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论文(4篇)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论文(4篇)

第一篇:小学数学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有效教学策略

摘要

现在的义务教育都在提倡改革,数学作为一门重要学科,也成为改革的重点。其中列方程解应用题作为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在课改过程中,也应打破旧有的教学模式,寻求冲出教材固有的束缚和限制的突破口,避免就题论题和题海战术的教学方法,争取走出一条新的教学思路,在降低教师工作量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解题技能。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列方程 解应用题 教学策略

学生在认识数量关系过程中的一个飞跃无疑是列方程解应用题,这也是从算术到代数的跨越。学生的思考方式和数学数字的抽象性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更何况是对思维还不是很严谨的小学生而言。所以说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用方程解决问题是教学的重要课题,它对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摆脱固定思维模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能够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从而获得更多的解题思路。

一、通过方程解法与算术法的对比让学生了解方程解法的优势

刚开始接触列方程的时候,学生可能不太适应,相对于其复杂性,会更倾向于算术解法,但是有些题是必须通过方程解法来得出答案的,所以让学生适应,然后灵活运用方程解法显得尤为重要。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通过例题培养学生分别用算术法和列方程进行分析解答的能力,然后在做题的过程中自己探索出两种方法的特点,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最后认识到方程解法的优越之处。在教学中,学生要不断地训练,排除由算术解法形成的思维方式的干扰,从而逐步适应并熟练掌握方程解法,逐步做到从算术解法到列方程解法的过渡,逐渐体会到相较于除算术解法,方程解法的便利性,并且让学生看到从算术方法到方程解法的进一步推进。事实上,方程的解法是利用变量将有关的数量用含有未知数的式子表现出来,然后根据题意列出方程式,最后得出结果,由因及果,用顺向思维的方式更有利于思考。

二、培养学生“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能力

让学生适应列方程的方法解题之后,就要探讨如何让学生更好更准确地列出方程式。简单来说,首先要训练学生对数学语言与代数方程式之间的编码和解码。这种互译的训练方法可以使得列方程解应用题更加容易、快捷。例如:(1)用数学语言表示下列数量关系:①5x-8;②2×6-4x。(2)用式子表示下列数量关系:①x与10的和;②8与y的差;③x与8的积。其次,反复训练学生将日常生活中表达的语言“翻译”成方程的形式。当然如果把日常生活用语“翻译”为方程,还是要以数学语言为中介的,不然所有的“翻译”也就毫无意义。比如:“山羊的数量是牛的数量的3倍还多6头”,如果将其翻译为数学术语就是“比某数的3倍多6”,那么再接着翻译为式子就是“3x+6”。这样的训练能使学生真正理解每个方程的实际意义。这不仅是列解方程解应用题的前提,也是提高学生将实际问题与抽象数学公式链接起来的能力基础。

三、提高学生发现等量关系的能力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之一就是分析数量关系,那么提高学生发现等量关系的能力自然而然就成为了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在列方程解应用题中,主要是依据“等量关系”来列方程的,同时“等量关系”紧密联系着应用题中所有的“基本量”。所以,也可以说任何应用题中的等量关系都是由这些“基本量”的关系构成。那么学生就必须对数量关系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够为列方程解应用题打下基础。如:行程问题(路程=速度×时间);工程问题(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价格问题(总价=单价×数量),等等,这些基本的数量关系为列方程解应用题做了准备。四、培养学生设未知数的能力在应用题中,特别是遇到未知量较多的应用题时,如果能够准确地设出未知数,就会给列方程带来很大便利。如果一道题只有一个未知数那就很好设未知数,然而一道题可能会有几个未知数同时存在,但是只能够设一个未知数,选择哪个未知数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且设未知数也是列方程解应用题的第一步,一般来讲,设未知数的方法有两种:1.直接设未知数。根据题目问题,直接以问题设未知数。这样设未知数,对于得出问题的答案就很直接,只要得出方程的解就可以。对于小学数学的应用题来说,基本都是采用直接设未知数法来解决问题的。例如:小明今年6岁,小明的爸爸今年36岁,几年后爸爸的年龄是小明的年龄的3倍。这道题就可直接设x年后爸爸的年龄是小明的年龄的3倍,即x+36=3(x+6)。2.间接设未知数。有一些题目,采用直接设未知数的方法,反而会给列方程徒增麻烦。这个时候采取间接设未知数的方法反而会更容易达到求解的目的。如按比例分配问题,就可以用间接设未知数来求解。

四、总结

总的来说,对小学数学中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关键就在于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整体发散思维模式,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作者:惠君玲 单位:江苏省涟水县杨口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顾云燕.新课程背景下“解方程”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河北教育(教学版),2009(12).

