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

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

摘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是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文章从开放平台、营造浓郁氛围,精选案例、激发感悟体验,探究主题、加强学科整合三方面,对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进行探讨。

关键词:信息意识;信息技术;核心素养;能力培养

信息意识是指人对信息敏锐的感受力、判断力和洞察力,即人的信息敏感程度,是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的各种现象、行为、理论观点等从信息的角度理解、感受与评价。通俗点讲,就是面对不懂的东西,能积极主动地去寻找答案,并知道到哪里,用什么方法去寻求答案,这就是信息意识。下面,从三个方面探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

一、开放平台,营造浓郁氛围

信息技术对于高中生而言,是一门具有开放性特点的学科,其所学习的东西不仅仅限于书本和教师的言传身教。所以,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就是在培养他们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相较其他学科教师,信息技术教师有着极大的优势,在信息教学中能够利用教学设备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例如,在教学“认识网络”这一课时,笔者就充分利用了网络教室这个资源。笔者先提出一个问题如“我们这座城市出过哪些名人”,让学生充分思考后,再让他们借助平台或数据库查阅等方式获取答案。学生刚开始不知道答案,但经过上网搜索后,便能获得比较全面的信息。笔者认为,学生在网络教室中学到的知识远比传统教学中学到的知识多。因此,笔者在网络教室授课中,会让学生采用网络教室已有设备传送文件,并利用设备进行答题和交作业。这样,能让学生认识到互联网的方便快捷,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此外,笔者还利用邮件、QQ等与学生之间进行课下交流,让学生将平常遇到的问题反馈给笔者,以减少生疏感,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这样,既有利于笔者开展教学工作,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进而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二、精选案例,激发感悟体验

信息意识的培养主要就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以及对所获取信息的敏感度和分析信息的能力。相比国外学生而言,我国学生在此方面还有些欠缺。因此,笔者会精选一些案例,让学生自主感悟体验,发现信息的重要性,从而潜移默化地提升他们的信息意识。例如,在教学“信息及其特征”这一课时,笔者就精选一些案例来激发学生的认知体验。笔者在课堂上展示了一组王进喜的照片让学生自主研讨,并分析图片中透露了哪些信息。学生通过人物的衣领很脏,分析出当时的条件非常艰苦;学生通过图片中的文字,知道了货物是靠人力搬运,分析出图片中的地点离火车站不远;学生通过图片的背景以及图片中的人物打扮,分析出基地的位置应该在东北某地区。而对于信息的来源,学生认为这件事情的发生应该对国家和人民有重大的意义。教师通过讲授和引用经典案例,锻炼了学生分析信息的能力,激发了学生了解和观察生活实际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对信息的敏感度。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又能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三、探究主题,加强学科整合

通过教科书、参考文献等资料,学生往往只学到了表面的知识,并没有融会贯通,真正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点。因此,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利用主题探究,让每一名学生动手操作,这对他们检验所学的知识以及整合学科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在教学“信息获取”这一课时,笔者便设计了“做一份关于我的家乡的PPT演示文稿”的主题活动,让学生收集多方面的信息,之后分析处理并总结成一份材料。学生们热情高涨,通过多途径下载文献等方式,从网上收集了各种信息,并通过分析信息判断出哪些信息可以在演示文稿中使用,最后终于做出了PPT演示文稿。这样的信息收集,不仅让学生对自己的家乡有了一个全面的理解,并且在准备演示文稿的过程中,穿插一些表格等数据,也有效巩固了学生的信息加工处理能力。在这一课中,学生通过自主查阅、寻找所需信息,懂得了利用搜索引擎查找关键词来获取信息等重点内容。而这些实践操作,对于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总之,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提高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对于他们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这门学科是不可或缺的,并且对于他们未来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通过开放平台、精选案例、探究主题等途径,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计算机知识,从而使他们成为社会需要的计算机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斌.影响信息意识形成的因素及信息意识的培育[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3(05).

[2]陈伟平,金炳尧.高中程序设计教学中培养学生反思性学习能力[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02).

[3]李丰叶.自信兴趣能力———信息技术教学不能忽视的三个方面[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1(06).

[4]唐立平.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信息核心素养的策略[J].信息与电脑,2018(20).

[5]何远志.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J].现代教育科学,2012(02).

作者:仲怀坤 单位:江苏省宝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