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科学与管理范例

行为科学与管理

行为科学与管理范文1

预算管理的含义就是指事业单位通过业绩考评、内控制度执行、预算编制等各个方面所进行的财务核算管理活动,其最终目的是要顺利达到预期的经济目标。从事业单位发展大局上来看,预算管理涉及的范围很广,囊括了整个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利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控制好执行预算、编制预算,才能让事业单位的发展目标顺利实现。事业单位的整个预算管理中,尤以资金管理最为重要,而预算管理中的资金管理又包括了两大部分,即预算支出和收入预算。从不同的时间跨度来讲,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业分为两大部分,即长期资金收支预算和短期资金收支预算。由于事业单位各自有着不同的经营发展策略,因而不同的事业单位需要根据本单位的发展战略目标,详细规划发展对策,并通过预算管理来合理使用资金,让资源能够发挥出最大的效用。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事业单位要想真正实现国有资产的有效管理、现代管理制度的完善以及内部机制的科学运行,就必须从预算管理着手,只有做好了预算管理工作,才能让事业单位的每个部门顺畅协作,促进事业单位充分利用好财力、信息、物力、人力等资源,优化财务管理,实现单位效益最大化、资源利用最大化。

二、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管理认识欠缺科学性

事业单位对预算管理还是很重视的,但是仍然欠缺科学性。全面、科学是预算管理的两大特性,必须要所有员工都重视并积极参与。不过,在不少事业单位当中,中层管理及基层员工对预算管理的认识不足,片面地将预算管理和自己的工作联系起来,误以为预算编制是会计工作的事情,只要财务部门负责就行,和自身没有太大的关系;而在财务部门中,一些财会人员对预算编制的关键内容认识不深,不能深刻了解预算管理的重要性,这些错误的认识,都使得事业单位违反科学、完整、有效的预算管理机制。这就导致事业单位预算编制与管理工作不能做到位,执行力不强,各部门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也因此受到影响,预算管理工作由此漏洞百出。

(二)预算编制方法粗放

战略性、粗放性是事业单位预算编制存在的普遍问题。事实上,预算管理工作具有全面性,需要花费长时间来进行编制,过程也有些复杂。而在事业单位,财务部门通常在预算编制时间一般没有超过两个月,预算编制没有经过详尽的调研取证,缺乏科学性。零基预算是当前比较常用的预算编制法,该编制方法忽略了往年的发生费用,将全部预算支出记为零,并依此作为实际预算编制方法。该方法有个明显的特点,就是预算的计划和执行不会受到以前的预算编制的影响。而很多事业单位依然还是以增量预算编制为主,这种编制方法就是根据去年实际支出为依据来安排今年的预算编制,并根据当前新出现的因素做出预算安排,这是一种不科学的预算编制。

(三)预算执行不到位

通常来讲,经过批准的预算管理需要被严格执行,不能盲目进行更改。然而,还是有为数不少的事业单位预算执行力不够强,对预算指标盲目变更。具体来说,一是事业单位缺乏明确的预算财务指标。预算执行的事后分析、监督、考核有缺失,使得当年的预算编制无法以指标作用影响下一年的预算编制。二是监管不到位。某些事业单位尽管有监督制度,但是也没有全面监督预算执行的整个过程。三是奖惩机制不完善。预算执行中,工作做到位的员工应该受到一定的奖励,而对于那些在预算执行中盲目增加支出,资金没有合理使用的人则应该给予一定的惩罚。当员工的绩效考评和预算执行挂钩时,预算管理才会出成绩。

三、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方法

(一)创新预算管理理念

事业单位应该一改过去的预算管理理念,让员工积极参与到预算管理中。尽管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有相关的硬指标制度,不过,很多事业单位还没有对预算管理的重要作用有实质性的认识。因此,打破传统预算管理思想,深化预算管理认识就显得格外重要了。事业单位的高层管理必须做好带头示范作用,高度重视预算管理,以便于能够至上而下地认真执行预算管理。在执行预算管理之时,既要重点做好财务部门管理工作,又要将其它各部门的员工积极性调动起来,以绩效考评和预算挂钩的管理方式提高预算管理执行力度。通过良好的自我约束与监管,保证编制预算的科学性,使预算能够和单位的实际情况相符,最终整合资源,最大限度发挥出预算管理的效益。

(二)合理运用预算编制方法

事业单位应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利用先进的预算编制方法保证编制过程的有序进行。预算编制涉及时间长、范围广、程序多,因此,应该有充分的时间进行科学编制,如果仅仅只用一两个月,那么预算编制的效果肯定不理想。要让预算编制有充分的时间,事业单位就应该将预算编制时间提前或者推后,让编制人员能够真正根据单位情况和总目标来确定预算编制流程,编制出高质量的预算方案。在预算编制中,运用先进的方法很有必要,因为过去的预算编制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当前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形式,和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存在矛盾。所以,应该运用零基预算来进行编制。

(三)完善预算管理考评体系

预算编制只是预算管理的一个环节,只有认真配合执行预算编制,才能让预算管理措施落实到位。要以层层分解任务的方式分配预算执行任务,各部门的所有员工都要积极落实预算执行工作,以岗位绩效考评挂钩预算管理的方式,引导到内部员工自觉、认真地参与预算管理,让预算执行的每个环节都落实到实处。另外,预算的内容和任务安排需要在实施过程中被严格执行,禁止对资金用途私自篡改,杜绝资金浪费与超支超额问题,以全面的监管促进预算项目的顺利实施,并通过预算执行和预算安排比较,找出预算执行效果较差的环节和个人,以事实为依据解决相关问题。

(四)加强预算监管机制建设

预算管理的有效执行离不开监督机制的保障。完善的监管机制能让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编制科学、执行有效。因此,事业单位可以通过成立监督小组的方式对预算管理部门及人员进行有效管理,如果部门或者员工被查出问题,既要记录在案,还要进行追责,将之纳入绩效考评里,这样才能督促员工重视预算执行工作,让预算管理真正深入人心。另外,事业单位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酌情聘请其它社会审计机构复审,不断实现预算管理工作朝着高质量、高水平的方向发展。当然,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也需要外部社会的监督。事业单位可以通过向社会公示预算编制执行状况以及监督体系的方式提高管理的透明性。

四、结语

行为科学与管理范文2

1.从“教”向“学”转变。

在以往的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的教学重点是“教”,这样难以提供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逐渐下降,因此,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需要将教学重点从“教”向“学”转变,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灵活的运用各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尽可能的自主解决英语问题,并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有效的学习英语,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英语教师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重点,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2.从重视教学结果向重视学习过程转变。

在以往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了教学结果上,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判学生的核心标准,甚至是唯一标准,而且在英语教学中将英语理论知识的传授作为重点,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在英语的学习中主要是死记硬背,学生的学习能力难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也难以得到锻炼,因此,英语教师必须改变自己的教学重点,将学生的学习过程作为教学重点,重视对学生的引导,重视学生解决英语问题的过程,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与进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发挥教学行为的有效性。

3.重视良好的沟通。

英语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教学行为的有效性,特别是在中学,这个时期,如果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将难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因此,英语教师需要重视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方式,尽可能的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了解学生的心里需求,这样在教学设计中才能更好的将课堂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心里需求结合起来,学生的心里需求得到了满足,就会自然而然的喜欢上英语课,这样英语教师也可以很好的解决教与学之间的矛盾,而且师生之间良好的沟通还有利于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提高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

4.重视实践。

语言学科其实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英语作为一门语言,自然其实践性也很强,因此,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只有让学生经常使用英语,才能真正的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面对目前学生英语听说能力普遍较弱的形势下,英语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课堂管理的作用,加强实践教学,例如,英语教师可以采用模拟情境的教学方法,通过设置模拟的情境为学生创造说英语的机会,还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使学生多说英语,另外还可以通过学唱英语歌等来锻炼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丰富学生的英语知识,从而发挥教学行为的有效性。

二、结语

行为科学与管理范文3

本文以行为科学理论为基础,探讨和分析了行为科学在现代管理会计中的应用前景,指出在构建管理会计体系的过程当中,应当重视人的行为,把人的行为作为管理会计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关键词:

行为科学;管理会计;决策会计;责任会计

行为科学提出了“社会人”的概念,强调要关注人的需求、思想、感情、创造力。行为科学与管理会计的发展密不可分,行为科学认为“人”是企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管理会计从标准成本控制、预算管理和差异分析,到经济增加值和平衡计分卡的应用,无不体现了行为科学的思想。行为科学理论在管理会计中的应用经验证明,实施管理会计的过程中必须重视人的因素,满足人的各种需求。

一、行为科学理论

美国管理学会在1970年出版的《管理手册》中将行为科学定义为:“运用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对管理中人的方面及人际关系进行的研究。”行为科学是20世纪40年代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梅约创立的。如今行为科学理论已经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

(一)组织行为理论

“社会人”的思想是组织行为理论的基础,它认为“人”是组织管理的核心。依照行为理论进行组织管理,可以形成组织的凝聚力,激发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责任心,最终提高组织效率。

(二)激励理论

激励理论是行为科学理论的核心理论,它认为人的行为的动力来自于人的需求,而激励对需求起着激发、驱动和强化的作用。

1.需求层次论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一是生理需要;二是安全需要;三是归属的需要;四是尊重的需要;五是自我实现需要。这五个层次的需要构成了金字塔型结构。当某一层次的需要还没有得到满足时可以发挥最大的激励效应;当低一个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更高一个层次的需求才会被激发出来。

2.双因素理论

根据双因素理论,可以将组织环境因素分为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两大类。一是保健因素,包括公司政策与管理制度、上下级关系、工作条件、工资待遇、工作安全等等,这些因素是维持一个合理的满意水平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二是激励因素,包括为组织成员取得成就和今后发展创造条件等因素,它对组织成员的工作热情具有强化和激励作用。

(三)决策模型

决策模型指的是基于不同的组织理论和激励理论所得出的指导决策的原则,它是决策者在进行决策时的“先见”,并将其贯穿于决策过程之始终。例如,科学管理理论依照“经济人”假设,将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总体目标,将经济激励作为激励组织成员的基本的或唯一的手段,其决策模型中的目标函数则为“决策最优化”。而行为科学理论则强调的是对“人”的社会激励作用,“决策满意化”是其决策模型的目标函数。

二、行为科学在管理会计中的应用

行为科学理论告诉我们,要改变单纯的依靠行政命令进行管理的做法,要充分发挥各种激励因素的作用,以便引导组织各部门、各单位、各成员的行为至组织目标,同时,还要使组织成员认知到个体的目标可以在组织的目标中得以实现。例如,“参与制”的民主管理方法,就为较低层次的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提供了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满足了组织成员受到尊重的需要。平衡记分卡之所以是一个比较好的管理会计工具,在于它融入了行为科学的思想。在财富500强中,超过半数的企业组织采用了平衡记分卡。在平衡记分中,每个员工的经济利益不但与自己的平衡记分卡有关,而且还与本部门的平衡记分卡有关,与整个企业的平衡记分卡有关,组织成员可以自觉地将自己的行为倒向组织目标。

(一)决策会计中的行为科学

行为科学理论对人的假设由“经济人”转向了“社会人”。因此,以行为科学为基础的管理会计是以人为中心的,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就决策目标而言,由原来的单一化的目标向现在的多样化的决策目标转变,协调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差异,最终使二者协调一致;第二,就决策原则而言,则由原来的“最优化”原则转化为“满意性”的原则;第三,就控制会计而言,行为控制会计改变了单纯依靠行政命令进行管理的做法,取而代之的是发挥多种激励因素,包括物质层面的因素和精神层面的因素,特别是精神层面因素的作用,能够激励和引导组织各部门和各个成员为实现组织的总体目标做出最大贡献,并使他们感受到他们各自的个体目标和需要也得到了最好的满足;第四,就业绩评价会计而言,业绩评价会计对业绩的计量、评价和监控应当采用多样化的指标体系,既要包括财务指标,也应当包括非财务指标;既要包括反映物质因素的指标,也应当包括反映精神因素的指标,进而有效地激励组织内部各部门、各单位以及各个成员的积极性,这样就可以在“目标一致”的原则下,使局部目标与整体目标相协调,以实现整体利益最的大化。

(二)责任会计中的行为科学

责任会计作为企业管理会计制度的创新,与行为科学理论紧密结合。企业可以通过激励机制、团队建设以及综合考核与评价来实现企业效能的最大化。

1.行为观的团队建设

如何提高组织成员的工作积极性,使员工的个人行为及个人绩效对组织绩效产生正面的影响,是提升整个组织效能的关键。按照行为科学理论,责任会计中心工作应当以团队建设为基础。将观念相似、利益相关的人员组成责任群体,以实现成员间的互补与密切协作,形成群体优势,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团队的“规模效应”。

