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习惯养成教育3篇

行为习惯养成教育3篇

(一)

一、量化指标,激发探究心理

小学生尚在感性认知的年龄,思维简单,抽象地讲解预习方法并不适宜。尽管课前预习以引导为主,但因为小学生自我控制力差、缺乏持久性的特点,在语文预习中,还是要给予小学生相应的量化指标。如人教版六年级《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小女孩的死固然悲惨,但这也折射出当时的社会状态。在预习之初,教师可列出一份表格,大致内容为:

(1)通读全文,摘抄生字、生词、生僻句子;

(2)找出主要的人、景、物;

(3)理解文章讲述了怎样一个故事。相对于刻板的方法论,这一设计,使学生在实践运用中更加有的放矢,知道做什么,怎么做了。学贵在疑。“疑”是一种心理,是探究式学习的前提。疑问的提出:首先,说明学生已经阅读了教材,从形式上完成了预习的任务;其次,表明学生对这一故事产生了兴趣,从思想上深化了“预习”的效果;第三,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心理,这是预习的目的。通过这一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学生已大致了解了课文内容,课堂教学自然会事半功倍。

二、情感评价,树立学生自信

小学生处于心理敏感期,特别是对于独生子女而言,自我意识较强,对于挫折感的承受能力较差,更需要呵护。教师的评价方法与用词,特别是“首肯”,极大地刺激着学生的自信。

1.多予肯定,少作对比

以朱自清先生的人教版六年级《匆匆》一文为例,学生在预习中对于“时光”有了初步的认识。教师在引导中,可多让学生交流预习时的体会。有些学生会觉得时光匆匆,应节省时间,用来学习读书;有些学生则认为应过得充实,多参加实践活动。这些体会代表了学生的不同生活态度,并无好坏优劣之分,因此教师应多予肯定,彼此之间不作对比,以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

2.累加表扬,正向激励表扬是正面激励,是调动学生情绪的催化剂。而不断累加的表扬,仿佛在积蓄能量,使学生保持前进的驱动力。如在古诗词的学习中,倘若教师从人教版一年级《春晓》一课开始,对于学生背诵古诗词的成绩用向日葵作为奖励,那么到学习人教版六年级《出塞》一课时,学生积累下的向日葵就如同一本光荣簿,激发着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一路高涨。

三、蝴蝶行动,养成预习习惯

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让学生自觉形成一定的规范,便会引起“蝴蝶效应”,使预习真正成为一种习惯,长期沿袭下来。习惯是从对某一流程的复制开始的,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会由最初依赖教师布置的量化问题,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预习方式,从而摆脱教师的搀扶,独立行走于陌生的字里行间,完成预习能力的内化。预习的方式并非一成不变的,而应随着课文内容的不同,有所取舍,甚至完全变化。因此,预习方式需要活化。这与学生的个人能力有关,也与预习方法内化的程度紧密相连。预习,是运用“已知”去了解“未知”的过程,学生由此锻炼了触类旁通的能力,知识结构实现了点、线、面的扩充。至此,学生已从照本宣科、按部就班去回答教师所布置的量化问题到能够照猫画虎,自行复制预习的流程;到最终成功飞跃,实现了知识方法的内化,使其成为习惯,长期沿袭下去,也完成了知识习得的一个过程。习惯犹如一粒种子,在深埋土壤后,需要阳光的温暖,需要清水的滋润。小学生学习与生活的环境,需要校与家的联合,共同营造一片土壤;而阳光清水则是教师和家长时时给予的激励,通过不断地累加表扬,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使其发生内因质变,养成主动预习的语文学习习惯。

作者:钞陶敏 单位:陕西榆林实验小学

(二)

一、开展多种竞赛,以竞争意识培养兴趣

学生的竞争意识是激活学生学习动力的有效方式。根据学生的不同爱好和特征,我们每年开展各种各样的德育、学科竞赛活动,起到了强化定向作用,有利于充分发挥参与者的创造力和竞争力,从而使不同的学生拥有不同的成就感。学生集中精力,积极参与,在比赛的过程中得到了师生的肯定与认可,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通过一系列的能力竞赛,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与竞争意识,同时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意愿的形成。

二、强化成功体验,以成就感巩固兴趣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中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创造机会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体会到成功,享受成功的喜悦,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与勇气。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在学习基础、接受水平及兴趣爱好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对待他们要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寻找他们的成功之处。尤其是根据学生的差异,设置不同的坡度,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跳一跳够得着”。尤其对待中差生,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认可,对他们进行耐心指导与真诚帮助。他们的点滴进步都要给予肯定和表扬,鼓励他们向更高的目标努力,以成功体验激起他们继续学习的自信心。

