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质量文化建设

职业教育质量文化建设

[摘要]质量文化概念源于企业的质量管理。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正由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型,质量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优良的质量文化是职业教育立教的基础,是治校的保障,是强校的灵魂。从确定质量文化目标、培育质量文化意识、健全质量文化制度三方面进行职业教育质量文化建设有一定的可行性。

[关键词]职业教育;质量文化建设;质量文化;职业学校

一、职业教育质量文化内涵

(一)质量文化概念

质量文化的概念源于企业的质量管理。20世纪60年代初期,美国质量管理专家费根堡姆(A.V.Feigenbaum)和朱兰(J.M.Juran)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TotalQualityManagement,TQM)理念,随后全面质量管理从美国传入日本,在此后的20年里,日本的产品质量产生了质的飞跃,成为高质量的代名词。有学者开始研究这一现象,发现其独特的文化对产品质量的提升起着重要作用,质量文化研究引起了广泛关注,随着研究的深入,其他领域也开始逐渐引入质量文化。质量文化引入到职业教育,学界普遍认为,职业教育质量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的有关教育质量的意识、规范、价值取向、行为准则、思维方式及风俗习惯的总和,目的在于通过培育质量意识、健全质量管理制度来引导、约束和规范师生的质量行为,以激发师生的自觉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教育质量。

(二)质量文化构成

总体来说,质量文化包含物质和精神两部分,按照表现形式细分,质量文化可以划分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道德文化,这四种文化按照从低到高的顺序组成质量文化金字塔。其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属于质量文化中较浅的层面,具有较高的易觉察性,而行为文化和道德文化属于质量文化中较深的层面,具有较低的易觉察性。

(三)质量文化特征

第一,独特性。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办学历史、办学环境、人员素质,因此,在质量管理过程中,必然要因地制宜,形成具有自己学校特色的质量价值观、质量管理标准、质量管理作风、质量道德规范、质量方针目标等,体现出学校的个性,形成独特的质量文化。第二,可塑性。质量文化是在不断实践中形成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既传承优秀传统,又伴随着社会发展、文明进步不断变革,产生新的内容,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就职业教育而言,随着我国工业由低端制造向高端制造的发展,职业教育也应主动调整,传承优秀的质量文化,吸收外来质量文化的精华,不断变革,在实践中形成自己的质量文化。第三,整体性。质量文化包含了物质、行为、制度、道德等多个层面,既有物质方面的内容,又有精神方面的内容。单独的因素难以发挥最大作用,而要经过综合的、系统的分析、加工、提炼,使其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合力,才能发挥最大效能。

二、职业教育质量文化建设意义

(一)优良的质量文化是职业教育立教的基础

职业教育的秉性决定职业教育的质量文化。职业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是一种跨界的教育,既包含职业性,又包含教育性。职业性决定职业教育是面向岗位的就业教育,职业教育要符合行业、企业岗位技术要求,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等方面紧密联系行业、企业的发展,紧随技术的进步,不断调整去适应这种变化。职业教育需要有质量的教育来赢得行业、企业乃至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同,为职业教育的生存发展赢得空间。教育性决定职业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教育,育人的过程是一种理性和非理性、技术与非技术等交织的过程,需要的是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职业教育是一种文化,需要在有质量文化的环境下,通过环境育人、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同频共振,以达到育人的目的。职业教育办学实践呼唤职业教育质量文化。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2年国务院颁布《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如雨后春笋一般发展起来,在数量和规模上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建设培养了一大批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时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着变化,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显得尤为突出,职业教育由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变。政府开始赋予职业学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使其开展教学诊改进行自我约束,引入第三方评价,让社会与市场促进职业教育的优胜劣汰,通过教育质量竞争赢得市场、赢得生存,促进职业学校形成质量文化自觉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二)优良的质量文化是职业教育治校的保障

职业学校治校的路径在于实施全面质量管理,优良的质量文化则是全面质量管理的保障。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时间不长,而经济发展急需技能人才。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国家意志的支持,导致了我国职业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张。但受教师能力、学生素质的制约,我国的职业教育办学虽然取得了很好的经验与成绩,但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质量文化建设基础薄弱是制约职业学校治校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影响着整个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学校治校能力低下主要表现为职业学校的急功近利,争着建大楼、建校区、争项目、争资金、扩大招生规模;层级管理的行政作风浓厚,当进行办学水平评估时,学校从上到下,为评估的各种指标数据而忙碌,无暇顾及学校管理;学校将内部治理寄希望于层出不穷的各种管理制度,而这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全面质量管理就是全员参与、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为了实现预定的质量目标,学校需要制定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来引导教职工,将个体目标引导到学校的质量目标上来,要在质量文化的引领下接受共同的质量价值观念、遵守共同的行为准则,把广大师生员工凝聚在一起,形成一股力量,为达到学校总体质量目标而努力。