2.行为观的激励机制

现代管理会计融入了行为科学的范畴,将激励机制贯穿于组织管理的全过程。一是激励员工认同组织目标、部门目标和个体目标;二是激励员工的行为与组织目标相一致。根据行为科学理论,要影响人的行为,首先要满足人的动机。而动机是由需要引发的,包括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内部的动机需要外部的刺激,包括物质刺激和精神刺激。行为科学理论指导下的责任会计制度与传统的管理制度相比,能够更加有效地利用激励工具。当组织的目标同时也是个体的目标的时候,组织效能的实现便水到渠成了。

(三)行为科学在预算(规划会计)中的应用

预算是决策目标的数量表现,预算能促使和激励管理人员与企业员工采取一致行动以实现企业的总体目标。

1.行为观的预算编制与分解

根据行为科学理论的“社会人”假设,在编制预算的过程中,一是要把目标最优转变为目标满意,制定多样化指标的预算体系,以调动各层级员工的积极性;二是要采取“参与制”的预算编制方法,同时在预算的分解和执行环节也要充分尊重下层执行者的意愿。

2.行为观的预算执行与评价

在“参与制”基础上形成的预算体系,由于各执行单位均有较大的独立性与自主权,因此在其执行与控制的实施中,不仅要妥善协调上下级关系,而且还要妥善协调同级单位之间的关系,使预算的执行和控制力求符合“目标一致性”的原则。在“参与制”基础上形成的分预算体系,其执行与评价、控制和考核,应当主要依靠执行者本身自主进行,让执行者积极主动地发展有利差异,消除不利差异。

(四)行为科学在成本控制中的应用

成本控制是保证预算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传统成本控制是运用标准成本系统来控制成本,而行为观的成本控制的特点则具体表现在:标准的制定应该实行广泛的“参与制”,建立成本差异分析制度,及时地为标准的执行者提供差异化信息,以便执行者能够经常而又及时地了解到自己的成本标准的执行情况,使他们能够及时地调节自己的行为,可见,行为观成本控制是综合而有效地运用各种激励因素,而不是单单依靠经济奖惩。

三、结束语

现代管理会计的产生、形成和发展是与行为科学理论相伴而生的。它是按照先由个体行为到群体行为、再由群体行为到组织行为、再由组织行为到社会行为,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步展开的。在管理会计产生的早期阶段,比较注重对个体行为的研究,目标是寻求成本的降低;而在管理会计的发展和变革时期,则比较注重对群体行为和组织行为的研究,目标是寻求提高组织竞争力。随着行为管理科学与管理会计的进一步融合,未来的管理会计,必定要把组织行为放在一个大的社会环境中去进行考察,以使组织行为产生更大的社会效应。总之,现代管理会计只有通过人的行为和人的作用,才能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实际的效果,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综上,只有以人本管理为基础,才能推动管理会计在中国的有序发展。

作者:连小军 单位:河南省公安厅

参考文献:

行为科学与管理范文4

具有“科学管理之父”美誉的弗雷得里克•W•泰勒提出了科学管理理论,主张从原材料、使用的工具、工艺过程、检验方法到劳动者,一律采用标准化管理,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最高的工作效率。泰勒的理论研究在具体的工厂管理过程中得到了实践的验证,取得了很好的改革效果,并且后来在教育管理领域里的运用也是成效显著。因此,教育界普遍认为科学管理理论使学校的管理从传统的粗放式管理转变成科学的集约式管理。然而,随着现代科学的跨越发展和社会环境的风云变幻,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逐渐暴露出严重的弊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目的和中心的“科学管理”把人当作“机器的部件”和“活的机器”,对人施加标准化的专制型管理,甚至认为实施标准化管理就需要有标准化的工人,达不到厂方规定标准的工人就不能上岗,这种统一的硬性管理模式延续到最后不仅未能大幅度提高生产率,反而造成工人普遍出现苦闷、压抑和反抗的不良情绪。科学管理理论在教育管理中涌现出来的缺陷已日益凸显在我们日常的班级管理活动中,只是我们未能以学科知识的视角来对其加以科学阐释。班级管理的对象既是学生群体,又是学生个体,这种管理对象的“双重主体”就决定了在具体的班级管理工作中不能采取统一的标准化管理。众多特定的管理标准只是针对特定的学生个体,而只有少数宏观层面上的管理原则是针对学生群体。教学需要因材施教,管理同样需要因人而异。但是,因班主任的强制管理而引发师生之间严重矛盾冲突的不良教育现象层出不穷,导致类似“无效管理”后果的根源就在于班级管理者没有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和管理理念,把自己当成法定的监护人,把学生当成理应的被监护人,一味强调纪律约束而忽视了柔性的人文管理。

二、行为科学对科学管理理论的修缮革新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发展是以人际关系学说为出发点的。埃尔顿•梅奥在参加著名的“霍桑试验”之后,在其著作《工业文明的人性问题》一书中阐述了人际关系学说的四个基本观点:第一,人是社会人,不是孤立存在的,隶属于集体,人的行为受到物质条件(金钱)和社会心理因素(友谊、安全感、归属感等)的双重影响;第二,工作效率主要由工人的士气来决定,而工人的工作士气来源于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第三,群体行为对个人行为产生很大的影响;第四,采用全新的领导方法,组织好集体工作,促进成员与成员、成员与领导之间开展良好的合作。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诞生,弥补了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所遗留下的实践疑难,促使教育管理学由“以物的管理为中心”向“以人的管理为中心”的时代转变。它是一种真正从人性出发的管理理念,将管理的视角转向了对人的关切,注重发挥人在管理组织中的主体作用,注重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增强群体的团结力和凝聚力,激发群体成员的责任感。此外,行为科学还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主张使用适当的激励手段来激发被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以便提高工作效率。管理理念的重大变革直接影响着管理行为的意向。班级管理是一种复杂的人类管理活动,既要遵循一定的教育规律,又要秉持科学的管理理念;中小学班级管理的对象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不是各方面业已成熟的成年人,而是正处于成长期的未成年人,这就不能用成年人的目光、成年人的思维以及成年人的行为来开展班级管理活动;班级管理是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随着管理对象的身心发展水平的递升,需要及时调整管理方略,以和谐班级的建设来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在具体的中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现实启示。

三、行为科学管理理论视角下的中小学班级管理路径

1.建立实践承认的师生关系,顺通班级“纵向对话”的有效渠道和谐的师生关系是班级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首要前提,那种视教条式的规章制度为班级管理的“金科玉律”则是一种极大的误导,也是对学校管理条例的误解。学校制定班级管理制度是建立在整个学校的宏观层面上的,是一种管理方向上的指导,而不是具体的班级管理操作程序。学校的班级管理工作需要视各个年级而定,视各个班级而定,还要视个别学生群体和学生个人而定,而具体管理程序的展开是以良好的师生关系为首要条件的。没有和谐的师生关系就不能进行对话交流,没有顺畅的全面沟通自然也就无法推进班级管理工作的持续进行。建立实践承认的师生关系,就是要摒除师生之间的角色障碍,使师生彼此能够获得心理层面上的接纳与认可,实质上是教育活动回归“以人为原点”的鲜明体现,是班级管理走向人本化的发展特征。班级管理的目的不是纪律规章的泛滥宣示,而是师生之间的一种“纵向对话”,一种在师生间能够互相认同和配合的“默契”。规训式的管理手段不仅不能起到良好的成效,反而会使师生关系进一步恶化,给班级管理的展开带来更多的负面效应,而且也严重违背了教育的本质规律和新课程理念的深层渗透。只有师生心平气和地进行对话,才能使学生真实体会老师对自己的真情关怀和殷切期望,才能使老师全面地掌握每个学生的发展状况和具体需要,这样,师生才能产生心灵上的共鸣,教师才能获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班级管理也就拥有了坚实的人际基础。班级管理者需要的是耐心、爱心和诚心,是与学生之间的交心,“师爱具有精神感召性”。

2.发展主体间际的生生关系,构建班级“横向交流”的广阔平台互助合作是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课程理念的重要主题,如何将其正确引入班级管理活动是班级管理者必须慎重考虑的课题。有些班主任虽然也提倡和鼓励学生在生活上互相帮助,在学习上互相合作,但是,在具体的管理操作中经常采取一些不理智的做法。例如,有的班主任把学校期考后的学生成绩排名公开张贴在教室里,并对成绩优异者大加赞扬,而对成绩倒数的学生加以批评。这种早已司空见惯的现象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班级管理危机,不仅会加剧班主任与差等生之间的潜在矛盾,也会导致学生之间的妒忌和疏远。在学校对学生考核后,班主任应该做的是私下的个别指导和公开的学结,给优等生的不是太多夸奖而是期望和信任,给差等生的不是严厉批评而是鼓励和信心,还可以采取优等生对差等生“一对一”的特殊帮助形式,以“优”带“差”,以“优”促“差”。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完整的主体,班级其实就是学生个体的主体集合体。健康的班级生态需要“个体的主体性过渡到共主体的主体间性”,“把主体性置于主体与主体的关系中,主体之间不是占有和被占有的关系,而是主体间平等共生关系”。生生之间的横向交流有利于营造班级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集体活动的顺利开展,也有利于学生通过互助合作的学习方式来获得共同的进步,而这些都能够对班级管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班级管理者需要为生生之间的主体间际交流提供一个广阔的平台,以民主和平等的对话理念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在集体中感受幸福所在,认识自己的责任所在,体会同学友情的本质所在。只有如此,才能激发学生自觉的能动性和自我约束力,从而使复杂的班级管理走向主动的自我管理。

3.倡导异质共存的管理理念,建设班级“多元共生”的生态环境行为科学并不以压抑人性为宗旨,反而尊重人性的自由。崇尚人文关怀和发扬自由人性是班级管理的最佳境界,也是教育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内在诉求。“教育应该有自由的自觉,应该秉持‘教育就是教育’的精神取向,教育精神的实现只能寄希望于个体持续的自由生长过程。”对学生的考核使用统一的衡量标准,对学生的管理使用统一的手段形式,对学生的教育使用统一的教学方法,这种规约式的传统做法早已不再适应当前教育的发展形势和迫切需要。个性化的班级管理理念和模式至今不能得到普遍推广和贯彻落实,究其根源就在于教育者没有从自我意识上彻底转变传统的、单一的教育观念。班级是一个由多重元素构成的生态体,学生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主体元素。班级管理需要切实固守主体性教育的实践本性,即“在尊重人作为一个主体性存在的人格尊严的前提下,使人能够受到理性的教化,在追求最佳的自我改造的同时秉持一种包容性的人生态度和遵循一种自觉性的教育理念,将个人利益嵌入社会公益之中,去创造一个异质主体间都能够关联建构和普适滋长的共生世界”。因此,发现学生之间的差异和挖掘学生个体的潜力,注重采用差异教学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特长发展,同样注重采用差异管理的手段来达到异质共存、多元共生的管理目标。师生间的“纵向对话”和生生间的“横向交流”在客观上就执行了“求同存异”的管理理念,都是为建设班级“多元共生”的生态环境而服务的。班级建设应“使每位学生都得以充分敞现自己的精神世界,形成主动发展的动力和能力,并在师生、生生之间的充分交往中,创造一个互相欣赏并共同开拓精神世界、提高生命质量的民主集体。”

四、总结

行为科学与管理范文5

[关键词]激励理论;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应用价值

引言

成熟的激励理论需要确定战略发展目标、了解战略目标需求、确立激励的主体,最终在工作流程中贯彻实施。在医院机构中,如何贯彻激励理论于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是本文主要探讨的重点。

1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相关激励理论阐述与价值分析

1.1内容型激励理论

内容型激励理论是以激发作用的因素、原因为对象的研究理论。

2需要层次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是1943年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哈罗德•马斯洛(AbrahamHaroldMaslow1908.04.01-1970.06.08)提出的。他将人类的需求呈梯形分布划分为五个层次,1954年他再次将人的需求层次进行了补充,由低到高七个层次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友爱归属需求、尊重需求、求知需求、求美需求、自我需求。马斯洛的观点认为,低层次需求达到基本满足的情况下,才会产生追求高层次需求的行为动力[1-3]。高层次需求往往比低层次需求存在更多价值。人的需求结构是呈发展、动态变化的形势。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属于低层次需求,可以通过外部条件来满足。例如生理需求可以通过工资收入途径满足,安全需求可以借助法律约束力途径满足等等。尊重需求和自我需求则是高等次需求。尊重需求包含内在的尊重如自尊心、成就感、自主权需求和外在的尊重认同、重视、地位等。自我需求包括个人潜能的发挥、个人成长、个人理想的需求[4-8]。这两种需求是很难获得满足的。