三、创设表现空间,拓展兴趣意愿

表现自己并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这是每个学生的心声,学校各类活动,各种场合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和创造表现自己的机会。在对外交流活动中,我将学生按组间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分成若干小组。让小组成员运用英语这一工具对外来的客人进行互动;在双语义卖会上,让学生运用双语交流,用语言实践的机会拓展学生学习兴趣。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得以巩固与延伸,同时锻炼学生的学习素养,可谓一举多得。笔者认为,优秀的学习品质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有利于人的可持续发展。优秀学习品质形成后,通过迁移,可以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形成积极向上的世界观,因此,对养成教育中学习品质的培养研究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教师力求在学校德育过程中,努力使学生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稳定的学习情绪、积极的学习动机、饱满的学习信心、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力争上游的学习归因品质等,在培养学生的优秀学习品质过程中促进对自我潜能的发掘,重视学生思想品质的形成。

作者:韩轶 单位:苏州工业园区星湾学校

(三)

一、开展多种活动,推进行为习惯的培养

1.在一日活动中渗透习惯培养教育

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的教育理念,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对习惯养成教育有着重要意义。如为帮助幼儿学习和正确使用文明礼貌用语,设计“一句好听的话”活动;为了帮助他们生活自理能力的养成,开展“我要这样做”等主题活动。在“我要这样做”活动中,孩子知道就餐前要主动洗手,吃过的果皮能马上送到垃圾桶,上床前能主动把鞋子摆放整齐这样,从幼儿的年龄、身心特点出发,通过一些实际的体验来进行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

2.在节日活动中挖掘习惯培养教育

充分挖掘节日活动中教育的元素,将习惯养成教育分解落实到活动实施的各个环节。从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出发:利用多种教育方法,将个人活动、集体活动、园内参观、家中生活实践和日常学习生活等各种活动形式相互配合。如妇女节亲子活动,“我当妈妈”的游戏中,让孩子和妈妈互换角色,要求孩子为妈妈穿衣服、系扣子。这让孩子们在游戏中体会到妈妈的辛苦,从而知道感恩。“五一”劳动节组织幼儿参观食堂,让孩子们懂得尊重、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地球日的“环保小卫士活动”让孩子们学会关注、爱护周围的环境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幼儿主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促进健康个性的形成与发展。

3.整合活动形式深化习惯培养教育

幼儿园要为教师提供优秀的教育资源,同时也要引导教师注重开展整合活动,创新教育形式。如开展互助献爱心活动,让幼儿从小就知道友爱,知道关心他人;设立不同的习惯养成教育评比栏:“礼貌之星”“助人之星”“我爱干净之星”等,通过评比幼儿能自觉约束自己,从而逐渐让幼儿在一种丰富的、形式多样的环境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善于总结,积累科学有效的培养方法

幼儿园要善于总结,通过多项实践活动进行科学分析,积累一些有价值的实践经验,作为深化开展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工作的切实依据。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有:说服法、榜样法、鼓励法、游戏角色扮演法、环境教育法等。如运用实例榜样法、游戏角色扮演法以表扬、奖励的手段启发幼儿改掉坏习惯,要比旧式的说服教育法更有效。针对幼儿个体差异的特点,适时运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有益于孩子的一生。

二、家园共育,优化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1.让家长成为幼儿行为教育的榜样

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家长要以身作则。如生活习惯方面,要定时作息、讲文明礼貌。如家长要指点孩子把垃圾放进垃圾桶,不乱扔垃圾,自己要言行一致。同时,多做情感表扬少做物质性奖励,让孩子认识到这是一个好孩子应该做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就是在家庭当中潜移默化地形成的。

2.让家长成为养成教育的课外教师

通过定期给家长培训、宣传关于习惯养成教育方面的知识,帮助家长端正与更新家教观念,使幼儿在离园后,各种行为习惯也能得到持续的培养和巩固。如召开参与式家长会,指导家长在家教中不足的地方,从而做到有针对性地去培养自己孩子的良好习惯,发挥家长园地的作用;开展优秀家庭经验交流活动,用实际例子现身说法介绍在培养幼儿良好习惯方面的经验,以点带面;组织问题答疑,针对家长在教育过程中的困惑答疑。通过交流,让家长转变为“课外教师”的角色。

3.让家长成为孩子习惯养成的监督者

为了让养成教育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建立以幼儿为中心的“教师——幼儿——家长”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要求教师经常与家长交流沟通,请家长及时反馈幼儿在家情况,成为幼儿习惯养成教育的检查者和监督者,不断督促、强化,以便继续深化养成教育,并在实际的生活中得以运用。英国作家萨克雷曾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这句话深刻地道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希望教师、家长、社会持之以恒地努力,促使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固化和形成,让孩子们真正受益一生。

作者:于丹 单位:吉林省大安市第一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