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综述(9篇)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综述(9篇)

第一篇: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习作批改思考

摘要:习作,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所在。倘若想要提升小学生的习作质量,那么教师应当在上好习作课的基础上,采取恰当的手段引导学生积累各种习作素材,其中最为关键的流程就是教师要对学生的习作进行批改。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熟练掌握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了解小学高年级习作的具体要求,并依据学生的实际状况,采取恰当的习作批改手段,只有做到这些才可以提升学生的习作水平。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年级;习作批改

一、引言

依据小学高年级学生发展的情况来看,他们目前最大的障碍就是习作。倘若想要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那么教师应当站在学生的立场,并遵循循序渐渐的原则对学生习作进行批改。显然习作的批改能够促使教师清楚地了解到学生的习作情况,并对其引起必要的重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端正自身态度,妥善处理习作批改遇到的难题,进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对习作进行批改。

二、应该注意适度宽松,不宜过于严格

小学生不但要从文章中积累习作技巧,而且还要经过反复的练习才能够提升自身的习作水平。但是从当前的发展形势来看,还有一些教师无法把两者的要求做好详细的区分,甚至在批改的时候评语过于严格。这样就会在某种程度上给学生的习作带来较大的压力,同时也无法紧跟时代的脚步。依据这些学生的年龄特点来看,他们的身心还处于发展阶段,这样就要求教师不要对他们的习作水平有着较多的要求,只要他们能够对习作产生兴趣,并且可以将自己的情感真实地表达出来,脉络清楚明了就可以称之为一篇好的习作了,这样就可以得到教师的肯定。比如,我在日常习作教育中提出了以下几点要求:第一,在习作中一定要字迹工整,切不可潦草;第二,在日常生活中好养成积累素材的好习惯;第三,一定是自身经历过的事情。学生只要满足上述要求,我都会给予他们一定的鼓励。显然,学生在习作的时候只有亲自经历过了,才可以将感受表达出来,这样就可以了。所以,一定要让学生爱上习作,只有这样才能够满足新课改的要求。

三、应该注意诙谐幽默,不宜过于生硬

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情况来讲,他们有着较强的自尊心,同时也比较敏感化,这样教师在习作修改的时候应当注意诙谐幽默,切不可过于生硬。显然在作文批改中适当加入一些诙谐幽默的语言,不但可以增进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感情,而且还为批语可以走进学生心里打下扎实的基础。这是因为诙谐幽默的评语可以让学生欣然接受老师对自己提出的建议,同时也不会打击到他们的自信心,进而提升自身的习作水平。比如,教师对批改习作的时候,有一位学生在作文中出现了诸多的错别字,为了不打击这位学生的自尊心,可以在学生的习作本上这样写道:“你好像是故意考验老师似的,老师花了很长时间才明白你的习作是什么,希望下次不要让老师猜字谜了。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找字典先生帮忙,可以吗?”老师写上这样的评语,不但充分了教师给这位同学提出的建议,而且又避免打击到学生的自尊心。显然这位学生在今后的习作中得到了明显的进步,错别字也不再多了,还养成了勤查字典的好习惯。由此可见,诙谐幽默的评语可以有效避免伤害到学生对习作的积极性,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

四、应该注意个体差异,不宜过于求同

因为会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这样学生表现出来的习作水平也是良莠不齐的。所以,依据这种情况来看,教师在评价学生习作的时候依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不宜过于求同,要不然就会磨灭学生的主动性。因此,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性,并对习作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应当要拥有一双发现优点的眼睛,充分抓住此类学生的一两个闪光点进行评价,进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同时也提升了他们的习作能力。比如,我从一个习作水平不高的学生习作中发现,他使用的叠字短语非常应景。这个时候我就在这些叠字短语旁边写道:“叠字短语运用的非常到位,希望可以再接再厉,增加积累。”还有一位学生在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时候写得非常生动,我就在这一小段的旁边写道:“将自己内心的情感充分的表达了出来,感情真挚。”显然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进而让学生爱上习作。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他们的习作能力。

