新生代职业农民培育,侧重推进农民职业化。重点教育培训对象是农村初高中毕业的“两后生”、中青年农业从业者、复转军人、返乡农民工等,通过弹性学历教育,使他们成为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服务及农业生产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技术骨干,成长为新型职业农民。

2.农牧部门的培训要以现有职业农民技术提升与现有农村成人实用技术推广为主。依托各级农广校、农技中心、农业中高职院校,针对各地产业发展中的共性问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短期技能培训、技术咨询与指导,侧重推进农业产业化。重点教育培训对象是专业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农产品经纪人、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农村基层干部和乡镇驻村干部等,通过生产、经营、管理技术技能培训,使他们更好地在农业产业链上的生产、流通和消费三大领域提供产品和服务,成为现代农业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培育富民特色产业、开发“绿色”产品的领跑者。

3.人社部门的培训要以农村劳动力向城市非农产业转移培训为主。依托各级各类专业对口的中高职院校和培训机构,进行非农化农民工岗前和在岗培训,侧重推进农民工非农岗位转移就业。重点教育培训对象是愿意从事非农产业的中青年和非农在岗人员,通过一至六个月的中短期工业或服务业技能培训,获得岗位技能鉴定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准入在企业直接上岗或创办小微企业,成为新型工业化的助推者。

4.扶贫、科技、文化、卫计、司法等部门的培训形式以集会发放书籍、资料、咨询、科普宣传为主,不再搞专项的中短期培训。针对特殊群体(如残疾人)的培训,由相应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依托专业对口的中高职院校和培训机构,以精准到特殊群体人的岗位技能资格证和职业资格证的中短期培训为主,培训后可以在企业直接上岗或创办小微企业。

(二)创新运行机制,提高农民教育培训效果

科学编制全省各级各类农民教育培训规划和年度计划,有序、有效地开展工作。同时,借鉴国外和发达省份的先进经验,研究出台甘肃省农民教育培训政府购买“服务”的运行机制和实施办法,以教育培训“代金券”的形式将政府教育培训主管部门、教育培训机构、教育培训对象和内容等有效衔接起来,政府凭券购买“服务”,农民领券、交券参加教育培训,教育培训机构凭券申请拨付培训经费。通过这种机制,农民能够根据自己生产经营特长及从业需要自愿参加教育培训,培训机构按照农民的实际技能需要分类、分级、分班开展教育培训,政府主管部门能更好地监督和管理,提升农民教育培训的质量。

(三)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有效推动农民教育培训工作

各级政府应该成立“一把手”农民教育培训提升与劳动力转移领导小组,督查培训提升与转移中的政策落实情况,协调财政合理拨款,注重发挥中高职院校教育培训的优势作用,协同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农民职业化,共同推动农村职业教育与“三农”良性互动发展。省级财政部门应科学制定各部门、各行业培训经费的标准,强化监管和效果评估,将培训经费直接下拨农牧、人社、教育三部门统筹使用,其中新生代职业农民系统学历培训费用由教育部门统筹,农民技术提升和创办农业企业短期培训费用由农牧部门统筹,非农产业转移培训经费由人社部门统筹,其他部门不能以农民教育培训项目申报经费。设立专项经费用于进一步改善培训机构的办学条件、增添教学设备和师资队伍的建设等用途,实行专款专用,避免截留、挪用。

(四)健全监督检查工作机制,提高农民教育培训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