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解析(6篇)

大学英语教学解析(6篇)

第一篇:大学英语教学母语迁移发音研究

摘要:

中国人讲英语一度被国际戏称为“中式”英语,姑且不论其褒贬如何,而在国际交流中的尴尬不由得我们做出反思,究其根本,导致问题的关键尽在我们母语——汉语的语音负迁移困扰。

关键词:

大学育人工程;英语教学;母语负迁移;思考研究

迁移说法早见于心理学家的术语应用,泛指人们是新知识学习领悟当中,习惯于以已有知识与经验演沿袭到新知识学习与领会的一种行为过程。国际知名语言学家RodEllis曾坦言,语言迁移就是学习者所具备的母语知识影响影响到目的语的一种“潜移默化”现象。而学者Odlin基于跨语言迁移强调语言见得差异性,告诉我们一切皆有缘由。迁移广泛存在于形形色色的学习种类当中,而我们所见到的语言迁移,只是其中的一种。倘若这种迁移源自于母语,则即为我们常说的母语迁移。概括而论,母语迁移通常分作正迁移与负迁移两种表现形式。正迁移是母语沿袭形式正好与目的语“恰如其分”,其结果自然正确。而另一种负迁移却景象大不同,母语的借用形式与目的语难以苟合,或背离目的语习惯,或与其语言环境冲突,所讲外语让外国人难以接受,正如“中式”英语困境一般。负迁移的负面作用不仅会令我们“言不由衷”,更易造成语言学习的困难,丧失学习的动力。负迁移是外语学习当中的干扰因素,往往将学习者带入困境,也是大学生英语教学积重难返的根源。也可以如此说,沿袭中的语境背离主要根源自母语,而母语与目的语差异性越明显,负迁移呈现愈为严重,学习困难相应越大。

一、母语迁移发音中的“中式”英语尴尬

“中式”英语,顾名思义就是用中国话讲英语,也就是由汉译英带来的语式于语境谬误,属于将英语习惯与规则生搬硬套、畸形的英语。浏览汉译英理论专著中,早有专家为此形象下过定义。通常我们所讲的中国英语,是以“ChinaEnglish”用以规范,而“中式”英语则被形象概括为“Chinglish”。而这种英语,现实交流当中往往深陷尴尬的境地。如中国人熟人碰面,通常以“你吃了吗”(Haveyoueatenup)打招呼,而英国人听来则大为纳闷:中国人这是怎么了,刚见你走出餐厅又邀请我?哦,中国人好客,Verygood!声身等你进餐厅。如此,本市医生友好的“招呼”,却因语言预警的差异性,导致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再如“你身体很健康”翻译为Yourbodyisveryhealthy,虽无语法错处,却难以符合目的语景下的文化习惯,对来自英语相关国度的人听来难以理解,甚至难以接受。追根溯源,“中式”英语作为极不规范的一个“形似”语言体系,所呈现的是一种语言病态现象。是望文生义依据汉语习惯生搬硬套而来,是主观想象中的英语,不曾想我们的汉语习惯往往有悖于英式常理,文化差异可想而知,弄巧成拙情非得已,未免贻笑大方也就在所难免了。“中式”英语常见于口头对话交际应用当中。从中我们可总结这样的的一些特点:用词与语法表面上说得过去,是汉语思维下的口头英语,尽管讲英语国度的人不会这么说。正如SolAlder概括的那样言,流行于我们中间的“中式”英语问题不在语法上,是潜在的微妙“说法”。而这种微妙“说法”根本源头潜在于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性。

二、母语负迁移尴尬下的“中式”英语探析

大学生外语学习中,类似母语负迁移问题的产生难以规避,目的语的困扰也是在所难免的现实,而问题的关键,在于查找造成问题的原因,寻找应对问题、规避问题的临界点。

(一)负迁移中的语音诱因。相形而言,英汉语言发音大有不同,完全相通的音素实难得见,如此极易造成发音的干扰与负迁移。在实际教学当中母语影响目的语发音的现象枚不胜举。如[i]和[i:]读法雷同,[u]和[u:]长短混淆等等。此外,课堂上受母语的发音干扰,导致相当一些学生在一些英语发音面前相形见绌、碍于张口,万般无奈之下,只得以汉语发音替代(如[e]与[θ]、[w]与[v]等)。由于汉语拼音,元音结尾为多数,以鼻辅音(η、n)结尾仅为少数。因此,教学常常遇到这种现象,那就是学生读辅音结尾单词时,常常习惯性后缀一个元音,结果不伦不类,朗读得一塌糊涂,如“place”往往读作“pelace”等等。英、汉语的发音区别,就在于辅音连缀为英语所特有,而汉语辅音却往往零星见于音节前或见于音节后,并非连缀性质的辅音。因此,这种英语发音的习惯性迁移,导致大学英语课堂一口“地道”的英语很难相见,动辄“口音”英语让人忍俊不止、啼笑皆非。

(二)负迁移中的语汇诱因。对于中国学生,在英语类词汇初始学习阶段,往往受惯性思维驱使,对词条内容掌握的往往仅限于形式信息。而遇到英语词汇的使用,首先要找的则是母语中的对等词目,也就是必须依赖汉语学英语。否则,要么囫囵吞枣,要么哑巴听雷,难得能有一个生动的目的语课堂。对某个单词的学习与掌握时,中国学生往往根据词典的汉语形式做出定义后,依据汉语定义认识、死记硬背单词,将两种词义机械地对立于英汉词面上,其结果往往是望文生义、词不达意。如汉语“设想”对应的英语单词有“visualize”、“envisage”,意思相同,但用处却截然不同,而学生往往混为一谈,片面以为既然词义相同,任选其一有何不可。在英语实际应用上,词汇“visualize”泛指视觉中的想象与联想,将“picture”勾勒于脑海后,做出“imagine”领会;而“envisage”不是现实视觉所能触及的想象于联想,而是将来时的一种发展预测,可解释为“foretell”、“foresee”等。基于以上类似的简单罗列,我们不难看出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式”英语只抓奢望了词性外延,而基本忽视了词性内涵,长此以往,教学工作将不堪设想。

(三)负迁移中的语法诱因。考察现在的英语学习,学生往往习惯于汉语规则下的英语运用,而应有的英语规则则远远抛之于脑后,而母语特征涵盖下的英语运用,将会导致许多语法结构性错误。时态意义不对等表达为其一。英语的时态表达通常是动词形式予以表现的,而汉语作为非形态的语言形式,缺乏语态与时态人称甄别差别,若要展现则必须依赖“曾经”、“将要”等时间副词的辅助,或作状语、依赖“过”、“着”、“了”等虚词的帮助,而动词形式却无任何半点变化;语序不对等排列为其二。按句子分类结构甄别,汉语句式大致可做出主谓句与非主谓句两种类型。而英语句型就显得丰富多彩,总体分为主系表结构与主谓宾结构、主谓结构与主谓间宾直宾结构等多达五种之多。鉴于两种语言句法规则不对等性,句子的建构成分也迥异不同,沿用汉语规则将会对英语产生负迁移的问题。词语不对等关联为其三。汉语句法的结构通常有“尽管……但是……”、“不仅……而且……”等类似连词短语,一次衔接系统的关联性。而英语句法在结构上则大为不同,完全不存在这种类似的连词衔接形式,任用一个便可实现承接。类似滥用汉语连词表现英式链接的问题,对于初学者也屡见不鲜。