五、应注意褒奖为主,不宜过于贬斥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其习作评语会对学生的积极性带来直接的影响。而教师在对学生自作进行评价的时候,可以将褒奖评语渗透其中,进而激发学生学习习作的主动性。所以,教师在评价学生习作的时候应当灵活使用褒奖评语。采取这种方法不是代表教师就无法给学生提出建议,而且是提出建议的基础上,要事先肯定其中的优点。这是由于无论对于哪个学生来说,在完成一篇习作的过程中,都会对自己习作的文章充满期待。依据心理学研究可以看到,期待值和成功率是处于正比的状态。也就是说,无论哪位学生都渴望获得老师的表扬,倘若教师的评价无法和心中的期待一致,那么就会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同时也让他们失去对习作的兴趣。因此,教师应当采取恰当的方式呵护每一位学生习作的“种子”。从学生习作的文章中来看,哪怕是一句话、甚至是一个词语,都要引起语文教师的重视,并将其当作增强学生积极性的关键点。因此,当教师在对学生的习作进行批改的过程中,应当从每位学生的习作中找到他们习作的闪光点,与此同时评语进行褒扬,只有做到这些才可以让学生充满自信,进而更好的投入到习作中。例如班级中有一位同学没有较强的语感,对习作基础也不是很好,在我一次又一次的鼓励下,提升了她的习作能力。后来,她在我们学校举办的习作比赛中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六、结语

通过以上内容的论述,可以得知:习作批改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提升学生习作能力的必经之路。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努力研究批改手段,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还可以促使学生插上理想的翅膀,进而促使学生的身心得到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亚西.新课程背景下小学习作教学的问题与对策———对小学习作教学若干基本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4(3).

[2]冯金花.浅析对小学高年级学生习作兴趣的培养[J].学周刊,2015(27).

[3]林燕薇.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习作水平的策略[J].珠江教育论坛,2017(3)

作者:吴妹 单位:昆山市柏庐实验小学

第二篇: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运用

互动式教学模式是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在学习中互动交流与探讨,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互动式教学模式适合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与学习的趣味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互动式教学模式,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一、运用导学案,实现课前预习过程的互动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忽视了课前预习的作用,教师通常是让学生阅读课文,由于缺乏互动环节,只是泛泛地让学生阅读课文,学生预习兴趣不高,预习效果不理想。所以,教师要重视预习环节,提高学生的预习效果。例如,笔者在教学中制订预习导学案,设置互动环节,促进学生的课前互动,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恐龙的灭绝》一文时,笔者给学生提供了一份预习导学案,让学生根据导学案上的内容,进行互动阅读学习。导学案的内容是:1.认识生字新词:恐、类、庞、避、耐、萎、亡、哺、乳、偷、孵、谜、或、者、籍15个生字。2.用简炼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3.文章主要讲述哪个人或物的故事?4.想一想恐龙为什么会灭绝?5.描述一下恐龙灭绝的过程。6.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体会到了什么?让学生根据这份预习导学案对这篇课文进行阅读理解。此外,教师还让学生把阅读中产生的疑难问题提出来,让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探究交流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

二、引导学生抓住阅读中的问题进行交流探究,

实现课中的有效互动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杜绝“满堂灌输”与讲解,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教师要根据课文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对阅读中产生的问题进行交流与探究,实现课堂的互动,促进学生对文本理解。例如,学习《妈妈的账单》一文,主要是让学生体会母爱的无私与伟大,如果单凭教师的讲解,学生很难理解深刻。所以,教师将学生进行分组探究问题:“在阅读课文中我们了解文中提到了两份账单,同学们对这两份账单进行对比,你会发现什么问题?同学们思考一下,妈妈的账单为什么是0分呢?从这份母亲的账单中你能体会到什么?”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然后教师让各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小组的交流情况。给学生展示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成就感。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自主学习能力,教师也可以在教学中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通过小组讨论加以解决,实现学生有效互动,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引发共鸣。例如,在学习《钓鱼的启示》一文时,教师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提出问题。有的学生在阅读中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离休渔期就差两个小时,爸爸却让小汤姆把鱼放了,这是不是不近人情?”教师让学生针对这一问题展开小组讨论。有的学生说:小汤姆的爸爸是严格的,对孩子要求严格,才能帮助孩子树立规范意识,为孩子以后的成长奠定基础;有的学生说,爸爸看起来不近人情,但是他高尚的品格让人敬佩,虽然失去了一条大鱼,但是他帮助孩子收获了自律意识和遵规守纪的自觉性;有的学生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社会需要良好的秩序,才能安定与发展,我们每个人要严以律己,提高遵纪守法的意识,才能更好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与理想。可见,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使学生走进了文本,并与文本情感达成共鸣。

