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学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思考

信息技术教学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思考

摘要:信息技术教学中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将知识传授教学环节前置到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在课堂上能够更多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更多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有效帮助学生达成对知识的理解、内化和运用,完成学习任务,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信息技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是落实国家发展战略与教育规划的重要依托,以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任务。目前,西宁市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丰富,主要渗透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着力培养学生形成信息技术思维能力和品质。课程本身对学生应用信息技术创新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均提出了明确要求。

一、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

经过调研发现,学校对信息技术课程普遍不够重视,教学课时安排不充足,每两次课堂教学的间隔时间长,存在着信息技术课程被其他课程挤占的情况。而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教师多以讲解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和基础操作技术为主,少有时间组织学生进行深度的拓展提升训练。学生在课堂上更多是被动接受教师的安排和灌输,缺少主动思考的时间和个性化学习的空间,自主学习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难以开展个性化学习。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质量不高,不能完全达到教学目标要求,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不明显。基于此,如何将课程教学从课上向课下延伸,调动学生持续发挥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创新完成学习任务,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有效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是当前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亟需解决的问题。结合教研实践,笔者认为,立足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创新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破解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

二、通过翻转课堂解决当前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问题

翻转课堂是近年来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应用较多的新型教学模式,它将传统课堂中的“教”与“学”进行了换位。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完成知识的传授,课后学生通过复习和练习等形式将知识内化。而在翻转课堂教学中,知识传授的环节被前置到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在课堂上能够更多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答疑解惑,深入进行问题研讨和解决,更多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有效帮助学生达成对知识的理解、内化和运用,完成学习任务。实践证明,那些知识点清晰、难度较小、实践性强、以技能性学习为主的课程更适合采用翻转课堂。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具有严谨的逻辑性、很强的技能性和应用性,强调通过实践操作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中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动和分组活动。这一课程特点决定了其特别适合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信息技术教学中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课程教学只局限在课堂上的局面,将其延伸到了课下,教学过程改变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教师将一些原本需要占用课堂时间讲解的概念、演示的操作以任务和微课的形式前置到课前,设置互动与检测环节,通过反馈精准收集学情信息;在课中,依据具体学情,针对难点进行突破与演练、交流与互动、答疑解惑与个性化指导;课后,教师通过网络学习平台分层布置任务,持续关注学情,开展互动与答疑,对课程设计和实施效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课前,学生依托教师搭建的网络学习平台,根据学习任务单的指引,自主安排学习的时间、地点、内容,通过阅读教材、观看微课,自主控制学习进度,掌握课程基础知识,完成学习任务。课中,学生带着疑问与同学、教师交流,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完成思维的碰撞和知识的内化。课后,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和教师布置的分层任务,或反复练习巩固或深入拓展训练,满足了各层次学生个性化学习和持续学习的需求。学生在翻转课堂中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并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这样的学习方式突出了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主学习,学生的角色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真正转变成学习活动的主动实践者和探究活动的主动研究者,教师则成为了学生学习过程的设计者、引导者和支持者。作为信息技术学科教研员和一线教师,需要更多地学习和掌握翻转课堂理论知识,加强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反思。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改变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有效增强教学效果,真正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

作者:孙长宏 单位:西宁市教育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