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9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9篇)

第一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回归简约浅析

一、阅读目标“简明”,让阅读教学具有针对性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目标上提出了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其实,三维目标中的能力和情感目标更应该是体现在课程的高度上,因此并不需要每节课都要体现这样的目标,而且也不是一堂课就能实现得了这么多、这么高的目标。因此,教师要确立“简明”的阅读目标,从而让阅读教学具有针对性例如,在处理《乌鸦喝水》(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这课的教学目标时,我们可以舍弃三维目标中很多虚的东西,抓住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同时兼顾人文性,制定以下目标:认识“乌”“鸦”等9个生字,会写“可”、“石”等6个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通过对三维目标的优化整合,简单明了地把握住了阅读教学的真意,因为简约,易于理解,所以容易达成,便于落实。

二、阅读内容“简要”,让阅读环节具有明晰性

一堂课有限的时间,给学生上紧发条填充知识,容易造成学生的疲劳,即使课上得再精彩,学生也接受不了这样的知识轰炸。我们要通过教材的有效处理,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抓住教学的重点,以点带面,举一反三。在教学过程中,要重点明确,要合理分配时间。例如,在《日月潭》(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这篇课文中,作者用几段很精彩的描写将日月潭活灵活现地展现到我们眼前,其中不乏经典的词句。因此,我引导学生进行了如下的品读。首先,我给学生播放了文中所描写的日月潭的三个画面。然后提问同学:“你们从这三个画面中都看到了哪些美景,它们是什么样的?”生1:我看到了树林,湖水,白雾,星光和建筑……生2:我看到了蒙蒙的细雨笼着水面,就像做梦一样……师:太棒了,让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它们的。(带领学生阅读文章的二、三、四段)师:在这三段中,我们可以找到作者描写这些美景的用词,分别有碧绿的湖水、飘着薄薄的雾、天边的晨星、点点灯光、隐隐约约倒映在湖中、蒙蒙细雨、披上白沙、景物一片朦胧,就像童话中的仙境。通过这些词语,我们闭着眼睛想象一下,是否就像回到了刚才所播放的画面之中?生3:我觉得比刚才的画面更美。生4:闭上眼睛,我仿佛就看到了日月潭在我眼前,很美。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我引导学生详细品读这些词语,通过词语感受日月潭多种多样、无穷无尽的美。接着,我又让学生对比文章和画面所带来的感觉的不同,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文字所赋予的景色的美感。

三、阅读过程“简洁”,让学生阅读具有自主性

阅读过程“简洁”是指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删繁就简,简化环节,提高连贯性、流畅性。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抓住点线面,去除各种花俏的形式,让学生真正地去读、去想。例如,《和时间赛跑》(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是一篇散文,这种类型的文章非常难以教学,该如何让三年级的学生懂得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呢?教学中,我用敏锐的目光抓住一个“谜”字,紧扣“谜”题,读懂爸爸的话,抓住“昨天、童年、所有时间”来解“谜”,使得学生非常容易地理解了时间的珍贵。最后拓展思考写话:“仿照爸爸的话,写写身边那些过去了就永远不会再回来的事物和你对时间的新认识。”整堂课书声琅琅,以读感悟,全面提升了学生的阅读涵养。这样的课已经完全打破了传统的“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由“教语文”变成用课文学语言,用语言表达心声,描绘生活。课堂上陆教师注重读法、写法、学法的指导,切实提高了学生学习能力,成功实现了从教语文到教课程的华丽转变。

四、总结

总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敢于取舍,要学会砍掉粗枝繁叶,让学生学得清楚,看得明白,学得高效。教师要通过简约化的教学设计,让语文课堂从深层上丰富起来。

作者:郑庄燕 单位:浙江省青田县温溪镇第五小学

第二篇: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研究综述

一、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概念界定

阅读帮助人们通过文字获取信息、感知世界,进而认识世界。小学阶段是提高学生阅读素养的重要阶段,因此,在教学中倡导个性化阅读,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批判性思维,提高阅读能力,而且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促进个性和创新思维的发展,这是对21世纪素质教育中学生全面发展理念的落实。个性化阅读教学,顾名思义就是让学生做阅读的主人,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个体的独特感悟阅读的一种教学形态。但大多数小学教师并不能准确地把握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实质,认为这只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个“新名词”。要想明确这一概念,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个性化阅读。

(一)个性化阅读

许多研究人士对个性化阅读下过定义,例如,“所谓学生个性化阅读,是指学生个体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并与非认知因素互为影响的活动,存在着个体差异”。类似的说法还有,“所谓个性化阅读,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把最充裕的时间和空间让给不同个性的学生,引导他们创造性地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本,形成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从而培养阅读反思的能力,并使个性获得最优的发展”。概括起来,个性化阅读就是指把阅读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在阅读中不断自我建构,展现自身的独特体验。

(二)个性化阅读教学

把握了个性化阅读的内涵,就可以真正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吗?这应引起小学语文教师的深入思考。如若把两者等同起来,未免有失偏颇。何谓个性化的阅读教学?目前还没有专著对这一概念进行过深度的分析,只有一些学者和一线小学语文教师对此做出相关研究。代洪敏指出:个性化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发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宫雪松认为个性化阅读教学就是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利用多种多媒体拓展学生的阅读平台,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实现学生之间、人机之间、师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互动。综上所述,虽然各方表述不同,不难发现,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在阅读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教会他们有效的阅读方法,开拓思维,获得更多知识。

二、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意义

(一)培养阅读兴趣

众多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最佳时期,更是为以后阅读思考打下基础的黄金时期。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教师更多关注的是知识的习得,忽视学习兴趣的培养,让小学生渐渐厌恶阅读,身压重负。而个性化阅读教学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乐于阅读、喜欢阅读。小学生因其年龄心理的特点,只有让他们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和作品的美,他们才愿意主动去阅读学习。因此,兴趣的培养应引起教师的重视。