三、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复习,实现课后的交流互动

信息技术的日益发达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也使学生的学习空间不仅仅限于课堂,网络打破了教学的时空限制,学生在课后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互动交流,进行互动合作学习。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媒体优化学生的课后复习环节,提高学生的知识综合能力与自主学习技能。例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之后,教师让学生写一篇环保方面的作文,题目和角度可以由学生自主决定,学生写完后传到学校网络的学习交流园地。学生除了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文章外,还可以对他人的文章进行评论,指出优缺点,说说自己的阅读体会。这样就实现了学生之间的互动评改,学生可以从他人的建议中得到启示,并且可以对自己的文章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使学生间可以相互借鉴,不断提高,提高了语文综合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互动教学模式,可以突出体现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在互动中交流探究,在互动中借鉴补充。教师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及学生的特点,设置教学互动环节,让学生积极投入学习,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作者:张永忠 单位:甘肃永昌县新城子中学小学部教师

第三篇:互联网媒介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运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互联网的出现不仅符合教育改革的要求,更是顺应时代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一机会,科学并合理地利用互联网媒介,巧妙地将互联网和课堂教学相融合,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最终推动教育行业的发展。

一、合理利用互联网,突破教学重难点

小学时期,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接受能力仍处在发展阶段,在理解一些重点知识时会出现一定问题,再加上语文重点知识本就复杂抽象,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不及时突破教学难点的话,很容易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课堂效率有所降低。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占据主体地位,面对重难点时全凭借教师的讲解,课堂上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的次数也较少。长期下去,教师根本不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学生存在的问题越积越多,并且得不到解决,慢慢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产生怠慢的学习心理。为了更好地解决教学难点,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降低学习难度,将抽象复杂的知识变得直观具体、简单明了,使学生易于接受,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生字词“水”时,由于小学生第一次接触汉字,觉得很难找到方法,不知道怎样去学习,所以在教师讲课时提不起精神,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讲,极大降低了课堂效率。这时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观看动态的“水”的笔画组成,同时伴有水流的声音,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增加学生对“水”笔画的印象,而且使课堂氛围得到活跃。由此可知,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不仅轻易解决了教学重难点,将学习难度降低,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兴趣,从而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借助互联网,提高学生阅读量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主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其中阅读是最为基础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而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探究。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大部分学生对阅读不感兴趣,每到课外阅读的时候昏昏欲睡,不能全身心投入到阅读中去,使得学习时间白白浪费。面对这一情形,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引发学生读书的自觉性,首先通过教学内容延伸到课外阅读中去,例如在学习《开国大典》这一课时,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观看相关的视频资源,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询问学生:“大家有没有人知道的英勇事迹呢,哪位学生想来讲一讲?”由于学生年纪较小,接触的课外读物不是很多,大部分学生对没有过多的了解。这时,教师加以引导:“你们在课下的时候,可以通过网络查阅一下他的有关资料,阅读一些有关他的书籍,或者观看一些他的影视作品,然后写一篇读书心得交上来。”学生利用互联网不仅深入了解到的生平,而且还有机会接触更多的课外知识,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知识,还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由于学生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所以他们在选择书籍类型时也是不同的,而学校提供的阅读材料往往是千篇一律的,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阅读欲望。这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正确的网上阅读方法,使学生不再局限于课堂阅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进而开阔学生的视野,活跃他们的思维,让学生拥有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通过互联网,激发学习兴趣

如今“师生关系”成为家长们普遍关注的话题,有的学生不喜欢与教师进行交流,对教师有一种恐惧心理,所以在课堂上不敢发言,也不敢向教师请教问题,使自己堆积的问题越来越多,最后导致语文成绩下降。为了缓解学生这一恐惧心理,教师可以借助QQ、微信等社交平台成立学习群、家长群,将每节课所讲的内容发到学习群中,供基础较差的学生参考、学习;将学生的优秀作业上传到群相册中,让学生体会到自己和其余同学的差距,找出自己的不足,进而提高学生的自觉意识;在家长群中主动与家长进行交流,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并对表现好的学生提出表扬,增强家长对学生的督促意识。同时,通过互联网也将师生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融洽,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向教师询问问题,时间长了会感受到教师的平易近人,从而使那些不敢发言的同学变得勇于回答问题了,也进一步促进语文教学的顺利展开。任何事物都有两面的作用,互联网更是一把双刃剑。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改进并完善互联网教学,充分利用互联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焕发生机、活力,让学生接触更多的语文知识,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

作者:刘亚群 单位:江西于都实验小学教师

第四篇:激趣法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运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一旦学生喜欢上你的课了,那么,不仅学生学起来轻松,教师教起来也会轻松,课堂效率就会达到最佳值。正因为如此,一直以来,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我们始终把激趣作为最重要的手段、最行之有效的抓手,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把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到学习上,学生爱学乐学,课堂活跃,教学效果好,教学深受学生欢迎,以至于多年后学生读了大学或参加了工作,碰到你还会情不自禁地谈起曾经课堂上的某个激趣的情节,让你渐渐老去的心又会小小的激动那么一下。