(四)负迁移中的语境诱因。所谓语境,即为语言具体形式中的依赖环境,可分为两种呈现形式。广域的一面泛指社会性文化语境,通俗地讲,可理解为语言形式能够赖以生存的文化社会性形态,涵盖了人类生活方方面面,无论风俗习惯还是衣食住行以及价值观念等,它的身影无处不在。具体属性的一面通常指向语言形态所处的详细语境,就是通常所说的情景。不同的语境氛围,所表现的气氛与情景大有不同。如:一名国内教工遇到站在校门口一外籍教授,迎面便问:“Hi,MrPeter,whoareyouwaitingfor?”外籍教授便会感到窘迫或突然,大有隐私被冒犯的嫌疑。而两名中国人碰面时,彼此问一句:“Howoldareyou?”或“Areyoumarried?”情景则不同,主要是国内已融洽于这样的关心与热情,而对于西方人,这种随意性的询问会误以为是探听隐私,是一种不礼貌的表现,极易引起误解。

三、基于母语迁移问题的大学英语教学思考

对于大学英语教学,如何循循善诱地帮助学生及时了解母语与目的语的系统发音规则,进一步减少他们模仿实践的盲目性,从而激发他们的自主纠音意识,全面培养善于学习的自觉性,此应作为重点课题切实落实于实践教学当中,进一步做出大学英语教改工作的深度思考。思考一:强化词汇演练,拓展语境氛围。要系统掌握英语,关键在于应有词汇做的准备,此作为学好英语的先决条件,应引起师生的普遍重视,应作为共同的启蒙思想起点。相形汉语而言,英语词汇潜在的差异性又表现出更多的不同点:即便一些词意义完全相同,因其词义透视出的狭义与广义层次的“差之毫厘”,最终导致运用的“谬之千里”;内涵涵盖与外延扩展也各具风采;搭配方式与应用方法也千差万别、大相径庭。在英语词汇如此差异性的表现面前,无论执教者还是求知者,均应当做出积极的思考。以往之所以形成词汇记忆与用法割裂而开的现象,不仅是学生砺学不勤,也在于师长执教不精。因此,对英语单词学习,师生务须携手努力,除保证基本词义通晓外,还要教会、学精如何正确在语境中规范使用单词,对同义词或者一词多义,要注重用法的共性与差异,结合学习与生活实践,更进一步加深理解。并注重词组与短语的不同差异性,再全面弄清表现内涵后,勤于练习思考,力求熟练掌握,运用灵活。思考二:落实语法归位,实现双语促进。语法作为组词造句的“成功戒律”,自有生存与发展说法。相对汉语语法来讲,差异性之外,英语语法更有其独到的特有属性。英语句子建构上,各句子的摆放对比汉语较为灵活,尤其状语与定语的定位特性鲜见一斑。但以往我们学习外语因思路上的失误,导致英语语法难以归位。英语实践中,往往受到母语的负迁移影响,极易出现英语使用差错,的确值得我们引以为戒。英语学习出现类似性的语法错误,不能仅凭这一点,就对学生简单一票否决,而是懂得了规则,展示未达到学以致用的境界。足以说明一个问题,就是结合规则时间训练的少,尚未掌握沐浴规则参与下,如何锻炼双语促进。此也应作为我们今后实践教学的重点,切实抓出成效。思考三:掌控差异传递,致力文化跨越。语言环境对词汇的运用潜在着很大的制约性,因此,要全面学好英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了解目的语国家的风土人情与文化背景,了解并掌控中西文化差异性传递,致力于文化文明的跨越,早走出“中式”英语的误区。

作者:丁卫真 单位:凯里学院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陈欣荣.英汉语音系统对比与英语语音教学[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6(4):47-50.

[2]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5:13,20-21.

[3]孟宪忠.英语语音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21.

第二篇:大学英语教学多元实践思考

摘要:

大学英语课程的开设目的不仅仅是使学生学习语言知识,还要使学生能够将自己学到的应用到实际生活、学术研究及活动中。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国际化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英语也越来越重视,高校大学英语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满足不了现代学生的发展需求,所以就要对大学英语教学进行创新和改革,以此提高大学英语的教学质量与效率。基于此,本文研究基于“教-学-研”多元实践模式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关键词:

“教-学-研”;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随着经济全球化及科技一体化时代的逐渐到来,目前我们正处于一个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环境中,就目前形式分析,英语已经成为了人们在生活中各个领域中使用最为广泛的语言之一。由于英语的重要性,世界中部分国家都将提高英语教学水平作为教育工作中尤为重要的内容,部分亚洲国家政府也都制定了提高英语教学的各种方案。我国也明确提出了培养全新的创新人才及素质劳动者这一要求,其对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大学英语课程从制定到目前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从时代进步需求及人才培养方面出发,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其一,传统的教学思想。大学英语课程制定时候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使学生具有阅读能力及听、说、写、译等能力,并没有关于学生将知识与学术研究相结合方面的设定,并且还过于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具有较差的表达能力、交流能力,从而制约了学生整体英语综合能力的提高。就目前形式来说,传统的教学思想具有局限性,在时代及国际环境发展较为迅速的社会中,这种教学思想显然已经无法适应,如果长期使用这种思想进行教学,那么就会使培养出来的人才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失去原本的优势;[1]其二,刻板的教学方式。由于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过于重视语言的准确性,过度强调语法、语音、词汇量及运用能力的提高,虽然其中具有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但是目前部分大学英语教学却只是教师在讲台上讲课,教师则是整个课堂的主体。基于此,学生并没有语言体验及实践的机会,那么就阻碍了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提高;其三,单一的教学模式。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提出了外语学习为学生自身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开阔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使学生具有自主学习及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由于大学英语的教学任务较为繁重,考试多为笔试等等,导致教师在课堂中讲述的只是少、语法多,导致学生在课下重视单词的背诵。这种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对英语教学不具有主动性,并且总是被动学习,对于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提高没有帮助。[2]

