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优良学风建设问题

地方本科院校优良学风建设问题

摘要:学风是高校立校之本,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文章通过阐述学风的科学内涵,分析了地方本科院校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学习目标缺失,职业规划模糊;学习态度不正,学习主动性差;学习氛围淡薄,班级凝聚力弱。针对存在的问题从加强思想教育,明确学习目标;提升职业归属,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加快科研教育,培养创新意识等方面为地方本科院校建立优良学风提出建议。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学风建设;思想意识;职业意识;科研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加速,从原来的“有学上”向“上好学”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入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给占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地方本科院校带来了机遇和挑战。2018年6月21日,教育部长陈宝生在新时代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学的基础地位、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前沿地位[1]。2002年5月,时任教育部副部长赵沁平同志在全国高等院校学风建设会议上强调:“学风建设是学校的根本。学风不正,学校声誉难以维持”①。地方本科院校主要指高等教育扩招后产生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是由原来的地方专科学校或成人性质的教育学院,以师范类为主,兼有医学、农林、工学等升本而来。“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类是单科性或职业性高等专科升格为本科;第二类是师范类高等专科升格为本科;第三类是前两种合并升格为本科。”[2]与重点院校相比,地方本科院校学生综合素质不高、学习氛围较差、创新意识不强,就业竞争力不突出,并且面临着生源危机和就业质量的双重压力;大学生正处于社会、经济及地方高校环境转型的关键期,面临着经济利益诱导、人际关系难以处理、学业知识难以掌握及就业方向不明确等各方面的问题,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学习风气难以形成。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如何实现地方本科院校的内涵式发展,培养高质量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建设优良学风是加快发展的根本,是实现素质教育和传统教育相互融合的重要途径。

一、学风之义

学风通指学习风气。《礼记•中庸》中提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即“广泛地加以学习,详细地加以求教,谨慎地加以思考,踏实地加以实践。”这是儒家思想中用以增进治学、提升人的行为的具体要求,通过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学习纪律、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等具体地反映出来①。其中学习目标是学风的基础,学习态度是学风的前提,学习纪律是学风的保证,学习兴趣是学风的动力,学习方法是学风的关键,学习效果是检验学风的终极标准。在教育部普通本科学校教学评估体系中把学风作为一级指标考查,下面包含学习风气、学术文化氛围和教师风范三个二级指标,但重点考查学习风气。学风的定义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考虑。广义的学风是师生在长期工作学习中形成的学习风气、治学风气和学术风气,这与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价指标基本一致。狭义上的学风主要指学生在长期的学习中展现出的综合精神风貌,是学生总体学习质量和学习面貌的主要标志,是全体学生群体心理和行为在治学上的综合表现[3]。学风能使学生在无形之中相互影响和感染,从而形成一种自觉向上的精神动力。可见,学风就是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学”,还要愿意学,通过适当的学习方法达到理想的目的,从而培养学习作风问题。

二、地方本科院校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地方本科院校总体上学风较好,但由于市场经济、家庭环境及社会因素的影响,在学风建设中出现了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

(一)学习目标缺失,职业规划模糊

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高中阶段在家长、老师的监督和约束下学习,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相对重点院校录取的学生较差,高考成绩一般不理想,高考志愿大部分是参照社会就业难易和收入高低选择某专业填报。有些学生则是人云亦云,不清楚哪些专业好或是哪些专业适合自己,在他人的推荐下填报专业志愿。导致大学生对所学专业迷茫,对专业就业前景、专业特点及专业课程设置都不了解,虽然入学后学院领导、任课教师或多或少在不同场合进行了专业思想的介绍,但仍有不少学生不能完全认知所学专业,甚至有学生一入校就有转专业的思想,因不能如愿而对本专业有情绪,从而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或根本学不下去。对专业问题、今后要从事的职业较少考虑。另外,地方本科院校有些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专业知识跟不上学科发展前沿,教学上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缺乏学习兴趣[4]。由于对专业不了解、缺少职业规划,就业问题不清晰,学生不能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生不知道为了什么学习,缺失学习目标,没有学习的内在动力。许多学生认为大学学习不像中学存在升学压力,只要能考及格、混个文凭就可以了,毕业后也不一定在该专业就业和深入发展,所以,“60分万岁,多一分浪费”就成了地方本科院校里长期流行的一句“格言”。有的学生受学习无用论思想长期影响,认为所学专业知识与社会脱节,学了对自己用处也不大,浪费时间,学与不学都一样。有些学生虽然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但受到功利思想的影响,把学习当成换取理想工作的手段和途径,毕业后可获得较好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学习上急功近利[5],学习只是为了多拿证书增加就业竞争筹码,所以学习上避实就虚,不能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

