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堂构建(9篇)

中学语文课堂构建(9篇)

第一篇: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

摘要:

当前,学生中普遍存在厌学现象,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实在太苦了。其苦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学习生活枯燥单调,上课没有乐趣;语文课也索然无味,缺乏美感。应运而生的就是要把这“苦”课堂变为乐土。

关键词:

厌学现象;增添美感;创造美感

生活是多彩的,语文学习也应该是色彩斑斓的。让学习生动起来,那是教育的艺术,也是艺术的教育。可是当前,学生中普遍存在厌学现象,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实在太苦了。其苦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学习生活枯燥单调,上课没有乐趣;语文课也索然无味,缺乏美感。应运而生的就是要把这“苦”课堂变为乐土。乐从何来?乐生于情,情源于境,我觉得将娱乐兴趣注入语文课堂就是让语文学习生动起来的一条良好途径。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会有美的感受。

一、充分发挥语文娱乐教学在课堂中的运用,增添美感

1.巧妙利用“综合性学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它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恰当运用一些游戏形式,如成语接龙、演讲赛、辩论会、小组赛等,十分有利于激起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新课程带来的研究性学习,虽然不一定要采用具体的游戏形式,但娱乐教学可以给中学生以全新的学习方式,不失为一种更高层次的游戏形式。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马的世界》中,就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示各种图片的形式,让学生看图说话。不仅了解了历史上与传说的名马,而且有关马的故事更是难以忘怀,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活力,使其爱上语文。

2.抓住关键词句,诱导学生想象

文章都是运用语言把人物形象或生活画面具体而生动地描述出来的。因此,抓住表达思想内容的关键的字、词、句,一方面可以有利于揭示文中丰富的思想内容,使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分析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可以给学生的合理想象提供依据,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学生每每读到“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总是会哈哈大笑起来,于是,我便提问学生发笑的原因。有学生就会告诉我“拗”这个词太有趣了,并且还“拗”起自己的脖子来。我于是抓住这个契机,激发学生再接着想象老先生的神情。课堂气氛一下活跃起来,学生都积极地举手讲述自己脑海里的“先生”。《社戏》一文,写到月夜行船的美景,就可以充分让学生感受到清香夹杂在空气中扑面吹来,嗅觉和触觉相交融,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清香”“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歌吹”。语文课不仅有声有色,而且更有“味道”了。

3.在游戏中使语文学以致用

如果在游戏中能将学生学习到的东西在实际生活中马上应用,会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与兴趣。如果举行“游戏”时,将学习目标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设计活动是“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等。在具体操作时可以将学习目标和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相联系,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共同讨论。这样,学生在自己的学习生活、社会生活甚至情感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都能得到解决,学生就不会再把语文孤立成冷冰冰的字词句,而视其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朋友。

二、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平台展示美,激发学习兴趣

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它的形象具有间接性,给欣赏者带来诸多不便,而电教媒体的运用,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加快了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1.在视觉、听觉中感受美,体验美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积极构建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平台,拓展学生学习和创造的空间,支持和丰富语文综合性学习。充分利用综合化的现代多媒体辅助教学,调动学生运用多种感官接受信息。在这个教学模式中,教师作为信息的提供者,通过对语言组织文字、图形、图象、声音、动画、动态三维模型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编写教学课件、创设学习情境;学生则通过浏览器以主动探索的方式学习,从而在与外界交互的活动中来获得与建构新的知识。比如,上《美“挑战者”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前,让学生从网上下载,补充一些资料,让学生看一些图片如航天飞机外形、熊熊的火球,坠毁时的火焰,麦考利夫的照片等,以加强直观效果,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又如,在学习《苏州园林》一课时,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学生边欣赏园林实景边聆听课文范读,真正是“游”了一番苏州,这一遍下来园林的美妙不用说也明白了八九分,再看课文已是一目了然。最后请学生以小导游身份站在有画面和解说词大屏幕前介绍苏州园林,此时的学生有新鲜感、成就感,因此个个兴趣盎然,整个课堂气氛热烈。不仅在新课的传授上,复习课同样可以借助多媒体上得有声有色。如有的老师在上复习课时将题设计成打靶的样子,答对了就会听到“你真棒!”的鼓励,答错了也有“呀,答错了,再想想吧!”的安慰。这样的题目让学生做之前跃跃欲试,做之后意犹未尽。由此根据课文特点、抓住学生心理,用生动形象的方式使学生学得懂、学得快、学得透,真正达到寓教于乐的理想境界。

2.创设情境,以情感人,在实践中创造美

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课文的朗读。同时,图片、声音、音乐等多媒体手段一起参与进来,可以渲染气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系统,帮助学生感受全文,把握文章的基调。以初一上册《春》为例,这一课的朗读配有音乐、文字、图片,文字根据朗读速度滚动,图片根据课文朗读的进度而自动切换,朗读声情并茂,音乐灵动,使人仿佛感受到春的活力,这对理解课文的主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艺术都是相通的,音乐、画面、声音的辅助手段,无形中丰富了课文的审美空间,增强了课文的表现力,整个音乐、文字、声音、画面造成了巨大的情感磁场,真正营造了一个可感、可知的情境,让人如临其境。

三、充分利用知识分块整合,在教学过程中创造美感

1.通过美读,感受作品的音韵美

美读,“就是通过口、眼、耳等各种感官,全身心进入文本,从而产生审美愉悦、激发审美创造、陶冶心志的一种审美阅读活动”。通过美读,变无声为有声,利用音韵美把教材中美的内容充分表现出来,使朗读成为一种美的享受。通过朗读《醉翁亭记》,体会21个“也”字,把握舒缓的节奏与语气,感受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抱负,朗读《岳阳楼记》体会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通过美读,感受作品的音韵美,加强对文本内涵的理解,进一步感受作者高尚的道德情操,得到美的熏陶。

2.以疑激趣,挖掘作品的形象美

宋代教育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例如,我在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课时,首先让学生伴乐欣赏了罗布泊的今昔情景:昔日的罗布泊胡杨成林,牛羊成群,是生命的绿洲,是人间的仙湖;而今日的罗布泊则是一望无际的戈壁,是死亡之所。通过多媒体所展现的画面提出疑问,带着为什么的问题就会强烈地震撼学生,他们就会不再沉默,课堂气氛立即活跃了起来。这种方法便是从无疑中教有疑,释了疑的。在现实教学中是值得学习借鉴的。

3.记诵优美诗文,挖掘身边作品的美

在教学中,我除了积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外,更主要的是引导学生去读身边的生活和自然,鼓励与引导学生去读黄岗山的高峻,天游峰的险拔,晒布岩的削壁,玉女峰的秀丽,大王峰的雄奇,九曲溪的缠绵……引导他们去读朱熹纪念馆的内涵,紫阳楼的历史,柳永的故居,闽北革命纪念馆的深沉……当学生寄情于武夷山水外,赞美山水的秀丽,欣赏字画诗词的内涵,抒写内心的感悟,在这意趣横生之时,学生在翻箱倒柜寻词语,抓耳挠腮找灵感,目瞪口呆赏字画的困境中,自然激发了提升自身素质的欲望、动机,不知不觉中早已提升了学生的眼光与水平。这时,你还怕记不住“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吗?你还担心“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作者是谁,意义何在吗?你还担心学生的审美水平停留在幼稚的阶段吗?