二、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思路

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方面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英语语言综合应用能力,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表示,英语语言训练及学术语言的训练与实际生活及具体的研究任务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旦离开实际生活与研究任务,那么英语教学就不具备教学目标,成为了一种没有实际意义的语言游戏,学生从其中学不到任何知识。基于此,大学英语教学的语言训练要以以下几点为基础:其一,优秀学术文本。将一系列优秀的学术性文本作为学生语言训练的示范文本,因为这些优秀的学术文本能够向学生完整的展现某一个具体的学术问题,学生能够从讨论文本中核心知识的过程中获取相关的语言知识,包括专业的短语、词汇、语法及语体结构等等。教师在整个过程中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学习并且吸收这些学术思想,使学生能够创建一个完整的学术知识架构,并且引导学生从具体任务中学到相关的语言知识。[3]其二,控制学生语言。学生在教师布置的研究任务中,自然会产生相关语言需求,并且从中发现自身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能够模仿并且掌握任务中的词语及表达方式,以此表达自身的思想,最后通过读、写巩固自己在任务中的学习效果。其三,科学思维能力。英语语言及学术语言都是一个功能性的概念,所以学生要根据特定的研究问题进行合理的逻辑思考。一般学术逻辑思考主要包括研究背景、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及与之前研究的关系,最后是通过证据证明研究问题,这点是尤为重要的一点。在学术研究中,科学的思维能力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与语言的使用有着一定联系的。在逻辑思维中,语言的使用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是思维的工具,还是学生学习及训练的目的。所以,教师在进行讲述的过程中,不能够直接为学生传授学术语言,因为这样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错误的理解。其四,语言技能之间的关系处理。全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要忽视与英语相关的其他技能。语言技能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将它们相互结合,能够创建一个完整的系统。完整的语言能力包括四项技能,分别为听、说、读、写。听和读是现行技能及接受性技能的基础;说和写在在语言表达中是必要的;听和说在语言技能的综合使用方面是最具标志性的技能,并且在口语教育过程中占据着一大比例。阅读是语言所有技能中最容易被接受的技能,所以,可以从阅读方面入手,以此全面开展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目前,学生的听、说能力普遍较为薄弱,虽然强调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教师要注意矫正学生听、说能力的度。其五,良好的学习环境。最后,就要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校方可以从加大教学投入、创建科学的大学英语教师评价机制、改革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制度等方面入手,以此满足社会、学生及教学的需求。[4]

三、“教-学-研”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操作方式

“教-学-研”多元实践教学模式能够使英语知识更加系统化,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教-学-研”模式应用大学英语教学中,主要是使学生在具有丰富的阅读及班级讨论基础上,不断的写读书报告、小论文、调查报告及讨论总结等,以此提高学生掌握词汇的数量数量,并且提高学生表达掌握词汇的质量。“教-学-研”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具体操作方式为:其一,教师要求学生在阅读完课文或者材料之后及时写下自己的感想,学生也要不拘形式,在完成阅读及相关任务的时候,根据自己的想法自主写关于阅读的读后感,文章的字数不限,但是内容要丰富且有内涵;[5]其二,教师要求学生在完成活动之后及时写下自己的回顾。学生在进行完活动之后,要及时写关于活动的回顾,其主要结构为详细介绍学习的参与人员、活动的目的、活动的整个过程、自身的心理感受、在活动过程中的学习成果、活动中的不足及完善对策。文章的字数不限,但是内容要丰富有内涵,并且文章结构要完整;其三,教师要求学生在完成课外材料的阅读之后及时写下读书报告,其主要结构为介绍课外作品的名称、姓名、故事的主要内容、内容是否有趣、语言的难度、推荐同学阅读等;其四,多样的写作形式。写作的练习形式具有多种,不仅可以一个人完成写作,还可以两个人或者多个人一起完成写作,还能够多个人轮流进行写作,甚至还可以通过游戏接龙的方式进行写作;其五,通过计算机进行写作。由于计算机具有语言检查功能,要求学生通过计算机进行写作,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标点、书写及其他相关书面语言特点的敏感性,使学生能够及时改正自身在写作过程中常犯的错误;其六,模仿性的写作方式。这就要求教师根据阅读中的某段精彩内容进行发表感言,教师在示范之后,使学生能够模仿教师的方式,以此进行练习;其七,使学生具有校对的良好习惯。要求学生在写作完成之后,通过自己的眼睛检验自己的写作成果,以此发现自己写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错误;其八,使学生具有落笔有字的良好习惯。学生要想有效提高自身的写作质量,就要能够将自己思想完整且流利的表达出来,之后通过对自己写作内容的结构及语言进行反复的修改,以此有效提高自身写作的流畅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6]通过“教-学-研”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及写作量。在进行“教-学-研”模式教学的过程中,能够使语言能力相互联系是非常重要的。读写能力指的就是文字思维能力,听说能力指的就是语言思维能力。一个具有较强读写能力的人听不懂或者不会说外语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情,所以,要求学生写读书报告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全新的教学方式是否被学生积极的认可及接受,主要来源于学生通过这种方式获得成就感。学生的成就感主要包括自身掌握的知识技能及自身态度及信心的积极变化,学生态度及信息的积极变化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学生具有学习信心,那么就会自主进行阅读写作。读写报告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四、使用“教-学-研”教学模式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训练不断加强的过程中,学生的完成作业目的逐渐朝着提高自身文化水平方面转变,学生明确了自身的目的,就会提高自身的阅读及写作积极性,以此获得更大的收获。教师在使用“教-学-研”教学模式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问题:首先,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使用“教-学-研”模式是满足时代的要求,要将语言学习及文化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引导学生能够通过文化,全面了解文化历史、哲学及社会背景,使学生能够掌握文化批判的能力,并且能够将语言学习深度及广度两者的关系处理好;其次,要求学生具有学术能力。大学生掌握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尤为重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这点。所以,将大学英语教学与专题研究结合是一项完美的策略。训练活动能够使学生对某个专题进行分析,以此提出的看法,通过有效的方式进行学习;最后,要求学生将写作作为训练重点。学生在进行大量的阅读、讨论及研究,还要进行读书、调查等报告的写作。教师要系统性且层次化的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指导,以此提高学生写作的积极性。[7]

五、结语

通过以上描述可以了解到,“教-学-研”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具有良好的效果,学生赞成读书报告及研究报告的写作,并且认为其能够提高自身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及兴趣,从而提高自身阅读能力及写作能力。

作者:何鹃 单位:广西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韦少华.“教—学—研”模式的英语专业高级英语课程教改试验[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34(1):153-154.

[2]马晓晶.多元智能理论视野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5(3):147-149.

[3]张虹,王娜,曹红晖."层次化立体交互大学英语教学体系"研究——来自北京科技大学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践的报告[J].中国外语,2009,06(3):79-84.

[4]王海艳.多模态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下评价体系的改革与实践探究[J].文教资料,2016(5):179-180.

[5]张明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实践与启示[J].华章,2012(34).

[6]黄曼茜.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大学英语课程多元评价模式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33(5):124-125.

[7]阎志坚,武世兴.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J].中国高等教育,2002(11):8-9.

第三篇:大学英语教学微课教学分析

[摘要]

作为当前新型的一种教学资源,微课转变了传统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给英语教学提供了很大的空间,有效弥补并延伸了英语教学,其多样化的展现形式和选取内容,能够满足大部分同学的学习需求。同时,微课教学模式通过英语教学的全教学贯穿,能对改变和优化师生关系起到有效作用。因此,本文对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微课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加以探讨。

[关键词]

微课教学模式;大学英语教学;应用;分析

目前,信息技术已在我国教育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是教育改革的主要推动力,并且,各个教学环节或多或少结合了多媒体和网络信息。同时,多媒体视频学习资源的开发已经成为国内外教学研究者的主要研究课题,微课也在研究中不断完善体系,成为大学英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和教学设施一直以来,英语教学模式都很单一,普遍以教师为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向学生传递英语知识,学生在整个过程中需要集中精力进行笔记记录,整个课堂氛围缺少生气,即使老师和学生都绞尽脑汁,但最终所获得的教学成效却并不如预期目标,而这种单一式的教学模式完全剥夺了学生独立掌握知识的能力,缺乏主动训练的机会。如果一直采取这种传统教学模式,这对处于信息时代的大学生来说,吸引力很小,不仅无法帮助学生进行英语知识的掌握,还会逐渐失去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同时,我国的大学教育已经大范围普及,各大高校的学生人数也在持续上升,而这背后所需要的教学资源和设备却并没有同步供应。

