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辅导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团体辅导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基金项目】

本文为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2016年资助专项课题“独立学院贫困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研究与实践--以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为例”成果。

【摘要】

经济重压下,部分独立学院贫困生身上容易出现自卑、人际关系敏感、对未来迷茫等心理问题,通过团体辅导,创设安全、包容、温馨的团队氛围,实施心理行为训练,可以帮助他们正视贫困现实、正确认识自我,明确未来规划及提高人际交往技能。

【关键词】

团体辅导;贫困生;应用

国家扶贫办2016年10月17日的《中国精准扶贫发展报告》显示,中国高校贫困学子数量高达300万,已占据目前在校大学生的1/4左右。贫困程度对贫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影响较大,主要表现在躯体化症状、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症状和精神病性症状这六个方面,其中以人际关系敏感最为显著。而众所周知,独立学院学费昂贵,家庭富裕学生相对更多,贫困生体验到的落差感更大,也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团体辅导是通过团体来指导个人,即通过团体活动协助参加者发展个人潜能,学习解决问题及克服情绪、行为上的困难的助人过程。因其具有感染力强、影响广泛、省时省力、辅导效果容易巩固等特点,正逐渐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得到广泛应用,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种新的发展趋势[1]。不少研究者将团体辅导技术应用于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取得了良好效果[2][3]。借鉴以往研究,本研究将团体辅导技术应用于独立学院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上,探索独立学院贫困生心理扶助工作的新途径。

一、独立学院贫困生容易出现的问题

(一)自卑感

一方面,作为新生事物,独立学院的社会认可度本来就不高,甚至有“三本不是大学”的言论,这让独立学院大学生承受很大心理压力,容易因学校产生自卑感,而独立学院贫困生的这种感觉更为严重;另一方面,独立学院贫困生可能在接到入学通知书那一刻起,就开始陷入对生活和前途的担忧,需要考虑如何通过节约、兼职、争取奖助学金以维持在校的基本开支。当看到周围同学衣食无忧,可以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做任何决定都不需要考虑经济因素时,难免心生羡慕却又无能为力。此外,独立学员贫困生多来自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教育环境本来就差,加上家庭经济困难,课外学习、锻炼的机会少,综合素质就会明显比家庭经济优渥,享受良好成长及教育条件的同学差。身边同学见多识广、多才多艺,人际交往能力强,相形见绌之下,独立学院贫困生难免容易产生强烈自卑感。

(二)人际交往不良

作为青年大学生,独立学院贫困生有着强烈的交往需求,渴望与他人平等交往,融入群体,拥有友情。但是,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又往往表现出自我封闭、不合群等特点。一方面,由于现在的大学生交往不只是精神上的交往,还会涉及到金钱上的开支,如出游、聚餐、互赠礼物等费用,这对贫困生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因此,有时他们会迫于经济压力不参加集体活动;另一方面,由于早期生活环境的闭塞及教育条件的限制,他们在人际交往方面的锻炼也相对较少,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羞怯、交往技能缺乏等问题。害怕在公共场合发言,也有在众人面前暴露自己缺点、怕被别人看不起等顾虑。此外,处在成年早期,自我意识发展已基本成熟阶段的他们,又有着强烈的自尊需求。在自卑和过强的自尊心的同时作用下,他们心理上会表现出脆弱、敏感的特点,容易对别人的话进行过分解读,进而导致自己情绪和情感上的强烈波动,外在表现就是逃避,甚至出现一些过激行为。这样就会给身边同学留下“性格古怪”的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人对自己的接纳,最终造成人际关系不良等问题。

(三)对未来迷茫

由于经济原因,大多数独立学院贫困生在自己人生规划问题上感到迷茫与焦虑,不知该何去何从。第一,由于强烈的自卑感,他们对自己的学业、就业和个人发展本身就缺乏信心,缺乏挑战自我的勇气,因此在考虑择业就业问题上患得患失。第二,经济重压下,在学校,很多贫困生需要去做兼职赚取生活费,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成绩。在其它同学纷纷考虑考研、出国时,他们往往只能考虑以后直接就业,而且是努力找稳妥的工作,以保证他们一毕业就能养家糊口,偿还债务等。面对现实的无奈,部分成绩优秀,有继续深造愿望的贫困生心有不甘,但又无能为力。第三,他们的父辈大多都是知识文化水平比较低的农民、工人、小商贩等底层劳动者,不能给他们在职业规划问题上提供有效的指导,有的甚至会起到消极作用,如强烈要求孩子放弃自己的兴趣选择他们认为能“挣大钱”的专业或工作。多重因素作用下,很多独立学院贫困生对于自己的未来倍感迷茫。

二、独立学院贫困生团体辅导实践

(一)活动目标

通过营造一个安全、包容、温馨的氛围,帮助独立学院贫困生释放心理压力,正视贫困现实,做到物质贫困但精神不贫困。引导他们主动融入集体,提高人际交往技能,同时积极探索自我、客观评价及悦纳自我,发现自身优点,提高自信心与战胜困难的勇气,对未来充满希望。