(二)促进个性发展

新时期,我国素质教育确立了个性全面发展的理念,而个性化阅读教学正是为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展现自我个性提供了平台。正如有的研究者提道:两个个性完全相同的学生是根本不存在的,正因为如此,为了适应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必须要实施个性化阅读教育。学生通过自主阅读,与文本展开积极对话,聆听作者的心声,从而分享独特的体验。(三)启发创新思维个性化阅读教学打破了传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的灌输模式,倡导“教师引导性、学生自主性”的教学理念。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带着自己的目标通过朗读、感悟和交流,循着自己的思路去寻求问题的答案。没有内容的约束,没有方法的限制,小学生才能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敢于质疑权威,提出对文本的独特见解,从而很好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

三、实施中的误区研究

(一)角色错位

在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教师对于个性化的程度把握不好,导致角色错位。部分小学语文教师片面理解《标准》的要求,认为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就是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去阅读学习,导致学生个体学习无指导,没有明确目标,使得学习低效。这种情况下的教师多以下列角色出现:阅读课堂召集人,学生“哇啦哇啦”读书,教师在一旁若无其事;阅读课堂旁听者,学生热烈讨论,教师不给予评论,争论无果;阅读课堂的捧场人,学生无论如何表达,教师直言说好,无指导改进。无教师引导的课堂导致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难以提高。因此,追求个性化并不意味着教师退出课堂,放任学生个性,而是在教师主导下的个性化。

(二)过分注重形式而忽视实质

如今,个性化阅读教学在全国盛行,相关主题公开课陆续出现。通过观课,发现这些阅读课堂气氛活跃,教师教学形式标新立异、花样百出,学生在课堂上想怎么读就怎么读,但语文知识究竟掌握了多少无从知晓。教师放任学生阅读,只是对个性化阅读的形式理解,这会让学生在热闹的形式中迷失方向,对阅读内容无所思考,失去“语文味”。

(三)知识面局限,理解片面

小学语文阅读课堂的时间非常有限,要让小学生通过一篇文章就对人物形象有深入的理解,未免太难为他们了。小学生本身的经验有限,知识面狭窄,对文意的把握也不准确,非常常见,但教师仅让学生阅读教材课文,缺乏阅读方法的指导和延伸拓展,造成读得多却理解不深。

四、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策略

面对实施过程中的类似问题,许多小学语文教师茫然不知所措。为了确保个性化阅读教学的顺利展开,本文总结出如下的教学对策。首先,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同时重视教师的主导性。“教师的主导性是正确的个性化阅读的保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反复思考,这样对培养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小学生对文章的分析能力不强,可能理解了文章意思理解但却把握不准主旨,这时教师要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同时,引导他们对文中重点词句进行反复阅读和揣摩,理解文中表达的意思。其次,教师要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开展丰满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合作探究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再次,有效的个性化阅读教学实践需要学生和教师合作完成。对于学生个性化的体验感悟,教师不能置若罔闻,应通过教会学生自评、互评,最后给以总结,为学生的思考提供归宿。教师是整个评价环节的核心部分,应教会学生学会评价,让他们大胆地进行自主评价。最重要的是,个性化阅读教学的顺利实施应以大量阅读为基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指导他们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拓宽知识面。在语文阅读课上,教师可进行适当引导,让学生做好阅读笔记,为以后高年级的习作积累素材。

五、结论

通过上述资料的梳理,我们发现关于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研究已有不少成果,相关学者和一线教师都付出了很多努力。但对于以下问题,如准确理解个性化阅读与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异同还缺少系统的论述。通过概念对比,不难发现个性化阅读和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异同,虽然二者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后者更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贴近教学实际。因此,广大小学语文教师要在理解个性化阅读理念的基础上,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才能更好地落实《标准》,也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需要。此外,如何在个性化阅读教学过程中加强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值得进一步研究。因此,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不能只是课改背景下的一时热情,教师要把握“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的理念,在教学实践中深入贯彻落实,使个性化阅读教学从理论提升到实践的高度。

作者:芦歌 单位:新疆师范大学

第三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观念及策略探究

一、明确“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核心地位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而“读”则应该是阅读教学的核心,通过充分的“读”,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综合性的语文能力。反之,如果不重视“读”的过程,或者放弃“读”的过程,那么培养学生的语感与听说读写能力就成为了空中楼阁,不会取得实际的效果。

(一)“读”是阅读教学的核心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新课程改革以来,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已经达成共识,那就是以“读”为根本。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在阅读时间上予以保证,使学生能够读得充分,能够从整体方面有所感、有所悟,最终形成语感,切实提高语文综合能力。教师在训练学生读书的过程中,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因此,只有充分地读,才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学生在小学阶段,他们的记忆能力是最强的,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季黄金期,组织引导学生多读,并且熟练记忆精美诗文和妙语佳词,使他们潜移默化地体会遣词用语、谋篇布局的精妙之处,并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自发领悟到的遣词用句之法和写作的方法。因此,教师必须加强诵读指导,使学生能够用心读、用心听、用心悟,在诵读文本的过程中真正凸显感悟的作用。

(二)“读”的过程是学生与作者在进行心灵对话

新课程理念强调阅读就是读者同作者之间进行心灵上的对话,而且是超越时空的。同时,它也属于认知活动的一种,更是读者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相对应,阅读教学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通过对话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作为读者,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很高的,认识潜力也是巨大的。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当的是组织与引导者的角色,然而教师的阅读指导只能是学生形成并发展语文素养的外在因素。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主体地位,促使其学习的内在因素是不断学习的需要与自身语文原有素养之间的矛盾。而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因此,若要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学,教师有必要及时把握学生动态生成的内因,同时积极创造条件推动内因为语文素养的提高服务。其中极为关键的是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坚持多读、少讲,保证读者在心灵方面与作者对话。