一、备趣

要在课堂上随心所欲地激趣,除了要是个有趣的人外,还得做有心人,平时要有所准备,“功夫在诗外”,临时抱佛脚是很难得心应手的。

1、留心生活中的趣事、趣味。生活中时时处处有“趣”,要有一双善于发现“趣”的眼睛,记在心里,以供不时之需。有的人说话趣味横生,张口就来,那是与他平时善于观察、善于积累有关的。一般的书中时不时也会出“趣”,在笑笑之外,其实可以有意识地积累,不仅要记在本上,也要记在心里。更有专门记“趣”的书,比如笑话大全、幽默故事等之类的书籍杂志,平时读读,不仅可以让自己得到放松,积累下来,也可以在课堂中灵活运用。

2、更要善于挖掘课本里的“趣”。备课的时候,要有意识地把课文里的“趣”发掘出来,寓教于乐,有了趣点,就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能吸引学生,把课文学得既轻松又好。

3、积累有“趣”的影视、图片资料。在多媒体时代,网络条件下的课堂,不充分利用有“趣”的影视、图片资料是说不过去的。有“趣”的影视、图片资料更能直观地让学生喜欢课文,学好课文。

二、激趣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手段当然很多,但课堂有趣,我们以为是小学语文课堂最需要的。小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不持久,需要老师不断用趣点去吸引他们,调动他们,引导他们。从这个角度来说,激趣是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最重要的手段。

1、用游戏激趣。第二天要写作文,我要求学生明天带个吹泡泡的玩具来,学生很好奇,问我带来干甚么,我故意卖关子,就是不说,只是告诉他们,到时你们就知道了。第二天作文课上,我先让学生吹5分钟的泡泡,并且要尽情地吹,想怎样吹就怎样吹,看谁吹得大,吹得好,吹出的泡泡,色彩更艳丽,持续更长久。学生玩得可高兴了,课堂气氛很热烈。时间到了,我趁热打铁,问:“高兴吗?”他们异口同声:“高兴!”“都知道把泡泡吹大、吹漂亮吗?”“知道!”……“好,请大家把刚才的活动记下来,题目就叫‘吹泡泡’,看谁最乖,写得最好。能做到吗?”“能!”结果这次作文,大家出乎意料地写得既顺手又好。

2、猜谜语激趣。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各人有各人的办法,猜谜语激趣是我常用的办法,效果还不错,因为小学生好奇心特别强,猜谜语激趣就是利用了他们的这个心理特征。比如:“八一”六十载。猜一个字,答案是:亲。“七一”直抵花城。猜一个字,答案是:库。“十三大”,改革之会,团结之会。猜一个字,答案是:奉。“十一”双方皆怀念。猜一个字,答案是:喜。“文昭关”选段。猜一个字,答案是:音。

3、比赛激趣。小学生好表现,一说要比赛,兴趣马上就来了,摩拳擦掌的,都争着拿第一。诗歌背诵我都是采取比赛的形式进行的,效果很好,比如《咏鹅》,课文一教完,全班同学就都背下来了。

4、故事激趣。学习《草船借箭》,我就采取先讲故事再让学生学课文的方法,因为故事本身很有“趣”,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吊足了胃口,学起课文来就十分顺利了,同学们不仅学好了课文,课后还主动去找来少儿版的《三国演义》自学,效果特别好。

5、利用多媒体,声光电色激趣。学习《小蝌蚪找妈妈》,我就利用动画片助学,看完动画片后,学生的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了,我因势利导,很顺利地就让学生把课文学了,并且学得特别好,特别扎实。

作者:彭芝兰 单位:广东深圳市龙岗区南联学校教师

第五篇:小学语文教学情景教学法运用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通常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到语文学习枯燥乏味,失去学习兴趣。小学生的思维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语文教学应该为学生创设形象化、直观化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情景教学是教师利用语言及各种物体为道具,为学生创设的逼真的场景。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加深学生的真实体验。情景教学法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进行互动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情景教学法,可以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一、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教学情景