(二)缺乏以人为本的教学任务不管是哪个阶段的英语教学,应试教育一直是最主要的核心,教师在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任务一般是根据教学编程,死记硬背,没有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这种环境下的英语学习,一来会导致学生不能主动参与到英语学习活动中,从而无法全面进行英语知识点的学习,而将所有学习目标以考试为主。二来是这种思想会让学生对自己学习的目的产生盲目,并缺乏学习和实践的结合,即使掌握了部分英语信息,也不能将其有效利用。

二、微课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模式设计

(一)教学资源的搜集和制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类优秀网站和微课网等,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加以收集,其中一些条件较好的学校专门购买了商业性微课资源,使其具有更加专业的教学资源。同时,教师也可以将微课信息进行自主录制,并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通过教学内容的设计,将重点、关键环节进行剪辑,进行教学辅助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大学英语微课过程的制作时间应当控制在十分钟之内,所使用的内容主要是核心,将教学重点突出,并能将主题迅速带入。目前,各类电子智能产品的拍摄效果都很强大,教师可以直接使用智能手机进行微课视频的拍摄,其十分方便简单,另外还可以使用录屏软件和数码摄像机等,教师可以根据个人的拍摄习惯和条件来进行,总之需要保留重点,剔除一些非重点内容。比如在某个单词的教学中,教师要提前考虑到,怎样通过微课视频让学生能在短期时间内对该单词的含义和常见的用法有所了解。要实现这个目的,教师可以采取一个新鲜的小片段,其中要能够具有对这个单词的引用,并突出有效效果,来吸引学生的注意。然后,教师将小片段的内容通过英语来传授,最后通过采取对应的简单汉语提示对疑难部分进行解释。实践证明,采用英语为主、汉语为辅的汉英学习方式,能让学生更加清楚单词的含义和基础用法,并能加深记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当严格控制微课课件的时间,不能因为其影响了正常的教学进度。

(二)微课视频的阶段。微课视频的上传需要在正式课堂教学开始前进行,这需要教师提前制作好英语微课视频。学生通过教师制作的微课视频采取网络学习和移动学习的方式。同时,如果学生在观看微课视频的过程中发现疑难,可以通过按键的控制来调整学习速度,比如“重听”、“暂停”等,通过多次学习直到掌握为止。同时,学生可以采取和同学之间的讨论,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来加强对问题的沟通和深入,切实起到掌握学习知识的目的。

(三)课堂上的微课教学阶段。我国的教学活动基本围绕课堂展开,其是传递和解决学习问题的主要场所,学生的提问、交流,以及教师的指点都通过课堂来完成。微课教学区别于传统教学在于课前的学习和课堂的讨论。课前,学生在学习微课视频后,可以将所产生的疑惑集中反映给老师。课堂上,老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来探讨问题,对微课视频中的重点和难点加以交流,教师应该在学生的讨论过程中发挥引导作用。这个学习阶段中,教师应当及时转变自己的角色,不能仅仅作为信息的传递者,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和指点。学生在对知识点掌握以后,教师可以利用微课教学平台英语作业。互动讨论是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英语知识,而作业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通过对知识的深度掌握和记忆,双管齐下,提高学习效率。比如在学习语法时,教师通过精心设计,在微课视频中可以简单回忆一下定语从句,常见定语从句引导词有哪些,以及如何确定引导词。然后引入新知识,将两个简单句子引入,一句起到另外一句的修饰作用,通过两个句子的结合完成一个定语从句,并将介词和引导词空出来,留给学生来完成。学生如果不能完全确定介词和引导词的,教师可以安排他们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分析和探讨。在讨论结束以后,教师需要进行总结,总结定语从句中带介词引导词的使用规则。在该内容结束完成以后,教师需要安排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行记忆和知识深入,将一些带介词的常见类型,以及引导词的定语从句,通过填空和选择的方式让学生来巩固知识点。

(四)课后互动和交流阶段。微课教学模式贯穿整个教学阶段,教师可以通过练习拓展微课视频的制作来供学生学习,微课的内容应当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延伸。另外,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个人的反思撰写到微课教学平台上,同学之间和师生之间对学习的疑问、收获进行交流,通过网络平台进行难题交流,这种英语学习方法不仅能够随时随地地进行,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准。

(五)课外延伸阶段。在课外延伸阶段,教师应该侧重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弱项,有针对性的制作微课作品以帮助学生全面提高英语水准。目前,高校需要注重加强对学生口语练习的技巧和能力,并因此而采取相应的策略。比如教师可以首先通过微课视频来展示英语国家常见打电话的口头语言和常见习惯等,让学生能够对英语打电话的基础知识有所掌握,并提升英语兴趣。同时,教师可以利用这个机会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应用能力,以“用英语打电话”为主题来进行一次情景表演。首先,安排相关的学生进行角色分配,其为1号、2号、3号、4号、5号、6号同学,并设计三个场景。第一个场景是1号同学给2号同学打电话,2号同学刚好接到电话,两人之间需要进行至少每人5句以上的语言交流,包括相互问好和其他问题,由学生自由发挥。第二个场景是3号同学给4号同学打电话,4号同学不在,5号同学接到了电话,两位同学之间的英语交流应当包括,“帮我转告4号同学,我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回来等”相关英语句子,基本还是由学生自由发挥为主。第三个场景是5号同学打电话打错了,接到电话的是6号同学,5号同学需要对自己打错电话的行为进行解释。总之,课外延伸阶段的微课教学致力于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语言技能,锻炼学生口头和书面的语言交流和表达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结束语

总而言之,微课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当具有较强的目的性、明确的教学目标,对其中的知识重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设计,通过广泛的收集范围来精化、细化微课内容。同时,在设计微课内容时,教师应当以学生当前的英语掌握水平为主,避免学生不能理解、难以理解微课内容。微课的作用是引出教学重点,正确切入教学主题,通过微课来共同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

作者:黄容波 单位:海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梁颖珊.浅析微课对大学英语教学方式的创新[J].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6):22-24.

[2]张云岗,陈志新.以微课为基础提升大学英语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探析[J].才智,2016(12):133-134.

[3]吕婷婷.微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大学教育,2016(4):76-77.

