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体育教学中深度学习思维培养对策

中学体育教学中深度学习思维培养对策

摘要:深度学习思维是高端的、深入的习得,是一种高认知的行为,中学体育教学亦是培养中学生深度学习思维的有效载体。本文结合观摩课堂及一线教学实践,紧扣深度学习思维内涵,阐述中学体育教学深度学习思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探析学生深度学习思维培养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中学体育;体育教学;深度学习思维

2019年长三角地区中小学体育特级教师教学研讨活动在南通市崇川中学举行,本次活动以“健康第一:基于深度思维的体育学习”为主题,分别以教学展示、主题报告和专家论坛的形式向体育教师阐释和讲授“如何在体育课中落实深度学习”这一问题。在学习过程中,结合活动主题特别关注了专题观摩课《篮球:后转身换手运球突破技术方法》。通过观课发现,该教师讲授了篮球后转身过程中重点设计的一些转身方法与练习手段,但忽略了转身的重心脚问题,以及对如何完成转身的动作力学分析,以致存在学生有走步、动作结构不清晰、动作完成效果不佳等问题。这样的教学示范课,笔者认为只落在了表层,达不到深度学习的目标,对教材缺乏深度思考,同时也忽略了对学生深度学习思维的引导与启发。基于此,笔者深感中学体育教学中对学生深度学习思维培养的重要性,同时触发对如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深度学习思维的思考。

一、深度学习的特征与内涵

“深度学习”的概念是相对于“浅层学习”提出的。美国学者马顿和塞利约认为,浅层学习处于较低的认知水平,是一种低级认知技能的获得,涉及低阶思维活动[1]。而深度学习是高端的、深入的习得,是一种高认知的行为,涉及的是高阶思维活动。深度学习相对于体育学科教学,主要有三个明显的特征:第一,深度解读体育学科知识与技能,真实参与其中。知识技能的传授与学习是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开展实施的“阿基米德点”,是体育学科教学的核心,在一切围绕教学开展的活动中,学习者无法回避对知识技能的再思考与审视。而深度学习的特性表明,其主要是对知识技能以及其本身概念的真正理解,是深层次全面理解的活动过程。学生在体育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真实的全身心参与,体验深度学习下带来的收获。第二,深入探究学科思维方法,培养完善体育品质。思维能力培养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而思维能力的提升是通过不断参与学习思考、不断训练、螺旋上升,在实践中形成优秀品质。深度学习的出现恰恰要求学生掌握必需的思维方法,达到一定的高阶思维水平,才能达成深度学习的目标。第三,多维度深入学习,构建体育知识体系。在深度学习过程中,当学生达到高阶的思维水平,可以使所学的体育知识与技能之间有结构性、连续性、逻辑性、扩展性,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体育知识与技能体系,并灵活地运用于学习与生活中,为终身体育的养成夯实基础。

二、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深度学习思维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探索性思维的培养是学生素质教育的终极体现

素质教育的真谛是让学生学会创造,学生的创造品质、创造潜能、创造意志、创造能力都必须在教学的思维探索中进行,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思维和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教师有意营造和创设问题的情境,注重学生创造个性品质的培养。在深度学习思维的探索过程中,学生通过独立探究,体验失败的挫折和成功的喜悦。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意志、也提升了学生的创造水平,同时养成了学生勇于创新的思维品质。同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只有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中才会得到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实践能力只有在深度学习思维的实践活动中才能不断地得到提升。因此,探索性思维的培养是让学生学会创造的主要途径。

(二)传统体育教学忽视了学生深度学习思维的培养

从旧教材内容看,重知识、轻能力,简单重复动作和枯燥性的竞技项目颇多;从教学目标看,重视技能技术的强化,忽视策略性知识的应用;从评价成绩来看,重结果、轻过程,只关注最终是否达标;从学生学习角度来看,重训练、轻应用,忽视平时的应用能力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从教师授课角度来看,教师讲得多,学生思考得少;从整个教学过程看,体育教学重接受、轻探究,几乎很少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性学习的能力,大多是接受性活动,统一要求活动多,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少。因此,使得体育课变为训练课,变为单纯的锻炼课、活动课,教师的指导也仅局限于“三基”传授,没有培养学生运用体育运动规律去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探索性思维能力,也由此降低了体育教学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教师仅限于教给学生体育知识和技能,却没能有效地教授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后运用知识去发现体育运动中内在的运动规律,掌握体育运动规律后去自创体育运动项目。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深度学习思维是十分必要的。