小学语文情景教学也是在新课改背景下,适应学生的认知特点,体现生本理念的新的教学模式。它打破了教师满堂讲解、学生只是机械记忆的传统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情景教学强调学生主体学习理念,这就需要教师确立正确的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创新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情景教学,可以使学生深入的理解教材中的内容,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意旨,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理解能力。例如,教学《那天》一文,其知识技能目标是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能够复述课文主要内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让学生懂得诚信是人生的精神财富,这比物质财富更珍贵。为了达成这一教学目标,教师让学生首先阅读课文,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并用设问的形式创设情景:“如果在现实生活中,别人让你替买,并且中奖了,你会如何处理?”并且让学生针对这个情景进行表演,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表现出来。有的学生在表演中表现出犹豫不决,在考虑把中奖还给他人时,做着激烈的思想斗争;有的学生甚至干脆说中奖是自己的;有的同学产生了平分奖金的想法。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体会课文主人公把中奖还给别人,这是一种什么行为,并在小组内展开讨论。这样,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教学情景,学生走进了文本,优化了教学过程,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二、根据学生特点创设教学情景

小学生活泼好动,自制能力较弱。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抓住学生这些特点,创设教学情景,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景,让学生走进文本,在情景中深刻体验文本情感,与文本达成共鸣。如果教师单凭空洞的讲解,学生很难进入文本营造的情感世界,无法与文本进行有效对话。而情景的创设能够充分调动学生自愿参与的积极性,学生会学得更积极主动。例如,学习《只有一个地球》一文,教师将学生分组交流:如果地球环境恶化,人类无法生存,能不能到别的星球上去居住?学生通过网络搜寻查阅相关资料,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学习到了许多科学知识。之后,将学生分为两个大组开展辩论比赛:正方的观点是: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人类要保护地球环境;反方的观点是:当地球环境不适宜于人类居住,人类可以到其它星球上去居住。正反双方以他们自己获取的相关科学研究资料为论据,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在辩论的过程中不仅得到了语言训练,还丰富了环保知识,提高了环保意识。再如,在学习《晏子使楚》一文时,教师让学生阅读课文,并且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角色表演。学生在改编课本剧的过程中,需要细心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准确地对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进行设计。学生改编课本剧与表演的过程,其实是走进文本,体验文本人物内心世界的过程。通过表演情景的创设,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了文本意旨,提高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三、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景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达,多媒体被广泛运用于小学语文教学当中。多媒体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特点,视频与音频相结合,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课文《狼牙山五壮士》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故事,由于学生年龄尚小,对当时的历史背景不太了解,通过多媒体展现抗日战争时间的影视片段,可以带学生进入那个年代,加深学生的对抗日战争的认识,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多媒体创设教学情景可以吸引学生全身心投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情景教学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及具体教学内容,以情景教学促进学生的主体参与。教师要科学设置教学情景,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作者:祁学兴 单位:甘肃永昌县新城子中学小学部教师

第六篇: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有效性提升

摘要:小学阶段开展语文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以及综合能力的提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小学阶段高年级的学生在认知能力方面、知识积累方面以及综合分析能力方面都明显提高,他们对于小学阶段语文课程的学习方法的掌握上也得到了明显提升。随着年龄的增长,高年级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教师要及时掌握该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在做好诸如识字、写字、阅读、作文等基础性教学的基础上,还要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提升;有效性

一、引言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素质教育得到了大力的推广,小学语文教学在素质教育改革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要与时俱进、转变思想,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来开展教学活动,促使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不断提升。本文首先对目前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情况进行了分析,然后提出了提升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建议。

二、目前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情况分析

1.从学生方面来说,每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的特点,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开展个性化教学。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比如教师数量有限、升学压力等因素,都给个性化教学的开展带来了阻碍,对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带来了不利影响。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良好的师生间互动来促进学生口语表达能力、阅读能力、书面表达能力的提升,但是高年级的小学生心理逐渐成熟,不愿意主动表达自己的意愿或想法,回答问题时的主动性降低,这一点对于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有效性的提升是非常不利的。

2.从教师方面来说,每一位教师都有着自己对语文教学的理解。目前,很多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了小升初的考试范围内,而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及综合能力是忽视的。可以说,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是以教学目标为纲而进行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知识的迁移以及知识的融合非常不足,学生在死气沉沉的课堂环境中被动地进行学习,很难进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这些都对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有效性提升是不利的。

三、提升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建议

1.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

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首先要掌握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然后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创造让学生积极发言的机会,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到性格内向的学生,注意方式方法,可以选择在课下进行沟通与交流。对于自信心强的学生来说,更容易形成积极向上、乐观的情绪,面对困难与问题敢于迎难而上;反之,自信心不足的学生,容易形成沮丧、灰心的情绪,面对困难与问题时多选择逃避。作为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找到开启自信之门的钥匙。对于被自卑心理困扰的学生要多给予鼓励与支持,强调其敢于表现的正面意义。进而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在课堂上有更高的积极、正面的反应,全面提升学生课堂的参与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插入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体会到交流与学习的快乐,课堂的活跃度自然得到提升。

