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就业论文范例

护士就业论文

护士就业论文范文1

[关键词]儿科护理;教学方法;教学质量

儿科护理学是研究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儿童保健、疾病防治和护理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一门专科护理学[1],是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重点科目之一。如何在有限的课时里将琐碎的教学内容让原有知识基础薄弱和学习能力较差的中职生掌握儿科护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切实掌握一技之长,服务于社会,成为有用之才非常重要。笔者认为可通过以下几点提高教学质量。

1注重教师业务学习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儿科护理是一门发展迅速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随着社会的发展,儿科流行病种及新技术在不断发生着改变[2],儿科疾病治疗方案、护理措施亦不断修订。中职学校的儿科护理教师大多临床经验不足。很多教师仅在临床工作过几年,甚至只在实习过程中与儿科临床有过接触,从事教学工作后就没有再进入临床学习过。他们对于一些疾病知识的讲解只能照本宣科,难于与临床接轨。为避教学内容和临床脱节,学校应鼓励儿科护理教师不断学习,多阅读最新的儿科相关论文,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业务培训并定期深入到临床进修,学习新的临床知识,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材的不足,不断补充临床所需的儿科护理知识。

2多学科交流集体备课

儿科护理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除了生长发育、小儿营养与喂养、新生儿及患病新生儿的护理3个章节是其他护理学科所不涉及的内容外,还具有与其他学科相同的疾病,如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和肾病综合症均在内科护理里面讲授过。我们可以通过集体备课,对具有相关性的各门课程进行融合,减少重复,提高效率[3],而儿科护理所涉及到的这些相同疾病,教师通过布置学习目的、要求与思考题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已学过的相关疾病分析成人与小儿的异同点,最后由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公布答案,必要时进行辅导答疑解惑。另外,在儿科护理的讲解里面也会涉及到护理学基础、解剖学、生理学和病理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笔者认为,教师在备课时可以与相关学科的教师进行交流,可以集思广益,使重难点的讲解更为清晰和透彻。

3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3.1在理论教学中运用病例导入

在亚洲,病例导入式教学最早开展于中国台北医科大学,现已被医学各学科广泛采用[4]。教师可以结合课本案例或自身在临床实践中见过的案例,在讲解相关疾病时将病例导入,不仅能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和活跃的思维,而且还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有助于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传统的课堂讲授相比,临床病例导入式教学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提升教学水平;更为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搭建平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团体协作能力,为他们今后的临床护理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3.2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直观教学法

现代的直观教学法是指应用模型、语言的形象描述、实物演示、图文、卡片、现场直观、多媒体、视频等直观手段组织教学。其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参观、操作、主动参与活动而成为教学的主体,从直观现象中分析归纳出事物的本质,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5]。在儿科护理的讲解中,笔者认为,可以用以下几点直观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首先,教师可以运用语言直观教学。用幽默的语言和夸张的肢体语言可起到激趣、燃情的作用。同时,形象化的语言、生动有趣的描述可阐明抽象的知识内容。其次,教学应学会运用多媒体直观教学:利用多媒体以文字、图形、动画、音频和视频交互的形式尽量直观形象地模拟真实场景,使教学氛围更生动活泼;还可以利用多媒体中的实物展示台讲解模型的细节和操作的细节,如小儿头皮静脉输液等。再者,教师还可运用模型直观教学法。人体护理离不开解剖、病理学基础。儿科护理也一样。模型直观教学法是利用模型、解剖标本等直观地从多层面多角度展现儿童各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使学生在视听叩触的过程中明白儿童的各种疾病、病理生理的变化与护理的关系,使思维和想象更加丰富,所学内容更加充实生动。

3.3在教学过程中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相结合

护理专业学生毕业后,需要参加并通过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取得相应的执业资格证书后,才能从事护理工作。研究表明,在近2年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有关儿科护理学的内容,在专业务实中占13%,在实践能力中占16%[6]。应届中专生能否顺利通过考试直接影响其能否顺利就业,能客观反映出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水平。而儿科护理在执业资格考试中占有较大比例。故儿科护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相结合:关注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最新的动态,了解其人机对话的改革特点,积极参加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教师培训,在课堂中穿插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相关内容等。从而将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中儿科护理学的重难点讲解透彻并加以往年真题练习,教会学生分析题目的能力,同时又可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重视,更好地将教学内容掌握。综上所述,为了让中职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卓有成效地掌握儿科护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达到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并顺利通过国家执业护士资格考试,中职学校在儿科护理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儿科护理学的教学质量,就必须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时刻紧跟医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步伐,抓住儿科护理学的特点,合理灵活地应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崔焱.儿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2]尚晓娜,吕美娜,贡树基,等.《儿科护理学》教学实践与思考[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0,8(4):289-290.

[3]李金萍,胡国强,程甦,等.对提高《儿科护理学》教学质量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3,(13);215-216.

[4]郑华,冯艳,顾忠强,等.直观教学法在中职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22):67-68.

护士就业论文范文2

一、在职护士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1、继续教育课程设置实用性不强

目前,我国护理继续教育没有独立的课程体系和教材,大多是采用全日制护理高等教育的教材和课程体系。或是在此基础上对课程数量进行增减调整。多数医院将提高学历作为继续教育的重点,中专补大专、大专补本科,出现教材内容重复较多,并且医学基础知识偏多,没有突出护理专业特色,护理专业所需的人文科学和健康教育等知识对不足。继续教育内容陈旧、缺乏创新和针对性。

2、继续教育形式单一

一些医院或高校的继续教育形式较为单一,对于各级护理人员不分知识层次,职称区别,采用单一的、刻板的讲授形式,很难满足不同岗位护士实际工作中的知识需要,缺乏吸引力。

二、对策

1、认清形式,转变认识。

伴随医学模式的改变,人们对健康日益关注,对护理人员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如何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是每个医院管理者所要面对的问题。医院管理层应转变认识,改善护士在晋升、深造等方面的不合理待遇,加大对继续教育的宣传力度,护理部应充分发挥“大脑”的作用,根据护理人员知识层次、学历、职称的不同,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不断拓宽护士的知识面,从而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

2、提高在职护士对继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如何调动护理人员继续教育的内在动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应增强护士继续教育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真正更新观念,强化认识,树立“只有终身学习,才能终身就业的观念”。时间限制是护士参与继续教育学习的首要障碍。由于护士工作的特点,在职护士继续教育中存在突出的工学矛盾,因而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基层管理者尽量为护士参加继续教育提供机会,弹性排班,鼓励护士参加继续教育,加强护士的学习意识,树立信心,调动学习积极性,从而提升护士整体素质。

3、采取灵活多样的继续教育新式,满足不同层次护士的需要。

区别对待不同知识层次、不同学历水平的护士,以满足护士的继续教育需求。针对不同层次护士的需求,将学历教育、新知识新技能学习、科研水平、护理管理等内容结合起来,以满足不同护士参加教育的各类需求,从而进一步促进护士继续教育的开展。综上所述,随着健康观念的深入,在职护士是医院提升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提升整体素质,满足医疗事业发展的需求。

作者:郁娟 单位: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农业与医疗卫生学院

(二)

一、会计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到位

从主流上看财会调查单位负责人和财会人员对待财会继续教育的意识、态度是好的,但还有一些人员是存在问题的:一是一些财会调查单位负责会认为继续教育投入是一种消费性投资,同时会有经济上的支出,造成了个人和单位的消费支出压力;二是对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意识浅薄,对教育理论学习或者敷衍了事,或者不参加;三是对教育理论学习不求甚解,理解能力薄弱,在实际工作中就是不善于研究思考问题、不善于总结积累经验、吸取教训。

2.教学模式单一性、传统性、教学手段的落后性

会计继续教育时间安排是2-3天约20课时的集中面授的的教学模式,将财会人员集中在某一培训地点,采取课堂教学模式,教师授课模式,极少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学员只能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不利于发挥财会人员学习的自主性与创造性。而且,财会人员往往身兼多职,连续请假要影响本职工作,时间很难安排。在实践中碰到许多因临时有事而缺课的情况,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和学习质量。

二、搞好财会继续教育工作的建议

1、尽快完善财会人员管理制度,出台财会人员继续教育管理办法,明确对拒绝、不参加继续教育的人员进行相应的处罚,对屡次不参加财会继续教育的应吊销其从业资格。

2、加强宣传力度。通过发文、网上平台、财会巡查等途径,多渠道地宣传会计继续教育制度,提高全社会的财会意识,增强政府和各单位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使广大财会人员和其他有关人员都积极支持、关心财会继续教育。

3、加强基础建设,逐步完善财会人员数据库。应从摸清家底入手,逐步建立完善持证人员数据库,逐级建立培训人员一览表,逐步完成按部门、按乡镇进行分类梳理,为财会人员网上管理平台打好基础。

4、合理规划教学内容、拓宽财会教育培训的知识面。一是由相关专家、学者组成财会教育专家组,根据目前社会经济发展和财会工作的需要,建立符合时展的财会教育体系,适时调整教育内容,制定财会人员的继续教育规划,编写教育培训教材。培训教材不仅要加强财会新理论、新知识的学习,同时还要加强对会计、税收、金融,乃至公关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整合;二是根据财会人员所处行业、专业技术职称、文化程度,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工作水平等方面的层次和差异性,将受教育的财会人员分为不同层次或不同群体,以统一的教育培训规划和知识体系为基础,分层次安排教学内容,以满足各层次、各群体财会人员更新知识、提高技能的需求。

5、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财会教育现代化。在知识经济社会,财会人员需要学习的新知识和掌握的新技能很多,对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的要求更加强烈,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刻不容缓。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不断拓展财会继续教育的开放性、灵活性、互动性、自主性和适应性,为广人财会人员提供快捷、便利和高效的学习环境与条件。财会教育培训方式应不仅只停留在面授、自学等形式,还可通过网络教育,采用网络继续教育模式,财会从业人员不用再专门请假参加学习,只要抽时间学习规定内容,通过随机考试就可以达到要求,这样既可以减轻单位和财会员负担,又能方便财会人员能及时更新知识,互相沟通,形成财会人员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

作者:崔艳平 单位:河北省承德市双滦区西地乡人民政府

(三)

一、国内外实验动物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现状

1、国外

欧洲开展相关职业人群专业继续教育的组织主要有欧洲实验动物科学联合会(FELASA)和实验动物医学欧洲学院(ECLAM)在欧洲范围内建立了一套统一的认证体系来培训高素质的实验动物从业人员并了指导规范。首期ECLAM实验动物医师培训项目在6个欧洲国家举行,并在2005年举办了第一次ECLAM考试,培训了80名实验动物医学专家。美国社会团体在开展实验动物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如美国实验动物学会可提供无学位培训,为实验动物技术员和技师开课,并核发技术证书,从业人员也应定期参与与其职责相应的继续教育活动。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美国实验动物学会和其他有关专业组织的地方性和全国性会议。同时,不定期开办实验动物新技术学习班。美国许多高校提供实验动物使用和管理方面的培训,并作为职工继续教育培训内容或常规课程。内容涉及动物实验设计方法、动物福利问题,以及动物实验过程中涉及的伦理学问题。日本实验动物技术者协会在1966年设立,每年举办讲演会、研究会、实技讲习会,参观设施等活动。同时,每年针对实验动物技术员必须掌握的专门技术召开学术年会,开展学术交流,及举办一些技术培训班和技术研讨会。

2、国内外差距

国外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除国家学会外,还有专门的学术组织开展。例如,美国实验动物医学会、欧洲实验动物医学会、美国实验动物从业者协会、日本实验动物协会等联合推动实验动物医学教育和资源共享。我国大陆的相关专业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多由国家学会和各省市学会负责,一些实力较强的实验动物中心也参与该领域的培训工作。但培训工作仍未系统化,层次较低,缺乏计划性。

二、建议采取的措施

1、建立实验动物从业人员继续教育体系

针对不同层次的管理和业务人员,如实验动物机构专业管理、专职饲养员(常用动物和特种动物:裸鼠和各种疾病模型动物饲养员),以及从事科研教学使用实验动物人员,建立完善的再教育体系,由国家学会和各省市学会或者社会团体进行严格的系统管理及信息管理,定期进行继续教育及考核。目前,我国主要依赖国家学会和各省市学会负责进行继续教育,但其局限性早已显露——范围窄、力度小、实施性差。因此,应该加强社会团体的建立,增加实验动物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的实践。