总之,初中语文教育实施的途径和方法还有许多,教师除了处理好教材,潜心发掘美育资源外,也要注意在教学方法上不断做文章,力图使方法科学、实用、审美化。同时,教师也要提高自身的审美修养,以完美的人格、健康的审美情趣、较高的审美能力以及美好的形象去熏陶感染学生。乐生于情,情源于境,才能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的学习兴趣,才能使枯燥的课堂变得生机而有活力。

作者:吴金文 单位: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朱子学校

参考文献:

[1]王梦茹.浅析语文课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3).

[2]许飞,程毅荣.浅谈情境创设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及方法[J].课外语文,2014(16).

[3]张桂兰.静听花开心育无痕:巧奏语文阅读课的弦外之音[J].语文学刊,2012(8).

第二篇:信息化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

摘要: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信息技术变革速度较快,给传统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传统教育行业和教学方式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中学语文课堂传统教学模式以板书为主,教师通过板书和口头授课来传授知识,而信息化环境下,教师可以采取丰富多元的教学策略,整合课堂有效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中学语文;信息化;教学研究

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学生可以接受更多的教学资源。所谓中学语文课堂的教学信息化就是指教师利用信息化设备整合更多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资源,并通过不同的课堂展示与教学途径,让学生在信息化教学氛围中提升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信息化设备与教学思路来开阔学生的语文视野,让他们保持较好的语文学习能力。

一、教学视觉信息化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要想获得实质性进展,课堂教学视觉的信息化是必不可少的改进发展环节。就中学生语文课堂学习反馈调研结果来看,视觉给学生信息处理与收集带来较大的影响,较好的视觉教学呈现效果能够有效带领学生进入语文课堂的信息氛围中,使得学生逐渐领会课文中的信息。在传统初中语文教学环境中,教师通常采用板书呈现的方式来向学生传授书本中的知识点,虽然在过去长时间内给学生带来了较大的知识性收获,但是随着教学技术的现代化发展,其时效性差、模式单一的缺陷逐渐凸显出来,不能给学生带来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多媒体教学设备是当前信息化环境下能够给学生带来充分视觉冲击的方法,其表现方式新颖,不仅在资源整合度上能够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体验,在视觉呈现方式上包含视频、图片、音乐、文字等多种形式,为教学视觉信息化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比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册课文《风雨》的教学过程中,我利用了多媒体设备进行了课堂视觉教学信息化的改造,将作者贾平凹笔下的“风”和“雨”的形态以及内化的情感充分表现出来,给予学生思考和体悟。例如,在讲到“垂柳全乱了线条,当抛举在空中的时候,却出奇地显出清楚,刹那间僵直了,随即就扑撒下来,乱的像麻团一般。杨叶千万次地变着模样:叶背翻过来,是一片灰白;又扭转过来,绿深得黑清。”时,我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将网上的相适应的风景视频摘录并展示出来,给予学生“风雨”动和静的感受,让学生在声音、动作的环绕氛围下充分领会作者在实情实景中的心情变化,以及描述风雨且字句不提风雨的语言巧妙。

二、课堂教学听觉信息化处理

当前中学语文教学形式较为单调,学生不能在单一的教学模式中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与收获,要想在信息化环境下充分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教师一定要整合各种信息接收的途径,让学生在多元化的有效信息途径中学会思考与品味,从而在新时期语文教学环境中实现自身语文鉴赏、学习以及运用能力的提高。那么,如何在中学语文课堂中进行有效听觉信息化处理来为学生提供一个有效的信息空间呢?笔者认为,在信息化环境下,教师可以将音频与课文内容相结合,使得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感受到相应课文录音、节奏的变化,从而对课文内容的情感有着较好的摸索,形成一种感性思维。在运用音频信息材料的同时,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教学语言引导,让学生在想象、思考和品味的过程中学习语文、领悟语文、品味语文。比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文《音乐巨人贝多芬》的教学过程中,我将课文主题贝多芬与音乐《命运交响曲》相结合,使得课堂主题“不屈命运”充分凸显出来,将课堂听觉信息化处理模式的教学作用与价值充分发挥出来,从而让学生获得充分的情感激发与引导。在进行课文内容与音乐材料结合的同时,我让学生进行课文朗诵,在朗诵的同时播放《命运交响曲》,体会主人公贝多芬的一生,让学生充分领悟贝多芬在巨大困难下不屈不挠、持之以恒进行音乐创作的精神。在课文朗诵和播放音频的过程中,我进行适当的语言引导,给学生带来恰当的情感体验,使其沉浸在主人公的情感世界中,继而将其内化,提升自身情感信息处理能力。

三、中学语文语言描写课堂信息化

在中学语文教学体系中,语言描写是学生必不可少的技能,教师必须进行信息化处理,来让学生形成一定的语言描写意识,从而在日常生活过程中能够积极践行信息整合与输出。笔者从当前中学生语言描写能力调研情况来看,学生往往缺乏一定的信息素材收集意识以及原创思维,因此教师可以采用信息化教学设备,例如多媒体教学设备可以给学生带来学生生活周围中重要的有效性实时信息,从而给学生提供语言信息输出机会与空间。在信息技术发展速度不断提高的教学环境中,教师要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整合和处理能力,同时还要拓宽学生的语文信息视野。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深入掌握信息化具体教学思路与途径,熟练掌握信息化教学设备的使用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课堂教学质量。

作者:陈艳平 单位:湖北省仙桃市长?口镇初级中学

第三篇: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思维构建艺术

所谓思维场,是指在特别情境下人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共同作用而形成的一种意识环境系统。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问题诱导、多媒体介入,促使学生新旧知识对接,进而激发学生学习思维,提升课堂教学互动频度,形成个性化思维品质。学生内质环境包括经验、知识、思维方式等因素,外部环境包括多种问题信息的刺激,一旦外部因素和学生内部因素形成落差,自然能够启动学生思维,思维场顺利建立。