3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rickHerzberg)提出的理论,其中谈到影响工作积极性的两大因素。

3.1保健因素

保健因素大多指的是工作环境或工作关系层面。比如公司相关政策、公司管理措施、公司监督、人际关系、物质条件、工作工资、薪酬福利等。如果保健因素降低到可以接受的水平就容易引发职工对工作的强烈不满感受,但是保健因素很好并不会产生积极因素,只是消除不满意情绪而已。人力资源管理层需要注意保健因素得不到满足容易产生恶劣性问题,这种中性状态是必须存在的物质上满足,是激励因素的起点。

3.2激励因素

激励因素大多指的是工作本身、工作内容层面,可以通过层面上追求成就、责任、挑战、赏识、成长发展等积极态度、满意的因素,对员工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有很大的推进和激励作用,但不是所有的需求满足就能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只有利用激励因素针对性采取激励措施,才能最大程度发挥职工工作的能动性。

4成就需要理论

成就需要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戴维•麦克利兰(DavidC.McClelland)提出的理论,他认为在满足生存需求的前提下,成就、权利、合群是人最主要的需求。成就需求是争取成功、追求卓越的目标驱动力,对胜任、环境、成功有强烈的要求;权利需求是指愿意承担竞争、喜欢影响或喜欢追求别人的能力追求[9-13]。合群需求是渴望他人认同、接纳、友谊、服从群体的融洽关系欲望追求。这一理论较为适用管理干部、科研干部层次人群。管理层多数都具备追求成功的成就需要,也有强烈的事业心,更愿意承担竞争获取高社会地位。

5ERG理论

ERG理论认为职工需要有三种,生存的需求(E)、相互关系需求(R)、成长发展需求(G)。当较低层次需求得到满足,较高层次需求就增加了渴望;当较高层次受挫,较低层次需求会被重新追求。这一理论体现出从满足到上升、从挫折到下降的需求趋势,对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思路应该会有很大的启发。

6过程型激励理论

过程型激励理论是以激发行为动机因素为对象的研究理论。

6.1期望理论

期望理论是1964年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提出来的理论。他认为激励因素的水平取决于两个层面,期望达成预期结果的大小程度和判断努力对个人需求的满足是否具有意义,也就是说采取某种行为取决于期望对结果的把握和结果对他所体现的价值[14-18]。激励的力量=期望值*效价。期望值指的是员工本身依据经验对结果概率的一种判断;效价是员工对激励因素的程度和目标价值的一种估计。

6.2目标设置理论

目标设定理论是美国管理学家E.洛克、休斯等人在弗洛姆理论之后提出的。强调了目标的难度、目标的明确性、目标的可接受性。

6.3公平理论

公平理论是美国行为科学家亚当斯提出的激励理论,也可以称为社会比较理论。亚当斯认为职工对报酬的满意程度多体现于比较的相对值。不仅关心自己劳动所得报酬,还关心自己报酬与他人报酬的平等。工资报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都会对职工工作的积极性有直接影响。

7行为修正型激励理论

行为修正型激励理论是以激励的目的为对象,如改造、修正行为的研究理论。

7.1强化理论

强化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行为科学家斯金纳等人提出的理论,是建立在学习强化原则基点上理解、修正行为的学说。强化指的是一种行为肯定、否定的最终结果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今后的重复行为。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在管理中,正强化指的是组织奖励某种行为,负强化是针对某种行为采取惩罚来标示行为的错误[19-20]。

7.2挫折理论

挫折理论是美国行为科学家亚当斯提出的,主要是研究在追求、争取过程中面对失利、失败后如何调动积极性并解决问题的激励理论。它具有正反向双重性质。在积极层面可以锻炼积极适应,减轻挫折带来的挫败感;消极方面会忧虑沮丧、意志消沉等等。挫折更多的是强调个人主观感受,不同人有不同的心理特点。

7.3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是1958年美国心理学家海德提出的,主要是探讨行为、动机、目的、价值取向之间的逻辑关系,侧重于解释激励行为的认知过程。归因理论分为情景归因和个性倾向归因。情景归因是外部力量归结于个人行为的诱因[21-26]。如环境、舆论、压力、任务、天气等等因素。个人倾向归因,是把内部自身特点归结于个人行为诱因,如能力、性格、兴趣、情绪、努力、态度等等。

8激励理论在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8.1内容型激励应用价值体现

针对需要层次理论内容,管理层要了解医院职工的实际诉求,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找出个体条件差异化优势,进而通过调动医院职工的高层次需求来促进员工对工作积极性。针对性激励可以确保员工保有稳定、持久的工作热忱。针对双因素理论内容,管理者要区分工作积极性的两大影响因素,做到保健因素上能给予基本层次的满足,避免医院职工出现不满情绪,同时要抓住激励因素,利用激励因素针对性去采取行动,才能最大化发挥职工工作的积极性。针对成就需要理论、ERG理论内容,管理者要注意在物质激励满足基础上,更多重视内部的精神激励。底层需求可以通过物质激励满足,但是高层次需求上精神激励很难达成。依据内容型激励理论,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可从两个层面开展应用措施。第一,妥善处理薪酬福利层面。医院职工面临工作超负荷及风险情况,医院人力资源部门应当了解职工个体化差异水平,针对性设置个性化薪酬福利,保证医院职工在基本生活、安居乐业上的需求得到满足[27-28]。第二,要结合激励理论应用于人才选拔层面。引进业务能力强、专业素质高的人才,重视内部职级晋升、先进员工的发展平台,让工作变成激励的动力,让人才学术氛围辅助塑造出良好的激励风气。

8.2过程型激励应用价值体现

针对期望理论内容,管理者要注意促进职工对目标的心理激励动力;要提升期望水平,提升职工对目标的认知,从而提升效价;要正确处理结果和期望之间关系,避免导致期望过高失望过大的结果出现。针对目标设置理论内容,管理者要注意目标的科学设置。目标具有一定难度才能具备挑战性,从而调动职工的奋发精神,起到激励作用;目标明确化、具体化才能使得职工了解自身差距、明确奋斗方向;目标可接受程度才能促使职工将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协调一致,更能激励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与奋斗动力。针对公平理论内容,管理层应当加强对医院职工薪资信息的管理,禁止员工私下工资报酬比较、工作评定贬低同事、工作期间引起是非舆论、工作阶段制造矛盾等不良现象,加强对职工工作思想上的教育。依据过程型激励理论,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可从三个层面开展应用措施。第一,加强医院工作业绩任务的下达力度,做到明确、可行,提升工作业绩与员工努力目标的期望概率。第二,完善医院奖惩制度,通过奖励激励职工工作岗位的认可度,激发医院职工工作积极性。第三,尊重职工的个性化诉求。在开展新项目、技术时可以广泛征求职工意愿。制度体系要建立在了解职工基本诉求的基础上,从而促进医院环境、制度体系可以满足职工群体需求,促进医院职工明确工作任务、了解自身水平、加强激励动力。

8.3行为修正型激励应用价值体现

在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管理者可以运用强化理论来完善医院奖惩体系制度,强化奖惩结合、提升正强化的动机作用,加强医院职工重复性行为、规范性准则的力度。在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管理人员可以运用归因理论在职工遭遇挫折时及时去了解员工真正的归因倾向,帮助职工总结失败经验,鼓励职工保持胜不骄、败不馁的心理。只有职工自身心态情绪的正向化才能在工作中保有积极奋斗的活力。依据行为修正型激励理论,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可从两个层面开展应用措施。第一,完善医院奖惩体系,奖惩结合制度可以提升正强化的激励动机,加强医院职工工作规范性、重复性行为准则的力度[29-30]。第二,加强医院团队建设。适度组织团建活动,加强团队之间协作能力,加强对医院内部职工心理疏导,为员工排忧解难,鼓励员工树立远大目标、保持强大心态,避免因负能量作用陷入自我消沉打击情绪。

9结语

行为科学与管理范文6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高层次人才;人才培养

0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步入新的时期,企业之间的竞争也逐渐激烈,因此人力资源分配问题就显得至关重要,而HR能够帮助合理分配企业的人力资源,进而使人力资源更好地发挥其价值,进而推动企业的不断发展,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发展目标。高层次的人才在新时期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本文研究人力资源管理中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与支持方案具有重要的意义。1人力资源管理中高层次人才企业培养的目标定位新时期企业对于高层次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需求是趋向于复合型。为此,对于人力资源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目标应该以其心理素质提高为前提,以其具备的基本知识为发展的根本,其中基本知识主要包括:人际关系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表达能力以及计算机技能等[1]。首先,要培养人力资源管理高层次人才需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是其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2]。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帮助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在步入工作岗位后保持强烈的使命感与追求感。同时还能够帮助他们拥有更好的承受能力,在工作乃至生活里遇到困难时能够越挫越勇,进而迎来新的机遇,最终取得一定的成就。其次,人力资源管理中高层次人才的培养需要其掌握最基础的人力资源理论与知识,也要拥有日后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所必需的基本技能,其中例如工作分析技能、薪酬系统设计技能以及激励方式分析技能等。同时高层次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还要能够掌握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与手段,因此拥有科学、完整的知识结构是高层次人力资源管理者日后步入工作岗位的基本保障[3]。最后,还要加强对高层次人力资源管理者的业务技能,其中主要包括人际关系技能、学习技能、表达技能等[4]。

2现阶段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

首先,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随着人才竞争的程度加深而加大[5]。目前大部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都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得以提高的关键所在,因此相应采取一定的措施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以实现降低企业成本的目标,进而增加企业的价值,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不败之地。其次,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性较强。一般情况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职能性较强,都是绕着人力资源的规划、员工培训、薪酬设计以及绩效考核等方面进行工作[6],尽管由于企业的不同导致每项工作的重点不同,但是其整体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内容都是相同的。最后,人力资源管理已经愈加重视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现阶段我国企业较为重视员工的开发与培训,也较为关注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同时也形成了制度化的培训工作,其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管理技能培训、业务知识培训以及企业文化培训等,这些内容能够帮助员工更好地在企业中工作,也能够帮助员工创造出最高的价值,帮助企业不断提高业绩与核心竞争力,对于企业与员工而言,这是一种双赢的管理手段。

3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高层次人才素质的要求

目前新时期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管理高层次的要求有很多,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坚实的理论基础。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高层次人才要拥有扎实的基本知识,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掌握相应的心理学知识与相关法律,其中主要包括《劳动合同法》《劳动保障法》等。其次,敬业精神与实干精神。这是人力资源管理中高层次人才步入工作岗位中最基本的要求。很多刚刚步入工作岗位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都无法做到吃苦耐劳,同时责任心也较差,因此需要及时加以改进。在工作中,还要保证不断学习,让自己不断进步。此外,人力资源管理中高层次人才还要能够互相合作,彼此之间虚心学习,促进企业的发展,同时也帮助自身不断进步。最后,良好的沟通能力。沟通能力是企业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拥有的最重要技能之一,因为在日常的工作岗位中,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需要和员工之间不断沟通,这就需要培养自身的语言技巧与技术,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能够根据人员的岗位不同来针对性地进行沟通协调,将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实现平衡化,进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4人力资源管理中企业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计划在设计时,一定要根据企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需求进行。另外,对于经济管理类的学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4.1突出行为科学的重要作用。人力资源管理与其他管理部门的不同之处在于,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一种以人为主要内容的管理,与人的接触是不需多言的,甚至许多企业在招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时,愿意接受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在我国许多著名高校中,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中一项必不可少的课程是行为心理学,并且还有大量心理学的辅助课程。因此在企业培养高层次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过程中应该注重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其中主要包括管理心理学以及行为心理学等。

4.2体现定量管理的思想。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误区在于,多数人认为这是一门追求艺术的专业,而忽略了其科学性的要求。但是实际上人力资源管理需要的知识较为复杂,因此企业在对高层次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时应该强调定量管理的思想,要有一定的定量分析方法。

4.3加强实践环节的设计很多企业发现,刚进入工作岗位的学生掌握的知识用到的频率不高,就算是用到了其所学的知识,往往人力资源管理人才都需要重新学习,因此企业应该对这种情况进行规避,加强对高层次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实践培养。为了加强高层次的人才培养管理,企业应该在工作岗位中注重对专业技能的训练,培训师在传授给高层次人才案例的过程中还要重视实践环节的设计。可以安排这些高层次的人力资源管理者接触公司核心的薪酬管理体系设计、人力资源软件开发与设计、组织设计等内容,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增强人才的实践技能,同时也帮助人才更好地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付诸实践。