第四篇:大学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摘要】

跨文化交际是大学英语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但是由于种种因素限制,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的各个方面都偏向于语言文化知识的掌握和语言能力的培养,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关注较少。本文介绍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现状和重要性,为更好的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本文从文化讲解、深度分析和实际体验三方面提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培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深入,跨文化教育的作用越来越突显,其不仅可以缓解跨文化冲突带来的危机,也可以化解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利益冲突。《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明确指出跨文化教育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其主要作用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了解国外的社会与文化;(2)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3)对中外文化的意识;(4)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该指南针对跨文化教育实现的途径与方式,一方面高度重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希望通过相关课程来实现目标,因此提出基础级别教学应适当导入一些外国文化知识,以隐性教学为主要形式,而提高级别教学应该开设文化类和跨文化交际类课程。然而,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受传统语言教学体系的影响,长期处于以语言知识体系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只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而不重视外国文化的教学和学习,这种教学方式致使大部分学生学无所用,不知道如何运用英语在实际生活工作中进行交流,严重缺失了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外语教学应该以交际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摒弃听、说、读、写这种传统的授课形式,不仅传授语言知识,更应该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灵活的安排在日常的授课当中。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逐渐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或跨文化交际教学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优化和完善教学体系,培养大批国际化人才,应是当前大学英语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和研究的方向。

1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当前国际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它能够帮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有效的、适宜的交际,是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必要条件。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和交际的适宜性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内涵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夸文化交际的有效性是指人们通过交际行为达到预期目的的能力,交际的适宜性是指人们在特定的社会环境或场合使用最合适的交际行为的能力。而影响到跨文化交际能力有三个基本因素,即情感因素、认知因素和行为因素。情感因素是指人们的情绪或态度,其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起到决定作用。具有良好情感因素的人,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总是表现出积极的情绪,能够做到对自己理性客观的认识,克服紧张的情绪,同时做到尊重不同文化之间差异,愿意做个忠实的听众、聆听对方的意见。认知因素是指跨文化意识,即人们能够正确认识本国文化和外国文化,并将两种文化差异达成一个统一认识。行为因素是指人们进行有效的、适宜的跨文化交际行为的各种能力和技能,比如如何开始交谈、话题转换和结束交谈的技巧,以及获取语言信息和运用语言信息的能力等等。

2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现状

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与中学不同,已不再是中学教学的单词、语法、阅读理解等基础教学,而注重学生运用语言交流、交际等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交际能力可细分为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语篇能力和策略能力,这四种能力是相辅相成的。社会语言能力的培养是交际能力培养的重点,但是在目前的教学体系中往往将其忽视,导致学生不能适时、适地的,根据交际对象不同而做出正确的理解和表达,即缺乏跨文化交际能力。根据我国多位学者、专家对当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现状的调研结果显示,大学英语教学方式仍停留在应试教学模式,多数学生对当前的授课方法不满,对当前大学英语的教学满意率低下。虽然很多学生都能通过大学英语四级、六级考试,但是对提高自身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没有太多帮助。从以上的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当前的大学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大学生的要求,学生已不再满足于知识的获取,而更多的关注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这就造成当前多数大学生对现行的英语教学不满。事实上,大学生不能够从课堂或教师身上学到实际的应用能力,不能够提高学生在生活和工作中运用英语的能力。这从基础层面给当前的教学体制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值得教师和管理者思考。

3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与经济的发展,“全球化”已成为不可抗拒的潮流。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交往日益频繁,跨文化交流成为21世纪最为显著的重要活动之一。我国的社会经济在全球一体化的影响下得到快速的发展,国际地位也不断提高。我国自2001年12月11日加入国际世贸组织,国际贸易逐渐呈上升的趋势,国际间的友好往来也更加频繁,因而跨文化交际成为当前各个国家,以及民族间的主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和国际形势的接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应该受到高度的重视,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以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受到文化差异的影响较大,往往会给交际造成意想不到的困难、误解。文化差异的存在,会导致在交流中出现误会与不理解,为了有效避免这种错误的发生,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透彻认识到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将文化差异作为一个重要方面进行深入强化与理解。以上内容也反映出现今大学英语教学已不仅仅是一门语言教学,更应该增加学生对异国文化的了解,注重了解所学语言的国家文化背景、相应的风俗习惯,从而减少因文化差异而带来的误解。随着国际大环境的变化,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成为重要的内容,只有优化和完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才能有效的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了解所学语言文化背景,从而提升交际能力。

4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有利措施

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就是加强跨文化培训,跨文化培训是解决文化冲突的有效途径,跨文化培训本身也是一种学习,当前大学英语教学偏重于纯语言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对大学生的夸文化培训。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跨文化能力的培训,具体的措施如下:(1)文化讲解:向学生提供关于目的语文化的概况知识,这是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采用比较多也是相对最为简易的方法。目的是提高大学生跨文化认知水平,其中包括目的语文化的历史、人文、社会、经济、制度、习俗、态度等方面,学生可以从中体验文化差异、了解目的语国家的价值观、理解母语文化。例如可以通过让有过出国经历的人展示各种国外的交通工具票据、钱币、发票、照片等,让学生与中国的同类事物对比;收集目的语国家的报纸和杂志,然后与中国的报纸头版、杂志的封面等进行对比,发现其中反映的价值观的差异;给学生一些英语的成语让他们讨论与汉语中成语、谚语的异同等。(2)深度分析: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分析网络或影像等实时材料,与学生一起进行深度探讨例如案例分析,可以提高学生观察文化差异和包容异文化的能力。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使用英语进行各种场景模拟来强化对异文化的理解和培养自我意识,帮助学生提高应变能力,正确区分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正视两种文化差异,分析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观、行为方式和准则。例如可以提供国外的庆祝仪式、体育节目、节日庆典等影视片段供学生观察;让学生自己在网上搜索找出国外最有影响的报纸、电视、网络媒体;让学生在影像资料中观察国外的约会、婚姻习俗、家庭生活、购物、度假等情境,并体会其中所表现出的价值观;给学生一些失败的跨文化交际的案例让学生讨论,是谁错了,应该如何做;给学生看国外的广告、宣传片、宣传册等,让他们找出其中的文化特色等。(3)实际体验:可以让师生互动,也可以让大学生与外籍教师和留学生互动,模拟亲身体验,提高大学生对异文化的感知度,同时察觉自己母语文化中习以为常但不被异文化接受的行为,培养大学生的移情能力,能应对不同文化和及时解决文化冲突,提高跨文化交际技巧。例如让大学生采访在华的外国人,写出他们的感受;分析真实对话中,外籍人士的感叹语、如何开始交谈、如何插话、如何深入交谈、如何结束。在与外籍人士交际中让学生体会外籍人士的非言语交际,例如眼神、手势、身体距离等。在角色扮演和实时交际中让学生观察外籍人士的面部表情,体会如何体现出幸福、害怕、担忧、孤独等情感。

5结语

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我们学习一门语言的同时,也要学习和了解有关于这门语言的文化。在第一语言习得中,文化的习得是与语言习得平行发展的,语言的交际功能和传承文化的功能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但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语言的这两种功能的差别就显现出来。语言并不只是一些语言形式或者语言规则的排列组合,学习和使用外语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跨文化交际的过程,因此有必要在外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随着全球文化多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更成为新世纪语言文化教学的目标,文化教学在外语教学中奠定了重要地位。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从语言能力扩展到交际能力,又扩展到跨文化交际能力,对文化教学提出更高要求。在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要反映出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的并重,教材方面增补满足文化教学需要的内容,教学实践中拿出更多的时间进行文化教学,将教学中主要关注语言教学转到更多关注文化教学上。

作者:周建良 周惠新 单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5]王振亚.以跨文化交往为目的的外语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5.