一、问题诱导,激活学生学习思维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这是教学常态表现。新课改大背景下,课堂教学要引入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对传统教学模式形成重要冲击。特别是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等现象越来越少了,对教师设问也提出更高要求。教师在课堂问题设计时,需要对教材学习内容展开教情调查,还要对学生学习实际进行学情调研,这样才能针对教学实际需要给出含金量更高的教学问题。课堂教学问题要精炼、有灵活性,还要抓住关键投放时机。特别要观照学生思维认知特征,学生有探究兴趣、与学生生活经验接轨、学生普遍关注焦点,这都是问题设计需要考量的方面。如果有必要,还可以吸收学生参与教学问题的设计,改变课堂问题操作形式,形成重要思维场构建契机。在学习《天上的街市》时,教师先让学生展开自主阅读学习,然后设计思考问题:作者是在什么背景下写这首诗歌的?作者描绘的故事是美丽的,他写作用意是什么呢?从星星想到街灯,从街灯想到街市,从街市想到牛郎织女的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背诵这首诗歌有什么好的记忆方法?你喜欢诗句中哪个段落?做具体赏析。学生根据教师设计问题展开积极学习讨论。教师设计的问题带有很强的诱导性,学生需要调动思维才能介入问题核心。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学生学习思维始终处于高品位运行状态,这说明教师问题设计是成功的。教师设计问题要有梯度性,还要有兴趣性,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积极思维。

二、媒体介入,提升课堂互动频度

多媒体已经对课堂教学实现了全覆盖,给教师提供了更多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具有强大的展示功能和网络功能,能够给课堂教学带来更多直观化展示机会。特别是多媒体声光电信息技术创设的信息冲击力,也可以有效激活学生学习思维,为课堂教学思维场构建提供重要动力支持。多彩的图片、精美的动画、生动的视频、丰富的文字等材料信息,能够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触,学生思维顺利启动,课堂教学自然进入到良性发展轨道。多媒体的深度介入,也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供条件,多媒体投放问题、课堂训练、问题答案、分析思路等,都可以诱发学生思维参与主动性,增强课堂教学维度。多媒体介入课堂教学要注意适合度的问题,教师要重视多媒体应用,但又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在学习《蜘蛛》时,教师设计多媒体课件,首先展示学习目标,然后投放预习检查题目,给出初读感知思考问题,并进行学法指导,利用大屏幕投放指导思路和方法,让学生在具体阅读学习中体会学法应用。为提升课堂学习气氛,教师播放有关蜘蛛的视频片段,学生观看蜘蛛结网、捕捉苍蝇过程,不仅从中学习到科学知识,还对课堂内涵展开深度了解。多媒体增强了文本学习的直观性,学生学习思维被顺利激活,课堂教学呈现活跃性,教学品质自然是大幅度提升。教师引入多媒体教学,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兴趣取向,一旦发现学生出现了审美疲劳,就要立即做出相应调整。这样才能提升多媒体思维启动效果。

三、认知衔接,形成个性思维品质

学生语文学习认知呈现多元性、多向性,教师要注意根据学生生活维度开发,从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中了解生活,促使学生语文新旧知识的有效对接。这对进一步提升学生语文学习品质有重要帮助。语文知识具有工具性特征,也是其他各个学科学习基础。生活中语文知识应用更是极为广泛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进行语文认知多元链接,不仅能够激活学生学习思维场,还能够促使学生形成重要语文素质和能力。《窃读记》教学时,教师这样进行课堂导入:“你去过书店吗?你有没有看了半天书却没有买书的经历呢?不买书而看书,这是不是有‘偷窃’嫌疑呢?”学生对这些问题具有真切经历,自然有话可说。有学生认为:到书店看书不买书不算偷窃行为,因为买其他东西也要货比三家,看看有什么不妥?也有学生说:到书店看书是学习行为,应该是光荣的,书店老板都欢迎我们去看书,何来偷盗之嫌呢?从学生认知来看,学生对去书店看书有相同观点,认为到书店看书是值得提倡的学习精神。教师并没有对此进行评价,而是引导学生进行文本阅读,看看作者是如何处理这个事情的。学生思维已经启动,为课堂学习创造良好条件,教师让学生深入阅读文本,自然会形成个性学习认知。语文课堂教学调动学生思维方法众多,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实际做出明智选择。初中学生有一定思维认知,教师要巧妙设置悬疑问题,利用问题宽度激活学生思维场。多媒体介入课堂教学,给教师施教带来更多选项。教师利用多媒体的灵动性与直观性,对学生思维形成正面刺激,帮助学生实现认知有效衔接。

作者:东碧文 单位:酒泉市第二中学

第四篇: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优化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逐渐呈现多元化、个性化特征,特别是在新课改大背景下,课堂教学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但课堂教学制约因素依然存在,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这也给课堂教学带来新的制约瓶颈问题。教师面对现代课堂教学诸多制衡因素时,如何给出应对措施,顺利克服课堂教学困难,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质,已经成为语文教师需要直面的重要课题。模式束缚是语文课堂比较突出的问题,需要打破思维,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语用训练,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优化课堂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打破模式束缚,凸显学习主体意识

语文课堂教学有自身规律和特点,但教学模式好像无处不在,从传统教学的“满堂灌”,到现代教学的“满堂问”,都是多种教学模式的制约结果。课堂教学模式有其先进性,教师课堂教学中加以借鉴是非常有必要的,但课堂教学呈现动态特征,没有哪一种教学模式是万能的,绝对不能适用所有课堂教学。如果教师缺少甄别意识,随意接受固守教学模式,很容易落入“模式陷阱”之中。因此,教师在具体操作课堂教学时,要关注课堂教学实用性,只有实用的才会有实效性。正所谓“教无定法”,教师要对教法资源进行整合优化,针对教学需要设计教法,这样才能提高适用性。例如在学习北师大版初中语文朱自清的《春》时,教师并没有按照惯例进行作者作品简介,而是让学生根据课前预习情况对作者进行讨论解读。教师用“你眼中的朱自清”为话题发动学生展开讨论,学生对作者进行探究式学习认知。在对文本展开朗读训练时,教师并没有给出具体要求,而是让学生说说朗读这篇文本需要掌握哪些技巧方法。以往的课文解读,大多是老师根据教学参考书的分析,直接把老师的解读传递给学生,直接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力。老师打破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根据自身理解,发表了个性观点。教师随即播放配乐朗读音频材料,让学生体会朗读技巧把握。在学生展开朗读展示时,教师对朗读形式进行针对性改革,用群读、个体读结合的方式,大大提升了课堂朗读效应,操作效果显著。朱自清的《春》堪称名家名篇,大家对其耳熟能详,教师让学生先行展开学习活动,打破了教学模式的束缚,凸显了学生学习主体意识。这无疑是一种教学新尝试,值得探究和推广。

