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3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3篇

第一篇

一、培养学生自读自问的良好阅读习惯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反复阅读文章,从文章中发现问题,理解情感。在培养学生自读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展示课题的形式引导学生的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去自由选择阅读文章的形式和方法,为学生提供展示情感朗读的情景和条件,使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创新思维都得到培养。学生充分阅读后,教师要提出相关的阅读要求或问题,并让学生谈谈自己的阅读感悟,提出问题,促使学生真正做到自读。

阅读教学中学生自问习惯的培养,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引导学生发现阅读中的问题,促使学生自己去思考和发现问题的答案,激发他们的探究精神,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要营造轻松的课堂学习气氛,使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教师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同时要给学生以鼓励和肯定,这样才能激发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其次要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发现问题,怎样更加善于提问,老师要多问学生看到文章会想到什么,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真正体验到语文阅读的乐趣。

二、创新教学方式和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方式和策略,深化阅读理解,能够从本质上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在进行教学设计前,首先要划分学生的年龄段,根据学生认知能力和规律的不同设计阅读教学内容和方式,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合理的教学设计首先要明确语文阅读的教学目标和具体的教学内容,其次就是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和策略。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新课标教学大纲的内容和要求,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规律,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来制定教学计划。

例如,在《麋鹿》这篇课文的教学中,首先要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生僻和重要的字词,从而更好地读懂这篇课文,然后教师要结合文章内容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通过一些视频、图片对麋鹿的外形进行简单但是有特点的描述,然后引导学生用学生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通过这种方式的阅读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在阅读、观察、自己描述的过程中对文章内容有新的、更深入的了解,而且也有助于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三、总结

综上所述,语文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创设特定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和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自读、自问、自悟,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主动探索语文阅读中的知识,同时还要创新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方式和策略,加深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总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开展,对于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提高以及品质、价值观的培养,都有着积极作用,探究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策略,意义重大。

作者:李军 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施桥中心小学

第二篇

一、拓展性阅读教学在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课堂阅读拓展形式单一

教师在小学语文的拓展阅读教学中采用的拓展形式常常比较单一,致使学生阅读兴趣不高。如在讲述关于春天的教材作品时,教师通常在引导学生进行课文学习的基础上又让学生进行古诗《春夜喜雨》的背诵,并让学生通过古诗的背诵和课文的学习来想象春天的情境,这种单一化的拓展方式只是学生低水平的阅读重复,不利于学生知识的迁移,从而抑制了学生阅读兴趣的提高。

2.教学目标不明确导致拓展过度

教师在教材作品的讲述中要根据教学需要对作者以及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必要的补充阅读,让学生在背景材料的阅读中增加对文章的理解和认识。但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一些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没有明确的认识和把握,导致他们在进行文章背景资料的拓展时存在着过度拓展的现象,使得许多拓展内容与教材作品的联系并不大,从而容易使学生产生注意力分散的现象,不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拓展性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拓展性阅读教学的实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活跃了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但教师在实施过程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并没有真正发挥拓展性阅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从而导致了课堂教学效率低下。要改变这一现状,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教材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有机结合,通过积极有效的教学策略来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以增强学生的语文能力。

1.加强对阅读资料的搜集,丰富拓展阅读形式

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实施不仅要求教师要加强对学生教材内容的阅读训练和积累,还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对阅读资料的搜集,以作为学生教材文本阅读的有效补充,从而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语文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在充分利用语文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阅读空间的拓展,以优化学生的阅读环境,促进他们阅读视野的拓展。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引导学生对相关阅读资料的搜集,从而丰富拓展性阅读教学的形式,让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能够更轻松地走入课堂,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2.强化对阅读信息的整合,拓展教材阅读的内涵