[6]王晓玲,曹佳学.跨文化大学英语教学[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

第五篇:大学英语教学文学教育意识

摘要:

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的一贯理念。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学教育意识的运用可以很好的实现这一理念。文章通过分析文学的功能,论述文学教育意识在大学英语词汇、课文学习与阅读等方面的具体应用,在注重学生语言知识能力培养的同时也注重审美与道德培养,以此彰显素质教育的中心思想。

关键词:

文学教育意识;大学英语教学;素质教育

一、概述

我国英语教师在接受专业教育时大致有四个方向:文学,语言学,翻译,教学法。在这四个方向之中,语言学、翻译、教学法都可直接应用于英语教学之中,而文学因其研究内容所限,似乎对非英语专业的教学很难起到实际的作用。随着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以及用人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大学英语教学逐步向应用化靠近,ESP教学不断被强调与推广,文学似乎越来越与大学英语教学无关,已经变成一种英语专业特有,且属于单纯欣赏而非实用的一种学习领域。而另一方面,大学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又不断在被反复强调,文学教育意识与大学英语素质教育关系密不可分,这是许多学者都认同的一点。这就引发一场争论:究竟应该关注需求,注重实用,着重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实践能力;还是坚持素质教育,通识教育,坚持文化素养的培养,既要培养英语语言能力,又不放弃文化素养的提高。甚至,有学者认为现在的学生由于在大学入学前已经学了多年英语,基础已经不是问题,尤其高中新课标要求高中毕业生达到八级的3300词汇量,优秀高中毕业生达到4500词汇量,因此大学课本的侧重语言欣赏的教材是不必要的,是对于学生时间与精力的浪费,大学就应该转向为ESP教学。针对这两种观点的争执,我们既要考虑当前大学英语的课程设置,也要考虑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首先,争执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大学英语作为公共基础课所拥有的课时并不多,而在这有限的课时中既要完成语言能力培养,又要完成文化素质的提升,似乎在时间方面就出现一种矛盾。但我们仍要考虑的情况是:在学生方面,英语学习有各种情况存在,学生英语水平并不统一,城市学生的英语水平要普遍高于农村学生,沿海地区的学生英语水平要普遍高于内陆地区,大城市学生的英语水平要普遍高于小城市;同时高考时的英语高分并不能够代表英语的实际能力,尤其在听力与口语两方面。所以,前文所提到的有学者认为学生基础好这个问题并不是普遍情况,而由此得出的大学英语教材的编写、内容的选择、以及ESP转向就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重点高校与普通高校不能统一而论。并且,我们没有理由去忽视、甚至放弃对学生素养的提高。语言是人文学科的基础,语言教学在素质教育中承担着责无旁贷的任务,它有着其他人文学科不可比拟的优势,可以将文化素养教育,道德规范教育以生动、有趣、发人深省的文学形式传达给学生。但遗憾的是,在实际教学中,文学的这项功能却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得到良好的实现。教师总是更倾向于单纯的语言教学,侧重语法、词汇与句式的学习,结果造成学生在作文中语言无错却言之无物,在实际生活中缺少批判性的思维,随波逐流,不思进取,更是缺少发现美的目光,遇到挫折容易悲观厌世。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学教育意识

(一)文学的功能

文学自形成起,对人类精神文化生活就有着重要的作用,人类在其童年时期,甚至还没有文字出现,就已经拥有了众多的文学经典,例如各民族的神话传说,经由吟游诗人口口相传的史诗,通过这些人类得以对自身的起源发展进行研究与发现。人类历史上从不缺少优秀的文学作品,甚至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学的样式也随之发展,从诗歌,到戏剧,到小说,人类的历史同时伴随着也是人类文学的发展史。自古以来,学者们对文学及其功能就有着众多不同的见解。孔子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既点明了《诗经》的审美功能,又道出了《诗经》的社会功能;刘勰道:文之为德也大矣(《文心雕龙•原道》),则强调了文学的功能作用很大。进入现代,大多数学者认为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与社会经济基础的区别在于它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与其它社会意识形态的区别在于它是一种审美艺术,而与其它种类艺术的区别在于它是一种语言艺术。语言的媒介性质,为文学艺术的生成提供了物质符号基础。”①这种观点强调了文学的性质为意识形态,而其功能则重在审美。近年来,聂珍钊教授在论述其文学伦理学时,对文学的功能有了新的见解。聂珍钊教授认为,文学的审美功能具有功利性,这种功利性就是教诲,“我们通过阅读和理解文学作品而得到教诲的过程,就是审美的过程,教诲的实现就是审美的结果”,“文学的审美功能不能脱离教诲功能单独存在,它必须同文学的教诲功能结合在一起”,“审美是为文学的教诲功能服务的,是文学的第二功能”。②通过对古今学者观点的分析总结,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文学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为审美功能,另一方面为教诲功能。

(二)文学教育意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在文学的这两大功能的作用之下,文学具备了许多特性,首先是乐趣性,其次是道德教化,最后是思辨性。而将文学意识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之中,就可将文学的特性转化为其在教学之中所能发挥的作用,这些作用主要包括: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学生的德化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让学生学会批判性思维。下面,本文将就上述文学教育意识的作用,做以具体分析。在分析之前,笔者希望能够首先明确一个概念,即文学教育意识的应用并不局限于纯粹的文学性文章,单纯的记叙文当然是文学教育意识应用最为直接的文体,但科普文、说明文、议论文同样能够应用文学教育意识来进行文章的讲解,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以及各种理念的碰撞与讨论。

1.文学教育意识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词汇是语言的基础,学习任何一种语言都是由学习这种语言的词汇开始。《说文》释“词”:意内而言外也。即,说话人内心想法的外化表达。而一个人的所思所想离不开他生活成长的环境,一种语言的形成更是与本民族的文化传承密切相关,词汇作为语言的载体自然就是最直接的体现,词汇不仅仅是表意符号,更能体现出其所属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传统。但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词汇教学却是非常枯燥的过程:分析词的构成,记忆词的搭配,辨析同义词、反义词,一连串讲解下来,学生头脑当中只有无数的字母组合,枯燥而又乏味。而如果挑选一些词,和学生讲讲词背后的故事,一方面是对学生知识面的扩展,另一方面则缓解了词汇教学时沉闷的课堂气氛。在《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2读写教程》中,有一个非常典型的词汇例子,这就是UnitThree中TextA的一个单词。这篇的课文标题为Journeythroughtheodysseyyears,odyssey是本课的一个生词,意为:对人生有教益的一连串经历;艰难历程;漫长的历险旅程。这时,教师就可以对学生讲解一下这个词意思的形成。TheOdyssey是著名的《荷马史诗》中的一部,它连接前一部史诗《伊利亚特》,主要讲述了希腊英雄奥德修斯在特洛伊战争胜利之后归返家乡,期间由于触怒了海神波塞冬而经历了种种磨难;而在他杳无音信的十多年间,他的家也发生了巨变,母亲离世,妻子被其他权贵逼婚,即便是在回到了家乡之后仍要面对一场生死之战。odyssey这个词意思的产生正是源自于这部史诗的故事情节,了解了词背后的故事之后,相信学生一定不会忘记这个词所代表的涵义。两希文学是西方文学的源头,借由此向学生进行讲解也是对学生知识的扩充,同时如果时间允许的话,还可以让学生讲讲他们所听过的希腊神话,对希腊罗马诸神的了解,又可以引申出几个新词,比如Jupiter,木星,其实也是宙斯的名字;Venus,金星,爱与美的女神维纳斯等等。这类词汇虽然课本中出现不多,但如果利用得当会成为课堂之中的定睛之笔。这种教学方式一方面可以让词变得生动有趣,便于记忆,另一方面也丰富了学生对英语文学常识的了解,有助于学生今后的英语学习,而对于那些本身就对英语感兴趣的学生而言,可能会更大的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2.文学教育意识在大学英语课文学习中的应用