二、优化教材解读,提升听说读写品质

教师对文本展开个性化解读,对提升课堂教学效度有重要帮助。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多教师对教材解读大多借助教辅材料,教参怎么说教师就怎么讲,不敢对教材展开取舍,也不敢对教材形成个性解读。这势必要局限教师教学思维,同时也给学生展开个性学习制造障碍。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教材观念需要更新,要着眼教学目标,整合教材资源,根据学生实际需要优化是个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塑造高尚品德为目标,对教材展开多层次多视角优化整合,学会对教材进行深加工,吃透教材,还要活用教材。特别要针对学生听、说、读、写训练点展开教学设计。这样才能解放课堂教学思维,形成横向、纵向认知链接。《夸父逐日》是文言文,由于学生手中有相关教辅资料,展开自主学习是完全可能的。教师并没有进行逐句逐字地翻译讲解,而是设计了一组探究题目:小组内展开朗读竞赛,评选出朗读冠军;口头翻译课文给同桌听;发挥想象力,给故事加上一段续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中,教师跟进指导督促。在小组朗读竞赛中,学习气氛热烈,教师参与其中指导。口头翻译时,教师参与旁听,对学生出现的问题给出纠正。朗读竞赛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有利于熟读课文。学生更喜欢发挥想象给故事一个合理的续集,很多学生一改悲壮的结局,让夸父能够感知到万物在身体中的成长,体会他自己创造世界的快乐。在续写故事时,教师整理了部分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教师没有对文本展开深入解读,而是将解读权放给了学生,让学生通过朗读、翻译、续写等,对文本展开自主学习,在这些个性化设计中,突出了学生听说读写训练,对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质产生重要影响。

三、创新合作形式,促生教学互动价值

新课改倡导合作学习,大多数教师对合作学习也情有独钟,无论什么课型,几乎都能够寻觅到合作学习的踪影,合作学习已经成为现代课堂教学的重要标志。合作学习的确是教学改革新意识,如何合理应用这一教学资源,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合作学习并非只有小组讨论一种形式,教师要对合作学习展开深入探究,合理进行分组、明确小组分工、设计多种活动形式、展开针对性引导,从不同角度调动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积极性,促生课堂教学互动价值。互动可以是小组竞赛,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也可以是优化合作,整合集体智慧,实现整体进步。合作学习形式可以灵活设计,这样可以提升学生参与新鲜感。在学习《天鹅的故事》时,教师给学习小组分配了任务:深入研讨课文之后,小组成员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负责有感情朗读,一部分创设课文背景动作造型,进行课堂演绎。学生听说要设计造型动作,都显得极为兴奋,小组合作学习热热闹闹地开展起来。负责朗读的学生找来课文音频,有感情地练习朗读;负责造型动作的学生像“导演”一样认真对待。这种互动合作,可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做到集思广益,提升互动价值。课堂展示时,不管是参与演绎的还是观看的,大家都非常投入,课堂内学习呈现活跃性。教师让学生将朗读和造型演绎结合起来,打破了合作学习固有模式,给课堂教学带来新创意。学生参与热情被点燃,合作学习实现了自然升级。

作者:王艳琴 单位:酒泉市第二中学

第五篇: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信息技术研究

摘要:

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教学的整合已成为新时期语文课改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是一个综合结构性系统,包含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分析、教学评价等多方面因素。语文教师要在动态过程中把握好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强化教学设计环节中的预见性和生成性,运用“学教并重”理念提升语文教学水平。

关键词:

信息环境;中学语文;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设计是在教学理论基础上,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促进语文课堂教学各环节的有效衔接的过程。信息技术作为优化语文教学的工具,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成为语文课堂实施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硬件手段。一般来说,信息技术环境下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基于任务驱动的协作教学模式

在这一模式中,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将明确的教学目标转换成多层次、具体的教学任务,并以这些任务为学习中心,让学生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下,利用网络资源或者信息学习界面在相互协作的过程中,对具体的学习任务进行资料搜集、问题探讨和学习评价。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网络问题学案,并形成由易到难的主题任务,有一定的梯度差。任务目标必须对应教学目标,把总体目标细化成若干个小目标,再把小目标转化为若干明确的学习任务,学生通过学习任务的完成来实现总学习目标。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网络学习界面,对照主题任务有目的地进行分工合作学习,共同探讨问题,并由教师引导,最后形成自己的学习成果。以《智取生辰纲》一课为例,教师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平行分组,每组7~8人,确定小组组长。随后利用多媒体和投影仪等教学设备设计网络课程问题:归纳本文中出现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以及源于本文中的典故;结合自己小组整理的网络资料,扩展性地谈谈文本中设计的历史故事;选出文本中你最喜欢的一个任务,并说说理由等。根据这些问题,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搜索出相关的任务资料,并在小组中进行讨论整合,由教师提出评价指正。协作的组织形式要科学合理,兼顾学生之间不同的知识和能力水平。

二、基于情境激励的探究教学模式

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如果学生对语文学习失去了兴趣,那教师的教学工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是徒劳的。兴趣是依靠培养而形成的,因此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其中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就是培养和激发孩子的语文学习兴趣。基于情境激励的探究式教学目的也就是为了发掘和探究学生的学习热情,这也是培养他们语文学习兴趣的手段之一。基于情境激励的探究教学模式是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能够引起学生兴趣、激发他们探究热情的情境设定,吸引他们主动进入情境中体验语文、对语文知识进行探究、思考,从而提升他们的语言学习能力。在《我的叔叔于勒》一课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设计网络探究学案。通过展示学案,创设情境,梳理情节,进行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探究。利用多媒体和投影仪,可以通过播放《我的叔叔于勒》微电影,创设具体的情境,从而提出探究问题:(1)你认为于勒是一个怎样的人?(2)历来人们对于勒的结局有很多种,你认为是哪一种?说说你的理由。其实,一千个读者有一千种说法,每种说法的角度都不同。一篇好的小说的主题往往不是唯一的,为我们提供了多重可能性,这正是名著的魅力所在。教师要正视每一位学生的回答,这样才能形成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这也是一种真正的素质教育倡导的探究式教学模式。