(三)优良的质量文化是职业教育强校的灵魂

优秀学校成功的背后,往往有其独特气质,这种独特的气质就是学校的质量文化。优美的校园环境,互尊互爱、团结协作的工作氛围,认真负责、追求卓越的工作态度是优秀学校质量文化的外在表现。这种文化激发每位教职工为实现自我价值和学校发展而不断进取,形成一种文化自觉。教职工围绕着学校既定的目标前进,推进学校的快速发展,不断丰富学校的质量文化,形成学校鲜明的价值观与特色。我国的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历史积淀较薄,因此,学校更应该重视质量文化建设对于创建优质示范学校的意义,将质量文化建设作为凝聚教职工人心,实现教职工自我价值与学校目标的有机融合,促进其成为支撑学校发展的推动力,将质量文化理念贯穿到学校教育教学与管理的方方面面,培育形成职业学校独具特色的质量文化,有效推动学校的治理水平和质量水平的提升。

三、职业教育质量文化建设策略

(一)确定质量文化目标

确定清晰的质量目标是质量文化建设的开始,是学校在质量文化建设上的顶层设计,只有学校确定了清晰的质量文化目标,教育教学活动才能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展开,达到质量文化建设预期的效果。学校质量目标的确定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首先,要对学校当前的质量文化建设现状进行评估,包括当前质量管理的优缺点、教职工对质量管理的理解与接受程度、学校质量标准是否合乎学生和社会的质量标准、是否存在质量管理漏洞、与同类院校质量管理的差距在哪等。只有在自我认识的过程中根据学校自身特点,才能确定与学校质量氛围、质量环境、质量现状和发展水平相适应,与教职工的质量意识、质量精神相适应,与学校发展定位相适应的质量目标。其次,作为学校的顶层设计部分,清晰而准确的质量文化建设目标应该得到校长的首肯。实践证明,校长在质量文化建设意识与质量目标设置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意义在于能否真正将质量文化建设与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融于一体,将质量目标转化为可操作、可测量的目标,将学校的目标落实到学校各部门、各教学单位的各项具体工作任务中。

(二)培育质量文化意识

质量目标计划是否能够达成,关键在执行力,核心在于教职工的质量文化意识。再好的想法与制度都是由人执行的,只有教职工理解了质量文化,真正接受了质量目标,内化于心,树立质量文化意识,形成质量文化的自觉性,才能外化于形,自觉转化为行动,主动提升自己工作的质量。质量意识的培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是对职业教育本真的认知与探求。职业教育是教育的一种类型,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的本质是精神的,而非物质的,是人的灵魂的教育,不应该用强制的方法来强迫学生去接受知识,而要用爱的理解来“陶冶”和“交往”。职业教育同时也是面向“职业”的教育,是一种面向工作岗位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教育,教师只有认清职业教育的本真特征,才能处理好如何教、如何管的问题,才能说质量的问题。其次是加强质量文化的宣传,要让全体教职工理解学校质量目标、质量工作计划,以及制度,只有目标明确、路径清晰、深入人心,才能使教职工在工作实践中形成质量意识并转化为行动。再其次是营造质量文化环境,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是指学校的建筑物、实训室、图书馆,乃至一草一木,学校要围绕环境育人的目标来建设环境,通过环境营造文化氛围,让这种文化激发师生的爱校、自豪情怀;软环境是指自由、平等、竞争的工作氛围,学校为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升提供机会,树立质量模范典型,倡导良好的质量行为,提升教职工质量责任,引导教职工自觉提高质量。

(三)健全质量文化制度

建立健全质量文化制度是形成优良质量文化的强有力保障。清晰的制度能够让教职工明白哪些事情是该做的,哪些事情是不该做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与规范着教职工的行为,制度会以其独特的规范功能发挥对道德建设的作用,是一种教育价值导向的教育实践。质量文化制度也具有导向功能,什么样的教育是被支持的,什么样的教育是被反对的,教职工和学生应享有什么样的权利与义务,在制度中都会有明确的显示,为教育活动与行为划定界线而建立的各种制度,就是质量文化制度的体现。公开、透明的制度还需要执行力的配合,在教职工接受制度的条件下,学校将质量文化融入教育教学管理的各各方面,辅之以奖励与惩罚,在执行过程中不断修改完善,持之以恒,坚持长抓不懈,才能使提高教育质量真正成为每个教职员工的内在追求。

参考文献:

[1]郑立伟,徐仁冬.质量文化发展趋势研究[J].质量与可靠性,2007(8).

[2]凌定成,陈俊芳.企业质量文化研究兴起的背景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5(7).

[3]戚维明,罗国英.质量文化建设方略[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1.

[4]傅根生,唐娥.高校质量文化研究:问题与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11).

[5]何茂勋.高校质量文化论纲[J].高教论坛,2004(3).

[6]王志霞.大学教育质量保证:从制度到文化[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6.

[7]唐华生,叶怀凡.高校质量文化建设的价值探索与路径选择[J].学术论坛,2007(3).

作者:刘聃 单位:眉山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