2、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继续教育内容

(1)专业管理人员管理人员从事的主要是实验动物生产或动物实验和人员调配的管理工作,从宏观调控整个系统,对实验动物相关法规、标准、动物福利、动物实验伦理和实验动物有系统的认识。应该采取定期考察和专业培训,时刻站在新的高度、新的起点,对原有的管理模式、自身的业务素质等加以剖析,找出薄弱环节,从而瞄准新目标、提炼新思维、推出新举措,使管理工作上升到更高的层面,提供更好的公共科研平台,更好更快地为科研工作服务。

(2)动物实验科技人员动物实验科技人员是实验动物从业人员的重点,前期专业培训不仅应让科技人员掌握动物实验基本技术与方法、无菌动物与微生态学、人类疾病动物模型、动物实验质量控制、实验动物遗传工程等知识,更要掌握实验动物的选择、实验手段、实验方法、动物模型、手术技巧,以及研究实验过程中实验动物的反应、表现及其发生机制、发展规律。还要加强外科学培训,学习外科手术基本知识、基本操作技术、无菌观念及正确使用手术器材,从而加强动物手术造模的可靠性和成功率。

(3)饲养生产工作服务人员服务人员是指为动物实验提供基础服务的操作人员,包括实验动物日常喂食、换水、换垫料,各物品的消毒及实验环境的清洁维持。做好服务人员培训工作,首先要使其熟练掌握实验中心各个系统及仪器的操作,如屏障系统、高压灭菌锅、饮水系统;其次,要求其对常用实验动物的特点有详细全面的了解;最后,彻底了解所做课题的目的和要求,务必使他们清楚地意识到各自的工作岗位在研究中的作用。应该定时定点学习专业理论,熟悉并掌握实验动物环境与设施的质量控制标准、实验动物质量标准;掌握实验动物的生产和实验管理、卫生防疫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常用实验动物的营养标准等,让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实验室程序细节中细微程度不同导致实验结果的各异,故训练有素、科学经验丰富的技术服务人员,是保证实验质量的基础。

三、加强生物安全知识继续教育

根据国家颁布的WS233—2002《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和GB19489—2004《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两个标准,动物实验从业人员应该严格执行。特别是,随着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和高致病性禽流感疾病的发生,实验动物从业人员应该参加生物安全实验培训,不仅需要满足法规的要求,而且要控制危害和减少风险。实验中心应定期模拟演习,加强生物安全知识教育和培训、职业健康专业化服务、应急措施、如何安全地从事动物实验工作,预防人畜共患疾病。

四、加强动物福利继续教育

现代伦理学认为,实验动物也有欢乐痛苦,应该善待动物,没有它们的牺牲就没有人类医学和生物学的发展进步。因此,应该定期对实验动物从业人员进行“3R”教育,动物实验设计必须遵守:替代原则,减少原则,优化原则。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对实验者进行抓取、注射、固定、采血、给药、麻醉等技巧培训,减少动作粗鲁对动物造成伤害和疼痛,对动物身体的强制性限制减少到最低程度。对动物处死,应进行操作演练,减少其痛苦。建立实验动物从业人员继续教育体系,撰写实验动物针对性培训教材,并不断改进培训内容的适用性和实用性迫在眉睫。实验动物从业人员应该与时俱进,积极认真地接受再教育,提高专业素养,用严谨的态度和满腔的热情对待实验动物工作。使社会化服务逐步完善,实验动物工作服务于科研工作的能力得到提升,为科研工作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萧闵 周艳艳 单位:湖北中医药大学

(四)

一、吉林省盲人按摩师技术特点

盲人按摩师按摩技术扎实,按摩操作专注用心。认真是社会对盲人按摩的评价,也是对盲人按摩行业的认可。对于盲人来讲,按摩是最适合他们的工作,他们大多非常珍惜这样的学习和工作机会。盲人因其自身身体特点,其在工作过程中会专心致志,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到工作中。而按摩这项工作,更需要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密切结合,盲人因很少被外界发生的事情干扰,更容易用心专注的努力做一件事情。

1、盲人点穴精准

触觉是盲人接触外界的主要方式,因为视力障碍导致盲人触觉极其敏感,所以盲人在按摩过程中,手下感觉准确,能够很好地感觉患者的经络和穴位,体会病情的寒热虚实,以采取适当的力度和手法对病情进行调理。

2、盲人按摩师手法固化,有的有一定技术偏差

盲人一旦形成对事物的认识,很难改变。对于按摩手法而言,从操作到想法,盲人最初接触和学习到的知识,很多将伴随一生,而实际上不但是按摩,包括各个领域的知识都在更新和再认识,而盲人接触新事物的渠道和能力有限,所以对于按摩的技术提高而言,难度很大。很多盲人是“师父带徒弟”的方式学出来的,没有系统的理论学习,还有部分盲人文化底子薄弱、理解能力差,更有一些盲人按摩从业人员只是经过培训班的短期学习,理论和实践经验相对不足,这些都是导致盲人按摩技术提高难的原因。精力放在手下感觉上,认真体会手感,把精力和想法放在局部,想办法解决局部的肌肉软硬、劳损等,往往注重局部,忽略整体。这种手感的认真体会,容易对疾病整体缺乏认识,不能从整体出发对疾病认知,而“整体观念”是中医的一大特色,也是其精髓所在。盲人按摩师治疗缺乏整体观念除了个人的技术原因和身体原因外,还有工作性质的原因。盲人按摩更大程度上属于服务性质,盲人每次操作都会追求当次的效果,否则会担心客人下次是否会再来,而忽视了疾病的治疗应该按疗程操作,打乱治疗程序。盲人按摩行业是介于保健按摩和医疗按摩之间的,它既有别于保健按摩,客人找盲人按摩除了保健的需要,更多的人希望通过盲人按摩来解除病痛,而很多客人又不是抱着治病的目的,因为他不完全相信盲人治病,只希望能够得到缓解。所以,盲人在按摩操作过程中,既要依据患者的需要选择手法,又要根据患者病情调整思路,不可能完全根据自己的治疗思路选择手法,导致盲人按摩技术出现偏差。

二、盲人按摩师技术局限性

盲人按摩技术缺乏特色,服务项目单一,是盲人按摩缺乏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在吉林省,盲人按摩多是三五个按摩师的小按摩店,有规模、上档次的少,而服务项目基本就是简单的局部保健、全身保健、足疗等,有的加上了简单的拔罐刮痧等项目。多数盲人从事的都是既简单又繁重的按摩劳动,按摩店经营单一、技术上没有自己的特色,导致盲人按摩院经营压力大、盲人按摩师收入低、保障差、竞争能力弱。盲人按摩继续教育和技能培训工作就是要分析盲人按摩师技术特点、掌握吉林省盲人按摩行业的发展现状,因势利导,切实提高和改进盲人按摩师的技术水平,使盲人真正做到具有一技之长,健康而有序的发展是吉林省整个盲人按摩行业发展的目标。

三、盲人按摩师继续教育和培训策略建议

1、政府扶持

根据吉林省政府、吉林省残联等部门联合制定的我省“盲人按摩妙手兴业”工作的实施方案,努力做好盲人按摩师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培训出高素质的盲人按摩人员,以技能培训为主,以理论学习为基础,采取技能培训与学校教育相互结合的形式加强盲人按摩人员的培养、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

(1)市、县等基层残联必须做好地方城乡盲人生源,特别是农村盲人生源调查、摸底、筛选等工作,制定合理、有效的培训计划。

(2)扎实做好吉林省盲人按摩师的培训、继续教育工作。这项工作要以国家保健按摩师职业培训标准和培训职业资格教程为指导,依托长春大学特教学院、各市县盲人学校、盲人按摩机构、盲人职业培训机构及社会盲人职业培训机构,认真组织盲人按摩师做好技能培训,为保证我省盲人按摩师的培训质量,盲人初级按摩师资格培训时间要在240标准学时以上,盲人中级、高级按摩师资格培训时间要在160标准学时以上。

(3)吉林省残联的盲人就业指导中心组织各市、县残联的盲人就业指导中心,组织当地的盲人按摩工作人员,每年进行20个学时以上的继续教育,争能力。

(4)吉林省定期选送有培养前途、有组织能力、能胜任按摩教学工作的盲人医疗按摩骨干和高级保健按摩师到中国盲人按摩指导中心进行培训。

(5)吉林省残联相关部门尽职尽责,做好盲人的医疗按摩职称评审和盲人保健按摩师职业资格鉴定等工作。

(6)各市、县(市、区)应建立盲人按摩从业人员就业培训实践基地,开展临床实践及教研教学工作,为当地盲人按摩人员的培训、继续教育和就业提供支撑。

2、鼓励盲人按摩师走出去,学习先进经营模式

吉林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来看相对落后,省政府、省残联对盲人按摩行业发展的扶持受到经济能力的制约,力度相对较小。吉林省地处内陆,经济、保健意识、消费能力等都与沿海省市相差较大,受这一地区消费观念及经济能力的局限,致使我省盲人按摩行业的发展在很长时期内难以赶上沿海经济发达省市。所以,应该鼓励盲人按摩师走出去,到发达省市学习先进的盲人按摩经营模式,从而改变吉林省现有的盲人按摩经营状况,提高盲人按摩师的技术水平。

3、做好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

对于合格按摩医生而言,真正掌握高超的按摩技术,需要系统的理论学习和扎实的技能训练。由于多数盲人受教育程度偏低,加上盲人从事按摩行业的门槛较低,导致盲人按摩师的综合素质偏低。另外,我省从事按摩的8000名盲人中受过正规、系统专业教育的人数只占较少比例,甚至还有一部分人是所谓的“三无”,即无学历、无职称、无医师资格,加之一部分盲人按摩人员学会技能后,大多专注于经营逐利,很少关注医疗按摩方面理论和技术的更新,不积极参加学习和培训,知识储备和技能已经落后于行业发展的需求,最终造成盲人按摩师整体专业素质不高。吉林省的盲人按摩教育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长春大学特教学院(五年制本科),四平盲校、四平卫生学校等中专学校每年培养出层次较高的盲人按摩人员,为吉林省盲人医疗按摩师队伍不断输送较高层次人才,所以我省应利用此优势,制定鼓励政策,鼓励有能力的盲人接受继续教育或学历教育,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以优化按摩医师队伍的学历结构。

4、矫正技术偏差

根据对吉林省盲人按摩师执业技术的分析结果,因为盲人生理和心理因素、个人学习及理解水平因素、工作性质因素等导致盲人按摩师出现技术偏差现象,我们在做好盲人按摩师培训工作的过程中,要针对以上实际情况进行矫正。

(1)生理心理因素

要克服盲人摸象这种只看到局部忽略整体的生理缺点,树立中医的整体观,不要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学会中医中的辨证论治,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学会脏腑辨证、经络辨证、气血辨证,对疾病有清楚的认识,这样在按摩操作过程中才能运筹帷幄。

(2)工作性质因素

因为盲人按摩师大多数工作在按摩院,他们的工作性质处于保健按摩和医疗按摩之间,这样很多时候盲人按摩从业人员不能完全以自己的治疗思路指导按摩手法,往往会受到患者的感受的干扰,影响治疗效果。要想解决由此引起的技术偏差,最好的解决方案是盲人按摩师从保健按摩转型为医疗按摩,从思想上树立治病的信心和治疗的权威,这也需要盲人按摩师提高自身技术水平,以纠正偏差。

(3)学习和理解水平因素

各级残联执业培训部门要定期举行盲人按摩技术交流活动,举行盲人与盲人之间,盲人与健全人之间的技术交流,从而使盲人脱离坐井观天,接受更多的外界信息。

(4)增加服务项目,康复与按摩相结合

盲人按摩的一个缺点就是项目单一,没有特色。我们要根据这一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积极寻找适合盲人操作的特色项目,如按摩减肥、小儿推拿、正脊手法、特色理疗、辅助药物、中风康复手法等,盲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或具体情况,增加服务项目,改善自己的技术水平。

四、结语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盲人按摩师队伍能够提高盲人按摩师的专业素质,提升盲人就业率,是盲人按摩抓住机遇、快速发展的基本保障,是我省经济建设及和谐社会发展的要求。通过以上措施,经过盲人自身努力和社会的关怀和支持,盲人的技术必将得到提高,得到社会的认可,从而促进整个盲人按摩行业健康发展。

作者:楚洪波 徐明 单位: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

(五)

作为一个护理教学者,本来就是有责任通过各方面的再学习和对各方面知识的研究去教导学生,但是这样的师资相对不足,很多教学者会存在一种情况,就是把一本书教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而忽略了整个时代在进步,但自己却还停留在以前,他们把在现实情况下基本要懂得的操作不断重复教授但忘了更新,所以这就很明显存在局限性,本来接受过高等教育人就比较少,而且他们接触的是管理层的工作。