(二)活动组织形式

本次团体辅导活动领导者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师,另有一名具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辅导员作为助手。成员为在全校范围内招募的24名在贫困生数据库中且身体健康,无明显心理障碍并愿意参与团体辅导活动学生。活动包括六个单元,分六周进行。每周六下午一次,每次150分钟。围绕人际交往技能提高、自我探索、职业规划等内容展开,每个单元突出一个主题,以团体游戏、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行为训练等为主要形式,注重活动后的分享环节,辅以家庭作业,指导成员将活动中所学、所感、所悟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三)具体活动流程

(四)活动效果分析

1.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培养了挑战自我、战胜自我的勇气和信心

因为家庭贫困,很多贫困生会存在一定程度的自卑,甚至会全盘否定自己,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但是,通过“20个我是谁”、“天生我才”等活动,他们对自己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旧的自我概念逐渐被打破,加上团体成员间相互鼓励和领导者的肯定,他们发现了自己的长处和优势,意识到自己也是独特的个体,有着自己的“闪光点”,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活出精彩人生。“高台演讲”环节,更是让同学们发现了自己不可思议的变化:居然可以站在高台上即兴演讲3分钟,并且没有太多紧张感,这对平时缺乏锻炼,且一直不敢在公众场合表现的他们来说,是一个难得的突破。可见团队营造的良好氛围可以让个体在短时间内发掘自己的潜能,战胜内心的胆怯与不安,完成平时难以完成的任务,这样的成功体验也会对他们今后的生活带来积极正面的影响。

2.深刻感受集体的温暖,提升人际交往的愿望与技巧

团体营造了一个相对安全、包容、温暖的人际氛围,让成员可以在活动中真实、坦率地开放自己,分享自己在学习、生活、个人发展问题上的种种体验和困惑。有的学生曾经因为害怕在众人面前暴露自己的弱势和缺点而不敢参加集体活动,但是,在分享过程中,大家发现原来别人身上也会存在类似的问题,自己并不是异类。在一次次的分享与交流之后,他们逐渐放下沉重的心理负担,开放和悦纳自己,真诚的接纳他人,感受集体带来的温暖与力量。“信任之旅”、“突围闯关”等合作项目的开展,使得大家的友谊在身体的接触及智力的碰撞中得以升华。同时,成员们也在活动过程中思考如何更好的与人交往,认识到只有真诚地开放自己,主动伸出手,才能握到别人的手。认识到友谊本身就是一个“求同存异”的过程,即使自己在家庭背景上与部分同学有着较大的差异,但这并不会影响彼此成为朋友。

3.开阔了视野、学习了新的经验、对未来更加乐观

生活上的窘境,心理断乳期不可避免的种种矛盾冲突,导致贫困生很容易以消极、片面的眼光看待生活。在交流过程中,大家坦诚相待,互相鼓励、互相启发,开阔了视野,学习了新的处理问题的经验与方法,学会用更加全面、积极、客观的态度去看待生活,意识到家庭无法选择,但态度可以改变。“我的五样”让成员们意识到原来自己生活中还是有很多宝贵的东西值得自己去珍惜,有关心自己的父母、师长、朋友,甚至是社会上的陌生人,这些真挚的感情都值得自己去感恩,也应该成为自己成长、前进的动力。“我的生命线”给成员们提供了梳理自己过往人生,规划、畅想未来生活的机会,也让大家意识到,再也不应该让贫困成为自己享受美好生活与勇敢前进的阻碍。人生道路漫长,而困难只是阶段性的,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要自己充满信心,脚踏实地,努力拼搏,一样可以拥有精彩的未来。

三、关于在独立学院开展贫困生心理辅导的思考

实践证明,团体辅导是独立学院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但是,一次团体辅导若要取得良好效果,必须从活动设计、成员招募、过程实施等方面进行认真斟酌。首先,活动设计上,注重用积极关注的态度对待贫困生,去“问题化”与“特殊性”,不要刻意强调“贫困生”的个人背景,主动发现学生的潜能和积极资源,并帮助其培养自信心,发现自身优点,并形成积极的认知方式[1]。其次,成员招募上,要保证成员是自愿参加,有强烈改变自己、提升自己的愿望,有合作精神,能遵守团体规则。第三,过程实施中,要注意良好团队氛围的营造。放松而专注、自由与安全的氛围是一个有效运作的团体所必须的[4],领导者要注意对所有成员做到真诚、热情、无条件积极关注,让每一个成员都能感受到团队的包容、接纳。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成员才能积极而全身心的投入其中,消除心理防御,进行深层次的情感交流、经验分享与自我探索。最后,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应该对成员进行跟踪服务,持续地为他们提供指导与支持,保证他们在团体辅导活动中学习的经验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总之,相比对贫困生的经济资助,心理扶助与支持的作用更长远、彻底。独立学院应积极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心理扶助合力,不断探索有效帮扶与教育途径,为贫困生的成长成才与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

作者:韦玉敏 陈维维 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5-9.

[2]何瑾,樊富珉.团体辅导提高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效果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3:397-399.

[3]林媛,钟向阳,李丹.如何提高贫困生自信心的团体辅导方案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6:45-47.

[4]蓝琼丽,赵世英,唐峥华,黄苏丽,吴俊端.高校贫困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方案的设计与实施.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