2.设疑启智,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思想,允许学生对课本知识有自己的理解与想法,并在课堂中进行讨论分析。教师要重视课堂提问的技巧,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敢于发现并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学生在课堂讨论环节中,大胆发言,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必将得到提升,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分析总结,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学习到新的知识。比如在教授《梦想的力量》一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按照教学内容来说说自己的想法,比如讨论自己的目标、理想、愿望,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拨,学生在口语表达能力得到提升的同时,对课文内容也将认识得更为深刻。

3.将知识融进生活,加强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师在教授语文课程的过程中,必然要考虑到小升初的升学压力,为了让学生更为扎实地掌握考点内容,在课堂教学中要将考点内容融入其中,同时还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将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有机相连,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与掌握文章中所包含的知识和寓意。除此之外,教师还要融入到学生中去,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与需求,加强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切实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比如说,教师在讲授何其芳《一夜的工作》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来说一说自己对父母的理解,谈一谈父母平时忙于工作的状态,让学生在自己真实的生活中去体会父母的辛劳付出。然后教师再向学生介绍的背景资料以及他平日中忙碌的工作状态。父母的辛劳付出是为了小家,而的辛劳付出是为了大家,教师将学生的情感自然地引入到课文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料将文中的重点词汇突出显示,让学生感受细节处的描写。教师进一步向学生发问,让学生举例说明父母最让你们感动的地方。学生们会讲出许多被感动的细节,这就和的简朴与伟大一样,都体现在了细节之处。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中蕴涵的深意。这种将生活与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更有利于学生接受新的知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文章中所蕴含的美。这不仅符合小升初考试中学生阅读能力的测试要求,也促进了平等融洽课堂气氛的形成以及课堂中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可有效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四、结束语

教师在教授小学高年级语文课程的过程中,要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教师在改革创新教学模式的同时,还要对学习内容进行调整,贴近学生的实际想法,使学生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在学习的过程中拥有成就感,最终实现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有效性不断提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柏云.浅议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13).

[2]姜芳,田秀丽,张力.提高小学语文教学与有效性的策略[J].新课程学习(下旬),2014(2).

[3]梁端水.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情景教学的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2(19).

作者:郑丽虹 单位:龙海市榜山镇上苑小学

第七篇:提高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效果方法

小学低年级是语文学习的起始阶段,在此阶段作为老师要注重教学方法和策略的选择和应用,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果,为低年级学生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本文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在此对如何提高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效果进行了研究。

一、科学加强教材整合,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灵活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借助文字、图片、动画、视频等资源,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文章内容,实现教材资源的有机整合,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声形并茂的语言表达,通过恰到好处的点拨指导,将学生引入语文知识的海洋,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陶冶学生情操,让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感,从而为课堂教学更好地服务。例如,在教学《坐井观天》这一课时,学生已经理解了青蛙跳出井底看到广阔的天地是课文的重点,为了引导学生更加深入理解文章寓意,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出示多媒体画面,并呈现青蛙和小鸟之间的对话,让学生一边观看一边阅读,加强语言、符号、表象之间的有机结合,将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贯穿为统一的整体,形成连续的、鲜活的画卷,从而在学生的脑海中活动起来,让学生通过诵读真正理解文章寓意。

二、积极提倡合作学习,加强师生之间互动

语文新课标实施以来,积极倡导开展合作学习,生生互动、师生互动都属于合作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只有让学生自发地参与进来,才能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目标。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特长,这是一种隐性的教学资源,我们要挖掘学生的个性资源,提倡合作学习,让同学之间取长补短,各自发挥自己的特长,借助大家的智慧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在学习《小壁虎借尾巴》这节课的时候,当学生看到小壁虎的尾巴消失了后表现出了失望的神情,这时老师又说道:小壁虎的尾巴又长了出来,学生立即兴奋起来,纷纷交流起来:小壁虎真聪明,还知道借尾巴;小壁虎真聪明,竟然想到利用断尾巴来保护自己;小壁虎真厉害,尾巴断了还能再生。这样一来,这节课就能在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中展开了。因此,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我们老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和学生实际情况,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在解决学习问题的同时,锻炼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