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的标志就是人类的素质教养,全民的素质甚至影响着这个国家民族的发展进步。我们所说的综合素质,包括心理、思想、职业等等,在一些调查上我们可以了解到在一线临床工作上的护士人员普遍存在敬业精神的缺失,这样会对积极性造成影响和会减少对知识的追求。有问题,就要解决问题。针对师资缺失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加强队伍建设来落实解决,解决的途径就是护士人员要继续接受教育,继续教育有助于发掘人才,这也是一种适应如今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的需要的教育方式。然后,需要完善的是护理教学的体制,不管中高等的护理教学,都要与现代先进的教育模式结合,让护士能够有新的思维模式,尽可能发掘出护士的各种潜能,这样,护士的主动创造性才会更大可能地被激发出来。护理学的继续教学,包括在知识理论和技术方法的各阶段相互结合,根据不同医学发展的需求,能够做到拓展训练的创新,让护士的素质得到重点培养,使他们学到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进一步在护士人员的继续教育体制上追求多方面上的层次化,针对不同层次水平的护士人员,对他们进行不同学科知识的教授,有不同的学习内容、培训知识和考试标准,务求有更完善的考核标准和教学管理体制。所以我们要大力支持和鼓励中专教育的护士人员去积极参加大专和专升本或者专插本的继续学习,在人文学科和基础知识上有所不足的,都可以通过继续教育来得到补充,那么就可以加强培育护士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他们对本行业的专业精神。

除了注重理论知识的掌握,还要重视实训。可以做出多一些在医院实习的安排和实训课,让学生多动手,在练习的时候让学生可以跟老师讨论,老师也可以随时指导学生,改变一直以来的由老师示范教学再由学生模仿的模式,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这样就把整体的护理融于实训中,让实训更加有趣,另外还融入素质教育,让就业的竞争力得到大大的提升。要有好的教学,就要有优秀的教学老师,不但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还要有耐心教导学生,同时对工作要认真有热情,这样的话可以更好完成教学之余也可以尽量避免错误和纠纷。针对出现脱节的原因并且针对这些原因做出相应的措施,这就可以更好地解决护理教学与临床的脱节问题。

作者:冯培 单位:江苏省宿迁卫生中等专业学校

(六)

一、学院和专业概况

重庆大学拥有良好的教学条件和雄厚的师资力量,校园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拥有正式在职教师40人。学院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以学生为主体,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形成了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业余、函授)、自学考试、非学历培训等办学形式,设有理、工、文、管、艺等多学科30多个本科和专科专业,在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建有14个函授站。学院现有在册成教、自考、应用本科学生约2万人。学院还设有“重庆大学继续教育培训中心”、“重庆大学高层管理者培训与发展中心”、“重庆大学西永微电子研究院集成电路设计培训中心”等教育培训机构,每年有5,000余人在学校接受高层次继续教育。近十年来,已为社会输送成教、自考本毕业生5万余人,非学历继续教育与培训学员4万余人。工商管理专业是学院管理类学科的主干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要求学生系统掌握现代管理理论知识,系统掌握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具有企业综合管理的基本素养和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专业特色是适应面广,知识与能力并重,理论与实践并重。通过本专业的学习,可以同时通过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可获项目管理师资格证书、助理职业经理人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人力资源师证书、秘书、资产评估师、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证券业从业资格等证书。目前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包括高中起点本科、专科起点本科、高中起点专科三个教学层次,形成了全面系统的培养体系,共12个教学班,目前在校人数500人;每年毕业200人,招生200人。毕业后学生均在工商企业、金融企业以及政府经济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也有部分学生继续攻读工商管理硕士(MBA)。

二、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专业特点分析。工商管理专业是学院的老专业,优势专业,生源基础深厚,其专业特点如下:

1、大专业,招生规模大,每年在读各种层次学生人数均保持在400~500人左右。

2、教学层次丰富,包括高起本、专升本、高起专三个层次。

3、本专业大部分在读学生都同时从事工商管理类工作,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实际能力,不少学生已经承担企业中高层管理工作,学习兴趣浓厚,对教学内容、方式要求较高,尤其是实践环节。

4、工商管理专业可以同MBA等专业硕士相连接,我院每届毕业生都有不等人数继续攻读MBA,而MBA对实训环节要求较高。

5、工商管理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因此,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新型应用性人才,必须加强实践环节的训练。

(二)实践教学环节现状分析。目前,在本专业的实践环节学时设置上,现状如下:据统计,工商管理专升本层次学制2.5年,其中理论课时752学时(不含自学学时,下同),而实践教学环节共12周,以课程大作业、毕业实习、毕业论文为主,按1周12学时计,约144学时,与理论学时的比例是1∶5;高起本层次学制5年,理论教学学时1,994,实践教学环节26周,约312学时,也以课程大作业、毕业实习、毕业论文为主,与理论学时的比例为1∶6。高起专层次是2012年才开设的专业,学制2.5年,根据新制定的计划,理论学时为950,实践教学环节共计15周,约180学时,与理论学时的比例为1∶5.2。

(三)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纵观近几年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和教学计划的实际执行情况,存在一些问题:

1、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目标是以职业培训、技能训练为主,还是以理论教学为主?继续教育学院学生90%以上为在职学习,从近几年的反馈和调查来看,学生除了要求系统性地学习相关专业基础理论,更注重职业培训和技能训练,这就决定了继续教育应该以技能训练为主、理论教学为辅,增强其在工作中的竞争力。但目前学院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还是以理论教学为主。

2、实践教学方式和手段单一。目前,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相关的实践教学主要以课程大作业、毕业实习、毕业论文为主,而案例教学、管理实践、社会调查、模拟实验等新方式和手段较少运用,不能充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3、实践环节训练薄弱,案例教学、综合实验、课程设计、课程论文等比重太低,不符合继续教育和工商管理的特点。目前的教学体系是大大偏重于理论教学,理论教学比例过大,实践教学比例过小,各层次的实践教学环节学时基本上为理论教学学时的1/5~1/6。根据国内外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设置的情况看,与理论教学学时比较合理的比例是1∶3~1∶2之间,而学院远远达不到这个比例,实践教学环节严重偏低,这不符合继续教育的特点和学生的要求。为了更好地把握学生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要求,对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在读学生中进行广泛调查,选择样本涵盖三个层次,每个年级,调查样本数为150人次,获得有效的问卷124份。调查结果显示:①在目前开设课程中,70%的学生认为实践教学环节课时偏少,应该增强;②有80%以上的学生想得到更多的应用性技能训练;③在目前开设课程中,更多地希望获得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金融投资等方面的训练和学习,而这些课程是实践性要求最高的课程;④在实践教学方式中,50%以上的学生偏向于课程大作业与实训、管理实验、案例分析与讨论、社会调查,尤其对管理实验和案例教学感兴趣,而对毕业论文普遍认为难度太高,希望能降低。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亟待改革。因此,如何适应新形势,社会新发展的要求,体现继续教育的特点,办出自己的特色,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都亟待改革;鉴于工商管理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以及学生的特点,笔者认为实践环节是教学改革中的最重要一环,实践环节必须增强。

三、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方案

(一)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目标、方向和原则。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是增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将理论课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通过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带动学生进一步温故理论知识和认识到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巩固、丰富和完善所学理论知识;通过课程讨论、大作业和实训、社会调查、毕业论文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实现“教”与“练”的有机结合,使学生不仅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也具备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更能适应社会,动手能力更强,更具职场竞争力。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原则是“突出岗位,结合证书,注重实训”。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充分体现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和专业岗位要求,与专业岗位紧密相关,减少重复性实训;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同阶段设置不同的实训课程,组成一个层次分明、分工明确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要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继续教育应用性教学的特点,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在具体实施时要结合学生的具体岗位,体现岗位要求与特点;同时,实践教学可以与工商管理专业的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结合起来,比如项目管理师资格证书、助理职业经理人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人力资源师证书、秘书等资格证书,这样把教学与学生的职业前景挂钩,更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二)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方式和手段。实践教学方式包括集中性实践教学和专业性实践教学两方面。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一般指需要单独开设一门课程,设置独立的课时、学分、教学大纲、课程任务,让学生独立完成,包括社会调查、管理实践、模拟实验、学年论文、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方式。工商管理专业的集中性实践环节必须具有专业特色,活动内容应当在经营决策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生产运作管理、财务管理、投资计划和管理等范围内。专业性实践教学指不需要单独开设课程,包含在其他专业课程之中的实践教学,包括课程大作业、课程实训、案例分析与讨论等。

1、管理实践。是指学生实地从事一项管理、营销实践活动,也可以是进行一项模拟实践活动,类型可以是市场分析、制定商业计划、进行市场分析或营销策划、推销或谈判等。学院在这方面比较薄弱,应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和需要,积极建立和充分利用实习基地,为圆满完成管理实践创造有利条件。

2、模拟实验。当前企业实际运作中,越来越多地使用管理信息系统。学院可以搭建一些管理系统平台,构建一个样本企业的动态经营模拟平台,学生扮演特定的角色参与到企业的各种活动中去,完成其选定的一项任务。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通过参与平台的运作,帮助学生模拟训练,使他们在模拟中体会并学习企业运营管理知识,提前了解企业运营环节,熟悉企业业务流程,不需要到企业就可以直观地熟悉企业实际工作环境,增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实施时,可以选用以下管理软件:(1)用友T3人事通(人力资源管理软件);(2)用友ERP企业沙盘模拟;(3)用友软件—物流管理模块;(4)用友财务总账模块T3;(5)广发证券模拟投资系统。

3、案例分析与讨论。工商管理专业中案例教学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方式。通过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置身真实案例的环境,去分析和解决现实经营问题,有利于提高其学习兴趣,锻炼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在专业课程中,均应安排相应的案例分析环节和课时。

4、课程大作业、实训实验。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均应安排相应的课程大作业或实训实验。在形式上可灵活处理,可以单独安排学时,也可以在理论教学中随机安排,或是留作课后作业,甚至作为课程考试的内容。

5、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

(三)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课程设置方案。根据上述实践教学改革原则和依托平台,以高中起点本科层次为例,工商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上建议做如下安排。专科和专升本层次可以学制和课程设置情况酌情削减。方案考虑到了课程之间的内容承接性和协调,以及对学生实际技能的培训。总共约580学时,与理论教学的比例约为1∶3。

四、对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建议

一个科学合理、完整全面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密切配合,统筹规划和安排,才能保证实践教学体系的切实履行,保证达到预定的效果,为此提出以下的建议:

1、充分重视,建立完善、科学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要多方面学习各种先进的管理经验,补充和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如成立专门的机构,负责管理集中性实践教学,可以挂靠教务科;实践教学各课程任课教师需要制定本课程的《实践教学大纲》和《考核办法》,以及相应的实践教学实施方案和细则,明确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时间、教学场地及教学进程,明确专人指导、专人负责;加强实践教学过程控制,确保实践性教学计划的实施和保证教学质量。

2、加强实践教学的教师队伍建设。结构合理、富有奉献精神和较高层次的教师队伍是实践教学质量控制的关键。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要有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高尚的师德和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应加大力度对指导实践教学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引进,逐步形成初、中、高级人员的合理师资结构。

3、在具体课程的安排上。对于集中性实践教学,应单独设置一门课程,设置单独的学时、学分;同时,鼓励授课教师增加实践性教学的内容和学时,尤其是各专业课程的案例分析与讨论,课程大作业和实训。

4、为了保证实践教学效果,建议增加投入,建设专门的管理模拟实验室,配备相应软件。如会计模拟实验室、ERP实验室、证券投资模拟系统、电子商务实验室、人力资源管理实验室等;同时建立一些固定的实习基地,便于学生进行认知与专业实习。

5、为了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教学学习的积极性,学院可以把实践教学和相应的专业资格证书结合起来,实践教学内容与相关资格考试的实训部分结合,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并组织学生参加资格考试。

五、结束语

考虑到继续教育层次的定位以及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训练是目前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的大方向,工商管理专业存在实践教学学时偏低、教学方式和手段落后的问题,亟须改革。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方式多种多样,包括社会调查、管理实践、模拟实验、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案例讨论与分析等,应根据课程性质和内容,灵活采用。在课程和学时具体设置上,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学时比例一般为1:3左右较为合理。同时,可以把实践教学和相应的专业资格证书结合起来,实践教学内容与相关资格考试的实训部分结合,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师资配置上,“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影响实践教学质量高低的关键因素。应加大力度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引进,形成初、中、高级人员的合理师资结构。论文还存在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地方:

1、由于条件所限,所列的实践教学方式并没有一一进行尝试和实践,有些只是停留在理论上,实际效果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

2、受教学运行体制以及专业教学计划的限制,实践教学体系的方案并没有完全和学院教务的课程设置和安排接轨,因此在具体课程和时间的安排上,可能会发生一定的冲突,这有待进一步的调整和细化。

作者:陈海龙 单位:重庆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七)

一、高校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内容

1、图情专业知识的教育。图书馆的文献资料从收集、整理到编目均是业务性很强的工作,但是从事高校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中,有些高校近一半以上都来自于其他专业和行业,人员素质和文化水平参差不齐,真正毕业于图书情报专业的人才少之又少,这也不同程度的影响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因此,图书馆馆员的继续教育,应从专业知识开始培训,组织馆员系统地学习图书情报专业知识,由每位馆员轮流准备课件,定期授课,提高馆员整体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

2、外语水平的继续教育。目前大多数高校都拥有一些外文文献资料,而且外文资料中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对我们非常有帮助,只是这些文献利用率却不高。其中重要原因是读者对外文文献接触少,存在看不懂的现象,所以这就对图书馆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断补充外语类知识,特别是英语知识,这是现在函待解决的问题。只有在掌握一定外语的基础上,图书馆员才能更有序、更自信地向读者推荐和介绍外文资料,引导读者多接触外文,多获取丰富的知识。

3、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继续教育。计算机技术是图书馆重要的技术支持。图书馆员要在图书馆事业中发挥作用,必须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随着图书情报领域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一些围绕图书创新出来的新的操作系统的出现,要求高校图书馆员必须了解一定的计算机知识,熟练掌握新的操作系统的运用流程,并能够利用新学到的知识快而稳的开展业务工作。

二、对高校图书馆馆员继续教育所采取的措施

1、馆内岗位之间的轮换。目前,图书馆工作人员定岗定责现象比较普遍,仅仅对本岗位的业务熟悉,每日重复着一样的工作,索然无味,没有新知识补充。因此,施行岗位轮换是打破僵局的好法宝,所谓新环境造就新人才就据可依,新环境影响馆员心情,激发工作的兴趣,对各部门的工作业务和岗位职责充满好奇,自然而然的认真学习,又向着全面的了解图书馆,提高馆员的综合素质的目标迈进了一大步。

2、组织馆员集中培训。根据馆员的具体情况,制定出不同的方案。比如:由馆员轮流准备课件,每周抽出一定的时间,集中授课,培训业务方面的知识以及最新的图书馆方面的信息,也可以穿插一些其他专业平时接触不到的知识,涉猎面广一点,不仅仅局限于图书馆的知识,也是很受馆员欢迎的,这么做的目的不仅让馆员学习了新的知识还锻炼了授课能力,大家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从而提高馆员队伍的整体业务水平。

3、加强重点培养。根据图书馆自身实际的工作需要,选拔一些文化素质和思想觉悟高,专业基础比较好,接受新技能快的图书馆员,送出去进行定向培养,有针对性的补充吸取新的知识,全面了解国内外的图书馆的发展概况和趋势,逐步培养向国际化靠拢的意识。这批人学成归来为图书馆带来了新的思路、新想法和新技术,逐步带领图书馆向新的方向发展,他们也成为了图书馆的骨干力量,对提高图书馆的科研水平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4、举办专题讲座。根据不同层次、岗位的图书馆馆员的需求,聘请专家和专业的技术人员讲授图书馆业务方面的新知识和新技术,通过不断的学习来完善图书馆馆员的知识结构,提高馆员的综合能力。

5、组织参观学习活动。图书馆可以抽出一定的时间组织人员参观学习,到其他优秀的高校图书馆去学习,相互交流、取长补短。通过参观学习,回到本校集中讨论,集思广益,将学到的其他图书馆的先进的管理经验、服务方式和理念,结合本校图书馆实际情况进行改进和创新后,再运用到本馆的日常管理和服务当中。

三、结语

总之,高校图书馆馆员进行继续教育,是社会进步和时展的需要,是图书馆发展和创新的必经之路。所以图书馆员必须抱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优秀且高素质的高校图书馆人才,才能满足网络环境下读者对服务的工作要求,才能更好地为高校读者服务。

作者:晃巧玉 单位: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图书馆

(八)

一、继续教育内容

超声心动图是一种涵盖心血管和超声两个专业的交叉性学科,因此继续教育应该包括超声专业基础知识、心血管专科基础知识、超声心动图测量标准化培训、超声心动图前沿技术、特殊超声心动图检查等多方面内容,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满足学员的需求。

二、继续教育方式

1、超声心动图医师进修教育

进修教育指是外院医师完全脱产来上级医院进行学习和工作,按进修时间一般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一年期的进修,没有超声心动图工作经验的医师多选择这类进修方式,通过一年的学习,一般可以掌握超声心动图基本操作,独立完成普通疾病的超声心动图检查,但对于复杂疾病还需要继续学习和积累;第二种是半年期的进修,有一定超声心动图工作经验的医师可选择此种方式以提高其诊断能力,尤其是对复杂疾病的诊断;第三种是三月期的参观学习,学员一般是来学习某些特殊的超声心动图检查,包括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心肌声学造影、多巴酚丁胺负荷试验等。

2、超声心动图学习班

本院每年举办一次超声心动图新技术高级研讨班,这是一个部级的继续教育项目,每期招收学员约50人左右,举办时间为5d,招生对象为具有超声心动图基础并从事该项检查的超声医师或临床医生,学习班定位于新技术的推广和超声诊断技术的提高。根据学员的知识特点,安排3d左右的理论知识学习,以课堂讲课的方式讲授超声心动图测量标准化方案、各种疾病的典型超声表现和鉴别诊断、各种新技术的原理及其临床应用、疑难超声图像判读等;另外2d安排上机操作,用于新技术的实习,让学员亲自动手应用这些新技术,遇到疑难问题可随时与老师沟通探讨,做到不但了解这些新技术,在学习班结束回原单位后还能应用这些新技术。我们的学习班已经举办了近20期,收到了非常满意的效果。

3、心血管专科医师的超声心动图系统化培训

目前,越来越多的医院尤其是大的三甲医院都开始要求心血管专科医师能够独立完成心脏急症的超声心动图检查,这对心血管急症的快速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同时,近年来出现了便携式掌上超声心动图检查仪,被形象的称为“可视听诊器”,心血管专科医师可像使用听诊器一样在门诊直接对患者进行超声心动图初筛,便于快速掌握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超声心动图对于心血管专科医师如此重要,以至于医师协会目前正在探讨将超声心动图技能考核列入心血管专科医师准入资质中。因此,对心血管专科医师进行超声心动图系统化培训非常重要,本院已经完成对院内医师的培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目前正着手对院外心血管专科医师的培训工作。根据作者的经验,临床医师具有良好的心脏专科知识基础,学习超声心动图事倍功半,培训重点应放在超声标准图像获取和疑难图像判读。

4、远程教育系统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网络教学也获得越来越多认同和并被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将超声心动图视听教材放在网上,让学员下载并学习是一种新的继续教育方式,其优点是学习时间和地点灵活,占用资源少,受众广,是未来的发展趋势。目前也开始尝试将课件和讲课录像放在网上,以远程方式进行超声心动图继续教育,受到学员的欢迎。我们发现广大学员学习积极性很高,课件下载人数众多,但也发现不少问题,比如师生交流不方便,学员的提问多数不能得到及时解答,为此作者建议在教材后方开设一个讨论专区,由授课老师抽时间回答学员的问题,针对于学员提问多的共性问题,可专设一个专题讲座链接,并用醒目的大标题标出。另外,学习效果考核也是远程教育的一个难点,作者建议设计一个考核平台,并设计相关的考题,对于完成课程的学员应该进行远程考核,考核及格才算完成此次远程培训。作者希望学员通过上述多种方式的继续教育,能够提高自身的超声心动图诊断能力,了解相关的技术前沿,以便更好地为临床工作和科研工作服务。

作者:丁茜 路阳 芦宁 朱天刚 单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九)

一、普通高校大力发展继续教育的意义

终身教育体系是学习型社会的基石,而继续教育应该成为终身教育体系的主体。办学对象多元化,学习形式多样化,是继续教育的特点,正因为具备这些特点才能满足人们对教育的不同要求,不断适应学习的终身化。狭义的继续教育是指那些已脱离正规教育、已参加工作和负有成人责任的人所接受的各种各样的教育,包括成人补偿学历教育和成人非学历教育培训。近年来,成人学历教育的规模经逐渐减小,给非学历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因此打造出特色化的成人非学历教育,成为高校继续教育学院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非学历教育是指学历教育以外的、根据各种实际需求而进行的教学形式,主要有岗位培训、项目培训、专业技术培训、行业培训和各种层次、行业的继续教育,以及各种内容的中短期培训。它是依赖市场经济需求而成长起来的,和以学习经历为标志的学历教育相对应的一种教育模式。非学历教育以其针对性强、时间短、见效快等优点满足了广大求学者的需求,适应了社会的发展,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重要教育形式。在看清面临的重大挑战后,应明确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的发展方向是:以继续教育和高层次岗位培训等非学历教育为工作重点,坚持并适度发展成人高等学历教育。过去,各行各业几乎都把学历文凭看作用人和升职的主要要素,而绝大多数在职从业人员的学历均未达标,因而,普通高校的成人学历教育能够吸引社会大量的生源,从而得以蓬勃发展。现在,这种情况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一是大多数在职人员的学历补偿工作己基本完成;二是普通高等教育持续多年扩招,已由精英化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三是成人教育基本上仍以本科为最高学历,而这已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学历层次要求;四是学历文凭必将不再是社会用人的唯一标准,个人的全面能力和综合素质将越发重要。这些因素是成人学历教育结构性萎缩、而非学历教育日趋兴起的原因所在。事实上,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产生了大量新的职业岗位,对人才知识结构提出了全面改造和提升的要求。因此,成人非学历教育的需求将极大增加,从这一角度讲,成人教育的生源是永远不会枯竭的。单纯追求学历教育、对非学历教育的忽略将使普通高校自动放弃一个丰富自我、发展自我的良好契机,丧失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普通高校开展继续教育的现状

通过对天津市本科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学院的调查,发现几乎全部高校都开展继续教育,其形式主要包括:面向社会的考试辅导培训(如资格考试、成人高考考试、学位考试、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证书考试等)、专题研修班、模块化的课程、企事业定制的培训、国际合作办学;这些高校主要依托自身的专业背景和师资,面向社会提供相应专业的短训课程和考前辅导。另外,从对南开大学和天津医科大学的详细调查,其办学经验总结如下:

1.主要依托自身的专业优势、雄厚的师资队伍以及良好的设施条件,迎合社会需求,开办多层次、丰富多样的培训项目。以天津医科大学为例,依托自身医类、护理类专业优势,开设医护英语水平等级考试、儿童营养管理师、公共营养师等培训,满足了医疗卫生行业人群的需求,体现了学校在稳步发展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同时,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特点和师资力量,积极探求社会市场需求,开办各类培训,从而满足社会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群需求,服务社会,培养人才。

2.依托自身优势,联合校内外资深专家,深入企事业单位内部,锁定一定群体,合作开展教育培训活动。以南开大学为例,与各级政府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建立联络,聘请校内外资深专家,开展EDP培训,EDP(The Executive Development Programs)是高级管理人员培训项目,是基于现代组织(企事业单位、政府以及NGO等)的具体特点,开设的一整套具有针对性的短期强化课程,旨在满足高层人员对时间较短、针对性较强课程的学习需要。南开大学联动校内外资源,针对高层管理者的知识需要,开展了一系列短期课程培训,培训时间大多为3~4天,为他们补充相应的前瞻性知识,为高层管理者提供一个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平台,同时也有效发挥大学服务社会的职能。

3.有一支相对健全、经验丰富的管理团队。以南开大学为例,拥有一支培训和教学经验丰富的团队,确保EDP培训项目顺利开展,设专职班主任带班,成立班委会进行互动管理,在课程学习、课外活动、应急处理等方面都安排得井井有序、细致全面。

4.招生一般采用网站、网络、合作办学等形式推广宣传。

5.培训上课时间多为周一至周五晚上或周六、日全天,方便人员业余时间学习,不影响正常工作。

6.教室资源充足,教学环境和设施良好,配置多媒体设备,丰富教学手段。

三、目前普通高校开展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虽然现在大多数高校的继续教育学院都开展了规模不一继续教育培训,但是由于这种教育培训开展的时间不长,经验不足,造成整体培训质量参差不齐。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纳如下:

(一)内部管理机制不完善,职责不清晰

目前,大多数继续教育学院一般都是高等学校下属的二级办学机构,开展成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的教育培训,具有独立招生、教学和学生管理职能,在对外合作方面具有相对灵活的优势,因此是一个业务性质较强的办学单位。而现在大多数高校的行政机构中均设立了校企合作处,或是每个院系由于教学需要,一般都在和相关专业背景的企业进行合作,这样就容易造成办班主体混乱,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口径,职责不清晰,容易造成很多管理上的疏漏。开展培训是一个对外展示学校形象、业务素质的一个窗口,如果出现一个学校中相同性质的培训班有几个院系在办,甚至在互相争夺生源的现象,会对整个学校的形象造成破坏,从而使学校培训质量受到怀疑,给今后学校培训工作的开展带来诸多不利。

(二)市场开拓途径单一

在竞争激烈的培训市场中,继续教育院校是后来者,与见缝插针、机制灵活的专业社会培训机构相比,学院除却师生、场地资源外,其他优势并不明显。由于信息获取不完全或各自追求自身利益等原因,大多数学院采取的是自主培训的模式,所开展的培训业务也很单一,大多是吃老本,靠以前的一些老关系所得到的常规性的培训项目;思想保守缺乏创新性,忽视广告媒体的宣传作用,也没有积极开拓渠道去寻找合作伙伴,这样很不利于学院培训规模的形成以及培训品牌的创造,常年如此下去,连每年常规性的培训项目都有可能流失。

(三)培训特色不够鲜明

目前大多数继续教育学院所开展的培训项目层级还比较低,如专升本辅导班、英语四级辅导班、计算机过级培训班等,虽然也有少数院校能够结合到自身的优势开展相关的专业培训,但这些专业培训对象大致只限于每年相关事业单位新员工的入职培训,层次较低。在开设培训课程时,也没有进行市场需求调研和分析,没有构建出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体系和品牌。

四、高校开展继续教育的思考和建议

(一)各级领导要深入学习和领会《纲要》精神,切实贯彻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继续教育

在终身教育思想的倡导下,继续教育是指已经脱离正规教育,已参加工作和负有成人责任的人所接受的各种各样的教育。是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知识更新、补充、拓展和能力提高的一种高层次的追加教育。具体说,继续教育概念包含了以下四种含义,第一,继续教育是一种非学历的成人教育;第二,受教育者在学历上和专业技术上已达到了一定的层次和水平;第三,继续教育的内容是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新信息、新技能;第四,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新补充知识,扩大视野、改善知识结构、提高创新能力,以适应科技发展、社会进步、本职工作和提高个人综合素质的需要。加强继续教育,是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必然要求,是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成人教育自身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成人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各级领导必须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转变办学观念,在稳步发展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同时,提高对非学历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把非学历教育作为目前成人教育工作的首要战略任务来抓,加强领导,统筹规划,突出自身优势培训项目,并制定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做大做强服务,为学校和社会创造经济效益。

(二)理顺培训机构设置,完善培训管理机制

为了便于管理,应重新整合学校机构设置,继续教育学院下设校企合作中心和培训中心,将所有对外合作项目以及培训工作统一归口到继续教育学院进行管理,避免资源重复浪费。继续教育学院作为学校专门从事成人教育与培训活动的二级办学实体,代表学校牵头组织与外界的合作以及处理培训工作的日常事务,如负责培训项目的社会需求市场调研以及培训师资组织和教学质量管理等,确保学校培训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利用自身优势,多渠道开拓市场

在保证每年和业务单位的常规培训外,还应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优势,积极发掘外部资源,多渠道寻找合作伙伴,实现双方的互赢。

1.与行业管理协会、考试认证机构合作开展职业培训。目前在校大学生非常热衷参与各种职业资格考试和水平认证考试,他们把这些证书当作和学历文凭同等重要的“敲门砖”,认为对将来的就业非常有帮助。学院可以利用自身庞大的学生群体资源,与各种行业管理协会、考试认证机构合作,开展职业资格考试和水平认证考试的考前培训。

2.与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合作开展技能型人才的智能化培训。依照政府颁布的紧缺人才目录、高技能人才需求信息,积极与各高、中职院校联系,使不能马上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通过培训转变成劳动市场急需的高技能人才。

3.与单位、企业合作开展定向培养。此种定向培养类似于企业将培训外包,启动定向培养计划前首先要对企业进行广泛调研并了解需求,双方合作制订培训课程体系。这种定向培养是一次模式的创新,它填补的正是高校学历教育与企业需求之间的鸿沟。

4.积极与行业及社会各界联合办学。积极与行业及社会各界联合办学,加强行业技能人才培训,走产、学、研相结合之路。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继续教育的教学质量

继续教育专业的特色主要取决于师资的特色,继续教育专业的质量主要取决于其师资的素质。因此,普通高校的继续教育建设离不开一支有特色、学术水平高、教学能力强、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普通高校应加强继续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培养培训力度,多渠道引进人才,做好教师队伍稳定工作。学校要提供必要的条件,采取一定的优惠政策,并实行合同制管理,严格履行双方的职责和义务。在引进人才方面,不要只把眼光局限于高校和科研院所,还可以从党政机关和国有大中型企业中招聘一些优秀且符合学历要求的干部和技术人员,充实普通高校继续教育教师队伍。尤其在一些技术性比较强的专业上,一定要引进一些有丰富技术经验的一线技术人员,以便于把最前沿、最先进的技术传授给学员,既能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也能让学员学有所用。

(五)努力打造专业化的特色培训品牌

高校继续教育要做到特色化发展,就必须围绕“定制、特色、服务”来打造出专业化的特色培训品牌,使培训课程达到三个目标:更新知识———扩展和更新知识;转变观念———转变思维方式;提高素质和能力———学习力、创新力、履职能力。

1.量身定制的课程体系。以学员职业生涯为背景。深入了解学员情况,关注学员的专业特点以及职业成长背景。学员的职业生涯发展是实现学员个体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结合点。特色化培训项目的开发不仅要重视某一岗位的职业能力,而且还要关注在一定职业领域内可迁移的职业能力、职业态度和情感,为学员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2.个性化的培训教学方式。以学员为中心,教学方法多样化。不断关注和研究成年人学习的特点,与授课教师一起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以学员为本,采用互动式、启发式、案例式、分享式、协作式、角色扮演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鼓励学员贡献和分享学习经验,促成内部的沟通、合作与信息共享。

3.细致周到的全程服务。教育属于服务领域,教育本质上是服务。服务铸品牌、服务出效益。继续教育的服务领域十分宽广,最紧要的一点应是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和以学员为中心的意识落实到教学计划的设计、教学过程每个环节的实施以及教务管理所有细节上,满足广大学员对教学服务不断上升的新要求,从优质服务中展现品牌的活力,赢得更佳口碑。当然,高校继续教育途径拓展研究,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随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必将为增强高校继续教育活力提供源源不断素材和不竭的动力,从而构建宽适应、广拓展的开放性教育平台,拓宽成人教育人才培养渠道,切实贯彻终身教育思想。随着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继续教育一定能够得到进一步拓展。

作者:张红 单位:天津广播电视大学

(十)

一、开发环境

系统的开发基于微软公司的.NET4.0平台,使用visualC#语言和visualstudio2010开发环境。visualstudio2010是目前最流行的Windows平台网络应用程序开发环境,其集成开发环境(IDE)的界面变得更加简单明了同时采用拖曳式便能完成软件的开发,简简单单的操作便可以实现一个界面的生成。系统数据库采用SQLServer2008,它具有高效、智能和可信任的特点可以降低开发者管理数据基础设施的时间和成本,同时又具有很高的安全性和可扩展性。

二、系统实现

根据我校实际教学过程中的需求,该系统的主要使用对象有两个,既教师和学生,同时作为高校对外的一个窗口也要兼顾一些社会公众用户的访问。

1、学生用户模块

学生模块是系统最主要的模块,本系统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能正确合理的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来进行自主学习、在线交流、在线测试。考虑到部分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操作能力有限,系统在设计之初就形成了完整的操作文档以方便学生在整个在线学习过程中随时得到帮助。同时这也是提高了学生通过网络来获取知识的能力,。学生用户通过浏览器凭借自己的用户名(学号)和密码(身份证号后六位)登陆系统。身份认证通过以后展现给学生用户的是包含四个功能图标和最新公告的页面。通过该页面学生可以查看学校的有关公告通知,通过“用户信息管理”图标学生可以修改、完善自己的用户信息。通过“在线学习”图标学生可以直接点击相关课程进行学习。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便可进入本系统的答疑系统中寻求解答。学生可以先到问题资源中心,检索问题资源,查看是否有类似的问题的回答,若有,则直接浏览获取答案;若没有的话,学生可以进入问题中心,提出自己的新问题。等待教师或其他同学解答。另外,学生还可以充当教师角色,对其他学生的问题作出解答,这也是一种学习形式,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获得升华和提高。学生在课程学习结束后自主选择时间参加在线测试。如果在线测试合格,该课程的成绩就会记录有效。如果测试不合格学生可以申请参加学校组织的补考测试。

2、教师用户模块

通过网络进行教学时教师的工作角色发生了本质的改变,教师从单一的教学信息传授者转变为教学信息的设计者、组织者、管理者、咨询者、专家等多种角色。教师的主要教学活动也由课堂讲授转变为教学答疑、作业管理、主持讨论、搜集课程资源、个别辅导、考试管理等一系列的网上教学活动。教师用户通过浏览器凭借自己的用户名(工号)和密码(身份证后六位)登陆系统。通过该模块教师用户可以更改、完善自己的用户信息。更新上传有关课程的学习资料,课程的相关公告通知,回答学生提出的课程问题,组织、跟新课程的测试题库并及时批改学生提交的课程测试试题。

3、系统维护模块

护士就业论文范文3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一些综合型人才在就业市场中有着巨大的竞争力。根据相关调查显示,企业在招聘职员时除了关注人才的专业技能,更希望能够招到具有专业技能的综合型人才。因此,在卫生学校学校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以及沟通能力的培养,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以就业为导向的卫生学校语文教育的必要性

(一)教学任务和目标决定语文教学必须突出就业导向

卫生学校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开始前,就应该确立好语文教学任务及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规划。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任务及目标的确立时,应该积极寻找语文教学与就业之间的共通点,以就业为导向,将语文学科与就业进行紧密结合,突出语文中的职业性、专业性,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以便学生在走进社会后更快速的适应工作岗位。

(二)学生学习能力决定语文教学必须坚持就业导向

目前,我国卫生学校学生存在认知能力差、理解能力差等多方面的问题,语文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在进行专业课学习时,不能很好的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从而阻碍了专业课的学习。而且在平时学习中,大多数学生对语文教学并不重视,无心为语文学科花费过多的精力,在很多学生心中只要学习好专业技能,就能具备就业竞争力,忽视了语文学科的基础性作用,这些都导致卫生学校学生忽视语文能力的培养,无法满足基础素质需求。因此,语文教师必须不断创新,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引导学生将语文与实际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卫生学校语文教育的措施

(一)提高语文教师水平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作用,教师不仅要答疑还要引导学生学习,教师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卫生学校的语文教学质量。语文教师要懂得引导学生参与到各个教育环节中,不断开拓眼界和认知水准。要完成这些工作,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通过学习及参加培训等方式,积极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掌握先进的教学方式,具备专业的教学修养。为了提高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卫生学校应该定期邀请专家,安排教师参加定点培训,以增强教师的专业知识。

(二)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习兴趣

目前,学校学生存在教学环节中参与度不高、学习被动等问题,语文教师理应正视存在的问题,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的学习语文知识。具体来讲,语文教师要时刻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群体,创新教学方式,定期开展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激发出对语文学科的热情和好奇,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帮助锻炼学生的探索和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创设场景,模拟实际职场环境来进行。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和学生专业相关的工作场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如医院中的医生、护士、患者等角色,让不同学生按照角色模拟工作中的日常沟通以及遇到的突发事件,通过模拟场景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沟通能力。

(三)教学内容贴近职业发展需求

企业在招聘人才时,在对专业素质的硬要求之外,还注重人才的综合素质。从专业实践性来讲,卫生学校是专科学校比一般高校更具实践优势,但学生普遍存在综合素质低下的问题也是事实,尤其部分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及写作能力还有待提高,针对这一点学校必须下功夫培养,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机会。因此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言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例如可通过朗诵、演讲提高学生的口语清晰度。定期选择题目召开班级辩论赛,教师拟定社会热点事件或者新闻为辩题,让学生通过选择立场进行辩论,在辩论赛中不仅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强化,对社会事件的参与度和关注度也得到提升,其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应变能力都将得到锻炼。此外,还要加强语文教学的实用性,以护理专业学生为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引用神农尝百草、李时珍编纂《本草纲目》等案例,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在生活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初步建立医学思维。

(四)整合教学材料,多元化教学

医院机构在招聘学生时,对其理论要求不是很高,而是更看重其实践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理解能力。面对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学校应整合语文学科的教学材料,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以便学生更好的学习、理解、掌握语文知识。例如可利用多媒体开展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文写作为例,学生在创作时常常遇到思路阻塞,缺乏灵感的问题,因此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可以结合多媒体选择优秀的文案、启事、议论文等应用文进行播放,并进行分解分析,让学生归纳所播放的应用文都蕴含了什么特点,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然后再对比播放一些形式单一、无新意的文体,让学生通过直观观看来感受二者区别,了解两篇文章的特点等,进而进行模拟创作。通过这样不断的练习,就能不断提高学生语文实际应用能力。

三、结语

卫生学校以就业导向为基础的语文教育对培养综合型人才有着重要意义,以就业为导向的语文教学,不仅是学生就业的硬需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卫生学校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只有将语文知识和就业实践相结合,以贴近职业发展需求为教学目标,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理解能力和交际能力入手,才能加强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陈美容.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语文教学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16:36.