4.4合理分配人力资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要根据公司员工的优点和缺点,将他们分配在合理的岗位上,发挥他们最好的效用,创造最大的价值。要保证稀缺的人才用于最需要他的岗位上,分配给生产效率最高的生产者,获得最优的效率,实现充分利用有限的人力资源,避免浪费。首先,考虑在企业内部调节;其次,利用招聘、借调等方式进行外部补充或在人员溢出时,利用多种渠道合理安排;最后,进行企业员工的分类,找出不同员工的特长与不足,合理安排员工到合适的岗位上;还要剔除一些处于半工作或不工作的企业蛀虫,避免造成企业资源的浪费。

4.5注重企业文化的观念培养。在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中高层次人才培养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要培养其具有的企业文化观念。由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特殊性,需要与人打交道,在只有让其掌握充足的企业文化意识,才能够在工作中对所有企业员工都不断渗透,使每个员工都能够掌握到充足的企业文化意识,在工作岗位中不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在对人力资源管理中高层次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企业文化的观念培养。

5结束语

行为科学与管理范文7

一、成本核算在电力企业经济管理中的作用

1.成本核算能够有效地控制经营核算

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正确的方法、付出的汗水、家人朋友的帮助和鼓励,同样供电企业想要在市场经济中生根发芽和同行业竞争也需要这种生存之道。电力企业在扩大生产的同时就会利用好多的成本资金、人力、物力等,只有这样他才能发展创新和其他企业竞争发展同时越来越有活力。对电力企业进行成本核算,能够从本质上计算出电力到个体用户的需求量,这样可以有针对性的进电力分配,从而大幅度提高电力运行的效率。例如:在一些学校以及工厂,其用电量与普通家庭用电需求量有所不同,如果在成本核算的过程中,都用同样的标准进行核算,其必然会造成部分人的反对,甚至其采用少供电以及不供电等方式来进行抵制,这样就会对供电企业成本收益率造成极大的影响。所以,加强供电企业经济管理中成本核算,能够让电力分配的更加均匀,从而全面的电力的运行效率。

2.成本核算能够有效地提高供电企业经营利润

供电企业的发展目的是在自身进行盈利的同时,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一定的便利。但是很多供电企业为了短期的利益抛弃长远来提高自己的利润。这不符合成本运算的规则。所以,电力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必须具有利润的增长,这就要求电力企业在发展生产过程中积极探索发展之道来提高自己的利润。而成本核算则是提升电力企业经营利润的有效方式之一。供电企业在进行供电之前,通过成本核算,能够清楚的知道每个区域供电量的多少,供电量的收益,这样有针对性的进行供电,就能从根本上提高供电的效率,还能避免电力的损失。让供电企业在供电过程中,做到科学合理。从而提升供电企业的经营利润。

3.成本核算能够让电力企业可持续发展

电力企业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其成本核算一定要科学合理,供电企业成本核算主要包括了企业员工的薪水、福利、生产过程中所需的物资以及所造成的损失,我们只有对这些进行特殊对待,才能节省电力核算成本,从而促进电力核算成本的发展。但是,也离不开电力企业的整体运行发展。

4.成本核算可以提高企业服务经济

学校、道路、医院、工厂等这些都是供电企业重点的供电对象,对这些区域进行平稳、快速、安全的供电,将决定着供电企业经济的命脉。从改革发展的到今天,供电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遇到了很大的挑战,这些挑战既有外来的也有自身的。但是,供电企业在顺应宏观调控发展趋势的同时,还要对成本核算进行综合性的评估,让供电企业能够较好的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在成本核算的过程中,其实就是对其经济进行综合服务的一个过程。所以,在根据内外形势的发展和现在国内的状况以及人民的需求,我们必须把电力企业这个支柱发展起来。

二、电力企业成本核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电力企业在经济管理方面的问题不断在暴露。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企业缺乏成本核算意识、电力企业成本核算制度不健全、成本核算专业人才缺乏、电力企业成本核算管理偏形式化、电力企业成本管理效率不高。就这几方面,以下将着重谈一下电力企业成本核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电力企业缺乏成本核算意识

电力企业在我国是国企,一直还受当年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企业管理者缺乏成本核算的意识。一是国企本身市场竞争很小,二是国企由于有国家扶持,。所以管理者丝毫没有意识到企业竞争的激烈。还有就是电力企业在生产和经济管理过程中,相关人员生产成本和管理成本方面管理人员根本没有在意。所以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电力企业本是经济雄厚的企业,但是由于各方面浪费和缺乏发展的动力,发展目前明显落后于其他新型企业。

2.电力企业核算成本制度不健全

目前有些电力企业,响应时代的号召,针对自身发展问题进行了一些变革,在生产制度和管理制度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就目前的发展形势而言,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既不能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发展趋势也不能满足电力企业经济管理的需求。所以目前电力企业的发展明显处于混沌期。没有明确的发展规划和发展轨迹。电力企业内部没有明显的相关管理制度和核算成本制度更没有给管理者规定明确的管理职责,所以管理人员其实也不知道怎么做他们在进行经济管理的时候由于没有参照标准也是属于盲人过河。

3.成本核算专业人才缺乏

先进社会专业人才的缺乏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成本核算专业人才也是极度缺乏。在一些电力企业,职能部门分工不明确,很多时候成本核算并没有专门的部门在做这件事情。着严重降低了成本管理的效率,也导致了企业发展的缓慢。

4.电力企业成本预算管理偏形式化

电力企业在我国是国企。所以据有关资料显示,很多电力企业在成本核算这一方面,纯粹就是走过场。没有真正注重管理的质量和管理的效率。所以有一些项目的开展其实完全不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发展,有时候完全是为了走走形式。所以在进行成本核算时,必须以企业的发展的规划进行核算,指导企业实现各部门的协调发展。

5.电力企业成本管理效率不高

由于没有专门的部门和专业的人才,所以在进行成本核算的时候,并没有采取科学的方法,也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管理模式。所以消费费用和投资费用方面的资金严重利用不足。毕竟所有的重点都被放在了经费的控制方面。此外职责不明确也导致了企业内部秩序紊乱,管理效率低下。

三、电力企业成本核算工作中对策分析

1.树立成本核算意识

要让电力企业进行科学合理的成本核算,首先就要为员工树立一个较好的成本核算意识。因为在无意识的工作状态下,员工往往容易忽略其中成本核算的存在。尤其是对企业经济成本的管理人员,必须要向其渗透相关成本核算的意识以及方法,让其充分的认识到成本核算的重要性。同时,在整个供电企业一定要进行积极的宣传成本核算的意识,让成本核算的管理从被动变为主动,为供电企业成本核算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

2.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

在很多供电企业其专业人才还相当缺失,人才建设还尚未成体系。所以对于成本核算人才,一定要加以主动的培养,其不仅具有电力知识方面的高素质以及高水平,对于成本预算也能联系实际做出客观的分析,这需要企业进行专业的培养,作为一个供电企业,首先要发现人才,然后是培养人才,最后才是使用人才。而对于员工而言,企业给予员工最好的福利,往往就是学习,所以对成本核算人才进行专业化的培养,不仅能够受惠员工,还能回馈企业。

3.健全成本核算体系

一个完善的成本核算制度是电力企业能够经济效率运行的关键,所以在进行成本核算的过程中,一定要健全成本核算体系,例如:从什么方向进行核算,核算的内容等多方面都要做出成本上的核算,这样在核算的过程中才不会有遗漏,才能够让成本核算达到精益求精的地步。

4.要提高成本核算的效率

在很多供电企业其成本核算效率极为低下,甚至出现了核算未成已经供电的现象。这对于供电企业而言是十分不科学以及合理的表现。所以供电企业在成本核算的过程中,一定要提高成本核算的总体效率,让核算人员能够在保证联系实际情况的背景下,尽快将成本核算的数据进行详细的分类整理以及汇报。这样才能让成本核算的效率得到有效地提升。

四、结语

供电企业经济管理中成本核算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其不仅能够让供电企业获得最大的收益,还能全面的提高供电企业的运行效率。在进行供电企业的成本核算过程中,应当从实际进行出发,健全成本核算体系,并培养相应的核算人才,让成本核算在供电企业经济管理中的作用全面发挥出来。

作者:刘治平 单位:靖边县供电分公司

第二篇: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济管理创新

一、前言

随着市场经济形势不断发生变化,后经融危机时代我国企业经济管理带来一定的冲击。我国企业经济管理中的理念、模式都在金融危机中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出现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对传统企业经济管理带来一定阻碍,另一方面能够促进企业经济管理向着市场经济发展趋势靠拢。为此,下文针对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济管理现状进行浅析,并提出企业经济发展的创新策略。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济管理现状

(一)后金融危机

在2008年,美国发生次贷危机,这次危机为全球经济带来低迷,而后金融危机是指在美国这次次贷危机之后到经济复苏这一阶段。美国的次贷危机出现后,全世界国家之间立刻采取措施挽救经济损失,力求将经济危害降低到最少,在全世界的齐心协力之下,抑制了经济的严重下滑。后金融危机时代中,纰漏出很多经济增长中的问题,在经济发展反面代价重大。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企业经济现状

在金融危机之后,后金融危机影响极大,达到了世界经济损失惨重的时期,当然对中国的经济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2008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急剧下降,单从我国的出口情况来看,出口总额也呈现了下降的趋势。后金融危机时代使得我国经济面临着十分不景气的状况,具体表现在各行业各业中,使得诸多企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很多管理不善的企业面临着生存问题。而我国企业要想能够在后金融危机中崛起,不仅需要克服企业管理中的难题,还要在企业管理内部进行改革与创新,不断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保证企业的顺利发展。而目前,从我国企业经济管理中来看,企业管理的模式不细致,管理不能深入到企业细节中来,由于这样的原因,导致了企业的发展效率普遍较低,企业现有资源利用率不高,浪费现象较为严重。现行我国经济发展的目标就是建立起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将市场竞争主体转变为企业个性化发展。因此要想在后金融危机时现具有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首先需要在市场竞争中建立创新型的经济管理体制。

三、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策略

(一)利于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建设

要想实现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创新,首先需要在企业中建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企业文化。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能够在企业中建立一个比较宽松的文化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不仅有利于学习与企业发展研究,还能有助于创新思维的产生。企业文化的创新能够依赖市场经济引导信号进行创新,其中企业文化是指,在企业发展中,全体员工对自己认识、工作习惯长期形成形态。企业的经济要想被提升,需要树立全面的知识、人才管理体系,在企业内部形成一定的知识积累与良好风气,只有这样在企业管理中才能够逐渐形成工作人员的创新思维。企业要想建立良好的文化环境,重点的需要培养员工的职业道德观,并引导其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在企业中实现团结与创新。在企业文化建立的环节中,需要企业领导起到带头作用,以身作则,并在企业中起到文化学习模范的作用。同时,在企业发展中要把文化建设管理与企业经济管理相结合,在企业经济管理规划中明确长期奋斗目标,并将企业的经济奋斗目标逐一分解到具体的工作岗位中去,这样的文化管理模式实际上也是一种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以企业文化建设强化经济管理。

(二)完善管理机制

在我国制定的经济法律法规中以及企业经济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中,企业建立属于自己的管理机构是企业经济发展的基础。因此,作为企业的高级管理者,需要对企业各项管理制度熟练掌握,并且在员工之间树立管理榜样,要求普通员工也要做到这样。另外,企业管理者应该顺应企业发展方向,制定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方针,并在企业中保障这些方针的切实落实,在现有条件下,企业还能够设立专门部门,专门对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拟定、落实、评估以及反馈进行负责。在企业经济管理中除了建立完善的经济管理体制,还需对企业经济管理的相关的文化进行完善。有效的经济管理文件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其中企业的经济管理文件包括文字体系文件、为形成的文字体系。对于文字体系文件的研究,主要包括企业经济管理活动过程规划、活动执行手册、活动程序记录等。而对于为形成的文字体系,主要从企业发展的目标、方针等宏观方向上进行指导。所以说,要想实现企业的发展,需要在企业经济管理中进行相关文件的处理。

(三)加强企业内部控制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背景下,为了经济发展,企业要想实现经济管理,需要对自身采取一定的内部控制,切实落实好企业经济管理的监督程序。而在企业中落实战略型的内部控制管理机制,能够使的企业内部监督机制转变为全局性的管理模式,不再是以往企业财务管理中的某一项职责。企业的内部财务控制需要面向自身经济管理,与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相比,我国市场经济高度发展中,需要不断的以预算管理为管理的核心,全面推动财务管理模式进步。企业需要在实际的生产管理中,对内部生产经营活动进行一定的协调、控制与规划。在对企业经济发展进行预算的环节中,需要对企业经营的整个过程进行激励、组织与计划,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实现企业财务约束力,和企业财务的控制力,还能将企业财务预算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到经济管理中来。

