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养成教育培养(3篇)

小学生养成教育培养(3篇)

第一篇:小学生行为养成教育品德形成培养

摘要:

围绕小学生行为养成教育开展的必要性、如何利用品德形成发展过程有度培养小学生的行为养成教育两个方面展开讨论,对基于品德形成发展过程的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的培养进行了探究,并提出了一些见解,希望能够对今后小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的开展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

品德;小学生;行为养成

一、小学生行为养成教育开展的必要性

学生行为养成教育是现阶段我国德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部分。行为养成教育是我国在新时代中强化公民道德水平建设工作的必要途径,可以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而小学生不够成熟,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没有完全成熟,不具备良好的自我约束能力,因此,小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的有度培养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它关系到小学生是否能够在初期打下良好的道德行为基础,是否能够顺利向初中过渡。

二、如何利用品德形成发展过程有度培养小学生的行为养成教育

1.强化小学生对行为养成的认识

认知与行为是相互作用的。对于小学生来说,要想使他们按照要求去做,必须提前让他们形成正确的认知。笔者认为,若想强化小学生对行为养成的认识,首先应让学生明白道理,分辨出哪些事情应该做,哪些事情不应该做。其次应让学生了解到为什么要这样做。因此,在小学生行为养成教育过程中,不能忽略认知性教育,使学生对良好行为素养有深刻的认知。在此过程中,教师必须发挥自身的领头作用,形成系统性行为养成教育。例如,笔者为了让学生养成爱护环境,不乱扔纸屑的习惯,每次走进教室时,首先对教室地面的卫生情况进行观察,如果发现地面有纸屑就主动将其拾起并扔进垃圾桶,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会全部集中在教师身上,潜移默化中形成了不能随意丢纸屑的意识,久而久之,学生看到地上有纸屑也会主动拾起来了。

2.培养小学生行为养成的情感

情感是人们追求一切真理的基础,良好的行为习惯也需要在情感的基础上形成。如果一个人仅仅存在道德意识却没有道德情感,则永远都不可能将道德付诸行动,而是停留在理论阶段。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时刻将行为养成情感的培养与养成观念进行紧密的联系,例如,在行为养成认知教育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在按照标准执行某些行为时,伴随一些正面或者负面的情绪。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列举一些真实的事例,并通过生动形象的表现手法将其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与教师之间保持高度的共鸣,从而使小学生在行为实践上的间接经验与情感内容得到升华。例如,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时间组织学生共同观看有关山区小孩念书困难的纪录片,通过贴近生活且真实的事例来感染他们,学生看到纪录片中那些渴望读书却没有能力读书的孩子,在对他们的生活感到同情的同时,会联想到自己的幸福生活,从而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及学习机会,从而达到从情感养成方面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目的。

3.提高小学生行为养成的毅力

小学生的行为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工作,因此,持之以恒的坚持正是该工作开展过程中最难克服的问题。一切良好的行为习惯都是在长年累月、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形成的。若没有坚持不懈的良好品德,小学生即使对行为习惯的养成有充分的认知也无法实现真正的行为养成,在认知向行为转化的过程中容易放弃,因此,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不能按照要求形成。美国心理学家曾经通过一个比喻来说明坚持的重要性:“每一次破例,就如你长时间绕起的毛线团松散一样,一旦滑手,所松散的毛线会比你辛辛苦苦绕上去的要多很多。”小学生受到年龄的限制,生活经验不够丰富,没有接受过艰苦环境的磨炼及洗礼,难以理解坚持的重要性,因此,他们在行为习惯养成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意志薄弱的现象,难以对同一件事持之以恒地坚持。

4.培养小学生行为养成的训练能力

小学生在行为习惯的培养过程中,最重要的素质是自我约束力,因此,在行为养成教育过程中,最为关键的训练为行为习惯的训练,任何习惯都是在不断地训练中养成的,没有经过训练的习惯是无法持之以恒的。一切正确认知向良好习惯的转化必须经过训练来实现,而任何不良习惯向正确行为的转化同样也必须经过训练来实现。行为养成教育的反复性特征,决定了它反复训练的教育模式,小学生必须在反复训练和强化下才能达到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目的。因此,作为小学教师,应在自己的精心设计与策划之下,定期组织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集体实践活动,在丰富多彩的实践过程中为学生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去学校附近公园捡垃圾,帮助公园的工作人员美化公园环境,这样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行为养成训练机会,还使学生体会到了工作人员的辛苦不易,于是会更努力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养成爱护环境的好习惯,不让自己一时的懒惰为环境工作人员带来更多的工作量。

作者:丁晓雪 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马杭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邢国忠.把大学生养成教育作为高校育人的重要途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

[2]石学文,郑湘晋.谈谈大学生的养成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1995.