目前大学英语课文教学主要着眼于三点:首先,通过语篇分析来欣赏文章,从美学的角度感受每一个词所传达的含义;其次,根据课文内容了解相关的英语国家的文化,并在合适的话题中进行道德伦理话题的讨论;最后,在文章行文中学习词汇、词的搭配及句式等,掌握“活”的语言。在这三点之中,前两项可以说是文学教育意识的直接体现,即使针对第三点,拥有文学教育意识也可以使教学变得生动,这在上文已进行了论述,在此不再赘言。下面,笔者仍将借助教材之中出现的情况对上文所述前两点进行具体说明。在《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2读写教程》中,Unit1TextAAnImpressiveEnglishLesson中,有一处描写:Shenoddedthreeorfourtimes,searchedtheheavensfortherightwords,andthenexclaimed,“Itwas,like,whoa!”这段文字词汇简单易懂,然而却十分生动,作者使用了三个动词“nod,search,exclaim”,十分传神的描绘出一个学生苦苦思索之后豁然找到答案(尽管这个答案让老师无比失望)时的兴奋表情。这里exclaim尤其精妙,可以请学生考虑一下,如果换成其他表示“说”或“大叫”的词是否合适,能否表达出相似的效果。当然,受学时、学生及教材所限,大学英语不会如英语专业精读课一样仔细分析篇章、用词,但如果有合适的词语或段落,教师不妨与学生共同分析欣赏,让高速运转的大学英语课堂,也可以放缓一下脚步,让学生体会一下纯粹的由文字创造出的美。大学英语教材之中所选择的课文,多数都会体现出英语国家道德文化,通过对这些课文主题的分析,在了解他国道德文化的同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看看哪些是人类共同的道德信念,哪些是西方所特有的,而这些又会带给学生什么样的人生启示。比如在《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版)3读写教程》中,有一篇文章是关于一位即将去世的老妇人,在临终前,她身边一个亲人也没有,是叙述者“我”,即一位医务人员陪伴她走到最后。在文章中,老妇人讲到,是她自己让所有亲人离开,她不希望亲人看到她最后离去的样子。而“我”在讣告中最终得知,这位老妇人是一个子孙满堂,及受人爱戴的女士。这个故事所体现的观念与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差异是极大的。通过这样一个故事,可以引导学生讨论中西方家庭观念的差异,对待死亡不同的观点,包括临终关怀这样的话题。总之,教师可以借助课文,引领学生感受课文之中所传达出的感情,亲情、爱情、友情;也可以根据课文之中提出的社会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最终让学生对问题有一个清晰明确的看法;在这些活动之中逐渐传递正向的、积极的信息与能量。这些都是文学教育意识在其中发挥着作用,因此可以说,在德化教育中,文学教育意识有着先天的优势。

3.文学教育意识在大学英语阅读学习中的应用

英语“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之中,“读”是中国学生应用最多的一项技能。即使是走向工作岗位,可能没有那么多机会听说写译,但阅读英语还是经常发生的。因此,在英语教学当中,阅读教学无论在中学还是大学英语课堂,都是教师讲授的重点。但是由于考试、实用性等种种原因,学校当中的阅读教学主要以传授阅读技能为主,比如,如何猜词,如何对文章作出预测,学习理解修辞手段等。这些阅读技能十分重要且有效,掌握好这些技能对提高阅读能力有极大的效果。但如果仅仅如此却是不够的,阅读不应只是读懂文字,还应能进一步理解文字所包含的内容,并对内容作出评价。要引领学生做到这一点,就离不开文学教育意识的指导。文学非常重要但经常被忽视的一个作用是其对人思辨性的培养,大学英语教学应具有文学教育意识也意味着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思辨性,学会客观公正的看待事物,不人云亦云,不迷失在日益纷繁的物质世界中。在当今开放的世界,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可以接受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接触到各种新事物,如果没有思辨能力很容易迷失在各种信息充斥的今天,比如崇洋媚外,外国的教育、文化、经济、社会,什么都是好的,再比如极度的悲观,认为社会上充满了不公正,学习无用论等等。英语作为人文学科,有责任有义务承担起对学生精神的培养。思辨性并非一朝一夕的努力就可成就,它需要教师长期的教学渗透与引导,在阅读教学中遇到合适的话题,多问学生几个为什么,多假设几种情况请学生讨论。外研社的《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中每一版都有一篇阅读技能的训练,名为Distinguishingbetweenfactsandopin-ions(区分事实与观点)。这篇阅读技能的训练,也可以作为简单的思辨性练习。事实(facts)是真实存在或发生过的事物,除此之外都可称为观点(opinions)。有些观点在论述时会以事实为依据,因此非常具有迷惑性。学会区分事实与观点可以帮助学生在阅读时保持警惕,在了解到所读文字为观点时,就应该明白观点都是主观性的叙述,不应不加辨析全盘接受,以防被一些错误信息误导。而这种思考过程就是一种思辨的过程。拥有思辨能力的学生可以以更健康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生活、社会与各种挑战,可以向周围同学传递出正能量,对自己与周围同学都有极大的益处。

三、结束语

当然,大学英语课堂中文学教育意识的实施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自身的文学知识与素养决定了课堂中文学教育意识的发挥。同时,因为个人的年龄阅历,对于同样的问题会有不同的看法与观点,在集体备课或教学科研活动中,同组教师可以就所授课内容进行讨论,这样可以开阔思路,完善授课内容。文学教育意识强调道德教育与审美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与明辨是非能力,彰显了素质教育的中心思想。我们的教材课文内容丰富多样,挑选合适的切入点,运用文学教育意识,让学生在掌握语言知识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审美常识,进行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高校英语教学应以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以ESP教学为教学方向,以培养出得才兼备的人才为教育目标,文学教育意识正是为实现这一目标的诸多具体方法论之一。十年育树,百年育人,在经济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教育既要跟上时代的发展,也要沉淀自心,做好国之根本。

作者:于晓霞 单位:辽东学院

注释

①本书编写组编写.文学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09:97.

②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及其它———聂珍钊自选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8.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编写.文学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09.

[2]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及其它———聂珍钊自选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蔡基刚.应用语言学视角下的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4]贾荣香.英语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第二辑)[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

[5]李正栓,田会敏.大学英语教学应有文学教育意识[J].当代外语研究,2013(3).