(四)企业理念更新

企业的危机管理需要贯穿于企业发展的整个阶段过程中,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济管理要想提升一个新台阶,不仅需要不断拓宽企业财务管理的领域,还应该以促进企业发展为最终目标,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企业在进行战略创新时,就是指,在企业发展战略制定过程中,首先企业领导者需要具有全局观念,从宏观角度执行企业战略制定。只有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能够真正的陪育其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能力,并且保证在能力扩大环节中,处于市场激励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四、结论

综上所述,后金融危机时代为企业发展带来一定的挑战与机遇,企业经济管理要想提升,就需要采取积极的经济管理创新模式。在企业经济管理创新中需要在企业中完善市场需求机制,以促进市场经济稳定发展。为此,本文从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济管理现状开始分析,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策略,以期发展企业经济。

作者:范金城 单位:南昌理工学院

第三篇:计算机技术现代经济管理应用探究

一、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及优势

当前信息技术已经受到了社会各行业的认可和广泛应用,这不仅是信息时代与知识经济背景对现代企业提出的新要求,也是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系统化、规范化、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计算机技术可以促进企业信息化发展步伐的加快,有针对性地就企业日常业务运营中各种问题及时发现和处理,有效节省人员的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管理人员通过利用先进科学的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不仅能够高效、快速地处理各类繁杂的信息,同时还能够提高数据的有效性与可靠性。计算机技术作为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能够对企业各项经营业务流程进行优化,以效益最大化原则对企业内部各项经济决策及活动进行科学地管理和控制,从而实现企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为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基于计算机技术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应用,能够实现对企业内部各项经营活动实施全过程、动态化地监控,为企业管理决策者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使管理者能够及时便捷地在计算机网络中,对企业当前的经济管理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利用计算机技术对企业各项库存物资的采购、使用、存储及资金周转等方面的信息进行及时更新和处理,能够使得企业管理效益大大提高。此外,计算机管理系统打破了传统企业管理模式在时间、空间上受到的限制,远程办公的方式不仅能够使企业管理者随时移动办公,处理企业内部各项事务,在计算机信息环境下,还能够实现便捷高效地利用海量市场数据信息提高企业决策的科学性、全面性。在此基础上,企业经济项目决策更加合理、科学,并且,在现代化技术的帮助下,还能提高企业对市场走向及信息的把握度。同时,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能够对资金运转及物流进行更好地管理,提高企业财务信息、后勤保障工作信息以及物资仓储等信息的共享性及流通性,使得财务管理更加规范化、透明化。

二、计算机技术在现代经济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一)企业管理者的决策理念较为传统和保守

企业管理者针对目标市场进行分析时,其决策并非是按照准确的数据与及时的市场动态所做出的,而往往是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与个人的主观想法进行决策。此外,许多企业管理者在企业的日常运营中,也没有真正地认识到经济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作用,而且即便在使用现代化的经济管理系统时,也无法以准确、具体的数据为主要决策依据,最终造成企业管理者的决策行为存在盲目性。

(二)数据信息搜集的重要作用未能引起重视

部分国内企业计算机信息源较为匮乏,经济管理信息系统常常被简化,对信息输入、处理及输出等各环节重视不足,导致准确、详实的企业管理信息无法在计算机中真实、详细地反映出来,信息的收集、分析与整理也不够完善,导致经济管理信息系统无法正常运转,客观条件的缺失无法为计算机技术的充分应用提供支撑。

(三)计算机技术的优势仍未充分发挥出来

近年来,计算机应用虽然已经较为普及,但当前市场汇总相关与之配套的软件系统较为单一和缺乏,而经济管理系统需要充分、详实的数据分析为依据,使得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存在滞后性。不断更新变化的市场情况及竞争力的不断提升导致企业应对吃力,内部管理跟不上市场发展要求。

三、充分发挥计算机技术在现代经济管理中优势的对策

(一)充分发挥电子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优势

要在企业的日常运营管理中充分发挥出电子计算机技术的重要作用,这就需要企业真正认识到电子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同时还需要及时地对相关技术进行更新与升级,为未来发展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做好准备。此外,企业还需要做好相关的技术人才储备工作,建设好一支专业、敬业的技术队伍,以便更好地促进电子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应用。

(二)切实落实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工作

重视并及时地解决因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以及相关管理制度与工作流程的变化而导致的企业管理问题。同时,应当针对在应用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同时,企业内部原有的工作方法、业务制度与员工习惯等方面滞后的情况,积极地采用有效的方式进行改进。此外,在企业的日常运营工作中,需要保证在经济管理中的计算机技术尽早地实现制度化与规范化。

(三)持续地促进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中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企业要真正地认识到,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中的计算机技术需要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加大在计算机技术方面的资金与人力的投入力度。企业管理者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及时地采购、更新适合企业需要的先进的计算机硬件系统与对应的管理软件,建设好企业内部的信息化网络管理系统,并建设好一支专业、敬业的技术队伍,为现代化的经济管理工作提供保障。

(四)以计算机与信息技术为中心的管理方式企

业管理者需要建设好企业内部的网络化管理信息平台,以电子计算机与信息网络技术为基础,为参加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人员,建立一个可以进行快捷交流与资源共享的平台。企业管理人员可通过使用此平台,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工作质量,最终实现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现代化、规范化与制度化。

四、结语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使其在各行业领域中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信息系统在现代经济管理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优化企业管理决策环节,提高运作效率,并且为各项经济项目的决策和实施提供科学可靠的参考依据。然而,当前计算机技术在现代经济管理的实际应用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因此,相关人员应有针对性地就存在的不足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结合企业经济管理的实际情况,将计算机技术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从而促进企业长足发展。

作者:朱启顺 单位:中国黄金集团长春黄金设计院

第四篇:企业经济管理突出问题与应对方法探析

一、企业经济管理中的突出问题

目前结合企业经济管理的现实情况来看,其中还存在不少突出的问题,主要集中于管理观念、管理模式以及管理方式上,这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不仅仅为企业的经济管理造成了阻碍,同时也影响着企业的整体运营。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缺乏明确的经济管理意识。

经济管理在企业的整体管理工作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但是结合工业的经济管理现状来看,多数企业的管理人员还缺乏明确的管理意识,这种没有主体意识的企业管理不仅仅会为经济管理工作带来阻碍,同时也会使企业内部职责分配不够明确,影响到整体的办公效率。企业若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首先就必须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与效率的最优化,而经济管理就是维持这一优势的重要手段和有力保障。如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日益繁荣,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和机遇,除了将重点放在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还应具备全局观点,统筹兼顾,同时保证企业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队伍建设的全面发展。若没有将这些方面综合兼顾,将会影响企业的全方位发展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而当前企业的管理者往往思想比较陈旧,拘泥于传统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和管理观念,往往在管理过程中忽略了企业各项工作以及各个环节的系统性与协调性,这样一来,企业内部员工之间便会存在着一定的沟通障碍与隔阂,尤其是会出现职责不明确、面对责任推三阻四的现象。在这种管理体制下,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很难落到实处,往往形式主义过于浓厚,管理体系以及管理措施如同摆设一般。经济管理意识的缺乏很容易导致经济管理工作中的误区,如此管理意识下的管理体系不仅仅不利于企业管理效率的提升,也不利于企业员工积极性与责任感的激发。长远来说,管理意识的缺乏极其不利于企业的长久发展,同时也阻碍着企业的优势发挥和竞争力的加强。

(二)缺乏严谨的组织管理结构。

组织管理结构不够严谨也是当前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个明显问题,松散的组织结构为企业的经济管理造成了阻碍。首先,企业管理组织结构过于单一。在目前企业的管理结构中,由于管理人员还是深受传统的管理思想的影响,导致大多数企业仍然采取的是传统运作模式,这种直线化的管理容易造成机构重叠、流程冗杂的问题;其次,缺乏严谨的组织管理结构容易造成管理结构松散、领导人员职责缺失。这样一来,领导人员将无法精准地把握企业的整体经济状况,不仅仅会造成经济决策的难以完成,同时也会使领导人员对于经济管理更加不重视;再次,现代企业之间需要的是相互配合与岗位之间的相互交流。但交流频率的增多容易引起摩擦和矛盾的发生,若企业在组织管理上不多加注意,就会使内部的矛盾更加复杂,从而难以为企业的进步提供充足的动力和战斗力。

二、企业经济管理改进对策与建议

针对上文中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目前企业经济管理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集中于经济管理意识的缺失与组织管理结构的松弛。对于以上问题,我们只有针对实际情况,对症下药,才能使企业经济管理工作提升一个档次。

(一)刷新陈旧的经济管理理念。

先进的管理理念使企业进行经济管理工作更新换代的前提之一。企业的经济管理理念是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向导,对于企业的经管工作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并作为风向标而存在。但是目前企业内部普遍存在着管理理念陈旧的现象,甚至很多管理人员都未予以经济管理工作充分的重视。因此,为了提升企业经济管理能力,很有必要进行企业内部经济管理理念的刷新与重建。而且,不仅仅是针对于管理人员,企业中的员工都应进行经济管理理念的新型教育和熏陶,完全摒弃陈旧的管理思路,使全新的经济管理理念深入人心。例如,当企业进行现代型管理理念的推广以及教育时,要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以及发展的现状,要结合经济发展的新热点以及经济管理的新观点来综合进行,同时,以危机管理意识为新型观念普及中的重点,使全体员工统一建立起科学管理以及全局管理的理念,为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做出准备。由于现代企业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且经济管理工作牵涉范围大,所以在现代企业的运营中,一定要将科学、系统的管理观念作为经济管理工作的向导,提升预估风险以及处理风险的各种能力,从而运用更加科学、先进的管理模式与管理方法,确保企业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越来越复杂的市场环境中获得更大的竞争力、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二)构建新型的经济管理制度。

明确、清晰的管理制度的建立是管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创建一个新型的、可行的管理制度有利于发展目标的实现,是所有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重点,所以新型的经济管理制度在企业的发展中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在进行企业经济管理制度的创新和建立时,要充分考察企业中的实际情形和市场的发展现状,同时保持明晰的思维和把握正确的方向,使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得到相应的改进和创新。首先,现代企业在进行现代经济管理制度的制定时,要结合实际情况,坚持综合分析、统筹兼顾的原则,并充分考虑到企业的发展现状,如生产环节、管理环节以及经营活动的具体现状以及发展要求,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经济管理水平;另外,在进行企业经济管理制度创新和改进的同时,应该使企业员工明确权利及义务,在企业间建立一个奖惩适宜的奖罚制度,使管理水平以及员工素质得到提升。具体的实施方式即对于工作中业绩比较好且表现比较积极的部门或个人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以及精神鼓舞,对工作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以及工作态度不积极的工作人员或管理人员给予相应的处罚和警告,以起到警示和提醒的目的,促使企业内部形成积极、踊跃的工作氛围。在企业内部建立这样的奖励制度,不仅可以推进新型的经济管理制度的创建和实施,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使企业内部的工作氛围更加活跃,提高企业员工的经济管理意识以及参与企业经济管理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有章可循的现代规章制度。在这种全新的管理制度下,企业必定能获得更健康、更快速的发展,大大提升自身的实力以及市场竞争力。

(三)优化落后的经济管理体系。

完善的经济管理体系是企业进行管理、经营的基础。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新的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企业必须进行经济管理体系的优化和改进,并且在实际的优化操作中,应充分考虑到企业的管理现状以及企业的发展需求。目前,企业管理体系中的问题主要集中于机构的重叠以及流程的冗杂,在进行一系列的改进时,我们应结合现状,依据实际需求来提出系统、全面、细节化的优化方法。首先,应针对企业经济管理机构重叠以及流程冗杂的问题,结合实际来进行管理工作职位的裁定和流程简化,使企业内部形成一个合理、简便的经济管理流程,摒弃传统的、直线化的经济管理流程;其次,应采取分层优化的方式,结合长远的发展观点来对企业的优势劣势进行综合的考量和估算,进而以辩证的、客观的手段,使企业内部的经济管理体系得以全面、系统性的优化,其中对于企业经济管理体系各环节的考察和考量一定要具有严格的标准,使考察结果更加精确且具有一定的参考性,为企业经济管理决策的制定提供相应的依据。

三、结束语:

企业经济管理环节对于企业的发展以及自身实力的巩固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价值。针对目前经济管理观念陈旧、管理模式不够先进的管理现状,我们只有结合实际以及企业的发展趋势来进行新型管理机制的制定,刷新陈旧的管理观念、构建新型的管理制度、创建完善的管理体系,才能不断提升企业经济管理水平和整体的管理水准。在实际操作中,只有将先进的管理理念融入到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和各个细节之中,才能纠正企业现有的管理问题,从而以新型的管理观念、创新的管理制度、优化的管理体系来实现企业内部经济管理工作的提升和跨越。惟其如此,才能使企业在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巩固自身实力以面临更多的挑战。