(三)“读”的过程就是理解与感悟的过程

关于读书的要领,古语说要坚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其中用心最为重要。一是用心思考、体会文字作品,二是用心地去品味、体验自己的诵读,也就是所谓的理解,边读边思考,从而体会遣词造句的精妙,把握思想感情。特别是对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阅读的重点就包括体会文本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学习过程中,感情的作用至关重要,特别是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更是极为关键的。因为每个学生的精神感情世界都是丰富多彩的,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采取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用真情去感悟、理解课文,只有如此才可以在思想感情上与作者形成共鸣,从而实现心灵的互通与共融。因此,教师应该遵循朗读的有关要求,加强对学生的训练与指导。对于一般的课文,要在流利正确朗读的基础上,理解整体内容,把握基本的写作方法,并能够有效地运用到写作中。对于感情丰富的课文或者文章段落,要求学生必须读出感情,进入文本的境界中,认真品味有所感、有所悟。对于叙事类型的文章,要引导学生把心贴近文章,尽最大努力与主要人物进行情感的交流,感受其心理与情感,如此才可以把握住课文的内涵。

二、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重视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1.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创意朗读

对于阅读理解而言,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篇文章不同的学生就会产生不同的阅读体会,以及产生不同的感情。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的过程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他们从各自的独特视角体会、感悟课文,并以自身的生活阅历有机地结合,读出真情实感。

2.注重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注意课文中具有拓展空间的关键处,立足于原文,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合理地进行想象,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形成更独特、更具有新意的语言,从而更加深刻地体会祖国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无限魅力。例如:在讲授《白杨》这篇课文时,针对该文的结尾:“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了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笔者向学生提问:爸爸陷入了沉思,他在思考什么?嘴角为什么又浮起一丝微笑?继而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把课文的情景与生活经验结合起来,进一步去想象,这一做法一下子就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想象他们真切地得到了情感体验,切实地感受到了自己在生活中未经历的体验与情感,从而陶冶了情操。

(二)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勇于质疑的精神

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通常都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疑问,也就是说,阅读的过程就是不断质疑、解疑的过程。学生一旦进入到文本阅读的情境当中,他们自然就会产生出一些疑问,由于年龄小、阅历少,再加之阅读经验不够丰富,可能没有办法梳理问题,也可能是有了问题,但是在脑海中一闪而过,并没有去思考和解决。因此,语文教师必须要全面把握教材内容,能有效抓住学生的心理,通过巧设疑问来激发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思考感悟能力。经过一定时间的针对性训练,在阅读时如果学生能够提出疑问,就证明他会读书和思考了。读书与思考本身就有着密切的联系,读书实质上就是化文本的书面语言为个体语言的过程,只有读思结合,才能达到这一效果。因此,会读书的人必然会思考,通过思考疑问也就随之产生。教师针对学生的质疑,要根据实际灵活进行处理。浅层次的可以不作答,由他们自己解决;深层次的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深入的讨论和交流加以解决;针对与课文教学目标没有多大联系的问题,可以要求他们课后探索解决。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引导学生捕捉质疑点。所谓的质疑点,其实就是课文的重点、难点部分,或者是语言文字等方面的知识点和训练重点。具体方法包括:其一,从课文题目切入,抓住题眼进行提问。例如《草船借箭》一课,可以立足于“借”提问:为什么用“借箭”而不是“骗箭”;其二,通过提问,揭示出课文中表面矛盾的地方。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中,写一位老奶奶……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这对这个句子,提问“焦急”和“耐心”两个词一起用是否矛盾,为什么;其三,通过比较重点字词、句子用法的优劣来提问。例如:在《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中,针对“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这句话,可以提问:为什么用“抽”而不用“生”或“长”?

(三)通过强化朗读训练培养阅读能力

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强化朗读训练,让学生全身心、自主地经历阅读的过程:一是组织学生反复进行集体朗读或者个体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去思考、感悟、体验和创造,促进其语文能力和素养的提高;二是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就文本内容进行质疑,这一环节可集中进行,也可以随机进行,也可以先在组内进行,然后再通过全班同学的交流加以解决,最终使学生由“读会”变成“会读”;三是培养学生敢于说话,要坚持开放教学,鼓励学生想说就说,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从而张扬他们的个性。只有多读、多说、多练,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不断提高。

(四)通过自主合作阅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新课程改革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此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与他人进行充分交流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在具体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学习书本知识,组织并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依据确定的方向,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开展阅读专题活动。通过这种自主合作阅读,学生能够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同时,每个学生也可以从中感受到自主合作学习的乐趣与效果,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他们的交流合作意识与协调能力。

三、结语

语文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进行对话的过程。教师应该积极在教材中发现能够帮助学生进行感悟和体验的内容,并创设相应的环境与氛围,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和思考,并通过积极对话,充分体验探究语言文字的过程,培养学生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形成一定的阅读能力,更重要的是从小就切实感受到阅读的快乐,逐步培养起终生阅读的良好习惯。

作者:汤桂芹 单位:伊春市友好区第一小学

第四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审美培养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培养的特征

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各方面还处于一个空白期,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有着非常重要的启蒙意义。鉴于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将学生审美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穿插进来,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语文阅读的趣味性,还可以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感,让学生能够在以发现美的态度去面对未来与人生。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培养的时代性