三、基于寓教于乐的竞赛教学模式

基于寓教于乐的竞赛教学模式是教师在教学目标基础上,通过信息技术工具或软件,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设计集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的课堂竞赛活动。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竞赛小组,利用小组间的竞争或淘汰,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使学生在欢乐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为此,教师经常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设计制作游戏学案。以《成语学习》这一内容为例,课前,教师利用资源库将本学期学习的成语用法竞赛题目制作成PPT,200多道题,5题一组,共40组,并编上序号,从1-40。主要以判断题和选择题形式进行。如成语的褒义与贬义、成语的适用对象、成语涉及的典故人物、成语的解释正确与否,或者根据释义写成语等等。随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语文能力进行分组,每组9~10人,竞赛规则是每组回答正确一题,记三分,错不扣分。每组题由得分从高到低的组依次抽题作答。每次答题选手要求在组员间依次轮流。对答错题目和重点成语教师要及时纠正和讲解,并要求学生及时记录。教师利用计算机软件统计竞赛结果,根据得分评选优胜学习小组、优秀组员和文明学习组。基于寓教于乐的竞赛教学模式在设计竞赛题目时,一定要注意文本的教学内容,难易程度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并具有知识性和趣味性等特点,容易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此外,竞赛分组也要注意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确保竞赛的公平性。

作者:余晖 单位:江西省南昌县莲塘第七中学

参考文献:

[1]刘冬.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自组织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D].吉林大学,2014.

[2]乔爱玲,王楠.信息技术环境下“主导—主体”课堂教学模式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05(11).

第六篇: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对话艺术

摘要:

在中学课程当中语文课是一门基本学科,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日后的学习和发展。中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老师的授课能力有很大的关系。一个优秀的中学语文老师,需要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扎实的教学功底,同时要还应该具有精湛的语言对话艺术。

关键词: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对话艺术

如今,课堂教学的传授型已逐渐被对话型所替代,如何运用课堂教学的对话艺术已成为新课程标准的一大关注点。我们通过当前对话教学新课改的调查了解,或多或少会发现对话型教学方式依旧存在许多问题。近代教育理论家巴赫金曾经提出对话是指读者与文本之间发生的内心交流。而如今,对于对话艺术形式我们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目前,学生—教师—文本构成的基本对话关系已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概念之一。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表达应当达到哪些要求呢?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主要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话应该畅所欲言

现阶段大多数中学都采用“对话型”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式不再是单一的授予关系,而是通过彼此的交流去分享理解课文中存在的感情,以及彼此进一步增进对文章的剖析,其对话的艺术讲究敢于表达自己心中所想。在语文课堂上如果能彼此对话已充分激发学生自我思考的主体意识,想必那教学效果是事半功倍的。如《少年闰土》一文,由于学生在本年龄段对鲁迅眼中的这个“聪明、机智、勇敢、见多识广”的少年闰土形象可能会更感同身受,尤其如果学生去过闰土曾经待过的环境,我相信给予学生更多的话语权,让学生进行自主的交流,并以组为单位,进行不同组之间的分享,最终将总结交流后的思想汇总,与教师进行交流。我想这样的教学效果不仅能使学生掌握文章的内容,了解文章表达的感情,更多的是在文章感情的带领下寻到自己有趣的心灵花园。这样的对话方式教学是彼此共同成长的过程,也是教书育人的最终目的。

二、对话应该有针对性

基于新课改理念的课堂环境是提倡敢于去说,敢于去想,畅所欲言,但绝非是漫无目的的胡说八道,要求对话应有高度针对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谓“对话型”语文教学,首先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相比以往教师“填鸭式”的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方式,“对话型”语文教学更适应新教改的要求,且更能满足社会对该时代人才选拔的需求。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夺取了学生释放思维能力的途径,忽略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久而久之,学生只是一味地听老师在那讲,课堂效率明显降低,从而使学生在未来的学习道路上缺乏一语中的的涵盖性,失去了对话应有的针对性。在初中教学课堂上,其“对话”内容一般都是围绕教学课题,话题中需要包含有关需要解决的问题,在阐述自己观点时必须围绕整堂课的中心问题进行合理的剖析,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老师进行表述的时候,应该做到言简意赅,一语中的,并对文章进行不同程度的剖析。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有一定的预见性,监督学生及时进行预习,提前让学生了解讲学文章的背景资料,以便授课顺利开展,帮助学生透彻理解文章。

三、对话应该有所创新

语文教学应广泛追求创新。为了实现创新,语文教学应大胆地开展“对话”的教学活动,良好的“对话”教学活动能为我们实现创新提供捷径。例如,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一文,文章设计的初衷只是使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简单地知道文章所描述的内容,只要表达起来能够言之有理即可。然而,一节课下来,总觉得教学环节缺少一定的新意,教学过程枯燥单一。后来,经过反思,知道此种教学方法只在很小的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但对文学作品与议论文写作的关系依旧不能有明确的界限。经过我反复思考,在教学方案改进的过程中,本着追求创新的目的,重新对本堂课制定了教学目标。在另一班进行“对话”课时,试图激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新思路,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彼此之间的真诚交流,得出了“文学作品的典型意义可以充当议论文的理论依据”的道理,使学生在文章中读出了作者对祖国锦绣山河的深厚的热爱之情,获得听公开课的老师和有关专家的一致好评,大家认为通过力图追求创新所采取的“对话”课为以后的议论文教学效果奠定了基础,并为论据的获取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

四、对话应该彰显个性

在教学过程教师需要做足准备,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在授课过程中鼓励学生广开言路,当“对话”步入正轨后,学生在“对话”活动中就会释放自己的思维,广泛发表自己的见解。对话应该彰显学生的个性,达到释放学生能力的目的。当然大家心知肚明的是,凭教师的社会阅历以及强大的文化背景,其对文本的理解及解释必然是多元化的。此时,教师一定不要?嗦,更不要把自己对文本的认知强加到学生身上,这样教学效果只能适得其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自己的观点加入师生之间的“对话”中进行碰撞,使之产生思维的火花。例如,学生在阐述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文时,教师应询问:在生活中,我们都被哪些事情欺骗过?此时学生就会根据自己的个性进行滔滔不绝的阐述,只要紧扣文章,言之有理,教师应任由其表达见解。故彰显个性的课堂“对话”必定会给枯燥的语文课堂注入生机,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轻松愉快的“对话”中快速提高。

总之,在中学语文课堂对高级教学语言艺术的要求,不仅要丰富学生的知识,而且要通过其对话艺术形式启发学生的思想水平,使学生的思维“活”起来。因此,要想每堂语文都能以完美的形式收尾,要求语文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对话能力,讲究其课堂对话艺术形式,熟练掌握语言教学的运用技巧。

作者:戚玉波 单位:沭阳县华冲中学

参考文献:

[1]李本友.文本与理解:语文阅读教学的哲学诠释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2.