作者:罗战强 单位:宁波中策集团

第五篇: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策略分析

一、创新策略在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中的意义

企业中的经济管理是维护企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创造更大利益价值的重要前提,如今是一个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时代,各企业之间的竞争力在不断的加剧,相对于经济管理水平欠缺的企业来说,想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据着稳固的地位,实现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策略势在必行。社会发展的步伐都在加快,很多企业在内部的管理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无论是在管理理念上,还是在管理的方式、手段上,以及在管理的政策中,都存在着一定的制约性,这些问题的出现,严重影响到了企业的经济效益问题,更直接影响到了企业未来的发展。只有将经济管理体制和内容不断的进行优化,实现管理的创新,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手段,才能不断的完善企业内部管理中出现的漏洞,才能改善企业的现状,并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空间,从而促进企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是时展的必然趋势,符合了新形势下的发展现状,更是经济管理体质改革的重要体现。

二、当今新形势下,在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领导管理的理念过于落后

在我国的各个企业当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企业中领导在管理理念中的欠缺,而时代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企业的管理理念还停步不前,势必会影响到企业的未来发展,很多企业在管理理念上还保持着非常传统的思想,只能看到眼前的利益,并未给企业的未来所考虑,一味的要求企业当前利益的发展,忽略了与员工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使企业内部的管理出现了严重的矛盾激化和混乱,这种情况经久得不到解决和完善,就会形成一定的恶性循环,导致企业的发展逐步走向下坡的趋势。

(二)企业中各项制度的不完善

规章制度一直都是企业管理中一个重要的内容,一个完善和合理的规章制度能够让整个企业的管理达到最大的成效,规章制度的确立是维护企业内部发展和平衡的重要手段。在当今的新形势下,很多企业虽然都确立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但是规章制度的内容往往与当今的形势和企业内部的现状存在着偏差,更有的规章制度内容陈旧缺乏合理性,很多企业即便是确立了各项制度,但是没有相应的执行力,将各项制度当成了摆设,根本起不到约束的作用,这也就失去了规章制度的实际意义。

(三)企业员工管理缺乏创新

在企业内部的管理内容中,员工的责任划分和内容分配的合理性,决定着整个企业经济效益的发展问题。很多企业的管理,在人员责任的划分上存在着不合理性,不能正确的把握任务量与人员分配之间的关系,企业员工的责任和工作内容不平衡,就会导致员工在心理状态上出现问题,影响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在管理模式上缺乏创新的机制,导致领导与员工之间存在着各项的矛盾,这完全影响了企业的未来发展。

(四)企业管理手段中存在的问题

很多企业单位在管理手段和方式上还处在非常传统的状态,通常都是以人员监督的形式进行控制,不但浪费了大量的人力资源和时间,还起不到任何的本质作用,这对于发展范围较广的企业来说,对企业的经济发展来说处于非常不利的位置,企业的管理手段需要进行全面的创新,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控制,加强信息技术的运用和管理,这样才能不断的完善健全的管理体系,提高相关的管理效率,为企业减少不必要的投入。

三、在全新的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策略

(一)改变传统的管理理念,实现管理理念的创新

在这个全新的形势下,相关的企业领导应该意识到管理理念创新的重要性,并加强对企业管理的创新手段,将以人为本的理念作为企业管理的中心思想,时刻考虑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以长远的眼光着眼企业的管理问题,不但要不断的加强企业领导自身的管理水平,还要时刻培养全体员工的综合素质能力。与此同时,相关的企业单位还要不断的维护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关系,可以积极的采纳员工所提出的意见,在发展中积累相关的管理经验,正确的认识自己在管理中出现的不足,实现管理理念上的创新,将管理的理念适应于当前时展的背景,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

在实现企业内部管理之前,企业的领导一定要制定一个完善和合理的规章制度,综合考虑企业工作和发展等各项问题,实现规章制度的人性化管理,并将制度下发到每个阶层和人员当中,不断的完善各项制度的内容,使相关的制度能够满足于当前的时代背景和企业发展的现状,坚持与时俱进的思想,同时更要加强企业的管理,将每项制度落实到实处,加强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实现各人员之间的监督职能,不断的约束每个员工的行为和思想,实现企业单位各项流程的有序进行,制定奖惩制度,针对表现优异的员工进行相关的表扬,促进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提高企业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健康的环境。

(三)企业内部员工的创新管理

员工的管理问题是在企业管理中最重要的问题,也是最难控制的问题,在实现创新管理时,需要相关的企业领导人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和各项综合素质。首先就是企业内部人员的划分问题,企业领导人一定要合理的进行人员划分,确保工作内容的任务量和用人数量的合理性,以免造成人员过多而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同时还要合理的划分相关的任务量,实现工作任务的合理性,维护好领导与员工之间的关系,不断的挖掘出企业内部中的人才,加强对企业员工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增强自己创新意识的同时,也要将创新的思想和理念普及给每个员工当中,实现整个企业的同步发展。

(四)实现管理手段和方式上的创新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已经应用在了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和角落中,企业单位想要实现经济管理的创新,就要加强企业内部的信息技术的建设,将信息技术应用在企业内部的管理中,应用监控设备,设立相关的网络平台,将企业内部的现状实现全部的透明化,运用监控设备还能约束各个职工的行为,不断的培养员工整体素质的提升,网络平台的设立要将企业内部各个阶层进行衔接,通过网络能够实现信息的及时反馈,这样就减少了传统管理手段在时间中的浪费,员工还能通过网络平台与管理层进行及时的沟通,这样在出现问题和意见的时候,能够进行及时的解决和完善。与此之外,还要为每个员工创造更大的提升空间,实现管理和竞争的透明化,让每个员工都能进行平等的竞争,从而激发出员工之间的竞争力,在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益和价值的基础上,更培养了员工的竞争意识,促使了员工整体素质和能力的提升。

四、结束语

由此可见,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是非常残酷的,面对这样的形势,相关的企业单位如果不能正确的意识到创新管理的重要性,那么这个企业就会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失去有力的竞争地位。只有实现管理理念的创新,时刻坚持与时俱进和创新的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并将现代化的科学技术运用在管理和工作当中,不断的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其执行力,这样才能在最根本上改变现状,并完善企业内部的矛盾,才能为员工创造一个健全健康的工作环境,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促进企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作者:徐玉林 单位:张家界市技工学校

第六篇: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分析

一、企业经济管理概述

企业经济管理指的是将计划、组织、协调等一系列经济活动给运用过来,提升企业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全面发展,其主要目标是实现企业资源价值。一般来讲,需要充分结合企业特征和生产经营管理历年来确立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研究我国经济发展历程可以得知,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经历了两个阶段:建国初期,我国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那个阶段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比较传统,国家负责企业盈亏。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树立了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本种模式将企业的经营方针和目标充分纳入考虑范围。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会直接影响到产品的成本、费用以及薪酬福利等;要想提高企业的投资效益,就需要对经济管理模式合理选择,将企业现有资源给充分利用起来,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薪酬福利制度,开展合理的内部生产经营活动。

二、现阶段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研究我国企业发展可以得知,很多企业是由多个部门来兼职完成经济管理,从其他部门调遣组合成经济管理团队,成员都是临时的。部分企业没有对经济管理部门专门设立,企业没有充分重视经济管理工作,这样就导致有诸多缺陷存在于企业管理制度中。企业管理团队没有较强的转各样行,没有合理制定经济管理活动计划,组织协调工作不够科学,无法全面控制经济管理活动,管理效率遭到了降低,企业经济活动的顺利开展也受到了较大程度的影响。

2.经济管理观念比较陈旧

如今很多企业的经济管理理念十分陈旧和落后,依然对生产环节高度重视,没有在其他环节投入足够的精力和时间,这样就影响到了企业的发展,甚至还会有短时间停滞问题出现。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企业在发展中面临的竞争日趋激烈,如果依然将落后的经济管理理念给运用过来,资金链断裂以及产品积压等问题就很容易出现。

3.人力资源管理不够科学

我国各大企业对技术型人才的招揽工作十分重视,而管理人才的招收却遭到了忽略。管理型人才比较缺乏,企业没有对人力资源管理方案科学制定,如今,领导要把关人力资源管理状态,因此,个人情感色彩较为浓厚。很多企业没有详细划分组织管理权限,管理部门不够专业,各个部门的职责权限不够明确等。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优化措施

1.对经济管理观念进行优化

企业经济管理的开展,会直接受到经济管理观念的指导作用。企业需要转变传统落后的管理观念,充分重视经济管理工作。要从规章制度着手,能够充分熟悉经济法律法规,完善企业规章制度。对员工的经济管理理念进行革新,结合企业具体情况,严格依据相关的法律政策,制定科学的经济管理模式。结合市场的变化情况,企业需要适当调整经济管理模式,并且对实施效果和执行力度科学评估,结合出现的问题,与相应的管理人员和员工积极沟通,这样方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制定符合市场需求的经济管理模式。

2.完善经济管理体制

企业要想获得持续健康的生存和发展,就需要对经济管理体制大力完善。企业完善经济管理体制的关键在于实现管理部门的专业化,要对管理职责和权限科学划分,部门的权利需要保证。并且独立设置经济管理部门,将其权威性给充分体现出来,协调企业各个部门和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对经济管理体制进行完善,可以将实际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问题给及时找出来,并且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解决。专业经济管理部门能够监督其他部门的运行情况,以便促使企业的正常运转得到实现。为了保证在企业各项经济活动中能够有效落实各项措施,企业需要对经济管理制度大力完善,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内部控制制度,要对内部审计和督查进行规范,形成常态;企业各个部门的工作要严格依据规章制度来开展,各个部门将企业经济管理的政策方针给体现出来。内部审计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自我检查,能够及时发现和改正存在的问题。

3.对组织结构大力完善

企业有着众多的组织成分,各个职能部门需要合理分工,贯彻职责要求;企业需要明确分工各个部门,将各个部门的职责给确立下去,促使企业的组织结构得到完善。在对经济管理模式优化过程中,要将高效、人性、科学的原则给贯彻下去。企业竞争的核心在于人才,因此,就需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方针,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到生产经营活动中,能够结合现有的经济管理模式,提出针对性的意见。

4.优化人力资源管理

在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完善中,人力资源管理优化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在优化企业人力资源方面,可以从这些方面努力:首先,结合企业发展需求,针对性的培训员工,以便全面提升员工的整体道德水平和业务素质。企业还需要采取多重措施,以便为员工的发展创造条件,在提供发展平台的基础上,加强岗位建设,以便通过实际工作,促使员工才能得到提高。其次,要充分贯彻企业的发展战略,在优化过程中,将各方面的情况给综合纳入考虑范围,在吸引人才的基础上,还需要留住人才。要对员工的集体意识大力培养,同时,对员工的薪酬福利适当提高,以便让员工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员工对企业的责任感也可以得到增强。

四、总结

综上所述,企业管理活动的开展,主要是为了最大限度的扩大利润,那么就需要充分重视经济管理。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充分结合市场发展需求,来改进经济管理模式,扩大企业效益,实现健康持续发展。

作者:张万秀 单位:吉林省洮南市委党校

第七篇:经济管理教学案例教学法应用分析

一、案例教学法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案例选取不规范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师一般都是根据课堂讲授的基础知识选用与之对应的案例,进行分析和解剖,并且在课后进行实践操作。这种方法使学生过度依赖课堂教学知识点,导致学生的思维产生局限性,对学生思维发散性的培养极为不利。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课堂上涉及的理论基础知识过多,单个的教学事例并不能解释所有的知识点,导致教师要引进较多的教学事例来解剖课堂中的基础知识。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在案例解剖方面不能面面俱到,导致学生只能记住自己感兴趣的知识。

2.对学生能动性不够重视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虽然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但还是教师在单方面地叙述知识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在讲台上讲解知识,学生在座位上静听,学生与教师并没有进行互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不高。总体来说,教师还是课堂的中心,这同以往的课堂教学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故而,当今的案例教学中,学生还是被动地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只有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解决学生上课时积极性不高的问题。