[2]许娜.探究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语文教学[J].课外语文,2014,22:7.

[3]孙琳.就业导向下的中职学校语文教学探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1:262.

护士就业论文范文4

[关键词]中高职贯通护生;职业素养;岗位胜任力

中高职贯通教育充分利用中高职办学资源,能有效缓解我国职业技术人才匮乏、中职生就业压力大等问题,有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1]。上海自2010年起实行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试点工作,我校自2012年起开始招收中高职贯通护理专业学生。为培养符合临床要求、适应岗位需求的合格护生,我校在制定中高职贯通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以护生的职业素养培养为核心,以护理人员职业素养为导向,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突出专业技能,融入人文关怀和多元文化教育,提升护生的综合能力和职业认同感,相关经验总结如下。

一、职业素养和护理专业职业素养的内涵

职业素养是指劳动者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在职业生涯中表现并发挥作用的相关品质,一般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职业技能等方面,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护理专业职业素养的内涵包括职业道德、职业理念、护理行为和护理技能,其中护理技能是显性素养,职业道德、职业理念和护理行为是隐性素养[2]。良好的职业素养,直接影响着临床护理的效果,与护士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息息相关。

二、以职业素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

(一)学情分析。我校自2012年开始招收中高职贯通护理专业学生,至2018年9月共有7届,434名学生,其中2012级中高职贯通护生已完成中高职阶段的全部学业,现已全部毕业。在教学中发现,我校中高职贯通专业护生的护理职业意识淡薄,职业认同感差;学习习惯不够好,学习主动性不够;护理礼仪举止不够规范,沟通能力欠缺,人文关怀意识淡薄;临床综合分析能力、评估能力、判断能力欠缺,职业防护意识较差。

(二)培养方案。根据学情分析结果,基于护理专业职业素养的内涵要求,我校确定了“以护生职业素养培养为核心,以护理人员职业素养为导向,在教学中突出专业技能,融入人文关怀和多元文化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夯实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通过典型案例分析等培养学生的临床综合能力。医学职业认同感、职业精神等人文教育贯穿始终。通过多重教学环节的确定,提升护生的综合能力和职业认同感。

三、以职业素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

(一)优化课程设置,突出专业技能。护理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备相关职业领域的知识与技能、具有终身发展能力的知识型技能人才。为强化护生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我校在专业课程中采取中职与高职一体化设计。其中,医学基础课的设置体现了对护理专业的“针对性、实用性”;护理专业课程的设置贯彻“现代护理观”,以“突出护理,注重整体,加强人文,体现社区”为特点,培养学生“以人为本”的服务观念和“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在掌握操作规范的基础上,将人文关怀与沟通技巧贯穿护理工作中,使护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护理岗位。

(二)开展技能比赛,巩固技能水平。为了进一步提高护生的护理技能水平和沟通交流能力,使护生有更多的锻炼机会,根据每学期的教学进度、教学内容,组织开展校内护理技能比赛。通过平时操作练习及考核情况进行初赛,选拔参加校内比赛,对成绩优秀的护生进行奖励。选拔优秀护生参加市“星光计划”职业院校技能比赛,以展现学生技能。

(三)重视人文教育,提升综合能力。根据国家卫健委《医院护士岗位管理的指导意见》,护理职业道德主要包括尊重关心爱护患者、保护患者隐私、注重沟通、体现人文关怀、维护患者权益等。因此,我校积极地在护理教育中将人文关怀的理念渗透到基础及专业核心课程中去,激发护生对护理人文的认识,从而提高护生对护理职业的认同感[3]。在护理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引用临床案例,将专业和人文相融合,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激发护生换位思考的意识,使护生感受到在护理过程中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引导护生发自内心地尊重关爱患者,体现人文关怀,真正落实“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推进优质护理的可持续发展[4]。根据学校特点和护生的兴趣爱好,我校组织各类社团活动,共开设十个学生社团,包括民乐队、合唱队、舞蹈社、广播站、书法社、集邮社、电影社、计算机兴趣班、VOE英语口语社、文学社等,中高职贯通护生的社团参与率达100%。引导开展护生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医院志愿服务,使护生尽早接触临床,培养护生的沟通能力,使护生在活动中建立良好的情感体验,体验护理的职业要求,增强职业认同感,以便于今后能更好地适应岗位[5]。

(四)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职业礼仪。职业礼仪是一个职业人道德素养的外在表现,体现职业人对自己、对他人、对工作负责任的态度。恪守职业道德,遵守职业礼仪,是每位职业人应当具备的素质。在日常教学中,护生要做到仪容仪表整洁端庄,言谈举止真挚大方,服饰搭配得体,表情自然舒展。进实训室必须遵守实训室规章制度,穿戴护士服,从服装上引导、强化护生的职业意识。在平时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经常提醒护生注意语言表达的技巧,态度诚恳、声音适宜、语速适当、耐心倾听、适时呼应,交谈时应用尊敬、礼貌、商量的语言和语气,恰当运用肢体语言,保持合适的谈话距离等沟通能力的培养,培养护患关系有效的沟通技能[6]。

(五)注重德育,培养职业精神。院校教师应探索德育工作的新理念、新方法、新途径,制定护生德育培养方案和学期德育工作计划,不断深化“一贯制”与“分段式”相结合的中高职贯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学校应结合中高职贯通护生道德认知及行为实际,结合职业特点和时代要求,围绕“善、爱、诚、孝”等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推进“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教育,积极规划、认真设计、强力推行道德讲堂活动,成为我校对中高职贯通护生进行传统道德文化教育和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又一新载体。每次道德讲堂参照“五个一”流程进行,即唱一首道德歌曲、看一部短片、讲一个故事、诵一段经典、由教师做一番点评。同时,学校积极利用各类重大节庆活动,积极开展各项主题教育活动,对有行为偏差的学生实施重点帮教。如以聚焦环境整治为主题的“爱我校园”活动;以聚焦文明礼仪为主题的“有礼行天下”活动;以“感恩、责任”为主题的“18岁成人仪式”活动;“无烟花季”系列教育活动、校园义卖活动等。把法治教育和生命安全教育贯穿常规教育中,充分利用法治教育报告会、主题班会课、国旗下讲话、实战演练等手段,对学生进行普法和生命安全教育,同时进行健康知识教育,促进健康行为的养成。通过主题班会、优秀毕业生回母校开讲座、劳模进校园等专题教育,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培养职业态度和职业精神,提高职业素养。

四、成效与小结

通过努力,我校中高职贯通护生表现优秀、成绩突出,在各方面起着引领作用,营造了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校园氛围,曾两度荣获市优秀班集体称号,多名护生获市优秀学生干部、市卫生行业中等职业学校三好学生、市奖学金等。5名学生在市“星光计划”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得护理项目二、三等奖和团体一等奖。4名学生推优加入中国共产党。2012级中高职贯通护生就业率达96.92%,其中就业于二、三级医疗机构的占82.54%。通过多重教学环节设置,我校中高职贯通护理专业护生的职业素养有了显著提升,实践证明以护理专业职业素养为核心,以临床护理职业素养为导向,基于学情分析,多方协同努力,突出专业技能,融入人文关怀和多元文化教育,能使护生潜移默化地自觉规范职业行为,形成积极进取、努力拼搏的职业意识和高尚的职业素养,成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高技能型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梅,南德红,吴冉.专业认同和适应性视域下的中高职贯通学生综合素质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7(11):50-55.

[2]方瑞迪.中等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现状研究综述:以护理专业为例[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20(3):14-17.

[3]孙静,周滋霞,高薇,等.两岸合作教学模式对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的影响[J].卫生职业教育,2018,36(18):56-57.

[4]谭秀萍.护理临床教学中如何突出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观[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内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中华护理学会,2002:4.

[5]陈凌云,张咏梅,曾芬莲,等.护理专业学生课间见习教学规范化运行管理机制的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7,35(21):85-86.

护士就业论文范文5

中医学专业是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新开的专业之一,对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中医学专业的基本情况进行简单介绍,并提出学科建设的目标与措施,希望能为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专业发展提供可行性参考。

关键词:

中医学;学科构建;培育措施

学科建设是普通高等学校建设和发展中的一项根本性战略任务,也是衡量普通高等学校教学、科研与整体实力的重要标志。通过加强学科建设,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校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声誉。中医学专业是我校2016年新开的专业之一,属国控专业。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健康的意识不断增强,对疾病的无毒、无创、安全有效的治疗要求也逐步提高,这就为中医学拓宽了服务领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如何进行中医学学科建设,是目前摆在我校特别是中医中药系面前的重要问题。

1建设目标

1.1中医学的学科特点

中医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研究人体生命、健康与疾病的科学,至今已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医疗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自己的健康问题。由于中医学突出治未病,临床疗效确切,治疗方式灵活,养生保健作用突出,并具有“简、便、廉、验”等特点,因此越来越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充分发挥中医学特色优势,加快发展中医学健康服务,是全面发展中医学事业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对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升全民健康素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1.2贵州省及毕节市的卫生资源现状

我国中医药人才资源缺乏,中西部地区和广大农村基层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中医学发展不平衡。以贵州省为例,据统计,2014年贵州省共有卫生机构29182个,卫生机构床位数16.42万张,其中,中医类医院床位数19448张,每万人口床位数5.54人。中医执业(助理)医师7528人,每万人口中医执业(助理)医师2.15人。以毕节市为例,2014年全市共有卫生机构5365个,床位31629张,卫生技术人员22407人,其中开设中医诊疗服务的卫生机构1073个,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1645人。全市乡镇卫生院共240个,能开展中医学服务的机构104个,基本能开展中医学服务的机构45个。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3个,能开展中医学服务的机构23个。全市村卫生室3994个,能开展中医学服务的机构1199个。2015年9月,在贵州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大会上,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大力推动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意见》,提出通过深化医改,增加医疗卫生资源和人才,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等措施,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为全省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加满意的医疗卫生服务。到2020年,贵州省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6张,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2.5人、注册护士3.14人,每万人口全科医生2人。其中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提升中医学服务能力,到2020年,80%的县级中医类医院达到二级甲等水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建成中医综合诊疗区,9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70%的村卫生室具备中医学服务能力。

1.3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中医学学科建设目标

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是黔西北地区唯一一所医学高等学校,肩负着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医学专门人才的重任。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综合考虑毕节市的区域特点,结合本校的工作实际,突出中医学专业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立足毕节,面向全省,辐射全国,把中医学专业建设成为办学有特色、省内有地位、国内有影响的高水平特色专业;为城镇社区和基层医疗服务单位培养系统掌握中医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适应现代中医学发展和高等中医教育需要,具备良好的人文和自然科学素养、扎实的西医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一定的中医学及预防医学相关知识,具有较强的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能够适应医疗、预防、保健工作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中医专门人才;完成毕节市每个乡镇以上医院建设中医馆、开设中医门诊、设置中药房的战略任务。