三、通过激趣设疑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不是特别强烈,尤其是小学生,他们常常对某一件新鲜事物产生兴趣,但是很快又失去兴趣。那么,应怎样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保持和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发展呢?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应采用“激趣设疑”的方法,一方面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例如,在教学《乌鸦喝水》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扮演自己所喜欢的小动物角色,然后模拟课文内容,将文章内容真实呈现出来,看看谁能找到喝水的好办法?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你们有没有更好的喝到水的方法?是不是只要将小石子放到瓶子里就一定能喝到水?”通过问题的引导,促使学生进入良好的思维状态,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从而促使学生主动探究,进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四、给予充足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力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从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开始,老师就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因此,我们要给予学生充足的空间,发挥学生想象力,让学生浮想联翩,从而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在教学了《春雨的色彩》这一课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一想秋雨的色彩,学生思维的火花瞬间就被点燃了,他们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秋雨是黄色的,你们看,当秋雨落在树叶上时,树叶就变黄了”;有的说:“秋雨是红色的,你们看,秋雨落在苹果树上,苹果就红了”;还有的说:“秋雨是多彩的,你们看,秋雨落在菊花上,菊花就开放了,有的是白色的,有的是紫色的,有的是黄色的,还有的是红色的。”学生的思维充分得到了拓展与延伸,他们的想象力是丰富多彩的,着实让人感到惊喜。作为小学语文老师,我们要密切联系低年级学生特点和教学规律,不断加强教学方法和策略的创新和探索,从而抓好低年级阶段教学,为学生以后的语文学习打好基础,全面提高低年级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杨会杰 杨天燕 单位:山东邹平经济开发区实验学校教师 山东淄博市张店区大张学校教师

第八篇: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是一种以课堂教学视频为主要内容的辅助性教学资源,微课视频中会包括课堂设计、教学反思、学生反馈等主要内容。微课实际上是一种半结构化的、有主题资源的单元应用小环境。作为一种有别于传统教学资源的新型教学资源模式,微课视频含有更多的教学信息,包括课例、课件以及教学反思。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设备在教育教学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微课视频通常在10分钟以内,时间较短,趣味性比较高,可以利用很短的时间为学生营造出生动全面的教学环境。微课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的应用能够充分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一、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小学阶段学生的思想还不成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还不够,对新鲜事物永远充满了好奇心。因此,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动力皆来自于学习兴趣,微课教学在语文课堂上的应用可以有效提升课堂的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教学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才会主动去探究所学内容,学习的效率和质量才会得以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微课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能通过为学生提供生动直观的教学画面和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例如,在学习小学课文中《月光曲》这一课时,重点在于深刻感受月光曲中所描绘的美丽的月光景色从而与作者达到感情上的共鸣。但是,由于小学生的生活阅历、情感积累等有限,无法身临其境体会到月光曲中描绘的美丽景色和蕴含的深厚情感。但是,通过将微课课件引入到小学课堂,教师可以通过微课将月光曲中描绘的月光照射到茅屋所氤氲出的安静美好的景象通过微课视频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真正体会到文中所描写的月光的清幽。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深刻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同时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再比如《小壁虎借尾巴》一课很是生动有趣,在讲课之前教师可以使用微课来给学生普及壁虎尾巴再生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从而提升教学效率。

二、通过微课扩展学生的知识储备

学习语文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积累素材的过程,小学语文课本中收录的课文丰富多彩,涵盖范围非常广泛,涉及到天文、地理、人文、环境、神话故事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如《数星星的孩子》《南沙群岛》《皇帝的新装》《葡萄沟》《威尼斯的小艇》等文章,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效使用微课视频为学生带来多彩有趣的教学资源,让学生的目光不仅仅停留在书本上,更是要透过书本看到更远的地方。例如在讲到《葡萄沟》这篇课文时,文章中讲到了葡萄干的制作过程,说起葡萄干的味道,大部分同学都知道,但是说到制作过程,可能所有同学都是陌生的,仅仅通过书本上的描写难以让学生深刻理解。这时候,教师可以使用微课视频对葡萄干的制作过程进行展示,并且用一些新疆所特有的风土人情的图片来开拓学生的视野。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在短时间通过更加直观的过程学习课文内容,并且极大的拓展了知识储备,可谓一举两得。

三、拓宽了学习渠道

传统意义上的教学都是在教室里进行的,学生只有一个老师,老师在同样的时间也只带一个班的学生,学生的“输入”和教师的“输出”是极为有限的。但是微课模式在课堂上的引入却很好解决了这个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网络化的今天,微课模式可以将天南海北教师的教学视频进行整合,在网络上实现共享,这打破了空间和时间对于课堂教学的限制,教师可以通过微课平台将自己的教学视频共享给别的教师或学生供其学习和参考,学生可以通过电子设备随时随地学习,这极大提升了学习效率。比如在学习《威尼斯的小艇》这一课时,在课程开始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放映威尼斯风情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之后,为了开拓学生的视野,教师可以从网络上下载其他关于本课的微课视频与学生共同学习,另外,教师也可以将自己的教学视频放到网络上供其它同行借鉴和参考,这样就实现了教学资源的互通有无,能够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雪松.微课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实践探究[J].课外语文,2016,(11):71.