第二篇: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分析

小学是小学生生们正处于一个身心迅速发展并且具有很强可塑性的阶段,也是进行施教的重要时期,因此小学的教育工作者们应当牢牢把握住这一时期,来培养学生们良好行为习惯,这样不仅能够为学生们以后的全面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还能够很好推动整个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本文就如何进行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进行了分析。在农村小学的教育过程中,小学生们有着年龄小、可塑性强等特点。这就使得小学生们的各种行为习惯容易养成也容易改变。因此小学教育工作者们就应当抓住这一时期,来逐步对学生们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并推动学生们日后的全面健康发展。

一、循序渐进对学生们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教师们应当在小学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抓住小学生们的关键期来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而一旦错过这个关键期,就会使得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变得事倍功半。而小学生们的年龄普遍比较小,并且具有极强的模仿能力。因此教师们在平时就应当对他们的行为特点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并把整个养成教育抓小、抓早、抓细、抓紧与抓实,并让学生们能够在各种丰富生动的活动中去进行体验,并且逐步去养成一个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行为习惯。

二、教师们要做到以身示范

小学生们正处于一个三观逐渐形成的时期中,并且具有强烈的模仿性。而这种模仿性在充分体现在模仿老师。这也就要求教师们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处处做好表率;要教导学生们讲究卫生,就要求教师们注重自身的仪表;要教育学生们励志好学,就需要教师们先要爱岗敬业;要教育学生们养成诚信守信的好习惯,就要求教师们必须做到言行一致。因此教师们的示范对于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教师们良好的品质以及自觉的道德行为也往往会被学生们所模仿。为了充分强化教师们的示范作用,学校就应当鼓励教师们进行一些相关理论的学习,并对教师们进行定期的培训工作。教师们也可以通过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方式来充分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以及教学能力。学校还应当在每年都去评选出来一些模范班主任,这样一方面能够激励教师们培养自身的示范能力,另一方面还能够促进教师们将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长期坚持下去。

三、进行养成教育的规范化

对学生们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就需要从学生自身的认知特性出发。在面对农村的小学生时,就应当根据学生们的年龄状况以及家庭状况来进行不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测量。其具体落实的良好行为习惯需要做到以下几点:①教导学生们要刷牙洗脸,并且要勤洗澡,来保持个人的良好卫生习惯。②在上学之前应当做好准备工作,并整理好书包以及带好自身的学习用品。③教导学生们要尊重长辈与老师们,并学会礼貌待人以及能与同学们和睦相处。④学会感恩,并学会去孝敬父母。⑤教导学生们要爱护校园的环境。⑥积极去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并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从而做一个身心健康的学生。⑦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习惯当天的事情当天做,做事不拖延。⑧遵循学校中的各项规章制度。而在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过程中,教师们不应当只给学生们阐述应当遵循的规则,还需要为学生们讲明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规则,以及遵守这样的规则的原因是什么。而在这一过程中,还需要教师们亲自去进行检查与监督,来保证学生们能够养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一个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往往需要学生们利用很多的时间来进行巩固,如果在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就有所放松,就会导致其行为习惯的养成得不到预期的效果。这也就要求教师们在对小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时,要形成一种规范化的教育过程,并在此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反复抓。

四、充分强化学生的行为习惯

小学生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经常会有着“重复”这一特点,这就需要采用反复抓的方式,来进行学生们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这也就使得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工作时一个长期的、细致的教育过程,而在短期中也无法取得有效的成果。因此教师们在进行该项教学任务的时候必须持之以恒,并且要利用长期的反复宣传来让学生们对其有着充分的了解,并且使得学生们由刚开始的被迫遵循逐渐变为一种习惯遵守,并经过教师们继续的深化实践,从而转变为一种自觉遵守的状态。而在规则习惯的养成过程中,学生们的实际养成情况也存在着较大的落差,这也就需要教师们进行针对性的养成教育。

五、进行考核评估

考核评估是能够促使学生们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在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中,应当充分加强学生干部们的巡查工作,并促使学生们互相监督。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可以利用班级中的墙面来进行“四大评比栏”的设置,并对学生们的安全、卫生、纪律、学习这四个方面进行评比。在此过程中,可以对一些表现优秀的孩子给予奖励,对有问题的学生进行及时的指正,这样就能够促进学生们的行为得到进一步的规范。

结束语

小学生们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于整个民族未来文明素质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影响,这也就要求家长与教师们要对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保持充分的重视,并促进学生们从小就能够形成一个良好的行为规范以及心理品质,从而促进学生们的身心都能够得到健康的发展。