(三)体育教学中蕴藏着丰富的学生深度学习思维培养潜能

学校体育是一个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传授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培养体育道德意志品质的教育过程。2000年9月起,上海市改革中小学体育课程,强调增强体质和增进健康,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和本领,着力构建“健康第一”和完善以“动”为主的课程体系,使体育课在“动”字上做文章,在“野”趣上求发展,以提高学生自主锻炼的意识和能力。这一改革注重体育教学中策略化知识和思维探索性的培养,即把通常实际生活中的体育现象转化为体育原理问题,把以往单纯的体育活动转化为运动原理问题,从而使学生能多样化、生活化、综合化地提高终身体育学习的本领,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爱好。例如引导学生自编适合自己体质的体育活动操等,以培养学生的探索性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引进新型自创的体育健身项目等,以促进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这些都为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创设了条件并提供了契机。

(四)现代体育科学发展需要培养学生深度学习思维

体育与体育科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通常人们所说的体育其实是指一切体育活动的过程,如学校体育、群众体育、竞技体育等,它本身不是科学,只有研究这种社会现象体系的学问才能称为体育科学。在曹阳君编著的《体育概论》中,“体育科学”的定义为“体育科学是研究体育现象,揭示体育内部和外部规律的一个有系统的科学群”,即体育科学不仅要研究现象和过程,而且要揭示规律,从而提高增强体质和运动技术能力。除了揭示体育运动本身的规律即内部规律外,还要提示体育与其他社会现象乃至整个社会关系的规律,即外部规律。体育科学发展到现代已不是一个单一的学科,而已形成了一个学科群,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管理科学、基础科学等一系列科学领域,而且新兴的学科还在不断涌现,这些学科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本质的联系,从而构成一个有序的体系[2]。因此现代体育科学的发展体系是非常广泛的,这有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深度学习的兴趣和实践能力,比如“从事体育运动能促进骨骼生长吗?适当的体育锻炼能激活脑细胞,提高反应能力,但能不能促使人变得聪明呢?”又如“为什么背越式跳高要利用弧线助跑,其他的助跑方式可以吗?”等问题思考。可以说,现代体育科学的发展体系为学生深度学习思维的培养提供了重要的载体,同样随着现代体育科学的发展,对学生深度学习思维的培养越发被重视。

三、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深度学习思维培养的教学策略

(一)教学全过程中要充分体现深度学习思维的培养

中学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无论运用何种教材进行教学,都必须根据体育教学任务的指导思想来制定教学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在确立教学总目标时应有培养学生深度学习思维的要求,不一定要大而全,但必须要求在教学全过程中注重和体现,并在最终的教学成效上能展示其教学成果。比如在上韵律操课时,在制定教学目标中应明确让学生以小组或个人的形式,通过已学的基本动作,引导和鼓励学生自己编排一套韵律操,在符合韵律操的节奏、队形变化、手型等动作技术结构衔接基础上,能否通过运动力学分析其动作运行的合理性?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深度学习思维的时间与空间,培养学生发挥自主创新能力和探索性思维,以及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以评比的方法检验教学成果。

(二)课堂教学中积极营造与创设问题的情境和氛围

营造和创设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认知结果有关的教学情境,以激起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进入探索性思维的佳境。同时,教师应宣传、鼓励学生的民主意识,建立一个平等、民主、信任、友好的人际合作关系与和谐宽松的环境氛围,从而使学生的探索性思维进入一个自由驰骋的心理空间[3]。比如在练习短距离快跑后,教师有意不提醒学生放松慢走调整,这样就会有学生到达终点马上停下来蹲着,有的静立扶着栏杆喘气,导致出现头晕、眼发黑、眼冒金星等现象,这时有学生就会问为什么。在这种特定的教学情境中,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教师要因势利导,从而引出“为什么快跑后可能会出现重力休克”这一问题。再比如在足球课讲授头顶球知识和技巧时,教师先不讲头触球的部位,让学生先体验,有的学生由于头部顶球部位不正确,顶球后发现头部有疼痛感,有些学生发现用前额部位顶球却没有痛感。这时教师在指出正确触球部位后,还可以引出“用运动医学、生物学等跨学科相关知识探讨头顶球会不会对大脑造成影响”的话题,鼓励学生利用网络查阅文献研究,自学相关知识,帮助学生克服头顶球学习的畏难情绪,让学生在教学体验中学会深度学习思维。