[2]别新均.浅谈微课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培训,2016,(02):223.

作者:杜红彦 单位:山东微山县微山岛镇中心小学教师

第九篇: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透视

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民族瑰宝。小学生处于文化求知的关键期,可以从浅显易懂的传统文化渗透中,来引领学生感受和体验民族传统、思想观念,为后续学习夯实文化基础。本文将结合鲁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就其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展开探析。

一、从教材中挖掘传统文化素材,突显做人品格

教材是学习的基础,也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低年级教材中,古诗词占比较大,“古为今用”则更有效的传承传统文化的表现方式;在高年级教材中,以文言文为主,这些传统文学作品,更是学习传统文化的优秀素材。比如在第一册《画》一文中,“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全诗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从动静结合、山水相融、花鸟相宜、人景交融中来构建形象生动的诗篇画卷,贴近小学生形象化思维模式,读来朗朗上口,增进小学生对古诗文的初步理解。同样,在第九册、第十册,诗篇分量减少,文言短文的分布较多。比如第九册中的《杨氏之子》,第十册中的《伯牙绝弦》、《两小儿辩日》等,既突出了古人的优秀品质,又传递着传统文化中的辩证哲理思想。当然,对于小学语文教材的各个阶段,也可以从现代汉语形式的解读中来挖掘传统文化。比如第五册的《孔子拜师》《神笔马良》等文章,利用现代语言来描述古人的谦逊、聪慧,让学生从中体悟优秀的做人品格。

二、从教材中挖掘传统文化内容,增强民族精神

对于传统文化的优秀思想和内容,往往可以借古喻今。比如从先秦诸子文化、唐诗宋词,再到明清小说,在历经千年的文化传承中,这些跨越古今的传统文化,既是对古人、古事的讲述,也是对当代民族精神的彰显。这些内容很广、很多,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自然的欣赏与赞美。对自然的崇尚,延伸出万物生长的自然观。比如低年级教材中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全诗从清晨写起,展开绚丽的春光画卷,表达对春天的热爱,对春光的珍惜。还有《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从大自然的涓涓泉水写起,来烘托柔和、平静的水面上,蜻蜓站立荷尖的初夏风光,在这首诗里,每一句都是一幅画,自然而朴实,真切而感人。泉眼、细流、树荫、荷叶、蜻蜓,共同构成了一副生动的小池风物图,从而将万物间的亲密和谐展现出来,让学生从中感受到生活的趣味,体验到自然无限的生命力。在《所见》里,诗人从牧童写起,将牧童的身、行、意进行刻画,“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牛背上,小牧童唱着歌,悠闲散漫,此为动态情景;闭口,拼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此为静态写人。在一静一动间,将牧童的天真与好奇刻画的活灵活现,也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大自然的五彩与烂漫。传统文化的影子无处不在。我们从教材中来分析不同的文章,都可以提炼出丰富的民族精神。比如在《赠汪伦》一诗学习中,对于“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所要表达情谊,将友人之间的离别愁绪,深刻而形象的表达出来。还有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伯牙绝弦》一文,对于伯牙与子期之间的“知音”情谊,从简短的几句话“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里进行了生动传达。

三、从课堂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熏陶学生情感

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与渗透,一方面通过对文本的鉴赏来获取,另一方面教师从课堂文化营造中来贯穿。比如在学习古诗词中的离别情感时,除了《赠汪伦》,还可以导入《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别董大》《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等,从感人肺腑的离别诗里,来调动学生对离情别绪的拓展学习。还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从挖掘传统美德方面,来激励学生学习民间谚语、格言警局,让学生从中感受古人的优秀品格,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比如对于“礼尚往来”中的“尚”,很多学生误以为“上”。对于该成语的解释,教师可以拓宽阅读范围,引入典故学习,从《礼记•曲礼上》中就“尚”字的意义进行解释和学习,“尚”在古代表示注重礼节,而非“上下、到来”之意。由此来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应用。当然,在教材中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学习,比如从《元日》学习中来延伸传统节庆,中秋节要赏月,吃月饼,端午节要划龙舟,吃粽子,重阳节要登高等等,这些传统节日所蕴涵的丰富的传统文化,都将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素材,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提升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积极性。

作者:牟婷 杨? 单位:山东淄博市临淄区齐都花园小学教师 山东淄博市临淄区稷下街道中心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