[2]王岳成,宋莲芝.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思路方程化”题组训练初探[J].新课程(小学),2012(01).

第二篇: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

新课程的出现,教育方式随之发生巨大改变。小学数学教学仍然不能跟上教育时代的发展,教学效率较低、学习气氛不佳等问题仍然存在,不仅影响教学质量,也会阻碍学生的兴趣潜能,因而,在新课程背景下,要注重提升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教学 新课程 策略

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增加学生的文化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开阔学生的视野,有效的教学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与学习成绩共同发展的教学行为。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是一个新的挑战与机遇,在充满竞争的教育环境下,必须抓住机遇,努力培养新人才。

1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1没有确定的教学目标,教学随意性较大

当前小学数学教学需要占用时间多,但是效率并不高,由于教师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并且上课随意性较大,使得教学没有秩序,很混乱。

1.2混淆教学主体

一切实践活动均由主体而发起,教学活动的主体就是学生,能主动参与到学习氛围中去。目前教学活动中,大多数老师都把自己当做教学的主体,忽略学生的上课感受,只为自己能传授出多少知识,没有关注学生能学到多少知识。学生需要老师的引导,需要老师带动学习兴趣,但有些老师过于在意自己的主导作用,学生都是被动的参与学习活动中去。

1.3教学方法过分单一、传统、死板

一些小学教师没有深入理解教学知识,认为小学数学是最简单的基础知识,但是这对于小学生学习掌握并不容易。只运用单一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只局限于课本,使得教学方式单一、传统、死板。

1.4过于注重学生成绩,给学生较大的压力

部分教师非常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认为学习成绩就是教学质量的体现。对成绩好的学生过度表扬,对成绩差的学生过度指责。使部分学生心理受到影响,导致学习效率低。

2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策略

2.1把握教材内容,做好备课工作

新课程教材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要把握好教材的内容,备好课。深入对教材的理解,找出教材中的难点与重点,正确定位教学目的,有自己的教学构思,有一份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计划,确保学生在课堂上能有效的融入进去,把握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

2.2明确教学目标

目标的确定是教学进行的前提,每一节的备课必须围绕制定的目标进行,教师应该利用多种有效资源融入到教材中去感化学生,比如教师在授课方程式这一节内容时,教会学生联系算术与方程式,在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并自己感受到方程式在生活中的应用,不单单只是教会学生会计算数学题。教学目标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师不仅要改变以往的旧观念,还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教学目标方向与规律一致。

2.3巧妙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师根据新课程要求,实现教学目标,采取生动形象、感染化的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气氛,不仅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还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潜能。帮助学生更轻松地理解学习知识。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创造一个能激发学生情感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情感激发,从而提高兴趣,推动了教学计划,提高教学质量。小学数学教学应该以生活案例为前提,在教学中融入生活应用,因此,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与所处环境,设计教学场景,因此,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学生发现生活中隐藏的数学知识,引发他们的思考,非常有利于数学学习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

2.4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把握教学的主体

教学不仅是知识授课的过程,也是师生建立良好关系的过程。学生与教师平等,教师要知道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因此要培养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教师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每个学生,公平对待学生,只有在和谐、平等的环境下,才能顺利开展教学。其次,可以增加课外活动,与学生在活动中对话,创造良好的氛围。

2.5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活动

小学生学习心理很容易受课堂氛围、师生关系影响,从不同角度制约着学生学习,因此,时常关注学生的心理活动,了解学生的情绪,适当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主动与学生交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学习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心理上能安全轻松,才能更好的学习新的知识,对课堂充满信心,激发学习潜能。

2.6评价策略

主要是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判断评价。主要包括: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等,评价过程中,不能一味倾向学习成绩评价,进而过度指责与批评。正确的评价对学生有很大的激励作用,因此,老师在评价过程中,内容要全面,针对不同的评价对象,有不同的评价内容,达到对学生有鼓舞的作用,正确看待评价多元化作用,采用多种有效的评价标准,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评价。

3结语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是需要重要关注的话题。有效的教学策略影响小学生的学习,教师应该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创造新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全、和谐的教学环境,不断更新教学理念,跟上新课程改革。本文通过分析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指出相应的教学策略,着重为小学数学有效策略提出一些建议,为教育事业做出一点贡献。

作者:周丽 单位:江苏省昆山市柏庐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1]陈惠芳.问题导学:开展“对话式教学”的应然之道———以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为例[J].上海教育科研,2013,(8):64-67.