二、案例教学法在经济管理教学中应用的有效策略

1.选取合理的教学案例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必须保证让学生听得懂,并且记住所有知识点。这就需要教师在选择事例的时候一定要仔细挑选,选出蕴含基础理论知识,并富有启发性和经典性的事例,然后通过该事例进行教学。例如,在培养基层管理者的日常管理能力时,教师采用了“主管是个多面手”这一个例子。在这个事例里,虽然李东是某个项目的基层主管,但是在大多数时间里他扮演的角色还是基层员工,绝大多数的事情还得亲自动手去做,承担的责任很大。按照责任大小可将工作分为以下几方面:一是每天完成工作之后,他都要留下来与老板交谈当天的工作。二是每天忙着给基层员工分配任务,做到人尽其用。三是一旦同事之间出现矛盾,他就要进行调解。四是大多数事情他都自己动手做,给基层员工做出榜样。这个事例就很详细地介绍了基层管理工作出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很好地将事例与基础理论关联起来。

2.对学生的学习目标加以明确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抓偏了教学的重点,例如,针对“主管是个多面手”这个案例,大部分学生将“李东应不应该事事亲力亲为”作为了教学的重点,但是事实上教师想要引导学生思考的是基层主管应该做哪些事情。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教师在使用案例教学进行教学时,既要选择与经济管理教学有关联的先进的教学事例,又要防止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注意力发生偏移。这就需要老师在讲解的过程中,不时地提醒学生这些事例的重点。

3.加强学生自主学习,增强师生互动

为改变以往的以教师作为教学主体的局面,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过程应该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引导学生利用发散思维思考问题,大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并且积极参与到群体讨论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让学生总结出自己的观点。上述教学策略,即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又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经济管理学在培养基层管理者日常管理能力的教学中,教师课前给学生十分钟的时间思考问题,就是为了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在课堂教学即将结束时,教师做总结性的陈述,二者相互配合,让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够进行密切的课堂互动。

三、小结

经济管理学是一门基础理论知识极为复杂,强调实践运用和操作的学科。教师在进行经济管理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使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一方面,教师要恰当地根据自己以往的教学经验进行教学;另一方面,教师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

作者:谷庆玲 单位:江苏省淮安技师学院

第八篇:电力企业经济管理成本核算价值所在

一、降低电力企业运营成本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相关部门通过多方调查制定了合理的电费标准,为电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能够长远发展提供了健康的环境。电力企业的生产和销售在一定程度上讲是在同一时间、迅速完成的。在电力企业生产过程中提前进行成本核算,能够科学的估算出电力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各项损耗,并且能够细致到生产过程中的各环节。并对各环节切实所需的损耗作出核算,从而对各项投入进行合理安排,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关的对策,将生产中出现的浪费现象逐步减少,最终实现在保证电力企业正常运行的基础上,使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减少不必要的人力物力的投入,减少、控制损耗,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成本核算不仅仅存在于电力企业生产过程之前,应伴随生产过程的始终进行。成本核算对于电力企业运营成本的降低不仅仅体现在控制生产损耗上,还体现在对企业正常运营的各项投入之上,包括对员工的工资待遇以及福利的发放,对企业各阶层人员的相关培训,电力系统的升级和维护等方面。这些都是电力企业运营必不可少的环节,也都需要一定的人力及资金的投入,都是电力企业在进行成本核算时应考虑的部分。将电力企业正常运营的各环节考虑全面,并做好成本核算,才能让企业管理者更好地对生产中各方面的投入在宏观上做出调控,从而真正做到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在一种良性的发展上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利润。

二、减少电力企业经济风险

成本核算首先会在电力企业进行相关生产以及引进先进技术之前根据市场情况等多方面进行考虑,从而对电力企业的发展做出预见,能够有效降低电力企业的经济风险。成本核算是对电力企业的技术、资金、人力、市场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之后,得出的一种较为科学、合理的数据,有较强的说服力和可信度。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电力企业也会为了提升自身利益进行多种宣传以及技术引进和改造。而成本核算能够对其进行多方面的预算,通过数据直观的让企业管理者得出新制定的宣传、生产计划是否符合当前市场的需要,在投入使用时是否能取到预期的效果;也能对新技术的引入作出评估,让管理者面对多种多样的新技术时能够选出最适合本企业和本地区实际情况的技术。从而避免了企业在工作规划和技术引进上做无用功,为企业的发展规避了风险。成本核算还能让电力企业各部门认清自己在企业运行过程中所占位置以及起到的作用,让各部门的管理者和工作人员更切实的认识到自己能够为电力企业的发展多出怎样的贡献,发现自身的不足并作出改进。还能让各部门在具体数据面前认清电力生产过程中需要多方共同配合才能做到利益的最大化,从而提高企业内部各人员各部门的协作能力,减少了企业员工之间的摩擦,为电力企业的生产提供一个更加和谐的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为原因个电力企业的生产带来的经济风险,提升电力企业的经济利润。

三、提升电力企业管理水平

由于成本核算是将电力企业生产各环节进行综合考虑之后作出的数据分析,这就能够使电力企业的管理者及时发现在生产中哪一环节、哪一部门出现了问题,从而采取相关措施予以解决。这就为企业管理者进行管理提供了更加直观的数据,使其在问题还未发生或者引发更大的问题之前进行解决,降低了电力企业生产过程中的风险,并且能够提出更加具有针对性、能够取得实际效果的解决方案,使得各类问题在萌芽期就得到解决。长此以往,对电力企业各项生产活动进行监督,从而进行成本核算,能够更好地提升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同时,企业管理者在进行成本核算的过程中,会越发注意到成本核算给企业发展带来的实际影响,从而加强进行成本核算的意识,让企业管理者认识到对电力生产过程中所需的成本投入进行监控与调配的重要性,让电力企业管理者从思想意识上得到提升,为电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提供条件。而电力企业在进行成本核算过程中,会随着企业管理者做出的调整而改进,使得成本核算更加精准,从而有利于对电力企业的成本核算的逐步进行。成本核算的水平得到提高,才能在核算过程中发现被忽略的更细小的问题,使企业管理者逐步挖掘出企业中存在的各项问题,并作出改进,从而使得电力企业的管理水平逐步得到提升,并能够一直存在可提升的空间,让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精益求精。

四、促进电力企业长远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电力企业经营的自主性得到了不断的增强,而对电力企业进行成本核算,能够为政府的监督提供强大助力,让政府看到更直观的数据,从而更好地做出市场监管。成本核算对于电力企业各部门的开销能够做出直观地呈现,不仅仅使企业管理者看到企业内部各员工的工作状态,还能让政府相关部门将对整个电力企业的监督管理落脚到每个部门、每位员工之上。从而使监督管理工作更加细致到位,减少闲置人员、岗位的出现,并激励着企业管理者对企业内部作出合理调整,提升企业管理的效率,让电力企业更好地为社会发展做贡献。对电力企业进行成本核算,还能让企业管理者对生产过程中所需材料、设备等的购进、替换、维护作出更多的考虑,让企业管理者将各生产设备的循环利用、生产材料的节约使用、生成过程中出现的废弃物的排放与回收利用都作为生产成本的重要一环进行考虑,从而降低生产成本,也促进了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电力企业还是与人民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一部分,进行成本核算能够让企业管理者在进行电力生产过程中更多地考虑到市场对电量的需求,从而根据市场实际需要进行成产,避免资源浪费以及电力供应不足等情况的出现。通过直观的数据对电力生产进行调控,才能更好地为更广大的人民提供生产生活的需要。成本核算在电力企业经济管理中的进行,能够为政府相关部门进行监管提供便利,为人民的生产生活做出贡献,并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得到长远发展,使电力企业真正做到科学的、长远的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成本核算在电力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是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的,能够在各方面降低电力企业运营成本,为电力企业的发展规避经济风险,并逐步提升电力企业各级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在政府、社会、企业的多方努力下促进电力企业长远发展,从而为社会经济的进步提供充足的电力支持。

作者:李晓玲 单位:山东电力建设第一工程公司

第九篇:企业经济管理行为科学理论研究

一、国外行为科学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一)行为科学理论的发展

早期的行为科学理论是由梅奥的霍桑实验创立的人际关系理论发展而来的。实验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研究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等客观因素对产量的影响从而寻找到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效益的有效途径。梅奥相继通过照明实验、继电器装配实验、访谈实验、继电器绕线机组实验发现:组织中的人不仅受到物理性、生理性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到社会性、心理性因素的影响。该实验结果指出,组织不仅是一个经济和技术结构,也是一个社会和心理结构;人不仅是传统组织理论认为的只受物质刺激的“经济人”,而且首先是愿意合群并通过合作取得工作成果的“社会人”;决定组织工作效率的首要因素是群体士气,而不是相对重要的金钱或工作条件。这一发现对于传统的科学管理理论中只重视使用机械手段而忽视人的价值和需求等社会性心理因素对生产效率的影响的观点来说,是一次管理视角的重大转变。同时,梅奥提出的“人是社会人”、“企业中存在着一种非正式组织”、“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的关键在于企业领导者要提高工人的满意度”等观点把人们的认识从“经济人”假设引向了“社会人”假设。在此之后,经过30多年的发展,更多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管理学家等都纷纷开始从事人际关系理论的研究和探索,先后发表了大量的文章和著作,也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创新性的新理论,逐步完善了人际管理理论。1949年在美国芝加哥召开的跨学科讨论会上,讨论研究有关组织中人类行为的理论时第一次提出了“行为科学”的概念。但这一时期的行为科学本身并不是一门完整的学科,而只是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研究人类行为的学科相互结合的一个边缘性学科。直到1953年,美国的福特基金会召开了各大学科专家参加的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正式将该理论定名为“行为科学”,标志着行为科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建立。

(二)行为科学理论评述

(1)行为科学理论对于组织问题的研究引发了管理哲学的深刻变革,组织管理方式由独裁式的、监督式的、控制式的管理方式向参与式的、激励性的、人性化的管理方式转变,奠定了现代管理理论的基础和研究方向。

(2)行为科学理论对于现代企业的组织管理具有很现实的指导作用。行为科学理论提出关心人和尊重人的管理原则,对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激发企业下属参与工作的积极性、改善和协调企业员工之间的关系、提高企业员工对于公司文化的认同度、增强组织成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和组织绩效、缓解组织内部冲突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我国传统管理理论内涵解读

传统情形下的经济思想侧重去管理资源,分成自然资源、现存社会资源。详细而言,传统范畴的这类思想可被分成如下的内涵:

(一)春秋时段的重农思维

重农抑商特有的思路源自春秋,它被归类为古代独有的政策,贯穿政治经济。重农抑商路径下的经济思路被凸显在多重的社会范畴,是明显的表征。例如:儒家法家特有的理念都凸显了差异,但都注重这一思维。孟子荀子创设的这类思维,紧密关系着这一时段的现实形态。儒家拥有权威,它供应了稳固的根基。重农思路凸显了如下的弊病:受到政府压迫,商业很难依循设定好的路径去运转。工业受到打击,手工业也遇有偏多的阻碍。资源及金额并没能被妥善调配,这是因为,重农抑商拟定了明晰的社会层级,商人受到贬低,没能受到重视。商人表现出来的贡献还是偏少的,阻碍经济进展。重农抑商缩减了总体范畴的进展动力,没能改进技术。

(二)构建同构形态

封建社会之中,经济依托的根基被设定成农业。自给自足情形下的经济特性,就是靠天吃饭。社会依托等级来构建,依循从上到下这类的体系。在这种架构内,家族制不可替换,它延展了血缘纽带,不断推进演变。从初始的宗法制变更成君主制,最后形成帝制,都不可脱离家国同构。古代社会延展下来的根本机制即为家国同构,家就是国之本。它把亲情设定成中心,构建大型家庭,拟定明晰的规则。在细化的宗族内,都拟定了固有的某一次序,含有专门规定,创设了最完备的宗族网络。依照次序予以排列,家族内的意志、集权情形下的政治,二者被整合为独有的统治框架。

(三)深层伦理影响

经济思想紧密关联着宏观架构内的文化,关系社会机制。识别这类思想,就要明晰政治层级内的关联要素。某一时段设定的体制不可脱离本源的内在文化,含有伦理影响。传统文化之内,儒家被归类为主导,显出必要价值。儒家侧重本源的教化,经由规劝来让人明晰各类的纲常,明晰家族关系。构建这一形式,利于总体范畴的稳定。早在先秦时段,贫富就显出了偏差。为此,哲人曾经着力去变更这一状态,然而没能成功。例如:儒家墨家觉得:人们应当平等,尤其经济层面。孔子创设了均平的规则,创造小农思维。农民起义失败,但它依循了这一均贫富的本源思维,带有深远启发。(四)支撑商业进展现今市场态势下,商业正被强调。然而,无奸不商这一习惯思路仍残存下来。依照左传记载,孔子觉得不应去扶持这一工商行业,把经商设定成不仁行为。农业偏重保守,商业则暗藏着不可得知的多样风险,必须不停进取。一旦轻视商业,就缺失了应有的创新认知,缺少冒险勇气。创业应被着力强调,应当予以鼓励。现有市场之内,创业群体渐渐凸显出来,成为必要成分。在拟定项目之中,也添加了商业特有的扶持。例如:针对于大学生,应当鼓励创业,缓和严峻态势下的就业重压。剧烈竞争之中,这是必然对策。由此可见,现今时段应能摒除偏旧的重农思维,不可抑制商业。鼓励商业进步,接纳更高层级的新需要。全面竞争情形之下,若忽略了商业,就会带来倒退,很难获取最为适宜的竞争位置。