(二)学习态度不正,学习主动性差

在学习无用论和功利思想的驱使下,许多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认为及格不成问题,学期结束时任课老师也会带领复习或“划重点”。学习中会与不会、懂与不懂都无所谓;作业或是草草了事或是抄袭他人来应付老师;部分学生考试抱有侥幸心理,无视学校考试管理制度,逢考想弊。由于没有压力感和紧迫感,学习纪律松懈,自我约束力差,迟到、旷课、早退成为常事,请假更是司空见惯,事情无论大小、理由是否合理都以牺牲学习时间为先。笔者在长期的教学观察中发现,每当上课铃打响时,不少学生才陆续走进教室,大包饭、小罐汤都提进了教室,课堂上充满了各式的“香味”,严重影响教师的上课心情和上课纪律。有些学生迫于学校管理制度和任课教师考勤,不得已坐在教室,但人在课堂心在外,对老师的讲课漠不关心,你讲你的我睡我的,或是抱着手机手游、看视频、看电子书。目前不少地方本科院校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陈旧,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造成学生学习主动性差。为了应对专业的快速发展,引进的师资力量良莠不齐,对教师的考核侧重于科研,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佳,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造成了老师讲课和学生听课完全两张皮的现象,老师讲课没有激情,学生听课没有兴趣,更别说教学相长了。学生学习中不能独立思考,举一反三,仅满足于课堂教学及教材内容,几乎很少看到向老师或与其他同学请教、讨论学习内容的。学生课余大部分时间被上网、打游戏和其他娱乐活动所充斥,很少去图书馆、资料室查阅资料,更不用说主动参与任课教师的课题项目,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

(三)学习氛围淡薄,班级凝聚力弱

大学班级是学校的组成细胞,是学风建设的主阵地,班级学习风气好坏直接影响学校学风建设。现在的大学生多属于“90”后,基本是家里的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在入校后也有积极要求进步的想法,想通过班级两委竞选锻炼自己或为其他同学服务,但在竞争中可能没能成功而不服气,从而给班级成员之间的团结带来负面影响。地方本科院校专职辅导员职业能力素养有待提高,通过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就能看出和重点院校的专职辅导员的全方位差距,一些辅导员整天忙于事务性的学生工作,忽略了辅导员最应该抓的班风学风工作,对优良班风引导少,导致没有形成优良班风的核心价值观,班级学习风气不佳,学习氛围不浓。班级干部大部分时候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却不能经常召开一些有利于建立优良学风的主题班会和学习活动,而失去了班级核心的作用。重点院校的学生比、学、赶、超氛围浓厚,而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对所报考院校、报考专业认同感较低,没有升学压力、没有学习目标、没有家长和教师的监督,也就没有了学习的动力和压力,一部分学生有破罐子破摔的思想,认为学习反而成了一件不光彩的事情,别人不学习也能考及格、不学习也能正常毕业,我为什么还在努力,如此辛苦,何不趁着年轻“潇洒走一回”。