(三)课堂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善于设计教学疑点、难点、重点,善于运用引发学生好奇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产生困难和矛盾的问题,以激发学生就疑问点提问,并鼓励表扬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假设,以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探索精神[4]。比如在短跑练习中,BMI(身体质量指数)指数大于30的学生一般跑不过BMI指数在18.5~24的同学,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让两个不同体形但技术水平相当的学生进行比赛,学生就会发现BMI指数在18.5~24的同学总能获胜,是什么原因造成两个技术水平相当的学生有如此差异呢?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开拓思维,探究原因,第二次课上与学生一起分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力=质量×加速度,当力不变时,加速度与人体质量成反比。通过学生自主探索研究,证明了人体质量对加速度是有影响的,质量大的人要得到同样的加速度,花费的力就比质量轻的人大,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知道了今后保持良好的体形是十分重要的,体重超标对短跑速度的提高是十分不利的。

(四)课堂教学中应注重体育运动技术规律的分析

教师要注重体育运动技术的教学分析,特别要注重运动规律、运动原理的讲解分析,有时可利用挂画、黑板、电脑等教学用具进行讲解,以提高运动技术抽象概念的理解与灵活运用。同时注重教学方法的设定需基于体育运动技术规律,特别注意运动技术规律中各动作衔接关系的构建过程,使新知识与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经验进行有效结合,建立实质性联系,从而引导学生注重寻找新知识的生长点与连接点,使知识形象化、系统化、结构化,有效培养学生探索性的深度学习思维。例如在背越式跳高教学中,可以增加对技术原理分析和跳高运动规律的讲解与示范,授课效果比单纯示范、讲解、再练习要高效,而且能培养学生探索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再如在分析跨越式、俯卧式、背越式三种不同的跳高姿势时,在运动员技术稳定的前提下,而背越式跳高过竿时,身体重心与横竿距离会大大减小,以至于取得的跳高成绩更好。因为H=H1+H2±H3(H为能够跳过的横竿高度,H1为起跳时人体离地瞬间身体重心的高度,H2是通过跳跃使人体重心升高的高度,H3是人体重心腾起的最高点至横竿之间的距离)。所以说H3是衡量过竿动作优势的主要标准。再通过教师三种姿势的动作示范,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与探讨±H3的影响因素(+H3是指人体重心腾起的最高点比横竿低的距离,-H3是指人体重心腾起的最高点比横竿高的距离),决定动作技术改进方向;然后从物理学中竖直上抛运动公式H2=V2/2g和功率公式P=FS/t,进一步分析其跳高运动的技术原理:一是起跳时增大蹬地力F,二是增加蹬地工作距离S,三是缩短起跳时间t。从而让学生通过深度学习,完全理解动作技术规律,掌握完整的动作技术结构,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与水平;同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跨学科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其寻找新知识的生长点与连接点,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不断探索。

(五)注重教师业务素质及创新精神的培训与培养

教师业务素质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培养学生深度学习思维的关键。重视学生深度学习思维的培养,对教师来说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和丰富的知识储备,尤其是跨学科知识培训学习与掌握,有助于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在教学中关心爱护学生,积极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心理氛围和友好、信任、团结的人际关系。应尽可能营造实践环境和问题情境,激励学生大胆提问,鼓励学生提出异议,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探索性思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担负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品质的重任,才能真正体现体育教改目标,让学生身心协调发展,提高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六)教师应注重学生学段特征和学科规律,因材施教

中学体育教学应结合初高中学生的学段身心发展特点,遵循运动技能形成和发展规律,了解不同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特征、知识结构等,因此,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以结构化的单元教学设计为抓手,精准把握好教材,对学情作精准分析,做好知识的迁移与跨学科知识的融合以优化教学文本设计;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应灵活多变,因材施教,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互动激发学生深度学习的兴趣,在学练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意识和思维习惯。

四、小结

1.创设课堂教学中,应从培养学生探索性思维的角度来设计和研究评价教学目标、过程、结果。应积极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情景,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深度学习思维。2.现代体育科学发展体系为学生深度学习思维的培养提供了重要的载体,同时体育科学蕴藏着丰富的学生深度学习思维的培养潜能。但在现阶段中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着忽视学生深度学习思维培养的现象,造成学生机械思考、不善辩证,只会模仿、不善创新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在中学体育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深度学习思维是十分必要的。3.体育课堂教学中应尽可能地立足教材,设计问题情境应与实践、假设、推测相结合,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中体现培养学生深度学习思维、创新精神和终身体育意识。4.建议学校从实际出发,开设研究性体育课程,组织学生对体育现象与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也可在学校大型体育活动中引导和辅导学生以班级或个人形式筹办竞赛,参与设计与组织,即尽可能地多广度、多角度地利用体育这门综合性学科来培养学生深度学习思维。

作者:孙国保 赵杨 曾腾 单位: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体艺教研组 上海市高境第一中学体艺教研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