2建设措施

2.1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础。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72人,其中校内专任教师55人,兼职教师17人;高级职称32人,中级职称30人,初级职称8人。拥有专业课教师58人,其中“双师型”教师48人;专业教师中医学专业背景47人,专业教师与临床兼职教师之比达到1∶1;专业教师中研究生学历的有30人。近三年来,中医学专职教师在省内外期刊上发表教学、科研论文20余篇,主编及参编教材14部,现有师资能够满足中医学专业理论及临床实践教学的需要。专业开办后,学校将根据专业发展规模需求,合理规划专业师资结构。计划在现有师资队伍的基础上,引进高层次中医学专业人才,建设并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经验丰富、德艺双馨的“双师型”教学团队,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

2.2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建设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有效落实教学计划的重要保证。学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能力为本位”的原则,按照中医学专业课程标准,对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加强对中医基础学、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等的教育教学研究,以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为核心课程,强化实践技能教学,使教学更贴近岗位需求。同时,根据专业特点,构建“课证融合”双证书课程体系,将国家执业资格考试、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融入专业课程体系中,实现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依托校内仿真实训室和校外临床实践教学基地,建立了以岗位任务为引领、工作过程为导向,“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3实训基地建设

校内实训基地主要有中医诊断实训室、中药标本实训室和针灸推拿实训室等,能满足中医基础、中医诊断、针灸推拿以及中医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多学科的教学需求,具备学生教学实训、教师培训、社会职业培训、技术服务等多种功能,并有与之配套的运行模式和管理制度。学校始终把技能训练作为教学重点,实训实习课时占总学时数的58%,校内专业课程实训课开课率100%,为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奠定了基础。校外实训主要有毕节市中医院、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和毕节市第二人民医院等18所教学医院。教学医院医疗设备先进,医护人员业务素质高,具有较强的医疗、教学和科研能力,可以为学校提供充足的人力和物力资源,能较好地保证教学和实习工作的开展。学校制定了校企合作工作制度,加强实习管理、检查及指导,实习管理日趋完善。

3人才培养模式

3.1建立“校院合作,共建专业”机制

为使专业发展与行业需求相对接,成立由医院、行业专家和学校领导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建立由多家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业人员参与的专业建设团队,共同负责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制定保障校院共建专业的管理制度、教学质量管理制度、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及管理制度等,形成共育人才的机制。

3.2传承中医文化,以德为先,文化育人

积极创造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所学、所得、所见、所闻和所悟中传承、发扬和创新中医文化。把人文精神与中医学专业教学紧密对接。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精神以及“治未病”理念贯穿于中医学人才成长的全过程。

3.3以实践育人为主线

在院校合作建设发展过程中,创新“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依托附属医院,在真实的职场环境中“边教、边学、边做”,实现医院教学化、教学医院化。在各级中医医疗机构,建立教、学、做高度一致的校外实训基地。

3.4构建“课证融合”的课程体系

以中医学专业岗位能力分析和中医执业准入为依据,以就业能力为核心建立课程体系。实施“双证书”人才培养模式,把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有机结合,探索中高职课程衔接,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5丰富教学资源

在中医学学科建设发展中,不断丰富教学资源。以课程建设为抓手,建设中医学专业两门以上核心课程,形成课程标准。建设突出就业岗位能力培养的就业课程,包括中医适宜技术课程。以数字化资源建设为切入口,训练中医辨证思维和诊断治疗能力。

3.6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方法

学校结合专业要求和学生特点,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方法,抓好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要注重学科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促进学生心智健康发展。注重教与学的结合,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树立“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改革理念,突出中医专业特色。对学生的考核评价逐步推行学分制,针对不同的课程性质和特点,选择闭卷、开卷、机考、讨论、答辩、调查报告、实践操作、专业技能测试、课程论文及社会实践等考核形式计算学分。建立多元化的考评体系,逐步实现教考分离。

护士就业论文范文6

【关键词】专门用途英语;涉外护理专业;英语教学;具体方式

涉外护理专业的学生需要通过学习掌握护理的专业知识,了解各个国家的护理理念以及护理文化背景,并使自身的英语水平达到国际护士的专业标准,能够与人用英语正常的进行交流,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涉外护士。专门用途的英语视角在涉外护理英语教学当中主要是希望学生能够掌握英语知识,将英语作为一种工具,以便日后顺利地完成各项工作。

一、分析目前涉外护理英语教学的现状

1.英语教学缺乏针对性

涉外护理专业是为了应对国际上对护理人员的需求而开始的专业,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能够灵活地掌握英语这门语言。然而,目前的大部分高校在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没有积极地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而是沿用了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这对于普通学生来说或许能够对提升英语成绩起到一定的帮助,可是涉外护理专业对英语的口语水平以及运用方式都有更好的要求,会涉及到许多的专业生僻名词,因此,涉外护理的英语教学课堂必须结合学生对英语的实际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有效地帮助学生进行涉外护理工作。

2.英语教材缺乏专业性

由于涉外护理专业对英语的要求比较高,涉及到的内容除了日常的对话交流,还有医疗各方面的生僻内容。例如,各个科室的基础医学英语名词、英文药名等,还包括一些没有翻译的说明书。这些英语知识不能仅依靠翻字典来解决,应当在英语课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积累相应的知识储备量。然而目前的涉外护理英语教学的学科普遍缺乏一本专业性强的教材,这极大地制约了学生英语的能力。

3.专业师资力量不足

大部分的高校涉外护理英语专业的教师虽然是英语专业领域的人才,但是很少有教师是专业性的涉外护理教师。因此,教师虽然能对英语知识进行很好地讲述,却对专业性的护理知识缺乏一定的认知。这就导致了在遇到一些生僻的词汇时,英语教师无法给出专业的解释,从而影响了学生英语能力的提高。所以,目前的涉外护理英语教学的师资力量有待提高。

二、以专门用途英语视角进行涉外护理英语教学的原因

1.以专门用途英语视角进行教学的意义

英语是国际交往中通用语言,因此,英语从小学阶段开始就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但是一般情况下的英语教学主要是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的英语知识技能,而涉外护理的英语教学对于英语知识技能的掌握有着更高的要求。运用专门用途英语视角进行涉外护理英语教学,可以使英语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有效地补充了正常教学内容当中的不足,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护理专业相关的英语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英语应用能力,使英语学科成为提高学生日后的工作效率的一项专业技能。

2.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目的

专门用途的英语教学与通用英语的教学并不是两个对立的教学内容,专门用途英语是以通用英语为前提条件的。只有打好了英语基础,才能进行专业的英语知识学习。专门用途的英语教学旨在有针对性的将护理行业的英语知识进行系统的讲述,从而使学生掌握专业化的英语内容。利用专业的英语知识技能来满足学习以及工作的需求。同时,专业用途英语也对口语有着一定的要求,作为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专业用途英语对涉外护理的英语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专门用途英语视角下涉外护理英语教学的具体方式

1.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完善教学模式和内容

由于涉外护理专业的特殊性,因而英语教学应当满足专业的需求,这就需要高校的教师不断地更新和完善英语的教学内容,基于专门用途英语视角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专门用途英语视角要求涉外护理英语专业的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的设置上,要充分的与护理人员的工作内容相结合。同时,基于新课改教育改革的要求,涉外护理英语教学应当以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为教学目标。教师在进行英语知识教育时,应当引导学生学习各国的文化,开拓学生的视野,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护理人员必须具备人文素养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教师可以利用先进的教学辅助工具,例如多媒体技术来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利用网络的先进技术以及直观形象的教学素材来进行专业的英语教学,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此外,英语教学课堂应当注重英语口语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听力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养成学生用英语对话交流的习惯。在英语的课堂设置上,应当以护理专业知识为基本,进行专业性的英语学习,满足国际市场对护理工作人员的需求,有效地提高学生就业率。

2.选择与护理职业相关的教材

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专业性不仅体现在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上,还体现在教材的专业性。涉外护理的英语专业不适合用通用英语教材进行教学工作,因此,英语教师应当能够为学生挑选出与护理职业关联度比较高的教材来授课。教材最好能够体现出最新的护理知识,包括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学术论文、专著的要点内容,这样能够保证学生及时了解学科发展动态,从而将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临床实践中。对于教材的要求应尽量严苛,不但要涵盖护理各个方面的知识点,而且应保证学生通过学习提升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当选择一些真实的护理案例让学生进行学习,还可以通过模拟英语情境设置相应的对话练习。英语教学素材的选择要具有实用性的特征,此外在进行英语教材的选择时,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英语能力,立足于护理职业的发展需要,科学地选取适合的教材,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英语能力的目的。

3.创新教学方法,明确教学培养目标

以前的涉外护理英语教学更加注重的是对学生英语词汇量的积累,以及语法的学习。新型的教学模式倡导的是提高学生在课堂当中的主体地位,注重教学过程中的互动环节。专门用途视角下的英语教学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利用英语技能展开护理工作。这就要求英语教师要不断地创新教学方式。比如,可以利用一些游戏,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可以进行情境创设,让学生在护理实践过程实现全程英语,并在一定的场景中进行护理模拟流程,也可以进行医患关系的角色扮演。设置不同的受伤情境,全程用英语进行表演,让扮演医生的学生通过聆听来判断需要进行护理的内容,在实践过程中锻炼英语听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英语教师在进行涉外护理英语教学时,要避免教学流程过于模式化,应当通过轻松有趣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引导学生进行英语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利用英语知识进行口语交流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英语教师也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护理知识,才能更好地为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讲解。涉外护理是一门新型的专业,它的就业市场是面向国际的。英语教师应当认识到目前教学方式上存在的问题,基于专门用途英语的视角积极地解决这些问题,合理地创新和改革教学的内容,根据涉外护理的专业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有效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贾婷婷.中职涉外护理专业英语教学对策探讨[J].校园英语,2017,(03):61.

[2]多元化渗透式双语教学在高职涉外护理专业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8,(09).