[2]唐烨伟,樊雅琴,庞敬文等.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7):49-54,65.

第三篇:小学数学主题图有效教学研究

“主题图”教学方式指的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主题明确的图画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更有效地学习和理解数学问题。以往,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通常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的学习往往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结合新课改的相关要求采取“主题图”的方式进行教学,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提高。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小学数学主题图的有效教学进行分析和探讨,希望可以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创设“主题图”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他们只是根据教材中所编写的内容进行教学,对于课本中未涉及但却很重要的内容不加以讲授。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进行学习,不仅不能提高自身的数学水平,而且还可能滋生厌学情绪。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创设“主题图”的教学情境。如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造相关的主题图,使他们从图中就可以简单明了地了解到该章节的教学主题,这样他们就会更快地融入到教师的教学中。如在进行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知识点的学习的时候,该单元涉及到图形辨识、图形的构成规律、图形的结构特点等知识。由于这些内容较为抽象,所以教师应该在备课的过程中从不同角度拍摄小学校园,将处理好的视频文件向学生展示,并提问:“根据这个短片,你可以找出四边形吗?请指出来。”学生就会在课堂上根据照片内容查找四边形。他们会全神贯注地留意视频中的每一个细节,并即时指出所发现的四边形。学生在这个环节中会非常活跃,并争先抢后地进行回答。这样不仅加深了他们对于四边形的认识,同时还有利于学生掌握所学数学知识。

二、优化“主题图”探究过程,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事实上,小学苏教版数学教材中也包含一些主题图,但是在很多情况下都会被教师忽视。虽然有时候教师也会对教材中的主题图进行讲解,但也只是停留在“照本宣科”的层面,使得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较低。针对传统数学教学中存在的弊端,教师应该结合新课改的需要,优化“主题图”探究过程。也就是说,教师应该让学生根据主题图对与之相关的数学知识进行探究,这样才能够提高小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如在进行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确定位置”的知识点的学习的时候,由于这部分知识内容涉及到“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以及“学会描述物体的方向”等内容,于是教师就可以围绕这部分知识进行探究。如可以让学生走到教室外面,然后按照教师的指示走到不同的位置。让学生描述自己所在的位置和其他同学的方向。比如一位学生这样回答:“我站在小芳的北边,小红的西边,离教室的第二格窗户有50步左右的距离。”学生在描述自己的位置的过程中,就会思考方位表达方式,并对所学内容加以思考,最终确认自己和各个建筑物之间的距离。学生通过实际的测量过程,丰富了数学探究过程,使自己的数学学习变得更为有效。

三、开展“主题图”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是整个课堂的主体,他们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翁。但是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常采取“填鸭式”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得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很显然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并让学生在小组内就相关数学问题展开讨论,最终弄懂有关的数学问题。如在进行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九单元“时、分、秒”的知识点的学习的时候,由于这部分知识涉及到时间的识记问题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相关。此时教师应该让学生在课前准备手表或者时钟,然后让他们在课堂上展开小组合作学习。教师根据课程的内容让学生就“如何识别时间”、“时、分、秒这三者之间存在什么样的换算关系”以及“计时工具的特点具体为什么”等问题进行讨论。学生根据教师的问题就会展开热烈的讨论,并利用手中的时钟和手表就相关问题进行总结,从而提高自身的学习主动性,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数学水平。

四、总结

综上所述,针对传统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采取主题图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首先,教师应该创设“主题图”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其次,教师应该优化“主题图”探究过程,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最后,教师要开展“主题图”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作者:柏兰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盐城小学

第四篇: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对策

新课程改革改变了传统的死板且枯燥的数学课堂教学方式,新的课堂教学方式使得数学课堂氛围变得更加活跃,学生参与度明显提高。然而,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保障,但是教学效果却并不理想。运用新课程教学模式,教师花费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备课和制定教学计划,但是最终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鉴于此,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才是新课程改革的真正存在之意义。