[2]朱建军.中学语文课程“读写结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3]张晓辉.教学空白艺术[D].南京师范大学,2011.

[4]郭瑶.新时期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观历史演变线索试探[D].首都师范大学,2008.

第七篇:中学语文课堂合作学习运用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合作已成为21世纪的主题,合作学习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研究,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也经常运用到合作学习的方式去教学。但是,新的教学模式的盛行伴随的还有明显的问题:如教师主导型的缺失,合作时间预留不足,优生包办。针对出现的问题,可以采取合理划分等策略,这样才能使合作学习在中学语文课堂的实用性更大。

关键词:

合作学习;语文课堂;中学语文

1引言

当下随着新课标提出,教师在组织教学方面都尝试将合作学习的方式运用到中学语文课堂中去,让合作学习得到大家的普遍认可并接受,因为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合作、互动式学习,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发现为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不断提高。目前由于部分教师对合作学习把握的还不是很好,使得合作学习的教学出现很多问题。本篇就是在深入中学语文课堂调查的前提发现问题,提出一些合理的可行的策略。

2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2.1教师教学方面

2.1.1教师教学主导性缺失

合作学习是以学生小组为单位展开的学习形式,是学生学习主体性的重要体现。但是在中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往往过于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全程放手放权,这样会出现课堂喧哗的问题,学生们在课堂里进行合作学习时都在发表自己的意见,噪声大,交流随意,学生们也难以得到彼此对语文学习内容的体会。语文是需要交流的综合性课程,初中学生的语文课堂更多的是需要教师的引导,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交流,合作探究,才能让有价值的观点呈现出来。

2.1.2合作时间预留不充足

合作学习的成功建立在学生主体参与、主动思考的基础之上,这样学生才能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产生更多不同的见解,这样学生才能在小组内展开充分的交流与热烈的讨论。在某中学见习时,有这样一种现象,教师往往在提出问题后,学生开展合作探究不久教师就急于收手,教师自己将答案给出。如在学习《热爱生命》这一篇课文时,学生谈自己的体会这一环节中,只有一两个学生有机会谈自己的体会,而且并不深入,老师直接说出主旨,学生并没有对问题展开独立的思考与深入的探究,使得合作学习的效果大大降低。

2.2学生学习方面

2.2.1学生团队意识不强

学生们不能友好相处的问题大多出现在学生刚刚实施合作学习的第一、二周,因为每个学生都有个体差异性,只是将学生分到一个小组里面,让他们进行合作,这并不能保证学生之间一定会出现积极配合的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的个体意识、自我意识很强,这一阶段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缺乏伙伴互助思想,缺少合作集体荣誉的意识,可能出现拒绝帮助其他组员,藐视与他人合作学习等现象。

2.2.2优生包办

小组中个别有较强能力的成员主动或被动的承担了大部分的小组任务,而某些小组成员并没有参与到合作中来。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当小组中只需要交一份作业,或者需要小组代表发言时,有的小组组内代表总是某一个或某两个人,导致其他同伴没有机会发言。在组内被认为学习能力有欠缺的学生容易受到其他同学的忽视与冷落,减少合作学习的责任感,在语文课堂上也不积极参与合作讨论。

3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的指导策略

3.1合理划分小组

小组内的人员数量是小组内成员参与积极性的重要影响因素。如果说,一个小组的成员太多,不仅会使懒惰的学生逃避任务,也会让其他成员产生负面情绪,可能达不到训练的强度和效果,也不利于个体的发展和小组团结氛围的形成,而且如果成员人数太少的话,也会产生分配不均的现象。所以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每一组成员人数4—6人是最好的,除了人员的考虑外,还应该注意一下的几个方面:①根据学习成绩的好坏划分;②根据性格特征的不同划分;③根据相同的兴趣爱好划分。

3.2优化评比方法

为了更好的促进组间成员的合作和组间人员的竞争,激发同学们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活力,合作学习的评比是必不可少的,但合作学习的评比方法有很多,我们必须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针对多种能力综合的进行,所以经过不断地改进引进了“合作测试制”“星月奖惩制”“积分制”等评价方法,这些评价方法可以使小组内的每一个成员都有机会为所在小组赢得分值,所有学生只要努力就有机会获得对自己学业的成绩的肯定,并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对自己的学习生涯充满信心和动力。

3.2.1科学合理的“合作测试制”

考试是检测学生学习成果的一个重要的方法之一,但是在以往的考试中,一般情况下老师都是希望他的学生将他课堂上所讲的内容一字不差的复制到笔记本上,这样的方法就过于死板,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测试制与这样的检测是完全不同的,它先让小组成员对给出测试题目展开讨论,之后让他们根据讨论的情况在规定时间里答卷,这并不意味着是让小组的任何一个成员来宣布答案,再抄上去,而是通过这样的方法让学生对一个问题展开分析,在讨论中形成自己的看法。

3.2.2奖惩分明的“星月奖惩制”

这种评估方法是:学生在小组中互助学习,通过在语文课堂教学上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作业完成的好坏,小组成员学习进步的成效等过程中先用星星和月亮的数量分别来代替奖励和惩罚的层次,每到一学期的期末就将星星和月亮的数目统计出来,在全班的小组中进行排名,获得星星最多的小组将会获得学习以外的奖励,如在班级简报上受到表扬,获得学习用具或者奖状证书等;而月亮最多的小组会受到惩罚,如这个小组打扫卫生一周等。这样的方法让小组更加团结,更有斗志。

3.2.3提高效率的“积分制”

这个积分跟传统的积分是有差别的,主要的是积“奖励分”,小组的成员一起学习,复习迎接考试,每个成员获得独立的分数。如果小组的全体成员都达到或超过老师预定的标准,每个人就可以获得奖励分。这样的话,每个学生的总分数就是有奖励分加个人分数来得出。比如7年级某班的语文课上,要求同一小组的小王,小明,小李,小夏4人在语文期末测试中都要达到85分才能获得奖励分,结果只有三人是在85分以上,有一人没有达到,所以这一组全体成员就不能获得奖励分。在这样设置的出发点是要保证人人有责,还要求成员积极互赖,奖励分不是一个人的努力就能拿到的,是要靠全体达标才行。虽然这样的合作也会影响到个人的成绩,但是他还是会使优生更佳突出,让个人的努力得到充分的肯定,使团队更加有凝聚力,达到共同进步的效果。

3.3明确职责

在分组,评比等一系列工作都做好了的时候,我们还要给每一位小组成员分配职责,明确在小组内他们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一般来说小组内的角色可以分为4种。首先是组织者,主要是组织小组成员的活动,把任务分配到位,并督促组员完成任务;其次是记录员,负责记录讨论的过程和结果;之后是总结者,负责总结和归纳小组的观点和实验结果;最后是发言者,负责汇报小组合作成果,并与其它小组进行联络。这样有利于加强团队的合作精神,有效的完成小组的学习任务。

总之,合作学了是一种学习方式,更重要的还是一种学习策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引用合作学习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兴趣性;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交流能力;还有利于促进师生教学相长。

作者:盛红 李侠 路瑶 杨萍 单位:长江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程胜.合作学习[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2]靳玉乐.合作学习[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151-156.