护士就业论文范文7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特别提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司法部《法学教育发展规划》也明确提出:法律人才不仅为立法、司法、行政执法和法律服务、法律监督部门所必须,而且日益成为社会急需的通用人才,成为管理国家各项事务的主干人才。高校法学教育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必须在人才培养的方式上进行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争取大学教育的每一步都围绕着素质培养的目标进行。   一、传统法学本科教学方法的利弊分析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基本知识与法律技能的联系一直是我国法学本科教学急于解决的难题,也是法学专业教学的目的。然而,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我国长期以来就形成了单向性和封闭性的满堂灌的方式,实践证明,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有利也有弊。   法学作为理论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所以对学生知识的灌输和理论的探讨也是必不可少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大而全,能为学生全面的掌握法学知识打下了基础。然而,传统教学方法呈现的弊端也是我国法学教学方法必须改革的重要原因。   首先,在“填鸭式”教学模式下,老师处于主体性地位,而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不足,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处于被动和机械记忆的状态,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都不好。其次,法学同样作为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的实践技能的培养也是法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传统“填鸭式”教学只注重了法科学生理论素养的培养,却忽视了专业技能的训练。为了解决这一困境,高校法学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很多的改革。   受到普通法系案例教学法的影响,我国教师将案例教学融入到传统的演讲式教学模式中,然而长期以来,教师对于“案例教学法”并不理解,在教学中把案例教学变成了简单的“举例法”,实质上还是教师满堂灌,学生机械听,实现的仍然是解释法律理论和原理的目的,学生的实践能力未得到培养。   为了解决教学与实践的矛盾,现在很多学校的法科专业开设了专门的实践课———模拟审判,即由教师提供刑事、民事或者行政案例,交由学生在专设的模拟法庭实验室中审理。通过模拟审判,使学生对诉讼中的审理程序有了很深的理解。   但在模拟审判中,有些是学生自己思考和写文书,而大部分是教师为了完成工作任务,直接将案例书上的审判过程包括文书全部复印下来,让学生在模拟法庭上读,具有很强的表演性,所以在实际中很多的模拟审判实验就变成了“放羊式”的教学。即使很好的开了这些实验课,也只是达到了学生对相关程序法的掌握的程度,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仍然无法实现。   虽然这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但实际效果不明显,教学方法仍然单一,教学与考试相结合,学生也只是单纯的记忆,实践能力还是需要进入社会的长时间的培养。   二、社会需求与现实教学的冲突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法律人才炙手可热。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法律活动的增加也刺激了对法律人才的需求,当然对法律人才的标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需要的是既有理论功底又有极强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复合型法律人才。对于法学本科学生而言,要想很好就业,也必须达到走出校门很快就能独立处理一些法律事务的能力,这也是用人单位对法律人才的基本要求。中国每年有几万名法律专业的毕业生,可是现今法学专业成了就业最不理想的专业之一,“就业难,难就业”成了法科毕业生的强大压力。   法律人才的现实需求的缺口和大量法科学生难就业现象的发差根本原因在于我国法学专业的教育现状的不科学,大学四年,老师很努力的传授,学生也很努力的学习,可这些只是纯理论的学习,再加上实训课流于形式,所有的知识没有在学习中探索和应用,所以在学生毕业时,很多的知识没有灵活掌握,如果课程开设也不合理的话,学生掌握的有限的理论知识也是不成体系的,这样就使得法科毕业生需要很长的时间适应社会和实践锻炼。法学本科毕业生一般分布在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律师事务所以及企业的法务部门,不管具体工作如何,都在承担者法律工作者的任务。所以法律职业要求就职者不仅要熟悉法律,能应用法律,还需要有敏捷严密的思维和雄辩的口才,再加上社会的高速发展,法律的形式和内容以及实施方式都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这就更需要我国的法律职业人不断的进行知识更新,提高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这样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而这些能力的培养依靠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不可能实现的,必须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将法律职业技能的培训作为教学的最终目的。   所以,法学本科教学中,如果不重视法学职业技能的培训,不然会导致高校培养的法律人才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这也意味着法学教育的一种失败。而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要建立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以此尽量缩小学校知识教育和社会需求人才之间的差距,使法学理论教学和法律职业技能培养紧密结合。   三、案例模拟式教学模式及其优点   在改革法学本科教学方式的各种方法中,是采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分离(即在课堂演讲式教学之外又安排适当学时的实训课),还是采用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之中的方式,是很多高校教学改革中一项重要的课题。前一种方式弊端很多,后一种少有人尝试,但这种方法更能解决教育与产出相矛盾的难题。案例模拟式就是实现实践教学的最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   案例模拟式教学是将具体的案例讨论与角色模拟相结合,理论知识贯穿到案例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模拟、自己学习和思考,老师指导,在实践中学习,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案例模拟中不断的提高。#p#分页标题#e#   案例模拟式主要通过以下阶段完成:   首先,课程教学之初的教学模式的讲解、学习方法的引导和任务的布置。案例模拟式在不同的部门法教学中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学习方法也不尽相同,即使在一门课程的教学中,针对不同的章节和知识,方法也可不同,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设计变换方式,使学生不至于形成倦怠情绪,在好奇心中完成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其次,是课堂中理论知识的概括提示和核心问题的讲解。在此环节,老师的讲授必须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找出制度设置的目的,构成要件以及法律效力等深层的理论知识。最后老师应以提问式指引学生在掌握知识时会出现的问题和注意的难点。   再次,是具体案例的情景模拟,这是对知识理解的检验环节,也是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核心阶段。案例模拟式教学很重要的是案例的选择,无论是真实的案例还是虚拟的案例,均可以作为模拟教学的手段,老师对于真实的案例应进行一定的修改,使课堂内容能够融入案例中,以达到学生对知识的全面掌握,同时还要考虑到案例背后是否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以及带来的社会影响,让学生自己思考对现有制度的利弊和完善的看法。   在案例模拟的过程中可以引入辩论式方法,通过提问———分析———辩论的过程,有机的联系了各教学环节。老师在此环节中不仅是老师,更应扮演引导者和辩护士的角色,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由发挥的空间。通过辩论式,开发了学生的潜能,也锻炼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学生在案例模拟中,表达能力、思维创新能力和口才也得到了很强的锻炼。接着在具体案例模拟后,教师要对学生模拟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讲解,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抓住案件的争议的核心问题,针对不同的难题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以此培养学生全方位思考问题的能力。   最后,是学生自己学结阶段,通过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总结,写出学习笔记,这也是模拟式教学非常重要的阶段,是对学习内容进一步整理和思考,通过总结报告,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条理性和系统性,通过这个阶段,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就根深蒂固,同时,老师可以要求学生写相关的小论文,以训练学生自己总结的能力和学术研究的水平。案例模拟式教学贯穿的理念是在法学教育中切实实行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终身教育的思想,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把专业知识传授和实践技能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在案例的具体分析和处理中培养了学生的创造精神、创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精神。所以,案例模拟式教学方法具有传统教学方法所不可比的优点。   案例模拟式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成主动,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这种教学方式符合职业教育的基本规律,学生在这种教学方法下学习,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味的一层不变的满堂灌,学生必然失去专业兴趣,即使学生很用功,也难以达到理想效果。专业兴趣对法学的学习以及将来从事职业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好的方法胜过好的老师。法学教育以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为直接目标,这个目标的实现是检验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案例模拟式将案例与角色模拟,指导与实践结合,是法律职业教育的实际需要。   通过整个案例的具体模拟,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培养学生的法律精神、职业情操,和最基本的职业道德素养,更有利于学生在宽广的专业知识背景下形成创新型专业思维能力。经过大学几年的学习,学生必然具备适应社会的能力。   四、案例模拟式教学需要具备的条件   案例模拟式教学主要是为了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法律人才,所以不论是对于老师还是对于学生都具有很大的挑战性。   首先,教师应当在课堂之前根据教学内容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发给学生,或者让学生在课外针对授课内容去查阅相关资料。教师在课外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和学生就案例和理论知识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以确保课堂教学效率更高。   其次,案例模拟式主要适用于应用法各课程,理论法学适用的范围较窄。在实施中必须要采用小班上课,学生分组承担不同的角色,这样能确保课堂效果和管理的需要。   再次,教师要认真选择案例,平时注重理论学习,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前沿,学术动态,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和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对于学生的总结报告和学习笔记要认真批阅,避免案例模拟式流于形式。   最后,课程考核方式也要进行相应的改革,构建多方位的考核制度,以此来检验教学方法改革的成效。

护士就业论文范文8

关键词: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1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进一步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引向深入,鼓励更多社会主体创新创业,拓展经济社会发展空间,加强全方位服务,发挥双创示范基地带动作用。”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如火如荼,利用创新教学,可以显著锻炼学生的创业能力、创业精神与创新意识,从而培育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①。早在多年前,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就大力倡导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已经构建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时间还不长,已经逐步渗透至各个学科的教学中,但是,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相对较少,近年来,医疗系统、医疗技术不断完善,对传统医学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能够解决传统医学护理教育中的种种问题,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

一、护理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与问题分析

在护理专业教学中推行创新创业教育,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目前,各个高职院校已经纷纷开设了护理专业,而各个院校也在不断扩招,毕业生数量逐年攀升,医院准入门槛却逐步提升,护理专业毕业生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为了帮助护理专业学生顺利的毕业、就业,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的鼓励政策,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护理专业中,能够显著缓解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压力,也能满足全社会对护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如今,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加之二胎政策的放开,老年人口、儿童数量递增,在中国家庭中,子女抚养压力、养老压力越来越大,这让人们对于护理人才有着更为迫切、强烈的需求,在护理专业中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让学生在毕业后有了更多的选择。纵观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来看,在护理创新创业教育上,还存在种种问题:一方面,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并不强烈。创新创业教育的精髓是培育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在西方国家,其创新创业有着悠久历史,创新精神已经渗透到各个学段,大学生创业十分普遍,而当前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具有一定的功利性,内容简单,护理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理念并不强。同时,护理这门专业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专业性,多数学生在毕业后依然还是选择到医院中从事护理工作,薪酬稳定,相当一部分学生及家长认为没有必要创业,这就导致学生普遍缺乏创业的兴趣,就业压力较大②。另一方面,护理专业创新创业课程的设置存在一定的随意性,面对专业课程,创新创业课程处于次要地位,甚至低于选修课的地位,在课程设置上,多数院校仅是开设一门课程,缺乏与课程相关的评估体系,理论与实践之间未得到充分融合,少数高职院校以实践活动、比赛等替代创新创业理论教学,过于关注实践,忽视了知行合一,课时的安排也不够规范、系统。除此之外,创新创业课程设置与护理专业脱离的问题普遍存在,尽管学校倡导在护理专业中推行创新创业教育,但是,多数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上,依然是采用传统的大讲座形式,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专业差异,在教材的选择上,基本是选择通识教材,未能体现出专业特色,加之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学习时间仅有三年,课程学习和实习任务繁重,对于创新创业也显得心有余力不足。

二、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

1.构建契合护理专业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如今,护理工作已经从医院延伸至社区、家庭,在创新创业课程设置上,要充分考虑到当前护理工作的发展方向,基于课程特点来设置课程内容,如,护理专业的“老年护理学”“社区护理学”“儿科护理学”“慢性病护理学”,都蕴含着丰富的创新创业元素,在课程体系的创设上,要改变以往的“一刀切”式模式。如,在“老年护理学”课程中,即可为开设关于“慢性病康复现状”“养老院与护理院需求”“养老事业前景”等课程内容,让学生对养老创业产生浓厚兴趣。在理论讲解完毕后,开设实践课程,带领学生到社区、医院中参与调研,了解老年群体对于卫生保健工作的需求,以头脑风暴的方式来讨论、互动,利用学校内部的训练中心、创新创业实验室、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等,在护理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中融入经营、管理、公共服务等内容,构建产业联盟,与兄弟院校联合,建立“护理专业创新创业协会”,实现理论教学、项目竞赛、实践操作的深度结合,建设具有特色的创新创业选修、必修课体系。

2.在虚实结合的实践体系中提升学生能力。为了培育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除了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之外,还要抓好实践体系的建设,针对护理专业学生的成长要求来看,可创设创新创业模拟实训平台,以学校的管理实验教学中心为基石来开展ERP企业经营管理演练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创业大赛”“论文大赛”“营销竞赛”等。在护理专业创新创业内容中,需要突出两个原则:精准化原则:护理专业是由多个分支组成,要针对各个课程体系进行细分,邀请专业人员参与到创新创业实践体系的建设中;主体性原则:创新创业实践体系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开动大脑、发挥才能。另外,在学校内部建设与护理专业学生发展相关的综合实训平台,发挥出校园环境的优势作用,设置创业实践室,借助互联网开设实战平台,让学生自行成立创业团队,由教师给出课题与方向,小组成员负责挖掘其中的隐藏内容,在师生、生生努力下开展创新创业活动,以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思维能力。

3.立体化教学指导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互联网+”时代,为创新创业教学改革提供了便利,也让学生的思维方式呈现多元化特点,在护理专业创新创业教学中,也要应用立体化教学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具体指导上,可根据年龄段来划分维度,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特征、特长、层次、专业特点。不同阶段的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理解各不相同,在创新创业理论教学上,要基于知识角度来科学设计,挖掘学生潜力,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对自己的个性特征、未来从业方向有清晰认知,发挥专长③。在具体的教学指导上,也可以年级为单位来划分,设计出不同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在大一阶段,从“思想”“意识”上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意识,调整好学习方式和习惯,为后续创新创业打下基础。在大二与大三教学阶段,强化理论、实践练习,真正融入创新创业活动中。

4.借助针对性评价体系提升教学质量。在创新创业活动开设完毕后,还需利用针对性评价体系来评估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效果,尽管创新创业教育在高职院校中颇为流行,但总体来看,学生创新创业的成功率并不高,尤其是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积极性较低,在互联网+时代浪潮下,强化教学指导显得极为重要。在护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上,要做到公正、客观、内容全面,对于护理专业学生而言,需要通过全国护士资格证考试方可取得职业资格,因此,在以往的教学评价上,多是将评价内容放置在理论成绩上,未对学生的综合素养、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做出全面评估,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不利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在评价上,需要基于“护理核心能力”为基础,采用自评、测试、他评、调查、结构化考核相结合的考评方式,以“护理能力”“自我专业成长”“人际沟通能力”“创新发明与思维”几个维度来进行评价,实现基础理论、临床操作技能、创新创业能力的深度结合,以此来促进学生创新理念、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之间的协调发展。

5.构建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符的教师队伍。在护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中,专业教师队伍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要达到既定的育人目的,需要打造一支创新创业能力过硬、专业素质强、结构科学的指导教师团队。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科教育体系不同,是为了培育社会需求的复合型、全面型人才,要高度关注学生管理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心理素质的培育,在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中,师资力量缺乏是一个突出普遍问题,对此,需要从教师招聘上把关,引入专职教师队伍,从母婴保健机构、养老机构、社区医疗机构中选择经验丰富的管理者、技术能手,为学生开展系统化的创新创业实践培训④。对于校内教师,构建出畅通的培训、学习渠道,使之能够紧密跟随时展步伐,汲取先进的创新创业理念,提高其专业素养与综合能力,并鼓励校内教师涉猎关于人工智能、大数据、软件设计、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内容,使之成为全能型教师,使教师在授课时,可以提升护理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同时,鼓励教师与学生一起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如“护理网站的建设”“护理器具发明创造”等等,以增强学生的创业体验,帮助其积累创业经验。

三、结语