一、创设有效情境

数学不同于其他科目,有着自己独特的学科特点。每个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不同,决定着他对数学这一学科的感情,有的学生认为数学很好学,有的学生认为数学很难学,因而他们的数学成绩会出现两个极端。由于小学生刚刚接触数学,所以教师教学都是以做游戏的情境开始的,这就需要从学生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出发来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参与和探究的欲望。低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还没有形成,其心理发展也不成熟,为此,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充分结合小学生的特点,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另外,教师创设情境教学不是为了突出“情境”,而是为了突出“教学”,有些教师为创设情境教学可谓是挖空了心思,虽然确实吸引了学生的兴趣,课堂变得更加的活跃,但是却占用了大量的课堂时间,偏离了教学目标,最后学生对课堂游戏印象深刻,但是完成的作业和考试分数却并不理想。例如,在学习“对数字的认识”这一章节内容时,教师总是在讲数字1在前面跑,数字2紧跟着跑,然后数字3紧跟着跑,就好比接力赛。整堂课一直在讲数字“接力赛”,就完全偏离了教学目标,既浪费了时间,又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相反地,学习《圆的周长》这一章节内容时,课堂一开始教师就让学生观察自己的衣服或者是周围同学衣服的扣子是否是圆的,并且用手感受圆的周长。然后,教师用课件展示小飞虫绕着电灯飞行的圆的轨迹并闪烁这个圆的周长,这种教学情境能够让学生很直观地了解圆的周长,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优化提问,构建有效课堂

任何探究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就会涉及到提问,提高提问的有效性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途径。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提问不再仅是教师的权利,学生也拥有提问的权利,教师只有为学生营造“敢问”、“会问”和“善问”的氛围,才能实现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目的。

(一)创建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敢问”

创建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学习氛围,学生才会“敢问”,当学生开口提问时,教师不要打断,要让学生勇敢地将问题说完,这样能够传递给学生一种积极的信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会问”

“会问”是一个比较难的环节,让学生“会问”和激发学生提问的欲望是关键性的一个步骤。为此,教师需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以激发学生会问的欲望,然后教师及时将学生引进学习探究的环节。例如,在学习“闰年和平年”的时候,如果是世纪年除以400,能够整除就是闰年,不能整除就是平年;如果是非世纪年,就除以4。现在有一个例子,小米今年10岁,她却只过了三个生日,你们知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吗?问题一出,学生就会问:“老师,为什么呀?”随即教师就可以指出:“下堂课咱们就开始学习万年历的知识,同学们可以提前预习一下。”这样,就激发了学生会问的欲望和主动探究的兴趣。

(三)留给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善问”

要让学生善于提问,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就需要在解决一个问题之后,再提一个“为什么”促进学生养成善于给自己提“为什么”的习惯,在长期的锻炼下学生就会善于提问题了。例如,在学习“认识等腰三角形”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同学们对等腰三角形的两条边相等有疑问吗?”这一问题就揭示出等腰三角形的特征。另外,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应该尽量留足课堂时间让学生相互交流合作,鼓励学生向自己提问。同时,教师要对学生的提问及时地做出评价,有价值的问题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教师对自己的重视。

三、调控合作,促进全面进步

合作探究学习是一种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但是流程也是最繁琐和最难把握的一种模式,有的教师认为合作探究学习就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站在讲台上只是看着学生完成合作,却并不参与其中,这样教师不仅不能全面地了解学生学习的成效,而且教学效果也不明显。由于重要的信息往往是在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获取的,而教师要想收集这些信息,就需要主动倾听学生之间的交流。当学生处于合作探究过程中时会比较放得开,学生会畅所欲言,这时候教师要主动倾听学生之间的交流,从而获取一些有价值的信息,时间允许的话,教师还可以对学生反馈的一些信息提出自己的看法,进而与学生一起交流。例如,对于知识点:除法中,余数都比除数要小。教师可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成员收集10根铅笔,接着让学生用三根铅笔排成一个三角形,然后问一共可以排成几个三角形呢?随即让小组一起动手,发现一共排成了三个三角形,还剩下一根铅笔。那么,10根铅笔减成9根、8根、7根等,得出的结论都是:除法中,余数总是比除数要小。这样,通过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分析和归纳等学习习惯,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总结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在改善课堂教学方式的同时,教师更应该注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只有实现了教学的有效性,才能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真正意义。

作者:成中正 单位:江苏省建湖县九龙口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