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我国社会各个层面都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改革,在教育层面只有不断的打破旧有模式,积极进行改革创新才能推进社会的发展进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中,加强审美的培养是一个符合时代需求的改革内容。增加审美教学可以让学生在阅读时对文章有不同的理解和体会,拓展教学内容的同时丰富了学生知识范围,让学生能够从小就能够接受新的时代特性。

(二)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审美培养的时机性

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形成的萌芽期,在这个阶段对学生进行审美培养能够为学生以后的审美提升打下基础。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则是一个有效的途径,让小学生能够在字里行间感受美感,在提升审美能力的同时还能加深学生对阅读文章的理解,掌握语文知识。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培养的全面性

在旧有的小学语文教学中,重点更多的停留在语文的基础知识教学上,对学生的审美培养能够扩宽学生的综合素养。审美培养有利于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让学生对美的范围和定义有全面的认识。审美培养焦旭为学生的价值形成奠定了基础,使得学生能够在学习知识之外获得更多有价值的东西,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培养的思考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有了全新的认识之后,通过全新的教学手段和内容,来构建学生全新的审美体系,是深化和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层次的有效方式,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利用情景构建来实践审美培养

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理解能力的限制,在进行阅读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构建情景来开展教学,以帮助学生感知美感。例如,在《花钟》这篇文章的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播放《黄鹂鸟》、《太阳当空照》等歌曲,营造出较为轻松的氛围,同时让学生们能够想象出文章中的美景。在文章阅读之前,教师可以首先朗诵一些语言优美的诗词,描述一个具有美感的意境,为文章中花开的时间进行气氛的渲染。

(二)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审美培养实践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课件将一些优美的图片以及视频和音频进行教学,可以提升审美培养的效率。在《荷花》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前可以寻找现实中的荷花进行拍摄和录制,然后在课件中展现出来。让学生对荷花的美感有真实的认知,同时可以建议感兴趣的同学让家长带着去实地进行观赏。伴随着轻音乐带领学生阅读文章,让学生能够较为容易的领悟到文章中所描写的美景,加强对美的感受。

(三)通过课程内外审美技能延伸来实践

在课堂上选取一些语言文字较为优美的文章组织学生进行朗诵比赛,让学生通过重复的阅读来加强对文章美感的感受。在对文章的优美文字进行观赏后,应对文章的传神美、意境美以及结构美等多个层面来进行赏析,提升学生对文章的审美能力。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多读课外读物,让学生能够运用课堂的审美技能潜意识的对课外读物进行赏析,丰富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结束语

总之,美充斥在生活中每一个角落中,只有善于去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才能提升生活情趣,而较强的审美能力是一个需要具备的非常重要的基础技能。因此,审美培养应在小学阶段就开始进行。通过小学语文中阅读的教学渠道,可以有效的增强学生的审美培养。在不断的进步和变革的时代中,教师应保持着持续的学习,提升综合素养,才能保证教学质量,让学生能够轻松的掌握审美技能。

作者:薛虎 单位:山东省新泰市平阳实验学校

第五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途径与方法

一、注意营造宽松愉悦的阅读氛围

(一)以良好的教态营造氛围

在课堂上,学生会通过教师的讲解闻其声,同时也会通过教师的教态察其色,因此无形中教师的教态就能够影响教学气氛。一是教学中教师要面带微笑。通过微笑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畏惧感,使课堂气氛变得温和,有利于开展教学;二是对学生要进行积极的鼓励。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欣赏、挖掘、发挥每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多用赏识、鼓励的目光注视学生,多以“真好”“真棒”“真聪明”等语言夸奖学生,从而切实提升学生的阅读自信,激发他们积极思考、努力阅读,保持持久的阅读兴趣。

(二)以游戏的形式营造氛围

小学生具有贪玩、爱玩的天性,对游戏的兴趣十分强烈。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结合具体的游戏进行,例如找朋友游戏:教师把课文中的有关词语及其近义词或反义词写在不同的卡片上,安排学生拿着其中的一张,去快速地寻找它的朋友———近意词或反义词,这样立刻就能调动起课堂气氛,使学生快乐有效地学习。

(三)以活动的形式营造氛围

学生通过的活动,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起表象思维,能够直观地展现课文的内容,并使书本知识形象化、生动化,便于学生深入理解。例如:可以针对某篇故事性较强的课文,教师组织指导学生创编课本剧,进行角色扮演,从而再现文章的故事情节,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这样的阅读课堂一定会是妙趣横生的。

(四)以设置悬念的形式营造氛围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在讲解课文时,故意结合文章内容设置一些带有悬念的、趣味性的或者挑战性的问题,把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有了悬念,学生的认知就会产生矛盾,自然就会具有强烈的探究疑问欲望,进而就会自觉、主动地思考问题和解决自己感到疑惑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孩子们开展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活跃课堂气氛,激发阅读灵感和思维。

二、积极把课内阅读向课外延伸

课堂上的阅读时间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极其有限的,课外阅读才是更为广阔的认识世界的载体。因此,语文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一是课本的文章与课外读物相结合。在学习课内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外搜集与本文的内容、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大致相近的文章,推荐给学生,指导他们进行比较阅读,从而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二是增设课前小故事环节。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每天安排一名同学在课前给同学们讲一个小故事,不仅丰富孩子们的阅读知识,而且活跃课堂气氛;三是在班级设置图书角,号召同学们捐献适合小学生阅读的课外书,同学之间进行交流阅读,潜移默化中提高孩子们的阅读能力;四是倡议家长多与孩子进行亲子阅读。爸爸妈妈和孩子同读一本书,与孩子一起徜徉于阅读天地里,进一步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三、采取有针对性的阅读教学方法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认知心理和思维规律,切实加强阅读方法指导,使学生更为轻松地理解、把握阅读内容,保证阅读的有效性。