教师在讲述语文课文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加强对所搜集的阅读资料的整合,通过对课文内容的适度拓展使学生更全面的了解课文内容,例如通过整合拓展阅读材料,使学生较为详细的了解文章写作背景,有助于学生深层次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从而产生共鸣,以达到激发他们对课文的阅读兴趣的目的。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的重难点对学生进行阅读拓展,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扩大阅读空间,还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涵的理解,增强他们的对课文的感悟能力,进而克服学习中的难点,树立对语文学习的信心。

3.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是学生进行课堂阅读的补充,也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方式。在小学语文的拓展阅读教学实施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设立图书角或布置课下阅读任务等形式来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让学生在良好的阅读环境中逐渐培养阅读的兴趣,促使他们阅读能力的不断提高。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课时计划,定期举办课外语文知识竞赛活动。例如,设置和课文内容联系紧密的课外问题,让不同小组的学生进行抢答,并给予获胜者一定的奖励。以这种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往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方面,学生为了在竞赛中获胜会主动地进行课外阅读,阅读效率会得到较大提高,另一方面通过课外阅读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三、总结

总之,拓展性阅读作为学生语文课堂阅读的延伸,是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和探究性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有重要的意义。针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拓展性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要加强对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创新,通过对阅读材料的搜集、整合以及开外阅读活动的组织来不断拓展语文阅读教学,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他们综合素养的提高。

作者:刘艳芳 单位:辽宁省阜新市海州区铁路小学

第三篇

一、互动阅读:以意激情,情意相合

互动阅读,建立在互动质疑的基础之上。而质疑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出疑难问题。想别人之未想,思别人之未思,问别人之未问。因此,在一切阅读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质疑地位独特,不仅是积极思维的表现,而且是好奇、探究欲望的显露,教师应呵护有加,教师只有引导学生体会文中关键词句的表情达意作用,才能激发对文本的个性体验。苏教版第七册第九课《九寨沟》一文,以生动的笔触,饱蘸的浓墨谱写了九寨沟的神奇与美妙。为了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我采取了互动阅读法,通过引导学生听读、自读、互读,在互动中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入境会文。

首先,我以声情并茂的范读,把学生带入到美的情境中,让学生在优美的倾听中充分升华情感共鸣,体验到文章蕴藏的美意。再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来读,在中间再穿插各种图片资料,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来说一说自己的感受与体会。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在小组内充分交流,整体意蕴。在充分的朗读后,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内容和方式呈现给大家。通过如上这样由“扶”到“放”的阅读方式,让学生在读、说、记中,不断感受小动物的可爱,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二、延伸阅读:以境激情,情境共生

2011《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尝试以生活显示情境,盘活学生的生活积累,将阅读过程向纵深延伸,从而将学生导入情境,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在阅读教学中,如果遇到“跌宕起伏”的文章,可顺势引导学生作延伸阅读,在延伸中激发情感,体验意蕴。这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而且可以深刻理解中心思想。

苏教版教材第十册的《二泉映月》一文文质兼美、意蕴深远。课前,我通过播放《二泉映月》的曲子,设置了这样的悬念:这首曲子是谁创作的呢?悠扬的乐曲让学生很进入了情境,通过乐曲的几次聆听,学生渐渐走近了作者。然后抛出文章的主旨:阿炳是怎样进行创作的呢?学生通过查阅有关阿炳的资料,了解了阿炳的坎坷经历,这样,学生就很快地走进了阿柄的内心世界。在小结部分,我又出示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先生对《二泉映月》的高度赞誉,使学生对阿炳产生了由衷的敬意———阿炳在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还能坚持创作,且创作出如此优美的曲子,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然后我又引出这个话题:“此时此刻,你想对已经离开我们的阿炳说点什么呢?”这个话题,引发了学生表达的欲望,从而将课堂推向了高潮。

三、总结

在语文学习中,“理解和表达”永远是“情感”的心理基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学生与作者和文中主人公“心心相印”,才能引导学生顺利地进入课文情境。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头脑中储存的相关信息,才能真正将阅读课堂推向“心理相融、情意共生”的美好境界。

作者:汤云 单位:江苏省如皋市如城镇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