第六篇:大学轮机英语教学任务型探究

摘要:

文章以轮机英语教学中的船舶消防演习为例,通过分析任务型教学法的五大要素,阐述了任务型教学法能够适合于应用型大学轮机工程专业的英语教学,并提出了此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五个问题,以期对航海类专业英语教学有所启发。

关键词:

任务型教学法;应用型大学;轮机英语教学

一、概述

2010年的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更加突显实践技能的重要性,注重团队合作能力、领导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培养。为此,《教育部、交通运输部关于进一步提高航海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的第八条明确规定:交通运输类教学指导专家组织要组织航海院校制定航海类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建立航海类专业英语水平测试体系,推动航海类专业课程实行英语教学,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作为教育部列出的交通行业80个主干专业之一,轮机工程专业肩负着培养具有“工作态度好、实用技能好、语言交流好”的高等应用技术型人才的任务。

二、应用型大学专业英语教学的特点

应用型大学专业英语教学的最根本特点就是要以应用型为根本。这是因为,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过程尤其强调专业知识与一线生产实践的结合,更加重视实验教学和生产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轮机英语属于科技英语的范畴,是ESP(专门用途英语)的一个分支,是在英语语言基础上用行业术语来讲述轮机工程系统的一门专业英语。其宗旨是以学以致用为导向、以理论结合实际为手段,通过优化专业英语课程体系,培养一批能够以英语为工作语言,在实践中从事轮机操纵、设备维修、船舶建造等具体工作的应用技能型人才。

三、任务型教学法在轮机专业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任务型教学法(Task-basedLanguageTeaching)是指教师通过引导语言学习者在课堂上完成任务来进行的教学。该理论认为:掌握语言大多是在活动中使用语言的结果,而不是单纯训练语言技能和学习语言知识的结果。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围绕特定的交际和语言项目,设计出具体的、可操作的任务,学生通过表达、沟通、交涉、解释、询问等各种语言活动形式来完成任务,以达到学习和掌握语言的目的[1][2]。下面以《轮机英语听力与会话》教材中Unit4EmergenciesLesson19Fire-fightingandLifesaving中的消防演习为例来探讨任务型教学法在轮机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设定目标

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设定两个目标:1.任务本身要达到的非教学目的;2.利用任务所要达到的预期的教学目的。具体到消防演习来讲,前者主要是让学生学会防火和灭火基本常识,而后者则是让学生利用英语来完成船舶消防演习的一系列程序。

(二)确定内容

任务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本环节可以简单的描述成“做什么”,即任务赋予它的实质性的内容。具体到船舶消防演习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的形式激发学生思维,进而让学生根据所学专业课程设计出演习内容。比如:怎样正确发出火警、全体船员需要携带什么装备去哪儿集合、消防员如何正确着装、灭火前需要做什么工作、灭火的过程中如何实施、人员如何调配等等。教师通过抛出一系列问题,最终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完善任务内容。

(三)任务分解

任务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本环节可以简单的描述成“怎么做”,即任务赋予它的操作方法和步骤,比如职务安排、先后次序、时间分配等。具体到船舶消防演习来讲,需要学生根据团队人员组成来明确分工,把任务逐条分解、化繁为简,比如:任务一由探火队来完成,主要负责探明火情、找出可燃物;任务二由灭火队来完成,主要针对火情选择相应的灭火器材进行灭火;任务三由隔离队来完成,利用挡火板等阻止火灾的蔓延;任务四由救助队来完成,主要负责营救被困人员。

(四)输入材料

所谓输入材料是指履行任务过程中所使用或依据的辅助资料和工具。对于航海类学生来讲,实验室和实训基地无疑是最好的选择。本环节教师可以把课堂搬进实验室,借助实验室里面的火警、灭火器、消防泵、应变部署表等诸多实验器材使任务的履行更具操作性和真实性,更好地与教学结合。如此通过细致的分工,学生把总任务分成若干个小任务,并通力协作完成船舶消防模拟演习。

(五)成果分享

任务型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分工并无特殊明确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任务的监控者和指导者,也可以充当任务的参与者,设计者也可考虑为教师和学生进行明确的角色定位,促进任务更顺利有效地进行。在成果分享环节中,师生应该互相讨论各组演习的成果并给予合理的评价,真正实现教师评学生、学生评教师和生生互评的评价模式。

四、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任务型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语言目标永远是放在首位的。任何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都是让学生能够用母语之外的第二语言来解决问题,轮机英语也不例外。船员的涉外性决定了其必须能够熟练运用英语这一国际语言来与世界各地的人员交际沟通。除了普通词汇以外,还要掌握行业术语和表达方式,不然会出现词不达意或者被对方误解的现象。为此,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的时候,始终要着眼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共同提高,尤其是词汇和口语表达能力的加强;第二,场景设计要有真实性和趣味性。任何语言活动都来源于真实的生活,任务型教学法借助于教材内容来引导学生接触课堂外的五彩生活。尤其是对于应用技术型学科来讲,场景模拟必须逼真并接近原生态的工作和生活,这样的学生毕业以后才能很快适应现实的生产实践。与此同时,场景的设计还要具有趣味性。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务的设计如果真实有趣,就会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寓教于乐,于乐中学;第三,任务要具有可操作性。应用技术型学科强调的是知识的实践性和可行性,具体到语言来讲,就是将语言形式和功能的关系明确化,让学习者在任务履行中充分感受语言形式和功能的关系,以及语言与语境的关系,增强学习者对语言得体性的理解。如果教师布置的任务脱离实际或者过于冗余复杂,就大大降低完成任务的可能性,学生的积极性也会进而受挫,其可操作性也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半途而废;第四,教材的选择要有针对性。目前,市面上流行诸多版本的《轮机英语》教材,且质量参差不齐。在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慎重选择适合任务型教学法的教材,以期有利于任务教学目标的实现、任务的下达和完成[3];第五,加强专业英语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成果的好坏与师资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目前航海类专业英语师资主要由两类人员组成:一类是语言专业的毕业生,他们具有扎实的语言功底,对语言的基本规律掌握得很好,能够在语音、听说和读写等方面给予学生更多的传授,但是缺乏海上实践经验;另一类则是航海类专业的毕业生,他们具有扎实的航海知识,拥有丰富的海上工作经验,能够在专业知识和实践方面给予学生更多的传授,但是缺乏语言基本功。因此,只有把以上两类教师相结合,取长补短,才能真正实现英语语言和生产实践的完美统一,才能真正体现应用技术型专业英语教学的特点。对于前者而言,航海类院校可以派其出海挂职锻炼来增加实践技能;对于后者而言,航海类院校可以派其去外国语言学校定期学习以提高其语言技能,通过这种海上和陆地互补式的学习方式,最终来提高航海类英语师资水平。

五、结束语

应用型大学轮机专业英语教学要以应用型为根本,体现语言和实践技能的统合。任务型教学法以任务设计为基础,注重信息沟通且活动具有真实性和实操性,能够很好地满足应用型专业英语教学的要求,值得借鉴和推广。

作者:井燕 王丹 张志清 单位:钦州学院海运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广凤.任务型教学的形成、引进、探索和趋势[J].课程•教材•教法,2015(09).

[2]袁玲玲.论英语任务型教学及其任务设计[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6(11).

[3]陈蓓,林红.“轮机英语听力与会话”精品课程建设探析[J].航海教育研究,2008(01).

[4]中国海事服务中心.轮机英语听力与会话(管理级)[M].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