(一)把阅读权真正还给学生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学生和文本是三位一体的,但是其主体是学生。然而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却忽视甚至抹杀学生的主体地位,往往把自己的阅读感悟强行输灌给学生,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空间,完全是被动的接受。语文新课程理念强调尊重学生的自主阅读权,因此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切实引导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内容、学习伙伴和阅读方法,自主进行阅读交流。在初步阅读课文时,尽可能地组织学生自由进行阅读,主要任务是通读全文,解决生字生词问题,勾画出自己感觉不理解的内容,粗略地领会文章的大致意思。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往往急于求成,不给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即使设置了这一环节,给学生的时间也不足,只是走过场而已,学生并没有实际的收获。因此,在课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给学生充足自主阅读的时间,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唯有如此,学生才会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性的感知,真正的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感情。

(二)重视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提高阅读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朗读是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也是学生有效理解课文内容的直接途径。通过朗读课文,学生的智力能够更有效地理解课文内容,思想也能得到进一步升华,同时传递情感,与作者形成共鸣。

1.进行朗读示范,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在小学现行的语文教材中,大多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特别是一些景物描写的课文,如《美丽的小路》《夏夜多美》《秋天的图画》《日月潭》《美丽的小兴安岭》《珍珠泉》《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天上的街市》《彩色的非洲》等,在教学这些课文时,教师可以声情并茂地进行示范朗读,通过声音把文章中的画面再现出来,把学生带入阅读的意境中,使学生不仅入境,而且入情,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理解课文,在感受自然美的同时,形成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孩子们热爱大自然和祖国秀美的山川河流的感情;激发学生潜在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以及感受和鉴赏美的能力,从而树立高雅的审美情趣。

2.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自主提出问题。

在学生自由朗读、集体齐声朗读的基础上,边读边思考,给学生留足读后进行质疑的时间,学生可以在朗读中随时进行质疑,也可以在读后集中进行质疑,然后经过小组讨论交流,师生共同探索解决问题。教师要特别重视这一环节,促进学生的思维和理解能力充分、主动、全面发展。

3.鼓励学生敢于说话。

阅读教学适当地进行开放化处理,鼓励学生针对课文内容想说就说,面向全班同学,多样化地进行语言交际,通过同座之间、小组之间、全班之间的广泛参与,形成多说多练的良好阅读局面,只有这样才可以持续提高学生的说话水平。而学生能够说出来,就表明他是经过思考和研究了,其思维必然会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其语文综合素质必然会有效提高。

(三)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阅读教学应标新立异,鼓励学生在作品解读的过程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创造性地思考、理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感情。因此,教师不能剥夺学生独立、个性化思考的权利,在创设自由民主的课堂氛围中,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进行课文研读。例如:在学习《秦兵马佣》一课时,需要学生体会兵马俑类型鲜明且不同的形象,对此教师没有必要讲解得太多太细,也不必统一所谓的标准答案,而是要鼓励学生勇敢地读、大胆地想、自由地说。每个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机械地进行阅读,强行地统一所谓的标准答案,只能扼杀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尝试进行课文拓展阅读

在阅读的过程中,如何能把文章读得全面和深刻是最为重要的,而单纯地就文本而读文本只能是浮于表面而不能深入。因此,可以把阅读拓展到其他相关的领域,如在阅读《二泉映月》时,可以组织学生聆听这首著名的二胡独奏曲,乃至于聆听其他的名曲,从而进一步形成心灵的共鸣;在阅读《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时,引导学生搜集资料,较为全面地了解爱因斯坦和他的科学成就,乃至于他的珍闻趣事。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引导学生针对课文中的情节进行改编,并且进行角色扮演,把文章内容呈现出来,使学生反复砥砺、运用语言,提高阅读能力。事实上,博览群书,广泛地涉猎各种健康的阅读内容,才能不断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学识,不断提升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不断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质。

作者:王琨 单位:黑龙江省穆棱林业局第一中学

第六篇:山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

一、问题的提出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也引发了“阅读、写作和计算”这文化教育三大基石的裂变,需要基础教育做出适当的回应。而当前的山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还存在着“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浓厚”、“学生的自主性被忽视”、“学生的阅读习惯欠佳,阅读能力较弱”等问题。大语文观念下的语文教学,它要求师生从语文知识的微观中解脱出来,升华为语文能力、思维发展、创造力的培养以及人格的完善教育。怎样让学生学会阅读?怎样引导孩子进行深层次的阅读?这的确值得深思。《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因此,在山区小学的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各种教学资源,为阅读教学创设理想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走出教材和学校的局限,树立“大语文”的观念,实现网络资源与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机整合,为学生打开阅读之窗。

二、网络资源在山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一)利用网络资源,激发阅读兴趣

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起他们思维的火花,好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任何活动、兴趣都起着定向和动力的双重作用,阅读教学也不例外。课堂上笔者根据需要结合声、色、图,甚至是影视片段来辅助教学,让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浓厚的兴趣,以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达到语言所难以企及的效果,力求“好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在教学《出塞》这一首古诗时这样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走进历史的隧道,穿越到唐朝,去感受历史上的一位边塞诗人——王昌龄的心理历程。”然后请学生观看壮阔的画面:一轮清幽的明月,照耀着寂寥的边关和萧条的景物,战士们登上城墙,呆呆地望着明月思念家乡,思念着家乡的亲人。正当学生沉浸在孤寂、苍凉中时,一声声鸟鸣伴随着嘹亮的军号打破了夜的宁静,自然地让学生联想起连年不断的征战,以及无数献身边疆、至死未归的战士,教师短短的几句话作为导语,震撼了学生的心灵,同时在媒体的辅助下,学生很快进入诗情诗境。“凡音者,生人心者也”;“色彩的感觉是美感的最普及的形式”。借助音乐和图画恰到好处地烘托点缀,使课堂变得多维、立体,为阅读教学营造了充满活力和人文气息的氛围,促使学生披文入情,从而产生内心深处的共鸣。