第八篇:中学语文课堂信息技术优化

【摘要】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媒体,体现了教学改革的方向与素质化进程,教师要在教学容量增加方面体现多媒体作用,营造浓厚的教学氛围,合理安排教学节奏,以及提升思想教育成效,更好地促进教学工作开展。

【关键词】

中学语文;信息媒体;运用研究

在中学语文教学工作中,信息技术是必不可少的辅助手段,在广大教师的教学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辅助作用,让大家教学更加得心应手,无论是对课堂教学容量的增加,还是良好教学情境的营造,以及打造紧凑课堂、提高思想教育效果等方面都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笔者多年从事信息技术教学,在这一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究,下面将做简要分析。

一、运用信息手段让语文课堂容量倍增

一直以来,语文课堂中的信息量不足,是制约教师有效开展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信息手段广泛运用之前,教师大多采取投影挂图等方式进行教学信息补充,但是补充的信息量非常少,而且演示的方法比较单一,对课堂教学而言难以满足信息量的需求。随着多媒体的引入,这一现状得到了全面改观,以多媒体为主要媒介的现代教学手段,让中学语文课堂的信息量呈现倍增的态势,可以极大的缓解学生不熟悉教材内容的尴尬境地。特别是一些远离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更需要多媒体的帮助进行信息的补充,让学生更加形象的感知和理解。在《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教学中,教师通过多媒体向学生系统介绍了开展人类基因研究的意义,人类基因组计划提出的背景,目前取得的进展,以及未来在不同领域具有的广泛前景等多方面内容,还指出了这一研究的方向性问题。通过浅显的科普知识,学生对这一深奥的科学研究有了更加全面的深刻的了解,为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运用信息手段让教学氛围格外浓厚

教学活动中的氛围直接影响着教学实际成效,浓厚的氛围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加感兴趣、更加积极投入,而且对引导学生进入到作品的世界去体会作者的心情、感悟的作者的思想等方面也有着非常积极而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借助于多媒体手段,让教学氛围变得浓厚起来。在《江南的冬景》教学中,教师为了帮助学生切身感受江南冬景的美丽,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品位,运用多媒体手段向学生播放了描写江南冬天景色的美丽画面,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游览一般,在演示中品位文章的一字一词一句,了解和分析景物的特点,对意境之美有了更加深刻的领悟。这一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信息手段的作用,以影音演示的唯美画面,让教材的文字和学生脑海中的直观印象融为一体。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兴趣更加浓厚,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画面的演示,加深了对文章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情感的共鸣,无论是激发学生兴趣还是提高课文理解效果、感受江南冬天之美,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运用信息手段让课堂节奏更加紧凑

信息手段在中学语文课堂上的运用,除了激发兴趣、增加容量之外,还有一个重要方面是辅助教师进行教学流程的优化,从教学掌控上让不同流程之间衔接更加周密,从而实现语文课堂效率提高的目标。在这一方面,教师始终体现信息媒体的作用,在一些问题的出示中没有进行板书,直接运用多媒体投影进行演示,既直观形象又节约了吭哧吭哧写板书的时间,让课堂上更多的时间运用于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无形中节省了教学时间、增加了教学容量。在一节课教学流程基本结束时,教师往往都要带领学生回顾一下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通过拎一拎的方式让学生更加准确的把握学习的要点。此时,教师运用多媒体投影,将教学的重点演示出来,非常直观,一目了然,这就体现了多媒体手段对教学流程进行紧凑安排的良好效果。除此之外,课内当堂练习也可以通过投影进行展示,每一节课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既帮助教师把握教学的实际信息,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照评估自身的学习活动效果,整个课堂的节奏非常紧凑。

四、运用信息手段让思想教育深刻透彻

思想情感教育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语文教材中蕴含着许多思想性、情感性较强的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借助于信息手段,让学生学习过程中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在《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学中,教师从两个方面发挥信息手段对学生思想教育的效果,一方面通过多媒体向学生补充这一篇诗歌的创作背景,如诗歌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按照常理这种热爱之情应当是热烈奔放的,但是这一篇诗歌却透露出浓浓的历史沉重感,这是为什么呢?教师向学生介绍了舒婷的成长经历和这一篇诗歌写作的背景,特别是十年动乱虽然已经结束,但是国家经济社会尚未从困境中全面恢复。作者对祖国的发展充满了忧患意识但同时对现代化建设更充满了热切的期盼和美好的祝愿,通过介绍背景的方式,让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和感悟诗歌中蕴含的对祖国热爱之情。另一方面,教师通过配乐朗诵的方式,以多媒体辅助带领大家入情入景入境进行情感朗诵,深刻感悟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多媒体补充了创作背景,营造了情境,开展情感朗读,使诗歌中蕴含的爱国之情充分释放出来,对学生形成了深刻的思想教育。

综上所述,现代信息手段在中学语文课堂的运用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趋势,广大教师要重视教学设计和组织的技巧性、周密性,更好的发挥这一手段对语文课堂教学的促进作用。

作者:王小丽 单位:高邮市送桥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张倩.充分发挥多媒体优势优化语文课堂教学[J].中国电化教育,2009(08)

[2]达华吉.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与作用[J].文学教育(上),2008(10)

[3]冀喜才.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19)

[4]岳彩花.语文课堂多媒体运用的几个误区[J].河南教育(基教版),2008(10)

第九篇: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构建

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需要教师转变阅读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开展阅读教学实践活动;要加强阅读教学与生活的联系,调动学生丰富的阅读体验和感悟;要能够创新阅读教育方式,采用多种手段开展阅读教学,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长期以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不理想,受到传统阅读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采用了落后的教学方式,进行灌输式教学。不重视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体验和阅读实践,忽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这样,语文阅读教学难以达到现代教育发展的标准。这里对中学语文教育中,影响高效课堂构建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构建中学语文高效课堂的策略,对于提升中学语文阅读质量,促进学生全面素养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影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高效课堂构建的因素