三、行为科学理论对于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一)个体行为理论应用:

重视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类按其先后次序存在五大类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感情和归属需要、地位或受人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人的需要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是普遍存在的,随着年龄、生活阅历,社会环境、学历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作为企业管理者要切实了解组织成员的真实需要和切身利益,如物质生活状况、精神生活状况、社会交往状况等等。同时,组织领导者要有效协调个人需求和组织目标之间的关系,既要高效率的领导组织成员实现组织的预定目标,又要有效调节组织个人__需求和组织目标之间的动态平衡。企业管理者应当采用“以人为本”、“以职工为中心”、“参与式管理”、“弹性管理”、“目标管理”等管理方式,既要顾全大局又要重视个人需要。

(二)群体或团体行为理论:

重视团体凝聚力群体或团体行为理论认为:在企业管理实践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组织团体成员之间的关系,努力提高团体士气。群体动力来源于组织团体成员的一致认同,因而正确处理好组织团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能够有效协调团体行为、改善组织内部人际关系、保持组织成员良好的工作状态,进而有效提高组织绩效。同时组织凝聚力强的团体,则团体士气就高,组织成员认同感就强。为此,企业领导者就要注意采用民主化的管理方式,努力创造和谐轻松的工作环境,改善组织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培养适合于本企业的组织文化和组织精神,增强组织成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领导行为理论:

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组织领导者是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性因素,领导者的一言一行都将对组织产生一定的影响。领导者应当做到以身作则、身体力行,科学合理运用领导才能。这就要求领导者不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讲求工作方法,不求个人私利;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综合全面考察成员的能力水平、知识结构、专业素质、年龄构成、兴趣特长、性格气质等特征,合理安排工作;开展合理适用的专业培训,提高组织成员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制定合理的经济报酬和工资分配,运用各种激励措施,调动成员工作的积极性;了解成员需求和倾听成员意见,充分尊重成员的自尊心和人格,增进与成员的感情交流。

四、总结

由于行为科学理论被广泛的应用于企业组织管理之中,研究如何激发人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劳动效率、改善并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而这一学科的出现对管理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和深远的影响,它的理论及应用成果得到了普遍的重视。

作者:李晓慧 单位:东北煤田地质局勘察设计研究总院

第十篇: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目标探索

一、新形势下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现状

(一)我国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制度存在问题

我国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和健全,导致事业单位经常不知道该怎么去管理、该从哪里下手管理。经济管理制度存在的漏洞是事业单位不能快速平稳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这些漏洞束缚了事业单位的手脚,使得事业单位没有办法放开手脚进行尝试。这种缺乏处理临时危机的经验,容易导致陷入困境,从而导致贪污腐败情况的发生,不利于事业单位的发展。

(二)我国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方式存在问题

人都有私欲,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也不例外,他们有时候可能会运用国家财产,为自己或者亲戚朋友提供便捷。资产影响着企业的运转,如果发生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利用工作之便,利己之私,会对事业单位的运转产生不良影响,有可能使事业单位停止运转,或者产生更严重的后果。目前社会上发生的贪污腐败案件,多数都和挪用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有关。事业单位挪用固定资产的工作人员并不会意识到固定资产对事业单位的重要影响,他们中的某些人甚至认为企业固定资产的设置就是为了给他们行方便。挪用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行为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事业单位健康持续发展。

二、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重要意义

(一)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实施经济管理可以为事业单位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与此同时,可以使事业单位达到预期的目标。事业单位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服务的主要机构,对社会服务方面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是国家机关和群众沟通的渠道。

(二)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基本意义

事业单位的重要特点就是公益性服务,与其它以盈利为目的企业单位不同,他属于国家政府机关直接管辖。目前事业单位经常出现财务危机,就是没能制定合理的财务管理目标,才会导致平时的工作运营成本高,但是运营收入却低的离谱。因此,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目标就是要让运营成本降下来,运营收入提上来。随着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经济管理的质量必须要有相应的提高,实施科学的经济管理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三、新形势下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目标

(一)新形势下我国事业单位在资金筹备方面的目标

新形势下,事业单位在进行社会公共服务的同时,要尽可能的降低日常运营成本,提高运营收入,从而减少国家的财务负担。一般情况下,质量和成本之间是正比关系,想要质量提高,就要增加投资。所以事业单位不应该只依靠政府的财政支援,而是应该扩大资金的来源渠道。实现资金来源的多元化和效率化,不仅能够减轻政府的经济压力,还能减少事业单位出现风险的几率。但是想要在投资成本一定的前提下提高质量,就需要对经济进行管理,从而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支出。

(二)新形势下我国事业单位在投资管理方面的目标

事业单位投资管理的目标通过对资金的使用进行管理,实现减少资金支出。事业单位的资金支出途径主要有办公楼的修建和采购、相关办公用品的采购、设备的采购和人才,技术方面的投入。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事业单位不得不提高经济管理的质量,

(三)新形势下我国事业单位在成本管理方面的目标

事业单位的成本管理目标是以最少的资金支出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致使事业单位必须对以往的经济管理方式进行改革。目前,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方式已经得到了根本性的革新,采用的经济管理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服务质量。与此同时,事业单位为社会群众服务的方面更广。事业单位要与时俱进,可以采用计算机办公,虽然置办计算机需要资金支出,但是采用计算机办公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节省下来的时间则是无价的,从长远的角度看,这何尝不是成本的减少。

四、新形势下我国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目标的完善途径

(一)制定绩效考核目标提升工作效率

绩效考核永远是提升工作人员工作效率的有效手段。事业单位可以制定科学的、合理的绩效考核目标,工作人员为了得到更多的奖励,就会不断的提升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能者多劳、多劳多得,这样做能够实现薪酬待遇的公开、公正和公平。制定了绩效考核制度,就要将之落实到工作管理中,要定期对员工的工作进行考核,考核时要彻底杜绝钻考核漏洞的行为,只有这样做,才能从根本上提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二)实行有效地内部经济管理措施

我国事业单位的采购制度不够完善和健全,经常发生不按照制定的采购制度进行采购,这就需要对事业单位的采购制度进行不断的完善。一般情况下,采购资金审核人员和物资验收人员不能为同一人,且不能发生越权情况,这样做可以将责任具体到个人身上,可以有效地防止舞弊发生。但是招投标需要向相关部门申报,审核通过之后才能进行。

(三)全面公开经费支出项目

事业单位必须将经费支出公开,经费公开需要具体到每一个支出项目以及支出金额。事业单位的性质特殊,因此要更加重视经济支出,事业单位公车的维修或者报废必须经过严格的程序审批通过以后才能执行,事业单位人员出国、出境办公、学习时,需要对预算经费进行严格的审核,防止公款出游情况的发生。对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进行思想道德方面的培训,培养工作人员资金公有化的意识,避免滥用国家财政经费。

五、结语

行为科学与管理范文8

在只要企业中,质量管理是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很多学者对质量都进行了论述,而对质量管理影响重大的关于质量的定义可以分为两类,它们分别是:服务的特性符合给定的规格要求,而这其中的规格要求通常都是定量的;另外一种是产品和服务满足顾客的期望。而质量管理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通过质量体系中的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来使其实现的所有管理职能的全部活动。即指的是为了实现质量目标,而所进行的具有管理性质的活动。这些活动中包括了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以及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这几项活动。质量管理是生产和可学技术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现代管理学的一项重要体现。同时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下,广大消费者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买到质量可靠、价廉物美的产品,成立了各种消费者组织,最终迫使政府也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政策。而企业为了能够提供各种可靠、安全、经济的产品就必须对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最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目标是指在质量方面所追求的目的。从质量管理学的理论来说,质量目标的理论依据是行为科学和系统理论。质量目标就是以行为科学中的“激励理论”为基础而产生的,但它又借助系统理论向前发展。质量方针指的是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正式的该组织总的质量宗旨和方向。质量方针是企业经营总方针的组成部分,是企业管理者对质量的指导思想和承诺。质量策划的定义是确定质量以及采用质量体系要素的目标和要求的活动。质量控制指的是为达到质量要求所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质量保证的定义是为使物项或服务符合规定的质量要求,并提供足够的置信度所必须进行的一切有计划的、系统的活动。质量改进是为向本组织及其顾客提供增值效益,在整个组织范围内所采取的提高活动和过程的效果与效率的措施。质量改进的目的是为了消除系统性的问题,对现有的质量水平在控制的基础上加以提高,使质量达到一个新水平、新高度。

二、影响质量管理中的关键因素

我国的何桢、赵玉忠两位学者将影响质量管理的因素分为:质量领导、质量体系、质量文化、质量保证、过程控制、质量信息系统、质量理念、质量设计、技术研发、人员管理和员工参与等因素。在这些影响质量管理的因素中质量体系、质量保证、质量理念、过程控制、质量设计、质量信息系统和技术研发可以称为“硬质量因素”,而质量领导、质量文化、职工参与和人员管理则可以称为“软质量因素”。这两位学者通过研究发现顾客满意度和质量领导以及产品质量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同时质量领导、质量文化、职工参与和人员管理对产品的质量有着十分显著的影响。正因为如此,企业管理者应该对质量管理活动给予高度的重视和支持,在企业的范围内加强相关的质量制度的建设,对员工进行必要的质量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让员工积极的参与到企业的质量管理活动中。企业在加强相关质量体系建设的同时,加强对过程的控制,建立其一套高效的质量信息系统。企业在加强自身质量管理建设的同时,还应该积极的引进高质量的质量管理人才,推进先进的质量理念和管理体系,并通过合适的激励手段,促进质量管理工作的不断改进。

三、对产品生产的质量管理

(一)产品生产前的质量管理

在进行产品生产前需要进行严格的产品策划。当企业和用户签订合同之后,企业下属的相关产品设计部门需要根据用户的需求和相关的、设计图样、技术规格书等资料对产品生产过程进行严格的策划,策划的内容包括了人员、设备、材料、环境等。策划后的结果必须形成相应的文件,其中包括了过程质量计划、作业指导书、各种规程等。如果需要还必须具备审批表,如过程确认表、代用器材审批表等。进行样的生产条件准备。人员上必须要求操作人员对本岗位的工作十分熟悉,同时还要求操作人员的专业知识要能够过关,在上岗前必须对相关的操作人员进行测试,测试合格之后才能够上岗,如不合格则进行必要的培训。设备上要求必须配备生产和服务过程中所需的、能满足工艺要求的设备、工具、模具和检测器工具,同时还必须随时应对各种设备出现故障时的各种危急情况。对于生产材料必须要严格的按照要求进行采购,所采购的材料必须要符合定货技术条件或其他采购文件中的采购要求,如在特殊情况下需要对相关的材料采用其他的材料进行代用时,必须履行相关审批手续。生产过程中必须准备好有效、充分、合适的各种文件。而最后的生产环境则必须符合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定,满足相关标准和技术条件的要求,并采取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各项条件准备完成后是进行相关的状态检查。而状态检查一般都是在人员、设备和环境条件等发生重大变化时,或者时设备处于不连续运行并且间隔时间超过一年时。检查时必须对人员、设备、材料、法规、环境都进行检查。检查的过程中还必须邀请用户参加,只有才检查合格之后才能继续产品的生产。

(二)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管理

在进行产品生产的每一道工序之前,生产人员都必须对相关的各种条件进行检查,看这些条件是否符合要求,只有在检查合格之后才能够进行生产,如果出现及检验、试验或未收到必要的报告而需要例外放行时,则必须进行紧急放行审批,并征得用户同意,将审批结果抄送技术质量处。生产的过程中必须对于特殊过程和交付后才显示出问题的过程进行确认。涂改在生产的过程中出现了工艺、设备、人员等发生了较大变化时,或者是连续出现质量问题或者质量事故时都必须对过程进行再次确认。对于各种进行关键过程作业的人员必须保持相对的稳定,避免人员出现较大的改动。同时还必须对关键过程设置控制点,并对关键参数或重要特性进行监视和测量。如果出现了不合格产品,则必须对不合格品进行标识与隔离,同时在不合格品报告中对不合格情况进行描述,由作业科室进行原因分析,最后在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问题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