(二)传授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利用网络资源只是一个辅助手段,让学生学会阅读方法,掌握阅读之道才是根本。因此,教师应当注重教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让学生真正深化理解课文内容。

1.学案导航,交流共享

教师在教学之前要有计划地布置学生预习,设计好前置作业,做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课前的预致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是自学生字词、初读课文并了解其大意;二是让学生搜索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信息资源,还要深入阅读并整理、内化,以便在课堂上与同学交流共享。

2.深悟课文,内化应用

指导学生深化理解课文,既是完成语文课程教学目标的过程,也是进一步利用和内化网络信息资源的过程。教师要充分、有效地利用网络信息资源,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引导学生利用资料来理解课文,对课文重点紧密相关、又有较高难度的问题要结合精读、反复读、列提纲等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大胆探究。在为学生提供丰富资源的同时,教师要考虑如何让学生的体验与认识得以交流,如何给学生创造更多活动的机会。利用网络资源的大容量和方便快捷,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缩短学生认识客观事物的距离。如在《老人与海》的教学中,让学生领悟老人勇于面对困难、逆境、暴力和死亡的“硬汉”性格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链接的内容可以包括:作者海明威曲折一生的简介;主人公桑提亚哥的人物原形、狮子、大海、风浪、小男孩、老人的象征意义等。在学生对写作背景有充分的了解后,课堂上让学生观看老人在海上与马林鱼和鲨鱼搏斗的视频,然后让学生反复诵读老渔夫与大马林鱼和鲨鱼进行搏斗的有关语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进一步深化对课文内容的感悟,最后学生领悟主人公“人可以被消灭,但不能被打败”的“硬汉”精神就水到渠成了。

(三)拓展课外阅读,扩大学生视野

从阅读一本书到阅读更多的书,从阅读一本书向阅读生活、阅读人生延伸。这是学会真正阅读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热爱阅读的更高境界。在阅读教学中,巧借Moodle社区,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多种形式如“以讲诱导法”、“以身示范法”、“赏识激趣法”等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开展“读书小明星”、“课外知识小博士”、“书香家庭”、“书香少年”等荣誉评比活动,为学生构建一个虚拟和现实相结合的学习环境,形成全新的阅读教学方式,为学生的拓展性阅读提供非常便利条件。教师在引导学生活用所学的阅读方法这一环节,要注意确定课外阅读的延伸点。根据教材按单元划分教学内容的这一特点,引导学生阅读和文本相关的课外读物,减少了课外阅读的盲目性。例如,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神话和传说”,围绕这一主题,在魔灯社区里的资源部分上传了《后羿射日》《盘古开天地》《嫦娥奔月》等作品,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主地选择阅读内容和阅读方式;在活动部分设计“我的展区”,学生带着不同的生活积累和智力背景阅读后,在展区里记录下自己的独特感受;还设计了“小小评论家”专区,鼓励学生批判性有创意地进行评价,使孩子在精神与个性上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个环节的设计,很好地处理好了“走进文本”和“走出文本”的关系,实现了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的跨越,既让学生拓展了阅读面,又使他们很好地巩固、延伸了课内学到的知识,实现了课内阅读拓展课外阅读,课外阅读完善课内阅读的双赢局面,学生们“双翼俱丰”,在书海里自然能自由翱翔。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拓展阅读的延伸点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一是从课文中心内容切入,向同一题材内容延伸;二是可以从课文作者切入,向课文作者的其他名篇延伸;三是从课文体裁切入,向更多同体裁的作品延伸;四是从课文的写作背景切入,向同时代的作品延伸。从这些方面进行设计资源,让学生课外进行浏览、阅读、评价,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语文学习的品质和质量,真正将“大阅读”“大语文”观落到实处。

三、网络资源在山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给学生的阅读制订明确的目标

阅读教学必须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制订不同层次的目标。还要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适当提高或降低目标的层次。同是高年级段的孩子,素养高的可以让他们选择内容稍深的名篇巨著普及本进行探究性阅读,并鼓励他们把自己的观点写成文章,而素养较差的则应选择通俗易懂的儿童读物进行阅读,增加积累,得到体验。这样尽可能地让孩子们达到各自目标,得到成功的体验,满怀信心地去实现新的、更高层次的目标。

(二)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加强合作与竞争

作为山区的小学,学生受家庭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学生获取资源的方式不完全相同,学生的知识基础水平也不一致,故而学生的阅读能力会有些差异。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学生的阅读差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在对学生进行辅导的同时,还应使学生养成小组相互交流的习惯,学会资源共享,在合作中提升阅读能力,在竞争中取得更好的阅读质量。

(三)注重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语文离不开家乡的文化底蕴。面对山区学生课外阅读资源“贫瘠”的现状,只要立足本土资源,抓准突破口,用准策略,山区学校也能在阅读的天地中有一方绿茵地。把《三字经》《千字文》《唐诗》《宋词》等作为校本教材,把《我读中华古诗文》《世界优秀儿童文学》等传统经典篇目作为学生必修的校本课程;旅游、歇后语、对联等,都传播着几千年来的当地文明,我们因家乡而骄傲,让山区的孩子挑选自己喜欢的书籍,讲出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把家乡的乡土文明很好地传播和传递下去。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山区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只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拓展学生阅读的途径,并且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就能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落到实处。