(一)落后的阅读教学观念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忽视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教师为了赶进度,采用灌输式方式进行教学,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是阅读课堂教学的主宰,这种忽视学生阅读主体地位的教育观念是落后的,这种教育观念,与时代要求不符,与新课程标准相背离,导致学生处于教学旁观者的地位,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很大的影响,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受到限制,独立思考的能力发展受到制约。其实,无论是阅读文本中的事例,还是阅读文本的主旨,语言风格,语言魅力,都需要读者进行阅读实践,才能了解。学生只有经历阅读实践,能够细细品味作品语言,才能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因此,使学生经历阅读过程,经历体验品味的过程是阅读教学的根本。这就要求在阅读教学中,必须要突出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以作品为纽带,使学生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积极地思考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作品的内容,聆听作者对人生的看法和态度,感受人生的真谛。因此,教师必须要能够把阅读主动权教给学生,而传统的剥夺学生阅读主动权的做法,教师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是落后的,这种观念是制约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的重要因素。

(二)阅读教学与生活脱节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着阅读教学与生活脱节的现象,阅读教学与生活的脱节,导致学生对文本阅读不感兴趣,学生体验不到文本阅读的价值和意义。尤其是在读一些文言文的时候,本身在文言文字词方面学生就感到艰涩难懂,阅读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加之,文言文所言内容离我们的年代久远,所表达的思想多不为现代人所接受,如果教师不重视挖掘文本中的现代元素,挖掘文本内涵与现实的联系,学生更是感受不到古文学习的价值和意义,学习的动力会严重缺乏。其实,在初中语文教育中,很多文本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都是佳作,是作者对社会现实进行深刻理解反思后产生的作品。如果在语文教育中,教师将学生固定在教室中,就教材而讲教材,不重视阅读与生活的联系,不重视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对生活进行深度品味和感悟,语文阅读教育的价值是难以实现的,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也是难以提升的。而阅读教学与生活脱节的现象在语文课堂上是相当普遍的,这就影响到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阅读教学方法单一

阅读教学方法单一,教师多是照本宣科地对阅读材料内容进行讲解,这种照本宣科的方式生动性不强,很难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阅读气氛,很难调动学生阅读学习的积极性。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我们经常会看到教师对作品的背景,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进行讲解,成绩好的学生在座位上记笔记,成绩一般的学生根本不听教师讲解课文,或者是玩游戏,或者是说话,或做其他科目的作业。学生阅读学习的兴趣不高,这种现象与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无味有很大的关系,因此,阅读方式单一也是影响初中语文教学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中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策略

(一)突出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

教师要更新阅读教学观念,认识到学生是阅读教学活动的主体,能够在阅读课堂上突出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才能有效提升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突出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教师就要改变语文阅读教育中大量采用讲解的方式授课的习惯,要能够为学生提供足够多的时间,使学生进行自主阅读,为学生营造自由的环境,使学生能够积极与文本进行对话,能够在阅读实践中,揣测文本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教师要改革阅读教学设计,为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使学生进行阅读体验,引导学生多进行自主性的深度阅读。比如,在《范进中举》阅读教学中,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设计时,就要立足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进行设计。这篇文章是文言文,里面有一些词语和句子需要学生借助工具进行查阅后,才能理解,还有一些较为复杂的句子,需要学生在反复体会的基础上才能理解。因此,教师必须要为学生设计一个课前阅读环节,这个环节要有足够的时间,否则,在短暂的时间内,学生很难把握相关基本内容。因此,初次阅读,教师就需要为学生设计10分钟的自由阅读时间,使学生能够进行最基本的阅读。之后,教师还需要为学生设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再次进行阅读,进行深层次的探索性阅读。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需要为学生留出30分钟左右的实践时间,使学生能够通过深度阅读理清文章的思路,并了解文章的中心内容和中心思想,这些都是需要学生进行反复的深度阅读才能实现的。深度阅读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情感,分析范进这个人物,并分析从人物身上我们能够看到些什么。这个环节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讨论,使学生能够自主完成探究学习任务。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在整个实践过程中,始终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学生有了更多的自我阅读、自我体验的时间和机会。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阅读实践活动,能够有效地把握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学生也会有自己对文本的独特认识。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阅读教学观念,能够有效引导阅读教学实践活动,提升阅读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加强阅读教学与生活的联系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正确认识阅读教学的价值和意义,要能够积极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和迁移,使教学内容能够与生活内容联系起来,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能够真正体验到阅读的价值和意义。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积淀对文本进行理解,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感悟现实生活,品味人生的真谛。比如,在《背影》教学中,教师在阅读前就可以告诉学生这篇文章描述的是父亲的背影,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阅历体验,构建自己父亲的“背影”形象。之后,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把作者笔下的背影与自己构建的父亲的背影进行对比,从而使学生感悟到作者笔下的背影所具有的特点,使学生能够通过阅读体会,感悟到作者真挚的情感。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这篇文章,重新对自己的父亲进行认识,使学生能够深入感受父爱,感受作者的情感与文章的魅力。

(三)丰富阅读教学方式方法

语文阅读内容是非常丰富多彩的,作为教师也需要采用丰富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式上的创新,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文本的魅力,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以实现教学的突破。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法,对于有一定难度的文本,教师要通过情境教学法,为学生创设生动的情境,使学生能够理解难懂的内容,体会到文本的精华。比如,在《乡愁》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利用多位媒体创设一种生动的情境,使学生理解这首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置一种音乐背景,在音乐的烘托下,学生很容易进入到情境之中。之后,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实践,为学生展示相关的一些图片,这样,文本中的一些抽象事物可以形象地展示在学生眼前,学生可以将看到的事物与自己脑海中的事物进行对比,从而丰富认识和体验,对文本情感和内容有较为生动深刻的理解。有多媒体创设情境,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体验想象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体验中,在想象中对文本精华部分进行有效的把握。另外,教师也可以用表演模式开展教学活动。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阅读材料的故事性很强,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在教学这些作品时,教师可以通过表演模式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根据故事情节,开展表演活动,对故事进行直观展现。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有效把握故事的情节。同时,学生要表演好,需要认真排练,需要对文本进行深入阅读,把握人物的形象特点,设身处地地体验作品中人物的情感。通过表演活动,学生对故事的情节、人物形象和主旨都能有较为准确的把握,这对于提升学生阅读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创新语文阅读教学方式手段,提升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其实,在初中语文阅读教育中,可供选择的教学方式是非常丰富的,作为教师要认真研究文本类型,根据文本特点选择教学方式,以实现语文阅读教育的创新发展。

作者:姜楠独伊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王英霞.阅读教学中的有效训练[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3,(20).

[2]王雅红.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探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