三、地方本科院校学风建设的对策

优良学风是地方本科院校的生命线,是立校之本,也是培养学生质量的重要保证。地方本科院校学风受社会经济转型、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出现一些症状,已经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因此,新形势下加强学风建设仍是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的重点工作之一。学风建设是一个包含学校、学生、教师及社会因素的复杂系统,学风建设应该与时俱进,多管齐下,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本文针对地方本科院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一)加强思想教育,明确学习目标

学风是学生思想在学习上的集中体现,是个体或群体行为和精神面貌的综合表现,其根源在于思想教育,因此,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地方本科院校学风建设的先导。当今地方本科院校学风建设存在不良现象,根本症结在于学生没有认识到“为什么学”,即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的原动力,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纪律松懈。这就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学风建设内化为学生的自觉性,学习上具有主动性和积极性。首先,地方本科院校需要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育人的全过程,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树立新时代下自己所承担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把个人理想和国家理想相统一,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使之成为前行的永恒动力,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引导学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另外,还应加强地方本科院校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增强专业归属感和认同感,树立正确的专业学习态度[6],加强自我约束和自我要求。利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熟悉所学专业,邀请在专业领域有威望的专家、学者进行指导讲座,邀请优秀毕业生回母校交流,激发学生专业兴趣,使学生意识到本专业的良好发展前景以及当下自己的薄弱环节,找准努力方向,做到有的放矢,确定奋斗目标,并根据自身发展状况和社会需求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一步一个脚印,改变轻轻松松就能毕业的情况,真正把内涵建设、质量提升体现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果上。

(二)提升职业归属,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7]《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8]学生是创建地方本科院校优良学风的主体,教师则是学风建设的引导者、执行者和推动者。要让教师意识到自己是地方本科院校学风建设的主人翁,培养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要找准角色定位,增加岗位的神圣感。地方本科院校学风建设关系到教育的均衡发展和地方本科院校的生存,这就需要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师不仅授业、解惑,更要传道、育人,在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下功夫,将外在激励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要求,而不是专注于科研忽视教学本末倒置。首先,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树立以学生为本和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核心理念,始终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将地方本科院校的学校制度、专业思想、教学改革等认真落实到学校的学风建设当中。其次,深化教学改革,教师应改变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方式,采用探究式、开放式等多元化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加强师生间的互动,建立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最后,教师特别是专职辅导员要不断加强自己的职业素养,学习党和国家在新时代下的教育方针和政策,成为真正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真正成为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

(三)加快科研教育,培养创新意识

优良学风是开展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前提,科研创新又会促进高校学风建设。地方本科院校学生的创新思维、科研水平、动手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地方本科院校的本科教育不仅是要培养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更重要的是还担负着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综合性人才的任务。大学生科研活动也被认为是一种探索和调查活动,是对学科发展的一种原创性贡献[9]。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科研创新教育可以将抽象的专业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能力,不仅可以拓宽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更能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潜能,而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的高校基本职能。学生可以从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中汲取更多的知识营养,强化专业理论知识,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促进学生认知扩展和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大学生负责或参与科研创新项目是对超书本知识的一种心理挑战,同时也是一种意志磨炼,当科研成果一旦为社会所认可,将极大地调动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学术科研活动不是一个人的项目,往往需要组成科研团队或科研小组,大家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资料收集、论题设计、实验操作、论文撰写等一系列的过程在工作中加强团队协作,以点带面,发动更多同学,提升班级或学校学习氛围,从而促进地方本科院校学风建设。

四、结语

学风是学校传统文化、精神面貌和治学原则的集中体现,能够反映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特色,关乎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校的综合竞争能力。地方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中占较大比重,抓好优良学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优良学风建设是地方本科院校的立校之本,生存之基,发展之道。地方本科院校学风建设中存在着学习目标缺失、学习主动性差、学习氛围较弱等问题,因此,在学风建设中要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把个人理想和国家理想相统一,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成为优良学风建设的领路人,同时要加强大学生的科研创新教育,加快推进地方本科院校教育的现代化,补齐教育区域发展短板,实现地方本科院校内涵式发展。

作者:何爱霞 苏海民 单位:宿州学院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