作者:罗美琼 单位: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新城中心小学

第七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一、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学生运用自己的经验能力,与文本进行交流对话的过程。但是,如今的阅读教学课堂,若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有的学生读得津津有味、沉浸其中,有的学生却无动于衷、寡言沉默,究其原因,我们没有为学生营造一种浓郁的阅读教学氛围,部分学生,并没有被文本内容所感动,他们感受不到阅读的妙趣横生,自然也就没有阅读的兴趣。因此,身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们,就应当通过运用行之有效的手段,创设生动形象的阅读情境,即营造与文本内容情感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兴致勃勃、兴趣盎然地进入到对文本的阅读当中。比如,《桂林山水》这篇课文,作者主要是以简练、优美的语言,形象生动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为了让年龄小、自控力差的小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和情绪投入到对文本的阅读当中,仔细品味文本中优美生动的语言,课前,我要求学生利用网络技术搜集桂林山水的资料、图片,课堂上,我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播放了我自己制作的有关桂林山水的多媒体课件,悠扬宁静的音乐,配以优美生动的图片,立即将学生带入到了美轮美奂的桂林山水世界中,于是,我趁机提出问题“桂林山水到底美不美?它美在哪里?”由此,使学生在刚才欣赏优美图片的基础上,对文本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从而在阅读过程中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以此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认识。

二、引导学生质疑释疑,培养学生的解疑能力

我国古代学者朱熹曾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这句话道出了质疑、释疑的重要性。所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认真质疑、积极解疑,使“疑”成为学生进行阅读的动力,并要求学生自己通过认真文本,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如此,既能加深对学生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认识,提升学生的阅读效果,还能培养学生的解疑能力,进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比如,在学习《雪地里的小画家》这篇课文时,在导入课题后,我对学生说道:“小朋友们,看了这个题目,你们都能想到什么问题?”“雪地上都有哪些画家?”“画家在雪地上画了什么?”“他们是用什么工具画的画?”“谁画的画是最漂亮的?”“画家为什么要在雪地上画画?”……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兴奋回答道,于是,我继续说道:“小朋友们很棒,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现在,就请你们带着这些问题去读课文,一起去找出问题的答案吧,一会儿记得把答案告诉老师。”听罢,学生都捧起课本,认认真真地读了起来,读完之后,也都积极踊跃地回答起了刚才他们所提出的问题,学习气氛显得异常浓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很高。这样,我通过鼓励学生质疑,并要求他们通过自主学习找寻问题的答案,既有效调动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也培养了学生的解疑能力。

三、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在课堂上引导者和指挥者的身份作用,向学生传授各种简单易行、成效显著的阅读方法,使小学生在阅读时,做到有法可依,从而提升他们的阅读效果,增强他们进行阅读的自信心。经过我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种阅读方法:整体阅读法、四部阅读法、变序法、情境教学法等,现以整体阅读法进行举例。整体阅读法,即从教材整体出发,通过整体感知、具体分析、总结深化这三个环节,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如在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时,我便采用了这种方法:首先,通过题目,我让学生明确了文本中心,知道这篇课文是讲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的,继而,要求学生逐段阅读,分析课文内容,弄清楚作者的写作思路,即先讲西沙群岛的位置,再按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介绍西沙群岛的风光和物产,最后写英雄儿女守卫祖国的南大门,最后,联系整篇文章,概括出中心思想。这样,我们在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有效指导,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之后,便能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感知,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

四、总结

综上所述,身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阅读教学对学生日后学习的重要意义,并广为探索和研究各种符合学生认识特点和学习实际的阅读教学策略,使学生尽快掌握有效、正确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作者:方海军 单位: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北门小学

第八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用研究

一、现阶段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情况分析

语文阅读教学随着时代的改变其教育模式也在发生变化,单一的教学模式不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现阶段的语文教学方式多数是采用以老师为主体的授课原则,其模式是固定的,老师抛出问题,再给出问题的答案,这种模式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学生的学习通常处于较被动的状态。开展合作学习教学策略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对于小学语文阅读的学习能力进一步提高,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同时教师还要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不断的提高,这就离不开新的阅读教学模式的创造,使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采取合作学习策略的意义

1.使学生的积极性高度提高,保证课堂教学的灵活性。

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灵活性离不开教学模式的创新,合作学习方案首先应该让学生对其自主学习的知识内容进行体验,将在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同时,教师应该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专业教学素质,建立一个良好的教学体系,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趣味性和生动性。教师还要具备对教研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引导师生、生生之间进行有效的交流,鼓励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提出问题,使学生由良好的课堂学习体验,这样才能使学生对语文阅读实践应用能力进一步增强,继而提高学生自主的学习意识。

2.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

针对于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半灌输式教学,教师的讲课思路是将文章分层次讲解,最后对文章的主旨进行总结。因为该教学策略是由老师做主体的,所以学生很难以自我角度出发理解文章问题,同时受到小学生理解能力的影响,其学生在对阅读学习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在这种情况下,采取合作学习策略就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模式,在小组中畅所欲言,抒发自己的见解,培养了学生自主理解知识的能力。小组成员通过学习模式能够取长补暖,互相进步,而同龄学生间具有更容易沟通的特点,帮助学生对文章进入深入思考,从而大幅度提升学生对文章的阅读以及理解能力。

3.帮助学生形成团队意识,同时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新时代的社会的进步离不开良性的竞争与合作,二十一世纪的人才应更具备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的精神。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的融入合作学习的策略,能有树立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同时小组团队进行学习时,团队与团队之间又能够形成竞争意识。通常小组是合作学习的单位,以老师在讲解李白的《静夜思》为例,教师可以先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组,在每个小组中派出一个代表朗读这首诗,根据朗读的感情、声音洪亮程度等作为衡量学生朗读水平的标准,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评比,这样学生对于朗读的激情也会提高。也因此能够更好的感受这首诗中浓浓的思乡感情。然后,教师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阅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整首诗的大概意识,并结合诗中的背景对诗中刻画的画面进行综合分析,以小组比赛的形式帮助学生深入的理解古诗,在此过程中又能帮助学生形成小组合作意识,又能够树立小组之间的竞争意识,从而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应用策略