作者:王志晖 单位:靖西市新靖镇其荣小学

第三篇:小学生养成教育实施

摘要: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养成教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提升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小学;养成教育;研究思维

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语言习惯和思维习惯的教育。它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学效果能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认识

在教学实践中,经常碰到学生无心向学,消极对待课业,究其原因,就是学生没有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因此,我特别注重学生的思想教育,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包括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待人习惯。一方面,经常给学生讲解古代贤者刻苦研读的故事,比如,童第周苦读、匡衡凿壁偷光、伤仲永等故事,给学生树立榜样的作用;另一方面,经常组织学生朗读、学习《弟子规》《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另外,要求学生晚上十点之前休息,午休时间不少于半小时。思想意识、行为习惯的培养贵在坚持,不断剔除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才能培养出举止文明、态度端正的学生。

二、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研究思维

严谨性是数学学科的基本特点。它要求数学结论的叙述必须精练准确,对论证过程要严密有据。小学生受生活、学习经验的制约,对数学的严谨性不重视,经常出错。1.加强对常见术语的理解比如,至多和至少、不少于和不多于、增加了和增加到、除和除以等数学术语,很多学生理解模糊,思考不周,结论不全甚至错误。比如,5的倍数都()5。备选答案有:A.大于B.等于C.不小于。很多学生选择A选项,且学生已经熟记教材中的结论表述语: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经过调查,很多学生把“不小于”的意思误解为“大于”。笔者在教学活动中,遇到关键字,都会让学生查清、理解词义,使学生领悟常见的术语之含义。2.训练、拓展思维小学生研究、思考问题具有局限性。例如,有这么一道判断题:“圆的半径都相等”。学生的错误率很高,究其原因,学生思考方向没有得到有效扩展,只考虑在同一个圆的情况下。笔者认为,数学离开思维就没有方向。因此,需要教师多开展思维训练,利用身边经常见的例子对学生加以训练。比如,一棵树上有10只鸟,猎人开枪打死了1只,请问树上还有几只鸟?或者:渔翁坐船在海上钓鱼,放出的线是3米,涨潮30厘米,那么渔翁应把线增加多少米?这些都是训练思维的好例子,需要教师不断发掘,坚持训练。3.强化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数学概念是学习数学最基础的知识,对学生计算思维和逻辑思维有很大的影响。概念理解不到位会造成审题失误,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是小数的基本性质。很多学生把小数的末尾理解成小数点的后面,出现严重的概念失误。

三、主动引导学生探索

在农村小学课堂中,很多老师顾虑、怀疑学生的自学能力,过多地牵着学生鼻子走,导致课堂沉闷,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一方面,教师过早揭示结论,学生缺少思考和发现问题的机会。另一方面,教师满堂灌,影响学生的积极性,严重阻碍学生的发展。笔者建议,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探索,形式可以是独立探索、生生探讨、师生探讨,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或其他同学做必要的引导后交给学生自主探究。把有问题的学生培养成问题更多的学生,这才是我们的教育目标。前段时间,笔者有幸参加广西区组织的“名师八桂行”学习活动,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城里的孩子,具有很强的探索能力。甚至在师生探索得出结论之后,还有学生质疑结论。相比乡村学校,很值得我们每位农村教师反思。

四、培养学生的审题意识

材料的隐蔽性和可读性是新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如果学生不注意审题,很容易出现错误。比如,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练习十六第6题:有8支足球队参加比赛,比赛以单场淘汰制(即每场比赛淘汰1支球队)进行。一共要进行多少场比赛才能产生冠军?在这道练习题中,题目给出了图示,学生由此很容易得出答案。但是,题目最后还提出两个问题:如果有16支球队参加比赛,产生冠军要比赛多少场?32支球队呢?当数据越大,学生的出错率越高。笔者认为,在这道练习题中,让学生模仿题目画图示很不现实,唯有让学生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提取“每场比赛淘汰1支球队”这个有效信息,加以分析、整理很容易得出答案,且出错率会大幅度减少。笔者观察发现,“老印象”答题法和模仿法,是学生常用的方法之一。很多学生没有注意审题甚至没有看完题目,就开始书写答案,导致答题效果不佳、思考不周。因此,培养学生审题意识是养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养成教育需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结合学科特点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等。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实施养成教育不会立竿见影,贵在长期坚持。养成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研究方式和探索能力,奠定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使学生终身受益。

作者:梁剑昌 单位:广西钦州市灵山县烟墩镇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陈颜颜.浅谈小学生的养成教育[J].教育艺术,2011(7):15.

[2]张少东.习惯奠基人生:浅谈小学生养成教育的有效性探究[J].亚太教育,2015(18):13.

[3]杜丽军.养成教育在小学教育阶段的作用[J].文教资料,2014(33):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