1.课堂教学采用分组合作式教学。

针对于语文阅读教学,教师可以采取先布置提问问题的方式,使班级的学生分为若干的小组。分组要有一定的合理性、均衡性。在授课前就使学生对该知识点的话题进行深入谈论,小组成员之间就能完成有效的互动,继而相互学习,大大的提高其学习兴趣。这样的模式也会使促进学生完成预习步骤,使学生对老师将要讲解的内容作了大致的了解,使老师授课的效率进一步提高,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这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都是有一定帮助作用的。

2.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学校和教师都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开展教学工作,因材施教,对于个性不同、程度不同、背景不同的学生,要对他们的情况进行充分掌握,使语文阅读合作教学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学生在小组语文阅读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要进行不厌其烦的解答,使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的同时又能够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良好的锻炼。

3.不断地总结教学经验,使语文阅读合作学习策略得到创新。

使语文合作学习策略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教师要不断总结其教学经验,及时进行反思。为学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语文阅读教学氛围,使学生觉得学习语文阅读知识就是一种享受乐趣的过程,这对学生个性的发展有着一定程度的帮助,使学生的潜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以教师在阅读课堂提问为例,教师可以在不同内容的合作学习模式课堂上定期或不定期的对一些学生的表现进行分析,并通过对学生的差异制定出一系列差异性问题的提问,再掌握学生个性特点的同时,再对其有针对性的教育,可以从根本上实现小学语文合作学习教学的优化。

4.创建适当的语文阅读教学情境,使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意识提高。

针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授课过程中,教师应用良好的阅读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的合作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教师应该充分的利用教学资源,使授课内容和形式更为灵活,将传统的教学理念及时更新。以联系实际场景为例,使学生运用丰富的语言技巧来在设定的场景中进行指定的内容表演,学生在合作参加表演后,能够使其应用实践的意识进一步提高,同学对其学习兴趣的提升也是由巨大帮助的,使其人文素质也能够进一步加强。此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情境还应该融入文化知识元素,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语言的应用场景,有助于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四、总结

综上所述,针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合作学习策略应用,主要体现在其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实践是策略的主要原则,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都进一步得到提高,同时完成小学语文课堂的高效率学习。小学的语文阅读教学,开展的合作学习活动一定要具有丰富性、科学性和创新性,使学生充分掌握阅读教学内容的知识点。

作者:何丽娟 单位:杭州滨兴学校

第九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积累的研究

1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培养良好阅读习惯

以下本人通过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的一些粗浅经验谈下感受以确保学生获得基本的阅读方法和长期课外阅读中受用。

(1)标记:

将认为比较优美的句子、词汇进行必要的圈点以加深学生对阅读的积累和印象。

(2)结语:

让学生学会在文章阅读后进行必要的总结,这样不仅让学生抒发除了真实的情感而且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同时又锻炼和提升了学生的理解和作文表达的能力。

(3)列提纲:

由于个别文章篇幅较长,为此,让学生在理解文章基本内容后整理必要的提纲出来,对于学生学习原文作者谋篇布局而言,非常受用,可供学生以后日常作为习作进行参考。

(4)精读与浏览:

针对一些基本的阅读材料,要让学生学会有选择的进行阅读,特别是针对篇幅较多的阅读材料而言,要让学生学会浏览性阅读把握对阅读材料整体的把握,当读到精彩处则可放慢进行精读并加以体会。

2让学生从朗读训练入手,培养学生语感

语文学习是学生掌握语感基本能力的有效途径,语文教学过程教师要重视起对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而朗读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语感。

2.1通过朗读、揣摩,培养学生语感:

在教师进行语文教学中,应做到引导学生对阅读课文的反复朗读,要引导学生能够通过朗读进一步揣摩,从而有效的培养小学生的语感。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朗读过程中,要精确的调动学生通过何种语言学习而获得语感的培养。教师要调动学生不断扩大阅读的广度和深度,要让学生视阅读过的语言文字逐渐转换成自己的口语,让学生加大一定量的写作词汇的联系从而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语感。

2.2通过朗读形成内心视像,激发学生语感:

对于阅读教学中,一些阅读文章中的词句虽易于理解但却赋予独特鲜明的感情色彩,强调了文章作者的“良苦用心”或“独具匠心”。为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运用朗读加深对阅读文章的理解,形成学生对文章理解下的内心视像从而有效提升学生语感。

3让学生乐读善悟

3.1乐读,是完成阅读任务的前提:

培养学生乐读就要全面充分的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如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我让全体学生站起来读,读完坐下。当学生陆续坐下后,一些学生感觉到的紧张,语速变得结巴,此时我并没有表现出任何不耐烦,相反我耐心的听完这个学生读完坐下,首先给予该生肯定和表扬,这样该生的自信逐渐增进,这个学生后来越来越表现出对阅读课程的兴趣,在后来的作文习作中越来越好。很难想象如何武断的让这个学生在阅读课堂中未读完就让其坐下会对该生造成什么的影响。因此,要让学生乐读就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只有学生乐读才能切实掌握阅读能力。

3.2重视学生的阅读感受,加以指导,使其善悟:

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依据阅读文章后的感受进而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学生提出自己观点的基础上做好正确引导,积极倾听,避免对学生感受和发表意见的“不管不问”和“不理不睬”。

4总结

教师只有积极倾听擅于引导和评价鼓励学生才能确保学生拥有对阅读文章领悟的习惯和能力。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阅读方法对于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个人发展的医生都将受用无穷。

作者:刘宇龙 单位: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天山口中心总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